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大副教授葉丙成團隊 讓世界看見台灣 教學像打Game 他的創意打敗哈佛

2014-12-22  TCW

 

從教室走向世界,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帶領學生研發出來的Pagamo系統,結合遊戲與教學,獲得全球教學創新大獎。這位總是在研究教學創新方法的另類教師,在短短幾年內,為台灣的教育界打下一劑強心針。

撰文‧賴若函

「OMG!台灣大學Pagamo贏了!我們搶下全球第一的教學創新大獎!」十二月十日,台大電機系副教授、MOOC計畫執行長葉丙成,在臉書上表達自己的興奮之情。原因是他與一群台大生組成的Pagamo團隊,透過設計的線上遊戲結合教學軟體,打敗四十三個國家、包括哈佛大學等四二七所大學╱團隊,拿到全球首次舉辦的教學創新大獎。

開創華語開放課程之先

在這個由華頓商學院與全球大學評比機構QS合作的教學創新大獎「Reimagine Education」,Pagamo不僅獲得最大獎,也得到E-learning獎項。賽後包括IBM Watson Lab超級電腦計畫等,都有專人邀請葉丙成合作。Pagamo透過競技,來達成學習目的,當學生選定角色,必須不斷解題來占領地盤,讓學生為之瘋狂。

「好玩卻不忽略教學,我們的系統在各面向分數都很高。」葉丙成事後分析得獎原因,無論在創新程度、影響力、學習動機、技術上,都得高分;雖然其他隊伍也不乏把遊戲結合學習者,但是不若Pagamo,可以一體適用在各領域。

說起教育革新,葉丙成可說是台灣少見兼具理想和超強行動力者;他還登上全球知名網路教學平台Coursera教機率,吸引超過兩萬名學生報名。

留著一頭過肩長髮的葉丙成,受父親台科大教授葉勝年啟發,對於教書充滿熱情,十年前由密西根大學學成歸國,到母校台大電機系教書;開設的機率課、簡報課,都炙手可熱,只收四十五人的簡報課,卻有超過五百人來搶修。

「所有教過的學生,老師都叫得出名字!」上過葉丙成簡報課、畢業後也成為Pagamo團隊一員的楊立潔說,葉丙成雖然行程滿檔,卻相當關心學生在生活上的細節,連她失戀時,在臉書上發表動態,老師馬上就在下方回覆。

一○年,葉丙成獲得台大的教學傑出獎,兩天後,他回教室上課,發現仍有學生在打瞌睡;這讓他省思,學生如果沒有學習動機,老師不管多賣力都沒用。於是他花更多時間,找尋讓學生有動力學習的方法。

一二年,全球大學推出線上開放式課程MOOC,三大MOOC聯盟之一的Coursera,集結史丹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免費線上開課。一二年年底,Coursera創辦人吳恩達造訪台大,邀請台大加入,作為台大MOOC計畫執行長,葉丙成率領一群台大老師,從隔年二月起,陸續推出《紅樓夢》、《秦始皇》、《機率》等二十一門課程,創華語課程之先。台大教務長莊榮輝表示,台大計畫推動翻轉教室到所有課程,葉丙成是帶動教學創新的先行者。

「無界學校」培養未來領袖同時間,葉丙成找來一群學生,將MOOC與遊戲結合,也就是後來的「Pagamo」。從一三年四月起,與學生們在無數個深夜,做系統開發,最後在九月上線,讓台大學生透過這個軟體,學習機率課。

在許多人的建議下,葉丙成開始思考把這套系統擴大到校外,神奇的是,短時間內,Pagamo團隊得到天使投資人的一百萬美元挹注。在一四年三月,成立新創團隊BoniO,推廣Pagamo適用至各種課程,成員平均二十四歲。

葉丙成說,台灣的未來,需要更多人創業才有活力;但是學生普遍缺乏勇氣。因此,他期待BoniO能鼓勵更多年輕人,勇敢逐夢。

在團隊的努力下,除了台灣兩百多位國中老師、四千多位中學生使用,還有一家全球五百大的國外企業用來做企業內訓;也有歐洲大型產學合作計畫,引進德國給數萬學生使用。

前一陣子,葉丙成發表了「無界學校」的計畫,成立基金會,開放全台二十位學生申請自學。由專業教師訓練能夠解決問題、執行力佳又懂得溝通的「Learner、Doer、Communicator」,培養台灣下個世代需要五%的創新領袖。

