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電退休員工揭露:一號機「震動」存在近三十年 核二螺栓斷裂疑雲 台電沒說的真相?

2012-5-21  TWM

核二廠「錨定螺栓」斷裂事件,事發近六十天後,台電終於公布原因。不過整起事件並未因此釐清,疑雲反而有 越滾越大之勢。台電退休員工直指,應是水槌作用長期引發震動,加上金屬疲勞,導致七根螺栓斷裂。學者建議台 電應請國際專家會診,提出合理解釋。
撰文•張瀞文 五月十四日,原能會召開第四次的核二廠一號機錨定螺栓斷裂專家諮詢會議。在當天的會議中,台電表示,螺栓
斷裂的三大原因主要是材質有問題、安裝不當,以及階段性腐蝕環境共同作用所致;裂紋初期應該是由應力腐蝕龜
裂造成,後期裂面成長則是因金屬疲勞所主導,最後導致斷裂。
這是核二廠螺栓斷裂發生至今約兩個月後,台電首度對外承認「螺栓斷裂與腐蝕有關」。 但是對於台電的說法,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表示,這只能說是螺栓斷裂機制的分析,斷裂背後真正那個
「力量」來源,台電還是沒講清楚。

由於台電一直強調,核二廠一號機停機期間「每天至少損失五千萬元」。環保團體擔心,在五月十八日原能會對 外召開聽證會後,可能會讓台電過關,台電也會搶在這個月月底立院休會前,進行專案報告,然後就闖關申請,讓 換了反應爐基座螺栓的核二廠一號機重啟運轉。

儀器壞?台電退休員工駁斥對於台電提出螺栓斷裂的三個理由,曾經親自參與國內核一、核二廠建置,同時在台 電服務超過三十年的台電退休員工李桂林則予嚴正駁斥。

李桂林表示,台電提出的三個理由當中,「安裝不當」就是把責任推給原廠奇異以及顧問公司貝泰;第二點「材 質問題」就是指「螺栓製造過程有問題」;第三點「階段性腐蝕環境」就是「大環境所造成」。若按照台電的說法
,針對「螺栓斷裂」,台電一點責任都沒有。
李桂林說,從這次斷裂的螺栓都在內側且位置上互為對稱可以清楚說明,螺栓斷裂原因主要是來自於震動。 另外,李桂林更語出驚人地表示,「核二廠一號機的震動問題,已存在近三十年。」水槌作用引發震動? 李桂林回憶當年在核二廠裡工作情景說,「以前在沒有地震的情況下,核二廠地震儀器上也曾有過○•二G多的
震動訊號出現,當時(在一九八○年左右)大家都當成是一般雜訊處理,並沒有特別在意。」李桂林分析,當反應
爐要停機,模式開關由熱停機轉到冷停機時,系統的設計會有RPS(反應爐停機系統)再驗證的動作。

所謂的「再驗證」就是「控制棒再急停一次」。由於冷停機時,反應爐一直到頂端都灌滿水,這時底部因急停所 產生接近二七○公噸的重力往上,撞到反應爐頂部,產生反彈波來回震盪,就是所謂的「水槌作用」。

上下的反彈波會造成相互撞擊,且撞擊的時間會越來越短、力道會越來越強。李桂林表示,當年在核二廠內工作 時,也曾經站在管路上,感受過這樣巨大聲響的震動。
但是當年他並不清楚是反應爐冷停機造成「水槌作用」,一直到累積多年經驗後,才了解到這樣的威力。 李桂林推測,核二廠接近除役年限,錨定螺栓已出現金屬疲勞,再加上水槌作用的加乘,是造成反應爐內圈七根
螺栓斷裂的主要原因。

對於李桂林「水槌作用導致反應爐內部出現劇烈震動,進一步造成反應爐基座內圈多根錨定螺栓出現斷裂」的說 法,原能會核能管制處處長陳宜彬表示,「任何原因,原能會都會追查,但水槌作用應該不會是原因。」
斷裂螺栓應送國際鑑定 李桂林也強調,因反應爐裡頭冷卻蒸汽的乾燥器是焊接上去的,「水槌作用」也不排除會震裂乾燥器。如果乾燥
器有裂縫,那蒸汽將夾帶水分進入到汽機當中,就會形成「水刀」,侵蝕汽機運轉的葉片。

至於葉片被侵蝕的後果,輕則葉片受損;嚴重的話,如果在運轉中造成葉片斷裂,那麼斷裂的葉片可能會打穿反 應爐汽機的殼,進一步造成含有輻射的蒸汽外洩,情況將相當危急。

經營大地工程的專業工程師王偉民分析指出,台電目前對螺栓斷裂原因指向安裝不當與材料瑕疵,但這無法說明
為何斷裂螺栓都集中在內圈?也無法解釋為何斷裂螺栓位置呈南北、東西的對稱性。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張武修建議,台電除了把斷裂的螺栓送到國內核研所鑑定外,應該進一步將斷裂螺 栓送到歐洲AREVA(全球最大的核能工業公司)等具有公信力的機構做鑑定,並商請國際核能協會相關專家來 台灣會診。畢竟「錨定螺栓」斷裂事件在全球核能界絕無僅有,台電在處理上必須更周延,才能使民眾安心。

水槌作用    慣性動量驚人水槌作用(Water?Hammer),或稱水擊。意指水流於長管路中流動,此時若將管路下游 之閥門快速關閉,水流之流動具有慣性動量,因此水流之慣性動量持續往前推擠,造成管內壓力急速上升,導致管 路受到破壞。

水槌作用大小視發電水路之流量與水頭落差(指管路兩頭落差)而定。瞬間流量與水頭落差愈大,造成流速愈快
,相對地水流的慣性動量愈大,產生水槌作用所造成的巨大壓力更是驚人,有可能造成設備的損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63

上市櫃公司資訊揭露 荒謬做半套

2012-10-08  TCW




以保護投資人為名,政府管制多如牛毛,但是,為什麼上市櫃公司的投資資訊至今無法做到即時且透明?

生產多媒體資訊產品的吉祥全(原名訊碟)頗具代表性。一家每股股價不到兩元的上市公司,前董事長呂學仁等人,因編製不實財報等,在二○○五年被投資人保護中心(簡稱投保中心)提起求償訴訟。

這場長達七年多的訴訟,在四月二十七日經台灣高等法院判決,吉祥全應與呂學仁等五人,須連帶賠償投資人新台幣二十二億二百餘萬元。

直到八月十日,吉祥全雖應主管機關台灣證券交易所(簡稱證交所)要求,對此案做進一步說明,但吉祥全在公開資訊觀測站中的說明,都以「洽請委任律師評估,本公司以估列之賠償損失準備二億五千萬元仍尚屬合理」為結語,未完整揭露公司可能面臨的求償風險。

由於這一個案子,高等法院還未做出終判,因此,吉祥全律師出具的意見,都符合程序上要求。

但是,公司被判賠二十二億餘元,對營運影響有多大?

證交所不管資訊是否翔實》

截至上半年,吉祥全合併財報中帳上淨資產約十七億元,現金與約當現金僅約一億五千萬元,一旦高等法院終判出爐,投保中心董事長邱欽庭說:「吉祥全根本無力償還。」若吉祥全籌措不到賠償金,恐拖累資金週轉,屆時八千多名受害股東與現任股東,恐均求償無門。

對吉祥全一案,證交所表示,上市櫃公司只要把訊息揭露在公開資訊觀測站中,就盡到職責;至於表達的內容是否翔實,可再行討論。

證交所、櫃檯買賣中心都扮演投資人「守門人」角色,投資人透過他們的把關,取得可靠的投資資訊。但當公司在公開資訊觀測站中,揭露的資訊只有「半套」,或是投資人要靠著閱讀冗長的財務報表,才能一窺公司營運全貌,實在叫投資人太沉重。

吉祥全是諸多案例的縮影。可想見,未來在國內企業屢被國際企業提起專利權訴訟,若主管機關不能盡責監督,讓企業資訊透明,股民若等到訴訟答案揭曉時,恐哭訴無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51

《政策解析》獨家揭露最新草案 企業濫用恐惡化五大解方 終結人力派遣亂象


2013-09-30  TWM
 
 

 

延宕十多年的《派遣法》草案,終於在今年六月又重啟研議大門,此次修法,有關企業使用派遣比率無上限、僅排除六大行業用派遣等規章,讓勞工團體和學者跳腳。針對台灣派遣亂象,到底該如何解?

