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鑽油工人到全球證券之王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未知的風險是成功的養分


2011-1-31  TWM




香港交易所擠下紐約、倫敦證交所,成為全球IPO冠軍!帶領港交所創下空前佳績的,是被香港人拿著放大鏡檢視的北京人李小加,從一名石油工人到港交所總裁,他憑著什麼樣的精神改變自己的命運?未來,他將如何改變香港的命運?

撰文‧楊卓翰

香港五星級飯店內齊聚來自各國的媒體記者,一位皮膚黝黑、身材高大的中年西裝男身上不斷閃爍著鎂光燈,他就是在二○一○年,奪下全球證交所IPO(首次公開發行)公司數量冠軍的香港證交所總裁李小加。

從沒鞋穿的石油工人,到港交所總裁,他花了三十三年;從港交所到全球證券之王,他只花了一年。他不怕冒險、無畏爭議,「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選擇是沒有風險的!」他要的東西一定要得到,這就是李小加。

唯一的策略是,大膽改變!

一場金融風暴,不僅衝擊各國經濟,也打亂了全球證交所的排名,身為中國市場的門戶,港交所去年繳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去 年十二月,全球最大的礦產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VALE)在香港以HDR(預託證券)方式掛牌,總市值一.三七兆港元,讓港交所又追上紐約、東京股市一 大步。不止是已掛牌的淡水河谷、美邦保險(AIA),如PRADA、麥當勞這些跨國企業,今年也將陸續於香港上市。一瞬間,香港變成國際企業最熱門的上市 地點。

去年一整年,全球各上市公司在香港集資總額是八五五○億港元(三.八兆元台幣),不但創下港交所三十年來的最高紀錄,其IPO總額更是紐約、倫敦證交所加起來都比不過的史上巨量。香港上市公司總市值,則從○九年的第七名前進到第五名,達二.七兆美元。

香 港證交所取代紐約、倫敦股市,成為跨國公司爭相上市的地方,這位一口京片子的五十歲北京人,是爆發力的核心。去年一月正式接下證交所總裁的重擔,李小加唯 一的策略就是,「大膽改變!」他不但推動延長港交所的交易時間、更換交易系統,更誓言在一一年完成人民證券在香港上市。上任第一天起,他就如此急迫地出 手,因為他知道上海、深圳正在後面追趕;為了增加競爭力,他甚至縮短港交所中午暫停交易的午休二小時,引起香港銀行家、交易員強烈反彈,但他還是堅持推行 到底。

○七年,有八五%的香港上市企業是從中國來。在一○年內,他迅速拓展認可上市的國家,包括巴西、義大利、日本等;並簡化上市規定,讓 淡水河谷、PRADA等企業有辦法到港掛牌。一○年中國IPO的集資額降至五○%,國際企業則增至四五%,募資額也增加至四四五○億港元,是台灣交易所的 四十多倍。

李小加不畏爭議地大動作,是因為他知道,不改變、不冒險,人生就會是一潭死水。

三十四年前,現今光鮮亮麗的李小加還是一名挖石油的少年,「我生在北京,長在甘肅,沒上過高中,初中畢業就去了石油技校,做了四年石油工人!」李小加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透露成長過程不為人知的辛苦。

李 小加出生在動亂的年代。一九七五年中學畢業時,是文化大革命的末期。那時候,中國青年還得要下鄉勞動;就如同當時千千萬萬下鄉勞動的青年一樣,十六歲的李 小加被派到中國最早的海上石油鑽油平台——渤海油田工作,平台上一個小房間擠了十四名年紀相仿的少年,每天餐風宿露照顧簡陋的挖油機具。

李 小加接受中國電視節目「財富人生」訪問時回想當時經驗。在海上油井工作是拿生命搏鬥的,「塔其實也不算塔,是用破鐵皮蓋起來的架子。大風大浪的時候,整座 塔都在晃。」七九年,渤海一號鑽井平台曾發生了樁腳折斷事故。再三個月後,渤海二號翻沉,死亡七十二人。「就是發生在我們那油田,我們那班也死了很多 人。」如果要我們繳學費 就不用回應了雖然當石油工人有薪水、吃飯不用錢,一年還能發一雙新皮鞋,但李小加並不滿足於現狀,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下工後他唯一娛樂就是抱著收音機聽 英文廣播,架構好自己的英語底子,更重要的,是對外面世界的想望。「我的英文就是在那時候練的。」他說。

靠著苦讀,這名石油工人終於考上廈 門大學外文系,改變自己的人生。畢業後,他被分派到《中國日報》當英文記者。「那時的生活是一條線的,上大學後一切國家都幫你安排好了。」但李小加看得更 遠,認為要有更高的學位,才有辦法在事業上發展。他決定冒險放手一搏,申請美國的新聞學研究所。

李小加走上國際舞台的第一個冒險,就是他幫 自己和大學認識的妻子寫的研究所申請信。「我寫的很清楚,如果要我們繳學費,就不用回應了,我也沒錢。」拿著「收費免談」的申請信函來賭出國夢,不是一般 人做得出來的。李小加解釋了當時的決策,他說,每項選擇都是交易,你要獲得A,就要放棄B。「世上沒有選擇是完全沒有風險的。」他微笑著說。

美 國南部的阿拉巴馬大學回應他的冒險,同意給夫妻一人一份獎學金。剛到美國時,他和妻子口袋裡只有四十五美元,兩人靠在餐廳洗盤子打工完成學業,在當地報社 開始工作。但兩年後,他發現新聞工作賺得不多,且中國人在美國新聞界打不進核心。在經濟壓力下,他起了第二次冒險的念頭,決定轉往法律界。

說 改變就改變,李小加馬上報考美國一流的法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蘭道.愛德華(Randle Edwards)看到他的考試成績,又有阿拉巴馬大學的強力背書,決定邀他來哥大。沒想到,李小加因為沒錢繳學費,而拒絕了他,「請他來學校和我面談,還 要等他坐一天的火車,因為他沒錢買飛機票。」李小加給愛德華的印象相當幹練,「他會很有耐心地聽你把話講完,然後很快地回答。而且非常、非常聰明。」長談 之後,愛德華當天就為李小加開了一個獎學金名額,讓他能夠就讀哥大。李小加也不負教授的賞識,出國六年,一次都沒有回國見父母,只靠一股拚勁,在沒有任何 法律背景下拿到博士學位。

畢業後,他先後進入達維和布朗伍德法律事務所,處理中國證券在美發行事務。而首位客戶就是中國財政部。當時,中國 主權債第一次全球發行,這是他第一次對中國金融的接觸,也寫下了他和中國金融界的不解之緣。剛好布朗伍德是美林的合作夥伴,美林因此相中了李小加,請他到 旗下中國部工作。

當時是一九九四年,中國的金融業根本還沒成形,美林和高盛、大摩都在中國剛起步,因為資本管制的關係,市場都不大。李小加 在當時就從中國在海外上市的力道中,看到了中國金融業的機會,進而從法律界加入美林證券中國區業務。如果沒有冒險家一般的精神,在中國經濟還沒有起飛時就 回到中國卡位,李小加也不會有現在的成就。

回中國五年後,他在美林擔任中國區總裁。他在美林屢建戰功,中海油、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公司,都是由他經手上市。○三年,李小加接到獵人頭公司的電話,摩根大通請他擔任中國區總裁。

港交所關起來不幹 什麼風險都沒有啦李小加說,「在摩根大通的任務很簡單,就是做到中國第一。」○六年六月,在李小加手上,摩根大通在中、港股市交易金額超過十九億美元,首度擊敗花旗成為中國第一大證券集團,他奪下人生另一個第一。

○九年六月又接到獵人頭公司電話時,他的年薪已超過一億港元(約四.五億台幣)。而這通電話,就是港交所邀請他面試的電話。

不 久,港交所前任總裁周耀文宣布卸任,李小加成為接班人。香港資深媒體人羅綺萍指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她說,「香港正在被上海取代其金融中心地位的恐懼之中, 而李小加又是港交所第一位中國背景的港交所總裁,反彈的聲浪自然很大??,大家都說我們要被中國給接收了。」甚至有媒體以「政治任命」來形容這次的人事安 排,「接下這一棒,李小加就是拿自己的職業生涯冒大險。」媒體指出。

就如之前的選擇一般,李小加還是決定接受人生未知的挑戰,他成為第一位出任港交所總裁的中國內地人。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來接收香港證交所,李小加想盡方法提升港交所的競爭力,甚至不惜冒人民幣熱錢淹沒香港、重演金融泡沫危險,開放人民幣計價證券IPO,搶當人民幣國際化的灘頭堡,就是要讓港交所站上全球第一。

在港交所的簡報會場,記者們不斷針對開放人民幣工具交易,加上國際熱錢的湧進,是否會造成香港被大量的人民幣淹沒,導致資本泡沫化的風險提問。李小加最後大手一揮,斬釘截鐵地說:「你要沒風險,我就把港交所關起來不幹,什麼風險都沒有啦!」台下一片靜默,這就是李小加。

如果沒有冒險改變,如今他可能只是一名平凡的石油工人;不甘於現狀,在每一階段挑戰人生未知的風險,李小加改變自己的命運,成為影響香港未來十年發展的關鍵人物!

李小加

出生:1961年

現職: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經歷:中油海石油工人、記者、

美林證券、摩根大通中國

區總裁

學歷:廈門大學外文系、阿拉巴

馬大學新聞學碩士、哥倫

比亞大學法學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70

知乎:借鑑Quora而誕生 盈利模式未知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4/16/225826.html

知乎的首頁簡潔的不能再簡潔了,但登錄後卻呈現出一個精彩的網絡世界。正是如此,讓知乎的「邀請碼」一碼難求。

有人說這是中國版的Quora,一個問答網站。要想加入它,必須填寫申請,等待確認,收到邀請碼,實名註冊,告知職業、公司、所用郵箱、關注話題 等。雖然步驟冗雜,卻引來超過40萬的網民註冊,甚至淘寶上也出現了售賣它「邀請碼」的商家,119元的價格也不能阻擋趨之若鶩的人群。

它的名字叫「知乎」。這個問答網站為何受到眾人追捧?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時代,它又憑藉什麼佔有一席之地?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註冊了一個知乎賬號,一探究竟……

從心靈受傷到李開復的時間安排

為了採寫金種子企業,記者先後經歷了填寫個人資料,發送加入申請,獲取邀請鏈接,點擊註冊,輸入關注話題等一番「折騰」,最終順利進入知乎,一探真容。

「小時候,因為我堂哥的一壺開水,讓我失去了生育能力,落下終身殘疾,我堂哥多年來一直在彌補,供我上大學,但我心裡還是很恨他,我該原諒他嗎?」記者在網頁上看到,這個問題是知乎羅列出數十條問題中的一個,以下是這個問題的部分答案:

「因為小時候的一壺開水,今後的生活中,你可以在你任何失意的時刻,狠狠地想:都怪當年的那一壺水。你可以在你今後的生活中,都對罪魁禍首耿耿於懷,不原諒他。

要是我,我也不原諒。

這裡,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資格教育你要寬容,要諒解,要放過他,沒有人是你,沒有人會瞭解你的感受。

可是,我想大家又會存有一些遺憾,因為你一直停留在原地,困住了自己。

雖然你沒有辦法選擇過去經歷的噩夢不可以發生,但是你可以嘗試改變你看這段經歷的態度,不為別人,只為自己過得好一點。

我也恨過一些人,也有無法釋懷的從心底升騰出的想冷笑著看著對方痛苦掙扎的惡毒的願望。這種恨,是超出我智力和能力範圍的事情,我就先把這件事擱置起來,壓箱子底兒。當我慢慢強大和生活慢慢地變好,這些壓箱底兒的事,已經對我不重要了。