「我希望無界學校成為現有教育體制的對照組。」葉丙成期待,無界學校能成為「加速教育體制內改革的觸媒」。他也興奮表示,前一陣子,學學文創董事長徐莉玲,一口允諾開放一整層的空間供他們使用。

作為台灣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葉丙成認為自己就像一座橋樑,讓更多老師看到投入教學的影響力。葉丙成渴望看到更多老師加入教學創新、翻轉教室的領域中,一起改變下個世代!

葉丙成翻轉台灣教育的3 把鑰匙. MOOC計畫:讓台大華語線上教學躍上國際舞台。

. BoniO:將遊戲中學習的Pagamo,走向全球學校與企業。

. 無界學校:透過自學教育培養台灣下一代所需的創新領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99

WOW!韓國 戴上鋼鐵人手套復健就像打電玩

2015-09-21  TCW

「為什麽這麽努力復健,左手還是不能動?」對腦中風患者來說,復健不但耗時耗力,動作又千篇一律,在韓國就有八成五患者最後半途而廢。

快呼叫「鋼鐵人手套」Rapael來到府服務!患者只要端坐家中,對著螢幕接球、釣魚、倒紅酒……,由意志驅動的復健遊戲,過程像是體戚電玩一樣,激勵受傷的大腦「動一動」,重新找回控制手部肌肉的能力。

韓國開發商Neofect與復健專家、遊戲設計師合作研發,埋在智慧手套裡的感應器可監測前臂、手腕及手指動作,並能記錄練習數據,不但激發病人成就慼,也有助於改善遊戲設計。

一副售價超過三十萬元的復健手套,已被首爾大學醫院、三星醫療中心採用,計畫以月租十萬韓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九百元)價格,協助個人在家復健。 (文·陳筱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46

飛官玩虛擬實境 宏達電搶著合作 「外科戲院」創辦人 把精密手術變得像打電玩

2016-02-22  TWM

透過VR(虛擬實境),醫師可於手術前先模擬,在病人大腦裡探索演練,擬定最佳策略。開發這部救人機器的,竟是兩名以色列飛官,吸引宏達電注資成為策略夥伴。

美國克里夫蘭大學醫院的手術室裡,一名神經外科醫師全神貫注看著顯微鏡,他要從不到一指寬的開口,深入病人的腦袋,切除一顆豆子大小的腫瘤。這顆腫瘤就位在大腦血液主要供給來源的頸動脈附近,若稍一不慎碰觸到血管,病人就可能會中風。

這樣緊張的手術場合,在專業人員與各種精密醫療儀器間,竟放了一台彷彿街機電玩的設備。事實上,這是一台可以輔助外科醫師提高手術精準度的醫療用設備——SNAP(Surgical Navigation Advanced Platform,先進外科手術導航平台)。

過去,一場精密複雜的腦神經外科手術成敗,取決於執刀醫師的經驗、技巧及對判讀病人2D平面醫療影像所做的手術規畫。但現在,透過SNAP提供的全景3D虛擬實境影像,醫師能更準確知道手術工具深入病人腦中的位置,克服過去在手術中無法看到的視角。

國際神經外科權威,UCLA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任馬汀(Neil Martin)直言:「複雜的手術容易讓人迷失。」他解釋,手術過程中,醫師基本上只能看到一個面向,看不到藏在腫瘤背後的那一面。但透過虛擬實境的全景影像,就可以知道動脈經過腫瘤的路徑,「我會很確切知道,在什麼時候會遇到什麼。這是很大的手術進展,很有幫助。」讓人想像不到的是,這備受外科權威醫師讚賞的手術輔助系統,開發者其實是兩名駕駛F-16戰鬥機的以色列飛官。

事前模擬訓練要做好

外科手術像飛行

二○○九年,艾維薩(Moty Avisar)和蓋瑞(Alon Geri)兩名以色列飛官因職務派駐到克里夫蘭,有一天,兩人正在討論F-16戰機模擬飛行訓練的話題,引起正巧路過的腦外科醫師薩爾曼(Warren R. Selman)的注意。

