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票故事動人 推升本益比 王雅媛

2010-02-27  THT





近幾個月市場氣氛一般,導致新股亦沒有多少投資者參與。昨天留意到一檔不斷創新高的新股—瑞年國際(02010)。提到瑞年,就會想到陳寶國的廣告「中國年,送瑞年」。

瑞 年主要在中國市場供應氨基酸營養保健品,占中國市場份額21.6%,是大陸市場占最大份額的供應商。集團收入來源主要來自氨基酸營養保健品及普通健康食 品,占2008年整體營業額達80%。瑞年的股東名單有新加坡政府、鄧普頓及兩間基金公司等等。多基金公司做股東有一個好處,就是怎麼都會有投行的分析員 跟蹤給它出報告,甚至幫手唱好,推高股價。

基金及分析員最喜歡的便是講故事,一檔股票故事愈動人,本益比便可以愈高。比亞迪(1211)本益比可以做到幾十倍,全因為電動車故事非常吸引而已。那麼瑞年符不符合講故事的條件?我看了它的上市文件後,認為分析員有機會從以下幾方面講故事。

第 一,分析員會說它所處行業吸引,未來將高速發展。中國人氨基酸營養保健品的消費仍然是很低的。日本、美國、歐洲及中國的氨基酸營養保健品人均消費分別為人 民幣282.5元、86.8元、18.6元及1.4元。即使中國的人均消費只是追上歐洲,那也已經是不得了的增長了。集團是氨基酸營養保健品的龍頭,按總 銷售額計,2008年占大陸市場份額21.6%,遠超過第二大生產商的市場份額4.5%。因此,估計集團將最受益於氨基酸營養保健品市場的發展。

第二,集團逐步進入飲料市場。雖然還未有重大盈利貢獻,但是分析員可以拿其他的飲料股作估值計算。大陸飲料股本益比都是20多倍的,這樣又可以提高瑞年的估值。

第三,香港市場上沒有類似的公司。瑞年其中一位股東鄧普頓的麥樸思博士曾向記者表示,瑞年為香港上市大陸「稀有的(Unusual)」的主打營養保健品的公司。物以稀為貴,其本益比又可被調高一點。

以此來看,瑞年炒作的故事性還是有的,只是故事內容是否能兌現,還需留給時間決定。(作者任職申銀萬國證券,負責港股經紀業務,在2007年2月中港模擬投資比賽拿下冠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17

燒錢產業熬出頭 本益比超過電子業 揭開生技高股價的三大祕密

2010-10-11  TWM




國內不少生技股本益比不斷拉高, 與國際資本市場愈發接近,甚至不賺錢的公司,股價也能有突出的表現。生技股股價節節高漲,背後到底有哪些推動因素?

撰文‧林宏文

近年來生技股熱鬧滾滾,股價也屢創新高,以國內八十三家已公開發行的生技公司來看,目前股價低於二十元的公司已所剩無幾,而許多沒賺錢的公司,股價也可以 達到四十、五十元。到底投資人該如何看待生技股的價值?近來生技業股價節節高漲,背後到底有哪些推動因素?

其實,生技公司在還沒成功前,原本就是﹁燒錢﹂的行業,不過一旦熬出頭,就可以享有很高的本「夢」比。這種情況經常可以在歐美大型生技公司身上觀察到,有 些公司即使不賺錢,但若擁有關鍵技術,股價依然很高,至於賺錢的公司,本益比更拉高到三十至五十倍,明顯高過一般電子股的十到二十倍。

若要總結國內生技業高股價背後的祕密,可以從三個面向來探究。

中國業績好,股價不寂寞首先,近兩年來,台灣股市主軸是中國消費概念股,這點在生技產業也發揮得淋漓盡致。ECFA︵兩岸經濟協議︶簽定後,兩岸搭橋讓生 技業終於等到春天,並找到一個龐大的中國內需市場,發展機會與想像空間也跟著大幅打開。

最明顯的例子是,近來聯合骨科大漲,除了本身的經營實力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工關節被納入ECFA早收清單,關稅從五%降到零。

在中國市場崛起過程中,如今幾乎所有生技公司都有一個清楚明確的中國策略,從藥廠、醫材到保健美容食品產業,從杏輝、中化、永信、慕德、東洋、商之器、永 日、佳醫、中天到雙美等,今年資本支出幾乎都以中國為優先;同時,只要該家公司中國業績大幅好轉,股價自然也不寂寞。

德盛全球生技大壩基金經理人傅子平就指出,台灣廠商在大陸醫療生技市場的布局非常積極,實力也相當堅強,許多公司都已布局十年以上。台廠的經營管理,不管 是在研發、通路管理或是成本控制上,都超越對岸許多,這是台灣生技業很大的競爭優勢。

目前,台灣生技廠商在大陸的銷售比率,大部分都只占營收的個位數,但少數公司如雙美的膠原蛋白針劑,則大部分都透過大陸通路商普瑞森銷到中國市場,只是, 五月間,傳出雙美產品被大陸政府認定是奢侈品,意外被課徵三○%消費稅,而讓雙美的業績及股價大受影響,這也成為經營大陸市場可能面臨政策風險的案例。

