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系到投资者的生死存亡的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as0u.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4

三联商社走到存亡关口 国美称不会再输血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5-11/HTML_AGKOM0MSQM3O_1.html


过去几年整合电器连锁区域龙头的过程中,国美电器一直保持着强势的姿态,但整合三联商社让国美电器陷入了泥潭。

2008年和2009年第一季度严重亏损的*ST三联(600898.SH)4月14日发布了影响公司前景的四大运营风险,如今这些由前大股东三联集团遗留下来的“隐型炸弹”开始一一爆破。

5月7日晚,*ST三联的公告显示,5月6日下午,济南市中院对三联商社银行账户采取了强制执行措施,冻结标的金额为4500万元;截至2009年5月7日上午12:00,*ST三联五个结算账户被查封,涉及本案被冻结金额133万元。

对于三联商社上市公司来说,这意味着公司现金流的断裂,*ST三联副董事长孙一丁对此颇为无奈,“我们只有向证监会反映”。

兴业银行贷款案

5月6日,*ST三联收到济南市中院有关执行通知,因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决书已经生效,要求公司在2009年5月6日前自动履行义务,否则将强制执行。

“按照法院的判决,上市公司要承担赔付责任,这对上市公司是不公平的,按照正常程序,法院应该先拍卖抵押的楼宇,可能是考虑到拍卖难度,法院选择了相对容易的冻结账户。”孙一丁告诉记者。

由 于三联商社并没有自动履行赔付责任,5月6日下午,济南中院对三联商社的银行账户采取了强制执行,冻结标的金额4500万元。截至2009年5月7日上午 12:00,*ST三联五个结算账户被查封,涉及本案被冻结金额133万元。由于银联刷卡在途资金陆续进账,公司表示这一数字还将不断增加。

此次查封事件缘于兴业银行济南分行向三联集团旗下的三联家电配送中心有限公司发放4000万元抵押贷款,兴业银行起诉追索贷款时,将三联商社列为共同被告。

不过三联商社强调,据公司核查,没有发现与三联家电配送公司有关的购货发票及发货记录,三联家电配送公司用上述票据向银行质押事项并未通知公司,公司也未收到兴业银行发来就该票据质押所需相关证明资料的的事前查询确认函。

根据*ST三联日前披露,由于供货商或银行起诉时将三联商社作为共同被告,导致三联商社被动涉诉承担偿还责任的案件已经有11起,涉案金额约4949万元,资金冻结余额为328万元,从公司账户划走资金442万元,公司西门店五楼房产面积3275.2平方米被法院查封。

对此孙一丁表示,“上述事件起因完全是由于前大股东三联集团利用上市公司非法贷款所致,我们将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三 联集团给记者的书面回复指,“2006年12月,三联家电配送公司向兴业银行贷款4000万元,并为该笔贷款提供了非常优良的、足够的抵押物,后由于个别 人的行为导致了上市公司的或有风险,目前,三联集团正在与包括兴业银行在内的有关方面积极配合,力图避免上市公司或有风险的产生。”

对此孙一丁告诉记者,“判决书下达后三联集团和三联物流没有做出任何的补救措施,导致三联商社要承担所有责任。”

生死存亡

对于三联商社目前的困境,国美派驻的管理层感到一筹莫展,孙一丁告诉记者,“三联商社今年第一季度依然出现了801万元的亏损,而且现金只有2.67亿元,如果由于法院强制冻结账户导致现金流断裂,那么上市公司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关门。”

*ST三联明确表示,鉴于本案已造成公司实际利益损失,公司将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其实三联商社目前的困难不仅如此,其核心门店也相继被迫关闭。

孙一丁告诉记者,“潍坊店是我们最好的店面,我们原本希望能在其店面被拍卖后再重新向新业主租赁,但是现在公司的账户已经被冻结,这些事情都要推后了。”

此外,就三联集团侵占三联商社济南西门店经营场所一事,此前三联商社曾向济南历下区法院提起了三个民事诉讼案件,按照原计划应该在 2009 年5 月12 日开庭审理,但是情况也发生了变化。

孙一丁表示,“三联集团方面又提出了程序异议,所以开庭将被推迟,目前还不清楚具体时间,但公司济南西门店的经营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ST三联的公告还指出,三联集团不履行重组承诺和违背与公司签订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约定,利用“三联”商标在公司门店原址及附近开店,形成市场上两个“三联家电”的混乱局面,对公司正常经营造成严重的困扰。

据悉,今年“五一”期间三联集团与自然人合资的“新三联家电”在济南新开3家门店,在济南出现了两个“三联”对垒的怪现象,而且新三联还声称要联合社会资金在年内再发展100家加盟店。

孙一丁表示,“我们去年用5个多亿收购了三联商社20%左右的股权,导致国美电器出现投资损失4.5亿元,现在即使三联商社出现了资金断裂,国美也不会再输血,因为前期我们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

显然,三联商社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今年上半年的亏损不可避免,如果无法在年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三联商社的退市似乎已经在逼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06

《楚漢傳奇》之投資存亡戰 歸夢天涯

http://xueqiu.com/1256247657/22719367
《楚漢傳奇》講的其實是個投資的故事。大秦公司經營不善,各地群雄蜂起,爭著兼併重組這個公司。最為出色的兩個人都是文盲,可見做投資的確不需要有太高的文化智商。先說劉季這個人吧,其實就是一屌絲男,年齡老大了還一窮二白,女朋友都沒討到一個。可是劉季有膽略啊,做投資沒這個說啥都是白搭,敢於空手套白狼。他的未來岳父呂公一看這小子有投機的天賦,將來肯定發達,頂著老婆強大的壓力,把女兒嫁給了他。後來,劉季這個小散戶,帶著不多的資本走上了一條荊棘路,其間的辛酸血淚做散戶的都有體會。當劉季稍有實力時,又多次被項羽爆了倉,落荒而逃,老婆孩子都顧不上,真是弱到爆。慶幸的是,屢敗屢戰,本錢沒有輸光,劉季同志不斷加大倉位,終於在垓下一戰成功,成功爆掉了項羽多年苦心建立的大倉位,成為散戶王者。可見,英雄不怕出身低,投資不怕經常輸,笑到最後的才是真正的勝者。
         反觀,項羽這個人就是典型的高富帥,家庭教師請了好幾個,可惜這小子學什麼都不上心。然而項羽畢竟出身名門,家底豈是屌絲男劉季可比。所以,項羽一走上投資之路就干的風生水起,每年都實現了正收益,連著八九年都超了市場平均水平的40%,被稱為當世投資第一人。要不是有幾次心慈手軟,哪還有劉季這小子的歷史。成功最容易麻痺一個人,項羽小富即安,一心想回家鄉炫耀,疏於對投資組合的管理,趨勢一變,沒有控制好倉位,垓下一戰,身死名裂,多年輝煌戰績毀於一旦。可見,投資是窄門,通過的人永遠是少數。即使天才做手如項羽者,也會被不可知的市場淹沒。
          投資是場殘酷的存亡戰,倖存下來的永遠是少數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96

6年換一半 東區店家存亡實錄

2014-05-26  TCW
 
 

 

這橫跨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與仁愛路、市民大道之間的區域,面積只有○.六六平方公里,卻是全台灣零售業拚搏最激烈的一級戰區,簡稱「東區」。

東區的店面,每坪月租金動輒飆破萬元,最貴租金每坪達三萬一千元,是全台灣最貴的燙金地段。從二○○八年至今,這裡的店面租金平均漲幅達四八%,僅次西門町,創下全台次高。

漲租,動輒五成起跳「每次租約到期,房東一定漲」

這裡是國際品牌、精品業者最愛,商圈滾動人潮、錢潮,帶來商品廣告效果,讓進攻台灣的國際品牌,列為店面第一首選。

代表快速時尚的Zara、優衣庫(Uniqlo),愛迪達(Adidas)、Reebok、Nine West等,都選擇在這裡開旗艦店,忠孝東路四段短短五百公尺內,就聚集了歐米茄、中美鐘錶、金生儀、亨得利、精光堂時計等六家重量級的名表精品店。

這裡也是藝人投資開店最熱門的地點,周杰倫、羅志祥、藍心湄、蕭亞軒、林俊傑,及名媛孫芸芸等,都在這○.六六平方公里內,開餐廳或經營個人品牌店,連偶像天團五月天主唱阿信,也將在此開第三家店。

但是租金貴、漲幅高,店家汰換率也堪稱全台之冠,這裡不斷有店面頂讓結束營業,卻也不斷有新進店家躍躍欲試。

其中,漲幅最高的,當屬忠孝東路四段臨馬路第一排,金融風暴以來漲幅高達四八%,許多甚至翻了一倍,就連後面的巷弄,整體漲幅也達兩成到三成,對自行創業的小店帶來龐大成本壓力。

二○一一年底開始,優衣庫與Zara等國際品牌進駐後,約有四成原店面抵抗不了租金漲幅而撤店;時間拉更長一些,從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更有五成換了新面孔。

租金壓力,逼得東京著衣等服飾品牌陸續遷出另外設點,甚至連在這裡經營超過三十個寒暑的本土速食連鎖店頂呱呱,去年底今年初,也因不堪店租飆漲超過五成,被迫退出忠孝東路四段第一排。

租金上漲是東區所有店家最大的夢魘,「偏偏每次租約到期,房東一定會漲房租,」在東區開業超過二十年、知名泡沫紅茶店茶堀出軌老闆陳寶治說。當水電、食材、人事費用也一路上漲,誰能在這險惡環境中存活?

