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匯改一周年:人民幣“一波三折” 市場淡然處之原因何在?

2015年8月11日9時,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當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由6.1162下調1136個基點至6.2298,史無前例的降幅令市場一片嘩然。

“當時中間價一出來,我們交易室里所有人都傻了,大家開始都以為是系統故障。”某外資銀行外匯交易員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談起8月11日那天的感受,仍記憶猶新。

盡管當天央行快速發布聲明稱,“為增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決定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但無論是接下來3天貶值3%這一對於當時的人民幣匯率而言“巨大”的波動幅度,亦或是去年底人民幣出現又一輪連續貶值以及隨後出現的全球外匯市場劇烈動蕩,在“新匯改”後近半年時間里,無論外部市場還是國內專業人士,對於新匯改的時點選擇以及中國央行的貶值動機仍不乏質疑的聲音。

但如今,站在新匯改一周年的時點上,盡管人民幣匯率相較一年前已累計貶值逾6%,中間價下調接近7%,市場仍能夠淡然處之。從質疑到接受再到認可,內外部市場對於人民幣“新匯改”態度的轉變,離不開一年來中國央行用實際行動證明,堅持匯率改革的決心;離不開中國高層一次次在公開場合強調,中國無意通過匯率貶值刺激出口。

正如今年2月份央行行長周小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首次全面談及新匯改時所言,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朝著匯率改革方向上的努力也許需要相對較長時間去實現。改革的藝術在於:有窗口時就要果斷推進,沒窗口時不要硬幹,可以等一等,創造條件。“我們務實,有耐心,方向明確但不求直線前進,既要改革,又要做一個負責任的經濟大國。”

一年來人民幣的“一波三折”

2005年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作為基準匯率,對於引導市場預期、穩定市場匯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去年開始,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偏離市場匯率幅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影響了中間價的市場基準地位和權威性。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外匯市場的健康發展,金融機構自主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增強,人民幣匯率預期分化,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的條件趨於成熟。這為8月11日人民幣匯率改革奠定了基礎。

作為新匯改的主要內容,優化做市商報價機制有利於提高中間價形成的市場化程度,擴大市場匯率的實際運行空間,更好地發揮匯率對外匯供求的調節作用。

然而,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化讓市場在一段時間難以適應。回顧一年來匯率變化,人民幣匯率經歷了“三貶一升”。

在新匯改後短短3天時間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大幅貶值至6.4,被業內人士稱為新匯改後的“閃電戰”。8月13日,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公開表示,8月11日中間價基礎報價完善以來,人民幣經過兩天的調整,逐漸向市場化水平回歸,3%左右的累積貶值壓力得到一次性釋放,此前偏差校正已經基本完成。

隨後,在去年12月底至今年1月初,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再次出現持續下調,導致人民幣匯率在在岸與香港離岸市場均出現大幅震蕩。當時國際空頭魅影重現,做空人民幣勢力香港離岸市場積聚,但當時多位外匯交易員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央行在離岸市場通過重拳打擊人民幣“空頭”,並調整對境外金融機構在境內金融機構存放執行正常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再次穩住了人民幣匯率。

第三次貶值出現在今年5至7月,當時市場對於美聯儲加息預期不斷升溫,加之6月24日英國公投意外脫歐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等諸多因素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5月初的6.45附近下行至7月下旬的6.7關口,貶值幅度超過2000點。

但很快,人民幣迎來了一輪回升。當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臨近6.7關口時,市場對人民幣貶值預期有所好轉,6.7也被很多業內人士看作是央行短期內的匯率底線。7月底至8月初,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顯著升值。

展望未來,業內普遍預期,隨著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日期的臨近,中國經濟的不斷回暖,以及相較之下全球經濟的複蘇乏力,美聯儲加息預期的推遲,種種因素都決定了人民幣不具備大幅貶值的基礎。

匯改腳步從未停歇

雖然在全球市場聯動日益緊密、黑天鵝事件時有發生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仍面臨重重考驗,但新匯改至今一年來,無論是業內對於每日中間價更有把握的預期,抑或是央行與市場及時透明的溝通機制,都有明顯好轉。

