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環球投資之父鄧普頓病逝 逆境創富智慧遺人間

2008-7-10  AppleDaily「在別人消極地拋售時買入,並在別人積極地買入時沽出,需要極大勇氣,因此能獲取最高回報。」這是環球投資之父、鄧普頓基金創辦人約翰.鄧普頓留給我們的投資格言。紐約時間周二逝世、享年95歲的鄧普頓,善於利用逆境的優勢創造財富,在經濟衰退陰霾籠罩、股壇人心惶惶的今天,其投資錦囊值得投資者細味。記者:杜思敏、陳景陽、黃武榮、陳韻妍

鄧普頓出生不久,正值全球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接下來更經歷了美國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煎熬,似與逆境結下不解緣;惟最值得投資者學習的是──懂得利用逆境,加上冒險精神和堅毅意志,成功創造財富。

他人生第一桶金的故事,開始於1939年二戰初期。當時他向上司借了1萬美元,押注104家公司,包括34家面臨倒閉且股價極低的公司,他每家公司買入100股,深信待戰爭結束後經濟一定會復興,這些公司亦有機會翻身。

戰時執平貨賺第一桶金

果然不出他所料,堅持4年後,這些股票價值已激增至4萬美元;34家面臨倒閉的公司,只有4家變得一文不值。事實上,「承受一定風險」和「執平貨」確是鄧普頓的五大致富之道的其中兩項。鄧普頓以 接近一世紀的經歷,得出的五大最強致富技能,還包括「儲蓄」、「着眼自由市場」和「盡量減低稅務開支」。他婚後的目標是將收入一半用作儲蓄,更極力避免負 債,連首次置業亦以全額支付,不造按揭貸款;又避免投資社會主義國家,他認為經濟增長須依賴自由經濟,政府不應介入商業運作。為了不想繳付收入及投資稅, 他更於60年代放棄美國國籍,移民當時英國殖民地巴哈馬。

創互惠基金回報贏美股

鄧普頓是環球化投資的先驅,1954年推出全球首隻環球互惠增長基金,亦是60年代首批到日本投資的美國基金經理,80年代開始涉足亞洲及拉丁美洲。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他大舉投資亞洲,1999年亞太股市開始復蘇,他更成為大贏家。鄧普頓增長基金的回報,由1954至2004年間平均每年獲得13.8%,跑贏美國標普指數。1992年,鄧普頓以9.13億美元(71.2億港元)將其基金售予富蘭克林集團;1996年起,他已不再參與基金的運作。由窮小子變成億萬富豪,鄧普頓一生的奮鬥點滴值得所有投資者借鏡,尤其是他的16項投資秘笈。獲國際財經雜誌《Money》被選為最偉大環球股份揀股人的鄧普頓相 信,放眼全球才是致富之道,因任何人都不能預測未來,所以要透過分散投資不同公司、行業及國家來減低風險。他亦認為,投資時不應人云亦云,不要跟隨市場趨 勢或經濟前景買賣,應待找到物有所值的股份後才出擊,當所有人拋售股票時,便應趁低吸納,相反見到其他人瘋狂買入時便應出貨。他指出,每次投資前應做功 課,研究企業出眾之處,千萬不要憑感覺或單靠「貼士」投資。賣出手上股票的唯一理由,是找到更具吸引力的股份。

投資忌跟風要做好功課

現時環球股市前景暗淡,美國陷入經濟衰退的隱憂,鄧普頓留給我們的,不是一條投資致富的方程式,而是一個如何在逆境中創造成功的真實故事。

約翰.鄧普頓生平

1912年份

迭事:生於美國田納西州(圖)

1934年份

迭事: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取得經濟學學位

1936年份

迭事:在牛津大學獲得法學碩士

1937年份

迭事:在華爾街開始其事業,並迎娶Judith Folk,育有3名小孩

1939年份

迭事:借1萬美元炒股,數年後回報甚豐

1951年份

迭事:妻子Judith Folk離世

1954年份迭事:成立鄧普頓增長基金,截至92年,平均年回報達14.5%(圖)

1958年份迭事:再婚,第二任妻子Irene Reynolds Butler於1993年離世

1960年份迭事:放棄美國公民身份,移居英國巴哈馬

1987年份迭事:成立鄧普頓慈善基金,獲英女皇伊莉莎伯二世封為爵士(圖)

1992年份迭事:將旗下的互惠基金公司售予富蘭克林公司

1999年份迭事:獲《Money Magazine》評為「本世紀最偉大選股人」

2007年份迭事:獲《時代雜誌》選為「全球100個最有影響力的人」

2008年份迭事:因肺炎病逝巴哈馬,享年95歲

約翰.鄧普頓投資法則

1.注意實際回報:計算回報時,緊記扣除通脹及稅項。

2.投資不是賭博:若你不斷進出股市,只求賺取少許利潤,最終可能血本無歸。

3.對不同投資項目持開放熊度:要接受不同類型和地區的投資項目,宜保留一定現金等待投資機會。

4.趁低吸納:當所有人買入時,你跟着買便無法跑贏其他人。

5.買優質股:優質企業就是比同業優勝的公司。

6.價值投資法:購買物有所值的股份,不要跟隨市場趨勢或經濟前景買賣。

7.分散投資:將投資分散在不同公司、行業及國家中,還要分散在股票及債券以減低風險。

8.投資前做功課:研究企業出眾之處,可請專家幫忙。

9.監控自己的投資:要對預期的改變作出適當反應,切忌買股後便置之不理

10.不要驚慌:賣股的唯一理由,是找到更具吸引力的股票;未找到應繼續持有。

11.從錯誤中學習:不要為彌補上次損失而孤注一擲,應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12.信仰助投資:投資前誠心祈禱,可令思維更清晰,減少錯誤。

13.以跑贏大市為目標:投資不但要勝過一般人,更要勝過基金經理,勝過市場。

14.不斷探索:聰明的投資者是不斷為新問題尋求答案。

15.沒有免費午餐:不要憑感覺或靠「貼士」投資,亦不要為省佣金而買新股。

16.對投資持正面態度:不要過於悲觀或失去信心,因股市始終會回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4

陳振聰借殼-環球工程(819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LN20080718053_C.pdf

該股前稱藝立媒體科技,後易至現名。

本人前作:

http://blog.zkiz.com/greatsoup/2008/07/01/%E8%97%9D%E7%AB%8B%E5%AA%92%E9%AB%94%E7%A7%91%E6%8A%808192%E8%B3%A3%E6%AE%BC%E5%AF%A6%E9%8C%84/

公司歷史

究龐先生的成本只是認購1.27億股及400萬,每股換股價0.01元(即拆股後的0.0005元,即0.05仙)的可換股債券,共527萬

加上

收購原大股東的股份3,300萬股,每股0.4元(即拆股後0.02元),共1,320萬

成本約2,000萬

後來減持套現約6,600萬,已賺4,400萬,加上今次售予陳先生的股票套現1.54億,今次龐先生約賺2億元,並仍擁有6.19億股及50萬可換股債,可兌換10億股,即共16.19億股,以現時市值計,約6.5億元,今次龐先生真的賺翻了。

之前賣殼不接受收購的除外股東以市價計,亦賺不少。

陳先生以億半買個殼意欲何為,我們拭目以待。

我們不如回顧陳振聰先生的資料:

陳先生為一名企業家,並為全球物業、資本市場、私營及公營公司之投資者。陳先生熱
衷於科技投資,並於RCG Holdings Limited 持有重大股權。RCG Holdings Limited 為一家於倫
敦聯交所另項投資市場之上市公司。RCG Holdings Limited 為全球首屈一指之綜合生物識
別技術、無線射頻識別(RFID) 及保安解決方案供應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9

佳邦環球的啟示

之前曾寫一篇賣殼實錄,但因搬Blog而遺失,指出該公司大股東們以上市作脫困的手段,後引入黃先生為主席,證明公司欲搞財技以救公司危亡,但是現在應該是失敗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30/LTN20080930456_C.pdf

前一天宣佈,由於市況不穩(供股價為一毛錢,現價卻為五仙),宣佈停止供股。

另公司宣佈:

由於公開發售已失效,本公司正考慮其他集資活動,例如配售本公司新股或可換
股證券,以尋求與公開發售相若的新資金,以改善本集團的營運資金狀況。於本
公佈日期,本公司並未就任何其他集資活動的重要條款或時間訂立任何協議或安
排。倘進行任何有關集資活動,本公司將作出進一步公佈。

證明公司是陷於財困。

但第二天宣佈: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30/LTN20080930686_C.pdf

佳邦環球控股有限公司(「本公司」)之董事(「董事」)會(「董事會」)欣然宣佈,余錦基先生(「余先生」)獲委任為本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自二零零八年九月三十日生效。
....
余先生, BBS, MBE, JP,63歲,現為漢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之主席、卓施金網有限公司之非執行主席、大中華集團有限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及中國仁濟醫療集團有限公司高級顧問。余先生曾為中國仁濟醫療集團有限公司及永安旅遊(控股)有限公司之主席。

上述五家公司均於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余先生曾於德國之BayerAG及Cassella AG受訓,累積多年成衣製造業之豐富經驗及高層管理經驗。余先生現任香港染料同業商會有限公司之終身名譽會長。彼亦投身服務於眾多慈善及社會機構。彼現時乃香港公益金籌募委員會之聯席主席、香港足球總會之董事、香港汽車會之會監及道路安全議會之主席。

greatsoup:

我有說過這名非執董是誰人的買殼先鋒,若看盤成功,大家應該會猜到是誰會救這家公司,這家公司雖不會倒,但這系的手段從之前的供股已看到,不要等了,應該要沽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1

睇盤成功-佳邦環球(471)


之前都有講過這家公司被某人看中,不要亂沾手,今次終於來一次好戲。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128/LTN20081128532_C.pdf

公司宣佈向兩位認購人Hansom Group Limited及Shikumen Special Situations Fund發行可換股票據,價值2,100萬港元,其中Hansom認1,400萬港元,Shikumen認購剩下700萬港元,而他們應付之認購價訂於其認購相關可換股票據本金額之102%(即認購人每認購可換股票據本金額1港元應付1.02港元),即Hansom 付1,428萬,另Shikumen付714萬,看來公司可以溢價集資,對公司有利,但是看下去,就不是這樣了。

公告稱,若他們兩年內不行使票據,公司要付本金額的125%款項給兩位認購人,若以複利計算,則年利率為10.70%((1.25/1.02)^(1/2))-1,而認購人亦可以要求隨時贖回票據,這已經是一個警號,可以見到認購人是有主動權。

換股價是在這次認購中最關鍵的東西,這更為不妥:

初步轉換價為每股0.10港元,但條件規定,只要有關可換股票據之本金額仍未償還,可換股票據之轉換價將於可換股票據年期內每年每三個月(即一月、四月、七月及十月)根據重訂市價自動調整。透過上述安排,轉換價可重訂及調整至以下兩者之較低者:(a)0.10港元及(b)於上述每三(3)個月期滿前過去二十個交易日之每股價值加權平均價之80%,惟票據發行後首個期滿日必須為發行日後最少三個月。重訂市價項下許可之轉換價上下限須分別每股0.10港元及0.01港元。

即是謂,公司換股價最高不超過一毛錢,若低於一毛錢,就每三個月釐定價錢,價錢為一個月的平均價的8折,你猜猜他們會如何做?

