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市銀行:為何不改分紅為回購自家股票? 有謙

http://xueqiu.com/2898204694/22133785
最近幾年,上市銀行一邊股權融資,一邊還在分紅。而當前股價都在淨資產附近,甚至有幾家已經破淨。如果繼續維持低迷,按目前銀行的賺錢速度,到公佈 2012年度財報的時候,銀行股就會出現大面積破淨。那麼,回購與分紅相比,不管是提振市場信心,維護股價表現,還是對大股東的長期回報來看,還是從再融 資的角度來看,利弊很明顯。那麼,為什麼不把分紅拿來回購自家股票呢,或者推出分紅回購的綜合方案呢?為什麼呢?
    我想的幾個原因如下:
    1,分紅作為一貫的政策要改變需要協調各方利益,而有的大股東和戰略投資者希望長期穩定的分紅。
    2,分紅的收益是確定得到的,尤其現在分紅收益率達到4%左右;而回購的效果則不確定,甚至有的股東相對於股價表現更在意分紅收益。
    3,市值管理並非銀行管理層的目標。
    4,國內還沒有銀行回購股票註銷的先例,尤其是國有大銀行,可能需要得到上峰的表態。
    5,而上峰在下很大一盤棋,尤其養老金還沒有入市。所以上峰可能認為回購的時機尚不成熟。所以上峰眼裡,銀行股不僅僅是銀行股,更是事關全局的籌碼。

    從 銀行股持有者來看,中央匯金、財政部、地方國資委、地方財政廳等國有背景股東和匯豐、淡馬錫等長期戰略投資者可能更注重控制權和分紅;而社保基金、保險公 司則分紅收益率與股價表現並重;公募基金、其他機構投資者和散戶則最看重股價表現。不乏對回購的支持者,但可能勢力不夠大。
    從再融資角度看,回購提振信心和股價了,更利於再融資的實施和賣出好的融資價格。如果銀行股大面積破淨,再融資就難以成行了。

    也許,只有更多的銀行股破淨,才能引起上市銀行普遍的回購行為。

    可 以預見,隨著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標並且資本內生能力足以覆蓋資本充足率需求,如果壞賬率也不如預期那麼的高,銀行的業績將變得真實,分紅也將變得真實;如 果銀行股繼續低迷,回購將成為必然之舉。也許,在未來某個時點,證監會、銀監會、中央匯金、財政部等當局部門會對銀行股的回購明確表態。

   當前來說,銀行股的分紅率已相當於債券,已經提供了一個估值底線;未來可能引發的回購則是驅動價值回歸的因素。分歧,在於壞賬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20

有謙:讀書筆記--約翰·聶夫恪守低市盈率投資之道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e2x8.html
看了3/4,還沒看完。不過聶夫大體的投資策略是看到了。

1,聶夫的投資策略
第7章開篇就列出了聶夫的選股標準:
1)低市盈率
2)基本增長率超過7%----指淨利潤增長率
3)收益有保障----指股息率高
4)總回報率相對於支付的市盈率兩者關係絕佳----總回報率=淨利潤增長率+股息率
5)除非從低市盈率得到補償,否則不買週期性股票----實際經常佔溫莎基金1/3倉位
6)成長行業中的穩健公司
7)基本面好。

 

 可以用第11章的一段話來總結聶夫的投資策略:可預測的高盈利能力和維持能力,低市盈率,高股息率。

2,高股息率
   高股息率與低市盈率是分不開的,或者說低市淨率。
  附錄A公佈了溫莎基金歷年的投資業績。其中收益回報一欄應該就是指股息收益率(也許還包括了債券收益?儘管債券投資佔比很少)。統計了一下,聶夫執掌溫莎基金期間,獲得的平均股息收益率是4.5%。而1970年代獲得的平均股息收益率是4.4%,1980年代則達到了6.56%。
  與溫莎基金取得13.7%的長期平均復合收益率相比,股息收益顯然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3,低市盈率
  聶夫在低市盈率股票中淘金,他將之比作是地下廉價商場。聶夫也重視市盈率的擴張潛力,即市場重新認識低市盈率股票的價值而給予更高的市盈率估值。書中列舉的案例,大都是持有幾個月或一兩年,漲了50%-100%就拋了,然後再配置到其他低市盈率股票上。
  可以講,溫莎基金的投資收益主要來自於股息收益和市盈率擴張。高股息率加上基本面的分析篩選,構成了安全邊際;市盈率擴張,則是賺估值回歸的錢。

