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到底什麼是最重要的?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a9te.html


大量的二手經驗書籍有一個極為嚴重的弊端。就是人云亦云,寫書的作者本人往往沒有親自操盤的大量經驗。而僅僅是聽一流操盤手的隻言片語。正如《海龜交易法 則》的書中對假專家的批駁。假專家可以背誦出一切華爾街朗朗上口的格言警句。但他們始終搞不清重點在哪里?或者根本無法理解重點和重點之間的不可分割的關 系。 回顧期貨投機操盤的數年,現在發現,期貨投機中,乃至股票投機中,沒有可以忽視的地方。但無論是書籍的誤導,還是論壇的討論,還是同行間的交流,總是片面的強調某個單方面的東西。而實質上,就如我以前的帖子中強調的那樣:每一個重點,必須依靠其他重點來實現。
比 如資金管理。這是自稱高級交易者特別熱衷的話題,說白了就是輕倉操作,僅動用總資金的一部分,來分散風險。但是很遺憾,如果沒有絕佳的技術,不會挑選適當 的點位入場,一味的追漲殺跌,再好的資金管理,其實就是爆倉的緩衝地。好的資金管理技術,保證了你不會馬上爆倉,但是將帳戶資金耗盡是遲早的事。
再來說止損。和資金管理技術一樣,這是限制風險的工具。《通向金融王國自由之路》這一標準的二手經驗大全一書中,作者樂不可支的,以發現新大陸的心態,展 示了一種,據稱隨機入市的交易系統。當然該系統並不具備任何實戰價值,而只是證明一個觀點------入市點不重要。也許作者的本意並不是如此,但作者明 顯對讀者造成了誤導。使得人們不再把重點精力放在耐心尋找低風險的入市點上。顯而易見的是:如果在高風險的入市點入場,即趨勢發展到中後段,則極有可能, 高概率的觸發緊密的止損,或者你無法將止損設在合理的反轉點位,而是將止損放得太寬,被觸發後,趨勢又繼續原來的方向。這樣頻繁的止損,和交易頻繁過度, 以及沒有抱牢原有趨勢方向的頭寸有緊密的聯繫。這也是做炒單交易鮮有成功者的原因。【www.irich.com.cn交易之路 投資經驗薈萃】再來說入市信號。很多書籍強調入市信號,儘管高級交易者們目前嘲笑這種古樸的初級的東西,但是卻沒有人理解入市信號之所以重要,以及之所以又不重要的真正 原因。原因很簡單:信號有真假之分。一般來說,無論是用指標,還是用技術形態。交易信號都存在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在趨勢發展的各個時段,總是會發出順應趨勢 方向的信號,和逆趨勢方向的信號。如何過濾這些假信號,和風險極大的末段信號,這需要有對趨勢的良好的認識和研判。一位元的採取某種入市信號,而不考慮趨 勢,結果往往是頻繁的進進出出。再來說趨勢,趨勢有兩種,明顯的向上向下的趨勢,和橫向的無趨勢。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就目前我的經驗來說,在一切行情中都採取無趨勢行情中適用的高拋低 吸的戰術,往往是賺小錢,失大錢。在一切行情中都採取趨勢交易的跟蹤戰術,往往是虧小錢賺大錢。但是二者絕對不可得兼。有的人試圖論證給我說,採用兩種技 術,或者兩個帳戶操作。這僅僅是停留在理論上的,頭腦中烏托邦的幻想。世界上每一個成功的交易員,都是做趨勢的。沒有做高拋低吸的,做高拋低吸註定長久不 了。即使是做日內交易的鮑德溫,查理D,BNF等等,也僅僅是在日內範圍內進行趨勢交易,而不是一直在不停的高拋低吸。所以忽略了趨勢,而一味的找進場信 號,就會陷入這種陷阱之中,陷入誤區之中。所以我回到本文的主題:正如我過去始終強調的,交易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其他的環節來配合。單純的一知半解,就是李佛摩所說的“半桶水” 那種人。事實是什麼?事實是,從入市點,到出場點,到止損,到資金管理,到趨勢判斷,都很重要。即使你收集了無數的資料來對某一個環節達到了精通,你仍然 無法進行成功的交易,因為你忽視了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繫。理論家就是這麼來的。理論家精通某方面的東西,引精據典,吐沫橫飛,但是唯一不能做的事就是--賺 錢。原因就是,理論家們忽視了這樣一點,交易不需要對某個方面的理論精通,需要的是有一個系統性的思維,考慮各種不同的市場狀況和不同方向的假設,特別重 要的是,兼顧賺錢和賠錢的倉位,有所放棄有所選擇的,應對各種市場狀況,設計出一套合理的操作策略。————————————————————————————————給超版探索一下,作為一般水準的投資者來說輕倉可以敗而不倒,這就無行中爭取到了學習進步的寶貴時間,如果上來不輕倉在保證金交易一般水準的人很快就會玩完無疑,根本沒有學習進步的機會,如果在籌不到錢也就永遠不能在進市場了。
在就是入市信號作為一般水準的投資者,居統計入市時機的把握,真是不如隨機的好,這樣止損和出局就顯得重要了,看一下就知道低風險的操作一般水準的投資者 是根本把握不了的無疑,甚至連什麼是低風險操作的概念都搞不清楚,當然對於高於平均水準的人就不同了,老范還有對高於平均水準的投資者有另一種說法,所以 以我的觀點看,金融一書的觀點一部分內容是給一般投資者看的,另一部分是給高於平均水準的投資者看的,只是老範沒有言明罷了,還有一點可能就是不想說的太 明白了,因為內容有的適合一般投資者,有的內容只適合高於一般水準的投資者又沒有特別說明所以此書限的前後有點矛盾,但是通過辯證的認識方法其實就不矛盾 了,就是一部分內容適合給一般投資者看,另一部分內容適合高於一般水準的投資者看。

看下面就是金融一書下面這一段就,對高手的要求就寬的多了
“如果你的系統期望收益很高,比如可靠性大於百分之50,風險回報率大於3或著更好,那麼你就能夠非常安全的拿資本的一個更高的百分比去冒險” 有一個投資者系統的可靠性超過了百分之60,老範說如果配合資金管理就絕對是一個聖杯系統,由此可見老範對於入市設置還是很重要的,就是因為一般人根本掌 握不了好的入市,,才強調資金管理和止損出局的重要性,而對於高於市場平均水準的人就用另一種口氣了,你的基本任務就是尋找大r乘數的交易機會,這就說明 了老範的對一般水準和高於一般水準的投資者口氣是不一樣。 我的看法是對於高於平均水準的投資者,就不是僅僅滿足於盈利了而是追去卓越的回報,那麼入市的設置還是占第一位的無疑,好的入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還 有在入市的資本風險百分比上也不必僅僅限於百分之2,如果系統可靠性,回報率高。資本風險完全可超過百分之2,就是在百分之3到百分之5也應該沒有問題 (資本風險高於百分之3被稱為市場殺手)[ 本帖最後由 劉潤 於 2008-4-26 15:03 編輯 ]

