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方位調查 美孚牙籤樓擴散 30藍籌屋苑高危

2011-4-28  NM



美孚牙籤樓事件鬧得民怨沸騰,事 緣發展商企圖強霸屋苑的剩餘地積比率,計劃在八期加建一幢牙籤樓。小業主當年花盡畢生積蓄,只求置業安居,怎料今天要瞓街示威兼收律師信。本刊全方位調查 五十個大型住宅項目,發現美孚牙籤樓非屬個別事件,原來全港逾三十個屋苑,都有剩餘地積比率,足以忽然再發展。其中,南區老牌屋苑置富花園的商場,隨時可 搖身一變成為一百八十度全遮擋海景的牙籤樓。另一港島藍籌太古城,發展商太古早已加建四星酒店和甲級商廈。屯門的黃金海岸隨時可起多三幢住宅,還有荃灣的 海濱花園計劃在廣場上加建屏風商廈。原來,不少發展商在開售樓盤之前,早已部署兩大陰招,預備日後食盡剩餘地積比率。美孚翻版牙籤樓暗藏全港各區,梗有一 幢在左近。
自發展商祥達的工程車,於三月中駛入美孚新邨八期的空地後,有受影響的居民,每日都到在地盤附近,由帳篷臨時搭成的「保家亭」打躉。住在九十六座C單位的 葉少舟,單位露台對正地盤。「如果真係起樓,唔好話個海景,連個太陽都會被完全擋晒。」葉少舟一邊說,一邊帶記者在地盤位置走了一圈。依記者所見,地盤外 圍被畫上一條黑色線將來會建圍板。站在黑色線上往上看,就是四座美孚新邨對海單位的露台圍欄。「低層嘅露台欄杆與地盤圍板之間嘅距離,應該少過一隻手 掌。」葉少舟說。祥達早前入稟法院,控告美孚居民在四月三日阻礙起樓,葉少舟與該區區議員王德全齊齊成為被告。本刊訪問被告之一,退休前是教師的葉少舟, 他眼神顯得有點愁緒:「無端端做咗被告……唉……都無計啦。依家都擔心o架,要我哋賠百四萬,個地盤啲嘢邊值咁多錢呀。四月三日仲要係星期日,邊有人開工 o架!」惹上官非,但葉少舟表示會堅持到底。「我哋會喺政府賣地當日(二十七日),拉隊去賣地現場嘅新伊館抗議。另外,廿九日十點,我哋被禁制進入地盤嘅 禁制令宣判時,我哋都會在高院門外集會。」
剩餘地積比解構
1. 發展商買地起樓,均受屋宇、地政及城規三個政府部門規管。屋宇署批出的地積比率(指總建築面積與地皮面積的比率),一般較地政總署地皮地契內的地積比高。 2. 發展商受地契和其他規劃條例(如高度限制)的規限,未能用盡屋宇署批出的地積比。但發展商在起樓賣樓前早有部署,留有兩大陰招,希望日後能與政府商討改地 契再進一步發展。
3. 陰招一:分割地段原本政府把每一塊地皮劃為一地段,地段上所有小業主共同擁有該地段的「不可分割份數」(undivided share)。發展商日後要發展剩餘地積比,本來要得到所有小業主同意,可謂十分困難。故此發展商在賣散住宅單位給小業主前,會把地皮劏開成若干小地段, 然後保留游泳池、停車場、會所等有發展潛能的小地段,只把住宅部分小地段賣給小業主。
4. 陰招二:不平等大廈公契若沒有在售樓前把地段割開,發展商可在大廈公契內列明日後有權再發展,用盡剩餘地積比。根據土地法,發展商只須與第一位買家簽大廈公契,發展商容易找來友好買家簽字。
牙籤樓危機遍港九
剩餘地積比的誘惑
美孚鬥爭的根源,是剩餘地積比率。不論美孚新邨、國金二期、還是半島酒店,香港所有樓宇都身負地積比率(plot ratio)。以一個十萬呎的地盤為例,五倍地積比率代表可以建五十萬呎的多層樓宇。換言之,地積比率愈高,發展密度愈大。現時市區呎價上萬元,每塊階磚 都是錢,賺到盡的發展商誓用盡地積比率,此舉在地產界稱為「炒盡」。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助理教授姚松炎指,六、七十年代起的樓不少還未「炒盡」,原因五花 八門。「當年大型屋苑好罕有,發展商嘅憂慮係怕賣唔晒,所以唔需要用盡地積比率。」他分析道。另外,受飛機航道的高度限制(如美孚新邨),以及遷就建築設 計(如九倉在天星碼頭的海運大廈),甚至太過複雜計錯數(如北角英皇道的嘉信大廈),都解釋了為何發展商不把樓盤「炒盡」。但是,原來政府的行政漏洞,才 是發展商玩轉地積比率的罪魁禍首。發展商買地起樓,受屋宇、地政及城規三個政府部門管制。屋宇署根據有近五十年歷史的建築物條例,限制樓盤的地積比率。現 時,香港的建築物條例適用於全港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類物業的地盤。過了屋宇署一關,發展商還要把發展項目拿到城規會討論。城規會再根據分區規劃大綱圖, 規限土地用途和樓宇高度等。此後,地政總署會為每塊地皮制訂地契,列明最多可以起的總樓面面積。換言之,城規會和地政總署針對個別樓盤限制發展規模,屋宇 署則按放諸四海皆準的成文法辦事,尺度不一。「三者互不從屬,又互有漏洞。」姚松炎總結道。
欲要改契必先劏地
本刊翻查屋宇署的建築圖則和地政總署的地契,調查全港五十個地皮面積超過十萬呎的大型住宅項目,發現逾三十個樓盤剩餘超過兩倍的地積比率,多個藍籌屋苑如 置富花園和太古城,以至屯門的黃金海岸和荃灣的海濱花園,統統榜上有名。這些屋苑的發展商多數把地契和城規會限制的地積比率「炒盡」,而按屋宇署的準則, 則有剩餘地積比率。樓盤落成若干年後,發展商可與政府協商補地價改地契,以便把屋宇署的剩餘地積比率也「炒盡」。根據現時土地條例,假如在樓盤落成後已將 業權賣散給小業主,發展商除非取得所有業權人的同意,否則無權改地契。故此,為了有利日後與政府談判改地契,發展商一早部署兩大陰招。多位資深測量師和建 築師均表示,發展商多會用整塊地皮計算地積比率起樓,在業權賣散之前,將一塊大的地段劏開幾份,然後只把部分地段賣給小業主,自己則持有一些有剩餘發展潛 力的地段,待往後霸佔小業主的剩餘地積比率起牙籤樓。即使不劏開地段,發展商也可在業權賣散前,利用大廈公契的不平等條款,獨吞剩餘地積比率。本刊翻查全 港三十個大型住宅項目的公契,發現發展商為了保留將來發展剩餘地積比率的特權,訂立辛辣條款,在公契內寫明日後可再在屋苑內發展而毋須得到小業主同意。姚 松炎這樣比擬︰「就好似一個蛋糕,劏契(地段)就係將個蛋糕同士多啤梨切開,我(發展商)就有士多啤梨;而用公契的協議,就係話個士多啤梨係我嘅,個蛋糕 係共有嘅。」
置富設施轉手新地
美孚八期不是特例。時光倒流至三十五年前的香港,今日位於港島南區的置富花園,當年仍是牛奶公司的牧場。七六年,發展商香港置地透過補地價,發展大型住宅項目。
據七六年的建築圖則,置富花園的地盤面積近八十萬呎,按屋宇署的規例,可發展成數以十幢共超過六百萬呎的多層住宅。不過,由於受到地契和城規會的限制,發展商未能「炒盡」,造成地積比率剩餘逾四倍。
就在置富花園落成的七八年,置地在把業權賣散給小業主前,向地政總署申請,將一整塊地皮劏開十份,其中五份由置地的附屬公司持有,並於八五年轉手賣給母公司。九一年,置地以近三億五千萬,把該五個地段賣給新鴻基地產的一間附屬公司。
這五個地段除了是出租商場和停車場,更包括供小業主使用的網球場等康樂場地。「小業主買樓,除咗係買單位嘅擁有權,亦都係買『不可分割份數』的地權(undivided shares),即係話一啲公家地方,其實小業主都有份。」城大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說。
換言之,由於已被劏成獨立地段,小業主買樓的時候並不知道,他們買的只是置富花園的單位和其「不可分割份數」,另外五個地段並不屬於他們。
翻查屋宇署和地政總署的紀錄,假如非住宅部分,把剩餘地積比率「炒盡」,可額外獲得超過三百萬呎的總樓面面積。只要改契補地價和過城規會一關,新地隨時可以在置富花園興建牙籤樓。港大的姚松炎直言,發展商在業權賣散前劏地的做法是「最乾淨」!
這五個地段包括十七座對出的網球場及石屎平地、置富南區廣場平台、鄰近十四座平地、一至六座對出的兒童遊樂場和平地以及雅緻洋房停車場上蓋。
記者走訪該屋苑,認為十七座對出的網球場、置富南區廣場平台及一至六座對出的兒童遊樂場這三個範圍較大,最有機會及空間加建物業。
劉先生的家人兩個月前才斥資三百多萬,購入置富十二座富雅苑一個五百多呎的望海單位,他剛跟進單位裝修進度而準備離開,雖未見屋苑有再起樓的動靜,但顯得 十分擔心,「唔係啩?幾高呀?咁個海景單位咪拜拜囉?對成個屋苑環境都唔好啦。」他表示一直有跟進美孚牙籤樓一事,覺得一眾業主好無奈,始料不及家人的物 業有機會變成翻版,「如果香港咁樣真係好恐怖,住住吓前面又多幢嘢。但置富起咗好耐啦,又係新地,應該唔會嘅。」他自言自語說。
而住在二十座富興苑幾年的王先生,指着對出的網球場嘆道:「對我嚟講,置富可以加建完全係新消息,不能置信!(屋苑有剩餘地積比)全是隱蔽式資料,我冇話發展商錯,但小市民只可以無奈接受。」
現時,最令居民、學者和測量師摸不着頭腦的地方就是,政府有何法理依據,容許發展商用大的地段計算地積比率起樓,然後劏地改契,獨吞其他業權人都應該享有的剩餘地積比率?
黃金海岸起多三幢
