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同臺論“金”,陸金所與玖富同道不同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23/151141.shtml

昨日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熱鬧非凡,一批互金企業去參加互聯網大會同臺論道,另一批互金企業去與人民銀行條法司司長張濤交流行業監管細則。一邊在談論互金市場該怎麽做,另一邊在探討互金行業如何監管,遙相呼應的兩件事,都是近期互聯網金融行業關註的焦點。

在周末央行等十部委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後,央行領導迅速外出走訪調研,條法司與中國互聯網金融企業座談的目的主要是為接下來將要出臺的行業監管細則做準備。從座談會上的釋放的態度來看,高層的意思是既要給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空間,讓行業走得更遠、做得更大,又要允許在這個過程中“摔跟頭”。這麽看的話,監管細則上也不會有太嚴格的約束,在另一邊互聯網大會上的那些互金大佬們可以松一口氣了。

這邊央行條法司的座談上大家其樂融融地談論問題,而在另外一邊的互聯網高層年會上可就劍拔弩張了。同行見面分外眼紅,多家互聯網金融大佬同臺亮相,臺上的爭論難免會暗流湧動,尤其是最先上臺的陸金所與玖富兩家之間更是因市場策略差異過大而被視為代表互聯網金融不同發展方向的宿敵關系,計葵生與孫雷兩位大佬的同臺交鋒直接挑明了雙方“同道不同路”的競爭態度。

陸金所:資產運用的機會,跨人、跨地、跨業、跨境

在會上,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作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第一位上臺發言的嘉賓,首先講到了四點行業機會,跨人、跨地、跨業、跨境。跨人,是指將“有錢的人”跟“需要錢的人”通過互聯網技術低成本地連接起來;跨地,是指用互聯網的方式,將某地區的資金用於為其他地區企業提供資金支持;跨業,是指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幫助銀行、保險、信托等傳統金融行業之間進行更好的銜接,提升整個金融行業的服務效率;跨境,是未來一兩年會出現的機會,指通過互聯網技術聚集國內財富去購入境外資產,而境外資金也可反過來購入國內資產,從而讓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與國際接軌。

玖富:把握移動互聯網的契機,移動+粉絲+金融+場景

隨後上臺的是玖富創始人兼CEO孫雷則表示:“在互聯網金融里邊都在強調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機構帶來很多的變化,而在整個互聯網金融里,無論是效率、人氣和風控,移動金融毫無疑問已成為更為便捷迅速的制高點。”與陸金所不同,玖富主推“移動金融+”的戰略,在2013年的時候,玖富做了一次重大的戰略轉型,放棄PC走向移動端,在產品線上都主打移動互聯網金融。孫雷認為緊抓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契機,可以更迅速地激發互聯網金融的市場活力,通過在微信上嘗試的悟空理財項目,讓玖富認定“移動+粉絲+金融+場景”這條線可更直接高效地挖掘到互聯網金融的市場價值。

計葵生:用戶都是土豪,50萬投資額的高端客戶占74%

在用戶層面,計葵生認為高端用戶更有市場潛力,他透露:“我們交易量的74%是來自高端客戶,他們在陸金所的平臺平均投資的金額超過50萬,所以可以感覺到其實這個高端的客戶參與互聯網是很大的一塊,而且是很重要的一塊,因為它可以承擔不同的風險。在我們平臺上投1萬到50萬之間,占到交易金額大概是25%,低於一萬反而不到1%。”

陸金所儼然已經成為針對高端用戶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這部分其實搶的是線下傳統理財產品的市場,擁有50萬理財資產的用戶本身就是少數,互聯網金融最大的特點是讓更多的普通公民學會理財,而陸金所卻依靠平安集團的公信力成為高端客戶的首選互聯網金融平臺。難怪看陸金所的理財產品一直都是集中在各類金融資產投資上做互聯網創新,因為其服務的是理財資金雄厚的大客戶們。

孫雷:用戶在哪,我們就在哪,用戶喜歡什麽,我們就做什麽

玖富擴展用戶時則堅持做普通用戶市場,在談到如何獲取用戶時孫雷舉了一個例子:“玖富從來不打戶外廣告,我們第一次投放的電視廣告是《爸爸去哪兒》,我們跟《爸爸去哪兒》是一個互動合作,只要粉絲在哪兒我們就去跟他互動,所以我們投放策略都是圍繞粉絲在哪兒。”

孫雷表示玖富移動金融的特點在於粉絲營銷以及“移動金融+”,玖富“粉絲營銷”的策略就是“凡是粉絲喜歡的我們就整”,結合移動互聯網做好粉絲模式,是我們第一個特點,受益於移動端,我們現在已有1800萬的註冊用戶。為了能覆蓋更多的粉絲用戶,玖富在移動金融產品創新上狠下功夫,除了悟空理財,旗下還有閃銀、貸我飛、小金票、叮當錢包、蠟筆分期、大牛理財、房司令、沐金農等針對不同類型用戶的產品,目的就是盡可能滿足用戶不同的場景使用需求。

計葵生:互聯網金融的兩點核心,資產端的風控,理財端的匹配

在談到互聯金融應註意的問題時,計葵生則認為:“互聯網金融逃不開金融的核心,所以互聯網金融一定要把風控工作做好,才可以有好的產品、才可以有好的投資機會,這個里面除了說資產的風控要做好,我要特別強調一個概念,互聯網金融要未來發展的比較順利的話,它的概念是一個匹配的概念。其實不同的資產、不同的產品是有不同的風險的,按照這個不同的風險,應該是給不同的投資人來投。”

