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創業板殼王龐維新進攻主板- 卓智控股(982)(修訂完成)


此文章尚未更新完畢。感謝昨日經濟日報蘇麗珍小姐的文章。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781

又有上市公司股權易手,今次主角是財經印刷公司卓智控股(
00982)。雖然通告與一般賣盤兼有全面收購交易相近,但麗珍卻滿腹狐疑。



話說卓智於去年7月14日掛牌上市,但就在7月17日停牌大股東售控股權,時間剛剛好夠一年,即上市規則規定新上市公司大股東可以出售控股權的時間,時間夾得剛剛好。雖然卓智上市之時,是金融海嘯爆發前,但上市後交投一直欠奉。根據中央結算紀錄,共有5,985萬股或26.02%街貨,但僅由少數證券行持有,合共5間行就持有卓智21.66%股份。

新買家龐維新今次向大股東購入73.91%卓智,
但原來與他關連的公司,例如他同時是大股東的田生
集團(08136),以及岳母及弟弟,一早已持有卓智,
而田生持有卓智更達4.35%之多。

還有卓智去年以每股1.6元發售6,000萬股上市,
當中一半新股一半舊股,集資額9,600萬元。但今
次賣盤,每股作價0.66元,除較停牌前收市價 2元,折讓67%外,亦較去年招股價1.6元折58.75%。
麗珍聽聞現時殼股叫價相當高,有殼在手的話,何不善價而沽?

------------------------------
---------------------------------------------------------------

記不記得中聯石化(346)的兩個前身,明倫集團及聯大控股,
這隻股上市十八個月就賣殼,已經非常快?

其中文中有一句就是: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7185

另外,要留意的是新鴻基保薦的股票,如果盤小,多數都是殼源,
近來就有兩三隻是這樣,在此就不多說了。

今日就有一隻,就是題目提供的卓智控股(982)了,這隻更快,
上市僅一年零四日就賣了,較監管要求一年才可轉,只可僅僅符合。

那為甚麼會是一年呢,據上市條例第10章7.01及7.
02條稱:

http://www.hkex.com.hk/rule/listrules/Chapter_10_tc.pdf

在發行人申請上市時刊發的上市文件况列為發行人控股股東的人士或
一組人士,本身不得(並須促使有

關登記持有人不得)進行下列事項:

(a) 自新申請人在上市文件中披露控股股東持有股權當日起至證券開始在
本交易所買賣日起計滿6個月之日期止期間,出售上市文件所列示由其實益擁有的證券;就該等由其實益擁有的證券訂立任何協議出售發行人證券,或設立任何選擇權、權利、利益或產權負擔;或

(b) 在《上市規則》第10.07(1)條(a)
段所述的期限屆滿當日起計的6個月內,出售該段所述的任何證券
,或就該等證券訂立任何協議出售有關證券,或設立任何選擇權、
權利、利益或產權負擔,以致該名人士或該組人士在出售證券、或行使或執行有關選擇權、權利、利益或產權負擔後不再成為控股股東。上市文件內提及的售股不受上述限制。

(2) 就本條規則而言,任何人如擁有證券的最終實益擁有權或控制權(
不論通過一連串的公司或其他方法擁有),即被視為證券的實益擁有人。

即鱷兄之前所說,在上市招股的時候可以減持股票,
但上市後六個月內是不可以賣股票,這六個月過後,另一個六個月,可以賣股票,但不可以賣股導致喪失控股權,而這兩個「六個月」過去後,除公佈業績前後不可買賣股票,在其他時候,均可買賣股票,甚至控股權失去也可。兩個「六個月」即是一年,所以蘇麗珍小姐稱一年不可出售控股權的原因如此。

先說回該公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630/LTN20080630021_C.pdf

公司主要向上市公司提供供財經印刷服務,
主要包括印刷首次公開招股售股章程、財務報告、公司公告、通函、法定文件、研究報告、企業簡介及通訊,大部分客戶為聯交所上市公司以及企業傳訊及投資者關係公司。由於聯交所欲把文件電子化,故行業開始萎縮,加上和財經中人相熟,搞上市賣殼是有前因的。

這隻股在2008年7月股市低潮上市,發行5,374.8萬股,
每股1.6元,其中數位大股東減持3,000萬股,套現約4,000萬,而公司實際發行2,374.8萬股,集資淨額約4,000萬元。盤子2.3億,市值3.68億。


由此可見,這家公司盤小,加上股權雖分散而集中,可見是殼的好標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710/00982_364392/CWF102.PDF

公司只獲小量超額認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114/LTN20090114273_C.pdf

因市況不佳,上市半年發盈警。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08/LTN20090408548_C.pdf

委任財技人士做董事。

卓智控股有限公司(「本公司」)董事會(「董事會」)欣然宣佈,
葉棣謙先生(「葉先生」)獲委任

為本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兼董事會轄下審核、
薪酬及提名委員會成員,自二零零九年四月八日起生效。

葉先生,38歲,香港執業會計師。
彼為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及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資深會員,於會計、審核及財務管理方面累積約15年經驗。

葉先生現時為下列香港上市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
永利控股有限公司(多次拆送紅股紀錄,都幾喜歡玩財技)、神州奧美網絡(國際)有限公司(8206,前身為陸叔及鄧聲聲為股東的駿陸控股,其後體育明星陳丹蕾購入股票,成為大股東,易名神州資訊,後神州網絡又注入網游業務,陳小姐退出,易名神州奧美網絡。)、域高金融集團(8340,這隻不用多說吧)有限公司、環球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真龍天子在此)、寶利福控股有限公司(8172,前名恆科創業,老千財技股一隻,和金仔、中國星(326)這系吃人不貶眼有關),及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3800,之前講過注入多晶硅)。除上文披露者外,葉先生於過去三年並無在上市公司出任任何其他董事職務。

------------------------------
------------------------------------------------------
鄧聲興故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497
陸叔力撐

鄧聲興的十多年拍檔陸 叔,則力撐怎也不信他眼中的「好男人」和「出色的分析員」偷食。
九五年開始和鄧合作在電台做節目的陸叔,指鄧將家庭放在第一位,十分疼錫老婆。「佢又買車 又買樓俾佢,佢老婆話想住寶馬山,方便佢返工,鄧聲興就即刻換樓買寶馬山花園。」他又指鄧孝順,有時在週末和週日,會碰到他在銅鑼灣跟母親、老婆和外父外 母飲茶。但他指鄧絕少提及家人,他亦只見過鄧的老婆數次。

記者說到鄧很得異性歡心,陸叔即幫鄧解畫說︰「我哋講股票,
做財經節目嘅,如果唔talk得,點吸引啲觀眾嚟呀!你話佢同女性記者、公關熟,好正常啫!咁阿鄧聲興出名唔會托傳媒手踭,有求必應!」

陸 叔又不斷讚鄧聲興, 每次做節目前會做足資料搜集。「佢好勤力o架!喺香港已經好忙,
仲要去埋北京大學(應為北京人民大學)讀博士。」他指鄧在考試前推掉所有飯局。但他有所不 知,鄧在考試前,正忙着箍煲。可是陸叔最後可圈可點說:「後生仔有後生仔嘅世界,但應該要知道界線囉,點樣都好,
要識返老婆身邊。」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798


  小記一向認同「Less is More」︰很多事情,看似少了,其實多了,不明白?看看神州資訊(8206)前大股東,


亦即前香港乒乓隊代表陳丹蕾的故事,大家就一清二楚。


  陳丹蕾少了的是股權,多了的是身家。據聯交所資料,陳氏在今年年初仍持有神訊26.59%的股權,輾轉至今,其持股量已跌至0.68%(見表),而神訊年初至今升幅達6.


26倍;由此可見,陳氏是愈沽愈賺。


 


貨入強手愈升愈有


  究竟,陳氏的身家漲了多少?以神訊在06年第一個交易日收報0.255元計,陳氏手持股份雖逾億,但市值不足3,000萬元,而陳氏最近減持只7,500萬股,就已帶來1.12億元的收入。


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不得而知。


  小記惟有讚句﹕「乒后即是乒后!」讀者或有疑問﹕大股東減持是利淡的消息,何解陳氏「愈沽愈賺」?無他,為神訊引入強手也;陳氏持股量之所以大跌,


其實緣於公司與內地電訊商神州通信的一筆交易……


  一直從事財經資訊業務的神訊,在2月2日公布,以1.5億元收購由神州通信擁有的30款電腦遊戲軟件及4本遊戲指引手冊的特許經營權,而代價中的1.16億元,


將透過新股及承兌票據支付。


 


創造收入料可轉虧


  交易完成後,陳氏持股量被攤薄至20.86%,而神州通信將成為神訊的第三大股東;這只是第一步,神訊的第二步是向神州通信子公司「神州奧美」授出上述產品的代理權,首年收款2,000萬元人民幣,


然後每年以10%複合增長。


  陳氏當時在記者會表明,有關費用會趕及於今年底入帳,屆時神訊可轉虧為盈;陳續說,以去年的業績計算,內地的遊戲軟件業務將佔公司營業額的70%,而神州通信董事長何晨光亦表示,


未來不排除把集團的其他運營權項目注入神訊。


  內地的遊戲軟件,一般受網民追捧,投資者對該類股份亦趨之若鶩,再經「乒后」一說,神訊自此踏上升途,而陳氏的身家亦水漲船高。此其時,陳氏的歷史任務經已完成,在6月23日,以1.


