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只應承接受電台訪問陸東避傳媒搞到失場 李華華


2009-02-19  AppleDaily
 
 
 

 

好多粉絲嘅瑞銀財富管理及證券顧問陸東,噚日下晝本來上電台做節目,電台公關事先張揚,吸引大批傳媒喺電台門口候駕,華華亦一早到場,打算問吓佢對大市嘅最新睇法。不過陸東一到埗,見到大班記者即刻「變臉」,未踏入電台門口已經掉頭走,結果搞到要取消原定嘅電台訪問。

遇記者圍攻「變臉」即閃

喺 華華眼中,陸東一向性格率直,我行我素,佢喺本新書《智者傲行》入面,都話自己經常獨來獨往,唔鍾意應酬;不過連對傳媒追訪都咁抗拒,真係始料不及。陸東 只係同電台公關講咗一句:「我冇話過接受其他(傳媒)訪問」,就轉身閃人,在場記者只能互相呆望,公關亦面有難色,惟有清場叫記者走人。據了解,陸東最後 都冇返去完成節目,要擇日再來,好彩節目係錄音訪問,唔係現場直播,否則電台方面都幾難交代。電台公關事後解釋,話可能係佢哋同陸東溝通上出現誤會,所以 唔知佢唔想接受其他傳媒訪問,先至出現今次尷尬場面。不過華華覺得,陸東喺財經界打滾多年,論輩份有番咁上下,乜大場面未見過吖,唔想接受訪問,其實有好 多解決方法,例如封口,冇必要搞到失場,要再約過時間做訪問,浪費自己時間,對自認智者嘅佢嚟講,似乎有啲「蝕章」。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9

李陽稱瘋狂英語正接受風投盡調 三年內上市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2873&PHPSESSID=5f8adf24037465e974473a95d9e5d285

  身處「家暴」風波中的李陽在沉寂數天之後,終於進行了正面回應,向自己的妻子及公眾道歉。

  昨日(9月12日),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對於這件引發了極大關注的家庭事件,李陽告訴記者,「我希望通過此事能夠引起更多人對於家庭暴力的關注,從而改變國內家暴現狀。」

  而對於一直秉承 「工作第一、家庭第二」的李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坦言,目前公司正處於上市準備階段,此次事件對於公司還是會有一些影響。

  李陽自嘲家暴代言人

  「我倒覺得壞事變好事,能夠從壞事中獲得積極的能量。」在採訪中,李陽再次回顧了事情爆發以來,自己的所想所做,「這件事情曝光之後,我第一反 應認為這對瘋狂英語、對個人聲譽來說是場災難。但我太太不喜歡我這樣說,因為在她看來我應該更關注她和孩子,而不是這些外在的東西。也許就是所謂的文化差 異,因為中國人骨子裡秉承的一句話是『家醜不可外揚』。直到9月9日,我跟太太在派出所見面的時候,我才能做到很平靜地面對。」

  對於沒能在第一時間作出正面回應,李陽解釋道,「如果當時就回應,我肯定會失去理性,炮轟她。另外也是因為還有工作,在河北省有個幾萬人的演講,已經排練好了。助理雖然極力勸說我取消,但我沒有。因為我的原則就是工作第一,家庭第二,這也是讓太太不滿的一點。」

  不知當時面對幾萬人的演講,李陽的心情究竟如何,但接下來的工作,在他自己看來也十分諷刺。「演講完我就去了上海,在那邊有4天的課程,給 150名母親講家庭教育,這真的是很荒唐。」李陽告訴記者,上課當天,各大報紙已經鋪天蓋地報導了家暴一事,但他還是硬著頭皮上完了4天的課。

  回到北京,與妻子見面是在派出所,這時的李陽已經在「一片罵聲」中慢慢平靜了下來,「我太太告訴我,事情發生之後她收到了很多郵件,有不少孩子 和女士都支持她,希望她堅強,也有人向她反映了自己遭遇的家暴事件。聽她這樣一說,我就沒有抱怨的情緒。我希望通過此事來促進中國家庭暴力方面的改進。」

  這也許就是李陽所言「積極的力量」,在採訪中,他自嘲自己已經成了家庭暴力的「代言人」。並不惜成為反面教材,來讓更多的人關注這一社會問題。

  公司發展或受影響

  「賺錢機器」,曾有網友這樣評價李陽。因為不管是面對妻子還是兒女,李陽似乎都把工作放在了首位。

  在記者的採訪中,李陽也絲毫沒有避諱這一說法。「我的信念就是如此,如果沒有事業,人就沒有活著的價值,就算養大了孩子又怎樣,但我太太很反對 這一點,孩子們則覺得我陪他們的時間太少了。」一個月中,李陽能呆在家、陪在孩子們身邊的時間最多不會超過2天,長達十年、二十年如此狀態,不難想像再牢 固的感情也會被沖淡。

  工作與家庭的失衡,成為了夫妻雙方矛盾的導火索。但對於李陽而言,工作永遠是無法放棄的。「也許是我本身個人英雄主義情結較重,對於瘋狂英語來 說,完全是出於自己的愛好,所以也會擔心因為此事影響到公司未來的發展,雖然現在還不能預見影響有多大,但肯定會有一部分家長改變自己的選擇。」

  李陽告訴記者,目前公司正在進行上市前的準備,與風投公司的接觸也剛剛開始,公司計劃是在兩三年後上市,但因為利潤率不高,如果上市就要進行全 方位的改革,包括公司戰略,引進專業培訓機構、諮詢團隊等等。「但我本人對上市並沒有太多的興趣,只是公司發展必須走這一步。」而在風投介入之後,李陽表 示將在北京建教育基地,全國則將投建兩三百家分校。

  據記者瞭解,目前該公司正在接受風投公司的盡職調查,但對於目前接觸的風投公司以及融資金額,李陽則表示暫不能透露。「剛剛開始就發生了這次事件,我覺得還是會有一些影響,目前對方表示沒有問題,還是會繼續做下去,結果大概會在一兩個月出來。」(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17

1959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我寧願接受過度保守招致的懲罰 投資博客精選

http://xueqiu.com/3191943504/21680386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歷來是眾多巴菲特追隨者的經典學習範本,其中體現的大師投資理念值得投資者反覆研讀。本博客從4月11日起連載《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每日兩篇,期待能對投資者有所幫助。


巴菲特給合夥人的信 1959


1959 年股票市場的總體情況


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無疑是被最廣泛使用的指數,我們用它來描述 1959 年某種程度錯誤的情景。該指數從 583 漲至 679,年回報率為 16.46%。如果加上已經發放給股東的紅利,總回報率將達到 19.97%。


儘管這顯示了強勁的市場,然而紐約交易所中下跌的股票要多於上漲的股票數量,分別是710 比 682。無論是道瓊斯鐵路平均價格指數還是公用事業平均價格指數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大 多數投資信託同工業平均價格指數相比,表現要差得多。Tri-Continental 公司,全國最大的封閉式證券投資公司,總資產達到 4 億美元,僅 僅獲得了 5.77 %的收益率。其董事長弗萊德-布朗(Fred Brown)在最近一次分析師協會中的演講中透露了該數據,並以此來描述整個市場特 徵。


「不過,即使我們喜歡我們的組合中的股票,但 Tri-Continental 公司 1959 年的市場表現 仍然令人失望。投資者的信心和熱情對 1959 年市場表現發揮了大部分的作用,對於訓練於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的投資經理來講很難琢磨。也許我們沒有 將我們的步伐調整合適,但是,我們認為這樣我們可以將風險控制在有限的範圍內,而這個風險是 Tri-Continenta 公司投資者的錢所可以承受 的。有一個限度的風險比投資的一個機構例如三大陸應採取與其股東的錢而且我們認為該組合是對未來年份的反應。」


馬薩諸塞投資者信託(Massachusetts Investors Trust,),是全國最大的共同基金,總資產十五億美元,在當年取得了約 9%的平均回報率。


你 們大都知道,我已經對股票總體水平表示擔憂好幾年了。迄今為止,這種謹慎看來還是不必要的。按以前的標準,新聞界普遍宣稱的藍籌股,其價格包含了大量的投 機成分,存在造成相應的損失風險。也許還有其他估值標準正在進化,將永久地取代舊的標準。但是我不這麼認為。也許我是錯的,但是我寧願接受因為過度保守而 招致的懲罰,而不願因為相信樹木將長至天空外這樣的「新時代」哲學觀點而造成的錯誤結果。後者的錯誤將可能給資本帶來的永久性損失。


1959 年的經營結果


在以前的信中我一直強調過,我建議使用新的考核業績標準來檢驗相對業績(相對於一般市場指數和流行投資信託基金),在下跌或盤整的股市中是否有好的相對經營結果,而在迅速上漲的股市中可能擁有不是讓人印象深刻的結果。


在 1959 年 我們很幸運地取得相當好的成果,六個合夥企業已取得了總體約在 22.3 %至 30.0%之間的收益率,平均是 25.97 %。這些合夥企業的投資組 合現在有 80%的可比較性,但仍然存在一些差異是因為獲取證券或現金的時間、支付給合夥人的資金不同。在過去的幾年中,沒有哪一個合夥企業持續地站在業 績的最前或最後。而當投資組合變得可比較時,合夥人之間的收益差異正在縮小。