當然是換一些股票,然後在釐定價錢的一個月內大舉質低股票,之後以八折換股,賺取差價後再質,然後再循環此過程,若他們成功認購,可以想像到的是,市場供應量大增,股價當然會暴跌。

此外,若他們的換股價為一仙,他們會成為最大的股東,持股超過60%,但是卻可以避免關連交易,因為他們是「獨立第三者」,亦可以避免全面收購,因為他們可以隨時沽出股票,令自己在換股後持股量不足30%。

其實更重要的是兩位認購人:Hansom Group Limited及Shikumen Special Situations Fund都「來頭不少」。

Hansom Group 方面,大家記得279是某系的一部分,但它的前身名稱是甚麼呢(提示:看英文名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10328/LTN20010328036_C.doc

另外,提據股權披露,Shikumen是曾經持有佳邦和東方銀座的股權,他們曾經持有近20%股權,但其後已減持至不須披露的水平。
有關事件的日期 (日/月/年)上市法團名稱買入/賣出或涉及的股份數目作出披露的原因每股的平均價緊接在有關事件之後的股份數目(請參閱上述*註解)佔巳發行股本之百分比(%)相關法團股份權益債權證權益
14/03/2008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102(L)
 300,000,000(L)
3.10(L)
  
21/02/2008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104(L)
 2,500,000,000(L)
37.56(L)
  
25/01/2008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104(L)
 2,500,000,000(L)
68.39(L)
  
17/01/2008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100,000,000(L)
104(L)
HKD 0.1502,500,000,000(L)
151.02(L)
  
27/12/2007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2,600,000,000(L)
101(L)
HKD 0.1502,600,000,000(L)
157.06(L)
  

那為何能購入這樣多的股票呢,就是因為這次配股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12/LTN20071212350_C.pdf

該次配股的代理為金金證券行,他一次過拿得配股的32.5%,可見和他們關係非常密切。

這些都是後話了,可以見到的是,公司水緊,要錢救命,被迫賣給兩名財技高手,之後他們一齊上下其手做好戲了,大家要小心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24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百營環球資源(761)


之前有講過呢位施主席已經是好缺水: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5799

今日有4份報紙,包括東方、生果都有報呢單新聞,發覺施主席缺水到要開空頭支票,以下是明報的新聞:

2009-02-18 明報法庭版

去年3.8 億購天比高百營環球主席被追討1.25億


【明報專訊】上市公司百營環球的主席兼行政總裁施展望上周被呈請破產,前日再被指開出兩張空頭支票,被入稟高院追討一筆1.25 億元的巨款和利息。

 

兩支票無法兌現

案件原訴人郭秀萍(譯音)在入稟狀指出,被告施展望向原訴交出兩張星展銀行支票,日期均為今年2 月5 日,票上款項分別為1 億元以及2500 萬元。惟同日施撤回支款決定,令原訴無法兌現支票,因此入稟向施追討上述款項和利息,但入稟狀未有透露支票涉及用途。

 

施展望涉多項錢債糾紛

近日施展望涉及的官司不斷,本月10 日被Xian Karkiu ElectricPower Ltd. Co.呈請破產,案件於4 月22 日審理。施早前表示,會申請暫緩執行破產程序,但未提及該公司向他追討款項的總額,百營環球則強調,公司業務不受該案影響。

 

天比高交易未完成

另外,施展望於去年9 月金融海嘯前,以作價3.8 億元購入影星周星馳等持有的山頂天比高C 屋(普樂道16 號),去年12 月原定為簽署正式買賣合約限期,但稍後施表示會再跟業主商討,強調交易仍未完結。普樂道16 號暫與趙世光持有的石澳大浪灣道13 號大屋並列本港最貴豪宅,成交呎價5.25 萬元暫列第4。

祖籍福建的施展望5 歲與母親移居香港, 早年從事煤炭貿易起家,及後涉足地產發展。2007 年施入主前身為北京時裝的百營環球,公司現時主要業務為製造、銷售皮革成衣和從事鎳礦買賣。

其後公告有所澄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218/LTN20090218413_C.pdf

董事會認為該訴訟乃屬施博士之私人事務。董事會謹此公佈本集團之成員公司均非訴訟之一方。本集團之業務營運及財務狀況並無受到該訴訟之影響。

....

施博士已通知本公司,上述支票未能兌現之原因乃彼撤消支付。施博士亦通知本公司彼現正就該訴訟尋求法律意見,基於現有資料,彼認為該訴訟中的追索並無實質及法律之依據。施博士通知本公司,若該入稟狀送達至彼,彼將會積極對該訴訟中的追索進行抗辯。

為甚麼會這樣呢,我們重新回帶看看他以礦購殼的過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011/LTN20071011461_C.pdf

2007年10月,前身北京時裝的百營環球資源宣佈向施主席持有41.2%的鎳礦(他持有High Chance 80%股權,而High Chance持有該礦54%股權),作價23.4億,以3,000萬現金、8,870萬股票、一批10.513億及四批按產量而發出的共值11.7億無息的可換股債支付,股票及換股價均為0.6元。

完成後施主席成為大股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06/LTN20080506341_C.pdf

其後雖然延遲,但最終收購成功,施主席及兒女均為執董,舊主席賈先生退出。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02/LTN2008090243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16/LTN20080916857_C.pdf

其後股價上升,又成功兌換到頭兩批債券,亦引入不少新股東,如德昌電機主席汪穗中,並宣佈購入福建一玉礦,失敗,股價暴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08/LTN20081208492_C.pdf

其後更宣佈盈警,並放棄收取其餘三批債券。

由此可見,施先生損失了幾億,故買不到這家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2

环球企业家:国美癌变全解剖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223/10475888584.shtml


 无限膨胀的欲望,和无所顾忌的越线—一份关于中国首富黄光裕及其一手缔造的中国最大电器零售商如何陷入危机的病理诊断报告

  商思林 赵轶佳

  庞大财富帝国的坍塌总是让人唏嘘。当去年11月的一个周末,市场开始风传国内最大电器零售商的缔造者、三度问鼎中国首富、39岁的黄光裕已被警方拘传时,整个中国商界都再次领悟了如何寻求财富安全线的真正秘密:洁身自好。

  一系列涉案人物先后被牵出,包括黄光裕的胞兄、妻子,一位上市公司董事长,一位国家外汇管理局司长和一位港澳赌业风云人物,以及两名公安部高级 官员。不断陷入漩涡的各方人士勾勒出一个惊人的事实——在黄光裕的野蛮生长中,在资本市场、政府审批、地下金融、土地买卖等环节几乎都存在违法违规的嫌 疑。如果说30年来,从牟其中到顾雏军的一系列问题富豪一直试图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法治体系中寻求灰色空间,那么黄光裕堪称是这其中令他人黯然失色 的“集大成者”。

  就在数月前,如果有机会投资黄光裕的国美集团,一定会被投行们视为求之不得的交易之一。但现在,这却变成了一纸危险的邀约——不管怎样定义在中国进行投资的风险,如果一家公司的实际控制者被刑事拘传,这肯定是最大的风险。

  2月11日传出的最新消息是,为了自救,国美电器(0493.HK)已聘请嘉诚亚洲有限公司(Cazenove Asia Ltd。)负责分析各种可能的再融资方案,其中包括拟增发20%的新股,以筹措现金巩固脆弱的资金链。据《环球企业家》了解,这些潜在投资者已经同国美的 新管理层举行了初步会谈,包括国美电器原外资股东摩根士丹利、华平投资,以及凯雷、贝恩资本和厚朴投资管理公司等。但出于对黄光裕案审结结果和国美最终命 运的担忧,这些投行仅止于观望。

  但也许,胆大者将得到最好的奖赏。毕竟,国美仍拥有1300多家门店,年销售达400多亿元。现在,国美电器亦在极力撇清与黄光裕的关系,而政府也不愿看到这家中国最大的电器连锁零售商倒闭。国美有超过20万员工。

  不过,这样的努力注定是一厢情愿。尽管黄光裕的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一职已由陈晓代理,但黄光裕夫妇仍是最大股东,持有35.55%的股份。投资 者无法不把不断暴露出来的黄的违法事实与国美电器联系起来。知情人士向《环球企业家》透露,黄的东窗事发涉及在2007年底至2008年初数额特别巨大的 洗钱行为,而此前公布的操纵股价以图获取暴利也发生在这一阶段。彼时,黄光裕先后支付40多亿元收购大中电器和三联商社(7.72,0.14,1.85%)控股权,而黄寄希望打破资金窘境的房地产业务借壳中关村(5.04,0.20,4.13%)科技(000931.SZ)一事也功败垂成。