5元作價沽清手上大部分的神訊。


  神州通信已成為神訊最大的股東,其董事長何氏亦已出任公司主席及執行董事,陳丹蕾則在6月26日正式辭去董事的職務,「乒乓女王」金蟬脫殼成功,會否回歸乒壇,過「田園式」生活?小記不知道,


只祝她:樂在「錢」園。


------------------------------


----


 


企業小檔︰電子競技=體育競賽?


  神州資訊前稱「駿陸」,即財經網站「hk6.com的控股公司,02年招股時,公司以財金名人「陸叔」作招徠,但上市後,公司未嘗賺錢,亦未曾派息。截至今年3月底的最新業績,


股東應佔虧損更由327萬元擴大近倍至626萬元。


  幸好,神訊今趟真正變身有望,從股價表現亦可見一斑。公司除取得內地遊戲軟件的分銷權外,亦取得籌辦電子競技比賽的權利及利益;而按神州通信何氏所言,


其中三項遊戲已獲國家體育局正式批准的體育競賽項目。


  聽起來,匪夷所思,但何氏實牙實齒,神州奧美舉辦的首個電子競技比賽,已於今年3月接受報名,7月正式舉行比賽,形式有如內地盛極一時的「超級女聲」歌唱大賽。該全國性節目投資約6千萬元,


冠軍可獲100萬元人民幣獎金,至今的冠名贊助費已達3億元。


------------------------------


----


 


投資策略︰拭目以待


  神訊以1.5億元收購遊戲軟件特許經營權,換來每年逾2,000萬人民幣的代理收費,以市盈率計,低於8倍,表面甚吸引。不過,經過一輪急升,集團現市值已近12億,若以此數除以該費用,市盈率其實高達60倍,


這還未計算原有業務的虧損。


  話說回頭,買股是買未來,內地遊戲軟件業確有憧憬的空間,加上神訊有電子競技比賽的概念,投資者可密切留意集團的最新發展,新大股東神州通信是否可信,


大家盡管拭目以待。
------------------------------

----------------
8172& 8130: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902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searchtext=8130&Submit=%E6%90%9C%E5%B0%8B&ownerid=9
------------------------------
-----------------
8340: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6732
------------------------------
--------------------------------
3800: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8862

------------------------------
-----------------------------------------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30/LTN20090330608_C.pdf

現金有9,700萬,銀行貸款折約3,000萬,淨現金6,
700萬,約有29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22/LTN20090722174_C.pdf

1小時前,公司公佈由龐維新先生購入原控股股東控股權,共1.
7億股,即約73.91%,每股66仙,斥資1.122億。加上其作為最大股東的田生集團前已 購入的1,000萬股及其弟豐裕興業(8029,後稱嘉利盈及嘉利福、現稱太陽國際)的主席龐維仁及龐維新外母詹亮玉,後的12.6萬股,即4.41%。共持有180,126,000股,即約78.32%股權。

據公告稱,董事除龐先生外,也有李永賢先生,資歷如下:

龐先生,40歲,為田生集團之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
負責整體策略規劃、巿場推廣及管理事務。龐先生亦為田生集團薪酬委員會主席及提名委員會成員。

龐先生持有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之應用科學學士學位。
龐先生曾於香港多家慈善機構擔任不同職務,亦曾於多家本地及國際證券行及一家跨國公司出任多個高管職位。

李先生,39歲,
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及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資深會員。彼於審計及業務顧問服務方面積逾九年工作經驗,並曾於一家國際會計師行任職六年。李先生現為田生集團之合資格會計師兼公司秘書。彼亦曾於多家本地公司擔任高級財務管理職位。

但看我的Blog有一段時間的人都知龐先生是甚麼的人。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34

這家公司原為創業闆殼王”龐維新”所擁有,
他在二零零零年左右把EVI 教育上市,即現在的美聯工商
舖(8090、459),在二零零五年,
美聯透過認購四十三億新股成為大股東。

詳細請看此公告:
http://gem.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50127/GLN20050127005_C.pdf

其後出售其主營業務:
http://gem.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61103/GLN20061103005_C.pdf

美聯於上年四月注入其工商鋪業務,作價六點四億,
其中一億現金及五億四千萬可換股票據:
http://gem.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402/GLN20070402022_C.pdf

成功注入其工商舖業務改成現名:
http://gem.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711/GLN20070711027_C.pdf

請脫苦海先生垂注。

此外,龐維新前排入股豐盛創意(8136)成大股東,
此股後來收購田生集團,成為現在的田生集團,之前又入股環球工程,環球工程亦有一拆二十之舉,前一陣子,一手價值接近十萬元,此幾股亦可留意其所為。

8192: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70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4029

8136: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9465

這隻股早期寫過,但是因去無遷Blog遺失,無法找回,
原為豐盛創意,大股東缺水賣給中間人,供過一次股,注入了一些電腦業務及分銷業務,挖東牆補西牆,中間人賣給龐先生,龐先生好彩又成功炒高股價,引入歐先生注入田生,退居第二大股東,又成功在熱火朝天的市場,集到幾億,賺大錢。

股權鬆動: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51121/GLN20051121024_C.pdf

中間人買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60309/GLN20060309005_C.pdf

拿乾貨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60526/GLN20060526010_C.pdf

拿回供股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61025/GLN20061025006_C.pdf

龐先生買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123/GLN20070123008_C.pdf

注入田生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419/GLN20070419005_C.pdf

批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727/GLN20070727090_C.pdf

歐先生注入田生的成本是有盈利保證,換股及新股後好像是60仙,
但經濟實在衰退得太快,不能達到盈利目標,其後又改這個保證,
現仍在洽談中。

greatsoup:

今次殼價可按三個基準計:

購全殼扣現金計(假設田生以66仙購入股票及街貨以上市價購入)

:
180,000,000 x 0.66 + 43,748,000 x 1.6 - 67,000,000
= 121,796,000

股權扣股權掌握淨現金計(假設田生以66仙購入股票):
= 180,000,000 x 0.66 - 67,000,000 x  (1.8/ 2.3)
= 66,365,217

股權計減掌握現金計:
= 180,000,000 x 0.66 - 97,000,000
= 19,800,000

估計殼價為2,000萬至1.2億不等,但2,
000萬應是不可能售出殼股的,估計有一些我們是不知道的東西。

另外,至7月20日以中央結算資料,可見首五大持股量顯然較多,
故第六位以後忽略不計,現時5大約持股21%,佔街貨80%,
街貨只約1,000萬元,炒起困難不大。

B01275 新富證券有限公司 RM 2001-2006 COSCO TOWER 183 QUEEN'S ROAD CENTRAL HONG KONG 19,266,000 8.37%
B01462 平安證券有限公司 RM 401 AON CHINA BUILDING 29 QUEEN'S ROAD CENTRAL HONG KONG 13,326,000 5.79%
B01438 金利豐證券有限公司 SUITE 2801 28TH FLOOR ONE 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 1 HARBOUR VIEW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11,276,000 4.90%
C00019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 CUSTODY & CLEARING, HSBC SEC. SERVICES 5/F TOWER 1 HSBC CENTRE 1 SHAM MONG ROAD KOWLOON 3,184,000 1.38%
B01610 凱基證券(香港)有限公司 27/F ICBC TOWER CITIBANK PLAZA 3 GARDEN ROAD CENTRAL HONG KONG 2,774,000 1.20%



龐先生買殼後,股價多數很快找到好概念,還要是你熟悉的香港人,


財力尚可,所以要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48

博士蛙(1698)勁賺的內地人(1,修訂)

(按: 請暫時不要問我投資價值,因為我無仔細研究過,謝謝!)

這些東西是無意中發現的。

(1)

在招股書第125頁,歷史與企業架構中一段有一個圖,紅框附註有一個公司Fame Trend 持有約9.72%的股權,按「主要股東」部分,其持有1.458億股,每股4.98元,價值7.26億元。

那有甚麼奇怪呢?細看其圖中所示的附註(4):

「Fame Trend 為投資控股公司,由獨立第三方 Wang Xiaofeng 全資擁有。Fame Trend 持有的股份在上市後不須遵守任何禁售承諾。

所以這7.26億市值的股票就可以在上市當日就可以出售了。

(2)

那他是甚麼成本? 其身份又是如何?

在招股書第117頁有說明:

「(7) 於二零一零年四月二十八日,陳培琪分別向.... Fame Trend 轉讓....8,656股華龍普通股,分別佔華龍當時已發行股本約....9.72%。總代價為陳培琪自二零零八年起分別應付予.... Fame Trend 的若干個人貸款(「應付款項」)(分別約為...195萬美元)

....Fame Trend 由獨立第三方 Wang Xiaofeng 全資擁有。就本集團所知,作為陳培琪的多年好友,Wang Xiaofeng 意識到本集團的投資價值,因此透過 Fame Trend 向陳培琪先生收購華龍股份。於投資華龍之前,Fame Trend獨立於陳培琪先生、本集團及其關連人士。恒保集團及 Fame Trend 投資於本集團乃因為其看好本集團於上海博士蛙所擁有權益的價值。」

可以見到這位Wang先生是他的朋友,在2008年投資的金額只是約1,521萬港元,在兩年多間就增值超過46.7倍,真是超級神奇,況且也不受限制,真是超級幸運。

但為何大股東要欠別人的錢,用股票支付?也許就和購回上海實業的股份有關。

(3)

在招股書第107頁:

「於二零零八年一月二十五日,根據上海上實與華龍訂立的股份轉讓協議,上海上實同意向華龍轉讓上海博士蛙的40%股本權益,代價約為人民幣5,540萬元。該代價乃經參考上海博士蛙截至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經審核資產淨值並計入二零零七年上半年的可供分派利潤而釐定。上海委員會於二零零八年三月二十五日批准該項轉讓。華龍分四期支付代價,總金額已於二零零八年六月二日全數結清。於上述轉讓完成後,上海博士蛙由上海海博投資擁有50%股權,而華龍及上海摯軒分別擁有40%及10%股權。」