總淨利潤基於經過收、付合夥人款項調整後的年初年終的市值差額。它不是基於實際已實現利潤,而是用於測量一年清算價值的變化。總淨利潤計入了付給合夥人的利息、分給總合夥人的利潤,沒計入營運費用。


主要經營費用扣除準則基於的是 Nebraska 無形資產稅法(Nebraska Intangibles Tax ),該稅額所有證券市場市值的 0.47%。去年,也就是成立的第一年,這種稅已經有效地執行。這樣也意味著我們失去了資產的 0.47%。


投資組合現狀


去 年我曾提到涉及各個合夥企業大約 25 %的資產一項投資,現在該投資已經上升到約 35%。這是一個非常大且非正常的比例,但我有強有力的理由。實際 上,這家公司是一個擁有約三十或四十其他高質量證券的投資信託基金。我們以保守的方法來評估該企業的價值,在資產價值的基礎上大打折扣的市場價格上買入。 目前我們是該公司的最大的股東,而其他兩個大股東也贊成我們對該公司的看法,我們預計有利於我們的情況很快就會出現(指該公司的合併),很可能就是今年。 我們的其他資產則被投資在被低估的或同時具有 WORK-OUT(合併、清算等預期)性質的證券上。


(上述資料來自網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7

韓廠惡意「吞橘子」 台灣遊戲產業浩劫 獨家專訪 劉柏園:我辛苦創立遊戲橘子 不接受購併!

2012-5-21  TWM



韓國第一大遊戲廠納克森吃下遊戲橘子超過三分之一股權,一場惡意購併即將展開。這不僅讓遊戲橘子董事長 劉柏園相當緊張,以納克森擁有買下台灣全部遊戲產業股權的現金實力,更讓產業大老人人自危。
撰文•林宏文、翁書婷 台灣線上遊戲界驚傳惡意購併(指目標公司經營團隊並沒有被購併意願,但購併者仍強硬購併取得經營權),主角是國內最大遊戲業者遊戲橘子!五月十一日,遊戲橘子一千七百名員工,雖然還是一樣正常上下班,但他們不知道,公司可能易主變成韓商。枱面下一場經營權之爭,正如火如荼展開。

這天,遊戲橘子董事長劉柏園在辦公室,向《》記者證實,「韓國納克森(Nexon)正積極收購遊戲橘子股 權!」本刊調查,至今年三月底,納克森已買進五萬二六九一餘張遊戲橘子股票,持有三三.六%股權,正式跨過 持股三分之一。而且,至五月初,納克森的持股又增加一%左右,已經握有三四.七%的股權,遠超過第二大股東 劉柏園的一○.七六%。

市場上也因此傳得沸沸揚揚,納克森即將入主遊戲橘子,連國內遊戲大老智冠、網龍董事長王俊博,還特別向劉 柏園關切此事,「聽說你要把公司賣給Nexon,是真的嗎?」遊戲業者關心此事,那是因為想吃橘子的納克森,大有 來頭。韓國廠商不僅在面板、DRAM、半導體與台灣業者激烈競爭,沒想到這股「韓流」也吹向遊戲產業。

現金足以買下全台遊戲公司納克森市值達新台幣二二三五億元,是韓國市值最大、全球市值第二大的遊戲公司,這個市值是國內所有遊戲公司加起來的四倍,更是市值只有四十八.五億元遊戲橘子的近五十倍。更可怕的是,納克森目前手上擁有現金約新台幣五百億元,幾乎可以把台灣所有遊戲公司都買光。

納克森透過在公開市場買股,步步進逼遊戲橘子,讓劉柏園為主的經營團隊芒刺在背。劉柏園對此無奈地表示,「納克森已派人來跟我說,他們確實是想要遊戲橘子的經營權。」對於是否將遊戲橘子股權賣給納克森,劉柏園斬釘截鐵地說,「我當然不同意,雖然有朋友跟我說,賣掉公司賺一大筆錢,就可以退休享福,但遊戲橘子是我辛苦創立的,我絕對不願見到這件事發生!」儘管劉柏園無意出售持股,而且遊戲橘子去年才進行董監改選,但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表示,以納克森目前的高持股,加上收購委託書,是有可能掌控董事會的。「只要有監察人提出今年召開臨時股東會,超過一%的股東提案解任董監事,並經過半數以上出席股東通過,遊戲橘子經營權就可能易主。」遊戲橘子是台灣最大的遊戲營運代理商,去年集團營收七十億元,其中台灣營收五十六億元,以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公布的二○一一年國內線上遊戲市場規模合計一五九億元計算,遊戲橘子占台灣線上遊戲市場三五%以上。

遊戲橘子除了是台灣最大遊戲營運代理商,在香港也是第一,在日本則是前十大。納克森若控制遊戲橘子,等於 直接控制香港和台灣,尤其是可以控制台灣三百萬用戶營運和通路。

擁有台灣和香港最大遊戲營運商光環的遊戲橘子,過去也引起不少企業覬覦。業界人士說,「之前遊戲橘子也曾 遇過兩次購併,但在劉柏園的抵抗下,兩次都成功化解。」

靠購併優秀公司攻占市場

「不過,這次跟以往完全不同,因為兩家的規模差距實在太大。」遊戲業界人士指出,劉柏園這次無法像過去一 樣談笑風生。居於劣勢,劉柏園不願多談納克森購併企圖,他眉頭緊鎖地說,「納克森之前都是購併遊戲研發公司
,但這是第一次購併以營運為主的公司。」其實,讓劉柏園更難啟口的是,納克森正是遊戲橘子最大的上游廠商
,兩者有緊密的顧客和供應商關係,納克森原本就是遊戲橘子大股東,去年五月就持有二一.五%股權。

納克森推出風靡全球的︿跑跑卡丁車﹀、︿楓之谷﹀等熱銷遊戲,其中︿跑跑卡丁車﹀的全球會員數突破二億七 千萬人,在韓國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玩過;而︿楓之谷﹀全球會員數也衝破一億人,這兩款遊戲也正是遊戲橘子代 理的主力遊戲。

一位資深法人認為,遊戲橘子代理這兩款遊戲超過五年,但每月仍然可為遊戲橘子貢獻八千萬元以上營收。翻開 遊戲橘子年報中主要供應商資料,也可發現納克森是遊戲橘子最主要供貨廠商,占一○年度進貨淨額的五成九,可 見納克森對遊戲橘子的影響力。

黃日燦指出,台灣企業引進策略夥伴,必須把合作規範與協議談清楚,例如增加持股到多少比率,就應該先知會;否則,過去也有「引狼入室」的例子,值得企業人士注意。

事實上,納克森過去的成功,就是不斷購併優秀遊戲研發公司而來。例如︿跑跑卡丁車﹀、︿楓之谷﹀等原來都 是由別家韓國公司研發,後來紛紛被納克森購併,而光是一○年,納克森就購併了三家韓國遊戲研發公司。
去年,納克森在日本掛牌上市時,納克森總裁Seung Woo Choi更說,納克森已在韓國站穩腳步,正進入朝他國拓 展的擴張期。「今年主要策略包含地域性的事業擴張,將納克森建立成世界性品牌。」這項宣示似乎透露,過去以 購併韓國公司為主的納克森,目標將轉向別國遊戲公司。

納克森如違法    公平會應介入台大法律系畢業、台灣遊戲產業振興會前會長、現任樂陞科技董事長許金龍是劉柏 園多年朋友,他更是第一位到公平交易委員會遞交檢舉書的人。他激動地說,「這是一種不當競爭,納克森取得三 分之一股權,卻沒有依規定申報,就是藐視《公平交易法》,公平會應該就維護社會交易秩序提出裁罰。」「這已 經不是單一公司的事,而是關係整個遊戲產業。遊戲橘子是台灣最大的遊戲營運商,若是遊戲橘子被韓國購併,那 下一個可能就是智冠、樂陞,或是任何一家公司。」許金龍說。

許金龍指出,對國內遊戲產業來說,這是一個不公平的競爭,韓國傾國家之力協助遊戲產業的輸出,如今已兵臨 城下。再者,以納克森的資本實力,可以在台灣公開發行市場買光所有線上遊戲公司,遊戲橘子在台灣市占率已超 過三五%,納克森只要再買下幾家小公司,市占率就可輕鬆超過一半。

最讓業界擔心的是,未來若這個案子成立,台灣遊戲市場將被韓國文化入侵,以納克森在韓國堅強的研發實力來 看,將裁掉在台灣的研發人員,並來台低價傾銷韓國遊戲。

魔岩唱片前總經理張培仁,最近就給劉柏園打氣,希望他可以撐住打贏這場仗,不要重蹈本土音樂公司紛紛被跨 國唱片集團購併的覆轍。

公平會委員兼發言人孫立群則回應,「會先了解這件案子是否為結合行為,也就是納克森持有的股分,有沒有達 到遊戲橘子表決權股分或總資本額的三分之一,才能確定是否違反《公平交易法》第六條第二項的規定。如果確定 納克森該申報而未申報,則可處五到二千五百萬元的罰鍰,另期申報。至於結合案是否通過,則要再審。」不過也 有同業質疑,「納克森持有遊戲橘子股分從前年的一四%,躍升到去年的二一%時,遊戲橘子就應該有所警覺,而 不是今年持股增加到三四%才跳出來表態,因此也不能排除雙方曾談購併,最後才破局的情況。」大象與小螞蟻的 競爭!