撰文‧賴若函

台灣的派遣勞工高達五十七萬人,卻無「法」可管!原本只該作為短期彈性人力需求的派遣方式,現在都已經變質。不但企業濫用,非短期職缺也用派遣,而原本應該保護勞工權益的政府,更帶頭作「表率」,成為使用派遣人員的大本營。

相較於部分工時(打工族)、承攬(外包)、約聘雇這三種常見的非正職工作,派遣形式對勞工更沒有保障。由於派遣人員每天上班的地方(要派單位),所面對的主管並不是雇主,派遣公司才是雇主,以致於一旦發生職場糾紛時,派遣公司與要派單位往往互踢皮球,誰也不願承擔責任。

根據勞委會○九年至一一年的專案調查發現,派遣業者違反《勞基法》的比率平均高達八五%!日前媒體報導,一位台電派遣人員在工作現場遭遇性騷擾,結果因台電堅持不是雇主而躲掉罰則。另有一位十九歲莊姓學生,由雍興派遣公司安排到第一銀行工作,月薪僅一萬八千元,卻被第一銀行以「未即時幫副總開門」及「穿著牛仔褲」等理由違法解雇,事發後第一銀行表明和莊同學無聘雇關係,而派遣公司也撒手不管。

理論上,政府可用《勞基法》向派遣業者開罰,實際上卻難以執行。因為派遣業沒有專法管理,一遇到糾紛,業者就惡性倒閉落跑,讓受害者求訴無門,無怪乎派遣人力被視為勞工界的「孤兒」。

○一年,台灣第一次提出《派遣法》草案,至今已經過了十二年,卻還無法通過執行。雖然部分勞工團體擔心《派遣法》會讓「派遣」合法化,但是無法可管,只會讓派遣問題愈來愈嚴重。

今年九月底,勞委會擬再提出新版《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今周刊》獨家取得這份研擬中的草案。如果派遣勞工要得到合理保障,建議修正以下五點。

解方

正面表列行業別 避免濫用首先,到底誰可以使用派遣人力?

目前,在無法源情況下,台灣各行各業都在使用派遣工,連媒體機構也不例外,像是公廣集團在全員不到八百名的人力編制中,就有兩百多位派遣勞工,比率超過四分之一;原住民電視台則幾乎所有人員都是派遣勞工,也就是說,從台下導播到台上的主播,每一個人的工作都可能朝不保夕。

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說,主管不願納編的心態,造成長期高比率派遣,像是客家電視台的情況就好很多,願意適時將派遣轉正職。

許多學者不約而同表示,應採取「正面表列」的方式,在法律中明訂哪些行業別,以及該行業的何種職缺,符合「短期人力需求」。目前在勞委會的草案中,台灣採取「負面表列」,也就是列出不能使用派遣的行業,沒有列入者都可以使用派遣人員。

而台灣規定不能使用派遣的業別為:醫事、保全、航空、大眾運輸業駕駛、漁船船員以外的船員和遊艇駕駛、採礦六大類別,遺憾的是,許多大量使用派遣工的行業,都未列入規範。

政治大學勞工所教授成之約說,德國採取負面表列,是因為工會很有影響力,可以制衡雇主濫用派遣工;然而,台灣工會力量相當薄弱,加上《派遣法》草案中,沒有明訂企業使用派遣人員比率上限,照現行草案執行,只會造成情況更惡化。

同樣是工會力量微小的日本,最初使用正面表列,二○○○年起改用負面表列後,整體派遣狀況惡化,去年又改回正面表列,就是因為嘗到此苦果。

解方

公部門不使用派遣 防公僕失能值得注意的是,被勞工團體和學者點名大量使用派遣人力的公部門,竟完全不在《派遣法》草案限制內。

在勞委會○六年的調查中,公部門雇用派遣勞工的比率高達四成。政治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林佳和說,某一次他帶著來自德、日、韓的學者拜訪勞委會,當時主委王如玄提了一個問題,「貴國公部門如何運用派遣人力?」結果在場學者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回答,因為在他們的國家,政府是不使用派遣人力的。

「我反對公部門使用派遣人力,」成之約毅然表示,政府並不需要因應景氣變化而有彈性運用人力的需求,最好直接雇用,不然就公辦民營,使用外包的方式。

至於「人事預算凍結、無法增加正式人力」的說詞,也是台灣公部門僵化的制度使然。在美國,公部門要用多少人是看績效,所以要檢討的是制度上的僵固性,而不是給予政府使用派遣人力的正當性。

成之約也提到,去年年初,行政院要求各公部門控管派遣人數,勞委會今年看似派遣人數大幅下降;但其實只是以偽裝外包方式,找內部的正職人員出去管理他們,形成「假外包、真派遣」的局面。

解方

簽訂正常聘雇契約 保障勞工權益當勞工與派遣公司簽約,應該規範簽訂「正常聘雇契約」,而不能簽「定期契約」。派遣公司必須負責引介勞工到不同的公司進行一段期間的工作,然後期滿再由派遣公司轉往下一個工作。

「台灣政府好像人格分裂,法和現實是兩回事。」林佳和說,政府宣稱,派遣業者與勞工簽的是「不定期契約」(意即長期雇用),但是○八年,當奇美電子以要派公司的身分,用簡訊方式解雇三千多名派遣勞工時,也不見派遣業者出面或政府介入,導致這些人一夕間斷了生路。

文化大學助理教授李健鴻指出,中國過去的派遣勞工一度高達兩千萬人,但當中國政府意識到派遣的氾濫後,○八年修改《勞動合同法》,明訂派遣的臨時性、輔助性和替代性:即勞務派遣期不得超過半年,不然就得用正式員工。五年下來,有效抑制企業「假派遣、真雇用」的狀況,派遣勞工降到六十四萬人。

在《派遣法》的草案中,針對類似狀況,並未強制要求雇主一定要改聘為正式員工,只在第八條說到當派遣勞工在同一要派公司工作滿一年,可以書面方式要求成為正式員工;要派公司如果十日內沒有回覆,就視為同意。也就是說,要派公司只要在十日內拒絕,還是能繼續以派遣方式雇用,所以,此機制等同虛設。

解方

採許可制 提高派遣業素質有關對於派遣業者的管理,也是關鍵的環節。政府應該仿效各國採取「許可制」,而非「報備制」,要求業者須具有一定的資本額、定期回報其派遣人力的狀況。李健鴻表示,惟有許可制才能廢止派遣亂象,派遣業者必須每一季回報人數給主管機關,若勞委會覺得人力不足,可下放權力給地方主管機關。

成之約表示,目前台灣的派遣業者良莠不齊,有外資色彩的業者,通常較會慎選要派公司,不去惡性競爭、壓縮利潤空間,相對保護到派遣勞工的權益;但林佳和也指出,台灣兩千多家派遣業者中,有很多「一人公司」,由於無法可控管,每當勞工發生職災,要派公司不理,派遣業者便惡性倒閉、逃之夭夭。

舉一個悲慘的案例,一○年,六十三歲的蘇先生透過派遣業者轉介,到高速公路局承包商興安營造底下工作,沒想到上工第一天就發生意外遭活埋。事發後,營造公司將責任推向派遣業者,但派遣業者卻只投保意外險,沒有勞保職災保險,導致被害人得不到職災補償,「一雇二主」又無法可管的派遣工作形態,使勞工在遇到職災經常求償無門,告上法院又耗時費神。

解方

落實同工同酬 以價制量此外,雖然此版草案提到需要給予派遣勞工薪資平等的保障,但也沒有把話說死,派遣單位仍可依據績效、工作經驗或其他理由,排除同工同酬的規定。

林佳和說,在歐洲各國的立場,為了不鼓勵派遣工作過多,所以要求一樣的薪資、抑制企業使用派遣的數量;站在人權的角度,和正職人員既是做同樣工作,就應該給予平等待遇。

過去的《派遣法》草案,都讓學者搖頭,認為只是順應現狀,沒有改善的企圖,特別是在訂定企業使用派遣人數上限的部分,六月的草案中,有一版本更完全放寬、沒有比率限制,讓許多學者和勞工團體氣到跳腳。勞委會勞資關係處代理處長王厚偉則表示,近期最新的《派遣法》草案即將出爐,目前正在修正討論中。

若不正視派遣亂象,遲早有一天,台灣會成為下一個美國,派遣成為常態雇用關係,更多年輕人從進入社會,就只能和隔壁同事做著同樣工作,卻在薪資、福利上矮人一截,長此以往淪為窮忙族,台灣的經濟動能恐怕也將減緩。

同工同酬、職災補償有譜?

——勞委會研擬中的《派遣法》草案,可解決什麼問題?

