📖 ZKIZ Archives


蘇寧電器(002024)之虛擬照進現實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2hv0.html

蘇寧的年報第一時間就看了,基本的情況大家已經分析很多,雖然事實清楚但千頭萬緒,反而一時不知道說些什麼好。這裡只簡單說說我對網購的看法。

 

1、零售的本質
京東商城CEO劉強東曾表示,零售業就是要和對手打一輩子的價格戰。價格經常是消費者考慮的唯 一因素,在供應商現價產品基礎上再加價太難,此時商家只能通過控制經營成本,加快周轉速度來獲取更多利潤。一個非常流行的觀點認為零售業的真諦就是高周 轉+低毛利。其邏輯是:零售業產品服務同質性高,只能採用總成本領先戰略,在自身保持微利的情況下讓競爭對手無法生存,因此毛利必然低,同時為了保證一定 的ROE,只能拚命提升周轉率。個人更認同網友影子武士的觀點:「定律不能成為教條,不能據此就判斷高毛利或者高淨利就是必然失敗。在劉順仁教授的《財報 就像一本故事書》中有關於沃爾瑪和凱馬特的分析,沃爾瑪的優勢在於超低的三費率(比凱馬特低5個點),因此在比對手低2個點的毛利率的前提下,能夠獲得3 個點的淨利潤率,而對手則掙紮在虧損的邊緣。因此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保持比競爭對手更低的費用率,以讓競爭對手虧損的價格銷售商品,而自己還能盈利,是零售業的最高境界。

 

零售就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把商品由廠商交到消費者手中,低成本+高質量+好服務都是競爭力的體現。但面對同樣的銷售價格/質量/服務,不同的零售商的成本可 能差異很大,比如大家都知道京東的店面成本大大低於蘇寧,而如光大證券唐佳睿提到蘇寧目前大家電的進貨成本要比京東便宜6-7%。不同的企業在不同的階段 會有不同的特點和優勢。當然如果時間放長或以整個行業來看,我也同意低毛利和高周轉是所有連鎖性質的核心。

 

我們先來看兩張讓人絕望的圖:蘇寧2003-2011年的ROE,總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這幾個指標都呈下降趨勢。

苏宁电器(002024)之虚拟照进现实
苏宁电器(002024)之虚拟照进现实

另外單店收入、坪效也是飛流直下,讓人高興不起來。毛利率和淨利率卻一直在上升,似乎更加印證了蘇寧在違反零售業本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苏宁电器(002024)之虚拟照进现实

不過如果仔細分析,大家關於毛利率可能反應過度了,它並非從2003年的8.57%翻倍到2011年的18.94%。由於2007年SAP上線後進行了會 計調整,2006年的毛利率從10.42%調整為14.88%(感謝網友影子武士的細心,詳見深交所公告《關於蘇寧電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前期會計 調整的專項說明》,或2007年年報第60頁「六、關於對前期會計調整情況的說明」以及第112頁「五前期會計調整 (續)」)。我按2006年相同的比例推算2003年的大致毛利率為12.24%,這樣的話到2011年只增長了55%,而非翻倍(上圖中「調整後毛利 率」)。蘇寧的淨利率從2003年的1.75%提高到2011年的5.2%,幅度不小,高於國美的2.92%(2011年)和永輝超市的2.48% (2010年),不過還不至於到違反零售業本質的地步。我們看一下同期一些醫藥企業的商業部分淨利率也在5%左右:國藥股份5.51%,云南白藥 6.39%,天士力4.09%,而蘇寧的規模效應和管理效率無疑比這些企業的商業部分強很多。


與周轉率下降、淨利率提升相關的一個問題是蘇寧對供應商的壓榨。應付帳款周轉天數從2004年的22.18提升到2011年的36.46,供應商佔款一年 光利息就好幾億,財務費用為負(倒賺錢),可見蘇寧越來越強勢。現金的增加(現金/銷售額比例大幅攀升)也是周轉率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從投入資產的角 度,這些資金顯然沒有被充分利用。這點我倒是覺得有違零售的本質。假設蘇寧把這些錢還給供應商,周轉率就會好看很多,同時槓桿率會下降,而作為縮短回款週 期的交換條件,蘇寧可以要求供應商略微提升返點率使得淨利潤不下降,那麼ROE可以保持。

苏宁电器(002024)之虚拟照进现实

另外即使在京東風頭最勁的2011年,蘇寧可比店面同比增長率也是正數(3.39%)。在一線城市,對宏觀調控政策敏感度高,受政策影響較大,而且是京東的最強勢區域,可比店面銷售同比增長為2.23%,並非一敗塗地。

苏宁电器(002024)之虚拟照进现实

不可否認蘇寧的周轉越來越慢,其中既有規模擴大,開拓三四線城市的因素,也有戰勝國美後開始追求利潤的因素。在將來與電商的戰鬥中,毛利和淨利的提升會受 到限制;隨著加入網購價格戰以及物流體系進一步建設,周轉率應該會止住下降趨勢;隨著競爭的加劇,繼續增加供應商佔款會有壓力;ROE估計會維持在20左 右。


2、網購的本質
京東來勢洶洶,讓很多投資者措手不及,一下子懵了。很多原本看好蘇寧的人都180大轉彎,紛紛看空,認為蘇寧會被新經濟淘汰。我的看法略有不同:網購企業並不算真正的互聯網企業,而屬於傳統產業。 我說個例子:大約10年前有一家賣盒飯的企業,提供網絡點餐服務,並可以通過自動的MSN機器人接收訂單:大家用MSN發送條菜單信息,一會飯到付款。銷 售的方式雖然改變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但類似的企業並沒有脫離地球的引力迅速擴張,因為制約它的仍是實際的供應鏈整合和物流網絡能力。雖然京東把 TMALL天貓作為下一個對手,但我認為他們的差別是本質的,很難超越。TMALL是一個典型的互聯網企業,它提供平台,並通過支付寶收手續費。京東與 TMALL天貓的差距遠遠大於蘇寧與京東的差距。

 

京東的成功有很多因素,並不僅僅因為它是網購企業,更不是所有網購企業都會成功。大約2000年網絡熱潮的時候,我在一家網購公司兼職。公司名字叫 ebook,顧名思意和噹噹是同一類型的。當時大家的共識是書和音響品等標準化最強,最適合網購,在狂熱的氣氛下這類公司多如牛毛。大家群雄逐鹿,浴血廝 殺,但十多年過去了,最終只有噹噹等少數企業活下來了。而噹噹2010年銷售額不過23億,蘇寧易購2010年不到一年就做到20億,2011年59億, 輕鬆超越。 

項目(2010) 萬元 蘇寧電器 佔收入比 項目(2010) 噹噹 佔收入比
經營毛利 收入 7,550,470 100.00% 收入 228,168 100.00%
  毛利率 1343983.66 17.80% 毛利率 50579.9 22.17%
終端建設成本 裝修費用攤銷 23,751 0.31% 折舊費(IDC服務器折舊) 200 0.09%
  店面折舊費用 4,708 0.06%      
終端維護成本 租賃費用 255,925 3.39% 技術和內容 6,268 2.75%
  水電費用 38,485 0.51%      
  人員費用 150,000 1.99%      
終端推廣促銷成本 廣告促銷費用 114,662 1.52% 營銷費用 7,666 3.36%
合計 終端建設維護營銷成本 587,531 7.78% 合計 14,134 6.19%
物流成本 運輸費用 34,820 0.46% 物流費用 28,644 12.55%
  倉儲折舊 5,000 0.07%      
管理費用 管理費用 125,031 1.66% 管理費用 6,790 2.98%


上表是蘇寧和噹噹成本的初略比較,可見網購雖然終端成本不高,但物流成本巨大。正因為如此,京東把寶貴的現金都投入物流體系的建設,因為它知道自己最大的 不足就在於物流體系成本升高。自建物流基地花銷十分巨大,龐大的資金壓力讓「薄利多銷」模式的京東商城喘不過氣,因此許多質疑者認為,面對嚴峻的資金壓 力,IPO無疑將是京東唯一可選擇的道路。較之京東,蘇寧易購的根基要紮實的多。2012年3月份,蘇寧南京小商品自動分揀庫正式投入使用,蘇寧今年也將 完成全國約60個大型物流基地的選址,推進售後服務計劃。由此可見,儘管蘇寧易購所推行的電商模式與京東商城並無過大差異,但蘇寧憑藉其雄厚的線下實力, 擁有完備的大型自有物流基地,無論是線上系統還是實體系統銷售,都能做到不同系統同一標準,從產品的採購、上線、銷售到售後維護,均能實現「一站式」服 務。對於網購用戶來說,除去商品價格優勢、交易方便外,若網購完全能夠實現與實體店的同等售前售後服務標準,那麼未來線上市場的前景不可限量。

苏宁电器(002024)之虚拟照进现实

讓我們平移一下時間坐標,用2001年的蘇寧(收入16.64億)與2008年的京東(收入13.2億)做一個比較,京東的收入增速大概比蘇寧快一倍多 (當然有一點區別在於同時期蘇寧是盈利的,而京東是虧損的)。不過京東的增速也隨著規模而下滑,我覺得它今年很難實現500億的目標。

苏宁电器(002024)之虚拟照进现实

總體而言,我認為京東、噹噹等網購企業更接近傳統產業,而非互聯網產業(平台型的TMALL等例外)。網購只是和直銷、分銷等並列的一種銷售方法,關鍵還 是取決於企業戰略、運營效率和物流網絡。另外,雖然經過十多年熏陶,很多人如今習慣了網上買書,但北京的幾大書店(西單、中關村等)即使不打折,照樣擠得 水洩不通,因此我不認為網購方式(數字化生活)會是所有人的選擇。


3、虛擬照進現實

京東發展至今,既有蘇寧國美等疏忽大意的因素,也有他們不得已的地方。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京東以人見人怕的虧損為絕招,一路披荊斬棘。而各行業大佬們 誰也不願還擊,畢竟那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自殺行為,作為上市公司更是有很多顧慮。不過現在是決戰的時候了,也是反擊的最好時機。今年會是電商企業戰鬥 最恢宏最慘烈的一年,也是決定命運的一年。

 

