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存款保險制度市場影響幾何?短空長多無礙機構一致看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367

我們之前介紹了存款保險制度主要的關註點,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機構對於存款保險市場影響的觀點。

對銀行業利潤影響:

短期影響:

機構看法頗為一致,認為短期內對於銀行業利潤產生負面影響:

中信測算,存款保險制度推行初期將適用 0.04%~0.12%的差別費率,後期可能降至 0.01%-0.03%左右(並可能依據商業銀行財務指標健康程度設定費率標準)。據此計算,短期內(5 年左右)商業銀行收入端受到的負面影響約在1%-3%,上市銀行年度凈利潤的負面沖擊在 1%左右。 

興業認為,如果存款保險制度2014年推出,那麽保費繳納影響上市銀行 2014 年的凈利潤3%左右;其中興業銀行、民生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受到的影響最小,在 3%以內;華夏銀行、平安銀行和中信銀行受到的影響最大,均超過 4%,其中華夏銀行高達 4.46%。

但不少機構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其他措施進行彌補,興業認為當局可以通過下調營業稅率至 3%,將影響完全對沖掉。而申萬認為存款保險費用和準備金在功能上部分重合,額外銀行支出的影響可以配合以適當的降準對沖。

長期影響:

盡管對於存款保險不利於銀行業利潤、加劇存款競爭的看法基本沒有分歧,但在A股大牛市下,機構顯然仍然持續看好銀行股,邏輯是存款保險制度恰恰有利於改善金融效率、消除尾部風險,因此對估值而言具有正面意義。

長城證券對銀行股的看法頗具代表性:

考慮到當前銀行板塊估值足以包含經濟增速中樞下移、利率市場化等中長期負面因素以及銀行不良高企的影響,隨著後續貨幣政策的持續寬松、穩增長力度加強、深化改革利好的逐步推出,我們認為板塊仍將延續估值修複。

中信對此的總結是:

1)驅動儲蓄向信譽高的全國性大中型銀行集中,小型銀行(農信社等)存款可能逐漸流失;

2)可能強化存款競爭,小型銀行或被迫提供更高的存款成本,加劇銀行業盈利能力分化;

3)為包括金融機構退出機制、存款利率上限放開在內的後續改革措施鋪平道路,推動金融改革走向更深處。 

對債市影響:

市場的基本認知是該辦法的實施短期對債市的影響偏負面,長期有利於無風險利率的進一步下降。

短期內主要的沖擊可能出現在流動性的減少以及存款利率後緊接著的存款利率放開加劇銀行負債成本上行的速度。長期看政策的建立必然導致信用市場化的進一步推進,推動風險定價體系的完善和信用利差的擴大,有利於無風險利率。

申萬認為最重要的問題還在於後續貨幣政策等配套措施的出臺:

首先,對於短期的擔憂主要在於對流動性的影響,一方面,存款保險費用構成銀行額外的支出,另一方面,存款保險制度可能導致存款從小行向大行轉移,存款向理財、貨幣基金的轉移,加劇資金市場的分化。對此,我們認為不必過度擔憂,由於存款保險費用和準備金在功能上部分重合,額外銀行支出的影響可以配合以適當的降準對沖,另外,存款從小行向大行轉移,存款向理財、貨基轉移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是如果這種轉移是基於對銀行風險的擔憂,那麽對國有銀行在風險上的擔憂至少在短期來看可能是沒有必要的,真正的差異可能是在民營銀行引入後,國有銀行相對民營銀行的優勢會更加明顯,這點從今年債市風險偏好的變化可以看出來。此外,如果是基於對風險的擔憂,那麽在擔憂存款的同時,居民似乎更應該擔憂理財產品的安全性,存款向理財和貨基的轉移可能更多是利率市場化的延續,而非對存款安全性的擔憂。存款從大行向小行的轉移,可能是金融機構風險定價更加合理的過程,必然提升小行的資金成本,但也許有利於大行資金成本的下降,結構性影響存在,但總體影響未必負面。 

