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兒子張小報這一年教給我的十件事 東方愚

http://www.dongfangyu.org/?p=4907

1、專注。嬰兒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他會盯著馬路上的一位靚姐姐,或是她開的跑車車看上十分鐘,但姐姐是姐 姐,車車是車車,他絕不會一心二用,同時打量姐姐包包的款式和車車的型號。同樣,你給嬰兒一個玩具,他要麼不愛、不接,要麼接過來的同時迅速扔掉先前拿在 手上的玩具。專注是成大事的基石,嬰兒正是因為專注才能在短時間內有了各種能力,其實於他而言件件何嘗不是大事。

2、求知慾和模仿力。嬰兒想知道他面前事物是什麼的時候,先是用牙咬,感受它的軟硬和味道,再往後是摔,把任何 東西都摔到地上摔出聲響,聽它的聲音和成色。他能夠輕而易舉學會成人的各種運作和表情,並發現我們容易忽略的微小事物和場景。今天兒子一歲生日,他玩我的 錢包,取出來一張銀行卡後,用左手舉到頭上然後嘴裡發出叫聲。我想了半天,茅塞頓開:他是在模仿我開車進出小區或停車場時打卡的場景。

3、精力充沛,自我驅動。從學會翻身到會爬、會坐,一直到一歲的現在會扶著沙發走路,或是愛上爬樓梯,兒子在每 長一項新本領時,都抑制不住原生態的激動,且每一次嘗試都津津有味樂此不疲。我有時看兒子爬樓梯,從一樓爬到三樓,他就要筋疲力盡,兩隻小胳膊發軟,卻依 然興奮不已,還想再爬。我稱他是一位令我汗顏的「戰鬥型」寶寶。

4、愛憎分明。嬰兒從不吝嗇自己的情感,更不在情感立場上左右搖擺。他喜歡吃母乳,半夜裡聞到媽媽的味道便會將 小嘴探過來;他不喜歡髒東西,如果在車上拉了臭臭後大哭,而你覺得反正有尿不濕包著而且快到家了,他一定會提高分貝抗議。要知道,我們誰也不知道這種不經 意間情感交流上的冷處理式的作法,是不是會潛移默化影響你和他的情感基礎。我們不能嬌生慣養下一代,但不能不去體會他們的「邊際感受」。我們要學習他們, 愛憎分明而不是陽奉陰違。

5、規律和習慣的培養。從兒子滿月開始,他媽就開始培養他規律的飲食和作息習慣,譬如每3個小時一次牛奶,不管 中間怎麼叫喚,一概不理會。不到半個月後,兒子就成了一個小機器人、小鬧鐘,他嗷嗷一叫喚,我們一看表,哦,上次喝完奶粉到現在是2個小時55分鐘了。也 是這個時候,兒子開始每天晚上一覺睡到天亮。對我們來說,能告別月子期間晚上起來N次的苦日子,是莫大的欣慰和獎賞。這種培養方式我們同樣用到了其它方 面。譬如固定時間帶他出去玩,洗澡,或是看卡片等。雖然成人不可能這般機械,但如果能夠養成一到兩項規律性的好習慣,譬如每天讀書半小時,從長遠來絕對是 受益匪淺的。

6、 碎片時間的利用。兒子出生前我覺得小孩子就像皮球,拍著拍著就長大長高了。但後來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養一個娃遠比想像中要複雜,壓力也要更大。我的工作規劃全被打亂,新寫作計劃悉數完蛋,生活的重心永遠是小報、小報、小報。我知道有一種作法叫做「授 權」,就是把孩子扔給父母或是保姆,自己仍然按部就班做事。但無論滄海桑田,時光倒流,我也不會選擇這種授權:即使我是一個男人,是孩兒他爸,在他三歲之 前,我一定會選擇多陪他。從最壞的角度來說,我停止寫作三年,將來未必不會寫出好作品,但兒子永遠不會再來一遍0到3歲。當然凡事不能走極端,並不是說要 完全和孩子溺在一起。這個時候,碎片時間的利用顯得尤為重要。做事切忌有「儀式感」,應當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瑣屑時間,DO IT NOW。

7、協調關係的藝術。兒子是我們的兒子,但也是我父母的孫,我岳父母的外孫。就好比大家常說婚姻很多時候不單是 兩個人的事,更是兩個家庭的事一樣。在誰來帶孩子、怎麼樣帶孩子等諸多問題上,難免有分歧,有時溝通起來會很困難,甚至產生誤會和摩擦。如何協調各方面的 關係,就變成了一問學問。家家情形各不同,但這門學問的核心技能大同小異:耐心、不同時上場(即不要讓雙方父母都派代表不照顧寶寶)。我們的情形是請一位 親戚帶,開工資。這樣皆大歡喜,而且有話直說。