除了港島藍籌屋苑,信和集團也曾經計劃施展先劏地、後改契的策略,企圖「炒盡」位於屯門海邊的黃金海岸。八十年代中,信和購入現址為黃金海岸的一幅一百多 萬呎地皮興建住宅。九○年一期落成前,信和入紙向地政總署申請劏地,之後才把一期的業權賣散給小業主。至九五年,二期陸續落成,信和重施故技,入紙劏地, 地皮劏開十五份,然後賣散業權。據屋宇署和地政總署的紀錄,信和雖然用盡地契條款限制的總樓面面積,卻沒有「炒盡」建築物條例的規限。九六年,香港樓市接 近頂峰,信和以逾四億元補地價獲地政總署批准改地契,在二期興建多三幢總樓面面積近三十萬呎的高層住宅,每呎成本約一千五百元。不過,此舉立刻招致小業主 大力反對,因為其中兩幢新樓遮擋着第六至十一座的無敵海景。後來經歷金融風暴、樓價大跌的洗禮,信和決定收回起多三幢的計劃,反而向政府索回補地價金額, 至今仍在法律訴訟階段。換言之,信和隨時可以發功「炒盡」黃金海岸。推着嬰兒車的陳先生,剛搬進屋苑不久,未聽聞擴建一事,卻已打定輸數,「人哋信置係大 業主,邊有得爭o架?嘥氣啦。」有駐黃金海岸十多年的地產經紀表示:「拖拉好耐,發展商隔幾年就開業主會試水,睇吓住戶反應仲大唔大,冇抗議就可能即刻開 工。」
地積比率知多啲
六十年代之前,政府以體積限制樓宇發展規模。賺到盡的發展商為了不浪費一尺一寸地盤範圍,勢必起一幢幢樓貼樓的建築物,有損環境。「所以政府在五五年從英 國引入地積比率,建築師可以揀起矮又肥或者高而瘦嘅樓,改善採光、通風、密度等。」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助理教授姚松炎說。不過,由於在計算體積的年代,大 騎樓可獲豁免計入總樓面面積,發展商可用騎樓發水,新例令發展商大為不滿。故此,遲至六七年才實行用地積比率計算。
大廈公契知多啲
身兼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副教授的大律師梁慶豐表示,大廈公契是根據土地法而非合約法訂立。「土地法嘅理念係,賣地嘅人唔單只希望第一個買家受土地條款約 束,亦希望以後任何一個買家都自動受約束。」梁說。在多層大廈林立的香港,購買一個大廈單位也是同樣道理,只要第一個業主與發展商簽署大廈公契,其他業主 都自動受公契條款約束。「可以理解為,第一個買家簽咗公契之後,跟住張地契走。」
太古城加高商廈
另一個老牌藍籌屋苑太古城,亦藏牙籤樓危機。七十年代中,太古船塢遷拆,原址發展大型屋苑。發展商太古地產為了把太古城分五期發展,於動工前,先後把地皮 劏開六十三份。翻查屋宇署的記錄,太古地產沒有「炒盡」建築物條例的地積比率限制。以最後一期第五期為例,現址是四星級酒店「東隅」、海天花園、太古城中 心連同一座商廈。由於發展五期前已經劏開地段,海天花園的小業主並不擁有「東隅」、商場和商廈的地權,而是由大業主太古地產持有。據太古地產的年報,自太 古城中心一座在九七年落成後,發展商考慮利用剩餘地積比,提出在二十七層的商廈再垂直加建十六層,涉及近四十五萬呎總樓面面積。不過,由於未能通過城規會 的高度限制,太古地產自○九年已沒有在年報提及加建計劃。當然,這並不代表太古地產不會捲土重來。記者上週六來到太古城,看見太古城中心一座的樓高,已經 比附近住宅如海天花園和高山台高出數層。如太古在大廈上蓋再起十幾層,加上其藍色的反光外牆,感覺就像一根金剛棒壓住太古城一眾住宅。其實,早於○三年, 太古地產已開始發掘可用的剩餘地積比,現時位於太古城與鰂魚涌中間的港島東中心,便是一例。記者由太古城出發,會先穿過一個名為「匯圃」的休憩公園,公園 內有小瀑布、樹蔭、長椅等,儼如一個私人會所內的公園。步行約五分鐘,才來到樓高七十層的港島東中心。港島東中心原地的地積比,本身不足以起一幢七十層的 大廈,但太古地產巧妙地先轉移原位於匯圃內的高爾夫球場用地,並與原本同在華蘭路的萬邦工業大廈合併,才成功取得足夠的地積比。而附近居民沒有反對,全靠 在正中間的公園匯圃。住在面對港島東中心的太古城順安閣,並為太古城區議員的趙家賢說:「我哋知道地產商如果要用plot ratio,事先要經業主同意。而我哋亦一直都驚佢哋亂咁起,影響到班居民。太古自○六年話起港島東中心之後,就不停諮詢我哋意見。匯圃原本只係一個好舊 嘅公園,我哋要求加長櫈俾老人家坐,又加種好多棵樹,最終成為依家俾居民行逛嘅匯圃。」趙家賢說,而且當時地盤與太古城的住宅之間相隔接近五分鐘步程,因 此居民對興建一幢七十層高的大廈,都沒有作出反對。
美孚八期民怨載道
今日的美孚新邨在四十年前仍是美孚石油的油庫。七一年,美孚石油與港英政府協議,透過補地價把油庫搬到青衣,聯同新世界在油庫原址發展住宅,也就是後來的 美孚八期。據七三年的建築圖則,美孚八期的地盤面積近廿萬呎,按屋宇署的規例,可發展成約一百三十萬呎的多層大廈。但是由於位處飛機航道,受高度限制,發 展商未能「炒盡」,造成地積比率剩餘○點六七倍,即約十二萬呎。(舊契並沒有限制總樓面面積。)就在七八年把美孚八期賣給小業主前一年,發展商向地政總署 申請,把近廿萬呎的地一分為四,包括兩條私家路、西南角的石油氣庫和十幢住宅。由於兩條私家路和石油氣庫已劏契成為獨立地段,小業主買樓的時候並不知道, 他們買的只是美孚八期的單位和其「不可分割份數」的地權,另外三個獨立地段並不屬於他們。九八年美孚八期對開的石油氣庫搬走後至今,發展商四度向屋宇署入 建築圖則,欲在原址起樓,總樓面面積由五萬多呎至十二萬呎不等。由於原址一直是住宅用地,發展商毋須補地價就可以建住宅。○九年,祥達發展有限公司以約一 億二千萬元購入石油氣庫和旁邊通道的地,翌年獲批建築圖則,建樓高二十層的住宅。
二期六期︰照辦煮碗
除了八期,二期和六期正面臨同樣威脅。據本刊獲得一份○九年美孚居民與時任新世界發展總經理梁志堅的會議紀錄,梁主動表示,二期的社區會堂和六期的油站都 有剩餘發展潛力建住宅。六六年,美孚石油透過補地價,在原來的油庫地皮發展住宅,也就是後來的美孚一至四期。七十年代初,美孚首四期陸續落成。同樣是因為 高度限制,發展商未能「炒盡」,剩餘地積比率為○點九七。以一至四期近一百萬呎的地盤面積計算,剩餘近十萬呎總樓面面積。位於二期南端的社區會堂「孚佑 堂」屬獨立地段,新世界的子公司匯秀管理有限公司曾聲稱由其擁有。不過,二期的大廈公契寫明「孚佑堂」屬於美孚居民,即使該地段一直是住宅用地,發展商要 在此起一幢望海牙籤樓,必定困難重重。至於美孚六期,同樣在六六年換地,起樓前已把地皮劏開八份,也是因為高度限制,發展商未能「炒盡」,剩餘地積比率為 ○點五二倍。以五、六期逾四十萬呎的地盤面積計算,剩餘超過廿萬呎總樓面面積。位於六期東邊的油站屬獨立地段,由美孚石油持有,並不屬於美孚的小業主。不 過,油站是非住宅用地,如果要起牙籤樓,須先經城規會改土地用途。
海濱花園不平等公契
位於荃灣西的海濱花園,前身是加德士的油庫。八六年,油庫拆卸後,加德士聯同新世界發展透過補地價興建大型屋苑,地皮面積超過五十萬呎。據屋宇署的紀錄, 當年發展商原定在第二期興建一座商業大廈連商場,後來把計劃擱置,只建了商場,也就是今日的「海濱廣場」。所以,雖然發展商用盡地契規限的住宅總樓面面 積,但是商業部分仍有剩餘。不過,建商廈的計劃擱置時,發展商已於八八年把海濱花園賣散給小業主,無法劏地保住商廈的地皮。但原來發展商早已在大廈公契做 手腳。翻查海濱花園的大廈公契,契上寫明︰「發展商在適當的情況下,經權衡後,毋須經小業主的同意,也有權直接入紙申請附屬公契發展商廈。」果然,新世界 在九三年把商場賣給自己的附屬公司,並加入附屬公契,再次寫明商場的擁有人可以利用剩餘地積比率再發展。○七年,屋宇署批准在「海濱廣場」上蓋加建樓高廿 四層、總樓面面積近二十五萬呎的商廈,惟至今仍未動工。由於海濱花園當中有七座都是圍着海濱廣場而建,有居民及地產經紀估計,建成後,景觀最受影響、完全 被遮擋的有十七、十八、二十至二十二座。記者在現場視察,外貌似文化中心的海濱廣場,共八層高,內有超市、食肆、溜冰場等,但有多個鋪位空置,場內陰暗, 扶手電梯亦沒有運作。堅持每天到場跟鄰居聊天的曾婆婆謂:「寫字樓起好之後,會好似一支香插喺中央,真係啋!依家商場冇人行o架,以前有戲院同永安,現時 四、五樓變咗護老中心,不過我都老啦,唔理得咁多。」對於一眾長者,可能只是少了一個舒適的休閒設施,但其餘大部分業主,都高呼反對。住近廣場的鄧小姐, 對加建一事表現非常愕然,「唔係嘛?我租咗兩年,覺得治安好又夠寧靜先買依家個單位。真係加建,實有排嘈啦,工人出出入入,人流都複雜晒,我好擔心,今次 死啦,出面啲樓又咁貴,想搬都未必搬到。」正前往洗衣店的她,指日後居住密度、空間環境,一定受影響,「海濱花園本身都好密,再加一幢嘢點搞?」既然公契 對小業主如此不利,為何所有小業主買樓時都簽署了?關鍵就在於,「根據土地法,只要第一個業主簽咗公契,其他業主都受公契嘅條款約束。所以第一個買家通常 都係同發展商有關係嘅人,其他業主冇得選擇。」身兼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副教授的大律師梁慶豐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67