京東是很值得尊重的企業。它8年前創立時,劉強東劃定的邊界是「網上IT賣場」;兩年前,劉強東的邊界還是「網上3C賣場」;如今京東瞄準了TMALL, 這是劉強東野蠻生長的邏輯。每次邊界拓展,劉強東都掀起了一場戰爭,敵人從國美、蘇寧、噹噹,直到現在的淘寶。每次戰爭都是硝煙瀰漫,遍地狼籍,京東卻總 是愈戰愈強。目前電商模式普遍是薄利多銷,多數電商企業均是抱著以虧損換聲譽求規模的心態,這也是典型的西方電商模式,巨虧之下,能夠存活下來的電商企業 屈指可算。之所以四處樹敵,是因為京東等電商就如同沒有腳的荊棘鳥,只能向前,停下來就死路一條。在京東物流能達到的大城市裡電器/IT/3C減速,而又 沒有能力向二三線城市下沉時,只能增加銷售種類,別無他法。與眾人合圍京東,這對蘇寧來說是好事。

 

2012年蘇寧將搭建「蘇寧連鎖、樂購仕連鎖、蘇寧易購」三個戰略業務單元協同發展的框架,相互形成線上線下聯動的業務發展模式,著力推動商業模式轉型和 優化盈利模式。蘇寧易購的不斷壯大為蘇寧未來轉型創造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從產品線上來看,蘇寧的經營品類將在經歷了從空調到綜合電器、再到3C產品的基礎 上向百貨、日用品、圖書、虛擬產品、金融產品等全品類邁進,逐步步入綜合零售商的發展之路。公司將優先借助蘇寧易購的平台開展多品類經營,在成熟的前提 下,向樂購仕連鎖、蘇寧連鎖依次推廣。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蘇寧易購有效地突破了實體經營的侷限,充分地挖掘了公司二十年來所積累的前後台能力,快速地實現 品類的拓展,有效地提升了企業經營的邊際效應。

 

有人認為,蘇寧今年繼續實行大規模的擴張計劃,不合時宜,在電商日益興起的今天,蘇寧應該削減實體店的規模而不是擴大。事實上,任何虛擬市場必須以實體作為支撐。 以國美、噹噹所謂的「弱弱聯合」來看,國美電器作為實體,與噹噹網虛擬線上市場開展電商合作,本質上來看也是線上與線下的聯動互補,而京東商城缺乏實體支 撐,多年薄利多銷,幾乎無商業盈利,供應商的成本不斷升高,刺激京東快速上馬,自建物流基地。因此很多人擔心在易購國美亞馬遜一號店大兵壓境,天貓背後點 火的格局,京東能否上市活命。上無盈利,下缺資金,噹噹網CEO李國慶所認為的「京東商城的錢頂多「燒到」今年8月份」並非只是空談。

 

我倒是認為京東會和天貓TMALL、易購一樣是最終勝利者之一。繼續保持我在《蘇寧電器(002024)尚能飯否?》一文中的觀點不變:京東小的時候可以搭蘇寧等的便車,當到一定規模後還得自己建實體店/體驗店;而蘇寧則會反方向發展,將來兩個企業應該越來越相似,共同發展

 

目前仍然認為蘇寧有成為王者的基因,但發展不會一帆風順。其中的路徑依賴是需要花大力氣消除的,也需要有破釜沉舟的智慧和勇氣。另外個人雖然看好易購超越京東,但不認為其能超越天貓TMALL;對蘇寧做百貨是否能戰勝永輝、沃爾瑪也保持懷疑。

 

苏宁电器(002024)之虚拟照进现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19

投資的「百分之二」法則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4yd4.html

【投資之所以困難,是因為人們很容易看出來有些公司的業務比其他公司 要好。但它們股票的價格升得太高了,所以突然之間,到底應該購買哪只股票這個問題變得很難回答。我們從來沒有解決這個難題。在98%的時間裡,我們對待股 市的態度是……保持不可知狀態。我們不知道。通用汽車的股價跟福特比會怎樣?我們不知道。——查理·芒格】

價值投資就像減 肥,雖然看上去很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每一個細節都需要無數「學-思-修」的循環往復,一次次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才能慢慢變成無意識能力。不同的人在 不同的時點會被不一樣的東西觸動而有小小頓悟,當看到芒格這句話,我確實覺得很多問題豁然開朗。於是我將它總結為投資的「百分之二」法則:

1、大部分的股票是沒有價值或不在能力圈內的,只有百分之二的股票值得專注;
2、大部分的時間內市場是有效的或不可知狀態,只有百分之二的機會值得行動;
3、投資者大部分時間應該遠離市場,靜心研究,只有百分之二的時間需要交易;


這裡有幾個基本的假設:
市場可知性:以人的認識能力來說,市場大部分時間是不可知,不可預測的,因此要對市場永遠心存敬畏。但在特定的時間我們有可能對特定的股票做出較準確的判斷。
市場有效性: 價值投資者們一定熟悉巴菲特語錄:市場並不總是有效的。但過猶不及,我們一定要防止矯枉過正(有的人甚至把這句話說成:市場總是無效的)。我認為:市場大 部分時間並不是無效的(有效或不知道是否無效);市場總存在回歸有效的萬有引力;長期來看市場是有效的(長期看市場是稱重機)。因此市場在98%的時間內 是有效的或不可知的,只有2%的時間內才出現投資的機會。
人的社會性:人是社會性動物,對自己極度不自信,因 此非常依賴社會認同。人在大部分時間並不思考,只不過是機械重複,或是像草履蟲那樣簡單的回應刺激,或是思維處於無序狀態(行尸走肉),是情緒極不穩定的 烏合之眾。在投資時,社會認同就是你帳戶的盈虧。它如此強大,以至於足以摧毀大部分人對價值投資的信仰。

「百分之二」法則雖然簡單,其實包含了很多價值投資的要點:
護城河:平均利潤率回歸猶如經濟界的萬有引力,這注定了能持續保持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少之又少。巴菲特的紙帶打孔方法無疑能大大提高選到優秀企業的概率。
能力圈:任憑弱水三千,我只飲取一瓢
確定性:放棄任何不確定的機會,我們只需要把握確定性最高的百分之二
安全邊際:忽略大部分的低估或高估,只在低估最明顯的百分之二才行動
長期投資:按百分之二算的話,三年中也就十來天需要操作
遠離市場:市場大部分時間是不可預測的,只有等市場出現嚴重的暫時失衡時才有利用價值

每個投資大師都有自己操作的checklist,對大師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因為這和大師們的理念是一脈相承密不可分的。但對我們學習者來說,用起來常常丟三落四,夢想著左手索羅斯右手巴菲特,但實際不但沒有融會貫通,反而成了四不像。而「百分之二」原則卻很簡單:

當聽別人說一隻股票有多好而內心狂喜想要立刻買入時,問問自己這是那百分之二的目標股票嗎?
當自己持有的股票大幅上漲而坐立不安想要落袋為安時,問問自己這是那百分之二的賣出機會嗎?
當心儀已久的股票大幅下跌而信心慢慢想要立刻抄底時,問問自己這是那百分之二的買入機會嗎?
當市場波動或各個板塊輪動而心癢難耐想要波段操作時,問問自己這是那百分之二的交易時間嗎?

如果不是,那就淡定些,該吃吃,該睡睡,老老實實做好基本的研究工作。這樣你頓時會發現自己大部分的困擾、緊張、恐懼、興奮等等都是浮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67

招商銀行(600036): 可怕的跨行資金歸集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5fr8.html
招商銀行7月底推出了「跨行資金歸集」功能,可直接登陸專業版管理多家他行賬戶,並將他行賬戶資金自動歸集到招行賬戶中,全國範圍內跨行手續費暫免。在我看來,這會成為招行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說招行是國內銀行的明星應該不為過,一直都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從用戶角度看,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下面幾個里程碑式的變化:
  • 一卡通:一卡通的推出為招行贏得眾多的忠實用戶,為成就零售霸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尤其一網通應該算是網購的先鋒,是最早支持網上支付的工具;而網上銀行也是獨領風騷好幾年。我自己從此也成為其鐵桿用戶。
  • ATM跨行取款:股份銀行的網點一直是其軟肋,但自從銀聯的推廣和ATM跨行取款的推行,招行網點的劣勢大為扭轉
  • 跨行資金歸集:這也是本文要重點介紹的。

1、超級網銀
跨行資金管理之所以重要,主要源於在很多領域的競爭並未完全放開。以零售銀行為例,工資卡、信用卡、房貸、車貸、醫保、交通罰款、保險、水電煤氣等待都可 能是不同的卡,雖然無奈,但大家不得不接受。比如我自己雖然主要用招行,但我各種五花八門的銀行卡放了一盒子,實在痛苦。

之前銀行間推出了跨行通存通兌服務,但很顯然網點眾多的大行對此不感冒甚至以高費用來消極抵制,因此個人感覺這一服務收效甚微,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銀行有這一項業務。到了2010年,央行開始推行「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俗稱「超級網銀」,或叫CNAPS II。CNAPS (China National Automatic Payment System)是央行支付清算系統,而升級版CNAPS II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網銀互聯。

在對公業務領域,跨行資金管理已經很成熟。很多公司已經實現了在同一平台上統一管理全國甚至全球各個銀行賬戶(通過銀行間互聯或SWIFT等組織)。雖然 公司因為各種原因需要在各個銀行開戶,但集中資金管理的趨勢卻使各公司有減少賬戶的本能。因此這一跨行資金管理平台的提供者或牽頭者就佔據了非常有利的競 爭地位,而其他銀行則會逐漸淪為陪太子讀書的角色。

我相信這一過程在零售銀行領域也必將發生。雖然很多銀行一如既往地不情願,企圖通過複雜的手續和高費用消極抵制,使每個銀行接入的進度差別很大。但這次央行無疑動真格的了,決心很大,規定所有銀行限期必須接入CNAPS II。到目前為止,銀行基本都已接入,大規模應用的時機已經到來。

