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汉能控股30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投产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64089.html

第一财讯:汉能控股集团6月15日宣布,位于四川双流经济开发区的汉能一期30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当天正式建成投产。

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此举标志着汉能控股太阳能产业布局初步形成。

根据汉能控股集团去年与四川省达成的协议,该项目将成为目前国内投资规模最大、产能最大的硅基薄膜电池项目,实现1000MW的年产能。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17亿元,带来5000个就业岗位,同时带动其它关联产业的发展。

汉能控股集团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横跨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民营清洁能源企业。李河君表示,按照规划,汉能将既生产电池板,更要立足建设自己的太阳能电站,真正实现上下游一体化。

薄膜太阳电池是新一代的太阳能电池,与传统晶体硅电池相比,具有原材料省、低能耗、低成本、便于大面积连续生产等显著的优势。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更具有原材料丰富、无毒、无污染,能耗最低等优点。产品可应用于大规模地面电站、屋顶电站、建筑光伏一体化等领域。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占世界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16

霧鎖漢能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02/100455534_all.html#page2

  「我們往往高估一到兩年的變化,低估五到十年的變化。」漢能控股(下稱漢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2009年以來,李河君在向多地地方官員宣講一個龐大的太陽能薄膜計劃——終極產能目標1000萬千瓦,超過全球薄膜光伏組件年產能,短期目標是2012年實現產能300萬千瓦。在李河君的講述中,太陽能是能源終極利用方式,而太陽能薄膜因其成本低、生產過程無污染,將會取代以尚德為代表的晶硅電池路線,統治太陽能光伏領域。

  在此之前,李河君和漢能從未涉足光伏領域。儘管光伏業界對其大力宣講的太陽能薄膜技術和漢能財力多有質疑,但兩年多的時間,搭車「4萬億」經濟刺激,借新能源政策的東風,李河君成功遊說了海南海口、四川雙流、廣東河源、浙江長興、山東禹城、江蘇南京、邳州和武進、黑龍江雙鴨山、青海、江西等地方政府及銀行,加入這個總投資額號稱近2000億元的太陽能帝國。

  投資太陽能之前,李河君旗下的主要資產是建在云南麗江金沙江上的金安橋水電站,裝機容量為300萬千瓦。2009年,這個項目一度因未批先建遭銀行中止貸款,幸而引入新投資者後得以建成,目前已並網發電。他名下還有兩架私人飛機灣流G550。很多漢能太陽能薄膜基地的投產儀式上,都會出現本地省級高官的身影,這為李河君進一步擴充版圖增加了新的砝碼。

  2009年,恰逢國家大力支持光伏產業:3月,中國政府出台對光電建築每瓦補貼20元政策;7月,「金太陽示範工程」起步。國開行放開對光伏貸款,2011年底給了漢能300億元貸款授信額度。一位漢能離職高管稱,據他所知,漢能至少從國開行拿到了60億元貸款。

  有了地方政府和銀行的支持,李河君不需要太多自有資金就可推進號稱2000億元的投資計劃。漢能內部有所謂投資「三三制」之說:漢能、地方政府和銀行各出資三分之一。「甚至漢能連三分之一都不出。」一位從漢能離職的高管說。

  實際操作中,漢能通過從自己控股的公司中採購設備,對地方政府高報價格,放大了投資總額,也同時加大了政府和銀行實際投資比例。高企的投資總額還為漢能帶來更多好處——地方政府低價提供配套土地和優厚的稅收返還與補貼政策。

  問題在於,漢能大規模殺入光伏領域是在2009年——晶硅光伏組件價格開始下滑之時。

  晶硅電池與太陽能薄膜,是光伏發電兩條不同的技術路線,一直在進行成本與轉化率的競賽。

  太陽能薄膜組件一度成本略低,但在尚德、英利等中國企業大擴產能後,晶硅光伏組件價格大幅降低,如果單計算光伏電站的設備成本,太陽能薄膜組件價格如今已比晶硅光伏組件高出20%以上,加之使用太陽能薄膜組件需要更大面積來吸收太陽能,因此增加了土地成本,統算成本更高。同樣做太陽能薄膜的 First Solar曾是全球第一大光伏組件生產廠商,如今已在走下坡路。不過,它走的CdTe路線與漢能的非晶硅也不是一個路數。

  即使成本有優勢,尚德等晶硅光伏企業如今也奄奄一息。漢能逆勢而為,此前並無光伏生產經驗,如此大規模推進一個已無成本優勢的技術,底氣何來?

  興建太陽能薄膜組件生產基地的同時,漢能同時宣佈在新疆、內蒙古、寧夏、青海、江蘇、山東、河北等地的大規模光伏電站投資計劃。這些計劃同樣與地方政府合作。加上它此前收購控股的薄膜太陽能生產設備供應商鉑陽精工,李河君力圖打造一條完整的太陽能薄膜產業鏈:從生產線研發設計到太陽能薄膜電池組件生產,再到應用此技術的光伏電站,並網發電,從國家獲得足夠電價補貼,完成投資-收益的閉環。

  這也是整個光伏行業的算盤,光伏業大躍進的起因。在光伏業普遍陷入債務危機時,一些地方政府開始擔心。漢能建廠和投產的進度遠低於宏大計劃,已建成生產線大多在試生產,都加大了地方政府的疑慮。「漢能在全國投資到七八個點時,我們就開始懷疑。」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地方官員說。海口和河源都放慢或收回了對漢能土地申請的審批,一些原本有意發放的貸款叫停。海口甚至有意將漢能遷出保稅區。如何對待漢能的投資,變成一個棘手難題。

  漢能還是想險中求勝。今年3月始,漢能轉向海外擴張——先收購了德國Qcell公司的子公司Solibro,又以3000萬美元收購了美國Miasole公司。這兩家公司在太陽能薄膜技術研發上相對領先,但與漢能目前在全國力推的非晶硅薄膜走的並非同一條路,業界將此解讀為漢能在技術上尋找自救路徑。

  海口項目今年3月剪綵後,李河君再沒去過。9月24日的《人民日報》上,他的一篇署名文章「光伏發電能源新亮點」中,繼續宣講著光伏宏圖。

海口的故事

李河君說在海口投資175億元,十年完成。海口方說,太久。李說,「那就五年!」

  漢能與海口簽約是在2010年10月。

  海口市乃至海南省,長期以來面臨著經濟結構轉型的壓力。2009年,海南省的GDP在全國排名倒數第四,海口市全年的GDP不足500億元,急需引入新的產業,尋找經濟增長點。

  李河君所描畫的藍圖,正立足於中國政府號召推進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新能源。

  2010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

  在漢能和海口政府接洽前,另一家新能源企業已落戶海口。2009年8月,英利光伏在海口市高新區獅子嶺工業園投資7.6億元建設「一期年產100兆瓦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完整產業鏈」項目,2010年5月順利投產,遇上好時機。歐洲多國政府的光伏補貼政策,促使產品主要出口的中國光伏行業迎來了爆髮式增長的時期。中國光伏行業產能,從2009年的600萬千瓦增加到約1500萬千瓦,增加的產能幾乎全部選擇了晶硅路線,大大降低了原材料和生產成本。

  英利集團的「靠譜」以及海外市場的繁榮,給海口政府留下了極好的印象,「要找一個和英利一樣好的企業」。在這樣的迫切心態下,漢能來了。

  李河君給當地官員留下的印象極深。但凡海口市政府官員談到英利,他手一揮:「滅掉英利」。李河君說,晶硅電池以硅為主要原料,硅價比薄膜技術使用的原材料等高得多。而漢能選擇的太陽能薄膜技術,在李河君口中相當於「彩電中的液晶技術」,成本低,最先進。

  太陽能薄膜技術,曾被業界認為是未來太陽能光伏電池的發展方向之一。它比晶硅技術原材料成本較低,生產過程較環保,但瓶頸是光電轉換率低於晶硅電池(指利用光伏組件將太陽光能轉化為電能的效率),差距甚至可達10%,這會部分抵消組件價格對度電成本的影響。2009年,尚德曾在上海斥巨資建立太陽能薄膜電池生產線,但最終將這條生產線轉為生產晶硅產品,原因就是轉化率太低,沒有競爭力。

  尚德創始人施正榮攻讀博士時,專攻太陽能薄膜技術。施正榮沒做到的事,初涉光伏領域的李河君就很有信心。

  海口不是沒有官員對李河君有異議。「一位官員私下問我,漢能宣傳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產能是海外市場需求的總和,難道全世界就漢能一家企業?」漢能海口基地一位離職技術人員轉述。

  但在海口市的決策者看來,漢能也有足夠多因素值得信任:漢能集團旗下的金安橋水電站堪稱印鈔機,年收入達20億元;與國開行關係良好,取得國開行300億元授信,李河君在飯桌上曾說,「漢能是國開行的長子」;在海口之前,漢能已在四川雙流、廣東河源建設了兩個基地,河源基地開工儀式上廣東省高官出席,也緩釋了海口市政府的疑慮。

  2010年秋天,海口市政府負責人帶著保稅區、高新區和國土資源局的官員考察漢能北京總部。當時位於西長安街上的漢能總部豪華氣派,辦公室家具一色紅木。在歡迎酒宴上,李河君提出要在海口投資175億元,十年時間完成。海口方說,太久,英利不到一年就投產了。李說:「那就五年!」

  2010年10月,作為「海南省和海口市重點建設項目」,海南漢能硅基薄膜太陽能研發製造基地項目簽字。

地方政府的角色

以項目為籌碼,漢能廉價拿地,快捷拿貸款

  在具體談判環節,漢能相當強勢。時任漢能集團副總裁徐婷出面。徐婷此前曾負責四川雙流、廣東河源等項目談判,都得到地方政府和銀行鼎力支持。地方政府出資又出地,這是漢能談判的要點。

  漢能內部人士提供了一份當時漢能和海口的合作合同,合同前半段描述了漢能薄膜電池生產、科技研發、太陽能電站全產業鏈的宏大規劃:

  ——計劃投資120億元,用五年時間分期建設年產100萬千瓦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製造基地。

  ——投資30億元,建設漢能全球研發中心項目,也是計劃五年分期完成。

  ——總投資25億元,建設10萬千瓦薄膜太陽能示範電站項目,根據選址及上網電價批覆情況實施。

  「合同沒有規定漢能未能如期完成項目會如何。」海口市政府一位官員說。

  合同的下半部分,是海口政府投入土地和資金的承諾。

  漢能項目總用地規模為1200畝,其中工業用地800畝,配套用地400畝,約佔海口保稅區工業用地的三分之二,合同價為一畝10萬元,而保稅區工業用地的官方評估價為每畝25萬元。

  工業用地之外,還有配套用地400畝,其中研發用地140畝,專家住宅用地260畝。有這些土地,李河君承諾給高管在海口每人配套別墅。這些土地的出讓價格也相當大的優惠。據瞭解,漢能挑選了長流起步區最好的一塊土地做為住宅用地,按照2012年最新「招拍掛」價格,周邊土地每畝可賣到110餘萬元,漢能拿地價僅為30萬元。

  廉價拿地僅是第一步,在漢能成立的海南光伏有限公司的6億元註冊資本金中,有3億元是海口市政府的無息借款。此外,海口市政府幫助漢能從海南省工信廳爭取了6000萬元的項目扶植資金。在政府的協調下,漢能又從海口農信社獲得5億元貸款。

河源練兵

漢能宣稱,河源基地也將成為全球技術最為領先的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發基地

  海口談判熟門熟路,得益於2008年李河君初涉太陽能光伏領域時,在其家鄉廣東河源的投資。

  2008年,李河君要投資400億元太陽能項目的消息開始在河源流傳,連政府官員都很吃驚。一位自認對同是河源人的李河君有些瞭解的官員告訴財新記者:「怎麼可能拿那麼多錢搞項目?」之前,做為著名鄉賢的李河君,曾在家鄉投過幾百萬元做慈善,偶爾提及要建五星級酒店、機場和高爾夫球場。