  可以想见,近10年来国美大跨步的扩张和持续的强势收购将到此告一段落。其背后是长期处于守势的苏宁电器(18.30,0.42,2.35%)以及上游厂商的喘息之机,也是窥视中国巨大市场而不得的百思买(Best Buy)的良机——整个中国家电零售版图都将因此被重组和修正。

  从一文不名、没有任何背景的潮汕小子到中国首富,黄光裕在家电流通领域真正建立起一个同行难望其项背的国美帝国。在中国家电零售连锁领域,黄最 早发现了这一行业的金融潜能,并将其发挥到极致。但可悲的是,处处都想打擦边球的做法成就了黄光裕,而最终他也被这种模式所终结。“每次有重要政策出来, 他总是要我们第一时间找来研究。”已经离职的一位国美高层告诉《环球企业家》。不过,黄研究的是政策的漏洞,他告诫属下:被公众所认可的事情往往都是做不 成的,公众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往往都是能做成的。

  在一定程度上,国美的困局在于其已经超出了自身可控的范围,而它的商业模式又使其深陷于风险之中。

  鬼门关

  仅仅在1年前,黄光裕治下的国美俨然还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帝国。去年春节,国美本系统10万正式员工(不包括一些促销人员),每人获得了300元 至几千元不等的过节费和60元的购物卡,仅此一项,黄光裕至少拿出4000万元人民币。彼时,携阻击苏宁收购大中之势,国美47个分部的数千名代表从各地 赶赴北京参加年会。这场声势浩大的朝拜在北京附近的“香河第一城”度假村举行,彩排费用一天就耗费400万元。会上,黄光裕评优批劣,论功行赏。最高奖项 即金鹰奖,这是黄最为喜欢的动物,其目光锐利、攻如闪电的作风也是黄本人的写照。20年来,他本人驾驭下的国美在各种夹缝中脱颖而出,黄隐身其后,主宰一 切。

  而今,国美却到了断臂求生的境地。

  据《环球企业家》调查,在黄光裕被拘查的去年11月,国美曾主动找到百思买寻求出售大中或国美整体股份的可能。当月底,国美已做了大中全员签字的人员登记调查,供百思买决策参考。百思买一位内部人士也向本刊印证了这一事实。

  国美的销售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今年元旦期间,苏宁电器位于北京通州区的梨园旗舰店内人流如织,而仅仅数百米之外的国美九棵树店却是另外一番 景象:笔记本和相机柜台异常冷清,绝大多数产品都被包装膜裹得严严实实,所有产品都不能提供试用。“厂商没有给样品的政策,拆封后的损失我们得自己承担。 ”国美促销员沮丧地向顾客解释。

  “国美的现金流确实出现了问题。”1月中旬,国美一位中层向《环球企业家》承认。在黄光裕案事发初期,国美的大量现金流被用于封口——在成都,几份地方报纸从2008年4月份积压至当时的宣传费被一次结清。

  此时,国美已无法向供货商正常打款,只能优先保证畅销品牌的货款回笼。结果是,部分品牌存在大量缺货的情况。国美电器2008年三季报显示,海 尔、三星、索尼三家的销售量占国美总销售额比例持续上升,至2008年9月份已达23%。虽然上述厂商在黄光裕案发后都纷纷表示支持国美,但事实上这些巨 头们也在第一时间开展了应对之策。

  《环球企业家》获悉,索尼在此后迅速同国美将欠款结清,三星在元旦之前就已经断货。上述国美人士也承认,各方供货商的供货政策也的确更谨慎了,之前供货商的供货数额一般大于国美的打款,现在则完全根据国美的打款等量发货。

  三星中国超过35%的销售额来自国美体系,让其恐惧的是,这种为了自保而在供货和回款上的谨慎,似乎让国美陷入了恶性循环。在元旦期间走访国美店时,三星人员发现,即使是国美在北京最好的门店,客流量也下降了六成。

  在2008年三季度,银行所要求的抵押存款相当于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的53%,但黄光裕接受调查后,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60%以上,按国美2008年三季报显示的53亿抵押存款计算,国美至少要多掏出7亿元。数家银行亦向本刊表示,他们已停止向国美发放新的授信。

  2009年年会,国美全国47个分部的少数代表汇集鹏润大厦18层,“站着喊了喊口号。”一位参与者说。没有任何奖金。

  但对供货商而言,它们并不愿意看到国美电器走向终结,否则,将出现苏宁一家独大的局面。国美的另一个归宿则可能是国有化。商务部曾在2006年 安排500亿元政策性贷款扶持全国20家大型流通企业组成“国家队”,国美被排斥其外。几乎与此同时,国美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并购之路,永乐、大中、好易 家、三联均被其收入囊中,后二者正是“国家队”成员。相比较“国家队员”苏宁,国美虽然成为中国零售业的执牛耳者,却始终游离在政府支持的行列边缘。因 此,借助国有控股流通企业收编国美也并非没有可能。

  但所有判断仍显得过早,眼下国美以及投资者们只能祈祷黄身后的留守内阁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黄光裕被拘查后,国美很快推出了以陈晓、王俊洲和 魏秋立为首的新管理层,并努力消除黄光裕事件对国美本身的影响。不过,就此认定国美进入陈晓时代还为时过早。正如黄光裕在接收媒体采访时一再宣称的那样, 他领导的国美必须“老总命令一出,绝对排山倒海地去执行”。在这样一个大原则下,他眼中的职业经理人最多是锦上添花的角色,忠诚地适应国美的文化和体系是 第一位,这种体制下,没有人能撼动黄光裕之于国美的影响力。

  在国美电器公布陈晓代理董事局主席的同时,魏秋立和另一位董事王俊洲被授权为黄光裕私人代表,就黄光裕私人集团“按照有关董事会的指示签立有关的文件”。“七人小组眼下是一个互相制衡的局面。没有黄的同意,做不了任何重大决策。”一位国美的高层一语道破。

  不过,这个错综复杂的格局或许是黄光裕对国美归宿所施加的最大影响。国美最终走到今天的地步,实为黄在过去20多年里一手埋下的伏笔。

  盛极而衰

  对成就感的极致追求是很多人走向成功的动力之源。在黄光裕身上,这种本能被数倍放大,黄光裕本身的狂躁和激进也流入了国美电器的血脉。从北京总 部的高层到各地方的区域管理者,甚至是门店的店长,都带有挥之不去的“国美风格”。得黄光裕宠爱,由大中电器归入国美后成为国美常务副总裁的王俊洲就是一 位“霸气且有魄力”的领导人。“在国美,如果你的风格不强硬,根本成为不了管理者。”国美一位人士对本刊说。

  与苏宁相比,国美更显激进。2004年在香港借壳上市后,通过一系列减持和增发,黄光裕在国美电器中的持股比例从最早的74.9%降至目前的 35.55%,套现金额达135亿港元。而在2004年底至2008年底的4年间,国美的门店数量从200家蹿升至1300家,在数量上是苏宁的两倍还 多,在进入二三级市场方面,国美的步伐也要快于苏宁。

  国美低成本扩张门店数量的秘密在哪里?一位国美高层向本刊透露:一个新店开张,国美会要求物业提供至少3个月的免租期,而其开张前的装修只需2 个月,备货和铺货则只需一天。这样就会节省1个月的物业租赁费。而前期的装修,国美也无需支付任何费用——由施工方垫付,由于国美每年多达200家的开店 速度,国美在垫资谈判方面拥有绝对的强势。据本刊了解,国美工程款的最长账期长达6年。最高峰时,国美仅装修工程欠款就达20到30亿多元。而当卖场开业 时,国美已经收取了上游厂商的各种进场费和新店开张费,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物业费。

  一旦悟透家电连锁的秘密——金融属性,黄光裕便依“有三分把握就去做”的秉性,将资本+垫资的开店模式发挥到极致,将新开门店不断装入上市公司以获得资本套现。至2008年9月,装入上市公司国美电器的门店数量扩张了11倍,至847家。

  如此激进的做法也表现在管理上的高压方式。在具体业务管理上,国美更倾向于用“负激励”的手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为了不沦为业绩考核的最后几名而 被罚300至400元,原本收入就不高的门店员工(一般在1000多元/每月)和管理人员(一般为2000到4000元不等)会设法填充当日业绩,更有甚 者会谋取额外收入。比如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以收银台太忙或暂时缺货的理由,以高于厂家的促销价售货,或干脆绕开国美私自售货。“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国美的一名员工透露。

  军事化的管理是黄光裕本人风格的最好诠释,实际上也是决定国美、永乐、大中等流通巨头竞争态势的关键。

  大中电器的创始人张大中经常微服私访,碰到顾客与促销员就价格争执不下,他乐于亲自拍板,给顾客惊喜。张还喜欢站在门店出入口,点上一只烟,静 静地观察人流,第二天再根据观察作出策略调整。相对纸面上的销售报表,这位60岁的家电零售巨头更喜欢现场顾客的笑脸和人流如织的热闹气氛,并享受这种“ 店小二”般的企业文化。

  但最终胜利者是黄光裕。黄的策略是,不寻求在每一个区域成为第一,但如果国美凭借强大的覆盖能力进入更多的区域,他们会在全国称霸。最终,目光锐利、行如闪电的鹰文化收编了“店小二”和以“与供货商关系好”著称的永乐以及山东家电流通领军者三联。

  黄光裕将“薄利多销”和“规模效应”也演绎到了极致,但是,当这种低价建立在对产业链上端的无限索取与冲突之上,国美的急速扩张实际上是在以邻为壑。

  处处亦可见国美极力攫取现金账期的渴望。去年3月5日,国美集团旗下的国美、永乐、大中、黑天鹅、金太阳等卖场同时开始推出“安家保”的延保项 目。根据产品类别等因素,延保期限为1至4年,延保费用为产品价格的4%左右。为推广这一手段,国美规定,每卖出10件产品就必须有2件是延保,店员完不 成任务就被罚款至少100元,这让几乎每个顾客都要面对促销员的推销。“店员抱怨对此最多,有的甚至甘愿受罚也不愿推销。”一位大中管理人士称。

