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物極必反,未來數星期股市未必太差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html

事先聲明,宏觀因素不斷轉差,因此未來1至3年恆指(現時水平: 16,554)向下居多,問題是只是會否跌穿2008年底位(~11,000-12,000)而已。無論如何,第3季環球股市暴瀉後,近日幾乎所有人的看 法極為悲觀,而15,000-16,000亦可能是中期技術支持位,因此未來數星期股市走勢未必太差。

然而,即使作中短期操作,亦宜選擇性買賣。值得一提,不少公用股近月以來變得"過度Over-crowded",現時亦非吸引的投資。

會考慮的股份/資產:
中移動(941; 防守性高,夾大市好工具)
中石油(857; 盈利波幅比#883細; 夾大市好工具)
黃金 (少數處於牛市的資產類別)
本地中低檔次消費股(最好有高息以及有能力將成本轉嫁給顧客)


不會考慮的股份,即使可能會出現Dead cat Bounce:
金融(尤是內銀股,國內經濟系统風險令金融股風險很高)
房地產(包括本地收租股; 金融股不利,房地產亦難以獨善其身)
高檔次消費股 (#116, #590, #1114, #1880; 國內經濟下滑,而民企老板走佬,相信高檔次消費會受打擊)
上游資源股(#358, #883)
水泥 (之前炒錯市的高風險板塊)
賭業 (國內經濟下滑影響訪澳豪客賭局注碼)
機械重工 (國內濟下滑和資金鏈破斷,訂單減少,機械重工未來盈利將大跌)
三四線股 (資金搏反彈也不會沾手,亦即乾塘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29

進步觀念9.鼎泰豐、鬍鬚張漲價為何該被罵翻天? 逢漲價必反 只會買到爛產品

2014-12-01  TCW

《尊重市場機制》

只要符合公平正義,「自由市場」應該是追求經濟效率的基礎;但從民間企業到公營行庫、從產品定價到營運結構,違背市場機制的現象隨處可見……

撰文‧楊卓翰

鬍鬚張滷肉飯一碗從六十四元漲到六十八元,引來人民與台北市政府撻伐;鼎泰豐加價五十元賣高級的醬油炒飯時,消費者也群起抗議。有些東西用錢買不到,但有些東西用錢買是天經地義,但台灣是不是犯了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反漲價」的集體迷思?

鼎泰豐事件發生時,媒體以「比成本貴四十倍」為由,指控鼎泰豐黑心暴利,最後鼎泰豐只得取消提供醬油炒飯,事件很快平息;但是有誰想過,禁止餐廳販售高價商品,台灣社會到底賠掉什麼價值?

「台灣人總是先看『價格』,而忽略了『價值』。當你眼中只容得下便宜的東西,自然就排除有價值的商品和服務。」政治大學校長周行一說:「看東西,除了價格和成本,還要看它品質好不好;但是台灣社會,顯然欠缺這種能力。」從鼎泰豐的炒飯事件,可以看出台灣社會對於價格及價值的盲點:台灣的消費者不以價值,而是以商品成本來決定商品價格,忽略的,就是商品的附加價值。「當整個社會都看不到價值,到了提供商品及服務的企業端,他們的品質自然就會越來越差。」周行一分析。

這種成本思惟,間接戕害了自己。周行一以這陣子的食安問題為例:「當成本下降到一個程度,就會出問題。」更可怕的是,同樣的成本價格思惟,可以在台灣社會的各種層面看到。

周行一觀察:「現在政府有安排很多學程和課程,來讓民眾自修,但是你會發現,民眾只喜歡上免費的,收費課程則乏人問津。這就是用價格去排除掉價值好的東西。」他認為:「當社會整個在壓低價格,結果就是社會價值不斷下降。」「這是一個迷思。」周行一分析,台灣的人均國民所得約為兩萬美元,一直以來都輸給韓國;但若以購買力平價後(去除物價因素的實質所得),台灣的消費力其實比韓國好。「這不是應該自豪的事。實際上,這是因為台灣6物價比韓國低,但是有沒有人去想,台灣的東西便宜,那我們的生活品質有比其他國家好嗎?」周行一認為,台灣人應該摘掉價格的近視眼鏡,而去追求價值。消費者若要求品質,企業自然就會提供相應的東西。周行一提醒:「追求價值,就是要花錢。企業如果追求價值,它會花錢雇人、投資和研發,就算貸款它都肯。反過來,不看價值而看成本,企業就不願意花錢,就處處是限制,又怎麼能叫它加薪?」台灣產業要升級,就應該學會「漲價學」,人民也應該習慣「漲價」。但現在,除了用成本思考產品價格的習慣外,台灣人也把漲價視同「窮人買不起的不正義、不道德」,經濟市場裡充斥泛道德想法,更是成為阻撓發展的無形障礙。

