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時代的投資理論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2092


巴黎:

歷史會否重複,我不知道,但是前車之履,後車必鑒,是一件人之常情事。

Graham在Security Analysis一書提及美國在一次大戰後出現了一個新的投資理論--------
股票的價值是定全取決於它的未來的收益。

他 說,從這個理論將引伸出三個的危險想法:
1.股息與股票價值的關系是很小;
2.資產和盈利能力沒有大關聯,其資產價值多少毫無意義;
3. 未來的收益才重要,過去的收益不應該被重視,除非把它作為未來的預測。

這新時代的投資理論的出現有它的背景,戰後百廢待起,一些以往收益 的隱定大企業走下坡,另一些企業卻可以迅速走大,企業的資產在清算時,只不過是帳面數字....等等,都做成這個理論成立的"最有力的自辯"。

但 是如果我們細心考研,將發現,這個理論存著危險的想法。

無 論價格多高,普通股都被認為是有吸引力的,普通股是否值得購買完全與它的價格無關,這種看法聽起來荒唐得令人難以置信,而實際上以圖表或未來收益才是重要的投機人卻是以這種方法買股。

如果P/E上到20、35 倍、不是因為那股票的價格太高,而是因為那是抱殘守缺的投資人的標淮過時。但 是若不以過去多年的P/E作為價格的考慮,以用未經證實的"未來的盈利"買股,股票的價格上限將馬上消失,以50、60、甚或100元買入過去的盈利只是1元的企業也是合情合理。而以資產值、過去的盈利、市場價格 作為債券投資的理論將無法能夠自原其說了。

這個原則的一個誘人 的推論是,在股票市場上賺錢現在是世界最輕易的事情。只須把"好的股票"買進來,而不必考慮價格的高低,然後等著老天爺把價格抬上去。這被認為是一種萬無 一失的教條。人們總是這樣問自己: "既然在華爾街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大把賺錢,那麼老老實實地工作對於謀生還有什麼意義呢?"

後來美國股 票市場最終的發展當然不用巴黎再次重複說了。

前幾天看到CKM001君轉述惠理基金高級人員的一番說話,描述現在投資大陸股票要著眼於未 來的看法,雖然他的基金打著Graham的"Value"旗號,但我認為這高級人員的說法並不是新的價值投資法,而只是Graham已在多年前說過的投機 而已。

有人說,贏錢就是硬道理,如果這是真的話,那麼或者我們應這樣說:
"成功的投機就叫投資,失敗的投資就叫投機"。

這 世上也再沒有投資、投機的辦別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04

李學凌:抄襲者永遠開創不了新時代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3/xOMDcyXzM2MjMxOA.html

 

李學凌的多玩世界是十年摸索的結果,但這不是李學凌的夢想,他的夢想借助多玩,YY的成功,成為中國最成功的實時社區,挑戰facebook模式。

 

中關村中國人民大學東門某間酒吧,北京風雨夜,多玩網創始人、總裁李學凌坐在記者對面回望自己這些年的創業之路,不由感慨:當初如果繼續做記者,我還跟大家一樣在跑新聞,為獲得一個提問機會不停舉行。他就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多年前混跡於這片區域。

 

李學凌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青在線」做記者。剛做記者那段時間,他感很"high",見到許多新鮮的人,問許多新鮮的事,談的都是新鮮的想法;做了四年記者之後,他覺得疲了,遇到的都是熟人,不用問也知道答案了。

 

沒任何長進,李學凌覺得不新鮮了,沒勁,他要突破,選擇的切口是觸網。

 

李學凌第一次創業是photocome.com--作為攝影人與照片使用者的分成平台。這個網站很成功,2010年簽約攝影人達到了30萬,收入1.5億元,最近一筆投資來自美國最大的風投公司KPCB (凱鵬華盈)。

 

而李學凌認為,photocom最大的價值不是掙錢,而是這個網站用圖片表現中國過去十餘年的「編年史」,甚至編月史、編日史。對於新聞,他仍有「情結」。說及此處他立起身來,從咖啡館拿起一本雜誌說:「看,這圖片就來自photocom。」

 

之 後他要尋找更能「實現價值」的地方。2003年,他出任搜狐IT的主編,很快又南下廣州去了網易。2003年的網易雖然被稱為「三大門戶之一」,但盛名難 符:日PV只有200萬,與新浪、搜狐已經不是一個量級。李學凌去了之後,強化兩個東西,一是定位民生,二是強化評論。一年後,網易PV達到了3000 萬。丁磊當時的考核指標是每年用戶增長30%,李學凌的成績是1500%。李學凌說:中國網民的增長率是30%,躺著睡覺也該增長30%。

 

新 聞出身的李學凌有更大的目標:超越新浪。這在現在看來已經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李學凌卻說「如果策略得當」,這個目標已經實現了。策略是發力IT、房產、汽 車、遊戲四個領域,每個領域拓展200人的團隊,給五年時間超過新浪。李學凌說:五年之後,在這個四個領域,分別出現了易居、搜房、焦點、易車、車 168、IT168等准上市公司。所謂准上市公司,即財務指標已經完全達到了上市公司要求的公司。

 

但歷史無法假設。當年當他雄心勃勃欲執行策略、在北京招兵買馬之時,網易卻把房產頻道賣給了搜房,價格是800萬人民幣。回到廣州的他被潑了當頭一盆涼水。「這沒法玩了」,李學凌他憤憤的說,但也理解網易當時的決定:要更賺錢,應該聚焦網遊。

 

李學凌決定離開網易,做什麼呢?在北京閒逛,到老朋友雷軍家做客,兩人聊了20多個小時,兩個的一致意見是,做網遊門戶,雷軍願意投錢。「我想幹,也敢幹」。

 

於是,就有了下面他要講述的多玩網的故事,以及裡面隱含的一個「實時社區」的創新夢想。

 

往事並未如煙

 

《21世紀》:四個方向都感興趣,為什麼選擇了網遊?

 

李學凌:四個方向(房產、汽業、科技、網遊)我都超級感興趣,但創業只能做一件事,不能像網易那樣,可以同時開展四條線,只能選一個。當時我跟雷軍共同的興趣是遊戲。金山那時候戰略重心由傳統軟件向網遊轉型。

 

《21世紀》:跟雷軍聊天,聊了一個通宵,對吧?

 

李學凌:聊了一天,差不多20多個小時吧。現在都忘了有多少細節了,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你怎麼想,我怎麼想等。他當時投了100萬美元,在天使裡面算很高的了。

 

《21世紀》:YY那時候還沒有想到?

 

李學凌:我就想證明在網易說的事情,不僅說,也是敢幹的。

 

《21世紀》:在網易呆著其實很成功,為什麼還有離開?是不是覺得日PV3000萬已經是天花板了?

 

李學凌:那倒不是,我在網易特舒服,因為我已經打下江山了,只要每年成長30%就行了。我是想既然幹了這一行,做媒體,你還是得把新浪給弄翻了才行。當時也有機會,博客、視頻剛剛起來,抓住這些是常規打法,我們已經做了嘗試,還得有非常規打法,在正面戰場上超越新浪。

 

《21世紀》:歷史已經證明,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李學凌:非常規做法就是壓注垂直行業,當時選的行業就是房產、汽車、科技、遊戲四個行業。當時我對丁磊建議說,我們只需要在房產、汽車、科技、遊戲四個頻道各投入200人,四年之後,新浪就不是我們對手了。當時定了五年。

 

《21世紀》:後來為什麼沒幹成?

 

李學凌:上市公司面臨監管、拆分的問題,有一大堆的問題,困難肯定是一堆一堆的,最後大家覺得這玩意兒也不是特掙錢,還要這麼折騰,沒什麼意思。

 

實時社區才是未來

 

《21世紀》:什麼時候開始做YY?

 

李學凌:在2005年就做了一個類似的產品,投了一個人,當時不叫YY,功能是一樣的。那個時候,我們還是發現玩遊戲時使用語音溝通的需求挺強烈的。

 

《21世紀》:有沒有想過這是在挑戰騰訊?

 

李學凌:我們根本沒有想過挑戰騰訊,它是不可挑戰的。

 

其 實做的起因很簡單,特別純樸,用戶需要這個東西。2008年時我們看到整個市場需求特別旺盛,我們就做過一次測試,用一台服務器,我們對一起玩遊戲的朋友 說,我們有一個語音聊天的服務器了,你們可以用。第一天服務器就掛掉了,登錄的人太多了。第二天又加了一台服務器,一上去就掛掉了。這下我們覺得這個市場 太大了。現在已經有四千多台服務器了。

 

《21世紀》:面對投資者的時候,你怎樣來描述你的公司?

 

李學凌:我覺得多玩做的是下一代的社區。Facebook、開心網、人人是一種,我們也是做的社區的一種。但我們是一個實時的社區。實時社區是未來,Google+開始推視頻聊天通訊,FaceBook開始推即時通訊和視頻聊天,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現在在做的。

 

《21世紀》:社交網絡未來是不是會分很多類,有哪些特徵的能成功?

 

李學凌:開始各有特徵,一是熟人網絡,比如FaceBook;二是實時網絡,比如多玩;三是,興趣最後的社區就是關係網絡。問題的核心是,大家有沒有在這個社區上能夠解決問題。

 

我在一個YY上看到一個人自稱是俞敏洪,跟一幫人講創業的問題。我不相信是俞敏洪,就用手機給俞敏洪發了一個短信:是不是真的是你?俞敏洪馬上回說「就是」。我驚訝極了。後來我發現,俞敏洪可以用他來講課,記者可以用他來分享消息。

 

《21世紀》:你覺得自己的威脅是誰,騰訊?

 

李學凌:不管別人,要自己發現用戶的需求,抄襲者永遠開創不了新時代。

講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我曾經想過,一個老師能夠在網絡上教50個學生,經過6個月的課程,每個人都真正有收穫。請問,用什麼工具?用BBS?用微博?用論 壇?都不行,只有YY就可以解決。那次俞敏洪去講課,只有800人聽,但我覺得至少可以有數萬人聽。未來YY上的主流不見得是"DJ",而是俞敏洪這樣的 專家、學者、達人,甚至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77

深入華爾街》訴求去貪婪、去奢侈、去資本主義 一場抗議 標記經濟新時代的開端

2011-10-24  TWM




這場運動的確堪稱風起雲湧,人群 的抗議師出有名,但是,包覆在「九九%人民不滿」的旗幟底下,這場抗議卻找不到真正的打擊焦點。與其討論,它會帶來什麼影響,不如轉向思考,它或許該被視 為一個資本主義轉折點的印記。

撰文、攝影‧謝盈盈

這群人聚集在此已經超過一個月了,但,似乎沒有人能提出一個 真正具體而清楚的論述:他們熱中參與的「占領華爾街運動(Occupy Wall Street)」,究竟想要推翻什麼?