感謝批判,我必須理性的承認該問題上我確實缺少發言權。不過我換個說法,我入市的次數遠超過萬次,也就是說,在決策入市點方面,我有萬次以上的經驗。通過我的經驗,我可以對入市點的問題有如下發言:好的入市點,讓你順利的持倉,合理的止損,你承擔的風險有限,但收益遠高於風險。對於隨機入市點,我沒有刻意的去隨機入市[因為我還沒有神經失常],但我的大額的虧損,可以說都是我在情緒衝動的沒有明確信號下的開倉造成的大幅虧損。我在做期貨經紀人的時候,接觸了大量的客戶,可以這麼說,新手的生存率低得另人震驚,新手的虧損一般都是由於追漲殺跌,也就是說新手的入場點往往都是老手的出貨點,不精心的選擇入場時機,則註定成為市場的肥肉,在你被榨幹之前。我所談的東西大多是我多年的實踐性的東西,至於理論性的論證統計,數學統計,我確實沒有。不過我還是比較開放的,如果你能提出大量的統計結果來論證你的某些結論,我還是完全虛心接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osszs發表於 2008-4-27 19:30
討論似乎集中在了入場點的重要性上!有點鑽牛角尖。我的理解是,交易的幾個要素都是很難解決的問題,但是決定交易者生存能力與否的應該是——解決遇到問題的能力。當大多數人都瞭解了交易的幾大要素之後,一般人的技術和能力都差不多,穩定盈利人群中要拔尖的話,就要靠幾種要素中的一種了。比如入市手段大家都差不多,那麼要比別人多賺錢,你需要在其他要素上花功夫。在資金管理,止損啥的差不多的情況下,那麼入市就是直接影響盈利卓越與否的因素了。不過按照我當前的經驗,覺得其他大家技術水準都接近,標準差最大的就是入市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outhto發表於 2008-6-14 11:30
有技術,但不全面,不行有全面技術,但心理不過硬,不行有全面技術,心理過硬,但運氣太差,也不行只要進入了市場,就需要面對這些東西,特別是對於做日內來說

這個全面,可以理解為至少2種意思【www.irich.com.cn交易之路 投資經驗薈萃】
1.對某項技術的全面瞭解,正如你提到的雙底、雙頂,對這項技術的全面瞭解,包括你如何通過這項技術在各種品種,各種市況下做出判斷,建倉、止損、止贏,長期下來能在市場裏獲得穩定的利潤。
2.對各種技術的全面瞭解,這取決於人的個性吧,沒強求這麼做至少需要做好第一點關於心理,沒經歷過風浪,一個人並不知道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看書,只能積累知識,心理鍛煉只能到市場裏練,鍛煉心理快速的方法,就是犯錯,就是虧損,大虧-----------------------------------

nrl 於 2008-6-14 22:23 發表最重要的當然是心理。因為方法可以學,可以自己總結。純粹講方法的話,重要的是形成簡單、一致、可持續的體系,而這種方法一定是經得起時間和市場考驗的。 講心理,就要講觀念和認識自己的問題。市場是人性的鏡子。最難的是對最簡單事情的長期堅持,最容易的是懷疑和動搖。方法沒有高低,只有適合不適合。一句話,最重要的不是方法,不是技巧,是自己,是對市場的順應,是對自己的超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2

对话郭台铭:我从不认为自己是最成功的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14/HTML_5V0431T34MDJ.html


从制造电视机零件的中小企业起家,到七千亿台币营收的全球化制造业帝国,从电脑配件到手机等硬件,鸿海系几乎纵贯全球IT制造的全产业链,虽然此次金融危机之下,鸿海系的股价有所下震,但并不影响郭台铭先生作为华人企业界翘楚的地位,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各界关注。

但在郭台铭自己看来,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很成功,已经到了peak(鼎峰)的时候,那么明天起床,人是往下走不是往上走;明天你出发的第一步,是在走下坡”,坚持、自律和勤力,是业界对这位已经59岁的创业家的一致评价。

9月6日晚还在台湾参加台湾行政院举行的赈灾重建活动,9月7日上午一早就飞抵北京,参加了“忘年交”李开复的创意工场发布会,如此频繁穿梭大陆与台湾,郭台铭戏称自己是“Chinwan”(China + Taiwan)。

之后,郭台铭先生接受了包括本报在内的三家媒体的采访。

这是他第一次接受大陆媒体的专访。

郭台铭坦言,创业35余载,除去寻找“第二春”的那一年左右的时间之外,有34年之久,每天都保持平均工作15个小时之久,没有间断。

为什么还要这么勤力?

“跆拳道打得好,一定是马步蹲的扎实,你知道少林寺和尚功夫千变万化,是过去挑了多少年的水上山吗?”这是“郭语录”中一句经典的话。

“除了喜欢,更重要的是责任”,9月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郭台铭称。他引用中国古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形容鸿海系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花时间和金钱,买到的是经验,No experiences, no judgment (没有经验就没有判断)”。

而我们可以猜对的是,在诡谲不明的经营环境之下,逆境的富士康,必将计划在电子商务方面大有作为。郭台铭告诉记者,富士康对网络经济的关注和研究,已有年许,在软件和网络领域,也会有新的产品举措。

电子商务的时机已经成熟

虽然是制造业的“代工大王”,但郭台铭对互联网、对新技术所带来的产业机会,一直保持高度关注。对电子商务,他是已有很久的研究。他认为,2年前电子商务市场还是“初级阶段”,但现在会进入真正的市场机会阶段。

记者:李开复先生的创意工场,将重点投资“电子商务、移动互联和云计算”,作为投资人之一,您对这三个领域的看法是怎样的?富士康在电子商务方面,又有怎样的计划?

郭 台铭:现在的电子商务C2C像阿里巴巴的模式、包括B2C等,今天真正的网络经济在中国还没有开始。因为现在网络经济最发达是什么?年轻人在杀时间,在 kill time。但如果年轻人都把时间花在kill time。这个在初期可以,叫初期创业阶段。将来中国经济要腾飞,必须要装上互联网这块翅膀。商业的运行、公司的互联,e-commerce将来成长会非常快。

我们关注电子商务也很久了。我们整个富士康集团今年在不景气的情况下,营业额还是持续的成长,会超过600亿-650亿美金之间。当然我们都是硬件。可是我们在软件以及网络这块,开展很久了。我们在网络方面有很多专家,关注很久。

(网络经济)要经过一个测试,游戏规则要建立。比如我们一定要开发票;小公司可以卖山寨机,我们不能卖山寨机;他们可以不经过测试,我们不可以不经过测试。

现在我们认为时机成熟了。过去网络在中国是机会主义者的天堂,将来应该是实力主义者的机会。e-commerce也好,云端也好,移动互联网也好。这三个每个都是富士康全世界的强项。我们只是没有品牌而已。

虽然现在很多网络公司、互联网公司都很成功,目前算来叫做都很成功。但在下一波真正走向剧烈的竞争,谁能胜出,其实还在未定。

记者:您刚才说到没有品牌,现在回头看,您后悔没有做自己的品牌么?

郭台铭:我觉得一点都不遗憾。各位,丰田汽车公司这么成功这么好,去年也都赔钱。品牌背后要有三个支撑,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服务,还有一个是信誉的支撑。

今天中国很多太阳能公司都从我这里挖人。为什么?太阳能产品送到欧洲去,一年两年就坏掉了,质量不过关啊,大量退货回来,他们有个共同的结论:说到富士康挖人,富士康的产品做得好。所以我最近也是不少人转到太阳能。

这样子我们说:好,我们也进入太阳能!

创新要有想象力

郭台铭认为,创业者要保持创新力,要敢于想象,敢于去碰那些“会让人发笑”的想法,但同时要有脚踏实地的基本功。

记者:但是做投资、尤其是前期投资,要选项目、选对人,是蛮难的。

郭 台铭:对,问题是选人,怎么选人?这些人想创业,又是冒险家。在这些创投里,真正有多少懂技术,真正有贡献的?在开复的选择里面,每一个投资者都要有 value(价值)。对这一个idea(想法),到商品化,人才将来怎么承担,也许将来也可以培养另外一个yahoo,另外一个google。开复就从选 手进入到教练。

我们也期望将来接第二棒、第三棒、第四棒,也许收购,也许把它成长。我们的经验,我们在12个国家,有70万员工,有内部软件工程师,有座云端的总经理,可以让他的创意很快落实,缩短从idea到商品的时间。

记者:那在您看来,怎样的人才算是有创新精神的人呢?

