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南都版图峥嵘 周庆治再战江湖


http://www.21cbh.com/HTML/2010-2-5/165208.html

核心提示:记者调查发现,周庆治旗下的核心资产涉猎旅游酒店、能源、基建三大行业,而其控制公司复杂的股权结构,堪比温州同乡“新湖系”黄伟。
锦衣夜行。

蛰伏三年之后,周庆治携旗下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都股份)出击创业板。而周庆治治下南都系的产业版图亦随之显露峥嵘。

分三次将旗下地产板块作价40亿元出让万科后,周庆治逐渐淡出公众视线,更多是以慈善家之名现身传媒。

记者调查发现,周庆治旗下的核心资产涉猎旅游酒店、能源、基建三大行业,而其控制公司复杂的股权结构,堪比温州同乡“新湖系”黄伟。

同时,周庆治当初的合作伙伴许广跃,重组*ST北生(600556.SH)也已箭在弦上。分道扬镳6年后,二人或以此种方式聚首,各自征战A股市场。

周庆治远非资本市场新兵。其早年进出龙发股份(000711.SZ,已更名为天伦置业),后将上市公司旅游资产置出,置入网络资产。

而其地产板块浙江南都置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都置业)2004年拿到IPO批文后,却选择主动退出。

此外,本次IPO上市的资产,更是从新加坡上市公司百嘉力科技兵退而来。

周庆治向来低调,套现40亿元后,更是锦衣夜行。“周庆治套现的钱,很大一部分是外方股东的。他把地产卖给万科后,几乎很少在杭州地产圈活动。”杭州某上市地产公司高层向记者表示。

南都系版图

本次出征创业板IPO,为南都系旗下的南都股份,而这只是庞大南都版图中的一页。

招股说明书显示,周庆治通过杭州南都、上海益都与上海南都集团三家企业,控制了南都股份52.19%的股份,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

但上述三家公司的股权结构颇为复杂。

其中,杭州南都为周庆治直接控股,其本人持有杭州南都60.53%的股权,而杭州南都为南都股份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7.66%。

上海益都为周庆治妻子赵亦斓控股,控股比例为64.25%,上海益都持有南都股份13.65%股权,为其第二大股东。

上海南都集团则是周庆治个人持股27.84%,上海益都持股56.67%,上海南都集团为南都股份第四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0.88%。

在周庆治整个资本脉络中,上海南都集团颇为关键。

除直接和间接控股南都股份外,上海南都集团还控股一家名为君澜集团的公司,持股比例为85%,另一家南都系公司南都伟峰,持有君澜集团10%股权。

君澜集团正是周庆治旅游地产板块的产业平台。

公开资料显示,君澜集团成立于2006年10月,而此时正是周庆治出让万科,兵退杭州房地产之时。

君澜集团注册资本3亿元,经营范围为酒店管理、资产管理、实业投资、旅游咨询服务、会展服务。截至2009年底,其未经审计的总资产为48382.56万元,净资产31660.75万元,2009年实现净利润829.97万元。

君澜集团分别持有海南香水湾君澜酒店有限公司和海南七仙岭君澜酒店有限公司95%和51%的股权。

但上述两家酒店运行状况均难言乐观。前者2009年净利润为21.49万元,后者2009年则亏损12.28万元。

此外,君澜集团持有金华国贸50%股权,该公司2009年实现净利润287.52万元。

真正给君澜集团贡献利润的,则是其持股59.54%的浙江世贸。该公司运营的浙江世贸君澜大酒店,2009年实现净利润3804.16万元。

南都系的第三大板块为交通基建,主要集中在上海中桥。

上 海中桥注册资本3亿元,三家海外公司ShangHai Horsepower Limited、ShangHaiSuzhou Limited 、Hanson Group Limited分别持股63.84%、15.19%、6.47%,上海天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0%。

上述四家公司均通过层层股权关系为周庆治掌控。

上海中桥总资产超过12亿元,涉猎城市基础设施、公路、桥梁、港口等众多基建行业,100%控股宁波中桥、永康南中公路、瑞安瑞通公路等,但2009年亏损2340.35万元。

上海中桥另一块核心资产是控股90%的南都伟峰。

2006年底,南都伟峰参与万科A定向增发,以10.5元/股受让万科5000万股增发股。南都伟峰最高时曾持有万科A近8000万股,高居第四大股东。但万科A2008年半年报披露时,其已退出前十大股东。

周庆治老兵新传

杭州地产界此前一直将周庆治与绿城老板宋卫平相提并论,而从资本运作的角度,其与温州同乡、新湖系掌门人黄伟却颇有几分相似。

二者均系体制内出身,黄伟曾任职温州市委党校,深谙宏观政策动向;而周庆治曾任浙江省委书记秘书之要职。

资本运作上,二人亦有几分神似。黄伟的新湖系向以庞杂股权结构著称;而周庆治也是利用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操纵其产业版图。

周庆治此前的两次资本市场腾挪,也显示出其手段高明。

2000年5月,周庆治通过南都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南都集团),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受让龙发股份1070万股,作价4687万元,周并以第三大股东的身份,坐上龙发股份董事长之位。

此后的一系列关联交易,则显示了周庆治的资本手腕。

上市公司先后花2亿元巨资,购进南都集团持有的上海南都网络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南都网络)49.5%的股权,及贵州天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下称天都有线)49%的股权。

而上市公司的部分资产,包括二龙山滑雪场部分资产、二龙山滑道及和平大厦部分房产,则被作为上述交易的对价之一置入南都集团,上市公司尚需支付现金4000万元。

但南都网络2001年净利润仅257万元,对比其1.17亿元的评估价,颇为寒酸。相比之下,置出资产中的二龙山滑雪场,2000年年报披露的营业收入为865万元,而毛利竟达664万元。

此后,南都集团将上市公司股权转卖广州天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全身而退。

同时,周庆治转战新加坡,重组新加坡上市公司立华电子(National Kap Ltd.),并更名为百嘉力科技。而置入的资产,正是本次创业板IPO的南都股份第一大股东杭州南都55%股权。

但此后连年亏损的百嘉力科技,于2005年2月黯然退市。

而今卷土重来的周庆治,在A股市场并非“一个人在战斗”。

2010年1月20日,*ST北生宣布,拟以每股2.6元增发13.5亿股,购买天禧投资、唐旗投资、许广跃、陈金霞及其他4名自然人合计持有的郡原地产100%的股份。

郡原地产实际控制人许广跃,正是周庆治地产时代的创业伙伴。二人为杭州大学历史系同学,并出任南都房产集团总裁。但2004年,许广跃带领部分班底出走南都,独自创业,亦被业界认为是周庆治将地产出让万科的关键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10

「遠東貴婦」回春半島再續崢嶸

2013-12-12  NM
 
 

 

半島酒店,素有「遠東貴婦」之名,本週三,是她八十五歲生日。曾經,她是香江第一美人,以奢華、優雅的殖民地風姿,驚艷世界。她的成長,緊扣香港歷史,做過英軍軍營,甚至淪陷被擄,成為日軍司令部。滄桑演化為風骨,倍添韻味,各國元首、富豪、巨星,都是她的座上客。走過烽火,卻敵不過歲月。隨着頂級酒店相繼落成,港島的四季、九龍站的Ritz-Carlton,就如摩登、性感美少女,迅速成為富豪新寵。終於,主人嘉道理家族出手,豪擲四億五千萬,為這間香港歷史最久的酒店施展回春術,保住上市公司香港上海大酒店(45)的橋頭堡。家底美貌俱備的貴婦,走過大半世紀,將歲月轉變成經典,再現九龍半島之上。

白帽白西裝的門僮,徐徐拉開偌大的玻璃門,溫柔如揭開貴婦臉上的薄紗。悠揚舞曲傾瀉而出,一對對盛裝男女,穿越時光,在大堂中央,旋轉滑動,翩翩起舞。這是十二月第一個星期天下午,半島八十五周年最後一次茶舞。舞池旁,行將九十的何鴻章,在兒子何彪及何豹攙扶下看熱鬧,泛紅的臉發光,瞬間年輕了。「我阿爺何東搞金婚派對,喺度跳舞,佢好叻跳舞。我細個成日喺半島前面嘅花園踢足球。」何鴻章顫巍巍道。一九三一年,富甲一方的何東爵士,在半島舉行金婚派對,名流商賈雲集。派對結束,半島的奢華卻剛開始,自此成為上流社會的社交行宮。舞池內,一身藍色舞衣的Lily跳得忘我。她是富豪御用裁縫店Ascot Chang(詩閣)的第二代。一九六三年,父親張子斌在半島開設分店,直到今天。「呢度係我由細玩到大嘅地方。六十年代,半島係最高級嘅酒店,直到依家,呢度嘅氣氛、殖民地風格,侍應嘅白色禮服,都係獨一無二嘅。」Lily興奮道。妝容、舞衣閃閃生輝。

歲月.藏金

大堂鎖住時光。沿着正中的樓梯步上一樓,才發現,新舊已完成交替。今年五月,半島完成歷時超過一年的翻新工程,包括三百間客房、會議室及露台餐廳等。不過,在競爭激烈的今天,翻新只是追落後,半島賣的,仍是歷史。上月底,半島將酒店一角布置成懷舊影院,舉行集團紀錄片《經典.傳承》的首映禮,亦是八十五周年慶典的重頭戲。主禮人、大酒店主席米高嘉道理表現風騷,更在片中粉墨登場,大談半島歷史。四十五分鐘的紀錄片,大打感情牌。在酒店上演的故事,如同香港歷史的縮影。