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的暢銷著作《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講的是美國市場機制無所不在的現象:有錢人可以買更好的醫療、可以公然遊說政府實施對自己有利的政策……。桑德爾指出,金錢與正義應該有一條界線,那一條界線是市場機制應該止步的地方。

金錢與正義的界線在哪裡?每個社會都不同。顯然,美國的界線很偏右,而台灣的這條界線卻太偏左。

大學學費要漲價,人民說不准,因為影響窮人受教權,這理由值得深度探討;但鼎泰豐與鬍鬚張的「漲價」會影響到誰「吃的權利」?滷肉飯、炒飯又不是這兩家餐廳獨占,是不是該交由市場機制去決定呢?

市場不應該泛道德,在台灣要轉型到提高產業附加價值的關鍵點上,我們更要回過頭來檢討──台灣「反漲價」背後的迷思。

行動方案

一味追求便宜,藉消費者力量抑制市場機制,結果只會讓價值無法提升。

拋棄價格迷思,從價值著眼,才能推升我們的生活水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89

房地產數據點評:物極必反 向死而生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56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15 16:35 編輯

房地產數據點評:物極必反 向死而生

第一,投資增速探三年來新低,新開工增速企穩回升

1-4月,全國房屋新開工面積3.58億平方米,同比降17.3%,降幅回落1.1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2.5億平米,同比降19.6%,辦公新開工面積下滑幅度擴大至14.5%,而商業營房降幅則收窄至6.5%。在寬松通道中,銷售的回暖已經如期推動新開工增速企穩回升,但從絕對值來看,單月新開工仍然處於三年來僅次於上月的歷史性低位。

1-4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2.37萬億元,同比增長6%,增速比1-3月繼續回落2.5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1.59萬億元,增長3.7%,增速較1-3月進一步回落2.2個百分點。分區域來看,中部地區投資增速平穩下行,東部地區投資增速進一步下探,西部地區投資增速同樣繼續維持下滑趨勢。盡管走勢分化,但均已創下12年來新低。

作為市場對今年地產投資最為悲觀的賣方,我們認為2015年行業將遵循先量後價、先成交後投資的順序逐步回溫,因此判斷15年全年投資增速在7%左右,前4月投資同比已經下探至6%,數據印證了我們去年年初即強調的觀點:投資下行不可逆轉,且需求端的回暖也難以帶來產業鏈前沿的回升。雖然330組合拳之後,寬松政策一再釋放,包括本月進一步降息已經兌現,但仍未扭轉投資增速下行至歷史性低位的走勢,低迷投資與“穩增長”預期下的博弈空間仍然是行業焦點,後續寬松持續以及相關行業政策可期


第二,土地市場繼續低迷

1-4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0.55億平方米,同比下降32.7%,降幅較1-3月進一步擴大0.3個百分點;土地成交價款1571億元,同比下降29.1%。從絕對值和增速看,4月土地購置整體仍然維持低迷走勢,累計同比繼續探底。

1-4月土地價格同比去年增5.48%,較1-3月略有收窄1.2百分點。40個大中城市中,一線、二線城市土地成交溢價率出現反彈,分別由3月的9.86%、6.77%回升至32.11%、12.93%,其中一線城市溢價率已創下一年來最高值。三線城市則由3月的5.09%回落至0.57%。土地市場與土地價格的走勢背離,說明區域分化的進一步擴大不可避免,本輪政策帶來的成交釋放也將始於以北京、深圳為代表的一線城市,能夠在這些區域合理布局的企業將會占得先機。


第三,銷售降幅大幅收窄,二季度回暖啟動

1-4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2.64億平方米,同比下降4.8%,降幅較1-3月收窄4.4個百分點,其中住宅單月銷售面積7205萬方,同比實現增長,增速7.7%;商品房銷售額1.77萬億元,同比下降3.1%,降幅較1-3月收窄6.2個百分點,其中住宅單月銷售額4854萬元,同比增長16%。

步入二季度市場確定性回溫,單月銷售額以及銷售面積均首次出現同比增長,一方面受去年同期低基數影響,另一方面是330政策紅利逐步釋放的體現。各地相關信貸政策的跟進,多次降息降準的刺激,以及二季度推盤旺季的來臨,都將推動需求進一步釋放。