8、 心境從容。即使身在喧囂的城市裡,儘管工作在「負能量」如滔滔江水的媒體業,做了父親母親,心境也會馬上 改變。你會為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和成長感到神奇,你會這之前自己在處世上的一些糾結或憤懣而付之一笑。倒不僅僅是「有子萬事足」,而是說寶寶的到來讓你對生 命和生活更珍惜。你會在許多事情上豁然開朗而不再散落一地雞毛,你在面對許多挑戰時會更理性更勇敢更堅毅更從容。最重要的是,你學會了取與舍的權衡。

9、對自由和安全的嚮往。兒子出生的前一天晚上,國內最大的新聞是溫州動車事故,官方發佈的死亡人數是40人。 兒子一歲的前兩天,最大的新聞是北京暴雨成災,官方發佈的死亡人數都有37人。小新聞則是南山奶粉含強致癌物被召回。一年間中國關於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災難 性事件層出不窮,沒有人能夠充耳不聞。你會覺得挺可悲的,你甚至會為這種不安定的環境可能給自己孩子帶來的災難幾率而提前自責。但沒有辦法,我們能做的太 有限了,抑或可以自我安慰說,道德底線無限度的淪陷是在對一個政黨和政權的瓦解與崩塌進行「破壞性開採」,但你又會為這個時間段長短的不確定性而沮喪。這 樣的惡性循環來過幾次後,越來越多力所能及的人想到的是:逃離,起碼是暫時性逃離。

10、為他生一個弟弟或妹妹。兒子每天早上和傍晚都會到小區裡花園裡玩。儘管他現在只有一歲,儘管我們每週末都 陪他,但能感覺出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在見到別的小朋友時常常開心地尖叫,他渴望與同齡人玩耍或戰鬥,舉手投足間的那種吸引不是我們大人搞搞怪樣子 就能做到的。所以,如果有能力、有條件、有機會,一定要生兩個孩子,不為養兒防老,只為不再讓他們孤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37

小報,正在消失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059
一份美國報紙的頭版,到底是放奧巴馬的新聞還是放一個普通孩子的新聞?


  「當然是普通孩子的新聞。」Shane Miller說,他遲疑一下又補充說,「除非是奧巴馬和那個普通孩子聊了天,他才能上頭版。」說完自己就笑了起來。


  Miller在Queens Ledger做執行主編,這是一份只在紐約市皇后區西部發行的報紙,每週一期,每期48頁,總發行量大約為3萬份。在這個外來人口眾多,語言繁雜的社區, 這份報紙只服務於那些使用英文作為自己日常交談語言的讀者,他們通常是白人,住在皇后區Flushing Meadows Corona 公園以西。


  Miller給出的一份讀者數據調查更詳細地定義了這個人群:52%的家庭有小孩在私立學校上學、83%的家庭有小孩固定參加運動俱樂部、85%的讀者有三張及以上信用卡、67%有健康保險,以及,65%的人是業主。


  作為一名主編,Miller對「什麼是重大新聞」的判斷標準有異於《紐約時報》或《華爾街日報》,和福克斯新聞也不一樣。中東的戰火或希臘債務危機在 他看來可能都沒社區中紅綠燈壞了重要。在紐約乃至全美國,有更多同行和他意見類似,因為他們都供職社區小報(Community Newspapers)。


  Miller看起來很年輕。在做社區小報之前,他在田納西州的一所大學學習洪水研究。但他就是想做媒體,於是來紐約找機會。如今在Queens Ledger的工作「不是很窮,但也不是很有趣」,好在他還沒孩子,家庭負擔並不重。


  但這份工作並不輕鬆:Miller和其他三個同事每天會收到500封左右的郵件,可能來自當地的政府、警察局、學校和各種商家。他們把彙總的信息加以 篩選,放在一個類似信息摘要的欄目裡(News Briefs)。隨著推送的信息越來越多,近年的工作強度比以前大了不少,有時候每週得工作50個小時。「但我喜歡這個工作的原因在於:我知道我的讀者在 哪裡,我製作的內容對他們是有用的,」Miller說,「我感到我在服務他人。」


  這種瞭解成為《紐約時報》們不可替代的情感鏈接。「我知道社區的人們想從我們這兒知道些什麼。」Miller說,「人們關心孩子的學校、體育和犯罪。」


  你可以把這看作是驗證了上百年的真理。Queens Ledger成立於1873年。在這一百多年裡,當全國性的大報在報導日後會載入史冊的大事時,它報導的題材總是圍繞著哪裡的紅綠燈壞了,這個社區誰又進 監獄了或者誰家的孩子在棒球比賽裡有出色表現。它扮演的角色就像是一個親切八卦而又嘮叨的鄰居。


  在Queens Ledger亂七八糟堆滿報紙的辦公室裡,其發行人Walter H. Sanchez還留著一份1941年的報紙,紙張已經泛黃,頭版新聞是《為Maspeth新建醫院尋求支持》。「你看,這和我們現在的報導題材實在沒什麼 兩樣。」Sanchez大聲說。Maspeth正是Queens Ledger辦公室所在區域的名字。


  即使是在美國的其他地區—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像Queens那樣擠滿移民,每天警車響上好多遍—社區報紙看起來也和Queens Ledger報導的內容差不多。


