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民辦養老院轉折時刻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29378&time=2011-02-26&cl=115&page=all

大筆政府投資即將進入養老產業,民營資本機會何在?
《新世紀》週刊 記者 蘭方

 

  一股興辦養老院的浪潮正在各地持續升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2月中旬公開亮相,更是增加了這股浪潮的熱度。

  《徵求意見稿》釋放出明確信號:在接下來的五年,各級政府將加大財政投入,著力進行養老機構設施建設。

  具體目標亦為此設立: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將達到30張,直接新增養老服務就業崗位500萬個;五年間將增加日間照料床位和機構養老床位300萬張,實現養老床位總數翻一番;改造30%的現有床位,使之達到建設標準。

  接下來的五年間,全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將實現城市社區基本覆蓋,農村社區半數以上覆蓋。

  2月28日,《徵求意見稿》為期18天的意見徵求期結束。隨後它將繼續修改,並提交發改委及國務院審批,最終成為「十二五」期間31個專項規劃之一。

  在不少人眼中,中國養老產業的春天已經來臨。然而,各地政府投資的公辦養老院大規模上馬,亦引發業界對養老產業「國進民退」的擔憂。

政府投入大幅增加

  據本刊記者瞭解,在北京,第一福利院擴建工程即將啟動。一家超大型養老院擬選址南六環大興區,各區縣亦著手上馬超大型區級養老院;濟南也敲定將 由政府投資2億-3億元,在市中區新建一處大型社會福利中心;武漢市目前正在動工興建十個市級和區級公辦養老機構;長春則提出要繼續整頓規範養老機構,在 兩年內每個城區、開發區都要新增400張以上公辦養老床位。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政府對養老院的投資將大幅增加。《徵求意見稿》明確要求各地政府將公辦養老機構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並建立動態保障機制。投資以地方投入為主,鼓勵社會捐資,中央財政根據各地發達程度予以適度補助。

  這與以往政府的態度有明顯不同。「『十一五』階段,我們聽說醫療投了8000個億,而養老投了多少?沒有!」 原民政部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促進司原司長、北京師範大學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坦言,家庭養老的主導思維下,養老服務的政府投入太少。

  過去30年間,中國政府對養老服務責任的承擔,就是體現在舉辦公辦養老院上。但礙於拘謹的財政資源,這些公辦養老院均定位於傳統救濟性福利,以收養城鎮「三無」人員和農村五保戶,其數量及覆蓋面一直有限。

  對於政府加大養老投入,學界和業界均充分肯定。不過,若其仍是延續以往做法,完全由政府全力包辦,其前景又讓人擔憂。來自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所的課題報告指出,由於缺乏競爭壓力,公辦養老院容易產生管理鬆懈、人浮於事等低效率現象,經營靈活性較差。

  不少人擔心此輪政策最終創造的是更多低效高耗的國營機構。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閆青春亦指出:國家為公辦養老機構定事業編制、定財政劃撥經費額度,管理和服務人員坐著鐵交椅、捧著鐵飯碗。「這意味著他們不用去市場刨食,就能舒舒服服地得到資源。」

民資機會幾何

  事實上,為解供給和投資難題,自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政府逐步放開了養老機構社會化的大門,也有人稱之為「甩包袱」。自此,大量的民辦養老院湧入市場,在不少地區,民辦養老機構的數量已經大大超過了公辦養老機構,其中又以小型和面向低端市場的機構為主。

  但此時入場的民辦養老院,要面對盈利壓力和公益性的兩難選擇。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楊團指出,大量民辦養老院的運營資金,完全依賴於老人繳費,而中國老年群體普遍貧困,不少民辦機構面臨發展困局。

  起初,進入養老產業的大多為規模較小的私人資本,投資實力有限。接受本刊記者採訪的多家養老院院長表示,民營養老院少有自己的房產,尋找租期穩 定、建築機構、面積合適的場所是機構面臨的頭號難題。相關數據顯示,房租已佔到民辦機構支出的50%以上。此外,由於支付的報酬普遍偏低,員工流動過於頻 繁,專業護理人員非常缺乏。

  由鶴童老年福利協會(下稱鶴童)主辦的長期照護全國聯盟,對旗下68家養老院的調查發現,有養老機構租賃私人房屋,房東要將房屋收回,導致老人無法安置;由於護理人員整體福利較低,護理隊伍十分不穩定,專業人員流失嚴重。

  不少專家將民營養老機構的運營困難歸因於缺乏補貼。儘管專家們曾樂觀預計,全國1.67億老年人口可撬動1萬億元規模老齡產業,但事實上,由於 中國老年人普遍貧困的狀態,養老服務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市場化養老機構發展遲滯。真正需要機構養老服務的高齡老人,其有限的支付能力不僅限制了企業的定價 空間,護理服務的高人力、管理成本更抑制了企業的利潤。

  根據原上海市人大代表李傳福為本刊記者提供的賬單,在上海建立一所嚴格符合國家標準和勞動法規的養老院,每月人均基本成本達到3500元以上。 這已經超出了絕大部分老人的支付能力。在未富先老的格局下,單憑私人之力必然難以維持,何況,民營資本也有追求回報的需求,矛盾更加尖銳。

  在不少學者看來,面對未富先老的現實國情,政府應為相當一部分的養老服務埋單。但如果埋單的方式依然是政府親力親為運作公辦養老院,無疑會再次 陷入供應不足、效率低下的陷阱。對此,楊團開出的藥方是,「將政府的財政優勢與市場化的管理運作相結合,大力推行『公設民營』。」

  所謂公設民營,即是政府補貼機構硬件,交由民間機構市場化運營。在香港和台灣,此種方式已被廣泛運用。政府按規劃新建養老院後,通過公開的招投 標尋找合格的民間機構運營,並對其服務質量及財務進行嚴格的考核監督,以低於市場價格收住經過評估後的老人。在楊團看來,「公設民營的方式可以實現效益最 大化」。

  這一思路事實上也得到了政府方面認可。此次《徵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在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前提下,「積極支持以公建民營、民辦公助、委託管理、合資合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發展養老服務事業」。

  但在此框架下,目前與公設民營相關的配套措施還未考慮。未來投資有多大規模將進入公設民營機構,如何明確「公」「民」雙方的責任與產權,如何建立非營利組織的會計準則等,仍需進一步討論。雖如此,在王振耀眼中,「這仍是民間機構發展的契機。」

  不過,李傳福認為,當前大多數的民間機構還很弱勢,既沒有資金,也沒有人才,「要讓政府拿出來,你得說服人家,我民間機構來做會比你政府做得更好」。

  閆青春說,真正的公設民營包含著兩層含義:對於新建的養老院,要通過招投標的方式,引入民間機構;已有的公辦養老院,則要繼續進行事業單位改革,推進法人治理。最終公辦養老院的運營者都是非行政化的獨立主體。

  楊團則表示,通過市場競爭,各運營機構可以形成管理品牌,並實現一定資本積累,也可以進而購買自己的資產,轉型為民辦公助的機構。至於高端市場,則由民辦民營的機構充分競爭,提供更高檔次的服務。

公設民營求平衡

  顯然,中國老人的支付能力決定現階段純粹的養老產業很難獲得高額利潤。楊團認為,養老機構目前離不開政府早期的扶持。但她也指出,為獲得良性發展,同時還需要建立科學的遊戲規則。《徵求意見稿》發佈,政府態度的轉變,也被看做推動制度建設的轉折點。

  在上一輪社會化過程中,亦有一些公設民營的機構湧現,其經營模式分為「承包」和「委託」兩類,至今從總體觀察均難言成功。

  承包模式覆蓋面最廣。即政府建房後,由民間機構承包,交承包費後自負盈虧。承包費依合同而定,有的是按比例分配收益,有的是約定固定管理費用, 或者直接體現為房租。在這一模式下,「政府成了收房租賺錢的人」。每年按市場價向政府繳納70萬元房租的江西省南昌市社會福利院老年頤養中心負責人說。

  本刊記者從多家「承包」原公辦養老院的機構瞭解到,他們最初與政府合作的機緣,大多是由於官辦養老院長期虧損,因而招募相對成熟的民營機構接盤。政府的角色主要是「房東」。承包者每月向政府繳納的租金與市場持平,房租之外自負盈虧。政府不參與任何後續的投資和經營。

  對此有著長期觀察的李傳福表示,「政府方面只管收錢,自以為把風險轉移了;機構自負盈虧,又要想辦法賺錢。最後既沒有體現政府的責任,老人也沒享受到更好的服務。」

  另一種「委託模式」的典型,是北京月壇街道辦事處與鶴童自2006年底起合作運營的月壇街道敬老院。具體由政府通過招投標,委託民間機構管理, 並按合同支付管理費,實行「收支兩條線」。政府向鶴童支付包括員工工資、運營等在內的各項經費;鶴童獲得全年收入6%的管理費。除財務管理,月壇街道辦事 處還負責對鶴童的服務進行監督和評估。