當記者走入這場運 動的大本營── 祖科提公園(Zuccotti Park),景況就像是李安電影「胡士托風波」裡的場景:大家在公園中樹立帳篷,食物和資源共同分配,大夥唱歌的唱歌、看書的看書、閒聊的閒聊。在這裡, 大家不必花錢就能飽餐一頓。

十月十五日,占領華爾街運動進入全球串聯的新高潮,但記者隨機詢問華爾街遊行隊伍中的成員,在相同的亢奮情緒 中,卻得到了莫衷一是的抗議訴求。

反華爾街

抗議風暴始作俑者的金融業者一位華裔年輕人說,他原本在華盛頓互惠 銀行工作,二○○八年,公司宣布破產,並且被摩根大通銀行收購,他因為部門減縮人力而遭到裁員,三年了,工作還是毫無著落。「政府救了大銀行,救了銀行高 層的紅利,但這些高層卻不願救救我們,這太不公平了。」他的抗議對象是華爾街的金融業者。

另外一組人馬,發著「結束華爾街獨裁政權── 用社會主義解決問題」的傳單,傳單上寫著「全球資本主義是失敗的系統,無法解決現存的種種社會問題。我們必須站起來,我們必須找出解決方法,我們要的社會 不是一個只會看短利、而不會照顧人民的社會!」記者詢問隊伍中的一位中年男性:「所以,你們要的是社會主義?」「噢……不只如此,我們期待一個擁有充分民 主的社會主義。」記者再問:「我不太懂,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制度。」他沒有回答,只是繼續往前走。

緊接著,記者遇到了自稱農民代表的抗議成 員,他要求美國總統歐巴馬取消農產品的自由貿易條約,救救美國本地的農民。「美國的農產品比外來的好,但價格比不上別人便宜,美國的農民快要活不下去 了。」他說,他的抗議對象不只是「全球化」和自由貿易,也包括了歐巴馬,「他口口聲聲說要改變,但到現在,我看不出哪裡出現了改變。」在祖科提公園,強而 有力的標語高掛在醒目的位置:「我們代表九九%的人民,我們應該要有聲音!」這的確是極具群眾渲染力的一句口號,然而,九九%人民的不滿,實在太過散焦。

反 資本主義

撼動「利己就能利他」的論點「反對華爾街貪婪文化」是這場運動的初衷,華爾街是資本主義極致演繹的舞台,貪婪文化則是資本主義「追 求利己就能利他」的理論基石。於是,資本主義底下每一個造成某一群人心生不滿的公共議題,似乎都成了理所當然的抗議對象。

不得不說,這恐怕 是一場沒有焦點的抗議。

但,即使沒有焦點,不代表這場運動就不該被世人記住。

它不見得能夠帶來多麼可觀或長遠的影響,但必然 已是一個時代印記。首先,這場運動標誌著現行資本主義的嚴重失靈。「利己就能利他」的理論已被推翻,至少,必須接受相當程度的修正。

在二○ 一一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監守自盜」(Inside Job)中,「末日博士」魯比尼是這麼描述這一輪房地產泡沫的發生原因:「在房地產證券化的生物鏈中,從最上游到最下游,每一個參與成員的眼裡,都只看到 自己的利益,沒人在乎這批資產的真實品質。」放出次級房貸的銀行忽視消費者的償債能力,只顧著發出更多貸款;投資銀行並不在乎每一筆貸款的品質,只是盡情 地將一堆貸款包裝成新的投資商品,並且積極銷售;營收來自金融業者的信評機構,給予這些「有毒資產」極高的信用評等;投資人並不在乎自己是否真的了解這些 「新商品」,而是被誘人的獲利空間所吸引。

另方面,美國財政部、聯準會和其他金融監管機構,只看到新商品所創造的空前繁榮,而把某些警訊置 之不理;甚至,勇於申請貸款的消費者本身,也忘了衡量自己的還款能力,只想利用極寬鬆的貸款環境,住進更大更好的房子。

從上到下,生物鏈裡 的每一個成員,都在貪婪地追求「利己」,結果,是創造了空前的資產價格泡沫,也讓全球經濟掉入今天的黑洞之中。

「反貪婪」,反對的是資本主 義的本質,但這樣的本質恐怕不只存在於抗議者口中的「一%精英分子」,一般投資人、甚至消費者,何嘗沒有受到貪婪文化的薰陶,追求超過自己能力的生活,追 求不切實際的投資報酬?

於是,這場「占領華爾街」運動的另一個印記,或許也標誌著美國人民對於金錢觀念的自省。消費觀的微妙轉變,其實已在 金融海嘯發生之後逐漸開始。

反奢侈

改變「以一借十」的消費模式離開紐約,記者來到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喬 治城,在這裡,三所私立大學聚集其中,以往,店家光是靠著大學生的驚人消費力就能賺滿荷包。金融海嘯發生前,喬治城的街上開滿時尚小店,而那些位在波多那 米河畔的餐廳,拜學生之賜,每天晚上都座無虛席。

不過是三年時間,時尚小店的數量剩下一半,街上到處都是「出租」或「出售」的招牌。瑪莉安 經營的歐洲服飾店,打從雷根總統時代就在此開業:「以往,每到年末時,我總要擔心店裡的衣服不夠賣;現在,每天願意掏錢出來的人,十根手指頭都數得出來。 很多人都改變了,之前的常客、那種一出手就刷卡上萬元的客人,都不見了。」她說,從來沒有看過如此蕭條的喬治城。

新增的幾個店家之中,生意 較好的是兩家「二手衣物店」。二手店裡賣的不只是衣服和飾品,台灣人不太會買的「二手鞋」,竟也成了店裡的主力商品之一。

老闆說,他看準美 國人的消費行為已經改變,「美國人已經了解,錢要花在該花的地方,開始勒緊褲袋;不只這樣,家裡能賣的、能變現的東西,也都願意花時間整理,拿出來換成現 金。」從祖科提公園裡的「資源共享」,到喬治城的二手商店;從華爾街上反對貪婪的傳單,到高掛出售招牌的名牌店面,美國人正在改變自己過往的泡沫式消費行 為,也正抗議著資本主義的泡沫結構。

占領華爾街像是一場沒有焦點的抗議,但,它或許正宣告了一個經濟新時代的開始,一個去貪婪、去奢侈,也 難以期待泡沫再起的經濟新時代。

1%精英的心聲:

「美國只有贏家與輸家!」在美林證券工作的約翰(John Roomy)說:「沒有想到在工作20幾年之後,自己竟然成為『被革命』的戰犯,對我們來說,華爾街精神正是促成美國強大的最佳象徵,當工人寧願領失業救 濟金也不去找工作的今天,華爾街仍然沒日沒夜、放棄睡眠與娛樂,一心力爭上游,來實現我們的美國夢。」他強調,最近有幾個投資銀行主管組成了「反占領華爾 街組織(Occupy Occupy Wall Street)」,他們發出的新聞稿,頗能夠代表「戰犯」的心聲:「美國不是幼稚園,美國只有贏家與輸家,這個國家是讓那些選對行業、又認真工作的人變得 非常富有,我們很驕傲自己的財富,而且不會坐視懶人在我們後院亂搞!」

(乾隆來)

台灣年輕人仇富情緒調查

10 月15日,「占領華爾街」運動進行全球串聯,台北的「占領101」活動雖然相對冷清,但據本刊與波仕特線上市調公司合作的網路調查,台灣年輕人對富人的印 象仍以負面居多。

即使可能傷害經濟成長,你贊成調高富人稅率嗎?

非常贊成 35%

贊 成 53%

不太贊成與非常不贊成 12%

調查說明:

樣本來自波仕特線上會員資料庫,採線上問卷調查,回收時間 為2011/10/14-2011/10/17,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102份, 95%的信心水準下, 抽樣誤差正負2.95個百分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12

狗不理包子排隊IPO 老字號難跟上新時代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3/1ONDE4XzM5OTE1OQ.html

2月1日證監會首次公開了發行股票審核工作流程及申報企業情況,在295家擬IPO企業名單中,天津狗不理集團赫然在列。此消息一經公開,立即招來網友的一通「板磚」和質疑。

此 前,由於監管當局紛紛提高了餐飲企業的IPO門檻,眾多餐飲企業被擋在A、H股市場之外。今年初證監會更是將「明星企業」俏江南劃為終止審查企業。而對於 此次狗不理IPO通過審查,業內人士認為或是因其打出中華老字號的招牌。但在競爭激烈的餐飲行業,百年金牌老字號也未必能適應新時代變化。

投行人士表示,餐飲企業上市都存在一個難題,就是「收入、成本無法可靠計量」,二是不能規範地「納稅以及給員工上保險」。因此,若想成功上市,先要闖過財務數據計量這一關。另外,其主營業務不突出,成長性及核心技術缺乏都可能成為其IPO過程中的「傷疤」。

行業「通病」或為上市添堵

回顧近幾年國內餐飲企業的上市歷程可以看到, A股主營為餐飲的上市公司只有兩家,07年上市的全聚德(002186)和09年上市的湘鄂情(002306)。此後,再無餐飲企業上市獲批。

業界普遍認為,原因在於監管部門對行業特殊性的考慮,一是餐飲業「收入、成本無法可靠計量」,二是不能規範地「納稅以及給員工上保險」。這也是去年監管部門對俏江南遲遲不落批文的重要因素。

按業內的說法,證監會早在去年就將擬上市餐飲企業的年利潤標準由3000萬元提高至5000萬元,並對上市餐飲企業增長率、淨資產、盈利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俏江南的IPO申請終止審查,小南國掛牌前夜放棄上市,北京金漢斯也遭叫停。

據港交所上個月發出的指引,對擬在港上市的餐飲企業披露的7大要求包括:「供貨商、食材來源及其價格」、「同店銷售額及桌/座流轉率」、「現金管理」等。因此,狗不理若想成功上市,先要闖過財務數據計量這一關。

主業不突出 成長性遭質疑

「狗不理」包子是全國聞名的傳統風味小吃。始創於公元1858年清朝咸豐年間,現是一家以餐飲業為主營,兼具速凍食品、特色定型包裝食品開發、銷售為輔業,擁有70餘家特許連鎖企業的集團公司。