郭 台铭:创新者人格的特质我想有三个。第一个他一定要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第二个创新者的特质要诚信;第三个敢冒险。敢冒险跟脚踏实地是矛盾吗?我觉得一 点都不矛盾。因为敢冒险的人一定要有武功,你才敢冒险。我们家乡烟台有句老话,“淹死的都是会玩水的”。所以一定要先脚踏实地干好再来冒险,进少林寺你要 先把蹲马步学好。

记者:您怎样评价富士康的创新?

郭台铭:去年圣诞节在美国最畅销的前十个产品,有7个是富士康做。我想大家都看到这个报道。比如你手上这个照相机,这个伸缩镜头,就没有其他公司做得出来。这个的模具是要非常精密的。(如果有谁做得到)你告诉我,我马上把那家公司买下来。

富士康一直在制造技术上创新。我们认为将来网络、设计,将来尤其再走e-commerce,或者是走上B2B的商业模式, 我们在搭建一个平台,可以帮非常多的中小企业、创业者,今天怎么使用网络、怎么使用电脑,还可以给他全套的软件,他在卖他的商品的时候,甚至都不需要自己的IT部门。我们可以帮他整个的解决。他只要把他的创意放上去,就可以很快的销售。这些我们都已经在做。

我 们最近在做virtual reality。现在我们已经在设计一个东西,将来你再在网络上买匹萨的时候,可以让你闻到匹萨的味道。这就叫创新。这个目前现在的技术基本上在几年时间 都可以做得到。可是将来怎么样直接Cable送到你面前,用水一泡就变成一个匹萨。你说那是不可能的事。只要你认为它是不可能它就永远不可能。但如果你认 为可能,它最起码有一天可能会变成可能。这是一个创新的特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6

利润最大化是最愚蠢的想法 laoba1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17hj7.html

 

世界上没有人能做到利润最大化,巴菲特也不能。不可能买在最低点,巴菲特买入华盛顿邮报后,股价持续下跌,两年后才回到买入时的价格,这并不妨碍后来巴菲 特获利一百多倍。也不可能卖在最高点,巴菲特卖出中石油后股价继续上涨超过50%。巴菲特买入的股票也不是涨幅最高的,他并没有买过上涨超过千倍的沃尔 玛、思科、辉瑞、默克,但巴菲特一样成为了世界首富。利润最大化仅仅是空中楼阁,镜中花水中月,投资者的目标应该是赚确定的钱,自己能把握的钱,只要能持 续稳定地获利,就能享受复利带来的奇迹。
    很多投资者看不起20%-30%的复合回报率,然而真正能长期达到人的却并不多,而这样的增长率经过复利产生的威力却是十分惊人的:
 
复合增长率
10年总回报
30年总回报
20%
6.2倍
240倍
30%
14倍
2600倍
 
100万的本金如果以复合回报率20%增长,10年即达到620万,30年2.4亿。如果是30%的复合回报率,10年后将增值至1378万,30年则成为不可思议的26.2亿。
    利润最大化的想法不但不能真正实现高额回报,反而可能成为财富的毁灭者。利润最大化的思维很容易让投资者失去理性,眼中只盯着利润,完全无视风险,不断违 反原则,不断突破能力圈。我身边就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位最要好的朋友最近几年跟着我做投资,他买入的股票跟我的几乎一模一样(买那个股票,什么时候买 我都会告诉他),但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他的投资变得十分“灵活”。为了更高效地利用资金,他的仓位不断变化,有时波段操作,有时追逐阶段性热点或概念 性炒作,有时见异思迁半途换股。尽管他投资的股票跟我基本一样,但几年下来令人惊讶的是他不但没有赚钱,反而出现了大幅亏损(几年间他投资过的主要股票总 涨幅都在五倍以上)。痛定思痛,经过血淋淋的教训后他终于下定决心,不再做“利润最大化”的美梦。去年底我告诉他中恒集团上涨了50%,他说:“是吗,买 入后我都几乎不再看账户,有变化你告诉我就行了。”
    总是期望利润最大化往往适得其反,类似的案例多不胜数。道理很多人也明白,只是一旦进入实战就会被暴利所迷惑忘记了一切,抱着侥幸心理一厢情愿地向好的方向想,为非理性行为寻找种种借口,随便放弃原则,最终变成利润最小化。
 
梁军儒201102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02

马云:孙正义是最不好谈的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14/wMMDAwMDI0NDQwMA.html

6月14日下午,在正在进行的支付宝股权转让说明会上,马云表示,跟雅虎的股权回购,能谈就谈,谈不了,我们这辈子就认了。目前,雅虎拥有阿里巴巴大约40%的股份。

同时,马云表示与孙正义谈判最艰难,雅虎已经看清楚了,必须吻合中国监管,孙正义不认可,认为很多人在中国都玩VIE,为什么支付宝不能?

马云强调在2009年的董事会的会议纪要上,明确记录着董事会授权管理层调整支付宝股权结构以获取牌照,并称目前转移支付宝的决定虽然不完美但是正确。马云同时表示,阿里巴巴愿意与雅虎和软银进行补偿谈判,没有谈判大限,但原则是绝对不能伤害阿里和淘宝的利益。

在被问到接下来的安排时,马云表示必须保障支付宝能健康持续的运营,必须百分百地合法和透明;目前三方现在都在很积极地在谈判,谈判细节现在不便公布。但马云也表示,再给我们十倍的时间,也没办法跟孙正义和杨致远谈清楚。在这个董事会上,屁股决定脑袋,孙正义眼里只有软银的利益。

而 针对目前外资进行协议控制的VIE(可变利益实体)管理模式,马云表示,我们不需要有人来教如何绕开政策。现在央行明确规定不能用VIE。 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是指可变利益实体,表示为企业所拥有的实际或潜在的经济来源,但是企业本身对此利益实体并无完全的控制权,此利益实体系指合法经营的公 司、企业或投资。

对于外界传闻的“3.3亿元贱卖支付宝”的说法,马云也作出回应称,为适应央行关于第三方支付规定,浙江阿里巴巴以 1.67亿向Alipay E-commerce Corp.收购支付宝的70%股权。去年8月又以1.65亿收购剩下的30%股权;由于上述Alipay公司也属于阿里集团,故两次转移属于集团内资产划 转,3.3亿只是以净资产为基础的转让价格,不存在贱卖。马云还表示,如果央行政策松动,支付宝重新回到阿里巴巴控股也是可以谈的。

在最 新一期财新《新世纪》周刊“财新观察”栏目中,财新总编辑胡舒立胡舒立发表社评《马云为什么错了》,认为马云违背了支撑市场经济的契约原则,引起了广泛关 注和争议。北京时间6月12日凌晨1时,胡舒立接获马云的短信,两人就支付宝转移一事以短信方式交谈了2小时;6月13日下午马云回国后,两人又继续就此 事沟通交谈,这一事件也被认为是此次支付宝股权转让说明会的导火索。马云在说明会上表示,现在的支付宝,就是一个商业利益谈判的问题,跟契约精神无关,支 付宝的赔偿谈判一定可以达成。

6月13日晚间消息,云锋基金创始人虞锋一度连发四条微博,驳斥《新世纪》周刊总编辑胡舒立批判马云转让支付宝资产的言论,称面临申请牌照的最后期限,马云只能先符合国家规定,随后再谈商业条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29

迎合大眾是最愚蠢的行銷

2012-9-10  TCW



這不是男人與女人的戰爭,不是左派與右派的戰爭。這一代最壯烈的戰爭,是維持現狀的大眾與永不退潮的怪咖之間的戰爭。

要選邊站很難。你要不就把所有的時間精力拿來支持大眾及現狀,要不你就得放棄這趟追尋,明白如果以怪咖為行銷對象並領導他們,你將得到更好的機會並創造更大的成長。

你必須在一小時內做出兩個決定:一、你想要為人數快速成長的怪咖創造市場、對他們行銷並展開雙臂接納他們嗎?換言之,你想要站在哪一邊?為了保持現狀而投入戰場,還是為了挺怪咖而站穩腳跟?