  合作一年後效益明顯。到2007年5月25日,月壇街道敬老院入住率低、社會效益低下的面貌改觀,入住率已達到了100%,並且全部為非自理老人,其中還包括部分「低保」老人。同時,不僅收支預算達到平衡,還有盈利。

  不過,此種得到學界、業界普遍認可的「月壇模式」,四年來並未進一步推廣。主要原因在於機構缺乏熱情。楊團認為,依「公建民營」的本意,即使機 構盈利,政府也應將包括房租補貼在內的盈利部分反哺機構,進而提高服務水平或降低收費,以真正惠及入住的老人。但在月壇街道敬老院,佔運營成本三分之一的 房租仍由鶴童上繳的盈利支付。在楊團看來,這事實上將民間機構變成了政府的「搖錢樹」。2008年,月壇街道敬老院的護理員,工資仍然停留在簽約時的 800元。多次交涉無果,最終護理員便集體停工抗議。

  問題的焦點在於補貼模式的設定。對於承包模式下政府責任的缺位,南京市鼓樓區自2006年起試點政府補貼。鼓樓區政府長期(10—12年)租賃了四處合計11500多平方米的房屋,無償提供民營養老機構使用。到2009年底,全南京市一共有29家公建民營的養老院。

  南京市社會福利服務協會會長錢國亮介紹,其委託對象,都通過公開的招投標確定。而機構的租金,一般低於市場價,有的區則給予免費政策。房租的差價,即是機構的補貼

  這一做法在贏得學界、業界肯定的同時,也引來國有資產流失的非議。楊團指出,還應有相應的制度設計,抑制機構的盈利衝動。一位反對直接補貼機構的學者也向本刊記者表示,在缺乏非盈利組織會計準則的時候,政府的支持,難以保證真正用於機構的長遠發展及服務質量的提升。

  李傳福則認為,除了加強政府監管,成功的關鍵在於合作雙方權利義務的界定。他發起成立的上海和睦家養老事業發展中心(下稱和睦家),與上海某一鄉鎮政府合作,採取委託經營的模式運營開辦了一家新的養老院。

  李傳福介紹,在與政府商議時,他們提出了若干運營目標,如在三年裡建成上海市的示範機構、入住率及滿意率的具體指標等,一旦達到,機構就可獲一 定比例的管理費。機構的全部開銷,均實行收支兩條線。經營則嚴格按國家標準測算成本,如護理員的配比、護理員工作時長、室內溫度、膳食指標等。但3500 元-5500元不等的成本費用,遠非普通老人所能承擔,為此還得再與政府協商確定收費價格。「想要老人也分享經濟發展的利益,那麼就定一個低一點的價格。 其間的虧損,即是政府的補貼。」

  為保證政府補貼補給最需要的老人,和睦家制定了「長期照料規劃」。李傳福解釋,因為該養老院由鎮級財政出資,因此要首先滿足該鎮老人的養老需 求。養老院方面要求政府對該鎮的老人都進行評估。凡60歲以上的老人,即被納入到政府的養老管理體系之中,可以享受社區養老服務。只有75歲以上、需要二 級以上護理的老人,才能申請入住養老院。在滿足這部分老人需求之外,其他的普通老人只能排隊入住。

  李傳福對這一套評估機制充滿自信。而事實上在台灣和香港地區,為保證補貼的有效性,都建立了類似機制。

  據瞭解,中國的政府部門正在建立類似的評估制度,有望在2011年實行。閆青春介紹,在公共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所有享有政府補貼的公辦養老院或公建民營的養老院,都須有優先接收通過評估確定的、最需要幫助的老人。

  「這樣的做法,當前肯定會有很多阻力。」但閆青春表示,改革總需要跨出第一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78

民辦教育:黃金十年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4889.html

十年來,在政策、資本和技術的助推下,中國民辦教育已經發展成為一股任何人不可小覷的洪流,也催生了一個誘人的朝陽行業。

1999年10月1日,對於中國人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因為這是建國50週年慶典的日子。對於安博的創始人黃勁博士來說, 登上天安門觀禮台親眼目睹50週年慶典是幸運的,但意義不止於此。

當時的黃勁除了是硅谷高級工程師,更具歷史意義的是其「1999年硅谷留美博士企業家合作團」團長的頭銜,要知道,這個合作團包括了後來鼎鼎有名的李彥宏、鄧中翰等人。

她並沒有像大多數人,選擇互聯網等熱門行業,而是選擇了看似非常冷門又非常難以攻堅的教育行業。與李彥宏、鄧中翰等當年合作團成員中很早便成名相比,黃勁的名字顯得並不是特別響亮,也說明其選擇教育注定是一條異常艱難和極度需要忍受寂寞的行業。

當時的中國教育,特別是公辦教育,從1999年開始了大規模的擴招,1999年比1998年擴招高達48%,此後的十年,中國大學生的數量從1999年的160萬快速膨脹到2010年的657萬,中國教育進入了史無前例的快速發展時期。

即便到了2010年,仍然有接近300萬的考生面臨無學可上的困境。而更重要的是,大學階段並不是教育的重點,各種技能教育有著越來越巨大的市場需求。這些剛性需求也是近十年來民辦教育獲得長足發展的根本原因,它造就了中國民辦教育發展的「黃金十年」。

中國的民辦教育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自第一家國家承認學歷的民辦公助體制的民辦高校——北京海淀走讀大學誕生之日起,民辦教育猶如一股新勢力,成 為公辦教育良好的補充。數據顯示,2001年中國各類民辦學校、教育機構為56274所,在校學生總數923萬人,僅佔同期全國學生總數的近5%。但截至 2010年底,民辦教育已經變成了11.90萬所,在校學生達到3392.96萬人。

當然,同樣重要的是。「教育十年」也締造了一個欣欣向榮的巨大產業。2010年中國教育培訓市場總值約為6800億元,在2012年,這一數字將突破9600億元。

而縱觀整個民辦教育快速發展的十年,民辦教育朝著多元化、資本化、技術化等方向不斷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中國教育行業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一道風景線。

英語培訓的種子

十年前新東方總部保福寺門口,幾乎無論什麼時間總是能夠看到長長的隊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幾乎人手一本新東方的英語培訓教材,希望能夠選到適合 自己的培訓課程;反觀新東方的工作人員是忙得不亦樂乎,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而最忙碌的恐怕就是收銀員了,點鈔機不停地運轉,一輛輛運鈔車從新東方總 部不斷地開出去。而這是2000年新東方最普通不過的場景了。

不可否認,新東方開闢了中國英語培訓的先河。

事實上,新東方僅僅是當時北京英語培訓市場的「四大家族」之一,當時與之齊名的還有另外三家精誠少兒英語培訓、階梯少兒英語培訓、劍橋少兒英語培訓三家。細心人可以發現,新東方的教學對象主要面對出國留學和四六級等,而其他三家則主要是面向少兒英語。

精誠少兒英語可謂這個細分行業的開山鼻祖,仰仗1993年的「北京市少兒英語口語大賽」式的營銷,硬是創造了少兒英語培訓的巨大市場,最多的時候有 100多個分校;而階梯少兒英語則是當時營收最好的學校,階梯英語的創始人顏尚武可謂教育界的傳奇式人物,代理了一直到現在都非常流行的《新概念英語》、 《跟我學》、《走遍美國》等一系列教材,顏尚武的成功之處是將保險營銷的模式引入到教育行業,以「賣保健品的方式推銷教育」開創了教育營銷的新階段;至於 劍橋少兒英語,可能是中國開設教學點最多的學校,但劍橋少兒僅僅是在教育培訓產業上游提供產品,並沒有做實體的教育。

事實上,這四大家英語培訓教育機構可謂中國民辦教育的締造者,正因為他們作為早期市場培育者,所以才有了後來一系列的上市公司。「四大家族」的貢獻 不僅僅是在於創造了新商業機會,也為中國民辦教育的後續發展提供了優質的人才支持。現在活躍的很多教育界大佬大部分是出自於這四大家族,比如新東方出來的 胡敏辦了新航道、羅永浩開辦了老羅英語等。

政策驅動

其實,英語培訓只不過是中國民辦教育的典型縮影。對於中國教育,從教育舉辦方性質來看,可以分為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而民辦教育作為公辦教育的重要 補充,則更多地覆蓋了公辦教育未能有效覆蓋的領域:學前教育、專業職業培訓教育、以及一些相對細分領域的學歷教育市場。民辦教育區別於公辦教育的最大特點 是市場化性質更突出。因此,政策對於民辦教育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民辦教育市場的不斷發展,是政策不斷放開催熟的結果。

