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極米鐘波:我們需要的不是電視,而是供消遣的時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14/160350.shtml

極米鐘波:我們需要的不是電視,而是供消遣的時間
i黑馬 i黑馬

極米鐘波:我們需要的不是電視,而是供消遣的時間

它想成為下一個客廳娛樂中心

i黑馬訊 12月14日消息,由創業黑馬主辦的2016年創業黑馬社群大會今日在京舉行。極米科技獲獎“2016創業黑馬TOP100”,其創始人鐘波發表了演講。

極米獲獎理由:它率先提出“無屏電視”概念,三次問鼎雙11投影品牌榜銷售冠軍。它占據國內50%以上市場份額,它出貨量一度超過LG成為全球銷售最大的無屏電視公司。它想成為下一個客廳娛樂中心

以下為極米鐘波演講整理:

我是技術工程師出身,之前做了十年電視,主要做核心芯片。所以我對於家庭娛樂中心演變的過程,感同身受。

從CRT電視到液晶電視,到後面湧現出來的激光電,我很鮮明的感覺到,現在的消費者,其實對電視這個東西已經完全忽視了,因為現在電視機的形態已經完全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

我想問問,大家已經多久沒開過自己家里的電視了?回頭想一想,我們為什麽不開它呢?為什麽我們現在生活的娛樂場景,已經由十年前大家其樂融融圍著電視機面前,變成現在回到家,兩口子都只能抱著各自手機,背靠背看自己的小屏幕,而忘記了身邊的人。

現在國家都在提倡供給側改革,其實我們在想,消費者到底需要怎樣的家庭娛樂?我們甚至寧願去電影院看電影,都不願意在家里面看一會兒電視,是什麽出了問題呢?

回過頭來看,還是電視出了問題。

什麽樣的問題?我們現在太忙了,忙到我們有一兩個小時時間,我們寧願去電影院看場電影,可以好好放松身心,沈浸在大屏幕的快感里,而不願意回到家里只是看著一些幾十寸的電視,在那里發呆。

我們說到電視的時候,往往都說32寸、42寸、55寸、60寸電視。但實際上,我們需要的是什麽?其實需要的是兩三個小時能夠沈浸在里面,能夠享受有著很好的畫面效果的、有著很好的音響的視聽設備。

而極米,就做這件事情,我們創造了無屏電視。我們覺得,未來的電視,就應該是有幾米寬的大屏,很省電,而且有很好的音響,可以不在固定的客廳角落,可以根據你使用的場景,隨意帶出去的電子產品。

第一年我們做了差不多1億,第二年做了3億,今年我們差不多做了10億的銷售額。極米的迅猛發展,很多人在問,極米算是一個奇跡,因為智能硬件,我們站在了客廳消費升級的風口,我想未來還有很多風口,比如智能化技術、聲場技術、機器人技術,隨著這些技術一起加入進來,再隨著中國品牌興起的浪潮,中國好的產品走出海外,還有很多機會等待著大家。

所以在這里,我想和各位創業者分享,我們一起努力,做好產品,把咱們中國的品牌帶向全球。

極米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657

50萬猶太女性最愛消遣竟然係打麻雀

1 : GS(14)@2016-10-29 13:20:27

打麻雀是華人常見消遣娛樂之一,誰又想過這歷史悠久的中國國粹,竟在猶太女性聚會「發揚光大」?學者Gregg Swain花逾5年時間鑽研猶太麻雀文化,她接受《蘋果》專訪指,現時全美經常打麻雀的猶太人超過50萬,「無論藝術角度,還是由淺入深的各種變化,(麻雀)太精彩了,每人都應該學懂它!」駐紐約記者:鄭柏齡
Gregg是世界少有研究麻雀文化的學者之一,著有《Mah Jongg: The Art of the Game: A Collector's Guide to Mah Jongg Tiles and Sets》一書。在紐約長大、本身修讀藝術歷史的Gregg表示,因緣巧合下,5年前首次參觀猶太人在紐約所開設的麻雀館,立即被牌上圖案、以至多變的遊戲方式深深吸引,自此決心投入鑽研。「單計美國全國麻雀聯盟(National Mahjongg League)已經有50萬會員,大部分是猶太人」,Gregg說,美國商人在1920年代,首次把麻雀遊戲由中國帶到美國,包裝成「上流女性」聯誼活動,瞬間傳遍北美;不過,當時保守意見認為,女性不應沈迷玩樂,加上工業時代出現,女性開始投入社會工作,令麻雀玩家大減。那為甚麼麻雀仍然在猶太社會盛行呢?Gregg解釋,猶太人家庭觀念與華人相似,喜歡多代群居及時常見面,「打牌」成為家庭溝通橋樑。1937年,紐約全國麻雀聯盟首次開放公眾報名,200名參加者中,居然全部爲猶太女性,「麻雀遊戲亦成為慈善工具,過去曾經爲巴勒斯坦診所、以至中國軍人籌款」。猶太麻雀玩法又稱美式玩法,每名玩家先摸得13隻底牌,但總牌數較港式麻雀多,達152隻,當中包式特有的Jokers,保留「碰」、「槓」,但增加「quint(以五隻爲一組,其中一隻爲Jokers)」。「食糊」方式亦較港底麻雀多變,玩家打牌時有一本小紅書在身旁,以查看食糊形態。5年研究期間,Gregg走篇歐美各大博物館尋找歷史資料,令她頭痛是,單單麻雀英文譯名已有上百種,「但看到不同設計的麻雀牌時,實在太令人著迷」。Gregg找到的麻雀牌上,有些畫有中國四大神獸「龍凰龜麟」、有些畫上中式建築物、甚至抗日標語,「為研究中國歷史的人打開另一扇窗」。
Gregg讚嘆麻雀文化博大精深同時,亦對麻雀未獲得重視而感到失望,2010年才學懂「打牌」的Gregg說,「我最大願望是,華人能真正了解、欣賞自己美麗的麻雀藝術」。緊貼選情即睇【美國大選】專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uselection2016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29/198161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9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