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快的打車創始人:我們為什麼做賠錢生意,及江湖上打車App的三股勢力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072.html

來源:虎嗅

7月1日,北京市交通委出台新規定,要求打車軟件必須與」96106「平台合作,除了在軟件冠名要加上96106之外,未經許可不許加入廣告,不允許加價行為。

不久前杭州市委書記黃坤明視察「快的打車」,一直納悶我們做打車APP到底靠怎麼賺錢。我告訴他,3年內,我們不考慮賺錢,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通過新的技術手段,為平民百姓和小生意者提供超乎想像的便利,在用戶享受到基礎服務的前提下,我們才去考慮如何通過增量的服務賺錢。這就是創新和技術革命需要付出的代價——痛苦的賠錢煎熬。書記回去市委開會,繼續納悶詢問相關部門,到底陳偉星怎麼賺錢?這篇文章,一併和大家解釋。

打車APP為什麼燒錢?

和任何創新型的產品一樣,一個產品需要經過設計、研發、市場培育、增值服務設計然後再進入盈利階段。打車APP的特殊性在於:作為人手一個的產品,要改變最普通的人群出行和接客習慣,教育時間成本非常之高。為了加快這個習慣的養成,同時加上競爭,使得我們在市場培育階段的費用急劇上升。「快的打車」每個月的支出接近300萬,員工薪資福利、司機補貼和各種市場費用各佔三分之一。其中線下推廣的員工額外支出、司機補貼和市場費用都是在培育期的特殊費用。而由於線下推廣的特殊性,這個產業的發展是個長線競爭,因此,誰能熬到最後,才是最後的勝出者。

打車APP在江湖中的三股勢力

互聯網是免費時代,只要有競爭存在,通過基礎的服務向用戶收費是天方夜譚。打車APP市場有三股勢力,他們有著各自的算盤,但大部分都會在不久的將來悄悄地死去。

第一股勢力,各種與相關政府部門有「關係」的投機客。這些人的習慣通過「關係」進行政府項目營銷,獲得政府的高額訂單,同時到處閱讀陳舊的媒體諮詢,哪個行業熱他就和政府合作哪個行業,甚至通過遊說他們在政府的哥們,通過申請財政支持項目、辦證准入、政策壟斷、釣魚執法、喝茶威脅等傳統手段,獲得優勢資源切入這個行業。我們曾在杭州碰到過這樣的競爭對手,「嘀嘀打車」在深圳也碰到過釣魚執法,背後都有著一個「血統更正」的公司。很可惜,這些公司基本都是地頭蛇,只能獲得單地區優勢,沒有規模就不可能等到未來產生增值服務的賺錢階段。簡單算一筆賬,即使在本地的打車APP公司,如果要做好產品和運營,至少需要30到40人規模的團隊,包括薪酬福利辦公費用和雜項支持,一年沒法少於400萬的費用,這還不包括推廣乘客的費用。這個錢誰來出?又能支持多久?難道繼續使用財政補貼?

第二股勢力,各大出租車公司。由於戰略的考慮,出租車公司會擔憂未來打車APP作為用戶來源,會對其生態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因而,每一個大出租車公司的信息中心都會把打車APP作為一個戰略工程。同樣,即使在內部推廣司機的成本低廉,如果要做好這項服務,仍然免不了基本的人員費用。對於出租車公司而言,司機能夠開心的工作和做打車APP同樣重要,而作為傳統的出租車公司,嚴重缺少互聯網基因。如何做精做細打車APP和如何推廣,將成為出租車公司自有APP的瓶頸。並且由於同業競爭,無法最終起規模效應。最終大家能發現,打車APP只是個員工福利,而與APP公司合作,等於是免費的員工福利外包。因此,出租車公司的APP也許會長期存在,但未來與全國性的打車APP合作將是主流。出租車公司的打車APP的生命週期,會和公司養的這個高成本團隊的耐心成正比。

第三股勢力,互聯網出生的打車APP公司。眾所周知,目前打車APP全靠VC們賭未來,給高額的投資生成。毫無疑問,這些公司可以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但面對高昂的成本,誰都可能斷糧死亡。「快的打車」投靠阿里巴巴,「嘀嘀打車」投靠了騰訊,在互聯網界打車APP已經成了巨頭的遊戲。其他的打車APP我很難相信繼續由VC進來燒錢,轉型和死亡也就是在年內的事。當初我和馬云說起這個項目,只問一句:目前看來很燒錢,打還是不打?馬云只說一句:打!當然,如果沒有夢想,光賠錢的事情,我們也不見得會一直打。

打車APP在全媒體關注的光環下,無論是獨立的公司還是大公司的部門,都懸著「缺錢」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而政府的管制,成了投機者的誘餌和燒系劍之繩的燃燈。而媒體是推動這場鬧劇的助推器。一年之內,我們將看到慘烈和醜陋的各種結局。

誰能活到最後?

從項目推廣的第一天起,我就和團隊說,這個生意看誰能活到最後。只有心懷夢想,餓不死的唐吉可德才能生存。

首先,要進行持續穩定的產品創新。快的打車從研發的第一天起,我們就不是定位為一個專門打車的工具。我們為軟件設計了用戶和聊天體系,為了以後能更加方便地擴展服務。而打車只是我們獲取用戶和品牌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智能出行,然後第三步的綜合服務APP呼叫平台。對於用戶而言,未來的快的打車不光能叫到的士,還能叫到商務車、代駕、甚至家政、旅遊等等。

其次,懂得如何管理好現金流。一旦政府強力介入,高額的市場推動費用要隨時靈活的能控制下來,並積極配合好政府,儘可能減少損失。即使在再惡劣的環境,都需要有活下來的勇氣和能力。

最後,永遠不要忘記夢想。我們夢想通過移動互聯網,讓出租車司機這樣的小生意人都能將自己的服務放到網上,以獲得更強的生存能力,讓再渺小的勞動者也沒有難做的生意;我們夢想讓每一個普通人,未來都有一群服務者圍繞在他的周圍,隨時候命。當然我們要為服務者付費。

創新總是需要時間和耐心,需要穩步的成長。一個被媒體過分炒作的行業,使得無知者蜂擁而至,使得領先公司的估值高得離譜難以為繼,並且引來各路神仙指點江山。面對創新,我們更需要一起去營造良好的氛圍,避免扼殺在搖籃之中。全國都在做中國夢,我們是在賠錢做夢——但這只是年輕的創新者樂得付出的代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08

打車軟件領域的首起併購事件;快的打車宣佈與大黃蜂合併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3/56556.html

—整理/本刊記者 施瑋

市場領先的兩個打車應用企業快的和嘀嘀都在緊鑼密鼓地準備新一輪高達數千萬美元的融資。慘烈的搏殺還將持續多久?呂傳偉說,「現在連想都不去想這個事」。

趨勢

打車應用一開始用錢砸市場很重要,立竿見影,中長期比的是產品、體驗、服務等精細化運營。不光是我們這個行業,其他很多行業剛開始也砸錢。砸錢圈用戶、圈司機,是市場培育的必須過程。從某個角度講,打車App與分眾模式更像—分眾是爭取有限的樓宇資源,我們爭取的是司機。我們公司現在一共140人,地面推廣部隊八九十人。圈用戶最有效的方式是擴展新的城市。我們的打法已經非常清晰,只是複製而已—一個新城市,我們去四五個專職員工,招十幾個兼職人員,在機場、高鐵等地方直接向司機做推廣,教他們安裝、使用軟件。兩個星期達到目標,該撤就撤,該維護就維護。現在鋪了30個一線和省會城市,其餘二線城市基本不考慮。大部分是設一個點,兩個人負責推廣和後期維護。現在我們的司機全是靠自然增長,一天增加1500~2000個。

哪種方式最容易吸引打車用戶?