其次,短期的擔憂還包括存款利率的迅速放開加劇銀行負債成本上行的速度。對此,我們認為也不必過度擔憂。存款保險制度推出固然是利率市場化重要的一步,但是並不意味著存款利率會很快放開管制。在存款利率放開之前,我們似乎還應該看到銀行金融機構破產的相關法規,更重要的,市場化利率和官定利率的並軌需要兩個利率相對接近,目前來看,並不具備相關條件,存款利率放開可能還會有一個過程。
 
此外,長期來看,政策的建立必然導致信用市場化的進一步推進,推動風險定價體系的完善和信用利差的擴大,有利於無風險利率。但這一利好的過程到底有多長取決於國家的風險偏好和對金融風險的容忍程度,短期也不必過度期待。如果制度建立後仍然是沒有銀行破產,理財產品剛兌,債券不違約,那麽道德風險並不會減少,金融機構風險偏好的下降會非常漫長。 

總體來講,我們認為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對於完善中國信用體系有積極意義,但是,它僅僅是給為儲戶提供的保障設置了一個封頂的上限,並且相當程度上讓金融機構為此保障付出成本,在銀行趨於投行化的未來,這並不能杜絕金融風險的發生。對於債市,無論是短期偏空的影響還是長期偏多的影響,都取決於一系列政策配套的力度和國家對金融風險容忍程度提升的速度,不必過度解讀。

相關文章:關於存款保險:你需要了解這些內容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50

看後市》投資名家劉俊杰:不能期待短期出現高回報 一場震撼教育 確保A股「長多慢牛」格局

2015-07-20  TWM


華人耳熟能詳的兩句詩:「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蘊含高妙智慧。

對事理的分析判斷,一定要拉出距離,放大視野,才能得知雖不中亦不遠的後續發展,就像觀賞油畫,如果太貼近畫布,只會看到一堆油漬,一定要拉出距離,才能看出這幅畫的意境。

撰文•劉俊杰

A股六月中旬以來慘烈的跌勢,及中國政府一些干擾市場機制的舉措,乍看是一場災難;但是,如果把視野放大,這段轉折激盪,更加確保A股長多慢牛的格局將延續許久。

相較去年以前的二十餘年,今年以後的中國股市,肯定將出現十分驚人的質變與量變。因此,不能以過往的思惟與慣性來研判中國股市。正如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推 行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出現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當時如果固守著共產國家「注定一窮二白」的思惟,對比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實情當然是大謬不然了。

中國股市的質變,源自於未來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規畫。每一項大戰略的主軸,幾乎都少不了繁榮穩定的股市作為必要配套,股市已從「聊備一格」,質變為國家大戰略的「重中之重」。

應變太輕率

一堂震撼教育課 可避免重蹈覆轍由於缺乏經驗,中國政府提振股市的操作失之輕率、浮躁。最大的敗筆是上證四千點時,官方媒體大力鼓吹入市,以致回跌至四千點時,不得不以干擾市場機制的種種舉措,拉抬股市。

這種作為當然招致負面評價,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考量下,也不得不為。美國、歐洲及日本相繼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美其名為救經濟,究其實(至少最大的影響)還不是拉抬穩定股市?不就是報明牌嗎?只是操作手法細膩些而已。

香港一九八七年十月,也曾因美股暴跌宣布停市四天;台灣在民國七○年代,也一度將每日漲跌幅限制自五%縮小至三%,等到市場止跌回升,再把漲跌停限幅拉大。可見在市場極度動盪時,政府很難避免亂了套。

A股自官媒唱多到六月以來的小崩盤,以及其後的種種波折變化,對中國政府而言,是一堂很寶貴、很有價值的震撼教育課程。新手上路生澀難免,在付出代價基本可控的範圍內,學到股市治理領域過去未注意的罩門及死角,未來可避免重蹈覆轍,堪稱禍兮福之所倚。