4,公司基本面
  聶夫的投資組合不按行業結構配置,而是劃分為四類股票:高知名度成長股、低知名度成長股、慢速成長股、週期成長股。前兩類的增長率通常在15%以上。
  一般來說,高知名度成長股受市場熱捧,聶夫很少涉獵,只有在這些股票遭到冷落時才介入。溫莎的主要持股集中在後面三類股票。
  溫莎基金通常是由百十來只股票。平均持股期大約3年。從書中敘述來看,換股是挺頻繁的,不斷從市盈率已經升高的股票退出,換到市盈率較低的股票上。也就要求不斷做出投資決策。聶夫對基本面要求是能夠理解、盈利能力和維持能力良好、股息率高、有市盈率擴張潛力,也注重對經濟的判斷和公司業績的預測。涉獵廣泛,經常投資化工、鋁業、玻璃製品、石油、電力、鐵路行業的公司。
  我的感覺是,聶夫對公司基本面並沒有看的太長遠,畢竟他追求的是股息率和市盈率擴張,正如他所說,溫莎持有的股票都是為了賣出。書中主要提到低市盈率和高股息率,只有少數地方提到了淨資產收益率,而且從上下文看,聶夫對淨資產收益率的要求顯然不高。而巴菲特要求的RoE往往在20%以上。後面的案例分析我會舉一些例子說明。

5,聶夫的投資思想淵源
  聶夫服完海軍兵役後,進入托萊多大學,學習了兩門金融投資課程。老師是希德尼·羅賓斯教授。羅賓斯教授早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師從格雷厄姆教授。
  聶夫大學畢業後在克利夫蘭國家城市銀行從事證券分析工作,三年後升任證券分析主管。大約在這裡工作了八年,然後去了威靈頓基金做證券研究,一年後執掌溫莎基金。可見聶夫有著紮實的公司和財務分析的功底。這是做低估類投資的基礎。可以說,聶夫是格雷厄姆的堅定追隨者。
  聶夫認為股票的回報率=利潤增長率+股息率。從市盈率來看,股價就是每股盈利的一個倍數,那麼只要每股盈利增長,股價就增長;而另一方面,分紅等於是白送的。
  這個與巴菲特後期的思想是有差異的。聶夫的投資回報來自股息和市盈率擴張,屬中短期投資。而巴菲特側重於投資就是持有優秀的企業,因此在公司的長期經濟特性和淨資產收益率方面,要求比聶夫要高。

6,案例分析
  我們來看第11章中聶夫的一個投資案例,也許對聶夫要求的市盈率、股息率、市淨率、淨資產收益率會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這裡聶夫講建倉了博格華納(BorgWarner)。它的股價只有1979年每股收益的4.4倍。公司的淨資產回報率已經從8%-9%增長到了超過13%。而且,股息率的上調也進入了公司的議事日程。雖然約近1/3的收入作為分紅支付給了股東,但公司依然資金充裕,資產負債表平衡,保持了較強的潛在借款能力。
  在這個案例中:
  PE=4.4,很低
  RoE=13%,一般,甚至可以說較低
  利潤分紅比:30%
 由此計算出:
 PB=PE*RoE=4.4*0.13=0.57
 股息率=RoE*利潤分紅比/PB=0.13*0.3/0.57=6.8%
 在這個博格華納的投資案例中,股價相對於淨資產打了六折!正因為此,股息率達到了6.8%。
 其他案例一般只告訴了市盈率和股息率,無法推算市淨率和淨資產收益率。書中還多次提到某年某年,溫莎投資組合的平均市盈率是5.6倍,或者類似的數字。

7,總結
  聶夫恪守低市盈率投資之道,並且有紮實的公司和財務分析功底。他避開市場的潮流和狂熱,在股市的地下商場挑選廉價股。這樣的投資策略不僅要做出正確的判斷,還要有堅定的信心和長期堅持的忍耐力。
  溫莎基金的投資回報主要來自股息和市盈率擴張。有理由相信,溫莎基金的持有人在承擔了較小的風險的情況下,獲得了長期平均13.7%的收益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03