有的人,有些事,二三十年無法釋懷,你忍著,也許30年後的第一天,你就忽然豁然開朗了。

希望你好啊,兄弟。」

這道問題共有30多位網友回答,其中,「胡主席的小背心」的答案最受歡迎,這個問題的答案獲得185位網友的「贊」——一種認同投票。

這是知乎帶給記者的最初印象。

記者不惜濃墨重彩地描述這一段,或許是因為很久以來,我們很難在一個問答網站中見到如此溫暖、親切、理性與智慧的答案了。崇尚短小精悍、速食文化的百度知道、雅虎知識堂,與這裡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這裡,你可以向李開復這樣的「大人物」提問,「你每天4點起床是怎麼辦到的?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隨後便是李開復長達7條,2000餘字的回覆。

同樣,你也可以提問非常專業的問題,比如「Siri通過語音識別提供智能助手服務,這樣一個產品的技術挑戰在哪裡」?甚至諸如「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或者說人生到底有沒有目的」——這種只有在大學宿舍兩個單身男學生,在夏日傍晚喝著啤酒仰望星空時才會聊到的問題,也會收到由律師、漫畫家、世界500強 企業HRD、大氣學本科生等各行各業優秀人士的悉心回答。

發現更大的世界

「發現更大的世界」這是知乎官網首頁上的註腳。

互聯網的出現,已經使人類認識、改變,甚至重塑了世界,當我們生活在「有問題就谷歌,再不行就百度」的時代中時,知乎又能帶給我們什麼?

在掛著一面海盜旗的屋內,記者採訪到了知乎CEO周源。

「海盜旗的含義是,大家都有一顆真實的好奇心,願意去接受挑戰,努力去改變現狀。海盜旗和我們公司的氛圍比較貼合。」他說。

或許是因為記者出身,周源對於信息的渴求和理解,更是有著不同於常人的體會。「我們每個人都掌握著其他人不知道的知識,我們又依賴於別人提供的各種各樣的信息來進行決策。這就需要一個很好的方式,將信息、知識、見解、經驗分享出來,這樣的一件事是很有價值的。

周源希望,知乎可以成為這樣一個平台,可以讓人聚集在一起,讓他們可以彼此溝通,把有價值的信息鏈接起來,從個體知識變成群體知識。

這裡就像是一個大千世界。這裡的人們不同於傳統的互聯網,他們都要實名註冊,雖然陌生,但是他們卻比現實中更多了一份沉澱與善意。

「每一道問題都有人解答,少了平日裡的起鬨、浮躁、敷衍;這裡的人,細心聆聽問題、儘量解釋周全,並且專業水準較高。」這是一位網友對知乎的評價。

當然,知乎上也確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知乎上有很多的牛人,他們每天都很忙,為什麼要去回答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知乎上有非常多的人給出了各式各樣的回答,周源最喜歡的一個是,「我不是專家,但是我記得約翰·杜爾(風險投資基金KPCB創始人) 年輕時候說的一段話,『我在我很年輕的時候,我擁有的知識都是我的導師教給我的,此生我無以回報,我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我的所學教授給其他人』」。

仿冒、跟從、出路之爭

實名註冊,必須獲得邀請碼,融合社區交互式與問答,從任何角度看,知乎都像極了美國Quora網站。對外,知乎要與「宗師級」Quora一較高下,對內,知乎又面臨著百度知道、雅虎知識堂等多種問答網站的競爭。最重要的是,知乎是否已經找到盈利模式?先確保自己存活下去?

對此,周源並不迴避Quora,他說也正是因為Quora的誕生,讓他驚詫、隨後萌生做中國Quora的願景。2010年11月,第一個知乎版本誕 生,知乎開始了內測。兩個月後,知乎正式上線,為了吸引知識豐富的人來知乎創造價值,知乎借鑑了Quora的運營策略,通過嚴格准入的邀請制和利用李開復 等名人的傳播造勢。

這批早期用戶包括了薛蠻子、徐小平、雷軍等業內知名人士及互聯網評論人、公司高管,還有小部分廣告、法律、媒體、文化圈人士。

當然,知乎只是模仿Quora的國內諸多網站之一,其他類似的模仿者還有百度新知、米飯、煩題網等。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至少在今天,作為一個高質量的問答社區,Quora也沒有明確的商業模式,背後的邏輯、技術、運營門檻也頗為複雜。

不過,相較於國內傳統問答網站對手,比如百度知道、雅虎知識堂,周源認為知乎更有優勢。「中國的互聯網上有大量的垃圾信息,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和見 解,都在每個人的腦子裡沒有被分享和挖掘出來。知乎培育的是能讓知識不斷地生產,經驗能不斷地被沉澱的一個社區。簡單的問題可以在網上搜索,如果很專業的 問題,互聯網上不一定有。同時,在網上搜索永遠面臨一個問題,你不知道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周源說。

盈利模式這一道檻還未邁過,緊接著第二道檻又接踵而至。知乎選擇了「更累」的管理模式。

當Quora正式發佈一年後,註冊用戶已達到近40萬,靠20多名員工維持開發和運營,其中內容運營人員不過一兩名。同樣是40萬用戶,知乎卻需要 額外付出5名內容運營者,對由40萬用戶製造的內容進行編輯和監管。在Quora上,用戶可以同時對別人的提問和回答進行編輯修改或總結,但知乎只保留了 對提問的共同編輯功能,用戶只能對自己的回答做出修改。

知乎的內容運營團隊,要負責內容監管、推送、整理和社區氛圍維護,他們需要借助系統的幫助,將每個領域子話題的精華內容挑選出來,將熱點問題通過 「知乎每週精選」發到每位用戶的郵箱裡。此外還要懲罰發佈垃圾信息、四處灌水的用戶,幫助回答一下新成員的「冷清」問題等。為了提高效率,知乎成立了一個 數十人的志願者團隊,他們是各個領域的專長。

其實,這些東西或許並不重要。周源最為關注的,還是改進算法、優化內容、個性推送並提高用戶活躍度。比如說,儘量與新用戶打招呼,讓知乎頁面變成一個動態簡歷,呈現個人的職業行業、擅長的話題、感興趣的話題、話題排名等。

至於盈利,他確實沒有想清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88

人類誤判心理學:對未知的恐懼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918y.html
人類對未知有極其強烈的恐懼,因此傾向於相信任何對未知事物作出解釋的說法,無論其多麼荒謬。因此任何一個古文明都有其崇拜的神,來解釋一切不能理解的東西,即使近代很多偉大如牛頓的科學家,也仍然會救諸於宗教。那麼接受「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教育的人們又如何呢?也好不了多少,他們構建了一個個看似完美的「科學」理論來解釋一切,完全忽略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都是不可知的事實。

成功與失敗的差別常常只在毫釐之間,一念之間,而且有大量偶然和不可知的因素(運氣)。你很難想像人們在機場書店排長隊買一本講述商界領袖成功經驗的書,僅僅因為其運氣稍好?不,無論作者還是讀者,都會挖掘出那些「必然」成功的因素,以使自己想像中的「故事」因果清晰,邏輯完美,充滿了必然性。因此這會領袖一定是英明神武,甚至其出生時也會天現異兆。當然,如果之後他失敗了,那必然是因為其剛愎自用,其出生時的異兆中也會同時透露著另一絲不祥的信息。

之前一直認為「未來」是不可知的,「現在」是超出人的認知能力的,如今不得不逐漸接受其實「過去」也是不可知或說不可信的。所謂的歷史,不過是一個自圓其說的謊言。到底誰才是曹操?《三國演義》裡那位奸雄?《三國志》裡那位梟雄?還是另一份遺失的傳記裡的那位未知的人?那些沒有任何記錄的人和事能算在歷史中存在過嗎?即便是我們自己親身經歷的歷史也未必可靠。我們記憶中故鄉的小吃總是那麼可口和讓人懷念,但這其實不過是我們根據記憶中殘存的幾千分之一的片斷勾勒、加工甚至臆想出的新的故事和新的記憶,而甚至那些殘存在記憶中的片斷也是被扭曲的和有選擇接受的。簡單瞭解一下任何兩個敵對的民族或團體對同一段歷史的看法就知道了。

知道了人類對未知非常恐懼以致會相信任何解釋(無論合理或荒謬)這一傾向,對投資的啟示就是:市場基本是不可知的——無論未來、現在還是過去。我們應該對市場心存敬意,時刻警惕過於高估自己的能力的傾向。

當一支股票出現上漲或下跌後,我們會為不知道原因而痛苦,這時「有求必應」的股評家一定會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而我們一定會如釋重負,毫無保留地相信它——即使同樣的理由作為萬金油既可以解釋上漲也可以解釋下跌。這是人類心理的正常反應,在平時是對心理壓力的一種有益的釋放。但在投資領域卻是有害的,因為你會產生一種幻覺:認為歷史就是那樣的,股票的上漲就是因為那個「合理」的原因。你會認為自己掌握了投資的真諦,從而信心滿滿地去推導未來,但那常常是錯誤的。(建議看看《思考,快與慢》,關於心理的分析很深入)

看到這大家一定很憤怒,如果什麼都不可知那還投什麼資?為避免矯枉過正的傾向,我的看法完整表述應該是:市場絕大部分時間是不可知的——無論未來、現在還是過去,但在極少的某些時候,我們的看法會更接近真實,只有這些時候才是我們可以把握的投資機會

簡化來說:市場在98%的時間是不可知的,在98%的時間是有效的,這是我投資的「百分之二法則」的兩大基石。「百分之二法則」認為:大部分的股票是沒有價值或不在能力圈內的,只有百分之二的股票值得專注;大部分的時間內市場是有效的或不可知狀態,只有百分之二的機會值得行動;投資者大部分時間應該遠離市場,靜心研究,只有百分之二的時間需要交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99

沒有「准生證」的產前檢測術 15萬孕婦未知的真相,500億市場的誘惑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574

編者按:只需孕婦的一滴血便可測出其胎兒有無出生缺陷之虞,一項名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產前篩查技術風頭正健。這樣一項近似孕婦福音的技術,究竟隱含著怎樣的技術真相?為何在中國難以拿到主管部門的「准生證」?為何企業和地方政府又如此熱衷推廣?