從技術擴散到內容的黎明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549.html

技術不是強盜也不是救世主,內容的價值才會決定內容的命運。

最近每一個關注數字出版的人都在關心一個問題:蘋果公司通過iTunes改變了音樂發行產業的格局,通過Appstore改變了遊戲行業的格局,那麼其上個月推出的iBook2和對應的iBook Author電子出版編輯工具,是不是也會改變出版業的格局? 

 

iBook Author是一個非常簡易操作工具,它可以讓文字內容結合多媒體形式,成為出版級別的產品。不過其最重要的不是形式上可以讓文字內容更好看和更多媒體 化,而是在商業體系支撐下的版權端的進一步「自由化」。 iBook Author與背後的iBook體系構建了一個從製作到出版發行再到獲取收益的完整閉環,這個閉環理論上可以讓更多的內容製作者更自由和便捷地建立價值循 環,並且獲得更大的版權收益——從產品價格的10%左右,提升到70%。

當然,如果繼續推演,我們會看到理論與現實是有很大差異的。比如技術擴散讓內容出版難度大幅度下降,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內容爆發,這會帶來信噪比加 大。要想在眾多內容中脫穎而出,除了內容本身,依舊需要推薦、包裝、品牌加成等中間環節的支撐,這不是非專業人員和機構可以獨立完成的。所以,版權端與消 費端的中間體系依舊有著很大的價值,甚至是更大的價值。而在中國,出版機構從壟斷性價值到專業化價值的演進將更加迫切。

真正在技術擴散下受到衝擊的,很可能是實體圖書渠道,未來幾年實體圖書渠道——包括電子商務形態的實體書渠道,其「價值塌縮」將不可避免。

在這個問題上,亞馬遜才是比蘋果更值得關注的力量。這些年其貌似從一個運用電子商務手段的新型圖書銷售渠道轉變成了一個電子閱讀產品的消費渠道,但這個轉變背後很容易被人忽視的,是其一直在推動傳統內容更規模化的數字化,以及整個產業鏈條在技術支撐下的更高效的價值循環。

實際上,亞馬遜就是通過「技術擴散」完成了渠道價值向自己的集中,而更高的渠道集中度和更低的渠道成本,也讓其可以分享給版權端更多的收益,進而形成了一個更健康的正向循環。亞馬遜這盤「自我革命」的棋,令人歎為觀止。

現在亞馬遜在中國出版業帶來的變化已經近在眼前,業內消息已經確認,2012年,Kindle的進入和對應電子圖書銷售平台的建立已成定局。雖然這對中國出版業的影響由於各種原因短時間內還算不上「排山倒海」,但作為一個支點,這已經足夠推動一場變革了。

在一個產業鏈條上,長期來看,各個環節的利潤率往往是往復震盪並趨於平均的。過去內容被技術和渠道的價值剝奪,正在隨著技術的擴散而逐漸被歸還。版權端的總價值一定會進一步被放大,雖然分享這些價值的人並不一定是過去的那些人。

所以,在內容的黎明到來之前,不擁抱技術進行內容形態的變化是坐以待斃,而忘記了內容本身的價值則是自取滅亡。從根本上看,技術不是強盜也不是救世主,只有「內容的價值」才會真正決定「內容的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75

不良貸款加速擴散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09/100458322.html
銀監會高層近日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談到需高度關注的突出問題時指出:部分行業和領域的信用風險開始呈加速擴散的勢頭,從船舶、光伏、鋼貿等困難行業向其他製造業、建築業、批發零售業、交通、倉儲和郵政業等多個行業擴散。

  監管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從二季度末的0.9%上升至0.97%,不良餘額則較年初增加630億元,同比增長16.4%。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和外資銀行的不良貸款增長較快。

