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别对消费概念投资期望太高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5085

我们未来的消费会和美国一样吗?要不要投资到消费概念中去?


  在年末的一个投资俱乐部的小聚会上,一位Z老师是这次聚会的中心,据他说在2010年赚了不少,他投资的主要方向是一些消费概念的股票。在2010年开始的时候他也曾经对我提过这个主题,当时我认为那些玩意已经太贵了,没想到结果是他笑到了后来。
“你知道我为什么认为消费类股票那么好,我老婆就在××商场工作。我听她的消息就知道人们的消费热情是不是很高,这和彼得·林奇的投资法一样。”
“这是你得天独厚的投资优势。”
“是啊,要不让你的老婆也改行去烧瓶猫(shopping mall)上班,你也可以有这个优势的。”
“还有个获得这种优势的办法是让你的老婆归我。”我们互相开着玩笑。
Z的“老婆优势投资法”其实很简单,只是他和老婆闲聊的时候得知了某家专营化妆品商场的营业额上升了25%。
这非常符合Z的预期,据他预计,中国的政策当局在大力促进居民消费水平,中国现在的消费率在35%左右,如果通过“升级”达到美国75%左右的水平, 大概需要20年的时间,在这20年中再假设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为8%,那这么算来中国未来20年的消费总额要扩大10倍左右。而且Z因为认为自己拿的是消费 行业“最好的”公司,所以他还给这个公司的业绩以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5%的年化收益率溢价,这样Z的股票20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算起来就是17%左右。这 个投资成绩基本能追上比尔·米勒,而且也会给他未来20年的投资带来23倍的回报率。


消费概念只是听起来有逻辑

  一个高水平的投资概念总是这样具有迷惑性,那就是它听起来很有逻辑。这种概念有点像一些电视台演出的那种解决家庭矛盾的现场直播。吵架者之间的 行为似乎很合逻辑,但是总能让人看出是假的。这是因为,吵架的人们对对方的逻辑理解得过于正确,而在现实中人们之间的沟通会造成很大的逻辑误差。所以,这 个事情可以反推,如果某个人讲的事,其中人物逻辑反应过于精确,或者一群人呈现这种精确逻辑反应的状态,那他们肯定是在说谎。
对于Z的投资分析,先不说他所持有的公司是不是会长期地具有战胜行业5%的优势—具有这种优势真的很难,因为现实中消费者的口味变化实在太复杂了,消 费终端受到消费者青睐的可能性比一个科技公司永远技术领先的可能性还要小—单说中国消费者为什么对当局的政策反应那么正确,就很值得人怀疑,如果中国的消 费者那么愿意消费,他们为什么早不消费呢?
这个答案很可能是,原来政策当局并没有出台那些促进消费的政策,在这个世纪的前六七年,中国的经济更依赖于投资和净出口,但是由于2008年的经济危 机,美国人也开始攒钱了,在短短的两年期间美国居民储蓄率竟然从负值增加到6%以上。中国为了不让自己的经济增速下滑,所以希望国内增加更多的消费。


人们会因为政策刺激而加大消费吗?