開荒.淪陷

歲月流轉,半島和香港一同經歷過最黑暗和光輝的年代。二十年代初,猶太裔的嘉道理家族,斥資三百萬,興建半島酒店。一九二七年,剛落成的半島,未開業便被英軍徵用做臨時軍營。翌年,軍營遷至深水埗,酒店重整旗鼓,於十二月正式開張,由署任港督修頓爵士主持開幕禮。當時,樓高七層的半島,是維港兩岸最高的建築物,卻被取笑是「九龍一間大而無當,無人會入住的酒店」。半島早期大部分住客,是乘鐵路前往內地的旅客。後來,豪華客輪不斷進出維港,帶來世界各地的名人富豪。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指嘉道理甚有眼光:「二、三十年代嘅尖沙咀,已有旅遊區嘅雛形,交通算方便,有天星小輪、郵輪,又有鐵路總站(文化中心現址)。依家喜來登酒店嘅位置,當年係個廣場,工展會、飛機展都喺呢度搞,滙豐第一間九龍分行,就選址半島。」勢頭剛起,一九四一年的聖誕夜,一切突然煞停。港督楊慕琦在半島酒店336室簽署投降書,向日軍無條件投降,香港正式淪陷。半島改名東亞,成為日軍司令部。前立法局議員蘇周艷屏(蘇太),十四歲時,曾在半島幫日軍打工,回憶仍歷歷在目:「當時佢哋請會計,好多人應徵。」她因懂得算盤而獲聘,取錄她的日本人,名叫清水一夫。「工作包伙食,但得幾條菜,同黑色嘅飯,最開心係午飯有兩個好細粒但熱騰騰嘅包,係唯一滋味嘅嘢。」日軍見她表現好,將工資加到一百港元,已算高薪。數月後,戰事加劇,在半島亦聽見炸彈墜落的呼嘯聲,蘇太終在母親勸告下辭職。

故事見證

Johnny,酒保,70歲,在半島工作56年,是年資最長的員工,至今仍住在半島宿舍。「五十年代,阿爸喺半島Lobby做Captain。十四歲,阿爸過身,半島主動打來叫我返工。喺嗰個年頭入到半島,多數係世襲。喺酒吧咁多年,最難忘係美國大明星奇勒基寶教我整「Screwdriver」,我敢話,係香港第一杯雞尾酒。六十年代,半島好威水,出車去港島區做到會,喺佐敦渡船角過海,其他貨車要排長龍,但半島就可以同警車、消防車一樣,行優先通道。我去過港督衞奕信屋企,仲有滙豐大班,好像桑達士、沈弼,年年聖誕都叫半島到會。大老闆米高嘉道理都有落來,每次都飲加咗辣椒仔、喼汁和辣根嘅辣番茄汁。我無結婚,半島就係我屋企,我當自己係半島個仔。」

Peter,大堂茶座經理,在半島工作28年。「當年我考咗三、四次先考到入半島,由侍應做起。呢度好多客早過我已喺度幫襯。最有印象係已故嘅明星張國榮,佢經常落來,靜靜食支煙,諗吓嘢或同朋友傾偈,最鍾意食士多啤梨卷(甜品)。依家多咗內地人來,食物都會加入多啲中國元素,好像早餐有油炸鬼。我哋通常安排遊客坐西翼,佢哋鍾意熱鬧,嗰邊有隊Live band,東翼較靜,多數係熟客或名人。公司鼓勵我哋將手提電話俾熟客,方便幫佢安排座位及食物。」(註:只有住客及熟客才可訂位。訪問當日,Peter便收到六嬸方逸華的訂座電話。)

Billy,44歲,行李及運輸部經理,加入半島27年,父母兄弟都幫半島打工。「以前阿爸做執房,阿媽做洗衣房。我同阿哥Boris都由門僮做起。半島大老闆Michael好有人情味,03年沙士,好多酒店裁員,但公司只係叫我哋提早清假,節省開支,堅持唔炒人。大堂每日都有好多故事發生,有一次,有對遊客唔見咗個女,我哋幫佢喺酒店及走出街搵,最後喺彌敦道搵番。之後嗰家人每年都寄聖誕卡俾我哋。」

風華.朝聖

和平後,酒店重開,歷史任務卻未完成。四九年,中共上台,嘉道理兄弟羅蘭士和賀理士,協助滯留上海的猶太難民移居海外,半島的宴會廳成為臨時收容所,安置滯港期間的猶太人。烽火過後,經濟起飛,富豪家財迅速膨脹,半島亦迎來最輝煌的年代。各國元首巨星來港,如英女皇、美國前總統尼克遜、玉婆、艾頓莊等,都指定入住半島。大堂咖啡室,又名「影人茶座」,張國榮、張曼玉、鍾楚紅都是常客,還有六叔邵逸夫,年過百歲,仍不改到半島歎茶的習慣。崢嶸歲月,滲透在酒店每一個角落。回到大堂,茶舞已曲終人散,走廊再次被自由行及各國遊客佔據。歷史只供朝聖,故事未完,最美的年代卻已過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528

周小川郭樹清的崢嶸歲月:1991年世紀大討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71

回憶1991年討論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系列座談會

作者:郭樹清   本文來源:陳君、洪南編《江澤民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0年回顧》,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年12月

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距今已經整整20年。這個目標的明確提出,是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承鄧小平理論,從中國實際出發,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和實踐,大膽展開理論探索的結果。其中,1991年江澤民同誌主持召開的系列座談會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根據我自己的筆記和其他有關資料,對會議的情況作一概略回顧,細節未必記得準確,歡迎其他同誌斧正。

1991年屬於中國改革開放的挫折時期。之前兩年經濟增長緩慢,國內市場疲軟,國外受到西方制裁,蘇聯“八一九”事件之後,國外一些人更以為中國垮臺指日可待。年初,鄧小平同誌在上海談話時說:改革開放還要講,我們的黨還要講幾十年。不要以為,一說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一說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不是那麽回事。然而,國內經濟界、理論界和宣傳輿論界,對改革的看法並不一致,出現了不少迷惘、模糊和錯誤的思想。一部分真誠的具有理想的黨員、幹部,包括我們的父輩和同事,認為市場化就是資本主義化,繼續開放無異於繳械投降。在這種氛圍內,不要說實施改革的行動,就是理性平和地討論問題也比較困難。10月中旬,正是秋風落葉時節,我們接到了江澤民同誌召開座談會的通知。

一定要睜開眼睛看世界

10月17日,江澤民同誌在會議一開始就說,我們這個會是內部研究,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實事求是,怎麽想的就怎麽說,會議也不做結論,主要是聽大家的意見。隨後他明確指出了會議的三個專題:第一,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戰後資本主義發展;第二,蘇聯東歐劇變的原因和教訓;第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座談會為什麽從分析戰後資本主義發展開始?江澤民同誌點明了要害,研究資本主義是為了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列寧說過,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垂死階段,但是二戰結束以後,資本主義“垂而不死”,生產力還有了很大發展,這個問題不能回避。

劉國光首先發言說,1950—1990年西方國家經濟增長平均達到約4%,比1870—1949年高出約2個百分點。吳敬璉接著指出,在1890—1990年的100年里,以3.2%劃一條線,二戰前波動很劇烈,二戰結束後比較穩定。王慧炯介紹了美國資本集中浪潮所采用的水平兼並、垂直兼並、傾斜式兼並三種模式。張卓元著重從經濟目標和社會策略的角度作了分析。一些與會同誌認為,資本主義“垂而不死”的主要原因在於,戰後西方國家總結吸取了歷史教訓,對經濟體制和宏觀政策作出了調整,充分發揮了市場和科技的巨大作用,在認真對待社會主義制度挑戰、加強福利、緩和社會矛盾等方面也作出了努力。

王慧炯指出,在發達國家,新技術的應用使大企業獲得了“技術租金”,改變了資本收益與工資開支的比例關系,促進了世界一體的市場形成。江澤民同誌十分肯定大家對科技進步作用的強調,他說:科技的重要性,我們總是認識不到位。比方說,電子工業,我看全國至今還沒有認識到其重要性。領導幹部知識水平不提高,對此就很難認識到。技術革命特別重要。二戰結束以後,科學技術發展太快了。上大學我學的是電機系,當時教科書還都是電子管的內容,沒有晶體管。現在呢?發展太快了。現在科技作用更重要了,不承認科技革命的巨大作用不行。

林毅夫認為,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的興起是戰後資本主義最引人註目的成就,但這並不代表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成功,關鍵仍在於經濟發展戰略。楊啟先談到西方發展對我們的啟示,認為必須解決好穩定與競爭的關系,按照客觀要求及時調整有關改革和措施,社會主義也可以采用一些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的做法。甄炳禧分析了戰後世界經濟超出預料的發展趨向,認為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依賴日益減少,貿易和投資的絕大部分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倪立羽談到,根據倫敦戰略研究所的資料,布熱津斯基預計,到2010年,中國將成為四大經濟體之一,即中國、美國、歐洲和日本。將來亞太地區的安全由中國的興盛而改變,歐洲的衰敗將隨著蘇聯的衰敗而改變。大家對此進行了充分討論,多數人認為,要認真對待經濟國際化(少數同誌還提到全球化)趨勢,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國際經濟貿易活動。

我在發言中指出,戰後西方,人們的經濟社會地位發生很大變化,總體分布結構從“金字塔型”轉變為“洋蔥型”,收入分配則從“倒金字塔型”轉變為“倒寶塔型”。富人比從前多了,但是特別富的人少了;物質性、金融性資本的影響削弱了,勞動力資本特別是高級專業人員的勞動力資本的地位大大上升了;國家日益從市場經濟體系之外進入到市場經濟體系之內,宏觀管理成為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世界格局中兩極化和不平衡依賴迅速發展。啟示有四點:(1)經濟現代化中最重要的是科技,而科技的基礎是教育;(2)在不破壞市場機制正常運行的前提下,緊緊控制住總量關系的變化方向;(3)公平合理的競爭才能帶來高效率;(4)同種所有制可以有多種實現形式。

討論中,江春澤引用了智利中央銀行行長的一句話:在封閉的環境下搞現代化只能建成“烏托邦”。不少與會同誌指出,我們千萬不能把剛剛打開的門關上,無論是搞建設還是搞改革,都要了解外國,爭取最有利的國際環境。研究中國的任何問題,都要有世界眼光、戰略思維。事實上,江澤民同誌首先讓大家來分析研究外國,就是讓大家再一次睜開眼睛來看世界,資本主義為什麽沒有像我們預期得那樣走向滅亡,反而不斷攀上經濟發展的新高度?我們無法回避,而且作為局外人,觀察和評論可能更少一些主觀的東西。毫無疑問,這也貫徹了鄧小平同誌一貫倡導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基本方針。如果把世界特別是發達國家戰後的發展及原因搞清楚了,接下來,中國應當怎麽辦的問題也就更容易理清楚了。

如何吸取蘇聯東歐的教訓?