  对国美的财务报表而言,延保确实是一笔额外的丰厚利润。上述人士透露,延保费40%将归国美,这一部分就成为国美的纯利润;另有40%给保修公 司,20%交保险公司。而实际发生成本极小。至2008年第三季度,国美电器来自延保的利润超过6700万元,全品延保率为3.8%,占其整体利润比例近 4%。

  延保的推出实际上反映了国美对资金的饥渴。2008年年初正是黄光裕盛极而衰的关键时间窗。彼时,为收购大中和获得三联商社股权,黄光裕至少付 出了40多亿元的代价。而此间一直纠缠不清的入主中关村科技的动作,也使其耗资近10亿元。2007年底,国美的现金储备不过62亿人民币,至2008年 第三季度,国美持有现金下降了五成。同时,国美存货却上升了五成,国美的应付账款和应收票据也增长了两成至165亿元。

  收购大中的36亿现金,是黄光裕创业以来最大的一次现金支付,按照双方约定,收购款将分5次付清,最后一笔则是在2008年9月1日,支付6亿元。大中投资(张大中出售大中电器后用于投资的实体)一位高层向本刊证实,国美收购大中的款项至今并未支付完毕。

  黄光裕遭遇的现金流窘境,也源于自2006年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商务部、建设部、人民银行等部门通过一系列外汇管制措施织就的外资铁幕。黄光裕所涉及的家电流通和地产行业尤其是严格管控区域。

  黄光裕曾在2007年底计划与贝尔斯登联合组建5亿美元的零售业投资基金,以及与新加坡太平星集团成立总额达8亿美元投资房地产业的私募基金。 但两个基金最后都不了了之。接近黄光裕的人士透露,问题就卡在限外政策上。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司长许满钢遭查,正是因黄筹集资金的进入审批而牵扯其 中。在公开募集资金无果之后,黄光裕或通过澳门博彩巨头连超的公海赌船大量洗钱。而操纵中关村科技和三联商社股价谋利,只不过是上述方式的一个补充而已。

  矛盾混合体

  即使没有种种野心膨胀下的作茧自缚,回归国美的基本面,黄光裕也必须为他始于2004的外延式扩张的庞大疆土寻求一个更匹配的管理系统,这始终是黄光裕没有解决,或者说是刻意回避的难题。

  在黄光裕“先规模,后精细”的战略下,国美更多地倾向于速度和控制,而无法顾及整体的管理质量,不人性化的门店管理方式反而衬出其近年来反复对“精细化管理”倡导的一种暗讽。

  在国美,如果店员与顾客发生争执,只要顾客投诉,店员就会被立即开除。“国美迫切想要提升服务,完全忘记了员工,非常急功近利。”一名国美员工抱怨。

  在国美自上而下的任务下达中,零售业中需要强调的细节却往往被忽视,传递给门店的永远是业绩指标,而非执行的细节。因而,各门店的管理水平与服 务质量差别很大。而国美内部机构的庞杂和混乱,各级管理人员变动频繁,也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有时候各个职能部门发出的文件内容并不统一,在强调快速应对 的零售行业,执行效率大大下降。比如,当一名南方城市的门店为延保业务中的一项细则向分公司请示时,分公司的管理层给出的回馈却是:他们自己也很困惑。

  2001年,国美集团开始筹备建设ERP系统,经过两年的整合建设,于2003年全部完成。至2007年6月,国美成功完成对永乐ERP系统整 合后,覆盖了国美系统49个一级分部,181个二级分部。对这一系统,国美内部毁誉参半。好处是,事无巨细皆有章可循,且覆盖200个多城市的每一笔财务 进出都在黄的洞悉之中;坏处是,国美赖以成名的基层活力却处处受到钳制。

  一位国美二级分公司负责人向黄光裕报到时,黄扔过来一本厚厚的授权册。他在上面找到自己的相应权限后发现,具体到吃一顿饭的规格和招待人的级别皆明确规定。“这是黄光裕掌控国美的宝贝,每一个干部都在黄光裕的脑子里编上了号。”这位人士告诉《环球企业家》。

  在并入国美版图后,一位大中电器的高层偶尔发现,有一个门店的店面牌匾有很大破损。他感到非常奇怪,做一个新牌匾花费不多,为何不在这样的细节 处提升形象?仔细了解后他发现,在国美超过500元的支出都要经大区审批——在之前更是需要总部批准。该门店店长此前就类似支出曾打过报告,但往往逐层上 报后不了了之。在整个国美体系中,从基层管理员人员到黄光裕的管理层级有18级之多。几次碰钉子之后,这位店长积极性大受打击。

  就家电价格的优惠权限而言,国美店长只有每天1500元的下调权限,超过就必须总部批准。而顾客货比三家后的侃价又十分普遍,这导致一旦有大量的降价申请,国美的决策系统就出现堵塞。对希望便宜几百元的顾客而言,为此等上一两个小时也是家常便饭。

  黄光裕一度想将国美的触角伸向更远,但却常常为自己的冒进和并不匹配的管理能力付出代价。2006年,黄光裕开始筹划进军通讯产品连锁,通过收 编区域连锁品牌——2007年收购陕西蜂星和2008年买下大连讯点,希望快速形成拥有5000家店的全国网络。在这之前,黄光裕已经注册了一家叫做“国 美通讯”的公司,这间独立于国美电器之外的连锁公司在黄的计划中,壮大后也将单独上市。但是,依附于低价策略上的“既要店铺便宜,又要人流量大”选址策略 成为“国美通讯”很快夭折的重要原因。

  以深圳为例的一家“国美通讯”为例,这家店开在两家国美电器的附近,苏宁电器(18.30,0.42,2.35%)的楼下,占地跟普通的通讯店面无异,普通蓝底白字的“国美通讯”招牌毫不起眼,生意惨淡可想而知。仅仅一年后,深圳的5家国美通讯关掉了4家。

  国美对旗舰店选址非常重视,如果分公司把店面“丢了”,从分公司总经理到市场开发普通员工都将被扣5分,如果一年扣掉20分将被直接解雇。

  内蒙古包头的国际中心大厦,地处包头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2007年,苏宁提出来以1220万/年的价格租下开店,其甚至把该物业的总经理请到 总部参观,以确保租下门店。但最终,这个店面被国美以780万元的低价租下。此事在国美内部被树为的典型,并由此加大了对“又便宜又好”思路的推广。但现 实是,在店址决定权上收国美总部后,这始终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3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黄光裕曾预言当国美坐上全国第一的位置后,不是看开店开得好,而是看关得好,他正在筹谋一个管江山来取代打江山的方法。遗憾的是,连年的扩张惯性却让他走向更深的深渊。

  地产黑洞

  当黄光裕在2008年初携巨资迅猛攻占大中和三联而陷入资金窘困时,曾有机会凭借在房地产上的豪赌挽回颓势,但造化弄人的是,正是地产业务引发了整个帝国的危机。

  从一开始,黄光裕就把地产作为快速解决其资金困局的救命稻草,而非遵循传统开发商买地-盖房子-出售后再买地的运作方式。“弄一块土地,装进壳 公司里,资本市场几十倍的利润比辛苦卖电器和房子利润要大得多。”鹏润地产一位离职的高管向《环球企业家》解释黄光裕的想法。2004年后,黄光裕开始告 别国美的日常管理,并最终决定重返地产这个能将国美模式复制和放大的新领域。

  禹晋永是国美置业(鹏润地产)的第一任总经理。这位号称拥有资产数百亿、旗下掌控十几个上市公司的黄光裕地产模式的奠基人,在地产界却无令人信 服的业绩。禹晋永曾专门成立一个网络公司,以他的思路,网络公司属于高科技概念,可以获得资本市场最大的市盈率,然后再把土地装入网络公司,实现鼠标+水 泥的数十倍放大效应。黄禹二人在2004年相遇后,一拍即合。事实证明,黄光裕后来在地产界的作为,确实也是遵循禹的思路。

  位于中关村(5.04,0.20,4.13%)丰台科技园区的鹏润国际时尚中心(下称鹏润时尚),是黄光裕资本地产思路的典范之作,不过该项目至今未完成。鹏润时尚建筑面积高达55 万平米,定位于京南的服装城,土地价款为8.05 亿元,按获批的35.5 万平米地上建面计算,楼面价为2275 元/平米。

  似乎为了向黄光裕国美式的金融模式致敬,禹晋永计划将这块地规划成各大家电巨头的展示中心,然后再装入上市公司。禹不断在媒体上宣传这一模式,不久即被黄光裕以“泄露公司机密”为由清除。

  黄光裕本人选中的继任者童渊则更大胆,更藐视常规。在一次向黄光裕的汇报中,童渊说,我们用最滥的房子,卖最高的价钱——3万元/平米,凭的就是三个字的金子招牌——黄光裕。

  黄光裕对童渊的大鸣大放甚是享用,他评价童渊是地产天生奇才,对其极为器重。按照童渊的设计,3万元还仅是租费,童渊描绘,只要出售3年的租费就可以收回成本,其他的权益将装入一个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套现数十倍的收益。

  在场的黄光裕和其兄黄俊钦听后甚是兴奋,黄光裕宣布要“向地产砸100亿”。凭借此前的类金融野蛮生长和在香港6年借壳上市的现代资本市场启蒙,黄认定地产将是连接零售和资本市场的天然平台。他断言,他的地产帝国将超过国美电器。

  自1997年成功开发鹏润家园后,10年来黄光裕并未在地产业务上真正投入精力。火爆异常的国美第一城和明天第一城也是其妹黄燕虹和妹夫张志铭 借助国美声誉的自我发展。直至2007年,彼时房市与股市齐飞,飙升的地产装入上市公司后可获得40倍以上市盈率的估值。但此时,童渊畅想的鹏润时尚项目 历经2年波折,仍未兑现。