基本上全都去試,才知道哪個最有效。在分眾打樓宇廣告,只是一個品牌效應,跟你的用戶量增長關係不會太大。我們不斷探索如何拉動用戶量,與去哪兒、百度地圖、高德地圖合作。你在去哪兒客戶端能打到車,後面提供服務的是我們。我們跟藝龍、同程都合作過,我們也做過一些高鐵、學校、影院的「地推」,效果都一般。目前,拉動用戶量最優的方法是司機推薦。這些人已經坐到你車裡來了,不是說你街頭髮傳單,發100張,可能99張在垃圾筒裡。我們有一個定向補貼,激勵司機積極搶單。比如你在國貿打車,司機嫌堵不去,我們願意補貼5塊、10塊錢,讓司機空車過來接你,後來這個方法被各家發揚光大了。嘀嘀打車今年3月份第一次搶佔上海的時候,想把我們直接剿滅,樓宇、地鐵、機場、公交車站廣告鋪天蓋地,一個訂單給司機補貼50-100元,一直補到了9月底。它那時候已經有很多錢,我們屬於苦苦掙扎,花10萬塊錢都要考慮很長時間。那個時候我們受的影響比較大。原

來我們是絕對領先,結果短時間內成了四六開,我們是六,他們是四。8月份的時候,上海出租車司機推薦一個乘客使用嘀嘀,嘀嘀會給司機40塊錢。上海的大黃蜂也瘋狂補貼司機話費,各家都大打出手。那個月,光是上海,幾個公司一起發放的補貼金額,我估計要到上千萬元。很多司機接話費都接到手軟,少的一個月可能1000元,如果努力的話2000元都正常。

現在上海市場基本處於相對膠著的狀態。嘀嘀的補貼現在也降下來了,因為我們打北京市場,打到嘀嘀的命門,它必須守這個地方。原來只有兩三個城市,就是你死我活,現在有30個城市就很好玩了。哪些城市攻,哪些城市守,哪些是他們必守的,哪些是我們必守的,需要分析,不會說30個城市,全都往死裡補貼。從這個層面來講,誰也打不死誰。我們現在覆蓋的城市是所有的打車軟件裡最多的。另外從每天的打車數量看,也是中國最高的一家。

如果你的競爭對手很強勢,很有錢,你就必須應它,你不應就完蛋了。那時候嘀嘀最有錢,1800萬美元(兩輪融資加起來),一年全都花光了。投資人不在乎你拿了多少錢,效率是不是最高,而是說你的數據怎麼差這麼多,還會給它錢。我們A輪融了兩筆(第二筆是經緯創投),金額加起來不到對手的一半,我們現在做到這個效果,就是我們的運營效率和產品體驗更好。未來打車應用比什麼,核心就是這個。現在的問題是,惡性競爭把原本的贏利變成了投入:我們的地面部隊也去掃過酒店、旅行社,我們幫著介紹客戶給它們,然後拿提成,結果對手去了之後說,你跟我做獨家,一個訂單我倒貼10塊錢。3月份騰訊投了嘀嘀(2013年4月嘀嘀宣佈獲得騰訊B輪1500萬美元投資),我們第一反應是,微信的量不得了,比拿5000萬美元意義更大。微信有很多類似的應用,比如微信公共賬號可以訂酒店,加個打車,公共賬號的轉化率和App的轉化率還是差了一個數量級。不是說不需要擔心,但根據目前的真實情況判斷,我們覺得也沒有那麼可怕。支付寶是一個支付工具,微信是一個溝通平台。支付工具跟打車應用是非常匹配的,溝通工具主要是一個平台,掛非常重的商務應用,平台會發生傾斜。之前我們跟支付寶只是簡單的集成,比如可以用支付寶錢包來付費,支付寶可以安裝快的打車應用。未來3個月,快的和支付寶的後台帳號會互通,支付寶用戶不需要註冊快的就可以直接使用,乘客使用快的就給他的支付寶存5元錢、10元錢,司機只要支持支付寶,就給50、100元補貼。接下來如果大家還是目前這種白熱化肉搏狀態,對方用很多錢砸市場,我肯定還要去應。不一定是它花1塊錢,我也要花1塊錢,如果我效率高可能只要花5毛錢,但我肯定要做這個事情。如果將來殺到後面,所有的投資方覺得再這麼玩的話,就屬於互相毀滅了,可能會有合適的人,找合適的機會,推動合適的事情。說實話,現在連想都不去想這個事。

我覺得中長期還是要靠產品。我不相信靠錢能砸出來一個市場老大,最後發力的還是產品、服務、用戶體驗這些。還有怎麼精細化運營,比如怎麼來管理我的司機,怎麼推算我的訂單,怎樣使我的補貼更有效率,怎樣保證自己的產品領先對手至少3個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584

快的打車CEO呂傳偉:最好吸引用戶的方式就是補貼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8740.html