計葵生認為,資產端的風控,理財端的匹配這兩點是未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兩大重點,如何有效提升互聯網金融平臺的風控能力和匹配能力是未來著重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這需要企業不斷積累各類行業數據資料以及用戶行為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判定到底有哪一些資產,或者哪一些融資需求可以放在平臺上,哪一些客戶真的是可以承擔很大的風險,哪一些客戶比較保守,針對不同的投資機會做出相應的匹配選擇。

孫雷:移動金融+,合作與創新才能更好的促進互聯網金融發展

對於風控問題,玖富則選擇開放合作的方式,首先在數據端與同行互通共享,其次在使用場景上與同行合作共享。孫雷介紹稱“我們和雲征信、芝麻信用、天翼征信都進行了合作,這種合作構成了大家的數據交換,騰訊和阿里的數據是不能共享的,那我們就先和各個征信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類似於建立一個征信聯盟,幫助玖富實現更好的風控,而這些都已經在我們移動端得到實現。”

玖富的“移動金融+”策略中的“+”是想把消費金融跟生活的衣食住行場景結合起來,孫雷認為:“金融離我們不遙遠,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已經無時無刻離不開,玖富做的就是用移動的粉絲化營銷、用風控和金融產品的創新去+傳統一些行業里面的生活化的應用場景。”所以其選擇更多的與外部企業進行合作,例如和58同城合作車,跟我愛我家合作租房服務,跟一些迪信通合作3C產品網購的消費金融服務等。

陸金所和玖富代表了互聯網金融企業兩個不同的發展方向,二者正在沿著各自的方向越走越遠,所以計葵生與孫雷在互聯網大會舞臺上直接的言論交鋒也被視為互聯網金融行業方向性的碰撞。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利陽,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及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271

“同道大叔”3億元“賣身” 創始人為讀懂女朋友而研究星座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08/160266.shtml

“同道大叔”3億元“賣身” 創始人為讀懂女朋友而研究星座
周路平 周路平

“同道大叔”3億元“賣身” 創始人為讀懂女朋友而研究星座

抱著讀懂女朋友的目的,最終造就了3億的星座造富神話。

i黑馬訊 12月8日消息 今日,A股上市公司美盛文化發布公告,公司以人民幣21750萬元的價格收購同道文化(網絡大V“同道大叔”的運營主體)72.5%的股權。按照這筆交易換算,同道文化的估值正好為3億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同道文化的營收為2442萬元,凈利潤617萬元。

公告稱,美盛控股以人民幣21,750萬元向蔡躍棟、北京紅杉信德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夥)、江西省創東方科技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夥)、深圳市創東方富程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寧波明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收購其持有同道文化72.5%的股權。在這筆交易達成之前,美盛文化已經是同道文化的股東,占有其15%的股份。

公告中提及的蔡躍棟為“同道大叔”的創辦人,他是廣東潮洲人,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他雖然以“同道大叔”的形象走紅網絡,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小鮮肉”,出生於1988年,年僅28歲。這筆交易完成後,蔡躍棟從原先占股72.0847%減持到12.5%,他將從這筆交易中獲利1.78億元。而他本人也將加入美盛文化擔任副總裁,負責維護“同道大叔”系列內容產品。

同道大叔以星座漫畫出名,截至2016年8月,“同道大叔”在新浪騰訊微博、微信中擁有的粉絲用戶人數合計已超過1600萬。

2015年底,i黑馬曾專訪了“同道大叔”創始人蔡躍棟,講述了這位粉絲千萬的“網紅”是如何養成。以下為i黑馬於2016年1月發表的“同道大叔”專訪文章。

屌絲逆襲範本:看粉絲千萬的“網紅”如何養成

400多萬微信粉絲,780萬微博粉絲,篇篇十萬加,估值已經超過了2億人民幣。

這是一個每天只探討星座話題的自媒體號,取名“同道大叔”。它的特征鮮明:漫畫、情感、吐槽,更為關鍵的是女生紮堆。

背後的核心運作者卻是一群80、90後們,在自媒體和段子手的推動下,他們年薪早已過百萬。

大叔實為小鮮肉

聖誕節當晚10點34分,微信公眾號“同道大叔”以上限8條的內容推送。一分鐘後,頭條閱讀過10萬,點贊數百,內容卻並不高深——越長大越好看的星座女。而這種令人艷羨的現象每天都在上演。

主導這一切的並非真正的大叔,而是一位清華畢業、處女座、1988年出生的“小鮮肉”,他來自廣東潮州的一個農村家庭,2009年進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他首次以真人身份露面是《GQ》雜誌的段子手報道中。當時網友驚訝,每天出現在社交網絡、身姿妖嬈、萌萌賤賤的“同道大叔”形象,背後的創作者竟然與大叔毫不搭邊。

很少人能將蔡躍棟和“同道大叔”聯系起來,包括他的大學同學。

蔡躍棟臉龐白凈,略微敦實,笑起來酒窩淺顯;喜歡微信語音回複信息,極少打字,偶爾發一個幽默表情,只有這時才能真切感受到,屏幕的另一邊真的不是大叔。

蔡躍棟的成功並沒有表面看起來的幸運和偶然,他自己也喜歡將同道大叔的故事歸入“屌絲逆襲”的版本。

“同道大叔”是他第五個創業項目。2009年進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第一年,蔡躍棟就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史。

起初,他給高考生提供行業咨詢和高考資訊,之後做了新媒體和職場社交軟件,後者取名同道科技。不過,後來項目失敗了,但是名稱卻留了下來。他加上了當時流行的大叔叫法,進入段子手行列。“其實我是不小心進入了這麽一個狀態,把之前的東西都打通了。”