  那么为什么消费者要对政策当局的这个希望做出同向的反应呢?人们会因为一些促进消费的政策而增加自己的消费比率么?
在2009年的时候,有位经济大师,就是罗伯特·蒙代尔,他曾经认为不让中国经济下滑很简单,那就是政府分发消费券,这样既解决了经济下滑的问题,而 且让中国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了改善。但这件事翻过去掉过来想,还是个馊主意。因为,人们在获得消费券时的确会增加消费,这是因为消费券是有时间限制的,并 且不能存到银行里去生利息,即便是低收入阶层获得了消费券,他们最可能的选择是大量购买那些耐用消耗品,比如说粮食和油,还有卫生纸之类的东西,这些产品 很容易储藏,而且肯定会要消费掉不会被浪费。而由于用消费券省下来的现金会继续被存到银行去,因为人们会预计政府不会长期发放消费券,所以人们也不会由于 政府的消费券改变自己的消费结构,只是把明年要买的米今年买来,然后储存到明年吃罢了。
很多促进消费的政策其实和糟糕的消费券一样,都是政府支付一部分补贴,定向的造成人们在政策改变之前抢购一些商品,而在政府促销结束之后,人们则会减 低同类的消费。这种政府“转移支付”的成本会很高,美国发放类似消费券的食品券的行政费用占到发放食品券总额的30%,这些费用基本上用于防止冒领者作假 和领取的人倒卖。而可以肯定,这多出30%的费用也出自纳税人的口袋。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Z先生老婆的化妆品公司销售额会连年大幅度增加呢?实际上人们的消费结构是很具惯性的,比如人们不会因为馒头变得便宜或者可以享 受政府补贴就会一顿饭吃10个馒头—这种消费者不会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很可能第一次这么消费的时候就被撑死了—那么人们会因为有了钱就一天洗十次脸,进 行十次化妆么?显然也不会。认为人们会洗十次脸的投资者应该看看,化妆品商场的营业额是怎么增长的,像北京这种超级大城市对周边的二三级城市的消费人群是 多有吸引力,而政府又把多少固定资产投资放到了这些二三线城市通往北京的铁路和公路上,当然,还有飞机。这些流入超级大城市的消费者,他们不来北京也会进 行类似的化妆品消费,到北京只不过是他们希望买到又便宜又好的货物罢了。
如果以幸福感来衡量消费问题,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甚至新兴市场地区和国家的人更喜欢储蓄而不是消费。假设一个人今天消费掉1块钱和一年后消费掉 1.04块钱的幸福感是一样的,在发达国家人们喜欢消费掉这一块钱是因为如果把这一块钱用于储蓄只能得到1.02块钱,这样幸福感就会降低;而在新兴市场 国家,如果把一块钱用于储蓄并投资,由于经济增速快于发达国家,在一年后投资的1块钱可能升值为1.06块钱。如此一来储蓄反而让居民的幸福感增加了。所 以,光从这个角度说高储蓄率也许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理性的选择。
联系编辑: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6

對消費面不改容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09.html
我有不同組群的朋友, 都有不同的消費方式, 從食局中可以觀察到他們的概念, 但有時因由就不得而知。

有一群是初中相識到現在, 大部份都是當年的公屋仔女, 一直都有保持連絡, 間中都會出來食飯聚一聚。他們有一大部份人都沒有上大學, 不少人一足 18歲就出來做事, 做的都是sales及管工之類的工作, 不能說是中產人士。但我發現他們在消費時最面不改容, 其實這個結論我是綜合了另一位好朋友的初中同學觀察所得的, 她的舊同學同樣是很早出來社會做事, 做的都是sales及護士之類的工作, 消費時同樣面不改容。

怎樣面不改容呢? 其實只不過是出尖沙咀一帶食飯, 一餐晚飯每人400大元以上, 如果帶男、女朋友就800大元, 而吃的東西可能只是燒下牛肉粒或滾下牛肉片, 沒有吃過一些特別的東西, 跟小肥牛等沒多大分別。但他們從沒有說過半句價錢太貴之類, 付款時面不改容。

同時, 在飯局中, 他們的話題多是旅行, 買手機型號等, 某朋友好像剛去完什麼地方, 一坐下就說要準備去什麼地方, 對於每年大約去一次旅行的我實在超前很多。而 iphone 或 samsung 智能手機這類基本東西, 當然每人一部在手, 還有一、兩位帶了ipad來玩, 飯局中又會談談如何trade-in舊電話換新機。

他們消費時面不改容, 為何我有這樣的感覺? 因為我有另外三班朋友作對比, 一班是舊同事, 一班是大學同學, 一班是大宿舍樓友, 他們多是專業人士, 將會或已經是中產人士, 但他們在消費時還有點「就著就著」, 跟之前的初中舊同學感覺完全不同。每次約會, 他們都會先對地點討論一番, 其中一個要點是去的地方是否「抵」食, 這樣約出來的地方都不會貴得到哪裡。

加上對手機的觀察, 外型似 iphone的手機反而不出半數, 有些會有兩部電話是因為公司替他出的手機。討論的內容多是置業、工作事途、某公司制度這類話題, 有關消費的話題並不多, 而偶有一、兩次討論旅行, 但竟討論一起去南極旅行, 又是人生目標之一。

在點菜時, 大家都會看著價錢來點, 會計算一下這個價值吃這碟菜是否化算。其中最令我感受深刻的就是有一次因為節日所以太多人, 連訂了枱的餐廳都沒有位子, 於是人齊了就一起到另一家餐廳, 其中帶隊的是其中一位大學同學, 他在讀書時我們都知他家中十分富裕, 但就是沒有人留意他在帶隊, 個個只顧邊行邊傾偈, 還給這位同學點菜。最後大家吃的又只是滾牛肉, 但每人要$360, 而令我意外的是不少同學都出聲話貴, 還拿著單子檢查一番, 「320蚊一碟牛? 48蚊一個出前一丁? 邊個叫左3個出前一丁呀? 要食番屋企食啦! 4蚊個之嘛, 呢度賣48蚊呀?!」