不過,可以很肯定的說,大陸醫療改革的路是不會回頭的,接下來的兩岸合作協商,對台廠未來的商機將具關鍵影響力。兩岸醫療合作的題材將愈走愈長遠,尋找生 技業的中概股,依然是未來幾年投資生技產業的主軸。

東洋、中天積極曝光

第二,影響股價高低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企業老闆懂不懂得行銷包裝。以國內目前八十三家生技公司來看,由於股本幾乎都小於十億元,因此除非股價超過一 百元,否則市值很難突破百億元,目前僅有精華、東洋、中天、佳醫等四家公司,市值超過百億元。

其中,精華因為獲利好,股價達三百元以上,市值破百億元並不奇怪,但東洋上半年獲利二元左右,中天只賺○‧五元,股價卻分別突破一六○元及五十元,分別乘 上十二‧八億元及二十二‧四億元的股本,市值分別超越二百億及一百億元。此外,佳醫近來市值也曾短暫超越百億元。

相較於低調的精華光學,兩位核心人物董事長陳明賢及總經理周育然甚少露臉,但東洋董事長林榮錦與中天董事長路孔明兩人,近年來則積極在資本市場曝光及運 作,兩人抓住各種法說會或外資論壇賣力演出,積極說明公司的業務成長及布局,堪稱是最懂得行銷的生技老闆。

其中,東洋採取的是對內分割及對外購併,希望透過這兩大策略快速成長。首先,東洋將旗下事業體分割獨立為新公司東生華製藥,接著又買下日商鹽野義台灣廠, 為東生華增加生產動能;至於大陸市場,東洋更結合林榮錦的另一事業晟德及玉晟創投,共同成立東曜藥業,目標是三年內發展出成果後,與國際藥廠展開合作。

透過這些布局,東洋希望三年內集團能新增兩家新藥廠,東洋母公司營業額五年後要達到一百億元。加上近來超級細菌的題材,也讓東洋股價達歷來新高一六四元, 成為生技股市值最高的公司。

至於路孔明,去年九月大膽進行現金增資十二億元,股本擴張超過一倍以上,並以二十八元的現增價進行,一次就募集了三十億元以上的現金,這是國內生技業一次 史無前例的大增資,中天後來股價又不斷創新高,堪稱是近年來生技業操作資本市場最成功的案例。

當時,路孔明保證中天切入抗體庫的效益一年內就可顯現,並請來港星劉嘉玲代言﹁四物鐵﹂,產品除了在台灣熱賣外,也透過大潤發鋪貨中國市場,果然營收逐月 創新高,股價也跟著扶搖直上。

不過,企業老闆重視股價,市場看法其實見仁見智,早期很多生技業老闆多是博士或教授創業,有的不熟悉資本市場運作,也疏於向外界說明公司到底在做什麼,因 此難以獲得投資人認同;但如今生技業老闆願意向投資大眾說明公司的方向與願景,不見得是壞事,只是,若後續沒有業績支撐,或是承諾的事情做不到,股價怎麼 炒上去,當然就會怎麼下來。

而股價高漲的第三個因素,應該就是內行人看門道了!尤其是國內生技業經過多年苦熬及淘汰,其實已有相當多公司逐漸站上國際舞台,不論是在台灣最強的醫療器 材領域,或是在學名藥、原料藥等已取得GMP、美國FDA或CE(歐洲合格認證)的認證,能夠打進大廠的供應鏈,這些企業也成為普獲認同的當紅炸子雞。

FDA查廠成業績保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藥廠有經美國FDA官員的查廠,絕對是未來業績的保證,因為近年來美國藥廠為了降低成本,大量採用亞洲國家如中國、印度、台灣、韓 國等原料藥廠的供應鏈,但由於藥品關乎人命,事關重大,FDA官員也要經常飛到亞洲,檢查這些供應鏈的生產品質。

因此,業界也有一個心照不宣的祕密,那就是一旦FDA官員來查廠,就代表這間廠房的原料藥已打進大廠供應鏈,而且藥品已準備上市,因此,﹁只要看FDA官 員去哪裡,就代表那家公司股票要漲了。﹂這幾年成績特別突出的就是原料藥,包括神隆、台耀、旭富、永日、中化生、展旺等公司,都已在國際間擁有不少的客戶 基礎,也擁有比中國及印度更強的研發量產能力,而且由於藥品範圍廣泛,這些公司的技術及產品都互有區隔,不像國內電子業產品差異化不大,像筆電、面板大家 都做得差不多,因此也不至於有殺價競爭的狀況。

此外,像中橡透過轉投資握有治療龐氏症孤兒藥的專利權,每年可坐收十餘億元的權利金;亞諾法運用台灣電子業的量產優勢,躋身為全球最大的抗體銷售公司;進 階原本以國內的白老鼠等動物細胞培養耗材為主,但如今在海外市場的專業生技服務(CRO)業務每年呈倍數成長,這些都是台灣生技股取得國際認同的明證。

