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發改委:2017年擬啟動珠三角灣區等城市群規劃編制

9日據發改委網站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快城市群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2017年擬啟動珠三角灣區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蘭州—西寧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等跨省域城市群規劃編制;擬啟動雲南滇中、新疆天山北坡等城市群規劃編制。

通知明確了七大主要任務,包括明確城市群空間範圍和發展定位,優化城市群空間格局和城市功能分工,促進城市群產業轉型升級,統籌城市群重大基礎設施布局,提升城市群對外開放水平,強化城市群生態環境保護,創新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

資料圖:廣州珠江

通知強調編制城市群規劃必須貫徹落實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從國家城鎮化戰略格局出發,確定總體定位和發展方向。規劃編制要註重改革創新,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體制機制改革力度,加強城市群一體化機制建設。

通知還要求規劃期原則上近期規劃到2025年,遠期展望到2030年。跨省級行政區城市群規劃,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負責編制,並報國務院批準後實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866

GDP總量超西班牙,珠三角融合進入“灣區經濟”時代

繼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發展灣區經濟”之後,在今年珠三角各地市召開的兩會上,融入或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被寫入了佛山、肇慶、江門、東莞、珠海等多地的政府工作報告。

這意味著,打造灣區經濟將成為下一階段珠三角地區的重要發展戰略。作為首個國家明確定義的“灣區”,珠三角灣區也承擔著為全國一些沿海地區發展灣區經濟探路的重任。

珠三角“灣區”

灣區,指由一個海灣或相連的若幹個海灣、港灣、鄰近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在國際上,“灣區”一詞多用於描述圍繞沿海口岸分布的眾多海港和城鎮所構成的港口群和城鎮群,而衍生的經濟效應則稱之為“灣區經濟”。

國家發改委於上月印發的《加快城市群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提出,2017年擬啟動珠三角灣區、海峽西岸、關中平原、蘭州-西寧、呼包鄂榆等跨省域城市群規劃編制。

“珠三角”或“珠三角地區”表述為“珠三角灣區”,這在國家文件首次出現。國家發改委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珠三角灣區”城市群將把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門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會同粵港澳地區共同編制,最後由國務院批準。

事實上,“灣區”的概念並非首次提出。我國一些港口發達的城市,如廣州、上海、深圳、珠海、東莞、臺州等,早已加入發展灣區經濟的行列。

先是廣州南沙提出打造“核心明珠灣區”,2014年珠海、深圳又提出發展“灣區經濟”,深圳市還將其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同年4月20日,上海的首個“灣區經濟”規劃也浮出水面。臺州和東莞則在2015年分別提出順應和對接“灣區經濟”。

在省級層面上,廣東是最“積極”的。2009年完成的《大珠三角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就把“灣區發展計劃”列為空間總體布局協調計劃的一環,並提出四項跟進工作,即跨界交通合作、跨界地區合作、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和協調機制建設。2010年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制定《環珠三角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以落實上述跨界地區合作。在廣東省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包括了“開展珠三角城市升級行動,聯手港澳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等內容。

暨南大學教授、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胡剛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認為,此次國家發改委文件的提法,符合我國高新技術總的發展戰略,將帶動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如今高科技的發展需要依靠人才,而人才喜歡集聚在氣候環境條件好的地方,這樣的地方就是灣區。比如舊金山灣區,因氣候環境宜人集聚了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人才,故科技發展迅猛。這一點引起了世界的關註,同樣也引起了中國的關註。”

GDP總量超西班牙

不僅是珠三角,我國還有渤海灣、杭州灣、膠州灣、北部灣等眾多的灣區。目前發展比較好的是以北京和天津為“雙核”的環渤海灣區、以上海為核心的杭州灣灣區和珠三角灣區。

“相對來說,珠三角灣區的城市人口密度高,所含的11個城市發展均已進入較為成熟的階段,而且珠三角的科技發展要素更全面——既有強勁的高科技,也有傳統的制造業、服務業等。”胡剛分析。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高級研究員彭澎則認為,因為港澳,珠三角灣區和國際對接更為便利,這也是其優勢。另一方面,珠三角在參與“一帶一路”中有歷史淵源,與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經濟聯系廣泛。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首個國家層面確認的灣區,珠三角灣區更是被寄予了對標世界級灣區的厚望。

上述國家發改委有關司局負責人提到,從世界各國城市群發展的空間格局來看,沿海灣區城市群是發展條件最好、最具有競爭力的城市群,例如著名的美國舊金山灣區城市群。珠三角灣區城市群最具有這樣的國際化特征。他認為,珠三角灣區今後會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城市群地區,也是創新能力最強和最開放的城市群地區。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各地統計局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發現,2011年到2015年,珠三角灣區的地區生產總值逐年上升,從2011年的6.24萬億元人民幣增長至8.44萬億元,約合1.22萬億美元。這一數值與2015年排名第13位的經濟體澳大利亞的國內生產總值相當,超過排名第14位的西班牙238億美元,相差排名第12位的俄羅斯1000億美元。

彭澎還向第一財經記者提供了另一組數據:2015年珠三角灣區地區生產總值是舊金山灣區的2倍,接近紐約灣區水平;進出口貿易額約1.5萬億美元,是東京灣區的3倍以上;區域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7200萬標箱,是世界三大灣區總和的5.5倍。