  市場注意到,三季報數據顯示,銀行業關注類貸款的向下遷徙率達到3.75%,同比大幅提升了65%。

  雖然整個銀行業的不良率和不良餘額仍在難以置信的低水平,金融機構和銀監會公開最審慎的估計,也不過是不良率翻番到2%左右的水準,但市場對銀行業不良貸款暴露的擔心卻遠遠超出了這些數據。

  財新記者多方採訪獲悉,三季度末,小微企業貸款和貿易融資等與實體經濟關係密切的領域,惡化已經逐漸暴露。來自權威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在銀行業支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小微企業貸款的不良已經佔到全部企業貸款不良的半壁江山。而公開數據顯示資產質量仍保持良好的融資平台貸款、房地產貸款方面,市場仍投以持續的不信任票。

  銀監會高層指出,需要特別關注的是,近來一些銀行逾期貸款增加較快,不良貸款反彈壓力不斷加大,要進一步加強逾期貸款管理,提高五級分類的準確性,實事求是反映信貸風險。

  「今年底將是銀行不良貸款集中暴露的關鍵點。」一位大行人士如此預言。

持續反彈

  「三季度的經濟數據出來之後,鬆了一口氣。經濟基本觸底反彈已是各界共識,這意味著出現系統性風險的壓力不大。不過由於資產質量對經濟狀況的反映有一定的滯後效應,所以資產質量的反彈乃至惡化還將持續一陣子。」一位有風險管理背景的大行高管對財新記者表示。

  有券商報告認為,不良貸款的反彈主要源於前期大幅增加的90天以內逾期貸款部分向不良貸款轉化。

  他們預計,四季度不良餘額及比例仍面臨上升壓力,但發生系統性資產質量風險的可能性較小。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上市銀行的不良率環比基本穩定在0.91%,但不良餘額則回升了2.7%。

  此外,財新記者獲悉,批發零售業上半年新增關注類貸款274億元,新增不良貸款176億元;6月末,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關注類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6.5%,建築業關注類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8.5%;有色金屬行業大額貸款的不良率和逾期率雙雙上升;受鋼鐵市場低迷影響,加上自身經營和財務管理不規範,鋼貿企業經營虧損嚴重,地域分佈上,出口企業較為密集、民間借貸較為活躍的東部沿海地區信用風險仍在顯現,並有向其它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擴散的苗頭。

  近期披露的三季報,16家商業銀行中,僅工行和農行實現了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的環比「雙降」,而交行、平安、光大等九家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則出現了「雙升」,其餘多為「一升一降」。

  即使是實現「一升一降」或「雙降」的銀行,如果剔除新增貸款因素,實際仍能保持「雙降」的,四大行中僅有農行一家。

  有兼具財務管理和風險管理背景的銀行高管分析稱,建行前三季度不良貸款餘額比年初增加20.30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比年初下降0.09個百分點。但這個下降的不良貸款率是依靠同期淨增7696億元而形成的,如果剔除貸款新增因素,則到9月末的不良貸款率至少應為1.12%,則比年初提高了0.03個百分點。

  截至9月末,工行不良貸款約748億元,比2011年底增加17.41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87%,比2011年末下降0.07個百分點。但如扣除2012年前三個季度新增貸款餘額8489億元的因素,則不良貸款率為0.96%,比2011年末略為上升0.02個百分點。

  前述人士分析稱,在四大銀行中,前三季度只有農行的不良貸款是實現「雙降」的,這也是農行淨利潤增長還能接近20%的一個正面影響因素。

  不過,一位大行風險條線的高管坦言,上述數據仍然不足以反映銀行實際的資產質量和企業的風險狀況,考慮到分類的準確度因素及徵信管理對企業的約束,實際的資產質量和風險狀況要更為嚴峻。

  前述人士解釋稱,根據貨幣和監管當局的規定,一旦企業出現不良,就會進入「黑名單」,日後想要再申請貸款就難上加難。所以只要企業一息尚存,還有繼續融資的打算,砸鍋賣鐵也會優先保銀行的支付。常見的辦法包括在不同銀行間借新還舊、過橋貸款乃至民間借貸等。

  「只要企業還能勉強經營,騰挪周轉,在時點上一定不會輕易讓自己上『黑名單』。」前述風險條線的銀行高管直言,如果考慮到這一因素,銀行實際的資產質量和風險要更大。

  與此同時,貸款分類準確度也是個問題。大量關注類貸款的存在,成了部分銀行規避監管、掩飾或延遲風險暴露的做法。數位參與分類準確度檢查的監管官員都曾向財新記者透露,不少銀行的分類都有很大的水分。一些中小銀行的偏離度超過5%,而關注類貸款的偏離度更是高達10%。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逾期貸款的增加。「逾期貸款是個硬指標,通常90天是個坎,90天以上的逾期增加,說明銀行的分類是比較準確的,90天以內的逾期較多,則預示著銀行資產質量的壓力不小。」某風險條線高管坦言,三季度不少銀行不良反彈,就與此前90天以內逾期貸款的激增不無關係。

  四季度通常銀行會加大清收和處置力度,通過消化存量來降低總的不良貸款的反彈。事實上,有時銀行的不良貸款指標雖仍保持了較好的狀態,但實際新發生的不良貸款卻呈上升態勢。

  東方資產管理公司近期發佈的報告稱,年內中國銀行業需處置的不良貸款規模在10億元到50億元之間。

  有不良資產處置經歷的銀行高管表示,四季度各行必然會加大清收和處置力度,但行情肯定不及2009年。當時信貸寬鬆,市場上流動性很寬裕,所以處置起來比較容易,且可以有一個相對不錯的價格,但今時不如往日,處置難度會更大,也不容易賣出好價格。

  數位受訪者均直言,未來銀行資產質量反彈和惡化的壓力不小,而銀行的應對措施有限。

 

高風險行業

  鋼貿業首當其衝。監管部門統計數據顯示,部分地區鋼鐵貿易行業不良和關注類貸款的比重已超過10%。銀行業內的說法是,鋼貿的不良餘額達到2300億元,重災區主要在長三角。

  另一個正在淪陷的行業是光伏業,行業前十大企業的貸款超過1000億元。某風險條線的銀行高管稱,目前光伏行業的風險仍在加劇惡化,好在整個銀行業對上述產業的貸款餘額不算很多,但個別銀行已泥足深陷。

  某大行風險部門報告亦稱,償債能力較弱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客戶、低端加工製造企業、鋼貿及光伏類客戶、風險轉移能力弱的中小企業、涉足民間借貸和互保聯保的民營企業等,潛在的風險需要關注。

  出口企業較為密集、民間借貸較為活躍的東部沿海地區信用風險仍在顯現,且有向其他地區擴散的苗頭。

  知情人士透露,今年9月,工行的貿易融資、小微企業貸款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反彈,工行當月即加大了對相關貸款的清收催繳力度,並上收了貸款的發放權限。

  財新記者採訪獲悉,上述領域貸款的惡化在其他銀行也有明顯體現。

  作為製造業和出口大國,中國經濟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極高,貿易融資比例十分可觀。出口和外貿形勢的惡化,對貿易企業的經營造成了極大衝擊,導致相關貸款的違約率不斷上升。

  與此同時,知情人士透露,貿易融資不良壓力加劇,也與商業銀行貸前審批和貸款發放的不規範密切相關。

  前述人士舉例稱,有的企業實際經營所需資金週期僅為三個月,但是銀行出於種種考慮,將放款期限定為半年乃至一年。企業在沒有經營需求,而市場資金又相對緊張的時期,就會發生資金的挪用。被挪用的資金往往進入了一些高風險領域,到期無法正常還款,從而對銀行的資產質量造成了壓力。

  為增加手續費收入、做大存貸款規模,部分商業銀行脫離真實貿易背景開具銀行票據,使得自身面臨償付風險;亦有部分商業銀行的資金,通過票據融資,違規進入限制性行業;而票據「掮客」利用銀行貼現的規模限制和區域價差,進行票據販賣,也使得大量票據隱藏在民間融資市場,加大了非法經營案件的風險。

