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期貨傳奇人物逍遙劉強跳樓身亡 抑郁癥還是股災破產?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7-24/933208.html

有多家媒體報道稱,據已證實消息,中國期貨界傳奇人物、瑞林嘉馳對沖基金操盤手、《期貨大作手風雲錄》作者劉強(網名:逍遙劉強)跳樓身亡。

今日,有多家媒體報道稱,據已證實消息,中國期貨界傳奇人物、瑞林嘉馳對沖基金操盤手、《期貨大作手風雲錄》作者劉強(網名:逍遙劉強)跳樓身亡。

對於劉強的死因,有消息稱,劉強是因高位做多期指與配資買股,最終導致破產,於華貿中心酒店頂樓平臺跳樓自殺。

不過,每經網了解到,在某私募微信群內,有劉強生前好友稱,劉強死因並非虧損而跳樓,而是因為長期的抑郁癥。

對於該事件,每經網將繼續關註。

劉強最後一條微博發布於7月17日(下圖)。

【文章回顧】:

劉強:牛市賺錢不算真本事成功投資秘訣是“長壽”

聽聞一位我很欣賞的基金業大佬的基金遭遇了大規模贖回,原因竟然是因為他的基金在過去一年的業績只有40%,投資者對他大規模持有藍籌股,而沒有去配置創業板表示不滿,所以導致了大規模的贖回。聽到這個消息,我不知道是該感到悲哀呢?還是該感到遺憾呢?

眾所周知,中國股市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散戶市場。很多人寧可自己在股市里賠錢,也不願意交給專業的機構去管理財富。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很多人來股市不是來想賺錢的,而是來想過癮的!如果是想過癮,當然不能買基金,只有自己在市場里追漲殺跌才叫痛快!

壓抑了多年的股市終於來到了牛市,那些在熊市中賠的遍體鱗傷的“股神”們終於有機會跳上前臺,好了傷疤忘了疼,信誓旦旦的說道:你們基金經理也不過如此,一年才40%的收益,你看看我,滿倉追漲一只創業板股票,今年的業績已經翻了好幾倍了。這樣看來,我們散戶比你們基金經理強!你們還憑什麽來幫我們理財?每當這個時候,我從來不申辯,只是表示呵呵。

在股市和期貨市場里混了快20年了,身邊曾經的股神比比皆是。什麽一月翻倍的,什麽一年百倍的,我都見過很多,但仍然活到現在的,屈指可數。市場從來不缺少明星,市場永遠缺少壽星。為什麽?因為在牛市賺錢不算真本事,能在熊市里賺錢或者是少賠錢的才是真正的高手。如果你對基金經理年收益40%還不滿意,那我建議你看看巴菲特,他的年化收益率不到20%,卻成為了世界首富,為什麽?因為他在股市活了50年,而不是5年!讓時間飛一會,時間會告訴你什麽是真正優秀的基金!

在5月初的巴菲特股東大會上,我拜訪了很多華爾街的一線基金經理,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投資比的不是進攻,而是防守。在美國,如果你的基金可以做到連續年化收益率10%以上,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大資金來找你。反觀中國,這個收益率恐怕連基金都很難募集出來吧?為什麽?恐怕是因為我們的投資者和基金經理都過於急功近利了吧?大家都想快,都想用1年時間掙到自己一輩子都花不完的錢。這可能嗎?當然可能,你可以去買彩票。呵呵。

慢就是快。欲速則不達。這些道理恐怕只有經歷過幾次牛熊轉換的投資者才能懂。

當然,我並不是反對持有創業板,相反的,我持有的基金組合中漲的最好的也是幾只創業板的股票。但它肯定不是全通教育,也不會是暴風科技。原因很簡單,我的能力有限,我看不懂這些沒有業績支撐的高價股。不管是創業板,還是主板,甚至是新三板,在我看來什麽板都無所謂,只要這家公司是好公司,只要這家公司在未來能賺到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只有這家公司的領導人值得我信任,我就會買入他,一直持有到他的業績拐點。

很幸運的是,我在籌備我的私募基金時,我就對我的投資人說,不要有太高的預期,我的能力只能努力做到長期年化收益率30%,牛市時高些,熊市時低些。我甚至還自嘲的對自己說,我的榜樣就是巴菲特,他才年化收益率20%,我只要努力做到像他一樣能在資本市場里活上50年,我就對得起信任我的投資人了。

最後,送給各位朋友一則小故事:蘋果創始人之一韋恩,在35年前以2300美元賣掉他10%股權,離開蘋果。如今韋恩賣掉的股權價值350億美元,有人說這是“最昂貴的錯誤”。韋恩卻不後悔,他說他得到了無價的快樂和健康。如今,喬布斯留下巨大的財富病逝了,而韋恩還在快樂的活著。

沒錯,努力讓自己快樂的活著,長壽比什麽都重要!

祝各位投資人長壽!

劉強:2015巴菲特股東大會之旅收獲分享:巴菲特,索羅斯和利弗莫爾究竟誰最牛?

如夢境一般的50周年巴菲特股東大會終於落下帷幕。當我親臨現場,和四萬多人同時坐在體育館里,看著主席臺上一位86歲的巴菲特和一位91歲的芒格坐在上面侃侃而談的時候,我的心確實有些激動了。別的不說,我只問自己一個問題,等我到了91歲的時候,我還能坐在臺上六個小時談如何投資嗎?這個恐怕真的很難!

