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理財教育要趁早 為什麼國際投資大師都是猶太人?

2010-11-29  TWM




理財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說,金錢是一種力量,但更有力量的是有關理財的教育。因為,腦袋中的理財投資智慧是別人永遠搶不走的。

因此,有遠見的民族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灌輸孩子投資理財智慧,他們是怎麼做的?

撰 文‧謝富旭 研究員‧楊卓翰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德國投資大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高盛公司首席股票分析師艾比.柯恩(Abbdy Cohen),你知道這些在台灣耳熟能詳的投資大師,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嗎?

理財教育

猶太人稱霸世界金融的根 基他們都是猶太人!全球大約僅有一千三百萬猶太人,總人數僅為台灣人口一半多一點,但它們卻對全球金融市場及財富擁有主宰的力量。據《富比世》雜誌統計, 美國前四十大富豪中,有四五%是猶太人;全美擁有百萬美元以上流動資產的富翁,有三分之一是猶太人。猶太人致富的祕訣是什麼?

從猶太法典 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的蛛絲馬跡。相對於許多宗教把追求財富視為是墮落或罪惡的起源,猶太法典對金錢的觀念卻極為務實。《密西拿法典》(Mishna)就 提到,「沒有麵粉,就沒有經典」。《塔木德法典》(Talmud)則說:「貧窮比五十種災殃更可怕」,視貧窮為畏途,成了猶太民族追求財富的最深層動力。

猶 太民族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進行理財教育。北美猶太人甚至有一種習俗,送股票給滿周歲的小孩。猶太小孩在三歲時已經開始學習辨別硬幣與鈔票,五歲時開 始學會用金錢購物,上小學時就有儲蓄的觀念。即使家境富裕的猶太父母,也會鼓勵小孩利用做家事或幫親友忙的方式,用勞務換取金錢。上中學的猶太青少年,會 被父母要求閱讀報紙財經版或財經雜誌。

記帳、儲蓄

讓孩子養成良好理財習慣

同樣是猶太人的「股神」巴菲特,就是猶太人從小擁有成熟理財與投資知識的最佳寫照。他六歲時就開始賣口香糖賺錢,並把賺到的每一分錢記錄下來。十一歲買了生平第一張股票,賺到「第一桶金」五美元,於是在十二歲立下宏願,要在三十歲前成為百萬富翁。

記 帳是許多猶太富翁培養下一代理財觀念的重要步驟。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創辦人——石油大亨約翰.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的父親,從小就要求他要記帳,把每一筆收入與支出詳細地記載在本子裡,每月定期檢查。如果有節餘就以增加下個月零用錢以資鼓勵, 反之,如果是赤字,則必須扣下月零用錢。記帳傳統一直延續至約翰的孫子大衛(David Rockerfeller),迄今洛克斐勒家族仍是美國十大富豪家族之一,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迷思。

中華理財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曲欣相當認同猶太人的理財觀念,也對自己的女兒從小就實施理財教育。學齡前,黃曲欣就開始教女兒辨別金錢金額,上小學後更研發出一套獨特的零用錢教育方法。

黃曲欣有個就讀小四的女兒,她為女兒準備了兩個存錢筒,一個叫作「快樂花」、另一個叫作「錢變多」。

她建議女兒,每一次拿到零用錢時把錢分為兩半存入兩個存錢筒。等「錢變多」的存錢桶滿了,她當女兒的面,把零錢換成鈔票,幫女兒把錢存入銀行中。而每到月底,女兒興高采烈拿「快樂花」去買玩具時,她則建議她提撥至少三%給公益團體。

「這種方式,無形中建立了女兒儲蓄的觀念,你不能要求所有零用錢都要存入『錢變多』,這樣不但有教出守財奴的危險,而且可能會降低小孩存錢的意願,形成反效果!」黃曲欣說。

黃曲欣指出,學齡前理財教育側重在金錢的辨別力,一旦上小學,父母親最好開始灌輸小孩「勞力才能換取金錢」、「珍惜金錢」、「不要浪費」的相對觀念。

至於青少年理財教育,黃曲欣建議應更加注重「價值觀」建立。但這部分用「言教」是很難做到的,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親的身教,用本身的行為讓小孩知道樸實、量入為出、謹慎理財??的價值。

至於投資觀念與知識的建議,由於財經知識較為枯燥,要讓兒女了解是一大挑戰。著有《親子理財七堂必修課》一書,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學系教授蘇偉文建議,不妨可與孩子一起玩大富翁遊戲,來認識基本的理財觀念。

蘇 偉文指出,玩「大富翁」至少可以學到幾項投資觀念。第一、了解風險與報酬關係。大富翁遊戲中,買房地產是主要的致富管道。買公共設施如車站與水務局,價格 較低,但同樣地過路費也較低,較無增值性。買商業地段,則可以蓋旅館,價格較高,過路費會隨旅館數增加而倍數成長,換言之增值潛力較大。從中可以教孩子高 風險等於高報酬的觀念。

其次,了解現金流量管理的重要。如果你在遊戲中,一味地買土地、蓋旅館,而把手上現金花光,等路過別人土地要繳過路費繳不出來時,將面臨破產命運。

第三,把突發性的風險納入理財規畫考量,機會或命運兩組牌中,潛藏著未知的風險或意外之財。手頭上必須有足夠的現金,才能應付突來的變故。

時時學習

三人行必有「富爸爸」

如果你沒有像巴菲特一樣,有一位股票投資經驗老到睿智的富爸爸,傳授你致富心法,也不用太氣餒。《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作者羅伯特.清崎接受過本刊採訪就曾說,盡量找機會跟有錢人在一起,虛心學習他們的致富之道,你也會找到「富爸爸」!

在清崎的觀念中,即使是窮小孩,只要有心,就一定能找到富爸爸作為模仿的對象。這個沒有血緣的富爸爸,可能以你的上司、老師、長輩,甚至是同事或朋友的身分出現。以誠懇的心態向他們請教,他們很少會拒絕對一個有上進心的人提供建議。

大師的家訓

超級富爸爸如何教孩子

富爸爸名字 富爸爸地位 給孩子的理財投資忠告 涵義

彼得.林區

(Peter Lynch) 富達麥哲倫基金經理人 仔細觀察媽媽的購物袋中買些什麼東西,裡面會有好股票。 教女兒如何從消費生活中,找到好的投資標的。

吉米‧羅傑斯

(Jim Rogers) 前量子基金經理人 這是中國的世紀,去學中文,參與一個偉大國家的再現,購買這個國家的未來。 向女兒強調中國股市的巨大潛力。

提瓦達‧索羅斯

(Tivadar Soros) 作家、金融大亨喬治‧索羅斯的父親 冒險不算什麼,只是在冒險的時候,不要拿全部家當下注,要做好及時撤退的準備。 告誡兒子風險控管的重要。

李嘉誠 香港長江實業與和黃集團主席,亞洲首富 每一次新商機到來,都會造就一批新富翁,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富翁在於:當別人不明白時候,他明白他在做什麼;當別人不理解時候,他理解他在做什麼。當別人明白了,他富有了;當別人理解時,他成功了。 告誡子女掌握先機的重要。