除了經濟體量夠大,在珠三角灣區的11個城市中,香港、深圳和廣州為龍頭,三者的地區生產總值遠高於其余8市。與之類似,世界三大灣區也存在主要城市拉動整體灣區經濟的特點,如舊金山灣區的舊金山、聖何塞和奧克蘭,紐約灣區的紐約曼哈頓,東京灣區的東京、橫濱和千葉。

應重視灣區的“宜居”

珠三角灣區對標的三大世界級灣區,均有自身的特色。舊金山灣區以環境優美、科技發達聞名,灣區內擁有矽谷和多所著名的學府,如斯坦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紐約灣區是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樞,其金融業、奢品、都市文化等都具有世界性影響力;東京灣區則以產業聚集為特色,灣區匯集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並形成鮮明的產業分工體系。

相比之下,珠三角灣區的產業存在結構單一和科研能力不足的問題。胡剛表示,珠三角灣區的產業結構還是偏向於勞動密集型,傳統制造業占主體,同時,在高科技產業上仍有一定的差距。

“深圳的高科技主要是應用型技術,它的原創性技術、研發能力離舊金山灣區的矽谷差距較大,整個珠三角灣區的科研、創新創業環境也有待完善。不過,珠三角灣區在產業分工上已較為明確,如深圳是高科技,廣州是高校、文化、創業、醫療,東莞、佛山主要是制造業,澳門主要是博彩、文娛,香港就是金融業、國際貿易。”胡剛說。

在打造灣區經濟的過程中,一體化建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灣區”比“地區”城市間的界限更模糊,更強調融合發展,比如基礎設施互通、公共服務均等、消費水平相當。就在去年9月底,港珠澳大橋橋梁主體工程全面貫通。中山大學教授鄭天祥認為,未來隨著港珠澳大橋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建成,珠江口西岸城市群與港澳地區的融合將進一步深入,這意味著珠三角區域一體化迎來全新發展階段。

“隨著軌道交通的進一步發展,界限會進一步打破。”胡剛也認為,交通是跨越障礙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部分。

作為灣區的第三大標簽,珠三角灣區還不夠“宜居”。廣東省政協委員李誌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政府所有的決策都應當以“人”為中心,從居民需求出發,這樣方向才不會錯。

彭澎也認為要把宜居之區放在重要位置。在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珠三角房價高企、土地與人工成本不斷上漲、環境壓力很大、交通擁堵嚴重。因此珠三角灣區規劃不能只給政府帶來“高大上”,帶給民眾的卻只是一個概念或是房地產炒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410

感謝馬化騰建議,但中國不應只有一個灣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6/161689.shtml

感謝馬化騰建議,但中國不應只有一個灣區
波波夫 波波夫

感謝馬化騰建議,但中國不應只有一個灣區

全世界的城市都在試圖複制矽谷,但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座城市成為了矽谷真正的競爭對手,這就是北京。

本文由我是波波夫(微信ID: trip517)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波波夫。

G2時代,中美兩國互聯網發展互為鏡鑒:亞馬遜-京東、Facebook-微信、谷歌-百度,幾乎在每一個領域,太平洋兩岸都有勢均力敵的對標者。但只有一件事例外——中國尚且難以找到一個地區可以與加州灣區對標。

如果一定要對標中國版的灣區,最有可能的是「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的跨地區組合,畢竟,中國BAT三巨頭的總部均不在同一個城市,而是縱橫散落國土數千公里。

百度和絕大部分網絡媒體都在歷史悠久的首都北京,電商巨頭阿里則在溫潤多雨、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社交巨頭騰訊和一大波硬件科技公司則聚集在靠近北回歸線的深圳。

今天,矽谷的天枰似乎開始傾斜。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

「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這再次激發了圍繞著「灣區」的區域政策競爭。

2014年,深圳市第一次在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及發展「灣區經濟」,重點打造前海灣、深圳灣、大鵬灣、大亞灣等灣區產業集群。深圳提出灣區經濟,無疑是看到這一世界趨勢。

灣區經濟具有突出的優點:開放的經濟結構、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強大的集聚外溢功能、發達的國際交往網絡。

在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灣區聚集了蘋果、谷歌、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東海岸的紐約灣區則是聚集了一批金融機構,成為世界金融的心臟;在日本,東京灣區支撐了經濟的半壁江山,三菱、豐田、索尼等一大批世界五百強企業總部都位於此地。

285d5a7c44875b6e5150c73d08b941d9

從地理位置、產業分布

和周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看,

深圳所處於的珠三角地區

無疑最具灣區氣質。

在成為中國的矽谷之前,深圳已經是公認的全球「硬件矽谷」。2014年年初,《經濟學人》在系列報道《寒武紀》就將深圳定位為全球硬件的新首都。此前一年,就產值而言,深圳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電子制造基地,當年,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已連續10年居全國首位。

深圳孵化出了類似大疆DJI、佳順偉業CASUN、光啟科學、翎客航天Linkspace等一批硬件科技公司,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大疆DJI的估值已經超過一百億美元。