昨日零點起,嘀嘀打車與微信支付第三輪營銷活動攜10億元重磅出擊,當然快的打車也不甘寂寞,對外宣布從18日起升級補貼方案:使用快的打車並用支付寶掃碼支付的乘客每單返現11元。快的方面表示,其打車獎勵金額永遠會比同行高出一元錢。而i黑馬今日收到消息,嘀嘀打車宣布,從18日零時起,將開啟“遊戲補貼”模式,使用嘀嘀打車,並且微信支付車費,最高可獲得20元補貼。另有媒體報道稱,從下個星期起,打車用微信支付10次以上的用戶將獲得微信打飛機遊戲中的對應獎勵。為什麽競爭雙方都喜歡采用補貼模式呢?去年快的打車CEO呂傳偉接受了創業家&i黑馬的專訪時,預言了兩家融資後,即將到來的慘烈市場競爭,同時分享了快的打車應用的在市場策略方面的經驗,特別談到了“打車應用一開始用錢砸市場很重要,立竿見影,中長期比的是產品、體驗、服務等精細化運營。”以下為《創業家》2013年第11期《打車APP肉搏ing》一文的節選:起源於上海的打車軟件大黃蜂,目前在江浙滬地區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快的打車今日宣布與大黃蜂宣布簽訂合並協議,這是打車軟件領域的首起並購事件。快的打車向大黃蜂發出了收購要約。大黃蜂CEO黎勇勁透露,“經過仔細和認真的考慮後,我們接受了快的打車的合並邀請,我們的風格和想法非常接近。”從雙方的市場份額來看,“快的打車”已經覆蓋了全國35個城市(包括香港),用戶下載量接近2000萬,司機使用數量超過20萬,月訂單量突破400萬單。據易觀國際日前發布的《2013年第3季度中國打車APP市場監測報告》顯示,“快的打車”以41.8%的市場份額占據第一。起源於上海的打車軟件大黃蜂,目前在江浙滬地區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作為“快的打車”的投資人,阿里資本董事總經理張鴻平稱,將同其他財務投資人一起再投入近億美元資金和其他資源支持其繼續發展。創業家雜誌社11月份曾專訪過快的打車創始人呂傳偉。呂傳偉認為慘烈的市場競爭還將延續下去。以下為呂傳偉口述市場領先的兩個打車應用企業快的和嘀嘀都在緊鑼密鼓地準備新一輪高達數千萬美元的融資。慘烈的搏殺還將持續多久?呂傳偉說,“現在連想都不去想這個事”。趨勢打車應用一開始用錢砸市場很重要,立竿見影,中長期比的是產品、體驗、服務等精細化運營。不光是我們這個行業,其他很多行業剛開始也砸錢。砸錢圈用戶、圈司機,是市場培育的必須過程。從某個角度講,打車App與分眾模式更像―分眾是爭取有限的樓宇資源,我們爭取的是司機。我們公司現在一共140人,地面推廣部隊八九十人。圈用戶最有效的方式是擴展新的城市。我們的打法已經非常清晰,只是複制而已―一個新城市,我們去四五個專職員工,招十幾個兼職人員,在機場、高鐵等地方直接向司機做推廣,教他們安裝、使用軟件。兩個星期達到目標,該撤就撤,該維護就維護。現在鋪了30個一線和省會城市,其余二線城市基本不考慮。大部分是設一個點,兩個人負責推廣和後期維護。現在我們的司機全是靠自然增長,一天增加1500~2000個。哪種方式最容易吸引打車用戶?基本上全都去試,才知道哪個最有效。在分眾打樓宇廣告,只是一個品牌效應,跟你的用戶量增長關系不會太大。我們不斷探索如何拉動用戶量,與去哪兒、百度地圖、高德地圖合作。你在去哪兒客戶端能打到車,後面提供服務的是我們。我們跟藝龍、同程都合作過,我們也做過一些高鐵、學校、影院的“地推”,效果都一般。目前,拉動用戶量最優的方法是司機推薦。這些人已經坐到你車里來了,不是說你街頭發傳單,發100張,可能99張在垃圾筒里。我們有一個定向補貼,激勵司機積極搶單。比如你在國貿打車,司機嫌堵不去,我們願意補貼5塊、10塊錢,讓司機空車過來接你,後來這個方法被各家發揚光大了。嘀嘀打車今年3月份第一次搶占上海的時候,想把我們直接剿滅,樓宇、地鐵、機場、公交車站廣告鋪天蓋地,一個訂單給司機補貼50-100元,一直補到了9月底。它那時候已經有很多錢,我們屬於苦苦掙紮,花10萬塊錢都要考慮很長時間。那個時候我們受的影響比較大。原來我們是絕對領先,結果短時間內成了四六開,我們是六,他們是四。8月份的時候,上海出租車司機推薦一個乘客使用嘀嘀,嘀嘀會給司機40塊錢。上海的大黃蜂也瘋狂補貼司機話費,各家都大打出手。那個月,光是上海,幾個公司一起發放的補貼金額,我估計要到上千萬元。很多司機接話費都接到手軟,少的一個月可能1000元,如果努力的話2000元都正常。現在上海市場基本處於相對膠著的狀態。嘀嘀的補貼現在也降下來了,因為我們打北京市場,打到嘀嘀的命門,它必須守這個地方。原來只有兩三個城市,就是你死我活,現在有30個城市就很好玩了。哪些城市攻,哪些城市守,哪些是他們必守的,哪些是我們必守的,需要分析,不會說30個城市,全都往死里補貼。從這個層面來講,誰也打不死誰。我們現在覆蓋的城市是所有的打車軟件里最多的。另外從每天的打車數量看,也是中國最高的一家。如果你的競爭對手很強勢,很有錢,你就必須應它,你不應就完蛋了。那時候嘀嘀最有錢,1800萬美元(兩輪融資加起來),一年全都花光了。投資人不在乎你拿了多少錢,效率是不是最高,而是說你的數據怎麽差這麽多,還會給它錢。我們A輪融了兩筆(第二筆是經緯創投),金額加起來不到對手的一半,我們現在做到這個效果,就是我們的運營效率和產品體驗更好。未來打車應用比什麽,核心就是這個。現在的問題是,惡性競爭把原本的贏利變成了投入:我們的地面部隊也去掃過酒店、旅行社,我們幫著介紹客戶給它們,然後拿提成,結果對手去了之後說,你跟我做獨家,一個訂單我倒貼10塊錢。3月份騰訊投了嘀嘀(2013年4月嘀嘀宣布獲得騰訊B輪1500萬美元投資),我們第一反應是,微信的量不得了,比拿5000萬美元意義更大。微信有很多類似的應用,比如微信公共賬號可以訂酒店,加個打車,公共賬號的轉化率和App的轉化率還是差了一個數量級。不是說不需要擔心,但根據目前的真實情況判斷,我們覺得也沒有那麽可怕。支付寶是一個支付工具,微信是一個溝通平臺。支付工具跟打車應用是非常匹配的,溝通工具主要是一個平臺,掛非常重的商務應用,平臺會發生傾斜。之前我們跟支付寶只是簡單的集成,比如可以用支付寶錢包來付費,支付寶可以安裝快的打車應用。未來3個月,快的和支付寶的後臺帳號會互通,支付寶用戶不需要註冊快的就可以直接使用,乘客使用快的就給他的支付寶存5元錢、10元錢,司機只要支持支付寶,就給50、100元補貼。接下來如果大家還是目前這種白熱化肉搏狀態,對方用很多錢砸市場,我肯定還要去應。不一定是它花1塊錢,我也要花1塊錢,如果我效率高可能只要花5毛錢,但我肯定要做這個事情。如果將來殺到後面,所有的投資方覺得再這麽玩的話,就屬於互相毀滅了,可能會有合適的人,找合適的機會,推動合適的事情。說實話,現在連想都不去想這個事。我覺得中長期還是要靠產品。我不相信靠錢能砸出來一個市場老大,最後發力的還是產品、服務、用戶體驗這些。還有怎麽精細化運營,比如怎麽來管理我的司機,怎麽推算我的訂單,怎樣使我的補貼更有效率,怎樣保證自己的產品領先對手至少3個月。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 呂傳偉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41