實際上,十年前的中國根本不看好民辦教育。據說在1999年,教育部一位司長聽說新東方在北京一年招收學生高達30萬人,首先是不相信,後來有強烈的質疑,認為這是一種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很難持續發展。

這主要是當時的中國主流教育界認為,按照一般性規律,新東方的教育領域歸入學歷教育後的終身教育與正規學科外的功能教育,傳統的大學都可以全面介 入,只要市場需求開始成熟,一定會按層級遞減性分配市場,越往下走越無空間。當時普遍的觀點認為新東方是偶然機會的產物,是過渡性需求刺激的產物,並一定 會因和正規名牌名校的進入而走向衰退。

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新東方的發展特別是後來的精誠少兒英語等「四大家族」的快速崛起,使得當時的教育界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曾經被視為「不入流」的行業,這也為2002年《民辦教育促進法》的出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政策的變化總是能夠催生出一個新行業,比如2001年隻身一人來到北京的易定宏,看起來非常的幸運,當年便遇到了律師資格考試、法官考試、檢察官考 試三考合一的政策變化,易定宏敏銳的捕捉機會,迅速切轉到圖書出版;2003年又切入到市場更大的公務員考試圖書的出版。2005年華圖正式進軍教育業, 成為了公職培訓的最大教育機構。這與中國確定公務員凡進必考的政策有著很大的關係。

事實就是如此,自2002年《民辦教育促進法》以及《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等一系列政策實施以來,民辦教育的潛能得到了極大的釋放,新東方、學 而思、安博等優秀教育機構的成功上市,便是最好的答案。「《民辦教育促進法》的頒佈,對中國民辦教育發展的確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常 務理事、中資教育研究所所長劉緒剛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數據也顯示,民辦教育從2003年起,幾乎每年都保持了20%~30%的高速增長。政策 成為了民辦教育規範發展最大驅動因素!

尤其是2010年頒佈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民辦教育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這 一政策表述也給民辦教育機構和投資者吃了定心丸。「這必將對吸引多種主體中國民辦教育投資辦學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劉緒剛表示。

時間推移到2005年,國務院頒佈了《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這一政策的實施,直接導致了很多職業培訓教育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比如IT培訓的北大青鳥、北方汽車專修學校等一大批這樣的以職業培訓為核心的教育機構成為了資本追逐的焦點。

時至2010年,國務院又頒佈了針對學前教育發展的政策《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這也是目前很多教育關注和集中在學前教育的重要原因,比如紅黃藍等學校便受到投資者的追捧。

事實上,資本市場的投資行為也反映了政策的變化。據清科研究中心的統計,從行業分佈來看,2003 年-2010 年中國教育行業所披露的投資案例中,無論案例數量還是總金額,專業培訓類都遙遙領先,其中案例數佔比達到62%,投資金額佔比則高達78%。在31 起專業培訓領域的投資中,IT 培訓佔10 起,佔比最高,其次是外語培訓,共計6 起,教輔培訓佔4 起,此外還有藝術、動漫設計、考研輔導等類別的34個培訓機構獲得了PE/VC 的投資。

不過,目前政策在很多方面依然表述和規定不是很詳細,這很有可能會成為民辦教育未來發展的隱憂。歸納起來主要是三個方面:系統的組織管理機構如何確定、政策的制定是不是更公平、還有就是身份的確定。

「中國民辦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是和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密切聯繫的,要在不同的階段推出適合同步情況的政策。」 華圖教育集團高級副總裁於洪澤表示。中國的很多方面比如公路建設等,和教育的發展有著相同的軌跡。相比較於國外,大部分公路的免費,中國存在大量的收費公 路,這與中國交通投入不足有著很大的關係,而如果單純依靠政府來投入,也不可能有今天公路建設的巨大成就,只能是政府和社會來共同承擔,才能實現公路建設 的快速發展。

今天,雖然對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已經開閘,但這僅僅是「開了一扇窗,並沒有打開大門」,民辦教育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仍需要從制度和政策上給予更大的支持。

資本時代

英語培訓是民辦教育中成長最快的,自然很快吸引了外資教育機構的注意力。華爾街英語培訓、韋伯英語培訓等也都是後來四級英語培訓市場的風雲人物。

華爾街英語當年想進入中國的英語培訓市場,經過調查分析發現針對當時白領階層特別是在外企工作等高端培訓中國市場非常缺乏,而這部分人群又是對英語 口語培訓有著極大的需求。基於此,華爾街英語2000年在北京的國貿開設了第一家學校,當時的價格更是令人驚訝的2萬元,比新東方的價格要高出3倍!當時 很多人並不看好華爾街這麼高的收費,甚至連諮詢公司也建議華爾街如果進入中國市場,最高價格不能高於新東方的5000元收費標準。但事實恰恰相反,華爾街 英語開班當天,排隊的長度甚至超過了新東方。「這充分反映了中國對教育的剛性需求。」 石天資本合夥人張建明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認為,「資本市場是看到這些剛性需求及行業良好的成長性才會跟進湧入,進而催生了民辦教育的熱潮。」

事實上,資本進入教育領域在新東方之前就有相關案例,但這些案例都是僅僅限於投資學歷教育或者後來轉型做教育的企業,而新東方獲得老虎基金的青睞則 是作為教育培訓行業第一次拿到PE投資,開創了中國教育培訓行業獲得PE投資的先河。非常有意思的是,和現在企業獲得投資的同時要有「對賭協議」不同的 是,當時老虎基金對新東方完全沒有要求,甚至有投資人根本就不需俞敏洪多講就直接說:「俞老師喝杯茶,你說給我們(分配)多少股票就行了。」條件寬鬆的絕 對令今天的企業「嫉妒」得「眼紅」!

而在新東方獲得投資特別是上市後,PE/VC對外語培訓行業的投資逐漸加快,蝴蝶效應開始顯現。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04年至2009年上半 年,PE/VC投資外語培訓行業的事件共有30起,其中披露投資金額的27起事件共獲得2.86億美元投資。其中,2007和2008年發生的投資事件就 有22起,佔投資事件總數的73.3%;披露金額的19起事件共獲得2.04億美元投資,佔總投資金額的71.1%。

實際上,教育市場和消費品、食品等行業一樣,一方面存在著抗通脹、抗週期性、甚至反週期的特點,另外一方面教育的消費也是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 高而水漲船高,而且終生接受教育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最令投資者放心的是教育的商業模式,基本都是預收費制度,現金流非常良好。

從宏觀上來說,中國教育培訓產業的總需求達到1.8萬億元,除去正規的學校教育(大約佔60%,折合1.08萬億元)之後,市場化培訓需求達到7200億元。而民辦教育培訓市場依然保持每年30%的高速增長。

目前學前教育是民辦教育的最大熱點。中國的13.4萬所幼兒園中,公辦幼兒園以2.7萬所的數量佔據其中20.5%的份額,而民辦教育機構已佔據我 國學前教育產業6成以上市場份額,民辦幼兒園的教職工數量高達80.8萬人。最樂觀的估計到2020年,全國至少還要增加6萬所幼兒園。在本來屬於公辦教 育的學前教育,民辦教育已經成功地切入並且佔據了主導的地位。

此外,中國約30%的學生接受課外輔導。而就中小課外輔導市場而言,中國中小學課外輔導市場已經從2007年的1238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189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3.8%,到2014年預計將增長到4472億元。

學而思培優總裁白雲峰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很多家庭願意為教育進行不斷的投資。」而數據也證實了這種說法,2006年零點的一項調查顯 示,中國家庭教育花費已接近家庭總收入的三分之一,農村家庭每年用在子女身上的教育花費連續兩年增長率超過20%;央行曾做過一項關於城鄉居民儲蓄目的的 調查,發現「攢教育費」是居民儲蓄的首要目的,排在「養老」和「住房」之前。

 「公辦教育投入的嚴重滯後和中國教育消費快速增長的迫切需求之間形成了巨大的鴻溝,優秀教育資源的稀缺,跟廣大民眾需求之間的落差與矛盾,這個可能是我們目前在整個教育產業中面臨的突出問題,當然這也是民辦教育的機會所在。」白雲峰說。

投中集團數據顯示,就PE和VC投資來看,從2001年至2011年9月30日止,大概共有123起投資,2003年的投資額大概不到600萬美 元,2004年便激增到近億美元,2006年更是超過1億美元的投資額,2007年達到近2億美元的投資額,2008年的投資項目更是達到史無前例的35 起,安博更是獲得了單筆超過1億美元的巨額投資。