後市仍看好

人均所得升 股民還會越來越多以習、李體制勇於任事的風格,及股市穩定繁榮又是中國未來最重要的國家戰略目標之一,兩者湊合,正是A股可延續長多慢牛的最大保障。

中國現在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大約是美國的三分之二,如果未來十年平均每年的GDP增幅以美國三.二五%,中國六.五%保守估算,中國GDP每年的「增量」,仍高於美國三分之一左右。

再以所謂的「巴菲特指標」、股市總市值與總GDP的比值估算,A股大幅回檔後的比值已降到○.八以下,只有美國的一半,所以巴菲特看好中國股市的談話,不是恭維或客氣的場面話。

所謂A股上漲與中國經濟基本面背離云云,不知道是什麼邏輯。美國、歐洲、日本六年來的平均經濟成長率,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不到,二○○九年全球金融海嘯後的低點迄今,漲幅卻遠高於A股,這才是與經濟基本面背離。

A股的量變更將是一部波瀾壯闊、精采可期的大戲。除了上市公司家數大增之外,次級交易市場的後續量能擴增潛力更是驚人。

統計資料顯示,人均所得逾一萬美元的國家,持有股票的人口占總人口二○%至二五%。中國在五年內人均所得將超過一萬美元,保守估算五年後持有股票的人口將達到三億人,相較於目前約一億人,五年後的投資人口有二○○%的增幅空間。

歷史正重演

一九八七年台股 就是如今A股A股另一層量變的潛力來自與全球資金接軌,這是長期源源不絕的活水。十年後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是中國,想想看,會有多少全球資金投入中國股市。

現在的A股市場,不會是美國一九二九年經濟大蕭條的翻版,而是一九八七年的台灣經驗重演。

一九六六迄一九八六年的二十年間,台灣股票投資人口增加很緩慢,六十萬人是維持很久的上限;二十年間大約有三到四次段落分明的多頭市場,日成交值在多頭高峰,最多也只有三十五億元。

一九八七年是台股量變兼質變的第一年,電腦撮合取代人工撮合,加上新台幣大幅升值,及台灣人民理財觀念改變,投資人口從六十萬人,到一九九○年增加到近六百萬人;日成交值也由破百億元到破千億元,完全是一九八七年以前難以想像的情境。

釀上升中浪

「三陽開泰」格局確立

更神奇的是,一九八七年以後的台灣,經濟成長率也是由動輒一○%以上的高速增長,換檔為六%至八%的中速增長。

中國體系太大,不可能出現一九八六到一九八九年,台股指數二十倍的漲幅,只能說上證二千點到五千點是長多大浪的第一個中浪,回檔後正醞釀第二個上升中浪。 七月七日迄七月九日出現「三陽開泰」的格局,七月十日持續中長紅,大致上已可確定上證指數三五三五點就是中期整理的最低點,投資性資金近期應逢低分批進 場,但不能期待短期即出現高回報,未來一段時日,將是一個整理鞏固的中期築底工程。

巴菲特指標 (Buffett indicator)巴菲特曾在2001年表示,股市總市值與國家GDP的比值是「任何時期評估價值最好的測量方法」。如果股市整體市值相對於經濟規模的比率太高,代表市場可能過熱。

對照台股歷史 現在只是A股的「第一中浪」── 1987~1991年台股指數1987至1990年台股展開長波大浪,過程概分為三波中浪;對比A股目前情況,相當於當年台股的第一中浪結束後,正在醞釀第二中浪的起點。

A股「三陽開泰」格局確立── 近三個月上證指數走勢上證指數自今年6月中旬修正以來,在7月7日至9日第一次K線連三紅,加以次一交易日的中長紅走勢,3根實體陽棒確立為「三陽開泰」格局,可視為中期整理的最低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