某種程度上,屌絲更像是蔡躍棟的自我調侃。他像每個大學都存在的異類一樣,個性鮮明,不願回答的問題直接跳過,不願被條條框框束縛。

大學四年,他的成績倒數第一,畢業作品卻獲得了第一名。因為他懂得改變和適應。

剛開始玩微博時,蔡躍棟經常看不懂別人轉發的內容,“我當時就說我是不是太老了”。為了摸清楚這幫人的心理,他跑去關註二次元(二維、平面的統稱)博主,跟這幫小朋友都做成朋友。

對星座的研究和關註是蔡躍棟大二的事情。當時大抵是出於哄女朋友考慮,兩人同為處女座,時常吵架。

“她怎麽對我這樣啊。”蔡躍棟發現女孩子遠不是那麽容易琢磨透,“有些話她是有其他意思,表達出來很含蓄。”

“同道大叔”後來曾發過《教你如何正確地逼瘋處女座》一文,其中一條就是“為TA匹配另一只處女座”。或許這是他對這段感情經歷最深刻的總結。

在那個還沒有微信而微博如日中天的時期,抱著讀懂女朋友的目的,蔡躍棟開始研究和分析星座。加上做過三年社交軟件,接觸了大量女生,蔡躍棟一下子“得道成仙”,開始經常為身邊的朋友出謀劃策。

“有用嗎?”i黑馬問。

“有用!”蔡躍棟肯定地回答。

身邊朋友受益於此的同時,也成為他的內容靈感來源。“我不會每天分析身邊的朋友,但一想到星座,我就會想到他們。”蔡躍棟已經在內心形成了星座模板,然後將身邊的朋友標準化,一一與模板對應。

如今,內容和漫畫制作早已不再需要他操心燒腦,他搭建了一個12人(微信10人、微博2人)的編輯團隊,每天圍繞著男生、女生、星座等關鍵詞,組合生產。

按“同道大叔”的內容生產流程,編輯通常先搜集資料、選擇場景、設定主題,然後進行粉絲互動、收集評論、確定文案,最終由畫師制成漫畫。正常情況,畫師的功夫一個小時,文案兩三個小時,提前一天生產,循環反複。

為了避免審美疲勞,同道大叔不得不開始做出其他嘗試,除了漫畫,開始使用語音和視頻。內容上也從情感向其他題材延伸。

不過,情感作為人性最底層的需求,一直長盛不衰,所占內容比例一半以上。

同道聚粉術

成為現象級自媒體前,“同道大叔”是毫無疑問的暖心大叔形象,每天在微博為粉絲畫頭像,精耕細作。

這是當時很流行的做法,各種漫畫博主湧現,出身美院的蔡躍棟走上了同樣的道路。只是這種做法取悅了一小部分人,卻與大部分人無關,一直不溫不火。

同道大叔第一條關於星座吐槽的微博出現在2013年7月底。彼時,“暴走漫畫”的《暴走大事件》已經在網絡如火如荼的傳播,“偉大的安妮”憑借《安妮和王小明》的漫畫作品也獲得中國動漫金龍獎最佳幽默漫畫金獎。

蔡躍棟如同一只意想擁躉萬千的小蜜蜂,每天辛勤地為粉絲畫著頭像。在北京麗都附近一家酒吧內,蔡前面的三位女生,在不停用星座的方式吐槽身邊男生。

受此啟發,蔡躍棟當場發了一條關於天秤座的吐槽。微博底下出現了很多網友的有趣評論,粉絲活躍度明顯提高,“找到一點感覺了”。

往後便一發不可收拾。蔡躍棟把為粉絲畫頭像的模式轉為受眾更廣的惡搞明星海報,最後定位於星座吐槽。

在段子、冷笑話橫行的碎片化時代,這種路子一炮而紅。隨著他一次次地有意強化,同道大叔也逐漸成為了星座的代名詞。

一年之後,“同道大叔”的微博才真正形成氣候,每天新增四五萬粉絲。這個數字截至2015年聖誕節當天為764萬。

微信的火爆則遠在微博之後。2015年初,後知後覺的蔡躍棟姍姍來遲,開始在微信開辟疆土。

最初,微信數據出現全網下滑,剛進入的蔡躍棟沒有底氣,與團隊商量,是否做點推廣。編輯告訴他,不用花錢,三個月保證做到100萬粉絲。後來實現這個目標只用了兩個月。而百萬粉絲之後,幾乎每條微信都是100000+,最高的一條,閱讀量突破600萬。

當前,“同道大叔”的微信粉絲總數超過400萬,每天還在以2萬的速度增長,大部分為女性。

“女孩子喜歡的話,男孩子也一定會喜歡。有女孩就會有男孩。”蔡躍棟吃透了其中的邏輯。前一段時間,蔡躍棟跑去矽谷待了一個月。他驚訝地發現,當地華人有一半女生知道“同道大叔”。

粉絲的狂熱被解讀為社交和情感表達的需要。在“同道大叔”的世界里,無論是星座、情感或者漫畫,都被當成標簽化和情緒化的表達。

譬如“有個美貌機智的女朋友是什麽體驗”,“花心的金牛男”,“千萬不要和白羊座談戀愛”等,沒有人在意內容本身正確與否,一笑而過之後,借星座之名,行調侃之實。

曾有人分析同道大叔的成功關鍵,其中一條便是“洞察用戶心理”。大家談論星座時不只是想看星座本身,更是想通過它來琢磨一個人,甚至尋求與某個人相處的方式。

“說到底,星座只是一個情感交流的突破口。”

不止於網紅

蔡躍棟會反複強調,“我現在不是很喜歡別人叫我網紅”。只是,他卻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大家對他們的普遍認知是自媒體和搞笑人。當然,這也是幾乎所有同行的困擾。