  主管部門的統計顯示,目前小微企業貸款的不良已經佔到全部企業貸款不良的半壁江山,不少受訪的銀行高管聽到這一數據亦頗感震驚。

  近兩年,商業銀行紛紛加大了對小微企業的投入力度。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用於小微企業的貸款餘額為14.2萬億元,同比增長18.2%,比全部貸款平均增速高1.8個百分點。

  但受實際經濟走弱的衝擊,一些發達地區的小微企業違約率在二季度已經開始攀升,三季度一些大行的小微企業貸款出現了大幅的還款壓力。

  據銀行業內人士分析,小微的不良一部分是新增不良的持續發生,且明年到期後的壓力會進一步加劇;另一部分則是存量不良的積累所致。儘管貨幣監管當局試圖通過種種導向激勵銀行做小微,但一些財稅政策的不配套,導致小微企業貸款形成不良後,核銷難,處置難,甚至逐步成為銀行無法卸下的包袱。

被低估的風險

  除了上述受經濟形勢密切影響的產業和行業,傳統風險領域的壓力亦不容小視。比如,儘管平台貸款的不良並未顯著上升,但卻與一些銀行的分類政策和部分風險的延遲暴露不無關係。

  在三季度形勢分析會上,銀監會指出,越來越多的融資平台改變了原有的 融資模式,通過企業債券、信託計劃等多種方式籌資,但由於多數城投債為商業銀行持有,加之部分城投債市場認可度不高,導致承銷銀行被動持有,使得銀行的風險並未得到充分化解,仍聚集在銀行體系內,風險敞口不降反升。初步統計,截至9月末,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掛牌的近400只城投債,累計籌資規模已接近5000億元。

  以平台貸款為例,其不良率雖未顯著上升,不過監管當局發現,受集中到期兌付、地方財政收入增速下滑、項目未及時投產等因素影響,部分地方融資平台償債壓力上升,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下降。不少地方的逾期貸款陸續顯現,貸款質量下滑趨勢明顯,且呈現出由點及面擴散的態勢。對於當期已發生的預期平台貸款,部分銀行既未採取實質性清收措施,也未下調貸款分類,掩蓋了其真實的風險狀況。

  此外,對於房地產行業貸款,前述銀監會高層指出,現在部分商業銀行通過違規調整貸款分類、辦理貸款展期、以理財產品承接問題貸款等手段,掩蓋風險暴露。

  近期雖有不少地區的房地產市場有回穩之勢,但房地產行業資金緊張局面並未得到根本改觀。部分地區已有多家前期過度擴張、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放棄破產重組。而借助信託、私募、委託貸款、關聯企業等渠道多頭融資的現象仍相當普遍。

  截至二季度末,房地產業貸款中關注類貸款餘額為2081億元,同比增長15.2%。而個人住房貸款的風險也在加速暴露。其中,以中小民營企業主經營失敗或涉及民間借貸逃逸而造成的放貸違約現象較為突出。

  「雖然改革上市之後,政府對銀行的直接干預已大大降低,但銀行『惟政治化』的傾向仍十分嚴重,貸款的發放、銀行的經營、風險的暴露,出發點往往並非商業可持續,更缺乏真正的科學管理,而這恐怕才是銀行業風險管理面臨的最大挑戰。」一位金融主管部門的高層不無憂慮地對財新記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53

不良貸款擴散蔓延 銀行股為何還能“牛氣沖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692

近來,監管層不止一次強調,銀行業對部分地區部分行業的風險在擴散,不良貸款率在走高。但是銀行股似乎反其道而行之,昨日突然迎來久違的大漲。有分析人士認為,市場大漲或許是已經意識到了央行正在布局兜底。 據財新報道,銀監會高層在近期的內部會議上提出了對銀行業風險的最新判斷,部分行業持續承壓,企業負債水平整體上升,資金鏈趨緊,經濟上行時期被掩蓋的風險可能進一步呈現,銀行風險形式更趨複雜嚴峻。 其獲悉,銀監會從行業角度認為,風險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尤其是親經濟周期的鋼鐵、船舶、工程機械等行業及關聯行業、以及鋼貿、銅貿等金屬貿易、煤炭貿易、貿易代理等貿易類行業。 從地域上,除前期風險暴露集中在長三角以外,珠三角、福建、山東、山西、河南等省份不良貸款增長均明顯。部分長三角地區的金融機構不良率已回升至2%到3%。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上周公開提到,未來須全面加強風險防範,堅決守住風險底線。嚴格控制信用風險擴散。重點監控房地產、政府融資平臺、產能嚴重過剩等領域風險,嚴格管控高杠桿、多頭授信、涉及非法集資和民間高利貸企業的債務風險,及時處置互保聯保、擔保圈、擔保鏈、企業群和各類倉單融資風險。 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則表示,“部分地區房地產風險是銀行不良貸款上升的重要原因。” 截至6月末,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1024億元,達6944億元,連續十一個季度上升;不良貸款率1.08%,比年初上升0.08個百分點,亦為近六個季度的高點。 但市場卻並未將風險計入價格。昨日,銀行股集體大漲,截至收盤,銀行板塊漲幅達4.86%,交通銀行漲停。 這可能與滬港通時間窗口臨近、交通擬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工行發行境內外優先股等消息有直接關系,但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認為,中國銀行股重估的機會在於降低市場對於其資產負債表的擔心。 他的意思是,央行一系列隱形的輸血行為可以為銀行壞賬“兜底”,如果市場逐漸明白銀行風險已經被隔離保護,中國經濟可以擺脫硬著陸,那麽銀行股的機會就來了。由此帶動中國股市迎來明顯回升。 他還提到,未來行情的演化,經濟指標可能只是輔料。核心是量寬給出了一個影影倬倬的方向,由於貨幣寬松(央行擴表)+(中央)政府負債,尾部風險有可能被封殺(至少一段時間)。這與歐洲去年行情的性質類似。 以下是他的觀點: 股票依然在等待下半年指數一次明顯回升的可能。指數的關鍵在於市場對銀行的看法。不在於地產會跌多少,市場關心的是跌了之後,是否有足夠的政策儲備能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爆發。中國銀行股重估的機會在於能否有手段降低市場對其資產負債表的操心。 中國股票指數趨勢的邏輯關鍵看銀行。 擺脫經濟硬著陸預期的邏輯關節在金融,只要金融被某種程度地隔離保護,經濟硬著陸概率很低。經濟低效率的狀態的改變要靠改革,但來日方長。 中國暗中的金融救助可能已經展開,從央行去年下半年至今一系列資產業務的作為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央行應該已經做了明確的政治表態,逐步開始明確金融穩定為“錨”,並想主動作為(定向)引導融資成本下來。 金融救助有大張旗鼓的方式,如撇帳、AMC、註資等等,也有隱性的,如貨幣量化操作(QE),QE的財務效果本就是對商業銀行的利益輸血,讓他們保持盈利能力,時間換空間。中國銀行股的機會在於讓市場逐漸不再擔心其資產負債表。目前還是隱性的,未來不排除也會來顯性的。 所以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經濟的短線問題其實很簡單: 擺脫硬著陸的預期。做到這一點並不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76

九成死亡率 非洲﹁黑死病﹂正全面擴散 台灣能躲過伊波拉病毒的侵犯?

2014-08-11  TWM
 
 

 

「香港出現疑似感染伊波拉病毒個案!」上週斗大的新聞標題,讓人不禁回想到十一年前的SARS風暴。這個死亡率高達九成的出血性病毒,有沒有可能攻進台灣?它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如何?