專精生技業投資的合裕管顧公司投資長李世仁認為,美日中三大國,由於彼此間有競爭關係,不見得願意與對方合作,但台灣處於三大醫療大國都能接受的中心位 置,與各國的合作能充分展開,因此,在選擇投資台灣的生技股時,也要考量企業是否具備在國際市場的最佳戰略位置。

3大因素打造高價生技股

1布局中國有成的中概股

佳醫、杏輝、中化、永信、慕德、東洋、商之器、永日、中天、雙美2勤於曝光、熟悉資本市場

東洋、中天、雙美

3與大廠合作、取得國際市場門票神隆、台耀、旭富、永日、中化生、展旺、中橡、亞諾法、進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97

復航積極擴張 本益比居大中華區航空股之冠 鎖定利基市場 獲利能力勝華航、長榮航

2011-10-31  TWM




在兩岸三地中,台灣的航空股因為受惠兩岸航線的高獲利,本益比領先同業。

相較於華航、長榮航有近四成營收來自貨運業務,以客運為主、鎖定亞洲航線的復興航空,經營績效明顯更勝一籌。待新機隊陸續加入營運後,業績可望更上一層 樓。

撰文‧周岐原

當景氣降溫疑慮增加,台股反彈也有氣無力。若大盤修正趨勢不息,因政策開放受惠的產業,挹注效果值得投資人多加觀察。因為有政策加持,產業往往會打開更大 的市場,對應在經營基本面上,個股業績也將出現大幅成長、獲利能力躍升的機會;航空產業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由於政府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兩岸通航,在二○○九年至一○年景氣回升期間,國內航空股曾出現強勁漲勢,當時華航最高漲到二十六.一五元,長榮航也來到三十 七.三元,雙雙創近年新高。然而今年國際油價明顯上漲,成本壓力使運輸業獲利受限;加上歐、美經濟復甦不振,上半年各航空公司的財報表現都不如去年。

買新機擴充規模

配合「黃金十年」政策 準備大賺陸客財像是德國漢莎航空(Lufthansa),雖然上半年營收仍成長,但虧損金額已達兩億歐元,相當於比去年同期上升九八%;至於華航、長榮 航,前九個月營收已出現負成長,獲利能力也嚴重衰退,華航上半年的合併營業利益率更不到一%。在獲利衰退的影響下,華航與長榮航股價連番回檔,目前股價都 停留在季線以下。

在大環境局面不利時,政府提出「黃金十年」政策願景,其中一項目標是準備在五年內,增加中國來台旅客至每年一千萬人次。同時,也將簡化陸客來台手續、增加 國際旅館與航空公司機隊。這一系列政策,都有助於提升國內航空業競爭力,若政策順利開展,未來航空股的動能,可望比亞洲其他業者更強。

在國內,華航、長榮航是航空業界的代表;至於十一月初掛牌的復興航空(簡稱復航),則是定位在亞洲地區中、短程航線的航空公司。由於兩岸航線的客、貨運載 情況十分理想,復航去年提出長期換機規畫,第一波訂購的八架客機,預定於一二年至一六年陸續交機,若加上今年訂購的新客機,未來新機加入營運後,整體規模 將進一步擴充,一八年機隊數量可望達三十二架,帶動營收、獲利的成長。

客運貢獻要營收

燃油成本較低占優勢 將持續開發兩岸航線復航的營收貢獻中,有四分之一來自國內客運、國際客運占三三%、兩岸客運占三二%,來自貨運及其他營收者僅有一成。以客運為主的復航, 和華航、長榮航營運比重十分不同,這是該公司營運特色,但也為復航因應高油價成本壓力,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從獲利表現看,去年三家航空的合併營業利益率,介於一○.八%至一二.四%。但今年上半年,除了復航小幅衰退到八.九%,稅後EPS仍有○.七二元,原來 獲利大幅領先的華航、長榮航,本業獲利均快速滑落,華航上半年稅後EPS甚至小虧○.一四元。兩者獲利衰退,主因是貨運營收比重接近四成,在國際貨運市場 衰退下,整體營收自然受到影響。

另一個因素是成本,經營許多歐、美航線的華航與長榮航,燃油支出約占成本四○%。相較之下,以亞洲定期、包機航線為主的復航,燃油支出只占成本二八. 二%,%,在去年油價低檔期間,支出甚至一度低到只占二三.五%,顯得節省許多。綜合比較,復航一開始就選擇利基市場經營,鎖定亞洲及兩岸客運的模式,明 顯為其創造相對出色的經營績效,尤其目前復航的負債比率不到五○%,相對於華航、長榮航七○%以上,復航的財務體質更加健全。