12月6日,會議開始進入第二個專題,討論蘇東劇變及其教訓。江澤民同誌講了一段意味深長的主持詞:我們一定要牢牢扣住一個問題,為什麽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成功的國家,經濟沒有搞得很好?蘇聯、東歐國家過去的經濟基礎比西方怎麽樣?有的差,有的還不差,為什麽後來都不行?這個問題很值得研究。我們研究蘇東問題,怎麽能夠真正總結蘇東的經驗教訓,把社會主義理論搞清楚,這是很大的問題。

留蘇學習過的劉國光對蘇聯比較了解,在他看來,蘇聯垮臺有多方面的歷史深層原因,理論僵化、不改革、政治關系處理失誤、民族政策不當、黨的幹部腐敗都是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蔣一葦發言道:國際社會主義事業經歷了重大挫折,有近因、遠因、次因、主因,“和平演變”固然是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想一想,1950年代東方和西方究竟誰怕誰?蘇共覆滅根本原因是兩條,一是經濟沒有搞上去,這是根本的;二是黨脫離了人民群眾。中國為什麽能頂住,因為十多年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老百姓說:“左不滿,右不滿,回到家里還是滿。”他對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建議,對中央工作也提出意見,非常坦率、真誠。早在改革開放初期,蔣一葦就曾經去南斯拉夫考察所謂“工人自治”,長達一個月時間。他主張企業本位論、職工主體論,提倡民主經濟或者經濟民主,更堅信共產主義理想。他對於把商品、資本、股份制和市場經濟都貼上資本主義標簽很不以為然。同樣的話,他說出來具有莫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其時他已罹患絕癥,是從醫院病房直接來開會的。

吳敬璉、王慧炯等認為,經濟是一切的基礎,沒能把經濟搞上去,是蘇聯式社會主義失敗的根本原因。傅豐祥列舉了許多財政經濟數字,說明蘇聯經濟惡化的原因在於體制和政策,他指出,二戰剛結束時,捷克的生活水平比奧地利高10%,東德有一段時間比西德恢複發展得還好,匈牙利曾經也與西歐其他國家相差不大。崔琦說,蘇聯的演變與東歐不太一樣,是蘇共自己領導下發生了政權更叠、國家解體、經濟崩潰。千百萬人的價值取向和人心向背是以物質利益為基礎的,根子是體制問題、結構問題,不是工作問題。蘇聯對科技不重視嗎?不能說不重視。對農業不重視嗎?從勃列日涅夫到戈爾巴喬夫,蘇共中央就農業問題發了200多個文件。

周小川對比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思維邏輯,在他看來,資源配置和激勵機制是分不開的,必須要靠改革開放把社會主義經濟搞上去。江春澤認為,蘇聯沒有把資源配置方式與社會基本制度區分開來,總是把中央計劃經濟體制看作是社會主義。宦國英、張卓元等同誌認為,蘇聯經濟建設失敗根本上還是體制效率低下,計劃分配資源。聽到這里,江澤民同誌說,社會主義如何把勞動生產率搞得比資本主義還高,這是個大問題。蔣本良特別強調了黨的建設問題,他認為蘇共長期沒有從革命黨、國際黨的定位轉出來。

有同誌結合蘇東的政治問題談到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蔣一葦主張,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就是要建立起經濟民主和政治民主。沈晉福明確提出,中國的政治改革從一開始就是和經濟改革同時進行的,但是現在感到提經濟改革,內容比較豐富,說政治改革,文件中話很少。實際上,鄧小平同誌1986年就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有三個方面,一是始終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二是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調動人民和基層單位的積極性。鄧小平同誌當時就指出:“要通過改革,處理好法治和人治的關系,處理好黨和政府的關系。”對政治體制改革問題,江澤民同誌作了積極回應,他說,外國人來中國,特別是西方人來,總問我們中國的政治體制問題。我回答說,中國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他們許多人都不知道中國還有民主黨派。我們搞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當然要不斷發展。緊接著,江澤民同誌又談到腐敗問題,引用了古話,“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他說,我對腐敗問題感到十分沈重。“七一”講過反腐敗問題,十四大還得講。“七一”講話中,最得人心的就是這一段。

我發言談了蘇聯東歐經濟停滯的歷史教訓。主要看法是,革命和戰爭之後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基於政治熱情和軍事熱情,持續時間一長,信息、利益和動力都成了問題,整個社會都養成巨大的惰性。等到很晚才真正啟動改革,根本的矛盾已無法自己解決,社會各個領域都失去了對商品經濟的記憶。所以,必須堅持解放思想,不斷創新,如果停留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詞句上,我們的事業將沒有任何前途。堅持社會主義必須抓住根本,就是生產關系更適應生產力發展,創造更高生產率,按照最符合人類本性的方式來組織生產和使用資源,在同樣的經濟發展水平上能夠為全體人民提供更公平更合理的生活條件。離開這些實質性規定,去追求這樣那樣貌似有道理的東西,必將走入歧途。

在總結蘇東教訓的會議結束時,江澤民同誌有感而發地講道,這次會議我們大家都暢所欲言,開得很好。我們要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過去的歷史和經濟。蘇聯、東歐的失敗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只要我們真正吸取其教訓,堅持改革開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一定能取得更大成功。

核心問題是處理好計劃與市場的關系

在討論如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江澤民同誌始終強調,計劃與市場是核心問題。他說,總的感覺是,我們該放的必須放,該集中的必須集中。現在是應該放開市場調節的沒有放開,應該用計劃集中的沒有集中。我們提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具體怎麽做是關鍵。我們有些東西該計劃管的沒有管,不該政府辦的事管得太多。

劉國光在計劃與市場關系的問題上著述頗多,他在詳細回顧了黨和政府各個時期就此問題的各種提法後說,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是我們改革以來經濟理論最重要的突破之一,也是我們改革最重要的基礎。楊啟先結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基本方針和政策,分析了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他認為,計劃與市場不是誰為主、誰為輔的問題。吳敬璉談到蔣一葦所總結的中國改革的兩個突破:一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二是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他表示贊同。他希望中央把十二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定下來,應該恢複到鄧小平同誌、陳雲同誌改革開放初期將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並用的提法,強調兩者的結合,以此對新體制的基本特征和改革的基本經驗全面總結。經過討論,多數與會者認識到:現代商品經濟是有宏觀管理的,是宏觀調控下的商品經濟,或者說市場在宏觀調控下發揮對經濟資源的配置作用。江澤民同誌非常認真地傾聽大家的發言,他敏銳地抓住一個要害問題:“十四大要把有計劃商品經濟的內容說清楚。”

一些同誌還提出,應當由國內外市場信息來對經濟活動發揮引導作用,不能把責任都放在計委和信息中心。周小川巧妙地觸及到了姓“社”姓“資”的敏感話題。他認為,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一是要改進並收縮計劃,二是要擴大市場調節的範圍,要在堅持以公有制為主的同時,不斷發展、完善、探索新的更好的公有制實現形式。他還結合國內形勢,談到重複建設、中央地方關系、財稅改革、工資獎金膨脹等問題。在這個時候,江澤民同誌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國家的大賬是誰來算,誰來管?是國務院還是計委算的?按道理計委要算這個賬。為什麽算不了?江澤民同誌嚴肅指出,各部門都從部門利益出發,無法搞好。

會議討論到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調控問題,吳敬璉轉引國家計委一位負責同誌的話說,現在的計劃不是牽牛鼻子而是擡牛腿,計劃不能和市場規律、價值規律對著幹。江澤民同誌尖銳地對亂上項目的現象提出批評,首長批項目是幾千年封建社會的遺毒。我認為,我們本事再大,也不能簡單一批就定項目,誰有這個本事?還有,研究要搞成真正的可行性研究,而不是可批性研究。首長批項目,往往有貪汙腐化,流弊叢生。他說,至少有兩點,一是首長批示上項目要堅決反對;二是地方的利益驅動上項目,問題也很大,要解決。

12月12日,我發言說到,中國的改革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現在,一個符合現代商品經濟規範的新體制的基本輪廓,已經呈現在我們面前。在這個新體制里,一切經濟活動都必須通過市場,一切市場關系都受計劃調節,市場成為協調經濟關系的基礎機制,計劃就是間接型的宏觀管理。企業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勞動者參加生產活動並獲取與其勞動成果相符合的報酬;而政府的基本經濟職責是,提供包括基礎設施、投資環境在內的非盈利性公共服務,開展宏觀調控及對市場進行監督管理。當前的條件非常有利於加快改革步伐,一定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時機,爭取用5年時間完成基本轉軌。

從多個角度研究經濟改革的市場取向

江澤民同誌特別註意從實際而不是概念出發來研究改革的目標體制問題。座談會涉及許多具體的經濟問題,多次提到農業問題、糧食問題、鄉鎮企業問題、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工業生產的質量問題、庫存問題、外貿問題、利用外資問題、投資項目的審批問題,以及民營資本投資問題、出口信貸問題,等等。在看似非常分散的議論中,江澤民同誌總會抓住問題的要害,最後總要回到政府和企業、計劃和市場的關系上來。

“你們猜猜看,巧克力上長了白霜還能不能吃?”一次會議上江澤民同誌向大家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早在解放前,他大學畢業就到一家食品廠工作,對生產、營銷、市場調研、客戶服務早有體驗。後來又到一家肥皂廠工作,再後來到輕工產品設計、汽車、電機和核電等單位及部門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濟政治工作經驗。當問題具體化之後,思想就容易統一,傳統觀念就容易轉變。

江澤民同誌十分重視農業和糧食問題,座談會上多次涉及這些方面。江澤民同誌說,糧食產量從8000億斤到9000億斤,用了6年時間,也就是1984—1990年,畝產增長率出現下降趨勢,而且幅度很大,這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林毅夫發言說,糧食問題不能放松,中國的糧食產量歷史上的波動大都在上下5%,最多是1959—1961年,達到15%,這是“大躍進”造成的。所以正常情況下,安全儲備最多占5%,也即500億斤。加上中國還有二季、三季產量,所以300億斤就足可以了。總之,許多方面是要由市場來調節,但是也有一些方面要由計劃來調節。江澤民同誌提到不久前開另一次會議時,發現現在人們說糧食太多了,我給他們潑涼水,不要說糧食多了。今年安徽水災,外國人就準備要看笑話,沒想到我們有幾百億斤糧食儲備。研究糧食儲備問題,多儲備,就得多拿錢。到底國家應儲備多少?我看我們必須有一個全國性的系統。中央、地方都要有儲備,都要有責任。將來要各級負責,適量儲備,然後把價格放開。