蔡躍棟願意大家把他看成是一個有頭腦的商人,“我們不是自媒體,我們做的是一個打造現象級自媒體的公司”,他更願意談公司和未來。

他希望把“同道大叔”打造成一個女性新文化品牌,完成一個自媒體到品牌的升級蛻變。在蔡躍棟的未來商業版圖里,將不再只有“同道大叔”,還包括傳媒、影視、IP周邊等等。

“同道大叔”是蔡躍棟試驗的成功範本,接下來,蔡躍棟要做的是整合前期資源和經驗,培養和扶植更多的現象級產品。“星座是一個起點,我們想成為服務商,為未來的現象級的網絡文化做一些服務。”

在打造品牌方面,“同道大叔”的話劇巡展、舞臺劇、咖啡館、電影拍攝等計劃,很快將在2016年全面推進。

他在努力促使“同道大叔”擺脫網紅的空殼,嘗試向故事型的IP演進。

拍電影是蔡躍棟下一個工作重心,制作預算四五千萬元,預計一年之後上映,當下正處於劇本打磨階段。成片或許不會與“同道大叔”同名,但講述的將會是“同道大叔”的故事。

電影帶來的品牌提升和轉變被寄予厚望。這並非沒有成功邏輯可循,電影《萬萬沒想到》就是從爆紅的網絡劇改編而來,並大獲成功。

“我們離他們更遠一點,還沒有上到銀幕,”蔡躍棟已經意識到,他後續的努力是給虛無的網絡文化披上故事的外衣。

“其實一線網紅比二線明星活得還好。”蔡躍棟從人們的觀點中讀出了對這個行業存在的誤解。據他透露,“同道大叔”現在的內容團隊12個人,兩名團隊骨幹年薪超過200萬元,百萬年薪以上超過3人。

自媒體受追捧在近一兩年並不少見,2015年12月12日,微博大號“冷笑話精選”母公司飛搏共創掛牌新三板,成為第一家掛牌新三板的自媒體,而其在2014年的收入達到1912萬元,全部來自廣告。

同道大叔的收入除了廣告,也包括禮物定制和品牌授權。根據公開的市場報價,同道的微信加微博每條10萬元,微信每天以上限8條的數量推送。

定制的禮物大多與星座相關,這一點讓同道撿了個“大便宜”,他們十二星座塑造出了十二個卡通形象,高矮胖瘦、各類款式滿足不同人群的口味。蔡躍棟告訴i黑馬,國內一線消費品牌已經開始,索要十二星座的形象授權。星座本身的寓意被這些廠商認為能幫助消費者加速決策。

更為誘人的是,資本在加速進入。蔡躍棟透露,“同道大叔”的A輪數百萬美金融資即將完成,估值超過2億人民幣。

盡管聚集了燈光和名利,蔡躍棟們的現實尷尬在於:一方面,他們頂著段子手、網紅的身份,自己不大認可:另一方面,相比於明星受到的熱烈追捧,他們又不得不從惡搞和世俗中尋得生存空間。

“現在大眾看我們可能是仰視2度、5度,看明星則可能是40度、45度。我們不需要大眾像看明星那樣看我們,但升到10度好不好?現在還做不到。”蔡躍棟感慨。

同道大叔 蔡躍棟 小鮮肉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791

90後靠星座創業 “同道大叔”2年賺2億

近日,一則新聞給很多內容創業者極大鼓舞,90後自媒體創業者“同道大叔”(蔡躍棟)將公司化72.5%的股權賣出了2.175億。

據美盛文化(002699.SZ)公布的消息,控股股東美盛控股以人民幣21,750萬元向蔡躍棟、北京紅杉信德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夥)、江西省創東方科技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夥)、深圳市創東方富程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寧波明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收購其持有同道文化72.5%的股權。專註文化產業的葉榕投資創始人黃歷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於美盛控股的收購價格,按照業內行規來看,價格略有些偏高,或許公司考慮到協同效應等因素,還是收購了該公司。

“同道大叔”套現近2億

據公開資料顯示,同道大叔創始人蔡躍棟在交易完成之後,對同道文化的持股從個人原持股72%減持到12.5%。依據美盛文化2.17億元收購72.5%的股權比例換算,同道文化整體估值約為3億,而蔡躍棟個人套現1.78億元。4家投資機構中,明星黃曉明旗下的投資公司明僑投資也成功變現600萬元退出。

而“同道文化”公司2015年註冊,註冊資本為130萬元,不到兩年時間估值已經達到3億估值,估值增值了近230倍!

美盛文化的公告顯示,同道文化是一家國內領先且具有影響力的互聯網媒體公司,主營業務包括:媒體運營、IP內容開發與運營等,主要以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粉絲數為底層基礎,向內容、廣告、電商、IP授權、衍生品等相關泛娛樂產業輻射。目前,其擁有全網第一星座文化類微博賬號“同道大叔”以及全網第一女性微信訂閱號“同道大叔”,賬號內容涉及星座、動漫、趣味、女性、娛樂、創意等各個領域。

截至2016年8月在新浪騰訊微博、微信中擁有的粉絲用戶人數合計已超過1600萬,各平臺粉絲總計超過3000萬人,其粉絲和內容閱讀數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同時在2016年通過12星座咖啡廳、同道文化衍生品等周邊結合自身多種內容形態來發展自己的IP品牌戰略,不斷拓展公司業務領域,提高公司產業鏈變現能力。

根據清博數據,2016年11月26日最新一周發布數據,“同道大叔”位列網紅總榜第6名,微信公眾好綜合排名第26名。

內容創業“頭部為王”

美盛文化這樣的價格收購同道文化是高是低呢?