納克森、遊戲橘子比一比 納克森 遊戲橘子
成立 1995年 1995年 成立地點 韓國 台灣
市值(新台幣) 2235億元 48.5億元主要業務 遊戲研發(100%) 遊戲營運代理為主經營團隊 Seung Woo Choi
(總裁暨執行長) 劉柏園(董事長兼總經理)經營能力 2011年營收 876.1億日圓獲利257.5億日圓 2011年合併營
收新台幣70.2億元

獲利新台幣1.87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62

四川富商鄧鴻接受調查

2013-04-01  NCW
 
 

 

共有三位當地富商被帶走,調查範圍還在擴展◎ 本刊記者 賀信?王晨 文蜀中富豪鄧鴻正在接受有關部門調查。財新記者近日從多個渠道獲知了這一消息。

鄧鴻是成都會展旅遊集團董事長。

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有限公司是其核心企業,一年一度的春季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即由鄧鴻旗下公司籌辦。在成都,他的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緊鄰天府新區,簡稱“新會展” ,被視為成都市的 “門面工程” 。區域內除展館,還有多個五星級酒店,時常舉辦重大商務、政務活動。對應于 “新會展”的,則是位於成都市金牛區的 “老會展” 。

老會展亦在鄧鴻公司旗下。

當地官員介紹說,金牛區一度想把鄧鴻的會展業留在當地,但當時成都市提出城市向南發展,相關區域提供土地面積更大而對商界更具吸引力;此外,新會展項目是成都市級項目, “區里和市里無法競爭” 。新會展于2003年12月正式奠基,並于次年年底宣佈中心展館落成。公開資料顯示,新會展占地1500 畝,主要由展覽中心、會議中心、酒店及配套設施、文化娛樂及休閒度假設施、商務辦公區、商業住宅區六大部分構成。

當時本地媒體報道說,世紀城新會展中心落成後,成都市大型展館總面積突破20萬平方米,位居全國第四,僅次于北京、上海和廣州。新會展也成為目前中國西部功能配套最完善、設施最先進的多功能國際會議展覽中心。 2012年12月10日,鄧鴻出席自己的公司會議。次日,他會見了來訪的四川本地官員。當月28日,他又在雲南出席昆明滇池國際會展中心項目開工儀式,雲南省委、省政府主要官員均參加了活動。市場傳言由此平息。

鄧鴻最近一次公開露面是2013年2月19日,會見前來成都考察的上海官員。之後,他再次從公衆視野消失。

知情人士透露說,3月初,鄧鴻被再次帶走,有關部門的調查與土地項目有關, “如果說上一次他是協助調查,這一次,他成為被調查的對象” 。

除了鄧鴻,會展集團接受調查的還有執行總裁劉洋。知情人士說,鄧鴻不善交際,不愛說話,除了必須由他本人出席的儀式,生意場上的活動常常由劉洋出面。

官商本色

“鄧鴻是標準的紅頂商人,也是商業奇才。 ”談起鄧鴻,成都多位地產界人士對鄧鴻和政府親密的關係帶有些許羨慕,但對其能力不乏佩服。

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鄧鴻涉及會展地產以來,他的每個項目都與政府頗有淵源。

初入會展商業,鄧鴻算是歪打正著。90年代末,現址為成都城北沙灣的老會展中心是當年成都鋼材集散地。鄧鴻本想在老會展處做一個規模較大的鋼材批發市場,但從現實考慮,覺得以成都當時鋼材市場的規模難以招商,由此轉向會展場館。

鄧鴻憑借口才說服了金牛區政府。

1997年,沙灣會展中心建成,現被成都人稱為老會展中心。在老會展中心建設過程中,鄧鴻顯示了他對商業地產的敏銳。會展除展館還有星級酒店、購物中心等設施。一位成都地產界人士評論鄧 鴻的第一桶金: “其實老會展的地址不是會議選址,整個成都北面交通很差,做成功是因為歷史給了他機會,填補了成都之前沒有會展的空白。 ”初涉會展商業成功後,鄧鴻大舉進入地產業,建設會展中心依舊是他的主要切入口。

據成都地產界人士描述,會展項目本身是政府項目,很難賺錢。但政府為鼓勵民營資本投入,提供一定便利條件:企業可按照建設會展的低價拿地,可配套建設住宅用地和商業用地。拿地過程中,政府會設置一些量身訂做的條件幫助關係企業入圍,例如資質准入就是其一。之前做過會展的鄧鴻,中標幾率大幅增加。

會展業是城市的 “面子工程” ,鄧鴻在承接過程中常有 “私貨”夾帶。這一特質在新會展建設時即有體現。2004 年12月,新會展正式投入使用。該項 目在名目上順應成都向南拓展的城市規劃,但在專業人士看來,新會展規劃並不合理。鄧鴻將配套的住宅區放在商業價值最高的前面地塊,會展中心放到交通不利的後面地塊,這一安排意在首先實現企業利益。

新會展項目還體現了鄧鴻運作資產 的能力。他趕在2010年中央對房地產宏觀調控前,將新會展背後的環狀地塊高價賣給龍湖地產。龍湖地產用來開發了名為龍湖世紀的高級住宅。而靠近地鐵的地塊,鄧鴻同樣以高價賣給了成都棕櫚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牽涉甚廣

平日,鄧鴻不愛說話,惟有談論藝術的時候,才展示出性格中的另一面。

在老會展,鄧鴻曾興建過成都現代藝術館,他自任館長,自備畫室,廣泛結交本地藝術家,並為其中翹楚舉辦畫展。公開資料顯示,鄧鴻亦樂於出席成都市的各種藝術活動。在新會展,川西古鎮風格的西蜀廊橋置身于各類玻璃幕牆建築中,相互之間自然過渡,深得設計界讚賞。

就公開的照片看,即將步入耳順之年的鄧鴻,濃眉大眼,娃娃臉,即便是在一些正式場合,他也以一身休閒裝示人,腳上穿一雙布鞋,好像剛剛從畫室里走出來,頗有藝術家的隨性。 “他不是附庸風雅。 ”成都本地一位房地產開 發商說, “鄧鴻在藝術上確有造詣,藝術和商業的結合更是其長處。 ”鄧鴻在其公開發表的藝術評論文章中自述,他于1988年投身商海。財新記者查閱得知:鄧鴻出生于1963年,14歲 即參軍入伍,在著名的38軍服役。1985 年,22歲的鄧鴻以成都空軍幹部身份轉業,並于次年加盟成都加州國際物業發展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這家公司現在亦為會展國際旗下企業。2003年12月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有限公司成立時,註冊資金高達3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成立之初大部分股東出資及次年公司增資,相當多的資金來自註冊在四川省阿壩州的四川九寨天堂溫泉酒店有限公司。該公司即為現在鄧鴻旗下九寨天堂國際會議度假中心的前身。

2003年9月投入運營的九寨天堂是旅遊地產。公開資料顯示,九寨天堂占地50余畝,毗鄰聞名世界的九寨溝風景區,距離九黃國際機場僅需一個小時車程。鄧鴻旗下公司還開發了甲蕃古城,是為九寨天堂二期。公開資料顯示,該項目占地400余畝,以藏式風格建築為主,與現代風格的九寨天堂國際會議度假中心形成互補,旅遊界稱其為 “姊妹花” 。一位成都地產界人士特別佩服鄧鴻的九寨天堂項目。他說,九寨天堂項目展示了鄧鴻的品味,商業和藝術的結合,在川內無出其右。該項目的經濟效益也讓同業羨慕。而在政界,九寨天堂被視為重要接待場所。

近年來,會展集團重點建設的項目叫做新世紀環球中心。

公司官方網站顯示,環球中心占地1300畝,約合兩個天安門廣場大小,總建築面積超過190萬平方米,號稱全球最大單體建築。環球中心坐落于成都市的環城生態帶上,而環城生態帶由成都市三環路和三環路以外、繞城高速之間的環狀區域圍閉而成,包括繞城高速外側500米範圍,面積約為198平方公里,一度被簡稱為“198”區域。

2008年12月,成都新世紀環球中心正式動工興建。

新世紀環球中心被宣傳為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建築,包含現代藝術館、成都當代藝術中心、海洋樂園等公益項目;此外,還有寫字樓、酒店、購物中心和住宅樓等商業項目。按規定,環城生態帶5%可以用于商業地產,但規劃設計應該是商業地產項目鑲嵌在環城生態帶 當中,做為公共設施使用。

在環城生態帶上,成都市允許建築物呈鋸齒狀嵌入其中,但是,環球中心體量過於巨大,以至於切斷了環城生態帶,該建築也因此成為爭議項目。

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成都市一位主要官員曾在內部會議上表示: “ (環球中心)建都建了就算了,類似的項目以後不能再建。 ”據公開媒體報道,環球中心內設五星級酒店、寫字樓、海洋主體公園,藝術館、歌劇院,預計于2013年4月正式開業。業界人士介紹說,環球中心銷售情況相當出色,至3月底幾乎銷售一空。