國家藥監局稱,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是一個理論性技術,該局目前沒有介入,系由衛生部科教司牽頭組織。

衛生部科教司稱,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評估論證並未做過。如果要應用於臨床,要由衛生部醫療處來負責。

衛生部醫療處稱,醫療技術應用於臨床遵循屬地管理原則,只能諮詢各省衛生廳。

1/80329479,為得到這個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數字,36歲的北京孕婦孔寅在301醫院被抽了5毫升靜脈血,花了上千元。

這個數字代表她腹中胎兒可能罹患唐氏綜合徵(又稱「胎兒21-三體綜合徵」或先天愚型)——一種最為常見的由常染色體畸變所導致的出生缺陷疾病——的風險指數,若指數大於1/20,則為高風險。

孔寅所接受的是一項名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產前篩查。只需孕婦的一滴血便可測出其胎兒有無出生缺陷之虞。

近年來,這項新興技術風靡中國。南方週末記者綜合市場數據統計,在過去近三年時間裡,如孔寅般接受這項檢測的中國孕婦已逾15萬。

然而,當手捧檢測結果或喜悅或糾結之際,15萬名孕婦中鮮有人知,自己已然捲入一項處在監管灰色地帶的基因生意。

被舉報的明星

更是少有人知,就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風頭正健之際,其行業老大卻被人舉報了,而且案件至今未結。

2012年4月,孕婦孔寅接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前三個月,一封舉報信經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現已併入新的國家食藥總局,下稱國家藥監局)層層批轉至深圳市藥監局。

舉報信直指為孔寅血液樣本進行測序分析的華大基因臨床檢驗中心(以下簡稱華大基因)。舉報信稱,華大基因進口未經註冊的基因測序儀及其配套試劑,在深圳部分醫院進行產前優生優育篩查服務。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中,基因測序儀及其配套試劑是必備硬件。

成立於1999年的華大基因是國內整個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市場的龍頭老大。該機構曾參與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等多項國際科研任務,多位國家領導及部委一把手到訪。

「在全人類中,我們的檢測樣本所佔的比例應該是最大。」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尹燁對南方週末記者說,2012年華大基因的樣本數量佔全球檢測總數的比例最高時可達50%,「全球兩個做過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人中,就有一個是在華大做的」。

被舉報之時,華大基因開展此項服務已近兩年。位於深圳鹽田區北山道的華大基因總部辦公大樓展廳,一塊專設的電子顯示屏實時更新著業績。109582,是其從2010年5月至2013年4月2日中午已經完成的檢測樣本數目。

深圳藥監局調查發現,華大基因使用的是美國Illumina公司生產的Hiseq2000基因測序儀及其配套試劑,華大未能提供該設備及試劑的相關醫療器械或藥品註冊證明文件。

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審評中心副主任曹國芳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凡是用於人體診斷的儀器和試劑都要報該局批准,產前篩查也不例外,「進口的也要審批,除非不用於臨床,只用於科學研究」。

「臨床研究應該是無償的,不但免費,而且應該給予補償,必須充分告知受試者風險。」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廣東省醫藥監管官員說,「法律是硬槓槓,沒有註冊就絕對不能用於臨床診斷治療。」

華大基因與深圳三家醫院的合作收費檢測顯然已非科研。

深圳藥監局隨即下達了責令改正通知書,要求華大基因立即停止使用無產品註冊證書的醫療器械,依法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註冊,並提交書面報告。

然而,通知書下發已近一年,一切照舊。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廣東省醫藥監管官員透露,深圳市藥監局曾向華大基因表示可以協助其與國家藥監局溝通,走審批程序,「但他們根本不理,因為他們知道註冊不下來。」

不可能拿到的「准生證」

一項已然如此風靡的技術,緣何在審批上卡了殼?

不惟華大基因,南方週末記者從國家藥監局獲悉,目前,該局沒有接到任何關於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儀器和試劑報批申請。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未批先行,已是行業公開秘密。國內從事該檢測的另一主要機構——北京貝瑞和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貝瑞和康)總經理周代星亦向南方週末記者坦承,該技術目前處於「灰色地帶」。

「如果政府部門不管,做了也就做了,如果決心要管,那就是個問題,這主要取決於政府相關部門的看法。」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全國產前診斷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段濤說。

不過,要讓這一「灰色地帶」洗白,短期來看,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審評三處處長安娟娟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如果進口醫療器械在國內應用於臨床,在原產國必須上市,在美國需要通過FDA的510(k)認證。所謂510(k),是向FDA遞交的上市前申請文件,目的是證明申請上市的醫療器械安全有效。

「申請國家藥監局批准的前提是必須拿到原產國的認證,否則連申請的資格都沒有。」Illumina(中國)區域銷售經理趙云平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目前中國做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三家最大機構——華大基因、貝瑞和康、湘雅醫院的中南大學產前診斷中心均系採用Illumina的Hiseq基因測序儀,而該測序儀及其配套試劑尚未獲得FDA的510(k)認證。

美國阿拉巴馬州哈森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韓健介紹,美國FDA一般規定每個體外診斷項目的臨床試驗至少是檢測100例陽性標本,這意味著,如果一個公司想要做針對唐氏綜合徵的產前診斷,就需要在孕婦群體中檢測到100個唐氏胎兒。然而,唐氏綜合徵的發病率平均值為1/1000,檢測到100個陽性標本就至少要做10萬例臨床。

目前,全美所有機構的臨床檢測樣本也僅在10萬例左右。此外,進行臨床驗證的試劑也需要預先生產試用以驗證其重複性、穩定性等質量問題。

「對廠家來說,報批是花錢費時的麻煩事,可是不經過這個過程,消費者的切身利益誰來保證?診斷錯誤誰負責任?」韓健說。

但這並不妨礙該項技術在美國應用於臨床。「我們是通過參比實驗室(CLIA)途徑進入臨床的,這不受FDA限制。」美國Sequenom公司投資者關係部高級總監Marcy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在CLIA政策之下,政府對這些認證的實驗室有嚴格的質量控制,而且實驗室管理人員有相應的執照。「如果這兩項合格,實驗室就可以合法收費並提供自己驗證過的臨床服務。」韓健說。

但「我們國家就是產品註冊,沒有像美國那樣的參比實驗室政策。」安娟娟說。

正是得益於參比實驗室政策,Sequenom公司2011年底率先在美國將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商業化,一年內完成了六萬餘例檢測。目前,全美共有四家機構可提供這項檢測。

福音背後的技術真相

對於孔寅這樣的孕婦而言,這一在中國未獲「准生證」的產前篩查技術卻近似福音。

原衛生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出生缺陷總發生率約為5.6%,以全國年出生數1600萬計算,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約90萬例。其中,胎兒染色體異常是臨床最常見的出生缺陷類型之一,約佔全部活產胎兒的1/500。

傳統的產前篩查技術如血清學篩查和超聲檢查,雖無風險,但檢出率不高,「一般能做到80%就已經很不錯了。」段濤說,且存在5%以上的假陽性率的問題。

臨床研究表明,大於35歲的產婦生出唐氏綜合徵嬰兒(又稱「唐寶寶」)的風險率為1/260,因而不適宜接受唐篩及超聲檢查,而是直接要求接受羊水穿刺這類產前診斷。然而,這一用一根長長的針扎破羊膜的檢查雖可100%確診,卻有0.5%左右的流產率。

在1/260的「唐寶寶」風險和0.5%的流產風險之間抉擇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只需一滴血的無創檢測無疑令這種抉擇的痛苦減輕。

孕婦懷孕的時候,胎兒的DNA會進入孕婦的血漿裡。1997年,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病理系教授盧煜明將上述發現發表於《柳葉刀》雜誌,開啟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序幕。2008年,盧和他的團隊又發佈了該技術的詳細方法,結果顯示,檢出唐氏綜合徵的準確度在99%以上,這令其實際應用成為可能。

此後,包括華大基因在內的全球多家機構陸續開始這項檢測。「現在所有發表於權威醫學雜誌裡的樣本數據加在一起,應該有兩萬多個,檢測唐氏綜合徵的準確度都在99%左右。」盧煜明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盧煜明稱,香港中文大學申請了此技術專利,並授權給了美國Sequenom公司。對於知識產權問題,盧煜明以敏感為由不願詳述,但他強調,「我們現在與華大基因和貝瑞和康還沒有達成任何授權的協議。」

南方週末記者獲得的一份華大基因提交給深圳市藥監局的說明顯示,華大基因的檢測儀器和試劑均進口自美國,只有數據分析軟件系由華大自主研發。華大基因同時在該說明中引用了盧煜明的研究論文以證該方法「適合在臨床應用」,並附了文章簡介。

盧煜明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該技術已經在美、英等15個國家和地區應用。然而,各個國家及地區對之非常「慎重」。

2012年12月,針對該技術在美國日漸商業化的現狀,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和母胎醫學聯合會發佈意見稱,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不應作為例行的實驗室產前評估的一部分,產前諮詢時應該告知孕婦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不是一種可作為診斷結果的檢測。

該意見稱,染色體非整倍體的高風險孕婦可接受這項檢測,比如大於35歲的高齡孕婦。但同時指出,該檢測不應用於低風險或者雙胞胎孕婦,因為針對這些人群的檢測樣本量尚不夠充分,同時該檢測也尚不能代替傳統的羊水穿刺等產前診斷方法。

英國國立健康生殖研究所主席Andy Shennan稱,目前該技術在英國亦尚未成為一種例行檢測項目,生物技術公司需要等待英國國家臨床優化研究所等專家委員會的意見,「我們需要很好的管理以確保檢測結果將來不會被濫用。」

目前,該技術在其誕生地——香港,臨床應用尚未獲批,「我們接到的樣本仍需寄到美國Sequenom的實驗室檢測」。

該技術的鼻祖盧煜明亦承認,該技術仍有其力所不逮之處。比如,孕婦血液中的胎兒DNA濃度並不一致,一般會在3%-13%之間,「我們的數據是2%以下的孕婦其血液中胎兒的DNA濃度低於5%,如果濃度低於5%,準確度就有問題,分析數據就需要特別小心。」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對於產前篩查而言是很好的技術了,但是對於產前診斷而言還不夠完美。」段濤相信,「這個技術稍微完善一點應該是一個革命性的技術。」

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幣服務

不過,中國的醫院和機構卻等不及這項「革命性技術」的完善。

「現在華大基因的合作醫院已有五六百家。」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尹燁說。貝瑞和康總經理周代星亦稱,截至2013年1月,與其合作的醫院已有三百餘家,貝瑞和康與湘雅醫院聯合完成的樣本量約5萬份。而2012年7月「剛剛攻克」該技術的安諾優達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亦自稱,目前該公司的無創產前檢測已在京、穗等多家醫院臨床應用中成功落地。

段濤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目前國內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檢測機構與醫院談妥,由醫生推薦孕婦自己到公司做檢測;一種是孕婦直接在醫院抽血,將樣本送至檢測機構,雙方在利潤上分成。

對於具體的分成比例,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尹燁以商業機密為由不便多談。「我們只是保持了一個合理的利潤率,肯定不暴利。」尹燁說。

目前,華大基因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每月的銷售額仍在以20%到25%的速度遞增,2013年華大基因健康類服務的銷售目標是5-10個億,其中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佔到一半。

南方週末記者調查華大基因的合作醫院發現,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價格在1000元到3700元左右不等。「我們現在更願意把它作為一個很好的臨床實踐,讓更多百姓儘可能享受到。」尹燁說,「先為人民服務,有一天人民幣就會為你服務。」

而在整個產前診斷市場上,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所佔的份額尚不過九牛一毛。國海證券的分析報告稱,每年產前診斷市場容量超過500億。

產前診斷是指對胎兒進行先天性缺陷和遺傳性疾病的診斷,包括相應篩查。目前,華大基因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還只是作為一種篩查手段。

全國產前診斷技術專家組組長邊旭明稱,2012年,該專家組曾對這一技術進行論證,認為其是一種近似於診斷水平的產前篩查技術。該技術被寄望於解決現行的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體系之不足。

「該技術迄今尚未取得臨床體外診斷應用許可,是目前該項技術用於臨床的最大障礙。」邊旭明稱。

地方熱衷,誰來監管?