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的一組數據 有謙

http://xueqiu.com/2898204694/23483234
關於招行、民生、工行的分析,我喜歡@小生莊 的文章(讀招行12年年報 http://xueqiu.com/7867630065/23454097)。
這裡只是整理了一些我感興趣的數據。至於對數據的分析,主要是拋磚引玉。特別說明,本文對民生的優勢業務小微金融沒有太多關注,主要看整體情況和小微以外的零售業務(招行是主角)。

查看原圖招行的負債的成本優勢不輸四大行,與民生相比優勢也有所擴大。零售活期存款的來源,主要是兩類:一是小額賬戶,二是理財需求派生。前者如工行、農行,後者如招行。

查看原圖從2010年起,民生的貸款收益率開始顯著高於招行。這恐怕得益於民生的客戶群體特徵和小微金融。
2012年招行與民生的差距有所收窄,但這個貸款收益率可能只是檯面上的。
另外招行的公司貸款收益率也低於工行,說明仍有提升空間。
個人貸款部分,招行的住房貸款逐漸下降,小微貸款提升,都是提高收益率的因素。

查看原圖招行零售業務的成本收入比持續下降,日趨成熟。中小型銀行,要發力零售業務並非易事,這是一個系統工程,而且成本收入比開始時是很高的。

查看原圖民生的手續費及佣金收入超過招行了,我一直納悶到底超越在哪裡。通過財報的附註來看,民生的公司業務的非息收入要高於招行,考慮到招行公司業務中理財產品規模遠高出民生,這裡面恐怕有貸款利率轉移的成分。而更重要的是資金業務這塊的手續費及佣金收入遠遠高出招行(招行的報表中叫金融業務)。
我對銀行的業務不熟,不知道民生資金業務這塊的非息收入到底是怎樣的。猜測不少來自同業業務?可惜興業銀行沒有披露業務分部的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無法對比。懇請資深研究人士指點啊(@影子武士2012  @處鏡如初  @東博老股民  @傑晟JasonZheng )。

查看原圖零售存款/零售客戶總資產 這個比值越低,說明客戶的資產更多地配置為了各種理財產品和投資品。也是零售業務做得好的體現。但小微金融在這裡沒有體現出來。

查看原圖
上面兩個表格有點拿民生的弱項與招行的強項比的意思。招行管理的零售客戶總資產3倍於零售存款;私人銀行業務的規模也比肩工行。理財產品規模未列出,也是比肩大行的。
工行的私人銀行雖然絕對值高,但是考慮到工行和招行的規模差距,那麼就不算什麼了。
這些,和較低的存款成本率,可以看作是招行零售業務領先的體現。數據背後能體現一些質的因素。


小結:
存款成本率和貸款收益率的差異其實也反映了客戶群體的差異。
招行的負債成本低、高淨值客戶比例高,說明招行的典型客戶是有錢的主。而民生的優勢在資產端定價能力,說明其典型客戶是缺錢的主。
一個要往資產端發力,需要更加聰明地選擇承受風險,可能意味著客戶群體的拓展和銀行自身的調整;一個要往負債端發力,可能需要圍繞小微金融進行更多的創新服務,以及客戶、時間的積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71

市盈率的背後潛藏著認知偏差--讀費雪《怎樣選擇成長股》 有謙

http://xueqiu.com/2898204694/23489417
費雪的《怎樣選擇成長股》早在幾年前就買過卻沒有耐心看完。最近終於讀了一遍。
費雪強調長期投資於有著優秀誠實的管理層掌管的長期成長前景好的公司。在他的那個年代,主要投資於科技和製造公司。

費雪和巴菲特一樣強調管理層作用,強調人的因素。從強調管理層和長期投資優秀公司來看,巴菲特思想確實有至少15%的費雪的血統。
費雪還研究了保持公司持續盈利能力的特徵,這方面我覺得還可以結合《競爭戰略》、《巴菲特的護城河》等去理解。
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不是如何通過」閒聊「發現成長股,而是幫助我理解市盈率的本質。難得有大師的作品中如此多地分析市盈率及其變化原因。在這方面,費雪與索羅斯的反射性原理有相通之處。