這位人士對鄧鴻表示尊重,他說, “拿地是關係,建什麼是能力” 。

以公益配套為名低價拿的地,鄧鴻 先建了寫字樓,配套的公益性的項目遲遲沒有動工。

新世紀環球中心建成之後,銷售量火爆, “去年一年,同地域的銷售額有70% 至80% 都是環球中心的。 ”一位成都本地房地產商說。

截至財新記者發稿,包括鄧鴻在內四川富豪共有三人正在接受調查。另外兩人分別是四川郎酒集團董事長汪俊林、四川金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漢。目前惟有劉漢相關信息得到官方正式披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55

范爾霖接受股票後的故事 陸一良心說股事

http://xueqiu.com/8421548463/24196933
1986年11月10日至13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北京舉行了中美金融市場研討會,當時大陸最活躍的報紙《世界經濟導報》用「華爾街大亨將『金融市場』帶到人民大會堂」①這樣的標題來形容這次史無前例的高規格會議。

  美國《時代》雜誌駐北京的首席記者吉米(JaimeA.FlorCruz)在當時撰寫的一篇新聞稿《中國初出茅廬的股票市場向美國內行取經》的報導中寫道——

  「上週在北京召開了一個不尋常的研討會。會上,有20個身著細條子服裝的最高水平的美國證券商人、銀行家和律師,向200多個穿毛式制服的中國銀行業和金融官員,解釋了難以理解的美國西部股票貸方市場基礎知識。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陳慕華在會上說:『我們要學習和吸收其他國家有用的經驗!』」

  這批美國來賓中就有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約翰·范爾霖(JohnJ.Phelan,Jr.)。會後,鄧小平在11月14日會見參會的紐約證交所董事長約翰·范爾霖,並同他作了長時間的談話。在會見時范爾霖向鄧小平贈送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證章,鄧小平回贈給他的是一張中國公司的股票。
查看原圖
  在會見之前準備回贈的禮物時,中國人民銀行從瀋陽、廣州等各地找來十幾張股票,但發現大多數股票都缺少部分必備要素、不符合國際通行標準樣式。於是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陳慕華就打電話給上海分行行長李祥瑞,要上海送股票進京。上海選送了最早發行的一張面值50元的「小飛樂」股票,被專程送往北京。由於

  「小飛樂」股票票樣上各項要素齊全,又是由上海印鈔廠印製的,陳慕華行長看到這張股票很滿意,便正式決定用它作為回贈的禮物。因此,鄧小平回贈給范爾霖的就是這張「小飛樂」的股票。

  就這樣,范爾霖成為第一位擁有中國股票的美國金融家,從而享有了上海飛樂音響公司這家社會主義企業的股份權。這也是中國當時中央最高層第一次用具體的行動肯定了企業發行股票這件事的正當性。

  在鄧小平接見范爾霖之後,因為那張「小飛樂」股票,還發生了一場非常有趣的後續故事,成為中國證券市場20年發展史中一個著名的花絮。當年上海方面在選送這份禮物時,為表示這張股票的正規和真實有效,特地在股東欄裡填上了時任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周芝石的名字。當時范爾霖接過股票,眼睛一亮,異常高興。他畢竟是證券業的行家,細細看了兩眼後就提出了問題:「這股票上面是誰的名字?」

  「周芝石。」翻譯告訴他。「噢?我的股票不能用別人的名字,我要到上海去過戶。」范爾霖令人措手不及地說,又自我滿意地搓搓手:「That'sagoodidea(這是個好主意)!」於是,會議結束後,約翰·范爾霖就帶領一批隨行人員和美國記者乘飛機飛往上海。約翰·范爾霖一行飛抵上海,住進了錦江飯店,正好是週末。他的隨行人員對上海接待方面提出:「要用警車開道。」上海方面為難了。因為本來不想把事情搞大,就說:「這沒有先例。一般只有國家元首、總統來訪,我們才用警車開道。」隨行人員說:「我們董事長是美國經濟界的里根!在美國他比任何政府官員都重要。」

  由於美國人的堅持,上海的接待人員便找了一個下台階的妥協方法:由約翰·范爾霖自己出錢,自費僱用上海市公安局的警車開道,這樣不破先例。

  「多少錢?」

  「2000美元。」

  「OK!沒問題。」隨行人員爽快地說。

  當時,有一些上海接待人員真看不透:這個美國佬憑什麼花2000美元雇警車,去辦一張50元人民幣的股票的過戶手續呢?

  第二天下午1點,約翰·范爾霖一行由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李祥瑞陪同,在警車引導下威風凜凜地駛到靜安寺附近的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

  坐落於南京西路1806號的靜安證券業務部,在兩個月前的9月26日開業之前還是一爿一開間的小理髮店。范爾霖在靜安業務部經理黃貴顯的迎接下走進營業廳,他一面按規矩將那張「小飛樂」股票交給櫃檯內的工作人員過戶,一面在10來個平方米的營業廳裡來回走動,饒有興趣地仔仔細細看了看。他問等候在裡面的靜安業務部副經理胡瑞荃:「你們是如何發行股票的?怎樣過戶?」胡瑞荃一一回答,作為主人還赧然地說了一句:「我們這個地方太小了。」誰知范爾霖毫不在意:「沒關係,我看挺不錯了。我們美國開始股票交易是在路邊的梧桐樹下進行的,連房子都沒有。」工作人員將改成約翰·范爾霖英文名字、並蓋上印鑑的股票以及新開的股東卡遞給他,並免收了當時1元錢的過戶手續費,作為「友好服務」。范爾霖看了看,滿意地收下了,他在櫃檯邊同李祥瑞、黃貴顯一起合了影,然後走了。誰也沒有想到的是,這件事在20多年後卻在日期上出現了兩種說法。原來筆者根據所掌握的歷史資料考證,范爾霖到上海過戶的日期應該是11月16日,因為「中美金融市場研討會」是在11月10—13日舉行、鄧小平接見是在11月14日,他15日到上海、16日去過戶,這個日期應該是順理成章的。筆者在自己有關中國股市歷史的著作裡採用的也是這個日期。但是,2010年在籌備「中國資本市場20週年成就展」的過程中,筆者從申銀證券公司早年出版的資料中發現,說范爾霖是在11月23日星期天,到靜安證券業務部辦理過戶手續的。當時筆者僅以「靜安證券業務部是申銀證券公司的前身,申銀公司早年的歷史記載應該相對更接近事實」這樣的簡單推理,就在展板上將范爾霖過戶的日期改為11月23日。

  查看原圖

  展覽結束,回上海以後,筆者腦海裡一直不停地琢磨這個日期的出入。當存放於紐交所的小飛樂股票和股東卡年的11月16日和23日同樣是週日,這兩個日期在各種回憶記載中都有出現。

  最後,筆者終於通過其他渠道從紐交所存檔的資料中翻拍到當年這幾樣文物的照片。儘管並不十分清晰,但還是可以看出來:一張「小飛樂」股票、上面「股東」一欄寫著周芝石的名字;一張是印製在股票反面的過戶記錄單,其中「讓股人」一欄寫著是周芝石、蓋著李祥瑞的印鑑(應該是陪同的李行長代為簽章的),「受股人」一欄寫著是約翰·范爾霖的英文全名JohnJ.Phelan,Jr.;還有一張是飛樂音響公司股東卡、上面股東一欄同樣寫著約翰·范爾霖的英文全名。而股東卡發證日期和過戶記錄單上的轉讓日期,明確地寫著「86.11.16」。

  這樣,存疑在筆者心中好幾個月的謎底終於在實證面前揭曉。

  寫到這裡時,上海證交所已經決定開始籌備本所的博物館。這樣的話,也許我們上海證交所博物館的海外藏品,第一件就應該是來自於紐交所的那幾張珍貴的歷史文物的高仿真複製件?或者在我們博物館建成時,應該和紐交所協商,借用這幾件文物的原件回中國展陳?——這真是一個令人期待的設想,但願紐交所的同行聽到這個建議也會像范爾霖當年那樣來一句——「That'sagoodide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67

不該接受風投資金的五大原因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503.html

來源:福布斯中文網

在科技界,企業家爭奪風投資金的激烈程度,不亞於禿鷹爭奪橫死在馬路上的小動物屍體。

但從我的經驗來看,保持飢餓狀態能讓你更加敏銳。我對所有那些未能獲得風投資金的創業者的建議是:花點時間尋找一種營收模式,而不是拚命祈求投資。以下便是我認為自力更生比從外部投資者處獲得資金更好(當然並不一定更簡單省事)的五大原因:

1. 風投資金可能會讓你背離創立企業的初衷。當創業者創立企業時,心中往往有著熱切的信仰。他們要麼發現了一個問題,並認為一定能找到解決方法(蘋果公司的早期電腦就是複雜而昂貴計算機的替代品),要麼就是有一個全新的、可能是顛覆性的點子(還是以蘋果為例,其iPod/iTunes徹底顛覆了音樂行業)。乍一看,尋求投資似乎是讓創意起飛的最簡單方法。你有了錢支付各種賬單——房租、抵押貸款、工資、健康保險、硬件和其他必需支出——但問題是,一旦你對投資者負有責任,你就只能聽憑他們的擺佈。你不再只是打造你腦中的那個點子。如果你自力更生,你就能堅守初衷,在不受外界影響的情況下致力於此。

