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和記環球電訊角度看和國私有化(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212/LTN20070212169_C.pdf


董事會欣然公布,本公司已於二○○七年二月十一日簽訂一項協議,出售其透過附屬公司持有由Hutchison Essar集團組成之印度流動電訊業務所有直接及間接股權及貸款權益,予Vodafone International Holdings B.V(. 為Vodafone Group Plc全資附屬公司),按Hutchison Essar 100%權益之企業價值為18,800,000,000美元(約
146,890,000,000港元)計算,總現金代價約11,080,000,000美元(約86,570,000,000港元)(不包括費用、開支及利息)。


完成後,本公司預期從交易變現除稅前收益約9,610,000,000美元(約75,080,000,000港元)。該交易預計為本集團帶來現金流入淨額約11,000,000,000美元(約85,900,000,000港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523/LTN20070523021_C.pdf


繼於二○○七年五月八日完成與Vodafone之交易後,董事會今天宣派每股6.75港元之現金特別股息(或每股美國存託股份約12.94美元,惟視乎派付當時適用之匯率而定),交易特別股息將於二○○七年六月二十九日星期五派付予於二○○七年六月八日星期五登記為股東之人士、以及於二○○七年六月五日星期二登記為美國存託股份持有人之人士。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112/LTN20081112117_C.pdf


董事會今天宣派每股股份7港元(或每股美國存託股份約13.55美元,視乎派付當時適用之匯率而定)之現金特別股息,特別股息將於二○○八年十二月二日星期二派付予於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星期五登記為股東之人士,以及於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星期二登記為持有美國存託股份之人士。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14/LTN20090414889_C.pdf

和記電訊國際董事會宣佈,其已釐定建議分拆之股份分派比例及分派記錄日期。根據分派,每名和記電訊國際合資格股東於分派記錄日期二○○九年四月三十日(星期四)每持有一股和記電訊國際股份將獲得一股和記電訊香港控股股份。

日期 開市價 最高價 最低價 收市價 成交量
2009-09-11 1.30 1.56 1.22 1.31 34,041,355
2009-09-04 1.20 1.30 1.18 1.29 41,677,849
2009-08-28 1.25 1.29 1.18 1.20 19,861,389
2009-08-21 1.14 1.26 1.05 1.26 35,040,207
2009-08-14 1.30 1.32 1.13 1.14 35,003,001
2009-08-07 1.23 1.33 1.18 1.30 55,643,809
2009-07-31 1.15 1.22 1.12 1.20 52,857,483
2009-07-24 1.10 1.15 1.07 1.13 52,985,890
2009-07-17 1.09 1.12 1.07 1.09 21,898,970
2009-07-10 1.11 1.17 1.05 1.10 96,074,676
2009-07-03 1.08 1.12 1.05 1.10 39,716,011
2009-06-26 1.08 1.11 1.04 1.08 40,512,636
2009-06-19 1.10 1.14 1.02 1.07 74,973,780
2009-06-12 1.09 1.22 1.06 1.11 266,532,429
2009-06-05 0.97 1.04 0.97 1.02 158,884,226
2009-05-29 1.00 1.01 0.96 0.96 72,152,252
2009-05-22 0.77 1.02 0.75 0.98 289,766,075
2009-05-15 0.89 0.90 0.78 0.78 108,910,557

明天做個總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81

從和記環球電訊角度看和國私有化(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212/LTN20070212169_C.pdf


董事會欣然公布,本公司已於二○○七年二月十一日簽訂一項協議,出售其透過附屬公 司持有由Hutchison Essar集團組成之印度流動電訊業務所有直接及間接股權及貸款權益,予Vodafone International Holdings B.V(. 為Vodafone Group Plc全資附屬公司),按Hutchison Essar 100%權益之企業價值為18,800,000,000美元(約
146,890,000,000港元)計算,總現金代價約11,080,000,000美元(約86,570,000,000港元)(不包括費用、開支及利息)。


完成後,本公司預期從交易變現除稅前收益約9,610,000,000美元(約75,080,000,000港元)。該交易預計為本集團帶來現金流入淨額約11,000,000,000美元(約85,900,000,000港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523/LTN20070523021_C.pdf


繼於二○○七年五月八日完成與Vodafone之交易後,董事會今天宣派每股6.75港元之現金特別股息(或每股美國存託股份約12.94美元,惟視乎派付當時適用之匯率而定),交易特別股息將於二○○七年六月二十九日星期五派付予於二○○七年六月八日星期五登記為股東之人士、以及於二○○七年六月五日星期二登記為美國存託股份持有人之人士。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112/LTN20081112117_C.pdf


董事會今天宣派每股股份7港元(或每股美國存託股份約13.55美元,視乎派付當時適用之匯率而定)之現金特別股息,特別股息將於二○○八年十二月二日星期二派付予於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星期五登記為股東之人士,以及於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星期二登記為持有美國存託股份之人士。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14/LTN20090414889_C.pdf

和記電訊國際董事會宣佈,其已釐定建議分拆之股份分派比例及分派記錄日期。根據分派,每名和記電訊國際合資格股東於分派記錄日期二○○九年四月三十日(星期四)每持有一股和記電訊國際股份將獲得一股和記電訊香港控股股份。

日期 開市價 最高價 最低價 收市價 成交量
2009-09-11 1.30 1.56 1.22 1.31 34,041,355
2009-09-04 1.20 1.30 1.18 1.29 41,677,849
2009-08-28 1.25 1.29 1.18 1.20 19,861,389
2009-08-21 1.14 1.26 1.05 1.26 35,040,207
2009-08-14 1.30 1.32 1.13 1.14 35,003,001
2009-08-07 1.23 1.33 1.18 1.30 55,643,809
2009-07-31 1.15 1.22 1.12 1.20 52,857,483
2009-07-24 1.10 1.15 1.07 1.13 52,985,890
2009-07-17 1.09 1.12 1.07 1.09 21,898,970
2009-07-10 1.11 1.17 1.05 1.10 96,074,676
2009-07-03 1.08 1.12 1.05 1.10 39,716,011
2009-06-26 1.08 1.11 1.04 1.08 40,512,636
2009-06-19 1.10 1.14 1.02 1.07 74,973,780
2009-06-12 1.09 1.22 1.06 1.11 266,532,429
2009-06-05 0.97 1.04 0.97 1.02 158,884,226
2009-05-29 1.00 1.01 0.96 0.96 72,152,252
2009-05-22 0.77 1.02 0.75 0.98 289,766,075
2009-05-15 0.89 0.90 0.78 0.78 108,910,557

明天做個總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82

從和記環球電訊角度看和國私有化(3)(稍改)


(因上市日數錯誤計算,導致計算複式日報有誤,謹以致歉。)


私有化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108/LTN20100108020_C.pdf


(1)


太多報紙都沒從和記環球電訊這個角度去看私有化,所以有意寫出來。



當年買了和記環球電訊(757,前中聯系統)的小股東在私有化時,稱「1年前將和環個價炒上個半,之後9毫子批股……呢啲係陷阱,害死好多人;佢整過好多劑……以後無人會買佢啲嘢……」。在現時的角度來看,他在90仙,甚至當年吳先生說他「很多朋友在1.5元買入和環」,有沒有虧損呢?


如果他選擇現金,當然當時每股即時虧損25仙,即27.78%的投資,但如果該投資把資金投入大部分的中資股,並在2007年10月獲利了結,或到現時仍沒有賣的話,應該都會贏錢的。如果是買入其它的話,都有機會不能贏錢的。


如果那批股東正如李先生一樣,「選擇收取和電股票作長線投資」在2004年2月初以90仙購入和記環球電訊,其後沒因為此而止蝕,且不怕有碎股的和記國際小股東或基金股東,在2005年決定不要65仙現金,選擇以21股和記環球電訊換2股和記電訊國際的話,他的每股和記電訊國際成本是:


0.9 x 21 / 2


= 9.45元



如果吳先生的朋友以1.5元的價格購入,每股和記電訊國際成本是:


= 1.5 x 21 / 2


= 15.75元


在這5年內,這位股東如果沒有減持的話,就可以取得:


(1) 13.75元的現金;


(2) 等量和記電訊香港(215)的股票,最低價格78仙,最高價格1.56元;


(3) 在私有化後,取得2.2元的現金。


即是他可以取得最少16.73元-17.51元,如以90仙的價格計,五年的回報約77.03-85.29%,較大市回報略好,而以1.5元購入的人士,則最少能回到家鄉,不過大大落後市場回報呢。


總的來說,如取現金,則先認輸,如果好運,或有機會賺大錢,但多數人都沒這個機會。如取股票,則起碼能取回成本,但失去機會成本。


(2)


另外,幾份報紙在和記國際私有化時,均有計過回報,為免觸犯版權,以下則列出該段文字。


大公報:


 


根據公告披露,和電國際自04年上市以來,已為股東提供約178%之回報總額(包括就股息及分拆香港與澳門業務之價值作出調整),截至09年12月31日每年回報率約22%。

 

 


明報:


 


根據本報計算,自和電04 年底上市以來至私有化,將可為自新股階段認購的股東帶來約188%累計回報。

 

 


經濟日報:


 


相對盈科,和電的上市歷程較短,自2004年10月上市至今只有約5年。和電小股東若從上市持貨至今,已曾獲派每股共13.75元特別股息及一股和電 香港(00215,昨收報1.36元)。若連同是次私有化的每股2.2元收購價,和電股東期內回報為17.31元,較招股價的6.01元,小股東有約 1.88倍回報。

 

 


信報:


 


和電國際在二○○四年十月上市,主要在泛亞地區的新興市場經營。在多次出售業務權益後,令其自首次招股上市以來,已為股東帶來一點七八倍總回報,其中便包括多次股息及分拆港澳業務所帶來的價值。截至去年,該股平均回報率約二成二。

 

 


從幾份報紙來看,因引公告,大公報是一定對的,信報就對一半,但是其他兩份報紙及信報的其餘報導是不是真的正確呢?