很多人都喜歡把巴菲特,索羅斯和利弗莫爾拿來對比,既然這個話題如此之熱,那我也就來閑聊兩句。

首先,如果把投資圈比喻成一個江湖的話,那這三位絕對都算得上是絕頂的武林高手。就像你很難去評價到底是少林厲害,還是武當更強,亦或是峨眉第一那樣,其實這三位掌門人只是分別代表了投資圈中的三個門派:基本面派的巴菲特,禿鷲派的索羅斯以及鱷魚派的利弗莫爾。

巴菲特是基本面研究的登峰造極者。與其說他是在買股票,其實不如說他是在買企業。就像他說的那樣,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十年,那麽你根本就不應該持有他一分鐘!這話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極難。但巴菲特居然做到了。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毅力啊!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何況巴菲特?對企業的充分了解,對企業領袖人品的充分信任,對牛市熊市更叠的充分淡定,對自己判斷的充分自信,才能成就了巴菲特50年的巨大成功!在股東大會上,巴菲特一再強調,他想告訴年輕人,投資是一件簡單的事,不要將其複雜化。但是,這種簡單中蘊含的大智若愚的大智慧,又有幾人能懂呢?

與大智若愚的巴菲特相比,像禿鷲一樣獵食的索羅斯更像是一名偉大的投資哲學家。他在哲學方面的成就絕對不遜色於他在投資界賺到的金錢。“ 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相和謊言的連續劇,經濟史的演繹從不基於真實的劇本,但它鋪平了累積巨額財富的道路。做法就是認清其假相,投入其中,在假相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遊戲。”這種頗具佛性的言論讓索羅斯註定成為了備受爭議的投資家。當然,由於禿鷲的獵食方式過於殘忍,索羅斯在大眾中的名聲顯然不如巴菲特更加正面,但這其實恰恰更加說明了索羅斯在投資造詣上要更勝巴菲特一籌!原因很簡單,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黑白顛倒的,如果連顛倒夢想的大眾都能認可的投資方法,大概率上不會是什麽絕世武功!

索羅斯雖有一身絕世武功,但遺憾的是罕有人能懂。他的反射理論被投資界公認為絕世武功秘籍,但其中的原因我想大多是看不懂的才是最好的。 尼采的一句話特別適合索羅斯: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與巴菲特和索羅斯相比,我個人其實更崇拜利弗莫爾。倒不是因為利弗莫爾賺的錢比較多,而是源於那本經典書籍——《股票大作手回憶錄》。佛法中談到的最高智慧是布施,而布施中的最高級別是法布施,也就是把自己的智慧無私的分享給眾生。利弗莫爾這本書的法布施幫助了無數在投資中迷失方向的投資者找到出路,這才是利弗莫爾的偉大之處。

當然,遺憾的是,利弗莫爾最終自殺身亡的結局總讓人扼腕嘆息。當一個人的信仰不足以支撐他的巨大欲望之時,走火入魔就是他的不歸之路。過於自信的性格,放蕩不羈的私生活,以及對風險控制的一再放縱,再加上美國百年不遇的經濟危機,讓利弗莫爾最終走向了滅亡之路。時也運也命也!

說了這麽多,我們到底該向他們三位投資前輩學習什麽?簡單一句話:在實戰中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戰術。

學高人者生,模仿高人者死。為什麽?因為法無定法,萬事無常。巴菲特對投資的專一性,索羅斯對機會的把握性,利弗莫爾對趨勢的很隨性,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是,我們畢竟不是他們,時代也在變化,我們想通過簡單的模仿他們在投資中取得好的結果那是不太可能的!莫向外求。其實佛法中已經講的很清楚, 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其實投資的秘籍不在於巴菲特,也不在於索羅斯,更不在於利弗莫爾,而在我們自己的心中。為什麽體會不到?因為我們的妄想執著蒙蔽了我們的佛性。試著讓自己安靜下來,體會一下自己的呼吸,靜極生慧,就是這個道理。

有時想想也覺得蠻有意思,遠在地球另一面的中國A股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一輪大牛市!想想兩年以前,同樣的股票,價格打折不到三分之一,卻無人問津。想想兩年以後,同樣的股票,價格乘以三倍,卻是炙手可熱。股票變了嗎?顯然沒有。變的是什麽?人心!

最後,用一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 一個大牌對沖基金合夥人,給手下傳閱的一封信,摘錄一段:“他們的判斷仍是基於事實和數據這兩個基本維度,而他們參與的這場投資遊戲,卻是在情緒的第三維和夢想的第四維上展開的”。

  • 每經網綜合
  • 李怡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582

吃三文魚,治抑郁癥?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201

調查發現,采用地中海飲食的人患抑郁癥的可能性確實顯著低於不采用地中海飲食的人;那些嚴格遵照地中海飲食的人,患抑郁癥的風險足足降低了30%。(CFP/圖)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健康的膳食結構,如地中海飲食對於保持心理健康和認知功能頗有幫助。改變食譜或許會成為一種治療精神疾病的常用手段。

卡羅琳最近感覺很好。她堅持鍛煉,積極社交,還用盡可能多的時間陪伴4個孫子孫女。不過,她以前並不是這樣。7年前,這個居住在美國匹茲堡的退休放射科影像管理員開始對什麽事情都提不起興趣,變得與世隔絕。現年75歲的卡羅琳回憶起當時的處境說:“那時我剛失去了母親,兩個兒子也剛搬走。”那時的她飽受體重超標、糖尿病以及慢性肺病的困擾。她陷入悲傷,吃下大量垃圾食品,狀態非常像抑郁癥。

就這麽過了幾年,有一天卡羅琳聽一個朋友說,匹茲堡大學有一項預防抑郁癥的研究招募受試者。她立刻報了名。參與研究的一共有247人,他們全都和卡羅琳一樣,是有輕微抑郁癥狀的老年人──如果不治療,這樣的人群有20%-25%的可能會發展成為重度抑郁癥。這些受試者中,半數接受了5個小時的解題療法(problemsolving therapy),那是專為幫助患者應對生活壓力而設計的一種認知行為療法;而包括卡羅琳在內的其余受試者接受了膳食指導。在社工的幫助下,卡羅琳發現自己喜歡上了三文魚、金槍魚以及其他很多“有益大腦健康”的食物,這些食物很快就取代了她過去常吃的薯條、蛋糕和糖果。