2、跨行資金歸集
如果只是跨行查詢和轉帳,可能大家覺不出此舉的重要,但招行最近基於超級網銀率先推出的跨行資金歸集(資金池)就意義很大。

前些年在對公領域,沒幾家分行的外資銀行正是憑藉資金歸集這一利器攻城拔寨的(當然國內銀行也很快就學會了)。舉個簡單的例子,集體下有兩個公司A和B。 A資金富餘100元,以1%的利率存到銀行,而B缺錢,以6%的利率向銀行貸款,中間的利差就是銀行的收入。後來A和B學乖了,相互簽委託貸款協議,由A 把100元借給B,利率為3.5%,達到雙贏,而銀行只收手續費。但缺點是此協議是固定期限了,而且如果不是兩個公司,而是二十個公司,那幾乎不可能操 作。最終的方案就是資金池,各公司加入同一個資金池,資金富餘的公司每天把多餘的錢借出給缺錢的公司,這樣所有公司的成本減少,收益增加,資金效率提高。 資金池具體的變化很多,我就不細說了。

當招行如此快地對個人推出這一服務後,我有些吃驚,於是嘗試了把工行帳戶加入招行個人資金歸集。雖然功能沒有企業資金歸集那麼靈活,但基本雛形已經具備。 將來很多銀行可能要逐漸淪為收付款的通道了,比如工資卡,當天工資入賬,晚上就被自動掃走,連一天沉澱都沒有了。當網購來臨時,蘇寧國美遭受重創,同樣但 跨行網銀時代來臨時,網點的優勢大大削弱。這是強者恆強的遊戲,這一過程中競爭優勢和劣勢會被放大,弱勢一方再多的網點和再多ATM可能也留不住存款,這 個趨勢非常可怕而且不可逆轉。

當然很快各個銀行都會推出類似服務,但我個人認為招行憑藉其客戶基礎和較先進的服務會成為佔優勢的一方。

3、其他
在將來,招行最可怕的競爭對手可能來自第三方支付公司,畢竟他們是天生的互聯網企業,有與生俱來的優勢。但目前他們還不能接入超級網銀,而根據央行和銀監會的一貫謹慎作風,估計在將來也遙不可及。

在對公領域,有不同的競爭規則,而且如我上面提到,這些產品也都充分競爭,所以影響不會太大,招行的優勢並不明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03

投資的「百分之二」法則 一念間

http://xueqiu.com/4624725729/22004365
【投資之所以困難,是因為人們很容易看出來有些公司的業務比其他 公司要好。但它們股票的價格升得太高了,所以突然之間,到底應該購買哪只股票這個問題變得很難回答。我們從來沒有解決這個難題。在98%的時間裡,我們對 待股市的態度是……保持不可知狀態。我們不知道。通用汽車的股價跟福特比會怎樣?我們不知道。——查理·芒格】

價值投資就 像減肥,雖然看上去很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每一個細節都需要無數「學-思-修」的循環往復,一次次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才能慢慢變成無意識能力。不同的 人在不同的時點會被不一樣的東西觸動而有小小頓悟,當看到芒格這句話,我確實覺得很多問題豁然開朗。於是我將它總結為投資的「百分之二」法則:

1、大部分的股票是沒有價值或不在能力圈內的,只有百分之二的股票值得專注;
2、大部分的時間內市場是有效的或不可知狀態,只有百分之二的機會值得行動;
3、投資者大部分時間應該遠離市場,靜心研究,只有百分之二的時間需要交易;


這裡有幾個基本的假設:
市場可知性:以人的認識能力來說,市場大部分時間是不可知,不可預測的,因此要對市場永遠心存敬畏。但在特定的時間我們有可能對特定的股票做出較準確的判斷。
市場有效性: 價值投資者們一定熟悉巴菲特語錄:市場並不總是有效的。但過猶不及,我們一定要防止矯枉過正(有的人甚至把這句話說成:市場總是無效的)。我認為:市場大 部分時間並不是無效的(有效或不知道是否無效);市場總存在回歸有效的萬有引力;長期來看市場是有效的(長期看市場是稱重機)。因此市場在98%的時間內 是有效的或不可知的,只有2%的時間內才出現投資的機會。
人的社會性:人是社會性動物,對自己極度不自信,因 此非常依賴社會認同。人在大部分時間並不思考,只不過是機械重複,或是像草履蟲那樣簡單的回應刺激,或是思維處於無序狀態(行尸走肉),是情緒極不穩定的 烏合之眾。在投資時,社會認同就是你帳戶的盈虧。它如此強大,以至於足以摧毀大部分人對價值投資的信仰。

「百分之二」法則雖然簡單,其實包含了很多價值投資的要點:
護城河:平均利潤率回歸猶如經濟界的萬有引力,這注定了能持續保持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少之又少。巴菲特的紙帶打孔方法無疑能大大提高選到優秀企業的概率。
能力圈:任憑弱水三千,我只飲取一瓢
確定性:放棄任何不確定的機會,我們只需要把握確定性最高的百分之二
安全邊際:忽略大部分的低估或高估,只在低估最明顯的百分之二才行動
長期投資:按百分之二算的話,三年中也就十來天需要操作
遠離市場:市場大部分時間是不可預測的,只有等市場出現嚴重的暫時失衡時才有利用價值

每個投資大師都有自己操作的checklist,對大師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因為這和大師們的理念是一脈相承密不可分的。但對我們學習者來說,用起來常常丟三落四,夢想著左手索羅斯右手巴菲特,但實際不但沒有融會貫通,反而成了四不像。而「百分之二」原則卻很簡單:

當聽別人說一隻股票有多好而內心狂喜想要立刻買入時,問問自己這是那百分之二的目標股票嗎?
當自己持有的股票大幅上漲而坐立不安想要落袋為安時,問問自己這是那百分之二的賣出機會嗎?
當心儀已久的股票大幅下跌而信心慢慢想要立刻抄底時,問問自己這是那百分之二的買入機會嗎?
當市場波動或各個板塊輪動而心癢難耐想要波段操作時,問問自己這是那百分之二的交易時間嗎?

如果不是,那就淡定些,該吃吃,該睡睡,老老實實做好基本的研究工作。這樣你頓時會發現自己大部分的困擾、緊張、恐懼、興奮等等都是浮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10

投資札記【446】一念間:人類誤判心理學-社會認同傾向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65o.html

一念間:人類誤判心理學-社會認同傾向

 (2012-06-03 14:31:21)

本文選自:一念間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3wqo.html

@本在一念間 人生而殘缺,對自己極度不自信,面對自然、世界和自己時充滿了恐懼和無力感——無論是肉體上還是精神上。於是只好求諸於神、佛、聖人以及其他同類。當人作為社會性動物的特點越來越明顯時,社會認同成為人類最有用最強大也最可怕的一種傾向。尤其現在的中國社會,信仰的缺失使人們更加依賴社會認同。

 

大家不妨仔細想一想,每天有多少時間/多 大比例是自己真正的在思考和做決定?結論恐怕是大家都不願面對的:我想大部分人不到十分之一,很多人可能不到百分之一。其他的時間只不過是像草履蟲那樣簡 單的回應刺激,或者思維處於無序狀態(行尸走肉)。我們從小機械地按父母和老師的要求吃飯、睡覺、上學,選擇大家認為不錯的工作,然後像草履蟲一樣機械地 按公司的要求作出反應(大多數人回郵件只不過是不經過大腦思考的無意識活動),之所以買房、結婚和生子只不過看到周圍的人都這麼做。我們穿流行的衣服,去 人山人海的景點旅遊,看熱播的電視劇,然後上網去用掉剩餘的最後一點時間。很多人有上網強迫症,不熬到半夜絕不睡覺,其實什麼也沒做。我常說一句話:身體 的苦行來自於內心的空虛,而放任自己的空虛就是最大的懶惰。大家拚命地做各種無意義的事情來填滿自己的時間,逃避不思考的內疚感和空虛感。通過不停重複同 樣的動作而躲進了人群,逃避了自我,逃避了思考。我們每天做的事真的是我們發自內心真正想做的嗎?人雖然自詡為萬物之靈,但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間和草履蟲 沒什麼區別。

 

社會認同原理指出,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當我 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的時候。如果我們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情,我們就會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一般說來,當我們對自己缺乏信心時,當形勢變得 不很明朗時,當不確定佔了上風時,我們最有可能以別人的行為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銀行擠兌事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當中對某些食品物品的瘋狂搶購,就是例 子。

 

至此,我們理解芒格的人類誤判心理學中的社會認同傾向、西奧迪尼的社會認同影響力、《烏合之眾》一書中提到群體各種匪夷所思的行為、格雷厄姆的市場先生等概念時就容易多了。下面我們來看一些案例。

 

【群眾遊行】現在的人很難理解文革或其他群眾運動(比如《烏合之眾》一書中描述的法國革命),我之前也覺得像天方夜譚,直到美國打南斯拉夫時轟炸/誤炸了中國大使館。那時大家本來在教室看書,突然各個學校的遊行隊伍唱著歌走進學校,去看熱鬧的人漸漸地就成了遊行隊伍的一員,然後大家繼續去其他學校,人越來越多。大家喊著口號唱著歌,漸漸地都變得很亢奮,群情激昂,進入一種很奇怪的狀態(讓我想起太平軍高喊著刀槍不入走 向八國聯軍的槍炮)。然後大家一致同意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走到美國大使館去!沒有任何人考慮過到底有多遠,要在平時這種提議絕沒人會同意。大家最終聚在美 國大使館外扔石頭,每當有人打中窗戶等目標時,人群就會爆發一陣歡呼。但當石頭在使館內堆了厚厚一層,扔石頭就很難有新的進展了。這時一件可怕的事發生 了,有人指著使館附近的一輛車說:這可能也是美國使館的車,砸!於是瞬間那車就千瘡百孔了,雖然有人說看車牌不是使館的,但所有人都選擇性地聽不到他的話。

 

【市場先生】如今人們越來越依賴網絡,面對網絡上浩如煙海的信息也越來越無助,於是大家索性將選擇權交給別人。人們關注熱門/頭 條新聞,查看論壇回覆最多的帖子或點擊最高的博文,關注粉絲最多的微博,在網購時也必然選擇最多人選擇的那款產品。因此,股票投資中市場先生的情緒反覆無 常也就很自然了。我們大多數人關注的股票其實是對自己有影響的某個人在關注而已,我們每天所謂的研究不過是尋求心理按摩/心理安慰而已。