在上市後,如前所述,假設他們在2004年10月13日以招股價6.01元購入,並假設私有化在截止限期2010年7月30日前完成,共經過2,116天,並獲得共15.95元現金及1股暫時最低價值78仙至最高價1.56元的股價的和記電訊香港(215),共得16.73元至17.51元,故回報為178.37%至191.34%,假設每年有365.2425天,每年複合回報區間是:

= ((1 + 1.7837) ^ (2,116/365.2425) - 1) x 100%  至((1 + 1.9134) ^ (2,116/365.2425)-1) x 100%


=  19.33% -20.27%


所以如果沒引公告資料的話,他們都錯了,所以如果要自行計算,請假設全部資料,否則無論如何,讀者如何計也計不出來。


(3)


至於私有化對大股東的財務角度,可參考信報戴兆先生今日(2010年1月12日)的文章,特引部分如下,在此不作說明。


...


代價較2008年年底資產折讓45%是偏高,而較2009年年中資產溢價21%更令人訝異,其實兩者均不能作準,兩期資產差異達54%,是2009年派送 和電香港(215)的影響,因而資產顯著減少。但去年年中結算後的變動頗大,並未包括在內,因而並未反映至最近的資產值。


 


不考慮2009年下半年業績的影 響,只計出售以色列業務股權稅前收益44.56億元,截至2009年6月止每股資產淨值約為2.74元,則私有化代價折讓約19.7%。如出售以色列業務 收益需要繳稅,則折讓更低。...

 

 


...


去年上半年,印尼、越南及斯里蘭卡的業務均在虧損中,而在洽售的泰國業務權益,消息指出,合作夥伴已同意回購,只待政府審批,作價12億至17億元之間, 換言之,和電仍可能收回另一筆現金,屆時的現金可能達到55億元以上。和電需要多少資金無法估計,但縱然存有現金,亦可不派息,和電股東應予考慮。

....


如以和電每股資產2.74元計,私有化後,和黃資產淨值將增加26億元,相當於每股和黃佔0.61元,無大幫助。但雖說和黃動用內部資源42億元私 有化,而和電儲款以待,完成私有化後即可抵銷,和黃實際不必付出現金,便可賺取26億元。況且和電的實際資產值是多少,仍有增加可能,例如出售泰國業務是 否獲利,而出售以色列業務,最終是否需要繳稅等。至於和電需要投資,相信是事實,但於撤銷上市,精簡架構後,亦有利於加速恢復盈利。如繼續上市,和電股東 要考慮無股息分派之苦,私有化後,假以時日,或將獲得貢獻。和黃的決定,其受惠之處,相信不限於可以計算的賬面利潤。

小股東宜把握套現機會

站 在和電股東立場,私有化代價較股價溢價37%,應是套現好機會,而私有化不是個人接受與否,要看整體少數股東的決定,如有參與投票的股東10%反對,議案 便無法通過,現在無法估計參與投票股東多少,如全部參與約為十九億股,若其中一億九千萬股反對,私有化便告吹。去年雖有私有化觸礁,市場形勢特別,如要反 對,必有理由,包括相當於不費分毫,便可賺取和電股權近40%。和電不派股息可視作要脅,和電的實際資產不明確等,特別是後者,如能作出補充,則說服力更 強。而和黃於建議時已表示,不會提高代價,亦反映對建議的信心,據報基金的持股量足以左右私有化的決定,難道已取得默契?

平情而論,任何私 有化計劃必然有利於大股東。而計劃所指對小股東有利,只是游說之詞,亦只是利於小股東短期套現。小股東的決定,主要是對私有化代價較股價的溢價程度是否滿 意。論理已有溢價37%,可以接受,原因是一旦私有化告吹,股價應將下跌。期待另一次私有化,則是一年後的事,溢價套現轉作其他投資,或更理想。

如 作挑剔,是和黃一項財技安排,可以零成本私有化和電;而所披露較資產的折讓或溢價,時間上有距離,文件未提供最近期的相關數字,顯得並不明朗。這是原則性 問題,是否為此放棄溢價套現機會,見仁見智;這種差異,或成為私有化成敗關鍵。對小投資者而言,不宜過於執着,但處於建議之初,亦不必過早有所行動,可靜 觀其變,以博取或有的加價機會。如其後消息有爭議,則不妨於會議前先行套現,以避免一旦告吹的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84

Brad Huang主席是誰? -遠東環球(830)


因今晚無甚可寫,故找出舊文,轉貼一下,充充版面。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4438


(1)


在遠東環球招股書一節,找到以下資料:


HUANG Brad先生,45歲,於二零零八年三月十一日加入本集團擔任董事,其後於二零一零年三月十日獲委任為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兼本公司薪酬及提名委員會成員。

加盟本公司前,Huang先生為位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智庫哈得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研究助理, 此外,Huang先生並於高盛公司及瑞信銀行任職投資銀行家。



....

從二零零八年六月至二零零九年八月,Huang先生任職於在聯交所主板上市的澳門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


那他是誰?


(2)


細閱澳門投資控股(2362,前金澤超分子、烽火傳媒)的公告,找到以下資料,其實他就是黃中核先生,在2008年6月就任,並於2009年8月辭任。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623/LTN20080623099_C.pdf
董事會欣然宣布,黃中核先生已獲委任為主席,執行董事和首席執行官,陳維恩先生已獲委任為副主席和執行董事, 由二零零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正式生效。

黃中核先生,43歲,擁有超過19年的投資經驗。黃先生曾經先後任職于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 The Hudson Institute,紐約高盛(Goldman Sachs),以及東京瑞信銀行(Credit Suisse)。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1/LTN20090821427_C.pdf
黃中核先生因私人理由辭任公司主席及執行董事。黃先生離任後將會出任公司之顧問以協助處理公司日常事務。


(3)


其實他是誰呢,他就是鄭明明的女婿。


在2000年在世嘉入主昌明(1196)後,他曾為公司董事,但其後昌明回購世嘉的股票,他亦退出管理層。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10212/LTN20010212030_C.doc
但在2006年11月,澳門投資控股(2362,前金澤超分子、烽火傳媒)認購鄭明明的CMM集團的23.1%的經濟權益,其後協議改為全面收購,作價1億元,以3,300萬現金及以10仙(合股後1元)發行6.7億股(合股後6,700萬股)支付,於是鄭明明成為主要股東之一,由此黃先生亦短暫作為公司管理層。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1127/LTN2006112705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216/LTN20070216048_C.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12

中國公共採購(1094,前新怡環球)假單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48&t=58168


(1)


根據昨日經濟觀察報所述,三張大單均有機會造假,但是該網站被人刪了,且聽下回分解:


(1) 中鐵物流3,000億採購協議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9231_C.pdf

但是,本报从协议的另一方——中铁物资集团证实,根本就没有这个协议,这个 3000亿采购协议完全是虚假的。中铁物资集团一位管理层人士告诉记者,他们旗下根本没有一家叫华铁的公司。中铁物资集团办公室的一位女士肯定的说,“没 有这个协议,你知道3000亿元是什么概念吗,根本不可能。”

...
据李廷柱介绍,公司在这个所谓的3000亿元协议公告出 来后,两三天内就跟香港联交所有过沟通。“公司问过香港交易所,我们是否需要发布澄清公告,答复是 ‘不需要’。”李廷柱认为,中国铁建也没有澄清的义务,因为单位不是很准,似是而非,也没有很明确的说和中国铁建下属的某一公司签订协议。

据悉,中国铁建曾告知中国公共采购,旗下没有中铁建物资集团华铁有限公司,但后来他们也不接电话了。




(2) 聊城經濟區大單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8226_C.pdf
 聊城经济开发区经贸局局长王斌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确实有该协议,但到现在为止 该协议并无实质性进展,只是一个框架协议,只是一个采购“意向”额度,还没有到采购的程度。王斌表示这只是一个意向协议,但未来是否有实质内容要问北京方 面,中国公共采购是跟企业签的。

不过,
山东聊城经济开发区经济合作促进局办公室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我们不知道这件事,从来没有听 说过。这么大的事不可能我们管委会不知道的,如果是实质的采购协议即使是一个小职员也应该会听说的。”




(3)亞洲水資源意向合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8548_C.pdf
不过,亚洲水资源办公室范女士转达该公司周姓负责人的回复称,当时是签了一个意 向合同,也知道发布了公告,但是最后没有实施,具体原因不知道。对于后续为何没发布撤销协议公告的内容,范女士表示不知情。



(2)


但是據報,港交所的態度竟然是如此:


对此,香港交易所企业传讯部的叶子威邮件回复本报,香港交易所一贯不会评论个别上市公司事宜。《上 市规则》采取以披露为本的监管方式,上市公司董事对其一切信息披露内容的准确性及完整性须负法定责任。若上市公司作出不实的披露、误导公众甚至造成虚假市 场,有关公司则可能违反法例,香港交易所会将有关个案转交执法机构跟进处理。

所以就給一批騙子有機可乘。但是證監會已對股價敏感消息諮詢,但股民對此反映太冷淡了。Reference先生此前出過題目,亦出了披露指引,竟然沒人回覆,看過的人更少,這亦導致某些人可操控賽果。


證監會《內幕消息披露指引》


http://www.sfc.hk/sfcConsultation/TC/sfcConsultFileServlet?name=dii&type=1&docno=1


(3)


關於人方面:


最为核心的则是,何伟刚、路行。何伟刚为中国公共采购执行董事、主席,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若 干行业展开创业经营,包括建筑、物业投资及酒店业务。路行任公司执行董事,曾在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工作19年,职位 最高至分行副行长。

此前有寫過一文章,清楚講過他們的關係,他們可能已在直真節點(2371)、恆芯中國(8046,前老虎科技)交易合作過,路行亦曾擔任第一視頻(82,前益安國際)的董事。


但是又是引番港交所大員一句,我有可能錯,並只是引第三方新聞,並補上不足的原因。
对此,香港交易所企业传讯部的叶子威 邮件回复本报,香港交易所一贯不会评论个别上市公司事宜。《上 市规则》采取以披露为本的监管方式,上市公司董事对其一切信息披露 内容的准确性及完整性须负法定责任。若上市公司作出不实的披露、误导公众甚至造成虚假市 场,有关公司则可能违反法例,香港交易所会将有关个案转交执法机构跟进处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99

楊家誠再施財技-伯明瀚環球(2309)

這個題目也是有時間才可以寫,但是略略提幾點也可以。

(1) 公司2010年6月止15個月,實賺200萬元,但受巨額攤銷及撇帳影響,最終虧損3.88億,現金剩下1,500萬,但應付各項款項及借款超過4億,欠楊先生的錢也有1.6億。

(2) 2010年10月以照一般授權以20仙配售4.5億股,然後以特別授權以同價配售11億股,該特別授權已在11月26日通過,但是根據月報表,配售股票並未完成

(3) 2010年12月,公司宣佈5月的建議作出向楊先生的收購終止。

(4) 次日,公司宣佈向楊先生購入重慶一項目50%股權,作價7,500萬人民幣,以2,000萬人民幣現金加5,500萬無息可換股債券支付,換股價20仙,楊先生同時保證一年內盈利7,500萬人民幣。如果細心發現的話,估計是一項偷錢協議。

(5) 2011年1月,公司宣佈以不少於4.3億人民幣,向楊先生剛從3位第三方以人民幣4.18億購入遼寧一工業項目90%股權。

如該項目在1年內能轉成商業項目,楊先生也會向3位獨立第三方支付最高代價8.62億人民幣,公司也需按每平方米544.73元支付代價予楊先生,最高支付代價9.01億人民幣。

但楊先生看來支付的是現金,但公司支付楊先生卻是優先股,但自己的球會沒錢,報紙也虧錢,哪兒有這麼多錢?

公司無提及誰是哪三位獨立第三方,該獨立第三方包開括下圖的蔣小姐嗎?

另外,公司和楊先生簽訂協議,代理銷售該項目,作為回報,公司向楊先生支付款項,2011年、2012年及2013年最高代價分別為0、2,400萬元及3,500萬元,

題外話: 但公告誤植為0元、240萬億元及350萬億元,如果屬實及公司亃支付的話,那楊先生過幾年就變成世界首富?希望聯交所儘快促請公司更正。


其實,我懷疑這是借錢協議,以公司印的優先股做抵押品借錢,管理費就是利息,如果不成的話,則可以支付優先股,因優先股可換股,這班人就可控制這家公司,所以可以說這是一個賣殼協議。況且這班人買地的價格不明,作價可能沒有這樣高,所以或有可能是空手套白狼呢。

總之,不明白,不沾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80

五年轉型大改造 馬志綱鐵腕作風拚生存 環球購物中心從虧一億到賺一億的關鍵

2011-6-13  TWM




馬志綱是冠德建設董事長馬玉山的么子,三十歲那年匆促接下環球購物中心執行副總,五年內歷經兩次經營危機,他如何從門外漢變成購物中心專家,更拿下新北市購物中心龍頭寶座?

撰文‧梁任瑋

走進環球購物中心中和店,執行副總經理馬志綱一邊說話,他突然一個箭步蹲下撿起地上的小紙屑,小動作透露他實事求是的個性。

國賓影城成為吸客利器

室內面積兩萬四千坪,新北市規模最大的環球購物中心中和店,成立六年,去年中和店與板橋店合併營收五十億元,成長率二○%,遠高於其他購物中心平均值。今 年中和店與板橋店合併營收要挑戰六十億元,不僅成為大股東冠德建設轉投資金雞母,近一年更迅速在林口機場捷運站A8、A9等插旗,在購物中心市場走出自己 的路。

二○○六年初,剛開幕兩個月的環球購物中心中和店,因總經理沈政毅閃電離職,面臨經營第一個危機。「當時沈總剛走,我完全不懂如何經營購物中心,第一年又 虧八千萬元,銀行團也不認同我們,要招商又要說服銀行繼續支持……」馬志綱回想○六年二月一日剛接副總時內外交迫的場景,仍歷歷在目。

那年三十歲的馬志綱血氣方剛,一上任心裡很著急,眼中看到的只有危機,他的鐵腕作風讓人心渙散,「當時台灣沒有購物中心經營成功,我高壓的領導風格,員工 都在容忍,很多原本從建設公司調任至商場的員工,甚至受不了走人。」馬志綱不諱言,當時的口頭禪是:「不要告訴我失火了,要告訴我怎麼救火!」環球購物中 心營業本部部長石傳捷說,初期每周二開業務會議,一開就是從下午兩點開到晚上八點結束,「一櫃一櫃檢討啊!會議結束後,幹部周三、周四得與廠商全部溝通 完,隔周就要看到績效,那時候壓力很大,怕時間不夠。」「我每天都在想如何生存。」馬志綱說完,悄悄地撇過頭看了同時接受採訪的父親|| 冠德建設董事長馬玉山的表情。原本在美國投資銀行工作的馬志綱,當年在父親一通電話後,辭職回台進入家族企業。當時環球購物中心已動工,馬玉山父子與日本 顧問永旺購物中心︵AEON Mall︶之間也有很多磨合。

馬玉山印象很深,當時環球結構體已蓋到一半,馬志綱建議在頂樓增加有七個廳的電影院,「要不要蓋,只有十八天可以決定」。最後馬玉山還是尊重兒子的決定。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是正確的,現在國賓影城成為環球最重要的吸客機。

○七年,環球購物中心地下室的日系量販店佳世客︵JUSCO)因不堪虧損撤店,留下五百坪的空間,讓馬志綱面臨第二次打擊。馬志綱說,當時環球的問題是平 日下午沒有什麼客人,「專櫃小姐比顧客還多」,也沒有資格和廠商談坪效。他仔細研究,環球若堅持走購物中心這條路,就要更符合台灣人的消費習慣,勢必得 「爆炸性的改變」,與百貨公司區隔。

說服廠商進駐新北市

於是他大膽引進日本寵物店品牌Pet Plus到一樓開設專門店,並強化餐廳品牌,用美食帶動人潮,將三樓的美食街擴大,清楚定位為生活、寵物、餐飲美食。在策略奏效下,環球中和店開幕第三年就完成業種定位,並同時開始獲利。

曾擔任環球招商顧問的仲量聯行零售事業總經理王香完說,環球後來鎖定餐飲業種很正確,因為板橋、中永和人口多,光靠區域內的外食人口數,生意就做不完。

事實上,馬志綱對於購物中心的執著,也展現在他對客戶的鍥而不捨。今年五月一日才進駐的﹁無印良品﹂,馬志綱竟爭取了五年,等於環球剛開幕就鎖定。無印良 品總經理王文欣說,過去無印良品一直覺得進軍新北市的時機還未成熟,後來發現中和消費潛力大,所以新北市第一個據點開在環球。她坦言,馬志綱提過很多位 置、方案讓他們選,「他是一位很有誠意的年輕人」,按照他的經營精神走下去,環球要不成功很難。

馬玉山四十二歲才生下馬志綱,隔年就忙著創辦冠德建設。馬志綱印象中,父親的一生都奉獻給事業,假日不是巡工地就是視察購物中心。在兒子心目中,「父親的 纏鬥力特別強。」在馬玉山眼中,馬志綱從小就很有責任感,一定會把事情做到最好,很放心把零售業交給他。「我是在幫老爸圓夢!」馬志綱記得父親曾告訴他, 冠德建設蓋過這麼多房子,賣掉之後沒人記得,希望購物中心可以永遠成為冠德的代表作。

由於北市中心已進入購物中心飽和階段,未來新北市是大品牌兵家必爭之地。尤其今年年底,遠東集團在新板特區投資的「中本大遠百」即將開幕,因此環球也在四月進行五年來第二次改裝,希望更鞏固新北市購物中心的龍頭地位。

馬志綱

出生:1976年

現職:環球購物中心執行副總經理經歷:冠德建設董事長特助、環球購物中心業務專員學歷: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金融企管碩士

環球購物中心

成立時間:2005年

資本額:45億元

股東結構:

冠德建設82.5%

齊魯企業(國民黨黨營事業)17.5%

負責人:馬玉山

據點:中和、板橋車站、林口捷運A8、A9站、屏東漸入佳境!