公告披露同道文化上半年營收2443萬元,凈利潤617萬元。黃歷向記者表示,若假設年內業績不斷增長,16年度凈利潤為1200-2000萬的話,對應公司估值15-25倍市盈率,價格不低。那麽為何以這麽高的價格收購?黃歷表示:“一般公司並購這類資產的市盈率一般不高於15倍。估計是母公司收購後,等被收購標的業績在未來一兩年充分增長後再裝入上市公司,或獨立上市。”

同時,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向記者表示,促成這次收購背後有三層因素,首先是同道大叔這樣的自媒體有一定的粘性和粉絲基礎,其中部分和動漫消費者有關聯和疊合;其次是美盛控股可能看好自媒體行業未來前景,可以拓展業務空間;最後一種可能是是美盛想學奧飛動漫,做反向的戰略提升和轉型。據悉,奧飛動漫從玩具起家,通過結合動漫IP快速擴張,並親自涉足動漫行業。美盛主營業務是動漫衍生產品細分產品動漫服飾開發設計生產,如今也正在網動漫等領域擴張。

事實上,兩家業務的確存在一定協同性。“同道文化的主營業務是漫畫作品的生產和傳播,這種IP的衍生品也包括動漫服飾,與美盛文化是上下遊協作的關系。在同一控制人管理下,業務協同效應應該會增強,對雙方業務發展都有好處。”黃歷表示。

那麽,隨著同道大叔“一夜暴富”的神話是否還會在內容創業產業、特別是依托於微信微薄的內容創業產業重演?

對此,黃歷認為,微信微博等互聯網工具與圖書出版物、電視、廣播頻道等,都是信息傳播的工具與渠道,內容通過不同渠道到達受眾。是否受到歡迎,還是看內容本身是否滿足受眾的需求,與傳播渠道的特點有關聯,但不是決定因素。

在黃歷看來,內容創業還是要做頭部內容。“經常有人講‘內容為王’,其實質是‘頭部內容為王’、‘頂級內容為王’,贏家通吃,享受細分行業的大部分利潤。其他的一般性內容,還是依賴於渠道。分得很少的利潤,甚至運營維艱。”黃歷表示。

盡管如此,陳少峰認為:“內容創業還是有機會,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微信公眾號比較淡薄,我提倡頻道組合制(就是很多垂直自媒體的組合和聯動效應、互助營銷和產業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829

從Papi醬到同道大叔,盤點這一年內容創作者融資的背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27/160555.shtml

從Papi醬到同道大叔,盤點這一年內容創作者融資的背後
善緣街0號 善緣街0號

從Papi醬到同道大叔,盤點這一年內容創作者融資的背後

內容創業者未來將何去何從?

本文系善緣街0號(微信ID:zhumengtrip)授權i黑馬發布

這一年里,我們習慣了從公眾號獲取自己感興趣的文章和內容;也習慣刷微博、逛論壇,時而表達下自己的觀點。而內容創作者們也借助平臺與用戶來進行著自己的內容融資之路。

以下為部分內容創作者的融資實例,作為龐大內容融資群體中的一個小小部分來揭露內容創作融資的面紗。(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一、“門牙”獲1100萬元Pre-A輪融資

門牙APP是中國首家將“短視頻”、“移動電商”、“社交”三合為一的流媒體互聯網平臺,全球娛樂視頻的吃貨平臺。專註垂直細分的食品領域APP,從零食、保健、滋補、生鮮下手,全方位俘獲消費者的味蕾。同時,針對“90後、95後”的年輕人,滿足新一代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

平臺上聚集了專註美食領域的網紅,既帶有娛樂的基因,又喚起受眾的味蕾,讓觀眾邊“開懷大笑”邊購物。門牙將用原創的娛樂短視頻還原最真實的消費場景,終極目標是讓消費者對廣告上癮。

二、“潮生活”系列公眾號完成兩千多萬天使輪融資

12月初,深圳多易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旗下24個城市本地生活微信公號矩陣“潮生活”於日前順利完成了總額2150萬的天使輪融資。

“潮生活”是微信公號矩陣,是本地生活資訊新媒體包括深圳潮生活 ,廣州潮生活 ,成都潮生活,上海潮生活,北京潮生活等54個城市本地生活微信公號。涵蓋本地美食、遊記攻略、同城活動、本地大事件,挖掘並分享本地生活指南。

三、“一條”獲B+輪融資 估值2億美金

“一條”以微信為載體,每日向用戶推送定位“生活、潮流和文藝”的短視頻。作為兜售“生活方式”的視頻媒體,雜誌化的視頻,是一條明顯區別於其他電視節目與視頻節目的特點。其鏡頭緩慢,趨於靜態,強調布景與擺設。選題多采用中產階級的人物為主角,表現其特定的某一類生活方式。定位高端,不做幽默的段子,也不做接地氣的UGC(用戶原創內容)。

專註於包括生活(美食、酒店、汽車、小店美物等等)、潮流(女性時尚、男性時尚、美容)、文藝(建築、攝影、藝術等)生活類視頻。保持統一的風格和水準,是 “一條”的核心優勢。

四、網紅Papi醬獲1200萬融資

Papi醬以原創短視頻迅速崛起為2016第一網紅,此前有稱其估值已達3億,被譽為“2016年第一網紅”。她給自己貼上的標簽是“貧窮+平胸”,口頭禪是“我是Papi醬,一個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子”。

去年7月,她開始陸續在微博以及小咖秀上發布搞笑短視頻,獲取了大量粉絲。後來她又利用變音器發布原創短視頻內容,包括對口型、方言惡搞、男女關系點評等,目前微博粉絲數多達800萬。並於上半年順利獲得1200萬元的融資。

五、羅輯思維完成B輪融資

10月20日,羅輯思維正式對外宣布完成B輪融資,估值13.2億人民幣。羅輯思維定位為“知識運營商”,包括微信公眾訂閱號、知識類脫口秀視頻及音頻產品等。據其官方數據,羅輯思維視頻節目播出三季,播放量超過2.9億人次;其微信訂閱號用戶也已突破530萬人。