瑞銀大中華區首席投資總監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胡一帆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管理浮動匯率對於央行來說也是全新的挑戰,但經歷了去年‘8•11新匯改’和今年1月份兩輪大幅波動後,可以明顯看出央行的管理更加有經驗,采取順勢而為的策略。”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近日也表示,當前人民幣的匯率機制已經逐漸贏得公信力。“新匯率機制的公信力逐漸提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央行的市場溝通有顯著的改善,匯率政策的闡述與每日中間價基本一致;同時進一步強化關於資本流出相關規定的執行。”

即使面臨著美元升值的壓力,央行行長周小川認為從基本面因素看,人民幣匯率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

7月4日,央行在2016年二季度例會中表示,將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充分、靈活地使用貨幣政策工具,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回顧今年上半年,我國在外匯市場改革的腳步並沒有因全球環境的變化而躑躅不前。

5月6日,央行意外公布了一直以來頗為“神秘”的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從此市場對於判斷每日中間價走勢變得更加有跡可循,避免因中間價偏離市場預期而出現大幅波動。

此外,我國關於進一步完善外匯市場的多項舉措已箭在弦上。6月21日,央行公開表示,已經開會研究了商業銀行有序參與離岸外匯市場的問題,央行這一表態不僅有利於逐步收窄在岸與離岸市場匯差,增加商業銀行參與離岸市場的機會,減少套利空間,同時為國內外匯市場更好地與國際市場對接做鋪墊。

6月24日,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英國退歐公投上時,一件對於中國外匯市場有著深遠意義的標誌性事件已經悄然發生——全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在上海宣告成立並召開了第一次工作會議。

中國銀行行長陳四清認為,建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是完善外匯市場體制機制的重要舉措,必將進一步提升人民幣作為交易貨幣、儲備貨幣的職能和地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向縱深發展。

另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的建立,也可以看作央行為了人民幣更好地滿足SDR貨幣籃子要求,更好地對接國際市場所做的準備工作之一。

隨著今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SDR貨幣籃子日期的臨近,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後SDR時代”將有更多利好消息維穩人民幣匯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912

深改一周年 交通銀行走到了哪兒?

自國務院批準同意《交通銀行深化改革方案》至今,已經一年有余。在這期間,交通銀行(601328.SH)做了哪些方面的改革?又會如何反映到業績“考卷”上?在該行8月25日的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記者向交行高管發出提問。

“成效初顯,任重道遠。”交行行長彭純用這8個字來形容這一年的改革路。

員工持股:待政策、爭首批

整體來看,彭純表示,過去一年交行的深化改革是圍繞著三大重點領域推進的,分別是:探索大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機制、深化內部經營機制改革、推進經營模式轉型創新。

在公司治理機制層面,最受關註的話題莫過於員工持股,而數日前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關於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意見》還明確了改革將在年內啟動試點,更是打開了市場的想象空間。

從交行打下的伏筆來看,過去兩年間,董、監、高和管理中層已經以自有資金從二級市場多輪“團購”自家A股和H股,分別合計1500萬股和985萬股,涉及人數約400人。

彭純也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交行力爭成為首批實現員工持股的國有銀行。

不過,從國資委的試點動向來看,涉及到金融、文化等國有企業的員工持股,仍是參照“中央另有規定的依其規定執行”,因此交行方面目前仍在密切關註政策進展,同時與監管部門保持溝通匯報,以求在辦法出臺後用好、用活、用夠政策。

此外,交行還推行了三級授權經營體系,即股東大會對董事會授權、董事會對管理層授權、高管層對下逐級授權。在董事會對管理層授權方面,交行董事長牛錫明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要給予行長日常經營管理事務的充分權限,實行“行長經營管理負責制”,讓管理層決策和承擔風險,“形成董事會與高管層相對獨立、協調運轉、相互制衡的運作機制”。

而在市場頗為關註的發揮匯豐銀行戰略投資者作用方面,彭純表示,董事會已經推選匯豐銀行總裁王冬勝為交行非執行副董事長。

用人制度:“大鍋飯”沒得吃了

近兩年來,傳統銀行遭遇“離職潮”尷尬,不少精兵強將帶著手上的客戶和業務跳槽,或是從大機構跳去用人機制相對靈活的小機構,或是幹脆“逃離體制內”,進入互聯網金融行業等。