能否提高實際效益,涉及庫存問題。江澤民同誌說,過去我搞過清產核資,庫存里有許多東西是廢品,沒什麽用處。生產了賣不出去,質量好的東西也經不住放。收音機、電視機,放上兩三年,可能就不能用了。由於江澤民同誌工作過的行業、企業非常多,他對我們自身體制和政策的優點缺點、利弊得失,有著一般人所沒有的深切體會。這段話對大家很有教育和啟發意義。對庫存的態度,差不多可以說是區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一個標尺,因為計劃經濟下人們只重視生產計劃的完成,不會重視銷售結果。國有企業真正做到銷售導向、按訂單生產,差不多花了20年的改革探索時間。

周小川發言談到就業問題時說,中國人口多,就業壓力大,但是潛力也不小,第三產業發展余地很大,目前的企業通過優化勞動組合也還有很大余地。這一問題引起了江澤民同誌的關註。他批評了科技人員隨意改行的現象,他說,青年知識分子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要到基層去,深入搞專業,要解決都想留在大城市的問題。他問道,我們過去大學畢業,都想到適合自己專業的地方,現在怎麽大家都想留大城市,都不怕改行呢?吳敬璉等回答說,關鍵還是個競爭機制問題沒解決,是一個制度安排問題。

也許與早期參與經濟特區和外貿外資工作有一定關系,江澤民同誌對於擴大開放的建議十分支持。在一些當時看來非常敏感的問題上,他的態度也異常鮮明。有同誌發言提到,現在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對我們貸款,提出要有改革開放內容的要求,一些部門一些同誌認為這不能幹。江澤民同誌說,這沒關系,我看可以幹,他們什麽目的企圖不要管,我們是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於我們有利,為什麽不幹?不要因噎廢食。有同誌談到對外援助,江澤民同誌說,我看以後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就應當多用買方信貸或賣方信貸。我有一些實際的體會,例如1976年我就在巴基斯坦搞過電力工程。我看多搞外貿信貸比較好,推動我們的機電產品出口到發展中國家。有同誌插話說,對提供信貸出口機電產品給落後國家,各部門看法不一,計委、經貿部、機電部和銀行評價不一。江澤民同誌特別囑咐,這個事情可以協調一下,有個總的政策。我也可以做這個工作,大家一起商量,是可以解決的。

座談會上對其他方面的改革也進行了深入討論。張卓元強調,要建立合理的價格結構,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的關系,總體上要堅持漸進改革,但分領域、分地區應當加快。李琮重點談了企業改革,他認為資本主義的企業是一個自然演變的過程,而不是人為選擇的。陳東琪、劉國光等同誌談到,必須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公有制為主體不代表都要搞成公有制。傅豐祥認為可以搞多種形式的所有制,特別要發展公有為主的股份制,調整稅收結構,研究擴大稅源;要搞活大中型企業,減輕國有企業包袱;加強股份制改造,因為這不僅僅是一種籌資方式,而是涉及計劃、投資、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只有產權清晰,企業才能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

傅豐祥還特別指出:我國證券占GNP比重不到10%,主要是國債,股票才有40多億。但是,證券業要和銀行業分開,政府要設監督管理體系。交易所要打破地方限制,上市股票不僅要在股民之間流通,也要允許在法人之間流通。應當培養和建立一批投資合作社。交易開放程度要逐步擴大,先讓基金進來,然後機構投資人,然後個人,對外國人更要如此。關於股票和證券市場,江澤民同誌作了一段評論。他說,證券怎麽個搞法,我們要好好研究。目前定下來的是上海和深圳兩個市場。證券市場發展的幾個階段我都見過。解放前,我在上海就看過證券交易。芝加哥期貨市場,我也去參觀過,有1000多人,吵得不得了,比紡紗車間還鬧。股份制問題,現在不好簡單說什麽,恐怕將來要好好研究。在上海時,我專門開過幾次會研究股份制。上海當時搞的股份制都是些小打小鬧。我當時就提出過,搞大的行不行?我曾找過上海電機廠廠長談,研究能不能試驗股份制。要搞就搞幾個大的企業試一試。弄幾個比較有名的大企業試一試,我看翻不了船。

處理好著眼長遠的發展戰略問題

經濟體制選擇必然會涉及相應的發展戰略問題。大家在立足於中國經濟社會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的同時,也介紹了許多世界上的新理論、新概念。更重要的是,與會同誌都贊成,一定要面向未來,處理好改革、開放、發展、穩定等多方面的關系。

多數與會同誌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具有許多有利條件,如果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八五”時期的經濟增長完全可以達到甚至超過“六五”、“七五”的速度,而且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經濟都將處於“起飛”時期。但是,不少同誌在發言中也指出,政府不宜人為地追求高指標,過去已經吃過很多虧。江澤民同誌充分肯定了大家的意見,並且作了進一步的總結和概括。他說,經濟增長速度要有一個恰當的把握,既不能過慢,也不能過快。過慢不行,像我們這樣的國家,慢了吃飯和就業都有問題,更談不上趕超發達國家;過快也不行,快了就會出問題,質量滑坡,能源交通都跟不上。江澤民同誌最後指出,關鍵是效益好不好,效益好,速度高點是好事,效益不好,速度很高,沒好處。

會上有人發言提到,西方發達國家白領雇員早已超過藍領工人,腦力勞動取代了體力勞動的主體地位,這與馬克思、列寧所處的時代已很不相同。陳東琪特別指出,西方發達國家共同的特點是對人才的重視,對發展教育和人力資本的重視。有的同誌在分析戰後西方國家發展時得出結論:由於人力資本的地位不斷提升,人們會越來越把教育費用看作是投資,對社會對個人都是如此,而且是收益率最高的投資。然而,最終的問題是,中國如何培養出源源不斷的人才,能夠具有自己的創造能力,實現創新發展。江澤民同誌特別強調,國家必須尊重人才,個人必須奮力拼搏,要鼓勵青年到生產科研第一線,要教育留學生回國施展自己的才能。

許多同誌在發言中強調要增強競爭、鼓勵創造、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讓市場發揮更廣泛的作用,同時也關心公平公正、共同富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和做好公共服務,江澤民同誌對此很贊賞,他後來回憶也說到,為什麽關於改革的目標選擇了那樣一個表述方式,在市場經濟體制前面堅持要加上“社會主義”,這不是可有可無。社會主義說到底,還要堅持按勞分配,互相幫扶,共同富裕。李景賢發言說,多年實踐證明,社會主義不是唱出來的、叫出來的。從老百姓的角度看,很實惠,不能不看到西方的物質財富對老百姓的心理影響。與此同時,不少同誌也指出,必須看到西方國家高工資高福利帶來的消極後果,與會者一致贊成社會保障改革一定要早起步,要從國情出發。一些同誌還提到,從西方的經驗教訓看,在物質生活條件普遍富裕了的國家,人們在心理上並沒有增加多少幸福感,反而是精神疲勞代替了肉體疲勞,心理疾病、自殺、吸毒、社會犯罪、環境等問題十分嚴重。與會同誌提出,中國一定要盡可能地避免重複西方的錯誤,努力開辟新的發展道路。

倪立羽認為,要正確估計自身,抓緊時間把經濟搞上去,這樣才能真正防止“和平演變”。對此,江澤民同誌講了一段很重要的意見。他說,要做到胸中有數,要清醒,“和平演變”是危險的。但是絕不能有兵臨城下、草木皆兵的印象。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把經濟搞上去。一句話:財大才能氣粗。把經濟搞上去,就需要穩定,不能亂。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必須高度重視地區差別問題,經濟發展戰略一定要充分考慮地區之間的協調和平衡。當有同誌談到蘇聯國內聯盟與共和國關系時,江澤民同誌特別指示說,應該認真研究這個問題,一定要從中吸取教訓。有同誌介紹說,包括戈爾巴喬夫在內的蘇共領導人,長期生活在一種錯覺之中,他們以為蘇聯的民族問題解決得很好,其實正好相反。還有同誌提出要註意蘇聯解體對我國可能帶來的沖擊。江澤民同誌說,新疆、西藏、內蒙古、雲南,我都去了。我們的有利之處是,這幾年改革開放,邊疆地區經濟也有很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明顯提高。不過,我也看到,比較下來,還是其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更高一些,差距大了也是問題。可以看出,從一定意義上說,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已經開始醞釀了。

溫故知新有利於迎接挑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出,是貫徹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探索過程,也是一個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經典範例。歷史經驗再一次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必須始終富有飽滿的理想和熱情,擁有強大的理論勇氣和政治勇氣,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必須敢於正視現實問題,從實際出發,大膽創新。始於1978年底的改革開放,經過10年的順利推進,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問題。1988年經濟過熱引發通貨膨脹,雙重體制並存導致經濟秩序陷入嚴重混亂,1989年又發生了社會動蕩和政治風波,中國改革自然地也是必然地進入了一個調整期,需要認真總結、反思,明確新的目標。這個歷史性的任務落在了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肩上。在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支持下,江澤民同誌從一到中央工作開始,就立足實際,認真研究思考如何繼續堅持改革擴大開放。在主持座談會的過程中,他緊緊抓住如何提高經濟效率這個中心問題,不時就一些體制和政策問題發問,有些時候甚至是自問自答。這個系列座談會是又一次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理論務虛會。

1991年是國際形勢動蕩的一年,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海灣戰爭使得國際時局變得愈加錯綜複雜,國內經濟、政治、社會面臨許多挑戰,內政、外交、國防工作頭緒極多。作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江澤民同誌要處理的日常公務十分繁重。但盡管如此,他依然十分掛念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提法,以及如何進一步明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指導原則,在百忙之中堅持“抓大事、議大事”,在不到兩個月內總共抽出11個半天的時間召開座談會,無疑是非常不易的。同時,在一些重要的方針政策性問題上,他有意識地引導大家進行反複議論和磨合,真正做到了陳雲同誌所倡導的“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和“交換、比較、反複”。江澤民同誌也非常註意聯系學者專家,包括體改部門和研究機構。他曾經親自給國家體改委主持工作的常務副主任賀光輝打電話,了解國內外有關經濟改革的情況。江澤民同誌還前後幾次給陳錦華打電話,專門布置有關計劃與市場關系問題的調研。