快的打車創始人自述:我們為什麽做賠錢生意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0/44533.html

昨日快的COO趙冬接受采訪,稱在與嘀嘀第三輪打車戰爭中,永遠會比對手高1塊錢。去年年中,快的創始人陳偉星在接受i黑馬采訪時稱,3年內,我們不考慮賺錢,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通過新的技術手段,為平民百姓和小生意者提供超乎想象的便利,在用戶享受到基礎服務的前提下,我們才去考慮如何通過增量的服務賺錢。這就是創新和技術革命需要付出的代價――痛苦的賠錢煎熬。到底陳偉星為什麽做賠錢生意?又會怎麽賺錢?這篇文章,一並和大家解釋。打車APP為什麽燒錢?和任何創新型的產品一樣,一個產品需要經過設計、研發、市場培育、增值服務設計然後再進入盈利階段。打車APP的特殊性在於:作為人手一個的產品,要改變最普通的人群出行和接客習慣,教育時間成本非常之高。為了加快這個習慣的養成,同時加上競爭,使得我們在市場培育階段的費用急劇上升。“快的打車”每個月的支出接近300萬,員工薪資福利、司機補貼和各種市場費用各占三分之一。其中線下推廣的員工額外支出、司機補貼和市場費用都是在培育期的特殊費用。而由於線下推廣的特殊性,這個產業的發展是個長線競爭,因此,誰能熬到最後,才是最後的勝出者。打車APP在江湖中的三股勢力互聯網是免費時代,只要有競爭存在,通過基礎的服務向用戶收費是天方夜譚。打車APP市場有三股勢力,他們有著各自的算盤,但大部分都會在不久的將來悄悄地死去。第一股勢力,各種與相關政府部門有“關系”的投機客。這些人的習慣通過“關系”進行政府項目營銷,獲得政府的高額訂單,同時到處閱讀陳舊的媒體咨詢,哪個行業熱他就和政府合作哪個行業,甚至通過遊說他們在政府的哥們,通過申請財政支持項目、辦證準入、政策壟斷、釣魚執法、喝茶威脅等傳統手段,獲得優勢資源切入這個行業。我們曾在杭州碰到過這樣的競爭對手,“嘀嘀打車”在深圳也碰到過釣魚執法,背後都有著一個“血統更正”的公司。很可惜,這些公司基本都是地頭蛇,只能獲得單地區優勢,沒有規模就不可能等到未來產生增值服務的賺錢階段。簡單算一筆賬,即使在本地的打車APP公司,如果要做好產品和運營,至少需要30到40人規模的團隊,包括薪酬福利辦公費用和雜項支持,一年沒法少於400萬的費用,這還不包括推廣乘客的費用。這個錢誰來出?又能支持多久?難道繼續使用財政補貼?第二股勢力,各大出租車公司。由於戰略的考慮,出租車公司會擔憂未來打車APP作為用戶來源,會對其生態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因而,每一個大出租車公司的信息中心都會把打車APP作為一個戰略工程。同樣,即使在內部推廣司機的成本低廉,如果要做好這項服務,仍然免不了基本的人員費用。對於出租車公司而言,司機能夠開心的工作和做打車APP同樣重要,而作為傳統的出租車公司,嚴重缺少互聯網基因。如何做精做細打車APP和如何推廣,將成為出租車公司自有APP的瓶頸。並且由於同業競爭,無法最終起規模效應。最終大家能發現,打車APP只是個員工福利,而與APP公司合作,等於是免費的員工福利外包。因此,出租車公司的APP也許會長期存在,但未來與全國性的打車APP合作將是主流。出租車公司的打車APP的生命周期,會和公司養的這個高成本團隊的耐心成正比。第三股勢力,互聯網出生的打車APP公司。眾所周知,目前打車APP全靠VC們賭未來,給高額的投資生成。毫無疑問,這些公司可以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但面對高昂的成本,誰都可能斷糧死亡。“快的打車”投靠阿里巴巴,“嘀嘀打車”投靠了騰訊,在互聯網界打車APP已經成了巨頭的遊戲。其他的打車APP我很難相信繼續由VC進來燒錢,轉型和死亡也就是在年內的事。當初我和馬雲說起這個項目,只問一句:目前看來很燒錢,打還是不打?馬雲只說一句:打!當然,如果沒有夢想,光賠錢的事情,我們也不見得會一直打。打車APP在全媒體關註的光環下,無論是獨立的公司還是大公司的部門,都懸著“缺錢”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而政府的管制,成了投機者的誘餌和燒系劍之繩的燃燈。而媒體是推動這場鬧劇的助推器。一年之內,我們將看到慘烈和醜陋的各種結局。誰能活到最後?從項目推廣的第一天起,我就和團隊說,這個生意看誰能活到最後。只有心懷夢想,餓不死的唐吉可德才能生存。首先,要進行持續穩定的產品創新。快的打車從研發的第一天起,我們就不是定位為一個專門打車的工具。我們為軟件設計了用戶和聊天體系,為了以後能更加方便地擴展服務。而打車只是我們獲取用戶和品牌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智能出行,然後第三步的綜合服務APP呼叫平臺。對於用戶而言,未來的快的打車不光能叫到的士,還能叫到商務車、代駕、甚至家政、旅遊等等。其次,懂得如何管理好現金流。一旦政府強力介入,高額的市場推動費用要隨時靈活的能控制下來,並積極配合好政府,盡可能減少損失。即使在再惡劣的環境,都需要有活下來的勇氣和能力。最後,永遠不要忘記夢想。我們夢想通過移動互聯網,讓出租車司機這樣的小生意人都能將自己的服務放到網上,以獲得更強的生存能力,讓再渺小的勞動者也沒有難做的生意;我們夢想讓每一個普通人,未來都有一群服務者圍繞在他的周圍,隨時候命。當然我們要為服務者付費。創新總是需要時間和耐心,需要穩步的成長。一個被媒體過分炒作的行業,使得無知者蜂擁而至,使得領先公司的估值高得離譜難以為繼,並且引來各路神仙指點江山。面對創新,我們更需要一起去營造良好的氛圍,避免扼殺在搖籃之中。全國都在做中國夢,我們是在賠錢做夢――但這只是年輕的創新者樂得付出的代價!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陳偉星 | 編輯: | 責編:孔明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42

嘀嘀快的補貼戰升級:快的稱永遠高對手1塊,嘀嘀升至最高20塊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8735.html