—— 環球購物中心近五年營收獲利年度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營收(億元) 17.84 19.32 23.60 28.55 38.00 稅後純益(億元) -0.74 0.25 0.17 1.03 1.50 每股稅後純益(元) -0.20 0.07 0.05 0.27 0.30 註:以上為中和店數字,不含板橋店數字 資料來源:環球購物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3

[環球企業家]「天使」沉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1fe090102duk9.html

他是一個居住在倫敦的年輕 人,31歲,年薪60萬英鎊,從事金融業,住在月租4000英鎊的寓所,常常舉辦數十人參加的奢靡派對,邀請專業人士主持,屋子裡從不乏漂亮的女性客人。 他還很喜歡運動,偶爾參加慈善活動,也十分懂得人情世故,有一次因為開通宵Party吵了鄰居,他次日便送去一瓶上好的紅酒以示歉意。

但在9月15日的凌晨,一切都變了。三點半,在微冷的倫敦清晨,他被警察從工作崗位上帶走。次日,英國警方對他提出指控,稱他的違法行為造成了其僱主至少20億美元的損失。不過,三天後,損失就被追加至23億美元。

他就是卡瓦庫·阿杜伯利(Kweku Adoboli),瑞士聯合銀行(UBS)倫敦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業務部門總監。他的罪名為濫用職權進行欺詐和偽造賬目。瑞銀稱,他通過偽造賬戶進行了大量未授權交易,造成了銀行的巨虧。

消息一經公佈,阿杜伯利「一虧成名」,成了各地媒體重點關注的人物。9月24日,瑞銀CEO郭儒博(Oswald Grbel)宣佈引咎辭職,塞爾吉奧·埃爾默蒂(Sergio Ermotti)擔任代理CEO。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和標普都已將瑞銀集團列入負面觀察名單。

驚訝嗎?一個年輕人居然能夠撬動二十幾億的損失!但如果當你熟悉他的職業—交易員,也許就不必大驚小怪了。

交易員是金融界的寵兒,他們身 上總是籠罩著神話般的光環。如果用幾個關鍵詞來形容交易員,無疑就是:高智商,思維敏捷,概率天才,薪酬豐厚。身處資本圈的風口浪尖,他們與市場零距離接 觸,而且權力巨大,手中運作著上億資金。但正因為如此,他們距離罪惡只有咫尺之遙—在交易的零和遊戲裡,贏了,他們便是天使,輸了,他們便是魔鬼—尤其是 當他們輸了不該輸的錢。

莎士比亞說,金錢是最有魅力的魔鬼,而交易員,是離魔鬼最近的人。

賭徒遊戲

根據瑞銀公佈的細節,阿杜伯利是通過製造虛假的對沖交易,越過他所獲授權的風險限額。損失主要來自其對標準普爾500指數、DAX指數和EuroStoxx指數未來走勢的錯誤判斷。過去三個月,德國股市指數DAX指數跌幅超過20%,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超過7%。

畢業於英國諾丁漢大學計算機科學與管理專業的阿杜伯利,被朋友們形容為計算機天才,2006年便進入瑞銀,曾在後台工作,熟悉交易監管工作。媒體認為,他也可能是利用了自己精湛的電腦技術和後台經驗進行欺詐。

就在幾週之前,阿杜伯利還從自 己的鄰居、39歲的澳大利亞銀行家威廉·皮特那裡借了一本書《華爾街之狼》,該書講述了一個年輕交易員因為放縱貪慾最終被繩之以法的故事,他大概未曾料 想,書中的故事,竟在自己身上應驗了。阿杜伯利在9月的兩次出庭中,都曾經落淚,他將於10月28日再次出席聽證。

像阿杜伯利這樣因違規交易而引發巨額損失的人,被稱為「流氓交易員」(Rogue Trader),中文也形象地稱之為「魔鬼交易員」。

金融市場從不缺乏魔鬼交易員, 他們的作案動機、手法、事發的原因,驚人的類似:都是渴望獲得成就的普通人;都無法正視自己的失利,被「總能贏回來」的賭徒心理驅動,不擇手段違規交易, 或是虛擬造賬戶,或是盜用賬戶,不斷追加賭碼,大大超過公司規定的持倉上限;結果由於誤判形勢,愈陷愈深;都為金融機構帶來了巨額損失,最終受到了懲罰, 或是被逐出金融圈,或是鋃鐺入獄。

其中的「明星」當屬1995年弄垮了巴林銀行(Barings Bank)的尼克·李森。從1992年到1995年,時任巴林銀行新加坡期貨公司總經理的他,未經許可以銀行名義認購了價值70億美元的日本股指期貨,投機失敗,讓銀行虧了14億美元,結果,有233年歷史的歐洲銀行帝國頃刻崩塌。

而如果按損失數額衡量,巴林銀行還不算輸得最慘的。曾任法國興業銀行交易員的傑羅姆·凱維埃爾(Jerome Kerviel)違規動用了超過728億美元的頭寸購買歐洲股指期貨,在2008年引發法興銀行71億美元的曠世虧損。

亞洲也不乏魔鬼交易員的魅影。就在巴林銀行倒閉半年後,1995年9月,時任日本大和銀行紐約分行的執行副總裁井口俊英(Toshihide Iguchi)承認自己在12年間隱瞞了11億美元的巨額虧損,大和銀行紐約分行隨即倒閉,被美國金融監管機構逐出美國市場。

「魔鬼交易員」固然讓金融機構頭疼,但值得深思的是,為何並不新鮮的行騙招數能屢屢得手?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體係為何未能從過往的經驗中吸取教訓?此外,這樣一個事實也不可忽視:每一個「魔鬼交易員」的背後,都有一個熱愛投機的銀行;魔鬼交易員們,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投行明星

「華爾街和好萊塢是一樣的,都是捧明星,為了成為明星,交易員可以不顧一切地去冒險。」瑞銀事件爆發後,現任加拿大皇家銀行擔任風險管理顧問的陳思進絲毫不感到驚訝—交易員前仆後繼地進行「魔鬼交易」,就是為了成為「明星」。

31歲的交易員凱維埃爾就告訴檢察人員,他想讓自己看上去與眾不同,拿到更高獎金。尼克·李森也坦言,他進入新加坡時,只想著可以引人注目。

那麼明星交易員的頭上究竟有著怎樣的光環,讓這麼多年輕的聰明人願意為此鋌而走險?

「當一小部分人可以創造公司一 半的利潤時,你會覺得他們是明星,他們的工資非常高。」曾在法國興業銀行總部從事銷售工作的杜曉舟告訴本刊記者,法國興業銀行巴黎總部有一萬號員工,交易 員只有三四百人,卻給整個公司貢獻了近一半的利潤。當時,他非常希望能夠成為一名前台交易員。但因為一些個人原因,杜曉舟沒有被錄用,當時還頗有點遺憾。

交易員的薪酬制度,簡單來說就 是「多賺多得」。投行內部員工的基本工資彼此相差無幾,但如果能夠為銀行創造更多利潤,就可以拿到相應的分紅。在法興銀行,一個前台交易員可以拿到賬面利 潤的2%到5%,年薪從幾十萬到幾百萬歐元不等;而中台員工的年薪只有三萬到四萬歐元,後台更少,只有兩到三萬歐元。曾在美國前五大投行之一工作的前台交 易員徐先生(化名)告訴記者,他們的獎金,可以達到賬面利潤的7%到10%。

曾在華爾街做交易員,後來成為 揭露華爾街內幕的暢銷書作家邁克爾·劉易斯在《大賣空》一書中提到,摩根士丹利的明星交易員豪伊·許布勒的團隊,在2006年時貢獻了公司利潤的20%, 而許布勒本人,可以在年底拿到2500萬美元的紅利。可即便如此,許布勒還嫌賺得少,考慮自立門戶。

明星交易員十分吃香,投行間為了挖角爭得不可開交。2008年,托德·埃德加(Todd Edgar)的團隊曾為摩根大通賺取1億美元,巴克萊資本為將其吸引過來,給整個團隊開出了5000萬美元的現金和股票作為加入條件。托德跳槽後,摩根大通還氣憤地向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FSA)提出申訴,指控巴克萊違規誘使職員跳槽。

為了留住「明星交易員」,一些銀行還與其簽訂了「保底獎金」協議,這意味著,即便交易員為公司和股東造成了損失,投行也必須向其支付獎金。

陳思進認為,這樣的薪酬制度十分危險,「明星交易員們的獎金是沒有上限的,可是如果發生了損失,就由銀行、股東承擔,這樣,違規的成本就太低了。」

瑞士央行(Swiss National Bank)理事兼金融系統主管丹尼爾·赫勒(Daniel Heller)建議,應該取消「保底獎金」協議,獎金機制也必須著眼於長期,不應僅僅考慮上年業績,而應該綜合過去幾年的業績,在利潤豐厚的財年也只應該發放部分獎金。