撰文‧賴若函、任中龍

二○一四年二月,伊波拉病毒出血熱再爆疫情,這個被稱為「世紀黑死病」的病毒,從一九七六年第一次出現在人類歷史後,近四十年以來仍無藥可解,死亡率達九成,人人聞之色變。原本只侷限在非洲中部國家,目前已擴散到西非的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共和國與奈及利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的最新數據,截至八月一日,通報案例增加至一六○三人、死亡數累計達八八七人。

WHO祕書長陳馮富珍警告,當地疫情正在失控,但若因應得當仍能遏止。美國疾病管制局於七月二十八日發出對疫區的旅遊警訊,等級等同於○三年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事件,三十日,距離台灣飛行時間不到一個小時的香港,就傳出有疑似個案入境,後來雖證實是虛驚一場,但也讓台灣民眾神經緊繃起來。畢竟,當年SARS事件,首例個案就是一位由港返台民眾感染,讓人不禁擔心:「這次台灣能不能躲過伊波拉病毒的侵犯?」

大規模傳染暫時不可能

雖然菲律賓與中國曾發現伊波拉不同的病毒型別,但疫情仍長期侷限於非洲,學者一致認為,病毒要擴散不太容易。台大醫學院院長張上淳表示,就算他國民眾前往非洲感染,也是單一個案,「大規模傳染暫時不可能。」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發言人、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李秉穎則指出,伊波拉病毒共有五型,其中又以薩伊型最強,致死率高達九成;這次疫情死亡率沒有這麼高,研判可能是感染其他毒性較弱的病毒,但從死亡人數不斷攀升來看,仍須留意疫情擴散。

美國疾管局已發出「第三級旅遊警示」,警告在疫區的美國民眾避免接觸病人的血液及體液,前往西非的旅客必須採取額外的防疫措施。同時,兩名在西非受感染的美國醫療照護人員運回國內治療,首度讓美國境內有伊波拉患者入境。

鄰近的香港也啟動機制,只要從西非這三國入境的旅客出現發燒症狀,將採取預防性隔離。和香港一樣曾出現疑似案例,且經檢驗未遭感染的英國,則決定目前最好的應對方式是提供西非疫區「額外資源」,主動協助西非防疫。

台灣已啟動三關防疫機制,衛福部部長邱文達在行政院院會表示,將加強國際疫情監測,若國內出現疑似病例將成立應變小組,甚至防疫中心;持續加強風險溝通,包含旅遊警示、醫師通函、防治手冊等;強化人員與物資整備,比照普通大型傳染病做好準備。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指出,台灣經過SARS與禽流感事件後,對於疫情防治已經累積了一定經驗,加上各專責醫院所備有的負壓隔離病房,只要醫護人員能夠做好自我防護,在最快時間內將可疑個案隔離,即使進到台灣也不必過度恐慌。

伊波拉病毒的可怕,在於它的高死亡率,且至今來源不明。一九七六年,首度在非洲剛果(舊稱薩伊)揚布穀(Yambuku)村落造成嚴重死傷,最後確定感染源為一種新興病毒,於是就以當地河流命名為「伊波拉病毒」。

根據WHO官方資料,在過去近四十年中,伊波拉曾爆發四波疫情,地點都在中西非國家,至今已奪走二四七七人的性命。

「無利可圖」 人體試驗未完成能對抗伊波拉病毒的疫苗,為何遲遲無法出爐?原因和藥商「無利可圖」有關。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指出,在一二年的世界各國人均醫療支出中,位於本次疫區的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奈及利亞,分別只有三十二美元、六十五美元、九十六美元和九十四美元,和第一名的美國八八九五美元相比,差了千倍之多。

八月三日,英國公共衛生學會會長約翰.艾希頓在《獨立報》為文指出,就因非洲國家多半貧窮落後,買不起疫苗,導致藥商開發意願低落。其實加拿大、日本等國科學家,早先已研發出特定單株抗體,能夠一搏伊波拉,但人體試驗全都未完成。

WHO目前雖未對上述爆發疫情國家的經貿活動有所限制,雖然本次疫情的延燒規模,是有史以來最大,但一般認為,如果能將疫情控制在非洲內,對於世界的經濟影響,應該有限。

只不過,疫情所帶來的衝擊仍不容小覷,○三年,SARS重創國人的生命和經濟,短短十天,台股就蒸發一.一六兆元。本次伊波拉疫區中,獅子山以血鑽石出名、幾內亞為世界第六大腰果生產國、賴比瑞亞出口天然橡膠、木材和鐵礦砂,若無法遏止疫情,也可能牽動到國際供給,擴大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程度。

病毒肆虐

—伊波拉出血熱與SARS比較

疾病

伊波拉病毒出血熱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發現時間 1976年 2003年發現地點 剛果、蘇丹 越南傳染國家剛果、蘇丹、加彭、象牙海岸、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奈及利亞等 中國、香港、台灣、加拿大、新加坡、越南等傳染途徑接觸受感染果蝠,或中間宿主之野生動物;直接接觸被感染病人或其屍體之器官、血液、體液;間接接觸被感染者體液汙染的環境近距離飛沫傳染,包括吸入病人的飛沫或體液、接觸到病患分泌物或帶菌的體液症狀初期:發燒、頭痛等流感症狀幾小時後:咽喉炎、嘔吐、腹瀉、斑丘疹等症狀五到七天後:大出血、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初期:突然發燒、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

後期:瀰漫性肺炎及呼吸衰竭

死亡率 90% 10%

資料來源:病病管制署、世界衛生組織 製表:郭淑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470

埃博拉擴散:下一站最有可能是哪個國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380

ebola map

(圖一:已經出現埃博拉病例的地區)

隨著美國和西班牙分別有人在本土感染埃博拉,歐洲、北美和亞洲對於埃博拉即將蔓延的恐慌達到了極點。

盡管美國不太可能大規模爆發埃博拉疫情,但是美國已經有人被埃博拉病毒感染,這使得美國人的擔憂日益增加。達拉斯市年僅26歲的護士Nina Pham因照顧埃博拉病患Thomas Eric Duncan於近期被診斷出已被傳染,而Duncan本人在上周已因此病匆匆離世。

密歇根大學醫藥史學教授Howard Markel告訴《紐約時報》,“病毒自古以來就在傳播。但問題在於,現在它們可以搭乘飛機進行傳播了。”

那麽10月末,哪些國家和地區最有可能被輸入埃博拉病患呢?美國東北大學生物和社會技術系統模擬實驗室(Laboratory for the Modeling of Biological and Socio-Technical Systems——MOBS)的研究人員計算並制作了下面這張圖表:

screen shot 2014-10-13 at 6.00.06 pm

(圖二:截止10月末,最可能被輸入埃博拉病患的國家)

不過讀者要註意,MOBS研究人員統計的是單一病例被輸入的概率,而非全面爆發埃博拉疫情的風險。為了得出這些預測,他們研究了自病原區(西非)發出的航班及其往返模式。此外,預測結果將隨著該地區航班的調整而變化。上圖的結果是基於航班沒有變化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

研究人員們在報告中指出,“在受感染地區嚴格控制航空進出(例如取消80%航班)只能將病情在國際上的擴散推遲三到四周。”

他們還在報告中特別強調,上圖的任何國家中全面爆發埃博拉疫情都是不太可能的。他們在報告中寫道:

大規模爆發意味著至少有10個人被感染,盡管存在這種可能,但是可以被認為是十分罕見的事件。

有效的管理和對病患個體及時進行隔離,確保埃博拉病患維持在極低的數量,降低病毒失去控制、全面爆發的風險。

過去幾個月,埃博拉肆虐西非,因為該地區的醫療系統不足以應對該疾病。

截至目前為止,埃博拉病毒並未在西非以外的地方大規模傳播。西班牙成為第一個有病患在西非之外獲傳染此病的國家。美國也有一位在本土被傳染的病患,就是達拉斯那位護士,而把病傳染給她的Duncan則是在利比亞被感染的。

據商業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本次有史以來最慘烈的埃博拉疫情已經奪走逾四千人的生命。在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等國,超過8000人感染了該病毒,其中還包括401名醫護人員。此外,已有232名醫護人員在與埃博拉的鬥爭中獻出了生命。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主任Tom Frieden曾表示,只要埃博拉仍在西非肆虐,“我們就無法保證美國沒有風險”,“我們也希望我們可以保證”。

截至目前,西非埃博拉病患死亡率超過50%。發病初期表現出類似流感的癥狀,然後很多病患都會表現出內部和外部出血,以及器官衰竭。(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932

登革熱和埃博拉有擴散跡象 關註抗病毒藥物生產商機會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22&extra=page%3D1

登革熱和埃博拉病毒有擴散跡象 關註抗病毒藥物生產商投資機遇
作者:施佳麗

登革熱和埃博拉病毒有擴散跡象。在過去的一周中國內登革熱病毒和海外埃博拉病毒均呈擴散跡象。廣東省衛計委通報顯示,廣東省登革熱患者已累計 20788 例;在國慶黃金周期間,廣州累計新增 8111 例確診病例,比去年同期暴增 20 倍以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死於埃博拉病毒的人數已經上升至 4447 人,絕大多數在西非,但是歐美也已有患者死於這種病毒。埃博拉病毒的感染人數已經 8914 例,預計本周末將突破 9000 人。