  但是,400億元如果落實,畢竟是河源市有史以來最大的投資項目,這引起了河源市乃至廣東省政府領導的重視。2009年9月廣東漢能光伏有限公司在河源註冊成立,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正式啟動,項目投資額變成了210億元,年產100萬千瓦的薄膜太陽能電池製造和研發基地。

  河源在廣東相對落後。漢能宣稱,廣東漢能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薄膜太陽能電池產品製造商,漢能河源基地也將成為全球技術最為領先的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發基地。

  項目規劃用地66萬平方米(990畝),分兩期進行。首期佔地30多萬平方米,年產55萬千瓦薄膜太陽能電池已於2011年11月投產。第二期50萬千瓦薄膜太陽能電池計劃2012年投產。

  據當年參與河源談判的漢能內部人士說道,河源經濟落後,政府沒錢,未出資,但土地供漢能免費使用。

  河源寄託著李河君做薄膜太陽能電池全產業鏈的雄心。光伏玻璃的原材料是超白石英砂,河源轄區內號稱擁有全球四分之一的石英砂儲量和可採量。從「石頭」到「發電」的太陽能光伏產業鏈條,是李河君打造漢能河源版圖的初衷。據其規劃,由河源政府將石英砂礦買來轉給漢能開採,條件是深加工業務必須在河源完成。李河君還曾對地方政府官員稱,河源擁有這麼多石英砂,可掌握定價權,將來炒高石英砂的價格。

  李河君在河源承諾的巨大投資也帶來了更實際的好處,比如在河源轄區配備水電站。珠江三大水系之一的東江發端江西,全長500多公里,水流湍急,水力發電為電力供應主流。李河君在河源的木京水電站、黃田水電站先後建成並網發電。圍繞著東江水資源,李河君甚至還做起了河沙買賣。

三三制

「政府出資三分之一,銀行出三分之一,漢能自己出三分之一,有時漢能連自己的三分之一也不出」

  「做水電起家」,擁有一座現金流充裕的特大水電站——漢能的履歷,很有助於贏得地方政府的信任。

  但漢能沒有看起來那麼光鮮。一位漢能的離職高管說,上世紀90年代漢能開始建設金安橋水電站,直到2011年才並網發電,目前並沒有全部上網,近200億元的貸款尚未還清,還有部分工程欠款,加上近年在風電領域投資不成功,漢能的現金流很緊張。「不斷用大項目來說服地方政府投資,從銀行貸款。」一位漢能離職高管說。

  就在李河君大舉投資光伏之初,2009年,金安橋水電站曾一度面臨資金斷流的風險。據《21世紀經濟報導》稱,由於飽受「未批先建」質疑,2008年8月,銀監會曾通知各大銀行暫停對金安橋水電站貸款。2009年7月漢能曾引入一位新股東張征宇救場,方渡過難關。張征宇在漢能控制的權益一度高達73.616%,但在2011年6月後減少了股份。目前,漢能由肇慶市粵電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持股40%,廣東東江電力開發有限公司持股30%,北京華勤高科貿易有限公司持股30%。李河君通過北京華勤高科和東江電力控制了漢能超過50%的股份。

  前述漢能高管在離職之前負責和地方政府接洽,進一步解釋說,漢能在各地投資依據其「三三制原則」,「政府出資三分之一,銀行出三分之一,漢能自己出三分之一,有時漢能連自己的三分之一也不出」。

  河源項目是惟一漢能投資地方政府未出錢的,河源政府只撥給漢能規劃990畝工業用地,首期佔地30多萬平方米已撥付。「河源是第一個項目,那時漢能還有些錢。」上述離職高管說。此後,與海口和江蘇南京、浙江長興談判時,地方政府不僅出地,還出資。長興政府承諾配套出資8億元,已打入漢能賬戶6億元;南京政府承諾出資8億元。

  在動輒上百億投資規模的激勵下,政府投入真金白銀,但漢能實際投資成謎。自2010年下半年開始,漢能和河源政府的蜜月期已過,隨之而來的是彼此設防。按一位不願透露的河源官員的說法,每次去基地視察,看到的「就是幾個集裝箱」。

  早在2010年,佛山光伏太陽能項目上馬,廣東省政府官員問河源,「同樣產能的太陽能項目,佛山投資不到30億元,為什麼漢能要投資200多億元,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差別? 」「我們啞口無言,不知道如何解釋。」上述官員稱。

  海口政府也有同樣的疑問。海口第一期項目的24億元投資按原定計劃推遲了一年多,海南省政府領導公開批評漢能進展慢。24億元投資終於到位後,漢能立馬要求兌現承諾的配套住宅用地。

設備的秘密

高報設備採購價,以擴大投資額

  在海口一期的24億元投資,據漢能稱,包括3億多元土地廠房成本,其餘20多億元用於購買和安裝20萬千瓦太陽能薄膜電池生產線。

  除了海口市政府提供的3億元配套資金,以及海口農信社的5億元貸款,漢能還需自籌資金16億元,但具體真正投入多少?秘密在設備採購上。

  漢能購買的生產線,來自鉑陽太陽能技術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鉑陽太陽能)。鉑陽太陽能由福建商人林朝暉創立,成立於2008年,2009年在香港上市。2009年以來,漢能就成了鉑陽太陽能最主要的買家。

  2010年,漢能宣佈未來三年購買鉑陽太陽能198.4億元的太陽能光伏組件,並以11億元獲得了鉑陽太陽能29.4%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之後又進一步增持至50.65%。鉑陽太陽能董事會主席,也換成了漢能的管理層,李河君成為鉑陽太陽能實際控制人。

  一位漢能內部人士透露,20萬千瓦項目,漢能報給海口政府的設備採購價是20億元人民幣,單價每瓦10元人民幣,接近業內最貴生產線歐瑞康的價格。多位業內人士稱,正常情況下,鉑陽太陽能設備價格為歐瑞康的三分之二。

  這位漢能內部人士說,漢能從鉑陽精工的採購單價實際只有每瓦5.3元,僅此就將投資額擴大了近10億元。一位漢能前高管告訴財新記者,做高固定資產投資有利於漢能從銀行多貸款。

  鉑陽太陽能內部人士分析,李河君學的是林朝暉。2009年,林朝暉通過北京中錦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準備在北京平谷建50萬千瓦的非晶硅薄膜太陽電池項目,一期投資4.5億元建一條7.5萬千瓦的生產線。當時也使用過抬高報價的做法。北京市政府發現後中止了這一項目。 2011年年初,入股鉑陽的漢能曾想繼續,與北京經信委談判時追加投資到200萬千瓦,經信委沒有接受。

  海口保稅區曾在今年初對漢能進行過審計,但未有下文。如果剔除漢能高報設備投資一項,號稱24億元的項目實際投資大為縮水,其中地方政府和銀行出資8億元,加上土地政策等諸多優惠,漢能實際投資不足4億元。

且行且難

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市場在哪裡?

  以小搏大,借雞生蛋,在河源、雙流、海口之後,漢能在又在浙江長興、山東禹城、黑龍江雙鴨山、江蘇南京、武進、邳州以及青海和江西宜春大舉投資,號稱總投資額近2000億元。

  漢能將自己的激進寫在了官網上:「2012年,預計各基地總產能將達200萬千瓦。屆時,漢能控股集團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同時,集團還在全球進行電站資源開發,目前已與新疆、內蒙古、寧夏、江蘇、海南、山東、河北等省區和歐洲等地簽訂了約400萬千瓦的太陽能電站建設協議,成為涵蓋技術研發、高端裝備製造,光伏電池生產和光伏電站建設等光伏產業上、中、下游全產業鏈整合的高科技清潔能源企業。」

  從鉑陽精工,到遍佈各地的生產基地,以及在建和未來準備建的光伏電站,一個光伏巨鱷儼然成形。

  但是,這些項目絕大部分沒能如期投產。截至目前,已經量產的基地只有兩個。四川雙流基地項目一期30萬千瓦,已量產;河源基地一期項目兩條生產線年產約50萬千瓦。

  其餘的基地進展均不順利。

  長興基地浙江漢能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基地,「第一期項目沒有量產,第二期項目政府不準備繼續了。」長興一位離職員工說。

  漢能雙鴨山太陽能光伏產業研發製造基地項目,一期號稱投資36億元,2010年10月開工,至今未投產。

  邳州項目,漢能項目引起徵地糾紛,漢能將電站項目轉售深圳能源。2012年9月6日,深圳能源公告了這一交易。深圳能源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這一項目已經取得核准,收購過來就可以直接做,但不一定會用薄膜太陽能。他認為,晶硅太陽能技術比薄膜太陽能成熟。「雖然核准內容具體指定了要做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但我們跟發改委溝通, 轉化為晶硅即可。」他表示。深圳能源購買項目公司時,漢能尚未引進生產線。

  在江蘇武進,漢能曾宣佈要建兩個光伏電站,但目前在做的是太陽能薄膜幕牆項目,用於漢能在武進的生產廠房。有業內知情人士透露,漢能在山東禹城的光伏發電項目亦有出售意向。

  在下游市場方面,除了上述與地方政府簽署開發協議的電站項目和自發自用項目,漢能披露過的下游訂單項目還包括位於烏蘇里斯克中俄經濟開發區的100KW太陽能屋頂電站項目、意大利拉奎拉837KW屋頂項目,以及未來三年為宜家的中國門店及其供應商提供383MW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用於建設屋頂太陽能電站。

  一位與漢能有過接觸的歐洲新能源投資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漢能要開拓歐洲市場,困難很大,難於獲得銀行融資。薄膜產品因轉化率低、佔地面積大以及衰減的未可知性,尚未得到很多歐洲銀行的認可,漢能更是市場後來者。

  「漢能跟現在所有光伏企業的玩法不一樣,他們是做出口,我是反過來做,以中國市場為主,國外市場為輔。」李河君曾向媒體表示。雙流、河源基地、山東禹城已生產的轉化率不足10%的鉑陽生產線產品,被漢能自產自銷,運到了青海漢能的自建電站上。國內薄膜市場遠未真正形成,「薄膜現在國內還是不行,我們下去看過,金太陽示範項目報了不少,基本上都是很小的自發自用,沒什麼商業化項目。」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今年7月向財新記者表示。要消化漢能宣稱的巨大產能,大型地面電站必不可少。但目前國內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十分緊張,很多項目的上網電價補貼只結算到了2010年四季度。

  因發電量全額上網難以保證,電價補貼一年一個標準,沒有長期預期,國內光伏電站商業模式難尋,市場上不少組件企業投資的電站項目在苦尋買家。

  截至2010年末,薄膜組件只佔國內光伏裝機的5%。「十二五」可再生能源規劃確定的2015年光伏裝機目標為200萬千瓦,成本更高的漢能要從中分走30萬千瓦薄膜組件裝機非易事,更何況李河君預測漢能兩年後才真正釋放產能。即便能夠通過自建電站消耗庫存,目前光伏電站的低回報率——通常在8%甚至以下,也在積累風險和財務壓力。

漢能困局

晶硅電池都沒人投了,誰還投薄膜呢?

  一位去海口參觀過漢能生產線設計的業內人士曾問,這麼大的產能,想沒想過市場在哪?漢能當地人士說,總公司自有戰略考慮。總公司高管則給出另一個答案:「我們不是做薄膜電池的,我們是賣電的。」這個答案更讓人困惑。就算可以不斷綁定地方政府維持太陽能巨賭,最終仍需買家。誰買高價電?