薩爾曼告訴他們:「如果我們隔天有一個大手術,我多數的朋友跟我一樣,幾乎都是無法入眠的,因為你要不斷想像,你該怎麼做?可能會看到什麼樣的景象?」「我們發現,外科手術醫師和飛行員其實非常相像,手術前、飛行前都要準備得很好。」蓋瑞擔任飛行員多年,知道每次飛行任務都具有高危險性,而要想提高任務的成功率,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事前不斷模擬演練,直到每一個飛行動作都變成自然的反應。

「飛行員有很好的工具可以幫他們做這件事,但外科醫師沒有。」蓋瑞心想:「我們有足夠的經驗和能力去做這件事(指打造外科專用模擬系統)。」因此他和艾維薩共同創辦了名為「外科戲院(Surgical Theater)」的這家公司。

一三年,他們結合飛行模擬軟體的技術,開發出SRP(SuRgical Planner,手術規劃系統)。而在醫師建議下,一四年他們再開發出更輕巧、可移動,並且可以直接和手術室系統連結的SNAP。

一開始就以實戰為目的

通過FDA認證

蓋瑞大概永遠都忘不了一四年五月二十七日這一天。在手術室裡,他親眼見證SNAP的首度完美演出。直到現在,想起當時的場景,他仍是掩飾不住地興奮與感動:「當時每一件事都如我們預期的發生了。」他說:「可以在手術室裡拯救一個人的生命,真的很開心,也很感動可以成為這件事的一部分。」首次手術成功後兩個月,當時人在以色列的蓋瑞接到來自美國的電話:「我們成功了!」艾維薩興奮地告訴他,「SNAP通過FDA(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認證。」蓋瑞指出,「目前為止,還沒有其他公司拿到FDA。」不少業者開發類似的手術模擬系統,但目的都只用於醫療教學或練習,沒有申請FDA的需求。但外科戲院不一樣,打從一開始就是以「實戰」為目的,「幫助病人得到更好的手術」是他們努力的方向。

而Oculus和HTC Vive等虛擬實境裝置的誕生,讓這樣一個醫療平台進化。戴上VR頭戴顯示器,醫師就像直接走進病人的大腦,強化「實戰演練」的效果。

接受《今周刊》的訪問過程中,蓋瑞透露了外科戲院決定將合作業者從Oculus改為HTC Vive的小故事。

距今約莫一年半前,蓋瑞接到一通來自以色列商貿部的電話,電話那頭告訴他:「有一批來自中國的訪客,想要了解以色列的先進科技公司。」因此來電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回到以色列展示他們的技術。「為什麼不?」他毫不猶豫就答應了這個邀約。

這群中國訪客中,包括現任宏達電VR部門內容長Phil Chen。他記得當時Phil看完展示,只是客氣地說了聲,「謝謝你們,很有意思。」就離開了。而在當時,蓋瑞對宏達電的認識不多,只知道這是家手機公司,並沒有太在意。

直到一年後,蓋瑞忽然接到Phil的來信,信中表示要邀請他們到台灣試試看Vive。

「對Vive效果驚豔」

接受宏達電入股

雖然當時外科戲院已經成功將SNAP和Oculus做整合,但他們還是決定派人到台灣一探究竟。「我們對Vive的效果很驚豔。」他說。雙方很快展開密切合作,同時宏達電也決定連同上海創投,共同投資外科戲院九百萬美元,成為策略夥伴。

現在,外科戲院顯然成了宏達電進攻醫療這個VR垂直應用市場的關鍵武器。

畢竟,以Vive本身的高單價,以及對周邊PC設備等級的高要求,在一般消費市場的接受度,恐怕難以在短時間內打開,但對醫療學術機構就不一樣了。有了SRP和SNAP這樣的關鍵應用,Vive的價格問題就變得不再那麼重要。而蓋瑞也期待,有宏達電這個策略夥伴,能夠幫他們打開亞洲市場。

二個多月前,宏達電邀請蓋瑞及外科手術權威馬汀訪台,旋風式拜訪台大和長庚兩大醫療機構。

正在開發擴增實境應用的眼科醫師黃宇軒,當天也參加講座,認為外科戲院把各種腦部影像,變成可互動的3D影像,讓醫師可在術前走進病人的腦中,透過不同角度探索,規畫更好的手術策略,這就是最關鍵的核心價值。