「狗不理」集團網站信息顯示,目前「狗不理」集團旗下擁有以高檔酒樓為主業,經營領域涉及中式簡餐、物流配送、速凍食品等多種業態。2000年還併購了東方飯店,改建成狗不理大酒店。

曾有人發出質疑,上市後的「狗不理」到底是以大眾包子為主業發展,還是要將股民的錢投資到酒店等其他主業上?目前看來,其業務紛繁、各業務收入佔比也尚未明晰,給其上市之路再添變數。

另外,狗不理包子作為「主打產品」,因屬於麵食且地域性很強,而且顧客普遍反映包子除了材料昂貴,味道並無特別之處。由此看來,其成長性與核心技術問題都略顯匱乏。據此,業內人士認為其最終上市的可能性很小。

網友質疑:

經披露「狗不理」排隊IPO上市的消息後,就引來網友的一邊倒質疑,有的網友還從餐具不環保、服務管理差、價格貴等方面列舉了五大失望理由。有網友調侃,這包子可以入選奢侈品了。

@甜餑餑:狗不理已經忘記了自己賣的終究是包子,一家對自己產品定位都不夠理性的企業要上市,我很好奇進行投資的會是哪些人。

@狂馬:俺覺得做食品的公司真不應該上市,好像他們融資的目的就是為了做出特別貴的食品…譬如天價的酒、榨菜和包子。

蠍子婆嘛:把普通小吃做到這種精細程度,估計剩的只是品牌附加值了,根本沒味道可言。

CecilTang:台灣人可以搞個鼎泰豐,大陸為什麼不能有狗不理。又沒人讓你天天吃,上市圈錢有錯,但錯不在價格上。

周 文同學: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天津人,我對狗不理已經無語多年,曾經的大眾食品已經不再大眾,今年過年特地為了老婆去了總店,8個包子130元大洋,大小跟 外面5角一個沒區別,味道也就那麼回事,諾大一個店子只有幾個外地人,想問這個天津一絕還是給天津人吃的嗎?還是懷念小時候按斤稱,大家排隊的美味…可惜 啊。

小熊零零七:「一位負責人表示定價96元/8只的「傳統精品小籠豬肉包」只是其中一款產品,由於採用了澳大利亞進口的小麥,」那麼我就想問了,你一個天津狗不理包子你不用天津的糧食你跑澳大利亞去幹嗎?難道第一個狗不理包子的面是澳大利亞買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59

北中南7大縣市457站 超圖解 捷運新時代 捷運好宅 達人教你聰明買

2012-05-21  TWM



「逐捷運而居」已是房地產的顯學,適逢油價飆漲,捷運宅更是購屋最佳選擇。 全台將陸續興建18條新捷運線,預計捷運站總數將增為457站,捷運大時代已經來臨! 由台北經驗顯示,捷運宅最佳購置時期為通車前5年內,從現在起,將是買捷運宅的最佳黃金時期。 捷運宅怎麼挑,才能享受便利又賺到增值?
搞懂其中「眉角」,你也可以成功入主捷運好宅!

製作人•李建興 撰文•李建興 研究員.孫蓉萍、陳兆芬星期三早上,理應是一般薪水階級窩在辦公室辛苦掙錢 的日子,但六十五年次的劉熙明,卻不疾不徐地穿梭在新北市各個捷運站附近的巷弄,端詳著周遭的房子。從他樸 素的穿著,任誰也看不出來,還不到四十歲的劉熙明,已在房市縱橫十六年,鼎盛時期,在大台北地區還坐擁近二 十套房。最令一般小市民稱羨的是,其手上的房地產,多半是眾人夢寐以求的捷運周遭好宅。

問起這位「捷運地產王」的購屋經,從一九九六年買下第一間房時,就不脫「捷運」二字。那年捷運中和線正如 火如茶地施工,整個環境烏煙瘴氣,雖然木柵線︵現為文湖線︶已經通車了,不過當時台北人多半還看不出捷運的 價值,因此中和一帶的房子根本乏人問津。

然而,劉熙明想的不一樣,他預測,以往台北人買房都逐公車站牌而居,但隨著塞車問題越來越嚴重,捷運很快 會成為台北人最主要的通勤工具,到時候房市將應聲大漲。於是他就拿著念專科時代打工賺來的三十萬元當自備款
,再向銀行貸了二百七十萬元,大膽地買下了捷運景安站旁一戶十八坪大的預售套房。

劉熙明的判斷是對的!當捷運陸續通車後,台北人漸漸體認到捷運的珍貴,因此房子才一交屋,立刻有人出高價 要他割愛。但看好捷運宅增值潛力的他,卻選擇先以月租金一萬五千元出租養房,而這租金,不但可支應房貸月付 金額,甚至還有數千元的盈餘。幾年後,他以五百多萬元賣掉房子,足足賺了二百多萬元。

增值!
沿著捷運找標的    致富故事比比皆是初試啼聲嘗到甜頭後,開啟了劉熙明以房滾錢,以房養房的生涯。 相對於一般人總以「地段、地段、地段」作為購屋準則,劉熙明奉行的則是「捷運、捷運、捷運」。二○○三年
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爆發時,他看中了一戶位於捷運萬芳醫院站、十八年的老房子,當時房市兵敗
如山倒,但劉熙明卻在沒人敢進場時,以每坪十一萬元的低價買進。沒想到才兩年,就以每坪二十萬元順利出售
,房價幾乎翻倍。

後來,他又相中了位於新店市公所站旁,一處坡道上的小套房,當時多數買方因為房子位於山坡上而望之卻步
,但劉熙明認為,雖然房子賣相不好,價位卻足足比捷運站口的便宜了兩成,最重要的是,房子步行至捷運站也才
五分多鐘,因此他又以四百多萬元的低價購入,再花幾十萬元裝修,這次只留了幾個月,一脫手,就以六百多萬元
賣出,賺了二百萬元。

就這樣,因捷運宅而累積第一桶金的劉熙明,就如同玩大富翁遊戲一樣,按圖索驥地沿著捷運線買房,累積了可 觀的身家。即使歷經了多次的房市震盪,他手上的捷運宅仍立於不敗之地。

事實上,整個台灣像劉熙明這樣「瘋捷運宅」,且因捷運而貴的個案,比比皆是。自從一九九六年捷運木柵線通 車後,台灣進入了捷運時代,國人的生活已緊緊地和捷運交織在一起。由於房市的動能來自於人潮,因此捷運也徹 底改寫台灣人的購屋習性。根據《》調查,雖然捷運尚未全面普及,而全台把捷運當成主要通勤工具的人
,也只占了一九.三%,但談到買房子,卻有近六成表示願逐捷運而居,甚至在捷運密布的台北市和新北市,以近 捷運為購屋首選的更高達八成和七成四。

「住在捷運旁的最大誘因就是『增值』!」高力國際不動產投資部副總裁柯昇沛以台北市為例,去年在奢侈稅的 空襲下,北市房價終止了自SARS以來的連八漲,每坪均價下挫了二.七九%,但在買氣一片疲弱下,距離捷運 出口三五○公尺內的捷運宅卻逆勢揚升了四.九六%,而這一漲一跌之間,就差了近八個百分點。

再根據調查,台灣人平均願意加碼一一.七%資金購置捷運宅,這與台北市的狀況不謀而合。目前北市捷運屋均 價五十八.八五萬元,比起一般行情五十二.二萬元恰好高出了一一%。

以往,捷運似乎只是北高兩大都會區居民的專利,但未來幾年,整個台灣將興起「捷運大浪潮」。

據了解,除了大台北地區動工興建中的數條捷運外,桃園、台中和高雄也將有新的捷運線誕生,就連新竹、台南
,都隨著台鐵捷運化(仿效日本通勤電車模式,將市區鐵路高架或地下化,並加設據點密布的通勤車站),相繼成
為捷運都市。總之,若以目前已動工或確定興建的捷運來看,未來全台將增加十八條新捷運,這使得七大都市將多
出二四七個通勤車站,總站數將大幅增為四五七個。

搶進!

各都會區全面施工   

五年內為購屋黃金期「全台逐捷運而居的大時代來了!」面對如雨後春筍般的新捷運,住商 不動產企畫研究室主任徐佳馨堅定地預測,未來在都會區,無論推案或民眾購屋,十之八九將無法和捷運切割。她 甚至語帶詼諧地說:「以後在台北買非捷運房,恐怕很難!」而事實上,「瘋捷運」這檔事,已悄悄地在新捷運都 市發酵了。

以目前捷運綠線正在施工的台中來說,捷運崇德站附近的﹁德鑫巴黎第六區﹂銷售經理周翔就表示:「雖然台中 人對捷運還在摸索,但經驗豐富的台北人,卻悄悄地逢低介入了!」據透露,在台中,就有台北人一舉買下八戶台 中捷運宅,這位買主出手之快,讓接案的銷售人員十分震撼,但沒想到買主竟不以為意地回應:「怕啥?捷運就在 旁邊,還怕無法增值?」台北人搶進的心態,其實其來有自,「他們堅守的是『五年買地、三年買房、一年買店』 的經驗法則!」擔任過台北市捷運局局長的總統府國策顧問范良銹就分析,以台北捷運的經驗,在捷運通車五年前 是低價搶地的好時機;而完工前三年則是烏煙瘴氣,住宅房價最低迷,卻也是逢低買房的吉時;至於即將營運的最 後一年,由於站口圍籬拆除,道路回復清爽,則是搶店面的最後良辰。

范良銹以自己為例,原本家住台北市泰順街的他,在九三年捷運新店線剛動工,就瞄準了當地的房子,當時雖然 環境一片混亂,但范良銹卻認為,等到捷運一通車,房價勢必飆至天價,同時他算一算,新店線預定五年後通車
,以預售屋三、四年的施工期,當交屋入住時大約是通車前一年,也巧妙地躲過了交通黑暗期。

於是,范良銹趁著房子賣相最差時,以每坪二十一萬元買下大坪林站的預售案「江陵京都」。當時這項決定,讓 住慣了台北市中心的家人十分反彈,甚至等到交屋了,還一度拒住。

孰料,等到九八年捷運通車後,新店的生活機能大為改觀,至今附近的平均價位已達到四十六.三萬元,等於是 當時進場時的二倍。

因此,面對即將到來的「大捷運潮」,徐佳馨苦口婆心地提醒,「從現在到未來五年內,將是卡位捷運宅的好時 機!」以新北市來說,目前興建中的準捷運站,還看得到每坪均價二十萬元左右的地段,「這將是搶進大台北二字 頭超值捷運宅的最後一班列車!」價差!