王永慶 台塑集團創辦人,台灣經營之神 你賺的1塊錢,不是你的錢,你存的1塊錢,才是你的錢。 告誡子女節儉才是財富累積的基礎。

安德烈‧科斯

托蘭尼(Andre

Kostolany) 德國投資大師 只有少數人能投機成功,關鍵在於與眾不同,並相信自己,「我知道,其他人都是傻瓜!」 告訴子女,投資要成功往往在於勇於逆向操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85

猶太人如何在美國成功? by 盧志威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4/10/22/%E7%8C%B6%E5%A4%AA%E4%BA%BA%E5%A6%82%E4%BD%95%E5%9C%A8%E7%BE%8E%E5%9C%8B%E6%88%90%E5%8A%9F%EF%BC%9F/

猶太人如何在美國成功?

youtai

看了一本書,叫《猶太人最自豪的工作術》,內容是記述猶太人如何在美國取得成功,作者Jack Rosen活躍在美國政壇,與奧巴馬、小布殊、克林頓甚至普京都有交情,並且被請教治國方針,是正牌國師。其實Jack Rosen是在集中營出生,二戰後整個家族移民到美國,靠著努力出頭,這本書就是講述為何猶太人會在美國成功。

猶太人被羅馬人滅國後,經歷二千年流浪,血統上已與其他民族融合,在以色列復國後,概有金髮碧眼的俄羅斯及歐美混血兒,也有與阿拉伯人長相相近的中東與北非混血,甚至是與非洲黑人混血,我們在香港所受的教育,就是黃皮膚、黑頭髮,就代表是中國人,但以色列官員承認,不能從外型及血統定義猶太人。

個人認為,猶太人的凝聚力,主要來自猶太教,傳說大學者拉比約克南‧班‧劄卡伊預言某位羅馬將軍,很快成為皇帝,後來真的應驗了,於是召見約克南,說會答應他一切請求。約克南本可以要求重建耶路撒冷聖殿,但他提出建立學院研讀神學,自此猶太教成為推祟學術的宗教,並不需要某處位元址作為聖殿,可以在任何地方研習律法、分析和討論。

例如出名的《塔木德》,記錄了猶太教的律法、條例和傳統,據說內容包羅萬有,從性行為到屠宰牲畜都有嚴格規定,而猶太小孩從小要學習和遵守教義,在環境的薰陶下,透過日常生活的獨特習慣,形成自已的族群。

早期到美國的猶太人,生活也很艱苦,與華人移民一樣,都是從事低下階層如洗碗、清潔等工作,但美國的好處,是平等給予每個人機會,只要有能力,人人都可以實現美國夢,受壓迫多年的猶太人,可以堂堂正正從事商業活動,其二千年的生存智慧和能力,便立即爆發出來。

投資銀行界的皇帝高盛家族,其創辦人馬庫斯‧戈德曼就是猶太人,從德國移民後,他做了幾年小販,後來把握機會聚了伯莎‧戈德曼(Bertha Goldman),初期是做裁縫店,後來多開一家店,招牌寫著「馬庫斯‧·戈德曼,銀行家兼經紀人」,連銀行牌也不知有沒有,就開始營業。

早期的馬庫斯做本票交易,以低價買入小商人的本票,再出售予銀行,等於現代的短期融資服務,後來生意越做越大,兩代人後更進入國際金融範疇,最後變成今天的高盛。

盧誌威
《鴻鵠財誌》創辨人盧誌威,現任豐盛資產管理組合交易經理,證監會持牌人,Yahoo財經欄名《鴻鵠經誌》出自史記「燕雀安知鴻鵠之誌」,鴻鵠於古中國是白色鳳凰,善高飛,寓意,燕雀身小深信貧富不問出身,只憑誌氣決心。
Posted in 商業管理 and tagged , , , , , ,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989

丹麥恐怖襲擊後 以色列總理呼籲歐洲猶太人移民本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76

丹麥,恐怖襲擊,以色列,猶太人,恐怖主義

上周末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猶太教堂及咖啡館遭到恐怖分子襲擊後,昨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發布聲明,呼籲在歐洲生活的猶太人移居以色列。

彭博報道援引上述聲明稱,內塔尼亞胡預計,歐洲還將發生殺害猶太人的兇案。其聲明稱:

“各國猶太人理應得到保護,可我們要對猶太兄弟姐妹說:以色列是你們的家。我們在做準備,呼籲接受來自歐洲的大批移民。”

上述報道稱,內塔尼亞胡提出,以色列內閣撥款1.8億謝克爾(約合4600萬美元)吸納來自法國、比利時和烏克蘭的新移民。去年烏克蘭國內戰亂已致逾5000人死亡,而法國和比利時是因當地發生伊斯蘭教武裝分子襲擊猶太人事件產生了安全隱患。

上周末,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接連發生兩起槍擊事件,造成兩人死亡,五名警察受傷。這起被丹麥首相稱為“恐怖襲擊”的事件引起其他歐洲國家、特別是歐洲猶太團體對恐怖主義的擔憂。

法國約有猶太居民50萬人。法國國際廣播電臺昨日報道稱,法國總統奧朗德向法國猶太社團表示,法蘭西就是你們的祖國,你們的位置在這里。法國總理瓦爾茲則表示,一個沒有猶太人的法國不是法國。

該報道提到,法國猶太教會首席拉比柯西亞(Haïm Korsia)昨日呼籲法國政府采取更有力的行動對抗恐怖主義。他表示,哥本哈根周六發生的恐怖襲擊令他震驚和憤怒,應當嚴厲打擊這些利用宗教、並以上帝的名義殺人的兇徒。

上述彭博援引致力於宣傳移民的以色列半官方機構Jewish Agency數據稱,去年由法國移民以色列的猶太人約有7000人,人數創25年新高,較前年增加一倍。本月第一周,約有8000人參加了以色列在法國舉辦的人才招聘活動,這一人數也創了最高紀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554

丹麥恐怖襲擊後 以色列總理呼籲歐洲猶太人移民本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76

丹麥,恐怖襲擊,以色列,猶太人,恐怖主義

上周末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猶太教堂及咖啡館遭到恐怖分子襲擊後,昨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發布聲明,呼籲在歐洲生活的猶太人移居以色列。

彭博報道援引上述聲明稱,內塔尼亞胡預計,歐洲還將發生殺害猶太人的兇案。其聲明稱:

“各國猶太人理應得到保護,可我們要對猶太兄弟姐妹說:以色列是你們的家。我們在做準備,呼籲接受來自歐洲的大批移民。”

上述報道稱,內塔尼亞胡提出,以色列內閣撥款1.8億謝克爾(約合4600萬美元)吸納來自法國、比利時和烏克蘭的新移民。去年烏克蘭國內戰亂已致逾5000人死亡,而法國和比利時是因當地發生伊斯蘭教武裝分子襲擊猶太人事件產生了安全隱患。

上周末,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接連發生兩起槍擊事件,造成兩人死亡,五名警察受傷。這起被丹麥首相稱為“恐怖襲擊”的事件引起其他歐洲國家、特別是歐洲猶太團體對恐怖主義的擔憂。