 

【尋找比賽場地】如果一個人自動依照他所觀察到的周圍人們的思考和行動方式去思考 和行動,那麼他就能夠把一些原本很複雜的行為進行簡化。而且這種從眾的做法往往是有效的。例如,如果你在陌生城市想去看一場盛大的足球比賽,跟著街道上的 人流走是最簡單的辦法。由於這樣的原因,進化給人類留下了社會認同傾向,也就是一種自動根據他看到的周邊人們的思考和行動方式去思考和行動的傾向。

 

【電梯實驗】心理學教授喜歡研究社會認同傾向,因為在他們的實驗中,這種傾向造成了許多可笑的結果。例如,如果一名教授安排1 0 名實驗員靜靜地站在電梯裡,並且背對著電梯口,那麼當陌生人走進電梯時,通常也會轉過身去,擺出相同的姿勢。心理學教授還能利用社會認同傾向促使人們在測量東西時出現很大、很荒唐的誤差。

 

【壓力的影響】社會認同傾向在什麼時候最容易被激發呢?許多經驗給出了下面這個明 顯的答案:人們在感到困惑或者有壓力的時候,尤其是在既困惑又有壓力的時候,最容易受社會認同傾向影響。由於壓力能夠加強社會認同傾向,有些卑鄙的銷售機 構會操縱目標群體,讓他們進入封閉和充滿壓力的環境,進行一些像把沼澤地賣給中小學教師之類的銷售活動。封閉的環境強化了那些騙子和率先購買者的社會認同 效應,而壓力(疲憊通常會增加壓力)則使目標群體更容易受到社會認同的影響。當然,有些邪教組織模仿了這些欺詐性的銷售技巧。有個邪教組織甚至還使用響尾 蛇來增強目標群體的壓力,威逼他們加入該組織。

 

【謝皮科綜合症】由於壞行為和好行為都會通過社會認同傾向而得到傳播,所以對於人類社會而言,下面兩種措施是非常重要的:(1)在壞行為散播之前阻止它;(2)倡導和展現所有的好行為。並非所有人都能抵制壞行為的社會傳染。因此,我們往往會遇到謝皮科綜合症:它指的是弗蘭克·謝皮科所加入的那個紐約警察局極其腐敗的情況。謝皮科因為拒絕和警察局的同事同流合污,差點遭到槍殺。這種腐敗現象是由社會認同傾向和激勵機制引起的,這兩種因素共同造成了塞皮科綜合症。我們應該多多宣講謝皮科的故事,因為這個可怕的故事向人們展示了社會認可傾向這種非常重要的因素會造成一種非常嚴重的邪惡現象。

 

【天上有什麼】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可以證實這一點,站在一條繁忙的人行道上,選定天空中的某一快空白,盯著看上1分鐘,在這段時間裡你的身邊大概不會發生什麼事情;第二天,你帶上四五個朋友到同一地點一起往上看,不出1分鐘,就會有大群路人停下來,把脖子伸得長長的,跟你們幾個一起往天上看;即使是那些沒有加入你們的行人,也無法阻抗那種至少往上瞄一眼的壓力。

 

【小費】酒吧招待常常會在酒吧開門前在自己的小費盤裡放上摺好的幾塊錢,假裝是前面的顧客留下的,讓人覺得用折好的錢給小費是酒吧裡應有的禮貌。教堂的募捐人處於同樣的理由也事先在收錢的籃子裡放些錢,這樣效果非常明顯。我發現很多乞丐也深諳此道。

 

【多元無知】然而在觀察他人來消除我們自己的不確定性時,我們很可能忽略一個細小但很重要的事實,就是他人可能也正在觀察中尋找社會證據。特別是形勢模糊不清的時候,每個人都希望看一看別人正在做什麼,從而致使一個極為重要的現象的出現──「多元無知。書中提及一個曾經轟動美國的案例,那是1964年,一位叫凱瑟琳吉諾維西的三十歲女子在深夜下班回家的途中在紐約皇后區一條街道上被刺殺,在長達35分鐘的時間內,攻擊者在接上追逐、襲擊了她三次,整個過程中凱一直在尖叫呼救,而她的38個鄰居從自己窗戶裡觀看了謀殺的整個過程,卻沒有一個人報警。後來,在問及為什麼不報警的時候,目擊者都聲稱我不知道,有幾個人說是害怕或不想捲進去。而實際上一個匿名報警電話並不會對他構成什麼威脅;《紐約時報》以及其他媒體的後續報導都將這一事件聚焦到美國國民的冷漠無情自私自利上。然而來自紐約的兩位心理學家(比布拉湯內 約翰達 雷)卻有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沒有任何人採取恰恰是因為有太多的旁觀者。原因至少有兩個,第一、當週圍有幾個可能幫忙的人時,每一個人的責任感便降低了, 每一個人都以為其他人會去幫忙或是已經幫了忙,而結果卻是沒有一個人幫忙;另一個原因則建基於社會認同基礎上,和多元無知效應有關。人們習慣於從其他人的 反應來對事件的緊急程度作出判斷。但人們卻忘了,目睹事態發展的其他人也在尋找社會證據。而且因為我們都喜歡在他人面前表現得信心十足、沉著穩健,因此尋 找證據的過程也是不動聲色的。結果每個人都顯出一副鎮定自若的樣子,於是按照社會認同原理,這件事情被解釋成為了一個非緊急事件。

 

【相似性】社會認同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條件是上文中提及的:不確定性,還有一個則 是:相似性。也就是說,與我們類似的人的行為對我們最有影響力,因此,我們更有可能效仿與我們相同、而不是與我們不同的人的行動。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電視上 由普通人做的廣告越來越多的原因。向來怕水的小孩在看到別的小孩在水裡歡騰跳躍時,也會萌發試一試的念頭。依據社會認同理論,媒體上對自殺事件的過分渲染 會導致社會其他人的自殺傾向上升、或者嘗試自殺行為的幾率增加,這種傾向曲折地表現為飛機失事以及交通事故的增多。這也正是聖地亞哥大學社會學教授戴維菲利普斯所提出的維特效應所 要闡述的主要內容。後續研究進一步發現,在這些自殺事件的主人公和後續的交通事故事主之間存在某種相似性;在擴大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媒體上對暴力的過分 宣揚與實際生活中的暴力事件增多有必然聯繫,而且,在前後的事件主導者身上都存在者一定相似性、比如說年齡、職業、生活環境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13

也談「持有是否等於買入」 一念間

http://xueqiu.com/4624725729/22726170
無意中看到雪友們在討論「持有是否等於買入」,貼主給出的標準答案是「等於」。在我看來等式是否成立是有許多假設和限定條件的,答案見仁見智,只是對各自投資理念的闡述。但如果給出一個「標準」答案,我覺得是不妥的。

1、答案和常識不符。對不符合常識的結論我都持警惕態度。
2、無條件認同「持有=買入」等式會對誤導其他投資者。很多人只記住了結論卻沒關注成立條件,這會給人一種錯覺,認為好企業可以隨時買入(時間的玫瑰)
3、題目的描述有些誤導

於是這裡談談另一種可能,目的在於強調不同的條件下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並無標準可言。

原貼的問題和答案
http://xueqiu.com/6832369826/22584894
http://xueqiu.com/6832369826/22589948
1、持有是否等於買入:從科學的角度看,持有肯定等於買入。換個角度說就是,如果你的賬戶不小心被清倉了,你是否會按原樣買回來(如果你「被清倉」後,做出了與之前不同的選擇,說明你自己的邏輯是矛盾的)
2、合理到高估部分的錢,要不要賺:如果要賺,就必須面對問題1帶來的嚴肅挑戰。舉個例子,某股票,價值10元,5元買入,15元賣出(這是一個價值投資者正常的盈利路徑)。這時的問題在於,如果15元賣出,那麼14元是否應該買入(持有=買入哦)?就算你不賺高估的錢,也要面對相同的問題,如果10元賣出,9.5元是否應該買入?

@微光破曉 的答案:
1、持有是否等於買入:是的,持有=買入。因為持有和買入所面臨的機會成本完全相等(此處忽略ABH股那微不足道的摩擦成本)。這一點,是科學。......認為持有不等於買入的朋友,需要再好好思考一下。(我上篇文章的註釋中說,這兩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說錯了,問題2沒有標準答案,但問題1有!持有=買入,這就是標準答案。)
2、合理到高估部分的錢,要不要賺:要賺。市盈率鐘擺理論,本身就包含了對高估的解釋。我們能理解低估的必然性,就能理解與之相對的高估的必然性。賺錢靠的是概率,不是價值。所以我的看法是,適度高估的錢可以賺,極度高估的錢要有風控、有策略地賺。......這裡囉嗦一句,不能為了賺高估的錢而傻等高估,投資中一切決策,要以機會成本為基礎。

持有=買入=賣出?
帖中認為持有=買入。「因為持有和買入所面臨的機會成本完全相等」,對這個推論我不做評論,但略作引申。假設我們持有60%股票X,和40%現金(不考慮其他機會成本),於是我們可以說:持有X=買入X,因為持有X和買入X(賣出現金)的機會成本完全相等,但也可以說持有X=賣出X,因為持有現金和買入現金(賣出X)的機會成本完全相等。即持有是零交易成本下的持續性的無數個買入的串聯,也是零交易成本下的持續性的無數個賣出的串聯。

所以如果推理成立,那等式應該是「持有=買入=賣出」,選擇性地只強調等式的一半可能會有誤導

一切應該儘可能簡單,但不能過於簡單
作為一個巴迷,下面來談談我的看法。原題目很多東西過度簡化,以致有些誤導,而巴迷是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的。因為股票的價值是無法精確得出的,以概率論來說,股票價值10元,是指其期望值是10,但實際值一定不是10(實際值落在任何一個點,比如10.00的概率都趨近於0),反而有較小概率其實際值是0或正無窮。如果談的是固定收益品種,那我認同原文結論,比如債券到期時值15元,那14元顯然是值得買入的;但如果是股票,結論未必成立。借一句愛因斯坦的名言「一切應該儘可能簡單,但不能過於簡單」。