不僅如此,就投資主體來看,除了常規的PE和VC以外,世界500強比如像豐田和博世集團已經在國內多所職業院校進行實體投資和基地建設;印度最大 的培訓集團NIT公司,還有新加坡最大的教育上市公司等等,他們曾經以2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東方大學城99%的股份等。中國巨大的教育市場已經成為 全球資本投資的焦點。

中資教育研究所數據顯示,截至在2010年12月份,包括匯眾益智學院、東方標準、東方劍橋學院、華圖教育、聚成培訓等在內的318家教育機構獲得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注資,涉及金額超過390億元人民幣。這些資本,都成了催生民辦教育的養分。

技術改變教育

如果時間回到十年前,當時的中關村確實可以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村落,低矮破舊的小屋到處都是,隨處可見的不僅僅是扛著機箱、拉著板車的農民工,還有新東方托福、GRE等書籍和光盤。

無論春夏秋冬,新東方的教室總是最「熱」的。一個當然是說明出國留學已經成為當時最熱門的教育培訓行業,全國各地的考生對新東方的崇拜,造成了新東 方學校的熱度急劇上升;另外,當然是說新東方學校教室的熱度,一般來說,新東方都是在中關村禮堂等這樣的大型場所集中授課,幾百人濟濟一堂,教室內外的溫 差自然非常明顯。

而當時新東方所用設備的標配是:話筒、投影儀和音箱。一般來說,新東方老師的標準動作是一手拿話筒大聲吼,以防止學生聽不到,一手拿著中性筆在投影儀上不斷地書寫教學內容,不斷地檫去原來的內容。這可能是當時教學中最先進的教學設備了。

儘管如此,新東方的教室容量畢竟是有限的,而IT和互聯網技術卻可以幫助新東方把教室容量無限擴大。就在那個時代,101網校、四中網校等應運而 生,成為了當時最著名的遠程教育機構。隨著IT和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到了2005年左右,整個教育市場發生了重大的轉型,這也造成了網校和電大教育的沒 落;如果說這種簡單的遠程教育和電大教育是1.0的教育模式,到了互聯網時代,則需要2.0的教學方式了。

這個大背景便是:這些遠程教育都是以「課堂和老師為中心」,沒有以「學習者為中心」。可以說,這些網上課堂和傳統的線下教學沒有什麼區別,甚至體驗還不如線下的課堂,因為線上教育也屬於最傳統和一直被詬病的「填鴨式教學」,不能真正意義上滿足不同學生不同的需求。

在安博教育看來,IT和互聯網技術除了本身的技術特性以外,比如能夠進行遠程的教學等以外,如何利用IT和互聯網結合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這將是 未來技術改變教育的重點發展方向。安博教育集團副總裁黃鋼博士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學習引擎無疑是安博對此深入思考的最大成果。」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安博為每位學習者提供一個賬號,稱其為「學習護照」,每位參加安博課程學習的學員都會得到這類賬號,並且在參加學習前,要做一份關於包括了個人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等情況的評估評測。

通過此評估評測,安博通過專業的導師配合信息技術手段為其專門分析所做評測的結果,並為其專門量身定做適合該學員的學習計劃和學習方式等,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學習引擎」的特色就在於改變了傳統教育中以「施教者為中心」變為「以學習者為中心」。正如安博研究院產品總監江欣博士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 示:「不是總給學生教授什麼知識,而是為其搭配合理的「學習套餐」,為每個人量身定做一套學習計劃和學習課程。」這猶如在體檢時,每個人身高、體重、血壓 等各個身體指標並不一致,而如何為這些客戶提供更適合的飲食、生活習慣,為每個人提供合理的體檢報告和健康建議。而安博所作的,也是為每個學習者提供「學 習的體檢報告」,為其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學習方式等。

而要做到這一點,並不是很簡單的事情。而安博的優勢在於,一方面擁有大量的課程體系,囊括了從學前教育、幼兒教育、中小學等一直到大學、就業培訓等 課程,可以說,通過安博教育的數據庫體系,可以為其提供全面的一體化的教學課程,這樣就滿足了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另外一方面,安博大量的學員本身也是來自 各個地方,每個人地區的教育情況和教材很可能不一致以及每個人的學習時間不一致等各種複雜的情況,這就要求安博的整個系統能夠實時的監控和掌握學員的學習 情況,並及時反饋給學員。

「安博獨有的學習引擎系統、龐大的數據庫以及自主的技術研發體系是安博最大的『撒手鐧』。」黃鋼表示,「同時,這些數據的有效分析對改進安博的課程體系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對於網絡教育,學而思也有著不同的思維。學而思的做法頗具創新性,這與其他很多教育企業將企業的官方網站多功能化不同,學而思採取了對網站分開管理的措施;即學而思的官網、e度教育網、以及所屬的專業網站比如高考網、作文網、網校等。

而e度教育網則作為一個獨立的開放平台來操作,這樣對於e度教育網來說就有三個流量入口:廣告導入、官網導入和直接導入。而這些流量學而思稱之為 「潛在用戶」,當這些「潛在用戶」進入到e度教育網,並且註冊,即可享用e度的比如社區的論壇、軟件下載等增值服務。由於中國中小學教育的複雜性,比如教 材的不一致等本地化特點,在e度教育網上可以直接鏈接到當地的網絡分站,以便提供更好的本地化服務。

可以看出,e度教育網並沒有像其他很多教育機構單純的作為信息集成網站,而是借助於學而思集團的優質資源,不斷地將其導入在網站,並且在網絡上為學 生提供最優質、最及時的服務。比如奧數網,在奧數考試結束後,e度教育網會在第一時間邀請學而思集團的專家來答疑釋惑,滿足學生迫切的需求;而且在相應的 社區論壇裡,與學生進行不斷的交流互動。

更重要的一點是,目前學而思也是面臨在全國擴張的挑戰。在此過程中,e度教育網則發揮了網絡營銷的先鋒隊的作用,比如學而思將在成都開設分校,而e 度教育網則會先期開通成都的分站進行探路。一方面通過網站,學而思可以樹立優質品牌教育的形象;另一方面,通過網站的註冊和交流,學而思可以更好地掌握當 地市場的情況,完成市場調研等工作,以此來更好地配置教師、課程等一系列本地化的教育服務;此外,通過網站,學生更便捷的反饋教學情況,以便學而思對課程 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善。

事實上,IT和互聯網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接受教育的方式。數據顯示,除學大教育、諾亞舟以外,安博教育、學而思教育等9家企業均有開展網絡教育業 務,並且覆蓋了育兒教育、升學考試輔導和網絡教育服務等領域。根據公開財務數據,以上9家企業2010年網絡教育業務的營收超過了1.5729億美元。而 據艾瑞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網絡教育市場規模達到352億元人民幣,預計2012年將達到72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56%。

當然,對於中國來說,三網融合正開展的如火如荼,這同樣為投資教育帶來了很多的商機,比如中國很多地方的互聯網帶寬、覆蓋率等並不是特別高,而通過 電視的途徑相對來說比較成熟。據相關信息透露,現在已經有一些企業在做這樣的商業模式創新,將很多課程製作成動畫等形式,以此來獲得更大的發展。

可以看到,通過技術力量來改變傳統教育,使教育變得更加有效和量化,進而達到傳統教育所達不到的教育個性化的需求,這也許就是技術帶給教育的最大變化,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

下一個十年

無論什麼性質的企業,競爭的焦點都是在於產品上,而作為教育企業的「產品」,與其他性質的企業存在明顯的差異,包括了教師和課程,而這些的競爭歸根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這種競爭將在下一個十年得到充分的展現。

目前,很多教育機構都「潛伏」著一顆快速擴張的野心,而擴張的根本則在於是不是有更多的人才儲備,因此,教育機構面臨的共同課題是如何能夠形成培訓教師的體系。

相比較於其他的教育機構,可以「批量」生產教師,而華圖教育採取了看似最傳統的「大師帶學生」導師制的培養模式。「華圖所從事的是公職教育培訓市 場,對教師要有更高的標準。」華圖教育總裁易定宏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畢竟華圖面對的培訓對象與其他教育機構培訓對象有著很大的差別。」

而華圖的做法是:首先找到在這個領域內最知名、實力最強的專家和教授,這些人組成華圖的專家委員會,而在委員會下,有相應的工作小組和其專門對接, 對華圖每年招聘的新教師進行培訓。在這裡要強調一下華圖的招聘,比如本科必須是國家重點大學畢業等硬性條件,看似可能有些偏頗,但在目前缺乏評價體系的情 況下也有其合理的成分;在面試時,還會出各種各樣的場景題,來全面考察其反應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華圖會按照相應的培訓課程將其分配到專門的小組,由專 家委員會的專家對其進行長達兩個月的培訓,然後進行考核。