江澤民同誌重視不同意見,善於溝通和交流。在會議的一開頭,他就告訴大家,咱們是關起門來討論,允許各種不同觀點,可以爭論。這樣做,不僅減少了認識上的差異和對立,而且讓人感到心理上比較放松。歷史經驗證明,黨的領袖和領袖集團,要正確把握大局,作出重要決策,必須密切聯系群眾,了解社會的真實情況,善於傾聽各種意見。在廣開言路、從善如流方面,江澤民同誌、胡錦濤同誌都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整個中國的現代化事業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作為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必須具有勇於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真正做到繼往開來,與時俱進。胡錦濤同誌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要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為我國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確定了基調。

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這為我們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動指明了方向。

隨著黨的十八大的勝利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即將翻開新的篇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的歷史起點的時候,重溫21年前江澤民同誌主持座談會研究一系列重要問題的過程,給我們以許多新的啟發。我們相信,在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必將取得更偉大的成就。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551

“探索者”周正慶: 三十年證券市場崢嶸 | 人物

從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算起,中國證券市場已經發展了近三十年。周正慶,作為第三任中國證監會主席,雖然僅在任三年時間,但他卻以不同的身份,參與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各個重要階段。

在他主政證監會時期,曾推動出臺了轟動市場的“搞活市場的六項政策”,並由此引發了著名的股市“5·19”事件。之後回憶起那段經歷時,周正慶曾表示,自己經歷了資本市場“一段艱辛而複雜的道路”。

周正慶自1951年進入金融系統工作,先後在人民銀行、國務院證券委、證監會工作,離開證監會之後,又在全國人大財經委擔任委員。如今,在金融市場奮戰終生的“老兵”停下了腳步,將推動市場發展的任務交給了後來者。

2018年7月21日,周正慶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3歲。

“這真是一個噩耗。”一位長期關註證券市場的學者聽到上述消息時,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周正慶身上有濃濃的學者味道,很懂金融,而且深入參與了金融改革的很多細節,對此表示非常惋惜。對於周正慶“幹預市場”的主張,市場頗多爭議,但他對改革的努力、對投資者的關心,依然廣受贊譽。

作為監管者,他曾公開呼籲,“我們要擔起歷史責任,切實履行職責,為建設一個健康發展的證券市場而奮鬥”;作為市場建設者,他曾在90年代率先提出,要糾正過去談“從資本市場籌資多少”比較多,談“資本市場給予投資者多少回報”比較少的觀念;而作為探索者,直到80多歲高齡,他依然活躍在一線,在為市場創新、監管法治建言獻策。

“5·19”事件中的周正慶

周正慶1951年進入金融系統工作,曾先後任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辦事處出納員、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北京市分行副行長等職務,並於1986年擔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1990年12月19日,周正慶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在上海宣布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1995年5月,他擔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兼任國務院證券委主任,1997年5月他又兼任中國證監會主席。

“他的履歷生涯的大部分,都是在中國證券市場。在我國的金融改革過程中,他一直是一個探索者的角色。”前述學者對記者說。

他上任證監會主席時,國內外經濟形勢異常複雜。“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余波未平,國內經濟增長‘保八’失敗,經濟存在較為明顯的通貨緊縮。再加上當時銀行、政府、國企這‘三座大山’,內外情勢都不樂觀。”一位機構人士回憶稱,而此時,股市的“財富效應”,吸引了當時監管層的註意。

“5·19”事件之所以載入史冊,跟當時行情發生的背景,以及後來的巨大影響都有關系。1999年5月19日,股市在沈寂兩年多之後突然出現井噴式上漲,滬深證券市場分別上漲50點和127.56點,漲幅都超過4%。

而這波行情的直接“推手”,正是周正慶。

對於為何“出手幹預”,他在後來的回憶錄中曾表示,在“周邊”股市危機四伏的情況下,中國的股市沒有出現大幅波動,成績來之不易。但是,在隨後的近兩年時間里,特別是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投資者中有種關於中央支持不支持股市的擔心與疑慮。

在他看來,當年國家宏觀經濟形勢繼續向好,而股市卻與整體經濟形勢的走向相背離,這種現象並不正常。數據顯示,1998年境內籌資比1997年減少了484億元,下降36.6%;成交總量比上一年減少7177億元,下降23%;印花稅減少27億元。

基於此,他組織證監會有關部門對市場狀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並於1999年初,醞釀了一份關於進一步規範和推進證券市場發展的若幹政策意見,請示國務院。

經過方方面面的協調和修改,1999年5月16日,國務院批準了這份包括改革股票發行體制、逐步解決證券公司合法融資渠道、允許部分具備條件的證券公司發行融資債券、擴大證券投資基金試點規模、搞活B股市場、允許部分B股H股公司進行回購股票的試點等6條主要政策建議的文件,也就是通常說的“搞活市場六項政策”,由此引發了著名的“5·19”行情。

對於他的做法,當時有較大爭議。市場有觀點提出,這是“政府監管機構直接出面發動證券市場行情”,用投資者的資金,填補了市場改革的資金黑洞;但也有觀點認為,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階段,可以看到1999年~2001年這波“世紀大行情”,保證了前期金融整頓的平穩過渡,讓數百家金融機構實現了“軟著陸”。

歷史不容假設,我們無法評價如果沒有這波“世紀大行情”,中國金融改革會是怎樣一條軌跡。但是從“5·19”事件中可以看出,周正慶對於市場幹預一直持有強烈支持的態度。

他曾說過,“監管部門不能抱著聽其自然、任其發展、無所作為的態度,要從實際出發,以‘三個有利於’為指導,積極主動引導證券市場健康發展”。他還說過,“正確的輿論引導和正確的政策措施,能夠促使證券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反之,錯誤的輿論引導和不當的政策措施,必然阻礙證券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主張“有形之手”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席卷東南亞各國資本市場,受害各國金融體系幾乎崩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預測當年全球的經濟增長速度會下降0.6個百分點,東南亞國家和韓國下降3個百分點。

對此周正慶曾回憶稱,“可見金融危機影響之大、破壞之重”,且可以看到,“金融危機所涉及的國家,首當其沖的是資本市場”。

盡管中國當時資本市場尚未開放,但全國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尚未形成,國內非法發行證券和交易活動猖獗、場外交易混亂、證券公司大量挪用保證金、期貨市場突發事件頻頻發生。

從數據可以看出問題的嚴重性。當時全國涉及18個省市,未經國家批準非法設立的股票交易場所41家,有520家上市企業,涉及340萬投資者,市值300億;全國證券公司普遍存在違規吸收社會資金、挪用客戶保證金以及違規從事同業拆借活動的行為,涉及金額達1000多億元;1999年3月前,各地擅自或者越權批設了75只證券投資基金,總資產90多億元,涉及22個省市、120萬投資者。

1997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金融改革,整頓金融秩序,防範金融風險的通知》。國務院為此專門成立了清理整頓場外非法股票交易和整頓證券期貨市場工作小組,周正慶擔任組長。

這場清理整頓從1998年4月開始,經歷一年半的時間基本結束,主要整頓五方面內容,場外股票交易市場、證券交易中心、證券經營機構、期貨市場、原有證券投資基金。

到1999年底,41個交易場所全部關閉,520家企業全部摘牌;經過一年多的整頓,全國90家證券公司,有35家完全歸還了挪用的客戶保證金,15家增資改制,批準了4家為綜合類券商,11家進入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1999年3月,證監會發出對證券投資基金進行清理規範的通知,各類基金逐步摘牌……

清理整頓阻力重重,在當時來看,其涉及範圍之廣、清理難度之大,都是我國證券市場歷史上所沒有過的。

對於能夠平穩完成,周正慶認為,政府幹預功不可沒。他還在1998年赴美與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交流期間,對自己的做法的合理性做了“確認”。

他後來回憶說,“我認為,作為宏觀管理部門要為證券市場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要適時進行宏觀調節。縱觀世界各國對證券市場在必要時沒有不進行幹預的。遇到重大問題,進行適當的幹預是十分必要的。這一點,美聯儲主席表示認同”。

自我國證券市場創立之初,“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的爭議就一直不斷。周正慶還曾明確表示支持“政策市”,但他對“政策市”的理解有些不同。

“對於‘政策市’的說法,確實到了該全面剖析、客觀看待的時候了。”周正慶2014年接受采訪時曾提出,政府通過政策和輿論來間接引導資本市場,這樣的“政策市”是國際慣例,無可非議。世界上從來就不存在沒有政策和輿論引導的資本市場,不是正確的政策和輿論引導市場,就是錯誤的政策和輿論引導市場。

比如,美國“9·11事件”發生後,總統、財長、美聯儲主席都號召居民樹立信心,購買股票,並要求投資機構不要賣出股票,旨在穩定股市;再比如德國提出發展資本市場的10點計劃,內容包括減稅、拓寬資金進入股市的渠道等。

他還曾說過,“就市場而言,我認為,無形的手和有形的手都要用,不是只用無形的手,只要有利於經濟發展需要,都是可以用的”。

對此,前述接受采訪的學者表示,政策對市場的幹預,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不進場的政策,如周正慶所提出的市場改革、推動增量資金入市、加強市場監管等等;但還有一類,是當前監管層用得比較多的,直接進行窗口指導或行政幹預,限制價格、限制買賣等。對於前一種,確實是國際慣例,但對於後一種,則存在明顯局限性。

市場法治推動者

無論是在任國務院證券委主任時,還是擔任證監會主席期間,周正慶對於以制度、法治規範市場都極為重視。

在離開證監會之後,他更是全面參與到《證券法》、《公司法》、《期貨法》等重要法律的修訂及形成當中。2001年5月,他以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的身份參加《證券法》執法檢查;2003年6月,他擔任《證券法》修改起草組的組長,牽頭負責《證券法》的修改。

這一次修改意義重大。《證券法》形成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於1998年12月通過,1999年7月1日正式施行。當時,國內吸取了金融危機的教訓,從制度和立法上防範金融風險,成為當時證券法立法考慮的一個重要考慮。比如,規定多項限制性條款,包括“分業經營和管理”,只允許“現貨交易”,禁止“國企炒股”,禁止“融資融券”和禁止“銀行違規資金進入股市”等等。