派遣人力目前困境 現行草案是否解決?

派遣業者與勞工簽訂定期契約(登錄型派遣),導致要派單位解雇勞工後,派遣業者不須負擔解雇成本,也不會代為轉介下一工作。是連續做了好幾年同樣的工作,卻無法要求由派遣轉正職。 否派遣勞工無法享有年假、病假及育嬰假等權利。是發生職災時,要派單位和派遣業者都不負補償責任。 是同工不同酬。 是各行各業都在濫用派遣,包括公部門。 否要派單位使用派遣人數無上限。 否假外包、真派遣。 否資料來源:《派遣法》最新版草案法案延宕12年,派遣人力沒保障 ——派遣相關法案大事紀1999年經濟部商業司開放「人力派遣業」。

2001年《派遣勞動法》草案正面表列共23種業務可用派遣;派遣期間凡超過一年,就可轉正職。 在立法院胎死腹中2005年《勞動派遣法》草案從正面表列轉為負面表列;派遣業者需要申請執照;要派單位應負起派遣工的職災責任。 立法院一讀未過

2010年

《勞基法》增訂派遣專章

放寬定期契約;派遣比率不得超過受雇員工的3%(經勞資會議同意可至5%、工會同意可至20%)。 此案進立法院,但仍未通過2013年 《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取消企業使用派遣人數的上限;必須同工同酬。

勞委會正研擬送行政院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78

揭露毒網過程

2014-01-16  NM
 
 

 

上期的旺角毒網報導,很多古惑仔和差人都讚圖片精彩,睇得過癮,連那班毒販、道友都拿着本《壹週刊》嘖嘖稱奇,在長沙街檔口打牙骹,個個頭岳岳,周圍指手畫腳,研究記者究竟隱身在什麼地方偷拍。係,你冇睇錯,佢哋真係膽大包天,仲夠膽返去現場通街走,記者返去做follow up,見到原班人馬不時在眼前出現,若無其事行街、篤魚蛋,同街坊打牙骹,巡警行過,雙方都當無事發生過,難怪班毒販可以明買明賣毒品,只可以講,在CY管治下,香港真是無奇不有。

好多人,包括班西九龍雜差問,那些精彩圖片,記者何以影得如此清楚,連毒販補貨後,兩邊面撐到變形都影到,對唔住,商業秘密唔講得,無理由拆穿自己的秘技。不過,可以講俾大家知,今次一仔C組隊員做了大量資料搜集,包括向毒品調查科的前探員取經,怎樣透過廿四小時高空監視、地面跟蹤,掌握毒網的運作,包括從毒販補貨的次數,逗留唐樓的時間,推算每次返貨數量,毒品放置的樓層。班毒販雖然明目張膽,但有天文台守住兩邊街角睇水,外人行過,一定到實,於是搵個靚高位偷拍,成為調查的關鍵。記者試過站在唐樓梯間偷拍,但樓上是鳳姐宿舍,不時有紋身大漢上上落落,十分驚險。好不容易,記者找到「安全屋」,可以長時間放置攝錄機。有一晚氣溫得十一、二度,記者只能攬着電氈(特登飛車返屋企攞),一邊監視目標,一邊翻看錄影片,果然發現毒販經常走向上海街補貨。記者馬上轉為在車上偷拍,終於拍到毒販揭開雪糕筒取出毒品,在車隙間把毒品塞入口的驚人一幕,但幾名記者都因此冷病了,而且咳到無朋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50

郭台銘60分鐘親自揭露鴻海秘密武器

2014-02-24  TCW
 
 

 

「今天新春過年,又是情人節、元宵節,來了這麼多人,又下雨,就講這兩句話讓你們回去,我於心不忍。」

春節假期剛結束,二月十四日上午十一點,鴻海新春團拜,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興致一來,《商業週刊》在郭董親自導覽下,把從未曝光的「虎博會」,也就是鴻海最新自有產品,一次全部大公開。

虎博會,就設在一個位於土城、佔地千坪的舊廠房內,卻藏著郭台銘引以為傲的新武器,也讓人一窺,鴻海殺敵的秘密。

出貨電動車零組件牽手特斯拉,「汽車面板都群創在交」

今年上半年,蘋果iPhone 6尚未問世,等於郭台銘的倚天劍還沒出鞘,但他另外亮出一把屠龍刀特斯拉(Tesla)電動車,直指他的頭號宿敵:比亞迪創辦人王傳福。

比亞迪、富士康集團總部,在中國深圳的地理位置比鄰而居,二○○二年前後,王傳福還曾經登門向郭台銘請纓,一度傳出兩家公司合作的可能性。然而,時隔不到一年,兩人熱絡的關係就因為富士康四百餘名員工跳槽比亞迪,大量機密資料外洩等商業間諜事件,而徹底決裂。

如今,十年過去,郭台銘雖是中國民營企業的最大僱主,然而王傳福卻也扶搖直上,當過中國首富、人大代表等,從中國東南隅的深圳直達北京天聽。富士康與比亞迪的互控案至今沒有明確下落,一向重道義、講倫理的郭台銘,等不到中國政法界的正義,氣憤與感慨可想而知。

然而,隨著富士康的觸角伸向電動車領域,郭台銘終於有了主動出擊的牌。

今年農曆年前的集團園遊會上,郭台銘喜孜孜的宣佈,「最近我去美國兩次,三個月兩次,兩次都跟Elon Musk(馬斯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創辦人),有很長足的對談。」

郭台銘說,其實鴻海富士康集團已經默默的出貨零組件給特斯拉約五年時間,「現在,特斯拉的汽車面板都是群創在交的;它原來在台灣的總經理,叫作魯希連,也在我這邊三年。」不僅如此,郭台銘更直言,將建議馬斯克在台中設立組裝產線,未來銷往東南亞市場的特斯拉,都從這個廠產出。

就在郭台銘釋出這個訊息的前幾天,特斯拉剛剛透過網路,宣佈在中國的電動車售價約新台幣三百六十萬元,僅略高於美國售價,有別於一般進口車商在中國賺取暴利的模式。特斯拉預定三月底交車,包括小米科技創辦人雷軍等中國網路大老闆都已下訂,未來將成為車主。

有一次,美國新聞主播問馬斯克:「你怎麼看待比亞迪的低價競爭策略?」

馬斯克聽了,立刻大笑了起來,「目前全球市場上,沒有所謂的主要競爭對手。」言下之意,比亞迪售價僅特斯拉一半的電動車,根本不在同一個量級的拳擊台上。

換言之,郭台銘只要協助特斯拉,讓它在中國市場越成功,就越能實質壓制比亞迪氣燄,甚至以優異的性能、綿密的充電網絡,挑戰王傳福的「中國馬斯克」封號。

因此,電動車在鴻海集團四兆元營收的版圖中,也許是目前佔比不高的新事業,但卻是郭台銘能夠直搗王傳福核心產品的利器。

佈局四G和五G挖角中華電前董座,擬主導國際標準

第二號宿敵,則是眼中釘三星電子。

去年,鴻海最受矚目的一大佈局,莫過於斥資近百億,拿下四G入場券,與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等業者,搶食行動通訊商機。現在,不只四G,向來敢言、敢衝的郭台銘,更打算跳過政府,直指三星,代表台灣在國際間爭取「第五代行動通訊」(簡稱五G)主導權。

新春團拜當天,除了郭台銘,人群中最受矚目的,正是才到職一週的中華電信前董事長呂學錦,而他的新身份是鴻通韜略發展中心院長,將協助鴻海提前佈局五G。

官雖大,身穿鴻海招牌藍夾克的呂學錦,卻很低調。團拜後的記者會,他全程站在角落,雙手擺身前,聽郭台銘暢談新佈局,連記者上前致意,也只微笑點頭,不說半句話。直到被點名,才上台露臉幾秒,便把場子交給負責網通事業的鴻海副總裁呂芳銘,馬上快閃。

去年中,當鴻海以國?砦q子名義參與四G競標時,電信業者無不謹慎以對,緊盯這支新軍動向。如今,頻譜在手,郭台銘又找來從中華電信基層做起、擁有三十八年技術經驗的呂學錦,等於向外界宣告,鴻海跨足電信業,是玩真的。

半年前開始,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國科會主委朱敬一(編按:已請辭獲准,將重返中研院)爭相帶頭拚五G,還廣邀業界人士,舉辦戰略會議。但,「五G是什麼現在根本沒人知道,都在瞎子摸象。」中華電信總經理石木標說,目前國際間未有統一的五G標準,一切還停在想像階段。

不過,四G執照才剛到手,還在為基地台建置傷腦筋的郭台銘,就放眼二○二○年才商轉的五G,所為何來?

