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本世紀最瘋狂夢想家 改變4大領域

2013-12-09  TCW
 
 

 

29歲.創設PayPal改變全球1.4億人付錢習慣‧創設全球最大網路第三方支付平台PayPal‧遍及全球193個市場,接受支付貨幣26種,活躍用戶近1.4億人‧是全球線上購物交易平台的開創者

31歲.闖太空要花小錢幫人類移民火星‧創立史上第1家有能力進入地球軌道、為國際太空站補給物資的私人火箭公司SpaceX‧在此之前只有美國、俄國、中國政府做得到‧目標2025年,以低於1,500萬元,把人送上火星‧客戶涵蓋NASA、美國政府、歐洲衛星運營公司SES等,合約金累計至2012年底約達新台幣1,200億元

33歲.餵車「吃電」要讓汽油車、加油站消失‧掌管電動車廠Tesla,打破美國汽車工業由底特律主宰慣例,在矽谷催生第1部純電動跑車,也是全球第1家成功量產電動車的公司‧是繼1956年福特之後,首家上市的美國車廠市值約新台幣4,566億元‧2013年挑戰銷售2萬1,000輛,2014年翻倍至5萬輛

35歲.讓住家「發電」改變太陽能電廠行規‧開設住宅型太陽能安裝廠Solar City,短短1年變全美最大‧提供家庭與企業租用太陽能發電裝置,電費打85折,克服高電價門檻市值約新台幣1,254億元‧客戶涵蓋美國空軍、國土安全部、eBay、沃爾瑪、史丹佛大學等逾百所學校

下一步,要顛覆大眾交通工具!發想Hyperloop太陽能供電車,比加州提議的高速鐵路快3倍,從洛杉磯到舊金山560公里只要30分鐘,成本只有高速鐵路1/10,票價將比火車更便宜。

【延伸閱讀】他顛覆世界的金額和時間,都超過賈伯斯馬斯克:‧顛覆大眾對電動車的印象,企圖改變127年的汽車歷史、1.25兆美元的全球汽車產值 ‧PayPal顛覆線上金融交易系統,2012年全球電子商務產值突破1兆美元

賈伯斯:‧iPhone改變手機的定義,但手機歷史只有40年,全球智慧型手機產值3,500億美元‧iTunes顛覆音樂產業,全球數位音樂市場2012年營收56億美元

【延伸閱讀】今年,他是國際媒體寵兒 2013年《財星》年度商界人物第1名:他膽子實在太大、硬頸到底,跟賈伯斯一樣,都是跨領域的顛覆者。

2013年《時代》百大影響人物:他想做的事,一定親自「撩下去」,無論外界怎麼唱衰,他最後都能把狂想實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168

“土十條”出爐 本世紀中葉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1272.html

國務院31日印發《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對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土壤汙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全面戰略部署。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土十條》的出臺實施將夯實我國土壤汙染防治工作基礎,全面提升我國土壤汙染防治能力。

環保部介紹,由於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總體粗放,產業結構和布局仍不盡合理,汙染物排放總量較高,土壤作為大部分汙染物的最終受體,其環境質量受到顯著影響。

當前,我國土壤環境總體狀況堪憂,部分地區汙染較為嚴重,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之一。

《土十條》明確提出,土壤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關系美麗中國建設,保護好土壤環境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內容。

根據《土十條》確定的目標,到2020年,全國土壤汙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紀中葉,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在主要指標方面,《土十條》明確,到2020年,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

在具體措施方面,《土十條》提出十項35條任務,包括開展土壤汙染調查,掌握土壤環境質量狀況;推進土壤汙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規標準體系;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保障農業生產環境安全;實施建設用地準入管理,防範人居環境風險;強化未汙染土壤保護,嚴控新增土壤汙染;加強汙染源監管,做好土壤汙染預防工作;開展汙染治理與修複,改善區域土壤環境質量;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推動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構建土壤環境治理體系;加強目標考核,嚴格責任追究等。

《土十條》提出,發揮市場作用。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發揮財政資金撬動功能,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土壤汙染防治。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推動受汙染耕地和以政府為責任主體的汙染地塊治理與修複。

同時,積極發展綠色金融,發揮政策性和開發性金融機構引導作用,為重大土壤汙染防治項目提供支持。鼓勵符合條件的土壤汙染治理與修複企業發行股票。探索通過發行債券推進土壤汙染治理與修複,在土壤汙染綜合防治先行區開展試點。有序開展重點行業企業環境汙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

在我國一些地區,由於長期工業汙染、大量粉塵堆積,耕地表層灰化沙化嚴重,造成糧食連年減產。攝影/章軻

相關:

土壤汙染防治困難在哪?如何治理?