後面陳培琪購入的原因也明示:

二 零零八年可換股債券及二零零八年普通股所得款項被華龍用作收購上海海博投資與上海摯軒分別持有的上海博士蛙 50%和10%股本權益,同時也用於增加上海博士蛙的一般營運資金。於投資華龍之前,TB International 為與陳培琪或鍾先生並無任何業務關係的獨立第三方。作為鍾先生的多年的朋友,陳培琪意識到本集團存在投資機會,因此募集資金透過華龍收購上海博士蛙股份。

就本公司所悉,作為主要投資中國高增長私營企業的私募股權公司,TB International 也看好上海博士蛙的投資價值和投資機會。由 於陳培琪通過華龍已經獲得收購上海博士蛙40%股本權益的批准,並已經和上海博士蛙當時的股東就收購上海博士蛙的剩餘60%股本權益進行最終磋商,所以 TB International 同意以認購華龍二零零八年可換股債券及二零零八年普通股的方式向陳培琪提供收購上海博士蛙的資金。

根據網上資料,上海上實其實是上海實業的大股東,如沒有售出這批股票,他手上的股票大約值29.88億元。

由此可見,主席鍾先生可能和上海實業在經營上可能有一些分歧,故此決定購入上海實業的股票,但是手上的資金缺乏,故此需要向別人借貸購入的股票,亦作出承諾這些錢可以變做公司股權。

後來鍾先生求助好朋友那陳先生,陳先生看好這生意,但也是資金不足,Wang先生也可能就是資金來源,雖然可能其後取得大筆資金,但是卻因為先前的承諾,又或是公司擴張得太快,陳先生沒錢還也不願給股票,雙方就把事情擱置起來,但最後由於快上市,為了解決問題,可能最終就決定履行承諾吧,造就了Wang先生的大賺吧。

我最討厭就是現在的財經翻譯者不去翻譯出那些國語拼音人的中文名,這Wang先生因缺乏資料就難以找出。我認為問一問一個名稱要多少天,還要相關於二十多億的股票的銷售,為何不認真一點,查清這些人的名稱再賣?況且有些人的名稱亦不難找出。

下一次我嘗試會找出來。敬請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52

土豆網重新提交修訂版SEC文件 重啟上市進程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9/3NMDAwMDIzNTc3NQ.html

綜合媒體報導,北京時間4月29日,土豆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重新提交了最新修訂版招股說明書F1文件,重新啟動上市進程。重新修訂的招股書主要對風險因素和相關數據等進行了更新。

去年11月,土豆網向SEC遞交IPO申請,後因土豆網創始人王微深陷與前妻楊蕾的財產分割糾紛,其上市計劃再無進展。

在土豆網提交的修訂版文件中也對其與前妻楊蕾的財產糾紛進行描述,楊蕾要求獲得王微持有的全土豆(土豆網上市主體)股權的76%,法院已經限制王微轉移、處置他所持有的全土豆的38%的股份。

土豆網還在修訂的文件中披露,到2010年年底,土豆網已擁有7820萬註冊用戶,每日平均視頻上傳數量已經從2007年的1.6萬個增加到了2010年的4萬個。

正望諮詢CEO呂伯望認為,土豆網此次提交修訂版本的招股說明書文件是其上市進行中較為關鍵的一步,意味著土豆的上市步伐加快,或將在近期一段時間完成。亦有相關投行人士表示,土豆網應該會在5月份上市。

此外,其招股說明書未披露ADS(美國存托股票)的發行數量、發行價區間及與普通股的折算比例。

2010年11月15日,土豆網向SEC提交的招股說明書顯示,該公司擬赴納斯達克上市,計劃募集1.2億美元,股票代碼為TUDO。作為董事會主席暨CEO的王微持股13.4%。王微成立的家庭基金First Easy Group持股1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14

反對證監會修訂物業估值的建議

(謝網友Clark0713的提醒,已刪重複部分。)

(1)

證監會在4日前(8月24日)發出一份修訂《公司收購、合併及股份購回守則》的文件,內中有3條建議,其中第1條建議值得注意。

原建議為「在對持有重大物業權益的公司作出要約或在進行證券交換要約時(如要約公司持有重大物業權益,必須就物業進行估值。」,但現時執法人員認為「探討是否適宜修訂這項規定,使其只適用於要約人為關連人士的要約」,據文件稱,理由如下:

「5. 規則 11.1(f)屬強制性質,是香港獨有的規定。英國、澳洲、新西蘭、新加坡、南非及馬來西亞等其他司法管轄區雖訂有與香港相若的收購規例,但並無對等條文。

6. 規則 11.1(f)自 1992 年《收購守則》首次作重大修訂時起實施,當時地產公司差不多佔恆生指數行業比重的四分之一。時至今日,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的概況已有所不同,地產行業在恆生指數中的比重已大幅下降。

7. 近年有市場從業員提出關注,指規則 11.1(f)所施加的責任構成過分沉重的負擔或並不適當。

8. 另有意見認為,規則 11.1(f)的強制性規定或會引致要約過程(特別是在要約時間表方面)出現實際困難,尤其是在非應邀提出的要約中,受要約公司可能會因為其物業的數目眾多及處於多個地理位置而難以在有關文件的發送期限前完成所有物業的估值。

9.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執行人員理解到部分從業員關注規則 11.1(f)有時可能會構成過分沉重的負擔,因此已在某些情況下放寬嚴格執行該規則的做法。

這些從業員指出,即使某些資產(例如採礦公司作為冶煉或儲存用途的物業,或道路等基礎建設)可能在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內列明為「樓宇」或「工廠及樓宇」,但在計算 15%的界線時亦不應視為物業資產。執行人員同意,在某些情況下嚴格執行規則 11.1(f)或會構成過分沉重的負擔,故現時會按個別情況決定有關事宜。這個方針反映於2007 年 12 月發表的《應用指引 7》內。」

故他們建議修訂修文,把需要重估物業對象由全部收購變為:

「(i)要約人為關連人士的要約(不論是強制要約或自願要約,包括私有化要約或建議);

(ii)清洗交易寬免申請人為關連人士的清洗交易;

或(iii)涉及須依據《收購守則》規則 25 獲股東批准的特別交易的要約或清洗交易。

就此而言,關連人士指:

(a)本身或連同與其一致行動的人持有受要約公司 30%或以上投票權的人士;

(b)受要約公司的董事;

或(c)與或被推定為與屬(a)或(b)類的任何人一致行動的人士。」

(2) 

筆者認為,雖然有其道理,但原因站不住腳,因為:

1. 香港地產類上市公司,不論以香港及國內為基地,仍然較多,有些公司其實雖然表面上是經營一項業務,但實際上卻包括房地產,市值佔比仍不低,但其他地區的上市公司較多元化,例如澳洲以礦業為主,且不集中於地產上,所以仍應該保留此獨特規定。

2. 如果此恆生指數比確是有此情形,但香港地產上市公司的數目仍然不斷增長,且有部分本經營其他業務的,亦有經營房地產,故實際上仍有地產業務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數,所以不應用狹隘的角度去觀察。

3. 有一份估值報告至少對小股東有一定的保障,現在新規則只要採取適當的方法,關連也可變作不關連,就不用出估值報告,變相可以以偏離價值注入。這是一項只為行事方便而設,但不理會小股東權益的行為。

4. 上市公司買入一件資產不是應該作審慎考慮,就算地方偏僻,也應讓股東理解該部分物業的價值才購入,需然多費時間,但是會獲得更多股東的支持。現在取消這估值報告,是不是想減少審慎考慮,增加經營者一時衝動的行為,甚至想向小股東隱瞞資產價值?

5. 筆者亦理解執行人士的困難,故認為在礦業公司的角度的物業值得放寬,因為他們本身不是經營物業業務,但購入地皮或物業作為發展之用則應維持現狀。

因為香港人對隔山買牛的知識仍不是很廣,加上香港極多上市公司的財技上極為高端,如果他們利用這條規則,把大股東手上的資產,暫時轉給第三方,由第三方把物業注入,也就避過這規定,這樣他們就可以利用這新規則的漏洞來騙取小股東的金錢。

這部分上市公司可使用之財技方法就是先大手供股或認購可換股債券集資,然後利用獨立第三方把地皮注入,避過重估規定,以高漲的價值注入地皮資產,加快他們竊取公司資產的速度,使手上的股票變成無成本,故他們可以無限制賣出股票,從而會使向下炒這動作更盛行,使香港投資者對股票失去信心,從而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所以我建議以物業為主的收購對象應保留此規定,而其他公司則可適用此豁免。

(3)

至於他們提出的3條問題,我建議回答如下:

問題 1:你是否同意規則 11.1(f)應予修訂?如不同意,請說明理由。

同意。因為這可以讓部分礦業公司收購加快進行。

問題 2:如你對問題 1 的答案是同意的話,你是否同意現時提出的建議,即只有在要約人是關連人士或有關交易涉及須依據規則 25 獲股東批准的特別交易的情況下,規則 11.1(f)才應適用?如不同意,請說明理由。