有趣的是,每一次魔鬼交易員案件發生後,銀行業都會開始反思明星交易員制度,但徐先生告訴記者,這些年來,明星交易員的薪酬制度並沒有什麼改變,因為薪水給少了,交易員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跳槽。

不過,明星交易員的壓力也很大。陳思進告訴記者,交易員這個行業中不可能有常勝將軍;維持「明星業績」非常困難。因此,許多交易員都會為了創造交易神話,不顧一切地造假。

不少「魔鬼交易員」還認為,只要自己在賺錢,公司就會鼓勵造假行為。凱維埃爾便在法庭上抗辯:「一個交易員根本無法用正常的投資規模賺很多錢。這讓我相信,只要我能盈利,我的上司就會對我的交易手段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尼克·李森表示,公司其實早就知道了自己的所作所為,但他們為了利潤,裝作視而不見,「有一群人本來可以揭穿並阻止我的把戲,但他們沒有這樣做。」

2004年爆出的澳大利亞國民銀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 外匯產品欺詐案,則是徹頭徹尾的團體做案。指揮交易員進行虛假交易以隱瞞損失、賺取獎金的部門領導與其手下的員工共四人,都鋃鐺入獄。

被告之一大衛·布蘭(David Bullen)表示,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屈於「同伴壓力」的結果。審判該案的法官Chettle 對此表示認同,他說:「你們的工作環境要求你們去冒險,以達到公司要求你們達到的目標。為了推進你們的事業,你們必須成功。」

衍生品鴉片

瑞銀爆出魔鬼交易員事件後,加拿大皇家銀行的CEO戈登·尼克松( Gordon Nixon)對媒體表示,這是投行過度鼓勵投機行為的必然結果,因為銀行都仰賴明星交易員去創造超級利潤。交易的回報,遠比投行的另外兩塊傳統業務證券承銷和資產管理來得誘人;同時,購買資產衍生品的風險看似要比直接購買資產小得多,而且,買下它們只需要少量前期資金。

於是,從衍生品中獲利頗豐的投行,已經離不開這個金融鴉片了。據路透社的報導,多年來,美國投行的交易收入都佔其業務總收入的三分之二。據高盛銀行(Goldman Sachs)的財報顯示,近幾年,以衍生品主導的交易收入佔到公司總收入的35%到48% 。根據瑞銀2010年財報顯示,交易收入也佔到其總收入的23%。

銀行對衍生品的熱情仍在持續高漲。美國貨幣監理署(又稱為財政部金融局)(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最近發佈的報告顯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各銀行持有衍生品的金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1%,美國的四大銀行—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美國銀行和高盛—共持有總量的95%。

因此,從本質上看,愛好冒險的 交易員與愛好投機的銀行,其實一脈相承。「觀察瑞銀近些年的表現,完全有理由問這樣一個問題:究竟阿杜伯利就是魔鬼交易員,還是他的僱主—瑞銀,就是一個 魔鬼銀行。」《金融時報》的編輯約翰·加普在專欄中寫道。2008年,瑞銀也曾因投資衍生品的損失而接受了瑞士政府562億美元救助;而由於對有毒債券的 大舉投資,法國興業銀行被迫在過去3年減記約136億美元的資產。

「其實,金融衍生品本身並沒有罪過,它的出現是符合市場需求的。」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告訴記者。

只不過,衍生品市場膨脹得太快,長成了誰也看不懂的怪物。聰明的銀行家開發出各種衍生品,使其具有套利、增加金融機構槓桿、投機等功能,從信貸違約互換(CDO)、信用違約合同(CDS),到ETF(交易所交易基金),各種包著「安全」外衣的產品層出不窮。

根據國際掉期與衍生工具協會(ISDA)的統計,2002年底,全球衍生品市場未償付合約的總量約為100萬億美元,而到了 2009年底,這個數字已經達到615萬億美元,是2009年全球GDP總量58.13萬億美元的10倍多。

巴菲特稱,金融衍生品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瑞銀和法興的「魔鬼交易員」事件就是證明衍生品破壞性再生動不過的例子,二者都反映出Delta One平台可能包含的巨大風險。Delta One是衍生品交易的一種,其精髓是將多種衍生品進行組合,追蹤標的證券的走勢,便於客戶能對各種資產類別建立風險敞口。此前,Delta One平台曾以安全著稱,大受歡迎,尤其是其交易的ETF類產品,在過去十年間的平均年增長率達到了40%。

雪上加霜的是,金融機構為了與同行競爭,不斷將衍生品複雜化,這樣一來,外界就很難估量其中的風險,自然也很難模仿。《泥鴿靶》的作者帕特諾伊—一個十幾年前於摩根士丹利摸爬滾打的經紀人在這本記錄華爾街交易內幕的書中回憶,自己經常向客戶兜售連自己都看不懂的金融產品。

衍生品的「不透明」已經將商業銀行、投行、對沖基金、保險公司、評級機構之間緊緊連在了一起,形成了利益輸送的鏈條。比如,評級機構會為了獲取數百萬的年費,給投行打包的垃圾債券評為AAA級;而銀行之間也為了利益,幫助同行做空獲利。

如今,受經濟形勢和監管政策的 影響,衍生品的生意已經不太好做了,高盛第二季度財報顯示,交易和資本投資的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39%,而交易的疲軟也讓摩根大通、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的 二季度盈利遭受了影響。摩根大通投資銀行業務主管斯塔利九月稱,預計第三季度該行交易收入將環比下降30%。

「衍生品市場將會經歷一場痛苦 的自我調節。」趙錫軍認為,銀行的健康發展方式還是應該服務於實體經濟。《金融時報》引用的一組數據顯示,在英國,銀行業的資產和負債超過6萬億英鎊,是 英國國民收入的4倍;但面向製造企業、零售商、建築公司、農民等提供的貸款僅為2000億英鎊,相當於總額的3%。於是,金融市場出現了怪相—中小企業需 要獲得銀行融資,而銀行的資金卻在銀行間轉來轉去,沒有流入實體經濟。

內控漏洞

「我們嚴格的風險管理制度對成功至關重要。」瑞銀在2010年年報中自豪地宣稱,而最近的魔鬼交易員案,無疑是對這句話莫大的諷刺。其實不只是瑞銀的這次醜聞,每樁魔鬼交易員醜聞爆出後,人們都會發出同一句疑問:銀行的內控機制到哪去了?

對此,一家著名跨國銀行高管私下表示:「對於交易員違規操作這樣的風險,儘管大型銀行設置了一系列嚴密的管理流程,但實際效果是相當有限的。」

銀行的風險控制系統一般都有量 化控制與人為管理兩套系統。在量化管理方面,各大銀行幾乎都採用了「在險值(VaR)」來控制交易風險。所謂VaR,就是根據市場歷史數據,計算出銀行損 失的發生概率,比如,瑞銀的日均「在險價值」為7500萬瑞郎(8283萬美元),也就是說,在單個交易日內瑞銀可能發生的最大交易虧損是7500萬瑞 郎。

而計算機系統在交易中的普遍應用,也會放大操作風險。去年5月6日,僅僅由於一位花旗銀行交易員在操作時誤將交易命令中的million(百萬)打成billion(十億),道瓊斯指數就出現了史上第二大單日波動。

但人為的操作風險,會對數字化風險管理的準確性形成干擾。比如,如果有交易被隱瞞,那麼VaR值就會被扭曲。瑞銀這次「魔鬼交易員」事故引發的損失就大大超過了7500萬瑞郎。

在風險的人為控制方面,一般的銀行交易部門都採用了區分前、中、後台的方法:前台做出交易決策,中台監測前台的決定,後台負責處理交易,並由中台和後台負責監督前台交易行為的制衡體系。

但這套系統也有不小的侷限性。「中台和後台人員大多沒有交易經驗,看不出前台的疏漏。」杜曉舟表示。

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大多數銀行的自營業務團隊中,前台交易員的話語權要遠遠超過中台和後台人員。一家跨國銀行交易員就曾表示:「中台會給我發來提醒,可是我會把這些提醒全部扔進垃圾箱。如果按這些人的建議,我就不用做交易了。」

人為風控系統也有一套預警體 系,銀行內的監管部門、業內同行以及政府的監管部門,都會對異常交易發出警告,但可悲的是,在日常操作中,並非所有銀行都重視預警。日前,瑞銀的代理 CEO塞爾吉奧·埃爾默蒂就在瑞銀官方網站上表示:「我們的內部調查表明,風險系統確實查到了未經授權或是未能解釋的交易行為,但這些行為沒有被充分調 查,這是不可接受的。」

在凱維埃爾的「魔鬼交易」引發巨額虧損前,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就曾警告興業銀行高層,該行有異常交易出現;但這卻沒能引起法興銀行的重視。

「從理論上講,任何違規交易, 都會在交易系統中留下痕跡,假如是經過交易所平台進行,那就更容易被外部機構所發覺。」全球風險協會成員、前美國銀行證券部董事張海云教授認為,「假如交 易員的這些違規行為能夠長期不被發現,那麼就不應是技術上的原因,而是管理流程設置上出了問題。」