2. 風投會消磨你的前進動力。一旦你接受了投資資金,你就會開始擔心一些和產品或創意無關的事情。突然之間,你就專注於裝修辦公室、購買家具、組織社交性午餐、參加董事會議、接投資人打來的電話等等。這些都是令人分心的事情,通常會磨滅你的黑客精神。突然之間,你必須表現得要像一個成年人,你不能迅速行動,你開始擔心一些和產品無關的事。如果你獲得了投資,那你經營公司的方式就不可能和你自己出每一分錢經營公司的方式一樣。如果你自力更生,你就會更關注真正重要的東西:你的產品。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即便是在廉價的地下室空間、用破門和鋸木架當桌子,你也能開發出真正成功的產品。

3. 風投會讓你公司的規模擴大速度過快。你剛創業時,團隊可能只有1個人,或3個人,或5個人。但如果你突然間有了一大筆現金,你就可能將團隊拓展成50人——因為你可以這麼做。然後,又是在突然之間,你就必須處理人力資源問題,並管理那些應該是忙碌著的員工(因為你給他們發工資),可是這些員工並沒有很忙,因為並沒有足夠的工作量給他們。如果你一直等到有需要了才招聘(比如說,不招人的話工作量實在太痛苦了),你就可以精挑細選、找到真正適合公司文化並與你的想法有所共鳴的員工。有兩家公司的創始人/CEO我特別欣賞,它們是37 Signals和MailChimp。這兩家公司員工人數都不多——MailChimp成立七年來只有三名員工——即便它們擁有幾萬名客戶。如果你保持精簡,一旦有問題出現,你就能靈活理、保持專注。

4. 風投可能是長期令你分心的事物。如果你不用對投資者負責,你就可以把時間花在開發或產品上。投資者緊盯在你屁股後面時,你就發現自己要做很多事:盡職調查、聆聽董事會成員對你告誡說要把全副心思放在公司上。這些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分心的事物會導致各種延遲。想想吧:兩三個人決定要去哪家餐館VS十個人決定要去哪家餐館。只有兩個人的話,決定很容易就做出了。十個人的話,不可避免地會有人不喜歡披薩、有人是素食主義者、有人想要走兩步就能到餐館等等。如果你的團隊只有兩三個人,那麼你的產品可能需要6個月時間來策劃和發佈。十個人的話,你或許需要兩年時間。

5. 你一旦接受風投,就意味著你的公司將會被買賣。投資者給你錢,並不是他們人好,或是想要給某人「一個機會」(即便有,也不常見)。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想要十倍或是更多的回報。有時候,這意味著,他們會動用自己所有的力量來讓自己所投資的這家公司成為誘人的收購對象。他們主要關心的就是讓你的產品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顯然這對你、你的員工、你的品牌和你的用戶來說不是好事。是的,確實可能會出現初創企業別無選擇只能接受投資的情況,而這大部分是因為他們的產品沒有營收模式。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多數情況下,創始人從收購所能獲得的回報和出售公司相比是差不多的(甚至更少)。任何人,只要研究過風投公司和創始人計算公司估值的方式之間的差異,就會明白我的意思。

十年前,當我創辦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平面設計公司)時,我讓我父親給我投資,他拒絕了。當時我需要6,000美元去買一台電腦、一台打印機,支付三個月的房租。由於我沒有錢去做我想做的事,我不得不想盡各種辦法。我只能用著一台老電腦,借了一台打印機,在我家的廚房間工作。當然那很艱難,但卻迫使我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最終我明白了,好的客戶並不在意我的辦公室在哪裡。他們在意的是我能夠準時、控制預算、交付良好的產品/服務。在創業的早期,我因為租約到期而接受了第一個網頁設計客戶。為了做好這份工作,我不得不用一個週末的時間自學了基本的HTML語言。如果當時我有錢支付所有的賬單,我可能就會說:「對不起,這活我不接。」然而那單活兒卻為我今天這家科技初創公司播下了成功的種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27

創業初期是否應該接受親友的幫忙?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543.html

很多兄弟姐妹們在創業初期都是異常艱辛的,這點我深表理解。

很多時候我都在想,如果有個親戚朋友能夠幫我一把該多好,但是真有個親戚或者朋友幫你的時候,你敢接受他們的Offer嗎?

下面我就來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和大家討論一下創業初期是否應該接受親友的幫忙?以及如何規避其中可能產生的分歧。以下所有觀點和事例都是以我個人的經歷為基礎,大家不要以偏概全,應該結合自身情況具體分析。

1. 是親是友?

親戚給予的幫助往往比朋友更加無私,而且親戚對於你的容忍程度也要遠遠大於朋友。

舉個例子,假如你是個新成立的做網站的外包公司,完全可以和你的某個親戚商量一下,用他公司的網站拿來練手,在網站驗收的過程中,即使有些沒有到位
的地方,他也一定會儘可能的降低驗收標準,幫你結案。而且即使你把生意做砸了,親戚也很少會因此和你斷交,今後有機會還是會幫你。

但如果是朋友(除非是非常鐵的朋友),情況可能就不是這樣了,給了你生意,如果你沒做好,不但今後你很有可能再也接不到這個朋友帶來的生意,而且還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傷害你們之間的朋友感情。

因此,當有人幫你的時候,首先要明確,這個人是親還是友?如果是友的話,你是否有把握把東西做好?

2. 你的公司是什麼行業?

這裡主要說的是,你是做產品的?還是做服務的?

如果你是做產品的,親朋來照顧你的生意是比較簡單的事情,適當的給點優惠就可以成交。一手錢、一手貨,沒有什麼扯皮的事情(除非你產品質量有問題)。

如果你是做服務的,就要小心點了,因為服務是一種沒法衡量的東西,而親朋找你除了給你捧場外,難免有希望「物超所值」(說白了就是貪便宜的心態),因此為他們提供服務要格外的小心。

3. 是來幫忙的,還是來佔便宜的?

這點聽起來不好聽,但事實如此。你要記住,你是在創業初期,沒有那個能力擺譜,也沒有那個能力給人免單。

我既做實體也做服務,我很慶幸我有幾個真正希望我好的朋友,他們給我帶來的幾個訂單,真是想盡一切辦法為我賺錢。對於這種朋友,我定義他們是來幫忙的。

而我也遇到過某些打著同學、朋友旗號過來的人,不但把價格給你壓的極低,而且後期還會不停的給你找麻煩。對於這種朋友,我定義他們是來佔便宜的。

而大家可以放心,佔便宜的人遠遠比幫忙的多,這是人的本性。因此對於那些明顯來佔便宜的人,不要貪那點小財,敬而遠之為上。

我曾經遇到過的一個人說過的最讓我噁心的一句話就是:「我告訴你,我是朋友介紹來的,你必須給我成本價!不能賺我錢!」。我當時真想給他一句:「去你奶奶個爪吧!你算幹嘛地」。

我現在去中關村照顧我朋友生意的時候,第一句話就是告訴他:「東西質量好、出了質量問題包換即可,不用特意給我折扣,你也要賺錢。」所以如果有像我這樣的朋友找到你,這才是來給你幫忙的。

4. 醜話說前頭!

中國普遍要面子,特別是對來照顧你生意的朋友或者親戚,往往你在下意識的情況下就把什麼都答應了。

對待這種情況最好的方法是你應該提前準備好一份文檔,裡面寫清楚注意事項等等內容,親朋友也好,普通客戶也罷,在成交前一定把文檔的注意事項給他看,讓他瞭解清楚。

還是那句話:「不要貪那點小財+學會說不。寧肯做不成買賣,也不要輕易得罪一個朋友,更何況是親戚。」

5. 親兄弟,明算賬!

無論是朋友也好,兄弟也罷,一定要把細軟之物(我開始拽文了~)算清楚了。

中國人要面子的特點也普遍體現在這個方面:明明你自己剛創業的時候經濟很拮据,卻又希望在親朋面前表現的闊綽大方一些,不會輕易張口要錢。

在這個問題上我是深有體會,很多時候我真的希望公司不是我自己的,這樣我就可以大大方方的以公司的名義找他們要錢,但是現在公司的法人代表是我,每當我要錢的時候,都會不自覺的猶豫起來,怕因此得罪了人。

其實這個問題也有比較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把主體轉移。也就是說,對於親朋的訂單,最好不要由你直接跟單,而是讓你的手下的人去跟單。這樣即使在錢的方面出了問題,你也大可以說你的手下不知道你們之間的關係。從而不至於把關係搞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95

李嘉誠接受南方報業採訪:今天是我的一個反擊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8/56679.html

日前,在位於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2號的「長江集團中心」,李嘉誠接受了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專訪,對「撤資」、樓市、香港前景等熱點問題逐一作答,還深入地談及自己的家庭和人生觀念。

從「超人」到「吸血鬼」

1977年,當時49歲的李嘉誠一舉奪得中環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次年又與香港第一財團匯豐銀行合作重建華人行,他的財富帝國也從偏僻的柴灣、北角挺進香港的「心臟」———中環。從彼時起,被譽為「超人」的李嘉誠從中環騰飛,一路擴張自己的財富版圖,在數十年後成為香港首富、華人首富。