昨日零點起,嘀嘀打車與微信支付第三輪營銷活動攜10億元重磅出擊,“使用嘀嘀打車並選擇微信支付,乘客立減10元,每天3次,新乘客首單立減15 元;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司機用微信支付收車費,每單獎10元,每天10單,其他城市的司機每天前5單每單獎5元,後5單每單獎10元,所有城市的司機使用微信支付首單立獎50元。”當然快的打車也不甘寂寞,對外宣布從18日起升級補貼方案:使用快的打車並用支付寶掃碼支付的乘客每單返現11元。快的方面表示,其打車獎勵金額永遠會比同行高出一元錢。而i黑馬今日收到消息,嘀嘀打車宣布,從18日零時起,將開啟“遊戲補貼”模式,使用嘀嘀打車,並且微信支付車費,最高可獲得20元補貼。另有媒體報道稱,從下個星期起,打車用微信支付10次以上的用戶將獲得微信打飛機遊戲中相關道具,包括獅鷲戰機、8888枚金幣、200枚鉆石,以及核彈等。嘀嘀打車遊戲補貼”模式具體措施:1、乘客使用嘀嘀打車,並且使用微信支付車費,每次能隨機獲得12~20元不等高額補貼,每天3次。2、嘀嘀打車與騰訊遊戲聯手,將對每周使用嘀嘀打車微信支付車費10次以上的用戶,贈送時下最熱門微信遊戲“全民飛機大戰”中的高端戰機1架,未來一周將送出100萬架飛機。據嘀嘀打車運營副總裁張晶介紹,和騰訊遊戲合作贈送遊戲道具,是嘀嘀打車和微信支付第三輪營銷活動的重頭戲。這次騰訊提供的是價值300鉆石、玩家可以永久擁有的獅鷲戰神,另附送8888金幣、200鉆石以及核彈、超狂熱驅動等遊戲裝備,整個裝備包總價值超過100元。今年1月初,嘀嘀和微信支付展開活動,微信支付乘客立減10元,司機立獎10元;2月10日,雙方推出第二輪營銷,將返現額度減為5元;2月17日,嘀嘀打車恢複乘客補貼10元的政策。快的打車COO趙冬:“燒錢”補貼 沒有結束日期1月初,嘀嘀打車推出用戶補貼,快的打車很快跟進;2月初,嘀嘀打車降低對用戶補貼,快的打車宣布補貼繼續進行;這次,快的打車喊出“永遠比同行多1元”的口號。業內人士認為,似乎快的打車有意挑起了價格戰。為此,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對話了快的打車COO(首席運營官)趙冬。NBD:為什麽突然增加對司機和乘客的補貼?趙冬:不是突然增加,我們一直都是這樣的策略。比如之前的免單人數,就是比競爭對手多。NBD:乘客和的哥雖然很歡迎,但是不理解打車軟件的盈利模式,這樣燒錢推廣,未來在哪里?趙冬:乘客和的哥理不理解不重要,關鍵是他們喜不喜歡。當然,我們也還是沒有太想清楚未來,但這是一個有價值的事,值得做。NBD:補貼燒錢,何時休?趙冬:沒有日期,看市場需要。NBD:推廣中最難的是什麽?觀念還是年齡?趙冬:如果的哥接受不了打車軟件,那肯定會被討論。從經濟規律來講,古老的生產方式效率很低,先進的生產方式效率高,這跟年齡沒多大關系。從上海來看,的哥大多數是45歲以上,但上海接受度很高。關鍵是是否願意做,不願意努力怎麽賺錢呢?NBD:如何看待競爭對手嘀嘀打車的策略?微信是不是一個很大的優勢?趙冬:微信用戶量雖然很多,但我們用戶數比嘀嘀打車多很多,從百度指數、Appstore排名都說明這個問題。因為第三方打車體驗跟原生打車體驗有差距的,微信、支付寶都是輔助,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做好,打車軟件不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競爭,關鍵是我們兩家的競爭。NBD:您認為何時才能改變傳統打車習慣?趙冬:什麽時候是頭,沒有預期。不過有些現象可以看出問題,比如打車軟件1月20到現在,Appstore下載排在前10名,改變非常迅速,對傳統的習慣影響非常巨大,我認為改變很快會到來。燒錢大戰始末2014年元旦,快的打車宣布,北京首次使用快的打車的新用戶將獲得30元的話費返還。活動持續一個月,預計總投入超過1億元。面對快的打車的來勢洶洶,嘀嘀打車終於使出“大招”。1月10日,嘀嘀推出補貼推廣活動:用嘀嘀打車微信支付的乘客,每一筆車費減免10元,且額外補貼10元給司機;同時,提供10000單免單,抽中的用戶車費全免。推出僅一周,嘀嘀打車的補貼金額已超過2000萬元。此舉被對手迅速跟進。1月20日,快的打車推出了幾乎同樣針對乘客、司機的雙向補貼政策。業內人士稱,打車軟件目前普遍處於“燒錢”階段,以補貼司機和乘客等方式來培育市場。1月22日,支付寶和快的打車聯合宣布再投5億元請全國人民免費打車。只要乘客用支付寶錢包付打車款,乘客每單獎勵10元,司機每單獎勵15元。2月10日,“嘀嘀打車”宣布結束微信支付返現10元優惠活動,另有消息稱,背靠阿里資金支撐的“快的打車”返現活動預計不久後也將告一段落。隨後,快的方面表示,在本次競爭中,快的在業務量和補貼力度上都明顯高於嘀嘀,這意味著快的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如今第三輪戰火重燃,昨日有消息稱首都機場已限制打車軟件的使用,不知這場打車戰爭還會持續多久?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i黑馬 | 編輯:kongmingming | 責編:孔明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46

快的打車補貼額度升至13元 騰訊阿里燒錢戰升級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204

打車軟件燒錢大戰繼續升級。

騰訊科技報導,為回應2月17日快的打車打出「快的打車獎勵永遠比同行多1塊」每單立減11元,嘀嘀打車也在18日早間宣佈將補貼額度調高到12-20元之間。而18日下午15點,快的火速推出新補貼政策還擊。快的表示,原本定於18日開始的每單減免11元現在作廢,從18日下午15點開始,用快的打車並用支付寶付款每單最少給乘客減免13元,每天2次。按照「@支付寶」官微消息,每天的10001個免單大獎也提升到15000個。

「永遠比對手多補貼1塊錢,只要對手調整了,我們的政策就自動調整。」 快的強調。

嘀嘀打車與快的打車這兩款打車應用的燒錢戰在2013年燃起,於2014年年初癒加白熱化。

據《新京報》報導,2014年1月10日,嘀嘀打車與微信支付發起了乘客打車立減10元,司機補貼10元的活動。其對手快的打車和支付寶隨即跟進,1月21日快的打車也推出司機乘客返單10元的獎勵。

