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如何破解40歲廢中危機(二)?



40歲該做什麼準備

香港人的平均壽命該是多少?超過80歲。世衛在2016519日發表的數字看,2015年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6.1歲,日本是83.7歲。世界各國的平均壽命都在延長,用40年時間,延長4歲,達到80歲該不會有問題

換句話說,阻住地球轉的你,現在40歲的你,正常情況下都應該能夠活到80歲。40歲的人,該為未來40年做什麼準備?如果那時規定60歲退休的話,從現在起到60歲還有20年,比大學畢業後開始工作的18年時間要長。60歲退休後到走完人生還有20年,其中最後幾年可能好似大劉、大粒墨、賭王需要在病床上度過,但60歲到70歲的10年時間,大多數人可能在家揍孫,在做義工幫阿婆洗腳,或者發揮餘熱在經營企業。從40歲算起,70歲能正常工作生活的30年,實際上是人生最知道該準備什麼、該去幹什麼的一段時間。但大多的廢中對40歲以後的生活並沒有做出計畫

40歲的時候,升官發達冇老婆,飲酒食煙玩女人,去老蘭泡吧,走路時手裡要拿一支古巴雪茄,Starbucks的咖啡,如果沒結婚,已經在全數買了樓,過這樣的生活該是中產階層、成功人士的一種標誌



40歲以後,你或者剛剛瞓醒,50歲以後,設計下半輩子的人生,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孩子剛剛上中學,樓還沒有供完,在公司想往上爬,感覺門縫越來越細,工資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提升等等,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千萬不要扮中產,該好好考慮一下自己今後40年的人生了最重要的莫過於從40歲開始有危機意識,有生活幾十年的經濟計畫。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方式去生活和工作,不僅會有近憂,更讓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在企業內如果沒有太多的提升機會,工作已經讓人感到厭倦,那麼最好考個資格,比如翻譯、CPA、會計、電腦等等,去找個新企業,看看有沒有新的施展自己能力的機會更多的該是定一個資金計畫,在現在的狀況下,如何讓孩子上完大學,如何贍養不斷變老的父母,如何應對10年或者20年後到來的成熟經濟。那時正好自己工作能力已經開始不斷下降,壓力一點不減

考慮一些金融產品該是必須的。不論是定期儲蓄還是理財、基金、股票等等,沒有這些恐怕難以應對今後幾十年的生活需要。短期的投資似乎不該太多地去花心思,大致需要有個10年或者20年甚至30年的長期投資計畫。至於財經小丑推薦那些的金融產品,就更不能去碰了

投資股票需要對企業經營、企業家、宏觀經濟有較為獨到的認識,不是每個人看了巴菲特的投資經驗後,一學就靈,但長期投資對40歲上下的人來說,要特別的關注50歲開始投資也不,有雄心壯志的人,遠一點的可以學亞馬遜Jeff Bezos1964年生,也可以學Iron Man Elon Musk1971年生,近一點的有阿里巴巴馬雲,1964年生。但是,想複製他們的成功,恐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一家自己並不喜歡的企業裡,做一份朝九晚五的沒什麼意思的工作,歲數大了,職位沒有上去,工作量難以完成,被後生仔看不起,這也許不是個別歲數大的員工遇到的問題。4060歲這段時間,在公司說不定很難受。

工作經驗豐富,有不錯的人脈關係,擔櫈仔跑到管理層,僅僅因為缺乏Passion到了60歲退休的時候,很多人會發現自己不再能為社會做貢獻不說,也沒有繼續生活的豐厚資金,這時再想去找一分工作幹幹,早已經沒有了機會。如果你已經50歲,那麼也還有30年的生命時間需要做一個好的規劃即使從這個時候開始投資,你也不遲下面的例子屬於老生常談,但還是想嘮叨幾句。第一,巴菲特的經驗就一句話:找到好的企業股票,廉價買入,長期持有。第二,巴菲特購買Berkshire Hathaway Inc.,如果在1965年投資1美元,那麼25年後的1989年已經增值為701美元,這算起來已經很高,但實際上到了2014年增長為18262美元

如果你40歲,完全不應該以賭的形式進入股票市場,該拿出1元錢,去等待25年或者更長一段時間後的回報。如果沒有等來,損失也就是1元錢,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

