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週記(論小股票) 向洋二號

http://xueqiu.com/1598500957/23957536
以前一直不喜歡小股票、新股票,覺得太危險。

    最近創業板的大漲(絕不僅僅是炒作),加上有幸看見了一位牛人(風生水起,10年百倍)的博客記錄,促使我再想一想這個觀點,發覺其實很沒道理。

    不喜歡小股票、新股票,理由無非以下幾點。1,小公司本身的風險(財務更容易造假;本身抗風險能力更差);2,投資者對小公司瞭解不透徹(資訊少;研究者也少,不方便抄作業);3 市場估值太高。

    什麼情況對小股票一棍子打死是合理的?不想花太多精力,為了安穩,滿足於比債券略高的收益率。其他任何對收益有幻想的人,放棄小股票都是不理智的行為。僅僅憑藉小股票中優秀股票的巨大成長性,就完全值得花時間去仔細研究。投資者大多數是買少數幾家公司的股票而已,這種情況按照小市值大市值區分其實是沒道理的,若是認真做功課,上述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還可以分散持股,也可分散風險。而且小股票(必須是其中的好股票)除了成長性這個優點外,還有個優點:方便實地考察調研。做財務分析,經常看了半天數據,還是沒什麼深刻印象,這時實地考察就作用不小,這對大公司容易以偏概全,而小公司就那麼一兩個點,實地考察調研得出的結果就八九不離十了。

題外話:價值投資,其實路寬寬蕩蕩就在那兒,那為什麼優秀者少呢?這跟生活一個道理,我們都知道如何成為一個優秀成功的人:勤奮、專注、用心思考、耐心堅持……那為什麼優秀的始終是少數人呢?

股票主要持有瀘州老窖,東阿阿膠,浦發銀行。決定改變策略,找機會配置一些優秀的小股票。像前段時間關注過森遠股份,東方雨虹。就是思想沒轉個彎來,不願買小股票,特別是估值看似不低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51

炒股難在何處? 向洋二號

http://xueqiu.com/1598500957/24348902
先說個觀點:低價買入穩健股(沒什麼成長性但穩健),合理買入優秀成長股這兩種套路,應該是價值投資的基本功。這兩種套路理論上可以說一回事(企業增長階段不同)也可當做兩類討論,但我想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就不糾結於定義了。
    說他是基本功並不是說他容易學、沒水準,而是說其他方法、技巧,沒有這基本功不過是無根之萍。比如跟隨大盤趨勢、研究市場心理、市場週期循環類的,個股都看不懂的話何談判斷牛熊市;比如研究紙業、航空、鋼鐵這類的,如果穩健的都搞不好,何談強週期股?再比如重組,困境反轉,排除炒作,分析方法和基礎的兩類股票,也沒本質區別。

    另一個觀點是投資低估穩健股比成長股容易。穩健的股票,像大秦鐵路、福耀玻璃、瀘州老窖、格力電器、美的電器……甚至中國神華、中國石化,只要股價夠低,也可以入選。這類相對穩健的股票,低估的時候買入,雖然低估了可以更低估,便宜了可能一直便宜下去,但由於有分紅兜底,長期來看,跑贏銀行定期應該還是沒問題的。也就是說,如果你預期比較低(比如復合收益率每年7%,8%),炒股是不難的。問題是有股民滿足這個預期麼?而買入決策跟預期收益是密切相關的。

    一旦預期上升,很多股票都是看不上眼的,炒股難度自然也大大提高。比如我自己,追求10年10倍的目標,約等於3年翻一番,買股的時候計劃都是按3年為基礎估算的,看看三年後利潤增長多少,市場估值提升空間有多大,綜合來看如果有一倍以上的潛力而風險不大,就可以重點關注了。至於風生水起這樣10年100倍的妖孽級人物,難度肯定更是無與倫比,除了高山仰止,小散一枚水平有限不敢評論。