記者 章軻 發自北京

與大氣、水汙染相比,土壤汙染具有哪些特點?我國土壤汙染防治工作面臨哪些困難?土壤汙染防治應采取什麽樣的思路?31日,記者采訪了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生態部(土壤環境保護中心)主任王夏暉研究員。

土壤汙染危害較大

第一財經記者:與大氣、水汙染相比,土壤汙染有哪些特點?

王夏暉:大氣汙染和水汙染一般都比較直觀,例如水體發黑發臭、大氣灰霾等,通過視覺、呼吸就能感受到。但土壤汙染往往比較隱蔽,需要通過土壤樣品分析、農產品檢測,甚至人畜健康的影響研究才能確定,被形象地稱作看不見的汙染。土壤汙染從產生到發生危害通常時間較長,具有滯後性。

土壤汙染的危害較大,主要是對農產品安全、人居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不良影響。農作物吸收和富集某些汙染物,影響農產品質量,造成減產,長期食用超標農產品可能危害人體健康。住宅、商業、工業等建設用地土壤汙染可能通過呼吸、皮膚接觸等方式危害人體健康。汙染地塊未經治理修複就直接開發,會給有關人群造成長期的危害。

另外,土壤汙染可影響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生長和繁衍,危及正常的土壤生態過程和生態服務功能,不利於土壤養分轉化和肥力保持,影響土壤的正常功能。土壤中的汙染物可能發生轉化和遷移,進入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氣環境,造成區域環境質量下降。

治理困難 支撐不足

第一財經記者:我國土壤汙染防治工作面臨哪些困難?

王夏暉:我國土壤環境管理基礎十分薄弱。

首先是家底仍不夠清楚。目前,我國已開展過的相關調查包括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耕地地球化學調查、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汙染調查等,但只是初步掌握了我國土壤汙染總體情況。調查的精度尚難滿足土壤汙染防治工作需要,亟待在相關調查的基礎上,開展更高精度的土壤汙染狀況詳查,以進一步查明土壤汙染的具體分布及其環境風險等,為有效管控受汙染土壤風險、實現安全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同時,我國土壤環境立法工作相對滯後。目前,土壤汙染防治專項法律目前仍在起草過程中。此外,現行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和肥料、飼料、灌溉用水、農用汙泥、農膜、農藥包裝等相關標準已不能滿足當前土壤汙染防治工作需要,土壤環境監測、調查評估、風險管控、治理與修複、環境影響評價等技術規範和導則亟待開展制修訂工作。

土壤環境監管能力不足。土壤環境監測能力亟待加強,尚不能及時掌控全國和區域土壤環境狀況。市、縣級環境監測機構土壤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專業監測人員匱乏,土壤環境監測體系總體滯後,對酞酸酯、激素類等新型土壤汙染物的監測更為缺乏,常常使區域環境綜合分析遇到瓶頸制約。此外,土壤環境監督執法、風險預警、應急體系建設也較為滯後,大氣、水、土壤全要素協同監管機制尚未建立。

另外,各方責任不夠清晰,尚未形成合力。土壤汙染問題複雜,影響因素多,亟待建立差異化的分類管理體系,以提高管理成效。我國土壤汙染防治科學研究起步相對較晚,還沒有真正發揮應有的科技支撐作用。歐美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對土壤汙染治理與修複技術開展研究,目前在重金屬汙染土壤的物理、化學、植物和微生物治理修複技術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部分技術已經實現商業化應用。

預防為主 風險管控

第一財經記者:土壤汙染防治應采取什麽樣的思路?