下半世的資金是個很大問題我們更傾向於Ray DalioBill Gross的投資策略,這個時候,大格局大趨勢就顯得非常重要,儘量去做一些趨勢性的機會的事情,市場整體向上的機會,只要做的稍微好點,總還是有機會的,而有些行業,你再怎麼做,其實都註定了最終的結果都不會好。我們做投資的要去投資一個賺的是辛苦錢的時候,那就會發現我們賺取的只能是社會平均回報率,於是我們到最後發現得出的結論其實也還是儘量淡化能力的重要性,更多看中趨勢性的投資機會,在大趨勢性的格局裡,在進行一定程度的鋪量投資,能力無法量化,很難確切的預測,而大趨勢的視野還是有一定的邏輯可循。

趨勢只有在將起未起的時候,才有意義,太早看到趨勢其實毫無意義,太晚你會錯過太多的東西。早於8個月前,我們的季報己經指出Donald Trump當選,封面即以他為題。

也是為什麼很多聰明人都賺不到錢的原因,趨勢看到了最後就是虛無主義者,因為覺得這個也就這樣那個也就那樣,都沒意思,看的太遠的人,其實挺適合做先知,當然也很容易成為先烈,看的太早的悲催案例太多了,意義更是不大。

哥白尼在中世紀就看到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於是就被火燒死了,太多太多聰明人死在了不在當下生活的故事裡去,等好不容易撐到風口來的時候,他已經先沒了。

而如果趨勢都被人看到的時候,其實趨勢的意義也就沒了,當真理都被大家接受的時候,真理就會淪落為常識,你已經沒有任何機會和優勢來成為一個佈道者了,在現實中也有挺多好玩的事情。當趨勢被所有的人都看到的時候,你其實只能回歸到賺辛苦錢的邏輯裡去,記住辛苦錢往往不賺錢的真理吧。

如果現在40歲的人,到退休的時候,拿相當於當時40歲職員的三分之一的工資,是否也沒有後顧之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190

如何破解40歲廢中危機?

我的台灣兄弟有一句名言,他說:「台灣這破島的今天,就是比一班40-50歲的死去的中年累死,他們懷緬過去、不思長進……..( 下刪3000)」。

今天,在Silicon Valley,蘋果的員工的平均年齡是31歲,GoogleTesla30歲,Facebook只有29歲;在中國的BAT,騰訊和阿里員工的平均年齡是27歲。在這個快速反覆運算的商業社會,四十歲危機景象正在襲來,你該怎麼辦?阿叔?

我們看看這個日本富二代的故事,1963年,宮崎駿22歲,進入了日本著名的東映動畫公司。他的宮崎家族是開飛機廠的,屬於軍工企業,所以戰爭並沒有影響他的溫飽問題。不過一初出茅廬的死靚仔,即使有再多的天才本領,也得從靚做起。最初的他,只能擔任最底層的手稿原畫和設計工作。


因為宮崎駿看了1957《雪之女王》這部蘇聯動畫,才在23歲的時候,他就把動畫樹立為畢生追求的事業。明確了這樣一個小目標,接下來就只能是拼了命的努力了。拿出生命來拼事業,這事業將變成的生命。

22歲到40歲,從東映動畫,到蟲Production動畫,到Zuiyou,再到東京電影新社,宮崎駿也跳過好幾次槽,但沒有忘記自己最初的夢想,始終不偏移「動畫」這個中心。

20年,他參與《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穿靴子的貓》、《熊貓家族》、《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尋母三千里》、《紅少女安妮》等大量動畫作品的原畫和設計工作,這個日後享譽世界的動畫大師背後,是無數張被揉皺的廢紙,無數只用短了的鉛筆,和無數個孤燈枯坐的夜晚;這20年,他開始為日後的創作做了扎實的基本功。在報紙上連載的短篇漫畫《沙漠之民》,成為後來《風之谷》的部分原型;他想到並向公司提出了成為後來《龍貓》和《幽靈公主》前身的企劃,卻沒有被採用。

20年,他經歷了許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擔任監督,監督的作品為動畫長片《未來少年柯南》;在38歲的時候,他嘗試製作自己的第一部電影作品《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這部作品,已經有了吉卜力工作室作品中的那種味道。

努力的人得天助,亦得人助。這20年,他遇見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幾個夥伴,高畑勳、鈴木敏夫,正是他們,與他一起創辦了吉卜力工作室,才有了後來那麼多偉大的動畫。

20歲到40歲,是一個人一生的黃金時期,卻也註定是一個迷茫、困惑的年紀,即使強如宮崎駿都要經歷反復的失敗與磨礪,但最寶貴的是他保持了少年時代的初心,一心只為做出好動畫,一做就是二十年。有多少為別人打工二十年的人,還能懷抱初心,而不是開始追逐名利?或者這就是你這班廢青、廢中和大師的區別。