此外,為了加強對教師培訓結果的考量,華圖還專門設置了學生反饋渠道,甚至上到集團包括總裁易定宏在內的高層都要和學生進行交流、講課,以獲取第一手的信息,以此來不斷地完善對教師的培訓。

實際上,華圖的做法看似比較「慢」,但經過了近十年的運行和摸索後,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程體系,並且也不斷地完善和改進。「華圖已經探索出一套成熟的可複製的人才培養體系。」易定宏表示。

人才的競爭必然成為下一個十年競爭的焦點,顯然有著更深刻的背景,這就是外資進入教育已經開閘。這並不是說外資沒有滲透到中國的教育領域,反而目前涉及教育領域投資的90%以上的都是國外資本。

國外資本投資中國教育主要有三種方式,金融資本(PE和VC),通過投資中國民營教育中的優秀企業比如安博、學而思等都是這種類型;產業資本,通過 收購併購等方式進入到中國教育,比如新加坡萊佛士教育集團、阿波羅等國際教育巨頭都已在中國投資教育;教育產業本身的投資,比如培生等巨頭業已在中國涉足 教育。

「目前中國教育細分領域的優質企業基本都是國外資本的投入。」拉法法教育集團總裁葛文偉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下一個十年,外資進入中國 教育則會更加猛烈。」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在2011年4月頒佈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已經鼓勵外資進入中國教育業,包括了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 育,這勢必會引起外資對中國教育更大的興趣。

非常明顯,外資的強勢加入,自然會對人才的爭奪將會更加激烈。中國教育市場已經存在十幾家上市企業,而中國股市目前還沒有一家教育企業上市,反觀美 國股市中的教育類上市企業已經有四、五十家;從類型上來看,中國的上市企業主要是從事教育服務類企業,而美國股市則囊括了教育技術類企業、教育內容類企 業、教育服務類企業三大類別的企業。

 「中國教育市場的巨大潛力依然無限,教育市場的競爭剛剛開始。」葛文偉對此表示,「下一個十年中國教育將是『資本+技術』的綜合競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71

俞敏洪口述:我怎麼去實現民辦大學夢?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088

以下是摘選的部分演講內容:

教育不要區別對待:民辦大學非營利機構來辦更好

中國企業在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上的區別,隨著中國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逐漸被縮小了差距,甚至很多民營企業在聲譽和品牌上慢慢的超過了國營企業。國家也並沒有故意要去區分國營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高下之分。但是教育體系裡,不單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有上下之分,連公辦教育體制內都有純粹的拆分。

這種情況和民辦教育出現時間比較短有關。但是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會把自己的大學分為一二三類,讓學生還沒有進去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每個學校都應該有自己特色,大學錄取分數線可以有高低,但是人們選擇一個大學不是因為它有沒有名氣,而更加重要的是他覺得他有一個適合自己的專業和適合自己的老師。今年政協會議上,我就呼籲:「有沒有可能把一二三本這個人為劃分的線給它去掉,讓大學自己決定錄取分數。」學生和家長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如果一個學校名氣很大,但是師資和教學水平都跟不上,他們也不會去的。

要辦好民辦大學,必須是非盈利的結構去辦,大學生的學費是不夠這個大學運營的。而現在民辦大學的情況是:學生的學費在完成了大學運營後,還有剩餘,這就說明這些學校只是勉勉強強的完成了表面上對學生的教學任務。未來項目研發,名牌教授講課,都是要往裡面投錢的,所以我對耿丹學院是定義是,只往裡面投錢,不會依靠它來賺錢,這是我執掌耿丹學院的前提。

三本怎麼才有「爆發力」?強化師資,解決就業

未來我還會鼓動我周圍的企業家不斷的往裡面捐錢,就像哈佛大學一樣,一棟樓一個人的名字。但是要真正讓這些企業家願意投錢,首先要讓他們覺得這個大學辦得好,覺得這個大學是有希望的,所以一定要有個自我修煉的過程。

按照梅貽琦的說法:「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所以好學校,首先就要有著名的老師。我首先就要讓耿丹學院的老師變成一流的老師,整個全校只要有十個八個帶頭人就夠了。讓最好的老師給老師上課,先讓老師的眼界得到開闊,老師眼界開闊後自然就讓學生的眼界更開闊。其實學生是特別容易受影響的群體,在大學四年給他們灌輸正能量,正思想,樹立他們的雄心壯志和價值觀以後,他們會非常快的勇往直前的。

你會發現一個現象:三本的學生給予恰當的引導,他的成長速度比一本的學生要快。一本的學生創新思維容易受束縛,如果能鼓動三本的學生愛學習,那種爆發力是完全不一樣的。學生的聰明才智不存在一本二本或者三本,只要給學生足夠的教師資源,鼓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現在我們已經在和一些著名教授談了。

有人說:「我想做新東方學生的家長,但我不想做耿丹學院的學生家長」。確實,現在中國的民辦大學還沒有達到能讓家長心甘情願去的地步。而社會和政策上,又給三本學生設立了很多無形的「坎」。

最直接找工作的問題。很多好的單位和公司根本不去三本學校招聘,這使得很多三本學生即使有才華也沒有地方施展。我有豐富的企業資源,我已經組織了好幾批企業家到耿丹學院去招聘學生、實習生。但是要讓這些大企業主動去耿丹學院招生,還是要讓耿丹學院的名氣先出來。

玩轉民辦大學的兩個要點:經濟獨立和管理獨立

我曾經提出拿出10所公立學校做試點,變為民辦學校,讓中國企業家投入,去把它建成真正的私立大學。對此,有企業家是願意的。但是國家卻邁不出這一步,這點可以從朱清時辦南方科技大學看出來。

朱清時一開始辦南方科技大學,就是想建立一所真正的私立大學,按照學生質量來招生。但是他一開始,由於資源的問題,不得不依靠政府。現在南方科技大學已經完全歸教育部領導,變成了一個按照高考分數錄取的大學了。我很佩服朱清時,因為他能夠從體制中間出來,從公立大學校長位置下來後,有這樣的勇氣從零開始創辦一所大學。

我的優勢有兩個:一個就是沒有去和體制內做任何的掛鉤,我做的就是純粹的獨立的民辦大學,至少能在學生培養、學校管理上面說得上話。另外一個,朱清時當時是一介書生,兩袖清風,要完全依靠政府給的錢來把南方科技大學辦起來。而對於我來說,假如學校除了學生學費外,還需要每年額外投入1億元,我可以先弄一個 10億元的基金,然後我想辦法一年有10%的回報就可以了。更何況,我還可以通過新東方。

我現在為什麼要一心一意把新東方做好呢?包括積極探索互聯網這樣的新運營模式,因為這樣我支持耿丹學院的錢越輕鬆。所以,在經濟上,我比朱清時要輕鬆一些。

來源:多知網  作者:Car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697

海亮教育赴美IPO—看看民辦K12學校是怎麼賺錢的 Ricky

來源: http://xueqiu.com/6654628252/34488510

$海亮教育(HLG)$ 向美國SEC遞交了IPO招股書,計劃融資2000萬美元,這是一家民辦教育集團,官網介紹,位於浙江諸暨市,擁有三所高規格學校——諸暨市海亮外國語學校、天馬實驗學校、私立諸暨高級中學,辦學層次包括普通高中。和之前上市的新東方、好未來、學大等K12課外輔導機構不同,海亮教育是真正的K12學校,這類民辦中小學校去美國上市目前應該是屬於國內首例(年內有家楓葉教育在港股上市,有些相似)。



海亮教育的IPO招股書也詳細披露了學校的運營數據,從財務報表可以迅速掃描下這家中國民辦K12學校是怎麽賺錢的:


三所學校覆蓋了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2014財年在校學生數16875,平均學費是27422,高中生數量2014財年占到總數的57.9%;

從收入來看,2012-2014財年分別是3.50億、4.37億、4.62億人民幣;



營收成本項,最大的是勞力成本,每年都占到30%+,主要是教師職工的工資,截止2014年9月30日,海亮教育有1224名教職人員,348名食堂餐廳人員,373名宿舍管理人員,38名安保人員;第二大的是Student-related costs,大概每年16%左右;第三大的是交通運輸成本(Transportation),大概有5%左右,沒去過該學校的表示不理解這項成本開支;海亮的學校房租令人羨慕地低,大概只有2%,估計和海亮集團有物業相關,海亮三個學校2.7萬平米校園是和其控股股東簽訂的租賃;