王夏暉:由於土壤汙染的自身特點,導致土壤汙染治理相比大氣和水而言,周期更長、難度更大、投入更高、效果更慢。因此,在解決土壤汙染問題時,要避免照搬大氣、水汙染治理思路和技術路徑,需要考慮土地利用類型、汙染程度、汙染物類別、技術經濟條件等因素,綜合確定土壤汙染防治思路。

預防為主是必須始終堅持的優先策略。根據歐美發達國家土壤汙染治理經驗,汙染預防、風險管控、治理修複的投入比例大致為1∶10∶100,優先保護好優質的土壤是避免後期治理與修複大量投入的關鍵。由於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難以降解,汙染物一旦進入土壤環境,與各類成分緊密結合後,對土壤結構、功能的破壞是長期的、持續的,即使采取治理與修複措施,通常也難以完全恢複原有結構和功能。因此,對環境質量尚好的土壤采取嚴格保護措施,預防其受到汙染,是必須堅持的優先策略。

將風險管控貫穿始終,堅守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底線。首先要界定清楚什麽是風險管控?這要按照不同土地用途分別界定。另外,為提高風險管控措施的針對性、實效性,必須通過精度相對較高的調查,確定汙染土壤的邊界範圍、汙染程度、汙染物類別等,評估對農產品安全、人體健康、生態環境等的影響,並以此為據,制定針對性風險管控措施。

保護和改善土壤環境質量,要以切斷汙染來源作為基本前提。研究制定土壤汙染防治對策,要首先對汙染源開展系統評估和解析,全面了解汙染源空間分布及排放汙染物種類、排放量、傳輸途徑、最終去向等,以采取針對性管控措施。此外,對位於部分農產品主產區、人口集中聚居區周邊的現有工礦企業,應實施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造成土壤嚴重汙染的企業,甚至要采取退出措施。

我國土壤環境形勢日益嚴峻,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土壤環境保護壓力持續加大,必須立足國情和發展階段,充分認識到土壤汙染防治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既要堅定打攻堅戰的決心,又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413

本世紀末中國人口會比現在減少一半?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中國,到本世紀末,還有多少人口?到底是10億還是6億,甚至更少?一場爭論正在人口學界展開。2100,看似遙遠的未來,卻在今天大勢已定。

2100年中國人口:10億還是6億?

社科院人口學者鄭真真近日在2016夏季達沃斯論壇的發言引發這場爭論。她在發言中表示,本世紀末中國人口將減少到1980年的水平,也就是10億人。

在接受第一財經的采訪時,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學者、《大國空巢》作者易富賢、人口和統計學者黃文政都表示,到本世紀末,中國人口不可能維持在10億的水平;即使立即全面放開並大力鼓勵生育,中國人口到2100年也難以超過8億,更大可能是低至6億甚至更少。而且,人口萎縮不會到2100年就停止,在此之後將進一步快速萎縮,除非生育率恢複到更替水平(即2.2的生育率,統計顯示2015年生育率為1.25)。

北京大學人口學者李建新早在1997年就做過不同政策選擇下中國人口數量的預測。根據他當年的預測,如果實行生育政策晚調方案,中國人口在2100年的總量為9.52億人。中國在2016年初放開全面兩孩,接近李建新設定的晚調方案。

李建新向第一財經表示,當時設定的是,生育政策調整之後,總和生育率將回升到2,但從世界各國尤其是東亞的經驗來看,回升到這個水平幾乎不可能。因此,他認為最終實際的人口數量將大大低於他當年的預測結果。

易富賢2015年在《大國空巢-圖文版》中預測,2016年中國實行全面二孩政策後,生育率只能從2015年的1.25上升到2017年的1.4,然後會沿著韓國和臺灣地區過去的老路繼續下降到2035年的1.1,假設此後的生育率能不斷回升到2056年的1.30,然後保持穩定到2100年。那麽2100年中國的總人口將只有5.6億。

黃文政假設全面放開後的自然生育率比2010-2015年的實際生育率高出20%,然後再假設中國未來生育率以及人均預期壽命隨社會發展水平上升的變化,遵循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路徑。在考慮到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及2017年全面放開生育之後的堆積反彈,在不鼓勵生育的前提下,他預測中國到2100年的總人口為5.8億,到2150年則會進一步降到2.8億。