經過本刊實地採訪當地各裡里長、超過三十年的住戶、房仲業者、以及附近商家後發現,在東區只有三種店能生存:

國際大店:如Zara、優衣庫國際品牌。

分割店面:兩、三坪的分割型店面。

三、特色小店:產品全台獨賣,僅此一家別無分號。

求生,小店有三不不急展店、不搶短錢、不做網路生意

國際品牌背後有雄厚的資本支持,撐得住更高的租金;分割型店面,賣的襪子、吊飾,夜市也有,靠的是產品週轉與快速流行。

至於特色小店,歷經金融風暴、租金狂漲,冷熱交替,他們生存的「江湖一點訣」是什麼?

這些倖存者,選擇用「減法經營」求生。

當店面租金貴,有人賣更多東西、開更多店、運用網路接更多訂單,以「加法」來抵抗租金壓力。但這群店家卻堅守:不快速展店、不做一次性生意、不做網路接單等「三不原則」。

因為他們知道,在這變動快速的地方,賣的不能僅是產品,而是一種「人際生意」。要建立長久、深遠的關係,必須與客人面對面互動。「透過網路接單或許可以賺更多錢,但卻缺乏人跟人之間互動的溫度,通常僅是一次生意,我們選擇放棄。」在這裡開店超過七年的莎荷咖啡器材第二代徐玉倫說。

這裡的小店各具特色,有專門蒐藏故事、訴說「感情」的手工音樂盒小店;也有一隻戒指貴過百貨專櫃、強調「眼光」的飾品小店;更有讓利給員工,進一步穩固顧客「關係」的髮型設計沙龍;以及堅持「專注」,數十年只賣牛排的餐廳。他們的共同點是,產品及服務,都是全台獨賣。

史丹佛大學企管研究所教授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在暢銷著作《從A到A+》書中提到:「堅持把簡單的事情做到好的刺蝟,往往勝過一心多用的聰明狐狸。」

他們在變化最快速的東區,選擇將一家店的產品做到精,與顧客之間的關係經營到更深,「挖深一口井」,在這個人流、金流滾動最快速的地方賺慢錢,才能精兵勝出。

【延伸閱讀】6年店家大洗牌!國際咖來了,本土店家少了——忠孝東路4段首排店舖近年變化

1.fossil watch station(in)Timberland(out)租金漲60%,傳租金從50萬漲到80萬

2.遠傳電信(in)佐丹奴(out)租金漲220%,原店家為佐丹奴,前年年底租金從25萬漲到80萬

3.Adidas(in)Esprit(out)租金漲100%,原店家為Esprit旗艦店,原租金75萬,2次簽約,漲到150萬

4.Zara(in)百貨門市(out)2011年11月,西班牙品牌Zara進統領百貨1F、B1,據傳月租金870萬

5.RABEANCO(in)iROO(out)租金漲50%,原店家為iROO,去年底租金從40萬漲到60萬

6.Uniqlo(in)百貨門市(out)2011年9月,日系品牌Uniqlo進駐到明曜百貨的1F~3F,據傳月租金約千萬元

7.Swatch(in)頂呱呱(out)租金漲125%,原店家為頂呱呱,去年底租金從80萬漲到180萬,頂呱呱轉至後巷,另開新店

8.Holika Holika(in)東京著衣(out)租金漲60%,去年底租金從50萬漲到80萬,目前東京著衣已遷出,韓國三星美妝品牌進駐

註1:是近6年才進駐之店家註2:各區店租行情為根據人潮、店面狀態和過去成交價算出之均價

資料來源:信義房屋、立德房屋、群義房屋整理:莊雅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304

一場大氣爆,引爆高雄與台灣石化業存亡困局 毀滅與重生 明天過後 280萬高雄人與4兆產業何去何從?(088-101)

2014-08-11  TWM
 
 

 

驚天一爆

炸出不願面對的真相……

一場劃破午夜寂靜的大氣爆,瞬間奪走三十條人命,讓高雄人痛醒。

原來高雄都會區底下深埋政府官員、業者都說不清楚的地下管路,人、車與石化原料一起在馬路上下跑,丙烯是那麼可怕又致命的原料;更揭開了驚人的事實,石化產業帶來了上中下游四兆多元產值、三十六萬就業人口,但夢時代旁就是石化儲槽、高鐵站蓋在石化廠旁,二八○萬高雄人被石化廠包圍。

人不可能與石化廠、管路當鄰居,經濟、就業機會卻不能一夕抹殺。

大爆炸帶來毀滅,也讓人有機會深思,高雄與石化產業都需要一起重生。

高雄大氣爆爆出台灣經濟與都市發展的大矛盾,昔日十大建設變成了今天高雄市民大夢魘,滿佈地下的管路,有如不定時炸彈。

但貿然停止地下管路,仁武、大社馬上面臨停工危機,光是拆除管路不能解決問題,台灣應該跟上國際潮流,讓石化業遠離人群,建立一貫化的專區,集中管理。

製作人‧謝春滿 撰文‧呂國禎、鄧 寧 研究員‧黃家慧、楊政諭 攝影‧劉咸昌、陳俊銘我的故鄉是高雄,有憨憨笑著的黃色小鴨停泊在美麗的港灣,吸引來自全台各地人們湧入,新光碼頭、真愛碼頭、光榮碼頭重建過後,高雄這座海洋城市變得更加漂亮了!

七月三十一日午夜,氣爆意外發生,隔天一早,我趕赴高雄採訪。在這裡生活了二十八年,直到這一天,我才發現,原來,過去深埋在高雄身體中的重工業血脈,從來沒有斷絕過。我第一次知道,從停泊小鴨的光榮碼頭往南走到有大摩天輪的夢時代,旁邊碼頭停泊的大船與岸邊一座座的圓形儲槽,裡頭裝的都是石化原料。

東聯化學的乙烯船、李長榮化工的丙烯船,每個月總會載著上千噸的石化原料進出高雄港,卸貨後再經由中油前鎮儲運所或是華運倉儲加壓汽化,將乙烯、丙烯經由地下管線送往大社廠、林園廠、仁武廠。

接著我再趕往楠梓區的後勁五輕,以前坐高鐵回高雄,只看到進站前右手邊荒廢的水泥廠,水泥廠身後則是半屏山,但山頭後是什麼呢?當我登高一望,眼前的景象讓我驚嚇不已,密密麻麻的石化煙囪矗立眼前,我相信,恐怕很多高雄人並不清楚,這些冒著煙的石化煙囪,正是擁有年產能乙烯五十萬噸、丙烯二十五萬噸、丁二烯七.五萬噸的中油五輕廠。

從夢時代轉個彎,就是石化原料卸貨、倉儲的碼頭;從左營高鐵轉個彎,就是石化原料生產、製造的源頭。直到這一天我才知道,二八○萬高雄人,每天生活在被石化工廠包圍的土地裡……。

一場氣爆 炸出多少危機?

五輕關廠成定局 連帶衝擊南台灣石化業產能這才是七月三十一日高雄大氣爆最根本的問題,台灣石化產業缺乏長遠與整體規畫,石化廠、儲槽與市民、購物中心共同生活,石化原料穿越高雄市精華地帶。除了這一條專屬李長榮化工的管路,還有十六條石化管線貫穿高雄市人口稠密區,掀開了一個驚人事實:高雄市馬路上有人、車通行,地下則是石化原料日夜不停穿梭,有如高雄市的血管,但流著的是能在瞬間奪走人命的石化原料。

被大爆炸驚醒的高雄市政府,才緊急宣佈所有通過市區的石化原料停止輸送,仁武、大社石化工業區面臨斷炊停工的困境;隨之而來的是高雄市民對石化產業的不滿,要求五輕如期遷廠、二○一八年大社石化工業區遷廠的聲浪不斷。

一場大災難演變成一場經濟與人身財產安全的大對抗,訪問爭取五輕延後關廠的石化業者,包括長春集團等業者不願評論,甚至還有人擔憂:「這一次不僅是五輕關定了,連大社石化工業區恐怕也不保了。」一場意外,讓台灣石化業面臨了一場遷廠又無處可去的絕境。

本來,五輕在關廠期限到期前,中油仍不放棄爭取當地居民支持,希望五輕能夠繼續生產;除此之外,中油體系的民間石化業者,例如長春集團就有意合資承租中油五輕繼續生產。但這一爆,爆出了高雄市民對石化產業恐慌,五輕關廠已經變成不可逆的事實。

然而貿然停掉南台灣石化產業,對台灣經濟可能是一場大災難,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以這次受衝擊最大的後勁五輕、仁武、大社三大石化園區估算,目前最新的年產值約二千三百億元,如果算上下游產業直接、間接效果,這三大園區如果因此停產,將影響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約○.三%,最高有四萬九千人的就業機會可能會受到衝擊。

如果再放大看台灣石化產業,這一爆如果讓台灣石化產業全面退出或喪失國際競爭力,將影響石化業一兆七千億元的產值,台灣GDP成長率少二.二五個百分點,造成上下游的失業人數可能高達三十六萬人,台灣經濟將面臨大危機。

如果按經濟部的統計,石化業含石油及煤製品、石油化工、化學材料、塑膠製品、化學製品、橡膠製品,去年總產值達四兆多元,佔製造業的二九%,影響更加巨大。對於投資人來說,自八月一日到八月五日,總共才三個交易日,一場大氣爆就蒸發了塑化類股七九八億元市值。

這場氣爆 掀開了哪些老問題?