    繼續說我的追求:十年十倍/3年翻番。無非是本文開頭的兩條路:估值回升;業績增長;或者兼而有之。估值回升,可以用瀘州老窖、浦發銀行為代表。問題來了,估值修復可以憑藉嗎?3年之內,市場要是不修復,我一點辦法沒有,唯有紅利墊墊底(低估類的我喜歡高分紅的)。第二條路業績增長,3年翻倍主要靠業績翻倍實現。可以用雙鷺藥業為代表。問題是,你怎麼確信3年業績一定能翻翻?其實前面低估類也有這個問題,只是不如成長類的重要(雖然我覺得業績相對穩健,但怎麼100%肯定業績不會下滑?)。炒股難,主要就應該難在這裡。凡是對收益有較高期望的,都逃不開這個問題。收益期望越高,對(高)增長的確定性要求就越強。(至於合適的上車機會少,如果你能確定業績,上車機會還是可以找著的。)

     換句話說,難就難在怎麼確定業績的趨勢以及大概幅度。這問題聽著很白很二,但我認為就是核心。搞不清楚,你就不會買/挨套;不敢買/拿不住/賣了又悔。

    僅僅財報是給不出答案的:瀘州老窖2012同比增長50%,誰能從財報上看出今年一季度同比下跌10%以及看出今年半年報大概持平?更不用說從財報看出3年後啥樣了。財報都是過去式,是經營的體現,只有在初選股票和印證判斷時有用。

    而許多分析貼或者券商報告,其實是在描述業績的可能性,看不出必然性在哪兒。

    我覺得要達到這個目標,唯有從古、今、中、外類似行業/公司的發展歷程中做對比,唯有對這行業本身很熟悉,需求供給參與者、行業特色競爭格局什麼的通通都能瞭然於心。然後按部就班,比如費雪的理論,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問下去。不然,就老老實實的調低預期,或者要求更大的折扣(機會就極少了)。

(水水的文章,如果有股友有興致看完了,還望指點指點,交流使人進步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165

什麼樣的管理層是好的管理層? 向洋二號

http://xueqiu.com/1598500957/24600295
先說我自己的經驗總結:一,有能力;二,有人品。
具體的方式如:
1, 分紅制度合理;
2, 高管是否持股;
3, 股權激勵方案合理(行權期短;與工資不成比例;行權業績目標低;獎勵股份與業績不匹配要不得)
4, 言行一致不放空炮;
5, 工作狂熱,隨時處於可處理公司事務狀態等等。
具體就不展開說了。主要分享德魯克的觀點:管理層最好是一個團隊,而不是一人當家。可以有表面的職位高低差異,但實際團隊內部是平等的。一個標誌就是頂層的幾位人士工資水平差不多。
附原文吧:(在這之前,他論述了一人當家的壞處)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
...........................
............................

查看原圖
    巴菲特也有相關的的言論論述一人當家的危險:任何一個崇拜領導者的組織,不管有多離譜,他的追隨者永遠可以找到可以支持其理論的投資評估分析報告。

    然後我用我關注的一二十隻股票驗證了一下:大體符合這個工資標準:最頂端的4、5個人工資水平相差無幾;副總經理的薪水是總經理的75%-90%。不管是國企、私企,大企小企,像瀘州老窖、沃森生物...才發現一家例外:格林美(現在企業歷史還短,企業早期)。而印象中老大強勢的,就不太符合這個工資標準,例如格力電器、美的電器、萬科。
    當然,這個工資標準只說明管理層是團隊模式概率大於是一人當家模式。而團隊模式也不一定任何情況下都比一人當家模式效果更好。
    問題:符合工資標準的企業中團隊模式/一人當家模式的比例?
              優秀企業中有多少比例的企業符合這個工資標準?
              符合這個工資標準的企業中,有多少比例企業可稱得上優秀企業?
             不符合這個工資標準的企業中,優秀/一般/差等企業比例?
             有哪位神人做個統計就好了[大笑]
如果您看見這篇文章還算感興趣的話,還請指教。嗯,最重要的是留下您認為優秀的企業中,哪些是團隊模式/一人當家模式,哪些符合這個工資標準[大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3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