除了黃宇軒,《今周刊》當天在現場也觀察到,多數參與體驗的台大醫師都對這套產品有高度評價,在他們興奮的討論中,不時會傳出「我們也買一台吧」的建議。

實際上,在美國和義大利已約莫十家醫療機構開始採用他們的產品。蓋瑞表示,有些醫院看過演示,立即要求展開測試,速度快的,只花三星期就下單。還有很多美國著名的醫院,如紐約西奈山醫院和加州UCLA醫學中心等,則不斷擴大採購規模,運用到更多手術上。「已經有上千次手術使用過這套系統了。」蓋瑞說。

不論SRP或SNAP,目前主要都是用於協助醫師在術前擬定最佳開刀策略,並以腦神經外科為主要應用範圍。但蓋瑞他們想做的不僅止於此,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外科戲院的產品可以成為標準醫療程序的一部分,全面應用於各種醫療項目,而且不再只是醫師專屬,也要讓病人及其家屬都能對醫療過程有更清楚的認識。

撰文 / 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545

“春雨醫生”張銳:創業就像打麻將, 很累卻很爽丨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1006/159062.shtml

“春雨醫生”張銳:創業就像打麻將, 很累卻很爽丨黑馬薦文
博客天下 博客天下

“春雨醫生”張銳:創業就像打麻將, 很累卻很爽丨黑馬薦文

在張銳的理解里,創業如果需要咬牙切齒的堅持,一定是不對的,他更信奉內心的驅動力。

本文由博客天下(微信ID:bktx2012)授權i黑馬網轉載。

面對鏡頭,張銳顯得有些緊繃,攝影師鼓勵他笑一下,他擺擺手說,“不能笑,一笑眼睛就沒了”。

在張銳的理解里,創業如果需要咬牙切齒的堅持,一定是不對的,他更信奉內心的驅動力。現在度過了難關的張銳自比創業就像是打麻將和抽煙。

“現在錢很多,暫時不需要,謝謝。”

與中關村很多創業者一樣,張銳喜歡穿著休閑外套和牛仔褲出入各種創投圈,唯一不同的是,現在的他面色紅潤,表情松弛,絲毫覺察不出創業者身上常見的焦慮。“春雨醫生”是一款以網絡診療為主業務的移動醫療APP,自從2014年8月C輪融資5000萬美元以後,張銳幾乎每天都收到各種投資者伸來的橄欖枝,與《博客天下》記者聊天期間,一家業界非常有實力的投資公司發來一條態度足夠誠懇的微信,希望能夠參與D輪的融資,而他用以上12個字禮貌地回絕了對方。

他太了解投資人了,來來回回見過“不少於700個”,在過往的融資經歷里,張銳甚至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辨別標準,“那些一開始就泛泛而談的,總是刺探你商業模式的,理念不一的,明明是一個投很大額度的公司卻來跟你創業公司談的……都沒譜。”

他調侃說自己要有時間,寫一篇怎麽找到合適投資人的幹貨,肯定比朋友圈那些轉載量高的有料。

有料來源於過去4年他跌跌撞撞的融資經歷。尤其是2012年B輪的時候,最難熬的兩個月,他常常失眠,半夜兩三點給人發郵件,探討產品設計或者商業模式。一大早,又跑到各大投資現場,唾沫橫飛地跟人闡述春雨的商業價值。同樣的內容,每天至少要講兩遍,還要回答各種八竿子打不著的問題。

“我確實很焦慮。”他說,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睡前會擔心資金鏈斷了怎麽辦,早上又打起精神鼓勵自己說,自己的產品解決了那麽多人的痛苦,這麽有價值,一定會拿到錢,只是“緣分不到”。精神上的壓力很快反饋給身體,一個最明顯的變化是他兩邊的鬢角全白了,從醫多年的父親跟他說,這是植物神經紊亂。

在張銳的理解里,創業如果需要咬牙切齒的堅持,一定是不對的,他更信奉內心的驅動力。現在度過了難關的張銳自比創業就像是打麻將和抽煙。以前,每次看到他母親打麻將,一打打到半夜兩點,坐得腰酸背疼,他看著都嫌累,但母親高興,“創業也是這樣,很累,但你很爽,你說抽煙有什麽好,這麽難聞,對身體不好還花錢,但是我高興。”