  眼看市场爆棚的黄光裕已然等不及:2007年底,鹏润地产在无锡以5.85亿元竞得电瓶车厂地块;2008年初,以数亿元竞拍下重庆解放碑国泰 广场项目;一个月后又以25.55亿元的价格获得天津华明镇一块43.3万平米土地的开发权。此外,鹏润昊天还在2007年花6亿多元拍卖购得北京铁路文 化活动中心和昌平沙河住宅项目。2008年年初,黄还与北京通州区张家湾镇达成全面负责该地区达105平方公里之巨的土地一级开发协议。

  凭此,鹏润的土地储备号称达到1 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但其中大部分是未通过招拍挂程序的一级土地整备,而一些二级土地储备还有大量地价款未付清。

  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危险之旅。所谓一级开发是在政府授权下把土地整成三通一平的状态,但真正进入市场还需经过招拍挂。而这一过程仍存在着土地被 别人拍卖购得的风险。关键之处就在于此。2007年地王频出,舆论将其归结为公开的拍卖抬高了地价。一些地方政府随趁势而为,改单纯价高者得为在招标中设 置其他条件,最终由地方政府“综合”评选,在这种情况下土地一级开发商拥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但祸不单行的是,在黄光裕原计划于2008年年中将这些天量土地装入上市公司中关村科技套现时,市场发生了逆转——不仅全国房市处于下行状态, 就连土地拍卖也频繁出现流拍,土地价格急转直下。黄不用再处心积虑地通过“潜规则”将手中的天量一级开发土地转为市场开发,因为没有人再如2007年那样 不计代价地抢地了。

  黄还忽略了致命的一点:在地产行业,土地规模每扩大一倍,复杂程度可能要放大10倍,黄逐渐发现他正在陷入一个无法操作的巨大沼泽之中,且无人替他分忧。

  黄光裕的妹夫张志铭在2005年与其分家,创立明天地产。张志铭为人低调,但管理很有方法。在分家之前,张志铭曾将手下高管召集至会议室,每人 发了一个红包,少则5万,多则达40万元,一举树立了威信。而黄的惯常做法是“卸磨杀驴”。以国美大康鞋城为例,其主要操盘手都在销售结束前因各种原因离 职。凡此种种,都让黄光裕无法再找到真正懂行的地产人才。

  2008年年初,在那场令人眩晕的年会朝圣前后,国美地产帝国却濒临崩溃的边缘。一位国美地产业务的负责人曾通过旧部查阅国美账本,结果令他十 分震惊:国美仅应付工程款(包括国美门店装修工程)就达50多亿,而其账上只剩下1000万人民币左右。后期黄光裕巨额拍得的土地,大多仅仅支付了订金, 剩余土地出让金达到了几十亿的规模。

  黄光裕肯定感觉到了帝国根基的晃动。彼时,在收购大中电器、三联商社(7.72,0.14,1.85%)以及中关村科技上花费的现金支出超过60亿元,与其全部现金储备相当,而外筹资金又无法进入。风雨飘摇的地产行业还能承接他接下来的豪赌吗?黄可能唯有孤注一掷。

  2008年5月份,中关村科技发布公告,一纸定向增发预案将黄光裕旗下的北京鹏润地产控股公司(下称鹏润地产)推向前台。根据增发方案,鹏润地 产评估值为180 亿元,拟以14.67 元的价格折算成12.27 亿股进入上市公司。拟增发的土地项目除了大康鞋城、鹏润国际公寓(鹏润蓝海)外,其他均未进入实质性销售阶段,且有诸多项目未办理完相关手续。

  3个月后,这一增发被中关村科技董事会以“拟注入中关村的房地产类资产盈利前景不明确”为由否决。

  据媒体报道,此后的黄光裕曾频繁往返北京与澳门之间,身陷四面楚歌的他此时已是穷途末路。一位原国美置业高层在2006年离开黄光裕后,与朋友在酒桌上回忆起多年来黄的所作所为,最后感慨说,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一语成谶。

  自毁之路

  “国美可以没有黄光裕,但中国不可以没有国美”。一位国美高层坦言,国美离开黄光裕并非坏事。出身潮汕的一个贫穷的天主教徒家庭,黄内心深处始 终对财富和成功有着极强的欲望,在登上中国首富宝座后,黄仍以创业者自居,他被下属形容是“睁开眼睛就工作,累了就睡觉”,他一天的工作往往是从下午开始 一直到凌晨,因此国美高层半夜两三点钟被召集到鹏润大厦开会是家常便饭。他不会打高尔夫,几乎从不去娱乐场所;他还会缩短自己的度假行程,因为感到无趣; 他每天工作13个小时,因为除此之外他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比如和家人一起欣赏电视节目。“我个人太忙了,没有什么理想。比较羡慕那些按时上班、按时下 班、能正常休息的人。”2006年时,黄光裕在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说。(详情请登录Gemag.com.cn查阅2006年9月号《黄光裕的天花 板》一文)

  随着何炬、张志铭等一批从最早起就追随黄光裕的管理者离开,这位早年低调、青涩、向媒体表达过要警醒自己过度膨胀的潮汕人还是无可避免地自我膨 胀起来。后期的黄光裕在国美集团内部完全是一副帝王架势,甚至当有人在会议上对其说“不”时,还会被他赶出会议室。“黄光裕太狂躁了,开会时甚至有人吓得 腿发抖。”接近黄光裕的人士说。

  2006年7月收购深圳易好家时,面对曾经同他一起打拼天下却最终离开他的国美元老级人物何炬,黄光裕拿出了他“快、狠、准”的作风。黄光裕 称,曾与何炬约定两年内不踏入家电零售业上的君子协议。而何炬在入主深圳易好家后,在半年内迅速开出9家门店,并从国美挖走一大批员工,与国美在深圳分庭 抗礼,黄对此深为不满。在何炬北上出差之时,黄直接找到易好家上属总公司中国建材的负责人,迅速以1.8亿买下易好家的全部股份。此后,何炬率领旧部重归 国美,不过旋即被集体清理门户。后国美内部广泛流传,何炬在深圳、武汉、南京等地多次被不明身份的人殴打,从此再无音讯。

  “对人对事没有责任心和忠诚度,这是我接受不了的。”黄光裕曾说。

  何炬的悲惨下场成为笼罩在国美高管心中的乌云。甚至在本刊采访过程中,竟有多人以“老板会打断腿”为由拒绝了采访。

  在2006年并购永乐时,一位受邀给国美提供顾问服务的投行人士发现,国美的主要高层竟然都不清楚在这场重大并购中所扮演的角色。再欲深入探 究,皆面露难色,不肯再说。黄光裕与下属的隔阂可见一斑。对控制欲的追求与崇拜,将黄光裕推到了一个骑虎难下的位置,他开始了一种对财富更猛烈甚至剑走偏 锋的追逐。当周围人都对偏执的他言听计从,而他与周围人的关系完全围绕财富展开时,被属下评价为罕见地集聪明、勤奋、无情于一身的黄光裕则变得日益孤独, 赌成为他生存的一种无奈却必然的选择。

  相对而言,隐藏在黄光裕身后的其妻杜鹃被认为是连接黄与资本市场的润滑剂。在并购永乐时,杜鹃曾广泛向投行征询意见,研究合并可能给国美电器股价的影响,并研究以怎样的换股更合适。杜鹃为人处事甚是玲珑,逢年过节会给一些曾经的合作伙伴寄送一些小礼物。

  2006年时,黄光裕曾得到一次明确的“警告”。彼时,因早期创业的违规贷款问题,黄光裕与其兄黄俊钦遭公安部门调查。不过在2007年1月,国美电器公告称,警方针对黄光裕及其间接持有的鹏润房地产公司的“协助调查已经正式撤销”。

  但黄光裕并不因此而收敛,却反而意识到,他更需要编织的是一张安全网。他开始有意识地经营高层人脉。另据知情人士透露,那一年,黄光裕曾通过各 种途径搞到一套高级别的官方车牌,黄的安保队伍为其配上全新的黑色奥迪A8轿车和警报器,黄光裕很是得意地向身边人炫耀这一“高规格待遇”。

  从某种程度上说,黄光裕是自我欲望的牺牲品。即使在戴上中国首富的光环后,关于他的灰色发迹史和财富积累模式的质疑也从未平息过。当他在去年 11月被警方拘传后,很多人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不过谁会想到呢?23年前,这个17岁的汕头年轻人决定跟随自己的哥哥一起北上,并在此后的20多年间建立 了一个令人炫目的财富帝国,而今,却即将失去这一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62

转型矿业 侨兴环球断臂止血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4/HTML_OHY64QVRQSYQ.html


计划之中的侨兴环球(Nasdaq:XING)剥离低端电话业务的战略,终于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北京时间9月2日,侨兴集团旗下上市 公司侨兴环球对外宣布已与Dragon Fu Investment Limited (以下简称“DFIL”)签订意向书,计划将其实际控制的子公司Qiao Xing Communication Holdings Limited.(以下简称“侨兴通讯控股”)100%权益出售给DFIL。

侨兴通讯控股为侨兴集团主要从事室内电话和低端手机制造的公司,此番转手出售,再度彰显侨兴淡出传统手机业务的决心。此前7月底,侨兴环球副董事长吴志阳在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亦表示:“我们(侨兴环球)计划把手机、电话机业务剥离出来,转做矿业。”

公开资料显示,2008财年,侨兴通讯控股亏损达2.91亿元人民币(约合4270万美元)。

关于此项交易受让方DFIL公司详情,侨兴环球方面并无更多披露,仅表示:“DFIL是一家独立第三方控股公司,该公司计划进军中国消费电子市场。”截至目前,此项交易的具体金额尚未对外公布。

DFIL执行董事表示,已经获得广泛认同的COSUN品牌和侨兴通讯广泛的分销网络是这一收购交易中最吸引该公司的因素。

但对于该项交易的出让方——侨兴环球。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其为转型矿业,断臂止血之举。