「台灣的IT產業,完全沒有政府的扶助幫忙,都是單打獨鬥……,政府要積極開發五G,韓國是三星在做,大陸是工信部帶頭,他們都有王牌,台灣誰在牽頭?」

今年農曆年前,郭台銘在鴻海園遊會後記者會上率先質疑,當韓國有三星主導,去年五月宣佈成功研發五G技術,下載一部高清電影只需一秒,比四G快上百倍時,台灣政府即使跟進,但公務人員做事非常困難,成果如何,仍讓人憂心。倒不如挑選幾家大企業,由大家一起聯手,鴻海的「八屏一網一雲」,更從硬體串聯軟體,整合語音到影像各種訊息,為國際先驅。

此話一出,加上呂學錦這道人事令,可以看出,郭台銘想走在政府前頭,成為台灣的三星,引領五G發展。

事實上,在郭台銘眼中,電信這場仗,他的對手不僅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而是從上游的規格、技術制定開始,和三星、英特爾等大廠平起平坐,爭取話語權,改變過去台灣只能跟著國際走的模式,唯有如此,才能搶先分食下游終端商機,先發制人。

一位電信業高層也說,或許鴻海這個行外人,有機會「大破大立」,改變台灣在全球電信業中的位置,不過,「WiMAX的下場大家都知道,搞到最後還是做不出來。」台灣市場太小,想在強權中出頭,成功機率並不高,「可能要請張善政先找郭台銘好好坐下來談一談,看是不是有他出馬就不用政府了?」

虎博會首度開放穿戴裝置、機器人,一字排開

首次亮相的虎博會,展現郭台銘一貫的霸氣。

走進現場,迎面而來的是「鴻海四G」一系列攤位,近一層樓高的看板上寫,「目前全球唯一兼具設計製造能力的電信營運商,能為市場提供量身訂做的產品與服務。」顯見他對這門新事業的重視。

「這都是員工自己研發的產品,連對法人都不開放……,等四G在台灣做好了以後,我們工廠數據傳輸、倉庫送料,再配送到每個人家裡,所有都能自動化,再上傳到雲端儲存,我們現在把它整個串聯起來。」郭台銘強調。

但,轉戰電信業,對郭台銘來說,亟須解決的一大難題,就是基地台建設。除了向政府喊話,盼協助新業者取得公家機關基地台用地外,他更在虎博會入口,展示一個快兩層樓高的「熱氣球基地台」,可用於一般大型基地台無法進入的偏遠地區,克服地形障礙,待實驗成功,也可望為鴻海開拓新市場。

此外,除了基地台等網通設備,現場還有一系列與蘋果、Google,或三星等大廠同步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像手機、穿戴式裝置,甚至機器人,全都掛上鴻海品牌,未來,只要能連網的裝置,都可能由鴻海製造,整套賣給消費者,改變你我的生活。

揭示集團兩大新佈局,郭台銘雖然喜上眉梢,一攤一攤的介紹研發成果,但,他仍不忘嚴肅自許,「今天拜拜是求神,但重點還是在人。」二○一四年的鴻海,能否真的展現新氣象,各界等著看。

【延伸閱讀】樂高機器人.會抓小偷功能:你度假他看家未來,當你出國度假,擔心家裡遭小偷,只要1支手機,就能和這台機器人連上網,一有狀況,它馬上回報,比保全還聰明

【延伸閱讀】基地台.飛上高空功能:克服網路訊號死角別懷疑,這個熱氣球載的不是人,而是鴻海自製基地台,它能克服地形障礙深入偏遠區,解決上網問題

【延伸閱讀】機車.飆進「雲」裡功能:手機監控耗油量你能想像,機車也會上網嗎?這台機車加裝感應器後,就能透過手機監控機車用電、耗油量,還能當行車紀錄器

【延伸閱讀】智慧表.比拚蘋果、三星功能:血壓、心跳立即監測「實用比較重要,美不美觀不要緊。」智慧手錶,能監測心跳、血壓,走實用路線,和蘋果iWatch、三星Gear較高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944

《魔球》作者新書 揭露高頻交易「插隊有理」內幕 百萬分之一秒閃電搶單 掀華爾街風暴

2014-04-28  TWM
 
 

 

一本新書、一場辯論,讓過去七年華爾街不說卻默默在做的高頻交易,成為熱門話題;一夕之間,美國展開調查,歐盟擬立法嚴控,而限制華爾街玩家大賺黑箱錢的代價,恐怕則是成交量的巨幅萎縮。

撰文‧乾隆來

四月一日下午一點半,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的交易突然停止了!

這次暫停交易的原因很奇特,不是天災,不是人禍,不是電腦當機,更沒有出現重大違約事件,而是所有在NYSE的場內交易員,以及遍佈紐約、芝加哥、倫敦、香港、東京交易室的炒手們,同時被一場難以置信的電視辯論所吸引。

在NYSE的交易場內,財經電視網《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找來三位貴賓,以殺到見骨的言詞,舌戰熱門的高頻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HFT)是否為新形態的「內線交易」,少數使用先進電腦進行高頻交易的證券公司,是否佔盡便宜、吃掉一般投資大眾的利潤。

CNBC把攝影棚搬到紐約證交所場內,電視螢幕上有三位辯論者,正方是貝茲全球交易所(BATS Global Market)總裁歐布萊恩,貝茲是新崛起的電子證券交易所,二○○五年才成立,卻靠著高頻交易在短短八年內晉身為僅次於NYSE與那斯達克的全美第三大證券交易所。反方則是暢銷書《魔球》的作者麥可路易斯(Michael Lewis),他剛剛出版踢爆高頻交易內幕的新書《閃男孩—華爾街的造反》(Flash Boys : A Wall Street revolt),另一位反方代表,則是書中男主角日裔加拿大交易員勝山(Brad Katsuyama)。

激辯二十三分鐘

全球金融交易瞬間停擺

前後二十三分鐘的辯論,由歐布萊恩怒斥麥可路易斯「不要臉」(Shame on you)點燃戰火,接著他又炮轟勝山,勝山也毫不猶豫地當著全球觀眾的面前反擊:「你真的要對幹?那就來吧!」勝山指著歐布萊恩的鼻子說:「我相信市場被(高頻交易)操控了……」,「而你,就是操縱者之一(you're part of the rigging)!」操縱(rig)雖然只有短短三個字母,卻是一個嚴厲的用語,使用在證券市場時,指涉違法內線交易,使用在政治領域,則是選舉舞弊、操控的代名詞。指控對方「rig」,無疑就是要把對方送進大牢。

分秒相扣毫無冷場,讓全世界的交易員們直盯著電視螢幕觀看這場辯論,同時忙著發送推特呼朋引伴討論高頻交易的生死鬥,一時之間,全球的金融交易突然就停擺了。

高頻交易是過去十年在超級電腦上發展出來的交易模式,傳統的交易所電腦撮合,每秒鐘可以完成一千筆交易,已經是一般投資人難以想像的巨大數量,但是在高速電腦技術發展下,證券公司交易部門發展出可以達到百萬分之一秒,甚至更快速的電腦撮合,尤其是進入交易所原本就開放的「委託買賣資料庫」中,高頻交易可以在某一支個股即將有大單買進或賣出之前,光速般的下單「插隊」;也可偵測到同一家上市公司在不同交易所交易價格的微小差距,進行百萬分之一秒的價差套利。

為了爭取這百萬分之一秒的時間差,許多進行高頻交易的證券商,將自己的主機放到與證券交易所同一棟大樓內,即使資訊傳遞是以「光速」在進行,高頻交易商也要從「加州到紐約」與「紐約到紐約」的光速傳遞差距中,賺取利潤。

百戰百勝的聚寶盆

一二三八個交易日幾乎都賺高頻交易有多好賺,從原定在今年四月新股上市的古玩證券公司(Virtu Financial),在提交美國證監會的公開說明書中,可以窺見端倪。

古玩證券公開說明書中強調:「從公司成立到一三年底,長達五年的期間內,我們只有一天出現交易虧損。」也就是說,在一二三八個交易日中,古玩證券交易勝率幾乎是一○○%,這種百發百中的勝率,讓人難以置信。而這家成立五年的新公司,預計公司作價三億美元(約新台幣九十億元),藉著發行新股要募集約新台幣三十億元的資金,而且新股東沒有投票權,公司控制權還是牢牢掌握在創辦人的手中。

古玩證券公司只是數以百計的高頻交易商之一,估算現今美國每日證券市場的成交中,有超過六○%的交易可以歸類為高頻交易;不僅高盛、摩根士丹利在內的跨國投資銀行紛紛成立高頻交易部門,許多原本在大券商嘗到甜頭的交易員與電腦程式專家,也跳槽成立專門進行高頻交易的專業券商;完全不判斷投資前景,只靠電腦從每筆交易中刮出一小塊油水的高頻交易,已是現今證券交易的主流了!