2011年的春天,身為網易副總編的他每天還在辦公樓里,開著沒完沒了的會,公開課、微博、新聞頻道,各個部門都等著他決策,也包括當時正開始起步的網易新聞移動客戶端。在流量為王的門戶時代,數據是衡量一個產品最關鍵且唯一的指標,“移動端的(數據)變化是一個指數性的增長,你就會預感到這個環境,春江水暖鴨先知,你是要跳河里。”

媒體人敏銳的特性,讓他感覺到“這是10年以來移動互聯網最好的一個機會”,錯過了太可惜,他決心創業。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合夥人,負責有道字典的曾柏毅和自己的發小李光輝成為他第一批拉下水的人,三人第一次見面是在清華附近的一個咖啡館里,張銳用整整兩個小時向兩位闡述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趨勢,跟他們說,“有前途有前景的事我們自己幹。”

當時,意識到移動互聯網浪潮機會的人不在少數,微博、微信的迅速崛起正在改變整個創業格局,在可以看得見的浪潮里,如何找到正確的方向成了創業能否成功的關鍵。

三個人研究了美國APP商店里下載量排在前十健康類的產品,發現排名前十的多一半有關於減肥飲食,減肥類產品成了他們的首選。磕磕碰碰一個多月下來,他們轉向了在線診療,中國複雜的醫患關系以及不均衡的醫療資源讓張銳覺得這是個機會。

7月,三個人湊了幾百萬,在海澱區768創意園里租了一間120平米的辦公室,正式開始研發春雨醫生。曾柏毅完全沒想到,短短三個月,就租了個辦公室、簡單裝修了下、做了一些簡單的推廣,一百多萬就沒了,“你那會兒才知道什麽叫錢不值錢”。

當時產品還沒上線,張銳每天去跟天使聊,此前因為在媒體的經歷他接觸過很多投資人,但人脈資源並沒有幫他帶來一些便利,他所選擇的在線醫療在很多投資人眼里沒有任何商業價值。

產品預計在11月上線,但上線需要一筆不小的推廣費。轉機出現在一次朋友間的飯局。飯局上,張銳遇到了陳維廣,藍馳創投的創始人,他跟對方闡述了自己的商業版圖。真正觸動陳的,除了張銳足夠自信的講述,更多是他自己對中國醫療的觀察和判斷。

陳維廣有一次去醫院檢查身體,跟大夫閑聊間,對方跟他吐槽說自己的病人一半都不需要來看他,“那些真正看病的人都沒法及時看病,你知道嗎?”當張銳說能線上診療身體輕微不適的時候,陳維廣當即決定投他。

一周後,張銳簽訂了A輪300萬美元的合約書。拿到合同後,他自拍了一張照片,傳給曾和李,張銳“很欣喜”,覺得這300萬美元是對自己所選擇行業的一種鼓勵。

張銳開始布局產品發展,將春雨定位成一款以網絡診療為主業務的移動醫療APP,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互動可以有“自診+問診”兩種形式。當時,這種線上醫療模式並不為市場看好,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M-Heath(移動健康)”這個概念。

市場遠比他想象中艱難。2011年11月上線後,春雨在盈利模式上一直找不到切入口。張銳想過很多,比如電話診療收費、醫院隨診等等,但都還沒通過內部測評就夭折了。

當時,外界對春雨的模式也充滿質疑,在資本市場向來以數據論成敗的評價體系里,基於活躍度的DAU(Daily Active User,每日活躍用戶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但張銳覺得有些委屈,以航班管家為例,“我是商旅人士,出差的機會已經是非常多了,但即便如此,我一周用一次吧,也不過是周活躍用戶”,而問診更是基於身體不適的低頻應用,投資人總用DAU 去衡量這個體系並不公平。

APP推廣、醫生付費需要大把的錢,300萬美元燒得很快。到2012年5月,張銳和團隊開始著手B輪。

接下來的整整4個月,張銳每天都要去見很多投資人,參加很多可能為融資加分的創業大賽。很多時候,張銳要花費很大力氣跟投資人普及基本的移動醫療常識以及行業趨勢。陳維廣記得,產品剛上線那兩年,沒有多少人相信張銳,“大家都覺得他是瘋子,他說的這個東西不靠譜,甚至有人說,有一天給政府抓牢里也有可能,因為這個是有一點政策風險的。”