“當時規定這些條款是當時條件所必需的。”周正慶後來曾表示,經過幾年實踐看,這些條款的內容有些已經不適應資本市場發展需要,有必要對這些條款進行修訂。

在周正慶等委員推動之下,《證券法》在修改時,強調了要提升資本市場在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中的地位,著重為證券市場的創新發展提供法律依據。同時,強調要建立嚴格的市場主體約束機制,完善監管措施,使市場更加規範健康。另一個重點是通過立法加強對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樹立投資者信心。

參與金融市場幾十年,周正慶發現,投資者風險教育至關重要。為此,他在擔任證監會主席期間,還親自主編了《證券知識讀本》,另一位原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對此評價稱,這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為廣大從業人員和其他讀者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對近年來資本市場知識的宣傳、普及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了《證券法》和《公司法》外,周正慶還非常關註期貨市場法律的制定。在他看來,中國期貨市場經歷了初步形成階段(1990年~1994年)、清理整頓階段(1995年~2000年)、規範發展階段(2001年之後)。在1997年金融危機之後的大整頓當中,期貨市場也是周正慶重點發力的五大領域之一。

“1997年5月,我擔任證監會主席,繼續加強對期貨市場的管理。主要對期貨交易所和期貨經紀機構進行結構調整,並重新調整了期貨合約。清理了非法從事境外期貨交易的期貨經紀公司,清理規範境外期貨代理業務資格,取締非法外匯交易和境外期貨交易。”他在後來回憶說,經過清理整頓,原有14家期貨交易所撤並為3家;交易品種由原來的35個壓縮到12個;179家期貨經紀公司完成了增資和重組,期貨公司的抗風險能力有了較大提高。

與此同時,還加強了期貨市場的法規建設,出臺了《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及四個配套管理辦法。

2007年,證監會舉行《期貨交易管理條例》座談會,也專門邀請周正慶參與。他認為新的條例在擴大調整範圍、加強風險控制和監管、鼓勵市場適度創新等方面有了重大進步,特別是明確證監會對商品和金融期貨市場實行集中統一監管,為期貨市場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有效避免了期貨市場的分割和多頭監管的問題,將為期貨市場的規範發展提供更好的法制環境。同時,新的條例也成為當時全國人大財經委正在推動的《期貨法》立法的前奏。

此後,他又公開提出,應加快制定《期貨法》,完善期貨市場基礎性法律制度,進一步規範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提供有效的權利保障。

投資者保護深入人心

證券市場成立初期,“融資者”比“投資者”更受重視。

但是,周正慶認為,這樣的觀念是需要糾正的,應該重視投資者的回報。他在2003年曾表示,當時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開戶數已達到6884萬戶,股票、債券已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內居民重要的投資品種。

在他看來,如果廣大投資者不能得到合理的回報,其合法權益不能得到有力的保護,這樣的資本市場好比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沒有生命力的,無法長久存在。

“我理解,投資回報包括即期回報和長期回報。即期回報就是平常說的上市公司股票的股息紅利。為此,就要改變目前存在的某些上市公司‘不分紅’現象。”周正慶2004年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長期回報則是要求上市公司要有長遠的發展規劃,要建立有利於防止經營者短期行為的激勵約束機制,同時,投資者也要更多地關註公司的長遠發展和長期收益,逐步樹立理性投資的觀念。

如今,投資者的數量已經翻了一番。截至今年7月20日,投資者總數已達1.4135億戶,其中包括1.41萬名自然人,35.23萬戶機構投資者。

投資者保護也成為中國證監會的一項重要工作,不但把防控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防範中小投資者因市場大起大落遭受損失,還要督促上市公司加大現金分紅力度。同時,推進制度化建設,實施證券期貨市場統一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初步構建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完善持股行權、糾紛調解、支持訴訟和先行賠付等制度機制,以及持續進行投資者教育等。

證監會數據顯示,2017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現金分紅達到9784億元,現金分紅比例繼續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直接融資比重過低”的問題,一直困擾周正慶多年。而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也是歷任證監會主席推動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

以2002年為例,我國直接融資占間接融資的比重僅為9%,在企業負債高企的背景下,銀行面臨很大潛在風險。經過十多年發展,直接融資市場規模不斷提升。截至2017年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已經達到3485家,總市值56.71萬億元。另外,還有新三板掛牌公司11630家,總市值4.94萬億元。交易所市場發行債券2433只,合計籌資3.91萬億元。

從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至今已經近三十年時間。周正慶在金融系統當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與證券市場發展相關的領域。但是不容否認,中國的證券市場依然“年輕”,需要解決的問題也還很多,但是,“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這三大改革方向,必將在每一任證監會主席的手上薪火相傳。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陳天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491

孔少林=余崢嶸= ???

1 : GS(14)@2011-09-21 20:35:3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547773\
我的往績?我曾(半)公開預測過 2006年世界盃,當年以另一身份在另一媒體貼中了意大利,有文為證。
姚崢嶸

2 : GS(14)@2011-09-21 21:01:16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 ... zh-TW&ct=clnk&gl=hk

信報財經新聞

孔少林

2006-07-05 原是物語
06世界盃之我怪碧咸

博落貼上碧咸掩面的照片,下面只有一句話:「You can’t mend a broken heart」。對,破碎的心是無法修補的,傷痛只能待時間來沖淡。酒吧內穿英格蘭球衣的男男女女低?頭,不願甚或不敢看到電視熒光幕,目睹球員的悲傷。球評家一致認為,英格蘭十人應戰的表現比十一人更佳,但無論如何,朗尼被逐離場是賽事的轉捩點。萬千傷痛未癒,球迷請不要衝動,且聽我把朗尼魯莽行為歸咎碧咸的原因。

朗尼生性暴躁,但球技過人,是眾所皆知的事實,領隊面對的難題是怎樣令他沉?氣踢出天才。出色領隊隱弱揚強,令每一位球員發揮得最好。可是,比賽進行時,領隊所能做到的有限,只能在場邊指揮,實質把領隊的策略在場上執行的是隊長。戴上隊長臂章,是一種榮耀和肯定,但隨之而來是責任和壓力。

隊長有不同激勵隊友的方法:有大呼大喝,有以拼搏以身作則,各師各法。在風和日麗的日子,朗尼是一枚計時炸彈;當朗尼傷癒趕及在世界盃前復出,由於急於表現自己,卻處處被葡萄牙後衛以技術及超技術克制,他變成一枚燃點了藥引的炸彈。朗尼在六十二分鐘比賽過程中,無處不顯露出他內心的憤怒。

我怪責碧咸,是因為碧咸有責任在比賽之同時,留意朗尼的一舉一動,當朗尼有異樣,他就應即時提醒朗尼要沉住氣,俾心機踢波;這是隊長在球場上不能推卸的責任。在商場上,天才橫溢但按不?情緒的「商場朗尼」自毀前途,我見過不少,他們都欠缺一個從旁提點的隊長。「商場朗尼」處處被身邊的人縱容,因為他有魅力、有才華,是公司未來棟樑。容忍和呵護累積起來,「商場朗尼」這枚炸彈終有一天爆發,鑄成大錯,忽然間身邊的人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把他棄掉。英格蘭錯在從沒正視朗尼這枚計時炸彈。

CEO為公司訂下策略,具體執行要靠部門主管;球隊領隊尤如CEO,調兵遣將,部署變陣,但球場上指揮要靠隊長。碧咸這幾年在西班牙比賽,跟朗尼相處的時間有限,加上年齡差距,形成某程度的隔膜。可是,這些通通不是藉口,當碧咸見到朗尼眼裏充滿怒光,他有責任採取行動,控制朗尼的情緒。

至於領隊艾歷臣為何不多選幾名前鋒加入世界盃大軍,我不多說了,反正公眾對此人早已失去興趣。輸波責怪碧咸失職彷彿扯得太遠─朗尼被逐離場時,碧咸已受傷離場。容許我深深不忿,「哭波喪」期未過,只知道碧咸宣布脫下隊長臂章,對英國隊和他自己都可能是一件好事。

孔少林

2006-06-07 原是物語
06世界盃之意氣風發

(路透社7月9日柏林電)意大利一搔二十四年之癢,憑互射十二碼氣走英格蘭,第四度奪得世界盃冠軍。

一如賽前所料,決賽的沉重壓力令雙方球員表現拘謹;加上整個月來馬不停蹄第七度出師,比賽速度較之前賽事明顯放慢,球員彷彿從開賽已在等候互射十二碼決勝負。一百二十分鐘的比賽,雙方各自只有二次黃金機會,湊巧都是落在傷癒後狀態始終未復的托迪和朗尼身上,可惜二人未能把握機會。高潮總算在十二碼階段出現,雙方首三名球員都中鵠,但為非法賭波醜聞困擾、仍屬待罪之身的意大利門將保方,接連撲出碧咸和朗尼的十二碼,而意大利老金童迪比亞路射入最後一球,令意大利一雪1994年決賽十二碼負於巴西之恥,重登世界足球頂峰。

意大利領隊列比對己隊憑十二碼勝出好像毫不驚奇:「英格蘭球員向來射十二碼水皮,所以當加時完結時,我知道我們必勝。」功臣保方卻把功勞歸於列比的賽前準備工夫:「領隊叫我花二十小時重複翻看英格蘭球員射十二碼的錄影片段,現在我做夢也記得林柏特愛射龍門中央,奧雲習慣左下角,碧咸和謝拉特則偏愛兩邊上角!」迪比亞路難掩激動之情:「感謝上主!感謝意大利人民!感謝保方!」

有人快樂有人愁。可能是最後一次打世界盃的碧咸,不禁流下英雄淚,指隊友已盡全力,落敗只是欠運。另一罪人朗尼,坐在中圈發呆良久。領隊艾力臣則不服氣,指對方門將在每球十二碼射出前已跳離白界線,明顯犯規,球證卻未有理會。艾力臣憤憤道:「我在意大利搵食時,早有聽聞過球證偏幫的問題,想不到自己會在世界盃決賽身受其害!」他拒絕出席賽後記者招待會,國際足協或會因此處罰英格蘭足總。
3 : GS(14)@2011-09-21 21:01:28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4%A1%E6%9D%B1%E8%B1%AA

[編輯] 孔少林

一個由筆名「孔少林」撰寫的財經專欄「原是物語」在05年2月至06年7月在〈信報〉出現。財經界認為孔少林是由蔡東豪領導的集體寫作班子。孔少林的告別文章是「我們都是原復生」和「你也可以孔少林」。
4 : GS(14)@2011-09-21 21:01:53