四大關鍵   


捷運房價天差地遠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房地產界有一句術語:「買房,跟著捷運走!」但根據﹁好房 網﹂提供的數據發現,同樣是捷運宅,價位卻天差地遠。

以目前全台捷運住宅最貴地段︱︱ 板南線上忠孝敦化站來說,每坪單價高達八十八.一萬元,這足以在高捷的橋 頭火車站買下十二戶還有找。摒除南北差異,同樣在台北市,忠孝敦化站的房子也能換得二.六三戶忠義站的房子
。就連相鄰的兩站,房價也可能差距甚大,拿文湖線的六張犁站和科技大樓站來看,只差一站,每坪單價竟差了二 十三.六萬元,差距達四六.三六%。

「捷運宅並非放諸四海皆準!」全國不動產董事長葉春智提醒消費者,捷運雖然肯定會對房地產價值加分,但站 與站間巧妙各有不同。「最怕的是買了被市場過度包裝、價格被高估的房子!」因此未來買房,不僅要跟著捷運買
,還得拿出專業來評估。

《》調查發現,購屋者買捷運宅除了最先考慮房價外,第二重視的是周遭的生活機能,第三為通勤時間。 而調查結果也呈現南北兩樣情,這都深深地左右捷運房價的未來走勢。我們特別集結了鐵道、房仲、代銷以及投資 專家的想法,理出了「時間距離、地域差異、硬體設計、都市計畫」等四個主導捷運房價的關鍵因素。

關鍵因素1:距離差異

把握﹁三三七七﹂原則    算出黃金距離首先是對於時間和距離的看法。根據調查,捷運族能接受從家裡走路到捷 運站最長時間平均是七分鐘,台北市捷運局綜合規畫處處長王偉認為,這是個極具關鍵的數字。他解讀,以人類步 行速度每分鐘平均五十公尺,折合距離大約是三百五十公尺,而正是捷運到住家的合理範圍,太遠,恐怕就不這麼 被購屋者青睞了。
而再看一般上班族認定從家裡出發到公司可忍受最長通勤時間,平均值為二十七.二八分鐘,也就是在半小時以 內。若扣掉從住處到離家最近的捷運站,以及下了捷運後到公司的時間,通勤族實際搭捷運的時間約十五分鐘,換 算回來,則是六至七站,相當於票價三十元以內。因此,通勤三十分、票價三十元、捷運坐七站、走路七分鐘的﹁ 三三七七﹂原則,堪稱為捷運宅的黃金距離!
除了對時空的想法外,捷運宅受歡迎的程度往往還與各地民情息息相關。根據調查,全台民眾對於捷運的依存度
、所認定的捷運黃金距離,以及捷運宅的價值,都呈現出南北差異。


關鍵因素2:地域差異 價格認定、搶手程度,跨區投資要注意以捷運的依存度來看,台北市民以捷運為主要通勤工具的比率高達五六
.二%,遠高於其他交通工具,然而一旦出了台北市,機車則是最主流的交通工具,其中,高雄市捷運族只有二三
.五%,間接說明了何以高雄捷運宅的搶手度遠不及台北,這對於想要跨區投資捷運宅的人,十分關鍵。

代銷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烱輝舉例,○六年底,正逢高雄捷運大興土木,當時在美麗島站附近就有一個新建 案想複製台北捷運經驗,主打未來捷運新生活;但據了解,買主幾乎都是台北人,高雄人買單的寥寥無幾,使得不 少台北客被套牢其中。直到近幾年高雄捷運族漸漸被養成,該案價格才有了起色,當時的台北買主才一一解套。
南北的差異,亦出現在對合理距離的界定上,其中,北台灣民眾尺度明顯高於中南部人。 拿合理的通勤時間來說,新北市人接受度最大為三十一.二六分鐘,台北市則為二十九.九八分鐘,台南人最低
,為二十三.九七分。永慶不動產南區業務副總經理楊政曉指出,這看似短短的幾分鐘之差,卻代表著各縣市的捷
運族購屋時的標準,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圈內圈外行情恐怕差很多。


關鍵因素3:站體屬性 雙捷運站、共構大站,複式好站為首選高雄福懋建設總經理涂耀斌則進一步提醒,台北經驗無法全然往南複製的
,還有買方對於捷運宅的價格認定。

調查指出,當問及買方願意加碼多少來購置捷運屋時,新北市幅度最大,達一二.八二%,若以新北市三十坪住 宅平均房價為七七七萬元計算,加碼金額則為九十九.六一萬元;而台北市人也願意多加一二.四九%,以北市平 均總價一五六六萬元來算,為一九五.五九萬元。

反觀同樣有捷運的高雄人最為保守,僅願加碼一○.九二%,以當地房價折算,加碼金額只有三十五.三八萬元
,「台北人南下買捷運房,可別傻傻地以台北標準豪氣加碼!」就算在同一個都市,地段相當的捷運站,也會呈現
截然不同的人氣。檢視北捷流量最高的超人氣站,不外是兩條捷運線交會的雙捷運站;與高鐵、台鐵匯集的共構站
,以及兼具公車主要轉運據點的轉運站。以板南線上的忠孝新生站來說,隨著蘆洲線通車,由單捷運站變為雙捷運
站,至今流量大增了一五.九%,房價更上揚一二.三九%。

另外,像同為與台鐵、高鐵共構的北捷板橋站以及高捷左營站,都是當地的十大人氣站之一,反映到房價,板橋 站的均價四十九.五萬元,居新北市之冠。而房價十五.六萬元的左營站雖非高雄之最,卻以一六.四二%年漲幅 技壓群雄。至於新北市第一大人氣站︱︱ 新埔站,則拜不少新莊、中和的公車族前來轉乘捷運,在轉運效應下,每 年吸納一四五一萬人次進出,在人潮推升下,新埔目前的平均房價為四十三.四萬元,堪稱為新北市的黃金地段。

而轉運大站往往也會出現在捷運線的終點站,以蘆洲站為例,就吸引不少來自於八里、五股通勤族跨區前來搭捷 運,甚至移居至此,這使得原本偏僻的蘆洲站,通車一年多以來,房價大漲了一五.○四%,每坪單價順勢站上了 三字頭(三十.六萬元)。


關鍵因素4:開發差異 複合商圈、都市重劃,錦上添花更搶手既然捷運和房地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捷運站旁商圈、重劃區等都市計
畫的樣貌,也深深地左右著該站的房市。

以板南線來看,由於行經了新板特區、台北站前、忠孝東路以及信義計畫區等四大超級商圈,全線年度運量就高 達二.五三億人次,比第二大線淡水線人潮高出三成,堪稱為「捷運黃金線」。

而人潮帶動房價,北捷的前十大人氣站,板南線就囊括了七個站,印證到房價,北捷房價最高的十大黃金站中
,板南線也占了一半。

這項效應在高雄一樣行得通。高捷流量前五名的大站,巨蛋、三多、中央公園、左營,都同時擁有百貨商圈加持
,其中房價每坪十六.六萬元的巨蛋站,更是高雄房價最貴的五大站之一,自高捷通車以來,已上漲三成七。

誠如房地產界最老生常談的一句名言:「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在捷運大時代來臨之際,只要做好功課,搞懂 其中的「眉角」,你也可以成功入主捷運好宅!

大捷運時代來了!

—— 各大都會區未來捷運版圖規畫通車時程(年) 所屬縣市 捷運線 新增站數2012 台北市 信義線(中正紀念 堂-象山) 6


(不含中正紀念堂站)

2013 新北市、桃園縣 機場捷運線(中壢-三重) 21 台北市 松山線 7
(不含西門站)

2014 台北市 機場捷運線(三重-台北) 1 高雄市、屏東縣 高雄屏東潮州捷運化 6 台中市 台中段高架、捷運化
10 高雄市 高雄輕軌水岸段 14 2015 台中市 台中捷運綠線 18

新北市 環狀線

(大坪林-五股工業區) 14 2016 高雄市 高雄環狀輕軌市區段 21 新北市 淡海輕軌(綠山線) 10 新北市 淡海 輕軌(藍海線) 9 2017 台北市 信義線(象山-廣慈博愛院) 2 桃園縣 桃園段高架、捷運化 7 高雄市 高雄市區 鐵路地下化計畫 10 2018 台北市、新北市 萬大樹林線 22 台北市、新北市 民生汐止線 18 台南市 台南市區台鐵 地下、捷運化 3 計畫中 新北市 安坑線 10

新北市 三鶯線 14

台北市 社子輕軌(天母線) 11 台北市 社子輕軌(大龍線) 10 台北市 環狀線南北線段 16 新北市、台北市 環狀線北環段(五股工業區-劍南站) 11

(不含劍南站) 新北市、台北市 環狀線南環段
(動物園-大坪林) 5

(不含大坪林站) 資料來源:台北捷運工程局、高雄捷運公司、台鐵局、鐵工局 製表:陳兆芬、李建興

三大鐵道專家    教你看懂捷運房《》問(以下簡稱問):目前油價大漲,搭乘捷運、台鐵捷運等大眾運輸 工具,會比較划算嗎?

交通部鐵路工程局局長許俊邊答:以目前捷運每公里平均票價約莫3元,雖然騎機車,以目前每公升35元油價計算
,每公里只花1.75元油資,但若加上車子折舊和保養,換算回來,成本則墊高至4.75元,足足比搭捷運貴了6成,更
遑論是開車了!另外,一列捷運即可取代30輛公車,是最環保的交通工具,已是世界各國的主流運具。
問:為了節省經費,目前全台各都會區許多捷運採台鐵舊線再加捷運化,這對都市民眾的影響為何? 台灣鐵路局局長范植谷答:台鐵捷運化雖然受到舊系統先天限制,班次較稀、站距較大,在通勤機動性上,稍微
不如正統捷運。但由於其多半為舊地改建,不用徵地、興建較快,再加上行經各都市精華地段,具備現成的人潮
,商圈不用重新養成,效益可期。
問:既然南北對捷運的依存度落差很大,出了大台北,捷運宅是否就不值錢了? 高雄捷運公司董事長吳濟華答:捷運運量需要養成。台北原本的公車人口就多,加上捷運路網綿密,捷運族數量
遠大於高捷。但在北捷還只有淡水線和木柵線的營運初期時,月運量為238萬人次,還低於高捷第一年月運量372萬
人次,顯見高捷大有可為。而目前高捷的日運量已由10萬人次成長5成至15萬人次,這對周遭房產絕對有幫助。

捷運之最!