聯合創始人曾柏毅對那段時間記憶深刻,公司賬面已經沒法支撐多久,在線提問量還在快速增長,一天2000多,一個問題補助給醫生6元,算下來一個月就得30多萬,還不算工資。每次張銳從外面回來,都會說,“跟那誰談的特別好,那個什麽什麽基金對我們很感興趣,哪個大的投資機構要投我們呢,結果過兩天就沒信了,後來他說的時候我都不當真呢。”

張銳也常犯嘀咕,“他們都說好了,怎麽這樣呢”,後來想想,“哦,原來人家就是給我個面子啊”。一直到9月,在一次創業演講中,張銳在臺上闡述中國未來的醫療問題以及面臨的老齡化困境,貝塔斯曼的一個合夥人被打動了,當場決定投他。

從會場出來,張銳第一時間撥通了陳維廣的電話,激動地說,“我們找到一個願意投我們的投資人、相信我們的投資人。”

9月底,春雨終於完成了800萬美元的B輪融資。在這一輪資本市場遇冷後,曾經深信自己產品能解決醫患矛盾的張銳一度有些自我懷疑。融完B輪沒多久,他的東家貝塔斯曼與真格投資了一款女性經期產品――大姨嗎,500萬美元的A輪融資,短短4個月後,大姨嗎又獲得了幾家知名公司1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大姨嗎只比春雨晚上線一個月,兩年里日活躍用戶數高達320萬。有一次,在自己開的咖啡館里,張銳跟陳維廣抱怨,“為什麽一個經期產品都能這樣?那我不白幹了這麽多年。”

陳維廣能理解張銳的失落,一心想搭建國內最大線上醫療平臺的張銳,甚至想要借此助力調整中國不均衡的醫療資源,“他是一個有點理想主義的人,他常說春雨要變成一個讓中國人免費看病和低價買藥的公司,但別人都覺得這太虛了,你得拿出數據來。”

B輪融資以後,張銳一直在尋找可持續的盈利模式,他一度以為答案是“會員制”,這個自信來自於此前400個樣本的電話訪談,92%的人表示願意付費。2014年初他真正力推線上會員服務,8元包月,可不受次數限制向二甲、三甲醫院醫生問診,結果一個月間,平臺問題量從過去每天30000降到了3000。時至今日,張銳一直覺得這是他犯過的最愚蠢的錯誤,“高估了用戶的付費意願”。

用戶的增長還是沒有帶來變現的可能,春雨還在繼續燒錢,想要做大也需要更強大資本的支持。近一年半之後,2014年1月,張銳又開始準備C輪。隨著國家政策對移動醫療的放開,資本市場的目光開始投向這個領域,張銳對C輪保持比較樂觀的心態。但他沒想到,從1月開始準備,一直到8月才談妥。春雨當時面臨著非常大的財務壓力。李光輝甚至跟張銳說,實在不行他就賣了自己的房子,手里拿個五六百萬,至少能維持公司兩個月的運轉。

陪著張銳每天跑投資市場的公關經理徐研妮回憶,到6月的時候,張銳開始密集約見投資人,每天3到4個是常態。張銳在此次融資時的態度比較強硬,他的預期估值是2億美金,對於想要降低估值的投資人,他一律拒絕。

8月19日,春雨獲得5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創下國內移動健康領域最大的一筆單筆融資。

從2011年11月上線,到2014年11月3日,整整三年,春雨線上用戶終於突破3000萬大關,而且此後用戶每天以10萬級的數量平穩增長,目前每天平臺上的醫患溝通問題接近5萬,超過中國最大線下醫院的門診量(廣東省中醫院)。當天,公司舉辦了慶功會,一向情緒克制的張銳站在桌子上,回顧起他們過往3年的創業歷程,突然開始落淚。

創業四年多來,他最焦慮的事似乎都跟錢有關,不是在找錢,就是在愁怎麽賺錢。現在42歲的張銳思考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在龐大的用戶基數的前提下,怎麽實現穩妥的平臺變現?

張銳 春雨醫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5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