為了強化風險管理,美國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中,有一套損益核對解釋制度,以幫助銀行去發現異常交易—交易員賬戶的損益均被規定了動態的合理浮動區間,一旦賬戶的盈虧超過預設值,系統就會自動要求交易員作出解釋。但這套系統,由於成本高昂,並未被所有銀行採用。

值得一提的是,凱維埃爾、阿杜伯利和尼克·李森在前台工作之前,都具有後台監管工作經驗,這一管理漏洞,大大便利了其舞弊行為。正因為如此,據說在凱維埃爾事發後,幾乎歐美所有大銀行都不允許中、後台人員應聘前台職位了。

流程設置已有缺陷,銀行內部在風控環節方面的麻痺,則進一步導致了風控失效。相當數量銀行的監管部門,對交易員的監督都僅僅是例行公事,蜻蜓點水。

尼克·李森在1993年7月的一次內部審計時,居然通過每晚灌醉審計員過了關。大和銀行的井口俊英,多年來未休年假,也違反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交易員每年至少休假10天的規定。

張海云就認為,大多數銀行對於內控工作的疏忽,更多是態度問題,而非能力問題,「在風險管理問題上,大多數金融機構只有在問題暴露後才會修修補補。」

全能銀行反思

「銀行偏愛衍生品沒有錯。」趙錫軍說道,不能因風險而否定衍生品的意義,問題是要控制風險,因此,一方面,衍生品要透明化,另一方面,投行有必要實施「分業經營」,也就是將商業銀行的業務與銀行用自由資金進行投機的業務分離,以免將自營業務的損失轉嫁到儲戶頭上。

一家在某外資銀行存有大筆款項 的企業負責人在聽聞瑞銀魔鬼交易員醜聞後,就表達了對銀行保管資產安全性的擔憂:「雖然交易員虧掉的是銀行自己的錢,但誰都不能保證我們的存款完全不會流 入高風險的自營業務中。萬一銀行因此虧慘了,我們的錢能不能全部拿回來,同樣會有很大的風險。」

不僅如此,全能銀行對交易員某種程度上的「縱容」,甚至還會導致更為嚴重的利益衝突,而使客戶資產面臨更大的風險。

高盛基礎戰略部(Fundamental Strategies Group)負責人Thomas Mazarakis表示,高盛經常靠和客戶對賭來賺錢,也就是一方面,他們幫客戶賺錢,而另一方面,他們又在做空客戶所購買的金融產品。一位跨國銀行前交易員也表示,部分大型銀行金融機構確實在鼓動零售銀行業務客戶購買期權進行保值的同時,其自營業務部門卻進行反向操作。

從某種意義上講,全能銀行的發展模式,為魔鬼交易員提供了永不消逝的生存土壤,也讓魔鬼交易員對普通銀行客戶造成的威脅進一步放大。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更指出,全能銀行如果到了大而不能倒的程度,那麼意味著這些大銀行的自營業務賭博享受著一種荒唐的公共補貼—來自納稅人的隱形支撐。
有鑑於此,歐美各國呼籲反思全能銀行模式的呼聲日益高漲,而外部監管的變化也悄然發生。奧巴馬於去年7月簽署了多德-弗蘭克(Dodd-Frank)金融改革法案,其中的「沃爾克規則」(Volcker Rule)禁止美國的銀行從事自營交易,即用自有資金投機。高盛、大摩、美國銀行都紛紛剝離了相關業務;在英國,約翰·維克斯爵士(Sir John Vickers)領導下的英國銀行業獨立委員會(Independent Commission on Banking)9月12日發佈報告,建議大型英國銀行到2019年應該將投資銀行業務與主流業務分割開來,以降低納稅人承擔的風險。

「笨貓戲鼠」

「但問題或許依然存在。」澳大利亞銀行家、暢銷書作家薩蒂亞吉特·達斯(Satyajit Das)表示,自營交易與做市交易的界限已經十分模糊,難以界定。即便銀行在做市,也需要押注一定的自營資本。

而且,據國外媒體報導,「分業經營」並不徹底,從投行中分離出去的自營業務團隊,仍與原先的東家共享信息,形成利益輸送的鏈條。

「你確實能夠減小風險,但是,風險總會從哪兒冒出來,這是一個永恆的追逐遊戲,政府最終會輸。」曾經在華爾街從事衍生品設計的Steve Kohlhagen 如是說,監管者不如參與銀行的交易員熟悉金融產品,很難去有效監管。

最優秀的人才永遠處於交易一線,監管者與魔鬼交易員的關係更類似於「笨貓戲鼠」。

陳思進則認為,另一個影響監管 效果的因素是,銀行家們一直在努力影響政府的決策。去年7月美國通過的金融改革法案大大軟化了原先草案中的提議,原本草案中規定限制華爾街金融巨頭進行自 營交易,禁止銀行擁有高風險對沖基金;而這樣的條款最終變成「允許3%的銀行資本投入高風險的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

Federal Financial Analytics公司的合夥人Karen Shaw Petrou也撰文表示,銀行試圖影響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撰寫的衍生品條款,許多細則的起草都被延遲了。CFTC主席Gary Gensler說,相較於金融危機前,規則框架並沒有實質改變。

在瑞銀的故鄉瑞士,博弈也在進行。針對瑞銀魔鬼交易員醜聞,瑞士左翼政黨近日提出議案,要求投資銀行禁止部分高風險交易。不過,這項議案在9月19日被否決了,55票反對,42票贊成,6票棄權。

「正是因為銀行界始終在與政府 的博弈中處上風,『魔鬼交易員』們才敢於冒險—因為機會成本太低了。」陳思進說道。大部分交易員犯事之後並沒有受到十分嚴重的懲罰,反而借此出名,尼克· 李森在獄中完成了回憶錄《我是如何弄垮巴林銀行的》,由此改編的電影《魔鬼交易員》1999年在全球放映。在新加坡的監獄裡度過六年鐵窗生涯後,他開始到 處演講,甚至還從2006年到今年1月間擔任Galway聯合足球俱樂部(Galway United Football Club)的CEO。凱維埃爾也在獄中完成了自傳《惡性循環:交易員回憶錄》,這本書即將被拍成電影。

如果將這場博弈比喻為一個遊 戲,那麼,可以預見,遊戲參與者—政府、銀行家和普通民眾—仍將進行長時間的較量;他們會使出各種博弈策略,可以說「佔領華爾街」遊行便是其中之一;他們 的目的,則是改變遊戲規則。那麼,規則會改變嗎?銀行業會回歸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正常軌道嗎?這一切,都且看遊戲的參與者以行動來回答。

「妓女」OR「替罪羊」

一直夢想著一鳴驚人的法國青年傑羅姆·凱維埃爾(Jerome Kerviel)終於在2008年1月,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加入了「魔鬼交易員」(Rogue Trader)的行列。

時任法興銀行前台交易員的他,一年多的時間裡違規動用了超過728億美元購買歐洲股指期貨,在2008年引發僱主71億美元的曠世虧損,這也是全球範圍內有史以來涉及金額最大的交易員欺詐事件。

那麼,一個30出頭的年輕人,是如何越過公司設置的重重防線,闖了這麼大的禍?

作為一名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交易員,凱維埃爾供職於「德爾塔1」(Dleta One)平台,幫助客戶對一攬子證券進行投機或風險對沖,也涉及銀行的自營交易。他需要在購買一種股指期貨產品時,賣出一個相近的產品,實現風險對沖,而他卻侵入計算機系統,對每筆真實交易輸入方向相反的虛假交易,再偽造電郵確認,騙過了風險管理部門。

成為前台交易員前,他曾在後台工作五年,充分瞭解如何操作才能掩人耳目。比如,他會刻意買入那些沒有保證金補充警示、不需及時確認交易的金融產品。

在2007年,由於賭對了德國DAX指數將大漲,他幫助公司賺了14億歐元。但好景不長,2008年初,DAX一度跌幅高達15%,1月18日,其瘋狂投注的行為暴露。此後三個交易日裡,DAX仍然「跌跌不休」,興業銀行只好忍痛平倉,巨額損失不可挽回地發生了。

隨後,凱維埃爾被告上了法庭, 去年10月,巴黎輕罪法庭宣佈凱維埃爾「濫用信任」、「偽造及使用虛假文書」和「侵入信息數據系統」三項罪名成立,判處其5年有期徒刑,緩刑2年,罰款 49億歐元(67億美元),規定他終生不得再從事金融工作。銀行稱,這筆罰款只是象徵性的,從未指望他還掉這筆錢。

不過,凱維埃爾頗有點死不認罪的派頭。在法庭上,他稱:「只要我們賺錢,沒有太張揚,見好就收,就不會有人說什麼。」在去年出版的自傳《惡性循環》中,他稱自己是銀行的「替罪羊」。接受媒體採訪時,他更是將自己比喻為「銀行縱慾派對裡的妓女」。

法興銀行在2008年發佈的事 件調查報告中承認,凱維埃爾的作案可能得到了同事的協助。報告顯示,從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銀行28個部門的風險控制系統,曾自動針對凱維埃 爾的交易發出75次報警;歐洲最大的期貨交易所Eurex也曾警告法興銀行存在異常交易頭寸。同時,強制交易員休假的規定也未能被執行,凱維埃爾雖然連續 8個月沒休過假,銀行方面也沒有任何反應。