石化產業可不要嗎?扣除未上市的中油,石化業市值高達二?五兆元,佔台股的十分之一。

梁啟源說,比台灣還要地小人稠的新加坡仍在全力發展石化業,為什麼台灣不要?韓國還喊出要成為紐約、倫敦、新加坡之後,全球第四大石油貿易中心。

為什麼新加坡、韓國搶著做石化,從乙烯、丙烯到丁二烯,它們被稱為工業之母,往下可以做成各種塑膠原料、紡織、橡膠原料,接著變成塑膠杯椅、汽車輪胎、防撞桿、衣服、鞋子,甚至連液晶電視內的薄膜、外殼到手機、電腦的電路板,連F1賽車、波音七八七客機的碳纖維,也都是石化原料做的。

因此新加坡、韓國才會把石化當成重點產業全力發展。而這一爆讓我們發現,中油五輕二十五年就該遷廠,卻長期拖延,任由業者在地下埋管線,最後變成高雄市區埋了多少石化管線,沒有人搞清楚的怪異現象。

此刻除了究責,更該深思台灣石化業該何去何從。

問題一:

缺乏規畫 上游在沿海,下游卻在內陸先讓我們解開謎題,為什麼高雄市區會有石化原料?「整個高雄都會區被石化工廠包圍,馬路下面跑管線,變成一個超級石化廠。」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教授沈建全說,沿著海岸從前鎮區華運倉儲、往南是小港臨海工業區、中油大林蒲廠、林園石化園區,這裡生產汽柴油、乙烯、丙烯、丁二烯等原料,形成沿著高雄市海岸線的石化上游原料生產與進口儲運中心。

接著,從林園往內陸走是大寮的大發工業區,再來是仁武工業區、大社石化工業區,再來是後勁的中油五輕。除了五輕,都是中下游原料生產工廠,演變成為上游在海岸的煉油廠、儲運中心,下游製造在內陸。

若用煮飯做菜來解釋,上游就是放青菜蘿蔔的冰箱,下游是煮飯做菜的廚房,高雄石化業是把青菜蘿蔔放在沿海,廚房卻位於高雄市區與前高雄縣邊界;每次廚房要煮菜,就必須運青菜蘿蔔從港區穿越高雄市區。

偏偏這些原料不像青菜蘿蔔這麼單純,而是遇到空氣就可能會爆炸的丙烯,甚至還有遇熱會散發劇毒的石化原料。這些石化廠剛好把高雄市精華地區包圍起來,整個都會區兩旁都是石化廠,有二八○萬人被七個石化園區包圍,天天上演石化原料從地下管線或油罐車穿越鬧區。

這是第一個大問題,石化業配置與都市發展形成了大矛盾,造成這個問題的是推動台灣經濟起飛的十大建設。日據時代日本的海軍燃料廠設在緊鄰半屏山的後勁部落(含高楠梓區五個裡),後來政府推動十大建設,接續日本留下的基礎,興建高雄煉油廠,並且興建仁大(仁武、大社)石化工業區,以及林園石化工業區。

十大建設從煉油、石油裂解、塑膠、紡織原料一貫化,推動了台灣上中下游產業發展,奠定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那時候高雄煉油廠與仁武、大社是緊緊相鄰的,並不需要埋管線穿越市區。

問題二:為了經濟發展 石化廠讓人愛恨交織第二個問題,政府開始亂開支票解決眼前問題,把兌現的燙手山芋丟給後人解決;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帶動高雄市發展,人口從市區擴散到郊區,逐漸與石化區開始當起了鄰居。隨著台灣環保運動崛起,一九八八年爆發林園事件,當地居民包圍林園石化園區,創下石化業者現金補償當地居民的先例,當時經濟部部長陳履安與林園人簽署的調解書,明確承諾八八年後,林園石化區不會再擴建。

九○年,台灣經濟仍在起飛期,對於石化、塑膠、紡織原料需求有增無減,石化業者拚擴產、增加產能,卻苦無原料供應,呼籲政府再建石化上游的輕油裂解廠的聲音不斷,於是中油準備在後勁興建台灣的第五套輕油裂解設備,也就是俗稱的五輕計畫。

五輕計畫遭遇楠梓區後勁居民強烈抗爭,最後變成激烈的反五輕運動,當時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夜宿後勁,終於讓五輕順利的投資。用通俗話來說,冰箱擴大了,青菜、蘿蔔的供應量也增加了;但面臨高漲的環保意識,成功推動五輕的代價,是中油與當時經濟部部長蕭萬長承諾撥出十五億元「回饋金」,以及「二十五年後」遷廠的承諾。

這個承諾一開,讓高雄居民更有信心,一九九三年,當時的經濟部部長江丙坤和高雄縣長余陳月瑛在高雄市國賓飯店,承諾大社工業區於二○一八年和五輕一併遷廠。

這是當前台灣石化業發展的三大瓶頸,五輕要遷、大社也要跟著遷、林園不能擴建,都是當年官員開的支票,卻成了今天抗爭的源頭;而高雄大氣爆之後,反對的民眾更有理由要石化業關門。

問題三:石化廠建不成 讓危險管線穿越市區第三個問題,缺乏長遠完整規畫,輕油裂解廠建不成,就開始埋管線。當石化上游原料取得愈來愈困難,爭取進口變成替代的選項,八九年,華運倉儲成立,功用就是扮演進口原料的儲運輸送,搭配進口原料。石化業者開始挖管線,從高雄港一路挖到了仁武、大社,今天肇事的李長榮丙烯管線,就是那時期興建的。

於是,竟然演變成為「冰箱」放港口,「青菜蘿蔔」運進內陸,一條條管線興建穿越高雄市區,東聯化學總經理蔡錫津說:「相較於化學槽車在馬路上行駛的風險,地下管路效益高、安全性也比較高。」這些問題 為何錯失解決良機?

其實今天港區進原料、市區扛風險,加工廠在郊區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二十四年來有三次機會能讓台灣石化業擺脫今天現況,還能升級提高競爭力。

第一次機會是九○年代,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取得六輕投資許可,為平衡中油與台塑體系,中油體系的東帝士集團與中油分別取得推動七輕及八輕,打算選擇一塊靠海土地,將上中下游都整合在一起,提高競爭力。

七輕環評不過、八輕取得土地難其中,七輕由東帝士集團的大東亞石化公司負責,選上台南濱南工業區;八輕則由中油及國喬等中油體系的石化業者為主,成立「八輕籌備處」,由當時國喬石化公司董事長吳春台兼任籌備處主任,投資地點則是人煙稀少、土地面積廣大的屏東台糖南州糖廠。

結果東帝士選上的廠址遇上了黑面琵鷺,環評過不了關;八輕則始終處於土地無法取得的狀態。只有台塑集團在一九九四年七月動工,也就是今天的麥寮六輕。

八輕團隊失敗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中國市場的誘惑。由中油等石化廠組成的八輕團隊,在一九九八年,包括台聚集團、李長榮等業者,另赴中國尋求開闢台灣石化中心的投資,爭取中國石化市場,於是八輕一分為二,成為西進派與本土派,但隨後碰上了政府不開放石化上游赴中國投資,八輕沒了、中國投資也沒戲唱。

第二次機會,二○○二年,台塑集團再度加碼六輕推動擴建工程,當時中油董事長郭進財決定重新啟動八輕計畫,八輕籌備處復活;然而這樣的模式並沒有取得當年業者全力支持,盼望政府開放中國投資者裹足不前,二代八輕團隊陣容遠不如當年,台聚、李長榮等還是沒加入。

最有機會的國光石化因環保被判出局接著第三次登場,也就是○五年提出的國光石化,由中油與民間業者共同組成一家公司(國光石化),不再是個別獨立單兵作戰,由中油扮演最大股東,接著兩大民股股東分別為遠東集團與長春集團,然後是中國人造纖維公司,甚至連非石化業的富邦金控也進場,最小的股東則是和桐化學。

這是非台塑體系石化業者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從屏東南州、雲林離島工業區到彰化大城,堅持了長達六年,國光石化碰到白海豚保育,以及世界各國對於地球暖化議題的重視,國光最終宣告出局。

二十五年快過去了,石化業有機會找一塊完整土地,遠離人群建立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模式,但都失去了。

台灣石化業未來如何重生?