成日扮名咁好易被人認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013

Moneyball:執法者之死 姚崢嶸

1 : GS(14)@2013-03-05 22:57:1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305/18184799
一個賺過百萬美元年薪的機會,工作主要是打架,長期周身傷痛,甚或會腦部永久創傷、失憶、性情變得陰沉暴躁、抑鬱,你願意嗎?
Derek Boogaard選擇了這條路。
北美職業冰上曲棍球(NHL)是很特別的運動。同樣是身體撞擊運動(contact sports),足球、籃球、甚至充滿粗野衝撞的美式足球,絕不容許打架,違者必遭重罰停賽;我最有印象的是八十年代香港球星陳發枝,代表精工對遼寧隊時參與打鬥,被亞洲足協重罰8個月。可是,在NHL比賽中打架,一般只罰停賽5分鐘。
NHL文化 容許打架
打架向來是NHL文化一部份,平均每兩場比賽出現一次,球迷視為比賽範圍之一,甚至為看打架而入場,也有網站(hockeyfights.com)專門收集片段、統計、編製「拳手」排名榜。球隊則視之為比賽策略,對手打法污糟、陰濕時,便派出球員撩交打,以示警惕;比賽處於下風,則可藉此打窒對手氣勢。有趣的是,儘管打架本質上是野蠻行為,過程卻遵守一套禮儀:球員必須放下球棍和脫光手套,赤手空拳對壘,球證也非常識趣地讓雙方「分出勝負」然後叫停,打架者會乖乖就範,去坐那5分鐘波監,而且「場頭打交場尾和」,有些甚至私交甚篤。
打架專才被稱為「執法者」(Enforcer)──執行「家法」的球員是也。他們除打架外,甚少被派上陣。
Derek Boogaard就是一個執法者。他身高2米01,重122Kg,是天生執法材料,但小時候卻是一個文靜的孩子。他初中時的「我的志願」已寫要當NHL球員,但在青年賽事浮沉,苦無機會,幾乎放棄。直至一次,球隊落後,他一反常態參加打鬥,吸引了地區聯賽球探收歸旗下。他有自知之明,球隊看上的不是他的球技,從此日常除了練「冰法」、「棍法」,還兼習「拳法」和舉重,增強戰鬥力。母親對此不以為然,他亦只說:「沒事的,這是我的工作。」經歷幾年爆顎骨打歪鼻的磨練,變成聯賽中數一數二的執法者,19歲時終於得到NHL明尼蘇達隊邀請加盟,然後順利由預備組「打」上一隊。一位教練說:「不能不佩服他全憑意志打入NHL。」
傷患纍纍 濫藥止痛
冰球衝撞極多,球員受傷當食生菜。聯賽規定,受腦震盪球員必須休息幾個星期,但身為執法者,為免被視為懦弱,或日後被對手針對身體弱點,常常隱瞞受傷情況。Boogaard受纍纍傷患煎熬,逐漸服用止痛藥成癮,一吃便是十粒八粒,更同時光顧幾個醫生以取得更多劑量,避過球隊監察。但他顯然已出問題:一次檢查,醫生叫他講幾個「R」字頭的字,他竟然想不出。未婚妻見過他食止痛藥後,像爛醉般東歪西倒。隊友也觀察到他的轉變:練習遲到、玩啤牌時睡着,而且「像整個人的性格都消失了,剩下一塊空洞的面孔」。
他為此秘密入戒毒中心,弟弟則成了近身跟班,防止他濫藥,他索性把藥分散收藏,避過監視。此時,他的「才華」吸引了NHL「銀河艦隊」紐約流浪漢,以一紙650萬的四年合約加盟,但健康卻越來越差,長期嚴重頭痛和陷入抑鬱。終於一個晚上,他外出喝酒後一睡不醒,死因是止痛藥和酒精過量,只活到28歲。
人在江湖 只是藉口
驗屍專家從Boogaard的腦,判定他患了慢性創傷腦病(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簡稱CTE)。這病是頭部長期受擊引致,病徵包括失憶、抑鬱、脾氣暴躁,近年在多位拳手、美式足球員和冰球員身上驗出(只能憑死後解剖確診),當中有些更是抵受不了CTE煎熬,厭世自殺。
若果你就是Boogaard,你敢肯定不會做同樣選擇嗎?
在浮士德故事裏,年華老去的讀書人,抵受不了魔鬼使者誘惑,簽下出賣靈魂契約,得到無限知識、物質、年輕美女,之後卻要付上永久沉淪的代價。其實,人人心中都有個浮士德,每分每秒都與魔鬼在角力:在父母、子女、婚姻、朋友、健康vs金錢、權力、名譽之間,取捨下一秒鐘怎樣鋪排自己的人生。對於生活逼人的階層,選擇並不存在;但像你我般較幸運的一群來說,「人在江湖」是騙人騙己的藉口。你每次選擇錯過家庭聚會、消閒減壓或運動的機會,撫心自問,那些是真正「身不由己」?那些是心魔作祟?
你今日「浮士德」了幾多次?
姚崢嶸
姚崢嶸
2 : GS(14)@2013-03-05 22:58:06

大頭蔡正一打靶叔叔,好寫唔寫寫死人,最後那段不如講番他自己啦,同班財技垃圾做野,做乜撚呀,講到自己超級高尚,自撚感覺良好呀仆街
3 : GS(14)@2013-03-05 22:59:56

話人不如想想他自己是咪咁先,亂咁抹黑人,我使抹黑你,你d野唔掂就唔掂,咪撚找藉口,暗示人地有病或者乜,我不知幾健康,每個禮拜至少訓50個鐘,走路每日1小時

不撚知所謂,唔講粗口掃不走心中的怒火
4 : GS(14)@2013-03-05 23:01:49

走咁多馬拉松,又做咁多野,小心過勞啦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389

Moneyball:NBA賭神 姚崢嶸

1 : GS(14)@2013-03-12 23:30:1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312/18192111
第三節還有2分鐘完結,柏賓射入三分球,拓荒者領先16分,湖人陷出局邊緣之際,突然起死回生,勝出這場2000年NBA西岸決賽第七場,之後順利贏得總冠軍。Bob Voulgaris贏了這一鋪,以後再不需要賭身家。
Voulgaris的父親憑做生意,曾累積近300萬美元家財,但到他12歲時已全輸掉在賭桌上,惟有靠自己半工讀完成大學。有這樣經歷,理應對賭博敬而遠之,但Voulgaris卻相反,他認為其他賭徒是因為毫無章法才會輸錢,深信自己可以靠食腦制勝。2000年他還未畢業,靠兼職和小賭,儲蓄了8萬美元身家,瞓身買中湖人這一鋪,換來50萬美元,成為全職賭NBA的賭本,據估計之後每年收入達幾百萬美元。
用科學方法 吼賭盤漏洞
他賭波遵守科學方法原則:觀察、制訂假想模型、驗證,然後找尋他認為偏離實況的賭盤下注。
他擅賭「半全場兩隊總得分」。十幾年前初入行時發現,拉斯維加斯莊家定賭盤的方法頗為粗疏:先定下全場總分,然後除二成為半場得分。NBA球迷都知道,第四節比賽的節奏和首三節通常截然不同,在緊張關頭,會出現較多停頓、犯規、罰球。這理論和現實脫節,成為他第一個賺錢機會。
只要留心,NBA其實是充滿規律的地方。每個教練依個人風格臨場應變,有一定慣性,Voulgaris自稱對Jerry Sloan、Eddie Jordan和Byron Scott三位教練尤其瞭如指掌,他甚至曾在網誌表示,對網隊教練Avery Johnson被炒魷感可惜,因為Johnson的路數易捉,是他最大的搖錢樹!
又例如,有段時間騎士隊的比賽得分偏高,他分析的結論是:騎士控球後衞Ricky Davis合約快將完結,為了提高自己表現數據爭取更佳待遇,推動球隊快上快落大打進攻,適逢臨近季尾,勝負無關痛癢,球隊任由他發揮。Voulgaris看中了這機會,賺了可觀一筆。
別以為賭波是悠閒嘆世界的職業。像金融炒房交易員一樣,Voulgaris在「辦公室」(他的客廳)同時看七部電視機,幾乎每場NBA比賽都有睇(直播或錄影),又聘專人記錄球員表現,並轉化為數據,甚至連Twitter留言或記者招待會發言也不放過:自稱昨晚「外出夜蒲」球員,水準應會下跌;說要「回歸基本步」的教練,則可能比較保守。
網上數據增 勝出率反減
到2004年,大量NBA數據已在網上唾手可得,莊家也開始學精了,不斷改良分析,Voulgaris發現贏錢越來越困難。為加強競爭力,他高薪僱用數學和電腦專才,設計出一個模擬整個球季1,230場常規賽賽果和總分的系統,來決定如何下注。
系統歸納每名球員往績數據,然後模擬任何兩隊對賽中,估計每隊控球次數(possession),每次控球牽涉那些球員對碰,估算會射入(包括當中兩分、三分、罰球、入籃加一罰球的分佈),還有射失,射失後又牽涉搶得進攻籃板的可能性……把每場幾百次模擬情景的眾多可能性加起來,就成為成千上萬個模擬比賽結果,除掉機會最低的極端情況,便是衡量下注值博率的最終預測。
團隊用了兩年時間建成這「球員」模型後,發現需要另加「教練」模型,預測球員被派上陣機會,和「總經理」模型,了解球隊買賣球員和選新秀模式,整個系統才算完備。用文字形容已如此複雜,實際運作可想而知。
就算手握比大部份NBA隊都要精細的數據庫和分析系統,Voulgaris的勝出率也不過是57%(要至少53%勝算才能抵消莊家抽佣和風險成本),已遠不如他初出道時的70%;他最後悔的,正是好景時沒有更「瞓身」。得勝率下降,他需要由以前每季下三、四百注,增加到現時一千多注,藉以減低每注風險,賺那幾個百分點的差額。
賭波算是新興玩意,尚且在過往十年間迅速成熟起來,要從中搵食已極不容易,只有像Voulgaris這樣有本錢、有技術、有膽識之士,才可涉足。我奉勸各位,這種高難度動作,就算有大人陪同都唔好學。
股市更複雜 贏錢難上難
相比之下,股票市場歷史更久,更浩瀚無邊,有大量股神、大鱷、火箭專家甚至內幕消息人士,用盡電腦科技以至風水命理,嘗試在刀口上討飯吃,連專業基金經理,都長期有三分之二跑輸大市,幾時輪到你同我贏錢?
我承認,我是個讀壞書的人,篤信「有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所說,無人可以長期勝過市場。因此,對那些自認為觀察到大市板塊活動、觸摸到市場脈搏的散戶,我非常敬佩他們的勇氣和樂天,祝他們好運。
姚崢嶸
2 : GS(14)@2013-03-12 23:31:01

又是大頭蔡mode,風格無得呃,姚生是假名,其實是大頭蔡
3 : GS(14)@2013-03-12 23:31:36

資料咁易用來賺錢一早做左啦大頭蔡,做呢d資料根本無考慮賺錢的問題
4 : 運桔者(29135)@2013-03-13 10:36:43

2樓提及
又是大頭蔡mode,風格無得呃,姚生是假名,其實是大頭蔡


會唔會是風格相似咋?