內容創作的背後

其實不難發現,在知乎、博客、簡書、公眾號等平臺中,每個人都能獲取到自己感興趣的高質量的內容。而且不斷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內容創作之中,成為創作者和獲利者。

國外Richard Florida發明了“創作階層(Creative Class)”這個新詞,指的是那些為互聯網提供內容的人,博客寫者,YouTube視頻的上傳者、圖片上傳者,那些將內容與世界分享的人。正如黃有璨所說的:“內容+社交可能會改變人們的消費決策,我因為足夠相信一個人而相信他推薦的產品;內容可能成為新的流量入口。”

資本的快速湧入

對於資本而言,渠道早已把握在互聯網巨頭手中,在巨頭圍剿下,投資不敢投平臺,只敢投內容。同時,當渠道越來越多時,“內容至上”成了新風口,優質內容和IP成為渠道和投資人青睞有加的稀缺資源。這也促使著資本迅速湧入內容創作之中。

而對於內容創作者而言,資本的加入反過來也促進了內容創作的進一步繁榮,因為資本盤活了這一行業。各種新媒體平臺也為願意嘗試和深耕創作的普通人賦予了更多可能。最近也確實看見了很多“平凡的人”與平臺一起崛起,比如簡書的一些簽約作者,知乎的一些大V。

多元化的變現方式

無論是微信的贊賞、廣告或者是其他收費產品引流、相關課程培訓、內容+電商等等,更加多樣的變現方式刺激了更多的內容創作者參與,通過自己創作的內容來獲取收益,無論是兼職的內容寫手還是專業媒體人、傳統媒體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到內容運營者的這個大群體當中,開啟了自己的內容變現之路。

多媒體平臺的推波助瀾

雖然微信已經到了成熟期,公眾號數量近2000萬,近乎飽和的公眾號直接導致了打開率的持續下降。但其他平臺難以沈澱用戶的問題遲遲無法解決,而人們花在微信的時間有增無減,所以近幾年微信還是很多內容創作者的基礎陣地。

而微博、頭條號、一點資訊、企鵝媒體平臺等處於紅利期平臺的瘋漲也使內容運營持續升溫。比如頭條號的推薦機制可以輕易讓優質內容100000+,而且廣告收益也更高。內容創作者們在這些處於紅利期的新興平臺仍有大把機會。

資本加速湧入盤活了這一行業,變現渠道的多樣化也使得持續生產優質內容的作者更易得到回報,而不斷增加強的媒體平臺也在給這些內容創作者們提供著賴以生存的土壤,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火熱有增無減,內容創作者也可以生存的更加優雅。

內容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799

同道大叔CEO:我關於自媒體的八點思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26/163311.shtml

同道大叔CEO:我關於自媒體的八點思考
i黑馬 i黑馬

同道大叔CEO:我關於自媒體的八點思考

所有的大公司都要避免自己陷入傲慢,所有的中長尾都要利用這種傲慢來實現自己的突圍。

口述|章晉源

整理|朱丹

i黑馬訊 WeMedia新媒體集團5月25日在京召開了“WeMedia10W+計劃”發布會,在會上同道大叔董事長兼CEO章晉源,分享了自己在新媒體行業探索中的八點思考。

以下為章晉源分享內容節選,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2016年同道大叔(創業家&i黑馬註:指創始人蔡躍棟)變現了1.78億元讓很多人震驚不已。三年內同道大叔從星座吐槽微博起家,轉身成為一家集新媒體營銷、影視、出版、電商、實體店等多領域的泛娛樂集團。

微信圖片_20170526134656

同道大叔董事長兼CEO章晉源

但作為CEO我每天都在拷問自己,這一路走來我們經歷了什麽?我們還將經歷什麽?借這個場合和各位分享一下我的八點思考。

第一,在自媒體帳號剛起步的時候,要選擇在細分領域單騎突進,還是選擇在大道上跟眾多競爭者狂奔?

從投資層面來看,我認為自媒體的資本價值和媒體價值來自於對於平臺的二次分發。流量在互聯網時代已不大可能通過疊加的方式獲得,微博、微信掌握大量的流量資源,自媒體通過內容在巨大流量聚合體進行內部分發,這是自媒體的本質價值。自媒體實際上是平臺流量的二次中轉站。

在自媒體帳號在剛起步的時候,究竟選擇哪一條賽道?寬廣的賽道有很多,例如星座、寵物等。還有一些人選擇非常狹窄的賽道上狂奔,例如紀錄片。細分領域相對主流流量不是特別大,但細分領域的專業性更強、壁壘更高,因此更容易脫穎而出。

同道大叔當時選擇了星座,星座是一個寬廣的賽道,選擇了寬廣的賽道,就不能甩開競爭者。同道大叔現在依然面臨非常嚴峻的同業競爭,因為星座是一個很開放的東西。同道大叔第一個通過社交化和娛樂的方式講星座,這是我們的特點,但這導致壁壘沒有那麽突出。自媒體賬號選擇專業性強的狹窄賽道還是選擇一條寬廣、但始終面臨茫茫競爭者的賽道?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我們要做一個傳播屬性的帳號還是內容屬性的帳號?