——3分鐘掌握全台超級捷運站頭銜 捷運站 年度流量 房價 房市價值全台人氣最旺 台北車站 5615 53.1 為全 台北甚至為全台的通勤中心,適合投資商辦、租屋、店面等通勤族概念房地產產品。

新北市第一大站 新埔站 1451 43.4 拜集結中和、新莊等通勤族轉運,為新北人流量最大的站,人潮甚至超越忠 孝敦化站,房價卻低於台北市,最適投資包租。





 
: 封面故事(同書皮)/080       


高捷人氣之最 高雄車站 515 15.6 為捷運、台鐵共構站,目前台鐵地下化及捷運化工程已近完工,未來高鐵更預 定延伸至此,通勤機能可期。

全台房價最高 忠孝敦化站 1415 88.1 具大安區黃金門牌,又有忠孝及敦化商圈名店、百貨加持,住宅、店面價 格水漲船高,為陸資及台商獵店置產首選。

新北市房價最高 板橋站 1111 49.5 為台鐵、高鐵、捷運三鐵共構站,受惠於新板特區開發成功,被視為新北市 的信義計畫區,商圈人潮明顯成長。

高捷房價最高 三多商圈站 374 19.5 大遠百、SOGO、新光三越、85大樓等知名百貨和地標齊聚,有高雄的曼哈頓 之稱,隨亞洲新灣區陸續開發,前景可期。

全台增值最多 新店站 339 38.6 受惠新北市升格以及環狀線動工等利多加持,被視為新北市大安區的新店,5年 房價成長1.3倍,備受投資及置產族青睞。

台北增值最多 科技大樓站 481 74.5 5年來房價成長90.05%,為台北市之最,過去因地處市中心邊陲房價委屈
,近年則明顯展現補漲行情。

高雄增值最多 文化中心站 107 16.3 為文教優質商圈,近年多起豪宅建案在此推案,推升了附近行情,目前新建 案平均單價已上看3字頭。

房價最委屈 永寧站 529 25.4 台北捷運各站房價最低,但其為板南線末端,為三峽、鶯歌轉運至北市的重要據點
,未來並與萬大樹林線交會。

註: 1. 年度流量為2011年各站出站人次,單位:萬人次。

2. 房價為2012年各站周遭500公尺內現行房價,單位:萬元╱坪。

3. 以已通車的捷運站為觀察樣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70

新時代能源(0166)資產之賣方(完成)

在2012年9月13日,新時代能源(166,前太平洋興業、新時代集團)旗下Clear Elite Holdings Limited宣佈向一位Yiu Wing Hei購入的Golden Giants Limited的股權,作價5,447.5萬元,以3,847.5萬元加1,600萬承兌票據支付,所花的現金已經是運用的資金已是上半年手上的現金4,000萬的大部分,並需要動用之後配股所得得資金。

Golden Giants Limited在2012年2月22日成立,相信都是為這次收購成立,主要資產為於美國猶他州Unita Basin Well 覆蓋及包圍該30 個井眼之部落及收費土地上之30 個井眼及2,300 英畝土地之80%淨收益當中之75%營運權益,資產淨值只是1,048,7萬,較收購價有80.75%的折讓。

據公司方稱,收購目的是「擬進一步提升能源及天然資源相關業務之投資組合」。

但是這名英文中國人,肯定是香港人的拼音,為何會這樣奇怪? 現在我們揭一揭他的面紗。

根據谷歌大神的資料,Yiu Wing Hei其實是叫姚永禧,是財華社(8317)的執行董事,在2010年勞玉儀因創辦人余剛財困失利入主後,才正式成為該公司的執行董事。根據財華社2012年年報的資料,他的履歷如下:

「姚先生,32歲,為俊安資源(香港)有限公司(股份代號:988)之投資部總監;亦為於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
市的天益有限公司之投資顧問。姚先生持有香港大學學士學位,主修經濟及金融。彼於香港證券買賣及資產管理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姚先生於發展印尼及菲律賓採礦項目方面擁有逾五年經驗。現從事煤炭及貴金屬等商品買賣。姚先生自二零一零年八月二十六日起加入本集團。」

可以見到他應該是一些財技份子,估計這個人的經歷是讀完書後進入了一些證券行打工,之後好好彩給他搭上了幾間上市公司的老闆,在2007年後成功幫一些資源公司搞錢,於是就進入了資源行業。他的際遇又使他遇上了民企老闆和上市公司,上面提及到的天益和樓東俊安其實有關,以前鱷兄和筆者的文章都寫過。相信又可能之前之後認識勞小姐,又進入了這家公司看看,做做兼職。現在的工作可能就是一個通天經紀,撮合上市公司和等錢駛的老細。在這收購上或者是人頭,或者真是他,賺些錢吧。

這一日,新時代能源又和與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就共同發展國內外石油及天然氣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內容就是一堆廢話,我地要合作,細節就欠奉,這使我想起當年蒙古能源(276,前宇宙航運、保華地產、新世界數碼基地)和眾多國企合作,如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總公司國家電力投資總公司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中國石油總公司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中國慶安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大慶石油管理局中國冶金科工集團,當中有有一位羅綺萍小姐曾質疑過這些是虛構,當中巧合的是,當年她是財華社的主編,加上鄭裕彤和賭王相熟,當年盧小姐以前的好朋友何永安都和賭王有些熟。這使我有一些很可怖的推論,我還是不要說了。

延伸閱讀:
1. 公告大玩"矇混過關" 是蒙古能源還是蒙蠱能源?
http://www.p5w.net/stock/hkstock/gsxx/200709/t1220065.htm


2. 濫用法律 恫嚇傳媒
http://www.p5w.net/stock/hkstock/gsxx/200709/t1224678.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93

沒有泡沫便沒有新時代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7.html
中國是共產黨政權,香港沒有普選,已經成為當今香港政府管治的原罪。
近年中港矛盾似乎愈演愈深,在全世界發中國熱之際,郤只有部份香港人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智慧和勇氣力拒中港融合。2009年下旬香港政府在推動整個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計劃時,曾引起極大的社會爭議兼連場政治運動,當中「菜園村事件」更是焦點所在。結果政府竟「漠視民意」,粗暴地通過有關法案。有關香港應否興建高鐵乃至中國建設高鐵是否明智的爭議甚多,但其中有兩大點是強國「差不多」精神管治下的營運安全性和高鐵大笨像是否毫無效益的貪污溫床是其中重點爭議。豈料不久便發生了2011年7月23日20時34分的「溫州列車追撞事故」,當中40人遇難和192人受傷而及後中共處理事故之手法亦令人髮指。到了2012年8月3日,鐵路系統內部通報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涉嫌違紀的六大問題,根據披露劉志軍為了三名紅顏知己,竟以職權之便為山西女商人丁書苗謀取中標30億元的項目而當中收取回佣。因此當天對高鐵的安全性和作為貪污的溫床之憂慮是有根有據的!
其實在十九世紀,英美同樣有鐵路泡沫風潮(Railway Mania)。早於1830年代來往曼徹斯特和利物浦鐵路開通後,豐厚的利潤和股息加上英倫銀行減息刺激投資鐵路的狂潮,其中鐵路大亨George Hudson更是其中的表表者。作為當代民主發展得最好兼國力獨步天下的大英帝國,其國會議員對審批鐵路方䅁有生殺大權。加上英政府奉行Laissez-faire政策,令鐵路投機者以送股票或現金收買為民請命的代議士通過法案,更有甚者其中的鐵路公司其實由MP擁有。同時銀行亦提供一成孖展供投機者炒賣鐵路股票,在配合報紙財經演員吹捧下,英國鐵路概念股升得不亦樂乎。直至1846年,共有272條鐵路方案被批。後來英倫銀行加息令泡沫爆破,其中有三份之一的項目無法完成。而鐵路大亨George Hudson亦因泡沫爆破被揭發在Eastern Railway和其他項目中向MP行賄而身敗名裂。在這場風暴後共建鐵路6,220英里,佔今天英國鐵路11,000英里的56.55%! 
在大西洋彼岸的民主大國 – 美利堅合眾國亦同場加演美洲版鐵路風潮。其中最經典的鐵路醜聞要算是1872年在美國總統選舉期間爆發的Crédit Mobilier Scandal。話說當年美帝批准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Union Pacific Railroad)興建第一條橫貫美洲大陸鐵路的「太平洋鐵路」(Pacific Railroad),但由於其中路過的地勢複雜兼通過紅番這個境內反動分離分子的地區,其投資乏人問津。
今天中共的「四縱四橫」高鐵網絡其實便是當年美帝的泛美洲大陸鐵路的翻版。既然美帝決心建造這項當年效益成疑的大笨象,官商政界自然樂於配合大玩Insider刁。話說上市公司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旗下有同系大股東和內幕人仕持有的另一間上市公司Crédit Mobilier of America承包這項「艱鉅」任務,聯邦政府撥款94.65百萬美元予聯合太平洋鐵路後,公司以50.72百萬美元外判建築項目予Crédit Mobilier這子公司。Crédit Mobilier收到款項並不是先找鐵路華工的血汗錢,而是以低價買入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股票和債券然後倒賣圖利,Crédit Mobilier股價自然節節上升。由於實際建造成本遠低於聯邦政府撥款,聯合太平洋鐵路外判工程予Crédit Mobilier後仍有非常可觀的43.93百萬元利潤,毛利高達46.41%!據事後揭發此事的紐約時報和聯邦政府調查所報導,聯合太平洋鐵路能以如此高價投得聯邦政府支持和國會撥款,當中說客居功至偉。原因是不少美國國會議員收受了不少聯合太平洋鐵路和Crédit Mobilier股票甚至現金賄款,因此這條鐵路得蒙政府在財政上全力支持!今天中國有血汗工廠,當年有鐵路華工,都是被美帝官政商勾結剝削的支那人!
當年這種大英帝國Laissez-faire政策和美國的鐵路風潮,今天學運領袖稱為官商勾結和利益輸送!明顯可見黨官劉志軍透過山西女商人丁書苗貪污是翻抄當年美帝的Crédit Mobilier Scandal,可惜東施效顰,志軍同志未能同時在資本市場食多一水可見貪功猶不及美帝。無論如何,英美國鐵路風潮均是官商勾結而衍生的泡沫醜聞,但事後這些鐵路作為貪瀆溫床對英美之後的經濟有何貢獻這些大家相信都知之甚詳!畢竟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不是甚麼仁義道德或學究理論,而是貪婪和瘋狂。
This time is different!中共以愈印愈升的公仔紙換硬件,無論如何都係除笨有精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493