「這是人類基因組工程在實踐應用上的第一個範例。」周代星說。然而,當這第一隻螃蟹已然擺在面前之時,中國的監管部門卻並未想好如何下口。

南方週末記者就此致函國家藥監局,該局官方回覆稱,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是一個理論性技術,該局目前沒有介入,系由衛生部科教司牽頭組織。

衛生部科教司一位技術處官員稱,高新醫療技術一般都會經過該處評估、論證,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評估論證並未做過。如果要應用於臨床,要由醫療處來負責。

衛生部醫療處稱,醫療技術應用於臨床遵循屬地管理原則,只能諮詢各省衛生廳。

與國家主管部門的監管空白相比,地方胎動則劇烈非凡。南方週末記者獲悉,2013年1月,華大基因獲得由廣東省衛生廳發佈的同意其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無創基因檢測技術的批覆,此前的2011年底,該廳會同廣東省物價局同意將該21-三體無創基因檢測技術納入省醫療服務價格項目。

湖南則走得更遠。2011年,湖南省衛生廳批准湖南家輝遺傳專科醫院將該技術作為產前診斷技術。「這是國內唯一一家可以出診斷報告而不是篩查報告的。」一位資深基因測序界人士說。

而在更多省市,即便沒有省級衛生部門「保駕護航」,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也已被各大醫院甚至地方政府列為產前篩查項目。山東省濟寧市甚至已與華大基因簽約,將該檢測列入「濟寧市2013年政府十件實事工程」,並由市級財政進行經費補助。

一項未經國家主管部門批准的技術,何以地方政府如此熱衷?「一拍即合。」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尹燁如是形容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有較好的社會效益和公共效益。」

地方熱衷背後,是對降低出生缺陷的渴求。衛生部《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稱,僅唐氏綜合徵一項,我國每年新出生的唐氏綜合徵嬰兒生命週期的總經濟負擔超過100億元。

而各地產前診斷的機構不足、診斷量不足的問題仍未緩解。即便以醫療資源最為集中的北京為例,據周代星介紹,可做產前診斷的醫院共有六家,一年的診斷量在9000到10000例。而北京市一年即有20萬臨產孕婦,按照10%為35歲以上高齡記,需要做診斷的也有兩萬例。

問題是,罩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頭頂的灰幕仍未撤去。廣東省衛生廳稱,「21-三體綜合徵」等基因檢測項目,屬於臨床基因擴增檢驗技術的一種,依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同意後可以開展。

而根據《醫療機構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管理辦法》,使用未經國家藥監局批准的臨床檢驗試劑開展臨床基因擴增檢驗的,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責令其停止開展臨床基因擴增檢驗項目。

遺憾的是,這種衝突並非地方政府所樂見。

2013年1月28日,深圳市政府專門召開研究支持華大基因該檢測的會議。南方週末記者獲得的會議紀要顯示,以促進生物科學前沿技術產業化之名,該會議決定從2013年到2015年,深圳市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華大基因無創產前檢測技術給予為期三年的支持,三年累計資助華大基因不超過3000萬元,並請深圳市衛生人口計生委選擇若干規模較大、流程管理完善的市屬公立醫院做好技術準備、醫保報銷流程確認等工作。

知情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深圳市藥監局曾以該技術未獲國家藥監局批准為由表達過反對意見,但反對意見未被列入會議紀要。

「大家都在打擦邊球,問題是,在技術平台沒有報批之前,質量誰來管呢?」韓健憂慮地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63

台灣第一人〉打敗逾百國精英 入選Google未來學院 葛如鈞就是要向未知挑戰!

2014-06-09  TWM
 
 

 

Google、NASA與矽谷科技界精英共同創辦,有未來學院之稱的奇點大學,在今年將會有一位台灣學生——葛如鈞。

從傳播一路跨界唸到台大資工博士,他不是所謂的人生勝利組,有的只是一顆勇於挑戰未知的心。

撰文‧何佩珊

有沒有這麼一個地方,可以同時學習傳播、設計、科技和創業?或許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可以一次滿足你所有願望。事實上,這所由Google、 NASA、科技界精英合辦的學校,能提供的遠比你想的多更多。

只是,想要踏進校門可一點都不容易,以二○一○年為例,全球超過四千三百人申請,最終只有八十人入選,而今年,校方未公佈申請人名單,只說全球超過一百個國家都有人送件申請,三十三歲的葛如鈞正是其中之一,他也將是奇點大學○九年成立以來,踏進校門的第一位台灣人。

不過,如果你以為這不過又是另一個「人生勝利組」的故事,恐怕就大錯特錯了。

不是人生勝利組!

吊車尾考上高中 大學、碩士都讀私校葛如鈞的父親是一名機械工程師,母親曾擔任幼稚園老師,家庭背景和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從小在新北市永和長大的他,求學時期也沒特別選讀私立學校,如常地依照學區分配,就近進入了秀朗國小、永和國中。

葛如鈞形容自己當年是以吊車尾的成績考上高中,以此看來,這位即將要與全球精英共聚一堂的年輕人,的確不算贏在起跑點。不過對他來說,能夠進入這所在一九九六年剛剛改製成完全中學的台北縣立清水高中的第一屆高中部學生,讓他覺得相當新鮮有趣。

若真要說有什麼特別的,或許是葛如鈞的舅舅在電腦公司工作,兒時逢年過節,當大人聚在客廳聊天時,他就可以跑到舅舅的房間玩電腦遊戲。「或許是這個時候啟蒙了我對電腦的興趣吧。」他說。

不限制自己的路!

從文科跨界挑戰理工 在台大拿到博士大學時,葛如鈞就讀淡大資訊傳播學系,拿的是文學士學位,而後推甄元智大學研究所,連面試機會都沒有就落榜,後來是透過考試才錄取元智的資訊傳播研究所,而一直到了博士班,他才進入了眾人眼中的傳統名校台大,取得網媒所(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資訊工程學博士。

從傳播跨領域進入理工,葛如鈞求學這條路繞了一個大彎,「其實在父親的期望下,高中要推甄大學時,我一開始選的是財金系。」不過後來在大學博覽會上,元智的招生人員告訴他,「資傳系是新的傳播!」這句話,讓他決定轉換方向。

對於「新」這個字,葛如鈞彷彿毫無抵抗力,「他們用最新的電腦做剪接、網站設計,還可以做遊戲和動畫,直接打到了我的死穴。」事實上,葛如鈞曾在二○一二年回到清水高中對學弟妹演講,設定的主題是資訊與科技,但他卻用了更多的時間提點學弟妹,「不要只是走在他人走過的道路」。

像他自己,明明一直走在文科的路上,但要攻讀博士學位時,卻硬是要挑戰理工領域。「選擇台大網媒所,對我來說風險很高,壓力也很沉重,」因為文組出身的他,必須補修大學部最重的資工必修學分,「當時我連最基本的『演算法』都還是第一次聽到,根本不懂那是什麼。」這樣的葛如鈞,得在三年內通過至少四科專業科目資格考。

對很多人來說,攻讀博士就已經像是心上掛了一顆大石頭,「我是掛了兩顆!而且還比別人重。」他說話時,手放在胸前,彷彿還感覺得到當時的焦慮與壓力。幸好,「不知為何,當時內心總有一個聲音,叫我要勇敢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骨子裡那個探求未知領域的冒險性格,在此忽然沸騰起來,葛如鈞其實早就已經走出了一條不尋常的路。

確實,敢挑戰,這就是葛如鈞博士班學弟鄭鎧尹對他印象最深刻的特質:「有人會因為之前沒人做過就不敢了,可是他不是這樣的人,他就是會想要去做之前沒人做過的事。」在博士班期間,鄭鎧尹和葛如鈞還共同創辦了第一個學生自辦的HCI(人機互動)工作坊,讓學生有機會深入瞭解什麼是人機互動。

最後,葛如鈞不僅順利從台大畢業,還在博士班最後一年創立Linkwish,而且經營狀況不差,知名案子就是和摩斯漢堡合作的訂餐App「MOS Order」;只是這個時候,葛如鈞與創業夥伴理念相左而決定退出。

然而,他向未知挑戰的沸騰熱血怎麼可能說冷就冷;入伍前夕他突發奇想,「我的創業,應該是要走到全世界啊!」所以他開始籌畫到海外進修,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現奇點大學。

不放棄任何機會!

就算講英文很卡 仍勇於和全球精英競爭要去哪裡進修其實困擾了他很久,「我念設計、學傳播,又有資訊背景,也對創業有興趣,哪裡才能把這些全部組合起來呢?」不論去念MBA或是設計,單一學科好像都無法真正滿足他想要的。「時間軸」創辦人暨執行長葉建漢就說:「很多創業者會把路越走越窄,但葛如鈞的企圖心,卻讓他的路越走越寬。」終於,奇點大學出現在他眼前。

不過,申請入學的過程幾乎要把他給逼瘋。在奇點大學要求的提交項目裡,除了個人基本資料、兩位推薦人,另外還需要回答五個問題,以及錄製一段兩分鐘的影片,「本來以為很容易,準備起來才發現超難。」首先是「回答五個問題」,不僅答題難,更難的是每題不得超過二百五十字。曾經在美國取得生物碩士與法學博士的「有物報告」創辦人周欽華解釋:「英文不道地的人,要用兩百多字回答一個問題,真的比你想像的難。」周欽華當時看了葛如鈞的答題內容,直接潑了一盆冷水:「這個……不太行。」兩人琢磨到送件截止日前幾天,才算搞定。

接下來,兩分鐘的影片又是一番煎熬。本來覺得兩分鐘影片對念傳播的人有什麼難?結果為了這兩分鐘,他卻對著鏡頭錄影超過三個小時。「像我這樣沒出國唸過書的人,講英文本來就很卡,再加上熬夜,精神狀況相當差。」不讓創業者走冤枉路!

十週課程為創業平台鋪路 分享經驗直到此時此刻,這張來自奇點大學的錄取通知,在葛如鈞眼裡仍然「很不真實」。「收到錄取通知後,開心只維持了一分鐘,」因為已申請到日本慶應大學作博士後研究的他,必須設法說服日本指導教授「放人」,此外,近三萬美元的學費更讓他傷透腦筋。

「你去吧,如果教授不答應讓你去開眼界,這個老師也不值得跟,」這是鄭鎧尹給葛如鈞的強心針,「那句話可能只是想鼓勵我,但當時真的非常受用,」葛如鈞回想。至於學費,葛如鈞早就想過群眾募資,但一直沒信心,這時,他的好友、LIVEhouse.in執行長程世嘉則對他說:「你如果募不到跟我說,一定想辦法幫你解決!」「他自己也在創業,很難隨便拿出一百萬,但這個承諾,還是很有效的讓我壯膽。」葛如鈞永遠不會忘記五月六日十點十分這一刻,他的群眾募資計畫正式上線;滴答滴答……,十五分鐘過去,竟然連半毛錢都沒有,「前幾分鐘痛苦死了,」他說。

所幸,第十五分鐘開始,一筆又一筆的錢開始在螢幕上跳動,幾乎每一分鐘就有一萬元進來,意外地在第八天就達成一百萬元的募資目標。他成了台灣以群眾募資籌得學費的第一人。

六月十四日,葛如鈞就要飛到美國舊金山,迎接十週的密集課程。如同他在募資計畫所做的承諾,在六月一日受訪這天,他已經別上隨身記錄器「Narritive」,透過這個鏡頭,我們未來都將有機會一窺奇點大學的神祕面紗。

當然,葛如鈞也已經準備了好多問題要去向全世界的精英請益,他的入學提案是希望打造一個系統化的華人創業資源平台,讓創業者少走創業冤枉路。「不要總是等到摔進洞裡,才發現原來已經有好多人都曾在洞裡簽名留念。」葛如鈞以此說明自己的想法。