值得注意的是,為復航貢獻三二%營收的兩岸航線,占復航的獲利比重卻接近五○%,是最重要的獲利來源。若復航能在兩岸拓展更多路線,對獲利將更有加分效 果。

據了解,掛牌之後復航即將取得安徽合肥、江蘇徐州、廣西南寧、浙江杭州、湖北武漢等新據點,分別由高雄、桃園機場出發,未來直航班次將由現行每周三十二 班,擴增到四十四班。

此外,受到台日之間「開放天空」政策帶動,目前每周包機航次約二十班的復航,有機會新增加福岡、琉球、大阪等新航線,拓展東北亞的營收比重。估計自明年上 半年開始,積極擴增班次的效益,將逐漸顯露在復航的營收數字上。

其實,亞太地區的航空運輸市場,本來就是全球航空業顯著的亮點。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先前就做出預估,表示亞洲的航空客運業務,將是全球成長最穩 定的區域。而在中、短程航線對獲利較有幫助的情況下,專注客運的復航業績可望較穩定。

而且在近年兩岸開放帶動下,市場給予航空雙雄的本益比,已經略高於大中華區其他對手。如國泰航空目前本益比四倍,在H股掛牌的中國國際航空、東方航空,本 益比分別只有四.五五倍、五倍。但相較於本益比六.四倍的華航、五倍的長榮航,復航目前本益比約十倍,而且近年的經營獲利績效佳,又有新機隊、新航線陸續 加入,未來掛牌後,長線的投資價值將相當可觀。

三大航空公司復航獲利能力最強股票代號 公司去年稅後EPS(元) 上半年稅後EPS(元) 前9月累計營收(億元) 累計營收年增率(%) 去年營業利益(%) 上半年營業利益率(%) 收盤價(10/25,元)2610 華 航 2.31 -0.14 988 -4.6 10.84 0.06 14.90 2618 長榮航 4.06 0.11 772 -1.9 12.43 3.21 19.70 6702 復 航 1.91 0.72 65 4.5 11.65 8.94 22.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20

只靠租來海景 夏都本益比追晶華


2012-03-26  TCW




一片海景,價值會有多少倍的本益 比?答案是二十六倍。以電影《海角七號》打開知名度的墾丁觀光飯店夏都,三月十四日上市首日,大漲逾七成至五十二‧五元,上市前的興櫃股價更是飆漲了一 倍。

以夏都去年每股淨利一‧八八元推算,本益比達二十六倍,相較其他上市同業如晶華、國賓、第一大飯店等,本益比都有三十倍的水準,夏都本益比似乎不算高。

然而同樣是飯店股,買一張晶華股票,不僅是擁有每股淨利居飯店股之首的金雞母,同時,也擁有國際品牌Regent(麗晶)的全球品牌商標及特許權;買一張 國賓股票,等於是買到資產股,國賓旗下有台北、新竹及高雄三家飯店,資產價值估計達一百一十六億元。

相形之下,夏都最大的賣點就是二‧八公里的貝殼沙灘,但沙灘和夕陽美景是難以量化評價的資產,而且夏都對這片美麗的海灘只有承租權,而不是所有權,因為那 是墾丁國家公園BOT(民間機構參與投資興建營運),三十六年後必須歸還給政府。

沒資產,營收成長疑到頂

買一張夏都,可能只買到一個景色,既沒有資產,也沒有國際品牌,而且屬於單一據點,易受淡旺季影響,陸客比重也很低。

夏都目前平均住房率超過八成,旺季更是全滿,夏都總經理蔡德祥也坦承,「今年成長動能不會超過去年,」後續營收成長面臨到頂的疑慮。蔡德祥指出,夏都今年 將全力衝刺淡季住房率,爭取更多外國旅客入住,縮小淡旺季落差。

只靠一片海景,就讓夏都股價狂飆,這背後代表的正是資金不斷推升觀光類股的縮影。據證交所統計,觀光類股二月底的平均本益比高達二十九‧八五倍,是上市類 股中本益比最高的,比大盤平均本益比十八.一一倍高出許多。

王品於三月六日上市後,資金推波助瀾,觀光類股的評價可能又更高了。目前國內券商趁熱,正在積極輔導更多觀光類股上市案,投資人宜留意觀光類股超高本益比 的現象,審慎評估個別新股的本質與特色,以避免資金退潮後,股價暴漲的觀光類股可能只是一座蓋在沙灘上的海市蜃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51

日月光「兒子搬家」搏對岸高本益比

2012-4-2  TCW



一家從南投搬到上海的企業,加上 台灣兩千多名被裁的員工,為全球封測龍頭大廠日月光圓了一個本益比大夢,這個夢,為日月光全體股東,在帳面上創造出近四百四十億元的價值。

但,在長達三年的閉鎖期,日月光帳面上的增值,最後到底能化為多少的實質收益?