  2012年,主要依靠海外市場的中國光伏產業面臨寒冬,競爭更加慘烈。

  據多位業內人士分析,由於轉化率瓶頸未突破,即使在國內,漢能產品也沒有太多競爭力。

  漢能太陽能薄膜電池的報價是300元-330元,主流產品的輸出功率55瓦 -60瓦不等,相當於電池設備成本折算為每瓦5元-6元,比晶硅電池目前報價4.5元貴1元左右。業內人士指出,太陽能薄膜需要更大面積吸收光能,建光伏電站的話,太陽能薄膜只有設備成本比多晶硅電池低20%左右,度電成本上才有競爭力。

  一位在青海投資過光伏電站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同樣規模的電站,漢能使用的薄膜組件項目佔地面積比晶硅組件項目高出1倍有餘,安裝成本也至少高出每瓦0.7元。

  當時在漢能內部,對於選擇哪種技術的薄膜生產線存在爭議,很多人反對選擇鉑陽太陽能的技術。

  「轉化率連10%都難以做到。」一位生產線設計人員說,「漢能現在做得最好是常州,(第一批產品)出來可以達到9%,但還沒量產,不能說是真正穩定的轉換率。」一位曾購買過漢能組件的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漢能價格較First Solar更便宜,但其轉化率不足9%,技術上並不十分成熟。

  鉑陽太陽能的產品轉化率低,李河君起初逼著鉑陽太陽能的技術人員提高轉化率,失敗後後李河君曾跟手下說:「東西不好沒人買沒關係,我先用到自己的電站上,這樣還能撐幾年,等要還貸時,我再用好的技術換。」

  在不斷降低的晶硅電池成本面前,能否取得技術突破,已成為薄膜技術存活的關鍵。

  為突破技術瓶頸,漢能將眼光瞄向海外。2012年6月,漢能收購德國Qcell的薄膜子公司Solibro,10月,以3000萬美元收購美國清潔能源企業Miasole。Miasole曾是美國硅谷最熱門的清潔科技企業之一,並先後獲得超過5億美元融資。Solibro生產的薄膜太陽能電池具有全球最高的模組轉換效率,達17.4%,Miasole做到14.5%。跟晶硅電池的17%-18%轉化率相比,仍有距離。

  尋找技術突破是正確方向,但收購後的繼續投入和成本控制仍是難題。一位美國清潔能源分析師曾向財新記者表示,這兩家新收購公司所用的技術類型是CIGS,成本比漢能現在採用的非晶硅薄膜技術還要高,需要持續投入(參見資料「漢能的技術選擇」)。更何況,「晶硅產品太便宜了,但現在大家連晶硅都不投資了,怎麼會投(薄膜太陽能)呢?」

殘局

海口基地產品無內外銷記錄,「暫時用在自己廠房的屋頂上」

  9月是海南最好的時節。遠離市區的海口綜合保稅區,綿延幾百米的電線杆上,漢能的宣傳標語無處不在:「漢能越發展、地球越清潔」。

  第一期佔地430畝的白色廠房已建起,但車間只有二三十個工人在閒散地工作。幾個工人在檢查出現問題的樣品,準備返工。兩條生產線均處於試生產階段。生產出來的產品既無外銷記錄,也無內銷記錄。「暫時用在自己廠房的屋頂上。」一位工人說。

  投產比預期晚了半年,2012年3月才開始投產。國外市場持續低迷,國內市場遲遲無法啟動,中國光伏行業普現危機。漢能在9月向海口保稅區申請降低稅費。當初被各方當做香餑餑一樣爭奪的漢能項目,現在成了燙手山芋。

  海口市政府現在能做的,是不再繼續給漢能二期工業用地;400畝配套用地只給了50畝。合同中上百億元投資的輝煌構想,此時變成進退兩難的僵局。

  在廣東,河源政府也面臨同樣的尷尬,原本非常憧憬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薄膜生產基地,但漢能在全國四處開花式的投資令他們開始擔心其市場前景。尚德、賽維等光伏企業債務危機爆發後,漢能的一再保證並不能讓官員放心。河源政府一位官員表示,最新的政府補貼發放,政府會看情形再說。至於漢能一直渴望得到的石英砂採礦權和二期工程擴用地的審批,「也不會太順利」。

  河源政府要求漢能出具投資進度報告,後者僅提供了120億元這個數,廠房、基建、生產線等投資進度都沒標明,「120億投哪裡了?」河源政府疑慮重重。

  9月28日,漢能河源基地舉行了發貨儀式,首批發貨僅有1.3萬千瓦。

  李河君打法

漢能的技術選擇

  ● 漢能自2009年開始進入光伏領域時,薄膜電池已經告別了前一個高速發展週期,晶硅電池成為業界主流。晶硅電池是在多/單晶硅片基礎上生產可能吸收太陽能的電池,被稱作太陽能光伏電池的第一代技術。目前除了美國的福思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從事薄膜電池生產,國內外大廠主要生產的都是晶硅產品。

  ●對薄膜半導體的研究,開始於20多年前,應用於光伏組件生產的歷史則僅有十餘年。作為第二代技術,薄膜電池以玻璃、不鏽鋼、塑料等作為襯底,沉積微米級(甚至納米級)對光敏感的材料作為電池的光吸收層。根據吸收層材料的不同,薄膜電池主要分為硅基薄膜、碲化鎘(CdTe)和銅銦鎵硒(CIGS)三大類。CdTe電池的生產工藝簡單,成本較低,CIGS則擁有較高轉化效率。

  ●比起晶硅電池,薄膜產品原材料易得,成本較低,但劣勢也十分明顯。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今年年初的一份報告,商業化生產的多晶硅組件轉化效率為13%—15%,單晶硅組件能達到15%—19%,而在商業化生產的薄膜組件中,CIGS和CdTe組件轉化效率能達到11%,非晶硅薄膜組件為8%。除此之外,薄膜電池在使用過程中的顯著衰減也令人擔憂。漢能選擇的正是轉化率最低的非晶硅薄膜技術。

  ●2006年至2009年,由於太陽能級晶硅材料價格高企,薄膜電池一度取得較快發展,First Solar亦成長於這一時期。但隨著晶硅價格的不斷下跌,晶硅電池組件的成本顯著降低,晶硅電池的競爭優勢凸顯。根據前述IRENA的報告,2009年薄膜電池組件的全球市場份額為14%,2010年降至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27

李河君起底漢能:沒有投資1480億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23/xMNDE3XzU2OTAxMA.html

11月20日,初冬北京,窗外奧林匹克公園寒風凜冽。會議室內,李河君坐在主席位,身後是萬里長城水彩畫。

進入光伏薄膜電池領域後,過去3年中,這個45歲的年輕人和他的公司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漢能)一直備受外界質疑,從光伏技術路線的選擇,到資本運作、綁架地方政府等不一而足,直至今年升至風口浪尖。

「媒體說漢能綁架了銀行,我也想啊,可惜綁不住,國家發改委和銀監會的一紙批文(收縮光伏行業信貸),就把光伏企業這條路給堵死了。」李河君扯了扯淺色西服領口,略微表示了不滿,他稱漢能會在2013年將此前零散的資產做化零為整重組,屆時對外界展現。

漢能在四川雙流、廣東河源、山東禹城、浙江長興、江蘇武進、海南海口等地投資興建了八個光伏產業基地,有報導稱,總投資額達到1480億元。與之相較,英利僅在3個城市布有基地,目前處於債務危機中的賽維LDK亦僅有4個。

與中國光伏產業主流取用晶硅電池組件技術路線不同,漢能堅持薄膜電池路線。漢能也沒有選擇加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旗下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分會——後者由尚德電力、英利、CSI阿特斯等數十家主流晶硅廠商組成,而是召集企業在全國工商聯旗下成立新能源商會。

「實際投資不到300億元,大數是在270億-280億,漢能自己落地資金佔了40%。」李河君稱,地方政府或是為了政績,故意誇大投資額度,使得外界將炮火對準了漢能。

外界對漢能選擇薄膜技術路線的質疑也從未停息,他仍然堅持沒有錯,漢能從2009年開始進軍薄膜電池,他希望將證明拉長至2013年,彼時3GW產能將釋放,多個電站正式動工,「看看硅谷,光伏研究現在還有晶硅嗎?基本都是薄膜。」

國情式佈局

「每個省建基地,那就意味著這個省會把市場給你」

商眾多擴產計劃也沒有成行。

漢能卻逆勢啟動,在從最北的東北至最南的海南,從最東的江蘇到最西的成都,漢能八大基地均在2010-2012年啟動。

「布點是一個戰略考慮,我們相信中國市場一定會啟動,成為繼美國和歐洲之後最大市場,每個省建基地,那就意味著這個省會把市場給你。」李河君承認,布點確有中國國情考慮,「沒有在當地實現就業、帶來GDP,光在那裡找資源、要資源,人家不願意支持你」。

李河君說,佈局一個區域就能帶動一地物流,漢能一個基地能夠帶動產業鏈下游1026家企業的發展,由是再造當地產業鏈。

疑問接踵而至,漢能在這些基地的建設中,自有資金佔據多少?此前有消息爆出投資「三三制」:漢能、地方政府和銀行各出資三分之一,並指漢能綁架了地方政府和銀行。

「我們不是資本運作的高手。」李河君稱,從2009年國務院「38號文」之後,國家發改委和銀監會收縮了光伏行業的信貸,漢能八大基地的建設大部分是自己資金,銀行僅得到國開行的支持,地方政府亦有部分扶持,並沒有獲得其它銀行的貸款。

2011年底,國家開發銀行與漢能控股簽下了5年向漢能提供300億元人民幣的授信額度。

不過,這並不能減輕外界的疑慮。在賽維LDK300億、尚德電力35億美元的高負債背後,加之中國前十位光伏企業大部分負債70%以上的現實,讓國內各大銀行如坐針氈。

「現金流一塊我們很Stalbe(穩健),因為水電每一年都有幾十個億。」李河君強調,水電投完之後,未來基本是零投資,其後淨享收益且十分穩定。

李河君同時稱,3GW產能完全投產之後,暫時不會再投新的生產項目,重點放在光伏電站業務上。「那時薄膜電池和電站都會增加現金流」。

薄膜路線的選擇

問題在於,就像蘋果公司一樣,First Solar是可以複製的嗎?

薄膜技術路線的質疑未停息。

目前薄膜電池領域,僅有First Solar一家成功,而尚德電力早已把上海的薄膜生產線停掉,正泰太陽能近期將薄膜生產線掛牌出售,歐美眾多薄膜電池企業亦已停產。

一位光伏企業高管透露,目前准單晶組件轉化效率已經達到18%左右,仍在突破,薄膜僅在10%左右,且晶硅組件每瓦價格與薄膜等同,從成本和轉化效率兩方面已足以將薄膜擊敗,「薄膜沒有市場」。

李河君認為薄膜轉化率低論斷是半個偽命題,薄膜勝在單位度電成本便宜。「薄膜生產過程零污染,是弱發電,對太陽光角度要求不像晶硅那麼刁。」李河君舉例,漢能在新加坡和廣東對薄膜、晶硅組件做對比測試,在新加坡測試中前者比後者發電量多40%,後者則多20%。

作為例證,在晶硅行業一行虧損之中,First Solar第三季度淨營收8790萬美元,雖然遠低於去年同期的1.965億美元,但延續了二季度的1.109億美元強勁贏利。

但問題在於,就像蘋果公司一樣,First Solar可以複製嗎?First Solar採用的是碲化鎘技術,漢能走的則是未有成功案例的硅基薄膜。

6月份漢能收購德國的Solibro公司,採用的也是未有商業化成功紀錄的銅銦鎵硒(CIGS)技術,雖然其最高光電轉換效率達17.4%。

「成本仍是薄膜電池需要跨越的欄杆。」上述高管說,目前硅基薄膜量產的轉化效率10%左右,CIGS就是13%左右。就每瓦的薄膜電池成本而言,生產過程中需兩片玻璃0.12美元,EVA是0.06美元,設備折舊0.2元美元,鍺烷0.1美元,此為0.48美元/瓦,加上硅板、接線盒、邊框,成本要超過0.7美元/瓦,「但晶硅組件的價格現在已在0.7美元/瓦區間,薄膜企業中就算成本控制最好的First Solar,也需0.73美元/瓦。」

李河君分析,很多企業做薄膜做不成功,主要限制於兩個高門檻:規模和核心技術。薄膜不似晶硅,不是單純買設備即可以生產,而是持續的技術研發和資金投入,同時需要做到似First Solar超過2GW的產能規模,才有可能降低成本。

2011年First Solar的產能為2.376GW,以目前漢能3GW的產能計算,已超前者。李河君解釋,由於規模和國產化,漢能薄膜電池可以做到0.5美元/瓦,較之晶硅電池便宜30%-40%,「歐美雙反,沒有針對薄膜電池,2011年中國光伏組件出口約為18GW,這給了很大市場空間」。

First Solar預計,2012年其自營光伏發電站數量將上升至23家,總產能達850MW;2013年達27家,總產能可達2200MW。

李河君肯定First Solar模式。李河君指做完8個基地之後,漢能會做兩項工作:作投資光伏電站資本金用;做交鑰匙工程,建設及運營電站。兩項工作均會在歐洲、國內大規模佈局,並運用公司的薄膜組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91

漢能的疑點與新首富的算盤:李河君想要什麽?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277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1-31 10:43 編輯

漢能的疑點與新首富的算盤:李河君想要什麽?