這是從我班初中同學中很少聽到的, 他們多會面不改容地付款。不同組群的朋友, 為何有這樣的分別呢? 我想過不少原因, 例如是否讀多兩年書, 做多幾年苦學生, 對錢的看法會不同呢? 又是否不同工作環境, 面對不同同事, 近朱者赤, 對消費的概念會不同呢? 或者, 是否只是我的朋友組別是這樣, 其他的都不是呢? 我不明白, 想不通, 不知大家身邊又有否這個現象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72

資產上漲對消費的影響——現實理解系列之五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304863
一、

前面的幾篇文字都比較務虛,這次多一點數字。

有些機構對這次的經濟企穩寄予厚望,並認為未來的經濟復甦和以往不一樣,這次將以「內需」為引領,因此經濟轉型可期,股市也將慢慢的進入慢牛狀態。但是我卻覺得這個很不現實。我認為消費的這張圖,趨勢將繼續走低,而不是很快反轉並取代投資成為經濟驅動。
查看原圖
還有一類機構認為新型城鎮化將帶來巨大的機會,同時因為換屆,投資被壓後,所以二會之後經濟復甦會強化,機會可期。我覺得這樣的邏輯可以用一句話回答:「您分得清起點和終點麼?」

在市場經濟循環裡,消費是起點,也是歸宿。只有良好的循環轉起來,生產率才會提高,社會財富水平就能增長。很多人對中國的消費有解讀,但難有準確結論。我今天從資產價格上行的角度,來剖析一番。

我本人經濟學沒有多少修養,數學功底也有限,不過儘管如此,似乎也不妨礙對此做一番現實理解,畢竟這些道理讓人想明白即可,無需多精確。也許從中可以一窺過去十來年的資產價格上行對經濟、消費以及股市到底影響幾何。

做一些假設。

首先:假設經濟學原理「國民的總體富裕水平取決於生產率」是正確的看法。

其次:「假定名義收入最終取決於生產率,但有時因為貨幣的原因漲速比較快,有時比較慢」是現實中存在的。

最後:國民的名義收入如果在漲速上超越通脹(含房價),那麼生活(消費)會越來越好;反之,則沒有那麼好,甚至可能變得更差——假設這個觀點也是對的。

二、

我們需要粗略算一下,考慮到便於計算,以下數字,從時間窗口、供應量、增速等,大部分按照粗略估計並取整的原則選取。

中國14億人口,假設未來70%進城,大致是10億人口,平均每人30平方,那麼遠景需要總量300億平方住房。總量達到每戶一套住房略多一點點房地產業進入平衡成熟期,是大多數發達國家的規律。

假設房價沒有明顯上行的2000年前,社會已有存量100億平方,2000年到2010年的明顯上漲期內,住房供應了100億平方(實際是不到的,但如果包含2010的在建面積,則綽綽有餘,在建面積很大一部分已經預售,只是沒有結算。)2010年到2020年假設是房價平穩期,住房再供應130億平方。商業地產,按過去一般按住宅的50%算供應量。這裡還需要再多一個假設:假設2000年的房價收入比是合理的,同時2020年再次達到平衡。

以寧波市區為例,2000年的房價平均大概是3000元略不到,2010年的平均房價是18000元略不到。我們就算漲了6倍。年復合率大概20%。

從收入來算,我前面提到,在過去十年,社會的工資水平,大概漲幅是3倍。一般中產的收入從二萬多漲到六七萬,普通勞工的月收入從800漲到2500左右。我們就算漲了3倍。年復合率大概12%。

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十年房價大幅度跑贏收入,大致是收入的一倍。我假設全國也是這種幅度,但是房價需要考慮真實情況。2010年萬科的平均銷售價格大致是12000左右,由於萬科當時的業務狀況已經大概進入50個城市,所以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如果萬科的定位還高檔一些,那麼我一萬元似乎可以作為全國的城市均價。