試驗在2014年結束,得到的結果令人意外,至少讓研究人員很意外。因為他們原先並不期待膳食指導組有什麽實質變化,換句話說,卡羅琳所在的組其實是對照組。然而,精神病學家查爾斯·雷諾茲(Charles Reynolds)和同事卻發現,兩組受試者的抑郁癥風險都有了顯著降低,並且降低程度不相上下。他們仔細查看了數據,發現所有受試者在參與試驗的15個月後,貝克抑郁量表(一種常用的抑郁癥狀評測方法)的測試分數平均降低了40%-50%。此外,只有8%的人發展成為重度抑郁,這與接受的是哪種療法無關。

誠然,兩組受試者的狀態改善都無法排除安慰劑效應所起的作用。與健康專家的面談、積極主動的改善意願都有助於參與者變得更樂觀。不過,在卡羅琳看來,自己之所以能逆轉惡化的精神狀態,主要靠改變飲食習慣。

將兩者聯系起來的並不只有卡羅琳一個人。科學家和臨床醫生當中也有越來越多人認可膳食和大腦健康之間具有重要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員目前得到的只是初步證據,要找出因果關系也很困難:或許,吃得健康的人也有其他保持大腦健康的習慣,例如定期鍛煉,睡眠規律等;又或許抑郁的人傾向於用垃圾食品“治療”自己。不過,相關研究數據正在持續增加。與精神健康相關的食物的名單每年都在加長:魚和其他提供ω-3脂肪酸的食物可能有助於抵抗精神病和抑郁癥;酸奶、腌菜、德國泡菜等發酵食品似乎可以減輕焦慮;綠茶以及富有抗氧化物質的水果可能有助於延緩癡呆癥,等等。

很可能並沒有某種單一的成分,沒有“來自遙遠叢林的快樂種子”,能讓人保持良好的情緒或讓人上了年紀後依然思維敏捷,但有一些膳食模式經過數百萬年人類演化的校準,的的確確表現出了改善人的認知能力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在新興的營養精神病學領域,研究者對“哪種類型的飲食結構最好”漸漸建立起了共識。而最振奮人心的可能是,膳食幹預在精神疾病方面也有望成為藥物治療和其他療法的重要補充,像在許多其他醫學領域發揮的作用一樣。

好的飲食壞的飲食

說到促進大腦健康,目前得到最有力證據支持的是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的傳統飲食習慣,也就是所謂的地中海飲食,主要由水果、蔬菜、堅果、全麥、魚、適量瘦肉、橄欖油組成,可能還包括一點紅酒。2011年,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拉斯帕爾馬斯大學的公共衛生專家阿爾穆德納·桑切斯-比列加斯(Almudena Sánchez-Villegas)與同事開展了一項評估地中海飲食與抑郁癥關系的研究,追蹤調查了超過1.2萬名健康西班牙人,追蹤時間的中位數為6年。調查發現,采用地中海飲食的人患抑郁癥的可能性確實顯著低於不采用地中海飲食的人;那些嚴格遵照地中海飲食的人,患抑郁癥的風險足足降低了30%。

桑切斯-比列加斯通過此後的另一項大型試驗進一步確認了這種關聯。這個多中心的研究項目被命名為地中海飲食預防研究,在全西班牙評估了近7500名男性和女性,最初是為了研究額外補充堅果的地中海飲食是否可以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並得到了肯定的結果。而在2013年,桑切斯-比列加斯與其他幾位研究者再度分析了該項目參與者在抑郁癥方面的數據。他們發現,相比一般低脂飲食的人,堅持多加堅果的地中海飲食的人患抑郁癥的風險較低,這種差別在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明顯——患抑郁癥的風險可降低40%。對於這些無法充分代謝葡萄糖的人,地中海飲食可能最大程度地減少了糖的攝取,因而讓糖尿病患者受益最為明顯。

確實,地中海飲食的一大特征就是低糖,而且大多數西方食譜上常見的加工食品和肥肉也很少。任職於澳大利亞迪肯大學以及墨爾本大學的費利切·N·傑卡(Felice N. Jacka)是營養精神病學的領軍人物,也是最早證明了典型的西方飲食習慣與抑郁癥、焦慮癥有關聯的研究者。在最近的研究中,她把不良飲食習慣與大腦萎縮聯系了起來。2015年9月,她與同事發現,老年人連續4年采用西方飲食,不僅患情緒障礙的風險增大,而且從核磁共振掃描的結果來看,左側海馬體的體積也顯著縮小。海馬體是兩條形似海馬的腦組織,在記憶形成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傑卡之所以關註海馬體,是因為有動物實驗表明飲食因素與海馬體變化有關。

科學家提出了各種可能的機制來解釋為什麽會發生這樣的腦損傷。傑卡的發現以及另一些平行研究揭示,高糖飲食會促成失控的炎癥並引發一連串代謝變化,最終損害大腦功能。一般來說,炎癥是人體免疫系統用來對抗感染並促進愈合的一門武器,可一旦進攻過度或方向錯誤,炎癥也會損害健康的人體組織。已有大量研究顯示,很多大腦疾病與炎癥有關,包括抑郁癥和躁郁癥,可能還有自閉癥、精神分裂癥和阿爾茨海默病。

2010年到2012年的兩個薈萃分析回顧了總共53項研究的數據,結果發現在抑郁癥患者的血液中,有些炎癥相關的標誌物明顯高於常人。還有多項研究表明,精神障礙(包括抑郁癥和精神分裂)患者的小膠質細胞的活躍程度會升高或發生改變,而這種免疫細胞在大腦炎癥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雖然目前還不清楚究竟是炎癥導致某些精神疾病還是某些精神疾病引起炎癥,但從現有證據來看,很多精神障礙(尤其是抑郁癥)的已知風險因素,比如藥物濫用、壓力、悲痛經歷以及某些遺傳傾向,大部分會促發炎癥。

傑卡的研究一再指出,像地中海、日本和斯堪的納維亞的傳統飲食習慣都不易導致炎癥,對神經和心理健康是最好的。“毫無疑問,壓力和不悅的情緒會讓我們把手伸向餅幹,要不然那些也不會叫休閑食物嘛!”她說,“然而數據卻一致說明,讓大腦健康的飲食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豆類、堅果、魚類、瘦肉以及像橄欖油那樣的健康油脂。”