作者:格隆匯 旻超

導讀:前幾日漢能的李河君出人意料的超越了馬雲變成了中國首富,他旗下的漢能薄膜發電引發市場多方解讀,本期港股那點事分享來自格隆匯會員旻超對李河君及漢能的的解讀,供大家參考。

前幾日漢能的李河君出人意料的超越了馬雲變成了中國首富,相信很多朋友對李河君和李河君的漢能薄膜發電(0566.HK)都不是非常了解。這邊我就簡單介紹下李河君和漢能為何能這樣一飛沖天的原因,說的不對請多多包涵。

李河君
1967年出生於廣東省河源一個農民家庭,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李河君讀大學時曾經組織30多個同學,在學校食堂大門口賣了3天膠卷,掙了12塊錢。媒體報道稱,1988年,李河君靠著向大學老師借來的五萬塊錢,賣過電子產品、玩具、礦泉水等。到了1994年底,他帶領著17個夥伴積累了七八千萬元的資本。有同學建議他收購上市公司做莊,李河君認為主意不錯,於是在全國各地尋找水電站資源。在調研過程中,他放棄了收購上市公司的想法,轉而殺入能源行業。

1994年,李河君拿出1000多萬元,收購了河源東江上一座裝機容量為1500千瓦的小水電站,這可以視作他二次創業的標誌。上世紀90年代正逢小水電站大躍進。不到10年,數萬座小水電站在中國各地江河上建成,其中大部分是民營水電。李河君旗下電站的裝機量從幾萬千瓦擴大到幾十萬千瓦。2002年,雲南省規劃建設8座百萬級千瓦水電站,李河君一舉簽下其中的6座,總裝機規模達2300多萬千瓦,民營資本進入百萬級水電項目在當時的中國可算史無前例。此後幾經波折,2011年3月,金安橋水電站一期240萬千瓦機組並網發電。李河君在水電領域做得風生水起,但作為民企老板,他隱隱感到這個行業的天花板。