這三次機會失去了,反而讓高雄市埋下更多未爆彈。整合機會沒了,只好獨善其身,拚命挖管路進口原料,長期推動大社石化工業區遷廠的沈建全指出,「從林園、中油大林蒲到大寮、仁武、鳥松到大社,過去八年來總共新建了十三條地下管路。」因此五輕一關,石化原料仍然會源源不絕穿越高雄市區到大寮、仁武與大社,這些業者不會受到影響。

短期解方:加強管路檢查 讓產業不因工安停擺沈建全強調,這等於在高雄市的人口稠密區又多埋下十三個未爆彈。然而石化業者說:「沒機會更上一層樓,還是要求生存。」更重要的是,應該趁大氣爆重新思考台灣石化業的重生之路,梁啟源指出,短期加強管路安全檢查,讓石化業繼續運作,避免台灣經濟受到嚴重衝擊。

中期解方:廠區臨海、集中化 危險管線撤出市區中長期,梁啟源建議,目前高雄小港區大林蒲洲際碼頭二期工程約二五○公頃土地,中油使用二百公頃、石化下游使用五十公頃,足以建立一個臨海的石化垂直整合體系,梁啟源說,「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靠海邊、集中化,管路不再通過高雄市區。

東聯化學總經理蔡錫津更建議,中油應該切割,煉油與石化事業個別獨立出來,以輕油裂解為主的石化事業獨立成為民間公司,並且與中下游業者整合合組新公司。他強調,以目前國際石化市場的競爭狀態,上市的石化公司單一公司就只做單一種產品的模式,很難有國際競爭力。

其二,蔡錫津贊同梁啟源的建議,在高雄大林蒲到林園石化園區這一帶,正好緊緊相鄰可以互相供應,足以建立年產規模二百萬到二五○萬噸乙烯的輕油裂解廠,把中下游各石化工廠都整合在一起。但長春人造樹脂總經理蘇士光說,以目前大林蒲的土地來看,面積仍不夠用。

因此將面臨一項大挑戰就是遷村徵地,這又是一個大問題。然而放眼國際,當台灣興建五輕的時候,新加坡石化業仍不如台灣,如今已經成為亞太石化中心、新加坡經濟的大支柱,韓國則成為全球前五大的石化強國,蔡錫津說:「中國更兩、三下就把台灣超越了。」眼前之急是集中石化業者在高雄大林蒲到林園這一帶的西南沿海,原料進出直接用管線,不用再穿越高雄市區到大社、仁武、大寮,而且擁有經濟規模之後,才有足夠資源能夠自主研發,開發高值化的石化產品。蔡錫津說:「如果每家業者都不賺錢,每年怎麼有辦法撥營業額三%到四%的經費投入研發;又說去日本引進高值化的石化原料生產,試問人家如果正在賺錢,怎麼可能授權給你,讓你與他競爭,一定等到不賺錢了,才會放出來給台灣。」長期解方:建立規模經濟 爭取頁岩氣商機因此最重要的是建立經濟規模提高競爭力,有錢之後才有辦法研發。最後是能與國際頁岩氣開發熱潮接軌,蔡錫津預估,如果中油體系與台塑六輕加起來,乙烯年總產能將達到五百萬到六百萬噸,將有足夠經濟規模收購或爭取頁岩氣資源;不管是直接投資頁岩氣,取得頁岩氣運回台灣加工,或者將生產基地設在國外,將石化上游原料運回台灣加工,都有足夠的條件。

毀滅與重生就在一線之間,三十條人命的慘痛代價,應該讓台灣人重新思考都市與經濟發展的衝突,人不可能再與石化廠當鄰居,高雄市區應該避免危險的石化原料穿梭;但除了要求兌現五輕、大社石化工業區遷廠,也應該在此刻找出石化業長遠與安全發展的機會,一次解決高雄市民的危機,並創造石化業的生機。

一分鐘看50年石化發展史

──台灣石化產業大事紀

1968年 設於高雄楠梓煉油廠內的第一輕油裂解工廠(一輕)開始啟用,1990年關閉。

1973年 十大建設之一的林園石化工業區開始動工,1975年啟用。

1975年 設於高雄楠梓煉油廠的二輕啟用,1994年關閉。

1978年 高雄林園石化工業區內的三輕啟用,2012年除役,2013年新三輕啟用。

1984年 高雄林園四輕完工啟用。

1994年 設於高雄後勁的五輕啟用,預計2015年關廠。

1998年 設於雲林麥寮的台塑六輕第一期工程完工,並開始營運。

2011年 政府宣佈不再支持國光石化於彰化設八輕廠。

石化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石化上中游主要業者與下游產品

上游

原油 輕油

乙烯 中油、台塑化

中游

聚乙烯(PE)台塑、台聚、亞聚乙二醇(EG)南亞、東聯

下游產品

塑膠袋、牛奶瓶、雞蛋盒、保鮮膜

聚酯纖維(衣服原料)

丙烯 中油、台塑化

中游

聚丙烯(PP)台化、榮化

下游產品

保險桿、布丁盒、食物容器

丁二烯 中油、台塑化

中游

ABS

台化、國喬、奇美

下游產品

家電外殼、樂高積木

芳香烴

苯 台化

中游

苯乙烯(SM) 台化、台苯、國喬聚苯乙烯(PS) 台化、台達化、奇美

對二甲苯(PX) 台化

PTA 台化、遠東新

下游產品

保麗龍、泡麵碗

聚酯纖維(衣服原料)

整理:鄧 寧

韓、星、中、日拚石化

台灣該放還是衝?──四國石化產業發展政策韓國 ● 近年來韓國石化產業透過更新工程,提升乙烯產能,逐漸拉開與我國的差距。

● 相對台灣石化產業鏈強調專業分工,因此對於上下游消費形態變化較能掌握。

● 韓國在附加價值較高的石化產品投入,也比我國早;目前高值化石化產品的市場規模,尚不及大宗石化產品。

新加坡 ● 政府在有限的資源下,積極發展石化業。1999年新加坡推出製造業2000計畫,訂定以裕廊島作為新加坡發展世界級化工業聚落之基地。

● 2012年,新加坡乙烯產能達280萬公噸,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新建100萬噸的乙烯生產設備於2013年完工;殼牌東方石化綜合中心計畫,在2014年擴充20萬公噸的乙烯產能,屆時新加坡乙烯產能將達到400萬噸。新加坡政府希望該國的乙烯產能擴充至600~800萬噸。

中國 ● 在十二五規畫下,中國陸續將13座石化煉油廠產能擴充,這對台灣的石化業者是一大挑戰。

日本 ● 日本石化大廠早已專注開發高科技產品上游的關鍵材料,在全球高科技產品供應鏈上已具關鍵地位

整理:呂國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475

生死存亡:次貸危機時代最為驚悚的27大“尖峰時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31

隨著美聯儲QE計劃的即將終結,始於2007年的金融危機的記憶似乎已經有所淡忘。然而,重新翻開那一段歷史的話,還是有很多歷史性的時刻值得銘記。以下是2007-2009年金融市場最驚悚的27大“尖峰時刻”。

2007年2月8日:匯豐宣布由於美國房地產市場暴跌而出現大幅壞賬,這被視為次級債爆發的開始。

1

2007年4月2日:美國最二大的次級債貸款機構New Century宣布破產。

2

2007年6月21日:美林出售貝爾斯登旗下基金資產。

3

2007年8月9日:法國巴黎銀行宣布旗下對沖基金因美國次級房貸問題而虧損。

4

2007年9月4日:Libor飆升至6.7975%,為1998年12月以來最高。

5

2007年10月24日:美林宣布公司史上最大虧損84億美元。

6

2007年10月31日:知名分析師Meredith Whitney表示花旗將削減股息,隨後花旗果然如此。

7

2007年10-11月:多名知名銀行CEO宣布辭職。

8

2007年12月11日:美聯儲宣布降息至4.25%。

9

20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同意以2.4億美元左右收購貝爾斯登。

10

2008年:Bill Ackman大舉做空 mbia。

11

2008年9月7日:美國政府宣布接管兩房。

12

2008年9月14日:美國銀行收購美林。

13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破產。

14

2008年9月16日:美國歷史悠久的貨幣市場基金凈值跌破1美元。

15

2008年9月17日:美國政府首次救助AIG。

16

2008年秋季:華盛頓互惠銀行等被廉價收購。

17

2008年9月29日:美國過會否決布什政府的援助方案,道指大跌788點。

18

2008年10月3日:國會通過批準七千億美元的援助方案,股市繼續下挫。

19

2008年10月8日:第二次救助AIG。

20

2008年10月13日:財長鮑爾森和諸多銀行CEO會晤之後入場救市。

21

2008年10月15日:股市再次大跌733點(7.9%)。

22

2008年10月16日:巴菲特宣布做多美國股票。

23

2008年10月:市場評論員擔憂股市末日到來。

24

2008年12月11日:NBER宣布進入衰退境地。

25

2009年2月17日:奧巴馬簽署重振美國經濟的法案。

26

2008年11月-2009年春季:金融危機進入最高潮,道指在2009年3月9日跌至6547點。

27

當然,現在這一切均已經成為了歷史。(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340

當網路監控攝影機龍頭安迅士把自己給賣了…安控產業上演存亡戰 18個月見真章

2015-03-30  TWM
 
 

 

被稱為「從沒有停止成長」的安控產業,在物聯網趨勢底下,前途仍是一片大好,但近一年多來,一樁又一樁大型購併案卻接連發生,連位居全球網路監控攝影機龍頭的安迅士都在二月將自己給賣了,究竟安控產業發生了什麼事?