1985年,宮崎駿42歲。在德間書店的投資下,他與好友高畑勳,共同創辦了吉卜力工作室,「吉卜力」這個名字來自二戰時候義大利的一款偵察機,意思是「撒哈拉沙漠的熱風」。

在今天的矽谷員工和公司打訴訟官司,最高的訴訟類型是什麼?一類是種族歧視,第二是性別歧視。最近這兩年有一種訴訟超過種族歧視訴訟和性別歧視訴訟,叫做年齡歧視訴訟。

2008年到2015年,在整個矽谷地區有150家大型的科技公司面臨了226宗年齡歧視的訴訟官司。這個資料比種族歧視訴訟案高了28%,比性別歧視案高了9%。在今天Silicon Valley,一個員工如果你到四十歲的時候,你就面臨要被炒的局面了。而如果你是一個四十歲的人,要在矽谷找一個工作會變得非常非常的困難。

今年Intel實施一項裁員計畫,在所有Laid Off的員工中,超過八成的人是四十歲以上的員工,而這個資料是四十歲以下員工的2.5倍。這就是正在矽谷出現的「四十歲廢中危機」。

所以在今天的香港及支那職場,一個人年齡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就會被認為進入到了一個危險期。你突然發覺,自己的知識出現了老化,創業的機會在減少,職場升遷的可能性在逐漸逐漸的下降,而企業和社會更願意把資源和機會給予二十歲三十歲的年輕人這正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阿叔咪阻住個地球轉。

你該怎麼辦?怎麼辦?這也許是一個快速反覆運算的商業社會,難以避免出現的景象。有幾個建議給這些廢中。

第一點,你在一個機構裡,你必須要讓自己在四十歲到來的時候儘快的進入到一個管理層的崗位。因為只有在管理的崗位上你的閱歷、你的社會關係的能力才會被極大的放大。

第二點,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你儘量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不要輕易的去改變自己的職業。

第三點,你要儘快的提高自己的財產性收入。我們一個人的財務收入分為兩種,第一是職務性收入,就是你每天在工作中你的機構發給你的薪酬;第二是你通過投資、通過理財所獲得的收入,這部分叫做Passive income

四十歲以後,你一定要儘快的提高所有收入中Passive Income收入的比例。你沒有辦法選擇時代,但是我們有辦法讓自己在任何一個時代中管理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而到四十歲的時候,也許你所有的命運都在於你的理性和主動的選擇中。

四十歲對於一個人來講,也許是危機的和仆街的開始,同時也是一種新的可能性和新的生活方式的開始,阿彌陀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191

白領廢中小心了

什麼是經濟危機?就是很多人丟工作。什麼是經濟轉型?就是很多人換工作。今次經濟轉型,白領將受重創,別以為,這僅僅是社會新鮮人的擔憂,是走不出舒適圈的工作者們的課題。

過去十年,完全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將陸續出現:

大量的製造業企業的藍領工人將轉型到服務行業,新移民、中老年轉型為快遞,餐飲就是典型代表;在過剩產業中就業的白領階層將轉向服務領域的藍領工作,一些人成為自僱。


他們大多正處在中年階段,上有高堂下有幾房,日常開支很大。失業對他們來說是晴天霹靂,對於白領,尤其是大齡資深白領來說,被炒的時候可能是他在一生中最灰暗的一天。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適應這種變化,一些人會在新的工作崗位上獲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成就感,而另外一部分人則由此跌落到更低的社會階層,從而成為Loser

如果大量中老年員工的工作被取代,那時的重新培訓將會非常困難。可能唯一的希望,就是讓他們進入服務業,從事必須由人來完成的那些簡單工作。但是,廢中們,妳願意嗎?