2006年到2009年光伏行業大發展,光伏發電成本不斷下降,2008年光伏全球安裝量增長1倍以上。李河君決定跨入光伏業。當時在行業中晶矽占據九成市場,薄膜比例還不到一成。李河君力排眾議、大舉投資薄膜太陽能,並且計劃打通全產業鏈,做出規模。2012年下半年起,全球光伏市場遭遇寒冬,到了年底,李河君高調宣布漢能光伏組件產能已達3GW,超越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以及太陽能發電系統集成商。李河君先後發起三起海外收購,收購對象德國索利博爾公司、美國米爾索勒公司以及全球太陽能源公司均為薄膜太陽能的同業企業,從而在薄膜發電技術上實現了突飛猛進。

~~~~~~~~~~~~~~~~~~~~~~~~~~~~~~~~~~~~~~~~~~~~~~~~~~~~~~~~~~~~~~~~~~~~~~~~~~~~~
漢能薄膜疑點重重
目前市場上普遍對漢能存在疑慮,首先因為幾乎沒有看到過薄膜發電的大規模應用。其次漢能的收入和他的母公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從公司最新的14年年中報看,漢能的毛利率達到了驚人的85.5%,凈利潤率達到了51.8%。漢能的主要業務並不是出售光伏相關產品,而是建造薄膜光伏生產線給他的母公司(漢能控股)。這樣市場就沒有了參照對象,首先薄膜技術就這一家,而且它的毛利率等又不能對比其他如多晶矽的生產企業,漢能造的是身產線。所以我就理解為:好吧,這是條技術很先進的身產線,又幾乎壟斷了薄膜發電的市場。

漢能財報的一些疑點

1)簽訂銷售合同的補充協議
漢能的業務主要就是出售光伏組件的生產線給母公司,而這個生產線生產時間長,所以會計上把當期生產線完成的比例把合同收入計入公司的當期收入。然後通過簽訂補充協議把這個合同的金額往上提,那麽銷售收入的增長就出來了。


2)擴大應收賬款
收入的增長是一回事,但錢能不能拿到是另一回事。2013年年報顯示漢能的應收有42億,到14年上半年,應收擴大了20億至62億,而同期公司的凈利潤只有17億。更誇張的是應收中97%來自於關聯公司,所以說漢能是在給母公司打工,忙了半年還要倒貼母公司。

公司近幾年的經營現金流都是負的,投資現金流也是負的,靠的只有籌措資金來維持運作。13年靠的是股份認購,14年上半年靠的是銀行貸款。
3)股權集中
漢能的股權集中度非常高,光是前三大股東就占了70%以上,如果我們再腦補下漢能的相關方通過二級市場控制了其余30%貨中的絕大部分,那麽這個股價就基本被漢能控制了,所以如果你想融資做空漢能,但很難融到券。

漢能想要做什麽
其實以上這些信息對漢能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的,就算你去問公司管理層,他們也是承認公司的收入過度依賴母公司。但問題就是漢能到底在幹一件什麽事。在我看來,漢能不僅僅是在給投投資者畫大餅,也是在給自己畫大餅。李河君自己肯定是對薄膜發電技術未來的應用充滿了信心。但這個技術未來是否能闖下一片自己的天空,這個很多業內人士都各執一詞,作為我等散戶,想從首富身上賺錢不是那麽容易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983

【起底】漢能是家什麼公司?股價為何4天暴漲75%? 富途證券

http://xueqiu.com/3951307517/37477252
$漢能薄膜發電(00566)$  股價週四再創新高,收漲14.06%,市值超過已3000億港元,早盤一度急升超過40%,高見9.07港元,曾超越3545億元市值的長江實業,公司主席李河君因此有望重奪中國首富寶座。

過去4天中,漢能薄膜發電的股價已暴漲75%,但該公司週四向港交所表示,已「注意到」這一輪上漲行情,不過董事會「並不知道導致這輪股價和成交量行情的原因」。據彭博,本週頭三天中國內地投資者通過「滬港通」淨買入了3.93億港元的漢能股份。過去兩天內該公司股票的成交量超出其他港股至少4倍。過去一年裡,該公司股價已令人震驚地上漲了5.5倍。據FT,自2010年以來,漢能幾乎全部148億港元營收都來自向母公司漢能集團銷售設備。



漢能究竟是家什麼公司?

漢能集團(Hanergy Group)用3年時間打造出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太陽能上市公司。憑藉分佈在中國內地多個地方、構成了龐大生產網絡的太陽能電池板工廠,漢能成為了中國光伏行業的龍頭企業——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其香港上市子公司和自身之間的銷售奠定這一地位的。

漢能薄膜發電主要銷售用於生產太陽能電池板的設備,其報告實現逾50%的淨利潤率。該公司的市值是其最大對手、美國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First Solar的三倍,並且超過中國所有其他太陽能上市企業的市值總和。









股價為何連續暴漲?

分析稱漢能暴漲與多重因素有關:

一、環保概念股:央視前主持的紀錄片,令新能源股本週受資金熱捧,而主營業務包括制銷矽基薄膜光伏產品及建造太陽能電站及屋頂電站的漢能,自然也受惠這股浪潮。

二、北水南來追捧:昨日漢能成交額創新高的同時,港股通買盤佔比達98%,而近數月已有逾32億資金藉滬港通南下掃貨。事實上,自滬港通開車以來,南下資金一直對漢能情有獨鍾,相信內地基金在推高股價方面功不可沒。

三、場外認股權安排:漢能週一宣佈,向獨立第三方新華聯控股,配售15億股新股籌55億元。今日市傳新華聯控股透過投行向對沖基金發行多批認購股權,最快一批行使期為3個月之後,導致股價極度波動。

四、沽空盤挾倉:有市場消息指,不少機構如加拿大對沖基金BHP International Markets早前巨額沽空漢能股票,惟在近日昇市下已陸續被迫大量補倉,進一步推升股價。

五、盈喜兼提非關聯收入:公司週二發盈喜,特別提及去年非關聯交易產生的下游業務收入取得重大突破,佔總收入逾35%。漢能一直為人詬病的,是其大部分收入來自母公司,且後者拖數情況嚴重。公司強調非關聯交易收入,或能紓緩投資者疑慮。

六、主席兩會提案:漢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亦為全國政協委員,其最近剛剛提交今年兩會提案,主題是《關於建立「綠碳銀行」,鼓勵新能源家庭用戶,活躍我國碳市場的建議》,也令漢能受市場青睞。

起底首富李河君的新能源生意  大概是支概念股

儘管普通公眾對李河君並不熟悉,但他也早就不是無名之輩。2014年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李河君就以淨資產130億美元排名第五。但是李河君一直是頗具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就是一大炮,騙錢!&#  34;,有人說他"滿嘴跑火車&#  34;,甚至在其任掌門的漢能控股集團,都有人站出來隔空大罵"李河君就是吹牛大王、畫餅高手。

但是,這一切都不妨礙李河君以股票市值踢走馬云,成為新晉中國首富。對於「首富」席位,李河君並不陌生。去年,李河君以870億元的身家首次登頂 「2014《新財富》500富人榜」,被稱為近年富人榜上最大的一匹「黑馬」。當時有報導稱,「近十年的低調潛行後,李河君持股97.57%的漢能控股集 團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清潔能源提供商,業務橫跨水電、光伏、風電等領域。」



此前,李河君有過2次暴富經歷。時間上,基本上和他在新財富 500 富人榜上的表現吻合。其中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年份:2003 年、 2009 年和 2014 年。

2003 年是李河君第一輪暴富的開始。此前,他聲稱投入全部身家 206 億云南金安橋電站項目終於正式投入使用了。2012 年 8 月,該水電站四台機組全部並網發電,年發電量超過 130 億度。電量能夠滿足一個 3000 萬人口城市一年的居民生活用電。

金融危機後,2009 年漢能控股收購鉑陽精工,進入太陽能光伏領域,並選擇了薄膜技術。這就是後來的香港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電,漢能控股集團目前持股 73%。從利潤率來看,公司正處於高速增長的狀態。

然而,2009 年太陽能光伏產業被認為是十大產能過剩行業之一。而薄膜技術更是市場份額不到 1%,而且技術壁壘更高,成本下降曲線更緩慢,也是前景堪憂。

為什麼要進入產能過剩行業,還選擇一個相對落後的技術?抄底收購。之後幾年內,漢能先後收購了德國的 Solibro 、美國的 MiaSolé 以及 GlobalSolar Energy 。而這幾家都曾是業界知名公司。和之前耗時近十年建水電站一樣,這些只是又一輪鋪墊。

2014 年,李河君第二輪財富暴增開始。這一次,發揮作用的是一系列在二三線城市批下來的光伏發電項目以及太陽能電池製造廠。但這些研發性質更強的項目真的能賺錢嗎?由於清潔能源項目是政府鼓勵的,一方面容易拿到政府補貼,另外申請銀行貸款也相對輕鬆。這種情況在二、三城市操作起來也更加方便。至於項目實際進展如何?英國《金融時報》曾在去年探訪過漢能控股集團在成都附近的工廠:生產蕭條、設備落後。

經歷了兩次暴富後的李河君,他的財富主要來自哪裡?根據榜單介紹,他的財富主要包括其香港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電持股的 800 億市值。榜單統計時間截止前的收盤股價、總股本、持股份額相乘,得到就是這部分財富。

除此之外,1600 億元還包括李河君旗下非上市部分水電、太陽能及其他產業。不難看出,他有一半身家都來自財務並不透明的母公司漢能控股集團,包括了水電、風電、節能減排三大產業以及一系列很有噱頭的項目和客戶。

聯手宜家推廣戶用太陽能供電系統。根據其官網信息,2013 年 7 月合作以來,該項目已經先後在荷蘭、英國、瑞士展開。其中,在瑞士每套系統 25 年的質保期內將產生 18000 瑞士法郎(折合 121.53 萬人民幣)的收益。

另外,在兩項汽車合作項目上,漢能更是只見名聲,不見數字。無論是為阿斯頓馬丁賽車提供太陽能芯片,減少車載設備的能耗,還是成為純電動車先鋒特斯拉的中國首家充電站供應商,宣傳中對合作分成收入隻字不提。

漢能做的是新能源生意。但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寬泛的概念、技術、規模宏大的政府以及遠在國外的試驗項目。那漢能到底靠什麼掙錢?可能當年云南的特大型水電項目至今仍是漢能主要收入,漢能控股卻沒有公開財務數據可查。此外,英國《金融時報》看到的文件顯示,自2010年以來,漢能薄膜幾乎全部148億港元(合19億美元)營收都來自向母公司漢能集團銷售設備。目前,漢能集團控制著漢能薄膜73%的股份。

註:本文由富途證券蒐集整理而成,僅供投資者參考,不構成任何的投資建議和決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504

有沒有可能我們都錯了?——從特斯拉的劇本來看漢能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55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7 09:52 編輯

有沒有可能我們都錯了?——從特斯拉的劇本來看漢能

作者:Charles Yonts ;

Johnny Lau


導讀:周四我們發了格隆匯能源行業資深專家Michael對漢能疑惑的系列分析之一:《奔向外太空,還是墮入地獄——漢能疑惑》,表達了市場對漢能的疑惑。本著兼聽則明的態度,本期港股那點事分享一篇來自里昂的深度報告,這也是市場上為數不多的關於漢能的報告,供大家參考。


以下內容摘譯自里昂的報告:《The 10th man on Hanergy 》


當大家意見都一致的時候,有沒有可能我們都錯了?

有著遠大追求的薄膜太陽能設備制造商已經成功擺脫了媒體對其關於影子銀行、與母公司簽署的有爭議合同的詢問,市值扶搖直上已經大於CGN、華能、長城和聯想。在我們去年12月份的報告中,我們其實沒有真正抨擊其股價過高,而在那之後,股價繼續上升了70%。所以,有沒有可能:我們都錯了,而市場是對的?


明顯的共識:

自從去年12月份我們發布漢能的報告(Global Solar (Are they really that good?))以來,我們了解到每個人—從投資者到記者到業內人士–似乎都認為股價嚴重高估,但是所有的這些觀點,以我們來看,都沒有考慮到基本面和我們對其估值的看法(即使最樂觀的情況下,我們認為其估值還有2-3倍升值空間),而其股價自那以來繼續上漲了70%,與去年相比上漲324%。


看到這種情況,作為一個投資者,我最大的疑問是:那又如何?大多數這些問題都是一年前的,或者更早時間。


根據Factset數據,80.5%的股份是由內部投資人(大多數是主席)持有,3.7%由機構持有,15.8%則由未知個人拿著。機構投資者持有的大多數是指數基金,李主席目前來看不太可能大規模拋售股票,那麽,是什麽原因讓那16%的未知投資者來買呢?


有許多關於這部分未知投資者的推斷,我就不重複了。現在讓我們來聚焦一些市場沒有的聲音,那就是關於“第十人”的觀點:


在僵屍電影《世界大戰Z》中,以色列從僵屍大災變中生存過來,原因是他們堅持的第十條教義:如果9個人看同樣的信息得出同樣的結論,那麽第十個人必須站出來表達不同意見並積極尋找證據來證明。


從我了解到的,目前沒有人持有這種觀點:這支股票很便宜因為漢能將會不止在太陽能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根據李河君的視野,也將在整個能源領域帶來變化。


接下來我將證明以上論斷是正確的,漢能是一家低估值的有遠見的高科技企業。


這家企業到底有多大?

目前最接近漢能市值的是特斯拉。像漢能一樣,特斯拉市盈率也非常高(176x 15CL)。2家公司在新能源領域都旨在改變目前根深蒂固的現狀(漢能是化石能源發電;特斯拉是內燃機)。對特斯拉來說,只有你相信其電動車市場份額將繼續擴大,馬斯克是真正有遠大而不是一個自大狂,其高估值才有意義。


同樣對於漢能來說,也許你可以剔除它1-2年的盈利預測,投資者不應當僅局限於短期的盈利預期看待漢能,而應當放眼2020年的業務發展。


從特斯拉的劇本來看漢能

Considering this as a pure technology company, the sky is the limit.考慮到這是個純技術的公司,天空才是極限。


在下面的4種情景中,按照傳統業務來審視漢能的話,我也不能接受它的高估值。所以,讓我們住在未來,而不去過去。