《矽谷百年史》作者之一皮埃羅·斯加魯菲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曾表示,

「中國最像矽谷的城市是深圳,因為這兩個城市都始於拿來別人的創意和作品,加以思考和發揮,為己所用。」

不過,斯加魯菲也直言不諱地指出「你可以學習矽谷,但複制矽谷的嘗試都失敗了。」

d5a00ec501e6d600d50f7a2b55eb9910

深圳之所以沒有坐穩中國灣區之實,是因為它還面臨著來自另一個城市的激烈競爭。

互聯網是

21世紀贈送給北京的禮物,

讓這座六朝古都煥發又一春,

甚至籠罩整個華北平原的霧霾

也無法遮蔽其光輝。

就互聯網產業的多元化而言,北京更像是矽谷的中國版。

這里除了有BAT中的B以及立誌做「第四極」的京東之外,還催生出了有一批暫露頭角的獨角獸——今日頭條、滴滴、美團,人們根據這三家估值過百億美元企業的拼音首字母起了一個新的英文組合——TMD——這是移動互聯網結下的碩果,也進一步奠定了北京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領先地位。

北京擁有一些深圳無法比擬的優勢:直轄市+首都的行政級別,北大、清華、北航等一系列中國最頂尖高校,就像一條條傳送帶一樣,把程序員、工程師、記者、銷售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各家企業。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編輯應該是看到了北京天時地利人和,所以才和《矽谷百年史》的作者唱起了對臺戲:

「全世界的城市都在試圖複制矽谷,但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座城市成為了矽谷真正的競爭對手,這就是北京。」

北京的軟肋在於,周邊的天津、河北,沒有與之形成良好的產業協同效應,甚至還形成了環北京貧困帶,整個渤海灣囊括河北、天津、遼寧、山東四省,其經濟發展差異和政策協調難度遠大於深圳所處於的珠三角灣區。未來京津冀一體化如何成功實施,北京對於深圳的優勢勢必大幅領先,一個跨越四省的渤海灣區,其迸發的能量不會小於珠三角。

3614640d1985a0a9713ae7c6dcb028bb

除深圳、北京之外,

杭州的崛起也異常迅速。

阿里巴巴和網易的總部均位於這座江南古城,圍繞著阿里巴巴、螞蟻金融,整個杭州的空氣都飄蕩著互聯網的味道,而作為中國股價最高的科技公司,網易近年來的迅速壯大,也為杭州爭奪科技灣區增添了幾分底氣。圍繞著在「阿里巴巴+網易」之外的一批初創公司,也讓杭州的互聯網氛圍看起來不那麽單調。

一度失意互聯網的上海,

最後也不急不忙地收獲了

一批以精耕細作出名的公司:

餓了麽、陸金所、攜程。

與北京高舉高打、情懷現行的海派風格、以及深圳黑科技相比,上海的互聯網公司則顯得更為務實,基本集中在與用戶日常生活貼近的衣食住行傻姑娘,而且上海的創業者對於虧損、失敗的容忍度遠低於北京、深圳,使得許多上海的初創互聯網公司的盈利情況都不錯。

相比珠三角里香港、廣州、深圳三強相爭的格局,北京在華北的飛地般的發展,上海在長三角的領頭地位十分穩固,且區域內的經濟整合程度較高,使得「上海-杭州」為核心的長三角灣區,成為中國科技界不可忽略的重要區域力量。

以中國近14億龐大人口

和960平方公里遼闊的疆域,

只有一個科技灣區顯然是不夠的。

即便矽谷也並未圈定所有大型科技公司總部。代表互聯網新貴舊富的兩大科技巨頭的亞馬遜和微軟,就把總部就設在加州北部華盛頓州的西雅圖。

矽谷也並非永遠一成不變,前紅杉資本合夥人克里斯·奧爾森在2016年斷言,再過五年,中西部的地區的初創科技公司數量將超越灣區。調查數據顯示,今天的企業家在中西部地區建立了大量十億美元級別的公司,數量超過過去50年的總和。

從這點看,矽谷也好,灣區也罷,不過一個稱謂。

互聯網電商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387

粵港澳灣區躍升“十三五”中國經濟第四極

“未來,希望粵港澳大灣區能進入3.0時代,區域內的主要城市能發揮各自的優勢產業,齊頭並進,創新湧動,出現引領性的產業。”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之一、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如是憧憬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

他將全球灣區的演變史分成了1.0和2.0時代。“最早的灣區是1.0時代,以港口碼頭為主。後來是2.0時代,形成3種路徑:一是以東京灣為代表的,以先進制造業為主;二是以紐約為代表的,以金融服務業為主;三是以舊金山為代表的,以科技創新為主。”

早在兩年前的2015年廣東省兩會時,身為廣東省政協委員的譚剛就在提案中建議構建粵港澳大灣區,並認為廣東在“十三五”時期可以形成以灣區經濟為引領的發展新常態。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寫入國家政府工作報告,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還處於概念階段。未來要如何建、何時建成,都還是未知數,但一個確定的事實是:該區域內各個層面的融合正在加速。就拿籌建以來曾經停滯多年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來說,海底隧道部分即將在今年4月底貫通,預計2017年底建成通車。

建設中的港珠澳大橋

寫進國家政府工作報告

事實上,“灣區”的概念並非首次提出。我國一些港口發達的城市,如廣州、上海、深圳、珠海、東莞、臺州等,早已加入發展灣區經濟的行列。

灣區,指由一個海灣或相連的若幹個海灣、港灣、鄰近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在國際上,“灣區”一詞多用於描述圍繞沿海口岸分布的眾多海港和城鎮所構成的港口群和城鎮群,而衍生的經濟效應則稱之為“灣區經濟”。