這個問題是內容的本質,最終的回答停留在你希望以什麽方式變現你的影響力。同道大叔作為從吐槽和娛樂角度切入的星座帳號,我們選擇了強傳播。我們的內容適合在碎片化的時間以輕松心態解讀,但這也意味著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喪失或者被局限在傳播領域內。我們把帳號做到行業的佼佼者之後,這個問題更加突出和嚴重。

另一些自媒體帳號選擇沈澱內容,試圖通過微信、微博平臺來構建一個龐大的世界觀,建立一個龐大的故事體系。這樣的帳號如果足夠有潛力和足夠專註,有可能成長為大IP。這意味著它的變現路徑跟同道大叔不同。

自媒體最流行的變現途徑是廣告。我覺得廣告和種莊稼一樣,今年有一千萬的閱讀量,那麽明年在內容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廣告不可能發生突變。優秀人才湧入這個行業之後,廣告定價會趨向透明化。所以從一開始我們就要思考這個問題。思考的本質問題在於可以承受多久的寂寞?將在哪個角度變現我的價值和影響力。廣告是非常好的路徑但絕對不是唯一的路徑,很有可能不是實現自媒體最大價值的路徑。

第三,自媒體在進行商業化時,有沒有比賣廣告更有趣的玩法?

自媒體做到一定的影響力之後,你會發現內容天生有局限性,內容不具備平臺或者工具是無限傳播的可能。內容都是自帶觀點,而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觀點可以征服所有人。當你擁有一個單一觀點的時候,終有一天會遇到瓶頸。這個時候要思考當自媒體的變現渠道主要集中在廣告上,而廣告依托流量和影響力,當流量和影響力達到瓶頸或者即將達到瓶頸時,你可以做什麽?

這也是為什麽很多頭部自媒體帳號開始思考,除了廣告變現之外有沒有更好的玩法可以持續提高利潤率和擴張財務報表。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一個自媒體的成長上限在哪兒?同道大叔在多年的傳播中,我們沈澱下來最有價值的部分是什麽?我發現占有用戶的心智資源是企業或自媒體帳號最珍貴的資源。

這兩天我一直思考新零售,我發現有趣的點在於很多平臺之所以能夠通過嚴選電商或者新零售的形式賺取大量利潤,取得的路徑是用平臺背書取代了商品對自身的品牌背書,這也是自媒體有希望突破的點。第二個前提是有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跳過品牌背書,直接為消費者背書?如果自媒體賬號能夠代替傳統品牌來為消費者背書,這中間自媒體賬號就有可能分享品牌紅利。

我們自媒體的自由屬性和長期給粉絲心中留下的烙印,使粉絲在一定程度上認可我們的價值。此時一旦自媒體賬號能夠推出一件品質上完全過的去,但沒有品牌溢價的產品,就可以得到所有品牌加持的溢價。歸根結底自媒體在擁有很多心智資源的情況下,如何實現最高效率的變現。

第四,當企業和自媒體賬號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究竟是天才的創作者更難得,還是專業的編輯更難得?

很多自媒體帳號的崛起取決一個創始人或者一個作者的靈光一現。但是一個企業發展到中盤的時候,不得不思考天才的創意是不是可重複?創始者本人的天才有沒有被耗盡?有一天公司的風險是不是集中某一個人或者某兩個人身上?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市面上一個帳號如果想擴張,不管做內容升級還是橫向化擴張,是獲得創作者成本高還是獲得編輯的成本更高?這個答案不言而喻。自媒體獲得流量紅利在於是非標品,所以有很高的利潤率。自媒體有這麽好的發展機會,本質是非標品,因為沒有人可以做出一模一樣的文章剪出一模一樣的視頻。但是自媒體賬號在非標品中找出標品,用高質量的編輯代替難以複制的稀缺的創作者資源,才是能夠突破單一流量瓶頸、解決重大風險一個重要的思考方向。當這個行業進入標品化的時代才有可能追尋更大的規模,標品化是新的行業機會。

第五,流量。

流量是自媒體天然的機會,資本湧入之後我們發現一個帳號能夠在一夜之間變得很值錢。

作為CEO總是有一些迫害妄想癥,今天一個重要的指標是10W+,這是微信對帳號閱讀數的限制。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有一天微信放開了10W+的限制,放到50或者100萬,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很多大號不再是大號了,這個價格體系會受到重新的洗牌。做自媒體的如果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一旦更高維度戰爭發生一點波折,整個行業可能會受到非常嚴重的波及。

這個時候我們讓每個有可能的內容創業者首先達到這個10萬+的階段。如果這個階段沒有達到,那麽未來的競爭變得非常殘酷。因為流量的價值不再那麽昂貴的時候,大量的四萬、五萬乃至10W+的帳號批量出現,這個時候我們拿什麽跟他們競爭?這個時候自媒體將喪失廣告市場的定價權。喪失定價權意味著這個行業從藍海變成紅海,我們將回到精打細算過日子的時代,而這不是內容創作者希望的時代。

第六,自媒體賬號選擇變成狼群還是永遠專註單點?

對這個的問題的回答,有一個思路始終指導著我,那就是“贏家通吃。”這個行業20%的頭部帳號賺了100%的錢,甚至120%。所有領域都是贏家通吃,內容領域這個問題更加嚴峻,因為我們本質是爭奪心智。

一個人一天用在閱讀公眾號的時間多少?可能是四到六個小時。我做星座我能夠花費15分鐘在星座內容上獲得的第一手資訊,那有沒有必要花五分鐘再獲得次級的資源?除非是核心粉絲。我們在一個領域里面往往只選擇一個帳號去關註,頂多不超過三個。我們一定要讓某一個主體在某一條賽道上成為前20%,這樣才有可能引領方向。

當引領成為一個關鍵的時候,規模化究竟應該怎麽做?即矩陣應該怎麽做?我站在一個自媒體公司的立場上,我的思考在於我們要建立一個形散而神不散的矩陣。

微博剛剛崛起的時候大家都走矩陣,為什麽現在矩陣變成一個新詞?因為大號湧入之後,所有帳號的估值成為了瓶頸。此時我們突破規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橫向擴張。做橫向擴張始終堅持一點就是形散神不散,雖然我可以跨界跨到美妝和情感,有可能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高的流量,好像看起來這個公司一夜之間三千萬粉絲變成五千萬粉絲,但是這樣的矩陣不是圍繞一個核心,那這樣的矩陣是沒有價值,或者價值非常低。

只有在自己的行業成為贏家,才有可能掌握定價權和話語權,才有可能獲得更高的回報率。   

第七,應該如何築起自己的護城河?