"前身是《信報》孔少林之一,起初寫時事評論,後來「被轉型」寫足球。" Quoted from http://thehousenews.com/author/%E5%A7%9A%E5%B4%A2%E5%B6%B8/

蔡生幾時寫過足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400

Moneyball:天下第一爸 姚崢嶸

1 : GS(14)@2013-08-06 23:46:0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806/18365520

                公園裏,有十幾張棋盤枱,但所有人都在圍觀一個大人對小孩的棋局。兩隻手此起彼落,無半秒停頓,下棋、按鐘、下棋、按鐘……「噼啪」、「噼啪」。他們玩的是閃電棋(Blitz Chess),規例與普通國際象棋無異,但要加上鬥快:任何一方先用盡自己的時間便會輸(短至兩分鐘——是整局計,不是每步),下了一步,立刻要把自己的鐘按停,把對手的按動,比賽節奏之快,棋力不差的旁觀者也未必跟得上。
那小孩是Josh Waitzkin,只有6歲;圍觀的有露宿者、癮君子,也有不少「專業」棋手——靠在公園「揼雞」贏棋搵兩餐(每局1美元)。自從Josh發現了這裏的棋局,一有空就嚷着要來。大人都說:「你將來會是新波比費沙(Bobby Fischer)。」
波比費沙是棋壇天才,15歲成為歷史上最年輕「大師」(Grandmaster),更在冷戰高峯期的1970年代,打破前蘇聯對世界棋王的壟斷。但同時,他性格孤僻,行為怪異:時刻稱被監視,長年隱居,仰慕希特拉、仇視猶太人(儘管他的母親正是猶太人),更拒絕衞冕,光芒一閃即逝。無論如何,他已成美國民族英雄,從此美國人不停尋找下一個波比費沙。

11歲成名 賽和卡斯帕羅夫

                Josh的確令人聯想起波比費沙:其他孩子課餘打波踩單車,他卻愛流連在公園和大人下棋,而且進步神速,在棋盤上的專注力和冷靜更勝過不少成人。和其他小天才一樣,他也非常好勝,敗於父親手下也會鬱鬱不樂大半天,令父親好生內疚;但他很快從中領悟改進,學棋不出一年(還只有7歲)棋力已超越父親。那個年代,象棋比賽獎金極為微薄,幾乎所有棋手都要靠正業維生,當中多是收入有限的勞工階層,公園因而有不少卧虎藏龍流連,包括一些東歐移民高手,成為磨練的好地方。
父親也為他安排私人教練,和入讀有「大師」訓練校隊的學校。他先後贏得多項美國青少年組冠軍,11歲時更在表演賽上,賽和棋王卡斯帕羅夫,聲名大噪。

谷愛兒做棋王 心情矛盾

                Josh的父親Fred,絕非棋藝高手(不然就不會被7歲兒子打敗),卻是記者兼棋迷。發現孩子的下棋天份後,他不停忙着安排兒子上棋課、到棋會和公園練習,陪他穿州過省參加大小比賽,甚至藉採訪之便,帶着他到當年仍是鐵幕內的莫斯科,參觀棋王爭霸戰。第一次被孩子打敗,他擁抱着孩子一起在地上打滾,笑得很開心(我讀到這一節時非常有共鳴)。
Josh的「事業」,已成為Fred的生命主軸。「我以前會為事業、健康、婚姻、朋友、母親而操心,但現在唯一令我掛心的,是兒子的棋:他的評分和排名如何?有否溫習象棋功課?應付下一個比賽的練習足夠嗎?太多嗎?」
可是,Fred的心情亦非常矛盾:「當我在棋盤上把他殺個片甲不留,心裏卻不停為他打氣,希望他贏我……我會否打破他那天真的世界冠軍夢?究竟那夢是他的,還是我的?他長大後會否恨我?會在心理醫生面前,憶述7歲時被迫參加的一個比賽嗎?」
畢竟,當孩子跟你說下棋是他的最大興趣,究竟是發自內心,抑或只是不想令你失望?
比Fred更緊張的家長大有人在。比賽場內,孩子全神貫注拼個死活,場外氣氛同樣沉重,有家長安慰落敗的孩子,也有的責怪;有的投訴比賽不公平,也有互罵甚至動武;較為斯文的則互相感懷:「這玩意太注重勝負了」、「實在太花時間」;有些緊張得連閒談的心情也沒有,只能像在產房外般焦急地等消息。所有人口裏都說,應讓孩子參加較正常活動,但到下一次大賽,還是像被鬼迷般重覆整個過程。

鋒芒太露惹禍 天才夢碎

                小天才故事發展到這裏,出現戲劇性變化。Fred把Josh的童年經歷,寫成《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一書,書之後又被改編拍成電影。電影令17歲的Josh一舉成名,風頭與棋王不遑多讓,卻也成了他的負累:少女爭着給他電話號碼,要求他在大腿和肚上簽名;比他更資深的棋手不忿他處處得到特別照顧。
他無法專注下棋,比賽中途會想:我這個沉思的姿勢,棋迷會喜歡嗎?結果他從未晉身「大師」級,已失去下棋的動力,23歲後再沒參加比賽(後來他迷上太極,奪得兩屆太極推手世界冠軍,這是後話)。
究竟Fred的一切鋪排,是幫了還是害了Josh?Fred也承認是虛榮心作祟。不過,自己平庸半生,突然發覺孩子可能是未來世界冠軍,你能怪他這樣上心嗎?
我們作為家長,平日看到孩子畫的畫、寫的字句、在學校表演的跳舞,誰沒有幻想過,他們可能是天才?在facebook上分享他們有少少走音的唱歌片段,誰敢說沒有點點虛榮?十個家長中,有九個懷疑孩子可能有某些天才(第十個則肯定),為孩子安排十幾種活動,除了是為考名校,潛意識還希望漁翁撒網,「發掘」到孩子的天才。
對家中三個小孩的教育,我和姚太選擇了一條較舒服的路,但撫心自問:假如他們在某方面顯露天才,我會像Fred一樣,想他們代我追逐世界第一夢嗎?我不敢說一定不會。這句話看來像梁振英式語言偽術,卻是肺腑之言。我想,比做「天下第一」更有滿足感的,就是做「天下第一爸」了。

                  姚崢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634

What we are reading: 毅行必讀商管小說 姚崢嶸

1 : GS(14)@2013-11-30 16:08:0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129/18529148
每逢毅行者季節,我都想起一本書──不是蔡東豪那些,甚至不是關於行山和運動的書。
毅行者的規例十分簡單:每隊四人,48小時內走完100公里,全隊成績以最慢一位隊員時間而定。只要有點行山和跑步練習,要完成並不困難,最難只是找到體能和期望都接近的人組隊,否則隨時絕交收場。
話說某隊為了減少爭執磨擦,同時確保全隊沿途互相照應,定了以下隊規:四位隊員預先約定一至四號次序,沿途按自己合適的速度行走和休息,抵達下一報到站集合再出發,但中途隊員次序不能互掉,亦即不可超越前面隊友。問題來了:四位隊員速度耐力有明顯差別,為了最快時間完成比賽,次序應如何編配?由最快的排第一?還是由慢至快?抑或有更好排法?
像推理小說的商管書

以上情節,是《The Goal》裡一隊童子軍遇上的問題。《The Goal》是一本奇書,體裁是小說,但講的其實是生產流程管理,尤其是處理流程瓶頸(Bottleneck)的關鍵。故事主角臨危受命,接管一間問題多多的工廠,只有三個月時間要把它起死回生,正不知從何入手之際,一位遠房親戚以一連串提問方式提供分析角度,啟發他一步步理順工廠運作。主角甚至運用同樣提問對答形式,挽救自己瀕危的婚姻。
大部份讀者亦可能對商管書籍怕怕,與其說《The Goal》是商管書,其實更像推理小說。難得的是,在亞馬遜網站上的讀者評價,除了評分高達4.5(5分為滿分),不少更形容為「enjoyable」和「entertaining」。雖然香港已沒有甚麼生產工業可言,但《The Goal》提供的分析方法,在一般人日常生活也大派用場。例如你喜歡閒時在家「撚幾味」招呼朋友,廚房爐頭卻只得兩個,如何可以盡快煮好食物,並令每道菜都熱辣辣上桌?或者每朝早,大人趕上班小孩趕上學,大家排隊爭廁所用,怎麼辦?很多商管書講的道理,說穿了都有點「阿媽係女人」,但我可以保證,《The Goal》是刺激讀者思考之作,裡面的智慧也絕對實用。
至於那個毅行者問題的答案?是把最慢的隊員排第一,最快的排第四。你會問:最慢的隊員豈不是阻礙其他隊友發揮?實則上,假如全隊人全程不需休息,排序不會影響結果,因為最慢隊員是系統瓶頸,他的完成時間就是全隊成績,若如把瓶頸丟在後頭,就算隊友如何在前快放亦於事無補。可是,各隊員休息時間不同、長短不一,令系統增加重要變化:如把瓶頸排在最後,遇上前面(第三位)隊友休息時,瓶頸亦要等候(隊規所限不能超越);反之,瓶頸排在最前,越快的隊友排得越後,在中途休息產生擠塞所失掉的時間,可以憑後面隊友較快速度追回,結果隊頭和隊尾的距離保持較短,整隊過終點時間會較快。
要把《The Goal》精髓以寥寥幾句解釋並不容易,但讀完那隊童子軍的經歷,你一定會明白。

姚崢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2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