2月10日,嘀嘀打車第二輪營銷因補貼從每單10元降至5元被業內認為是放緩燒錢。快的打車則表示維持原有每單10元獎勵不變。

2月17日,嘀嘀打車宣佈與微信支付第三輪營銷開始,對乘客、司機的獎勵從之前的5元重回10元。嘀嘀打車稱,總投入將高達10億元。

對此,17日下午,快的打車和支付寶立即回應,宣佈:「快的打車獎勵永遠比同行多1塊」,2月18日0點起,乘客只要使用快的打車並用支付寶付款,每單立減11元。

該口號一出,18日兩家燒錢戰再度升級。對於快的18日下午的最新政策回應,嘀嘀打車截至發稿尚未有新政策。

業內認為,表面上兩家目前是針對補貼金額「槓上了」,其實還是處於互聯網企業競爭常規的「搶地盤」階段。

據《新聞晨報》報導,看上去是打車軟件之間的一場鬥爭,背後卻是互聯網巨頭之間的一次角力。 「嘀嘀」打車2014年1月6日宣佈新一輪1億美元融資,騰訊是投資者之一。而「快的」打車2013年12月收購了上海打車軟件大黃蜂,阿里巴巴表示將聯合其他財務投資者進行持續投資,鞏固市場第一的位置。

背靠阿里騰訊兩棵大樹,嘀嘀快的放手肉搏。據瞭解,此前嘀嘀打車第一輪補貼(1月10日至2月9日)的補貼金額為4億元。嘀嘀打車宣佈第三輪營銷總金額達10億元。

不過,據《浙江日報》報導, 嘀嘀快的至今未分出勝負。不過,來自易觀國際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三季度,「快的」打車的市場份額為41.8%,居行業第一,「嘀嘀」打車39.1%,較第一僅差2個百分點。

「很多用戶司機都是衝著補貼去的,對軟件本身沒有什麼忠誠度。這也是燒錢策略退出市場後,打車軟件最應該擔心的問題。怎麼從誘之以利轉向理性補貼和培養用戶習慣,這才是打車軟件的長久之計。」業內專家表示。

據《京華時報》報導,互聯網分析人士孫傑指出,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背後分別是騰訊和阿里巴巴兩大巨頭的競爭。但打車軟件目前都沒找到盈利模式,都是拿著投資人的錢在狂燒,目的就是短期內獲取大量用戶,改變全國市場的打車軟件格局,鞏固自己的市場地位。因為只有最後佔據市場絕對地位的一方才能最終活下來,所以戰爭非常慘烈。一旦市場格局勝負分出,所有補貼勢必停止。打車軟件還是得回歸理性,回到做好產品和服務上來,尋找健康的商業模式才可持續。現在的價格戰,其實是雙方產品和服務差距太小導致。

據前述《新聞晨報》報導,資深互聯網分析人士洪波表示,「嘀嘀」打車和微信支付、「快的」打車和支付寶錢包的補貼活動,用戶要獲得補貼就需要綁定銀行卡,通過打車軟件,騰訊和阿里首先爭奪的是移動支付市場,培養用戶的移動支付習慣;同時,「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主要瞄準一線城市的核心人群,這群用戶的價值很高,後續可以進行很多O2O(線上到線下)領域的嘗試。

洪波說,移動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沒有PC端清晰,PC時代,騰訊主要從娛樂遊戲賺錢、阿里巴巴主要瞄準電商服務、百度的商業模式是搜索,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巨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業務交叉越來越多,衝突也會越來越多,不論是打車軟件等直接衝突,還是爭奪潛在收購對象的間接衝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62

打車大戰再發: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分別再獲融資

http://www.iheima.com/thread-1624-1-1.html
此前,嘀嘀打車已完成三輪融資,分別是來自金沙江創投的300 萬美元A輪融資,來自騰訊的1500 萬美元B輪融資,以及來自騰訊和中信產業基金近1億美元C輪融資,其中中信產業基金和騰訊產業基金分別注資6000萬美元和3000萬美元。

上個月,嘀嘀打車公佈官方數據:從2014年1月10日至今,77天的時間裡,嘀嘀打車共補貼14億人民幣,用戶從2200萬增加至1億,日均訂單從35萬增長至521.83萬。

今天,嘀嘀打車又對外公佈了最新數據:1億的總用戶中,北京用戶已過千萬;日均訂單目前達540萬單;通過微信支付完成的訂單佔總訂單的比例接近90%;訂單成功率達81%。

另外,快的在月初曬了一季度成績單:截至 3 月 31 日,快的打車總覆蓋城市 261 個,較上一季度增長 6.5 倍;日訂單量超過 623 萬單,同比增長 20.7 倍;一季度已經實現接近千萬元的月度營收。

在一季度的補貼大戰中,快的聯手阿里,補貼了至少6億美元。快的A、B兩輪融資均為阿里參投,總金額未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111

宋宏偉口述:從可口可樂到快的打車,差點兒一輩子賣糖水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15/145690.html

i黑馬:宋宏偉2013年4月加入快的打車,第43號員工。加入快的打車之前,一直在快消行業,其中有近十年時間在可口可樂工作,更早之前,還在一家軍工廠工作過。突然在年過40的時候,卻鬼使神差般地進入打車行業。

 
\以下是快的打車運營副總裁宋宏偉的口述:
 
過去一年,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出差,航旅縱橫里統計的飛行次數是145次,歷程將近20萬公里。這一年里,快的打車從杭州逐漸滲透到了國內幾乎所有有出租車的城市(有不少是小縣城)。
 
我是2013年4月加入快的打車的,第43號員工。加入快的打車之前,我一直在快消行業,其中有近十年時間在可口可樂工作,更早之前,我還在一家軍工廠工作過。突然在年過40的時候,鬼使神差般地進入這個行業,是我之前沒想到的。
 
沒有快的之前,大家打車基本都是靠運氣,司機希望遇到一個順路的客人,而乘客則不知道即將到來的空車會不會拒載,或者即便上車了,也可能需要忍受司機一路的牢騷。
 
對乘客來說,快的打車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多的選擇和便利。通過快的提前規劃行程,而不是暴雨或者烈日當頭時在路邊傻等。實事也證明了我們存在的價值,每次遇到天氣惡劣的時候,訂單就會暴漲。
 
對於出租司機,快的最大的價值就是能幫助他們減少空駛增加收入。很多司機用了快的之後,每個月收入能增加兩千多塊。除了經濟上的回報,快的還可以幫助司機合理定制運營路線。有司機跟我聊天,說不管自己開車到多晚,開到離家多遠的地方,只要用快的,最多三個訂單就能接力回家。 
 
盡管我們的業務還集中在國內,但有些時候仍然需要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比如拉薩很多司機都是當地的藏族,不太會講普通話,更別提讓他用手機接單,但現在整個拉薩有一千多個司機在用快的,這個過程中充滿了挑戰,但也樂趣多多。
 
去年7,8月份的時候,整個打車軟件行業剛剛起步,當時我們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擴張業務,從杭州上海開始快速向周邊省市擴張。這期間有兩個月,公司管理層都主動暫停領薪,把省出來的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當然除了管理層之外,其他同事們的薪資和福利都照常。大家都明白,打仗的時候最不能虧待的就是沖在一線的同事。
 