市場98%的時間是不可知的
巴迷認為股市絕大部分時間是有效的,不可知的,只有極少部分是無效的,有確定性機會的。(投資之所以困難,是因為人們很容易看出來有些公司的業務比其他公司要好。但它們股票的價格升得太高了,所以突然之間,到底應該購買哪只股票這個問題變得很難回答。我們從來沒有解決這個難題。在98%的時間裡,我們對待股市的態度是……保持不可知狀態。我們不知道。通用汽車的股價跟福特比會怎樣?我們不知道。——查理·芒格

下面是我的假設和定義(不考慮其他機會成本和摩擦成本):
查看原圖股票價值10元(期望值是10,即落在10附近的可能性最大),最低到5元最高到15元的概率最大。

買入:增加股票X在總倉位中的比例,同時減少現金比例。我們較確信股價到這附近是因為市場暫時失效,有較大安全邊際,因此在5元附近(比如4~6)應該進行買入操作。倉位隨安全邊際變化。
賣出:減少股票X在總倉位中的比例,同時增加現金比例。我們較確信股價到這附近是因為市場暫時失效,導致股票被高估,因此在15元附近(比如14+)應該進行賣出操作。倉位隨危險邊際變化。
持有:維持股票X在總倉位中的比例,維持減少現金比例。在其他時候,我們不確定股票是高估還是低估(這是市場是有效的,或是不可知的),因此我們持有X不動,或是賣出X買入指數其效果大概率是一樣的。倉位隨預期估值變化。

因此可以看出,在巴迷看來,買入和持有是有較大差別的。有人會問弄這麼複雜有意義嗎?有。明白這點,你就明白在低點買茅台是價值投資,而強調隨時買就不是。

我的答案
回到第一個問題,當投資組合有新增資金(比如「被清倉」後複製組合)的時候如何操作?很簡單,如果符合我上面買入條件的,則買入;符合賣出條件的,則持有現金;其他情況,隨便(買入X,或買入指數)。當然對最後一種情況,我會等比例操作並維持持股比例(比如60%的X和40%的現金)。這種情況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買入,只是資金管理的調整,因為X的佔比沒變,整個組合的倉位,風險程度和投資風格都沒任何變化。

看了我畫的圖,第二個問題就不存在了。我前面說過,如果是固定收益,要賺;但對股票,合理到高估部分風險逐步增大,即使要賺,也要有相應的風險控制(比如倉位逐漸降低)。我的建議是不賺,這時還不如買指數。因為人總是容易高估自己。。。(奧古斯丁法則:「90%時間事情比你預料的要糟,剩下的10%的時間,你無權期望太多。墨菲法則:如果事情既可以向好的方向發展,又可以向壞的方向發展,那麼它多半會向壞的方向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16

2012回顧:在路上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8oba.html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又一年過去了。年初定的目標是「專注」——因為並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去做,也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夠去做的,正所謂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因此這一年的主題是「舍」,逐漸去除那些浮華的東西,回歸本心,專注於那些值得自己不懈追求的終身事業。

雖然股市大起大落,不過總體能平靜淡然面對,持股基本穩定,只做了局部調整,符合自己整體的投資體系和操作策略,最終的結果也還不錯(當然我的期望值也不高)。正式開始了港股投資,買入的股票都是事件驅動型的逆向投資。由於抱著試水的心態,操作起來反倒更能純粹,沒有心理因素的干擾。買入的時機都控制不錯,比如有一支股票決定買入後,大概買了兩個月才買到,而A股我一直是用市價買入。這裡不討論買入方法優劣,讓我感興趣的是兩者之間心理的差別(明年會重點加強這方面的學習)。到目前收益不錯,不過港股佔比不大,對整體貢獻不多。以後會對增加港股比例;至於美股則視情況而定,不做具體要求。

十多年前接觸股市時學的是技術分析。當時修了一門技術分析的課程,由於老師太有魅力而導致我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技術分析深信不疑,中毒頗深。記得結課時我還做了一個優化的KDJ指標(當時覺得對參數的修正能比別人更早一步捕捉到趨勢),後來又嘗試用一個自適應系統來模擬股市,還很認真地寫了一篇論文。現在想想年輕時的自己真是青蔥可愛啊,哈哈。後來在牛短熊長的一次次輪迴中慢慢學習公司基本面分析、估值方法、資金管理、瞭解市場和人性,終於感覺慢慢有些上道了,不再那麼迷茫。這種感覺真不錯,呵呵。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原來最重要的正是那些最基本的東西。複雜的其實不是市場,而是人心,一旦心靜了,各種魔障也就隨之消失了。

完成了佛學院法海探源中級班的學習,並和師父師兄們一起完成了五台山朝台,三步一叩上了黛螺頂。之前從未想過自己有勇氣在大庭廣眾之下這麼做,但試過之後才發現,其實很多東西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不但坦然面對眾人的目光,也平靜接過不少路人施捨的功德款。人最大的束縛恰恰是自己,那些所謂的困難其實都是心所幻想出來的。

參加了北京國際鐵人三項賽和北京國際馬拉松(半程),這是超越自我的一次嘗試,於我而言意義重大。前幾年剛學會的自由泳,而這次鐵三比賽是我第一次不帶任何設備在寒冷的湖裡游,對自己確實是個挑戰。但眼一閉也就往下跳了,呵呵。感受死亡的存在才能更真切體會生的價值。年中趁著休假第一次試著剃了次光頭,這是我從小就想試但一直沒做的事,感覺蠻不錯,哈哈!其他方面工作、家庭等也一切順利,就不在這分享了。

總的來說,今年各方面都還不錯,越來越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應該追求的東西,遇到各種事情也都能淡然處之。當然可以繼續提高的地方也很多,以後需要更加精進努力。這一年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那就是:「在路上」,一切都走在正軌上,但仍需繼續堅定前行。

祝朋友們元旦快樂,來年投資大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97

雙軌分析之科學研究方法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9hku.html
網友@醫藥商業一直提倡討論時要區分事實(Fact)和看法(Opinion),認為第一步是要把事實搞清楚,在沒有事實真相前,儘量不要形成任何看法,更不要下妄下結論。我非常認同這種做法,最近也用它來反思自己各種想法,包括以前寫過的文章,確實發現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這裡,我把它進一步細分為四個概念:事實(Fact)、結論(Conclusion)、看法(Opinion)和證據(Evidence)來進一步討論:通過事實得到結論,先有看法後有證據。

事實==>結論
這是我們常用的思考方法,即根據事實或現象得出結論;或是根據事實或現象,提出假說/理論,然後證實或證偽。比如,我們根據報表的計算,知道公司的盈利情況;通過檢測,得出白酒塑化劑含量是多少,等等。

這一個過程,主要是大腦的邏輯思維能力(用《思考,快與慢》中的說法是系統2)在起作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有四個步驟:
  • 第一步是觀察現象,提出問題。
  • 第二步就是提出理論,做出猜想。為瞭解釋所面對的現象,我們要提出一個假說,提出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在邏輯上要能夠自圓其說,要能夠解釋所面對的現象,這是研究的第二步。
  • 第三步就是從假說和理論出發,從其內在的邏輯出發,去提出一系列的預測。這一系列的預測本身是基於理論的內在邏輯推演出來的。
  • 第四步就是有系統性地蒐集經驗、事實和證據,並把這些經驗、事實和證據同理論的預測相對照。
如果理論的所有預測都能夠和經驗事實一致起來,那我們就接受這個理論;如果理論的預測和經驗事實不一致,那我們就推翻這個理論,去尋求一個新的理論。這就是我們迄今所知道的所有科學研究的四個步驟,這四個步驟是缺一不可的。

這是自然科學通用的研究方法,但並不是人們所習慣的方法。畢竟現代科學才幾百年的時間,而人類文明已經存在了數千年。尤其東方人普遍是形象思維,缺少西方人形式邏輯和實證精神的傳統。中國的先秦時代也曾有過很激烈的辯論習慣,並推動了邏輯的發展,其到達的高度中國人在後來再也沒有到達過,但是它跟古希臘的形式邏輯相比是不在一個量級上的。以後的知識分子都醉心於解讀古代的典籍,而沒有嚴密的邏輯推演和合理預測。順便說一句,有人認為東方人喜歡炒股是因為好賭的本性,這種說法本身也只是一種假說而非結論。我覺得更有可能是東方人擅長形象思維不擅長邏輯思維,而喜歡賭博和炒股。

因此很多人做完第二步就停步了,其實後兩步更重要。人類的大腦喜歡偷懶,認為「所見即為事實",會因為一個因果關係說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就願意相信它,甚至僅僅因為二者同時出現,就認為其有因果關係。但通過觀察現象研究事實得到的結論只能說明二者有相關關係,而非因果關係,因此這時的結論叫假設或假說更確切。只有通過後兩步證實(天亮是因為地球自轉)或證偽(天亮是因為公雞叫),才能確定有無因果關係,從而得到可信的結論。


看法==>證據
雖然人們對自然科學的研究(通過事實得出結論)已經充滿了偏見和錯誤,但我對人們處理社會科學領域(尤其投資領域)的能力更加悲觀。大家不妨仔細想一想,自己每天有多少時間/多大比例是自己真正在思考和做決定?結論恐怕是大家都不願面對的:我想大部分人不到十分之一,很多人可能不到百分之一。人雖然自詡為萬物之靈,但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間只不過是像草履蟲那樣簡單的回應刺激,或者思維處於無序狀態(行尸走肉)。也就是說,是機械的條件反射和潛意識控制我們生活的大部分。用《思考,快與慢》中的說法就是系統1,包含了潛意識和無意識能力。由於潛意識一詞用得更廣,我這裡用潛意識近似替代系統1。

我們的系統1並不善於質疑。它抑制了不明確的信息,不由自主地將信息處理得儘可能連貫。除非該信息立刻被否定,不然,它引發的聯想就會擴散開,彷彿這條信息就是千真萬確的。系統2能夠提出質疑,因為它可以同時包含不相容的多種可能性。然而,保持這種質疑會比不知不覺相信其真實性更加困難。因此我們對事物的信任多於質疑。