2010年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制定《環珠三角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以落實此前提出的跨界交通合作、跨界地區合作、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和協調機制建設。在廣東省2016年和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包括了“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等內容。

國家層面上,去年公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已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跨省區重大合作平臺建設。國務院去年正式發布的《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也提出,要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中山大學粵港澳研究院副院長、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世界上一般以中心港口城市的名稱來給灣區命名,比如聞名世界的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等,而“粵港澳大灣區”更多的是區域經濟的概念。“如此命名意在將港澳納入珠三角城市群,並以此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在《加快城市群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確提出2017年擬啟動珠三角灣區等跨省域城市群規劃編制。其有關司局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珠三角灣區城市群將把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門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會同粵港澳地區共同編制,最後由國務院批準。

暨南大學教授、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胡剛認為,無論是珠三角灣區城市群還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所含的地理範圍是一樣的,即都是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門,但是提法不同透露出來的信息不同。

胡剛對第一財經記者進一步分析道,對於中央來說,著眼點在於“港澳”,粵港澳大灣區有港澳兩個字,凸顯了港澳的分量,顯示出國家的重視。國家希望香港一直保持穩定,而香港如果能與珠三角很好融合才有發展前景,經濟發展好了才更穩定。香港近年來面對的國際競爭壓力加大,需要聯合珠三角城市來發展,因而提出這個發展戰略是適時的,香港、澳門也會贊同粵港澳大灣區的提法。

對標世界著名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已列入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層面。

就在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的第二天,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廣東省代表團全體會議上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要和洛杉磯、紐約、東京灣去比。相信粵港澳能在世界大灣區競爭中沖得更快一些、更強一些。”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各地統計局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發現,珠三角9市和港澳加起來的經濟體量已經十分龐大。2011年到2015年,這11個城市GDP(國內生產總值)逐年上升,從2011年的6.24萬億元人民幣增長至8.44萬億元,約合1.22萬億美元。這一數值與2015年排名第13位的經濟體澳大利亞的GDP相當,超過排名第14位的西班牙238億美元,排名第12位的俄羅斯少1000億美元。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彭澎還曾向第一財經記者提供過另一組數據:2015年這11個城市GDP是舊金山灣區的2倍,接近紐約灣區水平;進出口貿易額約1.5萬億美元,是東京灣區的3倍以上;區域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7200萬標箱,是世界三大灣區總和的5.5倍。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具現實意義,香港應珍惜“國家預留座位”的機遇。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萬慶濤也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港澳是我國走向世界的重要紐帶和橋梁。“粵港澳全面合作乃至深度融合,將為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發揮重要作用。由於歷史的原因,香港和澳門曾為與英聯邦國家和萄語國家連通的重要窗口,是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走出去的重要支點。此外,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將建成世界級的城市群,將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乃至在全球的競爭力。”

建設難題待解

那麽,粵港澳大灣區該如何建設?重大跨境基礎設施的構建可謂第一步,諸多設施有待完善。譚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舉例說:“原來因為航空管制,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區域內飛行效率不太高。因為這個區域的航空管制區並不是統一的,飛機飛行的時候稍稍不註意,甚至在空中盤旋一下就可能從一個航空管制區進入另一個航空管制區,導致後者每分鐘起降的航班數量受到影響。”

有學者表示,研究跨境基礎設施要跳出跨境,發揮好跨境設施的系統效益。2016年10月,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理事長張思平在深港合作圓桌會議上說:“比如深圳灣口岸,從跨境的角度來講是跨過來了,深圳灣大橋建設本身沒有問題,香港方也沒有問題,但是跨過來之後在深圳卻存在嚴重的交通擁堵問題,究其原因,除了深圳西部通道的功能發生變化之外,恐怕還與當時對與深圳西部地面交通體系的銜接考慮不夠有關。”

他認為,在未來,不論是高鐵、機場還是其他重大項目,都不能僅考慮跨境的問題,而要綜合考慮兩個城市內交通體系的一體化建設,以全局的、系統的眼光,站在深港兩地交通大系統的角度統一規劃。

珠三角九市之間的行政壁壘和地區融合之間的矛盾也備受關註。“灣區”比“地區”城市間的界限更模糊,更強調融合發展,比如基礎設施互通、公共服務均等、消費水平相當。

在陳廣漢看來,與世界著名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差距還很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都不暢通。隨著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跨境流動的增加,不光是經濟層面,整個城市的分工問題都提出來了,“而社會融合比經濟合作難度更大。比如,港澳居民在內地生活的國民待遇問題,他們的養老、教育等如何與內地的體系對接。”

舊金山灣區

在今年廣東省兩會上,廣東省政協澳門區委員楊道匡就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港澳居民在通過深圳北站高鐵的時候,不能像內地居民一樣在自助機上取票進入,必須在窗口審核後才可以。一到節假日排隊時間超過一個小時,為了防止誤車,很多居民需要提前一天過關。他希望能“完善高鐵的營運管理,讓港澳居民享受國民待遇”。