情景1——普通面板制造商(Plain vanilla panels)。到2020年,如果是單純作為一個面板制造商,漢能的PE估值為13倍。


情景2——讓關聯方做建設和運營:太無聊(Build & flip: Too boring)。結果將是還不如選擇情景1,做面板生產商。因其利潤率不如做面板高,又需要更高的營運資金要求等。


情景3——自己做建設運營(Keep all projects on the books)。在這種情形下,漢能可以達到20年1.2倍PB的估值。如果超過20%ROE的話,那麽公司將會是小於1倍PB。


情景4——未來在一個充滿太陽能汽車、智能手機和集成太陽能屋頂的世界(iPads, iCars and the works)。漢能預計到2020年太陽能汽車市場將達到46GW,基於500-1000萬的電動汽車用量。而個性化定制的面板將使每瓦面板的賣價更高。


以2美元/瓦賣出13.6GW 的面板,而成本為0.2美元/瓦,這將使得其利潤達到160億美元/1270億港元。這將使得漢能在20年的PE估值在1.4倍。


這一次和以前不一樣

我的這些觀點並不是說漢能從Solibro, Alta Devices, Global Solar購買的太陽能技術沒有吸引力或者無法正常工作。對於像我這樣的愚笨的新能源愛好者,這些技術是難以置信令人興奮的。尤其是MiaSolé  and  Alta Devices 以及潛在的革命性的東西。不僅如此,這些技術已經被更為聰明和更有資格的來自矽谷的主投資商和技術制造專家審視。


問題是,所有的這些人都沒有投資,是什麽原因讓漢能撿到一個如此大的便宜。以“第十人”的精神,我們必須思考是什麽讓漢能獲得成功,那些人失敗在哪里?


沒人走過的路

漢能打造他們以前缺乏技術的平臺想幹什麽?——尤其是並購Miasole

首先,規模。除去Solar Frontier,沒人曾經嘗試過加強一個誘人的CIGS標準的薄膜技術以擴大規模,TSMC好像曾經緩慢的幹過,而三星似乎一直在猶豫,solar frontier 實現這一過程可以說,代價非常大。漢能有兩個300MW光伏工廠將在2015年運行。


第二、協同效應。對於這一點,我稍顯猶豫,漢能購買的這一技術自使用以來有較大的分歧。然而,那些被並購的公司都很神秘,操作這些小作坊式的公司並不能有效的幫助公司的技術升級。


第三,爭奪早期的終端市場。即使漢能設法達成目標,銷售也會由於技術困難和成本上升導致困境,而漢能擁有強大的股東背景,母公司是一個相當大發電業務,能夠為漢能提供強大的需求,以驅動漢能業務的增長。


鑒於漢能母公司的神秘,以及報表中不尋常的關聯交易,公司的財務被懷很正常。這一現象在李主席宣布用其股權進行股權質押獲得50億貸款之後,更不用說在金融時報刊登的本集團的高息信托產品,另外,關於漢能和母公司的支付問題也在影響著投資者的信任。


盡管有較多的風險,但讓我們思考積極的一些東西。當很少有人了解李河君,中國首富他的焦點和財富看上去都和再生能源有非常強的關聯。因此,他大概會花35億人民幣在信托產品,3.45億港元的股權質押貸款以及10億美元的現金流到水電已經推動太陽能發展,而最終受益的是漢能的股東。


實際上,在緬甸的1.4GW的大壩建設充滿爭議,但是李河君和集團公司背負這些債務所得到的現金除了去購買這個大壩還能去幹什麽呢?


由於這個項目的緣故,我們假設李先生會用這些錢保證下遊太陽設備,而隨後會被以一個公平或者便宜的估值註入上市公司。投資者應該相信李主席能夠精明和創造性的運用和掌控能夠有效率推進薄膜項目的資本和債務。反過來說,如果你的公司估值已經高到那種程度,你會不去抵押股票嗎?


最新的金融時報的文章

2月17日,金融時報發表了一篇能詳細闡述了漢能主席李河君一直堅持高息的影子銀行貸款的行為。考慮到漢能沒能立即出來反駁,我們姑且認為金融時報的文章並非空穴來風,但我們沒辦法去驗證這個事情。

根據彭博發表的文章,漢能集團在過去兩年,已經通過信托產品獲得35億人民幣資金,利息在7.5%-10.5%之間,表明加上費用之後,漢能的成本在8.5%-11.5%之間。


花錢如流水

根據金融時報的文章,大部分債務被綁定在漢能金安橋水電項目,李先生在接受CNBC專訪上說,那是在那條小河上最大的一個,每年將提供10億港幣的現金流。鑒於缺乏評估數據,我們不能確切的說這是正確的。基於我們的估計,其母公司擁有40億的現金流來由於6GW的水電資產,那麽對於金安橋項目20億人民幣的是有可能的。


首先,漢能擁有多少水電資產?在其網站上,漢能說其有6GW的容量,盡管僅僅只有3.1GW被分解,(3GW在金安橋項目)。我們回到前面,即假設6GW的數據時正確的,我們估計這個稅前現金流可能在40億元人民幣範圍之內。


我們的關鍵假設在於,近乎沒有真實的數據來計算,並且水電是比其他再能能源和熱能源更為特別。對於稅收、費用和效用的估計,我們以華電福新和CPI的全國平均水平為參考指標。 對於利息,我們更多的傾向於選擇央行標準利率而非利率在6.5%以上信托產品的利率。總之,模糊意義上的ROE在10%左右基本上是比較合理的估算了。



但是,以上的計算式基於6GW的容量。僅就金安橋項目,這個數字大概是一半,或在20億元的稅前現金流PA,並且假設漢能擁有100%的股權。


我們並不完全肯定集團如何實現6GW的水電容量。除了3GW的金安橋項目,集團的網站上還披露了3個小水電項目,共計82MW 容量。集團同時運營著地處緬甸薩爾溫江的坤龍大壩。公司更新於2010年,但沒有給出更多的數據,當地媒體暗示其實一個在2007年動工容量達到1.4GW,並計劃於2018年完工的項目。


然而,根據相關報告,這個工程一直有較大爭議,在撣邦地區的北部的當地人強烈反對大壩修建(有時會放炸藥阻礙進程)(這也許會轉移到太陽能)。



李河君:中國的馬斯克?


大多數評論都關註李河君的2件事:(1)我們對他了解的有多少?;(2)他有多富?然而,作為第十人,我們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李首富不是富有遠見的話,我們的論證是站不住的。想想沒有喬布斯的蘋果和沒有馬斯克的特斯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46

漢能市值破3000億港元 超光伏上市企業總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82330.html

漢能市值破3000億港元 超光伏上市企業總和

第一財經日報 晨雨 2015-03-06 06:00:00

作為一家中小型企業,漢能的規模相當於一家中小型光伏企業,而保利協鑫、阿特斯、英利等一線光伏企業,市值遠不如漢能。

“這到底是什麽樣的公司?如此神奇?”“僅僅2年多時間,市值從80億港元到了3000億港元。”3月5日的朋友圈里,大量私募、公募基金、券商和光伏行業人士都發出這樣的驚嘆。

這家“神奇”的公司就是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下稱“漢能”)。而目前漢能的市值,幾乎是所有A股、H股和美股光伏企業之和。其股價飆升的理由在哪里?讓人直呼“看不懂”。

繼3月2日~4日大漲後,漢能公司的股價繼續大幅上揚,總市值也突破了3000億港元,摸高至3041億港元。

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李河君(漢能實際控制人),途中雖被記者追堵,卻閉口不談股價大漲之事。

股價飆升

3月5日,多只新能源港股股價大幅上升。其中,君陽太陽能上漲70.33%、陽光能源漲24.59%,卡姆丹克太陽能和聯合光伏、保利協鑫能源等都有3.88%至9.43%的上揚。而最為搶眼的還是漢能。其股價從開盤時的6.45港元,上午9點50分左右一度沖高至9.07港元,隨後滑落,午後依然維持高位震蕩走勢,最終在下午於7.3港元收盤。漢能當日的實際成交量為5.83億股,成交額44.19億港元。

根據相關公開資料,當日所有港交所的上市公司中,漢能的成交額位居第一,遠超匯豐控股、中國平安、工商銀行、騰訊控股等。其3041億港元的市值也已超過了港交所(00388.HK)等。

“走勢太詭異。”一位基金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漢能在今年以來的股價大幅上揚,從1月的2.65港元低位,漲到了目前的7.3港元,漲幅高達175%,這種上漲幅度可謂是多只新能源港股中罕見的。而且,在1~3月的這兩個月期間,不少港股股價都是在下滑的,漢能卻逆勢而上也堪稱奇特。另一方面,連續四天,漢能已經累計上揚了60%。

而一位金融行業人士告訴本報,李河君及一致行動人在漢能中的股份估計在70%左右,那麽以3041億港元市值來計算,李河君的身家大約是2000億港元。

連續幾天的幾十億資金砸在漢能公司中,這些錢到底是哪里來的?“在漢能這樣一家不被外界所看好的企業身上,來下這麽大的賭註,基本可以被判斷為‘莊家’。”前述金融行業人士稱,雖然知道漢能這家光伏企業,但了解它的人似乎並不多,而且也幾乎沒有太多的市場報告來研究它,倒是有香港和內地機構在考慮研究,是否要對其做空。

如何運作?

市值既然如此之大,漢能的業績究竟如何?

3月3日,漢能公布報告稱,其2014財年,純利增加約55%以上。2013財年,漢能的凈利潤是21億港元左右。此外,漢能還表示,2014年其非關聯交易產生的下遊業務收入,在去年獲得重大突破,占該公司2014年12月底財政年度收入約35%以上,比2013財年也有大幅增長(當年為32.74億港元),同時去年出售的5個光伏電站項目也有顯著收益。

事實上,讓機構看不懂的地方,主要是有幾點:首先是漢能自身的業務模式,另外即便2014年漢能的純利和收入大幅增加,但漢能自身的現有實力,似乎也與其龐大的市值相去甚遠。

多年來,漢能的結構都較簡單:把自己的生產設備和整套生產線賣給自己的聯營或者關聯公司。比如說,2014年初,它就與漢能控股(母公司)指定的河北曹妃甸漢能光伏有限公司合作,提供後者總計600兆瓦的CIGS薄膜太陽能整條生產線。

而近期,它還從事另一項業務:把漢能控股制造出來的組件再買回來,並且安裝到相關電站上。如2013年,漢能就買入了大約677.9兆瓦的光伏組件,用於安裝到光伏發電項目上。

上述兩類業務結合的做法,在行業中難得一見。很少會有公司既把組件制造設備賣給母公司及關聯企業、又將組件買回來做電站,多數企業是賣產品(如多晶矽、矽片及組件)加上電站投資建設等。所以在市場上,幾乎看不到可以與漢能做比較的公司。

此外,對於漢能報表中的個別數據,也有相關疑點。

2013年,該公司的物業及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僅為2.09941億港元,但是流動資產高達91.97億港元;漢能的商譽有79.15億港元之多,無形資產也有11.88億港元;其當年的收入為32.74億港元,但實際的“貿易及其他應收款項”則為42.21億港元。42.21億港元中的主要應收款有一筆“應收合同工程客戶款”18.58億港元,這個客戶還是漢能控股關聯公司。這也意味著,漢能的主要欠款人是自己的“親戚”。有分析師告訴記者,收入小於應收款的問題,在光伏待業內不是很多見,多數情況下,應收款的應該是小於收入的,但也不排除這家企業議價能力較弱(上一年的應收款沒有拿到又轉入當年)以及關聯企業較多等問題。而漢能的固定資產遠低於流動資產、商譽值偏高、收入低於應收款等三類問題,在2014年上半年也並沒有得到緩解。

此外,作為一家中小型企業,漢能的規模相當於一家中小型光伏企業,而保利協鑫、阿特斯、英利等一線光伏企業,市值遠不如漢能。多位金融行業人士評價道:“這是很有趣的事情,漢能這樣一個光伏設備制造商,居然有這麽大的市值,業內外都少見。”

不過,李河君對於漢能充滿了雄心壯誌。他向外界傳遞過公司的遠景:漢能有一個“121”計劃,到2020年實現銷售收入1萬億元,市值20000億、盈利1000億元。因此,5年內李河君或許就具備了挑戰“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能力。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編輯:一財小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860

漢能的“驚險一躍”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178

2015年3月3日,北京,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開幕。會後漢能控股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一路奔跑躲避記者采訪。 (CFP/圖)

2015年2月18日,大年三十。在千家萬戶的鞭炮聲中,香港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電集團有限公司(00566.HK,下稱“漢能薄膜發電”)為投資者奉上一份“超級大禮包”。

上市公司當日公告顯示,按照與母公司漢能控股新訂立的三年期總供應協議,漢能控股母公司漢能集團在2015至2017年期間,每年從上市公司的采購上限約為128億人民幣。比2014年37.8億元的年度采購上限上漲了339.3%。

盡管供應協議中的采購上限並不意味著最終的真實銷售業績,但這一高達300%以上的業績增長預期依然令市場為之咋舌。在這一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前兩個月漲幅已高達150%的公司股價,甚至沒有經歷回調便堅挺地站在了4.5元的高位之上。

就在送出這份“新年大禮”前不久,漢能薄膜發電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剛剛經歷了一場與市場做空機構驚心動魄的對決。

2015年1月8日,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報道顯示,有市場做空機構因“巨額押註該公司股價下跌”,可能損失逾3億美元。而在此前,總部位於亞洲的里昂證券(CLSA)發布研究報告,對漢能股價過去6個月的大幅飆升提出質疑,認為公司的“基本面並未發生變化”。

《金融時報》在此後連續發表的多篇報道中,也依據相關研究報告,對上市公司與母公司龐大的關聯交易及前期過高的應收賬款等財務信息提出質疑,但上市公司股價依然在質疑聲中持續飆漲。

此後,《每日經濟新聞》等多家媒體調查顯示,一家名為BHP(BHP International Market Ltd。)的市場機構通過質押融資等方式,籌措了12億股漢能薄膜發電股票並大舉做空上市公司股價——而在數輪市場博弈之後,“彈盡糧絕”的BHP可能面臨高達數億美元的虧損。