  「我出身在德克薩斯的一個小鎮,整個鎮上只有一份報紙。這份報紙看起來和Queens Ledger沒兩樣,我從小就讀它。」Miller說。他關於這份報紙的回憶和童年美好的夏季聯繫在一起。那時小鎮每個夏季都會有棒球比賽,小報會將每個 參與者的技術得分統計起來。如果能獲得兩個或兩個以上安打,那你的名字就會變成鉛字,像個英雄。


  在美國,大多數社區小報已時日久遠,像社區中的老教堂一樣滿含瑣碎記憶。只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區(Brooklyn)發行的報紙Green Point Star從1855年開始發行,在Sanchez 1980年代將它收入囊中之前有過五任發行人;紐約斯坦頓島(Staten Island)上最大的一份社區報Staten Island Advance則成立於1886年;新澤西州的The Hunterdon County Democrat成立於1825年,有著將近200年的歷史。


  著名投資人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最近一年裡對這類小報感興趣。他無視整個報業正在受互聯網影響迅速衰落的趨勢,收購了超過100多家社區小報。一些媒體暗示這是一個老 人家的懷舊之舉。在他還是個孩子時,他每天都從報紙上查看拳擊比分;稍大一點後,他開始當報童,每天清晨將報紙扔進社區訂報人家的門廊或小院。


  「這些深入覆蓋社區的報紙是有價值的。」巴菲特在一次採訪中說,聽起來沒有能為好奇的人們解上半點困惑。《紐約時報》的記者趕去採訪巴菲特收購的《布 法羅新聞報》,那裡24歲的員工Charlie Specht說:「知道老闆是沃倫·巴菲特,我很放心。我希望他活到200歲。」


  「我來告訴你價值在哪裡,」談到巴菲特的收購,Sanchez中氣十足地說,「我們就在這個社區中,人們信任我們、依賴我們。」在收購報紙並成為發行人之前,他熱愛體育,棒球生意也做得不錯。


  他沒有直白說出來的是,因為和社區的親密,廣告商願意向他們投放廣告,並知道誰會看到這些廣告。「其實Sanchez當初接手報紙的時候就知道這裡有穩定的廣告主,有穩定的讀者,」Miller說,「這麼多年來,他的判斷沒錯。」


  在最新幾期Queens Ledger和另一份社區報紙Brooklyn Downtown Star上,紐約公共交通公司MTA(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登出廣告讓生活在這個區域的人們關注新的公交車時刻表。這讓Sanchez又能有1800美元的進賬。


  除了4個正式記者,這兩份小報還聘用4個專欄作家和10個自由職業者。這些人不僅僅要生產這兩份報紙,還有其他6個媒體要忙碌,這些都在Sanchez小小的媒體集團版圖之中。它們在Queens一棟有些年月的民居中被生產出來。


  「我們知道人們關心這份報紙,廣告商也知道。有時候我參加一些活動,會有人和我打招呼,然後說,嘿,我看了你這周寫的報導。」Miller說。


  Sanchez知道他們的報導會讓那些不太看報的人也關注Queens Ledger。他自己就是個例子。1965年,(對,他還清楚記著這個年份),他的兄弟因為成為童子軍新星而上了Queens Ledger的頭版,這讓他們有一段時間內逢人便說這篇報導—當然他家不是典型的社區小報的讀者,因為事後似乎也沒成為忠實訂閱者。


  這種親密關係能讓廣告商自己找上門來。剛開張的小餐館小生意都想在社區小報登廣告。但這些不是能讓Sanchez精神為之一振的客戶,他們通常付不起更高的廣告費,而他們能付得起的廣告費無法讓一張報紙周轉順暢。


  社區不乏一些有本地業務的大傢伙,它們財大氣粗,更討人喜歡。MAT是一個,燃氣公司Con Edison和在線購物網站Home Depo也是Sanchez的好主顧。


  一些只在本地經營但上了規模的老商戶也讓Sanchez喜愛。他和它們已有多年的合作關係,彼此間有著患難老友的色彩,有一些是地產商,有些是保險公司。


  「你看這家Megiel殯儀館,幾十年前就一直在我們這裡做生意。」Sanchez說。他小心翼翼翻開那張泛黃的1941年的Queens Ledger,那裡有當時它的一個廣告—和2012年當日的報紙上刊登得差不多,一個小方塊裡用各種字體寫著Megiel Funeral Home的服務和聯繫信息。


  這些讓Sanchez只僱傭了一個銷售人員,一個叫Catherin的姑娘,她不需要挨家挨戶敲門,也不需要打電話給陌生人。她唯一具有銷售人員性質的工作是給商戶發郵件讓他們考慮在報紙上做廣告。其餘時間,她只需要等著廣告商打來電話就行。


  「和其他銷售相比,我們的銷售工作的確不那麼難做。」Sanchez說。


  但這幾年間大的廣告商已更青睞數字廣告,它們喜愛Google和Facebook,這也是這些技術公司估值那麼高的原因。按照美國報業協會 (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2012年4月給出的數據,2011年整個報業的廣告收入為207億美元,這個數字是從1951年以來行業廣告收入的最低值。