撰文‧何佩珊

當一家產業龍頭廠商將自己給賣了,意味著什麼?如此不尋常的動作,正發生在安全監控業裡。一場激烈無比的淘汰賽,將要席捲全球安控產業。

今年二月,長期穩居全球IP CAM︵網路監控攝影機︶第一大廠的安迅士︵Axis︶,將自己以二十八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八九一億元︶賣給日本數位相機大廠Canon,對全球安控產業丟下一枚震撼彈。

更令人玩味的是,這其實不是單一購併事件,過去一年多來,我們頻頻看到世界大廠的合縱連橫,如:Canon購併VMS︵視訊管理軟體︶第一大廠Milestone;而另一家美商安控大廠Tyco則買下VMS廠ExacqVision;日本安控大廠Panasonic則是收購VMS業者Video Insight;還有三星也將旗下監控公司Techwin賣給Hanwha。這場整併潮至今還沒有休止跡象。

這一波整併風也影響到台灣的安控公司。相較於二○一三年之前的亮眼成績,在一四年除了奇偶和彩富維持水準,多數業者如晶睿、陞泰、杭特和天鉞電等,都陷入獲利腰斬的窘境;昇銳、云辰、慧友和悠克更見虧損。業界人士大膽預言:「安控退場潮就要來了!」殺價、拔樁 陸廠強勢崛起單純從需求面看,這波退場潮,其實來得一點都不合理。

長期觀察安控產業的安防專業媒體︽a&s︾雜誌總編輯侍家驊指出,九一一事件之後,安控開始受到各國重視,因而逐漸發展成「產業」,而在此之後,這個產業的成長就沒有停止過,即使是在○八年金融海嘯,成長也只是稍稍趨緩。更不用說未來在物聯網發展趨勢下,不論冰箱還是車子等,將有更多智能應用必須與監控結合。他形容:「這個世界永遠都缺少眼睛。」在他看來,安控產業的成長還看不到盡頭。

只是需求面雖無虞,但若是將「大陸廠商」這個因素加進來,事情就變得不一樣了。

○八年金融海嘯導致各國財政緊縮,也讓安控品牌的價值被重新檢視,再加以中國政府的大力扶植,都給了中國安控廠商崛起的機會和養分。在去年達到一定的學習曲線後,「(陸廠)漂亮的價格讓市場翻盤翻得很快。」侍家驊指出,中國兩大安控廠海康與大華在全球安控產業的排名,已經分別竄升至第三和第六位。

「海康、大華非常積極,殺很凶。」台灣安控大廠彩富執行副總葉善鈞說。曾位居台灣安控一哥的陞泰也指出,大概前年第四季,陸廠的殺價壓力就已經很明顯,「他們(陸廠)的報價有時候只有我們的一半。」而陸廠帶來的威脅還不僅僅止於價格。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許桂芬以安迅士和海康兩家公司為例指出,安迅士員工總數約兩千人,而海康光是在研發就投入高達四五○○名人力,因此在新產品推出市場的速度上,陸廠也帶給其他業者很大的壓力。

加值差異化 台廠唯一出路可以想見,要拚出更好的規格,又要提出更低的價格,還要比別人更快推出新產品,在這樣的競爭態勢下,明顯不利於規模相對小的企業。

這也是為什麼在整體產業成長前景仍長期被看好的情況下,卻接連出現多起大型整併案,目的就是希望藉由經濟規模,以及前後端軟硬系統整合的差異化,守住市場地位與獲利。

以Canon對安迅士的購併案為例,安迅士已經預見,硬體成熟化後的差異化困境,以及愈來愈低的價格與利潤都是眼前巨大的挑戰;同時Canon則是在數位相機市場的成長遭遇瓶頸,但Canon擅長的影像處理技術與安控卻是再好不過的結合,再加上先前已經購併的VMS大廠Milestone可以和安迅士的網路監控攝影機進行前後端整合,發展出一套整體解決方案,在愈來愈難做出差異化的硬體市場找到突破。

陸廠的崛起,讓全世界都受到挑戰,但對同樣以高性價比作為主要競爭優勢的台廠而言,面臨的威脅恐怕又是別人的倍數,「可以說是具體地被打到了。」侍家驊說,「標準化市場已經輪不到台灣,未來只能往加值差異化去走。」許桂芬認為,目前台廠相對還是保有一些技術領先優勢,但重要是提升系統整合能力,如結合門禁、交通、零售業等等應用。

另外,葉善鈞對未來展望還是持比較樂觀看法,他認為在陸廠的競爭壓力下,歐、美品牌大廠基於成本考量,預期將會有更高的委外意願,這對以代工為主的台灣安控廠來說反而是好機會。

不論如何,各方都相信,一場安控產業大洗牌是絕對避免不了的。侍家驊直言,在這波產業重整中出局的廠商不會只有一、兩家,他更預言,「一切就會發生在未來十八個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04