以及,二、你有沒有足夠的信心鼓勵人們去做正確、有用且開心的事,而不是去做體制一直叫他們做的事?我們應不應該做出自己的決定、並讓別人也做他們自己的決定?

鐘型曲線兩端,越變越長

群體的分布圖通常像是一個鐘型。比方說,如果學校裡的孩童照高矮排隊,以每一個身高值的人數畫出來的圖形,就會像是一個典型的吊鐘:你可能會看到四英尺高 (約一二二公分)和六英尺高(約一八三公分)的孩子人數相同,中間五英尺高(約一五二公分)的孩子則比前兩者多更多。

無須訝異,這樣的曲線就叫作常態分布。這種分布曲線極為普遍,幾乎在你檢視的任何現象當中都能看見(網路使用情況、上班通勤里程數、頭髮長短)。

但有些讓人訝異的事情正在發生。捍衛大眾、正常與順從的人士發現,許多描述行為模式的鐘型曲線正在延長。

行銷人既訝異又開心的度過一個世紀,在這個期間,他們非常容易就能從瞄準的銷售市場找出鐘型曲線,而且這些鐘型還非常穩固。幾乎每一個人都喝百事或可口可樂,幾乎每一個人都穿凱德斯(Keds)帆布鞋,幾乎每一個人都說英語。

經營小咖啡店曾經很簡單,因為每一個人都吃同樣的東西。經營旅行社也曾經很簡單,因為每一個人想去的地方都相同。

行為模式的分布曲線還在,但是支撐行為模式的支架已經鬆脫,鐘型也因此開始向外延長,就像正在融化的冰雕一樣。

過去在美國超市,米的第一品牌是卡羅萊納(Carolina),現在則是「其他」。玉米片過去幾乎占滿了穀類食品架,而現在穀類商品架大大加長,空間超過幾十年前超市裡所有包裝食品架加起來的長度。

汽車過去只有黑色,後來多了幾種顏色,現在賽翁車廠(Scion,豐田車廠在美國新設立的品牌)銷售的汽車則經過特別設計,可以重新噴漆、組裝並量身訂做。我們想要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

你可以反對這股趨勢,但後果自負。少有行銷人、政治人物、宗教領袖或是家長能夠成功的把這股湧現的力量推回去。

流行變化快,沒人能長銷

四十年前,暢銷書盤據排行榜長達一年很尋常,電影上映時間也可以長達數月。回顧當時,我們花很多時間努力閱讀每個人都在讀的書,看每個人都在看的電影。

現在,暢銷書僅能紅一、二週,很快就會有另一本書取而代之。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現在不只有一個排行榜,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暢銷排行榜層層疊疊,一個又 一個部落前仆後繼推薦好東西。有饒舌歌,也有民謠。有驚悚片,也有喜劇。有三十歲的天才怪胎讀來暢快淋漓的書,也有專為母親所寫的育兒書。

鐘型很多,不只一個。我們不那麼在乎其他人,我們在乎自己:所謂的我們,指的是我們這些人、我們的部落、我們的利益團體以及我們的奇特之處,而不是匿名的大眾。

我們在假想的大眾當中活了這麼久,甚至沒有注意到「一切都得正常」這個假設是如此根深蒂固。它深植在這位母親心中,她替寶寶購買正常的新生兒用品,好讓母 子都能融入大家。它也深植在被告知不能穿蝙蝠俠裝上學的孩子心中;其他人告訴他,這是因為別的孩子也沒有穿這種衣服上學。

自出生以來,我們就被訓練要設法堅持現狀。我們要偏向多數這一方,要取悅多數這一方,要讓多數接受,要安排好組織以便服務多數。我們對政治人物的尊重,是 基於他們從多數身上獲得選票;我們聽前四十名的電台節目,是為了聽多數人也聽的東西。我們的軍力也由多數集結而成,代表多數去和多數戰鬥。

企業選擇會計師事務所的標準,是以多數為根據。咖啡店服務多數人,就像我們建設的高速公路以及我們投資的醫學一樣。

意外驚喜出現了。現在,怪咖比多數更重要,因為怪咖便是多數。

為何七喜汽水、全美保險(Nationwide Insurance)、我可舒適(Alka Seltzer,美國著名胃藥品牌)以及汰漬(Tide,洗衣精品牌)等品牌價值珍貴不凡?

答案很容易被忽略:四十多年來,電視廣告太便宜了。

電視為行銷人帶來了大眾。只要買下足夠的廣告量,你就能買到信任;信任,再加上貨架空間。這種黃金組合不僅讓你今天有銷量,也能確保你未來的銷路。

三個世代以來,電視創造出來的價值大大高於廣告主投入的成本。廣告不用出色,甚至無須是好廣告,做品牌只需要大量做廣告即可。令人驚訝的是,少有行銷人明 白這一點,也因此超級品牌的數目並不像本來應該有的這麼多。你要有膽量才敢把所有可用現金投入電視廣告,而少有人敢冒此風險。

電視廣告大走低價路線造成的結果是:某些行銷人被大眾勾住了。他們認為為一般人創造一般性產品並大做廣告,就可以成長、獲利,更能讓每一季的財報數字光彩耀眼。這個概念讓他們上了癮。

然後,這一套做法不再發揮功用。幾乎是忽然之間,電視開始分化,電視廣告不再是讓人尖叫的好交易。忽然之間,「盡量花掉每一分錢」的箴言不再有用。這些改變讓成千上萬的電視廣告上癮者以及品牌無處可去,在毫無備用計畫下不知何去何從。

他們對大眾上了癮,現在卻沒了大眾。擁抱怪咖,才能享有藍海

湯姆‧哈瑞森(Tom Harrison)在宏盟集團(Omnicom)負責多元化機構服務(DAS),它是全球第二大的廣告經紀控股公司。湯姆的團隊負責集團裡所有非廣告的部 分,包括公關、推廣與服務。讓人吃驚的是,短短不到十五年之間,他的團隊年營收在集團的占比從一一%增加到將近六○%。

沒錯,在全球第二大的廣告公司裡,有一半的營收來自非大眾廣告的活動。說完了。

大眾取向的行銷人開過最棘手(通常也最沒生產力)的會議,應該是和不合群的顧客或供應商碰面時。

如果你堅持成為每個人的一切,你將會失敗。唯一的替代方案,就是成為對少數人而言重要至極的東西。那要怎麼做到這種境界?想達成目標,你必須讓一些正常的人失望;但說實話,這些人就算沒有你也活得好好的。

美國滑雪勝地傑克森鎮(Jackson Hole)的滑雪場就面臨選擇:他們可以迎合想找專業滑雪道的極限滑雪客,也可以簡化設施、對一般程度的滑雪者敞開大門;後者代表的,是一大群可能會考慮來場滑雪之旅的度假觀光客。

你可能已經在自己的腦子裡聽到正反論證了。「但如果我們不開放更多給初學者使用的緩坡、建造新的滑雪小屋,就得把這些客人拱手讓給艾斯本(Aspen,美 國另一處滑雪勝地)!」要撇下一般人沒那麼簡單,因為一般人代表的是大眾,或是大眾的承諾。有機會成為下一個神奇麵包、百威啤酒或雪佛蘭(Chevy), 這誘惑很動人,但已不切實際。外面的市場早已太過擁擠,在你打造出中間路線的正常品牌之後,已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讓你成長了。