此外,環境問題將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另一大難點。胡剛表示,如今高科技的發展需要依靠人才,而人才喜歡集聚在氣候環境條件好的地方,這樣的地方就是灣區。但是,珠三角過去的工業化帶來了土壤、水、空氣汙染的問題,這些汙染治理起來又很困難,即便是現在仍然有很多重工業,比如造船、電廠等。同時,珠江灣周邊很多城市都在填海,從長遠來說,這已經對灣區的自然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還是以制造業為主,如果強行對其過高要求,GDP會掉下來,這樣不行。所以轉型升級要慢慢轉向以高端服務業為主導。”胡剛說。

彭澎也認為,要把“宜居”放在重要位置。在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珠三角房價高企、土地與人工成本不斷上漲、環境壓力很大、交通擁堵嚴重。但是,灣區不能只給政府帶來“高大上”,帶給民眾的卻只是一個概念或是房地產炒作。

企業登陸灣區,深圳有優勢

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最早的提出者和倡導者。譚剛稱,“十三五”規劃之初,國家提出了三個國家級的發展戰略,即“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而在珠三角缺少一個國家級的戰略定位,深圳就在思考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2014年初,深圳在當地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將發展灣區經濟作為主導型的戰略。當然,在“粵港澳大灣區”這個說法正式提出來之前,當地對該灣區的稱呼也有多個版本,包括深圳灣區和深港灣區等。

隨後,深圳的部分行政區開始積極籌劃。就以騰訊、中興等明星科技企業雲集的南山區來說,第一財經記者從區政府拿到的一份“南山區打造深圳灣區經濟之核研究報告”顯示,該區早在2014年就調研和評估在灣區中的優勢,以及如何融入灣區的發展。

上述報告稱,南山區地處珠江入海口和廣深港國際大都會中心節點上,與香港隔海相望。並擁有全國最大的陸路口岸——深圳灣口岸,隨著西部通道貫通、港珠澳大橋等重大交通建設的推進,加上萬噸級的媽灣港、赤灣碼頭和蛇口集裝箱碼頭,形成了灣區經濟必備的交通網絡優勢。

當地有風投人士表示,看好整個深圳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機遇,可能會有不少企業以深圳作為登陸該灣區的落腳點。深圳市商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唐安浪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深圳一定會成為投資的風口,這是由它的區位優勢決定的。”

深圳擁有備受創業者稱贊的硬件配套能力。在深圳,1小時車程內能采購到各種產業配套要件,也能迅速找到工廠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創新產品。好產品在手後,也無須為找資金發愁。深圳的VC/PE機構累計近5萬家,註冊資本約4348億美元,機構數量和管理資本約占全國的1/3。

唐安浪補充道:“不過來投資的企業,也要看它們的企業性質,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宜來深圳,比如說傳統高耗能的企業就不行。深圳是高新企業非常合適的地方。”

幾大核心城市有望齊頭並進

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的倡導者,對於該灣區的建設自是幹勁十足,但對於該片區其他部分城市來說,是否也如此呢?

譚剛認為,灣區經濟不是行政性的,是這幾十年的發展一步一步形成的,是市場發展的客觀過程。如果一個城市抓住了這個機會,就可能抓住國家層面的資源配置,如果放棄的話,可能機會就不會有了,可能發展就會滯後於周邊地區。

深圳、廣州、香港這幾大核心城市如何發展,資源又該如何配置,都需要做好頂層設計

他補充道:“灣區不僅僅是這幾個大城市,還有其他經濟不那麽富裕的城市,他們應該會很願意參與進來,因為至少他們能爭取到國家層面的一些資源。如果其他大城市放棄,那麽這些小城市可能幹脆以深圳為核心,形成深圳都市群。所以,他們不會失去先機。”

也有聲音稱,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幾大城市均具有較強優勢的背景下,未來誰會成為該區域的中心城市?譚剛認為,沒必要糾結這個問題,因為可能沒有哪個城市會成為單一中心。

“自古以來,珠三角的城市規劃和長三角以及環渤海的就不一樣。在這個區域,沒有一個強大到類似上海和北京這樣的核心城市。”譚剛說,單一中心有其自身的優勢和好處,周邊其他城市會圍繞中心城市來進行資源配置,但是多中心也有好處,若幹城市齊頭並進,市場化的競爭較為充分。

他補充道:“長三角是以國家資源配置為主形成的格局,而珠三角是以市場競爭形成的格局。但是對於珠三角來說,不好的是這些城市已經各自找準了發展定位,比如說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廣州是貿易樞紐,在文化積澱和服務業上也很突出,深圳則是科技創新之城。不過,正是這種城市競合關系可能讓粵港澳大灣區更有活力。”

如何讓這種城市競合關系良性發展?譚剛說:“要解決好該區域內城市之間的合理分工問題,要讓大家都能容易接受。下一步,深圳、廣州、香港這幾大核心城市如何發展,資源又該如何配置,都需要做好頂層設計。不然,幾個城市各自為政,單打獨鬥,雖然容易出現英雄,但是也會帶來很多問題。”(本報實習生童海丹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983

李克強:今年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 將推“債券通”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11日上午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林鄭月娥,頒發了任命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的國務院第678號令。

據新華社報道,李克強首先祝賀林鄭月娥當選香港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李克強表示,中央政府全力支持你和新一屆特區政府的工作,全力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加強與內地交流合作。香港的發展既是自身的需要,也是國家的需要。今年,中央政府要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將推出內地和香港之間的“債券通”,目的就是進一步密切內地與香港的交流合作,繼續為香港發展註入新動能。只要有利於香港繁榮穩定、有利於內地和香港互補互利、有利於鞏固和提升香港三大中心地位的措施,中央政府都將一如既往予以支持。