不過,我們還是要尊重統計局的數據。統計局說,不但房價還要便宜很多,而且全國的房價情況和寧波也有些不一樣。寧波的房價2010年後就停止了上漲,但按統計局的數字,2010年銷售10.43億平方米,銷售金額5.25萬億,相當於均價5000元 (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117_402698591.htm) 。而2012年銷售11億平方,銷售金額是6.4萬億,相當於接近6000每平方。那我就按官方數據作為參考,取2002到2012的時間區間(這個區間似乎更為合適,和入世時間切合),和6000元作為2012年房價。但仍然沿用六倍漲幅的草根經驗數據,由此2002年的房價便是1000元。

三、

現在可以開始計算。

2000年前的住戶顯然是受益者,因為他們的資產漲價了,但是,由於這是他們唯一的住房,並不能出售,或者出售了也得新買,因此這僅僅是賬面收益名義收益,與消費無補。

2002年到2012年間的購房者,雖然早期買房者也受益者,但總體來說是明顯被房價的「通脹」給侵害的。由於房價的漲幅高於收入的一倍,所以在2010年,有一半的售價是被侵害的部分,起始年則為0。

我做了個簡單的表格。1000元,按20%的年復合上漲,十年後是近似6000元;按11.5%的年復合上漲,是3000元(這個價格和收入匹配。理想中的房價上行,應該低於收入增速。)。供給按照年20%的增加,從3億增加到19億,累計供應了100億平方米(把部分在建面積視作提前的供給,差不多符合現狀)。簡單用表格統計一下,得出「侵害」的總量15.3萬億。這是住宅,商業取半就是7.7萬億。商業地產裡面,商品價格遠遠高於住宅,但是寫字樓有的高有的低大致和住宅平平過。我們不做調整,就算7.7萬億。

同樣,2012年到2022年也可以算出來。不過這是個相反的過程,收入逐漸上升,十年後實際翻番,而房價相對不變,最後房價收入比回歸合理。如果房價簡單的停留在靜態的6000元,或名義值穩態增長但房價虛漲部分的絕對值從初始的3000元逐步按比例縮小至0,那麼在平均投放累計供應130億平方米的情況下,侵害的總量最少是21萬億,相應地,商業是10.5萬億。

另外,還有廠房。假設一個私人企業主,或一個股份公司,本來投資100萬可以有10萬的產出,現在需要投資600萬才30萬的產出,那麼顯然也有一部分投入是被白白「侵害」了。

如果還要說,那就是基建投資。如果造一條公路,原本只需要5個億,現在需要30億,不用說,也是受了相當部分的「侵害」。

……

四、

以上數據,怎麼取用呢?

我以為,從消費的角度,住宅部分的「侵害」可以完全計入。即在過去十年,中國家庭總體被房價上升而被侵害了15.3萬億的收入。未來十年還將被侵害21萬億。

商業地產部分、產業部分、基建部分則按比例可以從多到少考慮對消費的影響。並不能說,有錢投資的人群,一定消費無虞,實際上,社會中有大量的普通中產階級也參與了這部分投資。一個個體戶,買了商舖開小店經營,那麼他顯然被明顯的「侵害」了。你可能會說,某個人投資商舖升值了,增加了消費。但是這樣說法從全局看毫無意義,因為他的所得只是口袋的轉移,總有人為之買單。如今,實業難做,無論開小店還是辦廠,僅僅從資產收益率難以提升的角度,就可見當初的投入被部分「侵害」了。

而且,商業地產部分、產業部分、基建部分這一部分,更為重要的是,對目前中國資金緊張以及資金價格高企,有直接的關係。貸款利率現在比以前平均提升三四個百分點,對現在的規模來算,增加成本就是數萬億,未來更多。

雖然買房的大多數人,採用了按揭的方式,將買房的壓力部分轉嫁給遠期,但是利息和本金仍然需要逐年支出。

這些「侵害」加起來是個非常巨大而可怕的數字。極可能是消費不及預期的很大一個原因。

有人會問,那拆遷的人群呢?是的,身邊似乎有不少得益者,但是實際的情況是,農民僅僅從徵地收入中分到了3%的比重。

那政府總得到好處了吧?是當然是的,問題是政府把錢花到類似「四個公務員加保安公司看管一個上訪戶」的地方去了,小學生還是繼續帶課桌上課,農民還是沒有門診醫保。更重要的是:政府在一種類似棘輪困境的狀態裡,只能繼續加大投資。就像一個蹩腳的投資者,今年用一萬的本金賺了三千後,導致明年投入了二萬,接著後年投入五萬……總有一天……