法國約有猶太居民50萬人。法國國際廣播電臺昨日報道稱,法國總統奧朗德向法國猶太社團表示,法蘭西就是你們的祖國,你們的位置在這里。法國總理瓦爾茲則表示,一個沒有猶太人的法國不是法國。

該報道提到,法國猶太教會首席拉比柯西亞(Haïm Korsia)昨日呼籲法國政府采取更有力的行動對抗恐怖主義。他表示,哥本哈根周六發生的恐怖襲擊令他震驚和憤怒,應當嚴厲打擊這些利用宗教、並以上帝的名義殺人的兇徒。

上述彭博援引致力於宣傳移民的以色列半官方機構Jewish Agency數據稱,去年由法國移民以色列的猶太人約有7000人,人數創25年新高,較前年增加一倍。本月第一周,約有8000人參加了以色列在法國舉辦的人才招聘活動,這一人數也創了最高紀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775

拯救猶太人的日本辛德勒

2015-07-27  TWM


命令與良知,你選擇遵從何者?二戰期間,猶太人遭納粹迫害,得靠其他國家的簽證才能逃命。一九四○年七月三十一日,日本領事杉原千畝伸出援手,他連夜趕工發簽證,因為一張,至少就能救一條人命。

歷史上,我們值得尊敬的人,不是他的力量比較強大,而是他在面對選擇時標準比較高,甚至願意為這個高標準而犧牲自我。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尊敬」這個標準。

一九三九年八月,德國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九 月一日德國發動閃電戰,率先入侵波蘭(編按:採用移動力量出其不意地進攻,以避免敵人組織起防禦線。德國在二戰時對波蘭、法國和蘇聯都採取此戰術),九月十七日蘇聯也從東邊攻進來,波蘭於是被兩國瓜分。

波蘭的猶太人大批遷往鄰國立陶宛,但納粹德國繼續東進,眼看隨時會攻入立陶宛。立陶宛本地也有猶太人,如果納粹一來,所有的猶太人就死定了。唯一的生路,就是拿到德國、蘇聯以外第三國的簽證,這樣就可以取道西伯利亞,逃離納粹魔掌。

他的政府鄉愿

不敢得罪德國,不發簽證於是,荷蘭的代理領事茲瓦潭狄傑(Jan Zwartendijk)想出一個方法,他找日本領事杉原千畝合作,由他先發簽證給猶太難民去荷屬圭亞那(現為蘇利南)和庫拉索島(Curacao)。這 樣猶太難民就有理由向日本申請過境簽證,難民有了日本簽證,就可以過境西伯利亞,再逃往其他國家。

為什麼不直接發日本簽證給難民?因為日本與德國友好,快要結盟,所以如果繞個圈,使日本有理由發簽證,又不得罪德國。

杉原不敢擅自行動,向日本外務省請示,得到的答案是「不准」。他又接連再發了兩次電報請求,得到的答案一樣是「不准」、「不准」。他拿著東京傳來的「禁令」,在房間踱來踱去,整夜無法睡覺。

一九四○年七月三十一日,杉原決定「抗命」,開始給在立陶宛的猶太人發簽證。這是難民最後的希望,大批人潮湧向日本領事館。

杉原和妻子日夜工作,一天就發出三百張簽證,這是平常一個月的工作量。有一天晚上,杉原實在太累,對太太幸子說:「我們盡力多救些人吧!」此時,蘇聯已經 占據立陶宛,要求日本關閉領事館。日本政府指示杉原在八月二十八日離開立陶宛,到德國柏林去報到。領事館關上大門前,杉原對猶太難民說:「我們會在旅館過 夜,離開之前,我能發多少張簽證,就發多少張。」於是,他和幸子在旅館徹夜不眠,拚命簽發簽證。

直到第二天,人到了火車站,他還在發簽證,上了火車,他也還在簽發。火車開動時,他從車窗遞出一大疊簽證。最後,他索性把簽證用的「官印」交給一位猶太人。他離開立陶宛前,共發二一五○張簽證,拯救六千多名猶太人。

他的義舉動人

在歐洲設有他的紀念碑

戰後,注意是「戰後」喔!日本外務省因杉原擅發簽證,把他「免職」。他改名叫杉原先方,在一家與蘇聯做貿易的日本公司做翻譯,勉強養家餬口。杉原自己不提,日本政府也完全抹殺他的事蹟。

過了快三十年,有一位當年因他幫助而獲救的猶太人找到他,其他人和後代才不斷去找他,向他致敬、致謝,他的事蹟才逐漸受到注目。他在一九八六年過世,享壽八十六歲。

在以色列和美國的壓力下,日本政府才正式承認杉原的義舉。在二○○○年十月十日、杉原的百年冥誕,為他立碑紀念。日本天皇到歐洲訪問時,還特意到立陶宛的考納斯(Kaunas),瞻仰早已豎立在那裡的杉原千畝義行紀念碑。

杉原曾說:「我也許不應該違抗我的政府,但如果不這樣做,我就等於是在違抗上帝!」是的,他在政府與上帝之間,選擇了上帝,因為他尊敬上帝的標準。「他們 是人,他們需要幫助。我很高興我找到了可以給他們的力量。」壞人是什麼?就是他們不尊敬任何標準,不尊敬任何人。他們可以不擇手段,可以無義滅親。他們心 中的標準很低,沒有任何「尊敬」,這是壞人所以成為壞人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39

猶太人的“上海正能量”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813

以童年薩拉為原型的銅像“風雨同舟”佇立在當年猶太人常去的白馬咖啡館門口。 (楊雪/圖)

最近,上海在進行一場特別的紀念儀式。紀念的主體,是當年從納粹德國的魔掌下逃至上海避難的一群猶太人。

今天,猶太人依然在這座城市,並與它共同找到了在這個時代攜手並進的方式。

“真是個騙子,哪能做得出噶覅面孔(這麽不要臉)的事體!”一位黃發的西方婦女,臉孔卻像是亞洲人膚質,操著一口地道的中文普通話,偶爾夾著幾句地道的上海方言:

薩拉·伊馬斯,這位擁有中國和猶太雙重血統的66歲老太太,昂著頭,提起氣,雙手舉過肩膀,慷慨激昂地發表了一番與活動主題完全無關的演講,或者說是控訴。由於情緒激動,她的頭發有些亂。面前,有黑發黑眼的中國人,也有金發碧眼的猶太人。

這是2015年9月6日,上海福壽園內“猶太紀念園”的揭幕儀式。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被納粹德國屠殺的猶太人有約600萬。至少有1.8萬名猶太人從各個國家遠涉重洋來到中國上海避難,直至二戰結束。當時的上海,是一個處於權力真空的公共租界,對所有入境者來者不拒。薩拉就是現在還生活在上海的猶太難民後裔之一。

“……如果我死了,我一定葬在這里!”活動正式開始後,她迅速改換演說主題,回到“正能量”的軌道上來。一席話終,她宣布自己要去趕另外一個場子,匆匆離去。送給人們一個飛吻。