如果你為正常人服務,你會讓怪咖失望。隨著世界變得越來越怪,走正常路線也變成很愚昧的策略。(本文摘錄自前言、第三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62

報表裡沒寫的風險才是最可怕的風險 Mario

http://www.jztzp.com/a/51003.html


週四早上在京東買的書週五下午就送到了,贊一下效率。這次買了10本書,京東滿300減80,蘇寧易購是買多少返多少券,在價格上肯定是蘇寧更優惠。問題是蘇寧永遠沒有我要的任何書,以前也沒有,不知道他們家賣什麼書。

好了,說銀行的事。在《金融道2:把錢貸給誰》裡,詳細描述了廣發銀行杭州分行(以下簡稱杭州廣發)的一個信託理財產品曝出風險事件的案例。

2007年9月11日,杭州廣發發行了一項創新性理財產品——「薪加薪2號」。現在網上只能baidu到一條當時的宣傳:該產品投資於中信信託計劃,安全性能高,且更為重要的是中信信託以一定比例的自有資金參與,若到期年投資收益低於6%,將以該部分資金及其收益進行賠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投資者的本金和收益,是投資者構建安全資產的最佳配置。據悉,該產品投資期限一年,投資起點為5萬元並以1萬元的整數倍遞增。

其他條款從書上推測為:期限為一年。資金投向幾個項目。其中投向中瑞置業有限公司2.2億元。中信信託投資的劣後級份額為2000萬元。這個理財產品說白了就是投資於信託計劃的優先份額。推出以後很快就銷售一空。

2008年9月8日,一年時間到了。杭州廣發如期兌付。而事實上,所有兌付的資金都是杭州廣發自己拿出來的,根本不是信託資金。

當時房地產企業資金鏈普遍緊張,中瑞置業又藉著民間貸款,資金鏈斷裂。大股東也沒錢幫忙,這個項目就算泡湯了。杭州廣發和信託公司就一起處理不良資產了。中瑞置業還有一塊很有價值的土地。如果轉讓成功,完全可以彌補理財資金的本金和收益。

2008年8月27日,他們與一家集團簽訂了轉讓協議,處置這塊資產,約定9月5日交割。就在那一天,突然遭到民間借貸債權人提請的法律保全。這塊土地被查封,無法轉讓了。

這時理理財產品兌付只有3天了,根據理財產品合同,風險應由投資者承擔。但是那時不是奧運會嘛,上面要什麼什麼的,銀行也要聲譽,只能自己吃下這筆不良資產。信託公司損失投資的2000萬,銀行承擔2億。

後來杭州廣發又把這筆不良資產出售給了另一家企業,全部收回了本息。不良的處置很不錯,此處不再多說。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到,銀行在銷售融資類信託產品和信託類理財產品時,實際上同時出售了自己的信用。雖然是隱性的,法律不認可的。但風險發生時,銀行還是墊款了。實質上等同於用高息吸儲,再放出貸款。在負債端付出高息,在資產端沒有自己去做充分的風險識別(信託公司介紹的項目),而且投向了低信用級別的客戶(能直接從銀行貸到款的企業才不會要那麼高息的信託貸款)。但是這些東西都不進表,連表外業務都不計入,更不會計提風險準備和計入加權風險資產。

而那個中瑞置業的倒下,銀行事先從公司的財務報表更沒法看到。2007年末,接收了信託資金以後,這家公司資產負債率僅為41.8%。2008年一季報又降為36.9%。看上去很健康。但是民間貸款也是不直接反應在負債裡的。名義上的低負債率在加上了不知道多少的民間貸款後立刻就掛了。

報表裡沒寫的風險才是最可怕的風險。


回到銀行業,誰在干名義上安全,實際上無比危險的事?誰在利用資本管理辦法的漏洞,在表外偷偷加槓桿卻又不寫在報表裡?米國賣CDS的那幫傢伙用的就是這招。

再說一次,投資銀行股需要極高的風險識別能力。不能在那些銀行家玩完之前識別出問題所在,在重組時的股東名單裡就可能有誰的名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89

免費才是最貴的

http://www.eeo.com.cn/2012/1019/234806.shtml

薛兆豐/文

政府最近頒佈規定,要求在「春節、清明節、勞動節、國慶節四個國家法定節假日」期間,各地「收費公路(含收費橋樑和隧道)」必須「免收7座及以下小型客車通行費」。首次施行,便發生了全國各主要路段的嚴重擁堵,網上網下議論之聲不絕。

政府請客,車主爭搶,乘客被困,路主付賬,外人圍觀。此事不僅關乎百姓度假的質量,更關乎國家交通網絡的發展。讓我敘述幾條樸素的經濟原理,祈望對分析「節日高速免費」政策的得失有幫助。

一、道路是私人物品

許多人認為高速公路是「公共物品」,所以應該低價甚至免費。這種想法很普遍,老百姓這麼認為,知識分子這麼認為,連不少學過經濟學的人也這麼認為。但這是個誤會。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和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也有人譯作「共用品」和「私用品」,是不可望文生義的一對概念。 它描述物品「是否會引起爭用」的自然屬性。具體而言,公共物品(共用品)指一個人使用不影響其他人使用的物品;而私人物品(私用品)則是指一個人使用了別 人就不能使用的物品。

旋律、知識、情節、電視信號和國防,都是一個人享用不會影響他人享用的,故屬於典型的公共物品。雞蛋、面包、檯燈、領帶和轎車,都是一個人享用別人 就不能享用的,故屬於典型的私人用品。劇院、教育、公園和列車,當爭用的人數達到某個程度時,一個人的使用就會影響其他人的使用,所以它們也是私人物品。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屬性,是物品本身固有的,它不以誰提供這些物品為轉移,不以人們如何稱呼這些物品為轉移,也不以人們是否對這些物品收費為轉 移。例如,莫扎特創作的旋律之所以是公共物品,僅僅是由於它的使用不具有爭用性,而與莫扎特的收入究竟來自政府、王侯還是私人無關,與人們是否把這些音樂 定義為生活必需品無關,也與莫扎特本人或後繼演奏者是否對音樂作品索取版權費用無關。

根據這一標準,道路是私人物品。確切地說,道路是可以由政府或私人提供的、可以收費也可以免費使用的、可以被稱為必需品或替代品的私人物品。不少人 以為,只要通過講道理,把道路說成是公共物品,道路就能夠低價或免費供應,而沒有人需要為此支付成本。這種想法完全是一廂情願。不管人們選擇何種說法,既 然一個人佔用了道路,其他人就不能佔用,那麼道路就是私人物品,它就必然符合一般私人物品所遵守的經濟規律。

二、擁堵會造成經濟浪費

因為道路不夠多,誰都想在特定的時間使用,那就會出現擁堵。市區內沒有收費站,但只要車輛足夠多,也天天發生擁堵。擁堵會直接降低道路的價值。當擁 堵達到數十公里長的時候,高速公路當然只是個停車場,不僅誰也無法享受它本來可以提供的服務,而且還不得不忍受它造成的各種痛苦。物理上有形的道路還在, 但其實際功效或經濟價值卻已經蕩然無存,甚至適得其反。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那就叫「公地悲劇」,或「租值耗散」,用日常語言來說就是「經濟浪費」。

誰都不願意對這種「經濟浪費」坐視不理。大家樂於發揮想像力,提出了各種解決方案,從停止高速公路收費、呼籲政府修築更多的高速公路、增加其他交通 工具的供給、減少車牌發放,到調整放假方式以讓人們錯峰出行、監督私用公車的情況、增加本地景點和娛樂設施的吸引力,乃至改革戶籍制度和取消舉國長假安排 等等。然而,人們沒有意識到,這些對策不僅宏大遙遠,而且即便實現了,也仍然會出現道路使用的高峰期,令道路產生「經濟浪費」的情景。

