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次微不足道的更名,背後是行業的暗潮湧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4/157908.shtml

一次微不足道的更名,背後是行業的暗潮湧動
李卓 李卓

一次微不足道的更名,背後是行業的暗潮湧動

“鳳凰號”真的不是最好的名字,但重要的是,這三個字里有“鳳凰”。

我們更名了,而且是一次很不情願的更名。

不情願的原因並不是我們覺得之前“鳳凰自媒體”的名字多好,也不是不願意更名,而是想一個新名字實在太難了。

鳳凰號是一個不錯的名字,但不是最好的名字。因為我們會有一種焦慮感,在行業高呼“平臺太多了,公眾號不夠用”的背景下,如何打造一個特色平臺卻是一個極難回答的問題,而這個特色,最好體現在平臺名稱上——這樣來看,鳳凰號還不夠有特色。

但這些都不重要。

更為關鍵的問題是,平臺只是屬性,鳳凰號、網易號、頭條號、企鵝號,看似名稱類似,但背後卻有不同的博弈手段。“平臺太多了,公眾號不夠用”這句話,其實是錯的。

以下是誇人的部分

以企鵝號為例。

最近聽到不少人表示對騰訊企業內部競爭激烈的不理解,例如,先有微信公號,後來又有QQ公眾號,現在還發力做企鵝號。還有各種消息爆出騰訊三大平臺非但沒有共享資源,其內部競爭的激烈程度甚至要超出與外邊其他平臺的競爭。

這讓很多看客們覺得奇怪:本自同根生,這是何必呢?

但這其實才是聰明的做法,從企鵝號的角度出發,它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微信公眾平臺的一個核心問題:文章無法有效分發。

微信平臺畢竟是一個社交軟件,其產品定位決定了平臺只能制定規則,卻不能參與流量遊戲。企鵝號不一樣,無論是用算法進行分發的天天快報,還是編輯可以手動推薦的騰訊新聞,其資訊平臺的定位都允許技術或是編輯進入到海量的內容池進行挑揀並分發。在微信紅利期過去後,企鵝號依然能對新的入場者有足夠的吸引力——是的,企鵝號可以給微信公號續上一秒。

QQ

還有UC號,雖然入場較晚,且其分發平臺是在UC瀏覽器這個並不以閱讀作為核心功能的產品上。但是背靠阿里這棵大樹,卻可以讓平臺對以電商作為主要轉化渠道的公號有持久的吸引力。而電商轉化,從目前的公號市場來看,也是公號最好的變現方式。

這麽來看,UC號平臺的生命力,還強著呢。

UC

還有百度號。無論是百度百家、還是百度百家號,也無論其分發平臺是百度新聞還是手機百度。只要是百度的產品,就說明其仍然掌握了互聯網領域最大的流量入口,至少在可以想象的部分,他們的前景同樣樂觀。此外,百度近年在大數據領域的深耕,也保證其無論是在利用算法進行分發,還是給公號進行數據反饋上,都有優勢。

BAI_副本

你看,都叫XX號,但是其核心元素並不相同,對接的用戶也不盡相同,有人說這是市場不冷靜,但能把公司做到這一步,誰會是傻子。

以下是自誇的部分

“原來你們鳳凰也有自媒體平臺啊?”

大概你也會這麽問。

但我們今天要聊的當然不僅僅是說“是的,我們有。”我們其實更想回答,憑什麽我們可以有?

比起剛才提到的BAT旗下的平臺,以及後來居上的今日頭條,鳳凰在很多方面並沒有絕對的競爭力。

例如說有錢程度,我們並比不過BAT,所以希望入駐鳳凰能掙錢的,我建議還是不要入駐。我們不打算做電商,更不準備發錢。

還有流量,鳳凰網從創辦以來,流量也從未超過淘寶或是百度。

現在看來,這個平臺果然沒有什麽吸引力。但是別忘了,鳳凰一直是一家媒體。

從我為數不多的經驗來看,媒體只要有兩個東西就可以長盛不衰,一個是公信力,一個是優質內容。

《紐約時報》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說“傳統媒體真的會死”,像《紐約時報》這種百年大報一定是受沖擊最大的。但事實是,《紐約時報》這兩年是越來越好了。下圖顯示了《紐約時報》時報在數字領域的訂閱量,其上升幅度很好的證明了,無論傳播媒介和形式如何變化,“內容為王”對於媒體來講是永遠的鐵律。

紐約時報

對於鳳凰來講,UGC或是PGC雖是一種新的嘗試,但對於優質內容持之以恒的追求,才是我們的核心。鳳凰網如此、鳳凰新聞如此,鳳凰號當然也是如此。

因此,如果您覺得自己的內容在公號領域足夠優秀,我們歡迎你來,這里有與你同樣優秀的公號一起作伴;或是你有足夠的信心創造出優質的內容,無論起步早晚,我們將傾力為你提供支持。