而他自己,就是敢走別人沒走過的路,且看他這一回到聖殿簽名留念之後,能夠再給我們看到什麼樣的驚奇。

葛如鈞

出生:1981年

現職:SBACE共同創辦人、慶應大學博士後研究生經歷:Linkwish共同創辦人暨前任執行長、SLP全球創業家網路台北分部年度執行長學歷:台大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資訊工程學博士成績:2012 Facebook World Hack Day- Taipei行動類大獎、李國鼎科技藝術獎

他的學長

包括總統顧問、億萬富豪

坐落在美國矽谷這個全球知名的創新心臟地帶裡,一棟磚紅屋頂的兩層樓傳統建築顯得毫不起眼,但每年夏季這裡都會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他們要用十個星期的時間,找出拯救未來世界危機的方法,這裡就是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

這樣的想法聽來好像有點瘋狂又不切實際,但如果你知道這是一所由Google、NASA、思科,以及眾多科技界精英共同創辦的大學,或許又會覺得「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確實這不是一所普通大學。學校就設置在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裡面,如果開車,只要六分鐘就可以到微軟、十分鐘就可以到Google。不用多說,這裡的講師陣容絕對是一時之選,包括知名未來學家,同時也是Google工程總監Ray Kurzweil、網際網路之父Vin Cerf等等。

在密集的十週課程中,學生接觸到的都是在能源、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等等各個領域最先進的技術。只是想要使用這些資源,自然不能是泛泛之輩,過去五年入選的學生,曾有麻省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研究生、以色列總統顧問,當中更不乏創業家與億萬富翁。

從2009年成立至今,奇點大學的畢業生已成立超過45家新創公司,如基因改造發光植物(Glowing Plant),也有團隊想用3D列印技術,結合材料學和控制學,以最低成本幫助開發中國家人民列印房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60

思考的碎片---20140919 未知的未知VS未知的已知 Pune的碎片哥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u/1783949674
思考的碎片---20140919 未知的未知VS未知的已知

蘋果的iphone6 VS藍寶石 這個大半年來一直討論的話題。
今天謎底揭曉。
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爭議 今天各自認領各自的對與錯。各自檢討自己的賬戶。

我經歷了這一個過程。特別是在雪球上。
碰到很多SB,很多狂妄少年中年甚至不惑之年

也碰到很多睿智 機敏 漂亮的洞察。

其實 我賭過Apple的發表會
2010年賭BSI的omnivision 我也寫過 剛剛特意找出來嘿嘿

這次的藍寶石我最大感受依然是

未知的未知和 未知的已知的差異。


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未知 屬於未知的未知,
比如iwatch 是否暢銷 這是屬於未知的未知。
如何好萊塢的電影是否成為票房第一 都是屬於未知的未知。
新產品發表是否暢銷都是未知的未知。
這是人的能力所不能及的範疇。
因素很多。比較重要的包括行業規律和反身性等。

這大部分屬於未來的不確定性。


與之相反的角未知的已知。

就是事情已經確定 但是你還不知道。

財務報表 release就是一個典型。其實世界上已經有 包括CFO包括董事 提前知道了業績。但是你還不知道。

這就是典型的未知的已知。 所謂秘密。

藍寶石是否iphone6 會使用就是 未知的已知。

其實渾水之類做空 作假公司也是 所謂未知的已知。

作假是一個狀態或者結果。一定有人知道 這個屬於已知。
掩蓋真相讓世人未知而已。
所以作假也是未知的已知。

未知的已知 最漂亮的方法其實是眾籌, crowd sourcing

眾人把已知的已知拼圖就可以得到 最接近事實的事實。

這個我早前在雪球也說過根據我這幾年賭apple發表會的經驗
越接近發表日 信息的準確度越高。

這次 藍寶石和iphone6 在接近發表的一週
 Yole緊急發過郵件 表達觀點。

只可能頂級大屏會有少量 其他尺寸不會有。

郭明池很早就斷言 我記得大約3周前把。

21世紀也出過文章說不會有。

這些都是依據產業鏈的信息間接的劇透。這樣的消息而且是獨立消息來源的交叉信息 幾乎可以100%認定。不會有藍寶石。


和我兩位好友 @Bacchuspeng@本尊是馬甲也被@沒時間的王無理叫過去開會
我們一致的判斷是 不太可能上藍寶石。

事後回味 @本尊是馬甲的一個數據最有價值。

yield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水果根本沒下指令讓GT開工。就像我之前講的,一旦開工藍寶石粉體會全球缺貨,而目前價格平穩。apple貌似自己手機的yield搞得滿頭大汗中,對再添藍寶石這個troublemaker沒興趣

藍寶石粉體!我知道Rubicon是從捷克進口的5N 高純氧化鋁。 換句話說如果氧化鋁的價格沒有波動就說明沒上量。這個判斷事後看是如此漂亮

GTAT andthe downstream supply chain have been experiencing somedifficulties with the ramp up of the facility. We believe that GTATmight currently be outsourcing sapphire boules to some of itsequipment customers in order to supplement its own supply. Thequestion is now whether enough material has been produced on timefor a new iPhone product launch this quarter.這個我聽說是GT爐子的成品率,他們的荷包蛋晶體有不少是多晶,不能用。GT早就在打算拉他現有的爐子客戶入貨。不過進展不清楚。@本尊不是馬甲 你看呢?

彭總的荷包蛋晶體也是產業鏈來的rumors 

這是我這樣一個八卦愛好者最喜歡聽到的消息。

彭總另外一個著名的段子是:siwaluosiqi 的水晶 600塊一公斤 還帶票哦。
ha ha 聽過那個段子以後 從此路過他們家門店第一反應是600塊
再也沒進去看過。。。。

以上就是 未知的未知和未知的已知 

閱讀(301) ┆ 評論(3) ┆ 轉載(1)┆ 收藏(0)
標籤:

股票

 
OVTI

9月美股有獎徵文:OVTI
這是一次實驗性投資。
本質上還是價值投資。只是從估值的角度有些改進。這也是一筆非常小的資金我會按照這實驗性思路繼續下去。不斷總結。
因為有一個很簡單的事實任何一個投資的大家都是在別人的基礎上總結傳承創新。
無論是巴菲特從他老師那裡學的價值投資
還是索羅斯從波普哪裡學的科學哲學。
人畢竟不是全能的。必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理念:一次性事件的一次性影響會在短期內爆發到回歸。
更詳細的說明是:一次性事件可以直接評估一次性對企業的影響。和對股價的影響。如果一次性影響消除隨時間推移股價會從變動到回歸。無論一次性是漲還是跌。
早前實例:巴菲特投資AmericanExpress.因為倉單做假。巴菲特判斷這是一次性時間所以低價買入。等於神賜予的買入機會。。。
寫那麼多是為了符合比賽要求。
接下來詳細些六個階段
1.發現
2。找到對應公司
3..估值
4.找到時間點
5.決定
6.退出
A。發現
發現是很簡單的事情。第一次是看日經產業新聞
我是訂閱mail list的。
2010年5月20日新聞裡
「在軟銀移動於2010年5月18日發佈的新款手機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夏普生產的高達手機「945SH GVer.GP30th」(參閱本站報導1)。這是一款為了紀念動畫片「機動戰士高達」中的高達模型(gunpla:gundamplasticmodel)誕生30週年而推出的手機。這款手機的開發理念為由創通公司提供壓塑部件,用戶按照個人喜好「組裝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達」,以充分體現Gunpla魅力。軟銀移動在面向2007年冬季商戰的終端中,發佈了以人氣角色「夏亞·阿茲納布(CharAznable)」為原型的手機「913SH G TYPE-CHAR」,此次是Gunpla手機的第二款產品(參閱本站報導2)。」
2010年5月21日的新聞裡
「NTTDoCoMo在2010年5月18日舉行的2010年夏季手機新品發佈會上,發佈了兩款可拍攝1920×1080像素、也即「全高清」影像的手機「F-06B」(富士通製造)和「SH-07B」(夏普製造)(圖1)。「此次是全球首次推出支持全高清錄像的手機」(NTTDoCoMo)。 」
兩條新聞連續出現HD手機這個趨勢。讓我開始對HD攝像頭手機開始有了興趣。
發現是所有投資中最難的。無論是你還是我還是巴菲特:)
2.對應公司
發現一個趨勢後就開始尋找對應公司的路程。
通過行業信息很容易知道這行一流就兩家ovti和美光。iphone3是美光的單。
接下來的信息收集過程中知道幾個簡單事實
A。iphone 4發佈是6月8號
B。有好事者拆解了掉在網吧的iphone 4.
C。通過常識就可以知道iphone4的攝像頭是兩個正反面同時用了OVTI的模組。如果按照一個季度800萬台iphone銷售的速度那麼1600M攝像頭。。。。
當然也查到點資料說iphone4是用LG的韓國廠的東西。但是LG自己都在用OVTI的模組所以判斷是組裝+LED閃光燈。模組應該還是ovti的。

3.估值
這個估值上我做的並不好。
因為簡單的看了下報表。電子行業公司都那樣。反正死不掉
現在回溯當時看OVTI的報表真的沒啥印象。
反而是仔細聽過conference call。
一個字樂觀。
而且驗證了我早前的判斷iphone的單子已經在出貨了單子絕對敲定。
當然管理層是不可以公佈客戶名字的。水果特別忌諱這點。
當然估值最後我做了一個事情。看了下近期的股價走勢。
我的判斷是市場後知後覺
沒有充分反應接到大訂單的影響。
4.時間點
很簡單了6.8日前
大跌買入
其實和漲跌無關。除非大漲不追不然6.8日前隨便玩。
5.決定
在下最後決定前我是仔細分析過的
是否符合價值投資理念是否把自己過分暴露在風險中。
是否這是一個值得的項目
別忘記5.20才知道
6.8日前必須決定這才兩個星期。。。。
正是這這個思考才完善了我價值投資的一個理念。
1/3是市場風險
1/3是認知的風險
如果認知的風險為零。那麼可以追求30%的利潤。
我仔細評估了下我對iphone訂單的判斷。我覺得幾乎是100%了。
同時決定規避短期市場風險
規避短期市場風險的方法是縮短投資週期。不過分吧自己暴露在系統性風險中。
在這個決定過程中最困擾我的並不是把握性而是這不超過50%的利潤我是否去爭取。這點是最玩味的。
我最後決定實驗一下。以後這筆資金會用差不多的方式不斷實驗。
所以大致的決定是在Q2業績出來前離場。甚至6.8號後三天離場
6。離場
6.8日一早打開電腦。看了下jobs演講
看到只有ovti才有的BSI技術
稍稍的欣慰了一把。
這是一個完整的判斷過程。我對過程和結果都很滿意。
就投資總結來說
OVTI接到iphone 4訂單是一次性事件。會一次性體現到報表上
所以股票會一次性上漲。
也會一次性回落。
在大約判斷完iphone5會用誰家攝像頭和ipad什麼時候用攝像頭後離場的決定異常輕鬆。這不是一個特別漂亮的投資。20%左右的收益
但是這是一個完整的投資過程。在此和大家分享。
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贏巴菲特股票。

這篇寫的算比較詳細。回頭基本我可以判斷iphone5不會用OVTI的東西。不過當初判斷是水果會上3D所以轉單Sony.現在看來iphone5上3D可能性為0.水果向來不會率先使用某項新功能。但是轉單看來必定發生估計還是模組和組裝太麻煩不如給Sony一家下單。這解釋最合理。君不見Sony攝像頭工廠已經擴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509