李克強希望林鄭月娥不負眾望,積極作為,團結帶領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認真謀劃香港整體和長遠發展,增強香港的競爭力;更加註重改善民生,讓香港民眾更多受惠;高度關註世界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為香港發展邁上新臺階營造穩定環境。

林鄭月娥感謝中央政府對她的任命,以及對香港發展的關心和支持,表示將盡職履責,全力做好工作,不辜負中央政府的信任和香港市民的重托。

楊晶主持頒發國務院令儀式。楊潔篪參加會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055

梁振英將組團考察粵港澳大灣區多個城市 概念股集體暴漲

4月12日消息,據人民網報道,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下周將率團考察粵港澳大灣區多個城市,預計6月底前,就大灣區規劃發展事宜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提交意見。

梁振英11日表示,訪問將於下周三至周五進行,同行人員包括政府官員、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策略發展委員會和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等。

他指出,香港在現代服務業、金融、法律、會計、建築等方面具備優勢。香港重視與廣東省的合作,更重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香港特區政府此行旨在把握時機,推動香港積極參與到規劃工作去。

據悉,在三日的行程中,訪問團將到訪珠江西岸五個城市,並與廣東省有關官員會面。

今日早盤間,粵港澳大灣區概念多股暴漲,珠海港、鹽田港、格力地產、珠江實業等大量個股開盤即封死漲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228

收盤分析丨滬指盤中失守3200點 雄安、粵港澳大灣區概念全面回調

周一(4月17日),早盤滬深兩市跳空低開,隨即下探,維持震蕩下行的趨勢,午後雖有小幅回升,但強度偏弱,滬指盤中擊穿3200點,創業板指數創階段新低,滬指臨近尾盤小幅回升,重新站上60日線至今日收盤,兩市繼續收陰,成交量較前一交易日放量。

截至滬深股市全日收盤,上證綜指收報3222.17點,下跌23.9點,跌幅0.74%,成交額2,272億元;深證成指收報10450.86點,下跌69點,跌幅0.66%,成交額2,730億元;創業板指收報1868.28點,下跌19.18點,跌幅1.02%,成交額663億元。

盤面上,早盤雄安新區、次新股兩大板塊成砸盤主力,一帶一路行情回暖。午後滬指跌破3200點後券商護盤,尾盤金隅股份回封漲停,工商銀行、中國平安等拉擡指數,市場跌幅收窄。

資金方面,央行今日開展4955億MLF操作,其中6個月1280億元,一年期3675億元,六個月和一年期利率分別為3.05%和3.20%,與上次持平;今日未進行逆回購操作,當日有200億逆回購到期。

熱點板塊:

一帶一路板塊小幅反彈,北新路橋漲逾6%,光正集團漲逾5%,連雲港,西部建設,中國電建,浙富控股漲逾3%,中工國際,華聯控股,特變電工,寧波海運,石化機械、杭蕭鋼構漲逾2%。

白酒板塊今日漲幅居前,水井坊漲逾2%,瀘州老窖,伊力特,五糧液,古井貢酒漲逾1%。

跌幅榜上次新股,河北,國防軍工板塊跌幅居前。

消息面:

1、工信部網站消息,2017年1-3月,全國造船完工量1576萬載重噸,同比增長87.7%,其中海船為440萬修正總噸;新承接船舶訂單量55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5.4%,其中海船為254萬修正總噸。

2、在4月17日召開的2017全球未來網絡發展峰會上,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副司長陳立東表示,要加快互聯網升級,強化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應用技術的設計,加快5G研發實驗。

機構觀點: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認為,3月和一季度數據預示,未來庫存回補接近尾聲和金融去杠桿是拖累因素,但出口、制造業投資、新政治周期帶動基建、房地產投資、民間投資等回升在需求側支撐經濟新周期,供給出清PPI高位企業盈利改善。近期金融反腐去杠桿、房地產調控等對股市有一定影響,但基本面持續改善,維持中期震蕩向上,A股結構性牛市=新周期+低估值真成長+改革判斷,每一次回調都值得買入,每一次回眸都令人心動。

平安證券認為,受雄安新區設立的影響,近兩周環保板塊整體漲幅較好,包括先河環保、首創股份等河北本地布局較多的公司保持連續漲停,其他間接受益公司包括碧水源、清新環境、雪迪龍、長青集團等亦出現不俗漲幅,但隨著雄安主題熱潮退去,雄安新區概念股今日分化較為嚴重,但仍強烈看好雄安主題的持續發酵,並堅定認為環保板塊將持續領跑雄安概念,建議關註擁有領先技術與雄厚資本的環保白馬公司。

大摩投資認為,今天指數低開低走,兩市量能跟上周五基本持平。從技術面來看,今天滬指跳空低開,這樣在3230點一線又留下一個跳空缺口,結合4月5號的向上跳空缺口,滬指目前形成了典型的“島形反轉”形態。如果近期無法回補這個缺口的話預計指數仍將繼續向下試探3200點一線的支撐力度。從基本面來看,近期監管層持續發聲要求嚴查股市異常資金,同時金融反腐也在持續推進,近期大量莊股高位跌停也反映出了資金目前風聲鶴唳的狀態。短期無論基本面和技術面都不支持做多,建議投資者短期還是謹慎為宜,多看少動為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741