  Queens Ledger的印刷廣告收入如何?Sanchez被問到這個問題時發出哀嘆:「你不該問這個問題。」隨後他想了想說,「其實我們還好,我們在過去一年只下降了2%。」


  如果他說的是實話,這個數字的確還行。《紐約時報》在2012年第一季度的印刷廣告下降了7.2%。


  和《紐約時報》這樣的全國性報紙相比,社區報還在寧靜的好時光裡。在過去6個月,《紐約時報》印刷版的發行量下降了4.5%,而在過去5年 中,Queens Ledger印刷版的發行量卻並無太大改變。它維持著每日2.8萬份的發行量,似乎亙古不變地在Queens的400多家報刊亭發售。在每週的訂閱 中,50%的發行來自於報刊亭,30%來自於用戶的訂閱,20%會免費送往學校、養老院和青少年服務機構—連這一個比例在最近幾年間都變化甚微。


  整個社區小報活得都還行。在擁有223萬人口的Queens地區,像Queens Ledger這樣的報紙還有25份,分別屬於7家公司,其中包括中文報《星島日報》和《世界日報》。它們都還有著足夠多的廣告商,因而一家也沒有倒下。


  「如果這些報紙專注於提供非常本地和社區化的信息,它就會是有價值的。」巴菲特說。


  那些印度文或西班牙文的報紙和Queens Leadger不同之處在於,它們會更多將自己定位為給新移民提供信息。一個剛到這裡的外鄉人能找到租房信息,也能知道治安如何,還能知道週日教堂中有什麼活動。


  「有時候你知道他們是在乎你的,是因為他們苛責你。」Miller說。常有人寫來郵件,或是打電話質問為什麼他們報導了社區中的這條新聞而不是那條新聞。


  「最讓我頭疼的就是有人跑來找我說,我的事情更重要,你憑什麼報導另外一件事情。」Sanchez說,「我實在是想破頭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


  「如果我不住在這個社區也許會更好一些。你想如果大家都知道我想買個大一點的房子,我又怎麼能去批評低地產稅政策呢。」Randy Bergmann說。他是新澤西州社區The Princeton Packet的編輯。


  當然還有人會對報導中的觀點大發雷霆。除了在競選季Sanchez和Miller會和競選候選人一個個交談然後旗幟鮮明地告訴讀者他們更欣賞誰之外,他們得小心翼翼維持著稿件的平衡。他們會像《紐約時報》的記者那樣去採訪多方的意見。


  「很多時候我們的新聞由頭是來自於人們的抱怨,就像上週有個人抱怨MTA的路線調整讓他很生氣。我們不能把文章也寫成個『抱怨』。」Miller說。他給市政府,當地政客都打了電話,也和MTA交談了一下,將他們的評論都寫進了報導中。


  但無論如何這些令人不快的雞毛蒜皮意味著人們真的在看社區報。


  「而且我的經驗是,越是猛烈批評的人,越是會成為我們的忠實讀者。」Sanchez說。


  廣告商也是因為這個而青睞他們。不需要更多的數據分析或是技術手段,這些廣告商也知道誰會看到它們的廣告。現代汽車為其Azera轎車在一份中文社區 報上做了整版廣告,因為亞洲人更偏好這種韓國廠商生產的車;和現代汽車在同一份報紙上出現的還有許多中國生意人的廣告,它們在一起擠擠挨挨佔據了超過13 個整版。


  「人們很容易會改變習慣在網上看《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但是多少人會在網上看社區新聞?」Sanchez用此來證明社區報不會那麼快衰落是因為人們更願意呆在家喝著咖啡看社區報。這是在舒適沙發上放鬆神經的一種方式,也是好多人多年來每天的習慣。


  這些人就是巴菲特那樣的人,他們的習慣從童年開始,他們記憶的一部分和社區報聯繫在一起,他們不會因為網絡的到來而割捨社區報。但是,他們的年紀也在那兒了。


  當習慣於網絡和iPad的孩子們長大怎麼辦?他們從來沒有養成過看社區報的習慣。


  「我想孩子們還是會喜歡自己名字印刷在報紙上的感覺,那是和網上不一樣的感覺。」Sanchez猶豫著說。他翻開報紙指著其中的一版,那裡印滿了參加當地籃球聯盟的孩子們的名字。


  Sanchez覺得人們熱愛體育因此也一定會熱愛本地的體育資訊,因此他提供了特別的一份報紙投入到這個市場。但他充滿困惑:「有400個孩子在籃球 聯盟裡,加上每個隊的教練和孩子的父母,起碼應該有六七千個用戶用我們的服務。但是現在只有200個,我不明白這是為什麼。」