正是在7月27日,侨兴环球(NSDAQ:XING)首次对外宣布,公司计划进军炼焦煤行业,并启动规模较大的炼焦化工项目。与此同时,侨兴环球董事会已批准管理层放弃室内电话和低端手机业务的提议。

对于侨兴环球转型矿业,吴志阳解释原因之一,是原有的电话机、手机业务的产值、盈利规模有限,难以让投资人满意。

侨兴环球2009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期内营收5.133亿元人民币,相比较去年同期7.64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48%。净亏损达2150万人民币。其收入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即“受累于产品出货量锐减,及产品均价下滑。”

本报记者从多位熟悉侨兴手机销售的经销商了解到,受国内手机市场持续低迷和海外经济衰退的影响,近年来侨兴手机面临着较大的利润压力。

侨兴环球2008年财报显示,旗下COSUN品牌手机2008年净营收下滑61.7%,毛亏损达到2030万元(约合300万美元)。而此前的2007年,COSUN 品牌手机毛利润为人民币6000万元。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交易中侨兴环球欲出售的侨兴通讯控股,去年巨亏2.91亿人民币。其年报中披露,正是由于侨兴通讯控股出现重大亏损等因素,导致侨兴环球2008年净亏损人民币1.368亿元(约合2000万美元)。

在此背景下,作为首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一度声名大噪的侨兴环球正式开始淡出手机制造业务。

“ 大约从2004年、2005年开始,侨兴就在全国各地陆续收购一些矿产。”一位接近侨兴集团高层的人士透露。公开资料显示,侨兴集团董事长吴瑞林,在新 疆、内蒙古等地有多处矿产。今年2月,吴瑞林旗下主营金矿的瑞金矿业(00246.HK)在香港成功上市,募资约10亿港元。

此前,据吴志阳介绍,将置入侨兴环球上市公司的包括部分金矿、钼矿、铜矿等资源。而据本报记者从侨兴集团内部获悉,侨兴环球转型矿业或许仅是侨兴集团战略转型的开局:“整个集团都将陆续从手机业务抽身,转型矿业等资源行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5

向下炒?-泓鋒國際、伯明翰環球(2309)(留言回覆)


(註: 以下的東西虛無成分極多,且資料或有一定謬誤,務請運用個人分析能力,作為買賣的依據。若因為這篇評論購入該股票有任何損失,概與本人無關,


另外,我沒有泓鋒國際的股票,且因時間倉促,並無找得足夠的資料,所以判斷有偏差也有偏頗,況且對此事上我沒有誘因研究。若資料上有任何錯誤,煩情告知。)


該公司研究的文章: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9&searchtext=2309&Submit=%E6%90%9C%E5%B0%8B


留言: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11431


康康控股:


我看了富周刊, 大篇幅講2309買球隊, 隱約見到他辦公桌上有類似炒股電腦的東西...咁高調, 雖然貨乾, 但2309下年一月要集資買球員, 我個人估計2309多數會向下炒再配股

龍生:


其實我都幾驚,因實在太高調
我指既唔係湯兄個網,
而係楊嘉城呢個人實在太高調,
生意瓣數多,人又鐘意見報,股東大會又鐘意亂咁講野
咁既富豪,除左賀新之外,都無邊個有好下場

向下炒機會唔係無,但唔大,如果佢向下炒,咁供股個班人咪送錢俾佢駛?


康康控股:
供股個班人應該係自己人, 向下炒, 佢地都會賺啦
由現價沽落再配股, 等同沽空
今日報紙又話2309要集40M 歐元買球員, 到時又配一大筆


雖然 2309 被供乾了, 但供乾亦不是包生仔
楊生洗咁多錢宣傳 2309, 應該唔會派錢吧~
本人覺得向下炒是正路


阿里爸爸:


向上炒的條件是貨乾 及 有錢炒上去.
現在 2309 供股後已算乾了 (66%), 隻有 1 億新貨被散戶認購, 我猜今天收市價 $0.405 是大戶準備就那 8 名認購供股之散戶迫他們出來的前奏.

2309 公司供股後有錢, 泓鋒何時要過數予伯明翰總可以以行政手段拖慢一點掛~~ 現在 44% 貨在金利豐, 金利豐又大把錢, 我猜不到 2309 為什麼不向上炒的理由


康康控股:


對莊來說向上炒或向下炒都是賺錢的,
分別就是向上炒要洗更多錢,雖回報較大, 風險亦較大,
炒左上去後,市況變差冇人接就輸
但向下炒就可殺散戶

仲要考慮 time value, 有條件也不一定會即刻升, 可能下年升, 後年升~

貨乾唔升的例子有很多, 如近期被証監點名股權集中的股都冇乜起色.

反而老細突然高調, 之後大升的股, 好似冇乜, 不知湯兄有冇例子呢?


阿裏爸爸:

向下炒的條件是有貨, 莊家多冇錢
但現在 2309 供股後, 起碼有 六億元 在手. 買球隊雖然要用七億, 但頭一筆錢, 即是按金(隻是三百萬英鎊 = 港元五千萬)已於十月一日前交了, 尾數何時交? 看不到.
最起碼是現在 2309 公司現在還很有錢. 莊家及阿金仔有貨 66%, 如果炒高, 可令楊XX 及 金利豐賺個夠, 楊XX 又可順道還錢給 X 婦人. 2309公司沒有向下炒的意圖.
如果真的向下炒, 為什麼楊XX要問 X婦人借錢供股 ?? 持股比例有分別嗎 ? 如果楊 XX真的冇錢想向下炒 Cap水, 他供股後要做的就是買自己的藍天白雲, 而不是伯明翰, 他自己沒有向下炒的意圖.
金利豐供股更不似為了買 2309 這個殼 ! 買殼不是這樣買 ! 花了最多錢供股是金仔, 仲要托住低低向下, 托到幾時 !? 金仔更沒有向下炒的意圖.

楊XX 高調地周UP要買什麼什麼, 哪有這樣多錢 !? 說了大計不算數, 冇人會記得. 他是個瘋言瘋語的人. 伯明翰都未買完, 不用理他的十年大計. 到時才合股再供一供都未遲

我看不到向下炒的理由, 但這肯定是一隻鬥耐性的股票


還有我想補充一點 ! 金利豐於供股前完全沒有持有 2309, 如果現在要花錢供股才取得股東的資格, 再向下炒, 再等跌至極低位才更低位配股, 簡直多餘 ! 這個風險大到不得了.

康康控股:

阿裏爸爸:
向下炒的條件是有貨, 對, 剛剛供乾, 大把貨啦~
向下炒的意圖就是套現還錢兼賺錢囉~
尾數是問朱太借, 已交了, 供股來還錢

問 X婦人借錢因為2309本身沒有錢
向下炒亦可令楊XX 及 金利豐賺個夠, 楊XX 又可順道還錢給 X 婦人! 炒落去配股, 楊生持股比例不會減

楊生不會賣殼, 因為球隊背後仲有大茶飯 (楊生和金仔是有澳門背景的)(按:即是做莊家)

高調地周UP就是想散戶買囉!


向下炒來說, 再等跌至極低位才更低位配股, 唔係多餘, 咁先至賺錢嘛!配股價越低, 賺錢越多!


向上炒是要錢, 而且有上限, 學湯兄話齋, 市值最多咪 20-30億...
但向下炒是唔洗錢, 有貨便可, 跌是無限跌, 再合合, 供供, 合合, 供供都得


老鼠仔:

支持阿裏爸爸的論據及分柝,康康控股的有點像估跌而硬找跌的理由來說,沒有說服力。

龍生兄

不要擔心,金仔已如願已達,大部份供股已入它手,且放長雙眼看它如何玩吧。我都有小小當MPF揸住,total loss 也隻是1千幾百,不理它了。


康康控股:

老鼠仔:
不如你找幾隻 老細突然高調, 之後爆升的股來說服我吧~

貨乾不是包生仔


楊生份成報 10月13日唱好楊生隻228
http://www.singpao.com/NewsArticle.aspx?NewsID=53257&Lang=tc


深資委10月16日申報於10月8日減持 228

http://www.singpao.com/NewsArticle.aspx?NewsID=53257&Lang=tc


真係巧合! 呢排唱好2309, 你地諗下2309會點...


阿里爸爸:

康康控股, 你說的都有道理.
我不是挑戰你, 隻是不知道曾否有股票於供股後, 新加包銷商入大股東名單, 再向下炒?

2309 金仔做包銷, 花了港元五億六千萬, 食了十四億貨.

如果羊先生要向下炒, 一早可以了, 你差他的 5.82% 就算賣剩 1% ,對公司的決策有影響嗎 ? 要向下炒, 不用問 X婦人借錢再供股, 將一筆債換成另一筆債. 羊先生供股的成本是 $0.40, 跟除權前一樣 $0.40. 就算羊先生再來一個更低價配股, 金仔有什麼好處 ?

我又補充一點, 向下炒通常是一名單一大股東, 持有 >70% 股票. 如果向下炒, 拋掉 19% 股票, 再用 <51%單一大股東名義> 以超低價配股給自己, 其他小股東全部收聲冇人有能力反對 !

但現時是羊先生隻有 5.82% 股票, 供股後都是一樣, 他的向下炒要得其他股東 (>50%)同意才進行, 複雜性很高. 2309 不似是向下炒的股票


greatsoup: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3/LTN20091013321_C.pdf


公司將易名伯明翰環球。


1186、850、82等等一路升,算唔算高調呢,不過這時候已屬第二階段,買埋東西批股就差不多。

第一階段就放風的,如達進精電(現在接近完成)、今日放風的兩隻等等,這兩隻股的形態如何?

但是當他們買一件最大的東西落實時,就開始跌啦。但是我用意科這個例子,覺得這個例子和今次2309好似,走勢相信都是差不多。

向下散,我覺得機會是有,但是肯定不高。
(1)楊家誠是高調,但他話「自己拿」有三五億唔走去供股,走去買球員,這三五億億最後又是誰給的?那他有錢,為甚麼供得這樣少,會不會走去用人頭供?