讀【證券分析】小記(二)新時代理論 Passion啟航

http://xueqiu.com/5780378715/23054723
戰後,特別是在登峰造極於1929年的大牛市的後期,公眾改採用的對普通股投資的評判標準已經完全改弦更張。三個標準中的兩個兒乎失去了全部的意義,剩下的一個標準,即收益記錄,也披上廠玄妙莫測的面紗。新的理論或原則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普通股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它的未來收益。」

這一定理可以引伸出以下一些推論:

1.股息率與股票價值的相關性很小。

2.由於資產和盈利能力之間顯然沒有聯繫,因此資產價值的大小毫無意義。

3.既往收益記錄的意義僅僅在於,它們預示著未來收益狀況可能出現的變化。

實際上,購買股票的公眾並沒有意識到這場普通股投資哲學的全新革命,金融觀察家的認識也只限於最表面的層次。為了徹底把握這一觀念轉變的實際意義,做一些深人細緻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這種分析必須從3個角度展開:它的起因、它的後果和它的邏輯聯繫的合理性。

這種觀念轉變發生的原因—為什麼投資公眾將他們的注意力從股息、資產價值和收益因素,全部轉向了收益趨勢因素—即未來收益的預期變化呢?答案是,第一,事實證明過去的收益記錄並非指導投資的可靠指標;第二,未來所提供的利潤機會具有抵擋不住的誘惑力。

這種新時代的理念最先孽生於舊時代標準崩潰的廢墟之中。在過去的30年裡,經濟變化的節奏已經加速到了這樣的程度,以至於歷史悠久的特點已不像過去那樣,構成穩定性的一種保證。經歷了數十年興盛時期的公司,可以在短短幾年內陷人無力償還到期債務的困境。而其他一些小型的、經營不善的或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可以在同樣短的時間裡一舉成為規模龐大、財源廣進和聲譽卓著的大公司。曾經吸引最多投資興趣的領域,即鐵路部門,在國家福利和國民收入擴張的進程中明顯落伍,並月_不斷表現出絕對倒退的跡象。有軌電車公司證券是1914年之前另外一類重要的投資媒介,但是隨著新型運輸工具公司的興起,這些證券的價值一下一子損失大半。在這一時期,電氣和煤氣公司走過了一個坎坷的歷程,因為戰時和戰後的通貨膨脹危害而不是幫助了這些企業的發展,它們的急速成長只是最近幾年內發生的事情。工業公司的歷史目睹了盛衰相乘的劇烈變化,經濟景氣所帶來的利益以極不平衡和瞬息萬變的方式散播到經濟的各個角落,最為始料不及的失敗總是和最為耀人眼目的成功相伴而來。

面對這樣一種恆常盡失的局面,普通股投資的三重標準不免顯得蒼白無力。過去的收益和股息狀況本身,已經難以成為未來收益和股息的一個判斷根據。進一步說來,對企業的真實投資—即資產價值—的大小已經失去了決定這種未來收益的能力,取而代之並發揮著全部作用的因素是,企業是否經營於高利潤的工業領域,以及所實施的管理政策是否有效和走運。在無數的財務清算案例中,流動資產價值被大大低估,固定資產則被證明幾乎分文不值。由於在資產和收益,以及在資產和破產時的可變現價值之間沒有任何聯繫,金融問題撰稿人和一般公眾,對曾經令人矚目的「淨資產價值」或「帳面價值」問題越來越冷漠,可以這樣說,到了1929年,在評估某種證券的價值時,帳面價值已經被排斥在所考察的因素之外了。還有一個很說明問題的現象是,「摻水股」—一度極其敏感的話題—現在已是一個為人們所淡忘的名詞了。

轉向收益變化趨勢的注意力—這樣,根據以往記錄和有形事實作出投資決策的戰前模式,逐漸變得疏漏百出而被人們所拋棄。有什麼東西可以替代這種模式呢?一個新的概念被扶上了正位—即收益變化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說,以往記錄的重要性僅僅在於,它指示了未來發展可能依循的方向。持續增長的利潤指標,表明公司正處於勃興的通道之中,它保證了公司可以在未來取得比今天更為驕人的業績。與此相反,如果收益呈現出遞減的態勢,那麼有關公司肯定會被認為是沒有前途的,應該對它所發行的證券退避三舍。

普通股作為長期投資的教條—伴隨著這種普通股選擇標準的形成,出現了論證普通股是一種最為有利可圖、從而也是長期投資最佳媒介的理論。這一福音式的論斷是經過一定的研究得出的,這些研究表明,在事先確定的長達多年的考察期中,分散於不同普通股的投資組合將帶來穩定的增值。有關數據顯示,這種分散的普通股持有策略對比購買普通債券而言,不僅投資回報更大,而且可以斬獲更多的資本利得。

這兩種觀點結合起來,為1927一1929年股票市場的運行提供了一種「投資理論」。將本小節之初的原則推而廣之,就可以得到這種理論的具體內容:

1.「普通股的價值取決於它的未來收益。」

2.「好的普通股肯定是高品質、高利潤的投資。」

3.「好的普通股是那些收益呈上升趨勢的普通股。」

這些論斷聽起來大有道理,但是它們卻掩蓋了兩個理論上的誤區,這使得它們具有不為人所知的危害性。第一個缺陷是,它們抹煞了投資和投機之間的根本區別;第二個缺陷是,它們忽視了股票價格在決定其是否值得購買方面的作用。

新時代意義上的投資就是戰前意義上的投機—稍作分析就可以得出結論,「新時代的投資」—比如那些頗具代表性的投資信託公司的實踐—的內涵,幾乎和大繁榮時期以前被廣泛認同的投機的定義完全一致。這種「投資」意味著以購買普通股的方式代替債券的購買,看中的是本金的增值而非投資收入,強調未來的機會而非過去的既成事實新時代的投資從本質上說,無非是一種將對象限制在具有良好收益發展趨勢的普通股的舊式投機,這麼說毫不過分。在有史以來最強勁的牛市背景下出現的這種新觀念,其實不過是以下這句嘲諷式的警句略經粉飾的翻版:「投資即是成功的投機。」

無論價格多高,普通股都被認為是有吸引力的—普通股是否值得購買完全與它的價格無關,這種看法聽起來荒唐得令人難以置信。但是從新時代理論可以直接推導出這個論點C如果某種公共事業類股票的售價達到了它的最高收益記錄的35倍,而不是它的平均收益的10倍—後者正是大繁榮以前的標準—由此得出的結論不會是價格太高了,而只會是:評估價值的標準已經提高了。在新時代中,人們不是用既定的價值標準來評判市場的價格,而是將市場價格作為價值判斷標準的基礎。這樣,所有的價格上界都消失了—不僅包括股票可能出現的售價,也包括它應達到的售價。這種奇異的推理引導人們以每股$100的價格購買每股收益僅為$2.50的普通股,根據同樣的道理,以$200,$1000或任何能想到的價格購買1股這樣的股票也是合情合理的。

這個原則的一個誘人的推論是,在股票市場上賺錢現在是世界卜最輕巧的事情。只須把「好的」股票買進來,而不必考慮價格的高低,然後等著老天爺把價格抬上去。這被認為是一種萬無一失的教條。人們總是這樣間自己:「既然在華爾街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大把賺錢,那麼老老實實地工作對於謀生還有什麼意義呢?」工商業人士成群結隊地湧向金融界,聲勢之浩大有如發生在克朗代克(Klondike)(位於加拿大的北部—編注)的淘金熱,一個無足輕重的差別只是克朗代克確實是遍野黃金。

投資信託行業阪依了這個新教條—投資信託業的所作所為從一個側面昭示了這個1928一1929年出現的理論。這些公司的形成旨在為缺乏經驗的公眾提供專業的資金管理服務—一個令人稱道的思路,這種形式曾經在英國獲得了成功。在美國投資信託業發展的早期,某些保證投資成功的久經考驗的原則受到高度重視,專業公司在實踐這些原則方面比典型的個人投資者更具效率。這些原則主要包括:

1.在市場蕭條和價格低靡時買進,在市場繁榮和價格處於高位時賣出。

2.將投資分散在多個領域,如果可能的話,分散在多個國家。

3.通過全面的和專業性的統計分析,發現並吸納價值受到低估的證券。

這些傳統原則從投資信託業務規範中消失的速度之快、程度之徹底,可以稱得上是這一時期一幕幕驚變中的一出。買在蕭條的原則顯然沒有用武之地,關鍵的問題在於,投資信託公司只有在太平盛世才會出現,這迫使它們總是趕在牛市當中做第一筆買賣。世界範圍的分散投資在思維偏狹的美國人看來,從來就不是一個有吸引力的策略(就這一點而言,他們或許是對的),更何況這個國家要比外國興盛得多,所以這個原則普遍受到摒棄。

被投資信託公司省略的分析—但是最為荒謬的是,指導投資信託政策的研究和分析工作被早早地捨棄了。不過,由於這些金融機構是在新時代哲學的旗幟下應運而生的,所以它們亦步亦趨於這種哲學也是很自然的,並且可能是勢在必行的。根據這種哲學的信條,投資己經返朴歸真般地簡練,研究工作毫無必要,統計數據也只是一種累贅。投資的過程如此簡單,只要發現一家收益具有上升趨勢的著名公司,就購買這家公司的股票,並且不必考慮價格的問題。因此有效的策略就是:買人之所買—一些特另}!受歡迎、價格奇高的股票,它們通常被稱為「依籌股(bluechips)..發現被低估和忽視的證券的傳統思路已經杳無蹤影。值得投資信託公司自吹自擂的是,它們的投資證券組合包括廠清色的活躍而目夠級別的(即,最走紅的和價格最高的)普通股。稍微誇張一點來說,遵循這樣一種便當的沒資技巧,一千萬美元的投資信託業務,只需要一位週薪30美元的聰明能幹並且經驗豐富的小職員就可以料理妥當。

那些被勸說將資金託付給經驗老道的投資專家管理—費用不菲—的散戶隨即就會發現,受託人為他們精挑細選的證券,無外乎是一些他們自己選中的東西。

對這種狀況的解釋—非理性的程度已經無以復加,不過投機的浪潮只有在狂熱和虛妄的大氣候中才會形成,注意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然而,自欺欺人的投機公眾肯定能為自己的行為自圓其說。他們的解釋通常是一些籠統的理由,這些理由在一定的前提之下無懈可擊,但用來解釋瘋狂的投機不免顯得牽強附會。在論證房地產熱的合理性時,所根據的理由常常是,土地的內在價值是永恆並且不斷上漲的。對於新時代出現的股票牛市,「理性」解釋的基礎是,分散的普通股持有的收益,從長期的記錄來看是不斷增長的。