借力粵港澳大灣區 香港“機場城市”PPP項目年內啟動

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推出內地和香港之間的“債券通”,今年中國政府將進一步加強內地和香港的交流合作,繼續為香港發展註入新動能。

而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樞紐地帶,毗鄰香港國際機場和亞洲博覽館,一個占地約25公頃的SKYCITY航天城項目正在醞釀中。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亞洲地區最大型的旅遊發展項目之一,或將成為香港旅遊業新的動能所在。

SKYCITY航天城項目的籌建方為香港機場管理局(下稱“香港機管局”),機管局為香港政府全資擁有,負責香港國際機場的建設、營運和發展。

香港機管局行政總裁林天福

香港機管局行政總裁林天福近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SKYCITY航天城項目醞釀已經多年,去年以來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動之下,預計今年年底正式推出。他對於航天城的定位是對標香港迪斯尼的另一個香港旅遊新地標。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近日香港機管局已經就該項目向全球的發展商公布了意向書邀請函,預計今年第三季度正式招投標。

公營機構和社會資本合作

航天城的投融資、運營模式是一個典型的公營機構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林天福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盡管因為機管局屬於政府機構,但航天城是完全按照市場化運作。該項目和以往政府賣地、開發商建設的模式有很大不同,是一個典型的公營機構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

香港機管局方面的投入主要體現在土地方面,但是和傳統的政府賣地、開發商建設不同,該項目並不會要求開發商在投標時一次性支付地價,而土地本身的價值反映在未來的利潤分配方面逐漸兌現。林天福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整個項目以土地分租形式批予開發商,租期約50年,而項目的價值充分體現可能要在10年後。

項目在建築階段,發展商無須繳納保證租金;當開始營運後,發展商收入按約定比例繳納分成;發展商第8年之後開始繳納分成或交保證租金,二者以金額高者為先;第25年後,分成比例會按約定提升。最後,按照規定,項目50年到期後,土地的所有權歸還香港機管局所有,並按當時情況處理。

“我們希望引進的不是短視的發展商,”林天福表示,這個操作主要是既讓獲選的企業有發展空間,也讓香港機管局有足夠的保障。由於發展商不用在項目初期便一次性繳交全部地價,這會增加它的靈活和積極性,讓發展商專註於航天城的長遠發展工作。

借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從地理位置來看,航天城毗鄰香港國際機場的客運大樓,該機場每年接待的本地和國際旅客超過7000萬人次,貨運量超過450萬公噸。從香港國際機場出發,可於5小時內飛抵全球半數人口居住地。待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全面運作後,預計到2030年,機場每年將可處理超過 1 億人次的客運量。

航天城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樞紐地帶,隨著鄰近的港珠澳大橋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將可加強香港國際機場與本港及珠三角地區的聯系,兩小時車程可覆蓋人口約6000萬、國內生產總值約7萬億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

林天福稱,一直以來香港機場主要把重點放在了物流、油庫、貨運站、飛機維修等上遊的產業,而航天城項目將重點放在產業鏈的下遊。這一占地約25公頃的土地上準備建成集酒店、商場、餐飲、全天候室內娛樂的綜合項目,未來會引入新的體驗式的娛樂業態,並配套香港國際機場的發展。

不過,對於項目可能存在的風險,林天福也有所考慮。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項目最大的風險在於是否能夠真正吸引到遊客。

去年前11個月,各地訪港旅客下跌超過5%,盡管去年四季度開始止跌回升,但來自香港旅遊業對自身吸引力下降的擔心並沒有因此減少。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對此表示,期望增強本港旅遊基建項目競爭力,吸引旅客來港。

林天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香港機管局未來在評標的時候,除了註重發展商財務發展方案,更主要是看業務發展方案能否吸引旅客。

根據林天福介紹,整個第一期的綜合零售、餐飲及娛樂發展項目只有一個發展商,具體的引進商戶工作由發展商來進行,因此,在招投標階段,機場管理局看中的不僅是發展商的資金實力,更重要的是其經營理念、經驗,以及對整個航天城項目的理解,要充分評估發展商是否有實力來建設和管理這一項目。

而且,面向全球招標,對於發展商的行業、地域並沒有特別的限制,既可以是地產商,也可以是旅遊基建的開發商,目前已經有歐美、內地、亞洲和香港本地的發展商向香港機管局詢問。

另一方面,林天福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傳統購物中心受到來自電商的沖擊,這種風險在項目的規劃中不得不考慮,要在零售方面做出改變。因此,項目的定位更傾向於娛樂、餐飲、酒店等體驗式服務,其根本是一個旅遊項目,由體驗吸引的遊客自然會給商場帶來客流。

近年來,隨著中國內地多個城市不斷開通國際航線,是否給香港機場的客流量帶來分流,這也是航天城未來是否有那麽大的人流量的重要保證。

林天福告訴記者,內地城市開通國際航線是必然的,但未必表示香港的優勢就會減弱,關鍵還是要看香港自身如何發展。

“香港相信自由經濟,給旅客選擇,關鍵是香港機場要不斷拓展自身的業務,香港的發展也是如此。”林天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180