分區域來看,1-4月份,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銷售金額同比分下降2.82%、5.09%、1.95%,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分別下降6.20%、6.44%、0.40%,相較而言東部起勢更盛。

價格方面,4月全國商品房銷售均價環比回升11.02%,同比上升7.7%。百城住宅價格指數4月環比基本持平,環比上漲城市數較3月有所回落。房價下行走勢如我們預期已接近尾聲,但環比上漲城市數下降,體現市場分化程度加劇,一線城市價格隨著成交上行逐步企穩回升,而三線城市則難以出現量價齊升的局面。綜合考慮,我們維持15年全國銷售均價同比增長3%的判斷。

第四,寬松政策鋪路,信貸增速小幅回升

1-4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3.63萬億元,同比降2.5%。其中,國內貸款0.73萬億元,同比降4.8%;自籌資金1.44萬億元,同比增0.1%;個人按揭貸款0.43萬億元,同比增長2.1%,增速較1-3月回升2個百分點。繼去年11月、今年2月寬松政策之後,5月又迎來一輪降息。正如我們所強調,投資的低迷將強化寬松格局的持續性,我們認為未來開發商的資金壓力也將趨緩。

(中信建投房地產小組)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339

微商生死戰:是萬劫不複還是爛極必反?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7/151705.shtml

 

             

   

微信正式上線了朋友圈廣告官網,給想投朋友圈廣告的廣告主提供了專門的入口。任何廣告主,只要有投放意向就可以通過這個渠道與微信官方取得聯系。

與之前的朋友圈廣告不同,新上線的朋友圈廣告降低了投放門檻,有那麽幾分程序化自助購買的意思,廣告主與微信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後,後續可按流程逐步接入,這種開放的投放模式,讓廣告主有了更多的選擇與可能。

廣告多了,用戶的體驗勢必變差,為了盡量規避,微信出了幾招,比如:一條廣告的有效期為7天,單個用戶48小時之內只會收到一條廣告;廣告出現的6個小時之內沒有進行互動,便會從朋友圈中消失,如果互動了就會一直留著,這樣的話,每個用戶的朋友圈最多每兩天會出現一條廣告;朋友圈出現一條廣告,如果用戶選擇屏蔽它,或者根本不去碰它,那麽這條廣告出現在該用戶其他好友朋友圈中的概率只有20%,如果該用戶與這條廣告進行了互動,那麽這條廣告在其好友朋友圈中出現的幾率就提高到了95%。

此次朋友圈廣告上線,微信官方給出的說法是為了讓商家利用微信的6億用戶對商家的產品達到更大的推廣,也為了解決商家給用戶帶來的刷頻廣告的困擾。說白了,微信這次是真心實意地想拉一把朋友圈里那些瀕臨死亡的微商。

問題是,即便微信官方如此努力,朋友圈里那些已經要“爛透了”的微商們還能東山再起麽?有了朋友圈廣告,他們就不會再刷屏了麽?用戶就對微商的態度就能轉變麽?

過去的兩年,微商在朋友圈里經歷了令人瞠目結舌的野蠻生長,談到微商,人們會想到“爆炸式發展”“創富神話”,也會想到“毒面膜”“殺熟”“假貨”,這就是野蠻生長,毀譽參半。今年5月開始,微商形勢急轉直下,靠朋友圈成交的單渠道銷售忽然失效,幾乎所有的微商都遇到了業績下滑的問題,一些小品牌已經率先出局,代理商跑路的事情時有發生。就連微商界的“巨人”,2014年在朋友圈實現超過10億的營業額的思埠集團也不得不承認5月份思埠的銷售額下降了30%,思埠不得不走到線下,開起了線下體驗店。

我一直認為像過去兩年這種形式發展的微商是遲早要死的,它的發展是病態的發展,充斥著大量虛假的泡沫。那些在泡沫里的人只會把泡沫越吹越大,只有等到泡沫破了,他們才意識到自己處於泡沫當中,不幸的是,擠泡沫的手來得比想象中更快,力度更大。

現在的情況很有意思,一邊微商泡沫在迅速破滅,另一邊很多傳統企業還在往微商里紮堆,他們難道是在找死嗎?