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人口統計學者王廣州認為,對人口數量做30年以上的中長期預測,更重要的是預警意義。這樣的預測應該註意兩點,第一最好是給出一個區間的概念,而不是高、中、低的概念。第二,這樣的預測只是一個趨勢判斷,而且是目前認識條件下的趨勢判斷,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生育率被嚴重高估

第一財經查詢資料顯示,鄭真真的預測與聯合國人口署的中方案一致,而中國人口減少到6億的預測則與聯合國人口署的低方案比較接近。

2015年7月底,聯合國人口署發布《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預計中國人口到本世紀末將回落到10.04億。這是聯合國的中預測值,其低預測值是6.13億,高預測值則為15.55億。

(摘自聯合國《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

黃文政認為,聯合國對中國人口的低預測值比較合理,而中預測值嚴重高估,更不要說高預測值了。

人口預測的關鍵假設是對未來的總和生育率的設定。根據聯合國中預測方案,中國2010-2015年的總和生育率被假設為1.55,2015到2020年為1.59,2020-2030年為1.66,2045-2050年為1.74,2095-2100為1.81。

李建新、王廣州認為,這組數據明顯高於中國的實際生育率水平。易富賢、黃文政則認為即使強力鼓勵生育也不可能將生育率提升到如此之高。

中國現在的生育水平到底是多少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在2010、2011、2012、2013年的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18、1.04、1.26、1.24。2015年,中國1%人口普查顯示,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25。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官方統計數據並沒有被衛計委等相關部門充分采信。

黃文政分析,聯合國在2010年報告中對2010-2015年中國生育率的低、中、高預測值分別為1.31、1.56、1.81,即使是其低預測值1.31,也比中國國家統計局從2010-2013年數據的最高值的1.26還要高4%,比這4年的平均值要高11%。

人口學者梁建章、黃文政針對聯合國的該預測曾撰文《聯合國不應嚴重高估中國未來人口》稱,聯合國長期高估中國生育水平和人口增量。比如,在2000年聯合國預測中國2010年到2015年的總和生育率為1.9,2015年預測中又調低到1.55,但中國實際生育率水平僅為1.2左右。

易富賢也註意到這一問題。他表示,聯合國對中國的人口預測一直以來都不準確。比如聯合國2012年版《世界人口展望》預測2015年人口會達到14.0159億,但是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只有13.7462億,三年的預測就誤差了2697萬。

不光是預測,《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對當前人口數據的估算都出現較大誤差。比如,其對中國2015年的0-14歲占總人口比例的估算為17.2%,高於中國官方的16.5%,而對60歲和以上占人口比例的估算為15.2%,低於中國官方的16.1%。

 

人口學者何亞福認為,高估中國生育水平的不光是聯合國,中國相關管理部門和人口學界對人口形勢的估算和預測也一直傾向於保守。他分析,在控制人口數量的基本國策下,保守體現為寧願高估而不是低估生育水平。單獨二孩政策實施時對出生人口數量預測的巨大誤差就是一個明證。

本世紀末人口降到6億有多可怕

中國人口在2100年可能跌至6億, 這意味著不到百年時間內,中國人口將減少一半。對於這一判斷,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絕不可能。

黃文政認為這種反應是非常正常的,因為人口數量是指數變化的,而人們的直覺往往是線性的。用線性直覺去判斷指數變化的趨勢,自然會高估短期效應,低估長期效應,而且對長期效應的低估會遠勝於對短期效應的高估。

人口變化是一個典型的慢性問題,在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段,幾乎看不到變化,但放在幾十年乃至百年區間來看則是觸目驚心。因此,人口政策最忌只看眼前,而是要從長計議,至少要前後各看百年以上。