复盘李佛摩尔的投资存亡战:一颗子弹、一次机会,破产地狱或资本 田教授

http://xueqiu.com/3261272869/4260309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财商
  作者:迈克吴。来源:期乐会
  本文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杰西·李佛摩尔大师的股市生存战“操盘伯利恒钢铁”
  “前几天我在报上看到这个人的讣闻,他走得穷困而且默默无闻。要是他在1896年死掉,纽约每一家报纸都会在头版上,至少刊出一篇专栏”。在《股票作手回忆录》里,化名为利文斯顿的杰西·李佛摩尔在1922年面对当时著名华尔街记者爱德温拉斐弗的采访时提到了一位曾经不可一世股票作手的往事。“从摇篮到坟墓,生命本身就是一场赌博,因为我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此我可能承受自己碰到的事情,不觉得困扰”。
  而17年后,这一幕历史被重演,主角是李佛摩尔本人。1940年11月,李佛摩尔在纽约第5大道和中央公园路拐角的榭丽尼圣酒店的更衣室里开*自杀身亡。虽然财富上他依然有几百万美元的资产,但在精神上却走得极为困顿。当然这次没有一家报纸对他的自杀保持了“默默无闻”,几乎美国和英国所有最有影响的媒体从《时代周刊》到《金融时报》都报道了这位华尔街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独立股票投资者兼作手的历史性谢幕,《纽约时报》的专栏上这样写道:“他的去世为华尔街的一个时代划上了句号,他的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六十年过去了,在股市中,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或投机者依然都还是始终在为如何买卖股票而烦恼,因为每一个股票交易者在这个市场中只能决定两件事情,那就是你什么时候买入和什么时候卖出。至于你买入了后或者卖出了后,所交易的对象品种的价格往哪个方向波动,那就和你没关系了,事实上你也左右不了波动的方向。对这个问题所带来的困扰,自始至终都在困惑着一代又一代的投资者。最终形成了所谓的价值派是根据自己对交易品种的估值来决定买卖,和技术派是按照自己对涨跌时机判断的把握来交易。
  但是,大多数人发现要自如运用价值和趋势这两种投资方法都是困难重重。当然之所以不成功,以我的看法是他们缺乏认真的耐心、严格的资金管理和先进的风险控制意识。因为从150年的资本市场发展来看,牛市与熊市对市场的控制是来自于人性对市场的信心波动,而估值和涨跌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联系。
  这不管从1915-33年美国金融市场爆炸性的扩张发展来研究,或就1991-2008年中国A股市场的几何级上升来理解,100年中大概率事件在资本市场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在研究经验后发现,期间虽然科技和人文在不断地进步,人类在资本市中的本质并没有进化了多少。很多市场的参与者,他们的失败并不是学历低,而是并没有搞清楚资本市场的积累和操作,自始至终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你有多少资金能够参与每一次的波动,而每一次波动的风险或收益又恰恰是无法预测的。
  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资金弱势,资讯弱势,是无法与一个还正在规范中的市场中仅仅依靠信念来参与博弈。事实上,资本市场对你来说,毫无疑问是只提供了一个双向融资的平台和机会,不管是您从市场股市的交易所往自己的资金账户中融入现金(股票盈利)或您被市场融走资金(股票赔钱)。而你的子弹总是从有限的起步开始的。如果在打第一场战斗就败下阵来,则基本上也就永无出头之日。
  对于李佛摩尔,中国勤奋的投资者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其有所认识,而我对这位大师的研究到今天为止也已经超过了整整20个年头。长久以来,我对有案纪录的关于李佛摩尔的每个阶段所处时代背景、他的足迹、操作的期货品种、他所操作的股票逐一加以细化分类和研究,期间包括收集100年前很多交易品种的价格走势数据。因为我确信资本市场前人足迹的智慧之火始终能够点亮我们后人的疑惑之烛。
  很多年来,我经常独自思考,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资本作手,他最终留给了我们的到底有什么是能够不断传承的呢?对这位大师的探索、理解和总结,我断断续续笔记了近20年的体会和感想。细细想来,这些笔记、研究和分析,也伴随着我在华尔街近20年的交易成长过程。今天,我想终于就我对李佛摩尔大师最关键的一战撰写本文,因为我坚信本文中的某些观点将弥补和展现《股票作手回忆录》中的部分缺陷,或许对我们中国资本市场的前18年的幸存者有所启示。
  李佛摩尔在过去100年中,始终是华尔街上的传奇人物,前无古人,至今也并无来者。这种神秘现象固然是他的个人魅力所在,但他对股市的智勇过人却非是当今很多浪得虚名之辈所能比拟。
  当然从财富的角度来看,李佛摩尔并不比他之前的杰古德拥有更多的金钱,从口碑来说,他也不见得比后来的巴菲特更能流芳百世,但从“职业金融交易业的成就”来对比,杰古德(资本到铁路垄断者)、詹姆斯吉恩(JP摩根的御用操盘手,美国钢铁公司的总操盘手)和约翰雅各布均无出其右;同期的巴鲁其、老肯尼迪(JFK的父亲)和江恩亦无法与其匹敌。当今的众多大小股神们更无此殊荣。李佛摩尔的贡献在于对大小投资者,特别是独立投资者能从其各个时代的交易和自我教育中,学到如何规避风险,怎么把握正确的自我。
  李佛摩尔的强悍之处并非他拥有强大的集体资源,而恰恰在于他却是华尔街上最大的个人独立投资者,因为至死他都是独立一个人操作、一个人判断、一个人交易。他从来不需要小道消息、股市内幕或者联手坐庄。当代的股票技术法则的流派以我的多年研究发现,均是建立在李佛摩尔的股票操作手法基础上延伸出了的,也就是说他的操作体系是华尔街交易技术的词根并不为过。
  有史以来华尔街的这位最成功的个人投资者李佛摩尔的故事在人造峡谷的传奇是源远流长,这在《股票作手回忆录》中已经有比较详细的叙述。但对于我来说,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李佛摩尔在三次破产后第四度崛起的成功一战“伯利恒钢铁”股的实战交易。90年前的爱德温勒菲佛先生只用了短短一段文字进行叙述,但这对我们这些把自己和资本市场捆在一起的职业股票交易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件事就我个人来说,“伯利恒钢铁”之战无疑是《股票作手回忆录》中最精华的部分,他对资本投资者最终成功失败与否,有着深远的启迪。
  “伯利恒钢铁股”毫无疑问是李佛摩尔在华尔街股票投资交易的经历中,第三次破产后是否能够再次崛起的关键点,对该战役来说,李佛摩尔是成王败寇的选择。而对于我们今天股市的操作者来说是研究最佳交易心理和时间判断的学习经验。因为对当时身无分文的李佛摩尔来说,这是他唯一的机会,这对于我们当今的股市操作者来说,如果理解了这点,那么我们就已经处于不败之地了,接下来只是让时间来证明你的勤奋与天赋是否能在资本市场上大放异彩,而事实上这也是任何实业家和企业家所应该读懂的事实。
  所谓市场的重心,事实上并非是权重股对市场波动的主导,而是领导股和领导板块对资本市场前瞻性的主导,因为资金趋利总是在资产增值速度最高和最快的企业中先入为主。伯利恒钢铁的背后其内涵是让我们搞清这样一件事情,当你只有很小的一笔钱、只有一次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创业条件下,你怎么才能用摆在面前哪怕是最小的仅有的一次上帝给予我的机会,通过时间的把握,将其放大到对自己最大概率的有利机会下为自己创造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一颗子弹,一次板机,你怎么能够保证用99%的概率击倒对手,赢得自己存活的生存之战。
  任何资本市场包括股市、期市和汇市,都是由市场重心决定大波动趋势的方向,而这在李佛摩尔之前是没有人系统化地理解的。我个人认为李佛摩尔对金融市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他是利用测试市场重心来理解大趋势变化的第一人,正是因为对市场重心计算的形成,才有了趋势派最终对基本面派的胜算上高出一筹的地位。

  当我在1993-1994年耗费2年的时间中将伯利恒钢铁股价自1912-1916年的走势数据收集完整后,并且亲自在坐标纸上一根根手绘成K线图后,我终于发现了李佛摩尔亲着的 how to trade IN STOCKS》一书中最后8页那难以令人解读的“李佛摩尔亲自笔录的数字变化”开始对我说话了。你会发现这位华尔街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手其过人聪明之处正是趋势能够横扫一切不确定因素的战略与战术的思想,他从战略上先用强度确认了对手,而在战术上用强势交易锁定了对手,最终博浪一击而成功。
  他的成功是重在趋势,那才是最终成就财富增长的板机,趋势绝对不是股神或股王在电视或杂志上的号召才会出现。趋势恰恰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结果,在股市上所谓预先布局,然后编造概念和故事赚钱,那些是内幕交易或者作奸犯科者能赚钱的把戏,在三公的规定下,如果资本市场是相对平等的市场,你相信谁能未卜先知吗?既然是人,而不是神,赚钱的大道就只有一条,只有坐上确认趋势的快车,每年存活下来,你就是股神。
  1914年,李佛摩尔在经历了第三次大破产后,期间又遭遇了美国4年的经济大萧条,资本市场索然无味,也无任何赚钱效应,同时他还欠下百万美元的巨额债务。他似乎再次进入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因为当时只有一家券商能够给他一笔为数500股交易额的信用。也就是说,对他的人生而言,只有一粒子弹,一次扣动板机的机会,非赢即输。
  如果他不能在这唯一的机会中,第一,看对大盘;第二,选对股票;第三,抓住时机;第四,拿出勇气。无论这四个条件中哪一个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永远再无翻身的结果。那么他或许就真的只能永远破产,然后和99.99%的人一样,永远离开资本市场。也就是说李佛摩尔要想继续存活下来,他必须要做一次成功几率高达99.99%的交易,而当时的股市却是处于一个四年经济衰退的行情,这种难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这和2001-2005年中国A股市场很类似。就我后来的理解,他的这种操作思路为我的对冲基金交易策略奠定了牢不可破的规矩,那就是我把每一笔投入资本市场的资金,都看作了唯一的一次机会、唯一的一颗子弹,你怎么去交易?当然,我为此付出了很多小波动我会错失了赚不到钱的机会,也没有利润的代价;但却为我带来了我从不会错失任何大波动和大走势的行情,而且始终可以让我完好无损存活下来的战术。
  对于李佛摩尔来说,他的人生最精彩的部分并非是1907年在股市中让JP摩根请求他不要继续做空赚到了超过100万美元,也非他在1910年因为在棉花期货的交易上犯了听信“专家”之言而将之前所赚的100万美元全部赔完,陷入了必须要靠“投机赚钱”来维持生活的财务困境。而恰恰此后美国的经济又陷入了“ 循环小衰退”那寂寞难耐熬人心智和没有半点赚钱效率的市场情况下,他是怎么仅仅单凭只能交易500股的信用额度东山再起的。我们现在知道从1911-1914年,华尔街在大背景下基本上没有赚钱效应,李佛摩尔是如何在耐心苦捱四年后,让耐心和时间之窗给予他那神话般东山再起的机会。
  虽然很多年来不少人都认为李佛摩尔的这次东山再起有很大部分依靠的是运气,但我确认不这样认为。在任何事业的创业和金融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的二级市场,我认为就运气二字,对每个人都是相对公平的。李佛摩尔当时所处的市场环境,很类似于中国A股的2001-2005年的熊市。
  而李佛摩尔在1914年因为在这4年期间于错误的时间下交易,最终欠下了超过100万美元的债务。从一个拥有100万美元现金,转为欠下超过100万美元的债务,而最终选择第三次破产的做法,虽然为他暂时摆脱了精神财务压力,但人生对于李佛摩尔来说进入了一个相当严峻的时刻,1914年,他38岁,如果没有一次击中成功的翻身,那么对于他来说,人生很有可能在1914年就已经结束了。
  伟大的交易者在第三次重大的破产后终于完成了坚决独立研究不听信任何“专家”意见的修炼。而他要在华尔街上再度崛起,缺乏的两件最重要的东西:“本金和时机!”正如我们现在都知道的,1914年后,全球开始进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热身赛,而李佛摩尔的极度耐心,通过华尔街市场的自身运动为他创造机会。那绝非是所谓的“机会由上帝创造的”,华尔街的机会恰恰是用耐心和时间等出来的。李佛摩尔就是依靠这种最终的耐心“得到了机会的形成”和仅能一次操作500股的信用度,在“成功过的经验下”,选择了当时的超级龙头股伯利恒钢铁,博浪一击,再度走向人生的顶峰。
  对于当年伯利恒钢铁的走势,我认为是每个专心致志的投资者都应该仔细加以研究的。为了复原伯利恒钢铁的股价走势图和理解李佛摩尔是如何把握这唯一的一次能够成功机会的概率,当我完成了伯利恒的股价走势图绘制工作后发现,原来李佛摩尔的关键交易包涵了双重含义:第一是等市场的走势完全符合了牛市初具规模的特征,让股价形成明显的大趋势,这就是时间要素,并非是江恩流派所谓的波浪理论;第二就是怎么研究在大概率上真正把握住股价在开始大幅度波动前的关键时刻。