所謂的」金融界的評價「,往往是有認知偏差的。市盈率的變化,除了公司基本面的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認知偏差的不斷修正和矯枉過正。市場認知在追求事實真相的過程中從沒有停留在真相那裡。重大的市場認知偏差可能成為耐心而富有知識和經驗的投資者的重要機會。

以下是關於市盈率這個主題的摘錄:
-------------------------------------------------------------------------------
一 關於賣出
「不過,有一個複雜的因素使得處理投資錯誤更加困難,這就是每個人的自我,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錯誤的。如果我們錯誤地買入某隻股票,但是賣出時仍能獲得微利,那麼就不會認為自己做了一個愚蠢的決定。」
「假設最初認識到了錯誤,就能獲得在投資的資金,本來通過合適的再投資有可能獲得利潤,但是由於加上了自我造成的損失,那麼投資的成本就變得非常大了。」

「這也是極少數成果的投資者才能理解的,這就是一旦選擇了合適的股票,並且經受了時間的檢驗,就很難找到賣出的理由。「
」絕對不要僅僅因為價格上漲幅度已經很大,可能暫時出現估價過高的情況就賣出優秀的普通股。」


二 理解市盈率
「強調過去的收益記錄,而忽略能決定未來收益曲線的背景條件,可能讓投資者付出很大的代價。」
「但是應該牢記,決定市盈率的是未來,不是過去。」

「由於評價同一組基本事實的方式發生了改變,結果面對同樣一隻股票,他們願意支付的價格或者市盈率也發生了改變。」
「他必須根據事實,分析當時金融界對整個行業和他打算買進的特定公司的普遍看法。如果他能找到當時金融界的一般看法不如實際情況有利的某一行業或者某家公司,就可以因為不跟隨群體行動而獲得額外的回報。如果買入的公司和行業是當時金融界的最愛,就應該格外謹慎,要確保他們值得買入。」
「金融界通常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看出基本面已經發生變化。」

「相對於整個股票市場,任何個別普通股每一次價格的顯著變化的發生,都是因為金融界對該股票評價的變化。」
」『評價』問題的中心是理解市盈率似乎難以預測的變化。絕對不能忘記評價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它和我們周圍的真實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並沒有必然的聯繫。相反,它起因於進行評價的認認為正在發生什麼事情,而不管他的判斷和事實有多大的出入。」

「在引起股票價格上漲的因素中,市盈率的增長總是比隨之發生的每股收益的增加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根據我的觀察,賣出這種股票,然後希望有更合適的機會買回的投資者很難達到目標。通常他們期待下跌得更多,但是實際上從沒出現過。」

「風險最低的股票:符合我們的評判標準的、但是目前金融界給予的評價並不高的公司,因此和實際的基本面相比,該公司的市盈率比較低。」

「最危險的股票:現在金融界對公司的評價或者印象遠遠高於當前的實際情況的股票。」

「這一點再怎麼強調都不過分:保守型投資者必須知道當前金融界對他感興趣的股票所在行業的評價的本質。投資者應該不斷地探索研究,弄清楚金融界給出的評價與該公司的基本面相比,是有利還是不利。」

「和對一家公司所在行業的評價相比,金融界對該公司自身特點的評價是影響市盈率更重要的因素。」

「永遠不要忘記市盈率的實際變化並不是實際上發生的事情的結果,而是金融界認為將要發生的事情的結果。」

「有耐心並且有能力辨別目前的市場印象和真實情況之間差別的投資者,就能通過投資最具吸引力的普通股在風險相對較低的情況下找到一些長期利潤相當大的機會。」

「在下跌的市場中,金融界對一家公司的印象變壞比變好更容易被接受,在上升的市場中正好相反。」

「檢驗一隻股票的價格到底是『便宜』還是『昂貴』的唯一真正的標準,無論我們多麼習慣於以前的價格,都不是當前的價格相對於以前的價格是高是低,而是公司基本面顯著高於還是低於目前金融界對該股的評價。」

