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欄】現實版《紙牌屋》——美國對伊空襲背後的政治博弈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091

本文作者為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能源環境安全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謝靜。

 

上周五,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授權美軍對伊拉克實行有針對性的空中打擊。與11年前的戰略不同,此次美國對伊的軍事行動是帶有限制性的。奧巴馬在講話中反複強調,目標僅限於伊拉克北部地區的極端武裝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並且重申,真正能解救伊拉克的,只有建立一個統一,包容的伊拉克政府,因此解決伊拉克問題勢必將會耗費更多時間。

相對於此前的敘利亞和烏克蘭危機來說,市場對於奧巴馬的此次處理方式顯示出較為歡迎的態度,但投資者對於伊拉克局勢的前景依然充滿擔憂,這其中奧巴馬政府的外交策略是制造影響的主要因素。

首先,奧巴馬當初就以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撤軍獲得大量選民的支持而當選總統。因此外界對於美國通過軍事解決伊拉克危機的前景並不看好。其次,自上任以來,奧巴馬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始終圍繞著“務實主義”,與其前任的小布什政府信奉的“現實主義”完全不同,奧巴馬認為外交手段比之軍事手段能夠更好的保障美國的利益。其政府第一任國務卿希拉里更是提出了依靠“巧實力”(smart power)來恢複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這也是此前敘利亞和烏克蘭危機中美軍基本無用武之地的原因。

但需要註意的是,美國民主黨一直是帶有較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與共和黨的強調用實力說話不同,民主黨熱衷於在世界各地推進民主,強調人權保護。而此次ISIS對Yazidis和庫爾德人的“滅族”運動才是極大的促進了奧巴馬政府作出空襲的決定。

一些言論宣稱,美國此次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目的仍在石油。這種說法有些偏頗。對於美國來說,控制石油價格比保障石油供應安全更有戰略意義。今年3月在烏克蘭危機中美俄博弈膠著之時,美國能源部宣布釋放戰略石油儲備500萬桶。雖然給出的理由是為了測試國家石油系統應對石油供應中斷等突發事件的能力。但眾所周知美國此舉意在俄羅斯,消息發布當天,紐交所4月交割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暴跌逾2%。

而且從全球原油供應來看,伊拉克並不是最為嚴重的地區。當前世界排名靠前的幾大產油國除了俄羅斯和沙特以外,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動亂造成的減產。近期影響日益嚴重的埃博拉病毒更是使得西非第一大產油國尼日利亞進入全國緊急狀態。而美國EIA宣稱目前原油日產量維持在850萬桶左右,雖然與位列世界前兩位產油大國的俄羅斯和沙特相比差距較大,但從側面可以看出美國對於原油的供應安全並不擔心。

但如果說美國此次對伊拉克的軍事打擊完全出於人道主義這也是絕對不可能的。長期以來,石油的價格一直被華爾街和國際石油公司巨頭們所操控,產油地動亂雖然給石油公司帶來損失,但更利於華爾街和石油巨頭們借機操控價格發”戰爭財“。此外,奧巴馬的第二任期已近尾聲,隨著大選的來臨,選民的意誌又被重新提上議程。此次伊拉克危機所涉及的恐怖主義和種族滅絕,無疑能最大程度的獲得美國兩黨選民支持。而且對於奧巴馬來說,正好也可借機緩解國內民眾對於阿富汗美軍少將遇刺身亡,以及敘利亞和烏克蘭危機造成美國影響力下降所帶來的各種指責,為民主黨在選舉中拉一下票數。

總而言之,奧巴馬政府對於伊拉克危機並不會作出更多的幹預,空襲亦不會維持較長時間,對ISIS的打擊始終是以限制性為主。因此,伊拉克局勢的走向很難預料。但可以看到的是伊拉克危機對原油市場價格走勢的影響仍遠不如烏克蘭危機那般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592

美國或解除對伊制裁?全球等待“搶食”伊朗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987

iran-mall-tehran-shopping

目前,伊朗在緊鑼密鼓地與伊核問題六國進行談判,尋求在11月24日這一最後期限前就伊核問題達成一項全面解決方案,而全球的生意人們也在翹首等待重新進入這一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