不同意。因為這有機會損害小股東的權益。

問題 3:你是否同意對規則 11.1(f)的建議修訂?如不同意,請說明理由。

不同意。部分上市公司或會利用漏洞,以獨立第三方名義,把高漲的物業資產注入,使股東資產無形受損。

這項諮詢在2011年9月26日截止,希望大家就這條規定作出適當回應,網址如下:

https://www.sfc.hk/sfcConsultation/TC/sfcConsultMainServlet?name=TMRPropVal

為避免股民權益受損,請網友發揮力量作出適量的改進,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79

先傳媒(0550)及匯星印刷的估值(全部完成及增補大量資料,再修訂更正)

(1)

我上年寫過一篇批評所有評論者的分析,但之後因為太忙無續寫下去,上一年還寫「我是看長期,但是派息太低,我不喜歡派息低過5%的股票。航空雜誌我知道有前景,但是我認為一定要有機會讓我買回,但不是現在」,結果發覺原來已經不知不覺1年。

筆者近來見股價低,略計派息,跌到1.9元,當年計計,包括特別派息,發現已接近7%就部署買回了,那時候我是眼看買盤是1.92,賣方是2.05,差價太大,那我就慢慢掛上去,後來那幾天沒有甚麼成交,但慢慢在升,是我慢慢托上去的,終於掛到1.99元的時候,我眼看當時有少量賣盤在2.02元,原本我是有財力全買下來,但因為種種原因,買下了一部分。後來我確實真是沒有資金需要,就狠心又掛2.05元,但賣盤去到2.09元,發現良久都是只有2,000股2.08元,於是我膽博膽,就掃2.08元和2.09元。在復牌後,我發現仍未到價,於是在星期五再掛3塊錢又買了很少量。

經過一輪增持下,這股已佔本倉的總值22%,以這價錢來說未來我相信還會繼續增加,但還是要看作價而定。

(2)

這公司在2月23日晚上宣佈業績,盈利大增10.35%,至1.73億元,每股全麵攤薄盈利54.04仙,派發20仙股息和20仙特別股息,合計40仙,加上中期派發6仙股息,派息合共46仙,扣除特別息為26仙,現價市盈率5.44倍,為股息率分別為15.59%及8.81%。

這當然是一般財經記者的寫法,但是我們嘗試把全部東西拆開,也許能看到較多的東西。簡單來說這家公司業務主要分為兩部分,廣告業務和印刷業務。

1. 廣告業務:

這部分可分為航空及報章代理業務及招聘業務。

a.  航空及報章代理業務

這部分2002年劉竹堅入主後不斷擴大,初時為中國日報和大公報擔任法定公告代理,1年後不再參與大公報的代理

2004年2月,該公司獲得東航的廣告代理權、2004年7月又獲得南航的廣告代理權,2005年7月和南航訂5年的合約,2010年又續約5年。在2006年,東方航空其後亦與之深化合作關係,在此前或此後亦取得菲律賓航空的代理權。

2010年,這公司再獲國航及中華航空的廣告代理。2011年6月,分部又取得上海鐵道的廣告代理。然而,這公司稱,由於溫州高鐵意外事故影響到高鐵乘客量,亦令高鐵與空運爭相成為最受歡迎長途交通工具之競爭勢頭放緩。有見及此,所以該項目現正加以評估和審視,務求這業務維持穩健勢頭。

這部分公司曾想把之獨立上市為先傳媒,但其後因公司稱航空廣告業務之業務景況已迅速改變,最終並無分拆

筆者想當然,其原因可能是東航的廣告業務在2010年7月屆滿,為股東的利益著想,所以想趁盈利高峰,估值最高時上市,又或是並讓利予其他特別的股東,以獲 得繼續合約,這和其他外資賭業上市公司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其後終於成功續約,另外據其2009年年報稱,「及至第三季,對地產、汽車及優質消費產品的需求 開始反彈,在第四季時相關需求更見蓬勃,帶動此部門取得有史以來最突出的第四季成績」,可見業務發展成功,在價值仍能提升下,故打消這念頭。

根據壹週刊在2002年的報導,其代理的雜誌,以上擔任廣告代理的雜誌當年已由劉竹堅控制,所以我認為當年羅氏家族讓出管理權,由劉先生成為大股東是優於一位只有傳媒經驗的周融先生。

另外,筆者認為當年劉先生這種行為實在是太偉大了,把這些業務幾乎無代價讓給上市公司,亦把全副心力放在公司經營上,不是像部分上市公司老闆般檯面一盤蝕錢,檯底一盤賺錢。

雖然當中可能讓股都是私下協議,有其他重要股東制衡才放這些賺錢生意進去,但是就算這樣,總好過是沒有這樣做。受股民信任的公司,是必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的,但這種代價換來的應是股民的支持,估值應該其他公司高,但市場上實在是要有亮點才能認為是好,卻看扁這家幹實務,但對股民極佳的公司,這才是香港股票界的悲哀。

我認為,買了一家上市公司,就要為公司賺錢負責任,不是大玩財技,把一些不具前景,價值極貴的業務注入,騙盡股民的錢,這才真是過份。但是如果對這些人施加過多限制,反而有礙香港股票市場的發展,這真難判斷

可能有人說我是股票道德塔裡班,但確實有這樣的公司,估值又有,增長又有,派息又好,為何不去支持它,還要看那些垃圾財經雜誌,看技術分析,找一些不知所謂的股來買嗎? 我真是覺得浪費時間。

事實上,我真是在浪費不少時間在這些老千雜誌中,現在連經濟日報也沉不住氣在imoney、在投資理財做了,反而生果係報業那些股,雖然有部分我是真不認同的,但是有部分,我是知道他們真是有心人,所以還有些憧憬。

b. 招聘業務

至於香港的招聘業務方面,早在其在1992年出版Recruit開始,上市時亦以此為核心,加上網絡為估值催化劑上市。其後在劉竹堅入主後,廣告代理業務逐步成為重心,這部分成為較次要,只成為收益部分來源。

其實2007年,馬來西亞的Job Street曾經以1,500萬買入20%股權,1年後,Job Street以1元認購公司2,625萬股股份,並把其香港業務以原價出售回公司。不過,其後公司因這分部當年曾虧損,以及趁業績大好的關係,在2010年進行1,411.9萬的減值

因以上股份有3年禁售期,故禁售期已於約半年前屆滿,或者因為這原因,該公司近日加強在報紙宣傳公司投資價值,以增強知名度,方便這公司出售股份。

在中國招聘業務方面,2000年,公司已經開始進入中國招聘業務,但其他因大幅虧損,故開始退出,集中資源搞好香港的生意。在2005年又有第2次嘗試在中國內地發展招聘廣告業務,複製香港的成功模式,再投入5,000萬把這業務發展,但因為發展太快,加上競爭激烈,虧損亦高,影響公司盈利,在到達投入上限後,2007年宣佈大幅削減在中國的招聘廣告規模。

2. 印刷業務

這部分業務上市早在2005年開始,經過一輪股權增增減減後,其後分拆成匯星印刷(1127)上市,現時主要是為外國出版的畫書藉及教科書進行印刷。

從招股書可見,其核心成員實是劉竹堅先生當年曾控制,並在1997年上市,後在2000年2月售予莊士系的的勤達印刷的管理人員。從上面連結的公告可以看到劉竹堅先生當年已和現時先傳媒主席溫先生合作了,所以可以見到,這只是當年勤達業務的延伸,劉先生只擔任這公司的職務,可說是再續前緣,把勤達的業務搬過來這面做,結果勤達衰敗了,連年虧損,要不停供股及找尋新的業務來源。在這個角度上,買一家新公司,必要購買其管理層,不然就只會買人空殼。可能就好像這位先生的不幸又幸運的例子

(3)

講了一輪廢話,不如入正題。這家公司近幾年營運情況如下,可以見到公司兩項業務的營業額盈利近年均保持逾30%的複合增長率,雖然公司稱,「本集團以穩健財務狀況步入動盪不定的二零一二年。集團致力在嚴謹現金流管理與創造長線價值兩者之間取得合理的平衡。集團亦不會安於現狀而固步自封。本集團將繼續審慎評估各種機遇,善用本身之專業知識範疇來壯大收益基礎,致力為股東創造最大的長線價值。」,可以見到其保守的取態,但是我相信廣告業務應能維持到雙位數的增長的。

這家公司的價值,可分為3部分:

(1) 這部分以相香港股票市場相類近的中視金橋以預期盈利增長30%的估值計,這公司近年能保持相若盈利增長,大約7.2倍計算。

(2) 印刷業務的估值: 其實不太吸引,只是一般工業股能做的東西,但未來或者會開拓外國書藉的中國代理業務,但是根據全年業績所述,尚未見到成果。所以最多估值都是6倍左右。

(3)由於公司不停派息,估計現金是真的,所以我們亦會計算在內。

關於(1),可以參看下表,筆者估計估值大約9.96972億元。


關於(2),可以參看下表,筆者估計估值大約2.15876億元。


關於(3),可以參看下表,筆者估計這數字大約1.43295億元。


三者綜合來看,這3項業務合共值13.56144億元。

(4)

這數還要繼續。以股本數目及估值作計算,我有4個基本假設:

(1) 在購股權不行使情況下的估值。

(2) 在購股權以平均行使價1.23元行使全部1,330.4萬股購股權的估值。

(3) 當現價2.93元全數回購Job Street及正減持中的陳氏家族股東的股權合共46,365,333股的價值,約為1.36億元的估值。

(4) 2和3情況綜合的估值。

從最基本的情況下,估值連股息已達4.23元,較現時股價高接近40%。如果行使購股權,估值會下降約3%,如果回購股權,估值會提高全部購股權行使及回購股權,估值能提高5%,如果兩樣都做,估值都會提升1%以上,所以如果能回購他們股權,能減少沽壓外,也是有利股東的行為。以我基本回報目標40%,這價屬於較高水平,但因股價空間尚有,故應該繼續持有。