就在這場多空博弈接近尾聲之際,48歲的漢能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接受南方周末專訪時,向市場中潛在的做空對手發出了警告:“沒讀懂漢能的人,都(會)賠得很慘。”

實際上,李河君從跨入光伏領域的第一天起,就面臨著無數的“讀不懂”。

在2013年首次以665億元“身價”名列《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四位之際,《福布斯》在其報道中描述了市場各方對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及其創始人”迅速崛起的懷疑:光伏同行質疑其數據是否可靠,太陽能薄膜領域的專家質疑其技術路線,輿論質疑其資金鏈可否持續。

而在他所進入的光伏領域,“不是瘋子,就是騙子”成為了業界早期對他的“一致看法”。

時至今日,盡管李河君堅信上市公司1700多億港元的市值“已經代表了市場的回答”,但是對於這一造就其首富地位的上市公司市值,究竟是一個短期“資本運作”奇跡,還是可持續成長的產業成功典範,依然爭議不斷。

3月5日,漢能薄膜發電股價以7.3港元收盤,總市值突破3000億港元。

光伏布局

從1994年收購河源東江第一個電站,到2002年開始歷時8年、累計投資高達二百多億元的第一個百萬千瓦級民營水電站——金安橋水電站的建設,李河君有著十余年的水電項目投資建設經歷。

2006年,已身為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的李河君“意外”當選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這一“陰差陽錯”的差事,令他得以從內部深入觀察當時剛剛誕生的光伏行業。

當看到他上任時所嘲笑的光伏發電,成本在短短3年內便從3元降到了1元左右時,深知傳統電力產業成本結構的李河君被震撼了,“當時所有人都覺得降到5角錢需要50年,結果只用了五六年”。

李河君此時已經意識到,一旦光伏發電成本跨過某個臨界點,一場規模空前的“能源替代革命”即將到來。這一“能源替代革命”的信念,刻印在他於2012年出版的《中國領先一把——第三次工業革命在中國》一書中。

他在書中討論了中國光伏產業前期發展中的種種隱憂:核心技術的滯後、“兩頭在外”的代工模式、行業發展的無序與失衡、國家戰略的缺失等等,也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光伏市場模式:以本土市場應用取代“兩頭在外”的出口加工;不依賴政府高額的電價補貼,而是在更廣泛的市場應用中推動傳統能源替代;以及可以直接跟傳統發電成本競爭的光伏產品性價比等等。

在李河君看來,能夠實現他這一產業理想的技術路徑,並非當時已經被巨額國際市場補貼所“催熟”的晶矽技術,而是當時還沒有被中國光伏企業主流所接受的薄膜光伏技術。

在2008年決定跨入光伏領域,並選擇了當時市場並不看好的薄膜光伏技術路徑時,李河君遇到了公司內外的一片反對之聲。他的回應是在2009年年初的公司年會上做了題為“我有一個判斷”的講話,稱“我仿佛已經看到晶矽一片死屍”,最終令公司高管們妥協。

位於廣東河源的漢能薄膜光伏制造基地被稱為“漢能的延安”,這里既有李河君早年在東江上建設的第一座水電站,也是漢能2009年跨入光伏領域後大規模投資建設的第一個光伏制造基地。

占地四百多畝的基地廠區內,隨處可見的電子屏幕上滾動著漢能的宣言:用清潔能源改變世界。在其中一個廠房的屋頂上,兩萬三千多塊太陽能薄膜電池板所發出的電力,在供應廠區用電的同時,還向南方電網出售多余的電力。

據公司內部人士介紹,廠區內目前共有三條薄膜光伏生產線,分別是早期的鉑陽生產線(香港上市公司制造)、瑞士歐瑞康生產線以及正在調試中的美國生產線。在所生產的光伏薄膜轉化率上,還在調試中的美國生產線最高,其次是瑞士歐瑞康,而早期投產的鉑陽生產線轉化率最低,已在2014年進入滿負荷生產階段。

三條轉化率不同的薄膜光伏生產線,對應著漢能進入光伏領域的不同階段。其中香港上市公司鉑陽太陽能(即漢能薄膜發電前身)的鉑陽生產線,是漢能跨入光伏領域的第一塊“跳板”:李河君2010年掌控這家太陽能設備制造商之後,即以此為平臺展開了對上遊核心技術收購和下遊光伏基地建設的大規模整合。

第一塊跳板

2009年,在國際金融風暴中遭受巨創的紅發集團被薄膜光伏組件制造商Apollo集團反向收購並借殼上市,更名為“鉑陽太陽能技術控股有限公司”。

此時“光伏概念”正是資本市場寵兒,尚德、賽維等光伏新貴的崛起,令還沒有搞清楚“薄膜”跟“晶矽”概念差異的投資者們蜂擁而入,一舉將更名後的上市公司股價從0.1元/股拉到了5.11元之上,漲幅高達50余倍。

而在短暫的熱炒之後,投機者的離場使得股價又在短短數周內跌回“仙股”的本色,並在此後多年徘徊於0.2-0.3元的低位。

此時剛剛跨入光伏領域,並選擇了被業界主流所“拋棄”的薄膜光伏路線的漢能集團,卻被這家上市公司的薄膜光伏裝備制造技術所吸引,並於2010年向公司發出了高達25.5億美元的長期訂單。

除了訂單,還有高達38億港元的可換股債券,這意味著漢能集團提前借給上市公司股東38億港元為自己生產所訂制的設備:如果兩年生產合作達到協議要求,則漢能集團可選擇將借款變成約定價格的相應股權,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如果合作未能達到協議要求,則漢能集團亦可“全身而退”,並保留相應借款的債務追索權。

依照協議相關約定,漢能集團於2010年8月派出高級副總裁代明芳擔任上市公司主席,這也就是媒體報道中所稱的“零股權掌控上市公司”背後的實質含義。而在2013年底,漢能集團如期行使轉債權利,一舉成為上市公司真正的控股股東。

在此期間,上市公司年報的管理層分析中可以看出,鉑陽太陽能早期設備轉化率不足10%,遠未達到大規模商業應用的成本需求:2010年年報中承諾“於2011年內將本集團產品的轉化率提升至10%以上”,顯然並未變成現實。

財新網相關報道中曾提到,李河君表示“東西不好沒人買沒關系,我先用到自己的電站上,這樣還能撐幾年,等要還貸時,我再用好的技術換”,指的正是漢能集團在技術瓶頸突破前“苦撐待變”的這一時期。

就在“苦撐待變”的2011年和2012年,全球光伏市場的“崩盤”為上市公司帶來了巨大的財務壓力:其他光伏客戶的“賴賬”令公司不得不做出近2億元的壞賬撥備,而漢能28億港元的采購合約中,也出現了高達5億港元的逾期應付款。

與此同時,“一意孤行”的漢能集團卻再度向上市公司發出高達60億美元的設備訂單,令上市公司在光伏行業一片伏屍之際,得以撐過最寒冷的冬天。

假如沒有2012年底因全球“光伏寒冬”而帶來的“技術抄底”機會,僅憑鉑陽太陽能自身的研發能力,李河君的光伏事業很可能在龐大的前期產能投資拖累下,與負債累累的晶矽企業們一同變成“先烈”。

而將為李河君的這場“產業鏈豪賭”付出代價的,遠遠不止漢能一家企業。

漢能山東禹城光伏項目。 (南方周末記者 張霞/圖)

產能之困

在接受《福布斯》等媒體采訪時,漢能方面曾透露在光伏基地建設中,使用的是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下遊光伏電站開發中,則獲得了國家開發銀行高達數百億元人民幣的授信額度。

而在光伏基地建設中,《新世紀周刊》報道中曾引述漢能內部“三三制”之說,即漢能、地方政府和銀行各出資三分之一。

如果說政府和銀行的政策和金融支持是一根巨大的杠桿,令漢能得以以一己之力撬動整個產業鏈建設的話,那麽這根杠桿唯一的支點,就是漢能自身的核心技術與制造能力。

假如沒有薄膜光伏核心技術日後的飛躍性突破,漢能的所有產能規劃都可能被視為套取政策資源的“騙局”;假如核心技術不能迅速轉化並形成規模化產能,李河君也只能是一個“空中畫餅”的瘋子——這正是整個光伏業界早期對李河君的“一致看法”。

漢能的這一尷尬處境,在跨入光伏領域三年後的一片媒體質疑聲中被凸顯了出來:2012年11月,《新世紀周刊》以“霧鎖漢能”為題的長篇調查報道,對漢能的技術能力和商業模式提出多方質疑,指出漢能的光伏制造基地遠未達到承諾,並涉嫌利用關聯交易套取高額利潤。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漸漸失去耐心,在優惠政策和銀行信貸方面不斷降低支持力度,甚至出現將光伏基地整體轉讓給其他企業的情況。

而被漢能實質掌控的上市公司鉑陽太陽能,股價也從2009年底宣布轉型光伏產業時高達5元/股的高位,跌至不到0.3元的“地板價”——在香港證券市場中,“仙股”(股價不足一港元)實際上就是垃圾股的代名詞。

政府和市場的擔憂,集中體現在對漢能多處光伏基地“產能空置”的現象上:產能空置不僅意味著漢能所承諾的業績增長和產業拉動效應難以體現,而且各級政府和銀行為此而付出的大量優惠政策和信貸資源也面臨著“血本無歸”的風險。

南方周末記者近日在廣東河源和山東禹州的調查發現,市場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據河源高新區有關負責人介紹,漢能河源基地預期投產五年內營業額達到500億元,但從2011年投產至今,2014年的銷售額僅為5億多元,該負責人估計河源基地公司“應該還處於虧損狀態”。

位於山東禹城的漢能光伏工業園占地五百多畝,投資建設了九條生產線,但據公司內部人士介紹目前只開了四條線,“其中三條是今年投產的鉑陽生產線”。

而在2010年11月規劃建設的500MW光伏並網發電項目,至2014年10月才開始動工建設40MW的一期工程,並計劃於2015年6月底並網發電。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光伏基地項目負責人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他也不太相信2015年漢能的CIGS光伏組件能做到300MW的預訂指標,“能做到100MW就不錯了”。

但與此同時,他仍然對“老板的戰略”有著充分信任,“現在不是一個量變的過程,而是質變的過程,只要能夠讓產業被社會認識,到時大規模複制就完了”。

死里逃生

就在負面消息不斷的2012年,李河君預言中的“光伏產業寒冬”如期而至,並為漢能贏得了一次空前的全球技術整合機遇:在短短半年內,漢能集團以“抄底”價格收購了德國索利博爾公司(Solibro)、美國的米爾所勒公司(MiaSolé)以及全球太陽能源公司(Global Solar Energy)等全球頂尖光伏技術研究團隊。其中曾引風投資本高達5.5億美元的米爾所勒公司的收購價格僅為其最高估值的十分之一。

事後,躊躇滿誌的李河君向《福布斯》透露,他們在掌握了全球七百多家光伏公司的薄膜技術數據基礎上,挑選了五家對象試圖進行並購整合,“結果我們買到了其中三家,另外兩家倒閉了”。

這一堪稱“掃蕩式”的全球技術收購,打破了技術瓶頸,令中國光伏產業直接獲得了第二代薄膜技術的全球領先地位。

在2012年的年報中,漢能薄膜發電宣布以2億元人民幣向漢能集團收購其“全球技術整合”所獲的五項核心專利,突破薄膜光伏轉化率過低的技術瓶頸。

漢能集團於2013年再度與上市公司續簽了高達111.6億美元的設備訂單,其中除了技術已經成熟的鍺矽薄膜訂單外,新一代技術納米晶矽薄膜和CIGS薄膜也名列其中。

根據漢能薄膜發電發布的公告顯示,漢能的銅銦鎵硒(CIGS)組件經德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院(FraunhoferISE)認證的最高轉化率達到21%;砷化鎵(GaAs)組件獲得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認證的最高轉化率達到30.8%,“這是薄膜發電技術轉化率最高的世界紀錄”。此前,鉑陽太陽能早期設備轉化率不足10%。

但這一轉化率,外界至今爭議不止。實驗室的轉化率數據,還需依托裝備制造流程的技術突破,才能變成產品。

這並不妨礙,一度幾乎將漢能拖入絕境的“空置產能”意外地變成了“競爭門檻”。

按照常規的產業規律,一項新興技術從實驗室成果,到小規模生產,再到大規模量產,是一個歷時數年的漫長過程。而在小規模生產到大規模量產之間,裝備制造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則是限制企業產能迅速擴張的關鍵環節。許多極具市場潛力的技術創新企業,正是在產能擴張速度的限制下,被迅速跟進的技術模仿型企業拉入“價格戰”的漩渦,最終傷痕累累退出市場。

深悉中國光伏制造行業這一“內耗式”競爭歷程的李河君,為此制訂出“技術整合”與“裝備制造”齊頭並進的“雙軌發展”戰略:在核心技術獲得實質性突破之前,便大規模投入產能建設布局,以保證一旦核心技術突破後裝備制造體系能夠同步跟上產能的迅速擴張。

當然,這也就意味著一場超級大賭局:李河君賭的是在中國晶矽光伏產業因其固有的內在缺陷(核心技術滯後、國際市場受限等)而陷入低谷之際,利用天時(國際光伏市場低迷帶來的技術收購時機)、地利(光伏市場重心由歐美轉向亞洲和中國)與人和(國內電力和光伏產業政策重大調整),以漢能一家之力重塑由薄膜光伏技術主導的光伏產業鏈。

這一大膽思路,如果沒有適時出現的全球技術“抄底”機會,漢能為新技術而提前投資建設的龐大“空置產能”,勢必將其拖入難以脫身的債務黑洞。

新的考驗

現在,漢能集團所面臨的真正挑戰,是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社會化應用領域中,證明薄膜光伏產品的社會價值及市場競爭力。

對於剛剛從“寒冬”中緩過氣來的光伏行業而言,即便薄膜光伏核心技術獲得了突破,但漢能龐大的已建產能和規劃中更加激進的產能也是一個大難題:在已經被過剩的晶矽光伏產能撐得“消化不良”的光伏發電市場中,漢能龐大的產能向何處釋放?

早在2009年“一意孤行”地選擇薄膜光伏技術路徑時,李就已經意識到,隨著這一更具適應性的光伏材料的出現,一個有別於傳統光伏發電市場的社會性應用市場正悄然誕生。

傳統的電力產業結構是由發、輸、配、售幾個環節組成,第一代晶矽光伏主要應用於發電端替代煤炭或石油能源,但對於包含“輸、配、售”環節的電網系統並無沖擊,甚至嚴重受制於傳統電網管理模式的限制,出現“窩電”“棄電”等無奈之舉。

而李河君在其書中則預言,隨著他所預期的“能源替代革命”的誕生,傳統電力行業中“電廠+電網”式的產業結構,將被新興的“分布式發電+社會化應用”式產業結構所取代。

李河君對這一新興應用市場的熱情,體現在從公司戰略到個人表達的每一個細節:為F1汽車方程式大賽提供技術贊助;為一汽大眾和廣汽本田建設屋頂光伏發電工程;發起全球薄膜發電產品技術創新大賽;乃至在自己的微博里向粉絲們提問:“大家知道BIPV(光伏建築一體化)是什麽嗎?”

不過,李河君的這一美好設想,仍需更快通過具體的產品來落地。否則,其“驚險一躍”仍未完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08