盡管遭受重大制裁,伊朗在兩年前的GDP還能排在全球第21位。伊朗擁有豐富的能源礦藏,國民受教育程度較高,加工和制造能力也發展的很好。

美國國務院政治副國務卿、伊朗問題談判代表Wendy Sherman上周曾表示:“一旦我們暫停了主要的制裁——這件事可能很快就會在協議達成後發生——屆時整個世界都將湧向伊朗。”

過去30多年來,伊朗一直在美國、歐盟和聯合國的制裁之間掙紮。其中,美國的制裁可謂最嚴厲。部分制裁措施可以追溯到1979年的伊朗革命。如無美國財政部的豁免,美國公民禁止與伊朗人做生意。其他國家的企業如果與伊朗往來,將會面臨被罰款並禁止進入美國市場的風險,這一威脅致使大量歐洲企業放棄伊朗市場。

伊朗擁有世界第二大天然氣儲量,第三大原油儲量以及豐富的稀土資源。因核問題受到制裁,伊朗的7700萬消費者長年來被封鎖在國際市場的大門之外。

前加拿大駐阿聯酋大使Ken Lewis說道,“我看見了美國企業(在伊朗)擁有大量的機會,但說實話歐洲企業正在偷吃他們的午餐。”

Lewis此番話實際在說很多嗅覺靈敏的商人已經開始行動了,尤其是歐洲企業。

過去4年來由於西方對伊朗制裁的收緊,總部位於歐洲的企業大多陸陸續續離開了伊朗。但是這一次,他們成為回歸伊朗市場最迫切的群體,將美國的企業遠遠拋在後頭。 

德黑蘭一家為客戶提供市場調查和商業信息的咨詢公司AraEnterpriseGroup的負責人Amir Cyrus Razzaghi說,近來西方商業代表團在伊朗大量湧現。

今年2月,一隊由100多家法國企業組成的代表團——包括能源集團阿爾斯通(Alstom)、電信運營商奧林奇(Orange)和汽車制造商雷諾(Renault)——叩開了德黑蘭的大門。這是伊朗當時接待的最大規模的外國貿易代表團。

加拿大、歐洲其他國家以及美國的企業也紛紛湧至德黑蘭。曾在伊朗市場非常活躍的企業,如法國石油巨頭道達爾(Total)以及全球最大的鋼鐵制造商安賽樂-米塔爾集團(Arcelor Mittal),已經明確表達了回歸伊朗市場的興趣。

總部位於倫敦的投資公司複興資本公司(Renaissance Capital)的首席經濟學家Charles Robertson表示,在被西方國家孤立多年後,伊朗這個全球最大的封閉市場之一可能會打開市場大門,歡迎全球投資實體的進入。

曾在今年2月去過德黑蘭的Robertson將伊朗比作2004年的土耳其。當時,土耳其這一新興市場蓄勢待發,推動了之後將近10年的經濟繁榮。

伊朗人口達7700萬,和土耳其差不多。但是伊朗三分之二的人口在35歲以下,人均GDP高過印度,並且擁有世界最高的工科畢業生比例。

國際鋼鐵協會的數據顯示,伊朗每年消耗的鋼材數量超過了英國或法國。德黑蘭股票交易所的市值約為1350億美元,是越南主要股票市場市值的3倍,而越南人口比伊朗多1000多萬。

Robertson說,與那些曾經被制裁的市場如緬甸和利比亞相比,伊朗既不乏發達的金融市場,又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這為該國提供了巨大的機遇。

咨詢公司Frontier Strategy Group的顧問Matthew Spivack說,那些受限較少的企業,尤其是那些售賣藥品、醫療設備和消費品的企業如果不制定應急計劃進入伊朗市場,將會非常“愚蠢”。

此外,據美國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家Christopher Schroeder稱,盡管智能手機方面的制裁最近才開始取消,但他從一位大型投資者那聽說伊朗消費者已經購買了至多650萬部iPhone手機。

隨著西方世界的制裁逐漸松動,以及奧巴馬和魯哈尼在這件事上都投入了大量政治資本,隨著11月24日最後期限的到來,兩方達成協議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企業主們需要開始準備起來了。(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8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