而資產價格的上升,還帶來了諸多次生災害。

這裡有一個因素需要考慮,那便是生產率。由於過去十年資產價格大漲以及貨幣超量投入(不去理它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過去十年的名義收入總體上增長肯定是過快了,這不需要證實,肯定是遠遠快於實際生產率的增長。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行業都同步,在政策、制度、投資模式、公有制、貨幣等等因素影響下,不同部門的所得差異是巨大的。比如同樣都是自視為精英的群體,企業經理、工程承包人、房地產老闆、外企高層和公權力、醫生、教師、壟斷企業,後四類和前四類相比,他們的公開收入是差異很大的。由於生產率並不支持後者的高薪(雖然在資產上行加貨幣超發下,他們也因為財政暴漲而獲益,但顯然還是不滿足的對吧),所以,在過去十年裡,有大量的「部門」變得「見利忘義」,潛規則盛行。從孤兒院、足球圈、學校、醫院、到環保,他們怎麼提高收入?只能賣人、賣比賽、賣分數、賣健康、賣環境。壟斷企業則不是想著怎樣提高效率,而是想著怎樣鬧荒來提價。每個行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些都導致了社會成本的大幅攀升。

五、

那麼,究竟房地產在中國是怎樣的狀況呢?我們可以看二則對比資料。

第一張圖是美國的。可以看到美國房地產在GDP佔比長期低於15%,後來好不容易提高了些,又導致了次貸危機:
查看原圖
第二幅是中國的。中國現在第三產業的投資已經超過第二產業20%之多,房地產居功至偉啊。
查看原圖
很多人把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和日本進行過比較。但是,在我看來卻差異巨大,沒有可比性。先來看一則資料:

「從住宅方面看,1998年日本住宅總數為5 024.6萬戶,約相當於家庭總數4 436.0萬戶的113.3%,處於住宅過剩的局面,過剩率為13.2%,超過了1978年的8%。同年,在全部家庭中,擁有個人住宅的家庭的佔家庭總數的61.3%,其餘38.7%為租房戶。

住宅建設(包括新建和改建)一直是家庭和個人消費支出的重要方面,也是日本經濟景氣的主要指標之一。20世紀70年代,家庭和個人每年新開工建設的住宅一直在140萬戶以上,其中1970年為148.5萬戶,1990年又增加到歷史最高的170.7萬戶。90年代以後,家庭和個人的住宅建設趨於減少,2003年只為 116.0萬戶,2006年也只為129.0萬戶。從新建住宅的平均面積看(見表6),1968年為62.52平方米,2003年增加到92.49平方米,同時,獨門獨院住宅為126.37平方米,簡易住宅為60.94平方米,公寓住宅為47.95平方米。」

從這則資料中,我們可以發現,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發生在需求基本飽和之後,也發生在經濟巔峰之際。其在1978年,即總量過剩8%。這是和中國有巨大的不同,即幾乎不存在「侵害」的情況。他們雖然也有相當的租房戶,但這個比例是在發達國家是極為正常的,有些人的觀念就是喜歡租房,他們經常會換城市,不一定固定工作而是熱愛遊歷,甚至在不同國家裡生活工作。當然也有相當多窮人買不起房,問題是發達國家會有很好的保障救助機制,他們可以在公屋裡以幾乎免費的方式居住。

從日本的1970年,以及美國的1950年,我們都看不到他們的房地產整體上有顯著的異象,唯有中國的房價未富先熱。我們必將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

六、

以上的分析,我並不想得出類似「房價奔潰」這樣的結論,這樣未免太俗了。我想討論的是消費,房價可以不奔潰,但是收入必須快速上升,由此才能抵消「侵害」。如果沒有快速上升,那麼消費將低迷相當長時間。反正要麼時間,要麼空間,要麼奇蹟。

那麼究竟消費拐點什麼時候會出現呢?下一篇將再談談消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70

資產上漲對消費的影響(續)——現實理解系列之六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339344
一、

前一篇文字,用了些數學的計算,來理清理解或邏輯。這有莫大的好處,因為有些人可能會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認知,比如:

1、房價上漲,房主資產升值,國民財富大增,有助於消費;

2、房地產製造了天量的M2,有一天會分到實體經濟或股市;