正確的前提假定被用來支持錯誤的結論—不過,在將這個歷史經驗式的事實用以解釋新時代發生的事件時,存在著一個根本的誤區。稍微瀏覽一下一本概述性的小冊子所提供的的數據,就能明顯地看出這個問題,此書可以說為新時代理論的發端提供了巢臼。這本書名為《作為長期投資的普通股》,作者是埃德加·勞倫斯·史密斯,1924年出版。書中,普通股的價值被證明具有與日俱增的變化趨勢,原因很簡單,因為收益高於股息支付數額,因此這種收益再投資提高了股票的價值。在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中,公司的平均收益為9%,股息支付為6%,將3%的收益轉人盈餘公積。如果管理有效而且運氣不算太差的話,股票的公平價值(fairvalue)將隨著它的帳面價值的增長而增長,每年的的複合增長率為3%。當然,這只是一個理論模型而不是標準的模式;但是大量的增值速度低於「正常」水平的股票總是對應著(價值)增長速度異常之快的另一些股票。

如此看來,普通股作為長期持有證券的根本優勢在於,它相對於成本的收益率高於債券利息率。典型的情況下,如果一種股票的每股收益為$10、售價為$100,這種優勢是存在的。但是一旦價格相對於收益上漲到一個高得多的水平,這種優勢就蕩然無存了,而且投資性購買普通股的整個理論基礎將隨之湮滅。當投資者以每股$200的價格購買一種收益為$10的股票時,他們所購買的實際上是一種不高於債券利息率的盈利能力,而且缺少優先要求權所提供的對投資利益的保護。可見,新時代辯護者將普通股的歷史表現,用以論證以20到40倍於收益的價格購買普通股的合理性,這是一種從正確的前提中推導出令人遺憾的錯誤結論的過程。

實際上,人們爭先恐後地利用普通股這種優勢的過程本身,和生成這種價值的機理完全矛盾,並形成了一種消滅這種優勢賴以存在的基礎—即收益平均達到市場價格的10%左右—的力量。我們知道,埃德加·勞倫斯·史密斯正確地認識到,普通股價值的增長來源於盈餘收益再投資所帶來的資產價值的增長。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大大得益於這一發現的滋養的新時代理論,對它所推崇的股票背後的資產價值卻沒有表現出絲毫的關注。此外,史密斯先生的結論的正確性必須以一個假設為前提,即普通股在未來的表現將和它們在過去的表現類似。但是除了指示未來變化趨勢以外,新時代理論對公司既往收益卻視而不見。

重在收益趨勢的例證—考察具有如下收益記錄的公司:
圖表1

查看原圖
考察這三家公司在1929年出現的最高價,可以發現新時代的觀念對A公司情有獨鍾,對B公司不以為然,而對C公司則是避之有恐不及。儘管C公司在1929年的每股收益比A公司高50%,平均收益則比後者高出150%,但是根據市場的判斷,A公司的股票價值是C公司股票價值的兩倍以上。

平均收益和收益趨勢—從1.929年價格和收益的關係中可以明顯看出,過去收益已不再是正常盈利能力的一個評判標準,它現在僅僅是指示利潤變動趨勢的一個方向標。不可否認,因為我們在前文中論及的典型行業的不穩定性的加劇,平均收益已經不能勝任作為未來收益可靠的測度指標。但這種情況無論如何也不意味著收益趨勢因此就變成了較平均收益更為可靠的指標;況且,即使它確實更為可靠,將它作為唯一的投資檢驗標準也是難以保證投資的安全性的。

由於收益在過去幾年中朝某個方向變化,它在今後就還會朝著同樣的方向變化,這種深人人心的新假設從根本上講和被否定的假設-一一由於過去的平均收益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未來平均收益將保持同樣的水平—一如出一轍。或許收益趨勢在預示未來發展方面提供給人們的線索,比平均收益指標更可靠一些,但不管怎麼說這種預期都遠非定數,更重要的是,在趨勢和價格之問沒有辦法建立起一種邏輯聯繫、)35這意味著,對良好收益趨勢的價值的評判是任意的,因此這是一種投機,那麼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人為的誇大,從而導致災難

根據趨勢判斷未來的危險性—一我們不能肯定過去的利潤趨勢將在未來保持下去,原因來自幾個方面: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收益遞減和競爭加劇的法則最後將壓平任何陡峭的增長曲線。同樣,隨著商業週期的潮起潮落,一些特殊的危險總是存在,收益曲線最為令人心動之時,或許經濟正臨崖峭。考察1927一1929這-時期的情境,我們發現,由於收益趨勢理論說到底只是在「投資」的面具下不折不扣地進行投機的一個藉口,因此利令智昏的公眾非常願意相信有關存在良好的收益趨勢的蛛絲馬跡。收益連續5年、4年甚至僅僅3年的上升,足以被認為是未來收益持續__L漲,以及利潤曲線無限攀高的保證。

例:難以計數的普通股在這一時期上市發行,這個事實最有效地說明了這種不審慎態度的蔓延程度。對上升的利潤趨勢的狂熱,使很多稍有起色並已接近或達到興盛的極點的工業企業盲目擴張。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施萊特和贊德公司發行的優先股和普通股。這個公司以絲襪生產為主(後來更名為信號絲襪公司),成立於1929年,是一家成立於1922年的公司的後繼公司。該公司的資本來源於以每股$50的價格發行44810股股息率為$3.50的可轉換優先股,以及以$26的價格發行的261349張替代普通股的股權信託證書(voting一trustcertificates)。
查看原圖1931年,公司資產開始被清算,到1933年底之前,優先股總共獲得了每股$17的清算股息。(此時清算剩餘的資產已所剩無幾。)

這個例子反映了金融史上出現的一個矛盾的現象,當某些公司的不穩定性與日俱增,使得購買普通股比以往更具危險性的同時,一種教條正受到宣揚並為美國公眾所接受,即普通股是一種安全而且有利可圖的投資。

*********************************************************************************************************
好久沒寫讀書筆記了,上次寫還是在2010年,還得逼著自己寫點,這是【證券分析】中關於新時代理論的論述,這是寫於80年前的文字,如果把文中的所有時間都改成現在,不像是在描述我們當前的股市嗎?
新時代理論的具體內容:

1.「普通股的價值取決於它的未來收益。」

2.「好的普通股肯定是高品質、高利潤的投資。」

3.「好的普通股是那些收益呈上升趨勢的普通股。」

這新時代理論的選股標準與當今大眾的選股標準有區別嗎?今天的人們自己所選的公司都找到了護城河?現在已經變成了輕資產時代?投資不再需要看資產價值,只需要看收益未來的成長性嗎?
圖表1中的三家公司估值真的相差那麼大嗎?收益成下降趨勢的公司就一定走向消亡嗎?
那麼多的曾經的白馬股在盈利高點遭遇黑天鵝,都是偶然嗎?
其實格老用他對股市深刻的理解,早已經在80年前給出了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36

人工成本優勢新時代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4617690
前言:

過去三十年,一提到中國的比較優勢,就會說中國人工便宜。當然,現在仍然是。不過,主角,已經悄悄的,從藍領換成了白領。

一、華為的啟發

華為的無疑是中國最為成功的企業。這家公司不僅賺錢,還經常和「自主研發」、「下一代技術」、「核心技術」等等字眼聯繫在一起。不過對這家公司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流行一個庸俗的解讀:

按照2004年西門子公司董事會內部匯報材料的分析,華為研發的人均費用(R&D Personal Cost)為2.5萬美元/年,而歐洲企業研發的人均費用大概為12萬~15萬美元/年,是華為的6倍;華為研發人員年均工作時間約為2750小時,而歐洲研發人員年均工作時間大約1360小時(周均35小時,但假日很多),人均投入時間之比為2︰1;依照2004年的數據,華為有13000軟、硬件開發人員,13000×6×2×0.8(與西方公司開發效率相比打八折)=124800(人員)。華為相當於具備西方同類公司12.5萬開發人員的能力,因此在產品響應速度和客戶化特性方面反應較快,研發投入產出比接近大多數西方公司的10倍。

華為當年研發人員的數量差不多相當於AT&T貝爾實驗室,只花費相當於西方公司一兩千工程師的支出。如今的華為有14萬員工,產品與解決方案研發人員佔比約46%、銷售人員11%、服務人員20%、戰略與Marketing人員1%、生產與交付人員8%、其他人員14%。現在和西方公司的對比怎樣呢?

2012年愛立信公司的年收入為2067億元,略小於華為的2141億元。但盈利58億人民幣,僅有華為的40%。(但愛立信這樣體量的公司,僅有這點盈利,本身也說明問題,他們能不虧就不錯了。)

那麼愛立信有多少員工呢?我沒有找到可以確信的數字,多數資料說是有11萬人。那麼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華為的錢是怎麼賺來的。

我們可以搜索到華為2012年公佈的研發支出,299億人民幣。憑這個數字,大概華為就是中國最牛逼的公司。據彭博社彙整的數據顯示,愛立信目前擁有21400名研發人員,去年的研發支出為328億瑞典克朗(約49億美元),幾乎與華為相當,佔愛立信總營收的14.4%。這個信息可以得到確認,因為另有信息顯示,華為目標2013年在研發上超過愛立信。

華為的研發人員是:14萬*46%=6.44萬,幾乎是愛立信的三倍。費用卻幾乎一樣。也就是說,經過差不多十年後,在高級智力員工方面的費用,和歐美企業的差距,從6倍縮小到了3倍。縮小的原因,一是中國的發展較快;二是華為在發達國家的業務拓展,需要僱傭當地人員,提高了成本;三是愛立信可能僱傭了較多新興市場國家的人力,以降低成本。

中興通信2012年年報顯示,其員工總數是78402,支付工資的現金是130億。相當於人均16.6萬。通常行業裡認可的一種說法是,華為的員工薪水比中興通信高10%或略多。那麼華為的人均費用,大概是20萬。相當於人均3萬美元。假設華為是14萬*3萬美元,愛立信是11萬*8萬美元,那麼人力費用方面的差距是46億美元,接近300億人民幣。這個假設,肯定是只少不多。