  而且Sanchez在幾年前就意識到了數字化帶來的改變。在2008年,Sanchez和Miller就開始著手做Queens Ledger和其他幾份媒體的在線網站。讓他們引以為豪的一項服務是手機短信推送。如果你發送詞語「Astroria」(這是他們的一份社區報覆蓋到的一 個地區的名字)到短信號碼21321,你會收到關於Astroria的新聞。他們有25個社區短消息系統,也有移動站點,當他們每天早晨通過郵件發送20 條新聞的時候,也會將這個短信推送出去,這多少類似於中國人更熟悉的手機報。如果人們對某個新聞特別感興趣,點擊鏈接就可以跳轉到他們的移動站點上。


  2008年之後,當記者們外出採訪時,他們除了帶上筆記本、錄音筆和照相機之外,還會帶上攝像機。記者為報紙完成寫作稿件後,他還要剪輯錄像放到網站 上,更新Twitter和Facebook,為推送到郵箱中的新聞想出能濃縮成20個字的精簡版。現在Sanchez和他的同事們為25個社區提供短信社 區新聞服務。


  Sanchez甚至反覆思考了自己的廣告策略。他不願將網站和報紙的廣告打包出售。「網站上的用戶和報紙的是完全不同的,那是些更年輕的人,為什麼我要免費或廉價地給出我的廣告位呢。」


  已有互聯網怪獸開始吞噬本來屬於社區報紙的那部分眼球和廣告商。AOL旗下公司Patch.com就是這樣一家公司,它已經覆蓋到了美國的23個州。 由於一切都發佈在網上,所以只要有用戶或自由撰稿人願意貢獻內容,社區可以劃分得更為細緻。你可以查到紐約皇后區的East Meadow,那是個擁有3萬人的社區。


  還有Craigslist,這家網站提供分類信息,包括了房產信息和社區活動,這些都是社區小報會登的內容。


  「我們已經走在這條路上了,我們有編輯和記者,我們也可以使用UGC(User Generate Content,用戶產生內容)。」Miller說。這不是個輕鬆的事情,對於他而言,要用並不多的人手將信息放到各個「平台」上是他最大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95

愛小報,買「大塊頭」 巴菲特過去一年的投資經

http://www.infzm.com/content/82036

巴菲特瘋狂買下數十份社區意識較強、具有悠久歷史的「小報」,而對IBM、公務機等的投資動輒百億美元;他保守卻不乏「侵略性」;和前列腺癌作戰,他希望自己的生命與他的投資信條一樣頑強。

「今天是我的大日子,」沃倫·巴菲特(下稱巴菲特)非常激動地說,「因為這是第44天,亦是最後一天接受放射治療。」

美國東部時間2012年9月15日,巴菲特在給旗下媒體行政高層的一次會議發言上,宣佈自己將馬上完成放射治療。

巴菲特於2012年4月對外宣稱自己患上了前列腺癌,他慶幸自己發現得早,因此不至於危及性命。儘管如此,外界始終擔心他的健康狀況,畢竟他已是82歲高齡了。

他26歲時開始創業,35歲即1965年時收購日後重要投資平台伯克希爾·哈撒韋(簡稱伯克希爾)公司,「股神」之旅拉開帷幕。如果彼時你花18美元買入了1股伯克希爾的股票,到2012年10月16日還持有的話,它的價格是13.4萬美元,上漲了將近7500倍。

而同一時期,美國標普500指數隻上漲了64倍。即便考慮通貨膨脹,1965年的18美元相當於現在約130美元(貶值86%),如此算來,股價仍然上漲了一千餘倍,也就是年均增長率超過2000%。

巴菲特99%的個人資產來自所持有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在全球金融海嘯的2008年,他以620億美元(約4300億元人民幣)的財富位居福布斯全球富豪榜首位。他在2012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的財富為440億美元(約2800億元人民幣)。

他愛穿老式的西裝,愛打藍色或紅色的領帶,領口緊緊地卡著脖子,衣領總是蜷成捲兒。說起話來聲音沙啞,咬字含混,說到一半常自顧自笑了,但語氣間分明不容分辯。他在投資上非常保守,卻又富有侵略性,在過去的一年中,他繼續向人們展示了一副「令人難以琢磨」的形象。

保守的股票清單

巴菲特仍然在孜孜不倦地滾著雪球,而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買賣清單依然沉悶。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披露的文件,2012年上半年,伯克希爾兩度增持IBM、富國銀行、紐約梅隆銀行、媒體巨頭維亞康姆公司以及自由媒體集團等。

這些公司大多是巴菲特幾十年來持續偏好的藍籌股——安全係數高、被低估、表現穩定。「用一個合理的價格買一家好公司,比用一個好的價格買一個一般的公司,要明智得多。」早在1989年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就這樣寫道。他的這一信條貫穿他的整個投資生涯。

2012年上半年伯克希爾重倉購入的兩隻石油股——康菲公司的派生公司Phillips 66和最大油田設備製造商國民油井華高公司(National Oilwell Varco)是其麾下兩名基金經理的手筆;他增持的美國腎透析公司DaVita和媒體公司DirecTV,也都是旗下基金經理的舊愛。