三、價高者得的競爭準則最經濟

事實上,只要是私人物品,就有可能出現爭用;而一旦出現爭用,社會就不得不採用這樣或那樣的競爭規則,來替爭用者決出勝負,以便讓部分人得到使用 權,而讓其他人尋找其他的替代方案。這就是經濟學所說的稀缺。這就是自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人類社會乃至動物世界都必須面臨的約束。人們無法改變稀缺的約 束,而只能改變競爭規則,讓不同的人勝出。

歷史上,人們曾經選用過各種各樣的競爭規則,包括暴力、聰明、官職、出身、性別、年齡、耐心等。經濟規律指出,所有這些規則,都會引導人們去參與一 些有助於自己勝出、但對他人沒有好處的競爭,並由此引致無謂的損失,包括過分強壯的肌肉、不必要的應試能力、阿諛奉承和爾虞我詐的成本以及排隊等候的時間 等。

相比之下,只有「價高者得」的規則,才能引導人們向社會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並用賺來的錢去參與「價高者得」的競爭。當社會的大部分資源都按「價高者得」的方式分配時,整個社會競爭的成本就會下降,收益就會上升。一般而言,「價高者得」是最經濟的競爭規則。

四、價格能夠改變需求剛性

一些聽說過經濟學術語的朋友會說,中秋出遊是剛性需求。也就是說,無論駛入高速公路的價格被提得多高,人們也仍然會選擇出遊,所以提價無助於緩解擁堵。然而,這種說法顯然與事實不符。

價格波動,哪怕輕微的價格波動,都能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影響。好的經濟學課本會直截了當地告訴讀者,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剛性的需求,人們不可能不惜任何代價地追求某個目標。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不存在垂直的需求曲線。畢竟,人是善於權衡取捨和尋找替代方案的動物。

據報導,有人為了節省200多塊錢的路費,在高速免費期間耽誤了探望病危的親人。顯然,此人並不是對親情有剛需,而是對200元有剛需。各大航空公 司出售的機票,只有中秋節晚9點後的航班才有打折。這是說,誰對「中秋團圓」有剛需,就應該不在乎多花幾百塊;而如果對幾百塊有剛需,那就應該調整行程, 避免購買全價機票。金錢與便利,自古難兩全;而人們從來就只有權衡和取捨,而沒有絕對的剛需。

廣州市政府曾經在2010年亞運會期間,推出地鐵免費的「利民措施」,結果人滿為患,令地鐵系統癱瘓。然而,當市政府收回成命,恢復地鐵價格後,地 鐵馬上就恢復了秩序。事實上,廣州市政府後來向市民發放人均約50元的補貼,市民拿到補貼後,也並沒有拿著那些補貼去爭搶高峰期的地鐵票。這是說,票價並 非在區分貧富,而是區分需求。也就是說,價高者得不僅是帶來最少浪費的競爭辦法,而且也是最公平的競爭辦法。

五、按需分配行不通

即使承認了價格對行為的調節作用,很多人還是會說「出價高的人未必需求高」。然而,除了出價高低以外,我們還能用什麼手段來比較人與人之間的需求孰高孰低呢?單位介紹信?官職?離家遠近?是否回原籍探親?熟人關係?

要知道,過去搞計劃經濟,就是因為人們相信,他們有比「按價分配」更可靠的辦法來比較人與人之間的需求,來甄別究竟誰才是「真正需要」的人,來實現 「按需分配」的崇高目標。但大半個世紀大半個地球的計劃經濟試驗表明,「按需分配」的甄別成本是巨大的,它給實施的國家帶來災難。直到窮途末路,人們才開 始搞市場化改革,重新回到「按價分配」的道路上來。

對此,經濟學裡有共識,那就是「人際需求不可比(No Interpersonal Comparison.)」原則。我們沒有辦法比較,富人喝茅 台的效用大,還是窮人喝茅台的效用大;我們只能觀察,富人是寧願喝茅台還是買全價機票,窮人是寧願少吃肉還是寧願按時回家過節。效用只能自己跟自己比,不 能拿人與人比。也就是說,我們永遠無法證明,通過價格管制的手段來進行資源(比如路權)的再分配,能夠提高社會的總效用;相反,讓每個人以自己的財富和收 入為基礎,分別根據市場價格的指引,來追求他們所希望的消費模式,才能自然而然地達到每個人的效用最大化,那也就是全社會的效用最大化。可見,價高者得不 僅最經濟和最公平,而且也是最可行的競爭辦法。

六、企業投資應該得到保護

據有關統計,中國的高速公路網的全長目前位居世界第一,即使從1988年第一條高速公路建成算起,至今也只是用了24年時間;而位居第二的美國,從 1956年國會批准《高速公路的聯邦資助法案(Federal Aid Highway Act)》算起,也經歷了57年的時間。中國高速公路建設的飛速 發展,完全得益於「分散決策、自主融資、用者自付」的經營模式。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傅蔚岡先生在《華夏時報》撰文解釋中國「高速公路要收費」的原因,即在於「歐美等國用於支付高速公路建設的經費是來自於現有的 財政支出,而中國的絕大多數建設費用則是來自於銀行的借款,甚至有一部分是來自資本市場的融資」,因此「中國的用車者需要在納稅的同時,為高速公路的通行 費埋單」。

當人們拿美國和歐洲某些國家的公路發展模式相比較的時候,往往只看到了收費模式的一面,而沒有看到發展速度的一面。事實上,恰恰是由於我國採取了在 經濟上更合理的決策、設計、融資和付費方式,才使得中國這個落後的經濟體,在極短的時間裡趕超了歐美公路網的建設速度。合理的比較,不是中國目前的平均路 費和歐美目前的路費,而是中國目前的平均路費和如果沒有這些高速公里時中國的平均路費。顯然,沒有高速公路時的真實路費,不是很低,而是非常高,乃至無限 高的。只有這樣看,才能看出中國高速公路網發展模式,儘管具有巨大的改善空間,但也仍然具有很大的優越性。

既然高速公路是由企業興建的,那就引發一個道德、哲學或法律問題:政府下令,眾多媒體和公共知識分子歡呼支持,要建造和運營高速公路的企業在節日期 間向車主送禮,這種甲和乙聯合命令丙替丁做好事的過程,正當性何在?如果高速公路事後根據發卡數量向政府索取補助,而補助又是從納稅人那裡徵收的話,那讓 納稅人向車主送禮,正當性又何在?

我並非一概反對補貼窮人,而是說即使我們認準了節日期間應該補貼車主,把這看作是具有崇高社會意義的事情,那也仍然應該通過法定的議事程序,或從國 庫中取出錢來交給車主,讓他們自行決定消費的方式,或讓官員用這筆錢到收費站幫車主購買通行費,而不應該通過價格管制的方式,讓自籌資金建造和運營高速公 路的提供者們,單獨承擔資助車主的社會責任,並順帶造成大規模的高速公路租值耗散。

七、高速免費並不額外刺激經濟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高速公路免費可以激發富人的內需,為假日經濟創造消費。這種說法經不起推敲。如果這種邏輯成立,那節假日就不僅應該讓高速公路免費,還應該讓飛機、輪船、高鐵乃至酒店都免費。

沒有哪個國家這麼做的,也不應該這麼做。因為這種短暫的刺激政策,只會歪曲人們的需求,並排擠其他正常消費。高速免費,確實會增加汽油、酒店、餐 飲、景點、商場的營業收入,但這些行業的增收,恰恰來自於高速公路的虧損。如果說這些行業的增收能帶來乘數效應,加倍地刺激經濟,那為什麼高速公路自己的 收入就不能帶來乘數效應,加倍地刺激經濟?