快的內部的工作節奏很快,通常決定要進入某個城市時,我們會選三四個人組成一個“小分隊”派到當地,駐紮一兩周時間進行突擊推廣。通過這種小步快跑的方式,到去年年底,我們就拿下了全國40多個城市,加起來花了不到4個月的時間。熬過了最初的開拓期,之後的很多城市幾乎都是乘客和司機自發開始使用。
 
之前在快消行業,大家通常會將未來一年的計劃都提前做好,每個崗位根據計劃按部就班即可。在快的最大的變化是,做太長遠的計劃並不現實,因為行業變化太快,往往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所以我們只做未來兩三周的計劃。
 
快節奏帶來的是快速成長,包括業務也包括人。現在很多城市的負責人,都是從一線中成長起來的,盡管有些人加入的時間並不久,但在高壓下得到鍛煉,這在其他公司是不多見的。當然這也和我們的企業文化不無關系,快的打車的文化就是兩個字:簡單。從管理到產品再到運營和財務,每一個環節都追求最簡單,這種簡單足以保證我們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成長。
 
從一開始的杭州到現在覆蓋300多個城市,從三四十人的小團隊成長成700多人的大家庭,快的打車的每個人,都在和整個團隊並肩面對各自的挑戰。我覺得我們趕上了一個最好的時代,能參與其中的感覺非常好。 
 
在這個行業幹的越久,就越發覺得,傳統的生活方式遲早會被移動互聯網接管。移動互聯網現在已經無孔不入,尤其是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的“衣食住行”,這其中的“行”是最難解決的。去哪兒和攜程只解決了長途出行,而人們90%以上的日常出行都集中在城市內,比如上下班、周末逛街、出差去機場等這樣的短途出行,而這就是我們現在一直在做的事情。
 
記得之前看《喬布斯傳》,里面提到喬布斯當年忽悠斯卡利加入蘋果,只用了一句話:你想一輩子賣糖水,還是想改變世界。假如當初我沒來快的,或許現在也還在賣糖水,但我決定加入這家公司的時候並沒有誰忽悠我,跟老板聊了半個小時,我就覺得這事兒能幹。
 
我們希望快的打車能成為一個城市出行平臺,甚至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盡管它現在看起來還只是個打車軟件。在所有傳統業務都開始思考如何移動化的時候,快的打車撕開了一個缺口,讓大家看到了把人和服務連接起來了的巨大想象。這件事情我們做了兩年多,並且還會一直做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38

快的打車回應遭微信封殺:其嚴重違反反壟斷法規定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4/147936.html

i黑馬:11月24日消息,快的打車今日就此前遭微信封殺事件發表聲明稱,騰訊微信封殺快的打車紅包分享功能對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和用戶的正當利益造成傷害,嚴重違反了《反壟斷法》中的相關規定,並呼籲騰訊履行開放的承諾,讓市場競爭回歸公平。同時表示不排除采取法律手段。
 
\據了解,11月21日起有部分用戶反映此前可以在微信分享給好友的快的打車紅包被微信官方屏蔽,從而導致用戶無法正常參與活動。目前微信方面暫未給出回應。

以下為快的打車關於遭騰訊微信封殺的聲明:
 
11月21日開始,大量用戶反饋,稱此前可以分享給微信好友的快的打車紅包被微信屏蔽,導致用戶無法正常參與活動。經證實,快的打車紅包分享功能確實已被騰訊封殺。
同樣是在微信分享打車紅包,騰訊旗下某軟件可以暢通無阻,而快的打車卻被百般阻撓。騰訊長期倡導開放,但卻做出如此違背自己原則的“選擇性開放”,我們對此聲明如下:
 
1、打車紅包被阻止分享給微信好友不是騰訊第一次打壓快的打車。我們曾推出打車紅包分享到朋友圈的功能,但幾天後就被莫名屏蔽,用戶分享後只能自己看到。
 
2、在剛剛結束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馬化騰先生表示過“微信將人與服務連接起來,讓服務能碎片化地轉發和分享”。然而微信為了私利,武斷地切斷用戶與快的打車的連接,這與馬化騰先生的初衷完全相悖。
 
3、騰訊罔顧其長期宣揚的平等、開放的互聯網精神,對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和用戶的正當利益造成傷害,嚴重違反了《反壟斷法》中的相關規定——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從事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4、我們呼籲騰訊履行開放的承諾,讓市場競爭回歸公平,把選擇權交給用戶,切勿為了私利而無視微信用戶的利益。為此,我們不排除采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和用戶的權益。
 
快的打車
 
2014年11月24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484

兩年做到30億 快的打車何以逆勢崛起?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5/148579.html

隨著C輪融資的落定,快的打車成功躋身“10億美金俱樂部”,從成立到估值達到30億美元,快的打車只用了兩年。快的曾陷入逆境,快的何以在逆境中迎刃而起?快的打車CEO呂傳偉又有哪些心路歷程?

\本文刊發在《創業家》雜誌 2014,12月刊
 
呂傳偉大步走進酒店,笑著打過招呼,坐下,點一杯鐵觀音,開聊。采訪開始時,已是晚上9點鐘,剛下飛機的呂傳偉,沒有半點倦色。甚至在采訪後,他還安排了另外一個會面。
 
“我現在的個人目標,肯定是與快的打車捆綁在一起的。”呂傳偉在美國生活了十幾年,做過矽谷跨國公司高管,也曾在國內嘗試創業。兜兜轉轉之後,他在2012年回國奔赴杭州,受邀成為快的打車合夥人,之後出任董事長兼CEO。
 
和多數人印象里的典型“海歸”有所不同,呂傳偉言談中鮮有英文單詞蹦出,甚至還略帶東北口音,與快的打車接地氣的風格如出一轍。過去的兩年間,他帶領快的在全國攻城略地,目前業務範圍已覆蓋全國360多個城市,成為打車應用行業的雙寡頭之一。
 
今年,隨著C輪融資的落定,快的打車成功躋身“10億美金俱樂部”。這本為企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但作為領頭羊的呂傳偉卻沒有特別在意,“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說實話,未來的挑戰依然很大。”
 
如果說天時和地利將快的打車送上了風口,相比之下,呂傳偉更樂意談人和的因素。他頻頻提到公司的80後團隊,自豪感溢於言表。的確,打車應用市場從兩年前30多家公司混戰到現在雙雄並立,快的能夠成為行業洗牌後的勝出者之一,人的因素至關重要。
 
 
為事業而創業
 
\今年夏天,快的打車啟動C輪融資。當時呂傳偉的心里已經大致有底:公司的估值將快速超過10億美元。9月初,來自老虎基金和阿里巴巴的數億美元投資落定。目前新一輪融資正在進行中,快的打車最新估值已經超過30億美元。對於呂傳偉和他的高管團隊來說,估值超過30億美元似乎只是一閃而過的喜訊,沒有歡呼雀躍,也沒有慶祝。“相比之下,我們更關註正在做的事情。”彼時,快的打車正在
 