伯克希爾的每一個動作都能引起全球資本的跟風炒作。譬如受巴菲特青睞DaVita的影響,國慶假期後的中國A股市場對寶萊特等「腎透析概念股」掀起一輪熱炒。2012年10月17日,寶萊特開盤不久再度強勢漲停,新一輪炒作開始了。

不過,在新生代投資者眼中,巴菲特多少帶有「老古董」的氣味。

比如,巴菲特重倉持有富國銀行(持倉量排名第二,僅次於可口可樂公司),理由僅僅是「模式最單純」——跟那些經營波動性極大的投資銀行業務、銷售複 雜衍生品的銀行相比,富國銀行超過一半的收入來自借貸、按揭及服務費,因此在這一輪經濟衰退中最早復甦。且其紮根美國本土,並無直接暴露在歐債危機等海外 金融風險中。

「如果我只能買一隻銀行股,那絕對是富國銀行。」巴菲特說。

浸淫互聯網浪潮,根據點擊率、眼球效應和對遙遠未來的預期,而不是公司掙錢的能力進行估值,似乎並不是「老古董」所擅長的,也超出了他的掌控。

有幾年,他過得並不好。1998年6月至2000年2月,伯克希爾市值蒸發44%,而美國股市卻整體上漲32%。美國《巴倫週刊》甚至刊出封面報導《巴菲特,你怎麼了?》。

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不少基金經理資產縮水七成,巴菲特卻得以東山再起。

此外,2009年3月至今,標普500上漲80%,而同期伯克希爾只上漲44%。2009、2010兩年,伯克希爾的賬面價值增長率都跑輸了大盤。

但他依然執著於自己的投資哲學。

2011年伯克希爾年報裡收購標準一項中,巴菲特仍然利落地提及「簡單的商業模式(如果有太多科技,我們將無法理解)」。

以至於巴菲特2011年突然於高位買入IBM公司市值107億美元股票時,坊間一片嘩然。

「我沒能趕早買入IBM,但這家公司的年報我已經讀了五十多年,直到2010年3月的一個星期六,我才感到柳暗花明。正如梭羅所說:要緊的不是你看到的,而是你看到了什麼。」巴菲特在2011年致股東信中寫道。

巴菲特唯一授權傳記的作者Alice Schroeder則持有不同意見, 「想想1980年代巴菲特買可口可樂公司引起的轟動,迫使當時不得不暫時停牌,」她說,「現在給人的印象是,巴菲特不再用他過去聰明的頭腦投資,而是僅僅選擇那些保守的大市值股票。」

「相比蘋果和谷歌,買IBM犯錯的機會會少很多,至少對我們來說是這樣。」巴菲特說他不會買入蘋果和谷歌股票,「當然也不會做空」。

不過,即便與比爾·蓋茨交情深厚,巴菲特也從未染指微軟股票。

「絕不迷戀槓桿收益」

那個在一套3萬多美元買的房子裡住了50年、在基維特大廈八層租用辦公室50多年,永遠吃不慣一點中餐、日料,只巴望著漢堡薯條的人,是巴菲特。但那個突然豪擲千金買下一架私人飛機的,也是巴菲特。

保守,絕非巴菲特的全部。

1967年,巴菲特收購國民賠償公司,不久又用國民賠償公司的「浮存金」(也就是收來的保費)收購了家鄉的奧馬哈太陽報。

這就像一個流動金庫。「我們的保險業務繼續為無數其他業務提供沒有成本的資本。這些錢不屬於我們,但我們可將之用於投資。」巴菲特在2011年致股東信中寫道,如果賠償損失的金額少於保費,那這將是一筆「負成本」的融資。

據上述報告測算,伯克希爾用自己的淨資產撬動了1.6倍於己的資本。36%的債務來自保險業務的浮存金,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一根廉價的槓桿——借款 成本僅為2.2%,比美國短期國債利率還低。此外,巴菲特還利用美國遞延稅政策,加速資產折舊,延遲納稅高達280億美元,這相當於是一種免息貸款。

伯克希爾已控股10家保險公司。儘管不時會出現一些承保損失——比如2011年的日本地震、澳大利亞水災,作為世界最大的兩家再保險公司,伯克希爾 旗下的通用再保險和伯克希爾·哈撒韋再保險集團都為當地的保險公司提供了保險,但伯克希爾已經連續9年獲得了承銷保險的利潤,總額高達170億美元。過去 的9年,浮存金從410億美元上升到現在創紀錄的700億美元。

「保險是我們的一個好業務。」巴菲特不吝讚美之詞,「你應該知道,我不做股票推薦。但是,我有三個建議,可以幫助你們(指網站讀者)真正的省錢。」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網站上寫道,「我建議你們給這三家伯克希爾的子公司打電話:GEICO、波仙珠寶以及伯克希爾·哈撒韋內布拉斯加人壽保險公司。」

其中除了波仙珠寶,其餘兩家皆為保險公司。

而巴菲特四位可能的繼任者中,有兩位來自保險公司——GEICO的CEO和伯克希爾·哈撒韋再保險集團的總裁。

巴菲特長時間執著於自己的策略——用廉價的槓桿撬動低風險的股票。即便在艱難的時期,其他人轉行或是破產,他都能安然度過。

一份來自美國AQR資本管理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伯克希爾公司承擔單位風險的收益,為0.76——低於很多投資者的預期。一些基金經理聲稱,他們承擔單位風險的收益為1,甚至能達到2。