這二條認知都大謬。資產價格大漲後,房地產只會把其他領域的錢抽走,而不會增益。這個道理,從全局的角度,應該已經上一篇已經算清楚了。

所以,有了這樣的基礎後,同樣用上一篇的思路,接下來可以對目前比較流行的另外二個觀點做分析。

3、房地產的投資投機路徑結束後,錢應該會流到股市中來,由此長牛可期。

4、土地流轉搞得好或農村宅基地投入市場,可以拉動消費,化解M2,是搞未來經濟的絕招。

我以為這裡同樣有很大的認知偏差。

二、

針對第三條。

固然,實物資產的投資投機盛宴結束後,帶動了固定收益產品,如理財或信託等的牛市。但是就股市來說,卻很不一定。理由如下:

二極分化的社會裡,雖然富裕的一極在資金上有優勢,如果短期內湧入,就像現在的這一波行情,的確可以在基本面沒變的情況下,用資金在一定程度推高股市。但是,從中長期的角度看,牛市仍然需要一個基本條件的支持,即實體經營層面的資產收益率的持續提升。以上一輪牛市為例,若看傳統週期品行業,他們在03年到07年間;若看中小板,則在05年到10年間;若看消費類,則05年到12年間;都保持相當長時間的經營繁榮。三者復合起來,構成一個跨度時間很長,覆蓋很廣很深的大牛市。所以,在較長時間維度內,資產收益率或盈利能力保持持續增長,是牛市所必需的。可是這一點未來三五年卻很難做到。

由此展開一下,現在很多宏觀分析,把A股的股市或國內的經濟,跟美元趨勢結合起來。比如周金濤最近說:「有美元的強勢在,就在客觀上壓制了中國股市的估值可提升空間。有美元的強勢在,就壓制了中國通貨膨脹的可衝擊空間,這實際上是框死了中國股市估值的上升與下降空間,所以,2013年4月份之後,就將是對2013年股市趨勢的抉擇期,認同復甦,則要堅守金融和中游,不認同復甦或者認同弱復甦,也不可能在高估值的成長股中堅守到年末,這是由當前的市場估值結構所決定的,所以,所謂的復甦的不斷印證,真的已經是市場的核心抉擇問題了。」

在我看來其實大可不必這麼複雜。我們簡單的對滬深300的每個股票或諸多板塊分門別類的分析一下即可:除了銀行板塊,到底有多少實體領域的企業可以有良好的盈利增長呢?同樣,我們也不用多想美股為什麼可以大無畏地創歷史新高,因為原因很簡單:美股指數的成份股都是牛企,盈利能力創新高了,現在估值還很低。所以,沒啥好說的,我們只有乾瞪眼,加羨慕妒嫉恨。

當然,面對現在的盤面,對「認不認同復甦」站隊是必須的,但是歸根到底,還是對「資產收益率能不能持續向上」的抉擇。

以目前的股市為例,由於股市已經基本代表了國家實體經濟的方方面面,囊括了上中下游的各行各業,所以,產生一個很戲劇的情況,尤其在現狀下——股市的資金的確來自於富裕的那一群人,但股份公司的盈利能力卻是由不富裕的那一群人決定的。設想,我現實理解系列第一篇中提到的那一批人,未來三五年,如果住不到公屋、買不起汽車、看不起病、用不起家紡花露水、喝不起牛奶,那麼現在的這一批牛股,從長城汽車、信立泰、上海家化、伊利股份等等,遲早也會走出武鋼股份、中國鋁業、中國遠洋、天津港和云天化一樣的圖形(當然可能有點誇張,但是負面影響是必然的)。換言之,如果滬深300的構成裡,實體經營向好的公司不是越來越多,而是將越來越少,那麼還談什麼牛市呢?

貴州茅台為何倒塌?終極原因就是現有的政經制度已經走到盡頭,社會已經承受不住,說到底還是「不富裕的那一極」起了作用。

當然,我在上二篇也提及,如果資產價格上行停滯十年,那麼即使是富裕的那一群人,也很難說會有多少錢可以用來推動股市了。

@散人 說:「前幾年(5-7年)我周圍做工廠的朋友也是如此,實業靠微利甚至平本維持,但土地廠房的價格暴漲,於是貸款擴張,名義上是實業擴張,實際是貸款圈地。年前回國,突然發現原來各行各業的朋友都不約而同的做起了民間借貸,不管原來是做房地產的,還是做工廠的,或是做外貿的,都進了民間借貸這一行。」。——為什麼現在股市在搞銀行?說白了就是沒啥好搞的。無非是現實中大家熱衷於放高利貸,沒法或不想放貸的就去買點放貸股。僅此而已。