然而,這個神祕的賺錢神器,卻被麥可路易斯拿大鎯頭硬生生砸爛。

麥可路易斯是當今全球最知名、專門撰寫華爾街光怪陸離故事的作家。他在一九八九年出版《老千騙局》,大爆華爾街債券交易圈內幕;後來又出了以棒球為主角的《魔球》、以美式足球為主角的《攻其不備》,○八年金融海嘯後,再寫《大空頭》(THE BIG SHORT)。麥可路易斯能夠用生動的筆觸描繪複雜的華爾街,而且每本都跟浪漫小說同登暢銷書排行榜,還獲得好萊塢青睞,出巨資買他的電影版權。

○九年,交易員勝山透過管道找到麥可路易斯;勝山當時是加拿大皇家銀行的交易室主管,配備最尖端的電腦設備進行程式交易,但是勝山卻發現,他的委託單子經常被莫名其妙地「插隊」,尤其是必須橫跨幾個交易所的大買單,總是有人搶在他的前面進貨,然後以些微的高價賣回給他。

勝山知道,這是高頻交易搞的鬼,但交易所內的委買委賣資訊是透明的,而且證券交易所為搶生意,對於巨量交易一向給予低廉的手續費優惠,現行的法律與制度沒辦法約束高頻交易「插隊」行為。他把這個現象告訴了麥可路易斯,路易斯很快就瞭解,高頻交易在○九年已高達美國證券市場每天成交量的六○%到七三%,而且在超級電腦的運作下,各種高頻交易的程式日新月異,市場佈滿了插隊的大戶,散戶以及長期投資人被矇在鼓裡。

挑動最敏感神經

《閃男孩》一週狂賣十三萬冊除了勝山,麥可路易斯還注意到一名俄裔駭客艾雷尼可夫(Sergey Aleynikov),他因為被高盛證券告進法院而曝光。艾雷尼可夫是俄羅斯移民,九○年移民美國,一直在科技業發展開放程式,高盛證券在○七年以年薪四十萬美元(約一二○○萬元新台幣)挖角他,發展高頻程式交易。兩年後艾雷尼可夫跳槽至專門從事高頻交易的德薩科技公司,年薪翻轉三倍至一百二十萬美元。

「一家小證券公司,竟然用高盛三倍的薪水挖角,顯然艾雷尼可夫身懷特殊的賺錢密技!」麥可路易斯敏感的嗅覺告訴他其中必有故事,他翻閱聯邦調查局拘捕艾雷尼可夫的資料,高盛指稱他「破壞電腦安全系統、不當複製交易原始碼、竊取高頻、巨量交易程式」。從高盛罕見的大動作向聯邦調查局與檢察官舉報,顯然艾雷尼可夫涉及了龐大的利益。

麥可路易斯於是用勝山與艾雷尼可夫的故事做主軸,寫了《閃男孩》這本描述高頻交易的書,書本在三月三十一日上架,隔日CNBC就爆發戲劇化辯論,再加上高頻交易早成為金融圈內人人關注的焦點,贊成的人獲利豐碩,反對者則認為高頻交易必然導致災難。瞬間,《閃男孩》引爆了華爾街最敏感、最熱門的話題,新書才上架,第一個禮拜就銷售十三萬冊,成了最夯的新書。

《閃男孩》引爆的不是單一炸彈,而是一連串猶如骨牌一般的連珠炮。四月十一日,三位交易員向芝加哥地區法院遞狀,稱美國最大的期貨交易所: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CME)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從○七年起就提供給高頻交易者不公平的買賣資訊,造成一般投資者的損害。

四月十五日,歐盟傳出擬立法嚴控高頻交易的消息,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則在盤中瞬間湧出高達五億美元的黃金期貨賣單,讓黃金價格跌破二○○日均線與一三○○美元整數關卡,由於賣單瞬間爆量,還導致交易所停止交易十秒鐘。市場人士認為,這又是高頻交易惹的禍。

同時,高盛證券突然傳出,將要關閉代號為Sigma X的「黑池交易平台」。黑池(Dark Pool)的名稱極為貼切,就是高盛進行高頻交易的平台,所有訊息包括買賣交易對象、價格、數量、損益都無法公開,一整池黑漆漆的交易,全都是電腦程式的結果,絕對的黑箱作業!

黑池交易並不是高盛獨有,包括摩根士丹利、花旗銀行等龍頭金融機構在內,各個都有自己的黑池交易平台,估計各家公司的黑池交易,佔目前每日證券交易成交量高達二○%,而且是各家公司的重要獲利來源。

高盛關閉黑池交易平台,當然不是突然明心見佛,而是因為檢察官的傳票已經送到家門口。四月十八日,紐約州檢察總長施耐德曼向六家高頻交易商發出傳票,要求調閱資料,以調查某些「與黑池有關的交易」是否在資訊上享有不公平的優勢。不只是檢察官,聯邦調查局、證監會、期貨交易委員會幾乎同步啟動調查,施耐德曼甚至指高頻交易是「內線交易2.0版」。

如今,歐布萊恩一定非常後悔,如果他在四月一日低調一點,在CNBC的直播裡措辭稍微模糊一點,沒搞出二十三分鐘、讓全球交易員停止交易的論戰,或許《閃男孩》就不會大賣,或許檢察總長、聯邦調查局就不會大動作來調查。

內線交易進階版?

聯邦調查局、檢察總長要查高頻交易已經存在七、八年,偷偷摸摸賺了超過百億美元的利潤,如今黑盒子被迫打開,一透明,就啥錢也賺不到了,而且還有麻煩的官司要面對。四月中旬,古玩證券被迫無限期停止上市,三億美元的鈔票不翼而飛;已經上市的高頻交易公司KCG控股,股價狂跌一三%,CME交易所股價跌六%,Nasdaq OMX股價跌掉五%。

這些還只是表面的損失,高頻交易現在仍然佔美國股市五○%的成交量,一旦被套上重重限制,將來市場成交量下跌,整個金融產業又將要面臨一次緊縮,事情就大條了!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高頻交易

指透過極高速的超級電腦,在極短時間內進行大量交易指令,一方面可搶先一般投資者下單,亦可於下單後不到一秒的時間便撤銷交易指令,從而試探市場反應或擾亂市場資訊。

高頻交易潮將在台股蔓延?

高頻交易有沒有機會在台灣上演?以現行制度而言,似乎時候還未到。原因是目前台股採「集合競價制」,是將一段時間內累積的委託單集中交易,和國外股市隨時掛單、隨時撮合的逐筆競價制度,大不相同。

證交所指出,2013年7月1日起,集合競價的撮合秒數從20秒縮短為15秒,今年2月縮短為10秒,預定在今年12月減為5秒。雖然撮合秒數減少、競價次數增加,但每個時段僅有一個成交價,因此不會出現價位快速、不規則跳動的情形,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64

獨家揭露 財務操作佔廣達獲利四成 英業達二成六 人民幣貶值 台灣科技大廠獲利隱憂

2014-04-28  TWM
 
 

 

多年來,台灣科技大廠毛利率在「毛三到四」的邊緣掙扎;但隨著內外夾擊,原本應是雪上加霜的獲利數字,近年卻得以持盈保泰。原來,這美麗的獲利數字只是國王的新衣。

日前,一份名為「廣達銀行」的外資報告,意外揭露台灣科技大廠行之多年的財務操作手法。

當簡單的財務借貸手法就可以獲利上百億元,會不會讓經營者忽略了本業的經營?

未來,當這種賺「容易財」的機會消失了,企業會不會就此現出破敗的原形?