薩拉的控訴

圍著她的人實在太多了。

挎著布袋的中國老人、舉著話筒的記者、認識她的老朋友們蜂擁而來,薩拉不得不換個寬敞的地方。

薩拉在上海是一個名人,是虹口區政協委員。童年時的她,如今就站在為紀念上海難民歷史而重建的一座老房子門口——以銅像的形式。一位銅鑄的中國女性正在為她舉著雨傘。這組銅像,叫做“風雨同舟”。

她會出席在全國各地的各種場合:給官員上課、講述猶太人的傳奇歷史、財商講座、教育沙龍、女性論壇……這些光環的基點,是“猶太難民後裔”的標簽。她的父親是一位逃到上海避難的俄羅斯猶太人,母親是一位蘇北姑娘。

她很喜歡在這些場合朗誦自己創作的一首詩《我的中國心》,還很押韻:

“我可以選擇阿爾卑斯,仰望峰巒的白雪緬懷我的生父;或者,我也能選擇耶路撒冷,跟隨朝聖地祈禱祭奠我的先祖。但是,我選擇中國,選擇黑眼睛的黃種人做我的丈夫,選擇揚子江畔東海之濱安家落戶。因為我眷戀神州大地的一草一木,因為我崇敬恩重如山的中華民族。”

“她是一個很好的表演者,演說家。”她的朋友這樣評價。

薩拉的人生其實並不平穩。一歲時父母離異,12歲時父親病亡,她嘗盡了人間冷暖。只讀到初一她就輟學,成為一名銅廠女工。成年後,她曾有過3段失敗的婚姻,留下了3個兒女。在中以建交後,她成為第一個回到以色列的猶太難民後裔時,只能靠在街頭賣中國春卷為生。

而現在,她當年賣春卷的經歷,正在通過她的自行講述,和一本叫做《特別狠心特別愛》的勵誌類書籍,被許多文摘雜誌和微信營銷號放大、傳播、發酵,題目類似這種:《中國媽媽必看!猶太媽媽的絕密財商教育》。她的身份和故事,滿足了中國社會對猶太民族的好奇,尤其是對他們的智慧和創造財富的能力。她的那本書賣了不少。

至於她控訴的“騙子”,是一位名叫趙檣的上海藝術家。他們正在為那組“風雨同舟”的版權和財務鬧糾紛,孰是孰非尚難分清。她不介意在這樣一個隆重的公共場合,用公開控訴的方式來為自己爭分。

“有風雨我們在一起,但是有好處了,開始相互……我不想擠兌她的,她擠兌我。”趙檣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跟薩拉合作是個教訓,但也給他上了一課。“我已經準備好了律師。”

張平的油畫作品獲得了成功,也惹來了爭議。一些猶太人認為,他的“創作”是虛構歷史。 (陳之琰/圖)

迪文的墓碑

“猶太紀念園”的中心是一堵紀念墻,中心刻著一個鏤空的六芒星,那是猶太人的標誌。黑色的墻體上鐫刻了25位與上海有淵源的、對上海發展建設做出過重大貢獻的猶太裔及相關人士的姓名。

在其後的草地上,立著兩塊刻著拉丁文的猶太人墓碑,他們葬在了上海。

這兩塊墓碑,也是一個有心的猶太人迪文,從歷史的故舊堆里發掘出來的。如今,他已經以此為業。他帶著一個又一個旅遊團,出入於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等場所,向他們講述那段歷史。連紀念館旁一家商店的老板都認識他:“這個導遊很厲害,猶太人的團都是他帶,一定賺翻了。”

迪文·巴爾加與這段歷史的緣分開始於14年前。那時,他還是以色列一家電視臺駐中國的記者。自2001年起,他就開始尋找上海猶太人難民的墓碑,至今已經收集了105塊。

自上海開埠起,就有猶太人陸續來到這座“冒險家的樂園”,生老病死。1949年時,上海共有4個猶太人公墓。1958年,市政府將所有外國人墓地統一遷到上海西郊的一座國際公墓里。但隨後這座公墓又被一掃而空。墓碑流落四方,有些直接被附近的農民拉去做了建築材料,或是做成了搓衣板。

上世紀90年代,以色列對中國關註度並不高,駐華記者的工作養家糊口不易。迪文發現,尋找猶太人墓碑的故事或許能吸引觀眾。他在網上登出這些墓碑的照片和詳細介紹,幫助全世界不少猶太家庭找到了自己祖先的遺跡。

這期間,迪文尋找墓碑的行動感動了許多人,也被許多人的無私幫助所感動,也有些人讓他啼笑皆非。一次,有個老人踩在墓碑上,不肯把它交給迪文。經過反複解釋,他才明白迪文不是為了錢,立馬改變了態度:“你給我找工作,我給你找女朋友。”

雖然當上了導遊的迪文也在靠這段歷史掙錢,但他強調:“我希望對這段歷史的紀念是建立在真實基礎上的,而不是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營造這樣的氛圍。”

在一份關於墓園的未來規劃里,福壽園將會放置更多的墓碑,成為一大片名為“歸宿”的園區。但是迪文說,他並不願意再給墓碑。這一次,他已經是“被迫”才出手幫助的。

他覺得:福壽園離市區太過偏遠,不論是中國人和外國人都很少去那里,是毫無意義的紀念。他更希望能在市區開辟一小塊公共墓地。因此,當有關方面寫郵件向他索要墓碑時,他沒管。直到以色列總領事館出面,他才答應給了兩塊。

另一個出力幫助紀念上海猶太難民歷史的國家是德國。去年,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出資,幫助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修建了一堵名單墻,上面刻著曾避難上海的一萬三千多名猶太人的名字。

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新聞文化領事文木森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二戰後,德國向以色列支付了賠款,但這並不是全部。只要通過申請,德國政府會向在世界各地的猶太幸存者提供資助金以幫他們度過晚年。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服兵役的德國人,可以選擇到各地為猶太人服務,以替代兵役。

“在接受教育期間,我們會很多次地學習悲劇是如何發生的。”文木森說,“現在,德國對以色列的生存負有義務已成為絕大多數德國人的共識。”

張平的畫展

一個瘦高個的中國男人,很熟絡地穿梭在儀式上。他叫張平,剛剛在耶路撒冷舉辦了“猶太難民在上海”的畫展。

“活了幾十年,辛苦都是為了錢。我就想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習總書記說要‘講好中國故事’,我就要用西方人最能接受的方式,講好最值得走出去的中國故事。”從小生活在虹口區的張平是個商人,他多次去過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對那段歷史粗有了解。他覺得,上海猶太難民的歷史“說盡了中國人的包容與善良”,“是對質疑中國人權的最好回應”。

於是,他成立了一個名為“鄭能亮”的工作室,雇了一群畫師。通過朋友,他認識了1995年就來到上海經商的猶太人貝彬。

第一次見到張平拿出來的那些畫作,貝彬被震住了。仰著紅蘋果似的臉蛋兒笑著下中國象棋的猶太男孩,拉黃包車的上海爺叔免費帶猶太小姑娘去上學,一群中國人隔著木柵欄向被日本人隔離的猶太人送大餅……這是在中國的一些軍迷網站上流傳多年的一個網絡段子。