扮演關鍵角色的,是在對岸生根的一家台資企業,台灣沒有幾個投資人聽過。它,叫作環旭,一個月前,它以人民幣七.六元、二十三倍的本益比,在上海A股掛 牌,才第一天就大漲五三%。

超過五成的漲幅,是中國股市在前一波低潮之前,新股應該有的蜜月行情,環旭,真正該被記住的是,它創下了一項紀錄,「母公司(台灣)下市,子公司(中國) 掛牌,第一次,」長期輔導台資企業在中國上市的富蘭德林諮詢公司總經理劉芳榮觀察指出。

環旭的母公司環電,一年多前,才在台股,被日月光收購下市,以當時收購價每股二十一元計算,環電的市值約二百三十億元;現在,它的子公司環旭在中國上市, 其市值暴增至六百七十億元。

這一個故事,不免讓人想起當年,私募基金凱雷集團打算收購日月光下市,被外界解讀為是要西進大陸、到海外上市的翻版。

但,日月光身為全球最大封裝測試廠,一旦下市,對產業影響甚鉅,在政府關切下,最後以收購價格談不攏為由,二○○七年雙方宣告破局。

不到一年後,這個「台灣下市、海外上市」的財務操作手法,複製到環電身上。環電,當年是中台灣最大的電子製造服務廠,二○○八年初,悄悄啟動了在中國上市 的計畫。日月光及環電實質控制人張虔生、張洪本兄弟,讓環電走一趟,原本可能是日月光會走的一條路。

四年大工程:做十四次股權轉讓與增資

這一條路,可是一個財務大工程,環電花了近四年的時間,進行至少十四次股權轉讓和增資,調配重組十一家子公司的資產才達成。這一切都是為了追求對岸的高本 益比。

「香港也研究過,但(科技股)股價不好,(環電)中高階主管都知道,未來努力後,要到上海獨立上市,」一位環電前中高階主管透露。

在日月光啟動環電上市計畫前,上海A股本益比曾高達近六十倍,雖然目前A股整體本益比,只剩十五倍,但環旭掛牌的本益比仍保持在二十三倍;相較之下,過去 環電在台灣的本益比,大多只有在十至十二倍之間。

主從大對調:再把母廠資產都讓給子廠

為了赴中國上市,環電傾注資源,把一個上海工廠子公司,變成上市主體。先是把高獲利三大業務,全都讓給環旭。還乾坤大挪移,以中國獲利匯回台灣,加碼投資 為由,其實是讓子公司買下台灣母公司資產,不讓環電跟環旭母子競爭。再把旗下各個海外子公司,全轉移到環旭名下,最後撤銷工廠登記,環電由電子製造業變成 控股公司。

經過這樣大工程,環電這個曾經在台灣最多雇用四千、五千名員工的公司,只剩下少數研發和生產樣品的人員留守。原本位於南投南崗工業區的工廠,關廠前雇用約 兩千多人,現在人去樓空,大門深鎖。

這樣大費周章的把環旭提到A股上市,是因為高本益比能帶來便宜的資金,但,就連輔導台資企業在中國上市的劉芳榮,現在也不再強調「本益比」。

他說,現在來詢問要到中國上市的企業,看的都是中國的內需市場,「因為上市可以為內需市場帶來巨大的品牌利益,如果他是外銷(企業)沒有必要(中國上 市)。」

一位大中華基金經理人也認為,「A股的本益比是『迷思』,因為流通在外的股票不多,有混水摸魚的空間。所以中國才要推動股改。」經過中國股權改革,上海A 股的不流通股數,從五年前占總市場的六成,降至今年的一八%,股市平均本益比也跟著往下降。

下一步挑戰:競爭力沒提升,照樣陪榜

但,在A股掛牌還只釋出約一○.五%股權的環旭,近九成持股仍在大股東日月光手裡,三年後才能賣,即使公布去年財報,淨利下跌了一六%,股價從人民幣十 八.四九元的高點滑落,環旭本益比還保有二十八倍。

不論這個高本益比如何得來,日月光的另一個算盤是,在中國發行股票選擇權,留住當地優秀人才。

吸引人才,股價還是重點。但目前約十六家在中國股市掛牌的台企中,不少股價表現並不理想,更有六家跌破上市時價位。

第一家在上海A股上市的台資企業國祥製冷,更是淪落到被別人借殼上市。當初輔導國祥上市的中國證券業者也認為,台資企業到A股上市,必須要有明確獲利模 式。

環旭到中國上市,砍了兩千多人,財務大搬風,但如果只是把一家公司原封不動的搬到對岸,沒有提升競爭力,還停留在環電當初僅排名全球第十八的電子製造廠, 能不能讓中國投資人產生激情,則是環旭的另一項考驗。

【延伸閱讀】指標性台企陸股,也跌破掛牌價——歷年在陸股掛牌創紀錄台企

指標意義╱公司:第1家掛牌╱閩燦坤掛牌市場:深圳B股上市年份:1993發行價:5.28'12/3/26收盤價:1.20

指標意義╱公司:第1家上海A股掛牌╱國祥製冷 掛牌市場:上海A股上市年份:2003發行價:7.30'12/3/26收盤價:-(註1)