如果是,D貨集中,升的機會很大,買球會又是利好消息,為何要炒落?

仲有之前講的若幹消息,我都覺得是炒作題材,就是向下炒,我都覺得批股方式像利來、中策那種,都是有一波走勢。

(2)該名者闆不用證券行財務公司名義,用自己名義去借錢,代表了些甚麼?是不是暗中有一些交易,以部分利息去換貨?為甚麼她要換股,若果是向下炒,她一股都不用持有。

(3)供股他要迫住要最多分開5個人,但是我看不見一個人持股多於5%,況且供股包銷又不足,通常金仔包銷不足的話,除了中國星那些外,好多會像紅發一樣,個個都會賺,後來吹那些就唔賺。



16日的供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6/LTN20091016415_C.pdf


紅發供股結果: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13/LTN20090713502_C.pdf


(4)向下炒,都是無論是明是暗都持有不少股票的大股東,但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像劉先生持有大股,然後狂派低價輪、供股等等,不停令你供錢入去那種,最後因為大資本開支已完,變實,就開始慢慢用回購小股東股票來取回應份。

第二種像大淩、老x、濁水、殼王等等,他手中無股,暗中有股,股量都足有控制權,手法就多以供股為主,批股為輔。不過這些股大部分都會買垃圾,所以最後都是一隻空殼。

總的來說,炒落必須有貨,有貨沽,先有貨批。

今次楊先生擺明就是較為控股不穩那隻。但是無論如何向下炒,大淩、殼王那些,供股前後總有一波走勢呢。

(5)貨乾唔升的例,大部分都已經炒上去,如高銀金融(530)、美亞(1116)、超越(147,前稱新系、鷹馳實業)等等等,你隻是慢了一步,看不見,這些股,我一早已猜到是乾的。龐先生那隻就是反例,不過這就是他的風格,詳看卓智控股(982)一文。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9748

(6)228批股後都炒過一次,放新聞你都知甚麼事,人地放新聞,無錯,是要出貨,但這麼大的一批貨加上批股的貨,誰接了? 雖然這隻股人地接後應該都是大波動、慢批貨。2309某類人接了這些貨,他們接貨的目的是甚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21/LTN2009092150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08/LTN20091008222_C.pdf

(7)老問題,為何金仔供股時要頂住個價,如果向下炒,你看看老千莊那些就明白。


(8) 為甚麼炒落,要炒上後才供股,楊先生要照供?如果炒落,之前就不會升,照1供15,然後5仙一股,楊先生按例包銷就算了,那時某人就有更加多貨啦,為何不 這樣做?雖然都有可能是楊先生之前批股拿回錢,然後以戰養戰?但是如是這樣,為甚麼不一氣大比例供股,集資錢回來供股,又可以拿貨,又可以拿錢?

如果我猜的話,無論如何都有一段約最少一年的升勢,最短到今年季尾,長的話就下年季尾,中間就有好多新聞,目標價早提及,博那班無知人接高手的貨。然後,就正如康康所說,回歸平淡或向下炒。

註: 楊先生和許先生的貨因按例供股,所以無變,詳看以上16日的公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48

中国动向及运动服业,思捷环球,堡狮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gpwj.html


今天陪老婆去南京东路置地广场购物,顺便看看一些品牌销售情况。主要想看看中国动向的kappa。

 

7楼是运动服运动鞋专卖楼层,以前上午去,几乎没人,这次下午去,人流多些,但相比楼下的女装部,人流仍然偏少。kappa的店客流非常少,甚至比其隔壁 一个不知名品牌还少。虽然kappa店正对楼梯口,可客人上来后很少直接进kappa店,我观察半小时,只有几个进店,没有成交一单。以前在陆家嘴正大广 场,观察kappa店,也没看到成交过。总体上看,整个运动服楼层生意都不好,kappa设置不如平均。这不禁令我困惑。

另一方面,我在一个网站http://content.chinasspp.com/Brand/Detail/Brand3125.htm看到希望加盟kappa的代理商太多了,比李宁、安踏多太多,这似乎说明kappa的市场需求很强烈。

怎么解释这种现象?我可以提出的解释也许是:kappa在一线城市销售不咋地,但是在二三线城市很好。但这只是我的猜测,不知有没有内行的朋友指教一下,这种反差的原因是什么?kappa的销售到底如何?

 

我顺便到女装部走走,这里人多些,看到esprit的柜台业务不错,(这里没有H&M,zara)。让我意外的是看到bossini堡狮龙的柜台销售也不错,明显好于其旁边的几个柜台。看样子值得我再研究研究。

 

以前在陆家嘴正大广场看到esprit明显不如H&M销售好。

 

这里如果有朋友有自己的体验,也希望提出来对照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3

從和記環球電訊角度看和國私有化


明日續。


發覺記者無寫過。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129/LTN20040129012_C.pdf

和記環球借中聯上市




【本報訊】消息透露,和黃(013)有意將旗下本地固網業務注入其附屬公司中聯系統(757),藉此借殼上市。由於和記環球電訊本身負債重,和黃早已不考慮將其獨立上市。該公司已委花旗協助其處理是次上市計劃。和黃昨收報64.75元,升2.4%,中聯系統昨日繼續停牌。

另外,和黃董事總經理霍建寧則繼續曾持公司股份。按聯交所資料顯示,霍建寧於本月6日及8日分別購入10萬股和黃,作價60.75元,涉資1215萬元。此外,他亦於8日再增持約75.8萬股和黃,但只透露作價以美元為單位,估計為美國預託證券(ADR)形式增持。

新股加現金支付作價

日前有報道指出,和黃是次注資作價17億元,中聯將以現金及發行新股方式支付有關收購,和黃則會將部份中聯系統的新股在市場配售套現。另外,彭博資訊引述消息人士稱,和黃出售和記環球電訊予中聯,代價將以新股及可換股債券支付,和黃因而獲5億美元(39億港元)。

和黃現為中聯系統大股東,持有37%權益;星展銀行則透過旗下基金持有26%權益。不過,和記環球目前有一筆44億元的5年期貸款,因此中聯毋須以高價購入,只須承擔此筆負債。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202/LTN20040202034_C.pdf

剛剛注入資產 馬上減持和黃配售中聯套現18億




【本 報訊】中聯系統(757)宣布以每股0.8元發行新股及可換股票據方式,向長實(001)及和黃(013)購入總值74.91億元本地電訊業務後,和黃昨 日旋即透過花旗環球於市場配售總值2.3億美元(約17.94億元)中聯新股,和黃帳面即獲利約1.993億元。若計及證券商估計和黃今次注資可獲利逾 30億元,則此宗交易可為和黃今年帶來逾32億元利潤。據悉,配售超額接近5倍,暫未知和黃會否進行額外配售。

和黃昨日在公布內已表明,計劃配股令其持有中聯股權降至介乎30%至50%。未計及和黃行使可換股票據,昨日配售股份只佔中聯擴大後股本約28.89%,剛令和黃持股量降至約五成。美林估計,和黃可因此獲得17.33億元特殊收益。

美 林估計和黃賺逾17億長和系注資中聯完成後,和黃佔中聯的權益將由37.06%,增至78.89%;計及長實及中電(002)等投資者,和黃及其一致行動 人士持股量合計達85.97%,按例需提全購,現正尋求聯交所清洗豁免。市場人士指出,中聯昨復牌後大升37%或0.41元,收報1.52元;加上市場配 股潮湧現,和黃遂藉此時機先行套現。不過,注資計劃為中聯重大交易,須召開股東大會通過,預計整項交易要到3月13日才完成,故配售交收日將延至3月15 日才能完成。

今年入帳 抵銷3G損失由於中聯股份並不在聯交所沽空股份名單內,換言之,認購者最快於3月13日才能拋售有關股份。此外,分析員指出,中聯系統收購兩項電訊資產後,將成為和黃的附屬公司。若和黃將中聯持股量減至低於50%,根據會計準則,便可將出售和記環球電 訊(HGC)產生的資本增值部份亦一併反映於其業績內,並於04年上半年業績中反映。大和總研認為,估計注資交易為和黃04年帶來逾30億元非經常性利 潤,有助減少和黃3G業務初期營運虧損對業績的影響。該行維持其跑贏大市評級,6個月目標價70.3元。大摩則估計和黃向中聯注資再減持後者至 50.1%,已可獲得13.32億元特殊盈利。大摩調高和黃目標價6.7%至64元。

注入HGC 總值71億中聯日前宣布,以總代價71億元向和黃收購本地固網業務和記環球電訊(HGC),另又以3.9億元收購長實及中電合營的寬頻服務公司電聯網絡(PowerCom)。身兼和黃董事總經理及中聯主席的霍建寧表示,是次合併將可產生重大協同作用,強化中聯客戶基礎及本地固網業務。
和黃配售中聯獲13億




【本報訊】和黃(013)宣布,透過上周於市場預先配售18.18億股中聯系統(757)股份,可獲得13億元收益。和黃、長實(001)及中電(002)均承諾,配售完成後3個月內不再減持中聯股份。惟和黃只是透過和記環球電訊控股(HGCH)作出有關承諾,加上和黃及其關連人士曾表示有意減持中聯股權至低於50%;換言之和黃透過另一控股公司HIL持有的8.26%權益,未來仍可隨時減持。

有8.26%股隨時賣

上周三長和系正式公布,將旗下和記環球電訊及PowerCom注入中聯,作價74.91億元;中聯則以每股0.8元價格,發行總額53.63億新股及可換股票據支付有關代價,收購預計於3月13日完成。翌日長和系即於市場配售其中20億股新股,佔擴大後股本28.98%,每股作價0.9元套現。

由於收購仍未完成,配售股份交收日亦定於3月13日才完成。

據 和黃、長實及中聯共同發表的通告顯示,配售的28.98%股份中,和黃佔26.34%、長實佔2.13%、中電佔0.51%。交易完後,和黃及其一致行動 人士共持有56.99%中聯,包括和黃控制的HGCH及HIL各持有44.29%及8.26%、長實持有3.6%及中電持有0.84%。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608/LTN20050608020_C.pdf