「特定股票在特定時間的價格,有當前金融界對該公司及所在行業的評價,以及在某種程度上的整個股票價格水平所決定。確定一隻股票在特定時間的價格的吸引力大小,主要依賴於金融界的評價偏離現實的程度。」

「決定一隻股票價格過高還是偏低不是當年的收益率,而是未來幾年的收益率。」

「投資成功罪重要的基礎在於:訓練自己不要盲目從眾,在群體方向發生轉變時能夠正確行動。」

「當你的投資思想和整體趨勢相反時,你必須非常非常確信自己是正確的。」

三 短期交易與長期投資

」這些投資(短期交易)佔用了我大量本來可以投入到其他更有價值的事情上的時間和努力。」「此外,我見多了為了獲的短期差價而頻繁進行的交易,包括一些相當聰明的認都這麼做過,我知道連續三次的成果,只會增大第四次以災難結束的可能性,這種交易承擔的風險要比買入那些我看好的公司的等量股票,並等待長期的增長要高得多。」「我做出了我的職業生涯中最有價值的一個決定,這就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長期投資中,以此獲得豐厚的回報。」

「我正確判斷了這家公司的潛力,接下來的幾年,該公司確實有所增長,但是,這次投資確是失敗的。我的錯誤在於為該公司的前景付出了過高的價格。」

關於「有效市場:「我不相信價格對勤奮和知識豐富的長期投資者來說很有效率。」

」在每個時代,錯誤觀念的出現會為那些投資識別能力強的人創造機會。「

」真正前景非凡的公司很難尋找,因為這樣的公司本來就不多。但是,對於能正確理解和應用基本原則的人來說,我相信他能以90%的準確性區分開真正優秀的公司和平庸的公司。「

」群體心理和金融界評價整體商業或者某隻股票的前景的變化是最為重要的,而且幾乎不可預測,因此,我認為無論如何勤奮地加強預測技能,對股票價格短期變化的預測準確率都很難超過60%,這可能還是一個很樂觀的估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42

股票的三層價值 有謙

http://xueqiu.com/2898204694/24503088
1,公司的資產價值。格雷厄姆式的低估,看重公司的可變現價值(或清算價值)。在中國市場上不多見,這裡就略過了。
2,公司的持續經營價值。以合適(通常是嚴重低估)的價格買入公司股權,以股東的身份來看待股票,當自己是生意合夥人。即便股市關門沒有套現機會,從生意的角度來看,持有仍然是回報豐厚的。好比有投資者說的,在二級市場上做「原始股」的投資。這類投資重視股權價值甚於股票價格。既包括穩定低增長的,也包括成長性好的公司。巴菲特最成功的也是這類投資,既包括上市公司也包括大量非上市公司。
  這類公司可能有良好的股息回報率,或者,一般地,財務特徵上具有較高的RoE/PB。
3,公司的市場價值。市場價值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我主要想用來解釋這樣一種價值:有些公司基本面良好,長期前景可期,甚至能保持良好的增長水平,但是股價總是看起來較貴,特別是與前述第2類公司相比明顯估值較高。支撐這類公司估值總是較高的邏輯是什麼呢?如何區分看似屬於此類公司,卻最終估值大幅下跌進入前述第2類公司行列,或者只是受益某個熱門主題的炒作水漲船高?也許只有時間能告訴答案。我能找到的一個線索是,除了公司基本面好盈利能力強之外,重要的一點是稀缺性。稀缺性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生活中我們也知道物以稀為貴的定價原則。
   稀缺性代表供需失衡,供給緊缺。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看一下,這個稀缺性是由什麼樣的需求引起的,以及其持續性如何。投資性需求,投機性需求,題材炒作?有的公司由於自身特點或行業特點總是有投機資金青睞,這時也可視為穩定的市場需求。但題材炒作需求對審慎的投資者應該迴避。

  我能理解的就是這三種價值:
1,強調股票背後公司的資產價值;
2,強調股票背後公司的經營價值;
3,在公司質地良好的情況下,強調股票在二級市場的價值,主要是看稀缺性。

  這實際上是股票價值的三個層面,三種視角。 一張股票,至少可以從三個層面去估量其價值。這為多樣化投資組合提供了依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188