指標意義╱公司:第1家在兩岸上市╱成霖掛牌市場:深圳中小板上市年份:2005發行價:8.60'12/3/26收盤價:3.54

指標意義╱公司:第1家台資PCB廠╱滬士電掛牌市場:深圳A股中小板上市年份:2010發行價:16.00'12/3/26收盤價:7.53(註2)

指標意義╱公司:第1家在中國借殼上市╱華映科技(原名閩閩東)掛牌市場:深圳A股上市年份:2011發行價:20.74(註3)'12/3/26收盤 價:16.20

指標意義╱公司:第1家母公司台灣下市,子公司中國上市╱環旭掛牌市場:上海A股上市年份:2012發行價:7.60'12/3/26收盤價:14.09

註1.2009年重組,被借殼上市,2011年變身地產股 註2.為2012/3/23收盤價 註3.指更名前收盤價 資料來源:Yahoo財經 整理:葉代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30

本益比(市盈率)PE的波動史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5351645
這是2009年我總結的文章,現在再重新整理一遍,很多人說低PE是陷阱,震精我了!低市盈率確實是陷阱,是將你恐懼震出的陷阱。
一、恆生PE史:
查看原图查看原图來回顧一下歷史上幾次香港股市市盈率跌破10的情況:
1、1973-1974年。石油危機,美國經濟滯漲。連累香港股市也暴跌。
2、1981-1984年。美國通貨膨脹超過15%,美聯儲嚴厲收縮貨幣,經濟衰退,經濟史稱「貨幣主義試驗」。加上香港前途問題,到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結束。
3、1989年。政治動亂。碰到10就上去了。
4、1998年。東南亞金融風暴,波及香港。
5、2008年。美國及西方國家金融風暴,波及香港。

二、台灣PE史:

查看原图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三、日本PE史:
查看原图查看原图查看原图
四、美國PE史:
查看原图查看原图查看原图查看原图查看原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54

物聯網商潮韋僑在RFID領域的高本益比

2015-11-02  TWM

除了產業物流與製造業積極導入,一般民眾對RFID技術使用,也不再局限於門禁與支付工具,關鍵就在近年來智慧型手機普及,也讓韋僑有機會在產業競爭中獲取龐大商機。

全球經濟低迷,物聯網商潮剛好給了文明進化新夢想的寄情,在台股,物聯網供應鏈相關公司正以股價高本益比回應新夢想。

韋僑(六四一七),長期深耕RFID(無線射頻辨識),正向連結物聯網商潮,其在台股IPO(首度公開發行)股價走勢中,正反映高本益比內容!

日本軟體銀行(市值七.七八兆日幣)擁有日本最大的網站、電子商務市場和第三大移動通訊公司, 長期專注於IT業(網路、電信等)創業投資,一九九六年投資雅虎一億美元,現值達八十五億美元,九九年投資阿里巴巴三五○○萬美元,持股三四%,現值達六 五三億美元,九九年至今,軟銀內部報酬率(IRR)高達四五%。一五年軟銀董事長孫正義公開表示,物聯網是軟銀未來三十年最重要的三大發展方向之一。成功 者的投資邏輯,值得投資人細究其中端倪。

本文由工作夥伴劉珉豪(一九八八年∼,輔大經濟系、國際貿易金融學系)撰述,我加以修正完稿,與讀者共勉。

「物聯網」透過資料擷取與通訊,連結實體物件與虛擬數據,進行控制、偵測、識別及服務;而RFID技術正是以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數據,正好成為物件與數據間的最佳連結,是物聯網商機爆發下新崛起供應鏈。

RFID目前幾大應用產業中,零售類占比四○%最高,其次,非接觸式卡片(如悠遊卡、門禁卡等)二○%、大眾運輸票券九%、物流及庫存管理七%、工業應用五%。

零售服飾業以全球市值最高的快速時尚品牌ZARA(市值一○二○億歐元)為例,一三年起產品線全面植入RFID晶片,精準掌握各店庫存及服飾位置,提高管 理效率八○%,並透過記錄消費者拿取衣物次數,蒐集顧客習性,以對應推出新產品,因而締造一五年上半年營收成長一七%佳績,遠高於過去五年一○%的複合成 長率。

此外在各種工業製造中,RFID運用亦日漸普及,德國戴姆勒(市值八一六億歐元,賓士母公司)旗下引擎製造公司Detroit Diesel,其工廠藉由RFID搭配平板,取代零件說明書每月五十五萬張用紙量,省去四十八小時前置作業時間。

德國博世(BOSCH,年營收四八九億歐元)旗下組裝廠力士樂(Rexroth),應用RFID於兩千多種零件,讓同一生產線,可生產多樣產品,執行快速換線,實踐少量多樣並且高度自動化製造理念,成功提高產線一○%的產量。

除了產業物流與製造業積極導入,一般民眾對RFID技術使用,也不再局限於門禁與支付工具,關鍵就在近年來智慧型手機普及。

過去RFID受限於讀取設備昂貴,須大量使用才符合成本效益,但隨智慧型手機NFC(近距離無線通訊)功能啟動,手機成為RFID個人讀取器,各種高端商 品防偽、生產履歷,甚至到配送過程的環境監控,都可能透過個人行動裝置輕鬆讀取,未來可應用方式有無限發展空間。

據IDTechEx統計,全球RFID產值從一三年七十七.七億美元,至一四年八十八.九億美元,成長一四.四%,預計至一八年達兩百億美元,年複合成長 率達二二%,成長潛力驚人,隨應用面不斷擴展,產業高成長態勢已確立,切入其供應鏈者將備受市場重視與矚目,相關公司股價高本益比,順勢而起!