曾經因戰亂舉家逃難香港,遭遇年少喪父、中途輟學,做過推銷員、塑膠廠老闆的他,因為之後數十年間的個人奮鬥和巨大成功,被捧為「香港夢」的最佳代表。

今年4月份,《福布斯》公佈本年度華人富豪榜,李嘉誠再次以310億美元資產,連續第15年成為全球華人首富。

也是大致從這個4月開始,香港貨櫃碼頭工人因不滿高工作量和低薪酬待遇,開始長達一個多月的罷工,工人的訴求和矛頭直指碼頭的擁有者李嘉誠。在長達數日的罷工和遊行中,工人以及之後加入的社會團體,手舉各種標語、橫幅、漫畫包圍了中環的「長江集團中心」,在這些標語和橫幅中,曾經的香港「超人」被稱為「萬惡資本家」「吸血鬼」「地產壟斷」。

罷工最終以加薪結束,然而風波並未止息。

「玻璃杯論」、撤資疑雲

隨後的7月間,市場傳出和記黃埔出售百佳超市,這是陪伴了香港人近40年的超市。不過,10月18日,和黃公告暫停出售,繼續其旗下零售業務的策略性研究。

8月,李嘉誠罕見地缺席了被稱為「港情咨文」的2013年的長和中期業績會,卻在一個突然前往參加的香港傳媒飯局上公開澄清他不會撤資。他以「好靚的玻璃杯(glass cup)」比喻香港:「看著好靚,但不小心打爛它也好容易」。

10月9日,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將香港嘉湖銀座商場,以58.5億港元的總價整體出售;國慶長假前,李嘉誠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電能實業宣佈,拆售旗下香港電燈有限公司;在內地,李嘉誠以60億元人民幣的底價叫賣其在上海陸家嘴開發的首個寫字樓項目「東方匯經O FC」,同時宣佈拋售位於廣州的西城都薈廣場。以上項目如果全部完成可套現400多億港元。

最近的11月下旬,和記黃埔再在一週內兩次出售在港物業,價格超過12億港元。

另一邊,自2010年以來,長和系總共在香港和內地以外完成了11筆收購,涉及金額約1900億港元。其中,歐洲地區佔比高達94%。

涉及百億資產的跨洋變動令近年愈發敏感的公眾生疑:多年來多次宣稱「愛國、愛港,永不遷冊」的李嘉誠,是否真的要撤離他「光榮與夢想」一步步實現的地方———香港?而近期在內地的系列出售行為,是否代表其已不看好包括樓市在內的內地投資環境?

「冤枉我的,我不喜歡」

近年來,除了公司的業績會,李嘉誠鮮少接受媒體訪問。在港媒的報導中,李嘉誠常以「我不想樹大招風,又不想『碰壁』———講多錯多,所以會選擇一個適當時候,再同大家慢慢詳談」來推謝媒體的採訪。

或許目前站出來回應各界的關注和質疑,已經是他所認為的「適當時候」。

在採訪開始,未等記者預熱和發問,他表示「任何問題都可以問」,在採訪中,他說「冤枉我的,我不喜歡,就像這個『撤資』,人家說了這麼多個月,你看,今天是我的一個反擊!這是人家沒法反駁的,因為我有數字給你們」。在採訪快要結束的時候,他笑言:「如果可以重新開始,我可能會考慮選擇參政。」

在他身後,高大的落地玻璃前,一尊琥珀色的水晶雄獅臥於窗檯。窗外是模糊的太平山和寬闊的維多利亞港。香江之上,貨輪、遊船來往其間,不捨晝夜。

【談撤資】

高賣低買本來就是正常的商業行為,就全世界而言,從來沒有批評過我們撤資,惟獨香港傳言不斷,令人遺憾。

【談樓市】

「地產霸權」實在是一個笑話,我們在外地賺的錢遠遠多於在香港,過去兩三年我們在香港買入的項目較少,香港地價高,已看到不健康的趨勢。內地的地價也飛漲,我們也無法成功投得土地。

【談政治】

我並非萬能,無法預測政治變化,也絕對沒法影響政治,我只能以我的智慧作出對股東有利的事。

【談自己】

我也很喜歡追求最新的科技知識。我還可以透露 ,除 了Ap p le和 三 星A n d ro id,很快會有一個新的操作系統出現。

世上無完人,一個人即使做到99 .9%的好,只要有0 .1%誤會的瑕疵,只要他是名人,也會遭到嚴厲的攻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42

李嘉誠接受南方週末專訪 詳談撤資傳聞、香港環境、政商關係 「我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234

談「撤資」:我一定不會「遷冊」,長和系永遠不會離開香港。不過規模的大小是另一回事,我有百分之百的責任保護股東的利益。

談香港:香港擁有不少有競爭力的核心價值:自由開放的市場,重視法治的原則。但如果管治失當,也可以一夜之間蕩然無存。

談政治:政府永遠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勿令人對政府的公平性失去信心。

談樓市: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若地產業務繼續艱難經營,高價投地而虧本,就是對不起股東。

這是一次沒有第一個問題的採訪——剛剛落座,沒等南方週末記者發問,李嘉誠就直奔主題:「說長和系『撤資』是一個大笑話。」

2013年11月22日下午兩點半,香港黃金地段之巔,長江集團中心頂層70樓,雄踞華人首富寶座15年的李嘉誠在會議室接受專訪,一開口就對南方週末2013年11月7日有關其「撤資」風波的專題報導作出了回應。

一牆之隔就是李嘉誠的辦公室,橫跨52個國家的李氏商業帝國的指揮中心,俯瞰著整個維多利亞港。已經85歲的李嘉誠只要在香港,至今每週一至週五均在此辦公,週六也上半天班。辦公桌上,乾淨得沒有一張紙,他說這是因為多年來習慣了「今日事今日畢」。桌頭的水晶相框中,是一幅他自己寫的小箋:求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

兩個多小時的採訪中,李嘉誠的平靜讓人印象深刻。除了開場和另一個瞬間,其餘時間裡他都語速平緩,聲調平和,即使被直接問到對於死亡的看法。這個從二戰的戰亂中走過來的85歲老人,多次反覆表達他對國家與民族的感情。他說他不是一個完人,但「從過去到現在,問心無愧」。

南方週末記者記錄整理了本次面談和隨後補充的書面採訪。

現在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經濟更開放

李嘉誠:說長和系「撤資」是一個大笑話。

我告訴大家,以2013年為例,長和系總毛收入約為4300億港元,投資海外(新西蘭和荷蘭)基建項目則是130億港元(17億美元),實際動用的資金只有80億港元(10億美元),僅佔長和系總毛收入不足2%;同時,我們2013年在香港的貨櫃碼頭項目也投資了40億港元,這樣怎能說是「撤資」?真是天方夜譚的笑話。

「撤資」這個問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不成立的。

我們在世界52個國家都有投資和營運,包括地產在內,集團曾經在不同國家出售業務,有的賺了超過1000億港元,賺數百億元的也有不少,別人一句批評都沒有。

以在新加坡投資為例:這二三十年來,我們與當地政府關係非常融洽,而出售物業總值以百億元計。過去兩年多因地價上漲,在當地買不到合適的土地,現時只餘不足1%的住宅單位尚未出售,也沒持有任何收租物業,卻從未被新加坡方面批評我們「撤資」。

有時在某國家出售業務後,有新機會時又再重新加大投資,當地亦視為平常事,絕無引起任何傳言。企業按照法律經營,賺得盈利後再投資其他任何地區。或因經營不善虧損、業務回報低或前景欠佳而退出,均屬純商業決定。

在香港,如價錢合理,會繼續買。也可能會賣掉外國一些資產,或將資產上市,並不稀奇。高賣低買本來就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但我經營國際性業務超過30年,今次是第一次聽到來自香港所謂的「撤資」評論,在全球其他地方前所未有,然後又傳到內地去了。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撤資」這兩個字是用來打擊商界、扣人帽子的一種說法,不合時宜,對政府和營商者都是不健康的。

南方週末:但是最近你的確在連續出售內地和香港的一些物業和資產,這是作何考慮?

李嘉誠:用出售物業和資產作為「撤資」的例子,是可笑的。

地產是我們核心業務之一,但集團收租物業所佔比例不高,在香港的最佳地段如中區,用作長期收租的寫字樓物業總面積約有380萬平方英呎(約為四十餘萬平方米——編者注),總市值不少於1300億港元,包括自用或曾用作總部的華人行、長江集團中心、和記大廈、中環中心和其他重要地段的商場等;內地方面,位於最佳地段的收租物業包括上海、北京如東方廣場等亦約有500萬平方英呎(約55萬平方米——編者注),總市值至少400億港元,內地香港兩地收租物業市值共1700億港元,此外集團和我私人持有的全部海外收租物業市值只是內地香港兩地的千分之五。

然而,與其他大型地產發展商相比,我們無論在國內或國外,所持的收租物業規模都屬較小,其他全屬於大型住宅發展項目,建成後90%以上會出售,餘下商業部分如商場即使留作收租用途,也會在將來時機成熟時出售。酒店及服務式住宅則屬長期經營項目,但中間亦會出售。一切地產買賣都是正常商業行為。

沒有「撤資」的事,日後出售業務也都跟「撤資」沒有關係。如果我真要「撤資」,那麼最容易的就是「遷冊」(香港人將公司遷移註冊地稱為「遷冊」——編者注)。我一定不會「遷冊」,長和系永遠不會離開香港。不過規模的大小是另一回事,主要看情況而定,我有百分之百的責任保護股東的利益。

作為一家國際性綜合企業和負責任的上市公司,對經濟發展循環及業務回報條件常常要帶高度警覺思維,靈活調整是很正常和重要的運作。否則,如果你是投資者,也不會投資一家對股東不負責的公司吧。

南方週末:如果股東利益和國家的情況出現分歧呢?