(5)

讀者天知問,「第二是如果匯星估值有3.6億,那會比先傳媒還便宜,買後者不如買前者。」

那我們不如看看下面兩表表,如果以匯星為一獨立公司來看,因公司有負債,另上市公司屬有限公司,不應加計負債價值,故這估值是公允的。



如以此兩家公司水位來看,如以先傳媒最保守估值計,仍是先傳媒較便宜,水位至少10%,可參看下表。


另外,這兩家公司性質亦有不同,原因如下:

1. 匯星因為始終第一年上市,盈利或有水份,所以暫不可作準,但管理層質素非常好,所以暫時仍可以此價看待。

2. 因為印刷仍屬於工業股範疇,好受環境的衝擊,不應該超過6倍以上的估值。

3. 印刷行業仍在都萎縮,未來人力成本和紙價上升的大趨勢是極難改變的,故此成本壓力會增加,長線來講,如外國書商不肯加價,其他對手又肯做的話,只能面對被搶單的命運,不然實際只是要靠炒紙才能賺到錢,做實生意只能面對毛利下降的困境。

4. 這幾年的增長,只不過他可能搶了其他同行的單,例如中大,例如勤達咁,所以仍然維持到增長,但上市後命運難料,公司也提及,「展望未來,全球出口市場於來年將要繼續面對多重挑戰。」,可以見到其實未計樂觀。

5. 如果真是要買的話,他增長前景無先傳媒咁好,買它只是博它估值回歸。但買先傳媒則可投資其至少3至4年雙位數的增長前景,這超過未計股息30%的估值溢價,以及其財務情況較匯星好出不少。

6.  兩者的生意有別,先傳媒簡直是現金牛,資本開支也不高,所以極易積累現金,有能力繼續派發高股息。但匯星除非開拓書藉代理當務,否則其營運情況卻是接近相反,嚴格來講營運上變了炒紙股,那我不如直接買紙股好過,還方便快捷,但這公司唯一好處就是派息很高,所以對紙股對比較難決定,但對先傳媒不難抉擇。

所以照實業來說,我很少會買這家公司,但以上市公司地位來看,殼價都3億了,現價就是買它上市地位也便宜,不過就是這角度,可以認為老闆真是會有心把公司搞好的。

(6)

花了兩天多個小時,來寫出這個值得買的結論有點無謂,但只是想證明給一些上一年寫過這隻股財演及著名博客看,這看來才叫做分析,你那些因為急升才瞄這隻股的人請你不要當我這個讀者是無謂人,不同一般見識。

其實,我滿欣賞這公司的創業精神,特別是前主席劉竹堅在2002年專訪這一句,「我只係想做導演,唔想參與演出」。從他發展多年的歷程中,可以見到他是把握機會,努力做好,就算投資失敗,在損失過重時毅然退出,在成功的方法上不斷發展,終於由一家接近破產並賣殼的公司,達成連續9年不斷成長,轉主板上市,並發展成為2家主板公司,亦為股東帶來不良好回報。此外,亦為未來人才發展鋪路,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擴張帶來最重要的動力。

未來而言,只要公司在2015年前做好航空廣告業務,業務這幾年應能穩定成長,並努力投放小量資源開拓幾項未知的領域,成功則大手加注,失敗就退縮,應能開拓到新的盈利範疇,繼續維持輝煌。筆者自道,只要估值未達我所願,所以我仍抱堅定信念持有這家公司多幾年的,希望管理屬繼續保持低調,正如我這個網站一樣,我只喜歡在幕後做事,不喜歡出頭,默默的去做,就能做好成績,也總有會有人賞識,有出頭的一天的,根本不用多作宣傳,沒有人支持,我拿真金白銀去支持,這就是筆者對你們努力的代價,不用說甚麼。

我建議,如果公司現金充裕,不如一氣回購Job Street和其他欲出售股東的股票,並分發部分予員工,這樣能減少市場沽壓,提升每股盈利,使估值能夠更高。公司職員也能受激勵,使他們一定有動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為公司另一場大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人才才是一家最重要的資產,希望公司能夠繼續重視。

延伸閱讀:

1. 羅嘉瑞周融互片熊貓爭奪戰上演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6614

2. 市場攻略:
劉竹堅只想導演不願出鏡

http://www1.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021103&sec_id=15307&art_id=2924230

3. 1010job精英招聘果然撤出了

http://www.cuiwenyuan.com/shanghai//archiver/view.asp?id=821

4. 才庫媒體   擬進軍歐非

http://hkstockking.com/News/Detail?articleId=15876057&issueId=20111209&backpage=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32

關於《公司(修訂)條例》草案第 399條修訂公開信 若缺齋

http://dodderer.blogspot.hk/2012/06/399.html
公司(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委員、各位立法會議員及各位市民:


欣聞在公司(修訂)條例草案中,於核數師責任 (Clause 399 of theCompanies Bill, Offences relating to contents of auditor's report) 上作出公平而必須的修正,而且更應明文確定核數師對於投資者的疏忽(Negligence)與魯莽(Reckless)責任,若有關修正通過必會對香港商業環境造成正面影響,進一步維護金融活動各參與者間權利和義務上的公平性;

疏忽或魯莽

在普通法下,作為理應維護金融資訊可靠性中重要的一環,核數師每年都從公司營運所得、亦可說是由股東口袋裡賺取豐厚而穩定的收入,然而令社會人士尤其小股東頹喪的是,形象上彷彿是公平維護者的核數師在疏忽或魯莽所負的責任實質非常有限;

這還是應歸咎於Lord DenningCandler vCrane, Christmas & Co一案中對核數師過份仁慈:因顧慮到可能令核數師承擔所謂過大的責任而不用為「他們(核數師)不知道會依賴其核數報告者」而負責,後者竟包括了小股東等最應受保護人士!

Lord Denning的決定若從核數師一方看可能會覺得欣慰,但從社會整體而言則有欠公平:或許LordDenning是低估了核數報告對投資決定的重要性,然而對於提倡「先了解、再投資」多年的政府而言,當應知道經核數師審核的財務報告可說是小投資者了解投資目標的最基本、亦是最重要的資料來源,亦難怪香港交易所耗費大量資源為投資者設立方便的《披露易》,經核數師審核的財務報告對投資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核數師在發表報告意見時固然如Lord Denning所言不知道那一個人會依賴其意見而作出投資決定,然而無論具體人名是誰,依賴核數報告作出決定的「投資者」是一必然存在的群體,其理有由我們不會知道何時何地有那一位路人在路上行走,但作為司機都應照顧所有使用同一路面行人安全的責任一樣即使當駕車時如Lord Denning口中的投資者一樣不會知道路人是張三李四,故要核數師為這一群體而負責並非如LordDenning當年所想過於廣泛;

既然司機要為其疏忽或魯莽行為詞成的損失而負責,作為股東心目中維護財務資訊可靠性的核數師豈能自甘後人?

權利與責任

雖然核數師的酬金不是由這班不知名的小股東親手交到核數師手上,然而說到底核數師酬金也是由公司營運所得撥出,亦即是便股東們的收入間接轉到核數師手上;

社會的公義當重視權利與義務平衡,核數師享有每年在股東身上賺取豐厚而穩定的收入,但竟對因付出核數師酬金而在股息以至股價上受損的股東不用負責是否太不公平?而小股東正是所得資訊最少、只能依賴核數師報告以及零碎的公佈而投下血汗錢,卻是最應受保護而不獲保護的一群!

既然股東是必然存在的群體,以真金白銀買入股票才算是股東,將股東定為所謂核數師不知道會依賴其核數報告者在現今社會實已不合時宜,從公平角度核數師固應為其疏忽或魯莽而向其金主負責,在政府提倡「先了解、後投資」為投資金科玉律下,加強核數師不會因疏忽或魯莽而發放錯誤資訊誤導群眾也是必須措施,否則這政府宣傳多年的原則關鍵資料原來不是太可靠豈非只是空文?懇請對此重要的維護市場資訊原則作出額外規定;

故意的誤導

在今次公司(修訂)條例草案 399條中最值得支持的自是對於核數師故意(Knowingly)誤導加諸刑事責任,可說是為全球金融規則作出典範,配得上爭取香港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決心!

試看近代最大商業醜聞安隆(Enron)事件後美國雖通過沙崩咬脷法(Sarbanes-OxleyAct),雖然引入第404條令公司管理層為財務報告簽署並負上責任,但對於事件中處極重要角色的核數師只是單單加強其權力,希望其更有效調查公司實況,然而對於作為重要幫凶的角色竟無增加應有責任實是一大失策,今次公司(修訂)條例草案實是此範疇的先行者!對此只有絕對的支持!

邁向更公平

雖然今次明確增加核數師對故意行為的責任、又或果明定疏忽或魯莽對投資者的責任必會引起核數師為保障自己利益而以諸多藉口奮力反抗,然而上文想已清楚解釋過往核數師只是在吃權利受盡保障、責任卻不成比例地輕的「大茶飯」,今日的修訂以至建議都是扭轉過去對核數師的過份偏愛而已,希望社會各界能堅定信念莫因核數師的阻撓而卻步;

部份核數師聲言其也有能力不及、不應為其疏忽或魯莽導致的損失負責更是駭人聽聞!若核數師是如其口中的無能、又或明明有能卻不盡責完成其檢核的責任,那為何值得每年獲取這保證利潤?