切中要害的比較,不應該是哪種消費具有乘數效應、哪種消費沒有乘數效應——因為任何消費和投資都可以具有乘數效應,而應該是哪種消費更謹慎,哪種消 費更魯莽;應該是究竟市場能更好地指導消費和投資,還是價格管制能更好地指導消費和投資。政府亂調一下,憑什麼就能刺激經濟,而私人小心翼翼,卻不能更好 地刺激經濟?事實上,哪怕再宏大的投資,只要把個人的審慎因素忽略不計,而假定官員能夠做得跟私人一樣好,就會引致不可估量的浪費。

八、用者自付才合理

在討論高速公路的建設和收費模式時,我們不應該只借鑑國外零散的經驗,而應該借鑑國外帶有規律性的經驗。在作各種橫向的國別比較以及縱向的發展階段 比較時,「用者自付」原則的執行程度,是一個非常有啟發性的視角。不難看出,各國的經驗都顯示,越貼近「用者自付」的原則,高速公路的建造、使用和維護的 效率就越高,越是背離這個原則,效率就越低。

美國公共道路局(The U.S. Bu-reau of Public Roads)在1939年給國會遞交了名為《收費公路與免費公路 (Toll Roads and Free Roads)》的報告,認為通過用者自付的辦法是不可能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來修築高速公路的,要修路只能靠政府 資助。但次年開通的第一段賓夕法尼亞收費高速公路(Pennsylvania Turnpike)即否定了這個說法。收費公路顯然能夠自給自足。此後,收 費模式立即引起各地的倣傚,許多州都陸續修建了完全不依賴聯邦政府資助的道路。

後來的州際高速公路網,是由艾森豪威爾總統牽頭修建的,其融資方式也是基於廣義的「用者自付」原則,即資金只從聯邦和各州所徵收的燃油稅和其他駕車 者支付的路費中收取。燃油稅則從1956年的每加侖3美分,上升到今天的每加侖18.4美分。而整個高速公路項目,僅僅第一期就用了35年來完成。

在這一點上,中國值得與美國作比較。1997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公路法》首次提出以「燃油附加費」替代養路費,但這一建議一再遭到否決和拖延,這 為後來各地自籌資金修路,提供了動力和空間。這毋寧是好事。不難設想,如果全國高速公路網的資金都集中在一個大池裡,那麼對這個池子裡的資金的爭奪,將帶 來巨大的浪費;而高速公路的設計和建設,也將變得低效。

我曾經看過一部電視紀錄片,敘述香港商人兼築路工程師胡應湘在設計廣深高速公路時,在望牛墩路段的成本抉擇。修築者若非自負盈虧,他們就不會有足夠 的積極性在「究竟是繞路而行還是鑿通隧道」之間作精心盤算。同樣道理,當公交系統以接受政府資助為主要收入來源,而不在乎乘客的車票投票時,公交系統改善 線路和搭配容量的積極性也就會大減。越是大鍋飯,就越缺乏精打細算。我國將來高速公路的發展模式,假如向「統一徵收燃油稅、統一規劃線路、免費使用道路」 的模式發展,那麼高速公路網的設計、建築和運營效率,也將會大打折扣。

美國著名智庫出版的《加圖決策者手冊》,在談到高速公路的融資方式時明確指出:「州際高速公路成功的關鍵,在於其用者自付體制,即資金只來自聯邦和 州的燃油稅,以及道路使用者的付費。這不僅確保了人們只是在需要的地方修路,而且防止了成本的過度膨脹。然而近幾十年來,國會越來越背離了用者自付的原 則,讓駕車者支付的稅費,用來補貼地鐵乘客的費用。這樣做不僅不公正,而且還導致了市內的急劇擁擠,以及促成了許多得不償失的交通建設項目。」美國發生的 這種情況,恰恰是我們應該警惕和避免的。

事實上,由於道理修築和維護成本的上升,也由於擁堵情況的日益嚴重,包括美國和德國等曾經一度以提供「免費公路」著稱的國家在內,世界各國都逐漸在 向「用者自付」收費模式靠攏,具體的做法包括批准更多收費公路的建設、徵收高額的停車費、對運貨大卡車實施收費、容許部分車道收取擁堵費等。是的,人們有 追求免費服務的自由,卻沒有逃避付出代價的自由;而如果人們選擇了一種效率更低的發展模式的話,要付出的代價就只會更高。

結語

高速公路收費,有兩個獨立的理由。

一、投資者有權收費。高速公路由分散的地方政府或企業進行融資、建設和營運,比由中央統一運作,更貼近「用者自付」原則,更能降低尋租的成本,提高 資源的使用效率。前者應該受到鼓勵和保護。只要高速公路是由地方政府或企業投資的,不論是否出現擁堵,投資者都有權收費。中央政府就不應該以行政指令的方 式,強行剝奪投資人享有收入的產權。

二、出現擁堵就應該考慮收費。不論高速公路還是市內道路,都是具有「一個人用了別人就不能用」的性質的私人物品。所以只要發生嚴重的和慣性的擁堵, 那麼哪怕它的產權不屬於私人而屬於政府,也應該通過收費的方式來調節需求,從而減少道路因擁堵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政府由此增加的收入,固然應該和政府其他 來源的收入一樣,得到恰當的監管。但如果僅僅因為擔心增收得不到適當的監管,就放棄用價格來調節擁堵的功能,那就是因噎廢食,錯上加錯。

只有看清免費公路的全部成本,才能理解它為什麼是最貴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56

啥是最靠譜的估值方法? 釋老毛

http://xueqiu.com/6146070786/21910889
估值是投資的基礎,說實話,PE、PB、PEG、DFC、RNAV……,俺都一一試過,任何模型只要一個指標、一個參數改變,結果往往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實戰中可能還不如看K線圖有效。老巴說,模糊的正確勝於精確的錯誤。俺的體會是兩個辦法最靠譜:

第一,模擬對手法
假設根據企業市值給你等量的現金,你能不能打擊並取代它?例如,給你2500億能不能干倒茅台,給你2400億能不能滅了招行?

第二,十年閉市法
假設明天股市就關門,十年不開,你敢不敢持有這只股票?例如任俊傑先生的荒島餘生實驗。

只有經過這兩方法檢驗的股票,估值上才是值得買入並持有的。

很可能這兩條就是巴菲特晚年成熟期的投資思路
否則
巴菲特說5分鐘就能作決定買不買一個企業
芒格也說過從沒見過巴菲特按計算器算過帳
巴菲特5分鐘選股靠的是什麼呢?

在實戰上,沒有這兩條,我們也很難理解巴菲特晚年的幾筆投資(比亞迪我傾向於認為是芒格決定的一筆小額投資,它太不符合巴氏邏輯了)
1.北方聖達菲鐵路
2.奧馬哈世界先驅報及其他城市報業
這兩筆投資讓幾乎所有巴菲特粉絲大跌眼鏡!
中國的價值投資者們!
在尋覓下一個茅台或者喜詩糖果的價值投資者們!
你們能事先想到老巴此時出手的這些投資標的嗎?