這意味著,巴菲特也是一個風險愛好者,但如他給股東的信中所說的一樣,「絕不迷戀槓桿收益」。

「他的秘訣是,在保守的同時,又富有侵略性。」美國《時代》週刊這樣評價他。

尋找「大塊頭」

過去三十年,伯克希爾63%的資產投資於私人公司,剩下的才是上市公司股票。1980年代早期上市公司股票佔公司資產逾八成,2000年起SEC要 求伯克希爾公司按季度披露其所有美國公司股票持倉,於是巴菲特開始漸漸增加整體收購的比重;2011年公司資產中的私人公司投資比例超過80%。

伯克希爾公司更像是一個大型的商業王國,出售的產品小至襪子和棒棒糖,大至樓宇和飛機。2011年,伯克希爾擁有近80家控股公司。也因為如此,美國經濟正在發生什麼,他比任何人都要敏感。

2012年7月,巴菲特前列腺癌治療前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他一改往日對經濟的樂觀:伯克希爾東部鐵路的煤運在下降,珠寶、家具的零售在下降,地毯的生意稍好些。伯克希爾旗下有全美最大的房屋建造商和第二大經紀商,磚的使用量和銷售都在小範圍抬頭。

「最近兩個月,美國的整體經濟增長正在放緩,但是房地產業從一個很低的水平在抬頭。我還是認為只有房屋銷量好轉了,經濟才可能真正好轉。」巴菲特 說,「過去一年,歐洲除了希臘之外的大多數地方,沒有出現大的衰退。但是在最近幾個月,經濟出現快速下滑。這是之前沒有出現的。」

更長遠看,巴菲特仍然看好美國經濟,並繼續保持對資源及新能源行業的一腔熱愛。

2012年6月,旗下的公務機運營商NetJet公司斥資96億美元分別向美國和加拿大飛機生產商購買425輛新飛機,並在中國珠海成立合資公司, 意欲進軍中國公務機市場。伯克希爾旗下的IMC公司還向美國礦業公司沃爾夫在韓國的鎢業務投資7000萬美元,過去幾年,鎢價已翻倍;10月,旗下的中美 能源公司又宣佈收購兩個風電場項目。

巴菲特同時在搜尋更大塊頭的獵物。2012年上半年,巴菲特曾不惜拋售希望持有的股票,渴望拿下一項高達220億美元、規模僅次於2010年收購BNSF鐵路公司的265億元的收購計劃,但計劃最終未能成行。

巴菲特投資的公司近來也麻煩不斷——康菲溢油事件,沃爾瑪深陷墨西哥賄賂門,強生頻頻產品召回,富國銀行被美國政府指控按揭貸款欺詐,比亞迪被大力唱衰,而所有美國國內的報導都無一例外在比亞迪之前特意加上「巴菲特持有的」。

二季度,伯克希爾索性減持20%寶潔、25%卡夫、大約2/3強生股份。巴菲特說,因公司正遭受產品召回困擾,可能會出售更多的強生股份。另外還減持VISA,以及金融數據公司Verisk Analytics股份,以確保有200億美元現金在手。

「如果今年沒有合適的(獵物),明年可能會考慮超過300億美元的收購。」巴菲特說。

小報大亨

巴菲特麾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媒體集團,正在裝下他這一年來在報紙行業大舉掃貨的戰利品。

2011年底,巴菲特囊中還只有三份報紙——持股長達40年、佔股23%的《華盛頓郵報》,1977年買入的《布法羅新聞報》以及2011年末才買入的《奧馬哈世界先驅報》。

不到半年後,巴菲特又相繼以1.42億美元收購了Media General旗下63份報紙,並增持連鎖報業Lee公司股份至20%。

2012年6月,巴菲特又宣稱要買下得克薩斯Bryan-College Station Eagle,這家報紙有123年的歷史,而發行量只有2萬份。

這的確像一個怪誕行為——過去六年,即使算上數字版廣告,報業的廣告收入已經下跌一半。全球整個報紙行業的收入,甚至不抵Google一家互聯網公司的收入。

巴菲特是個狂熱的報紙發燒友。他的父親曾經是報紙編輯,母親出身辦報世家,而他自己的原始資本來自上學期間遞送的50萬份報紙。他曾經親自提供線索給他收購的報紙《奧馬哈太陽報》,而報導最終獲得新聞界最高榮譽普利策獎。

直至今日,他仍堅持每天讀五份報紙——《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紐約時報》、《今日美國》以及《奧馬哈世界先驅報》。為了在非洲旅行時能讀到《華爾街日報》,他甚至不惜斥資讓飛機空運。