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南沙港區三期工程建成投產

據中新社報道,廣州港集團2日稱,投資近75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南沙港區集裝箱三期工程已全面建成投產。連同早已投產的南沙集裝箱一期和二期工程,該港區可接卸世界上最大型的集裝箱船。廣州港集團稱,此舉將鞏固廣州國際航運中心基礎,為廣州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更大作用。

2010年12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核準廣州港南沙港區三期工程項目。2012年8月,該三期工程進行大規模吹填造陸。

廣州港南沙港區集裝箱三期工程位於廣州南沙區龍穴島南沙二期集裝箱碼頭的下遊,具有6個萬噸級深水泊位和24個駁船泊位。該項目的建設對於滿足珠江三角洲集裝箱運輸快速發展需求,適應集裝箱船舶大型化具有重要意義。

南沙集裝箱一期、二期工程已於2004年、2006年陸續投產,如今隨著南沙集裝箱三期工程的竣工,廣州港南沙港區主岸線總長度已達5718米,有16個萬噸級專業化集裝箱深水泊位形成規模運作,配備有適應超巴拿馬型(例如超級油輪和超大型集裝箱船)集裝箱船作業的裝卸岸橋61臺。

廣州港集團介紹,目前,南沙三期碼頭已開辟5條外貿集裝箱班輪航線,計劃2017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300萬標準箱。今年一季度,南沙三期碼頭完成集裝箱吞吐量56.54萬標準箱,同比增長91.66%。

廣州港集團同時介紹,今年第一季度,南沙郵輪母港共接待出入境旅客115582人,同比增加46218人,增長6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626

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貫通越來越近 為粵港澳大灣區搭建重要骨架

5月2日,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迎來重大節點,海底隧道的最終接頭安裝到位,標誌著全長22.9公里的主體工程全部完工。5月3日,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旅檢大樓合龍。一橋連通三地氣勢如虹。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有望在6月底實現橋島隧工程暨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這個投資金額龐大、關系粵港澳三地和珠江兩岸未來經濟發展格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備受關註。當地區域經濟觀察人士稱,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及通車對於緩解珠江口兩岸的交通壓力、增強兩岸之間的聯系將起到重大的作用。與此同時,未來通車後車流量及其背後的經濟效益也將成為關註的焦點。

搭建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橋梁

港珠澳大橋的主體工程完工意味著大橋正式投入使用的日子不遠了,這對於緩解珠江口東西岸的交通壓力意義重大。

近年來,珠江口東岸地區,包括香港、深圳、東莞等地的發展實力和進程都遠遠高於珠江口西岸地區,包括澳門、珠海、中山等地。原來虎門大橋是珠江口東西岸唯一的過江通道,而隨著近幾年整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以及兩岸聯系的不斷增強,虎門大橋經常車滿為患,在當地的論壇上經常見到居民吐槽虎門大橋嚴重堵塞的情況。

此外,香港、澳門和珠海城市建立起直接相連的通道,對於推進珠江口西岸地區和東岸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也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港珠澳大橋的貫通將香港與珠江口西岸地區城市聯系起來了。香港可以更加方便地與粵西地區搭建聯系通道,經濟活動和經濟力量也能夠更順暢地輻射過來。”

譚剛也認為,港珠澳大橋將會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群之間的經濟聯系、交通聯系、人員往來,使得大灣區的建設搭建起最重要的骨架。“交通設施是大灣區建設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只有當交通設施越來越多、大灣區的東西部兩地之間的交通更加通暢之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才能更加順利。”

車流量是衡量大橋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

港珠澳大橋是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技術難點很多。此前就有報道稱,港珠澳大橋是世界最長跨海大橋,鋼結構制造難度堪稱中國第一。

這些技術難點既有當年的規劃設計領域,更有施工和各種技術方案的解決。不過,在區域觀察者看來,技術不足為懼,通車之後的經濟效益才是即將要面對的問題。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技術方案大家都覺得問題不大,因為中國建築力量強大,無論是建橋、建隧道還是地表上的大樓,所有的建設技術和各種難關都不是太大的問題,中國都已經掌握了。隨著港珠澳大橋技術問題的解決,需要進一步解決成本回收和經濟效益上的挑戰。

曲建認為,通車後的車流量是衡量經濟效益最重要的指標,也將是影響港珠澳三地經濟最核心的問題。如果通車量增長比較快,通車量比較大,這個橋建設的經濟價值也會發揮出來,與此同時也會帶動三地的經濟發展。“只有物流動起來,資金流才能動得起來。如果通車量比較大,顯然這個項目建設得很成功;如果車流量沒有達到預期或者比較少,那麽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改進,方案要再次評估,進行一系列相應項目的改善。”

期盼大橋延伸範圍更廣

港珠澳大橋通車之後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大橋本身,還在於大珠三角區域內的各城市之間利益關系的重新梳理。

譚剛仍期待,通過制度上的改進、交通管制的調整、政府之間的創新,把港珠澳大橋的作用進一步延伸到深圳、中山等城市,使得它的作用能夠更大範圍、更大限度地發揮出大橋應當承擔起的作用。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如果大橋能夠向東延伸到深圳來,那麽深圳到珠江口西岸的大量車流能夠借助於大橋向西輻射。當然,這些交通、幹線怎麽規劃和連接,需要進一步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