股票的三層價值之二 有謙

http://xueqiu.com/2898204694/24562619
前幾天寫了《股票的三層價值》(http://xueqiu.com/2898204694/24503088),接上文,我能理解的三種價值:
1,股票代表的公司的資產價值;
2,股票代表的公司的持續經營價值;
3,股票本身的市場價值,即在公司質地良好的情況下,強調股票在二級市場的價值,主要是看稀缺性。

資產價值和持續經營價值是絕對價值,它們可以不依賴股價來實現價值;而市場價值是相對價值,依賴股價來實現價值。

如果資產價值不能通過股價來實現,那麼就要在公司層面有所改變而實現其價值。比如資產變現(出售所持證券、資產、子公司)、重組、清算等。這對於一般投資來說既無這樣的機會,也無能力影響公司做出相應決策。

持續經營價值之所以可以不依賴股價來實現價值,是因為經營本身就帶來了豐厚的回報。當然,最好是股價也能回歸,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

一些優秀而比較稀缺的公司,不太可能以第2種(持續經營價值)的價格買到。它們的股價要麼總是高估,要麼往返於」合理估值「與泡沫之間。與持有第2種股票相比,很多價值投資者對持有這樣的股票沒有太多安全感。誠然,其安全邊際不是基於絕對價值,而是基於市場的,以其優質而稀缺為基礎,遵循物以稀為貴的價格規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189

股票的三層價值之三 有謙

http://xueqiu.com/2898204694/24614480
接前文,股票的三層價值分別是:
1,資產價值,股票代表的資產的變現、清算價值
2,股權價值,股票代表的公司的持續經營價值
3,市場價值,優質而稀缺的公司在市場上享受溢價

這三種價值在估值上的思維和方法也各不相同。

1,資產價值,煙蒂投資,不多說。我主要想談股權價值和市場價值。
2,股權價值,這是股權投資。投資收益來自企業持續經營、分紅、估值上升。在估值時,主要考慮:公司盈利能力的長期持續性,RoE,分紅比率,買價PB。可以簡單地估算投資回報率大約是RoE/PB,或者考慮下分紅比率。
3,市場價值,這類投資更像是經營稀缺緊俏的商品,也往往被稱為價值投機。投資收益主要靠這樣的邏輯:淨利潤持續保持較好的增長,估值水平得以維持或提升。這樣,投資收益率大約等於淨利潤增速。公司既要質地良好、持續高增長,而且還要是市場上相對稀缺的。

股權價值投資和市場價值投資,對公司的質地和長期前景都要求很高,而前者強調RoE和低PB,後者強調淨利潤增速和稀缺性。前者投的是絕對價值(收益性),後者投的是相對價值(成長性和稀缺性)。相應地,前者的安全邊際是絕對的,而後者的是相對的。前者面臨的困擾是股價長期低估,回歸時間的不確定性;而後者一旦淨利潤增速下滑,估值不能維繫,對中短期影響可能很大。

不是所有的價值投資者都認可這兩類價值,事實上分歧很大。比如前者稱後者是價值投機、價值傳銷;後者稱前者是價值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190

2014年小結----我的低風險投資元年 有謙

來源: http://xueqiu.com/2898204694/34724750

一 資金期限匹配
        資金期限是對投資策略選擇的首要約束。如果是長期資金,就可以做長期投資,可以容忍較長時間的浮虧;但如果是中短期資金,甚至有時候需要取一部分出來用,那麽就不能做長期投資,要著眼於中短期的投資策略和相應的保值率高的品種,同時收益率預期也要放低。中短期低風險投資方面,@DAVID自由之路 在《低風險投資之路》中有較為全面的介紹。我這一年的學習和實踐來看,主要的機會在高收益率債、可轉債、吸收合並上市、業績補償等。風險再高點的,有可轉債折溢價套利、分級基金折溢價套利;在高點的,還可以關註高息穩定股、低估值有催化因素的股票。
        之所以把資金期限匹配放在第一條,一來因為它是投資策略選擇的首要約束,二來自己在這方面有深刻教訓。這兩年有時需要從股市抽走資金,今年就兩次從股市抽走資金(第二次是國慶後開市第一天全部提走),這與我這幾年奉行的長期價值投資太矛盾了。因此現在重點轉向中短期低風險策略,在過去的一年,所有前述低風險品種的機會都一一展現,也讓我迅速入門了。
        另可參考 @那一水的魚 的《投資第一課(一)期限配對》。