關註中國中藥和四環醫藥。基於以上背景,我們認為抗病毒藥物生產商值得關註。登革熱和埃博拉目前都沒有抗病毒的特效藥,但是相信更多人會註意提升免疫力。我們上周推薦的中國中藥(0570)主力產品玉屏風顆粒是 700 多年的古方,對提升人體免疫力非常有效,我們建議繼續關註該公司。

四環醫藥(0460)日前公布將與軍事科學院合作開發埃博拉病毒用藥 jk-05。jk-05 是軍科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歷時 5 年研制的新藥,日前通過總後衛生部專家評審,已經獲得軍隊特需藥物批件。雖然目前抗埃博拉病毒的藥物基本來自美國和加拿大,而且 jk-05 正式投產還需 3 年左右時間,但是相信軍事科學院 5 年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而四環是港股中唯一埃博拉概念,因此預計埃博拉病毒的擴散將提升公司受關註度。

截至 15/10 一周醫藥股表現。我們篩選了 44 個醫藥行業個股。截至 10月 15 日的一周中,44 個醫藥股平均下跌 0.6%,表現略好於大市。漲幅較大的主要為醫療器械和西藥股,跌幅較排名靠前的主要是估值醫藥零售、保健品等。


重點股份介紹
四環醫藥(460.HK):抗病毒新藥帶來新機遇

i) 公司介紹
公司是國內最大的心血管處方藥制造商,目前銷售產品涵蓋中國五大醫療領域:心臟血管系統、新陳代謝、腫瘤、抗感染及中樞神經系統,總共覆蓋80多個產品,其中心腦血管藥物37個。根據IMS統計,2014年上半年在心腦血管處方藥市場仍然位居第一,按醫院采購額計算,市場份額增至10.8%。同時公司也躍升為中國醫院市場第三大制藥企業。2014年上半年高毛利的心腦血管產品占據公司收入的94%。
公司擁有超過3000個分銷商,覆蓋全中國32個省市及自治區近10,000家醫院,包括約80%的三級醫院、約55%的二級醫院和30%的一級醫院。

ii) 投資邏輯
我們對四環的推薦投資邏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主力產品將維持較快發展。公司 2014 年上半年將部分藥物從高開轉成低開,因此
收入同比下降 14%,但是凈利潤則同比增加 34%。主力產品心腦血管產品保持高增長。公司主力產品中歐迪美、源之久、丹參川芎嗪註射液、也多佳、益脈寧等新產品等新產品在銷售網絡方面還有較大的拓展空間,我們預計隨著各地招標的推進這些藥物銷售將維持較快增長。同時,預計公司未來幾年將加快新藥推出,這些均將促使公司維持較快發展。

抗埃博拉藥物將提升市場關註度。四環醫藥日前公布將與軍事科學院合作開發埃博拉病毒用藥 jk-05。jk-05 是軍科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歷時 5 年研制的新藥,日前通過總後衛生部專家評審,已經獲得軍隊特需藥物批件。雖然目前抗埃博拉病毒的藥物基本來自美國和加拿大,而且 jk-05 正式投產還需 3 年左右時間,但是相信軍事科學院 5 年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而四環是港股中唯一埃博拉概念,因此預計埃博拉病毒的擴散將提升公司受關註度。

iii) 投資建議
彭博預測目前股價對應 29 倍 2014E PER,略高於行業平均和主要競爭對手石家莊藥業。我們認為從估值角度公司不再具備明顯優勢,因此暫不給予評級和目標價。但是,公司主營業務將穩健發展,而作為埃博拉病毒在香港市場唯一概念股,我們認為公司仍然值得關註。

iv) 風險提示
i)基藥降價影響;ii)藥品招標慢於預期;iii)反腐等行業調控

(來源:安信國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24

港股通對策:免費期權、風口補漲、成長擴散、跟隨外資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901

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5-4-7 08:50 編輯

港股通四大交易對策:免費期權、風口補漲、成長擴散、跟隨外資


背景介紹

2015年3月27日,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參與滬港通交易指引》。根據規定,指引實施後新發行的公募基金可參與滬港通交易,交易規則與標的為《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若幹規定》所劃定的範圍;在指引實施前已獲得中國證監會核準或準予註冊的基金,基金合同明確約定可以投資香港股票的,可以通過原有機制或者滬港通機制投資香港股票;在指引實施前已獲得證監會核準或準予註冊的基金,基金合同沒有明確約定可以投資香港股票的,如要參與滬港通,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決定投資港股的種類、比例及策略等,依法履行修改基金合同的程序後,方可參與滬港通。

隨著滬港通對不同主體的進一步開放以及未來深港通納入更多小盤成長股,投資者不應把策略限制在短期的雙邊溢價交易套利上(只針對A+H股票)。我們認為本次港股通的政策調整在配置層面為國內機構投資者拓寬了選擇的余地,應該引起重視並做好準備。本篇報告將全面梳理港股通的四大交易策略:免費期權、風口補漲、成長擴散以及跟隨外資。

投資要點

v  港股通中高折價個股是短期投資焦點。從證監會對於公募基金通過港股通投資港股的新規出臺後第一個交易日的情況來看,漲幅前20位的股票平均漲幅達到14.3%,最高漲幅達到20.7%,其中有18只是A+H同時上市的股票,平均折價率達到40%(折價率=H股價格/A股價格),有6只是“一帶一路”主題受益股。此外,金山軟件作為低估值計算機板塊股票是漲幅前20的標的中唯一成長股。

v  折價收斂與股息率Alpha是AH折溢價交易的核心邏輯。歷史上除了A股走出超級牛市的情形,恒生AH溢價率在超過30%後一般都會收斂。從短期的角度來看,投資者可以買入港股並博弈AH溢價的收斂,但如果A股走出超級牛市,套利交易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從長期的角度來看,投資者可以買入具有較高股息率、H股折價幅度較大並且估值較低的個股,獲得長期穩定的超額收益。簡單來講,持有高折價高股息率H股,相當於持有一個提供固定收益的期權,期權的潛在價值來自折價率的收斂。

圖1:個股層面溢價創新高後往往迅速調整



v  建議通過補漲、成長股擴散和跟隨三種策略來獲取港股投資收益。我們認為滬港通(以及未來將推出的深港通)對於A股投資者的意義絕不限於折溢價套利,從策略角度出發,我們梳理了三條主線:1)行業層面的補漲與跟漲機會;2)成長股投資戰線的擴散;3)大市值股票的跟隨策略

A股成長股的高估值很大程度上源於其稀缺性以及A股投資者在經濟增長放緩背景下對成長屬性的偏好。近期除了公募基金被放行參與港股通交易以外,保監會也放寬了保險資金的境外投資範圍,允許險資投資香港創業板。這些舉措實際上提供給成長股投資者一個更廣闊的投資邊界。港股里存在著類似騰訊控股、金山軟件、阿里健康等優質成長股,港股投資通道打開後,這類股票也存在巨大的機會。

我們梳理了港股通里除了A+H同時上市的股票,剔除了在最近一個年度虧損的股票,計算了過去3年的年化複合增長率(截至2014年年報)以及2014年EPS計算的P/E倍數。我們進一步將股票池精簡至A股機構投資者在當下非常熱衷投資的行業(我們在下文將其稱作成長型行業,包括半導體產品與設備;制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消費者服務;技術硬件與設備;軟件與服務;醫療保健),並統計了目前已經發布年報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挑選出過去3年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年化複合增速超過20%的上市公司,得到相應的股票池標的。再依據我們上文對成長型行業的定義,找到與上述成長型H股相對應的A股標的。

我們統計了上述幾組標的的 P/E 、市值、過去 3 個月日均成交金額以及過去 3 個月的累計漲幅的中值。可以發現,對於同樣類型的股票: 1 ) A 股的 P/E 倍數要遠遠高於港股通股票; 2 ) A股的市值普遍較小; 3 )盡管市值較小,但日均成交金額卻超過港股通同類股票若幹倍; 4 ) A股近幾個月的絕對漲幅遠高於港股通同類股票。