張平說,油畫的創意都起源於他找到的文字素材,不少畫作來自現成的歷史舊照片。只是,他會加上一些“必要的中國元素”。

例如,在兩個猶太人站在廚房的舊景象里,他讓畫師一左一右加了兩個正在燒煮食物的上海居民。而在另一個猶太人做木工活的照片之外,則多了兩個教他們鋸木頭的中國人。

“中國市場有超過美歐總和的中產階層,這會給以色列人商人提供非常多的發展空間。”貝彬成了張平的合作者。他幫助把這些油畫帶到了耶路撒冷,成功地辦了一場畫展。

這個畫展使張平最近多了各種圈子的飯局。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他頻頻接到電話。有些陌生號碼看起來像推銷,“也不敢不接呀,怕接不到領導電話。”他滿臉苦笑。

他形容自己“傾我所有,不求回報”,但他也逐漸認識了不少在滬猶太人,開始做有關以色列在滬創業、教育的論壇,並考慮“藝術品中介生意”。

而在一些猶太人眼里,張平的畫並未博得他們的好感。迪文就是其中的一個。他覺得張平所謂的“加工創作”不是真正的歷史。

畫中很多“高於生活”的場景,讓迪文覺得荒謬:一個像極以色列前總理沙龍的人與中國家庭一起坐在桌上吃飯,慶祝春節。“那時沙龍根本沒有來過中國!”還有猶太兒童和中國兒童的合影,雙方都衣著光鮮。而真相是那個年代,老照片里的孩子大都穿得破破爛爛。

在一個猶太難民幸存者的郵件群里,一些老人也對無中生有的“藝術加工”頗不以為然。

他們說,最值得感謝的是像時任中華民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和日本駐立陶宛代理領事杉原千畝那樣,排除萬難給盡可能多的猶太難民發簽證,讓他們有機會逃離納粹魔掌的人。

從以色列回到上海,張平的油畫展尤其被上海居民們所認可。一些上海阿姨從城市的四面八方過來看畫,一見到他就嘰嘰喳喳地歡騰起來:“儂畫了太好了!這是阿拉上海人的故事啊!”她們圍著張平合影、要簽名。這段歷史,點燃了她們的城市自豪感。

目前,張平正計劃把畫展辦到美國,並籌劃一部與這段歷史相關的紀錄片,目標是:“走向好萊塢、沖擊奧斯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118

為何臉書、Google創辦人,都是猶太人? 換上猶太式腦袋 吵出超強思考力

2016-04-18  TCW

上一秒爭得面紅耳赤,下一秒融洽用餐,別覺得奇怪!對猶太人來說,意見不一致是理所當然,激烈爭辯是家常便飯,他們認為「舌尖上有幸福」,鍛鍊大腦、網住幸福就要大膽開口講!

金融、證券和好萊塢業界、IT業界,世界知名企業的創立者一半以上都是猶太人。如Google創立者賴利.佩吉(Larry Page)、Facebook創立者馬克.佐伯格(Mark Zuckerberg)、Dell的麥可.戴爾(Michael Dell)、Microsoft的史蒂夫.巴爾默(Steven Ballmer)、Intel的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等,不可勝數。諾貝爾得獎者中,猶太人也占三到四成。

為什麼猶太人有如此傑出知性生產力?

只要和猶太人吃過一次飯,就能窺探出部分理由:只要猶太人聚在一起,就會突然爭論起來。

猶太人喜歡討論、爭辯,他們在激烈論辯、爭吵後,仍繼續一起用餐,氣氛融洽。

對猶太人來說,意見不一致是理所當然的事,也很歡迎他人提出異議或反駁。猶太人認為討論是一種藝術,爭論、討論正是鍛鍊大腦的智慧泉源。猶太教的本質一言以蔽之,就是「debating」(辯論)。

猶太人吃飯時間爭的可能是以下這樣的事:「神是全知全能的,才能創造出連自己也搬不動的岩石。因此神並非全知全能.」他們會認直(討論這種三段論法為何怪怪的,諸如此類的事。猶太人也很喜歡玩思考遊戲,用邏輯擾亂對手、用邏輯使對手認同自己的想法。

猶太是「議論、思考的民族」。更進一步說,是想盡辦法思考「為什麼」的民族。

腦袋這種東西,是在討論根本問題時運作得最好;不是在慼動時或生氣時,當然更不是在心不在焉或看電視時,也不是聽課、聽演講或想要背誦的時候。

全世界最愛議論的猶太人有強大的思考力,是理所當然的事.

以世界最佳大學自豪的哈佛大學與劍橋大學所開設的著名輔導課程(Tutoring),就是教授和一至兩名學生在教授室討論一個半小時的思考訓練。也就是說,思考力可經由討論訓練來鍛鍊。思考力的提高與討論訓練的量成正比。若想加強思考力,像猶太人一樣討論就可以。

猶太人認為,嘴只有一個,是因為嘴比手、腳等重要多了。有句猶太格言:「舌尖上有幸福。」這是因為經常說話、發言、提出主張,就能把幸福拉到身旁,沉默則會讓幸福溜走。因此,當有兩個人在爭論時,猶太人會滿不在乎地插嘴,立刻開始三個人的爭論。猶太人就像從嘴巴生出來的民族一般,非常喜歡議論、爭論。

「以色列」(Israel) 的語源就是發牢騷的人、爭論的人、頂嘴的人的意思。讀過希伯來聖經的人就會知道,猶太人會直接反抗上位者(摩西),提出不滿。摩西和其上位者(神)爭論、挑釁的場面也非常多。「對上位者提意見」是猶太人的特性,對上司、組織的長官也不放過。

經營組織理論所說的「搞定一百個美國人比搞定一萬個日本人還難,跟統率一百個美國人相比,指揮五個猶太人根本難如登天,」理由即在此。

為何出埃及?摩西花七天跟上帝辯論養成「跟上位者提意見」的習慣聖經中「出埃及記」的時代,猶太人在當埃及人的奴隸,被迫服辛苦的勞役。

某天,神怱然在逃出埃及的摩西眼前現身,說:「你去埃及把所有猶太人都救出來

吧!」

摩西不以為然:「這是不可能的,籍籍無名的我去那裡,對猶太人說要把他們救出來,沒有人會相信的。」神:「我必與你同在,安心吧!是我派你去埃及的。」摩西:「神,你開玩笑讓我很困擾。我到埃及在全體猶太人面前說,你們祖宗的神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我以神的使者的身分來解救你們,﹄猶太人會怎麼 想呢?他們一定會說:『神?沒聽過。祂叫什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什麼呢?」神:「我就是我。」摩西:「這個答案他們不會接受喔!他們會問,你看過神嗎?這樣我該如何回答

呢?」

神:「不要擔心。我會讓他們看見神蹟。」摩西:「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無法說服猶太人。」神:「誰造人的口呢?口、語言是我給予人類的。安心吧!我必與你同在。」神和摩西這樣討論了七天。

猶太人有許多和神談判、爭論或激烈反駁的故事。摩西對神說「即使說你是神,也沒有人會相信喔」,這種說話方式是相當不禮貌、傲慢的。不過,用連神的存在都懷疑的態度來議論,是猶太人思考的特徵。

「摩西的反駁」的故事教導我們,即使是神的啟示,也不可盲目相信.如果盲目相信,當下思考就停止了。思考若停止,不只不會有新覺察、新發現,也不會注意到認識上與解釋上的錯誤。若忽略了致命的錯誤,就可能發展成類似哥倫比亞號的悲慘事件。

例如,大家都說「奧運是體育運動的盛典」,真的是這樣嗎?