一場金錢遊戲,究竟會把台灣的科技大廠帶向何方?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楊政諭「今年第一季,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二.七九%,恐怕有公司第一季季報要承受不小的匯兌損失了!」三月初,一位熟知台灣科技大廠財務操作的官股行庫董事長提出預警。

借美元存人民幣

每年穩賺五%的套利模式

無論這波人民幣貶值只是短期修正,或是中長期趨勢,這位行庫董事長的預警,都已明確地點出一項台灣電子大廠的新危機。

自從二○○五年,中國開放匯率政策以來,「人民幣只升不貶」,幾乎成為市場共識;看準這項趨勢,許多手握大筆營運資金的台商,充分發揮「借美元存人民幣」,匯差、利差兩頭賺的套利模式;尤其在中國佈局甚深的科技業,這套模式更是財務長們嘴裡不說,卻大力操作的公開祕密。

這些財務長們,利用台灣的低利率環境,由銀行體系借入美元,然後轉成人民幣後匯給中國子公司,子公司再存入高利率的大陸銀行,賺取高利息;待美元貸款到期時,再用升值的人民幣,償還相對貶值的美元。

如此一來一往,,金融市場權威人士估算,過去兩年,僅靠著一手賺利差、一手賺匯差的簡單套利模式,廠商每年幾乎可穩賺五%的報酬。

對此,長期建立台灣上市櫃公司資料庫的「經濟新報社」指出,從每年公司揭露財報上的「利息損益(利息收入減去利息支出)」與「匯兌損益」,就可約略推算出該公司利用這個套利模式賺取的金額。

比重最高的廣達

四成獲利來自利息與匯差

此外,如果該公司的「長短期借款」與「定存」金額都相當高,代表公司的現金中,明明猶有能力拿錢去做定存,卻仍願向銀行體系大舉舉債,而且通常定存利率一定低於借款利率。

銀行人士表示,這種不符常理的運作模式,公司舉債的目的,恐怕就是拿去做為財務投資之用。

攤開各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在高獲利的美麗糖衣背後,究竟多少來自真正的本業獲利?多少來自財務長兩手幻化的財務操作?值得投資人關注。

以廣達電腦為例,去年廣達的財報上,如果把「利息損益」加上「匯兌損益」,兩個項目加總高達一百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台新銀行去年一整年的獲利。

進一步分析,廣達去年全年獲利不過二四二億元,而來自利息和匯兌收益,就佔了全年獲利的四一%;也就是說,財務長楊俊烈率領團隊所賺的錢,就高過廣達七萬多名工程師與員工的努力。

據瞭解,廣達電腦財務部門的人數僅數十人,平均每人全年獲利的貢獻度高達上億元,獲利貢獻度之高,堪稱是廣達的淘金部門。

值得注意的是,廣達的財報上,長短期借款共計有一九○○億元,卻同時也有一八七九億元的定存,透露出不合常理的訊息,應該與財務操作有很大關係。

今年四月初,盛博香港有限公司(Sanford C. Berustein(Hong Kong) Limited)甚至發出一份名為「『廣達銀行』獲利是否會在今年第一季大幅滑落(Could " The Bank of Quanta" Drop the Ball for Q1 2014)?」的報告,比喻廣達的財務操作,幾乎已經是「銀行」的規模,並仔細分析廣達的操作模式,其部位之大,動作之細膩,不言可喻。

過去三年,廣達在「利息損益」和「匯兌損益」上面賺到的錢,分別佔全年獲利的三三%、二三%、四一%,相當驚人。

然而,去年廣達在本業上的表現並不理想,無論是營收減少一三.五%、股東權益報酬率減少三.六個百分點,到稅前盈餘減少一六%,數字無一不往下修正;本業獲利萎縮,只有財務投資獲利大幅成長三十二億元。

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表示,針對廣達這樣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業外獲利超過本業,通常分析師會給予「賣出」的評等。

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廣達的股價似乎還沒有反映這個事實,近來股價還在持續攀高,頻頻向九十元叩關;往後如果沒有很好的基本面與業績的續航力做後盾,投資人此刻應當提高風險意識才是。

筆電大廠英業達

定存金額高過長短期借款

廣達不是特例,另一家筆電大廠英業達,近期的財務操作手筆也越來越大。

攤開英業達去年的財報,「利息損益」與「匯兌損益」合計二十三億元,佔全年獲利比重高達二六%,等於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獲利都由此而來。

同樣的,英業達帳上的長短期借款不過三八六億元,卻有高達四一九億元的定存,實屬不合理。

過去幾年,筆電市場蕭條,英業達本業表現並不佳,所幸去年,英業達挾著併入英華達,順勢取得小米機訂單之姿,表面上營收、獲利大幅成長,大賺八十九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如今答案揭曉,儘管合併效益還是帶來整體業績的成長,但其中還是有相當比重的獲利是來自財務操作,扣除這層美麗的糖衣之後,投資人恐怕得留意再三。

在科技大廠中,廣達是「利息損益」與「匯兌損益」佔全年獲利比重最高的公司,而鴻海則是絕對數最大的公司。

獲利最多的鴻海

利息與匯差大賺一五○億

一舉一動向來是市場關注焦點的鴻海,也難抵金錢遊戲的誘惑,去年「利息損益」加總「匯兌損益」,收益達一五二億元,佔全年稅前盈餘一三六二億元的一四%。

鴻海去年稅前盈餘一三六二億元,是史上最高獲利數字,匯兌和利差佔獲利比重雖不算太高,但也算錦上添花。

與廣達一樣,鴻海的財務部門也是燙金單位,一五二億元,這個數字已經賺贏國內三分之二以上的銀行,甚至打敗八成以上的上市櫃公司獲利。

至於本業部分,法人預估受惠智慧型手機的出貨訂單,今年第一季應該仍有微幅成長;但投資人還是須留意業外的財務操作佔比,仔細檢視本業的成長性,才能對於基本面做出更正確的判斷。

利差衍生的獲利

科技大廠﹁不借白不借﹂

其實,台灣科技大廠競相加入追逐利差與匯差的金錢遊戲,也是面對整體大環境的自然走向。

「這是利用有限的風險,賺取公司最大的利益。」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薛明玲指出,當大環境造就了兩個市場的利差與匯差,而且短期內看來整體環境不易改變,「財務長們不這樣做,才是對不起公司。」進一步細究薛明玲口中的「大環境」,先看看台灣的「低利環境」究竟有多低?如果仍以廣達為例,根據財務報表揭露的結果,去年所有在台灣的長期貸款,包括三筆主要的聯貸案,利率最高不超過一.七四%,最低還有跌破一%的水準,而且還是信用貸款。

相對目前台灣的房貸利率水準,小老百姓必須拿著房子當抵押品,但今年以來新貸者的利率幾乎都已站穩二%以上,這些科技大廠的貸款利率確實非常低。

對台灣銀行業而言,滿手的爛頭寸,苦等不到去化管道,好不容易這些科技業的大客戶進門,抓準銀行心態,利率被砍到幾乎是虧本,還是得含著眼淚搶著放貸。

無怪乎,這些科技大廠財務長抱著「不借白不借」的心態,以超低利率向銀行大借美元,再利用購料、換匯等方式,把這些美元轉成人民幣,存進中國的銀行。

尤其近年來中國金融體系大鬧錢荒,沒錢就等於沒生意可做,而這些捧著大筆油亮亮人民幣的科技大廠,轉身將人民幣存進中國銀行,按目前中國基準利率大約在五到六%,一來一往,利差就有四%左右,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幅度,一年要賺取四到五%,甚至更高的報酬率,不是難事。

事實上,不少財務長坦承,公司會運用低利環境,大賺匯兌財,絕非財務長一人可以操作,如果沒有大老闆點頭應允,有的甚至是積極稱許,不惜以分紅等酬勞制度變相鼓勵,財務長根本不可能逕行為之。

換句話說,投資人也可藉此作為檢視企業負責人性格的指標之一,該項獲利佔比重越高,負責人可能就越是積極喜愛本業以外的財務操作,因為這種賺錢方式,省時省力又低風險,這麼容易的賺錢方法誰不會?