黃文政提醒,中國人口正在接近峰值,而在峰值附近的一二十年,人口的上升和下降都會非常緩慢,這個特性更讓人們難以認識到之後是雪崩式的衰減。

如何才能撥開人口總量的迷霧,看到人口未來變化的洶湧暗濤?多名人口學者建議要聚焦於每年出生人口的變化。中國目前每年出生人口不到1700萬,在未來10年,中國處於生育旺盛期23-30歲的女性數量將萎縮40%以上,而中國生育率即便按1.5計算也只有更替水平2.2的68%。

“這兩個因素疊加意味著在一代人左右的時間里,中國出生人口會降到700萬以下。再放寬一些也就800萬。即使到時生育率能夠提升到更替水平,出生人口不再下降並且每個人都活100歲,總人口也不過8億人。”黃文政說。

在提到本世紀末的人口減少時,鄭真真還強調,有一個值得註意的現象,那就是減少的是年輕人、新出生的人。這意味著,未來人口總量減少的同時,結構並沒有優化,老齡化的挑戰更加嚴峻。這一觀點得到受訪人口學者的一致認同。

根據易富賢的測算,中國20-64歲勞動力與65歲以上老人之比將從2015年的6.5下降到2030年的3.3、2050年的1.7、2100年的1.1,人口結構不斷老化,經濟活力持續下降,而這些反過來可能進一步抑制生育水平。

人口學者姚美雄判斷,中國未來人口將呈現嚴重少子化疊加快速老齡化、適婚人口性別比失衡的結構扭曲狀態,這將導致勞動力供應減少、消費和創新能力減弱、養老壓力加大、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60

紮克伯格的“小目標”:本世紀消滅所有疾病

臉譜網(Facebook)創辦人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與其夫人普莉希拉·陳(Priscilla Chan)承諾將在未來幾十年內投入30億美元(約合200億人民幣)用以研究疾病治療。

據英國媒體報道,這對夫婦21日在舊金山的記者會上表示,他們的終級目標是要“在本世紀內成功治愈、預防或控制所有疾病”。而他們投入的這些資金主要來自於夫婦二人在2015年12月創立的實體公司。

目標遠大

近年來,科技界領軍人物紛紛將註意力轉向醫療健康領域。本周早些時候,微軟方面也表示將致力於通過其開發的人工智能幫助治療癌癥。而谷歌旗下的DeepMind團隊也正聯手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研究如何通過計算機輔助更加精確地診斷疾病。此外IBM與麻省理工學院(MIT)日前也強強聯合,共同開發類人AI以幫助臨床醫生照顧老人及殘障人士。

盡管已有珠玉在前,但紮克伯格夫婦的這一長期目標依然十分搶眼。比爾·蓋茨也出席了這一活動,他本人也在資助醫療研究。對於這對夫婦的願景,他將其形容為“大膽且雄心勃勃”,但同時也表示這正是當今社會非常需要的。

紮克伯格稱,當前在病患護理上的投入與在疾病治療本身上的投入對比懸殊;盡管疾病治療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病患問題,但前者的投入是後者的50倍。他強調,這一現狀需要得到改變。

這對夫婦的投資主要有三大目標:將科學家和工程師聚集到一起;創造出能促進研究的技術與工具;通過前期投資產生的動力繼續資助更多的科學研究。

陳夫人還補充道,他們已經投入6億美元(約合40億人民幣)建立了一個新的研究中心Biohub,這一中心將聚集工程師、計算機科學家、生物學家、化學家以及其他一些創新者。

而這一中心的研究項目主要包括兩個方向:“細胞地圖”與傳染病研究。前者旨在探索所有組成人體主要器官的細胞,後者則將致力於研發新的檢驗方法及疫苗以應對艾滋病、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以及其他的傳染性疾病。

紮克伯格還做出了野心勃勃的預言:到2100年,人類平均期望壽命將超過100歲。但他也認識到在這一目標實現前,還需要很多努力。他也表示,這些投資要能夠真正產出新的治療方式還任重道遠,而這些治療新方法要能進入臨床使用則需要更長時間。

慈善轉型

自女兒降生後,紮克伯格夫婦便宣布計劃將持有的臉譜網股份捐出99%,投入到慈善事業中。而他們當時創辦的實體公司的主要目標在於對能促進人類發展及社會平等的項目進行長期投資。此前他們也曾宣布投資一些教育相關的新興企業。