七張圖告訴你為什麽說漢能薄膜發電是“妖股”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87065.html

七張圖告訴你為什麽說漢能薄膜發電是“妖股”

一財網 青水 2015-03-17 22:45:00

你可能不知道漢能薄膜發電這只港股,但你應該聽說過最近冒出來了一位趕超馬雲王健林的中國新首富——李河君。而他背後的財富來源,正是這家過去默默無名的漢能。一財君用7張圖為你八一八這只神奇的“妖股”。

你可能不知道漢能薄膜發電這只港股,但你應該聽說過最近冒出來了一位趕超馬雲王健林的中國新首富——李河君。而他背後的財富來源,正是這家過去默默無名的漢能。隨著它的股價如火箭般直沖雲霄,李河君的身家也已經成為一個傳說。

李河君

李河君

今天,小編就用7張圖來為你八一八這只神奇的“妖股”有多麽妖。(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

1. 市值一度逼近長江實業

市值已站上3000億港元,超過港交所(00388.HK)並一度逼近李嘉誠的長江實業(00001.HK),即便回落至2754億港元,它的市值仍然是同業的數倍。

漢能與部分港股市值比較

漢能市值比較(數據截止3月16日)

2. 股價半年里從1港元漲到9港元

股價從去年5月的1港元多一路飆升至今年3月5日最高點9.07港元,整體漲幅接近5倍。而同期恒生指數不過漲了4%左右,與其他同類在香港上市的光伏企業相比,漢能的漲幅也絕對是鶴立雞群。

漢能股價比較

漢能的股價飛起來了

3. 應收賬款97%來自關聯公司

2014年中報顯示,漢能的貿易及其他應收賬款高達62.4億港元,幾乎是同期收入的兩倍,而這其中應收關聯方款項高達97%。

漢能應收賬款97%來自關聯公司

漢能財報分析

4. 李河君通過關聯公司持有漢能80.75%股份,遠超港交所規定

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查詢時,漢能通過投資者關系部門回應稱,大股東持股比例“以80.75%為準。”

那麽問題來了!港交所《上市規則》第8.08條規定,尋求上市的證券必須有一個公開市場,一般即指無論何時,公眾持股量須至少達已發行股本總額的25%。

李河君是唯一大股東

漢能財報分析

漢能的大股東持股80.75%,也就是公眾持股量怎麽也達不到25%,這算不算違規呢?港交所發言人表示不便置評。

5. 只跟自己人做生意,但毛利率卻高的嚇人

看空人士稱,“所有H股中,市值比較高的公司中,毛利能夠達到那麽高的只有澳門的賭場和Prada,而漢能唯一業務就是賣東西給母公司,毛利竟然高得嚇人。”但我們從下圖可以看到,85.6%的毛利率讓漢能與之相比毫不遜色。

漢能毛利率比較

漢能的毛利率不是一般的高

另外,與A股市場和港股市場的光伏類股票相比,漢能的毛利率也高了不是一點點。

漢能的應收賬款幾乎都來自關聯公司,自己人跟自己人做生意,毛利率還這麽高,這樣賺自己人的錢,好麽?

6. 神秘資金來自內地

根據港交所披露的資料,整個2月份共有6.1億港元資金買入漢能,而賣出金額僅有1.7億港元,總成交7.8億港元。

步入3月後,這筆資金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截至上周五的總共10個交易日內,漢能幾乎天天穩居十大成交活躍股寶座,其中3月5日,在港股通中漢能成交額高達8.28億港元,單日成交額已經超過2月份該股在港股通中的整體成交額。

數據顯示,當天港股通總成交額為14.9億港元,漢能已占據半壁江山,內地資金之追捧可見一斑。

漢能神秘資金來自內地

3月5日漢能占到港股通成交56%

7. 想買買不到,看多和看空兩種命運

港交所數據顯示,在今年2月和3月的兩個月內,通過滬港通買入其股份的資金高達30億港元。這也是香港市場上少有的一家令做空者捶胸頓足、令長線基金不敢入手的上市公司。

看空看多兩種命運

 

想看更多漢能奇葩故事,請戳一財獨家新聞報道內資接盤妖股漢能:毛利堪比賭場 股價任性漲5倍

 

編輯:顏靜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78

連續兩年尾盤必漲 誰在為首富操盤漢能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52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26 08:20 編輯

連續兩年尾盤必漲 誰在為首富操盤漢能
作者: 爾斯·約翰遜、加文·傑克遜

過去兩年里,香港股市幾乎每個交易日的下午3點50分,成了漢能薄膜發電(Hanergy Thin Film Power Group)財富暴漲的黃金時刻。這家市值355億美元的太陽能公司已經令其所有者成為中國首富。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過去兩年漢能薄膜發電股票在香港交易所的所有交易——單筆交易次數超過80萬次,結果顯示,從2013年初到今年2月份,這只股票總在尾盤時分出現飆升,時間大約在收盤前10分鐘。


(圖註:上圖顯示了2013年1月2日至2015年2月9日間,以10分鐘為單位,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的複合波動幅度。在最後10分鐘內,該股票複合增長536%。數據來源:FT分析)



漢能薄膜發電已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太陽能公司,它每每在尾盤的優異表現充分提醒了人們——在股市交易里,時間就是一切。


這意味著,如果一個投資者是在交易日上午9點開盤到下午3點半這段時間內持有漢能薄膜發電股票,他就會賠錢,盡管該公司的股價從2013年1月到2015年2月9日之間上漲了1168%。


舉例來說,如果一位交易者從2013年1月2日開始,每個交易日上午9點買入價值1000港幣(約合129美元)的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然後在當天下午3點半賣出,到2015年2月時,這1000港幣將縮水至635港幣。但假如他每天多持有不到半個小時,這1000港幣就會變成8430港幣。這一計算不包括隔夜收益(見下圖)。



(圖註:上圖顯示如果一個投資者在一個交易日開始時持有1000港幣漢能薄膜發電股份,在當日9:30、15:30、15:50和收市時的股票價值。數據來源:FT分析)



對漢能薄膜發電股票暴漲的分析



漢能薄膜發電是漢能集團旗下的上市子公司。作為一家中國民營企業,漢能集團主要專註於薄膜太陽能技術。在不到兩年時間里,漢能薄膜發電市值一路飆升,已經超過了Twitter和電動汽車制造商特斯拉(Tesla),而擁有該公司73%股份的創始人李河君成了中國最富有的億萬富翁。


為了分析這只直到去年還鮮為人知的太陽能小盤股股價飆升的原因,英國《金融時報》梳理了香港最大上市公司的1.4億次單筆交易。


從這些數據中,完全看不出為什麽漢能薄膜發電的股票會急漲。但一些分析師們在仔細分析了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結果以及原始數據後,提出了三種可能的情形:某個不知名的交易員在操縱市場;一個“算法交易程序”(algorithmic trading programme)在作怪;或者這只是隨機現象。


漢能薄膜發電是一只成交量不大的股票,沒有多少機構投資者持有該股。因此要想設計一個能夠持續賺錢的算法交易程序是非常困難的。專家也表示,這種尾盤暴漲模式不太可能是隨機現象。


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金融學教授拉傑什?阿加沃爾(Rajesh Aggarwal)是證券市場操縱方面的專家,他在看過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結果後,認為存在操縱的可能性:“這只股票過去兩年的走勢顯示出系統性操縱的特點。這種收盤前10分鐘大漲的模式是極不可能隨機出現的。”


對於過去幾個月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的飆漲,漢能曾公開表態。關註漢能以及整個太陽能行業的分析人士對這只股票的漲勢感到困惑。漢能薄膜發電曾將股價上漲的部分歸因於中國內地投資者的興趣——他們可以通過新開通的“滬港通”投資港股。漢能薄膜發電是受益於“滬港通”的最引人矚目的公司之一。


漢能薄膜發電的飆升,讓它的市值已經超過中國所有其他太陽能企業的總和,是僅次於它的美國對手First Solar市值的5倍多。在本月提交港交所的聲明中,漢能集團稱其與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的快速上漲無關。



(圖註:上圖顯示了六大太陽能上市企業的股價從2012年中至今的變化,從上至下依次為漢能薄膜發電、First Solar、Meyer Burger、英利、天合光能、Solarcity。數據:湯森路透)



“作為漢能薄膜發電的股東,我集團沒有進行任何所謂“托市”或者拉高股價操作,”該集團表示。


大到不容忽視



對於英國《金融時報》提出的采訪請求,漢能表示:“我們不知曉導致股價和成交量波動的原因。我們沒有接到任何方面關於這個問題的質詢,包括香港金融監管者。我們不能對你方聲稱的發現置評,因為我們沒有獲得你方掌握的資料。”


對於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發現,監管香港股市的香港證監會(Hong Kong 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拒絕置評。


用一位分析師的話來說,漢能薄膜發電飛速崛起為港交所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已經讓它“大到不容忽視”。


今年早些時候,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多篇關於漢能及其商業模式的文章,指出作為上市公司的漢能薄膜發電極大地依賴於向內地母公司銷售產品,而漢能在內地的太陽能電池板工廠產量低下。漢能集團還通過國內的高息影子銀行貸款借入了資金。


漢能薄膜發電則強調,2013年公司實現凈利潤超過20億港元,在太陽能行業內樹立了領導者的聲譽。


李河君曾表示,“更輕更薄”的科技將讓在內地擁有多家工廠、在海外實施收購的漢能集團成為行業領袖。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港交所的原始數據,也就是兩年以來每個交易日里的每秒交易情況,發現漢能薄膜發電的股東受益於一種不尋常、連貫的回報模式。在所分析的25個月的數據中,有23個月,該公司股價在交易日的最後10分鐘上漲。


這項分析還隨機選取了其他20家香港上市公司作為對比:有幾只股票的尾盤表現比其他公司更加活躍。但漢能薄膜發電明顯不同,沒有哪家公司的尾盤漲幅能和它相比。



(圖註:上圖比較了漢能薄膜發電與其它隨機抽選的14家香港上市企業在2013年1月2日至2015年2月9日期間,尾盤階段的複合回報。數據:FT分析)



這一計算沒有考慮到收盤價與下一交易日的開盤價之間的變化。


尾盤交易量增大本身並不稀奇,但股票交易方面的學術專家們在看過英國《金融時報》分析結果後表示,這種最後10分鐘股價大漲的模式——而且漲得如此有規律——是異常現象。漢能創始人李河君持有漢能薄膜發電73%的股權,這意味著,市場上可以交易的股票數量,所謂“公眾持股量”,非常有限。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副教授、金融市場專家埃里克?布迪沙(Eric Budish)研究了英國《金融時報》提供的原始數據,他表示,漢能薄膜發電股價尾盤上升出於偶然的可能性非常小。


“看過數據之後,我可以說,這肯定是一種異常模式,極其不可能出於偶然,”他說。他指出,這一模式隨著時間推移表現出一種持續性;它並不依賴於少許外圍數據,所以並非隨機波動的結果。


當交易日結束時



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金融學教授卡蘿爾?卡默頓-福德(Carole Comerton-Forde)曾撰寫多篇關於股價操縱決定因素的學術研究文章,也很了解港交所。她認為英國《金融時報》的發現和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的交易模式是異常現象,並指出,對任何一個股票交易所而言,收盤前交易都應該是監管機構關註的一個重要參照點。


“通常來說,官方收盤價對市場是最重要的官方參考價。比如說,收盤價通常被用來計算共同基金資產凈值,清算衍生品合約,設定股票發行價,或者銀行接受股票作為抵押品的貸款合約的定價。”


“所以,人們有很強的動機尋求影響或操縱收盤價,因為這會影響股市之外的其他交易,”她說。“如果某家公司的公眾持股量很有限,也意味著其股票交易量很低,有大量經驗證據表明,這樣的股票更容易被操縱。”


阿加沃爾也強調了公眾持股量低的公司股價的脆弱性——如果在交易日收市前投下大量買單、但實際並不買入,就能人為地推高其股票價格,實現操縱股價的效果。


英國《金融時報》的分析方法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漢能薄膜發電從2013年1月2日到2015年2月9日期間在香港股市的每筆交易數據。


英國《金融時報》以10分鐘為單位劃分了這些數據,並跟蹤了每個10分鐘開頭和結尾的交易價格。整套數據共有1.4億個數據節點。


漢能薄膜發電的數據是根據每日交易情況編制的,占了其中逾80萬個數據節點。


回報則是用兩種不同方法計算的。在第一種方法中,英國《金融時報》計算了交易日中每個10分鐘片段中第一筆交易和最後一筆交易的價格差異。在第二種方法中,英國《金融時報》比較了一個10分鐘片段中的第一筆交易與後一個片段中第一筆交易的價格差異,還比較了一天的開盤價與此前一天的收市價。


基於這些數據,英國《金融時報》計算了這只股票在上述期間每10分鐘的平均回報和複合回報,並用同樣的方法計算了每月和每日的回報。


在分析過程中,英國《金融時報》使用了SQL數據庫查詢語言及統計編程語言R語言。(FT中文網,作者:邁爾斯·約翰遜、加文·傑克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0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