塑造大腦的脂肪酸

研究者還不斷發現,幾種傳統飲食之所以有效,還不僅是用好的食物取代了壞的食物。去年夏天,法國波爾多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阿芒迪娜·佩爾蒂埃(Amandine Pelletier)、克里斯蒂娜·巴魯(Christine Barul)、卡特琳·費亞爾(Catherine Féart)等人發現,地中海飲食可能對大腦神經連接有實際幫助。他們采用了一種高靈敏度的神經成像分析技術,叫“基於體素的形態學分析”,可以分辨出大腦結構在一段時間內的細微變化。去年9月,美國拉什大學的營養流行病學家瑪莎·C·莫里斯(Martha C. Morris)與合作者報告,地中海飲食與富含營養且低鹽的高血壓防治飲食(DASH diet)結合,得到的所謂“健腦飲食”(MIND diet)有助於減緩認知衰退,甚至有可能預防阿爾茨海默病。他們測試了960名老年人的認知功能,其中遵循健腦飲食約5年的人在測試中的得分,與比他們小7.5歲的人相當。

我們或許可以通過人類的演化背景來解釋這種神經保護作用。在19.5萬年前到12.5萬年前,人類一度瀕臨滅絕。進入冰期的地球在長達7萬年的時間里被冰雪覆蓋,荒蕪貧瘠。人類祖先的種群數量陡然下降,人數可能僅余數百——大部分專家認為,今天地球上活著的所有人都是這一小群人的後代。這一小群早期現代人當時是如何挨過冰期而幸存下來的,具體情況我們現在還不清楚。然而,隨著陸地資源耗竭,在非洲大陸周圍密集分布著貝類的海岸尋覓海洋生物很有可能成為了當時人類能夠存活的關鍵。南非納爾遜·曼德拉都市大學的研究生簡·德萬克(Jan De Vynck)證明,在貝類密集分布區,一個采集者能夠在一小時內獲得高達4500卡路里的熱量。

考古學記錄印證了這種可能性,而且還暗示人類祖先正是以貝類與冷水魚為主食。這兩類食物均富含ω-3脂肪酸。這些脂肪或許還推動了人類大腦的演化,使這個60%的成分為脂肪的器官變得格外複雜。尤其有一種叫作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的ω-3脂肪酸,被一些人認為是與大腦健康關系最密切的一種營養成分。

很多研究證實,DHA對人腦的發育、結構和功能十分重要。它是神經元細胞膜的成分之一,可以促進神經元之間的通信,還被認為可以提升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一種促進腦細胞生長和存活的蛋白質)的表達水平。正因為DHA等ω-3脂肪酸在塑造和維持大腦這個最複雜的人體器官方面不可或缺,人們自然會想到,如果在膳食中添加更多的ω-3脂肪酸,比如多吃海產品,也許就可以像營養學數據暗示的那樣保護大腦不出問題。同樣值得一提的是,DHA似乎還可以減輕損害大腦的慢性炎癥。

作用重大的腸道微生物

2014年有一項引人註目(或許還有點惡心)的實驗,23歲的大學生湯姆·斯佩克特(Tom Spector)在堅持只吃麥當勞快餐後,腸道細菌種類被清除了約三分之一。斯佩克特之所以甘於充當小白鼠是出於兩個原因:為了完成課題拿到他的遺傳學學位;為了給他父親、倫敦國王學院的遺傳流行病學教授蒂姆·斯佩克特(Tim Spector)提供數據,用以研究加工食品對腸道菌群的影響。斯佩克特父子的這項研究並不針對特定的健康問題,他們只是測了湯姆腸道菌群多樣性的下降程度,不過湯姆也提到他在連續吃了幾天漢堡、薯條和可樂後感覺到精神渙散和情緒低落。由於微生物種類數量減少得過於驚人,斯佩克特教授把實驗結果送去了三家實驗室予以確認。

像湯姆那樣由個人飲食習慣導致的微生物群變化可以迅速誘發腸道內的炎癥。除上面所述不良後果外,腸道炎癥還會引起5-羥色胺供應不足,而5-羥色胺是一種與抑郁等心理疾病密切相關的神經遞質。人體中約90%的5-羥色胺在腸道產生,來自某些微生物與腸道細胞的相互作用,有些微生物甚至自身就能產生一部分5-羥色胺。但是,炎癥的副產物會把5-羥色胺的代謝前體色氨酸轉化為另一種化合物,產生有神經毒性的代謝產物,可能引起抑郁癥、精神分裂癥和阿爾茨海默病。

不過,還有一個好消息。改變膳食不只會使人體微生物的多樣性減少,同樣也能使之增加。從而減輕胃腸炎癥。2015年,匹茲堡大學一個研究組開展的實驗得出了有趣的結論。他們的實驗是讓20名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的非洲裔美國人與20名土生土長的南非黑人相互交換膳食內容。非洲人開始吃漢堡、薯條、薯餅等,取代他們平時吃的低動物脂肪、高纖維的膳食;美國人則舍棄了平常吃的那些高脂肪食品和精加工碳水化合物,改吃豆子、蔬菜和魚。經過短短的兩周,那些美國人的結腸炎癥明顯好轉,糞便樣品顯示,其中產生丁酸鹽的細菌種類達到原來的2.5倍,而丁酸鹽被認為可以幫助降低患癌風險。但另一方面,那些南非人的腸道微生物變化卻顯示患癌風險提高了。

“改變膳食是改善人體微生物組並控制炎癥的最簡單的方法。”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科醫生艾米莉·迪恩斯(Emily Deans)說。她從自身臨床經驗出發,提出在精神疾病的控制上,飲食的作用之大完全不亞於藥物和精神療法。“我和幾乎所有的病人都探討過營養的作用,”她補充說,“我相信飲食確實有助於控制抑郁癥之類的病情,至少在一部分人當中是有效的。”迪恩斯還提到,進餐的時間安排也會影響情緒,有研究顯示,規律的進餐時間有助於提高心理健康。