李河君,三個未知數成就一個首富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382

李河君,三個未知數成就一個首富
作者:Eastland


在2014年5月《新財富》發布的“500富人榜”中,李河君以870億元身家成為首富。也許深山中的水電站、大漠里的太陽能電站與日常生活相隔太遠,首次“登頂”的李河君沒有引起廣泛關註。今年2月4日,《2015年胡潤全球富豪榜》發布,李河君以1600億元資產力壓王健林、馬雲,才引起更多人驚呼。不過,其財富版圖仍在雲里霧里。好在李河君至少有一半身家來自香港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這部分財富的來龍去脈多少還是可以看明白的。

未知數一:00566的“奇葩”處

——566的前世

2008財年,主營玩具的香港上市公司紅發集團(0566.HK)營收5.1億港元、凈虧損5568萬港元。早在2007年6月,大股東葉潤權夫婦就將所持全部股票以2.4億港元賣了給徐明。此徐明不是大連那個徐明,看起來是個資本玩家。公開資料顯示徐明的股票曾被抵給金利豐(金利豐舵手是香港融資大亨、著名的“朱太”、人稱“殼後”),說明使用了財務杠桿。

找到買主前不必改名,紅發集團經歷了派現、拆股、註銷繳足股本(2009年4月,將5股合為一股,然後註銷96%股本)、配股(2009年6月,以0.1港元向舊股東發售6.36億股)等一系列手法精純的處理,好比被壓路機碾過的檸檬,又被高手擠出最後一滴汁水。(吳征、楊瀾夫婦曾用類似的手段把良記玩兒成一只垃圾股。)截至2009年10月末,紅發集團已發行股份達到46億股。

——漢能太陽能上市過程透明度極低

2009年11月,566這個殼被福建買家收購,並更名為鉑陽太陽能。具體做法是:先以0.329港元單價發售11.16億股,作為收購目標公司的代價股(這部分是非現金交易);同時向買家發行兩筆本金合計為38.14億港元的可換股債券,換股價為0.329港元。

2010年6月,鉑陽公告稱與漢能控股簽訂總金額為25.5億美元的銷售協議(包含了420臺PECVD設備及90臺PVD設備)。當年,漢能表面上與鉑陽沒有任何股權關系,卻憑幾張大訂單鎖定了這家上市公司。

2013年1月,鉑陽正式更名為漢能太陽能。2013年報顯示,李河君持有上市公司328.7億股(合共權益)。至此,李河君終於從幕後走到臺前。

雖然說英雄不問出處,但除非有很特殊的原因,優質公司是不會以借殼的方式上市的。好比公司招聘,不求名牌求個正規大學總可以吧。

與其它借殼上市的公司相比(如國美電器),漢能上市之路格外曲折漫長,其間有不少令人費解的地方。假如京東IPO在透明度方面可以得5分,國美電器可以得3分,漢能只能得1分!

——只有一個客戶的上市公司

漢能介入之後,公司經營指標長勢喜人。2013年營收、凈利潤分別為32.74億港元和20.7億港元;2014年上半年,其營收、毛利潤、凈利潤則分別達到32億港元、27.4億港元和16.6億港元。

更令人吃驚的是毛利潤率和凈利潤率之高。2011年毛利潤率63%,2014年上半年一路升至86%。凈利潤率雖有起伏,2014年上半年為52%。

如此高的利潤率,與近年光伏全行業虧損的局面相悖。以如今已破產的尚德為例,在最風光的2005年、2006年凈利潤率分別為13.5和17.7%;後來急轉直下,2008年低至1.7%,2010年反彈至8.2%;再後陷入巨虧損(2012年是負32.4%)。尚德與漢能但同屬光伏產業,只是選擇的技術路線不同,利潤率居然有天壤之別,令人難以致信(其實尚德也做薄膜電池,詳細見下文)。

根據財報,2013年漢能32.74億港元的營收100%來自漢能控股;2014年上半年,營收的98.7%來自漢能。市值超過1800億港元的上市公司,居然只有一個客戶,這個客戶還是它的實際控制人。

此外,上市公司最大供應商也是“自已人”,2013年占比達54%。

2013年初,漢能訂立了一項協議,為客戶提供600MW 的CIGS整套生產線,其中300MW由漢能收購而來的德國電池制造商Solibro采用共蒸技術制造,300MW由同樣由漢能並購而來的美國MiaSole采用濺射技術制造。漢能買這兩項技術分別花費3.53億港元和4.45億港元。共蒸法電池效率高,但設備要求更高、材料利用率偏低、很難保證大面積制備時的一致性,這些限制了商業化大規模應用。而濺射法適於大面積制備,但轉化率相對低(13%到15%)

有意思的是,2014年漢能中報披露600MW、總價7.8億美元的曹妃甸項目,由兩個300MW項目組成,造價都是3.8億港元,分別采用共蒸法和濺射法制造。來自不同國家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技術,到了李老板麾下,成本、價格可以“隨意”?當然這只是猜測,無巧不成書,也許真是相同的。

無論如何,只有一個客戶、100%營收來自與大股東關聯交易的上市公司是朵奇葩。這些不由得人們不懷疑超高的利潤率背後存在利益輸送。

未知數二:押註薄膜電池

晶矽電池與薄膜電池各有千秋:晶矽電池生產成本相對高、轉化率高、壽命長。薄膜電池轉換效率低、投資成本相對比較低、占地規模大(若同樣建設電站,薄膜需要占地面積要比晶矽電池大2到3倍。根據公開資料,規劃中的哈密漢能20MW太陽能項目占地近10萬平方米)。當然這些優缺點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也許漢能研發的薄膜電池能揚長避短。

但值得註意的是其它光伏巨頭的選擇。英利綠能老板苗連生也曾放言:英利十年內不做薄膜產品。如果說苗連生與李河君是半路出家,施正榮在新南威爾士大學師從國際太陽能電池大師主馬丁·格林,以太陽薄膜電池技術成果獲博士學位。2007年5月,尚德在浦江高科技園投資3億美元建設非晶矽薄膜電池生產線。但到了2010年8月,無錫尚德以4億元凈虧損的代價,關停了非晶矽薄膜電池生產線。不過,尚德對薄膜電池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步,有消息稱尚德與澳大利亞科研機構合作研究“寬波段納米等離子薄膜太陽能電池”取得重大進展。

總之,人類對新能源應用的探索還處於歧路亡羊的階段:太陽能、風能還是其它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又分光伏還是熱利用(皇明熱水器屬於後者);光伏又有晶矽和薄膜兩各路線;薄膜電池則有CIGS、碲化鎘(世界第一大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固守的就是碲化鎘路線)等種類。在這種情況下,在任何一個方向投入巨資都是在賭。但總得有人來賭,沒準李河君押註薄膜就押對了。

未知數三:股權擴張瘋狂,增長營收成應收賬

2009年10月鉑陽染指前,紅發集團已發行股票類已擴張到46億股。2011年,鉑陽分兩次與漢能訂立協議。根據協議漢能將以0.1港元價格認購210億新股。2012年,鉑陽再次與漢能簽訂協議:漢能以單價0.239港元認購49.1億股。2013年初139.6億股,年末為285.9億股。計入認購權、可換債,漢能用作計算每股攤薄盈利的已發行普通股為409.8億股。

整個2012年,漢能太陽能的股價基本在0.3港元下方運行;2013年上了一個臺階到1港元以上;2014年穩定在3港元一線;進入2015年,速迅拉升至4港元以上。2月10日,4.42港元收盤價乘以410億總股本,市值達到1840億港元,約合1470億人民幣,其中李河君持股市值900億。

在瘋狂的股權擴張下,漢能是重度的關聯交易以及高到令人吃驚的利潤率,同時營收增長出現奇怪的現象。2014年上半年營收32億,應收賬增加了20.2億(年初的42.2億港元增到6月末62.4億港元)。就是說,通過關聯交易取得的收入只是數字,其中的三分二變成應收賬。

不知道各個項目自由現金流及股權比例,李河君名下水電資產的價值是個未知數;重度關聯交易讓真業績成了未知數;人算不如天算,薄膜電池的應用前景還是未知數。就這樣,三個未知數成就了一位首富!
(來自虎嗅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886

BAT之痛:騰訊社交帝國的死里逃生和未知恐懼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29/155485.shtml

BAT之痛:騰訊社交帝國的死里逃生和未知恐懼
Luke Luke

BAT之痛:騰訊社交帝國的死里逃生和未知恐懼

騰訊的危機不在於現在,在於不可預知的未來。

549125972319085365

百度看到了一條高速路,在入口建了個收費站,通過高速路的人都得繳費;

阿里建了個線上的“萬達廣場”,在里面交易的商家都得付租金;

騰訊建了一座城,只負責發身份證,其他生老病死都有人來管,他向所有人收稅。

之前我們說過百度的弱點,阿里的焦慮,今天我們扒一扒騰訊的危機吧。

百度建立在開放的基礎上,阿里建立在生態的基礎上,這兩家都屬於開放和半開放的業務模式。騰訊則建立在封閉的基礎上,就像蘋果,完全自我循環。

封閉的系統,當內部足夠強大的時候,一切都無限可能,無論外面是刮風下雨,里面總是風和日麗。這就像蘋果手機賣得特別好的時候,蘋果的生態非常健康,開發者蜂擁而來,粉絲翹首盼望新品上市。

但當封閉系統不夠強大的時候,立刻危機四伏,並且這種危機傳導的速度飛快,且可能會出現斷崖式的奔潰。

而騰訊的危機,可能正是根植於此。

(一)

從“即時通訊軟件”到“社交之城”,騰訊完成了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典型的S曲線。

大約1998年,馬化騰為廣東電信開發的“網絡尋呼機”沒有中標,這就是OICQ的前身。

後來看,這對中國的互聯網是一件好事,就像某位外國的專家說的,在中國很多事情是反邏輯的喜劇。

如果當年網絡尋呼機中標電信運營商,那後面最多也就是個飛信。

恰恰因為花了50萬開發的產品沒有中標,Pony才有機會自己成立公司運營這款模仿了國外ICQ的軟件。

英雄不問出處,qq從即時通訊軟件(IM)出發,做到了行業最大,並且完成了從軟件產品到互聯網入口的超越,這不能用偶然概況。

521137995332756808

如果說qq的增長是因為產品的功能與市場空白給予了機會,那麽騰訊從IM軟件到PC內容生產和社區的演進,應該是非常大的戰略突進。

911913176508169831

我們可以將騰訊的擴張分為四個階段:IM成熟期、自由內容生長期、內部生態循環啟動和外部生態循環啟動四個階段。

1.IM成熟期

IM成熟期經歷了接近4年的時間,這期間QQ遭遇到的最大對手就是MSN。當年MSN和QQ對戰的時候,有一篇文章寫得很有意思,大致意思是“大家沒有必要擔心QQ的發展,因為小孩子用QQ,大人(職場人)只會用MSN。”,文章標題是《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但作者顯然估計錯了,QQ憑借其離線文件、斷點續傳、語音通信、QQ秀、群、組等功能的不斷叠代,對MSN形成了長期的攻擊,而MSN一直半死不活地不做任何本土化的改變,自己作死了。