想在公平社會裡群體眾多,核數師只是其中一員而非必須受盡關愛的異常個體,雖然略減其吃了多年的輕鬆「大茶飯」、令核數師在賺取收入時負上相應責任會有點難受,但對於其餘群體才是更公平,而這公平的環境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是次公司(修訂)條例草案的修正實在是邁向正確方向的第一步,亦希望將來能繼續步步向前!

後記

討論區以至Facebook上與眾會計界同業作友好討論,亦有不少啟發、補充;

(1) 對於建議中的資源分配問題,最易以經濟學上的最優狀態作分析;

經濟學上最常用兩最優概念為柏利圖最優(Pareto Efficiency)及加多.卡死最優(Kaldor–Hicks Efficiency),前者是指當不能令其他人不受損害才能令社會上一位仁兄獲益、後者說令其他人受損沒所謂,只要這損失不及得益者獲利大便行;

然而在現實中如柏利圖最優般理想的情況不多, 較常見的還是加多.卡死最優:在衡量同樣資源落在不同集團上何者得益最大、使用得最有效率,上文的建議說白了便是將利益從已過份富態的會計師手上流出,以營造更可靠投資環境而令社會各界得益,於所謂加多.卡死最優是沒有疑問的;

然而在法治社會單單是加多.卡死最優並不是從過份富裕的一群手上轉移資源的藉口,還要看看是否合情合理,否則便是極端主義了!當然,是次建議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在權利與責任一節已詳列核數師在享有豐厚收入保證下對於其真正金主(股東)的疏忽或魯莽責任少得太不成比例,若股東因害怕錯信核數報告而影響投資最終不但損害金融市場亦會影響各生產環節獲得資金,可說是損害大矣!

將核數師由獲益大責任輕拉回權利與責任平衡線上絕非不合理,而能令社會上其他集團獲益、金融市場健康發展,可說是加多.卡死最優的最佳實踐例子;

(2) 有不少會計界朋友有點過敏:當見到有建議核數師須從以往安逸地袋袋平安、轉而須為其工作過失負上相應責任尤其刑責時不少都會有點過敏反應,但細看政府建議似乎這班會計界朋友有點過敏;

須知法律責任有民事與刑事之分, 相對而言前者舉證較容易、後者遠為艱難,若說是故意誤導須負刑責就是再保護自己利益的核數師也不好意思說不合理,但對於疏忽或魯莽可能引起刑責上將兩者劃上等號卻是有點過敏;
 

民事或刑事上的舉證差異最經典例子莫如帝國著名的果汁先生殺妻案,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舊文《法律通識題材俯拾皆是(七) - 民事與刑事 》;而在核數師角色上須向作為金主的股東負上民事責任早已詳盡分析,而新加上的刑責卻如果汁先生他殺(Homocide)一樣須屬可控刑事責任,但在控方不能盡數舉證所有疑點(Proof beyong All Reasonable Doubt,即俗語所謂疑點利益歸於被告)下亦不能構成刑責,政府的建議只是將以往的最高責任限制移去以令核數師須為離譜的魯莽行為負責;

核數師向來都只是要求提供Reasonable Assurance而非Absolute Assurance,所針對的只是核數師偏離Reasonable Assurance多少而設定罰則上限,將魯莽可能負上刑責說是犯點錯便須洗屁屁唱《友誼之光》未免見風就當是雨得太誇張;

(3)  具體而言可有4種情況:

(1) 會計師做足功夫 - 不出事自然平安大吉
(2)
會計師做足功夫 - 出事都不算負刑責 (大多數會計師的的錯誤疑慮)
(3) 會計師工作有遺漏 - 不出事算你大命
(4)
會計師工作有遺漏 - 出了事便是活該! (亦是今次立法重點)

 在專業問題一般所用的所謂客觀測試(Objective Test)是在一典型同業(今次是Reasonable Accountant)眼中有關行為是否合理?若然則屬於情況(1)、(2),無論是否有問題都不致負上刑責,若一般同業認為這是粗疏了便屬(3)、(4)的怨不得人範疇;


試舉一例:有云audit sampling中當只抽年中某幾日便算了事自然不妥:因為Reasonable Accountant會認為抽樣應隨機、有代表性,而且問題最大往往在年底,若單單抽查某一沒代表性時段便是有問題;

進而,如果抽查的樣本發現了問題,Reasonable Accountant會認為應增加取樣(Expand Sample Size)及/或向客戶查詢問題,如果發覺有問題而不擴大調查面亦不跟進也是不合理;

萬一出了問題,如果核數稍能提供其的確做了合理的抽查,即使不幸有問題的樣本正正是其查核以外範圍亦難以構成刑責(情況2)

然而如果該核數師沒有進行一般同業認為合理的工作,當有問題時豈能再推卸?對此類行內稱為放飛機的可怪不了人吧(情況4)



(4) 在討論中遇上最令人失望的時刻莫如論者不是以事論事,而是以攻擊對方出身為主,當對方不是會計出身時便罵曰既然不是行內人懂什麼,對於本老頭這種曾從事會計的罵得可更嚴重:罵不肯單方面維護會計師權益的本老頭背叛自己出身!


根據這「兩大邏輯」,簡單而言是只要作出對會計師立場不利的建議(雖然對整體社會有利亦更公平),無論理據為何也是你錯!

更推而廣之往後無論辯論、議會還是法庭運作都簡單得多:不用收集理據加以分析,只要雙方拿出履歷比對便能得出較精英一方獲勝,這不用相爭的社會實在是非常河蟹、幸甚幸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67

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修訂:中國可能增加混合動力汽車補貼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776

彭博消息,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昨日在人大會議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政府秉承「求是,務實」,推動混合動力汽車和其他節能汽車發展而絕不僅僅只是推動電動汽車發展。

「空氣質量如此差,我們也很著急,現階段可以大面積實施的就是節能汽車,其節能減排效果要好於新能源汽車,節能汽車關乎眼前,新能源汽車關乎於長遠,這兩者一定要相提並論,不能偏廢任何一方。」

對於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修訂問題,苗圩說「雖然該計劃需要和財政部以及其他政府部門進行協調,但是政府上半年將試圖介紹這一項經修訂的政策。」

對於中國汽車發展的前景,苗圩部長認為,

「新能源汽車是未來」而「節能汽車是現在」。

新能源汽車在過去幾年屬於中國汽車行業最熱的話題之一。相對於國外對新能源汽車的定位,中國更多的將新能源汽車等同於電動車。在2010年5月,國家相關部門就出台了《關於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補助標準根據動力電池組能量確定:插電式混動乘用車最高補助5萬元/輛,純電動乘用車最高補助6萬元/輛。這個通知帶來的效果低於預期。據彭博新能源財經顯示,儘管中國政府預期在2020年實現銷售500萬輛電動車。但是,在2012年汽車經銷商僅售出了12,791輛

中國政府的這一意向或許會給豐田公司銷售最好的混合動力汽車帶來很大的收益。苗圩部長預計,至2015年累計電動車的銷量將達50萬輛。但是位於倫敦的亞洲智能汽車公司主管Ashvin Chotai認為,

「即使目標和模式無法得到滿足。但是在現行的政策下,這種提議是很容易被接受的。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政府是否會降低目標或者擴大混合動力汽車的利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38

美國參議院通過移民政策修訂案 一張圖詳解如何根據新法案拿綠卡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428

昨日,在經過數月的兩黨談判後,美國參議院通過了移民政策修訂案,法案獲得共和黨14票支持,以及全體民主黨54票的支持。該法案由一個4位共和黨參議員和4位民主黨參議員組成的集團聯合提出。

雖然兩黨參議員計劃繼續施加壓力,但是要想在眾議院複製參議院通過這一方法案的路徑,這將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亞利桑那州共和黨參議員John McCain是法案的作者之一,他表示,他和其他法案支持者將與商業機構、宗教團體和其他有影響力的支持者一起努力說服眾議院全面接受這一立法。

「這將需要那些完全支持這項立法的不同團體聯盟的支持。」McCain表示,2007年他領導了一場失敗的移民政策改革。

參議院的提案受到眾議院的反對,尤其是關於1100萬美國非法移民獲得合法身份的規定。許多共和黨人傾向於,在議會考慮以任何形式為非法移民提供合法身份前,邊境安全措施必須發揮作用,並提供相關的證明。

黨派內部固有的差異也會影響眾議院的決策。不像在參議院,大部分民主黨人至少需要6名共和黨人的支持才可以通過法案,在眾議院,共和黨人只需要內部絕大多數支持就可以在沒有民主黨人支持的情況下通過法案。

下面是新移民法案對現在和未來的移民勞工的影響示意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48

一個買方研究員的思考 修訂版 來復士

http://xueqiu.com/9468474097/24952432
之前寫了一篇有感而發的隨筆,一個買方研究員的思考,沒想到引起這麼多朋友的討論。不論是讚揚也好,批評也好,能夠得到大家的關注,還是非常的開心。
有很多朋友提出了很好的建議,現根據這些建議做一些精簡和充實後重新編髮一篇,供大家參考。
此次增加了關於水電的看法,之前沒有寫水電主要是覺得水電比較清楚,後來發現還是值得寫一寫。之前看過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入水電相關部分。
水電部分已用======雙劃線做出了標誌。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完全是投資者的一種交流。
----------------------------------------------------------------------------------------------------------------------------------------

一個買方研究員的思考 修訂版

最近,不少成長股到了50倍甚至更高的PE。不少人說,把估值搞到50倍就能脫離估值的紅海,歡快地暢遊。還有人說,如果看基本面,你就輸在起跑線上,如果看估值,你就2了。

至於理由,只要股價還在漲,那是信手拈來的,轉型、大趨勢、買未來嘛。總之,那架勢就是「要用一生去等待」。老實說,「一生去等待」讓我想起「死了都不賣」那07年很火的歌詞。不過,資本市場不是愛情。他那些禁得起時間檢驗的法則總是一遍遍生效。樹不會長到天上,地球引力永存。

WHY?