猶太人中,沒有人毫無保留的接受「奧運是體育運動的盛典」這種看法。在猶太教堂開讀書會的猶太人經常展開這樣的論戰:「那原本不是羅馬競技場中奴隸們被迫和獅子搏鬥的節目嗎?參加這種事,神聖經說「神說要有光」,他們問「為何神得出聲」沒論點,是最嚴重的問題

會喜悅嗎?」

學習猶太武思考法的第一步就是「把一切事物都當作議論對象」。不過,即使要把一切事物都當作議論對象,大概也有很多人「不知道要議論什麼」吧?

沒有論點就無法議論,找不到論點,是最嚴重的問題。

猶太人的論點來自兒童時期開始的教育、習慣的影響。讀希伯來聖經度過每週六的安息日,是虔誠猶太人的習慣。把整本聖經分成五十四次,花一年讀完。事先決定當週閱讀聖經的哪個部分,該讀的地方稱為「Palasya」是世界共通的,全世界的猶太人都讀同一個地方。

如果去猶太教堂,拉比(譯注:Rabbi,猶太合格律法教師的稱呼)就會問:「這禮拜Palasya的論點是什麼?」和猶太友人一起吃飯,很快就會開始討論「對這禮拜Palasya的論點有什麼想法」,也會在網頁、電子郵件上熱烈地交換意見。實際上,猶太各宗教團體向全世界發布的網站,多數都有動畫形式Palasya講義,掌握論點變得容易了。

要訓練掌握論點的能力,閱讀文章時一定要一字一句仔細、批判性的讀下去。猶太人像讀希伯來聖經一樣,一邊問「這是什麼」、「為何能這麼斷定」一邊讀。

最好二篇短文中至少拋出一個問題」。

那個疑問、問題意識就會形成論點。

例如看聖經創世紀第二早第三節:And the God said,Let there be light:and there was bght.(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這一段能想到什麼問題點呢?這一段中,常被猶太人討論的問題是「為什麼在這裡神必須出聲說話?」神應該是全知全能的.如果神全知全能,即使不一句句把話說出來,應該也能讓世界照自己的想法運作。為什麼要特意開口說話呢?

「要有光」是宇宙創造的目的嗎?「要有光」又是什麼意思呢?

也有人認為:「神給我們最初的教導,就是神只賦予人類語言的重要性,所以要特別開口發言。」於是,就會有別的學生拋出問題:「創造天地的時候,為什麼語

言這麼重要?」

如此,又花了整整一天討論語言的重要性,連全知全能的神在創造天地之初都需要語言,何況是在社會上……。

討論一下「美國投下原子彈是對的嗎?」

用人性難題培養領導者

青年走在廣大的沙漠中,他水壺裡的水只有到達下一個城鎮前所需的最小限度。

途中遇到一個因迷路而在沙漠中徘徊的旅人,他懇求青年:「我已經好幾天沒喝水了,喉嚨乾得要死,水壺的水分一半給我吧!」青年該把水壺的水分給他嗎?

如果分給他,青年也許沒辦法活著到下一個城鎮,但如果不分給他,就會造成旅人的生命危險。

猶太人會先這麼想:「神為什麼讓我誕生在這世上?」是為了在沙漠中幫助別人嗎?這裡沒有「對旅人見死不救,旅人很可憐」這種慼情用事的論調介入的餘地。

在美國的高中,上課時會有這樣的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在廣島投

下原子彈是對的嗎?」

把對投擲原子彈的立場分為兩組,一組認為是「正確」的,另一組認為是「大量虐殺」,雙方拿出所主張的根據,進行辯論。

以容易陷入情緒化,無法簡單得到答案的爭論、批評為主題進行議論,藉此培養領導者。因為成為領導者,就是會碰到決定是否使用原爆這種大量殺戮的兵器。

實戰演練》一篇小寓言,測測你的猶太思考力某天,狐狸恰巧路過葡萄田旁,看到看起來非常好吃的葡萄垂下來,就想進田裡拿來吃。

不過,葡萄田用密實的柵欄圍起來了,狐狸太胖,沒辦法從柵欄間隙進去。於是狐狸想道:「好,這樣的話,先暫停捕野兔,餓幾天肚子,瘦下來以後一定能通過柵欄的空隙。」狐狸停止狩獵,待在巢中奸幾天不出來,一動不動的忍受飢餓。好不容易瘦到約略可通過柵欄空隙的程度後,終於得到一心盼望的葡萄。因為葡萄太好吃了,狐狸不顧一切吃個不停,竟然把葡萄都吃光了。

狐狸發現,自己的肚子被葡萄撐得鼓起來,沒辦法穿過柵欄,牠想

到兩個方法:

A、把吃下的葡萄傘邵吐出來,

讓胃恢復到像原來

一樣扁的程度。

B、藏身在葡萄樹之間,等到像進來時一樣瘦為止。

《問題》

狐狸選擇哪種種万法?

猶太小孩的答案中,最多的是「為了隨時都可以從柵欄間隙出來,不要吃到把胃裝滿的程度」、「花幾天時間每天吃一點。」

撰文者孫秀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49

和睦家創始人李碧菁:一個猶太人的中國夢

華人首富李嘉誠曾經對自己的投資團隊說過這樣一段話:不要和自己的項目談戀愛,因為你一戀愛,項目到底值多少錢就不重要了。

多年以後,有人用這句話來暗指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的一次海外投資:2014年4月,複星醫藥敲定了對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美中互利的私有化收購,收購價格為每股24.5美元。這一最終價格,相比較私有化談判末期19.5美元的價格上浮了25%,相比較談判初期12美元的價格更是翻了一番。之所以用這句話來形容這次郭廣昌的海外投資,是因為局外人認為,這場交易跑到最後所付出的成本比預期高了整整一倍,若不是因為“戀愛”了,郭廣昌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此前美中互利作為一家根植於中國市場的美國公司,最出名的就是旗下擁有的中國第一家外資醫院——和睦家。郭廣昌兩年後在央視的《對話》欄目中談起了這次從財務上看怎麽都好像吃了虧的投資,他說:“如果說和睦家有什麽特別的地方,就是它背後三個猶太女孩的故事。1979年,這三個剛剛畢業的美國女孩來中國創業,做了一件連我都覺得很難的事情——醫療,這真的讓我覺得很特別。”

李碧菁,就是讓郭廣昌覺得欽佩的三個猶太女孩之一。作為和睦家的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她在中國已經待了整整37年。她和另一位叱咤中國商場的女性領袖董明珠一樣出生於1954年,不過不同的是,她並不是一位強勢的領導者,在她的工作同事以及生活助理中很多人跟隨她超過了十幾二十年,但她卻有能力讓來自25個國家超過500位的醫學專家千里迢迢來到中國為她“打工”。從和睦家走出去的醫院管理者,如今也可以說撐起了中國私立中高端醫療的半邊天。