渠道也許不夠強,流量也不算最多,但鳳凰新聞客戶端+一點資訊+鳳凰網+手機鳳凰網+鳳凰視頻客戶端的影響力足以讓優質內容在閱讀量上得到足夠的尊重。

給你的回饋也許不是最好,但卻足夠讓你驚喜。

其他的,坐下來慢慢聊吧。

最後,“鳳凰號”真的不是最好的名字,但重要的是,這三個字里有“鳳凰”。

文章配圖

鳳凰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964

金額微不足道 動機舉足輕重

香港大學校委候選人發微信紅包涉受賄事件。(資料圖片)
香港大學最近再受公眾關注,事緣在本屆校委選舉中,某候選人被指以微信紅包賄賂選民,事件經校委討論,最後以票數9比7裁定賄選投訴不成立,涉事人更成功當選為校委。但理由也頗有趣,據報有校委竟然指紅包金額「微不足道」,因此不構成賄選誘因。

說到微不足道(Immaterial),相信沒有會計師會感到陌生,因重要性原則(Materiality concept)是會計和核數重要基礎之一。所謂重要性水平,其實是對財報有舉足輕重影響的臨界值。套用在會計上,典型例子是低價值固定資產。按會計的配合原則(Matching concept),即收入須與開支匹配,購入的固定資產須按使用年期做折舊。但為行政方便,一般公司會為固定資產設置門檻,低於門檻的資產當成開支在損益表確認。此做法雖違反配合原則,但在財報用家的角度,根本不會關心一千幾百元資產的折舊。在會計師角度,為這些細額資產造帳也費時失事。

應用在核數也一樣,若帳目出現錯漏,只要金額是微不足道,就算不去改正或披露,財報用家不會因此而被誤導,核數師一般都會接受。因此,在開展核數工作前,核數師須計算出重要性水平(Materiality level)。舉例如審核一間公司收入時,其年度收入10億元,在考慮其實際執行的重要性水平(Performance materiality)時,若可接受水平是0.5%,所有500百萬元或以上的交易須核查,低於500萬元的交易則再用另一個方法進行抽樣,具體操作在此不贅。由此可見,重要性水平的高低將影響審計風險,即是核數師睇漏眼,並且發表不恰當的審計意見。一般來說,重要性水平愈高,審計風險愈低,反之亦然。

但這不代表重要性水平蓋過一切。如在抽樣檢查中發現錯漏,不論涉及金額有多少,我們一般會擴大抽查範圍,旨在確定錯漏是否「偶爾發生」。結果只是個別事件當然最好,若是經常發生,核數師就不得不著力關注了。

另一個考慮點是問題的性質,一時大意或輸入錯誤之類不成問題,但若性質嚴重如失職甚至舞弊,即使金額如何微不足道,面對此等誠信危機,核數師是不會輕易接受的。道理很簡單,所謂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今日只貪少許,難保明日不會多貪。正如水箱穿了個小咕窿,不及時修補,日後隨時變成大窿。

既然重要性水平如此重要,究竟核數師如何設定呢?雖然審計準則並沒有統一的數值,但卻指示了方向,如在審計開展前和結束前需計算和重算重要性水平。此外,香港會計師公會出版的《Audit practice manual》提供一些參考基準,如一間公司的淨資產或收入在750萬元以內,其重要性水平可定為3%,750萬元與1,500萬元之間可定為2.5%,1,500萬元至3,000萬元為2%,3,000萬元至5,000萬元為1.5%,超過5,000萬元則是1%。值得留意,此手冊自2010年起未有更新,上述基準是否仍然適用,須留待核數師自行判斷。

回說港大校委涉嫌賄選事件,由於缺乏具體資料,因此不便評論誰是誰非。但若校委真的只以金額微不足道為由拒納投訴,而不考慮其動機或對選情舉足輕重,實在令人對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高尚學府徹底失望。香港剩下的核心價值已不多,若連引以為傲的廉潔也守不住,香港還有甚麼未來可言?

文章刊於: am730 2016-11-04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109

中央眼中 指控微不足道

1 : GS(14)@2015-02-25 16:02:19





【拆局】究竟為何案件調查三年仍未能決定是否檢控?不單江樂士覺得案件被拖延,其他熟悉有關程序的人士亦有同感。有分析相信,可能是因為行政長官是由中央任命,一旦決定檢控,需要先知會中央,從中央角度而言,曾蔭權所涉及的指控可能只屬微不足道,如果用內地一套處理,頂多降級扣薪,未至於要交由法庭審理。



不曾有港督被起訴

加上中央可能憂慮,港英統治百多年,不曾有英國人派來的港督被起訴,如果回歸十多年,竟然有中央任命的人選被檢控,顏面何存?這些考慮,或致令調查和檢控單位反覆研究,以致拖延。另外,亦有熟悉檢控工作的人士指出,不排除是曾蔭權的律師不斷質疑控方的指控和證據,令控方需要多花時間準備文件回覆,因為若不處理辯方質疑,日後若出現紕漏,控方便要「孭鑊」。 ■記者張婷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225/190541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9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