1915-16年三次破产后靠500股伯利恒钢铁东山再起的李佛摩尔摄于他的EVERMORE门前
  就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和股价的增值大波动的关系,我用飞机起飞来作比喻。当一架飞机在机场跑道的一端开始注速和加速滑行,等到气流和抬力结合点上的加速度形成了最终托起了飞机重量的动力形成,那就是飞机冲宵而起的时候,而飞机的重量就仓位,引擎的动力就是买盘的资金,气流就是股价上涨中的强度。
  我经过研究1886-1996年间,美国所有4年涨15倍的大牛股,都是以30度的仰角开始启动,大飚股随后以60度的仰角开始上冲。而能够在4年中涨幅高达30倍的股票,其特点就是股价开始腾飞的启动与火箭升空无异,仰角超过80度。当年的李佛摩尔能够在伯利恒钢铁上博浪一击的成功关键无疑就是他在等仰角超过80度的飚股的凝聚力形成。那就是他要100%地精确把握住了这个让飞机从地面能够腾空而起,并且不断加速上升的临界点。
  从此以后,我在交易每一个股票和期货品种的时候,都要先找到这个临界点,在没有临界点形成之前,我是不会学中国巴菲特们提早先跳进参与市场那份内心的非人煎熬,而是停留在手上保留足够的现金。
我认为再现李佛摩尔和详细解读李佛摩尔操作心理和操作临界点把握,是每一个职业交易者均应该学习的经验之谈,这恰恰就是能够让你抱牢和坐稳仓位的基础。

  aaa由于1914年8-12月中,华尔街闭市,在进入1915年2-3月,李佛摩尔当时已经看好因大发战争财的伯利恒钢铁公司,那时候该股股价50美元左右,但对比大盘,道琼斯工业指数当时还没有显示强度,只是领导股出现了牛角尖。李佛摩尔坚持了耐心,期间到了1915年5月下旬,道琼斯的牛市强度开始了,而在伯利恒钢铁股价于6月初开始冲天而起3周内股价到90美元以上进入了李佛摩尔早年多次成功的“过百”经验之中,而他的成功股价过 100就会继续上攻的信心给予了他从98买入,而在145美元卖出,仅仅只要两天的时间就成功的机会,为了两天,他耐心苦候了6周。
  这是华尔街给予他的耐心和经验的回报,从一个破产的人,到刹那间恢复了所有的成功交易信心和股本,他用超过6周的耐心和等待,而博浪一击的成功操作仅需2天就完成了结果。由此可见,事实上对于职业投资者,心理和经验的齐缝配合才能真正找对市场的大波动方向。
  后来我有些奇怪,为什么他当时不是最看好同样是钢铁股的美国钢铁US Steel呢?因为当时的伯利恒钢铁无论从规模和产能上均无法于美国钢铁公司所比。为此,我找出了美国钢铁公司和伯利恒钢铁公司从1912年三季度至 1914年三季度的纯利润,并用对数坐标加以计算,发现两年中,伯利恒公司的盈利加速度已经从6.5美元一股飞升至28美元。也就是说两年不到,公司的纯利润加速上升400%以上。而股价始终维持在40-50美元未动,其原因不是公司的盈利问题,而是美国在一次大战前夕的4年中处于经济循环的萧条中,是市场低迷的人气大大地压抑了股价应该展开的大牛走势。

1896-1901年,大北方铁路的走势可以说是伯利恒钢铁股1914-1916年的老师
  而同期的美国钢铁公司虽然盈利也在继续上升,但其加速度和二级市场的供求方面,明显伯利恒钢铁公司是中型成长股,而美国钢铁公司已经是大型企业,利润摊薄后的加速度完全无法和伯利恒钢铁公司比较。这点也是我们在2005年底为什么首选驰宏锌锗和泸州老窖,而候选中金岭南和贵州茅台的道理所在。我们要的就是最强势的股票,而不是最便宜价格最低的股票。
  我从复原后的伯利恒钢铁的股价走势图中可以看到,李佛摩尔从看好伯利恒钢铁上涨之时开始选股,在耐心地等待和观察中煎熬等待了超过6周的时间,于自己完全确认该股要继续上涨的时候开始操刀买入,一击成功。通过这个复盘和解盘,在1994-1995年我再次对1895-1902年大大北方铁路股收集了资料进行复盘和解盘。研究了比李佛摩尔更早一辈的JP摩根御用总操盘手詹姆斯吉恩当年为摩根控制该铁路股的操作发现,这两档股票的走势居然有着承上启下的雷同。
  从那时开始,我明白了在任何大仓位操作之前,必须要先用小资本测试市场的强度到底在哪一边,无所谓是多头或空头,因为这种测试的成本最终会告诉我大方向在哪里。通过对伯利恒钢铁股1912-1916年的走势研究,我们终于后来买到了万科A,该股的走势与伯利恒钢铁如出一辙。
  对于李佛摩尔来说,只有一颗子弹和一次机会,那就是说他必须在下一个交易中一开始就要对,这无论从信心还是本金的积累上都是沉重的压力。我相信当今国内 99%的私募基金经理人和职业投资者都有这样的精神压力。而我对李佛摩尔大师的理解就是,无论我操作什么品种,无论我的业务是金融投资还是实业投资,我在一进入的开始就一定要正确。什么叫正确?那就是不能赔钱,巴菲特也是精于不要赔钱的高手,如果他是采用我们国内那些半吊子所谓的炒股高手,用越便宜向下平坦越买的方式加码买进,那我们怎么没有看到他在2008年9月底高盛在125美元买入优先股,当1个月后高盛股价跌至48美元的时候,他继续重仓更优先的加码买入呢?而在通用电器GE上也是如此。我们看到所有能够在资本市场上有一席之地的强者都非采用向下平坦买入投资法则,而是向上买入。我相信哪怕是当今最富有之一的巴菲特对于是否能够向下平坦损失来投资二级市场,他必然也是深窥此道的高手。
  我在交易任何一个品种的时候,我始终坚持所有买入的仓位都必须是红色的,不能出现绿色;而我愿意加码买入的仓位也一定是只把资金洒向盈利中的正确仓位。我们公司的客户都知道,我总是很快把绿色的仓位卖出停损,不会在任何一笔资金上允许出现亏损超过3-5%,这就意味着我必须避免很多条件不够和没有把握的交易。当所有的条件均指向正确,而仓位也的确出现了盈利,则接下来我就尽可能把红色的仓位盈利扩大化。因为这样的规定,让我在过去16年中,一次次避免了第二天突发事件发生所带来的灾难。

这是当今世间仅存的“李佛摩尔”素描画像
  在棉花期货上他赔掉了几百万美元后三度破产,现在他只有一粒射向市场的子弹,只有一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机会,他会怎么做?投资或投机?选时或选价?
  我在1991年刚入华尔街不久,曾经在一档股票上投入了全部的资金。我十分看好这家公司,而且股价的确在慢慢爬升。但突然有几天股价波动得“抖抖豁豁”让我无法镇定。某一天,股价突然在收盘前跌到我买入价的3%以下,我从原来盈利到出现亏损了,当时我犹豫不决,因为基本面什么都好,股价下跌的成交量也不是很大。我没有及时卖出停损,第二天一早灾难就发生了,一则公司盈利将不达预期5美分,股价以重挫30%开盘,我在开盘后第一时间卖出了结了仓位,承担了亏损,自那天起,我足足半年没有再交易,一直在找寻自己的错误,直到自己能够操控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为止,而这个教训让我明白了就是在任何时候,投资股票都不能在股价下跌的时候持有仓位。
  李佛摩尔在1915年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并不是头脑发昏,立刻回到股市去拼杀博弈。他恰恰做得是先强调和恢复自己理智成功时候的经验和记忆,当他从新回到正确之路,在运用了绝对收益率的成功概率重要性的同时。他的意志告诉了自己,交易者是完全不能赌不合理或不能驾驭预期尚未发生和展开的事情。无论个人有多么不理性的做多信念,个人始终是无法推动或者展开尚未启动的不能预期的事情。而一颗子弹、一次扣动板机就必须要在立马开始就斩获对手,其做法就只能在预测可能性并执着耐心等候可能性成为事实,并在事实进入展开刹那的那个时间开始出手。
  就我的理解,那就是职业金融操作者在资本市场上混迹多年之后,利用自生的多年操作的经验,持之以恒地对交易目标加以研究,从不间断地记忆自己过去的正确和错误、经验与教训,来得出本次交易能够在判断预料走势启动的刹那,判断自己预料的行情来临了,而自己所要做得就是应该立刻拿出行动和勇气,毫不犹豫地将子弹迅速推上膛,扣动板机,完成博浪一击。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耐心等候,始终保持分析自己在过去赔钱错误的交易中所学到的实战知识为基础,那就是自己对自己本次交易的信心来源和支撑。对走势的预估和判断诚然重要,但是其重要性对于职业操作者来说,那只是第二等第二的的技能。而一等一的的却是耐心、学习和研究已经发生过的正确和错误。