有益思考的食物

7年過去了,現在的卡羅琳吃得比過去好:以海產品為主,並減少了糖的攝入。她的體重減輕了,糖尿病也得到了控制。“作為全新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我了解自己吃下去的東西會影響自己的情緒。”她喜滋滋地說。這種意識在病人和從業醫師當中都在逐漸加強。2015年3月,由臨床醫生和科研人員組成的一個大型團隊以營養精神病學研究國際協會的名義在《柳葉刀·精神病學》(Lancet Psychiatry)上發表了一份報告。該組織在2013年成立,傑卡是發起人之一。報告指出,很多精神藥物治療效果一般,因此協會呼籲在精神醫療中加入以營養學為基礎的方案。“日益增多、富有說服力的證據表明,精神疾病流行範圍廣和發病率高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營養,”報告中寫道,“並且膳食在精神病學上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在心臟病學、內分泌學和胃腸病學上的重要性。”

多虧我們的演化過程(也多虧地球上有充足的魚類),精心對待膳食或將發揮關鍵作用,逆轉全球精神疾病不斷高發的勢頭,減少罹患各式各樣癡呆癥的人口比例,避免精神病癥狀和情緒障礙日益加重。毋庸置疑,“吃對東西”能幫助我們熬過艱難時期,如同16萬年那一小群人類蜷縮在非洲海岸的洞穴里時經歷的那樣。

力主通過改善膳食來增進大腦健康的倡導者之一傑卡欣然看到,介入式研究終於開展起來:醫生為病人開出的“處方”是特定的膳食,還會追蹤病人的情況。這類研究將會為膳食與精神健康、認知功能之間的關系提供更加明確的證據。傑卡自己的研究組目前在開展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目的是檢測膳食調整對成年抑郁癥患者的療效。“我們現在的這個試驗是第一個嘗試直接回答‘改善飲食會不會讓我的抑郁癥好轉’的研究,”她補充道,“初步結果非常令人振奮。”她的團隊期待在今年晚些時候就能拿出答案。

與此同時,因為數十年來精神病藥物的進展讓人失望,很多醫生和患者開始把希望寄托在膳食幹預上。有太多的病人遭受著精神疾病或癡呆癥的折磨卻在現有的藥物中找不到合適有效的。舉例來說,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如氟西汀是治療抑郁癥最常用的一種藥,但它似乎只對一些嚴重的病例起效,而對於輕度或中度的病癥來說,所起的作用常常和安慰劑差不多。隨著科學家對精神疾病和認知障礙的病理學有更深了解,更有效的治療靶點一定會出現。但以營養學為基礎的治療方案既沒有副作用、成本又低,將來也會對癡呆癥和精神病的治療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

(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環球科學》授權南方周末發表,有刪節,朱機翻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22

中國互聯網的抑郁:抄與被抄都很痛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18/162639.shtml

中國互聯網的抑郁:抄與被抄都很痛
PMCAFF PMCAFF

中國互聯網的抑郁:抄與被抄都很痛

你想做的或者正在做的事情,壁壘有多高?

本文由PMCAFF(微信ID:pmcaffcom)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季源

Facebook中一些團隊已經驕傲地喊出:“不要驕傲得不屑抄襲”(don‘t be too proud to copy)。根據科技新聞網站The Information發表的文章,Facebook成立了一個“青少年團隊”(Teens Team),專門研究如何搶奪Snapchat的青少年用戶。

落到具體的產品上,這種策略就更明顯了,根據不完全統計,這種喊著口號的抄襲在這兩家公司之間上演了不下於五次:

1、2011年,Snapchat因為單純的「閱後即焚」功能走紅,2012年12月,Facebook發布了一款叫做Poke的產品也是類似的功能。(該功能已於2014年5月下線)

2、如果你是自拍達人,對於faceu的那款口吐彩虹的AR濾鏡應該不陌生,因為它就來自於Snapchat。Facebook 在 2014 年 6 月上線單獨應用 Slingshot,用戶可以拍攝視頻或照片然後添加塗鴉和濾鏡。結局是後者落敗,一年之後下線了這個App。

3、其實Slingshot上線一個月之後,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 團隊也上線一款獨立應用,叫做Bolt,並且還加了諸如晃動撤銷發送等創新功能,後來也因為用的人太少被悄悄下架了。

4、2013 年 Snapchat的Stories 功能上線,除了可以在照片或視頻上添加字幕,還可以將多張照片或者視頻拼接在一起組成一個個故事。Instagram 倒好,直接把幾乎一比一模仿 Snapchat Stories 的 Instagram Stories 功能加在了產品首頁。

5、WhatsApp的限時動態功能Status允許用戶給朋友分享照片、視頻和GIF動畫,而所有分享都將在24小時後消失。這又和Snapchat的Live Stories如出一轍。

雖說之前都不怎麽成功,但鍥而不舍的模仿抄襲開始對Snapchat造成影響了。

111_meitu_33

Instagram 於4月14日宣布,Stories 的用戶數已經達到了 2 億,這意味著抄完這個功能之後,Instagram只用了8個月的時間就在用戶數上超過了Snapchat。而後者的 Stories 目前每天有 1.58 億人在使用。

大公司靠快速模仿產品功能蠶食小產品的用戶這種現象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愈演愈烈了。時間久了,小公司會抱怨很多時候「創新」只是在給大公司打工趟雷,但反過來看,大公司又有一種恐懼和焦慮是來自於激流勇進的創業者看到了他們視線之外的戰場。

Facebook像素級模仿Snapchat;BAT湧向內容分發都想殺死今日頭條;支付寶死磕小程序、生活圈,這些都表明了一種焦慮,焦慮中小型選手走在了巨頭的前面。

所以大中小各個體量的選手在當下以及未來都必須考慮「壁壘」這個問題,即:你想做的或者正在做的事情,壁壘有多高?