「技術變革使報紙在很多關鍵領域喪失地位,比如國內新聞、國內體育、股票行情和就業信息。那就讓它們去。我們的任務是主宰地方性的重要內容。」巴菲 特在給出版商和編輯的信中寫道,「你們要完全覆蓋地區生活的每個方面,尤其是當地的體育賽事。如果你寫的是讀者他自己和他鄰居的故事,沒有人會終止閱 讀。」

「你們應該像過去一樣對待公共政策的議題。我擁有強烈的政治觀點,但是伯克希爾擁有報紙——而我並不擁有。」他繼而寫道,「我確保,我的繼任者會繼續遵循我在這封信裡提到的『不插手』原則。」

對很多人來說,這更像是個價值投資者失去理智的笑話。

「你真的要一個初出茅廬的新聞記者去報導高中球賽,當他記完筆記發完照片,發現Facebook上已經滿是球賽的照片和故事了?」有人調侃稱。

「這種錯誤並不意味著伯克希爾一定會虧損。考慮到這些報紙是以跳樓價買到的,如果巴菲特收購的任何一家報紙在未來十年倒閉,巴菲特仍然可以從利息和報紙擁有的房地產上獲利。」紐約大學教授Clay Shirky說。

這很像半個世紀多前,巴菲特從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那裡學到的。這位頗有些悲觀主義的「證券分析之父」曾於1932年在《福布斯》發表文章稱,看待企業時更多考慮的是倒閉價值而非存活價值。大多數都按照公司已經倒閉,即關門並被清算時的價值來思考一隻股票的價值。

不管是出於感性還是理性的考慮,巴菲特顯然自有打算。「我們會繼續買下更多的地方媒體。」他青睞那些有很強社區意識、中小規模以及具有長久歷史的社區報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41

【am觀察】英國小報的瘋狂典範(上) (2012年02月16日)

1 : GS(14)@2012-02-24 22:40:04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926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920

【am觀察】英國小報的瘋狂典範(下) (2012年02月20日)

1 : GS(14)@2012-02-24 22:40:54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930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921

剖析家暴南卡州小報獲最高榮譽

1 : GS(14)@2015-04-23 01:55:50

普立茲獎中最高榮譽的公共服務獎,由南卡羅來納州《郵政信使報》的「至死才能把我們分開」(Till Death Do Us Part圖)系列報道奪得。報道關注當地家暴受害者,以及300名婦女遭男性槍擊、刀刺、勒頸、毆打或焚燒致死的感人故事,獲評審讚好。得獎作品在去年8月出版,由帕杜(Doug Pardue)、史密斯(Glenn Smith)、霍斯(Jennifer Berry Hawes)及豪夫(Natalie Caula Hauff)四位記者共同報道。這是《郵政信使報》創辦90年來首次獲得普立茲獎,而且還奪得普立茲最高榮譽獎,執行總編輯皮尤說,他們謙恭而榮幸地接受這項榮耀,稱報道是要令南卡州婦女更安全;社長布朗寧形容獲獎是畢生難求的成就,「編採部為南卡州完成了不起的工作,喚醒人們關注這項重要議題,帶來改變」。2013年,暴力政策中心將南卡州列為女性被殺害的全國最高危地區,四位記者於是展開調查,建立受害人資料庫,並從法律、政治、文化及經濟等因素剖析問題。報道在南卡州捲起千層浪,州議會瞬即成立研究小組,倡議修改懲治家暴施虐者的法案,其中一項是沒收施暴者家中藏有的槍械,可是法案至今因沒收槍械的條文而被卡住。帕杜在獲獎聲明表示:「倘若州議會不通過家暴法例改革,一切都是徒然。」美國《郵政信使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422/191209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828

小報與網媒合作獲最高榮譽

1 : GS(14)@2017-04-13 00:23:49

今年普立茲獎最高榮譽的公共服務獎,由小報《紐約每日新聞》和ProPublica奪得。《紐約每日新聞》共同出版人格特勒(Eric Gertler)表示,這反映「在今時今日高競爭性的新聞環境,合作的重要性」。


揭警濫用《反滋擾法》封屋


公共服務獎是頒給揭弊並促成真正轉變的報道,兩機構合作的得獎報道揭發紐約市1970年代為對付賣淫而引入的《反滋擾法》,被警方濫用,動輒就以涉犯罪活動為由封屋封舖,有90歲老婦因兒子販毒面臨被逐出老家,也有自助洗衣店因卧底警探在內成功賣賊贓而面臨封舖。報道刊登後紐約市警增保護措施,令趕人封舖數目大減,市議會亦大改相關法律。《紐約每日新聞》的調查記者賴利(Sarah Ryley)是這系列報道的主力,透過ProPublica協助,分析一年半內逾1,100宗告上民事法庭的《反滋擾法》個案,發現受影響人士大多數是少數族裔。2008年開始運作的ProPublica,主要靠捐款運作,有約50名記者專門做調查新聞,多數自家報道都會免費供稿給合作傳媒刊出,這次則與《紐約每日新聞》合作做調查,分別為自己和對方帶來歷來第11和第4個普立茲獎。《紐約每日新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12/199876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2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