毛利率,2012-2014年分別是31.6%、32.8%、35.2%,逐年改善;

運營費用,市場營銷費用控制在4%左右,開支不大,看來在當地有些知名度,行政管理費用大概在5-7%;

運營利潤率,2012-2014年分別是21%、24.4%、26%,毛利率只有30%+的情況下運營利潤率能達到20%+,主要得益於招生成本低,這項在新東方、學而思等更市場化的課外培訓市場往往是高於10%甚至接近20%;

海亮教育還有一項金融利潤(Net finance income)對提高凈利率起到明顯作用,2012-2014年這項利潤分別高達1158萬、1657萬、2006萬人民幣,給凈利潤率貢獻了3-4個百分點,使得海亮2012-2014財年的凈利潤率能分別達到24.3%、28.2%、30.3%,而所謂的金融利潤,其招股書也有詳細披露,主要是來自放貸業務,學校每年會預收大量學費,海亮教育為提高現金效率,會將其放貸給控股股東的相關公司,比如2013年曾經給6%的年化利率給控股股東Mr. Feng的建工公司放貸3.8億人民幣,2013年9月收回該貸款後,又給Mr. Feng的另一家房地產公司年利率6%的6億人民幣貸款(2014年6月已還清)。

(註:發表本文時所在機構不持有該公司任何倉位,所有言論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041

公辦教育投入偏低 留給民辦教育萬億發展空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4596.html

6月7日,灼識咨詢(CIC)發布了《中國教育行業藍皮書》(下稱“藍皮書”)。藍皮書顯示,隨著民眾對教育投入越來越大,民辦教育產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特別是公辦教育整體投入相對歐美還有較大差距,給民辦教育留下了巨大發展空間。灼識咨詢的調研顯示,去年,民辦教育產業規模已經達到8000億元,今年有望接近1萬億。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了大批企業和資本湧入教育產業。

民辦教育高速發展

值得註意的是,民辦教育開始呈現高速發展。藍皮書顯示,民辦教育近年來發展迅速,市場接納度高,整體呈現高端化、低齡化趨勢。其中民辦基礎教育學校的總數量由2010年的114398所上升到2014年的154492所,累計增長了27.4%。同時期在校生數量也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該數值由2010年的2916萬人上升到2014年的3715萬人。而民辦高等教育在2010~2014年間,專科滲透率從20.3%增長到21.1%,招生數增加了16萬人;本科滲透率從22.2%增長到24.3%,招生數增加了93萬人。

依據CIC統計,2015年中國民辦教育產業規模達到近8000億元,未來幾年將會保持15%以上的複合增長率。按照此推測,今年將達到9200億元以上的市場規模。

藍皮書顯示,近幾年國家層面各項政策利好不斷出臺,公共財政教育經費及民間資本相繼加大投入,我國教育產業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期。

灼識咨詢(CIC)創始合夥人戴巧靈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目前,我國教育產業的發展特點主要可以總結為以下四點:首先,民辦教育發展勢頭良好,招生數、滲透率以及學校數量穩步提升,已經成為教育事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專業技術人才受追捧,職業教育地位顯著提升,被中央政府認定為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再次,以藝術傳媒類專業為主的特色化辦學開始流行,越來越多的學校在開始向側重差異化的高等教育以及能力培養的特色化辦學模式轉變;最後,教育培訓行業發展迅速,其中英語、IT、少兒教育已經成為培訓產業的三大支柱。未來隨著行業的成熟,優質資源進一步整合,品牌效應會逐步顯現。

戴巧靈介紹,民辦教育主要側重於多元化的課程安排,可以為學生提供區別於公立教育的另一個選項。差異化的教學使學生有系統地學習不同學科的知識,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爭取做到因材施教。並且受制於中國龐大的學生總數,中國政府的人均教育投入遠低於歐美發達國家,優質的公辦教育資源非常有限,很難滿足國人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因此政府鼓勵教育體制改革,引入民間資本,依托優秀的民辦學校來支持教育產業的高質、高速發展。

那麽,對於企業家及投資者而言,哪些領域是民辦教育機遇所在?

戴巧靈表示,未來民辦教育會在K12(十二年一貫制學校)以及教育培訓行業發力。

隨著中產階層的崛起,K12學校的高端雙語教學環境被越來越多的學生家長所青睞。不同於傳統的公辦學校,民辦K12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不同選擇,在多元的課程安排中激發潛力,小班制的教育更能夠因材施教,雙語教學也可以為學生出國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而教育培訓行業生源基礎豐富,門檻較低,更容易開展教學活動。目前已經形成英語、IT、少兒教育三大支柱,我國有近3億人的龐大外語消費群體,並且全國有超過七成的中小學生,選擇用課外輔導的方式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將會是民辦教育集團爭相追逐的熱土。”戴巧靈表示。

三大困境待解

由於民辦學校的教學體系更為靈活,可以為學生提供另一種不同於公辦學校的差異化的選擇,雖然其學費要遠高於公辦學校,但其小班化的教學環境更受到家長的歡迎,並且民辦學校招生不受戶籍和學區等因素限制,可以在教育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和公辦教育資源形成很好的互補,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

盡管如此,藍皮書還指出,民辦教育的發展目前還受制於三大方面。

首先,不同於公辦學校的劃撥用地的供地形式,民辦學校在土地獲取方式上較難享受同等扶持政策。由於中國部分城市及地區土地供應緊張及租金上漲,新校運營商在選址和成本核算上會耗費大量的時間與資源。但是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房地產開發商選擇與民辦學校合作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此問題,開發商以低價出租物業換取學校入駐旗下樓盤,互惠互利實現雙贏。

其次,教師編制問題依舊是個難題。“身份”上的本質區別導致民辦學校教師的各種福利待遇沒有非常穩定的保障,完全依賴學校自身經營狀況,使民辦學校的人才引進更為艱難。但是隨著民辦教育的發展,業內品牌效應開始顯現,實力較強的教育集團逐步化解了招聘難的問題,並且民辦學校的老師具有較強的教學自主性、靈活性,可以實踐新穎的教育理念,取得更好的發展。

最後,民辦學校主要依靠學生的學費收入來維持學校的運營和發展,幾乎沒有其他經費來源渠道,這會導致民辦學校在基礎設施建設經費、教育教學經費和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的經費不足。

隨著政府政策層面釋放出明顯的教育體制改革的信號,資本市場對民辦教育產業的關註程度應該來說是史無前例的。2015年以來,教育行業共發生融資案例239起,其中億元以上級別有41起,較上年同期增長78%。

戴靈巧介紹,隨著以楓葉教育集團為代表的一批民辦教育集團的成功上市,教育產業在資本市場上取得了空前的關註度。楓葉教育集團2014年11月在香港主板上市時股價為2.88港元,現今股價已經翻了一倍。雖然在此期間恒生指數經歷了較大的波動,但是民辦教育集團還是憑借自身的發展獲得資本的認可,實現了股價的穩定上漲。

並且,以萬科為首的不少房地產開發商也通過合辦以及獨自開辦等形式爭相投身教育產業。在此之前,碧桂園和綠城等房企早已進入教育行業,其中碧桂園於2014年成立碧桂園教育集團,將旗下所有學校歸到教育集團管理,為教育集團分拆上市做好了鋪墊,並且準備在未來幾年建立30所純IBO學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452

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正案草案望月內三審(附概念股)

據中國證券網消息,知情人士透露,備受關註的《民辦教育促進法》修訂工作最早有望在月內召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提交。修法總體方向是為營利性學校“松綁”。

修正案旨在解決行業發展中遇到的稅收、預留發展基金等問題,將對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實施分類管理。業內人士表示,民辦機構占比較高的職業教育、幼兒園等領域的市場化運營率先展開,教育資產證券化、行業兼並重組將加速。

據測算,國內民辦教育市場規模將從2015年的8600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1.6萬億元,發展潛力巨大。

去年8月,《關於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發布,《決定》強調要加快推進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強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通過在線學習平臺,開發面向民族地區的教育課程。

今年6月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則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推進“寬帶網絡校校通”和“無線校園”建設;鼓勵具備條件的學校配備師生用教學終端;積極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創新資源管理平臺的建設;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發展。

此外,《民辦學校分類登記實施細則》和《營利性民辦學校監督管理實施細則》已於4月18日獲通過。

相關民辦教育概念股:

新南洋(600661):新南洋背靠上海交大,正打造K12+職業教育綜合教育平臺。

全通教育(300359):主營業務是電化教學設備、教學軟件、電子產品、百貨;教育信息咨詢;設備租賃國內版圖書、期刊、報紙批發零售(中小學教材除外)等。

中泰橋梁(002659):已成為北京海澱國資旗下核心教育資產平臺,新建國際學校今年秋正式招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634

民政部:長江商學院等11個民辦非企業單位年檢不合格

據國家民政部網站14日消息,近日,民政部發布《民辦非企業單位2015年度檢查結果公告(第一批)》(第383號),公告了75個在民政部登記的民辦非企業單位2015年度檢查結果,其中愛之橋服務社等52個合格,新世紀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等12個基本合格,長江商學院等11個不合格。

長江商學院等11個不合格(民政部網站截圖)

【相關資料】

民辦非企業單位年檢包含有哪些事項?