開拓香港市場,與包括Uber在內的幾大國際打車軟件展開競爭——雖然快的自2013年底就已進軍香港,但真正發力在今年。
 
中國內地創業公司在香港站穩腳跟的寥寥無幾。呂傳偉沒想那麽多,只是考慮到香港是國際化的橋頭堡,做好了才能繼續進軍東南亞、日韓等地。彼時快的打車已經經歷了國內市場的洗禮,經驗複制到香港後,業務進展勢如破竹,僅幾個月的時間,市場份額就已沖到了第一位。這是中國內地惟一一款進入香港的打車軟件。
 
呂傳偉的國際視野除了與他的經歷有關,很大程度也是受快的打車對標企業Uber和Hailo的影響。2012年初,呂傳偉在英國體驗了打車軟件Hailo,接著又在美國體驗了Uber。如今,Hailo和Uber早已將觸角伸向全球各地,在歐美市場上的競爭更是如火如荼。也就是在那時,有感於國內打車難的呂傳偉萌生了做一款打車軟件的想法。
 
為了快的打車,呂傳偉放棄了矽谷的一切。曾在創新和資本的風口上見識了各種各樣的科技應用,呂傳偉覺得,只有做快的這樣的打車軟件才稱得上是事業。“很多創業其實只是生意,很難提高到事業的高度。有一句話叫‘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我們做的事情就是事業。快的打車確實讓很多用戶的出行更方便了,解決了他們打車難的問題。我和我的同事也從用戶反饋中真真切切地意識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有社會意義的。”
 
從成立到估值達到30億美元,快的打車只用了兩年時間。呂傳偉坦言,這與全球打車應用市場的井噴不無關系。“我們這個行業的兩個特點造就了它的爆炸式增長:一是基於智能手機的技術支持。手機已成為人體器官的延伸,我們可據此獲知用戶的地點和大概的出行模式。二是滿足即時性出行需求,所謂的onthedemand。”
 
美國的Uber、英國的Hailo、巴西的EasyTaxi、東南亞的GrabTaxi、印度的OlaCabs等,這些打車應用都是在最近兩年內湧現或發力的,而且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其中,Uber在新一輪的融資中估值達到了400億美元。
 
“全世界在同一時間發生了交通模式的巨大轉變。不管是用戶還是投資人,都已受到足夠多的教育,對行業的認知已非常充分,大家都很清楚未來意味著什麽。”呂稱。
 
呂傳偉認為,中國打車應用市場全球最大,資本市場對中國的認可程度相對較高。“打車應用在人口密度大的城市才會有充足的需求。在國外,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已經是非常大的了,但國內這樣級別的城市有三百多個。同時,國外私家車較為普及,出租車和約租車費用很高,而國內情況正好相反,這也決定了打車應用的國內市場應該比國外大。”
 
有沒有想過公司估值有一天會超過30億美元?
 
呂傳偉回答得很幹脆:“說實話,沒有。創業者如果一件事情還沒做成什麽樣,就算著要達到多少估值,我覺得是有問題的。估值到30億、50億、100億,甚至上市,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反過來倒推,就本末倒置了。”
 
呂傳偉強調,公司的發展目標不應在估值上體現出來,而應看它為這個社會解決了多大問題或創造了多少額外價值。
 
 
何以逆勢崛起?
 
\兩年來,外界看到的是坐上了順風車、估值一路飆升的快的打車,但於呂傳偉而言,創業公司該經歷的困難都經歷過了,一路走下來,都是困難和障礙,從來沒有很容易做的感覺。
 
“每一件事情都很困難。比如,怎樣找人,怎樣做市場推廣,如何保證資金鏈不斷裂,如
 
何保證產品領先等。這些聽起來很籠統,但我相信做過的人都知道,每一件事里面都有很多坑,有很多地雷要去趟。”呂稱。
 
去年最難熬的時候,快的打車高管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不拿工資的。呂傳偉記得很清楚,第一個階段是2013年4月~7月,第二個階段是9月~11月。那時,快的打車A輪融資過程不是很順利,而且時間跨度比較長。相比之下,競爭對手滴滴打車在同年5月前就已拿到金沙江創投和騰訊兩輪共計1800萬美元融資。
 
“當時在拼命開拓市場。商場如戰場,市場不等人,我們只能勒緊了褲腰帶做該做的事。”呂傳偉說,那段時間雖然艱難和忐忑,但他覺得,可能大家都會有一個自我革命的階段,因此至少未壓力大到睡不著覺。
 
雖然采訪中呂傳偉將這段經歷輕描淡寫、一帶而過,但在投資人眼里,當時的快的打車已命懸一線。有報道稱,經緯中國管理合夥人徐傳陞第一次見到呂傳偉時,快的打車已經被30多家VC拒絕。可是在徐傳陞看來,相較市場驅動型的競爭對手,偏重產品路線和數據分析風格的快的打車,與經緯更為契合。2013年6月,經緯和阿里共同完成了對快的打車近千萬美元A輪融資。相去不足半年,阿里等四家機構又完成了對快的打車的B輪融資,總額超過1億美元,為打車軟件補貼大戰做足了準備。
 
在某種程度上,是快的對產品和數據的執著救了自己。即使在對手紅包滿天飛的情況下,快的也一直保持著與之持平的市場份額。在很多的哥的印象里,快的打車的訂單更好接。這背後是快的打車對訂單推送邏輯的優化,即基於歷史數據以及司機接單習慣,只推送他們喜歡接的單。
 
對於這段經歷,呂傳偉反複提及的是“團隊”二字。在公司里,除了呂一人為70後,其余員工都是80後。此前,呂傳偉對80後年輕人的工作能力抱有懷疑,但兩年來一起經歷了各種挑戰後,他徹底改變了這一看法,而這個年輕團隊甚至已成為快的能夠繼續走下去的底氣所在。
 
“這幫小孩有理想、能吃苦。同時這個時代的機遇確實好,因為信息的溝通非常充分,與最前沿的矽谷是同步的。我在國外待的時間比較久,所以我有這個體會,年輕人代表著未來,中國的未來會越來越好,這種感覺越來越明顯。”呂稱。
 
公司員工稱呼呂傳偉為“老呂”。他說,自己的野心和夢想沒有年輕人多,對顛覆世界這件事沒有那麽多想法。他最喜歡並以此自勉的一句話叫“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他希望能夠做一件有價值的事,通過這件事來超越自己。
 
快的打車算得上一家快公司。對此,呂傳偉覺得,如果快是指發展速度快,那麽快的打車受之無愧,但不希望是曇花一現,畢竟有時候公司發展太快容易犯錯。
 
“在商業世界,其實很多遺憾並非因為對手太過強大,而是自己犯了一些戰略性錯誤。我們要努力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呂稱。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0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