2.自由內容生長期

很快,因為QQ用戶的增長,IM的功能已經不能留住用戶,產品上出現了用戶“溢出”現象:產品的容量無法滿足大量用戶的長時間使用。

為了改變這種現象,QQ開啟了新的產品線,最早的QQ秀、QQ遊戲大廳、QQ門戶和QQ空間。除了QQ秀後來發展得不太好之外,其它幾個產品都非常成功。

遊戲大廳直接將聯眾遊戲從最高處拉了下來,市場占有率跌到1%;QQ門戶也快速躋身四大門戶之一;QQ空間成為中國最大的社交平臺,日獨立訪問用戶超過4億。

這些服務和內容一方面為騰訊帶來了商業化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滿足了日益增長的QQ用戶的需求,增加了QQ的粘性和活躍度。

3.內部生態的循環

用戶一直增長,騰訊自有的服務也越來越不能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特別是垂直類需求。2010年前的騰訊以山寨為主,不斷地形成了自己的山寨文化和不好的口碑。在同時面臨用戶需求和行業口水的時候,騰訊開始了開放平臺的策略,將Qzone的用戶開放給了開放平臺的開發者,並推出了OpenID接口,“QQ登錄”成為了很多產品的標配。

4.外部生態的循環

從內部生態循環開始,QQ的生態逐步往外部走,並改變了原來的競爭策略:從抄襲到投資,從控股投資到戰略投資,所以有了後來的京東、58同城、大眾點評和滴滴的投資,當然,這個時候微信已經替代QQ成為移動端的主要入口。

(二)

十五年的發展,騰訊的策略概況為:從內到外擴展內容,從端到雲積累用戶。

752326248479619739

通過QQ和微信這樣的IM產品為自己的內容和外部的內容導流,滿足了用戶的長尾需求,也帶來了其它產品線源源不斷的用戶資源。

而這些服務或者產品也不斷地鞏固IM產品的入口地位,增強IM產品的競爭力。

今天阿里很容易做一個來往APP,但內容、服務、開發者的資源的稀缺讓來往很難快速搭建出一個適合用戶生活的城市。

而用戶已經習慣在QQ玩遊戲、在微信看文章、看視頻、買電影票。

要說清楚騰訊的戰略是很難的,甚至騰訊是否有真實的產品戰略存在也是存疑的。

馬後炮一樣的總結雖然沒有太多價值,但我想對於後來者理解還是有些幫助的。

有人問微信為什麽沒有上市,但估值超過800億美金?

我說,那是因為通過微信,騰訊養活了騰訊視頻、遊戲、新聞,也為騰訊用性價比很高的價格購買了滴滴出行、京東、58同城和大眾點評(美團),這比微信本身一年收入幾十個億來的性感多了。

所以微信最大的價值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攜用戶以收割垂直行業的重要資源。

(三)

用死里逃生來形容騰訊在移動化時代的遭遇應該是準確的。

雖然QQ和手機QQ有龐大的用戶群,但面臨移動化時代的到來,騰訊其實有很大的危機。

飛信顯然不是一個合適的對手,但米聊差點就成功了。

在2011年來臨,QQ的用戶增長接近停滯,用戶同時在線人數也沒有增長,各項指標都表現平緩。

而米聊因為小米手機的原因迎來了快速增長,用戶規模一度達到了5000萬以上。要知道這和當年的手機QQ差不了太多。

如果再給米聊一年時間,我相信互聯網的故事應該重新書寫。

但2011年開始,微信從騰訊內部殺了出來,先模仿Kik、緊接著模仿FB的Public page,推出公眾號。不斷地在模仿國外優秀產品和本土化上做工作,最後快速超越了米聊。

我一直說,微信的起來,給騰訊續了一條命。

互聯網產品經理都知道產品有條叫“S曲線”的產品生命周期曲線。

其實一個公司也有自己的“S曲線”。

QQ賦予了騰訊公司第一個S曲線,微信又拉升出了一條S曲線。

我聽說IBM曾經有過三次這樣的S曲線。

顯然微信不僅是一條S曲線,簡直是一條“J曲線”,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對QQ的超越,和米聊的“秒殺”。

我很難想象,雷軍看著用戶在小米手機上卸載米聊,安裝微信的表情。

應該說,小米失去了一個移動端的機會,微信抓住了這個機會。

528528588116986755

(四)

借助微信的卡位,騰訊獲得了至少5年的移動互聯網的安全位置,並且因為乘勝追擊和布局得當,很快地在移動互聯網上建立了自己的產業版圖,一座城。

341944866991880917

事實上,阿里投資了很多家公司,無論是小米還是uc瀏覽器,都發展的不夠好。百度也投資了不少公司,發展的也都不甚如意。

但騰訊在投資方面表現出了香港人獨有的金融思維和眼光,我認為投的都不錯。

騰訊的投資策略是開放的,並且是戰略性的投資,而不是為了財務和控股。

在互聯網里,控股有時意味著死亡,比如去哪兒被百度控股,UC被阿里控股。

但騰訊2010年後就已經不以謀求這樣的控股,在遊戲、泛文化娛樂和社交領域,騰訊基本上控制了中國所有有潛能的新興公司。

不怕他們死亡,就怕他們做起來不是自己的。

但這不代表騰訊沒有自己的危機。

我認為騰訊的危機有兩小一大三個危機。

(五)

我們先說兩個小危機:新的社交產品突然殺出和Facebook順利入華。

1.代際鴻溝和新的社交產品

不同年齡層的人,對社交的理解和需求不一樣,對社交產品形態的要求也不一樣,這是現實生活里常說的“代溝”。

這種社交代溝,在社交這種產品里,表現出有很強的“代際標簽”。就像80後大學生喜歡用“chinaren校友錄”,而90後的大學生更多用“校內網”來交流。

我們的爺爺一輩人喜歡寫信,父輩更喜歡打電話,我們則大部分用IM來溝通。

所以,我們今天的人們並不能準確的知道00後和2010後的孩子們會處於什麽樣的社交場景,偏愛什麽樣的社交軟件。

事實上,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了,不信你看看17歲-20歲的女孩子的手機看看,她們手機里可不只有微信一個社交軟件。

上次在飛機上,我遇到一個女孩,起飛前她一直在用各種社交軟件,我看到她的手機里微信、陌陌、抱抱、探探都安裝了,而且熟練地在各種社交軟件之間切換,並且我敢保證,絕對不是“約”那麽簡單,人家是喜歡陌生人社交。

這對於騰訊來說是很可怕的。

社交虛無縹緲,很難有強規律可循,也沒有重門檻可依賴。

所以你無法肯定某一天不會突然殺出一款產品,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當仁不讓”之勢殺出來,並且紅遍大江南北。

就像誰也不能保證微信這樣的產品永遠只會出現在騰訊自己家一樣。

現在,騰訊處理這個危機的方法是: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

就像對待今天突然爆發的產品“朋友印象”,先是微信里封殺,然後出手談投資,一邊是警棍,一邊是胡蘿蔔,創業者要麽接受投資並且享受微信給你的資源,要麽就被全面封殺。

所以朋友印象順利地被騰訊投資。

騰訊投資朋友印象等一系列社交產品,不一定是為了財務投資,而是為了消滅潛在的競爭對手,為自己挖建護城河。

對於騰訊來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自己投資的公司死掉了,而是一款社交產品做起來但不是自己的。

2.Facebook入華

要知道,全球的互聯網只有美國和中國兩個奇葩,花開兩支,各有特色。

一個風靡全球的社交軟件,因為我們都知道的原因無法入華,但客觀上為中國的社交產品提供了很大的避免競爭的空間。

然而小紮一直都沒有放棄,並且頻頻和中國官方互動,希望早日進入中國。

不過即使FB進入中國,我也不認為能對目前的騰訊社交帶來多大的危機。

一方面社交有強關系和濃厚的文化因素存在,用戶很難在一個沒有朋友、文化沙漠一樣的“火星”上快速活下來,而微信上有很多朋友和熟悉的文化語境。

第二方面則是所有入華的跨國互聯網企業,截止目前為止沒有活的很好的,比如亞馬遜、Aroupon、Booking、Agoda、Airbnb都不算出色,究其原因主要是本土化不好。

(六)

以上兩點算是小危機,無大礙。最大的危機,就像前面提到過的。

百度看到了一條高速路,在入口建了個收費站,通過高速路的人都得繳費;

百度有很多危機,但只要它不斷尋找高速公路,建立新的收費站,雖然發展乏力,但不會突然倒塌。

阿里建了個廣場,在里面交易的商家都得付租金;

雖然阿里的入口不明確,但阿里可以不斷地建造網上的“萬達廣場”,繼續收租金,即使下滑,速度也可控。

騰訊建了一座城,只負責發身份證,其他生老病死都有人來管,它向所有人收稅。

但如果有人造了另一座城呢?

我想起了電影《逆世界》,一個平行於我們存在的另外的世界是否真的存在?

如果今天不存在,未來是否存在?騰訊能否一直讓大家在這個城市里生活?

717832489264909453

今天的微信,難道不像《楚門的世界》里的那個布景一樣的世界麽?

騰訊的大危機,就是楚門有一天會走出自己的布景世界。

就像前面提到的,不同年代的用戶對社交的需求不一樣,社交的場景不一樣。

出現新的社交產品也許騰訊還是可以接受的,但出現新的“社交異類”就不一樣了。

也許這些“異類”是反社交的,也許未來的組織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非社交的,也許未來在社會學和人類學上有斷層式的變化?

也許有一個平行的世界已經存在,他們的生活和社交語言我們不懂。

當這樣的世界出現,整個微信將轟然倒塌。

我在《產品的視角》里提過,17歲的女孩,是產品經理的紅顏知己,也是新產品的引領者。

誰抓住了17歲的“科技紅顏”誰將掌握互聯網的未來。

用戶是不長情的,尤其在社交產品里面,指望用戶一直在一個社交產品上生存是不可能的。

我想,騰訊的危機不在於現在,在於不可預知的未來。

這就是社交,眼下贏者通吃,但終究怕不可知的未來。

485429828749856686

社交 BAT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189

那只世界上最萌的“兔子”教會我的事:挑戰黑暗未知

中秋節的氣氛漸濃,天上的月亮與地上的國人卻少了一個小夥伴。

7月31日,在月球獨自工作了972天的“玉兔號”月球車(月球無人登陸探測車)再次沈沈睡去。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的它,生命走到了盡頭,但中國航天的傳奇將繼續書寫下去。

自2013年12月2日作為嫦娥三號探測器的重要組件,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至今,這臺原計劃服役3個月的中國首臺月球車,歷經數次“休眠”與“被喚醒”後,已對月球表面進行了為期31個月的研究,超過估計工作時間19個月,完成了大量複雜的任務,包括全世界首份月球地質層圖片等,與嫦娥三號共記錄下7TB的數據,為人類的空間探索事業創下多項重要研究成果。

與此同時,在地球上,新浪微博“月球車玉兔”在972天內通過持續更新的科普互動,在非加V認證情況下,與61萬活躍粉絲邊賣萌邊科普,成為過去近3年里,中國科學界最“打動人心”與最廣為流傳的故事。

賣萌:獨闖月球的“男孩子”

直到被別人在網上@了,宗唯伊才猛然發現,與她共同生活了近3年的玉兔號月球車永久休眠了。

“來得蠻突然的,以至於最後那條告別的微博也是想了好久,想說的話太多,最後(文字)弄得比較長。” 宗唯伊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透露。

現實世界中,這個著迷科學的85後姑娘曾是果殼網MOOC學院負責人,現在則是矽谷科技公司Udacity的市場負責人。但即便是身邊的朋友們,也沒有太多人知道,過去近972天里,她另一個更著名的身份是微博熱號“月球車玉兔”的操盤手,一個擁有61萬粉絲的不加V“大號”。

“Hi!這次是真的晚安咯!!!還有好多問題想知道答案……但我已經是看過最多星星的一只兔子了!如果以後你們去到更深更深的宇宙,一定要記得拍照片,幫我先存著。月球說為我準備了一個長長的夢,不知道夢里我會躍遷去火星,還是會回地球去找師父?”