但唯一的壞處是,每天餵到嘴邊的山珍海味吃久了,還會記得如何揮汗下鋤、努力賺錢嗎?一位科技大廠的財務長給了直接的答案:「這像包裹糖衣的毒藥,吃久了,誰還願意上工打拚?」

檢視老闆的指標

獲利比重越高者越須留意

從財務面解讀,這是低風險又好賺的錢,不賺可惜,否則似乎也對不起股東,但企業管理最後往往是對「人性」的管理,一旦企業嘗過甜頭,後續如果沒有嚴謹的公司制度去強加規範,「但這些過大的財務操作,財務長是否有向董事會分析可能的匯率、利率反轉風險?」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呂東英從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示警。

事實證明,並不是每一家有能力、有環境進行這種財務操作的公司,都大動作地去賺這種「容易錢」,有科技大廠財務長私下透露,「老闆交代,除了中國子公司賺到的人民幣,當然賺到匯差之外,不另行從事財務操作套利」。

不過,這畢竟是少數,近年來,國內銀行籌辦以美元計價的聯貸案,無論件數與金額,都不斷升高,舉債公司都稱是為了「營運所需」。銀行主管也說,「我們無法去一一檢視每位客戶的實際資金運用情形」,但彼此心知肚明,這些錢,都跑哪去了。

四月初,代工大廠緯創才籌募一筆美金八.五億元、換算新台幣二五○億元的應收帳款聯貸案,也是今年以來最大的一筆聯貸案,由兆豐銀行主辦。緯創的利息與匯兌損益佔獲利比重還不算太高,但近年來財務操作在市場上仍然頗有斬獲。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只要人民幣升值的趨勢不變,類似的財務操作絕對不會在市場上絕跡,這場對所有企業負責人人性的嚴厲考驗,也繼續測試著每位大老闆,誰能對「容易財」說「No」,或許正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指標。

錢是這樣搬的——兩岸匯差利差的套利遊戲人民幣今年以來下跌2.79%,台灣科技大廠存在陸資銀行的人民幣已經貶值,可能形成獲利隱憂。

台資銀行

低利借美元

台灣

科技大廠

大陸子

公司

存入人民幣賺4%利差,

並賺取人民幣升值匯差

陸資銀行

廣達竟有41%獲利

來自財務操作!——科技大廠財務操作收益佔稅前盈餘比重

廣達

2011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33%

稅前盈餘325億

利息+匯兌 108億

長短期借款 3014億

定存 2362億

2012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23%

稅前盈餘290億

利息+匯兌 68億

長短期借款 1887億

定存 1605億

2013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41%

稅前盈餘242億

利息+匯兌 100億

長短期借款 1900億

定存 1879億

英業達

2011 稅前盈餘3億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 631%

利息+匯兌 20 億

長短期借款 325億

定存 171 億

2012 稅前盈餘35億利息+匯兌 -0.7億

長短期借款 302億

定存 235億

2013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26%

稅前盈餘89億

利息+匯兌 23億

長短期借款 386億

定存 419億

鴻海

2011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11%

稅前盈餘1025億

利息+匯兌 117億

長短期借款 3141億

定存 2066億

2012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4%

稅前盈餘1183億

利息+匯兌 51億

長短期借款 3283億

定存 3538億

2013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11%

稅前盈餘1362億

利息+匯兌 152億

長短期借款 4013億

定存 5670億

註1:小數點以下無條件捨去註2: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利息損益+匯兌損益)/稅前盈餘

資料來源:各公司財報

楊俊烈:業外獲利高,產業特性使然「這真的是代工廠的產業特性,跟其他產業的不同。」針對廣達業外收益比重過高,廣達財務長楊俊烈表示,代工廠在大陸的營運規模龐大,每個月需要有龐大的營業費用以人民幣支付,當人民幣匯率長期走升,自然就會增加代工廠的費用。

「我們代工廠做的是來料加工,廣達賺的是加工費。」楊俊烈說,由於廣達營業規模相對大,因此需要避險的規模也比其他公司大上許多,「真的不是廣達刻意做財務操作。」楊俊烈解釋,廣達人民幣收入不多,沒有必要刻意借了美元,轉成人民幣。但帳上每年都能認列高額業外收益是事實,楊俊烈也不否認,只能說廣達的財務操作頗有一套。(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65

《21世紀資本論》揭露貧富不均 讓兩位諾貝爾得主按讚 法國學運之子的經濟奇書為何大賣?

2014-05-19  TWM  
 

 

他是經濟學界最紅的明星,讓兩位最嗆辣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同台乖乖聽話,用一本厚達七百頁的經濟學著作在亞馬遜賣到榜首。他不信馬克斯,卻得出和馬克斯一樣的結論……這位年輕法國經濟學家,在紅什麼?

撰文‧楊卓翰

二○○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和○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狄格里茲(Joseph Stiglitz),這兩位講話嗆辣,又常針鋒相對的經濟學家,坐在台上,像乖巧學生一樣,靜靜地聽。這不是他們的場子,他們只是配角。湯瑪仕.皮凱提(Thomas Piketty)正在說話。

解答貧富不均的真相

皮凱提是法國經濟學院的經濟學者,也是最近全球大賣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暫譯。中文版由衛城明年出版)的作者。這本重達一公斤、七百頁的書,四月時英文版在亞馬遜上架,一度缺貨,目前還是銷售榜首,賣得比小說還好,謂為經濟學奇書。

兩位享譽全球的經濟學大師,就是特地來為皮凱提站台。在這場紐約市立大學研究院的學術論壇,小小的演講廳塞滿觀眾,主講人皮凱提,操著濃厚的法國腔英文──你幾乎聽不懂那是法文還是英文,用了四十分鐘介紹他書中的主要概念:「解答過去三百年來全世界貧富差距的真相。」而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各只有十分鐘,上台呼應皮凱提的研究。

「十年前,我想在我的書裡其中一章提到貧富不均,結果出版社把它拿掉了,認為這不重要。」克魯曼調侃,「但是皮凱提給所有不重視這個議題的出版社、學者們上了一堂課。他的書,是我們這個年代最重要的經濟著作。」這個皮凱提是誰?為什麼他的經濟書可以在全球大賣?

今年四十三歲的皮凱提,出生於法國。他的父母雖然高中都沒畢業,但都是激進的左派運動分子,一九六八年那場顛覆法國的「五月革命」裡,他的父母就是在前線與鎮暴警察對峙的反抗者之一。

這場五月革命,是法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場學運,一開始只是大學生要求改革大學教育,卻演變成反對當時法國總統戴高樂右派勢力的全國性暴動和抗爭,最後逼得戴高樂解散國會,並間接影響戴高樂一年後的辭職下台。

皮凱提出生的一九七一年,整個法國正處於後革命的撕裂中;而父母的政治傾向,比他們的學歷影響更深。出生於左派家庭的皮凱提,看到一個令他不解的現象。

「八○年代後期,蘇聯瓦解、德國柏臨圍牆倒塌,這讓我很疑惑,」皮凱提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回憶,「如果資本主義造成社會不公和收入不均,那為什麼不允許私有資產的共產主義國家,會一個一個瓦解?」皮凱提說。

狠敲資本主義警鐘

年少的左派思想,在青少年時受到衝擊,激起皮凱提發掘問題的動機。這注定他一生研究志向:資本主義下的貧富不均,他二十二歲就拿到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和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兩個博士學位,論文都和貧富不均有關。

這本《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正是皮凱提耗費十五年研究的結果。雖然有許多評論家把皮凱提比作二十一世紀的馬克斯(Karl Marx,被譽為共產主義之父,《資本論(Capital)》為思想代表作),但皮凱提不這麼認為:「這本書和《資本論》沒有關係!」他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很明顯我們需要資本主義,不只是因為經濟更有效率,而是如此人類才能自由。」在書中,皮凱提提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分析:在過去三百年的經濟發展中,「投資報酬率」高於「經濟成長率」是常態,也是造成貧富不均的主因。過去三十年貧富差距的縮小,只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小反彈」。按照資本主義的發展,如果不對資本利得及富人全面課上八○%的高稅率,貧富差距在未來只會擴大。

就是這個論證,讓全球近年的社會運動,包括佔領華爾街、中東茉莉花運動等核心價值,終於有了清楚的論述。「他們(社會運動者)隱約知道自己在反抗什麼,但沒人可以像皮凱提這麼清楚地拿出數據,指出那些『一%』、『一○%』如何獨吞經濟成果,造成收入不均。」克魯曼在演講時說。

再加上皮凱提的這本書深入淺出,讓一般非經濟甚至非英文讀者都能輕鬆讀,才能在全球瀰漫左派氣氛的當下,賣到缺貨。雖然皮凱提極力和馬克斯撇清關係,但結論卻和馬克斯殊途同歸,馬克斯敲響資本主義的喪鐘,而皮凱提至少已狠狠地對資本主義敲響警鐘。

馬克斯的《資本論》為共產主義提供理論基礎,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將來會怎麼影響經濟發展?二十一世紀,才剛開始!