美國80年代產業結構調整中,很多中產階級失去了原來的白領工作,從製造業、金融業、傳媒業、房地產業等高薪工作轉向零售、餐飲、旅遊等低薪藍領工作。所有人在失去原來工作的時候,都以為這一次只不過和以前的歷次跳槽一樣,只是從這家公司跳到同行業的另外一家公司,說不定還會升職加薪。

自從20163AlphaGo橫空出世以來,全世界都在關注,Deep Learning自動化、人工智慧(AIRobot這一波科技進展,擔心著未來五年十年時間裡,到底有多少人類的工作會被機器全部或部分取代?人工智慧會讓人類大量失業嗎?傳統印象中高收入、高知識的金融分析師、醫師、律師與教師,答案是肯定的。

其實不用五年,今天已經取代著妳的工作。客服、保安、護衛、司機等工作岌岌可危,任何帶有「助理」「經紀」和「師」的白領職位,更直接被點名為高風險群,世界都沒有現金,都用Bitcoin,要持鎗護衛做乜?G4S那個美女經理讀者,快走吧。

New York Times》對美國勞工部的統計分析表明,從1979年到1995年美國有超過4300萬個工作崗位被撤銷。其中雖然有更多的崗位被創造出來,但消失的崗位越來越多的是那些白領員工丟掉的,其中許多人是為大公司服務的,而且處於他們職業生涯的巔峰期。

1980年以來有四分之三的家庭中接觸過裁員,有三分之一的家庭中有成員丟掉過工作。與其說失業,不如說,大多數情況下,工作不是消失了,而是轉變成新的形式。

與以前的情況相反,目前是具有大學教育程度的員工構成了被炒的主體,其數字超過了至多只有高中文聘的員工。而且薪水較高的員工丟掉飯碗的比例是80年代的兩倍。其痛苦之處在於,以前絕大多數被炒員工,都能找到薪水同他們原來工作差不多的崗位,而後來僅有35%的找到了同等報酬或者薪水更高的工作。

各行業從事技術、管理、銷售等崗位的白領們即使有短暫的失業也幾乎都會很快在自己拿手的領域中重新找到就業或創業的機會。而今次不同的是,很多曾經高速發展的行業中的一些崗位可能永遠消失。


李開復大膽預言,什麼工作最容易被AI取代?

他用一個「五秒鐘準則」,來篩選工作被取代性的高低,這一準則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適用的。一項本來由人從事的工作,如果人可以在五秒鐘以內的時間裡,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做出相應決定,那麼,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慧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這就是今天各大股票交易市場裡,傳統意義上的交易員正大幅讓位給電腦的原因所在;也是汽車駕駛工作日後終將被自動駕駛技術全面替代和超越。

例如,在股票交易市場工作的普通交易員,對於一樁交易能否成交,他們只需要根據買家或賣家的指令來做出判斷、完成實際交易操作。基本上,每個獨立判斷,花兩三秒就能做出。

未來會出現三類新的組織類型。
第一,是一種以重要管理人員為核心建立起來的組織形式,其週邊是公司外的承包商和兼職人員,我名為「三葉草組織」。這種組織形式組建的未來公司將主要出現在類似於現在的諮詢公司、設計公司、品牌推廣、插圖師等領域中。互聯網帶來的便捷溝通方式,只是讓那些原本就適合於自雇就業的就業領域實現了去組織化。

第二,是聯邦式結構,中心部門只考慮長期戰略問題,單位和部門在保持共同團結的前提下各自獨立。第二種組織實際上已經成為目前很多大企業的通常組織方式,在一些企業中被稱為事業部制strategic business unit (SBU)。但這種變革對於員工的工作方式沒有任何變化和影響。

第三,組織類型將是“3I”型組織,“3I”指資訊(Information)、智慧 (Intelligence)和想法(Ideas),在這種新的組織核心中,每個人都必須擔負起經理的職責,同時,誰也不能僅僅做個經理。


核心的人數越少,越需要靈活性,需要成員承擔更多責任。每個人不單要有某一方面的專長,還要儘快擔負起財務、人事或項目的職責,甚至要三者兼具。

換句話說,這是管理任務。每個人都應該是管理者,不僅要有能力,還要會管理。
三種業態我們都在做,也在聘請人才。

在人工智慧時代,我們需要教育父母,讓他們不要再期望孩子尋找「安穩」的工作。因為在傳統意義上,「安穩」意味著簡單、重複,「安穩」的工作早晚都會被機器取代。世界上,所有人不管做什麼,忙什麼,其實都在為兩個字而忙,那就是——幸福。


一輩子很長,要學的東西太多,如今知識的更新換代太快,我們要幫助下一代做最智慧的選擇,選擇那些相對不容易被淘汰,或者可以與機器協同完成任務的工作。作為學校、媒體、家庭,最需要關注的不是成績、業績、成功,而是一個人在遭遇各種不如意時,在失望甚至絕望中,是否能學會調整、梳理、關懷、穩定自己的情緒,不自傷,也不傷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3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