三、

針對第四條。

土地流轉搞的好,如果有助於家庭農場形成,或其他形式的高效農業發展,當然是好事。問題是農業的佔比微乎其微(GDP佔5%),即使有效率提升,也不能救經濟全局於水火。

那麼宅基地呢?讓城裡人來買宅基地,然後農村人進城,增加消費?這個主意擁戴者不少。但對這種好招,我始終想不出好處來,反而覺得一旦演變成投資熱潮,會其害無窮。我們試一下前一篇的類似算法。

假設現在農村宅基地村內流通價格是20萬,城裡人蜂擁而至,搞成50萬,如果沒有擊鼓傳花的遊戲變化(既然對經濟有利,就不應該擊鼓傳花,對吧?),那麼這些城裡人就相當於在村裡搞了第二套房,然後週末或平時去休閒一下。假設出售的宅基地,全部歸屬於進城打工的農民(這無疑是最最理想的),那麼該農民用這50萬可以在城市安家。

現在大概有3億農民工,就假設是一億家庭吧,一億套宅基地就是50萬億。且不要問城裡人自己消費也可以拉動經濟啊為何要這樣搞;也不要問50萬億的錢城裡人如何拿得出來;更不要說白白多出來的30萬億,會怎樣造成通貨膨脹——就想想這一億套農村住房,平時閒置,只是變成城裡人偶住的行宮,這場景就非常搞笑了。

當然,按前一篇的邏輯,最後還得算一下被「侵害」者。未來的農村子弟要造房子,得花多少錢?每套宅基地行情是50萬,他們買得起麼?現在還有44%的農民,以及20%多的農民工(對,這部分就不考慮了),他們的孩子怎麼也有二個億吧?由此總量估計需要50w到百萬億了。你看,讓人家怎麼過嘛?在城裡買不起房也就算了……

不,按前一篇的算法,還應該考慮農村裡的商業地產(農田?)、工業地產(鄉鎮企業?)和基建投資……

所以,仍然可以看到資產升值,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吸血鬼,從全局考量,只有害處,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

可千萬不要說是因為我把數量設太大,才變的荒唐。因為如果數量縮減成10%,就談不上必要了:你政府每年把賣土地得來的錢給農民,不就好了麼?每年二三萬億呢,十年就20多萬億了。所以,問題只是因為現行的徵地環節,非要把錢留住不給農民而已!把正事做好就可以搞好的事情,何必再去新搞一攤「泡泡」呢。

再說,城裡人為何要去鄉下置地?真的為了當行宮?可能麼?且不要說中國的農村不是瑞士新西蘭,現在農村其實普遍很蕭條破爛,山清水秀的地方只能往大山裡找。再說,城裡人真的會大量的去農村置業麼?50萬億需要多少資金成本?最後還是想圖個增值吧?莫非城裡過去十年的一波房產行情不夠,要去農村再撈一票?你中國豈不是多了一個泡沫?

有人說,那確實存在進城的農民工想賣宅基地,也確實有富人想搞行宮。怎麼辦呢?可現在政策不容許。——我只聽說,富人會去國外買好山好水好無聊的豪宅,還沒聽說去農村紮根的,好吧,如果真的有個富人覺得農村的環境很好也很安全,那麼,答覆是:社會主義不容許。

有人說,那確實存在進城的農民供想賣宅基地,也確實有城裡買不起房的人想買在農村——這好辦,也應該辦,把現行的土地制度改了。

唉,說來說去還是要改現行的土地制度,然後把徵地的錢交給老百姓。費那麼大勁搞其他幹嘛。其實問題就在這兒,中國就是有一堆這樣的事兒,妨礙了正常的經濟發展,有人偏偏要費其他腦筋。好好的橋不過,就是要摸石頭過河,彷彿「優越性」可以保佑不被淹死。

四、

前面三節就是說幾條和資產價格上行有關的幾條認知謬誤。有人說,07年不是來了大牛市了麼?當時房價也很熱。

那麼我來解釋一下。其他原因我不提了,只提房價上行帶來的影響。

每一場牛市,會對應一場經濟繁榮,而經濟繁榮最大的特徵,大致是有一群人富裕了起來,在消費生產循環中,這至關重要。中國有10%到20%的人,在07年前生活境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這我在第二篇中提到過。他們在07年以前買了一套房,甚至二套房,因此獲得了資產升值,同時收入也大幅增長,二者合力導致消費大大增加。這二億人,在當時的基數下,足以給消費帶來了巨大的增量,無論是住房、汽車還是牛奶。而被「侵害」的人群,他們的「代價」當時並沒有在經濟中體現,也沒有被市場認識——代價永遠只是「後話」。這些體現在上市公司層面,就是資產收益率的持續提升。