湯瑪仕‧皮凱提

(Thomas Piketty)

出生:1971年;法國

現職:法國社會科學高等

學院(EHESS)主任、巴黎經濟學院(PSE)教授

經歷:麻省理工學院

經濟系助理教授

學歷: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61

見證價值投資的威力--------首次揭露筆者組合 巴黎的價值投資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06/blog-post_12.html

見證價值投資的威力--------首次揭露筆者組合

巴黎:

經過了個多星期的考慮,筆者決定公告自己的組合:

        公司      佔比       本年獲得囘報
1。WFC         35%         15.8% +
2。BAC           1%          2.25% +
3。AIG            6%          7.7%+
4。SLF            3%          1.4%+
5。南車時代   2.2%        2.6% -
6。建行         25%          8%+
7。工行         15%          9%+
8。招中基      1.5%       1.2%+
9。財險          2%           4%+
10。光大       1.5%         9.5%+

現金               7.8%
                  ------------
                      100%  

美股組合本年至今 12.3%+
港股組合本年至今 10.9%+
共同組合本年至今 11.6%+


回報已包稅后的股息收入。

美股本年交易:
沽BAC,WFC,IBM,DLTR,
港股本年交易:
淨沽AIA,中信泰富,宏利,首創置業,
買賣,民生,中行,交行

本年美股囘報DJ 2.68%+  S&P  5.96%+
本年港股囘報恒生國企指數2.3%- 恒生指數 0.3% +


美股只靠一直持有WFC,AIG,交易不多,
港股組合頭一季並不理想,3月份開始的加注内銀曾一度虧損,后從新配置淨沽AIA,中信泰富,宏利,首創置業等把資金集中工行和建行,和轉買入高息的財險,光大和招中基。

筆者也是常人,買入的都是大家買的股,只是時間可能有點不同,組合並非模擬,公告是希望和Blog友分享其中一個有可能從平凡的股票獲得不平凡囘報的方法,如果有虧損一天,因爲都是血汗錢,望朋友莫打落水狗。

投資人不可能知道全世界的事,不可能花大量時間去評論別人為什麽錯,為什麽對,他最重要的事是把時間花在自己三呎範圍內的研究,像老虎的眼盯牢那支股票自己買的會是對,不要隨便買股,每一分錢也要重視它,即使是萬獸之王,頻頻出撃浪費精力後也能給一頭野狼殺掉,不要找難度高的獵物,找最無力反抗和最大機會的,要像獅子撲殺一樣,全力以赴,一旦咬牢後請別鬆開口,勿放走獵物。

常存感恩和謙卑心,因為好景是不會常來的。



Happy Investing to all of you!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92

混充油、餿水油…… 你不知道的食用油危機 獨家揭露 廢油回收黑洞(128-131)

2014-09-15  TCW  
 

 

你可曾想過,每天各大餐廳產生的廚餘、廢棄油,最終流到哪裡去?

按規定,廢棄油只能回收賣給飼料廠、生質柴油廠與肥皂廠,絕對不能賣回給人吃。

然而,台灣有這麼多飼料廠、肥皂廠嗎?它們廢油需求量不大,剩下的油該怎麼辦?

這是一趟廢油回收的驚奇之旅。

很明顯的,這次的餿水油事件只是冰山的一小角而已……。

製作人‧方德琳、郭淑媛 撰文‧李建興 研究員‧張佳婷業者告白》一個廢油回收商眼中的黑暗世界台灣絕對不會只有一個郭烈成!

編按:當前餿水油事件搞得食品業天翻地覆,民眾更訝異台灣商人的黑心程度,居然與中國不相上下。早在一年前,《今周刊》就接獲民眾檢舉,有廢油回收後再製成食用油的黑心事件。透過業者鼎峰環保陳炳杰的告白,從他多年的從業經驗得知,每天晚上,台灣各大餐廳生產的廚餘、廢食用油,會被回收業者一車車載走,到底載去哪?最後變成什麼?沒有人知道……。

我是回收廢油的業者,有執照。其實,我今天也可以出去收廢油,但想一想算了,人家看我的眼神,好像我做壞事一樣。之前,有位阿姨更好笑,問說:「你是收廢油的,這個你會不會拿去給人家吃?」所以,你(指記者)一定要幫我,把這些沒有執照收廢油的業者讓政府知道,把他們打到死。

我從事廢油回收十幾年。八、九年前,外面市場是不用給錢的,我們去收油,人家說:「你來收走就好。」後來開始要給錢,那時候收購一公斤廢油約五元,一桶油十八公斤,收購大約要花九十元,轉手賣給飼料廠,一公斤差價大概賺二十元,等於每桶就能賺三百多元。

講白一點,台灣回收的生意原本還滿好做的,但有些人就是想要賺取暴利。去年有一天,你不是和我一起出去看我收油嗎?你看我和人家「話價」(台語:喊價)那麼久,現在行情已經不像以前了。

我們是合法的,規定要開收據,還要依環保署規定,上網申報廢油流向,而且只能賣給生質柴油廠和飼料廠作為生產原料。以今年平均行情,收購價格大約每公斤十七、八元,去年賣出的行情是二十元,也就是平均每公斤只賺二.五元。

我一個月營業額約二十五萬元,扣掉三名工人每人一千五百元的日薪,一天一千元的油資,算一算,我淨賺七、八萬元。這次新聞後,我賣出去的價格還掉到每公斤十五元,真的很慘。

無照收油業者橫行》

和有牌業者搶廢油 高價收購後流向不明為什麼我們現在收廢油越來越難做?因為這一行打游擊的無牌業者實在太多了!這些人,我們稱之為「小蜜蜂」,只要一輛小貨車,車子烏漆抹黑的就可以去收油。你們常在夜市、攤販和美食商圈,看到那種沒有公司名稱、只留姓名、電話的個體戶就是。

他們不用報稅,又沒有公司、工廠,不像我公司都有額外開銷,他們可以拉高收購價格和我們這些正牌業者搶生意。好幾次,和我配合的餐廳,原本談好了收購價,業主就反悔,說有人出更高的價格;更有人搶在我們依約要收油之前,假冒我的名義,半路攔截,把廢油收走了。

一、兩年前,我常去收油的一家自助餐店就直接問我:「有沒有好一點的、清一點的回收油賣我,新油太貴,我用回收油就好了!」真的,我嚇一跳,我說,我們的油是不能亂賣的,這是非法的!沒想到他對我說:「哪是?我就買過好幾次啊!」不只這家自助餐店,二○○八年,北京奧運期間,那時候什麼都很貴,一桶十八公升的沙拉油漲到一千元左右,許多餐飲業者受不了,紛紛想辦法降低成本,我還接到一個有名的團膳業者打電話來問我,有沒有好一點的回收油可以賣?

回收油變成給人吃的油,我們在業界多多少少都聽過,只是我不知道到底是誰做的?這次我看到郭烈成的事件,看他那些裝備,覺得他實在很厲害。其實,我之前就聽說有人在做這件事,現在看到報紙報導,如果是真的,他們真的是暴利耶,一公斤可以賺個七到八元。

你想想看,為什麼會發生「餿水油」事件?小蜜蜂用比較高的價格向攤販、餐廳收油,怎麼可能賣給毫無利潤可言的生質柴油廠和飼料廠,一定有其他去處。爆發這種事情只是時間早晚,而且也不會只有郭烈成一個而已。

大廠也買回收油》

食品接連出包 購油目的令人質疑一些餐廳業者可能會買這些回收的油,除了這些餐廳之外,我還聽同業透露,曾有做食用油的大廠向他買過回收油,我一開始不敢相信,但看著這家廠商連環出包,一切並非空穴來風。你問我,這大廠拿回收油做什麼?我不得而知,但一年前,我就曾經向貴刊暗示過,泡麵的油包很有問題,你們不也是查出了一些不該存在的東西嗎?

當這次的餿水油事件爆發後,有業者出來喊冤,說餿水要變成清油,根本不可能。其實充滿雜質的餿水或許有難度,但回收的沙拉油要變成看不出色差、聞不出味道的食用油,可就簡單多了。政府常拿酸價來檢驗油,這很可笑,難道政府不知道用個濾油粉、用個好油中和,很容易就過關了?

這幾天,所有的批評都指向郭烈成一人,主管機關和媒體也將查緝的動線,鎖定被全統豬油波及的食品廠商,我心想,「黑心的回收業者,怎麼會只有郭烈成一個?」政府要拿出辦法,趕快去查小蜜蜂。

最近,和我一樣合法的業者,很多人都不出去收油,一出去,大家看你的眼光都和以前不一樣了。還有,之前與我往來的飼料廠,這幾天也關門,他們向我們收購的價格一直跌,從先前的二十元降至十四、五元,我們這些合法業者都快活不下去了。

今年六月,中油的生質柴油已經不收廢油了,加上飼料廠也被質疑可以用廢油嗎?講白一點,以前真正把廢油拿來做合法用途的,本來就不多,那麼多廢油跑哪裡去了?現在,連合法業者也要避風頭,我實在不知道,以後我收的廢油要往哪裡去?

(整理.李建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