假設一公司未來5年利潤長10倍,之後每年利潤增長10%。這個其實是個只有極少公司能做到的極強假設。但即使這樣,50倍的PE5年以後也只能下降為5倍。當它變成一隻非成長股之後,應該給與10倍的估值,所以其股價空間是5年1倍,大概不到15%的年復合收益率。

如果一個標的現在是10倍PE,每年10%左右的利潤增長,有穩定的分紅,5年以後估值還是10倍,那麼他的市值增長,加上每年6%左右的分紅及其再投入,投資復合收益率是14.2%左右。

顯然,兩個投資結果其實差別不大——這就是地心引力。

「不論多麼好的標的,多麼快的增長,只要價格足夠昂貴,他就不構成優質的投資機會,高成長的優勢會被高價格消耗殆盡。」

我沒有統計過50倍以上PE股票(拋去微利的)最後的走勢都是什麼樣,但我可以肯定,如果你做過這個統計,一定對這些玩意心存畏懼。高估值不是隨便能給的,在成熟市場,只要沒發瘋,就只有極少數公司,比如QQ能有這種殊榮。

PE的概念之所以流行,是因為他最直觀的反映了收回投資大概所需要的時間。遺憾的是,很多人其實沒有年度時間的概念,他們願意把這個時間拉長,給出40、50、80甚至100的估值。

從1929年到現在還不到100年的時間裡,道瓊斯指數的成分已面目全非好幾次,只有可口可樂、IBM等極少數公司還在。公司壽命基本上比人短很多。百年間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等無數事情。大家想想,新中國建立是64年,香港一國兩制的保證是50年,改革開放滿打滿算才進行了35年。而在這些年發生了多少事情,多少事情啊!

所以,50倍,是多麼慷慨、多麼樂觀的估值啊?

我真的無法想像,在50倍PE的時候,要怎樣的去期待戴維斯雙擊,50倍雙擊到100倍?所以,即使利潤真的增長,隨後翻來覆去兩三年熬估值是個大概率事件。

投資者喜歡利潤增速,而利潤增速本身是收入的二次導數,他的穩定性其實是很差的。

歷史上所有的大牛股,有誰在發展過程中沒有任何風險、回落的情況?有誰擁有完全抵抗競爭的「金剛不壞之身」。最常見的反而是高增長兩三年,然後階段性的休息。而一旦遇到階段性的利潤增長放緩、停止、甚至萎縮——這在商業競爭的世界是很常見的,市場立刻就會戴維斯雙殺。

商業是殘酷,充滿競爭的,而許多投資者不願意接受著一點。

我也最喜歡穩定高增長,但這不是現實。金剛不壞之身、充滿鱷魚池的壁壘,一定可以達到的頂峰,都是不存在的,特別是把時間拉長,更是不現實的。《華爾街的華爾茲》統計了百年以來的美國股市,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你以為有什麼能夠抵抗資本主義強大的競爭和套利,那你就錯了。

所以面對未來、面對不確定性,面對風險,我們不得不精明一些,保守一些——這就是安全邊際。

高增長、很性感、越看越喜歡。但其實神華上市80倍,中石油上市開盤價48元,中人壽發行價88倍。更有人曾們打破腦袋思考中船舶到底該不該值300塊,諸如此類。所以,性感不是誰的專屬,他只是市場那一階段的怦然心動,情人眼裡出西施而已。90%的行情是心理因素造成的。驅動因素就是荷爾蒙。否則我們怎麼解釋為何一家公司的價值會在半年內變化幾倍,要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習慣於對短期的信息作出反應,但對於長期的商業價值,往往缺少實質的判斷。簡單說就是不知道什麼東西到底該值多少錢。

前些日子我曾與一個朋友這樣對話。我問**高成長公司現在十幾個億的利潤,你認為他這輩子能做到100億利潤麼?他說,極限狀態下可能會實現。我說如果實現要多久呢,他說可能要8-10年。我說那麼他這輩子能實現200億利潤麼?他說絕對不可能。我說,那為什麼他和我今年就有100多億利潤,明年可能有200億利潤的公司總市值差不多?他說,可能是有點過分了。如果這算是過分的話,那麼那些更高估值,更加離譜,更加沒有利潤的公司怎麼看?

我們熱愛成長,要給成長股以溢價,但這一切都應該基於長期價值合理的前提假設,而不是買泡沫。轉型靠的是實幹而不是扯淡、不是集體狂熱和YY。

我們仔細翻翻歷史,看看多少公司利潤只能維持一、二年甚至半年高增長的?有多少是利潤壓根就沒有僅僅是一個概念的,有多少是火一把然後不知所蹤根本不能給PE的?

PE估值方法,是給那些未來能夠看得清楚的公司的,不是給熾熱的流星的。你跟我說一個公司搞了個遊戲好火爆,然後給幾十倍PE,這是多麼、多麼的讓人震驚啊。

每一次泡沫,保守投資者都會被嘲笑,無非是「out」了而已。但被嘲笑不會死,未來總有錢就在牆角走過去就可以撿到的機會,何必急於一時。那個07年跟我說4,000點是階段性低點的兄弟已經很久沒有聯繫我了。其實,只要稍微有點耐心,每年都一兩個好的買點時期,不是麼?

現在成長股氣勢如虹,創業板火燒火燎,大家對傳統行業棄之如敝履。少有人在股價飆升、飆升、再飆的時候,靜下來想想轉型所必須面臨的風險、所必須付出的時間、代價?我期待這個國家轉型成功,但我也相信,一定是充滿了艱辛磨難的,不可能一帆風順的。第二個,轉型可以在真空中完成麼?沒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如果發生系統性的暴跌,這些轉型的平台在哪裡?第三個,傳統產業難道就一個行業都沒有值得看的了麼?即使所有的行業都不值得看,難道一個行業都沒有哪怕是階段性復甦的機會麼?

比如,電力行業利潤正在暴增的事實,現在卻無法打動投資者。電力不是銀行——他沒有壞賬,電力不是地產——沒有房價下跌風險。電力更不是水泥、鋼鐵——天天產能過剩苦苦PK。

電力是公用事業,是最穩健的投資品種之一,是老巴的最愛。當投資者對自己最喜愛的利潤都視若無睹的時候,這是什麼情緒?這是最悲觀的情緒!

是的,電力行業最近「利空」不斷,電價下調、環境治理、機組利用小時下滑等等。

===================================================================

市場喜歡炒作清潔能源,炒光伏,炒風電,炒天然氣。最瘋狂的時候,一條十幾公里的管子,就能給幾十億的市值,這破管子真是比城市地鐵還值錢!

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光電的到來需要時間,風電最終佔比有限,天然氣不但價格昂貴而且根本沒有足夠的量。但這些先天缺陷都沒有妨礙市場瞎炒、熱炒。

實際情況是,我國只有水電、核電才是未來能源結構轉型中才能夠起作用的巨擘。只有水電核電有量且用得起。我敢斷言,未來3-5年時間內,指望其他新能源大規模上來都是扯淡。

而真正這些具有價值並值得長期持有的能源資產,在二季度,卻被市場瘋狂地拋售。比如水電資產中最為優質的國投電力。我敢說,國投就是巴菲特最喜歡的資產。老巴看了,肯定流口水。

國投作為雅礱江開發的主體,擁有控股51%的地位。整個流域的開發權,是一種特許經營的壟斷。2012年它資產規模1,400億,一半左右是在建的水電項目(無法貢獻利潤),另外一半資產中,則分別為優質水電和火電資產。

在2012年10個億左右的淨利潤中,該公司80%以上都來自水電,火電基本處於微利狀態。所以,國投2012年的利潤基本上就是由其1/4的資產貢獻的。未來幾年,隨著在建水電機組的陸續投產——在建工程陸續變成水電資產,其水電發電能力將翻翻增長。結合流域自身調水能力的增加,2015年左右,毛估估僅水電業務就可望實現30億以上的利潤。而他的市值是多少呢?也就是200多億而已。

請注意這是在完全沒有考慮到該公司火電資產貢獻利潤的情況下的,僅僅水電貢獻的利潤。我們比較一下與國投電力相似的姊妹公司川投能源,這個公司擁有雅礱江49%的股權,實際上是是一個財務出資人,而他的市值也是200多億,而我們知道,控股方和參股方的價值是決然不同的,絕沒有控股方的價值低於參股方的價值的道理。我們即使考慮到其他瑣碎資產的評估,兩個公司相似的市值評估下來,也大致可以得出於國投電力白送了700百萬火電資產的結論。

那麼國投電力為什麼被低估呢?裡面讓投資者糾結的因素看起來不少,比如川投是個純水電公司,看起來更清純;比如國投有可轉債,很多人怕籌碼砸下來;比如國投的籌碼更分散,比如國投有火電,大家怕火電業績不行。

於是乎,就給了火電資產為零的定價。這就是市場的邏輯,這就是市場的理由。

真是好笑,市場給遊戲公司幾十倍PE,卻不知道明年下一個遊戲在哪裡。而國投這樣的水電站,50年以後肯定健在的公司,卻只有個位數的估值。

還都不包括未來可能出現的比如水電上網電價上調,機組利用小時提高,火電資產恢復正常盈利能力等潛在利好因素。翻過來調過去,怎麼算,怎麼便宜。巴菲特說,一個大象,你不用稱也知道他是一個大象,我想,國投就是這種明顯的情況,看一眼,你就知道他是被低估的,他是有價值的。他至少應該值400-500億市值,而不是200多億市值。