所以,07的牛市產生了。因為大家都覺得生活社會一片美好!劉瑜有篇文章,題目叫《沒來的請舉手》。我想就是這個意思。

然而,經濟需要持續,一夜貴族不行,這很麻煩而討厭,它每月每年都得講同比或環比。當中產們的收入增長開始停滯,轉而向實際生產率回歸(過去多年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最高年份是4%),相應的消費能力也達到邊際效用的頂點以後;當中產群體的擴大也因社會固化而減緩,經濟只能寄望更為龐大的群體頂替上來,去發揮前所未有的作用——要知道,這些年來投資了多少的產能!當然需要有人來消費——卻發現那個龐大的群體現在根本沒有能力。

其實,2012年前能買房被「侵害」的這批人,還算是具備抗打擊能力的,一方面他們大都也算中產,效率還行;另一方面,部分也能享受安居房的福利,權利也有;最後大不了,三戶人家的現金流合起來,總也能湊合一套小戶型。

然而,那個更為龐大的群體就不行了。他們說,我們哪有能力消費,僅僅應付房價上漲帶來的「次生災害」就夠受了,只有準備過幾年回老家算了!

五、

前一篇的結尾,我說,要麼時間,要麼空間,要麼奇蹟。這裡解釋一下。

或時間費一點點,或空間調一點點,這些肯定是必要的。但是,為了能走出長征的「大草地」,奇蹟仍然是必須的。

關於奇蹟,我開玩笑說過讓玉皇大帝幫把忙生產率翻番。不過,說實在的,其實我也正是這個意思,因為我指的就是皇上。

皇上的態度很重要!

1、至少要直面現實,不要添亂,也不要亂來,更不要吹泡泡;

2、把茅坑的蓋子打開,讓臭氣跑出來;

3、政府不但要讓利,還要不斷讓利,讓渡給那個「更為龐大的群體」。

如果能做到這樣,或者朝這個方向做,那麼經濟社會還將是好好的,雖然看上去,可能經濟數據會非常不好。但是中國的神奇就在此,我們會發現,問題雖然越露越多,社會卻可能反而越來越和諧。

六、

補充:談一下我所知的目前農村情況。

農村的社會結構,以沿海為例,大致有以下幾個構成:

1、在外闖蕩成功的。做生意、搞工程、辦廠、企業高管等等,他們可能部分戶籍還在農村,但平時生活主要都在城市。

2、讀書外遷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後,戶口遷出,並在城市或海外生根。

3、一般打工者。從開發區工廠女工,鄉鎮企業模具師,到大城市建築工地鋼筋工泥水匠。他們目前雖然長期在城市,但難以立足,年齡到一定程度,大部分會回來。

4、務農。沒有文化和技藝,也不願去外面當苦勞力,唯有在家務農。這部分人總體年齡偏大。

5、老弱病殘婦。

從住宅方面分析,第一類和第二類人是基本不會回來了,頂多也就是老人還在,春節回來一下。這批人數量不大,影響小。第四、五類沒必要討論。所以主要的不確定項就是第三類。在目前的環境下,靠宅基地賣得一筆錢,有助於他們在城市落戶麼?我以為很難,這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欠了三十年的債。現在非常不利的一點是,經過三十年,第一批勞工已經年齡偏大,即使有怎樣的系統工程,也難有大幫助。而他們年輕的下一代,卻不太會吃苦耐勞,同時教育和技能缺乏,在城市安身立命難,回農村又不樂意。二者都是很大的一個社會問題。

靠信貸驅動、貨幣創造,想解決農村問題,或農民工問題,無疑是亂來。

有興趣大家可以看看李迅雷的博客:《5%的GDP究竟是由多少人創造的? 》文中的結論是:「農業勞動力被大大高估,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所謂三大手段之一的農村城鎮化,是為城鎮化而人為投資,結果替代手段,將導致極大浪費;手段之二的農業現代化,本身就是趨勢,不能解決農村荒蕪難題;手段之三的農村工業化,沒有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