現在俺來嘗試做一個解釋:
第一,你能用同樣市值的現金打敗北方鐵路和奧馬哈報嗎?不能,因為鐵路線路是自然壟斷,貨運成本低於公路飛機;城市報的客戶、網絡、閱讀習慣都決定不能在同樣領域建立同等優勢。
第二,你能忍受股市關門十年嗎?能,因為老巴把它們私有化了,根本就不想讓它們再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71

【新財商 之2】杜克大學商學院院長:父母才是最關鍵的「領導力大師」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cn/?p=5203

我之前關注威廉 博爾丁(William Boulding),不僅因為他是杜克大學福庫商學院(Duke University's Fuqua School of Business)院長,也不僅因為他是管理學和領導力學大師,而是因其他追根溯源的精神。看過他寫過的一些文章和講過的話,一脈相承的,就是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特點。

最近他寫了一篇文章,談商學院應該培養哪些方面的領導力」。你猜怎麼著?他通篇講的,皆乃他自小從父母身上學到的品質。「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言傳身教影響了今天的我。」

沒錯,父母是最重要的學校,父母才是最關鍵的人生導師。「墨點兒」想傳遞的理念之一亦是如此: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我們對孩子的影響之大超乎想像;而在讓孩子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富有創造力的好苗子之前,我們自己應當也必須成為一個「精神富足者」。

博爾丁教授的一句口頭禪是:「我們最好把它弄明白。」

言歸正傳。我梳理了一下博爾丁文章提及的父母潛移默化傳輸給他的幾種能量。可能有人會說,他的父母分別是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這麼富有學術氛圍的家庭,並不具有普適的代表性。這些有一定道理。但你必須承認,好的父母——不論職業或是層級——優點是相通的,普通的工薪階層或農民家庭,培養出全球化良才的案例不勝枚舉。

1、目標感。

我母親的目標感在納粹德國侵佔她祖國挪威的那一刻就變得十分明確。正如紐約時報對她的訃告上所言,她將畢生獻給了她認為我們所有人都與生俱來的「愛慕和平的行為」上。我父親的例子則顯得更加複雜一些。紐約時報在對他的訃告中,將他形容為「極受尊敬但並非正統的經濟學家、哲學家和詩人」。在他臨終前我們最後一次交談時,他用極其簡練的語言解釋了他的目標感:這個世界要麼從好變得更好,或者從壞變得更壞,而他一生的工作就是將好結果的可能性最大化。

2、合作制勝。

當我們與價值觀、文化和制度規則非常不同的人、組織和社會群體共事的時候,這些不同就會導致潛在的和實際的衝突。我們是應該相信雙方之間的差異不可調和而選擇退出,還是應該帶著建立橋樑的希望繼續努力?我的父母不相信不可調和的差異,他們相反認為不斷增多的多層面的的接觸將有助於發現共同的利益訴求。從情感上而言,他們更多關注愛而不是恨,並試圖找到所有人和事的優點。只要繼續共事以達到協同合作,爭論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3、深入求證。

對我父母而言,一個論證反對一件事情是不足夠的;他總是會問,「你會支持些什麼以讓事情變得更好?」同樣,如果一個人沒有想通那些並非本意卻可能造成的後果,簡單的支持一件事情也是不足夠的。他就是這樣陶醉於複雜之中,並認為那些植根於自身利益的單純的「支持」和「反對」的立場是滑稽可笑的。

4、創造性顛覆。

對傳統界限進行重新思考。我的父親年輕時便從英國移民到美國,因為他希望對觀點的評價是建立在價值而非社會地位或者資歷之上。他經常以幽默的方式將任何一個組織推向顛覆性的創新領域。他也感覺到經濟學缺少了其他學科的豐富性而不能有效地推進人類的行為和體制。「數學讓經濟學變得嚴謹。不幸的是,它也帶來了一片死寂」,他曾這樣說過。我母親在45歲的時候重返學校攻讀博士學位;在那個年代職業母親是非常罕見的。

5、全球公民。

我父親,當然也包括其他人,提出了「地球就像宇宙飛船」這樣的概念,以提醒人們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所有人依賴共同有限的資源去創造共同無限的未來。共同未來的思維方式會消除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諸多障礙。

在這篇文章最後,博爾丁總結道:「我思考著我父母的例子,以及學生和商界領袖或許能從中領悟到的道理:擁有目標感去為他人的生活創造不同;打破障礙去建立協作和推動創新;不要以簡單化和狹隘的個人利益為出發點去確定立場;成為一名全球公民。這些要素構成了有擔當的領導力,一種在我們這個互相依存的世界裡去驅動積極進步的力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64

何韻詩:炫耀物質是最庸俗的事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6/2799782.html

何韻詩,1977年5月出生於香港。1997年獲得香港第十五屆新秀歌唱大賽冠軍。曾先後獲得華語音樂傳媒大獎最佳粵語女歌手、香港叱咤樂壇女歌手金獎。此外,她還監製、主演舞台劇《梁祝下世傳奇》和《賈寶玉》,屬多方位發展藝人,2013年7月6日將在北京舉辦「共存Coexistence」演唱會。

01 你提到2009年有段時間在想要不要繼續唱下去,因為你感覺關心的議題像扔到空氣中。這種狀態結束了嗎?

是的,結束了。當時沒有發片,在那個階段,感到空間的逼仄。我把自己壓迫到了一個焦慮的狀態,也忘記了一些基本的事情,比如熱情。回頭看是走偏了的,自我被埋起來了。後來隨著國語專輯發行,有了創作的機會,也得到了很多的反饋,不用介意別人怎麼看你,就像是一種重生的感覺。

02 當時你關心的議題是什麼?

是社會上那些不對勁的狀態。我覺得我們被灌輸的價值觀有點問題,對成功的定義過於狹窄。是真的就是賺很多錢,才會快樂,才叫成功,才值得豔羨嗎?我在加拿大住過不算短的時間,我感覺那邊人就不那麼偏重物質,而是對質量看得很重要。專輯《共存》裡也提及到這個,就是講我們面對的很多問題,源頭可能來自我們的價值觀。創作者不能解決它,但可能影響人。所以我希望告訴他人,還有其他選擇的可能。不是只有單一的那一種。

03 你覺得聽歌的人接收到了這些嗎?他們不會剛釋放一點壓力,然後又被擊垮?

悲觀一點的話,是這樣的。但我的作用其實是站在這邊說上一句,嘿,你來呀。要不要轉個角度試試看?就是提醒一下。我的聽眾很多是年紀不大的人,容易迷失的一群人。很少有人在那個階段對他們說點不同的東西。大環境教你要順從,但我想說做自己很重要。每個人都有他的價值,需要被認識到。做清潔的阿姨某天想,如果這個世界沒有我,也還是有一點差別的。

04 什麼是你當初比較信,現在有點懷疑的事情?

這一兩年在「善良」這件事上受到一些考驗。因為比較容易信別人,容易拿出心,有時避免不了失望。所以就想變硬一點,防備心要多一點,但實現起來不容易。

05 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有演藝這方面的天分?

就是在新秀大賽上,因為周圍的人個個都超緊張,這麼一對比,我算比較自在的。可能當時心態主要是為了見評委,見偶像,得失心沒那麼重,所以發揮要好。

06 入行至今,有沒有特別超出當時想像的事情?

我是無法想像自己會變成現在這個人的。當初只是喜歡唱啊跳的,對音樂,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後來經過一些事情,迷失的狀態退散,然後又有機會推動一些事情,這都是我沒有想到的。

07 你的粉絲普遍覺得你有個性,個性帶給你過不利嗎?

我覺得其實每個人生來都有些個性的。只是有些沒有堅持,有時候迎合別人,放棄了自己的想法,掩飾了真實的感情。如果這樣算的話,我應該是吃過一些虧的。

08 假如回過頭對自己說一個忠告,你會勸阻自己做什麼事?

應該不太會勸。有些事是本來可以做得更好,有些錯也許可以避免。但人就是那麼犯賤,撞到牆上才知道疼。

09 《奪命金》裡,你演的那個保險銷售,如果沒拿到那筆錢,你覺得她接下來的脈絡會是怎樣?

我覺得她的變化會很小,發生意外驚喜的可能性很低,大概會為了一些事折腰。這很無奈,大部分人可能都是這樣的,看不到其他的選擇。會堅持一陣,然後放棄。

10 你覺得最庸俗的事情是?

過分炫耀物質的人。不管那人有多靚,如果總是那樣(拜金),我覺得還是挺受不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