一些專家也稱,雖然這對夫婦的投資量極大,且目標相當有野心,但相對於他們所擁有的財富來說,相關的風險還在可承受範圍內。

近年來,慈善事業也越來越成為這些經濟巨頭的關註點。而在進行投資或捐助時,他們也通常會選擇與自身有所聯系的領域。

肯特大學慈善研究中心主任布雷茲教授(Beth Breeze)分析稱,大多數的慈善行為其實都是捐助者的“慈善自傳”,常常與自身經歷等有關。比如紮克伯格的夫人是一位兒科醫生,她曾分享過與患病兒童家長交流的故事;而在成為了一名母親之後,這些經歷與身份顯然推動了她的慈善行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117

全球能源互聯網力爭本世紀中期基本建成

22日,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在北京發布《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戰略白皮書》(下稱《白皮書》),提出了全球能源互聯網戰略體系、發展思路、發展路線圖,明確了戰略重點,為共同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提供戰略指引和行動指南。

2015年9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倡議探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

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幹網架、全球互聯的堅強智能電網,是清潔能源在全球範圍大規模開發、輸送、使用的基礎平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總體分為國內互聯、洲內互聯、洲際互聯三個階段,力爭在本世紀中期基本建成。屆時,能夠實現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

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主席劉振亞在發布會上指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本質是打造綠色低碳、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世界能源共同體。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形成清潔能源為主導、高度電氣化為特征的能源生產消費新方式;形成各國各大洲電網互聯互通、全球電力優化配置的能源發展新格局;形成共同建設、共享成果、互利互惠的新型能源合作關系。

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加快實施“兩個替代”(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一個回歸”(化石能源回歸其基本屬性,主要作為工業原材料使用)、“一個提高”(提高電氣化水平),是促進能源與經濟、社會、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將深刻改變世界能源發展格局。

《白皮書》以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為藍圖,確定了八大戰略重點,內容涵蓋電網發展、清潔替代、電能替代、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金融創新、國際合作和機制建設。

《白皮書》指出,電網發展重點是擴大電網覆蓋範圍,提高互聯互通水平,保障安全可靠運行,適應各類集中式和分布式電源接入和消納,實現能源資源大範圍優化配置,滿足智能用電需求。

清潔替代重點需要解決清潔能源開發經濟性、大範圍配置和大規模消納問題。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主要作為工業原材料使用。

電能替代的核心是提高電氣化水平,增大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在保障用能需求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費量。

科技創新重點突破大容量低成本儲能、特高壓海底電纜和柔性直流輸電、虛擬同步機等關鍵技術和設備,實現清潔能源靈活接入、大範圍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互聯大電網安全經濟運行。

產業創新重點是通過產業發展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形成涵蓋電源、電網、運行控制等各領域的產業體系和適應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的產能規模。

金融創新重點研究建立覆蓋能源生產、傳輸、消費全環節的新型商業模式,構建新型投融資平臺,調動全球資本市場,形成具有競爭力的金融解決方案。

國際合作的重點是建立互信互利的國際合作機制和統籌協調的政策體系。

機制建設重點研究適應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的電力調度、電力交易、教育培訓和智庫建設等機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511

本世紀末氣溫九成機率高2℃

1 : GS(14)@2017-08-02 05:59:33

全球暖化危機日漸逼近,美國華盛頓大學近期研究指,直至本世紀末,全球氣溫有高達九成機會比工業革命前高超過2℃,僅5%機會可如《巴黎協定》(圖)目標般保持在2℃以內。


減少碳排放將成關鍵

報告刊於前日出版的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研究團隊根據全球人口、各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碳強度等數據進行評估,發現2100年全球氣溫比工業革命前上升2至4.9℃的機會達到90%。領導研究的拉夫特里(Adrian Raftery)教授稱,升溫逾2℃會令地球出現旱季延期、海平面上升等現象,「分析顯示2℃目標定於最樂觀情況下……只可能在未來80年各方都作全面且持續的努力下實現」,而減少碳排放的速度將成關鍵,籲各國引入碳排放稅之類減排經濟誘因。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802/201088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2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