頗讓人費解的是,凱維埃爾並沒從欺詐行為中賺到錢,法國總工會的解釋是:他可能希望賭一把,成為一個明星交易員。案發時,他年收入不足15萬美元,與動輒拿幾百萬美元年薪的明星交易員相比,實屬平庸。
凱維埃爾坦言自己「渴望出人頭地」,「曾經因為自己學校背景和職業經歷而被別人看低」。如今,他終於成了名人,只不過,這樣的走紅路徑,頗有點悲劇色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85

明富環球執行長寇辛 玩垮二百年金融老字號 急於打造「新高盛」 卻搞出了「新雷曼」


2011-11-14  TCW




上月三十一日,明富環球控股公司(MF Global Holdings Ltd.)向曼哈頓破產法庭聲請破產保護,執行長寇辛,早在一九九四年任職高盛,就曾大賭義大利公債狂輸三.五億美元,這回明富環球資本額太小,上一季才 輸一.五九億美元,就已撐不住翻船倒閉。

撰文‧乾隆來

一九四七年一月一日出生的寇辛(Jon Corzine)是華爾街最優秀的銀行家,是二次戰後美國金融霸權的代表人物。他從大學時期就是名校的頂尖學生、籃球隊的隊長、美式足球四分衛,畢業後參 加美國海軍陸戰隊,進入金融業一路向上攻頂,最後成為金融霸主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的執行長。攀登金融界的頂峰後,寇辛轉戰政壇,當選紐澤西的參議員,五年後又高票選上紐澤西州長。

去年三月,全身掛滿勳章的寇辛回到華爾街,在同樣出身高盛的老朋友福勞爾斯(J.C. Flowers)邀請下,風光出任明富環球金融公司(MF Global Inc.)的董事長兼執行長,上任當周,公司股價大漲一五%。寇辛誓言要將這家歷史超過兩百年的老牌期貨公司,打造成全方位的大型投資銀行,不料,短短一 年七個月,明富環球竟然在歐債金融危機中宣告破產,寇辛急於打造「新高盛」,卻搞出了「新雷曼」。

金融市場深奧難測、殘酷無情、翻臉不認人的本質,在寇辛的身上徹底展現。

從高樓跌入深淵 戳破高盛神話歐債風暴一夕三變,風暴核心的希臘瀕臨亡國,但是,希臘至今沒有一家銀行倒閉,周遭被希臘害得斷手斷腳的歐洲銀行,也沒有任何一家關門,總部 在紐約的明富環球竟成了第一家因歐債危機倒閉的金融機構。

倒閉的原因無他,就是寇辛豪賭,一口氣買六十三億美元,將近新台幣二千億元的歐洲公債,風險又大又集中,寇辛操作明富環球的槓桿倍數,高達公司淨值的四十 一倍,遠超過雷曼與貝爾斯登倒閉時的三十三倍。

寇辛六十四年不斷向上攀升的成功紀錄,在最後三個月一筆勾銷,他從萬丈高樓跌入地下室,瞬間「破功」的不只是他個人的光環,還陪葬明富環球從一七八三年累 積至今二百二十七年的歷史,加上兩千七百多名員工,以及股東和數十億美元的家底。

寇辛的失敗,戳破所謂的「高盛神話」,原來美國金融帝國的CEO,功力也不過如此。九○年代,寇辛領導高盛,不斷創造驚人獲利的祕訣,也就是靠著一次又一 次的豪賭,整體市場上漲就成功、市場回跌就原形畢露,而「仔細精算過的風險」,不過是替「毫無節制的冒險」抹粉掩飾而已。

場景回到一九九四年,當時高盛正在全球積極擴充,在短短幾年內增設北京、上海、台北、首爾、大阪、墨西哥、米蘭等辦公室,包括筆者在內的亞洲籍年輕金融從 業人員,第一次發現竟然有機會進入高盛這個無比神聖的金融殿堂,而殿堂最深處如神祇那樣崇高的兩位執事者,正是剛剛接任執行長、從交易員出身的寇辛,以及 擔任營運長,後來在二○○八年金融海嘯期間擔任財政部長的亨利.鮑爾森(Henry Paulson)。

至今仍然深印在筆者腦海中的,是當時與高盛的前輩餐敘,夢想自己也能進入這家天天無限制印鈔票的聚寶盆。這位前輩描述即將出任高盛CEO的寇辛,說他是 「高盛一百三十年來,第一位出身交易員的一把手。」代表這家老牌投資銀行,轉型為全方位、全球化的金融機構,他告訴筆者:「Frank,一定要用盡全力進 入交易部門,這是高盛,以及全球金融市場的未來。擠進交易部門,就有機會買私人飛機!」美國夢縮影 用十九年爬上巔峰寇辛正是這個「美國夢」的具體化身。他從陸戰隊退伍後在芝加哥附近的商業銀行短暫工作,隨即在一九七五年被高盛證券挖角,進入高盛剛剛起 步的固定收益部門(債券交易部),只用五年時間即升任合夥人,十年就成為公司最高管理委員會的成員。他用四分衛的精神衝刺業務,用陸戰隊的統御法領導交易 員,有灌籃的機會絕不手軟,在短短十九年之內,就從最基層的債券交易員,一路竄升到最頂端的執行長。

一九九三年聖誕節前,寇辛手下的倫敦債券交易員,將巨額的資金壓寶在義大利公債,他們把賭注金額押到極大,而且完全集中在義大利公債,一個月內就為公司帶 來八千萬美元的未實現利益,這是一個無法想像的數字,因為高盛一百三十年來,最高的單月獲利紀錄也不過就是一億五千萬美元。這回一名交易員的一盤賭注,就 占了公司全體獲利的一半,創下至今無人能破的紀錄。

寇辛的巨額賭注,讓交易部門領到史無前例的紅利,交易員們有人買了大農莊,倫敦的交易室有人買下市區豪宅的頂樓,還有人跑去法國買紅酒酒莊,而一大群紅包 滿手的交易員則結伴搭乘分時計價的私人飛機出遊,另外還買了兩架私人直升機。

但是,才剛過完新年,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史班突然調高存款準備率,而且一次就調升○.五%,到年底之前又調了五次利率。寇辛的義大利債券賭注,因為利率調 升而反轉,才剛剛掛在帳上的八千萬美元未實現獲利,倒賠一億多美元,到一九九四年的四月,債券部門與外匯交易部門竟然替公司虧掉三億五千萬美元!

寇辛沒有因此被擊倒,反而依照原定規畫順利接掌了高盛執行長的最高職位。他與負責投資銀行部門的鮑爾森合作,執行高盛歷史上第一次的大裁員,降低高漲的固 定費用,建立後來被各國金融機構仿效的風險控管委員會,更喊出「五年獲利一百億美元」,這個在當時被視為癡人說夢的目標,在九○年代末期的大多頭市場實 現。

一九九八年底,寇辛因長期資本公司(LTCM)的巨額交易損失而離開高盛,由鮑爾森接任執行長。九九年高盛股票上市,公開資料揭露,寇辛個人持有高盛上市 股票的市值就高達四億美元。帶著這筆巨額的財富,寇辛轉向進軍政壇,一出場就選上紐澤西州的參議員,五年後又直接挑戰州長選舉,從二○○六年一月起做了四 年的紐澤西州州長。

轉為政治人物的寇辛,並沒有因此減少他對風險的偏好,二○○七年四月,他開著休旅車在高速公路上發生重大車禍,當時車速高達一百五十公里,這位剛剛慶祝六 十歲大壽的紐澤西州州長,竟然沒繫安全帶!

兩位高盛大明星 翻身恐無期寇辛將明富環球的資金全數押在歐洲債券,採用的是衍生性的操作方式,稱為到期附買回(repo-to-maturity),這回他有繫安全帶, 買入六十三億美元的義大利、愛爾蘭、西班牙、比利時與葡萄牙(沒有希臘)公債,同時賣出十三億美元的法國公債作為避險。

不幸的是,這些債券多頭部位一直下跌,融資銀行不斷要求寇辛增提保證金,而原本應該避險的法國公債的利差卻反向擴大,信評公司在最後一刻調降明富環球的信 用評等至垃圾等級,寇辛這回又出了大車禍,而且永遠無法翻身了。

跟著寇辛一起垮台的,還有著名的高盛銀行家福勞爾斯。比寇辛小十歲的福勞爾斯,在三十歲就晉身高盛的合夥人,是高盛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合夥人。

福勞爾斯在一九九八年離開高盛自立門戶,買入日本長期信用銀行股權,改名新生銀行,二○○四年新生銀行上市大賺十億美元。福勞爾斯在○八年金融海嘯扮演重 要的角色,雷曼倒閉、AIG周轉不靈之前,兩家公司的CEO都先後找他協助找買主。

福勞爾斯後來成為持有六%明富環球特別股的大股東,並且出面邀請寇辛來打造這個「新高盛」。但是,與寇辛同樣具高風險偏好的福勞爾斯,其實早已被逼到牆 角,他募集了七十五億美元的私募基金,股東有新加坡政府基金、美國幾家著名的大學校產基金,卻因為想在金融海嘯中撈底,買入德國幾家大型的房貸金融機構都 血本無歸,基金淨值剩下不到四成。這回又踩到明富環球這個地雷,福勞爾斯與寇辛這兩位高盛的大明星一起跌入深淵,令人唏噓不已。