當我已確定成為行業前20%,應該如何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我想到了表達、心智和安全感。

第一條護城河是表達。自媒體需要通過獨特的表達和腔調形成第一道壁壘;第二個護城河是心智,當你已成為頭部大號,已占領了一群人的心智,此時需要做的是持續強化影響;第三個護城河是安全感。這是我跟品牌商交流時獲得的一個重要的啟示。大多數品牌比起傳播更看重安全感。自媒體做內容本質上是做觀點,觀點一定要具有安全感。在追熱點時要小心,有些觀點是有毒的,可能在一定時間內會為你獲得海量粉絲,但一旦觀點列入不安全的範疇,很有可能大量的品牌會離你而去。

第八,自媒體的前方還有什麽風景?

一個自媒體賬號可以做到10W+,意味著已初具規模。那前方還有什麽風景?中長尾帳號如何突圍?

很多自媒體或者公司達到一定階段之後,他們開始變得緩慢和遲鈍和傲慢,陷入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10W+的影響力帶來了“無所不能”的幻覺。很多自媒體開始布局非常有誘惑力的行業,比如影視、手遊等。但他們開始在內容上失去了警惕,雖然看上去他們各條線發展的非常迅速,但是他們的中軍越來越虛弱,這個時候中長尾帳號的機會就來了。

新媒體作為一個開始,面前有無限可能。自媒體可以進入其它領域,並不是不能。但在突進的時候一定要想清楚我們是從哪里開始的?我們靠什麽走到了今天?靠的是內容。

最後,我想用小說《三體》中的一句話來結束演講: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所有的大公司都要避免自己陷入傲慢,所有的中長尾都要利用這種傲慢來實現自己的突圍。

(註:創業家&i黑馬根據同道大叔董事長兼CEO章晉源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自媒體 同道大叔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668

樓價飈悲歌 中產變「半殼蝸牛」 合租單位成趨勢 網上徵求同道人

1 : GS(14)@2010-10-04 22:02:20

http://www.hket.com/eti/search/a ... 8-306973&category=m

陳太一家三口因難以負擔高昂樓價,與朋友合租荃灣的村屋居住,是一屋兩伙多人行的現實寫照。 (何潔玲攝)




樓價飈,市民上車難、租樓難,有無法儲首期又不符申請公屋資格的年輕人,網上招陌生人合租單位蝸居;連月入2.2萬元中產家庭亦要加入「半殼蝸牛」行列,上演一屋兩伙多人行現實版。

有學者及關注組織認為,「半殼蝸牛」年輕化及中產化,將成解決居住問題新趨勢。

25歲陳太任文職,去年結婚後想置業,惟需償還結婚借款,加上小生命的降臨,一家三口無力支付首期,惟有跟朋友合租荃灣的村屋。

她今年年初曾經申請居屋,惜抽籤後排得太後,只可選將軍澳單位,距離上班的馬灣很遠,最終沒購買。

陳太指,曾試過跟別人租單位同住,「當時是男友(現任丈夫)兄長所住單位,因有多一個房間,便租給我倆暫住。」

夥友租屋 關係雖好始終不便

婚後兩口子欲搬出,剛巧朋友也想跟人合租,遂「一拍即合」,兩伙人於荃灣一間700平方呎村屋同住,月租6,000元,兩家人各負擔一半。

陳太表示,她和在社區中心工作的丈夫月入共2.2萬元,希望購買110萬至120萬元、面積300多平方呎的荃灣區單位。「剛還清結婚時的借款,但小朋友開支大,每月最多儲3,000元,未知何時儲夠首期。」

近月樓市升溫,租金上漲不少,陳太指事隔一年後,居所附近相同面積的村屋,月租已升至8,500元,擔心日後業主加租,很難找回租金相若單位。

現時簽租約的是其丈夫,與合租友人關係不錯,但同住始終不便,「大家生活習慣不同,煮食及衞生要互相遷就,還是自己住好。」

公屋門檻高 「根本申請不到」

明年7月租約期滿後,陳太坦言不知會否續租,「如對方退租,我們也無法負擔昂貴的租金,須另覓居所;加上想專心照顧小朋友,我正考慮辭職……太多未知因素,想計劃也計劃不來。」

陳太認為,公屋是最理想選擇,但門檻不降低,根本申請不到:「三人家庭入息上限為1.3萬元,無可能符合資格!」

數據雖顯示,類似陳太的合租戶近年持續減少,由01年約5萬個,降至今年中1.5萬個(見表);但合租戶由較年長者,變為年輕一代,甚至有單身男女在網上徵求陌生人合租。

獨立生活 徵求陌生人合租

香港業主會會長佘慶雲指出,近年合租戶確有年輕化趨勢,但甚少見到兩個中產家庭合租。隨着私樓租金漲,他相信更多年輕人成為合租戶,不排除中產家庭亦需合租。

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鍾劍華稱,職場新生代收入減少,難以追上物價及租金漲幅,面對樓價急升,恐怕更多年輕人要透過合租,才可獨立生活,此趨勢甚至會蔓延至中產家庭。

青年聯社召集人江貴生指,近期看到合租的風氣正形成,主要是公營房屋供應不足,間接令私樓租金上升,導致未能負擔支出的青年人,需要找朋友合租。
撰文:林曉君、黃偉超
2 : 自動波人(1313)@2010-10-06 23:16:04

無三皮野一個月都唔好叫中產...

只是"基層中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0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