由於最近大家都很關注茅台,就用它舉例。其實一開始你的潛意識已經決定你是茅粉還是茅黑了——潛意識先形成看法。接下來雙方都為拚命找證據來支持自己預設的看法。於是事情看起來就很有趣了,面對同一件事,比如一個帖子,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看空的人會解讀出大量空頭信息,看多的人則恰恰相反,而任何一方看起來又都很有道理。因此我們看到不管主帖說什麼,下面的評論都是如出一轍,你把任何一個帖子的評論移到其它帖子下都完全可以。

我們不過是自己潛意識的奴隸——先由潛意識自動生成看法,然後再用所謂的「理性思維」去尋找證據。即先有看法,後有證據

之所以在這裡刻意把看法和結論、事實和證據四個詞分開,就是為了強調其區別:1、看法是主觀的,只有結論才是客觀的;2、證據看起來和事實很像,但它是經過「看法」過濾和選擇性接收的。

這篇文章寫起來很費勁,覺得沒法把自己想的全部表達出來,估計大家看起來也晦澀難懂不知所云。時間不早了,直接上結論。其實很簡單,我們學習和研究的時候,應該:

1、只關注「事實」以及邏輯論證關係(「結論」必然能重現)
2、對「看法」,只需要關注少數和自己不一樣的,或有更好視角的(「看法」無法通過討論改變或學習)
3、忽略所謂的「證據」(除非你能把它當作事實的一部分填充到自己的「事實==>結論」體系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98

人類誤判心理學:對未知的恐懼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918y.html
人類對未知有極其強烈的恐懼,因此傾向於相信任何對未知事物作出解釋的說法,無論其多麼荒謬。因此任何一個古文明都有其崇拜的神,來解釋一切不能理解的東西,即使近代很多偉大如牛頓的科學家,也仍然會救諸於宗教。那麼接受「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教育的人們又如何呢?也好不了多少,他們構建了一個個看似完美的「科學」理論來解釋一切,完全忽略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都是不可知的事實。

成功與失敗的差別常常只在毫釐之間,一念之間,而且有大量偶然和不可知的因素(運氣)。你很難想像人們在機場書店排長隊買一本講述商界領袖成功經驗的書,僅僅因為其運氣稍好?不,無論作者還是讀者,都會挖掘出那些「必然」成功的因素,以使自己想像中的「故事」因果清晰,邏輯完美,充滿了必然性。因此這會領袖一定是英明神武,甚至其出生時也會天現異兆。當然,如果之後他失敗了,那必然是因為其剛愎自用,其出生時的異兆中也會同時透露著另一絲不祥的信息。

之前一直認為「未來」是不可知的,「現在」是超出人的認知能力的,如今不得不逐漸接受其實「過去」也是不可知或說不可信的。所謂的歷史,不過是一個自圓其說的謊言。到底誰才是曹操?《三國演義》裡那位奸雄?《三國志》裡那位梟雄?還是另一份遺失的傳記裡的那位未知的人?那些沒有任何記錄的人和事能算在歷史中存在過嗎?即便是我們自己親身經歷的歷史也未必可靠。我們記憶中故鄉的小吃總是那麼可口和讓人懷念,但這其實不過是我們根據記憶中殘存的幾千分之一的片斷勾勒、加工甚至臆想出的新的故事和新的記憶,而甚至那些殘存在記憶中的片斷也是被扭曲的和有選擇接受的。簡單瞭解一下任何兩個敵對的民族或團體對同一段歷史的看法就知道了。

知道了人類對未知非常恐懼以致會相信任何解釋(無論合理或荒謬)這一傾向,對投資的啟示就是:市場基本是不可知的——無論未來、現在還是過去。我們應該對市場心存敬意,時刻警惕過於高估自己的能力的傾向。

當一支股票出現上漲或下跌後,我們會為不知道原因而痛苦,這時「有求必應」的股評家一定會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而我們一定會如釋重負,毫無保留地相信它——即使同樣的理由作為萬金油既可以解釋上漲也可以解釋下跌。這是人類心理的正常反應,在平時是對心理壓力的一種有益的釋放。但在投資領域卻是有害的,因為你會產生一種幻覺:認為歷史就是那樣的,股票的上漲就是因為那個「合理」的原因。你會認為自己掌握了投資的真諦,從而信心滿滿地去推導未來,但那常常是錯誤的。(建議看看《思考,快與慢》,關於心理的分析很深入)

看到這大家一定很憤怒,如果什麼都不可知那還投什麼資?為避免矯枉過正的傾向,我的看法完整表述應該是:市場絕大部分時間是不可知的——無論未來、現在還是過去,但在極少的某些時候,我們的看法會更接近真實,只有這些時候才是我們可以把握的投資機會

簡化來說:市場在98%的時間是不可知的,在98%的時間是有效的,這是我投資的「百分之二法則」的兩大基石。「百分之二法則」認為:大部分的股票是沒有價值或不在能力圈內的,只有百分之二的股票值得專注;大部分的時間內市場是有效的或不可知狀態,只有百分之二的機會值得行動;投資者大部分時間應該遠離市場,靜心研究,只有百分之二的時間需要交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99

2013計劃:雙軌分析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8p3w.html
巴菲特曾在《致股東的信》中列出過選擇接班人的三個標準:獨立思考、情緒穩定、對人和機構行為的深刻理解。毫無疑問,這就是巴菲特眼中一般投資者和卓越投資者之間的差別。一般投資者通過不斷學習和練習,是可以逐步掌握公司基本面分析、估值方法、資金管理等等技能的,而要更進一步到達這三個標準就沒那麼容易了。我也曾苦苦思索如何慢慢靠近這些標準,但一直不得要領。不過最近在反覆閱讀《窮查理寶典》、《投資最重要的事》等書後,終於得到一些線索和啟示。

芒格曾說「長久以來,我相信有某種方法——它是幾乎所有聰明人都能掌握的——比絕大多數人所用的方法都有效。正如我在南加大商學院說過的,你們需要的是在頭腦裡形成一個由各種思維模型構成的框架。然後將你們的實際經驗和間接經驗(通過閱讀等手段得來的經驗)懸掛在這個強大的思維模型架上。使用這種方法可以讓你們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加深對現實的認知。要做到這一點,辦法只有一個:你們必須全面掌握各種主要模型,把它們當做一張檢查清單。再強調一下,你們必須注意那些能夠產生lollapalooza後果的多因素組合效應。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經常使用它們——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幾種。大多數人都只使用學過的一個學科的思維模型,比如說經濟學,試圖用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你知道諺語是怎麼說的:『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這是處理問題的一種笨辦法。」

這就是芒格著名的普世智慧/柵格理論,非常神奇但還是很難操作。接下來我們來看他的雙軌分析法:「從個人的角度來講,我已經養成了使用雙軌分析的習慣。首先,理性地看,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涉及的利益;其次,當大腦處於潛意識狀態時,有哪些潛意識因素會使大腦自動以各種方式形成雖然有用但往往失靈的結論?前一種做法是理性分析法——就是你在打橋牌時所用的方法,認準真正的利益,找對真正的機會,等等。後一種做法是評估那些造成潛意識結論——大多數是錯誤的——的心理因素。」

到這裡我們可以開始上路了。我把芒格的雙軌分析法(或叫雙軌思維法)做為一個大框架,把第二層次思維、普世智慧/柵格理論等概念掛接進去,構建一個自己的思維框架。試了幾次之後我驚奇的發現,雙軌分析思維不僅適用於投資,也適用於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我2013年的目標,就是不斷完善和練習這種雙軌思維,使其逐漸成為自己投資體系的一部分。

1、第一層次思維
這裡借用《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的概念,把做每件事所需要的標準的常用的思維稱為第一層次思維。比如工作時公司的規章制度、操作流程、行業慣例,做菜時的家傳手藝、流行菜譜等。對投資而言,第一層次思維就是老老實實閱讀報表、公告、研報等,分析公司基本面,判斷其大概估值等基礎性工作。

巴菲特在為其老師本•格雷厄姆的名著《聰明的投資者》做序時寫到:「長年進行成功的投資並不需要極高的智商、罕見的商業洞見,或內部消息。真正必要的是做決策所需的合理的知識框架,以及避免情緒化侵蝕智識的能力。這本書恰倒好處的、清晰的指明了框架,你所必須做到的,就是約束情緒。」這裡各種投資方法指明的框架就是第一層次思維。嚴格來說,這其實也是普世智慧的一部分,之所以單獨把它提出來,是為了強調後面的雙軌思維。我把下面重點要說的雙軌分析歸為第二層次思維。

 
   
2、雙軌思維——理性多元分析
我把芒格普世智慧或柵格理論中除心理學之外的所有學科都歸到這裡,另外把解決問題時的「標準」知識和學科歸到了上面提到的第一層次思維。因此雙軌思維的第一軌就是:我們對事情或問題使用標準或通常的方法分析後,是否可以換一個角度,或是用其他的學科的知識和思維模型來分析?這種思維強調多元、理性、獨立和客觀。

比如大家在分析茅台時,網上傳茅台酒的軍隊消費比例是23%,大家都沒有可靠的數據來證明或證偽。網友騎士用了另外一種方法來思考:先通過對軍隊編制的瞭解和分析得出可能喝茅台的幹部人數,再大致推算他們消耗的茅台從而計算政府採購比例。這裡我不關心這個具體例子的結論是否正確,我感興趣的是這種思考問題的方法。我們要做的就是慢慢訓練自己這種跨學科的理性多元思維,沒準哪天一不小心就賺大錢了,哈哈。

芒格的投資方法和大多數投資者所用的較為粗陋的系統完全不同。他不會對一家公司的財務信息進行膚淺的獨立評估,而是對他打算要投資的公司的內部經營狀況及其所處的、更大的整體「生態系統」作出全面的分析。他將他用來作出這種評估的工具稱為「多元思維模型」,它們是一個收集和處理信息、並依照信息行動的框架。芒格採用「生態」投資分析法的理由是:幾乎每個系統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若要理解這樣的系統,就必須熟練地運用來自不同學科的多元思維模式。正如約翰·繆爾談到自然界萬物相互聯繫的現象時所說的:「如果我們試圖理解一樣看似獨立存在的東西,我們將會發現它和宇宙間的其他一切都有聯繫。」芒格強調:「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經常使用它們——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幾種。大多數人都只養成一個學科——比如說經濟學——的思維模型,試圖用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你知道諺語是怎麼說的:『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這是一種處理問題的笨方法。遇到不同的公司,你需要檢查不同的因素,應用不同的思維模型。我無法簡單地說:『就是這三點。』你必須自己把它(投資技巧)總結出來,一輩子深種在你的大腦中。」