韋僑成立於一九九九年,資本額三.五六億元,為RFID Transponder(無線射頻識別詢答器)專業設計製造廠,產品線包括RFID Tag八八.七%、Label八.三三%與其他二.九七%。

董事長曾穎堂(一九四八年∼,同為希華電子董事長),充分授權總經理江鴻佑(一九六四年∼;南加大電機工程碩士),一位電子產業老前輩預見了產業未來成長潛能,積極培育與扶植後進的優秀團隊,給予資金支持並親自參與公司每周經營會議;總經理則全力衝刺公司業務與技術,董事長的經驗與支持,成了公司前進最強大後盾。

RFID並非全新技術,但物聯網、大數據、工業四.○這一系列大時代產業浪潮,將其推上浪尖,各家廠商紛紛在RFID技術尋求自己利基,韋僑有機會在產業 競爭中獲取龐大商機,並占有一席地位:1、 全製程廠內完成:韋僑從天線設計製造、IC封裝到最後產品測試全製程,皆不假手他人,同時自行開發的SRF檢測機台,可一○○%進行天線頻率檢 測;RFID無線電的訊號需同時應付不同來源的干擾,包括使用環境到產品本身材質選擇,公司聚焦深度客製的高階產品,與客戶共同開發過程,各製程調整的高度彈性與產品穩定度,成了最大利基。

2、 與上游IC廠密切連結:在產業新興應用,韋僑合作對象往往是國際一線IC設計大廠(如英特爾),而高階應用客戶也多指定使用大廠IC非山寨IC,在上游 IC廠商、韋僑、終端企業使用者,三方緊密合作架構下,為韋僑帶入了穩定訂單、營收與最即時趨勢與終端需求。

3、 應用品項經驗完整:公司歷經十五年磨練,Label、各式Tag甚至到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手機、數位相機)模組,皆已具商品化實力,隨終端應用不斷擴展,韋僑憑藉在RFID技術各項應用的實戰經驗,有機會大幅縮短新應用達成商品化所需的時間與成本,搶占市場先機。

韋僑一二至一四年合併營收各為六.八五億元、六.七四億元及七.二四億元,毛利率二二.○三%、二○.一%及二四.○四%,稅後EPS(稅後純益)一.四 五元、○.四八元及一.六二元,一五年上半年受惠全球積木龍頭品牌訂單放量的貢獻,營收年成長三七%達四.七四億元,EPS○.八四元。

從韋僑IPO內容觀察,資本市場以高本益比回應物聯網供應鏈中勝出公司的角色肯定,其他相關勝出公司,例如昇達科、華星光、神準、正淩、光環,正為沉悶台股注入了新內容活水,都應注意,股市永遠有驚喜,唯勤奮,自能不疏漏。

現為呂張投資團隊成員,以走訪台灣南北、中國、東南亞、東歐的台商生產基地為唯一工作內容。

每周走訪請益六家30億元資本額以下且創業家仍在線上的掛牌公司董事長。

(第一線走訪觀察,非投資建議,亦未設任何立場。)

撰文 / 呂宗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38

跨界威力難擋 騰訊變身本益比44倍金融股 獨家專訪》微眾銀行打破傳統 瓜分中國金流

2016-05-09 TWM

過去十年,騰訊靠著遊戲與微信一路壯大,占據中國互聯網市場半壁江山 , 是最具代表性的互聯網企業;如今,轉投資的微眾銀行, 瞄準金融市場,挾著商品創新能力,預計將攫取可觀的版圖。

十年前,它在兩岸三地一千大裡,排行一一一名,當時市值與台新金控相等。也是它,在恒生指數去年下跌七%之際,股價不但不受影響,更逆勢大漲三六%。它,就是騰訊。

十年趁勢起

一千大排行躍進至第五名

去年是騰訊豐收的一年,公司營收、稅後淨利大增三○%及二一%,市值躍升為六.?四兆元;十年來,騰訊市值成長五十六倍,在一千大企業排行排名第五,僅些微落後勁敵阿里巴巴。

「十年前,國際資金對中國內需、尤其是民營企業,還沒有足夠信心,與其買消費題材,他們寧可投資國企,所以當年獨領風騷的是中石油等『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與中海油等三大國有企業)。」金庫創投總經理丁學文觀察:「現在不同了,越來越多中資科技、網路股從那斯達克及香港下市,準備回歸A股。因為A股的本益比,是全球股市平均值兩倍。」市值最接近騰訊的台灣企業是台積電,其本益比也僅約十三倍。究竟騰訊憑什麼享有四十四倍高本益比?答案是透過微信支付、微眾銀行,展現在金融領域強大的布局策略,讓人無法忽視它未來在金融市場的威力。