根據《民辦非企業單位年度檢查辦法》,年檢內容包括:遵守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情況;登記事項變動及履行登記手續情況;按照章程開展活動情況;財務狀況、資金來源和使用情況;機構變動和人員聘用情況及其他需要檢查的情況。

年檢不合格怎麽辦?

民政部介紹,年檢基本合格和年檢不合格的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進行整改,整改期限為3個月。整改期結束,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報送整改報告,登記管理機關對整改結果進行評定並出具意見。

對年檢不合格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根據情況,可以責令其在整改期間停止活動。民辦非企業單位被限期停止活動的,登記管理機關可以封存其登記證書、印章和財務憑證。登記管理機關對連續兩年不參加年檢,或連續兩年年檢不合格的民辦非企業單位,予以撤銷登記並公告。 (資料參考:央視新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031

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正案草案:擬不得設義務教育營利性民辦學校

據新華視點微博消息,31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正案草案提出,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可以自主選擇設立非營利性或者營利性民辦學校,但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民辦學校舉辦者依學校章程規定權限和程序參與辦學和管理。

新華視點微博截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444

公益的歸公益,資本的歸資本 民辦教育改走新路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906

在民辦教育的投資圈中,初中和小學一直是一塊很難割舍的“大肥肉”。幼兒園規模太小,要做成連鎖才有效應,而高中又有刺刀見紅的高考,並且公辦學校優勢更明顯,高校的投資門檻又太高。圖為吉林省吉林市的一所民辦學校里,學生們在準備小升初面談。(視覺中國/圖)

“各個地方對民辦教育的歧視還是很明顯的,我們要比公辦學校努力很多倍才能夠生存下來”。

按照英美等國的經驗,義務教育階段的私立學校也基本上是非營利的。

“義務教育的屬性決定了其不適合由營利性的民辦學校來實施,否則就有可能影響義務教育政府責任的落實,影響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甚至會加重人民群眾的負擔。”

2016年11月7日中午,謝鼎新原本捧在手里的香餑餑,突然成了燙手的山芋。

當時他和投資夥伴正吃著火鍋聊著天,沒想到對方看了看手機,飯局的氛圍突然凝重了起來,對他說,“我正式通知你,這個項目我不參加了,原來的本金也要收回來”。

正是在當天中午11點,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以124票贊成、7票反對、24票棄權,通過了關於修改民辦教育促進法(簡稱“民促法”)的決定。正是看到了這則消息,原本打算入夥的投資夥伴當場打了退堂鼓。

原因很簡單:修改後的民促法規定,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可以自主選擇設立非營利性或者營利性民辦學校,但是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

謝鼎新打算投資的學校,正好屬於義務教育階段。而禁止營利,意味著“投進去的錢就再也拿不回來了”,謝鼎新有些無奈。

但除去謝鼎新這類初中小學的舉辦人,本次修法後所有的民辦教育舉辦人,都必須在“營利還是非營利”當中做出選擇,再也沒有了中間地帶。

名義上非營利事實上拿回報

過去的13年里,不少類似謝鼎新這樣的投資者進入民辦教育領域,吸引他們的是其中存在的營利空間——2003年實施的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民辦學校在扣除辦學成本、預留發展基金以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取其他的必需費用後,出資人可以從辦學結余中取得合理回報,取得合理回報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按照教育部門2015年度的統計,我國16.3萬所民辦學校中,大約有1萬所民辦小學和初中。從公開統計看,這1萬所民辦小學和初中里,提出營利要求和回報的學校不到10%,約為1000所。

謝鼎新創辦的學校也在這1000所之外,屬於不要求回報的90%,但事實上,他每年都能從學校的盈余中拿回一筆不小的回報。

主要原因是,“如果選擇要求合理回報,可能很多優惠政策就享受不到了”,因此當初登記時,謝鼎新就選擇了不要求合理回報。不過,這並不影響股東們的分紅,因為教育部門對民辦學校的財務監管幾乎處於缺位的狀態。

“你聽說過任何一起被查的案件嗎?”就像中國民辦教育共同體研究員王紅順所反問的那樣,事實上地方政府對民辦教育的財政監管並無足夠的底氣。無論當初登記時,是否要求了合理回報,絕大多數舉辦人還是靠學校賺了不少錢,王紅順說,這是不爭的事實,“否則近幾年怎麽那麽多資本流入?就是因為有利可圖”。

王紅順接觸了大量的縣域、鄉鎮民辦教育的舉辦人,他們有的“學校的賬目和個人的賬目根本不分,如果校長要從學校拿幾十萬給自己兒子買輛車,誰能夠說什麽呢?”

即使是管理規範,賬目明晰的大型民辦教育集團,也有一些可以靈活操作的獲利渠道。例如,可以通過借款給學校的方式,每年從學校的結余中獲取高利息的回報,或者通過項目合作的方式,以開發項目的名義將利潤從學校中抽出,還可以通過校服、食堂後勤賺回利潤。

民辦教育投資者陳景亮和他的江蘇宿遷老鄉們,從2002年開始在安徽、山東、河南、河北等地辦學,從最初的一兩所學校逐漸滾雪球到今天的一百二十多所,“去年一年同時開學的就有15所學校,如果不是因為民促法修改,明年這個數字還要擴大”。

“一個學校的投入成本少說也要1到2個億,但是收回成本差不多需要十年時間,十年之後才可能出現利潤分紅。”陳景亮說,他和他的老鄉們在2002年前後辦的那批學校在前幾年,漸漸進入了穩定回報期,正是看到了這批學校的成功,不斷地有老鄉把錢給他們入股辦學校。

這股投資民辦教育的熱潮,在2012年前後達到了高潮,“兩輪經濟危機我們都沒有受影響,現在房地產又不太景氣,所以都願意把錢投進來做教育。”陳景亮目前參與了9個學校的投資,另外還新簽約了2個項目,等待明年上馬。

這股投資熱中,民辦教育的體量在過去12年內呈倍數增長。《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民辦學校16.27萬所,在校生達4570.42萬人。在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前的2002年,全國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僅僅6.13萬所,在校生僅1147.95萬人。學校數量增長了2倍多,而學生規模增長了近4倍。

但實際上,這筆錢賺得並不容易,“地方對民辦教育的歧視還是很明顯的,我們要比公辦學校努力很多倍才能生存”。

這正是民辦教育的尷尬所在,一方面民辦教育由於法律上存在模糊地帶,而擁有了獲利的灰色空間,另一方面也因此導致他們的產權關系剪不斷理還亂,民辦非企業法人身份也是“非驢非馬”,同時該享受的稅費優惠遲遲無法落地,教師保障水平也遠遠低於公辦學校。

修法一波三折

最先為民辦教育制度性變革破題的,是一份名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的文件。

2010年出臺的《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積極探索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的要求。

一年後,教育部便計劃修改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高等教育法3部法律,從法律層面建立民辦教育分類管理制度。

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整個過程不但比預期漫長了很多,而且是一波三折。

首先是關於分類制度如何確定的問題。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的民促法修正案草案中,對於營利性學校和非營利性學校的規定並不明確。

2015年8月24日召開的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上,被放到一攬子教育法律“修改”籃子的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正案(草案)並沒有引起太多的註意。

當時,對分類管理制度的描述也非常模糊,只表示“允許民辦學校自主選擇辦學方式,登記為非營利性或者營利性法人,並按照其法人屬性享受相應優惠政策;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收費的管理方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收費標準由學校自主決定”,並且刪除了合理回報的內容。

這份法案真正引起討論的是二審意見稿的公布。2015年12月27日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上,通過了對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修正案,原本同在教育法律一攬子修改“籃子”內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卻因為審議意見分歧較大,暫不提交表決。

直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官方網站公布了二審稿的草案,到此刻業內才真正了解了分類管理的內涵,“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舉辦者不得取得辦學收益,學校的辦學結余全部用於辦學”,“營利性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可以取得辦學收益,學校的辦學結余依照公司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分配”。