我認為,並沒有。說微商泡沫破了,要完蛋了,又說要做微商的企業沒有找死,你一定認為二爺瘋了。你接著往下看,我為什麽要這樣說。

要證明二爺沒有瘋,我們要先搞清楚現在的微商為什麽會出問題,泡沫為什麽會破滅的這麽快?註意,我並不是說泡沫不破就是好的,泡沫就是泡沫,遲早都是會破的。

絕大多數微商死在這三個問題上:假貨、刷屏、層層代理。這三個問題大家其實都很清楚,沒有必要廢話,分別用一句話來總結。

假貨:不是說朋友圈里就都是假貨,但肯定有不少是假貨,因為沒人管啊,有人賣假貨就一定有人買到假貨,你想讓買到假貨的人還對微商不離不棄,你當買家都是SB?說到這,再加一句,淘寶剛出來的時候,也被人罵是賣假貨的,可是後來呢?

刷屏: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當你打開微信,10條信息有8條是微商廣告,不知道你吐了沒有,反正我是看吐了,結果就是,好好的一個朋友開始刷屏之後就從我的世界消失了。

層層代理:貨都壓在各級代理手上,賺的都是下級的錢,這樣的微商還不是傳銷,你逗我呢吧?

經歷了高潮,迎來了低谷,我們應該靜下來想一想,微商,到底是什麽?

我認為,微商和傳統電商的本質上是不同,微商利用社交工具進行快速傳播,其消費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而不是人與店的關系,微商消費首先是基於對人的信任和感情,其次才是商品,所以,微商產生的任何購物決策都更加情緒化。基於人的情緒化購物決策符合社會化營銷的趨勢,按照這個邏輯,微商的本質是好的,問題是好事情被搞砸了。

雖然現在的微商被搞爛掉了,但我認為,這是好事,越亂、越爛越是好事。所謂不破不立,現有的微商模式越爛越是給新的社會化營銷模式更大的機會。

那麽問題來了,新的模式是什麽?它就一定好嗎?我們來反推,新的微商模式如果能解決上面的3個問題,那它就有可能是好模式,好辦法。

目前最有希望改變微商格局的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綜合微商平臺,一種是企業級移動分銷工具。

綜合的微商平臺是什麽?本質上就是一個朋友圈里的淘寶,主要解決的是微商信用的問題,吸引微商入駐,進行統一管控,把控商品品質,管控代理層級,為微商的信用背書,以此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淘寶已經把這種模式做到極致,微商平臺只要照貓畫虎抄一遍,基本就能做出個大模樣。現在想搞微商平臺的有不少,有贊、微盟、微店,都是這個路子,他們已經把手伸到了貨上,提供貨源,讓“小白”用戶直接做代銷。

比起個人微商,更想改變微商現狀的群體是新近入局的企業,他們把微商視為一個新的銷售渠道,但如果照目前的態勢走下去,後果只有死路一條。對企業微商更加準確的表述應該是“企業移動分銷”,優勢是貨源質量有保障,並可以有效管控代理層級,同時不用看平臺的臉色。前段時間,韓束剛和微盟“撕破臉”中止合作,韓束微商CEO陳育新宣布,韓束將自己推微商平臺,就是受不了平臺的約束。

不斷有企業涉足微商,企業級的微商工具自然就有了市場,通過這些工具,企業不用去入駐微商平臺,本身就能成為一個微商平臺。做To B的微商工具有商派的微分銷,千米網的隨手賣,雖然都是針對企業用戶,但側重點不同。微分銷是讓企業成為微商的供貨商,隨手賣幫企業把員工拓展成分銷渠道,讓員工一鍵代銷企業的產品。

說到這,你應該能明白為什麽我之前信誓旦旦的說現在開始做微商的企業並沒有找死,因為有新的模式讓他們少走彎路,繞開當下微商所面臨的問題。

有人問,假貨、刷屏、代理,微商三大問題,說了一大堆,刷屏你沒提。是的,即使有了朋友圈廣告,也不是人人都有條件上,也無法從根本上阻止某些個微商一閑下來就“轟炸”朋友圈,這事兒連騰訊都管不了,二爺也無能為,唯有期待這些人的智商能夠在單位時間內迅速提高到平均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123

逢中資必反?台灣該關心的三件事 IC產業走到十字路口 36年老將提建言

2016-01-04  TWM

面對中資大舉入股IC設計業,社會普遍認為這些公司股本都不大,若開放投資,技術將被掌控;但其實 該思考的問題是,如果不開放中資,IC設計業是否就會活得更好﹖三年內就不會被中國追過﹖編按:偉詮電子董事長林錫銘,曾任工研院電子所第一任策略規畫及 技術推廣組組長,以及總統府科技諮詢委員。