華為和愛立信營收相當,盈利140億左右,員工有14萬,相當於每人賺了10萬人民幣——試問:沿用上一篇文章的邏輯,這盈利是不是全部來自於人力成本的節省,而且有相當程度的折扣?這個折扣可以明確為是差異化方面的劣勢所導致。

當然是這樣。這是一個重要的啟發。



二、A股裡的成功製造業企業

我們來看看A股的上市公司。

為了具備比對的效果,一共找了六家公司。除了京東方外,其他五家,都已經是行業裡公認的巨頭,也在資本市場獲得了認可。在面板業選取京東方,沒有考慮節操因素,純粹是該企業的數據,比較能反應行業狀況。
查看原圖
說明:金發科技的生產工人佔比最低,但本科以上比例只有中等程度。原因可能是,大專可以勝任技術員,或部分工程師崗位,佔比11.5%。類似情況在其他行業也可以看到,比如歌爾聲學大專佔比19.8%,歐菲光20.5%。在一個製造類企業裡,技術含量越高,生產工人中,高中以下佔比越低,在京東方,大中專生普遍充當了生產工人,大專23.9%,中專32.7%,合計56.6%。與格力構成二個極端,格力幾乎是由高中以下學歷構成。

對上述數據進行進一步處理後,得到以下數據:
查看原圖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到:

1、萬華化學和福耀玻璃,作為經典的價值型藍籌,顯然具有明顯的差別。二者在人均各項的對比中,萬華遠遠優於福耀。二者等同的淨利率,可以視作以不同人力成本從事不同工業生產,在現階段,取得同等經營效率的典範。

2、歌爾聲學和歐菲光,市銷率和市盈率享受了TMT的待遇,但從生產企業的角度,似乎非常傳統,高學歷佔比、人均工資和人均利潤都不突出。看樣子,當行業成熟後將受到考驗。

3、京東方,在人力特徵上更接近於萬華化學。



三、新人工成本優勢時代

現階段的生意,大概分二種。一種是已經完成製造環節的轉移,比如服裝鞋帽、五金工具、玩具禮品等等,;一類是還沒有完成製造業方面的轉移,比如奢侈品、高端製造等等。這二種生意的產品,又可以按差異化戰略是否顯著有效,可以分為二種性質。由此可以產生四種不同的生意。

有二種生意,幾乎不用討論,因為過於涇渭分明。比如人力都在歐美且差異化顯著的,類似奢侈品或前沿科技之類,這就沒什麼好說的了,中國企業基本沒什麼指望念想。另一種,成本以低收入國家衡量,但差異化不很明顯的產品,大件如PC、空調,小件如普通日用品,那基本已經是歐美日放棄的領域。

目前歐美最強的行業,莫過於製造成本已經轉移到低收入國家,但產品卻具備顯著的差異化。這樣跨國公司僱傭的高級人工,全部用來營運,以維繫差異化戰略,剛好具備最佳效果。典型比如耐克。這種商品的價格不是以成本決定,而是受差異化戰略決定,而他的成本卻以低收入國家標準為衡量,這樣模式造就的優勢,就是李寧與耐克的差距。不過這類行業,仍有一定的希望,只要市場空間足夠大,定位可以細分。

目前中國最幸福的行業,則是倒過來。我在《尋找幸福的行業》說過,目前中國汽車業可以算,尤其是合資汽車。比如華晨寶馬,在中國的售價高於在美國的售價,但是人工卻以本地計量,這樣,華晨寶馬的利潤率肯定遠遠高於寶馬總部。這種情形,也構成對自主品牌利好的環境。前述的華為,也類似。人工費用和愛立信對比,由此產生的巨大的人力成本優勢,只要最終產品的差異化劣勢有限,運營商和最終用戶都可以容忍或接受,那麼其價格優勢是巨大的。產品可以打折到愛立信運營虧損,而自己仍然獲利豐厚。西門子、諾基亞、北電、摩托羅拉等等通訊廠商是怎麼死的死,並的並?汽車和通訊二個例子顯示,只要是成本拿歐美比,那麼無論是用不用拼價格,都是佔據優勢的。

面板業,從這樣的角度看,更加幸福:因為人工是完全對比高收入國家地區,而產品的差異化特徵,雖然以前非常明顯,但現在卻比汽車和通訊都小得多。即便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這二個壁壘仍然存在,但幾乎已經被個別企業攻克,不足為慮,同時留出一個巨大的人工替代帶來的成本優勢。這個成本優勢,打點折就可以變成利潤。這個景象目前正在發生,華星光電賺的盆滿缽滿,而友達群創LG夏普等等卻面臨虧損,他們的命運大致將和通訊領域裡曾經的那些巨頭類似。未來頂多留下三家,和中國進行差異化競爭。

四,A股的啟發

我去年下半年開始轉向大眾消費品研究。按上述的邏輯,需要做一些修正,進一步明晰有機會的行業,以及選擇的邏輯。

1、成本以低收入國家衡量,但差異化不很明顯的產品。這一類產品,競爭基本上是自己打自己。所以,只有最早最快最有效地比同業建立差異化優勢的企業,才可以值得投資,比如格力空調。如果要發掘到這樣的早期牛股,應該多審視其產品規劃、品牌戰略以及人力資源狀況等等。畢竟,差異化戰略需要高級人力資源支持。

2、成本以低收入國家衡量,但差異化劣勢顯著的產品。這一類值得警惕,需要精挑細選和注意天花板。以油漆為例,你裝修會使用國產油漆麼?不太可能。因為人們即便使用了進口品牌裡最貴的,也對指標心存疑慮,需要這個檢測那個檢測的。如果消費者存在類似的根深蒂固的口碑印象或行為習慣,那麼國內企業的機會就非常少。即便有,也不太可能成就高價值企業。如果已經成就,那也可能是特色,不一定能持續,或已經見頂。這樣的案例挺多,大眾食品、酒水飲料、高級營養品等行業裡這種現象比較普遍,並可能會長期存在。

從投資的角度,可以選擇細分定位和國際巨頭有異的品類,比如中藥、加多寶之類的傳統醫食品、或上海家化的花露水沐浴露、白藥的牙膏等等。同時,當市值和估值到一定程度時,需要使用常識保持警惕。

對於這類企業來說,製造成本已經不是優勢,真正的優勢來自於模仿頂級企業那樣的高級運營,定位於某些細分特定領域,從而取得成功。既然是高級運營,高質量的人力資源肯定是必要條件。

3、成本以高收入國家衡量,但差異化已經不很明顯的產品。

前面提了合資汽車和通訊。必須承認,這樣的行業已經不是太多,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如果出現,都是金子。一般說來,肯定具備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等等明顯特徵。我們需要尋找各種跡象都顯著表明已經比較成熟,差異化的劣勢有限的行業。主要的突破口,就是選擇該行業還具備勞動力密集型的特徵。這既意味著該行業體量很大,有產業轉移的必要性;也意味著中國的新人力成本資源可以發揮作用,有突破的可能性。

插一段。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汽車業,必然經歷一個慘烈的階段。如果未來五年需求總量見頂,那麼合資品牌就勢必要向長城汽車們發起挑戰,蠶食低價市場。這個階段將加速中國汽車業成熟,然後,汽車的進口各項稅收會慢慢降低到沒有多少門檻。到那一天,中國自主汽車業將真正的站起來,迎接或走向全球化競爭。我重申長城汽車的好日子已經結束,將需要迎接殘酷的成人禮。

同時具備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勞動力密集型的特徵,比如有海工、化學、材料等等。大行業裡,面板業一直被忽略,現在看起來最得時最合適。

4、成本以高收入國家衡量,但差異化很明顯的產品。

這一類幾乎不要看了。不要指望中國近十年會出現蘋果或輝瑞或LVMH這樣的企業。

五、小結

未來做投資,最好研究具備「新人力成本優勢」的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195

科技巨頭:新時代“守財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204

據金融時報報道,近年來,美國科技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的現金越來越多,成了名副其實的“守財奴”。蘋果、微軟、雅虎、思科、甲骨文、高通和Facebook的現金和短期流動性資產達到3400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5倍。譬如說,蘋果公司的現金儲備在5年前是245億美元,現在已經魔法般地達到了1298億美元。 經濟危機之後,全球深受需求不足困擾,這些科技企業“囤積居奇”,實在有點兒“反社會”。在我們這個數字化時代中,這些優秀的創新型企業為什麽個個像“守財奴”呢?難道找不到足夠多的投資機會投入這些現金嗎?況且,手里的這些現金大多實際收益為負,這些企業為什麽還選擇積攢這麽多現金呢? 實際上,歷史上就曾發生過這樣的事情。20世紀30年代,經濟學家凱恩斯曾經擔心,商人飄忽不定的性情可能會對經濟造成很大的損害,因為當面對不確定性時,商人常常信奉“現金為王”的教條,從而從經濟中抽出資金。他還斥責儲存現金利於經濟發展的觀點。 現在,囤積現金不僅僅是個別商人的喜好,企業也癡迷於此。自從經濟危機之後,企業如驚弓之鳥,面對不確定性時,加速囤積現金。在一個風雲變幻的全球化市場中,對於科技企業而言,流動性最好的現金就顯得非常重要。 科技企業獨特的股權結構也是科技企業囤積現金的一個原因。蘋果、微軟和谷歌這些公司不擔心被惡意並購,因為這些公司采用雙層股權結構(持股時間長的投資者應該比持股時間短的投資者對公司更有控制權)。公司創始人即使持有少數股權也能有控股權,也就沒有提高現金回報的壓力。 有人認為,科技企業之所以喜好囤積現金,是因為稅收。美國對海外收入回流到美國征得稅重,這確實是收入沒有回流美國的原因,但是卻不是囤積現金的理由,因為其它國家也有投資機會。 最可能解釋囤積現金的一個原因是:信息科技、社交網絡行業是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而不是資本密集型行業。谷歌和LinkedIn根本不是資本密集型企業,而蘋果和微軟的資本密集型部分業務已經外包出去了。這也正好契合這樣一個事實:最大的現金囤積企業正是研發支出最大的企業。 這些企業去股票市場融資,主要是為風險投資退出提供渠道,或者是為了並購其它企業。這些企業認為:公司的增長主要是靠人才,如果讓資本多的人控股,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隨著複蘇的加強,預防風險的動機顯然越來越站不住腳了。然而,在我們這樣一個紛繁錯亂的新世界中,即使這些科技極客尋找不到投資機會、花不完錢,把錢分配出去,也還是會遭人指責。在我們這樣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中,這還是件新鮮事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