產品功能體驗是最沒有門檻的壁壘

1、Snapchat

先拿文章開頭的Snapchat舉例,網絡上的年輕用戶因為搞怪的視頻、塗鴉濾鏡和閱後即焚而並非強烈的社交需求(聊天)來玩這款產品,所以可以說它的壁壘還是在產品的功能層面的,當Facebook這樣用戶規模、收入規模已經很大的公司對 Snap 進行業務上的打擊時,它的用戶量和獲取新用戶的能力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222_meitu_35

圖片來源:TechCrunch

圖中顯示的是每季度每天使用 Snap 人數的環比增長率。2016 年第三季度,Instagram Stories 發布後,Snap 的增長幅度迅速放緩。

想和朋友圈分享搞怪視頻、新奇濾鏡,我在已經用了多年的Facebook(或者旗下的產品)里就能做到了,為何還要打開Snapchat呢?

2、臉萌和足記

臉萌和足記是2014年里移動互聯網里的兩個爆款產品。

333_meitu_1

臉萌和足記

臉萌是一款拼臉App,用戶用它來做搞怪頭像。半年做到了總下載量3000萬吧,一時間在朋友圈、App Store瘋狂刷臉,還拿到了數千萬的投資,新鮮感很快就過去了,加之功能單一,在一些攝影類軟件也具備類似的功能之後,臉萌很快就落後了。

足記是一款圖片社交App,用戶用它來制作電影大片範兒的圖片,就這樣一個給圖片加字幕的功能,讓足記在一個月內獲得了160萬用戶,然而在它火爆之後,美拍等一批攝影類App很快就跟進了,依靠原有的用戶基數和實力,後者很快就瓜分了市場。

臉萌和足記的命運一樣,都成為了巨頭成功背後的註腳。

3、分答

上線僅42天的分答依靠60秒語音問答+1元偷聽的功能橫空出世,1000萬參與用戶,100萬買單用戶,分答可以說是這一波知識付費潮流的引領者。

444_meitu_2

只從競爭的角度來說,分答作為引領者的地位轉瞬即逝,知乎迅速叠代子產品值乎,垂直類社區也快速跟進問答功能,比如脈脈推出了職場問答平臺,雪球推出了股票類的付費問答功能,分答的付費問答模式的壁壘同樣還是在產品功能層次的,本身有一定積累的平臺來搶占用戶和市場,分答必然會面臨挑戰。結局很可能就是你變成了別人產品的子功能。

用戶關系鏈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壁壘

現在我們都傾向於認為,中國已經很難再出現BAT這個量級的互聯網公司了。所以針對壁壘我們就拿這三家來討論。

BAT里面,騰訊的用戶關系鏈是基於社交的,阿里的用戶關系鏈是基於商品服務交易的,百度的壁壘則是技術,然而搜索上的技術優勢在這幾年已經被競爭對手追上一些了,人工智能那邊還不如騰訊搞幾個圍棋AI鬧得動靜大呢,就暫且不表了。

騰訊和阿里的用戶關系鏈一個基於社交一個基於交易,兩者不同,兩邊的用戶遷移成本就會很高,所以在這兩家之間你很難看到「影響對方在中國互聯網歷史上的地位」這種級別的競爭。

騰訊基於社交的用戶關系鏈的構建有一部分要歸功於微信,微信所占據的社交壁壘已經讓它的存在超越了App本身,你可以用微信幹大部分事情,它也承載了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數字生活。

555_meitu_3

不下載摩拜單車的 App,一個普通用戶幾乎可以享受摩拜單車的所有基礎功能。

社交壁壘給微信帶來了不少優勢。微信作為一個強關系的社交平臺,做起垂直業務來更加容易了,拿最近火爆的共享單車來說,摩拜單車接入微信掃碼之後算是輕松拿到了一個小程序的線下流量入口,而對於摩拜來說看起來是把自己的用戶直接交給了微信,想象力貶值了不少。

而作為工具型產品的支付寶想打穿這一層社交壁壘,可惜場面一度十分尷尬,效果平平就不說了,鬧出的圈子事件還搞得母公司的董事長出來寫信認錯,以至於支付寶做社交都成了用戶茶余飯後的笑談。

有了這層壁壘的微信考慮的更多的是機會成本(業務的取舍)以及除了即時通訊,用戶在微信上應該做什麽?訂閱號、服務號、小程序和去中心化的傳播方式讓我們從張小龍的克制中看出,未來和交易相關的收入更可能成為主導,而非廣告。

已經形成壁壘的公司,也從來不敢放松警惕

在互聯網這樣一個急劇變化的市場里,很少有人能保證有一招可以一勞永逸。還記得PC時代新浪是門戶的標桿,但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的時候,門戶時代的玩法又不完全管用了,然後又開始發力長文章、短視頻、付費問答等新的內容分發形式,以防被今日頭條彎道超車。畢竟今日頭條也開始了短視頻、問答、社交化。

666_meitu_4

新浪微博和今日頭條的「微頭條」

不久前今日頭條上線了類似微博的產品「微頭條」,和早期的微博采取了一樣的運營策略,大量拉攏明星名人做大V用戶,頗有叫板微博之勢。

自媒體企鵝生態也在一篇文章中表示,「與今日頭條反目的曹會計,真心稱得上狠上加三分。雖然不清楚張一鳴是通過什麽手段逼著微博離場的,但3年賺了20倍的曹國偉仍顯然很不高興。這才有了今日頭條剛剛Close D輪,微博就趕緊跟一點資訊抱在一起,甚至把最核心的短視頻、直播和視頻資源拿出來。微博在扶植一點資訊同時,還早早就開始加碼對本已放棄的移動新聞客戶端的投入。」