二 聚合性分析
        對一個機會的研判,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看、去證偽;最忌諱的是一旦看好一只股票,就找各種證據去支持自己的看法。這是思維方式和方法論問題,這方面我對我有幫助的是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張五常的《經濟解釋》、林毅夫的《本體與常無》和 @cfuwxd 推薦的《對偽心理學說不》。《孫子兵法》講“天時、地利、人和”,“多算勝、少算不勝”,也是這個道理。
       通常,我會結合基本面、估值、價量分析、催化因素、板塊效應等多方面來研判機會。就拿板塊效應來說,如果A、B兩只股票我覺得都可以買入,但A所在板塊大都趨勢良好處於買點,而B所在板塊大都走勢不好,那麽我會選擇A,畢竟這里是風口。

三 風險對沖和套利
        既然重點轉向中短期低風險投資,那麽套利和對沖必須要想清楚。我就直接抄格雷厄姆的《格雷厄姆談投資》中“風險對沖的藝術”一章的話吧:
        “風險對沖技巧與套利技巧之間的差異。套利的目的在於確保在相當有限的時間內獲取一定的利潤。”
        “套利投資者總是期望用買入的證券來取代售出的證券,而風險對沖投資者只有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才會那麽做,而且,一旦那樣做,他多少都會蒙受一些損失。”
        總結來說,兩者都是配對交易,套利是通過配對交易鎖定收益,而對沖則是為了鎖定風險。套利通常會承擔低風險而獲得有限的收益,而對沖則通過承擔有限的風險來博取更大的收益。套利通常要實施證券轉換,比如買入折價可轉債後轉股拋出獲利;而對沖只有在不達預期的情況下才實施證券轉換來降低損失。
        但是對沖被濫用了,尤其是被格雷厄姆放棄的非關聯對沖領域。今年國內做所謂的阿爾法對沖策略(做多創小板股票同時做空股指期貨)的就暴露出其風險的一面----兩面挨刀。這種策略實質上是趨勢投機,希望兩邊賺錢,結果兩面挨刀。


四 可轉債思維
        可轉債思維表面上看是“下有保底、上有彈性”,實質上,可轉債是一張“自對沖”證券:一張每年派息的到期贖回債券和一張轉股權證構成了一個自我對沖組合。只要在債券的價值以內購買可轉債,就沒有本金損失風險,但可能付出時間成本。在可轉債之外,時不時也能找到這種“自對沖”證券,比如宏源證券吸收合並申銀萬國證券一案,合並後的新股上市首日大漲是A股的市場偏好,是大概率事件,可以作為一張隱形的賣出協議,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對沖了下跌風險。

五 價值低估與價格實現
        對於中短期投資,價格實現與價值低估同等重要,這也是卡拉曼很強調的因素。

六 價量分析
      價量分析是我的聚合性分析中的重要一環。它幫助我研判趨勢的確認或強化,尋找到理想的博弈點,節約時間。它也幫助我為新到的資金快速找到機會介入。

七 自下而上
      現在實際上是多策略、自下而上,看到什麽機會就做什麽。


八 閱讀研究
        上半年還看過幾本書,公司研究方面主要寫了幾篇關於白酒的帖子。但如今深感公司研究不是我的強項,也研究不清楚,掌握個大概就可以了。最近幾個月都沒看過書,是時候把幾本經典再拿來重讀一遍了。《證券分析》、《聰明的投資者》、《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安全邊際》、《金融煉金術》、《投資最重要的事》、《價值評估》。。。我覺得經典要每年讀一遍。