面臨同樣的行業問題,在內部經營機制改革方面,交行將“大刀”改革管理人員薪酬考核機制,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而職業經理人制度最終落實到位意味著國有大行原本某些幹部管理的“任命制”、“終身制”將被打破,替代以更貼近市場的選聘和流動辦法;而在績效考核、薪酬福利方面,彭純表示,交行已開始推行全員全產品計價考核,把全行數百個產品具體化為分值,實現員工業績評價和薪酬掛鉤。

外界曾認為國有大行的用人制度有“大鍋飯”的成分,而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意味著憑業績升職、拿錢,“大鍋飯”沒得吃了。

在推進經營模式轉型創新方面,彭純表示,原本交行的利潤驅動主要依托省分行,而現在,事業部加了進來,成為了新利潤驅動器。

業績方面,半年末交行六大事業部制利潤中心(離岸金融、信用卡中心、資產管理、貴金屬、票據)稅前撥備前利潤同比增長33.14%。對比數據是,交行本身凈利潤同比增長為0.90%。

活期存款大漲,定期存款少了

業績方面,半年末交行資產總額為人民幣79563.22億元,較年初增長11.19%;上半年實現凈利潤376.61億元,同比增長0.90%。

報告期內,交行凈經營收入為1036.09億元,同比增長6.65%;其中,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209.64億元,同比增長8.14%,占比20.23%,同比提升0.27個百分點。

資產端,半年末交行客戶貸款余額(撥備前)為39837.56億元,較年初增長7.03%。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行業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10.99%,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18.27%。

零售行業中,交行房貸快速增長,6月末的按揭貸款余額已達6877.11億元,較年初增長13.79%,跑贏全行7.03%的平均貸款增速6.76個百分點,按揭貸款占比達到17.26%。

負債端,半年末交行存款余額為人民幣47346.27億元,較年初增長5.57%,而這都是活期存款的“功勞”:活期存款余額為23209.86億元,較年初增長14.42%,占比49.02%。不過,半年末交行的定期存款余額為24101.56億元,較年初不升反降1.73%。

對於此中原因,《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獨家從內部人士處獲悉,在穩住息差的指揮棒下,一方面,原本諸如保險公司等“協議存款”發生了下降,表內理財余額也有所壓縮;另一方面,低成本的負債來源,諸如現金管理、產業鏈、代發工資等成為“抓手”,交行在上半年做高了低成本存款的日均余額,據悉較上年增幅已接近10%。

半年末,交行不良率1.54%,較去年末上升0.03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50.45;資本充足率為13.18%,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0.9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927

混改一年,中國聯通今年上半年凈利同比增長231.8% | 中報解讀

2017年,混改後的中國聯通借助騰訊、阿里巴巴等戰略合作夥伴,發力流量經營和發展模式轉型,移動業務高效益提速發展。但從2018年第二季度看,靠不限量套餐快速發展的業務模式或面臨瓶頸。

8月15日,中國聯通發布2018年上半年財報。報告顯示,中國聯通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1491.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9%。其中,主營業務收入1344.2億元,同比增長8.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25.8億元,同比增長231.8%。

營業收入的增加主要是由於非語音收入增長驅動。中國聯通表示,“盡管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在低成本和薄補貼的用戶發展模式下,實現移動主營業務收入快速增長”。

混改一年釋放紅利

中國聯通稱,2018年上半年混改紅利初步顯現, 主要體現在財務能力、創新業務和改革機制體制三方面。

2017年8月,中國聯通發布公告,擬向中國人壽、騰訊、百度、京東、阿里、蘇寧等非公開發行不超90.37億股,募資不超過617.25億元,投入4G能力提升和5G組網技術驗證等相關業務。此外,由聯通集團向結構調整基金協議轉讓19億股;向核心員工首期授予不超8.48億股限制性股票,募資不超32.13億元。

在混改方案獲得監管機構核準後,中國聯通加快業務布局,成立聯通大數據公司、聯通在線等公司;並與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戰略投資者在雲計算、新零售、家庭互聯網和物聯網等多領域展開業務合作。

首先,通過引入財力雄厚的戰略投資者,中國聯通財務實力增強。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國聯通的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18%,財務費用較上年同期下降92%。