十年前,他協助政府做出八吋晶圓登陸「有效管制」的決定;如今,IC設計業是否開放中資入股的話題正熱,他特別撰文,以其三十六年的產業資歷,提出最理性 的思考方向及建言:最近為了該不該開放中資投資我國IC設計業,引起國人沸沸揚揚地討論。而中國紫光集團霸氣、高調、急躁的投資企圖心,也引起國人的不安 與反感,使得應該沒那麼複雜的問題,演變成民族情感甚至情緒之爭,很難冷靜討論。

筆者是IC產業三十六年經驗的老兵,幾乎參與了台灣整個IC產業的發展史,而且投入很深。故雖然現在群情沸騰,仍頂著壓力寫下本文,不論能否被接受,至少希望替歷史留下見證。

二○○一年左右,台灣IC產業走到第一個十字路口,當時爭論的是該不該開放八吋晶圓廠去中國投資。個人很慶幸參與了那美好的一戰,協助政府做出有效管制的 決策,後來政府採取非常有節制的開放政策。此一政策,把晶圓代工業留在台灣積極發展;再加上當時政府超高效率地開拓了中科與南科,讓台積與聯電將近九千億 元的投資,能在台灣落實,奠定今日台灣IC產業強勢的競爭地位。

鏡頭拉到○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平安夜。在台北市濟南路的台大校友會館,充滿耶誕夜節慶歡樂氣氛;然而角落卻有一桌客人吃著簡單餐點,認真討論著對後來八吋晶圓廠決策有相當影響力的議題。

當晚參加的有筆者和另一位IC界人士,還有時任經濟部次長陳瑞隆、陸委會副主委鄧振中,以及一位女性官員與國安會聯繫人士,相信那是一場歷史性的會議。

在那場會議前後兩、三個月,個人和幾位朋友接受政府高層及智庫多次徵詢,說明IC產業之重要性,並分析其外移重大影響。

許多重要決策人士,如總統府祕書長陳師孟、央行總裁彭淮南、行政院祕書長李應元,還有台經院團隊,或犧牲假日,或放下身段不拘場所,認真聽了我們的解說。

總統候選人、學者都反對

其實,產業發展問題,並非只有技術,更牽涉到群聚效應、就業問題、經濟發展,甚至無形國防等問題,並不是像大家想的那麼單純。

當時新竹研究機構還有學界領袖,認為只要技術領先就好,開放無妨。電腦業大老施先生,也只是站在個體經濟的角度,主張積極開放,可以想像政府受到的壓力。當時幾位重要主管官員的努力與用心,以及平民作風,至今回想還是覺得很感動,也讓人感受政府的活力。

大家都知道IC是所有電子產品最關鍵的零件,而台灣今天IC產業的影響力,在全世界可說是最重要的。IC產業不只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大支柱,也是台灣最值得珍惜的無形國防。

然而,由於其重要性,中國正舉國家之力,大力資助發展。以目前態勢看來,中國由於是電子產業之世界工廠,已成為世界最大IC需求市場;再加上舉國資金與人力挹注,三年內IC設計產值可能超過台灣。而晶圓代工十年內還不易趕過台灣,IC封測七年或許可超越台灣。

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該如何因應中資排山倒海來叫陣要投資台灣呢 ﹖這看似一個簡單的問題,而且不管懂或不懂的人,都敢大聲發表意見。總統候選人朱立倫第一時間就跳出來,說他反對中資投資IC設計業;許多個人認識一向愛台灣的學者,也連署反對,讓贊成者噤若寒蟬。

坦白說,個人原來還不知道政府單獨對IC設計限制中資投資,那實在是一個有點奇怪的想法;最近許多學者連署反對中資投資台灣IC設計公司,也都出於同樣的邏輯。他們的思惟是,IC設計業股本普遍不大,若開放投資,很容易被入主,技術就會被掌控。

政府不投資 卻反對外資

今天的問題是,如果不開放中資,IC設計是否就會活得更好﹖IC設計三年內就不會被中國追過﹖答案顯然是令人擔心的。我們該關心的是:一、開放了,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多少能形成利益共同體與策略聯盟,使得中國不至於祭出太多不利台灣IC設計業的政策。

二、IC設計業有中資一定持股,或許才能參與中國新一代產品之國家規格制定,如物聯網、手機、行動支付等,否則就被排除在外。相信這是台灣較為領先之設計公司目前較在意之處。兩岸並非沒有合作機會。