1)尋找前期H 股滯漲以及未來A 股處於風口的板塊。 我們通過分解恒生 AH 指數中各行業的市值增長,提取出純粹估值相對變化對 AH 溢價的貢獻部分,並結合 4 月份策略月報關於 A 股風口的判斷,認為建築、建材、石油石化、電力設備和機械行業向上彈性最大




2)成長股投資戰線的擴散。 我們建議關註: i ) A 股較為稀缺的成長型標的; ii )有 A 股對標公司的細分行業龍頭; iii ) A 股機構持倉集中,但同類股票在港股更為便宜的板塊及個股。


表3:港股通里高成長新興行業代表股票








3)大市值股票的跟隨策略。 我們認為對於港股的大市值權重股, A 股投資者短期直接與外資爭奪定價權的能力相對有限,可以通過關註盈利預測變化、海外投資基金的行業配置變化以及資金流通,采取跟隨策略。


專題股票組合

我們匯總了中信研究部各行業分析師自下而上的觀點,建議重點關註中航科工、珠江鋼管、東方航空、南方航空、網龍、金山軟件、海通證券、彩生活、金隅股份、兗州煤業、北控水務、中滔環保、國美電器和銀泰商業。




(來自中信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676

台南疫情有「全境擴散」疑慮 登革熱未設指揮中心 中央在等什麼

2015-09-14  TWM

台南市登革熱病例數持續創紀錄,包括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在內的公衛專家疾呼,應盡速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以有效調度並統籌資源,才有助於控制疫情。中央還在等什麼呢?

台南登革熱疫情失控,全台灣「剉咧等」,但整個防疫體系,卻顯得束手無策,甚至為了是否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還吵翻天。

去年登革熱確定病例數超過一萬五千例,是歷年最嚴峻,前疾病管制局局長蘇益仁警告,當時疫情最嚴重的高雄,去年此時約有一千六百多例,而今年疫情最嚴重的台南,現已破五千例、三十一人死亡,若加上即將來臨的十月、十一月高峰期,今年恐為歷年之最。

每天增加幾百個病例,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卻始終不願成立中央指揮中心,讓專家憂心忡忡,不惜與疾管署長郭旭崧公開槓上。蘇益仁說:「要有效防堵疫情,在疫情剛開始時就要介入,且地方人力有限也無專業人才,中央應盡速進入。」

中央神隱 楊志良疾呼

多位專家也都贊成這個觀點。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就直說:「早就應該成立指揮中心,讓中央資源下去!」二○○九年八八風災造成高雄許多地下室淹水,就因中央及早介入,最後疫情才沒有擴大。

疾管局前局長、嘉義市市長涂醒哲也認為,中央有流行病學、防疫、蚊子等各領域專家,病例數未上千時就應介入,放著專家在台北,對疫情控制沒幫助。

參與多次防疫的台大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金傳春指出,登革熱病例出現前五十到一百例時,就要繃緊神經,現在台南防疫人員已無時間做協助疫情控制的疫調,應由中央調度各縣市與各大學人力投入。

等不到中央成立指揮中心,台南市政府九月七日成立專家顧問小組,由蘇益仁擔任總顧問,當晚疾管署發布新聞稿,指郭旭崧進駐台南,成立前進指揮所支援地方政府。

熟知疫情處理的人士一語道破:「政治是微妙的。」進駐台南,表示疾管署資源進駐,但這只在疾管署層級。若成立中央級的指揮中心,是拉高到行政院層級,可以指揮環保署、國防部、教育部等部會,更能有效率防疫,但最後成敗責任就在疾管署與行政院。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登革熱是環境病,地方政府有相關防治機制可以調動,疾管署也會盡全力幫忙。衛福部次長林奏延表示,接下來若另一個縣市發生大流行,就一定要成立中央指揮中心。

登革熱是嚴重會致死的傳染病,透過病媒蚊擴散後就全民遭殃,當地方人力有限時,資源充沛的中央單位全力介入,刻不容緩。

撰文·林思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025

全球價值鏈背後:不斷擴散的有毒汙染和12萬場火災

銅是全球經濟的重要資源,中國是最大的生產國和最大的消費國。雖然中國的銅儲量只有世界的4%,但卻占世界產量的11%。

在一些地方,銅礦產生的毒性汙染屢見不鮮,導致水生物死亡、農田廢棄和一個個“癌癥村”。而這種有毒汙染正在向國外擴散。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三分之二的銅依靠進口,為了確保供應,中國企業在過去十年中投資了超過500億美元的海外采礦業務。隨之而起的是與當地社區發生沖突。

在棕櫚油方面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近幾十年,棕櫚油已成為全球主要的植物油,產量從1980年的200萬公噸增長到了2013年的5600萬多公噸。全球產量的一半來自印度尼西亞,三分之一來自馬來西亞,而中國是國際市場上棕櫚油的第二大買家,進口量占全球總產量的10%。

航拍印度尼西亞大面積種植的棕櫚油。攝影/章軻

調查發現,油棕種植園的快速擴張已經成為森林采伐的主要原因。2015年,12萬場火災席卷印尼婆羅州和蘇門答臘島。大火燒掉了因棕櫚油和紙漿變幹燥的森林和泥炭地。

世界銀行估算,這些火災使得印尼的GDP下滑了2%。此外,這些火災還產生了大量溫室氣體,超過了日本和俄羅斯的年排放量。值得一提的是,僅2015年9月和10月,當地火災產生的排放量就超過了中國的日排放量。

位於印度尼西亞的一家苗圃。攝影/章軻

12月8日,正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簡稱“國合會”)2016年年會專題政策研究報告《中國在全球綠色價值鏈中的作用》公布了上述兩個案例。

該報告由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王毅和斯坦福大學地球能源環境學院、斯坦福大學伍茲環境研究所Cox Consulting教授Jim Leape擔任研究項目組聯合組長。

研究報告稱,2011年,近一半的世界商品和服務貿易在全球價值鏈中進行,在中國等新興經濟體中該比率達到四分之三。

“中國位於全球價值鏈的核心,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商和第二大進口商。”報告說,2014年中國出口額達到2萬億美元,占世界總進口量的10.3%。中國是系列初級產品的最大消費者之一,2010年中國消費了約20%的化石能源,23%的主要農產品,40%的金屬。

目前,國際生產、貿易和投資越來越多地在全球價值鏈中組織開展。研究發現,食品、服裝和制造業的原材料是全球價值鏈的“源頭”。這些原材料的獲取是地球資源壓力的主要來源,並可能造成當地的水、土地、森林和漁業資源枯竭,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都來自於此。“盡管各國政府努力減小對地球的壓力,但非法采伐或者非法生產這些商品的貿易增長迅速,使得各種努力收效甚微。”報告說。

研究顯示,前500家大型企業(包括許多中國企業)占世界大宗商品貿易總量的70%,全球綠色價值鏈對於這些企業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上述研究組認為,作為全球價值鏈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可以通過制定政策、開展國際貿易和投資、規範引導中國企業行為等方式,對全球綠色價值鏈的形成及規則制定產生影響。

“而中國采取全球價值鏈行動最迫切原因在於,其經濟的未來取決於原材料的進口。”報告稱,由於國內耕地有限、礦產資源開發成本高昂,需要國外的農產品和礦產持續、穩定的供給,所以中國擴大了進口,以保證經濟增長。如今,除了戰略性糧食作物以外,中國作為原材料的主要進口國,已經完全融入全球貿易系統。深度參與全球經濟的弊端就是愈發依賴中國以外的價值鏈。

上述報告認為,基於中國引領的雙邊和多變發展援助,日益重要的全球價值鏈應受到關註,尤其是貿易夥伴國家的大宗商品價值鏈。發展援助對於生產國更好的管理水、森林及漁業等資源是非常重要的。應構建更為有效的可追溯和標識系統,確保中國的進口是合法、可持續的。

研究組建議中國啟動全球綠色價值鏈進程。對於國有企業,可由國務院出臺相關規定,要求國有企業優先做出承諾,確保它們采購的商品具有可持續性;中國政府開展全球綠色價值鏈試點項目,總結形成大豆、棕櫚油和林產品綠色價值鏈的最佳實踐;發改委聯合財政部、商務部、環保部等在“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的框架下共同創建“全球綠色價值鏈南南合作平臺”,以支持大宗商品的綠色、低碳生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6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