寇辛的失敗,代表一整個投機世代的蓋棺論定:交易員豪賭重押,賭贏個人拿走巨額紅利,買車買房買飛機,賭輸公司賠掉百年商譽的模式,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 例如說十年,應該不會再重演了。

少了寇辛這樣的賭徒,金融市場可能會變得比較無趣,卻能讓投資人與客戶找回一點安心。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45

SEC查環球天下內幕交易:詳細披露相關操作細節

http://news.imeigu.com/a/1323209985540.html

(i美股訊)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根據SEC最新文件顯示,美國SEC指控四名中國人和兩家公司涉嫌環球天下股票內幕交易,凍結了他們的資產。SEC文件指出,在環球天下被培生溢價收購的消息公佈的前幾週,六名被告先後共動用230萬美元購入環球天下股票。六名被告此交易中總共獲利超過270萬美元。
SEC舉例說明,在2011年11月18日,環球天下被培生收購的消息公佈的前一個交易日,被告購買環球天下的股票總量合計佔到該股票成交量 35%;此外,若干被告的股票賬號在收購消息公佈前也有明顯相關的操作;此外,SEC表示其中一個被告和環球天下的創始人和董事會主席張曉東(註:張曉東是環球天下CEO張永琪的太太)有密切聯繫,該被告對收購消息走漏或將負一定責任。
SEC文件顯示被告分別為:Sha Chen、Song Li、Lili Wang和Zhi Yao四名個人,All Know Holdings Limited公司,以及一名或多名未知人士("Unknown Purchasers",詳見下文附註)。這些當事人在環球天下擔任何種職務以及與環球天下有何關聯尚不得知。
事件回顧:環球天下和培生2011年4月份開始討論潛在的併購可能性,培生給出了第一輪報價。此後,培生提高了收購報價,並於 2011年7月26日開始做盡職調查,2011年10月雙方開始就併購進行談判,並於2011年11月初進一步討論收購的最終價格,2011年11月18 日,雙方確定最終收購價,並於2011年11月18日後的週末最終敲定併購消息,11月21日公開併購消息。
在二級市場上,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正式公佈收購消息的前一個交易日(11月18日)環球天下股票曾一度放量大漲21.85%,環球天下有幾個交易日曾出現莫名的放量大漲。11月21日,環球天下宣佈被培生溢價105%總價2.94億美元全資收購,當日股價飆漲97%。SEC調查後表示環球天下宣佈被培生收購前股票存在內幕交易行為。
SEC調查取證披露內幕交易細節:SEC的這份文件中詳細說明了六名被告在環球天下內幕交易的細節,調查取證包括了對涉嫌內幕交易的相關人員美股賬戶的調查和電腦操作記錄,以下為SEC披露的細節。
Lili Wang:2011年11月10日,Lili Wang通過在美國的瑞士信貸賬戶以3.53美元的價格購買了環球天下28000股ADS,該成交量佔了當天環球天下股票交易總量的43%,Wang在 11月8日通過兩筆電匯將10萬美元從中國銀行賬戶匯入瑞士信貸賬戶,目前Wang仍然持有在瑞士信貸賬戶上的環球天下的股票。這筆交易的浮盈為19.7 萬美元。
Wang和環球天下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張曉東的關係密切,張曉東曾資助Wang買入環球天下IPO親友股,SEC文件稱,Wang在2010年10 月6日開設瑞士信貸的賬戶,次日,Wang在環球天下IPO前一日以10.50美元的發行價認購獲得環球天下35000股親友股,總金額367500美元。
2010年10月12日,Wang獲得張名下的Oriental Light公司367574.50美元的電匯。SEC文件稱,Wang和張一直保持聯繫,2011年10月5日,wang的瑞士信貸賬號要求wang支付當初購買環球天下IPO親友股時700美元的相關手續費,11月1日,張為wang支付了這一費用。Wang開設瑞士信貸的賬號以後,一直未對用該賬號進行環球天下的股票操作,直到2011年11月進行了幾筆相關交易。
Sha Chen和Zhi Yao:分別在2010年3月份以各自名義在Interactive Brokers(IB)開設賬戶,Chen還在11月9日開設了All Know的公司賬戶,All Know沒有任何營業目的。在2011年11月16日前,chen、yao以及All Know均未在他們的IB賬號上進行環球天下的股票操作,此外,SEC調查顯示chen、yao以及All Know在不同時間均已同樣的IP和MAC地址登陸IB賬號,他們此後交易環球天下股票也用的是同一台電腦。
在收購消息公佈的前三個交易日,All Know總共交易了148953股環球天下的ADS:2011年11月16日,以3.51美元的價格買入11萬股,佔了環球當日股票成交量的 40.5%;11月17日,以3.5美元的價格買入994股;11月18日,All Know以4.99美元的價格買入37959股。All Know目前一直持有該賬戶買入的股,浮盈100萬美元;11月30日,陳將IB上環球天下的交易所得轉入All Know的IB賬戶。
Sha Chen在消息公佈前兩個交易日買入45321股環球股票:11月17日,Chen以3.83美元價格購入16550 股;11月18日以4.98美元購入28771股;在併購消息公佈後,Chen於2011年11月21日和11月23日分別以10.53美元和10.77 美元的價格出售5321股和5000股,獲利72000美元,IB賬戶浮盈27.3萬美元。Chen在環球天下的股票操作中動用了20萬美元,但在其IB 賬號申請中,她寫的年收入為0-39000美元,淨資產500001到1000000美元。
Zhi Yao在消息公佈前三個交易日買入42994股環球股票:11月16日,以3.5美元的價格買入18400股;11月17 日,均價3.67買入14584股;11月18日,均價4.73買入10000股;11月21日,以10.50美元的價格全部賣出,獲利28.5萬美元。同樣,SEC稱yao在IB的年收入和淨資產也和其買入環球天下股票動用的資金量相差較遠。
Song Li 2009年9月在TradeKing開始賬戶,此後一直未匯入資金,直到2011年10月17日,li往該賬戶匯入 5000美元,在2011年11月4日將買入700股環球股票;11月4日,Li另外匯入2.5萬美金,並於7日買入7650股;11月9日,Li再度匯入44426.37美元,並於9日買入9848股環球股票,11日買入134股,14日買入3460股;17日賣出4000股,併購消息公佈的前一個交易日(18日)再度以更高價格買回2800股。
併購消息公佈後的11月21日和22日,Li賣出他此前買入的20592股環球天下股票,均價10.51美元,獲利14.19萬美元。此外,在此期間,Li曾多次下限價單試圖買入環球天下股票,但是有些訂單因為缺乏足夠資金未提交成交,多數則因為限價單報價低於市價而未成功交易。同樣,SEC稱Li 在IB的年收入和淨資產也和其買入環球天下股票動用的資金量相差較遠。
另外,一或多名未知名人士在11月18日以5.23美元的均價買入161100股環球股票(佔了當天交易量的24%,當日環球成交量為平時四倍),並於 11月21日以10.50美元的價格全部賣出,獲利85萬美元。目前獲利仍在未知名人士開設的光大銀行賬戶中。
SEC表示,Sha Chen、Song Li、Lili Wang、 Zhi Yao以及未知名人士在進行該交易時掌握了培生收購環球天下的相關非公開信息。
目前以上有關人士的相關資產已被凍結。
(i美股)
SEC調查環球天下內幕交易文件
附錄:SEC指控的六個涉嫌環球天下內幕交易人員的資料(來自SEC文件)
(註:以下信息由搜狐IT翻譯)
ALL Know Holding Limited(ALL Know有限公司)是英屬維京群島公司,它通過一個Interactive Brokers帳戶參與環球天下交易。
Sha Chen(音譯「陳沙」),35歲,中國公民,廣東深圳居民,他是ALL Know總裁。他通過Interactive Brokers帳戶參與環球天下交易。
Song Li(音譯「李松」),43歲,中國公民,在美國印弟安那州哥倫布市定居。李鬆通過TradeKing帳戶進行交易,這是一家佛羅里達州勞德代爾堡的公司。
LiLi Wang(音譯「王麗莉」),45歲,中國公民,定居北京。王麗麗通過瑞士信貸加州舊金山辦事處帳戶進行交易。王麗麗的瑞士信貸交易是通過美國企業 Pershin LLC進行交易的。
Zhi Yao(音譯「姚志」),34歲,中國公民,四川雅安人。通過Interactive Brokers帳戶參與環球天下交易。姚志、陳沙和All Know在不同時間、使用相同的網絡IP、相同MAC地址登陸證券帳戶,進行環球天下股票交易。
還有一名、或者多名未知環球天下ADS 購買者,在2011年11月18日購買大量股票,它們使用一個公共帳戶進行,號碼為C****1722,以中國光大證券(香港)有限公司名義購買。中國光大證券(香港)有限公司是一家香港私有金融公司,根據香港法律成立。中國光大證券(香港)有限公司看起來是光大證券有限公司的子公司,這是一家位於上海的金融服務公司。中國光大證券的帳戶及資產已經被美國花旗扣留,花旗對公用帳戶交易進行清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