九 實盤總結
      今年一季度受金融股回落虧損;然後看到公司債收益率超過15%,結合自己的資金期限問題,轉向公司債和可轉債,有所收獲。期間兩次抽走資金,到11月初資金回來並且開通了融資融券,剛好趕上最後兩個月的行情,收益很好。由於資金進出太多,具體比例不好算。實盤持倉就不公布了,我的$隔山打牛(ZH002008)$$白馬望春(ZH088219)$組合基本包括了主要持股和關註股票。
        今年也有幾個機會參與了結果賺的不多甚至虧損。典型的有兩個:一是5月初買入的長江電力,自己感覺是抄到大底了,但倉位不夠,又擔心漲得慢;二是最近房地產B,是因為倉位太重、對分級基金的特點還沒理解清楚,影響到了心態。有時間再專門談談。
        現在我和老婆有三個賬戶:
普通賬戶1:試驗賬戶,正在做分級基金試驗,追求超越對應的指數。
普通賬戶2:主要賬戶,應用各種低風險策略。
信用賬戶3:主要賬戶,結合估值、趨勢、催化因素等進行股票投資,通常沒有融資或保持較低的融資比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750

上班族如何做投资 有谦

http://xueqiu.com/2898204694/45132865
最近有几个朋友想进入股市,问我如何做股票投资。这是个很大的话题,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而且,我也不赞成贸然进入股市。但是现在股市这么火爆,而大家的理财需求也很迫切,我也想了下对于没有股票投资经验也缺乏相关知识的人,尤其是80后、90后的上班族,如何来规划投资理财,能不能入市分享本轮牛市盛宴?      
    对于有强烈的愿望和志向希望在股市有所作为,而且也愿意也有时间去付出长期辛勤的阅读、思考、实践的人来说,理应尽早入市,而且尽早开始系统的学习。除了极少数有悟性或机缘巧合可以速成的投资者外,绝大部分成熟的投资者都要经过5至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磨砺才能达到长期稳定盈利的水平。要知道,我说的5至10年是要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投入进去的。我想大多数人实际上都不属于这一类,大多数80后、90后正处于工作的上升期,应该考虑把时间精力花到职业提升上,这是投入产出比最好的领域。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投资途径,可以不用花费那么多的精力,也能达到不错的投资回报率。我想对希望入市的朋友推荐的,也正是这个方向----大家可以花些时间去研究打新基金和指数基金,及其相关的投资策略。    

    打新基金的投资组合主要是配置一定的股票(通常不超过10%),其余资金配置债券类资产,在有新股发行的时候就申购新股。中国股市历来新股上市涨幅很高,打新基金的收益也就主要靠这个,通常能达到10%-30%的年收益率,而且发生亏损的可能性很小。是一个不错的低风险投资品种。不过如果停止新股发行、或者熊市新股涨幅降低,那么打新基金的回报也会降低。具体的情况有兴趣的可以在网上去了解。    

    指数基金投资于构成相应指数的成分股,其投资组合是比较固定的,比如投资于上证50、沪深300指数的基金市面上有很多。指数基金的经理个人发挥的空间很小。是的,就是希望能限制基金经理的发挥空间。中外几十年的统计表明,绝大多数个人投资的业绩都比不过指数,绝大多数的非指数型股票基金的业绩也比不过指数。可见投资于指数基金就能跑赢了绝大多数投资者。指数基金的表现与股市整体情况高度相关,在熊市也会大跌,因此在股市严重高估阶段是需要考虑退出的。可以结合一定的条件制定分批买入、分批卖出的操作计划,常见的有基金定投计划。具体情况有兴趣的可以在网上去了解。    

    总的来说,打新基金是中国股市的制度性阶段性产物,风险低预期收益也较高;投资指数基金是一项长期投资,而且持有过程中要承受较大幅度的下跌,但是把时间拉长到5年10年甚至更长来看,指数基金是一个不错的参与股市的品种。这两个投资品种就是我对希望入市的朋友的建议,详细的情况还需要自己到网上去了解。    

    股市只有两种人,亏钱的人和赚钱的人。说得形象点,就是韭菜和割韭菜的。牛市中大家都在谈股票,新入市的也多,所以新入市的通常一开始都会赚钱,因为他们是在牛市中入市的。但实际上大多数赚钱的新手都只不过是正在茁壮成长的韭菜,还没有到收割的时候而已。----如果用最简短的话来描述股市,这就是我想说的,一个入市近十年的投资者的看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5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