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來華創業的外國人,她對於中國的醫療事業,有著特殊的意義。

歷史的機會

提起這位美國的猶太女孩與中國的緣分,需要把時間倒回到1972年。對於中美關系來說,那是至關重要的一年。那一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他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訪華的美國總統。那一年,遠在大洋彼岸的李碧菁開始上大學,在別人都在學習法律、金融的時候,她出於對中國的好奇,選修了“東亞歷史課”。

李碧菁長大的地方在美國紐約的郊區,在那里,幾乎所有的小孩都出生於相似的家庭——他們都是東歐第二代、第三代的猶太人後代。直到上大學後,李碧菁才開始接觸到其他背景的同齡人,在那時,她的宿舍“對門”是一位第三代的華裔美國人,李碧菁與這位同樣也是“第三代”的同學常常一起交流,東歐與中國文化在美國的土地上開始碰撞。

課堂知識的學習,再加上兩位“第三代”之間長期的交流,促成了李碧菁決定來華發展的初衷。“我不願意僅僅學習中國的過去,我願意去看中國的未來,就這樣,我畢業後決定了來中國發展。”李碧菁這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但在當時的美國,獲取一個來華工作的名額並不容易,李碧菁只能一邊工作,一邊尋找這樣的機會。一年多後,她在美國供職的制藥公司決定開設一個駐北京的辦事處,實際上這也是第一批在中國開設辦事處的美國公司,就這樣,李碧菁以“公司代表”的身份來到了中國,兩年後,她開辦了屬於自己的公司。

“我記得我到達北京的那個晚上從機場到北京飯店,一共見了沒超過10輛汽車,路上都是驢車和馬車,當時的北京完全不像現在的樣子。”初到北京的夜晚,李碧菁至今記憶猶新,“那時中國剛剛打開國門,無論是中國人看外國,還是外國人看中國,都覺得非常新鮮和有意思。”

但在那時,對中國有興趣的外國人很多,真正留下來的卻寥寥無幾。在外人看來,或許是美國人的“冒險精神”以及猶太人“勤奮”的雙重屬性,讓李碧菁最終在這片土地上收獲了屬於自己的成功。

當時國際上新的醫療技術幾乎都沒能引進來中國,哪怕在首都北京最好的協和醫院、部隊醫院,診斷病情依賴的也都只是很老舊的X光機。

李碧菁看到了這中間的機會,她想把當時美國的先進醫療設備引入中國,她至今仍然記得自己第一次將國際上先進的B超設備帶進中國醫院時的情形:“醫生們的眼睛都亮了,產科醫生可以通過這個看到孕婦肚子里的胎兒、心臟科醫生可以通過這個聽到病人的心跳,在這之前,所有的診斷都是只依靠問詢、把脈來進行的。”李碧菁回憶說,“能給醫生帶來‘救命’的工具,這就是值得花時間去做的事情。”在這樣的初心之下,美中互利在成立初期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當時的中國醫療行業帶來了第一臺B超、第一臺磁共振、第一臺床前監護設備……

在那十年的時間里,這個勤奮的猶太女孩幾乎每天工作20個小時,在他們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廠家參與進來,經過十年的時間,改革開放後中國的醫療事業首次完成了硬件上的升級轉變,李碧菁也收獲了自己在事業上的第一桶金。

“如果在美國,100%我沒有這樣的機會,誰會需要我去做這樣的事情?”當我們嘗試將李碧菁的成功歸功於個人的努力時,李碧菁毫不猶豫地說,在她眼中,自己的成功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有著絕對的關系”。

“造一條道路”

不過,讓中國的醫療機構、醫生、患者註意到李碧菁的,卻是在其後30年,李碧菁參與創立並運營至今的私立醫院連鎖——和睦家。 “美中互利做了10年以後,當時中國的醫療硬件已經完成了升級。但是我們發現醫院軟件的管理,尤其是醫院的服務意識還有很多可以加強的地方。所以我們就有了開一家外資醫院的想法。”李碧菁坦言。

不過在上世紀90年代初,大家對於一個外國人想在中國開醫院的想法大多覺得不切實際:作為外資公司,比起中國的民營醫院,它的要求、限制更多,而且由於相應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要想做成這件事就得靠這個外國人自己去“造一條道路”。

整整四年的時間,項目的推進都可以說毫無進展。直到1994年,隨著中國的進一步開放,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北京,國家衛計委相關部門的人也開始考慮:或許設立一家服務於外國人群體的外資醫院也是不錯的主意,這會對當時中國的投資環境起到比較好的推動作用。

正是這個決定改變了和睦家,哪怕在當時李碧菁根本還不能看清這個市場會有多大,她只知道在北京的老外們看病或許不用再跑回自己的國家,或者去香港了。

抱著這樣的決定,當時剛剛在美國生完第二個孩子的李碧菁沒有直接回到中國,而是去華爾街尋找和她有一樣想法的投資者,將這個夢想坐實。最終,美中互利以貿易公司的身份得以在納斯達克IPO,初始融資1000萬美元,哪怕在當時,這個數字其實也是一個特別小的融資額,如果是一家美國的醫院上市融資,規模要比這個1000萬美元大上十倍。

不過對於李碧菁而言,有了錢好歹算是走出了第一步,緊接其後IFC(國際金融公司)也給美中互利撥出了貸款,IFC決定貸款的理由是:他們認為這家民營公司可以給國家和社會帶來改變。最終,伴隨著180多個公章陸續敲定,1997年,第一家和睦家醫院終於在北京開業。

發展到現在,李碧菁和她的和睦家已經在中國走過了20年,目前和睦家已經在北京、上海、天津、青島等地興建了4家綜合醫院,衛星診所15家,專科醫院1家,另有4家綜合醫院正處於興建中。

私有化抉擇

不過事實上,相比較這20年來其他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和睦家的發展並不算快——這個目前國內最受認可的外資醫院品牌依托的是數十年如一日一點點的打磨,因為哪怕是一場醫療事故就有可能摧毀一個品牌辛苦建立了十多年的美譽度,更何況,做醫院難以快速複制,它考驗的是團隊和專家的軟實力,不是僅僅依賴資金杠桿就能快速擴張的。

但是李碧菁也知道,要想做成一個連鎖品牌,尤其是醫院,想要把規模擴大離不開團隊,也離不開資金。也正是在那幾年,和睦家開始走進中國醫療資本圈的視野。2009年開始,郭廣昌所率領的複星醫藥對和睦家發起了持續5年的強勢“追求”。

從談判初期的12美元/股,到最後敲定私有化的24.5美元/股,這一過程中和睦家的母公司美中互利股價翻了一番不止。2014年2月17日,複星醫藥正式對外宣布,旗下全資子公司複星實業(香港)有限公司所投資的美中互利擬通過合並進行私有化並從納斯達克退市。除複星醫藥外,此次交易的買方財團還包括國際知名私募股權基金TPG(德太投資集團)以及美中互利創始人之一、首席執行官(CEO)李碧菁。