和記環球上市一年即私有 可選現金或和電股份 溢價37%至48%




【本報訊】和記電訊國際(2332,下稱和電)昨日宣布,將借殼上市僅一年多的和記環球電訊(757,下稱和環)私有化。和環股東可選擇收取每股現金0.65元,或換取和電新股,比例為每21股和環換取2股和電,料整項計劃涉資22億至24億元。

按 換股計劃,以和電昨日停牌前報7.4元計算,和環每股作價為0.705元,較公司上周二停牌前收市價0.475元溢價48%;現金收購價則較其停牌前收市 價有36.8%溢價。以和環現有已發行股本約69.04億股計算,若小股東全數選擇和電股份,和電需發行3.29億新股,按停牌前報價7.4元計算,涉資 約24.35億元;若和環股東全數選擇現金,私有化涉資約21.29億元。

協議安排須法院通過

和電是次以「協議安排」方式,提出將和環私有化,程序並不簡單,根據協議安排的規定,私有化方案須經高等法院批准,再召開股東特別大會,在股東會上只准獨立股東投票,但條件是須有出席的獨立股東75%股權贊成,以及不超過獨立股東10%股權反對,才可成功私有化。

以和電持有和環52.5%計算,若餘下47.5%股權被視為獨立股東,而他們全數出席股東會,即至少須獲35.63%股權贊成,及少於4.75%股權反對,私有化才能落實。

市 場人士指,和黃(013)去年初借殼中聯系統將和環上市,翌日復牌後再停牌配股套現,之後和黃又分拆包括和環業務在內的和電上市,現時則宣布將和環私有 化,予人感覺是和環的一年上市生涯,只是為和黃製造13億元的帳面盈利,及套現16.362億元現金,猶如一場財技遊戲,目的便是為和黃創造特殊收益。

和電行政總裁呂博聞解釋,和環上市後,股價長期徘徊在4至5角、沒有成交亦是其中一個重要考慮因素。

呂博聞:價錢不會改

他說:「倘投資者選擇cash in(現金),和電提出的價錢,已有一個不錯的premium(溢價),若選擇和電股票,呢間公司業務好多元化亦好有前景」。他並重申,該價錢非常「合理」,且「唔會再改」。

他表示,私有化和環,目的是希望簡化和電的集團結構,將集團的營運、市場推廣、人手調配以至財務安排做到更有靈活性。

至於交易會為和電帶來多少特殊收益,他表示未有計算,並強調這並非私有化的目的。

為 何這麼快將和環私有化時,他解釋,其實一直都想將業務整合,「但和環上市時都未有和電」,而和電上市後又影響到和環股價表現,「呢6至9個月期間好少買 賣」,加上有股份禁售期,故不能私有化。他又表示,近數星期考慮過很多不同的方案,深思熟慮後,決定在現時提出私有化,亦是最適當時機。

足夠資源 毋須融資

和電財務總裁彭禮頓指出,同一集團有兩間上市電訊公司予人混亂的感覺,他又形容私有化建議對和環股東來說是full and fair(全面和公平)的。

據和電04年度年報顯示,截至去年底現金及現金等值共19.93億元,另有一項總值80億元銀行信貸,去年只提取10億元。彭禮頓對分析員說,和電有足夠資源應付收購,無意於市場融資。

不過,今年3月,和環行政總裁黃景輝曾對個別傳媒表示,公司的投資高峯期已過去,並開始步入收成期。他又指,和環過去兩年都錄得純利,但在未撇銷過往的累計虧損前不能派息,公司正研究方法解決派息的技術問題,以盡快派息。

和環及和電上市歷程

28/01/04 和黃以71億元出售和記環球予中聯系統,其中39億元以每股0.8元發行48.75億新股支付;餘下32億元以可換股票據支付,每股初步行使價0.96元;長實及中電數碼以3.91億元出售PowerCom予中聯,需發行4.886億股新股。

02/02/04 和黃、長實及中電數碼各配售中聯18.18億股、1.47億股及3500萬股,45日後交收,每股作價0.9元。

05/03/04 中聯易名為和記環球電訊(HGC)。

29/03/04 和黃申請分拆和記電訊國際(HTIL)上市。

03/09/04 向美國證監會申請將和電在當地分拆上市。

01/10/04 和電擬發售11.55億舊股上市,招股價介乎6.52至7.55元

05/10/04 和電調低招股價至每股6.01至7.04元。

06/10/04 和電以下限價6.01元定價;和黃獲利41億元。

15/10/04 和電在港首日掛牌,收報5.85元,較招股價跌2.66%。

03/05/05 和電計劃私有化和環。

和環私有化方案

‧股份方案

每21股和環可換取兩股和電,以和電停牌前收市價7.4元計算,每股和環價值0.705元,較和環停牌前溢價48%。

‧現金方案

每股和環可獲0.65元,較停牌前溢價36.8%。
 

 
和環私有小股東轟不公平 霍建寧企硬 作價鐵價不二




【本報訊】和記電訊國際(2332,下稱和電)擬以現金每股0.65元私有化和記環球電訊(757,下稱和環)的計劃公布後,引起極大迴響。和環小股東昨早出席和電股東大會時,炮轟「成個交易對小股東係好唔公平」,要求將每股作價提高至0.9元甚至1.2元,但身兼兩家公司主席的霍建寧午後明言,私有化建議的條款和作價「寫死咗,唔改得」。

雖 然管理層強調私有化的作價鐵價不二,但和環昨日的成交仍然高企,多達2.22億股,成交價介乎0.66至0.67元,仍然高於建議作價0.65元,前日首 日復牌成交價則介乎0.64至0.67元,計及交易成本,若私有化成功,過去兩日買入的投資者根本無法獲利。兩日合共成交了10.47億股,佔公眾持股量 38.69%。

這批投資者絕對有能力左右私有化,因為是次私有和環是以「協議安排」方式進行,根據規定,私有化方案須召開股東特別大會,且 要求出席的獨立股東中有75%(以股權計)贊成,以及不超過10%的獨立股東反對。以和環獨立股東持有27.06億股(約39.19%),若持有 2.706億股的股東反對,私有化便告吹。

小股東對超人失信心

昨早和環舉行股東會後,一名持有數十萬股和環的股東吳先生狠批是次交易。他說:「1年前將和環個價炒上個半,之後9毫子批股……呢啲係陷阱,害死好多人;佢整過好多劑……以後無人會買佢啲嘢……」。

他說很多朋友在1.5元買入和環,因無暇出席,才由他做代表,他透露曾在會上要求和環管理層,將私有化作價提高到1元或1.2元,但未獲受理。他又認為,「成個交易對小股東係好唔公平,做埋呢啲善事(指霍建寧捐和環股份作慈善用途)有咩用。」

吳先生續稱,暫不會沽售和環,觀望管理層的做法。他又透露,持有長實(001)、和黃(013)及和記港陸(715)的股票,「嗰陣對李嘉誠梗有信心,大慈善家嘛」,但他直言現時對李嘉誠已「無感覺、無信心」。

不過,下午霍建寧出席和電股東會後,拒絕回應私有化作價是否合理,但強調已有近五成溢價,「我哋個董事局係覺得可以recommand畀股東」。被問到他將私人持有的1000萬股和環,捐贈予哪家慈善機構時,他以「私事」為由拒絕回應。

和環行政總裁呂博聞補充,和電提出的已是「最後」方案,即使股東不接納,也不會更改,倘私有化不獲通過,和環將繼續其上市地位。對於有小股東批評私有化不合理,他回應稱,計劃曾諮詢財務顧問才進行,作價「合理」。

雖然早上有小股東發炮,午後一名出席和電股東會的小股東李先生則堅稱「對李嘉誠有信心」。

李 先生同時持有和電及和環股票,他支持和環私有化,並選擇收取和電股票作長線投資,他說:「錢同股票都無所謂,私有化當然會畀高啲價錢,畀得合理最緊要,股 東仔都開心,股東仔都希望唔會蝕。我都係長線,股票擺耐啲無緊要,最緊要係名牌,上市公司規模細,我驚佢做做吓唔掂,始終李嘉誠財雄勢大,我對管理層亦有 信心。」

金融時報文章諷刺首富

英國《金融時報》前日發表文章,評論和記環球私有化計劃,指出「小股東與亞洲首富交易,可能是一條不歸路」,又指「現時是適當時候提醒投資者,參與李嘉誠傳奇的資產轉移,很可能吃虧」。

證監關注事前股價急升

對於有消息指證監會調查和環公布私有化計劃前,股價大幅上升,證券行高盛又發表報告唱好,證監發言人昨日拒絕評論。呂博聞則回應:「我無聽到有呢刋咁嘅調查。」

據了解,證監尚未進入正式調查階段,只是初步搜集資料;證監主要關注上月26日和環停牌前1日,股價一度升一成,成交量又大增,懷疑是否有人借內幕消息買賣,故向證券行索取當日交易資料,再研究是否涉及違規活動。
和環股東會通過私有化




【本報訊】和記環球電 訊(757)昨日舉行股東特別大會,通過母公司和記電訊國際(2332)提出的私有化建議,但仍須待百慕達法院批准方可作實。上月初在股東會「強烈」反對 和環私有化的小股東吳先生昨表示,建議「係夾硬嚟」,對小股東「唔係好公平」;昨日只得十數個小股東出席,且無人提問,整件事「根本係佢哋(和電及和環) 話點就點」。他重申「對李嘉誠系啲股票無晒信心,以後都唔會再掂。」

昨日法院會議有14.5億股的股東贊成,反對佔3000萬股;股東特別大會則有58億股贊成,5300萬股反對。

和電5月提出,以每股0.65元現金私有和環;另提供股份選擇予獨立股東,每2股和電換21股和環。和環獨立財務顧問一波認為私有化條件「公平合理」,建議接納並選擇現金代價。和電昨收8.05元,升1.26%;和環收0.73元,升2.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