營利性學校和非營利性學校的概念清晰化後,整個行業的焦慮才真正開始。

對於習慣了“合理回報”的舉辦人而言,他們一方面擔心選擇營利性學校之後,可能要重新補交稅費和土地出讓金,另外也擔心稅費優惠都會隨之消失,辦學的成本將會大大增加。

此刻,行業內還是在討論能不能找尋到一個中間地帶,實行三分法“投資辦學、出資辦學、捐資辦學”。

所謂投資辦學即是對應著“營利性學校”,而“捐資辦學”對應著“非營利學校”,另外出資辦學就是介於兩者之間,即出資人保有對最初投入學校的資產的所有權,不同於營利性學校的“投資辦學”。

民辦教育協會秘書長王文源對此解釋,“舉個例子,我們投1億元辦一所學校,10年後學校資產變為10億元,即便學校是非營利性學校,但最初的1億元仍應屬於出資者,這樣有利於真正的民間資金投入教育”。

但這種想法很快便被否定。浙江大學民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華認為,教育法完成修訂以後,營利性的民辦學校一定會出現。通過修訂的教育法將原第二十五條第三款修改為第二十六條第四款“以財政性經費、捐贈資產舉辦或參與舉辦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不得設立為營利性組織”,這已經堵死了“出資辦學”的可能性。

而且投資民辦學校,在財政和稅收方面將面臨一個尷尬的境地。財政扶持是地方出錢,觀念上一定有先後順序,“這類學校因為能取得回報,一定會排在後面”。

此外,在法理上,“三分法”已經不合適,“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已經有了針對非營利組織的會計制度、所得稅等相應規定。如果采用三分法,出資的民辦學校或者與已有的規定有沖突,或者找不到對應的法規”。

王文源介紹,采取兩分法的優勢在於“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是兩個閉環概念,過去我們國家的民辦教育,絕大多數都是投資辦學,捐贈辦學很難進入。因為產權不明確,如果我要捐給非營利學校,那產權又屬於舉辦人的,捐贈人也不好捐贈。今後,產權明確了,非營利性學校屬於社會共有的,那也能鼓勵真正的捐贈辦學”。

英美等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私立學校,也基本上都是非營利的。廣東當代民辦教育管理研究院張鐵明對此解釋,兩分法看起來是符合國際慣例的,但差別在於“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完善的捐贈體系,例如捐了一萬塊給學校,那麽這筆錢將可以用來抵稅,相當於用未來財政的錢在供養這些民辦學校。而中國的民辦學校則完全靠學費收入來維持,學費高低也決定了教師的待遇。這個根本差別決定了中國特色的民辦教育發展路徑和不同格局”。

“這麽大的改動完全沒料到”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對二審稿的意見,在三審稿意外流出之後,徹底被淹沒。

陳景亮記得看到三審稿時“整個腦海全部都空白了”,他記得大約是在10月20日,行業內突然流傳開了三審稿的內容,其中有一條規定“義務教育階段不允許辦營利性學校”,而他所辦的學校,幾乎都是初中和小學。

對於三審稿的新增內容,吳華表示,“這麽大的改動完全沒有預料到”,二審稿中原本設計的三年過渡期也沒有,而是要求舉辦者在選擇了營利性和非營利性之後,再進行產權權屬的認定和進行相應的補償和獎勵。

作為多次受邀參加教育部門和立法部門座談會的專家,吳華表示在三審稿長達8個月的起草時間內“沒有任何風聲流出來”。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改動?可以在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連寧在三審時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所作的說明中找到線索,一是,“有的常委會委員、地方和社會公眾提出,在義務教育領域,應當限制舉辦營利性民辦學校”。二是“教育部還提出,根據黨中央精神,不允許舉辦營利性民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建議予以明確。經研究,建議增加規定:‘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

對於許多義務教育階段的舉辦人而言,初中和小學確實是一塊很難割舍的“大肥肉”。

在民辦教育的投資圈中,初中和小學一直是一塊很難割舍的“大肥肉”。“幼兒園規模太小,要做成連鎖才有效應,而高中又有刺刀見紅的高考,並且公辦學校優勢更明顯,高校的投資門檻又太高,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和小學,是舉辦人最喜歡涉獵的階段。”張鐵明對此分析,民辦教育在初中和小學階段優勢更明顯。

為什麽要將這塊大肥肉鎖起來?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在召開新聞發布會時回應稱,“義務教育的屬性決定了其不適合由營利性的民辦學校來實施,否則就有可能影響義務教育政府責任的落實,影響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甚至會加重人民群眾的負擔”。

讓吳華比較擔心的是,未來地方政府將會面臨非常高的管理成本。

“民辦學校設立時的法律狀態非常複雜,有1997年《社會力量辦學條例》實施以前設立的,有1997年以後到2003年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之前設立的,有2003年以後設立的。在這幾個不同的時間節點上,國家對於民辦學校終止辦學時如何處置剩余財產的規定是不一樣的。

南方周末記者在幾個民辦教育舉辦者的微信群里觀察到,目前討論得比較多的是“過去拿合理回報可能算是違規,而今後再拿合理回報就將是違法”,而過高的法律風險正是大家最為擔心的地方。

謝鼎新坦言,無論地方政府再承諾多麽優厚的辦學條件,也沒有多大意思了。

不過,也有人很高興,“把這些商人屏蔽了,留下了的都是真正具有教育情懷的人。”保定美術中學校長賀宇良覺得,資本的逐利性與教育規律本身就是不相容的,“只有真正的教育人才能辦好教育”。

更多的人擔心投入能否收回。微信群里有人在出謀劃策,對如何合理合法地轉移利潤,只能“虛開支出”,或者“給定個高工資吧”。

也有人很淡定,一個微信群的群主就很樂觀,“等政府建立好完善的監督機制,至少還有三到五年的時間”,舉辦人還有充足的時間把成本收回來。

民辦教育行業內多名投資人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在等待地方政府配套措施的出臺。

廣州華美學校的校長陳峰對此坦言:“我們都是在等各個省市的規則細則出臺的時候,再看如何爭取更多的權益。”

(應受訪者要求,謝鼎新、陳景亮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097

點睛丨教育十三五規劃發布 民辦教育受關註

事件:據新華社1月19日報道,國務院日前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確定了“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戰略任務和保障措施,是近期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和指導性文件。

CBN點評:繼2016年11月7日《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改通過後,此次《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印發將教育產業推到風口。《規劃》中提及的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進入教育市場一事頗受關註,A股市場相關個股有望受益。上市公司中,開元儀器(300338.SZ)、威創股份(002308.SZ)、匯冠股份(300282.SZ)、盛通股份(002599.SZ)等個股值得關註。

此次發布的《規劃》中強調,要促進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以多種方式進入教育領域,提供多樣化教育產品和服務。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推動“互聯網+教育”新業態發展。統籌推動教育開放,強化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完善中外人文教育機制,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

此外,1月18日,國務院等部門還印發了《民辦學校分類登記實施細則》、《營利性民辦學校監督管理實施細則》、《國務院關於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等文件。從政策層面對民辦教育的扶持、發展、創新做出全面部署。其中提到,將探索多元主體合作辦學,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提供專業化服務。在實行分類管理的基礎上,《意見》提出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創新財政扶持方式、落實同等資助政策、落實稅費優惠等激勵政策、實行差別化用地政策和分類收費政策等六大舉措扶持民辦學校。

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孫霄兵表示,此次意見及配套文件的出臺細化了《民辦教育促進法》中的法律規定,保障了法律落實過程中的“最後的一公里”,將協調推進民辦教育的健康發展。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副司長郭春鳴認為,“差別化”扶持政策主要體現在稅收優惠、用地、收費等方面。意見明確,非營利性民辦學校享受與公辦學校同等的稅收優惠政策;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按劃撥等方式供應土地,營利性民辦學校按國家相應的政策供給土地;非營利民辦學校收費由省級人民政府確定,營利性民辦學校收費具體標準由學校自主。

申萬宏源認為,民促法修訂配套政策將逐步落地,民辦教育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寬。營利性教育機構資產證券化障礙破除,義務教育非營利性民辦學校也可提供差異化教育服務,上市公司外延機會大。幼教、智能教育行業“十三五”期間持續享受政策利好。現階段民辦幼兒園市場占有率達54%,未來幼教作為普惠性基礎教育服務將在土地劃撥、財政資金投入等方面受到重點扶持。教育智能行業到深化發展的窗口期,體制內教育信息化每年財政經費約3000億元,未來具有較強研發、運營、管理支持等綜合實力的公司將提升行業的進入門檻。

 

今日《點睛》您可滿意?還有更多精彩等著您~請前往App Store、安卓商店搜索“第一財經”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第一財經客戶端,好內容為更好決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2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