“其實當時很多公司找到我們希望來投資,最後我們選擇了一個外國的基金以及一個了解中國的公司——複星醫藥。”李碧菁說,最終複星醫藥從眾多“追求者”中脫穎而出打動她的其實是因為一句承諾:他們了解這是長遠行為,而不是短期投資。“至少我會比較放心,他們不會推著我們做不好的決定。”

李碧菁之所以擔心資本會推動管理層做不好的決定,是因為和睦家並非順風順水,醫院在創立多年以後才實現盈利。早前,作為和睦家的控股方,上市公司美中互利一直備受資本市場投資者財務指標的壓力:一方面,醫院的投資回收周期長,而另一方面為了布局高端醫療市場,和睦家的大力擴張投資導致利潤被巨額投入所掩蓋,財務報表短期內不是很好看。數字最難看的2013年前9個月,美中互利的營收為 1.3億美元,虧損401萬美元,負債總額達到了8243萬美元。

“以病人為中心在很多其他的醫院不過是一個口號,不過在和睦家是一個被我們實現了的行為。因為和睦家不是醫院,而是一個醫療體系,一個由社區診所 、專科醫院、 綜合醫院、 康複醫院等構成的醫療體系。它最核心的概念是給患者一個連續性的預防保健健康的服務。”李碧菁說,她希望借由和睦家倡導的是帶有美式“家庭醫生”概念的連續醫療。

“以前中國人習慣了等生病再去尋找醫生救助,但是在和睦家我們鼓勵客人每年做一次體檢,鼓勵與私人醫生保持長期的醫患關系。我們希望提供的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來讓你不生病,如果你有了嚴重一點的問題我們再趕緊組織專家隊伍來策劃治療和恢複。在全國所有的和睦家我們提供的都是一樣的服務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循證醫學,而不是按照不同醫生的經驗來看病。”李碧菁介紹說,為了達到這種“私人醫生”的效果,他們給每一個和睦家的會員建立了一個永久的電子病歷,無論病人在全國哪里的和睦家,這個電子病歷都會跟著他。

李碧菁坦言,最終選擇接受複星的繡球並將美中互利私有化,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希望在最好的時間里盡量大地拓展中國市場,不要被上市公司的財務指標束縛了手腳。但當時的中國資本市場卻不這麽看,對於這件有著重要的標誌性意義的私有化事件,有業內人士這樣評價:外資個人投資者在中國醫療市場上的冒險結束了,強大的資本玩家將越來越多地強勢登場。更有人寫下預言:和睦家的李碧菁時代,或許從此結束了。

但這個預言並沒有成真,時至今日,在和睦家的各項重大決策上李碧菁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她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盡管目前和睦家在股權分配上TPG和複星仍是大股東,各占40%,但和睦家管理層所擁有的5%的股權卻擁有三分之一的重要決策權。

有人問,一個精明的猶太商人,怎麽會那麽戀戀不舍一個投資回報那麽慢的生意,而且一直兢兢業業地做了20年?

我們嘗試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直到采訪的最後一天,北京和睦家醫院的一位澳籍華人醫師陸繼科找到了我們,這位原本只計劃在和睦家待一年的國際專家告訴了我們一個秘密,北京和睦家醫院所在的將臺路可能是全北京唯一一條幾乎沒有兒童乞討者出現的道路:那一年,李碧菁從雨中救助了一個殘疾的小孩兒,並且委托陸繼科醫生對她進行全面的醫療救護。在和睦家,這樣的一次大病就診前後花費可能需要超過50萬元。在震驚之余,陸醫生才知道,這個小孩只是李碧菁救助的上千個乞討的殘疾兒童之一,在將臺路,李碧菁只要看到乞討的殘疾小孩就會把他們抱進和睦家進行救治。正是這個原因讓這位澳籍華人醫生在一年後決定繼續留在和睦家。

“很多中國人沒有做的事情,這位外國人做了,而且一做就是30多年,無怨無悔。”陸繼科說。

》》》相關鏈接:

第一財經創新頒獎禮之20位傑出在華國際創業者評選

簡介:我們尋找在中國創業的優秀外國創業者,因為中國不僅吸引全世界的風險投資,也在吸引全世界的創業者。他們在中國建立起初創公司,找到中國合夥人,開展經營,服務中國當地市場和用戶,有的服務全球市場和用戶。我們為他們建立了如下標準:領導力(Leadership)、創新(Innovation)、成長(Growth)等,榜單將在5月下旬舉辦的2017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第一財經創新頒獎禮”上揭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868

30猶太人躲雪房5小時

1 : GS(14)@2015-01-11 21:09:46





殺警槍手庫利巴利前天衝入巴黎雜貨店脅持人質時,約30名猶太顧客聽到槍聲後,立即走入-3℃的雪房躲避,眾人為取暖擠在一起,並祈求槍手不要發現他們,幸最終五小時後獲救,成功逃過死劫。育有四名孩子的36歲多爾聽到槍聲後,便躲入地牢第二層的雪房,並馬上用手機通知親友他的匿藏位置,他的叔叔形容:「多爾及其他人很擔心被槍手發現,他們在雪房相擁着好像受驚的動物一樣,以防患上低溫症。」多爾的叔叔着他保持冷靜以等候援兵,幸他們全部安全獲救。伊蘭與3歲兒子當時亦躲進雪房內,他為免兒子凍僵,脫掉外套給兒子保暖。伊蘭的母親知道兒子和孫兒匿藏雪房內,就立即將兒子的電話號碼交給警方;有指當局成功追蹤到他的手機位置,而順利攻入店內和擊斃庫利巴利。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111/189989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154

猶太人不安 料掀逃亡潮

1 : GS(14)@2015-01-11 21:09:51





擾攘巴黎三日的恐襲暫告一段落,但市民都對未來憂心忡忡。報刊編輯馬蒂說,這幾天令「法國反轉了」,令民眾更仇視回教徒,而反猶太情緒也令猶太人紛紛移居外地。女居民居蒂耶雷說:「我們很震驚,因為這是法國,代表自由和友愛,我們今天卻不再擁有它們。法國已變成危險國家,我再不覺得安全。」法國多地清真寺近日受襲,反映反伊斯蘭情緒正上升。當地穆斯林歌手阿穆克蘭說:「今時今日在這國家當穆斯林,就是夾在鐵錘和鐵鉆中間,一方面是那些以宗教為名屠殺的人,另一方面是高漲的反穆斯林種族主義。」輿論認為事件暴露法國很多根深柢固的矛盾:法國在北非有殖民史,近年吸收很多移民,全國500萬回教徒中不少埋怨當二等國民,被激進主義吸引。馬蒂警告,若社會普遍對伊斯蘭出現仇視和恐懼,這些矛盾令法國有「內戰風險」。除了回教徒,法國猶太人也不滿當地反猶太情緒。英國《猶太紀事報》主編波拉德指庫利巴利襲猶太雜貨店,並非偶然,稱法國前年起已有10萬猶太人紛移居其他國家,「我認識的法國猶太人都已離開或積極準備走」,料掀猶太人逃亡潮。美國《紐約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111/189989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1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