====================================================================

通過研究水電,我順手也看了下火電,目前火電的分歧很大。主要分歧包括電價下調、環保壓力、機組利用小時下滑擔憂等等。我不敢說自己的判斷一定準確,但且按照合理的邏輯來說道說道。

這裡面下調電價、煤電聯動是最壓制火電估值的最核心因素。而煤電聯動從來就沒有認真執行過。過去煤價漲了好幾倍,電價漲幅嚴重滯後,電力長期虧損。如今,電力好容易熬到煤價回落,吃口飽飯,就去壓它的利潤,於情於理都很難說得過去。

有人說,華能的ROE已經正常,公用事業應該限制盈利能力。話沒錯,但華能資產負債率極高,他的總資產2600億左右,淨資產只有500多億。ROA只有5%,低ROA加高槓桿,時間長了,風險大家自己評估。

華能每度電大概賺4分錢,ROS 8%。如果按傳聞,下調1.5分,他40%的利潤沒有了,這種可能性有多大?而煤炭的盈利水平,40-50%毛利是不罕見的。12年神華利潤500億,一年的利潤已接近華能全部淨資產。一個是煤炭第一,一個電力第一,大家自己比,到底誰過得滋潤?

再看下華電悲催的ROS,今年只有5%不到,12年是2%,他一度電賺2分錢,請問你要他們如何去承受這1.5分的下調?

再放到全行業,西部電廠、地方電廠的情況要糟糕得多,他們都在盈虧線上掙扎。整個電力行業在十年政策性虧損之後,普遍資產負債率奇高,有多少電價下調的空間?

這種完全違背市場化原則的,完全行政化的對某個行業利益赤裸裸的剝奪還要再進行十年?全世界,有麼?

有的人喜歡打著百姓的旗號,要求降低電價,其實都是鬼扯。電力的75%都被工業消耗掉了,真正的耗能大戶是鋼鐵、水泥、化工、氧化鋁諸如此類。他們幾乎清一色是高污染行業。

今天索性把道理說穿了,電價下調本質就是用公用事業來補貼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回頭不知道有多少小廠死灰復燃。更搞笑的是,這些行業的核心問題是產能過剩,成本降低用不了幾天就會被價格戰拼光,所以這種補貼意義何在?

都是亂彈琴,彈到最後受苦的肯定是老百姓。真的想要百姓得實惠,根本不用那麼麻煩,只要進行階梯電價改革,或加一點工業電價補貼老百姓就行了。

往深一層思考,電價問題其實是所有公用事業的大問題。

如果可以長期犧牲電力,那憑什麼市場可以相信政府未來不會下調污水處理費,垃圾焚燒費,光伏上網費?為什麼環保,幾十倍PE敢投,幾倍PE的電力不敢投?這是嚴重的分裂呀。

所以,只要電價問題國家不亂彈琴。煤價的趨勢就會起決定作用。要知道火電全部成本的65-70%是燃料,銷售的60%要用於購買燃料,所以其他所有成本加一起的影響也不如煤價的一半。環保、機組利用小時等等都是扯淡皮毛,只有煤價是大趨勢決定力量。而煤價上漲週期長,反過來下跌週期也會很長,足以衝破所有的其他因素還綽綽有餘。我很難想像一個政府的力量可以對抗如此強勁的週期的力量。

----------------------------------------------------------------------------------------------------------------------------------------------------

最後總結:說說並非推卸責任的話——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本人所述不構成投資建議,總之虧了別找我云云……

價值投資,是一種信仰,有時候你就是要相信安全邊際,相信否極泰來,相信這個國家不會那麼的無理。

投資要面對未來,按照對的方式去出牌,用理性、知識去代替本能的恐懼與貪婪,是投資者必須翻越的火焰山,苦則苦耶,但過去後境界會大不同。

面對狂熱的成長股、概念股,克制自己不伸手是一種理性。面對悲觀的恍惚的傳聞和快速改善的基本面、極低的估值,能夠勇敢地伸手,也是理性。

我們有可能面臨狂風巨浪,有可能犯錯,但在已經擁有了足夠的智慧,做了充分的準備之後,就需要拿出勇氣與耐心去下注。否則一切的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

用理性去認知,用耐心去守候,用勇氣去把握。

這就是我想說的,與大家共勉,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46

中國GDP核算方法將修訂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062

據新華網11月18日發佈的消息,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日前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修訂做出進一步闡釋。許憲春表示,我國將對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進行修訂。消息稱,統計局已制定了修訂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初步計劃和框架,最終文本將在2014年底或2015年初公佈。新的核算體系將更符合國際慣例,並會擴大中國的GDP數值。

據報導,許憲春透露,國家統計局擬在五個方面對核算體系進行重點修訂,其中包括:將研究與開發支出計入GDP,核算實際最終消費,改進城鎮居民自有住房服務價值核算方法,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入計入財產收入,將僱員股票期權計入勞動者報酬。

據《京華時報》報導,現階段我國GDP是按照《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的要求進行核算的,該體系採納了聯合國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則、內容和方法,但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已經確立了新的國民經濟核算國際統計標準SNA2008。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表示,我國目前的核算體系已經滯後。而美國已經採用新的標準對2012年GDP進行了重新核算,結果是2012年GDP規模增加了3.6%。

據前述《京華時報》報導,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周清傑認為,新的核算體系更與國際接軌,與國內現階段經濟發展的情況也更加符合。現在的國民經濟核算基本是有形財富的核算,有些被低估,把給所有者帶來經濟利益的研發支出作為投資處理,能帶來GDP總量的增加,能更加全面反映國情。

周清傑表示,以前城鎮居民自有住房服務價值計算主要採用市場租金法和成本法結合方式計算,僱員股票期權也因數少、難計算並未納入相關統計,採用新的統計口徑和計算方法後能更加準確反映城鎮居民自有住房服務價值和勞動者報酬。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入計入財產收入跟三中全會精神符合,也能帶來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住房統計將更真實反映高房價

據新華網消息,許憲春表示,修訂後的國民經濟核算中,居民居住自己擁有的房屋也要計算住房服務價值。

許憲春介紹,目前,我國採用成本法計算城鎮居民自有住房服務價值,即通過計算房屋的固定資產折舊,以及日常維護、修理、管理費用得到居民自有住房服務價值,其中的房屋固定資產折舊是利用房屋建造成本與折舊率計算的。

許憲春表示,而今,隨著房屋租賃市場逐步成熟,房租資料越來越豐富,這種情況下,有必要改進現行核算方法,採用目前國際上廣泛使用的市場租金法測算城鎮居民自有住房服務價值。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目前核算居住支出有兩種方法,一是市場租金法,即按市場上同樣類型住房的市場租金價格估算自有住房的虛擬租金。二是成本分攤法,即將購建價值分攤到每年的居住支出中去。因為自有住房建造成本一般遠低於現在的同類型住房市場價格,成本分攤方法估算的居住支出額可能偏低。

過去,由於我國租賃市場不發達,全國各地差異很大,所以國民經濟核算主要是以成本法核算為基礎,同時參考市場上同類住房的租金來估算。但數據與居民實際感受相比偏低,因此一直備受質疑。

改為市場租金法之後,核算中的人均住房消費支出一項有望增加,同時CPI中居住消費所佔的比重將上升,CPI將更真實反映房價對居民消費的影響。

研發支出首次計入GDP

新浪網報導,此前,在11月16日的第十三屆中國經濟年會上,許憲春曾透露,在新的GDP核算體系裡,研發支出將計入將把研發支出作為投資形成固定資產,而不是生產其它產品的成本。不過也不是所有的研發開支都作為投資。

許憲春解釋說,「把給所有者帶來經濟利益的研發支出作為固定資本形成處理,不給所有者帶來經濟利益研發支出仍然作為中間投入處理,比如基礎性的,比如文史研究,至少在暫時不給所有者帶來利益,就不能作為固定資產形成處理。」

據《北京晨報》報導,在此之前,研發投入被視為一種產出的中間消耗,不被看作是固定資產投資,因此也不會納入GDP中來。而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將研究與開發投入納入到GDP中的「固定資本形成」中來。

據前述新浪網報導,許憲春表示,這一修訂將會帶來兩個影響。GDP總量將因此而增多。許憲春解釋,研發支出行業中間投入會減少,增加值變大,生產法和收入法統計的GDP總量會增多,「美國在這方面修訂使得它的GDP增大了2.5個百分點」。另外,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增加,支出法計算的GDP總量也有所增加。

此外,該修訂還將帶來GDP行業和需求結構會變革。許憲春稱,因為各行業研發支出佔增加值比例不同,會出現投資匯率上升,消費率和淨出口率下降的狀況。

而在答新華網的採訪中,許憲春補充表示,近年來,我國研究與開發支出數量增加很多,研究與開發活動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其資本屬性也越來越明顯,因此有必要依據2008年SNA,將研究與開發支出作為固定資本形成計入GDP。

據前述《南方都市報》報導,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表示,這一改變也將提高新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過,由於中國的研發投入比美國少,由此帶來的GDP增幅可能僅比美國稍低。

據前述《北京晨報》報導,資料顯示,2012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經費支出為10298.4億元,佔GDP的比重為1.98%,這個數字相當於我國中西部地區一個欠發達省區的總產出,也相當於一個全球排名第50位左右的國家產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