李嘉誠:不會有什麼分歧。現在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經濟更開放,我這麼愛自己的國家,一定會留意經濟怎樣改革,農民生活因土地變成資產而改善,還有國企盈利上繳30%以改善人民生活,這些絕對是好事。國家鼓勵企業到外地投資,我在外國投資方面算是走前一點,可以說成功吧!


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南方週末:你目前出售的資產多為地產,你怎麼看香港和內地樓市?

李嘉誠:內地房地產過去持續上漲,往往以高於市值的價格也無法投得土地。內地政府部門都說要對房地產進行打擊,價格太高。不聽他們的話,還可以聽誰的話?現在價格的確漲得太高,一般老百姓買不到,投資地產的公司也有危險。

過去兩三年我們買入的項目較少。香港地價高,已看到不健康的趨勢……內地的地價也飛漲,我們也無法成功投得土地。若地產業務繼續艱難地經營,高價投地而虧本,就是對不起股東。

我們是一家小心經營的公司,長實今天的負債比例是4%,和黃是21%,還有在加拿大的Husky,負債比例只有12%,以這麼大規模的公司而言,屬於低的比例。這是我做生意的原則,對於債務和貸款問題,非常小心處理,如履薄冰。我從1950年開始做生意,到今天已經六十多年,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也一路走過來。

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就是最後那分錢,要很小心。

南方週末:關於包括李家在內的幾大富豪家族,香港有個流行的說法叫「地產霸權」,你認為是嗎?

李嘉誠:「地產霸權」實在是一個笑話。

我們是國際綜合企業,地產只是其中一類業務,別人借地產攻擊我們,但我們買(土地)少了,大家高興才對!

大家都知道香港地產市場一直由政府政策主導,不論從土地供應到投地條件的設計、房地產稅務政策等等,並非地產商決定,因此「地產霸權」並非屬於地產商。

希望跟別人一樣,生活在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

南方週末:以前你在香港一直備受尊敬,被譽為「超人」,但現在被抨擊為魔鬼、萬惡的資本家,說你壟斷了香港經濟。在你看來,香港人對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李嘉誠:樹大招風是盛名的代價。

貧富懸殊是世界大趨勢,普羅大眾面對的環境越來越艱難。以現今很多已發展或發展中國家城市同樣面對的貧富懸殊情況來看,在一個地方投資所佔比重越大,被抨擊的機會便越高。

我們因為在香港投資較大,引來抨擊。

二三十年前我已預見香港這個情況,不是我聰明,而是香港只有700萬人口,我做這麼多生意……有一次記者招待會,有記者問我會否「撤資」,問我為什麼不多在香港投資經營零售事業,我說,以零售業來說,集團在香港零售店舖有682間,全球共有12000間,就算在香港只增加10%店舖,香港可以容納嗎?

香港市場已無法容納更多,因此,集團多年來已儘量控制。30年前,集團的香港員工有三萬多,外國的則只有一半;現在全球二十六萬多名員工,香港仍維持三萬多,相差7倍。

1979年我收購和記黃埔之前,它在香港以外的地方是零投資。因為知道這個情況(香港市場有限),我不斷到外國投資,今天證明我的做法是對的,如果集中在香港投資,根本是蠢事!

和黃的香港業務佔全球投資比例約15%,長實在香港的投資佔全球的約三分之一,如果地產做得少一點,比例會更小。

其實集團在外國賺取的盈利亦會惠及香港股東,在時機適合之下將某些資產上市或出售,所得利潤將令股東受惠。

南方週末:你說普羅大眾的日子越來越難,以前你也曾經說過企業家最大的挑戰是幫助建立社會。企業家要如何幫助社會?

李嘉誠:全世界都有這個現象(貧富分化),並非香港獨有,內地也有。與10年前相比,歐美大眾今日的收入和購買能力,原則上也沒有太大的改善。

企業家的挑戰是幫助建立社會,這需要國家和人民一起盡心盡力地去做。

我認為提供免費午餐難以解決貧富懸殊問題,唯有為年青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提高普羅大眾的就業條件和機會,脫離跨代貧窮。多年來我不止一次表示不介意政府合理地增加商業稅,以支持長遠的發展。

南方週末:我們在此前的採訪報導中曾說到,香港社會近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仇富情緒增加等等。你怎麼看待香港的未來?香港要如何面對這些變化?

李嘉誠:香港有其弱勢:缺乏天然資源,90%以上的工業北移內地,貧富懸殊情況更難改變。

如果政府沒有前瞻政策,以為解決現在就是解決未來,這是非常狹窄的想法。

政府需要考慮如何投資未來,如果不為年輕人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貧富懸殊與社會情緒惡化只會持續下去。

福利化社會是否適用香港?關鍵是我們要有選擇,要大家扶貧,也要自願,只能引導。我相信,香港人一向熱心於慈善,樂意助人,對我來說,幫助低收入人士是義不容辭的事,但如果政府政策錯誤,不能解決社會缺乏上進機會的問題,只向有能力的人開刀,這是錯誤的。香港人都想創富,政府的角色應該要令人人有創富的機會,而不是等待「打救」。

這就要維持良好的法治制度,政府不能選擇性地行使權力。

香港擁有不少有競爭力的核心價值:自由開放的市場,重視法治和原則。這些「社會操作系統」來之不易,需要時間孕育,但如果管治失當,也可以一夜之間蕩然無存。

南方週末:你是否會離開香港?

李嘉誠:我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家在香港。對我來說,長和系的基地在香港,我絕不會遷冊。

作為負責任的國際企業主持人,經營業務不能鋌而走險,一切必須以股東利益為大前提。我每天都會檢討集團的投資和營運策略,生意規模大小會隨著業務所在地區或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狀況而作出決定。

香港很難再擴展,原本曾想出售百佳,後來因價格不理想及發現有更好的構思,所以叫停。

在香港堅持不遷冊,但希望跟別人一樣,生活在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

 

 


有時候我慶幸自己並未當官

南方週末:坊間有傳言,你與現屆政府關係不佳,這對你做出商業決策是否有影響?

李嘉誠:健康社會中政府與企業的關係息息相關。關鍵是政府的權力要在法治的基礎上公平公正地落實執行,永遠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勿令人對政府的公平性失去信心。

我與香港或各國政府的關係都是建基於此的,不會因個別領導人或官員的變動而受影響,最重要是政策要令商界有信心。

不過,我觀察到一個不健康現況在擴散中:「為官難,為民亦不易」,這對政府和社會來說都是雙損局面。有時候我慶幸自己並未當官,因為為官者要面對如何平衡和解決不同權益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演變成更大的問題。

南方週末:在過往六十多年經營中,你如何處理與政治的關係?與政治打交道時你的原則是什麼?

李嘉誠:我不是聰明的人。

如果政治問題真的衝著自己而來,擔憂也沒用。

我沒有參與政治,但我關心政治,政治跟經濟根本是手和腳的關係,假如兩者背道而馳,是難以處理的。

我希望政治和經濟好,讓人民富國家強。我曾經說過,講真話,做實事,有貢獻。我的基金會不停地做公益事業。

我並非萬能,無法預測政治變化,也絕對沒法影響政治,我只能以我的智慧做出對股東有利的事。

南方週末:你近年的投資,為什麼多選擇在歐美那些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

李嘉誠:一定選擇有公平法律的國家,我們在一些國家經營三十多年,政府並沒有因為我是外國投資者而出現不公平的對待。

世界上的投資機會和選擇,實在令我們應接不暇;集團可以挑選有法治、政策公平的環境投資。

南方週末:你曾經說過,財富的增加到了一個程度,便不會帶來更多安全感。但如果財富繼續增加,是否帶來不安全感?

李嘉誠:不會。

南方週末:這是你最艱難的時候嗎?

李嘉誠:不是。

我的最艱難時候是十三四歲。12歲時,日本侵華,我和家人從潮州來到香港,後來日本入侵香港,母親帶著弟妹回到潮州,我與父親留在香港。日本統治香港期間,沒有什麼好日子可以過,13歲父親因肺病住進醫院,不夠一年,他去世。照顧父親這段時間我因為喜歡看書,發現自己也有肺病,病情接近危險階段,但我告訴自己不能死。身為大兒子,為了母親和弟妹,為了前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時也不停搶學問,到舊書攤買舊書看,其中包括老師使用的教科書,跟謀生有關的書。三年零八個月的歲月,知識比得上一個中學畢業生,這段日子也沒有因為自己的病看過一次醫生。

即使是最艱難的日子,我也是充滿信心。

我在外國賺到錢,拿回中國,有什麼不好?