其次,深化與戰略投資者的協同合作,強化創新發展新動能。中國聯通除了借助戰略投資者快速發展4G用戶數,也在新興業務方面尋求更深入的合作。

今年上半年,中國聯通全面推進與戰略投資者的深度合作。與騰訊、阿里、百度、京東、滴滴等公司持續推進互聯網觸點合作,以低成本和薄補貼的發展模式觸達新用戶,尤其是青年市場。2I2C業務快速增長,用戶總數達到約 7700 萬戶,帶動 4G 用戶快速增長。

中國聯通還與阿里、騰訊合作推出以“沃雲”為品牌的公有雲產品;並開展雲聯網產品合作,提供混合雲組網 能力;與阿里成立合資公司,為政企客戶打造定制化的應用軟件服務;在新零售領域,聯合阿里、蘇寧、京東、騰訊等,依托大數據能力,豐富門店品類、強化線上線下相互引流;在 IPTV、手機視頻內容、大數據、物聯網、AI 等創新業務領域以及基礎業務領域,中國聯通均與各戰略投資者進行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業務領域增速較快。今年上半年,中國聯通產業互聯網業務收入規模達到117億元,同比增長39%,其中雲計算收入同比增長39%。受益於創新業務快速增長拉動,固網業務止跌轉增,固網主營業務收入達到491億元,同比增長 5.5%。

在改革體制機制方面,中國聯通稱,通過建立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和市場化激勵機制,提升了活力和效率,股東和員工回報雙提升,上半年歸屬於母公司凈利潤為25.8億元,同比增長231.8%

不限量套餐的瓶頸

上半年,中國聯通移動主營業務收入達842.78億元,同比增長9.7%;移動出賬用戶凈增1786萬戶,總數達到3.02億戶。其中,數據流量收入為538.73億元,同比增長了23.8%。數據流量收入占中國聯通總營收的36.1%,比去年同期的31.5%又提高了5個百分點。

但依靠不限量套餐,薄利多銷帶來的收入增長不可持續。原中國電信總經理劉愛力在6月底舉行的世界移動大會上表示,用戶市場競爭越激烈,行業的價值下降越快,價值的幅度下降也越大。“流量是拉動行業增長的關鍵性要素,無論國內外都一樣,但我們現在看無限量加共享使戶均流量(DOU)快速增長,也導致了CAPEX/OPEX的增長,而這種不限量導致行業的收入是有天花板的。所以總結下來看,我們說無限量加共享,極有可能是增量難增收。”

雖然,中國聯通今年上半年的移動業務與去年同期相比有顯著提升,但分季度看,後續仍要保持快速增長存在隱憂。從2018年一季度到二季度,中國聯通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從8.4%微降至8.2%;移動主營收入增速下滑更明顯,從11.6%下降至7.9%,約下滑近4個百分點。

從用戶看,中國聯通移動出賬用戶從一季度的凈增978萬下降至二季度的凈增807萬。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值從47.9元微降至47.8元。中國聯通稱,上半年,公司手機上網流量單價同比大幅下降。

電信分析師付亮認為,中國聯通“混改”紅利已被大幅消弱。他指出,在混改初期,中國聯通一系列動作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局面,互聯網合作套餐、不限量套餐等陸續推出,在大幅降低套餐中流量費的基礎上,新增4G用戶大幅增加。

但二季度後,隨著競爭對手的跟進,中國聯通的優勢明顯減弱,中國移動就在二季度迅速跟進不限量套餐,爭奪4G客戶。在8月9日舉行的中國移動2018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中國移動董事長尚冰表示,今年上半年在移動業務發展過程中面臨很大壓力,“最大的壓力就是不限流量的資費套餐”。

他指出,作為4G客戶規模最大的運營企業,中國移動對不限流量套餐一直持審慎的態度。但是市場形勢發生變化以後,從今年5月開始,中國移動也開始加大大流量套餐的推廣力度。調整措施後,今年5月份、6月份中國移動4G客戶凈增由負轉正,手機流量二季度增幅較一季度出現顯著的提升,上半年流量收入繼續保持了雙位數的增長。

7月1日起,三大運營商取消了國內流量“漫遊”費,下半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中國聯通在財報中稱,將繼續面臨來自行業內其他運營商及互聯網行業的競爭和挑戰,涉及 4G、寬帶接入、 視頻、產業互聯網等公司主要業務領域。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寧佳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3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