哪些思維模型最可靠呢?芒格認為那些來自硬科學和工程學的思維模型是地球上最可靠的思維模型。但這裡我把心理學之外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都歸在這裡。即第一軌思維借用並糅合了許多來自各個傳統學科的分析工具、方法和公式,這些學科包括歷史學、生理學、數學、工程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統計學、經濟學等。這些模型中最重要的例子包括工程學的冗餘備份模型,數學的複利模型,物理學和化學的臨界點、傾覆力矩、自我催化模型,生物學的現代達爾文綜合模型等。

下面,我們簡單來列舉一些例子:數學:複利原理、排列組合、統計和概率、決策樹理論、工程學裡質量控制理論、斷裂點理論;微觀經濟學:規模優勢、細分市場、專利權、商標權、特許經營權、新技術的影響、競爭性毀滅、衝浪模型。其他學科就不一一列舉了,當然是多多益善。比如茅台塑化劑風波時,投資者對制酒以及化學的瞭解就能很好地幫助其做出判斷。


3、雙軌思維——潛意識分析
粗略來看,第一軌理性多元分析思維對應巴菲特的第一個要求:獨立思考。而第二軌潛意識分析對應後兩個要求:情緒穩定、對人和機構行為的深刻理解。前者是對自己的分析,後者是對別人的分析。雙軌思維的第二軌是:分析自己和別人/社會的潛意識和心理傾向。如果你想擁有任何普世的智慧,心理學是太過重要了。原因在於,人類的感知器官有時候會短路。大腦的神經線路並非總是暢通無阻的,也不擁有無窮多的線路。所以那些懂得如何利用這種缺點、讓大腦以某種錯誤方式運轉的人能夠使你看到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潛意識和心理學沒什麼道理好講,我們需要的是儘可能多地瞭解心理學模型。(以下內容大部分為摘錄整理,只作為自己學習筆記,不一一註明出處)

本能衝動
談潛意識和心理學,不得不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他認為人的一切活動的根本動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衝動,而本能衝動中最核心的衝動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慾本能)的衝動,而在社會法律、道德、文明、輿論的壓制下,人被迫將性本能壓抑進潛意識中,使之無法進入到人的意識層面上,而以社會允許的形式下發洩出來,如進行文學、藝術的創作,後期弗洛伊德又提出了與「生殖本能」對應的「死亡本能」學說,認為人除了維護自身生命生長發展的能量(即求生本能,其中核心本能為性慾本能)之外,還有著將自身生物肌體帶入到無機狀態,即死亡狀態下的能量,即死亡本能,死亡本能在戰爭、仇視、殺害、自殘中得以非常明顯地表現。

潛意識則是在意識和前意識之下受到壓抑的沒有被意識到的心理活動,代表著人類更深層、更隱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潛意識」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內驅力,它包括人的原始衝動和各種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關的各種慾望。由於潛意識具有原始性、動物性和野蠻性,不見容於社會理性,所以被壓抑在意識閾下,但並未被消滅。它無時不在暗中活動,要求直接或間接的滿足。正是這些東西從深層支配著人的整個心理和行為,成為人的一切動機和意圖的源泉。

我認同弗洛伊德的觀點,大家看看網絡上到處都是以美女和性來吸引人的廣告和遊戲就知道本能衝動有多重要了。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大家其實時刻都很在意異性的看法。在股市上,男人和女人的表現也是不一樣的,有蠻多很有意思的不同。

贏得拍賣的往往是那些犯了技術錯誤的人,殼牌花兩倍價錢買下貝爾裡奇石油公司的情況就是如此。在公開競拍的拍賣會上,你付的價錢不可能是你擊敗的對手的兩倍。你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會遇到別的問題。但封閉式投標拍賣使人們容易犯下定錯價的大錯,這大半是雄性激素分泌過多惹的禍。

集體無意識
榮格在個體的潛意識之外發現了一種社會或集體的無意識,並以此來解釋個體以及集體的行為。指由遺傳保留的無數同類型經驗在心理最深層積澱的人類普遍性精神。集體無意識是心靈的一部分,它有別於個體潛意識,就是由於它的存在不像後者那樣來自個人的經驗,因此不是個人習得的東西。個人無意識主要是這樣一些內容,它們曾經一度是意識的,但因被遺忘或壓抑,從意識中消逝了。至於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則從來沒有在意識裡出現過,因而不是由個體習得的,是完全通過遺傳而存在的。個體潛意識的內容大部分是情結,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則主要是原型。

股票市場作為一種典型的人類社會活動,其中的集體無意識現象也同樣常常存在,這一方面是因為股票市場參與者之所以來到這個市場,其本身一定具有某些共同的性格特徵,另一方面是因為股票市場本身的波動性等特徵更容易將個體的心智潛移默化地轉向集體的意識。

需求層次
馬斯洛認為人都潛藏著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生理、安全、情感和歸屬、尊重、自我實現。對公司來說,每一個需求層次上的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都不一樣,即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的需求層次。將營銷方法建立在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之上考慮,不同的需求也即產生不同的營銷手段。對投資者自身來說,處在不同階段的投資者的方法和系統也都不一樣。

群體心理
群體心理很有意思(推薦《烏合之眾》一書)。現在的人很難理解文革或其他群眾運動,我之前也覺得像天方夜譚,直到美國誤炸了南斯拉夫中國大使館。那時大家本來在教室看書,突然各個學校的遊行隊伍唱著歌走進學校,去看熱鬧的人漸漸地就成了遊行隊伍的一員,然後大家繼續去其他學校,人越來越多。大家喊著口號唱著歌,漸漸地都變得很亢奮,群情激昂,進入一種很奇怪的狀態(讓我想起太平軍高喊著「刀槍不入」走向八國聯軍的槍炮)。然後大家一致同意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走到美國大使館去!沒有任何人考慮過到底有多遠,要在平時這種提議絕沒人會同意。大家最終聚在美國大使館外扔石頭,每當有人打中窗戶等目標時,人群就會爆發一陣歡呼。但當石頭在使館內堆了厚厚一層,扔石頭就很難有新的進展了。這時一件可怕的事發生了,有人指著使館附近的一輛車說:「這可能也是美國使館的車,砸!」於是瞬間那車就千瘡百孔了,雖然有人說看車牌不是使館的,但所有人都選擇性地聽不到他的話。

悲劇英雄
每個人經歷各異,不過講出來都是古希臘式的悲劇,而他/她自己則是劇中那位與命運抗爭的英雄。因此以後當父母或老闆說「想當年我。。。」的時候,認真傾聽並作(或裝作)崇拜狀,這能讓他們得到極大的心理滿足,當然他們也會回報你的,哈哈。

自我肯定
人生而殘缺,對自己極度不自信,面對自然、世界和自己時充滿了恐懼和無力感——無論是肉體上還是精神上,因此自我肯定非常重要。知道為什麼逆向投資那麼難嗎?即使你三年前知道銀行股是低估的,即使你知道總有一天它會漲回來,但你心裡仍然極度煎熬很難堅持,因為你不能通過股價得到自我肯定——這很大程度上和虧多少錢無關。比如我常常疑惑很多人為什麼喜歡玩遊戲,雖然賺不到錢,但能自我肯定自我滿足。

被人肯定
當然,自我肯定是需要一個比較標尺的,這就是別人的肯定和社會認同。這能解釋炫耀消費和奢侈品的現象。

忽略先驗概率
心理學謬誤:人們在做判斷的時候總是會忽略先驗概率。舉個例子吧,你看到有人在閱讀《金融時報》,你認為下列那種情況可能性更大:
   a:他是金融界人士
   b:他是工業界人士
  典型性會告訴你a的可能性較大,但這樣做不一定明智,你應該充分考慮b選項,因為現實中工業界人士的數目的會是金融界人士的很多倍
投資感悟:我們在選企業的時候往往忽視先驗概率,某個企業管理優秀,發展迅速,看起來似乎不錯,但是考慮到它所屬行業的成功率實在是太低,這樣的公司不是好的選擇。

光環效應與後見之明
心理學謬誤:好的故事經常會使人產生錯覺,各種書籍(《基業長青》,《追求卓越》之類)經常會向你兜售企業成功的秘訣,誇大領導和管理的重要性,你會不由自主的相信這個故事,然而實際上公司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看其是否幸運。數據顯示,基業長青中所列舉的優秀企業和不怎麼樣的企業,在該研究過後的一段時間裡,其實際收益率差距幾乎為零。
投資感悟:我們要挑選足夠幸運的企業,最好是不需要猜想和預計的,而是天生的、已經存在的,管理和美妙的未來只能是錦上添花,不能成為主要的決策因素。

可得性偏見
心理學謬誤:為什麼事件一般會反應過度?因為容易想起的事情(親身經歷的、生動的、鮮活的例子)比理性分析、統計數據容易影響人,人們都在跟著感覺走,你是不是經常覺得自己做雜活(倒垃圾,打水,打掃衛生)比同住的人多?很可能對方也是這麼認為的。相反,如果某些問題不容易想起,你通常會得出否定的結論。例如:請列出6個你果斷行事的例子。你現在覺得你是個果斷的人嗎?如果你想的比較吃力,很可能你會認為自己不夠果斷。如果是讓你想出1個果斷行事的例子,你是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投資感悟:塑化劑、高鐵事故為什麼對我們影響這麼大?因為可得性。但是一次高鐵事故會影響中國發展高鐵的趨勢嗎?塑化劑會讓人不喝酒嗎?理性分析後你自然會得出自己的結論。