南方週末:財富對你意味著什麼?你曾經表達過對內心的高貴的嚮往。

李嘉誠:多年前的一個晚上,我輾轉反側,難以入寐,內心縈繞著很多問題。思潮起伏,結果直至凌晨,直到一個答案湧上心頭,令我豁然開朗:我頓悟了把基金會視作我第三個兒子的道理,這樣我會全心全意愛護他,給他分配財產,使他獲得所需資源落實一切公益項目,把我的心願永遠延續下去。

在財富要代代相傳的傳統觀念中,將基金會視為自己的孩子,可以鼓勵傳承,期望這種想法能在中國人社會擴大和延續。

基金會並不向外募捐,捐款人只有我一人,資金的大部分是基金會現有已投資項目的固定收入,另有部分是來自我個人從香港和外國投資所獲收入、繳完稅後再注入的。我訂明基金會所有收益,絕不惠及本人、家族或董事等等,也就是說他們都不能從中獲得收入。

基金會已擁有我三分之一的資產,至今我已捐出145億港元,如有良好的項目,將不斷地繼續支持,希望能對我們民族有貢獻。2013年,基金會在內地及香港已捐付及承諾之數目達40億港元,是歷來最高的一年。

雖然我在全球不少國家經營業務,大部分收入都從外國賺取而來,每一分毫都是稅後才注入(基金會)的。但我規定基金會80%以上的捐款用於大中華地區,不超過20%的用在海外。我在外國賺到錢,拿回中國,有什麼不好?

南方週末:對於基金會,你不僅出錢,還出力,這是為什麼?

李嘉誠:我對賺錢的重視程度不及捐錢。

身為中國人,回想起我生長於抗日戰爭期間,國家被侵略,面對貧病、失學,於是發誓要終我一生,讓基金會擁有旺盛的生命,有能力繼續為國家、民族作出貢獻,這就是對我最大的回報。

我視教育、醫療和公益慈善是終生不渝的事業。基金會主要做兩大範疇:教育、醫療。在內地,我們有很多個項目在不同地方做了十多年,現在仍繼續做,我們守信重諾,承諾的捐款均100%如期或提前捐付。

除了捐錢,也親力親為,投入不少時間心血,使得來之不易的金錢用得其所,令項目受助人受惠最大,能如此,是我最大的快樂。

我喜歡簡單生活,我追求的是付出個人力量,協助社會進步。有能力從事公益事業,是一種福分,從中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有能力的人,要為人類謀幸福,這是「任務」。

如果是為對國家民族和人類有益的事,即使卑躬屈膝我也在所不辭;但若是為個人名利或公司利益,我絕對不會這樣做。也以捐建汕頭大學為例,成立至今三十多年來,我坦然面對任何困難甚至是忍受屈辱,對汕大也不離不棄。

南方週末:你是重視聲譽的人,做慈善是否求名聲?

李嘉誠:我不理別人怎麼說,我的決心就是繼續做下去。

投入公益慈善事業是我終生職志,絕不求名利。在汕大,即使基建、設備90%款項由我支付,任何一個角落也找不到「李嘉誠」三個字,我捐建汕大只想做出成績。

很久以前捐款支持潮州兩所大型醫院,市政府領導曾遊說寫上我的名字,我不肯。他們於是建議寫上我父親名字,我也不肯,我回答說:先人如果有知,父親一定認同我的做法;如果並不知道,那麼寫也沒有意義。而且我更說笑,如果真的寫上父親的名字,將來拆掉更不好。

85歲,就不能愛科技嗎?

南方週末:你投資了包括Facebook在內的許多高科技企業。你已經85歲了,怎麼投資高科技?

李嘉誠:85歲,就不能愛科技嗎?我對新科技深感興趣,令我的心境年輕化。

18世紀工業革命由英國開始;21世紀則是科技革命,不少行業包括國防工業、農業、水利、能源、醫療、生命科技、電訊、互聯網等等均有突破性的發展,投資機會數之不盡,應接不暇。

我喜歡新科技,私人參與投資的科技公司有60家,也越來越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有一項關於農業的項目,一樣的土壤、一樣的水源,不改農作物的基因,可以增加三分之一的產量,若這不是新科技,那是什麼?現在已證明這項新科技是成功的,並在國內進行試驗。

我非常喜歡看書,追求最新的科技知識。我非常留意與自己從事行業有關的新信息和發展轉變,無論做什麼生意,你一定要喜歡它和愛它,這樣才有進步。

南方週末:但是高科技有時也會對現實經濟世界中的人帶來傷害。在你心裡,如何平衡新科技帶來的傷害?

李嘉誠:對,新科技機器或儀器可替代工人,速度快,生產力增加。和黃在鹿特丹港的自動化率是90%,在西班牙是60%,在香港是20﹪。

如果通過教育提升工人的知識,他便能操控這些儀器,科技加速,就是另一革命的開始。

早前我應廣東省粵東僑博會的邀請,以潮州話錄製了一段話,其中提到:科技主導未來,大家都知道,智能機械化的速度將超乎我們的想像,濫竽充數不再,「老牛擠奶」的時代不再,捍衛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投資教育和推動教育改革,讓我們的下一代永遠永遠告別落後、參與未來,是有能力者共同的任務。實在是我真摯、充滿感情的話。

如果可以重新開始,我可能考慮參政

南方週末:你這一生經歷很多,到現在還在勤奮工作,是什麼支撐你的一生?

李嘉誠:我12歲因戰亂來到香港,一直好好地做自己應做的事。假如我沒有正確的人生觀,便無法活到現在。

南方週末:什麼是正確的人生觀?

李嘉誠:走正路,有理想,作為中國人,對自己民族作出貢獻。有理想地做生意,有理想地做自己

南方週末:你內心最重要的是什麼?

李嘉誠: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可以站得牢,挺得腰。

有人問我這麼忙碌,為什麼仍然那麼精神?除了運動,我內心安穩,精神沒有困擾,自己沒有特別的要求,做對人類和民族好的事,便感到開心。

南方週末:有沒有退休計劃?

李嘉誠:沒有。

世界波動很大……但我已做好退休準備,大兒子Victor隨時可以接棒,很多同事跟隨我工作很多年,我沒有擔心。

南方週末:你如何評判自己對香港的貢獻?

李嘉誠:不要問這些問題,我仍然很活躍,對未來充滿期盼。

南方週末:85歲回首過去,你覺得自己做得好與不好的地方有哪些?如果從頭開始,會有哪些變化?

李嘉誠:我一生勤奮,不停地搶學問,面對不開心的事仍然保持愉快心境,因而此生無憾,生活簡單而有規律,擁有的資產一分一毫均從正途而來;即使有容易賺錢的機會,但對有些行業也堅決不參與。遺憾的事是不早點成立基金會。

我自問無論如何努力,仍發現沒有一個人能解決所有問題;如果可以重新開始,我可能會考慮選擇參政(笑)。

我只是儘量用知識和感覺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南方週末:你在內地開展對癌症病人提供臨終關懷項目,你怎麼看待生命的終結?

李嘉誠:內地喜歡做這類服務的人並不多(因為病人會去世),反而其他如兒童項目較多人喜歡做,因為回報高。

一個非常冷的冬天,一個朋友患腫瘤,進了私家醫院,我探望他,他看見我非常高興,雙手拉著我的雙手,要我坐在床邊;朋友後來睡著,拉著我的雙手也沒有放開。我心裡想,這個朋友很富有,得到很好的醫療照顧,但因腫瘤而痛楚不已。內地貧窮的癌症病人沒錢接受治療,生活怎樣過?於是立即想到開展寧養服務,我不喜歡「臨終關懷」,改為「寧養服務」。

汕頭大學醫學院設立第一家寧養院。我告訴所有寧養院的負責人,現在使用的藥可幫助病人減少80%的痛楚,假如新藥可幫助病人減少90%痛楚,即使價格貴一倍,他們也不用問我,立即轉用新藥。能夠幫助貧困病人減輕痛楚,實在是有意義的事。寧養計劃已做了十多年,在內地及香港至今已有42所寧養院。日後若國家願意做這類的事,我可以停下來;否則,雖然沒有回報,我還是會繼續支持這類服務。

我常常鼓勵寧養服務的醫護人員,我說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否有地獄,如果有,癌病病人的痛楚程度是最高的,有人甚至撞木頭來轉移痛苦,很淒涼。汕大醫學院作為第一家寧養院,全國寧養服務的全部費用由我支持,每年的資助金額會增加,兩三年內,每年捐款要增至1億元。

南方週末:你害怕死亡嗎?

李嘉誠:我不懼怕死亡。假如我是一盞燈,能夠照著一條路,還有留下有生命的基金會,只有政治可以破壞它,因為不是我所能控制,不然沒有人可以破壞這個基金會,我的兒孫及董事不能從基金會得到任何利益。

南方週末:我們注意到,你今天一直都非常平靜,據說平常你也是這樣。你會因為什麼而激動、傷心、生氣、興奮嗎?

李嘉誠:我一直都很冷靜。如果認識儒、釋、道的精粹,便會明白人生很短,不應浪費時間去理會這些事情,應從正途去做對的事,例如基金會的工作每天都在進步中,每天都有成果,像在荒蕪之地,種下大樹,讓後人有收穫,這是很高興的事。

我一生希望成為一個有價值的國民,擁有有價值的人生。

南方週末:百年之後,你希望後人如何評價?

李嘉誠:不會想這些事情,更加不會自我評價。

從過去到現在,我都是問心無愧。世界沒有完人,我只是儘量用知識和感覺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如果真的要寫墓誌銘,我會選擇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滿鬥志的兩句話: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