當晚,剛剛從北京搬到上海的宗唯伊在即將展開新生活的城市里發出了“月球車玉兔”的最後一條微博,獲得4萬人轉發,2.5萬條評論,5萬多人點贊,粉絲們傷感地留言——“等我們,帶你回家。”

“我不想弄得氣氛太悲傷。宇宙很大,希望大家不要對月球和太空失去興趣,這也是我維護這個賬號的初衷。”她說。

在過去972天里,“玉兔”收獲的13.9萬條評論和17.9萬轉發、31.3個贊的背後,是一群科學傳播工作者和一群科學愛好者團隊共同的努力。

“這是一次很成功的科學傳播,是個很好的傳播方式樣本。”果殼網總編徐來此前就此話題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認為。

在徐來看來,非V賬號“月球車玉兔”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傳播效果,和它采取的傳播路徑直接相關。

但是,怎麽把生澀的航天和太空知識向公眾普及,借鑒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的好奇號火星車的微博運營經驗,微博賬號“月球車玉兔” 開始了大膽的航天器人格化嘗試。

人們從第一條微博就能感受到玉兔的與眾不同。“……雖然前面鋪墊這麽久,但著陸部分要在幾百秒內完成,而且現在也不知道降落準確位置……難是難了點,我有信心。”

玉兔號經歷第二次月夜休眠前,受複雜月面環境的影響,其機構控制出現異常,“月球車玉兔”說:“我只是在自己的探險故事里,和所有的男主角一樣,也遇到了一點問題”;而在2016年中國傳統熱鬧的元宵月夜,又發出一幅清晰的倒影“自拍”——“看我,自帶元宵!”不但引發廣泛的科學討論,更在情感上與廣大網友形成共鳴。

“從2013年12月1日進入嫦娥三號起飛倒計時開始,它最先考慮的並不是傳遞信息,而是喚起公眾的情感體驗,引起共情,這和很多官方賬號的思路完全不同。”徐來說。

“月球是目的地,地球是家鄉,射手座,來自中國”,每當有留言誇它“萌萌噠”的時候,月球車玉兔都會強調主頁的描述信息,以及——“人家是男孩子”。

而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評價“月球車玉兔”賬號時甚至認為,正是這個可愛的“男孩紙”,令中國的社交媒體運營迎來一次“意外的成功”,並“為十多年來努力尋求公關之道的中國太空計劃指明了一條道路”。

敬業:完成大量探測工作

2013年12月,中國發射“嫦娥三號”探測器,探測器攜帶玉兔號月球車升空;12月14日,玉兔號在月球彩虹灣實現軟著陸,這是自1976年蘇聯發射“月球-24”以來首個在月球上實現軟著陸的人造物體。

設計質量140千克的玉兔號月球車,以太陽能為動力源,能耐受月球表面真空、強輻射、攝氏零下180度到零上150度的極端環境,同時具備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的能力,並配備有全景相機、紅外成像光譜儀、測月雷達、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等科學探測儀器。

在972天的探測中,玉兔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幅月球地質剖面圖,發現了新的玄武巖類別;與“嫦娥三號”配合,首次發現了月球上沒有水的直接證據。

嫦娥三號完成了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個階段的第二步,但這些階段畢竟只是工程目標——它是過程,而不是最終目的。嫦娥工程的最終目的,是要服務於國家的戰略需求,對月球進行實地科學勘測。

為了探測月球的物質成分和地下結構,玉兔號攜帶了3樣科學設備,分別是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紅外成像光譜儀和探月雷達。其中,探月雷達是人類探月以來首次在月球表面直接進行雷達探測任務。

已經確定的是,此次玉兔號發現了一種新類型的玄武巖,並且這一玄武巖單元規模巨大;首次利用雷達在月表實測了月壤厚度;同時在月面對原始產狀的月壤就位展開了化學組成和光譜分析,其結果可以作為月球軌道遙感探測數據的校正標準值,提高全月球化學成分礦物組成的解譯精度。

這一成果意義重大。比如,科學家們早有研究,認為月球上大量存在地球上稀缺的氦-3資源,後者對於今後的核能研究舉足輕重。月球到底有什麽資源?這些資源如何分布?“玉兔號”作為先驅,已經為我們描繪了粗略的畫卷。

此外,憑借“玉兔號”近3年運行經驗的積累,中國的航天技術與應用探測技術經受住了殘酷的實兵演練。隨著去年12月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升空,有望推動中國暗物質研究探測領域加速,其研究成果可能帶來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

看到下圖這一刻,“玉兔號”仿佛已乘著光的翅膀回到了家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907

若特朗普提高“工作簽證”門檻,還有多少未知移民政策

當地時間美國總統特朗普就職典禮的晚上,第一財經記者在紐約的一間酒吧里碰到了愛德華•溫斯。他正在和同事們慶祝工作告一段落。

溫斯是一家大型廣告公司媒體購買部經理。今年30不到的溫斯和很多紐約人一樣,支持民主黨和奧巴馬。當晚的慶祝會上,他和另一位非洲裔同事在熱烈地討論如何註冊奧巴馬基金會的電子新聞信,即使奧巴馬已卸任,也希望能支持他的社會項目。

溫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自己正在招聘兩個初級分析師的職位,人事處剛就招聘事宜和他進行了溝通。其中,他們特別強調的一條就是初級職位不招收外國人。

“人事處的人告訴我,只招聘美國人或綠卡持有者的主要原因是,決定簽證結果的未知因素太多,而且申請簽證的律師費用也是一筆開銷。我招聘的這個崗位本來年薪就低於5萬美元。所以,我能理解公司的做法。但是讓我驚訝的是,公司還要把這個政策特地向我提出,因為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溫斯說。

溫斯坦言,自己招聘的這個崗位技術含量並不高,並不需要外來人員,所以,對公司的這個政策“沒有感覺”。

其實,大多數美國人和溫斯一樣,他們對工作簽證並不了解,也不關心。移民政策對他們來說更多地是國土安全,而不是工作簽證或者投資移民。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工作簽證這個字眼,無論是在特朗普競選時還是獲選後,都多次被提及;在最近幾次活動中,特朗普以及他的團隊尤其提到了工作簽證要以工資收入為準入條件。

工作簽證按薪批準

據媒體報道,特朗普高級政策顧問斯蒂芬•米勒(Stephen Miller)建議廢除現有H-1B簽證的抽簽方式,而是向給於最高工資的企業傾斜。這樣一來,美國比較緊缺的技術性人才將獲得優先考慮的機會。特朗普已經表示,上任百日新政的一項優先工作是全面調查簽證遭濫用的情形。

特朗普的這項建議已經於上月與美國的科技大佬們溝通過了,這也是他向科技大佬們伸出“胡蘿蔔”的一個重要方式。

H-1B簽證是美國最主要的工作簽證類別,發放給美國公司雇用的外國籍有專業技能的員工,屬於非移民簽證的一種。持有H1B簽證者可以在美國工作三年,然後可以再延長三年,6年期滿後如果簽證持有者的身份還沒有轉化,就必須離開美國。根據移民局的數據,美國每年給外籍員工提供8.5萬個H-1B工作簽證。最近4年,由於申請人數暴增,移民局一直采用電腦抽簽方式決定名額的分配,近2年的中簽率僅有約三分之一,且拿到最多配額的都是Infosys、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等印度外包公司。2015財政年,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位列榜首,共獲得8,333個簽證,與之相比,亞馬遜位列12,獲得826個工作簽證,而谷歌、微軟、臉書和蘋果分別位列14、15、24和34位。

2016財政年,為員工贊助工作簽證排名前25(按數量)的公司中,工資最高的前五名依次為蘋果(平均工資141294美元)、谷歌、微軟、德勤咨詢、亞馬遜。他們的平均工資都超過12萬美元。而申請人數最多的為Infosys,其平均工資為81705美元。

“特朗普上臺後,他必定面對很強的利益集團,也就是美國大型公司、商人等。大公司希望能相對廉價地雇用技術性、專業性比較強的員工。”美國元臣律師事務所創始人陳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就我們來看,新總統對H-1B簽證並不仇視。” 對一個多月前特朗普和美國科技巨頭閉門會議內容熟悉的人士透露。

當然,工作簽證H-1B是一項法案,僅特朗普的主張還不行,國會的態度也是關鍵。聯邦眾議員伊薩(Darrell Issa)和民主黨籍眾議員彼特斯(Scott Peters)1月4日共同提出《保衛及增加美國人工作法案》(Protect and Grow American Jobs Act)。重點就是將美國企業雇用H-1B外籍勞工的最低薪資提高到年薪10萬美元,這個“簽證準入薪酬”還要隨著通貨膨脹調整;此外,該法案還主張取消雇用碩士外籍勞工可豁免優先雇用美國本土勞工的規定。

眾議員洛夫格倫(Zoe Lofgren)也表示,她將提出的H-1B改革法案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對外籍勞工提供最高工資的美國雇主才能獲配H-1B簽證。

“由市場機制決定(配額的分配),這樣才能真正杜絕濫用的問題,以及保護美國勞工。”洛夫格倫說。

乍一聽,這似乎對華人會是一個利好消息。數據顯示,2015~2016學年,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數接近33萬人,占國際留學生群體的31%。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留學生來美人數翻了5倍。

然而,陳帆告訴記者,事實並非如此。擁有美國本科以上學歷,並不保證有個金飯碗。只有少數行業的人才能拿到起薪10萬美元。“華人留學生兩極分化,如果是名校畢業,又是學計算機等行業,本身的起薪比較高,總是能找到各種方式留在美國。但是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去的並不是最好的學校,找工作能力也並不是那麽強。”陳帆說,此外中小企業雇主原來是可以雇用國外雇員的,但他們現在就沒有辦法了。

從美國工資的行業排行榜來說,許多文科和商科的工作起薪遠低於5萬美元。例如,廣告、新聞、市場、稅務等。如果特朗普以及國會議員的建議最終實現,那麽,以後只有計算機等行業的留學生才有可能在畢業後留在美國了。

未來移民政策走向

其實,不僅僅是H-1B工作簽證,從特朗普已經任命的諸多內閣成員人選來看,將來掌管美國各個命脈部門的人基本都是反對移民的。特朗普高級政策顧問斯蒂芬•米勒先前曾擔任參議員Jeff Sessions的工作人員,Jeff Sessions則是特朗普所選的司法部長,他一直直言不諱地批評美國濫用H-1B法案。

在就職典禮上,特朗普再次提到移民和就業。“每一項關於貿易、稅收、移民、外交事務的決定,都將使美國工人和美國家庭受益。 我們必須保護我們的邊界免受其他某些國家的蹂躪。”

專家們認為,特朗普對移民的態度,對所有涉及移民的政策都不利。

哪些政策會發生改變呢?除了工作簽證,還有學生OPT(實習期)的有效期。在奧巴馬任內,他曾推動延長STEM學生的OPT有效期。這項舉措屬於行政命令。特朗普就任後,是否會有所改變就不得而知了。

其次,同樣收緊可能還會有公司贊助的綠卡申請,以及投資移民等。專家也提到,對於長期從商的特朗普來說,包括簽證、綠卡等在內的移民政策對他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所以,他的態度變化也未可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8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