中國十三億人口的日常生活消費,透過第三方支付,形成的金流宛如一條大河,其中,騰訊的微信支付,已經築起一道又高又厚的「分水嶺」,從中截斷水流,並將一部分納入版圖。例如今年除夕夜,有四.二億用戶參與微信「搶紅包」遊戲,用戶共發出八十一億個紅包,比去年、前年的十億個、五百萬個,參與人數大幅增加。亞洲資採國際技術長尹相志認為,微信透過使用者的人際網絡,將金流活動自然而然鋪開,這種情境,正是交易導向的支付寶難以超越的門檻。

尹相志直言:「未來互聯網巨頭投資,金流絕對是重點方向。」

第三次轉型

5.7億活躍用戶 成布局金融優勢微信這道分水嶺,有多難突破?艾睿諮詢研究指出,使用者每天平均打開微信達十四次,且每日活躍用戶多達五.七億戶,是通訊App之冠,就連排行第二名的QQ,也是騰訊旗下產品。「得帳戶者得天下,它(騰訊)的優勢很難被撼動。」長期觀察中國電商市場、台科大資管系特聘教授盧希鵬說。

騰訊靠著遊戲業務起家,透過微信鞏固帝國版圖後,憑著大數據與豐富的社群網路經驗,進軍金融市場,堪稱是公司第三次重大轉型。中金公司就認為,微信支付的成長空間仍相當巨大,金融相關服務,可望推動騰訊市值再增加二○%。

騰訊的微信,威力已廣為外界所熟知,現在,騰訊還要透過轉投資的微眾銀行,從這條大河中,撈出最有價值的金沙,它能做到嗎?

四月中,《今周刊》採訪團隊來到深圳市中心,進入微眾銀行,探究這家「披著企鵝外皮的狼」,如何成為騰訊在金融市場的馬前卒。

一踏進微眾,整個辦公室裡洋溢著青春氣息,員工都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活脫脫是一家活潑富有衝勁的網路公司。「我們現有員工約一千人,其中大部分有IT背景;光是開發App團隊,就有四、五十人。」微眾銀行戰略發展部總經理徐源宏說:「不管未來如何擴張,在我們公司,科技團隊永遠是人數比例最大的一群,至少占四成。」而過去穿西裝服務金融業客戶的他,「現在來這裡,變成穿運動夾克。」徐源宏笑說。

「他們從互聯網出發,經營的客群就不一樣。」國泰世華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劉俊豪認為。他分析,傳統銀行的放貸額度較高,因此在催收、徵信制度上,防範較為嚴謹;至於微眾等互聯網銀行,從設計金融商品到選擇客戶、評估風險,則需要精密整合資訊系統。大數據掛帥,這是一般金融業目前仍無法比擬的強項,也是微眾銀行經營最大特色。

衝金流業務

銀行未耕耘 反而成他們的客群微眾銀行的第二大特色,是專做小客戶。微眾銀行副行長黃黎明在記者會上指出,公司的「微粒貸」貸款服務,上線約一年來,客戶超過六百萬戶、發放貸款超過三百億元人民幣。換句話說,平均每個客戶的貸款金額,只有五千元人民幣。「我們的客戶,可能是從沒有信用紀錄的人。」徐源宏解釋,就人數而言,這種潛在客戶仍多達好幾億,但中國的傳統銀行,普遍不把這群人看作市場。

舉例來說,一位在上海工作的農民工,月薪只有數千元人民幣,從未與銀行往來;如果他申辦信用卡,或是借貸,多半會因徵信一片空白,被傳統銀行打回票。但只要透過微信使用紀錄,評估用戶還款能力及信用符合標準,這類資金需求不大的人,就可以被微眾納為客戶。

外界常擔心的是,小額信貸難免有逾放比過高的問題,但對微眾銀行,目前逾放比仍在可控制範圍。例如對比螞蟻金服旗下的網商銀行,逾期貸款比率不到一%,微眾銀行的逾期貸款比率則不到○.三%,相當於網商銀行的三分之一,也凸顯公司掌握客戶還款與信用的精準程度。

「在人口基數的效果下,人口大國比較容易達到規模經濟,所以fintech(金融科技)成功機會比較大。」徐源宏強調,而且,今年微眾銀行的客戶數量可望達到一千萬,屆時,就有機會達到損益兩平。

正如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早在二十多年前的大膽預言:「融資是必要需求,但銀行不是(Banking is essential. Banks are not.)。」騰訊透過微信支付與微眾,瞄準中國龐大的金流業務,創辦人兼執行長馬化騰發動了一連串攻勢,節節進逼早已領先的支付寶,讓對手馬雲備感壓力,也讓傳統業者背脊陣陣發涼。

撰文 / 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