所以在一個變化的市場里,你的核心競爭力可能是需要動態調整的,而微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個碉堡可能還遠遠不夠,你需要多個碉堡圍成堡壘。每個季度阿里巴巴公布財報時,大家都會死死盯住交易額(GMV)這個指標,早些年阿里在各個領域的投入也讓人表示並不理解,結果2016年馬雲一句話「GMV從來不是我們的核心指標,商業的基礎設施才是。」以及季報中不再展現GMV數據(改為年報中披露)的決定讓投資人和外界看明白了阿里的四大業務矩陣(中國零售平臺、雲計算、數字媒體和娛樂、創新項目和其他業務),股價蹭蹭地漲。

因為原有的優勢而忽視了對未來的長遠考慮也會削弱競爭壁壘。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完備的賬戶體系是不可或缺的資產,阿里的賬戶體系包含了你所有的金融生活,騰訊的賬戶體系中包含了你所有的社交關系。而百度呢,因為賬號體系的薄弱帶來的用戶關系鏈缺失讓它在日後的交易型業務中有些力不從心。

互聯網經過短短幾年的充分競爭,已成為人們所謂的“傳統領域”,這種抑郁的痛才是商戰中的平常事,當人們真正習慣,互聯網這個莽撞的少年才真正走入社會,長大成人。

互聯網 抄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002

中國抑郁癥患者占全國人口4.2% 中醫心理學提出獨到見解

隨著現代信息科技的發展,社會節奏加快,人的心理壓力也相應增加,心理疾病在全球蔓延。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超過3億人受抑郁癥困擾,約占全球人口的4.3%。中國抑郁癥病例占全國人口的4.2%。

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字顯示,全球近一半抑郁癥患者居住在東南亞地區和西太平洋地區(包括印度和中國),這也反映出這兩個地區人口相對較多。2005年至2015年間,抑郁癥總人數增加了18.4%。同時,抑郁癥導致的自殺行為是15歲至29歲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負擔。此外,抑郁癥和焦慮癥將每年導致超過一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抑郁癥,既沒有傳染性,也不是器質性疾病,抑郁是有生理易感性基礎,與外界環境發生互相作用,反饋到自身從而表現出一系列的稱之為“抑郁癥狀”的動態過程。

“大量臨床實踐證實,誘發抑郁癥的刺激強度並非都處於高水平,這些刺激可能大部分人都可以應對而不出現癥狀,但抑郁癥患者卻無法成功應對,這提示我們抑郁癥患者本身存在的‘易感性’可能是其發病的根本原因,這與‘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道理一致。”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原副院長汪衛東教授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醫的原理在於循證醫學,在汪衛東看來,只有找到了病因,才能從根上來治療。

在全球範圍內,抑郁癥被列為非致命健康損失的最大“貢獻者”之一,占所有“總傷殘損失健康生命年”的7.5%。其中,中國抑郁障礙患病率為4.2%,自殺風險正是抑郁病的根結所在。目前,現代醫學對抑郁癥的治療主要包括三類方法: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電抽搐治療,一線治療仍然是藥物治療。

“抑郁癥是一種高患病率、高複發率、高致殘率及高自殺率的嚴重精神疾患,但是藥物治療存在著副作用、患者服藥依從性差、起效時間慢、治療周期長、作用範圍有限、複發率高等問題。”汪衛東表示。

他還表示,“臨床實踐發現,人格易感性在抑郁癥發病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治療方法無法糾正易感性是抑郁癥治療療效較低且難以持久的重要原因。”

西方心理學對於抑郁癥人格易感性的研究發現,有許多的研究表明神經質、內傾性、意誌薄弱、無責任感與抑郁癥有密切的聯系。而在汪衛東的中醫心理學的研究過程發現,抑郁癥患者存在與“膽氣虛”密切相關的癥狀,膽氣虛弱體質的個體多憂愁寡斷,思慮善憂,稍微遇事即憂愁不解,善驚易怯。

“目前對於抑郁癥的心理治療中證據強度最高的是認知行為療法,能夠有效地改善抑郁癥的臨床癥狀,療效與藥物治療相當,治療抑郁癥的有效率為41.6%。但是這個治療方式需要專業培訓的醫生、漫長的療程、經濟上的負擔以及0~50%的抑郁癥複發率,使得部分患者放棄這種治療而轉向其他的治療方法。”汪衛東表示。

在中醫思維指導下的中醫心理學,對於中國人的抑郁癥的發生發展以及治療有獨到見解,在心理治療方面,更加註重心身同治,達到治病求本的效果。

在汪衛東20多年的研究中發現了中醫心理學對抑郁癥的治療方法,通過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以下簡稱TIP療法),把中醫傳統氣功療法與西方的催眠療法和認知療法進行某種結合,通過言語的和行為的誘導,使被治療者進入某種從清醒到睡眠這個過程的中間狀態,治療者根據治療需要,將言語和行為信息組成的某種“理念、觀念”導入給被治療者,影響被治療者的記憶和內隱認知,並達到某種心理治療與心理康複作用的治療方法。

“TIP的創立經由20余年的實踐而來,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比較完整的技術體系,屬於中醫現代心理療法,有效率為69%。”汪衛東表示。

目前TIP技術已經獲得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審批。中醫心理TIP技術用於失眠癥、抑郁癥等疾患的治療,已經取得數據顯示,其對失眠癥、抑郁癥癥狀改善明顯,TIP技術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為規範的治療抑郁癥臨床操作規範體系,廣泛應用於臨床輕中度和部分中度抑郁癥的臨床治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463

我認識的兩個創業者,一個出家了,一個抑郁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05/166289.shtml

我認識的兩個創業者,一個出家了,一個抑郁了
Kris在路上 Kris在路上

我認識的兩個創業者,一個出家了,一個抑郁了

登高莫問頂,途中耳目新。

文 | Kris     

來源 | Kris在路上(ID:krisgtd)

前言

一個人要經歷幾次創業的失敗才會變得無敵?在大眾創業的年代,無數人去闖、去試、去拼搏、去成就,他們的經歷本身就是成功。

創業失敗又如何?或許他們會東山再起,或許他們會歸隱林間,但至少那一段創業的日日夜夜,讓人生與眾不同,熠熠生輝。

創業,是一個時代的搖滾。

1

今晚發了一條朋友圈:

“許久不上豆瓣了,結果昨天上了一下心情有點低落。因為以前特別關註和欣賞的兩個人,一個出家了,一個好像有些抑郁了,兩個人的共同點是都在創業,唏噓。

發完之後,覺得似乎有歧義,對於創業者我始終懷有最大的尊重和敬佩,趕緊補了一條評論:

“說明一下,不是在詆毀創業,僅僅是感慨而已。認識的創業的朋友很多都很成功,所以有時候,或許僅僅是因為不適合。

2

抑郁的那位創業者,從未有過交流,僅限於高山仰止;

出家的那位朋友,也算不上有太多交集,前段時間因為看到他的產品上線,我主動勾搭詢問是否需要流量推廣,我可以免費幫點小忙,微信上來來去去,還相約某天他回北京了一起喝酒。

結果前幾天就看到了他微信公眾號上一篇決定出家的文章,再去微信上找,朋友圈早已全部刪除。

出家的這位朋友曾問我:“大家看我的狀態都有點怕我,你為什麽願意幫我?”

我是這麽回複的:“因為你做了很多我希望做卻沒能做的事情,所以特別希望你能夠成功!”

這絕不是客套,而是自己的真實想法。

 

他為了心中的理想,一往無前,毫無畏懼的樣子,總是讓我忍不住給他點zan。

但現實是殘酷的,至少從他的一些朋友圈狀態看,創業路上,舉步維艱

微信圖片_20171205104808

3

今天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麽?

我想至少有三:

一是要借“勢”。

以前推崇兢兢業業老黃牛的精神,在創業的路上,至少在創業的前半段是過時的。兢兢業業意味著一種思維的禁錮,而一旦思維被限制,眼界都會變得狹窄。

有句話很有趣: 無論是一個企業,還是一個人,都一定是時勢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時勢。順勢則扶搖之上,逆勢則無力回天。

最近的“內容”創業,其實就是一種“勢”。

當羅振宇在幾年前開始拋出“U盤式”生存方式時,我身邊的很多朋友,尤其是那些從海外回來,或者在國內頂級學府的同學們,對於羅振宇的態度竟然驚人的一致:

“他只是一個搬運工而已”。

沒錯,他確實是一個搬運工,每天一條音頻,一篇文章,基本上是團隊在制作,你要說羅振宇真的能把這些知識不做任何準備傾囊而出嗎?恐怕確實很難。

但鄙視之外,我們沒有看到,羅振宇最厲害的一點是,他看到了一個“勢”:知識焦慮。

 

微信圖片_20171205104814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一句話,就可以讓萬千人跟著他走。

於是,我們看到的幾乎所有的內容創業,這些產品最後的買家,包括我,都是一群對於知識患有極度渴望的人,而羅振宇看到了這條“勢”,而且建立了一個渠道,於是他成功了。

二是要有格局。

格局意味著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事情,其實就是對資源的整合能力。

說起資源,範圍就廣了。你要去找資金,找團隊,出創意,做產品,創業者其實就是一個最最高級的項目經理。

運籌帷幄,才能決勝千里。

創意陷入僵局,你必須去突破。當年《星球大戰》橫空出世,那些炫酷的特技竟然是在70年代那個技術極其落後的狀態下做出來的,直到現在看都覺得不可思議。

而最大的功臣便是導演喬治盧卡斯,他一次次地把所有的方案都推翻,那些不眠不休的電影人覺得根本不可能做得到,但在一次次的折磨之後,結果變得妙不可言。

團隊出現不穩定,你必須去協調。創業有風險,每一個創業者都如履薄冰,而作為一個創業領導者,一是要有人格魅力,能夠讓所有人死心塌地跟著你走;二是要激發團隊活力。創業不是請客吃飯,也不是開演唱會,團隊的Leader不是做偶像,而是讓每個人都成為舞臺上的演員。

 

資金不到位,你必須去找錢。萬眾創業的氛圍下,很多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但是活得過三個月的又有幾家呢?

有個非常成功的投資人曾經說過,你們總說我有眼光,你們是沒看到我投了10家企業才成功了這麽一家啊。而創業者就是要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能力去征服投資人,還要在融到錢之後會花錢。

是一味地燒錢還是省吃儉用守好陣地?在沒有成功之前,誰都沒辦法預測一個準確地答案。

三是要“不要臉”。

有個段子,是關於俞敏洪當年創業的。

北大旁邊有個烤串店,店里老板經常跟來吃飯的北大學子吹牛:

“當年俞敏洪,瘦瘦弱弱的,到處貼新東方的小廣告,還找過我想一起幹呢,我看他連吃都吃不飽,就沒同意,要不然說不定我也成了企業家了!”

雖是段子,但俞敏洪在創業初期,確實經歷過一些看起來和北大高材生截然不同的“不要臉”行為,但他認定的事情,就要無所不用其極,當然違法亂紀的除外。

說是不要臉,其實是一種狼性。

任正非的華為,便推崇一種“狼性文化”,要用最勇猛的狀態來打造自己的事業,永遠保持一種饑餓的狀態。

這其實也像極了喬布斯老爺子鐘愛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

不要臉,還意味著一種韌性,能夠忍常人所不能忍,做常人所不能做。

馬雲 說: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太陽!!!”

微信圖片_20171205104820

4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古時候的中國,商人地位低下,秦時不能穿絲綢,唐時不能入朝為官,直到清朝才開始出現了“紅頂商人”一說。

而現在,這個商業時代,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後的那段野蠻生長期之後,創業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被鄙視為一個不務正業的“個體戶”,而成為了一小部分撬動這個世界的人。

回到標題,直到現在,我依然不認為,那兩位朋友失敗了。

或許他們會東山再起,或許他們會歸隱林間,但至少那一段創業的日日夜夜,讓人生與眾不同,熠熠生輝。

就像伊利董事長潘剛曾說的:

“登高莫問頂,途中耳目新。”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5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