三、中國IC設計業由於政府大力資助,而且接近市場,再加上高階人力人多勢眾,實力已非吳下阿蒙。台灣IC設計公司應思考,如何競爭又合作才是上策。台灣有最完整、最有效率的IC產業供應鏈,以及經驗豐富的工程師與經營團隊,並非完全沒有優勢。

目前另外一個重大課題是,台灣股市太便宜了,本益比只有十多倍,中國動輒五、六十倍,這樣物美價廉的東西誰不要?政府如果擔心IC設計被買走,當務之急應 是改正錯誤政策,大幅提高我國上市公司價值;政府基金則應以行動支持,增加投資我國績優公司以及策略性產業。不應作繭自縛,不准中資投資,而自己又不投 資。

談到大幅提高台股價值,坦白說,今天台股本益比如此低落,政府要負最大責任。

股市是經濟的櫥窗,果實應為國人共享;然而目前幾乎所有的政策制度與工具都偏袒外資,使得本應為國人共享的經濟果實,悉數為外人拿走,而個人投資者獨憔悴。這許多錯誤的政策,也是造成台股本益比低落,產業容易被委屈購併的原因。此一課題,因篇幅所限,於此無法贅述。

此外,開放中資,政府如果要加一些配套措施,例如投資不能超過五○%,股東會中資不能收購委託書等,個人並不反對。雖然這些規定未必有效,但是至少可以讓國人安心,減少反對聲音。

透過合作 讓產業繼續發展至於好戲連台的日月光投資矽品案,最近加碼演出到日月光想全吃,個人認為那是企業競合策略,對台灣並不是太重要的事;但台灣本來有金牌和銅 牌(編按:目前全球封測廠市占率第一為日月光,第三為矽品),如今卻要將銅牌消滅掉,其實也並非有利。尤其對封測廠之大客戶而言,若金牌、銅牌合併了,他 們勢必要再找第二供應商。至於二、三線IC設計公司,他們將更難與獨大的日月光談生意,勢必要尋求其他封測廠合作。

台灣二線封測廠若能掌握契機,當然是好事,否則獲益最大的可能是中國封測業。此外台積電赴南京設廠一事,個人同意民進黨智庫執行長林全的看法,我們都相信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深思熟慮、穩健的經營決策。

總而言之,個人一貫理念是,經濟發展應以發展「實業」為主;也就是讓產業能在台灣設廠獲利、提供就業機會、繳納稅金,並形成產業聚落,厚實競爭力。而健全的資本市場,是以協助及成全產業發展為最高目標。

政府認清楚了這一點,才能使產業如魚得水,全民獲利。

目前的政府為了所謂的公平正義,對股民存有偏見,將股票市場整死了;對吸引人才之員工分紅配股,也以實價課稅,將之摧毀了。若觀念繼續不清,不從根本著手,本末倒置,將使台灣好不容易建立的全球最重要IC產業聚落,也逐漸崩解。

掌握了這些原則,就可明白,所謂開放中資投資IC設計,根本不是太重大的問題了;如何透過兩岸適度的合作,讓IC產業能繼續在台灣發展,那才是最重要的。

撰文 / 林錫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83

陸振球﹕物極必反 周而復始

1 : GS(14)@2019-01-07 14:04:49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0484&issue=20190107
【明報專訊】最近聽到一種說法,指金融市場「逢七見頂、逢八股災、逢九必升」,信乎?

事實上,1997年、2007年、2017年都是港股見頂或接近見頂之時,1998年則出現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金融海嘯、2018年(去年)則幾乎全球股巿都大插水,美股道指則在1989年升了27.3%、1999年升19.5%、2009年升23.5%。

歐股的代表德國DAX指數則在1989年升34.4%、1999年升32.4%、2009年升19.5%。亞洲的日本,其日經指數在1989年升29%、1999年升36.8%、2009年升19%。

那港股恒指又如何?原來1969年升44.6%、1979年升77.5%、1989年升5.5%、1999年升68.8%、2009年升52.5%!

筆者認為,上述現象可以用物極必反來解釋,因如股巿在某年見頂,一定是先出現極其樂觀,所謂樂極生悲,當人人頭腦發脹,將股巿推上比天高,然後便出現股災,而在股巿大跌之後,又會因跌過籠而成為趁低吸納的良機,所以如在逢七見頂後,之後一年大跌,再過一年便又有廉宜貨可撿,之後股巿升了七八年,又會處於近乎瘋狂,以至周而後始……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8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