小數定律和隨機性偏見
心理學謬誤:下面兩個陳述實際是一個意思:(1)大樣本比小樣本精確;(2)小樣本比大樣本更容易出現極端事件。
美國的調查數據顯示腎癌發生率最高的地區都在中西部、南部一些人口稀少的小縣城或鄉村,這些鄉村由共和黨管轄,這說明了什麼?——什麼也說明不了,因為腎癌發生率最低的地區也是在中西部、南部的一些小縣城或鄉村。實際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地區人口稀少,因此隨機性波動較劇烈,容易產生極端數據。
此外,你相信有投籃「手熱」(即越投越順手)這種情況麼?大量數據證明是不存在此現象的。人們總是喜歡誇大現象之間的因果性,然而對隨機性數據做出因果解釋必然是錯的。
投資感悟:許多人過於相信通過有限的幾次觀察得出的結果,比如經常看到一些調研:某某酒直營店的銷售情況,某某超市的人流,實際都沒有意義,因為小樣本出錯的概率高達50%,幾個店哪幾天的統計數據沒有什麼參考價值,使用一個足夠大的樣本是降低差錯的唯一方法,否則你應該選擇直接去看統計數據。

錨定效應
心理學:錨定效應司空見慣。請看下面兩個問題:
   甘地去世時比144歲大還是小?
   甘地去世時多少歲?
  你會否因為第一個問題而導致在回答第二個問題時給出較大的答案?也許不會,但是144這個數字仍然會影響你的判斷。為什麼京東在促銷時總喜歡寫「限購5件」?實際上看到這個數字的很多顧客會比平時購買更多的東西。
投資感悟:很多人買股票喜歡看該股票之前的價位,再對比現在的價位,之前的價格就是你心中的錨,它會影響你對企業的估值。實際上你只需判斷現在的價位是否在你的安全邊際內,在就買入,不在就放棄。

少即是多悖論
心理學謬誤:兩套餐具,第一套有8個餐盤,8個碗,8個杯子(其中有2個壞了),第二套有8個餐盤,6個碗,6個杯子,如果你同時看到了這兩組數據,可能你會給第一套較高的出價,但是如果是分開單個來股價呢?數據顯示用戶傾向於給第二套更高的出價,這就是少即是多的悖論。如果對於貴重的產品你再附贈一個便宜的小禮物,通常整套產品反而不那麼吸引人了。
投資感悟:如果一個公司有多種業務,其中一項業務表現不佳通常會導致對整個公司的估值被壓低,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要仔細分析這是否是「少即是多」悖論的情況?

均值回歸
心理學謬誤:事物的表現通常表現出均值回歸的現象,出色的表現通常不能持續,因為出色的表現通常與運氣有關。高爾夫錦標賽中第一天表現出色的選手第二天通常發揮都很槽糕,合理的解釋就是該選手第一天運氣太好,但這通常不為人所接受,人們總喜歡通過因果關係來解釋事情。
投資感悟:如果一個證券分析師說「該企業今年業績比去年要好,原因是去年表現太糟了」或者「該企業表現好是因為運氣不錯」,儘管他說的沒錯,恐怕他也要失業了。不過作為獨立的投資者,應該要分辨該企業是否是因為運氣好,如果是運氣,還能持續多久?什麼時候他會均值回歸?

專家預測比不上簡單運算
心理學謬誤:簡單的統計學方法可以勝過世界著名學者,經濟學家阿申菲爾特通過天氣的三個特徵:夏季生長期的平均溫度、豐收期的降水量以及上一個冬季的降水量——來預測葡萄酒的價格,他的公式給出了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後的準確價格,其相關係數超過0.9。
  婚姻的穩定性可以通過一個公式預測:做愛的次數減去吵架的次數。你應該不會希望得到的是負數。
  一項拯救了千萬嬰兒的簡單公式堪稱這項研究的經典應用。嬰兒出生時的健康狀況通常決定其夭折的風險,但是接生人員通常依靠其直覺和經驗來判斷嬰兒是否處於危險狀況,但這通常導致人們忽略了很多危險信號,不少新生兒夭折。阿普加醫生發明了一個公式:快速寫下五個變量(心率、呼吸、反應、肌肉強度、膚色)以及對應的分數(0,1,2),一個得到8分以上的嬰兒狀況為良好,低於4分的嬰兒需要立即搶救,這個公式對拯救新生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投資感悟:為什麼專家預測通常不如簡單運算?一個原因是專家們總是希望跳出思想的框框,試圖戰勝市場,在預測時會考慮將不同特徵就行複雜的組合,複雜化對稀奇古怪的事情是有影響的,但是十有八九會降低其正確性,將這些簡單的特徵結合在一起反而會更好。格林布拉特的「神奇公式」應該是投資界的簡單公式了。

樂觀偏見
心理學謬誤:為什麼大片喜歡扎堆上映?為什麼90%的司機相信自己的車技要高於平均水平?因為我們只關注自己的目標,卻忽視相關的成功幾率;我們只關注自己做的,卻忽視他人做的;我們強調技能的因果角色,卻忽視運氣的影響;我們只重視自己已知的,卻忽視自己未知的;我們認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很容易實現,但其實現實的可能性沒那麼大。人們總是喜歡高估自己的能力,進而導致樂觀的過度自信——樂觀是好的,前提是你要謹慎!
投資感悟:投資需要樂觀,但是更需要謹慎。採用「事前驗屍」能抑制你的樂觀主義情緒:每次投資之前請和自己的夥伴開一個小會,在會議之前做一個簡短的演說:「設想幾年後我們今天的投資慘敗,請用5-10分鐘簡短寫下這次慘敗的原因。」

損失厭惡和稟賦效應
心理學謬誤:來看一個賭局,拋硬幣,正面你失去1000元,反面你贏的1500元,你會參加這個賭局麼?你可能不會願意,因為損失一百元的痛苦超過你獲得1500元的喜悅,這就是損失厭惡。
  那什麼是稟賦效應呢?經濟學上有個無差異曲線,假設你現在月薪10000,每月帶薪休假1天,現在有兩個更好地位置:(1)加薪一萬;(2)獲得額外的12天休假。假設這兩者對你來說目前是一樣的,如果你選擇了(2),你的一個同事選擇了(1),又過了一年,現在公司告訴你們,如果你們願意可以互換,經濟學理論會說:由於你們現在處於一條無差異曲線上,因此你們會同意互換。但是稟賦效應的的斷言則截然相反:你們肯定不會同意,雖然原本多休息11天和加薪一萬是相同的,但是現在你要損失10000元去獲取11天休假,由於損失厭惡的存在,現在你會覺得多出來的11天假期無法補償你的10000月薪,也就是你總想保存自己當前擁有的事物。
投資感悟:為什麼不願意賣出虧損的股票,即使該股票已經毫無希望了?為什麼買入之後你會覺得你的股票更加可愛了?

罕見事件
心理學謬誤:罕見事件容易被過度關注(因為可得性效應),但是又容易被忽略:原因是很多人從沒經歷過該罕見事件。
投資感悟:沒有經歷過大崩盤的投資者可能心理從來沒想過股市崩盤是怎麼樣的,沒經歷過股市蕭條的投資者是不成熟的。

窄框架和寬框架
心理學謬誤:綜合考慮下列兩個決策問題,然後做出選擇:
   (1)從a,b中作出選擇:a.肯定能賺到240美元;b.有25%的概率得到1000美元,75%的概率什麼也得不到;
  (2)從c,d中作出選擇:c.肯定會損失750美元;d.有75%的概率損失1000美元,25%的概率沒有損失;
  你的選擇答案肯定是a和d。題目要你綜合考慮,可是你卻並沒有,試著看下面的綜合考慮:
  a+d:25%的概率獲得240美元,75%的概率損失760美元;
  b+c:25%的概率獲得250美元,75%的概率損失750美元;
  顯然,b+c要強於a+d,這告訴我們考慮問題是要綜合決策。
投資感悟:一個投資的機會,50%概率會全部虧損,50%的概率會翻兩番,可能你不會接受這樣的機會。但是如果有10個這樣的機會呢?此時將錢全部平均投入到這10個機會中應該算的上一比划算的交易,如果是20個機會那就更好了。窄框架束縛了我們的思維,試著用寬的綜合的框架來思考。

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
參見《窮查理寶典》中人類誤判心理學一節,這裡不作展開,部分傾向我專門寫過博文引申闡述,下同。

喜歡/熱愛傾向

社會認同傾向

討厭/憎恨傾向

避免懷疑傾向

避免不一致性傾向

好奇心傾向

康德式公平傾向

豔羨/妒忌傾向

回饋傾向

受簡單聯想影響的傾向

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

自視過高的傾向

過度樂觀傾向

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

對比錯誤反應傾向

壓力影響傾向

錯誤衡量易得性傾向

不用就忘傾向

化學物質錯誤影響傾向

衰老—錯誤影響傾向

權威—錯誤影響傾向

廢話傾向

重視理由傾向

lollapalooza 傾向——數種心理傾向共同作用造成極端後果的傾向



4、雙軌分析修學次第
雙軌分析其實一點也不難,任何人看了上面的內容都會認為理解了。但難的地方在於如何養成雙軌分析的習慣,讓它成為我們投資甚至生活的一部分。

首先,應該從任何小事做起。1980年代初,人們曾試圖設置這樣一個賭局:未來3天內,巴菲特不會一桿進洞。賭注是,巴菲特以10美元賭對方的2萬美元。這遭到了巴菲特的拒絕:「如果你在小事上缺乏節制,在大事上同樣無法節制自己。」避免情緒化侵蝕智識的能力,正是巴菲特所堅持的培養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習慣從小處開始培養。

其次,自己每次研究公司的最後,一定要想一想:有沒有可能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思維來看這個問題?這當中有哪些地方自己和別人會受潛意識的影響?決定每週至少想一個例子,請大家監督。。。

另外,禪宗一種很流行的修行方法叫「參話頭」。一般是選取一句祖師的話,時刻反覆參究。比如「父母未生前我是誰」「唸佛的是誰」。以這種方式來伏住妄想,打破無明,而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當然我不太會)。既然禪修是一種修戒定慧,得到智慧和覺悟的方法,我們是否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練習雙軌分析呢?如果覺得這種方法有宗教意味,也許可以試試瑜伽的冥想或是印度的內觀法(注意,本人並未嘗試過,這裡也並非推薦,只是一些猜想。)


參考書目:《致股東的信》、《窮查理寶典》、《投資最重要的事》、《烏合之眾》、《思考,快與慢》、百度、以及我不可靠的記憶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