9年6月,就在即将进入大崩盘前的4个月,已经身处无限风光在险峰鼎盛时期的李佛摩尔把多头仓位提前完全变现后,他“踏空了最后4 个月的行情”,依然用非凡得冷静态度,在孤独和耐心中等待着市场那最后疯狂多头的结束,因为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放空5,000万美元的股票,等着1亿美元的利润自行送上门来,他时年52岁,这是他流芳后市的顶峰之作。

  就是今天,哪怕我们很多机构投资者或者说公募基金经理人都很少能对这些投资理由具备了充分的理解。他们并不清楚推动交易品种价格走势是以品种的基本面和技术面双重叠加的事实为后盾的。李佛摩尔的“伯利恒钢铁股之战”之所以对我是完成作为职业金融操作者的最重要一课,那就是因为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李佛摩尔明白了当时自己的情况万分危急,只能靠着自己多年的实践、思考和观察所得出的经验来为大多数人所不能为的事情。而当今的金融市场则完全就是看不到硝烟的战场。
  专家,显然在整个金融市场是完全不存在,只有客观面对自己有利的市场,一个具备经验、勇气和理智的投资者才能长期获得成功。延伸到我们今天,那就是真正最终能够在市场上活下来做大做强做精做到专业的,他必定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那完全不是他有没有资金的问题,而是纪律。我的恩师威廉欧奈尔是从只有500美元开始的华尔街生涯,李佛摩尔大师是从只有几美元开始了他的传奇。
  我2006年中看空铜后,真正开始交易的动作则是在2年后的2008年9月,我秉足了耐心等候所有有利于我的交易条件形成开始上手。这个经验来后来又给予我看空黄金提供了操作经验,并给我从2008年6月开始看空黄金提供了依据。职业投资者不但必须观察精确,还必须要随时记住和理解所观察到的一切的前后左右。按照经验所示于正确的时间点开始行动,诚然即便如此,你也会偶然出错;但是不遵照经验来交易,你必然就是市场上的傻瓜,而且结果也就是从胡来的开始之初,你看上去就是个十足的傻瓜。

  从伯利恒钢铁股票交易战中迅速恢复的李佛摩尔在之后的15年中叱诧华尔街的资本风云,说他执华尔街的牛熊之耳是毫不为过的。虽然他的投资能力越来越强,但他的有钱并不受社会和媒体的尊重。与他同时代的江恩说他贪婪地追逐金融资本的利润,一旦成功获取了巨额利润又忘乎所以大肆挥霍。虽然我不完全认同江恩的说法,资本市场的自由竞争和弱肉强食对于李佛摩尔是公平的交易,这和当今中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不对等的行业与社会的基础上竞争是同理,李佛摩尔显然是比当年大多数上市公司大股东来的干净。金融资本市场的产业博弈最终的财富是相对合法地走向了能高度集中的少数人手中。因为参与市场的每个人均先理解其中的风险和博弈的关系。
  如果说李佛摩尔有失败之处,那是在于作为富人,他只是较少地考虑了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与当今我们中国的某些社会问题也是完全吻合)。对于李佛摩尔的:“我亏钱是因为我错了,而不是因为我放荡不羁或是过度享乐”这句话,我个人的理解他是双面的。如果就职业性本能来说,他从事的是金融交易这个工作,这个工作的性质是利用投机博弈的机制赚取波动中的差价。
  但对于他这个人来说,这句显得他的生活被社会标准所指责。李佛摩尔缺乏对生活的自省和公众的义务,这点在当时的华尔街和美国这个资本主义金钱横流的超级强国的高速发展初期是可以理解的,犹如我今天看到中国在进入经济高速发展后,有一大批类似李佛摩尔的富人脱颖而出,他们同样缺乏社会的责任感,这是社会中快速过度进入经济超速与人文脱节发展后所必然要支付的人类道德代价。

  我清楚地记得,2008年9月15日,风雨飘摇中的华尔街在那几天中的黑暗不亚于地震。那天下午3点我让司机开车到了大半年没去的华尔街交易所大厅,我要亲身体会当天最后一小时大单交易的状况。那一小时里面,我再次体会到了8年前,2000年9月15日纳斯达克大股灾开始那天的情景,今天在纽约交易所再次出现了,只是现在是金融股和地产股的大崩盘。很明显,记忆和经验告诉我中型恐慌已经初具展开骨牌效应了。当天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已经进入了明显的大空头前期市场的新低点。
  收盘后,我回到公司看了空头单的交易纪录,然后独自从办公室步行走到李佛摩尔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分钟所在的榭丽尼圣大楼的酒吧中独处,感悟和体会着这位68年前的前辈在1929年9月的操作思路,我再一次明白了,股市不存在也不需要所谓的先知,与当前市场上随时都有号称自己是股神者比较,李佛摩尔始终自认为市场的学生,我对他自我定位的解读就是,既然你我不是仙,我们要做得恰恰就是比市场本身慢半拍,然后在确认的基础上紧跟市场一步。
  今天我们并不需要刻意模仿巴菲特和索罗斯,只要研究和理解他们过去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设计出对自己财富稳定增值的好方法就足够了。当几十年后退休的时候,只要我活着走出市场,那我已然就是股神了。至于我们是不是要通过和巴菲特共进午餐才能解开市场疑惑的困扰,我个人的看法是完全不需要的。反过来问,如果要巴菲特来思考,要他花费200万美元给某人做午餐费来提高自己的“投资水准”,他会认为有价值吗?大多数人成长的背景和所在国度与市场的情况,与巴菲特成长的基础是差之千里,我们是完全不需要在10年内成为众人注目的巴菲特模仿者或追随者。
  在我收集的众多李佛摩尔的遗物和与其有关的物件中,这张摄于李佛摩尔第四次破产的照片是在过去75年中未曾被任何媒体发表过的,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华尔街巨擎那面对市场冷漠的面孔和紧拽小儿子小手那父爱的一面,依然仿佛在告诫儿子,看紧资金的口袋,因为自己的财富是要自己来捏紧的。

1934年,华尔街的父与子,一脉传承,相同的冷漠
  这是57岁的李佛摩尔和小儿子保罗-李佛摩尔在1934年3月上旬宣布破产后所摄,我给它起名“华尔街的父与子”。坦率地说,李佛摩尔始终把自己定格在市场的弱势群体位置,因为他是一个人单独操作。而我把管理的资金规模在低于50个亿的,都归纳在是弱势群体中。因为你没有市场的定价权,你只有参与市场的交易权
  我个人认为我也是市场的弱势群体,所以我通常都认为自己的第一想法总是有错误的可能性,每一个即将要交易的品种被选出之后,必须要观察入微,在真正投入大仓位之前,我必然要先用小仓位来测试该品种在市场中的方向强度,然后确认大仓位交易的时间,时间永远是第一的,因为那是扣动板机走向盈利的信心。欧奈尔对我说过,在生活中,做一个无聊的人,在市场中做一个敏锐者,你就会避免李佛摩尔的精神痛苦。
  最近两年,因为美国的次贷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迫使华尔街的五大投资银行去三存二,很多在投行中失业的中国同胞同行都选择放弃斩仓华尔街,回国创业或成立信托基金了。但我仍然愿意将自己的一半时间坚守在纽约华尔街的这个阵地。
  我自2001年回国开创事业,但同时也经营华尔街的事业,我认为放弃华尔街就是放弃了价值的源头,而不把握中国市场就不懂最大的成长股市场所在。在投资业内,价值投资和成长投机是相辅相成的,价值给予我们学习经验教训,成长给予我们实践经验教训的市场,过去8年中,我看到了中国A股的高速成长,也体会了华尔街的经典。中国是以柔克刚近几年大有横扫全球之势,但华尔街的魅力始终不会在历史发展的车轮滚滚而来中倒下。
  正如百年前李佛摩尔的缺陷,在半个世纪后的于巴菲特和欧奈尔两位大师的身上被超越了,这才是华尔街精英的体现。这点在我们中国资本市场上谈及巴菲特就说他赚了几百个亿身价来体现价格下的纸上富贵而言,我们中国的所谓私募资本精英们,始终在“很差钱”的层次中理解如何才能象巴菲特那样的富可敌国,那道行才是万里长城下的第一块砖。
  只以巴菲特有多少财产者推崇他为股神者,才是市场真正的弱智,难道巴菲特在股灾中倒下了,他的财富价值论就把他社会责任感的贡献抹杀了?即便以个人财富最富有的美国捐赠排行榜,巴菲特和比尔盖茨依然只是小弟级,百年前标准石油的JD洛克菲勒和美国钢铁的卡内基所捐赠成立的慈善、教育和医疗基金会,不管是规模或数量,都远超今天的巴菲特,或许老巴就是全捐这一生也未必赶得上。个人财富只有达到了大师们的财富价值消费观,才能领悟和超越大师,这才是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胜过一代强的基础。
  多年来在股市中,我看到过很多过于勤奋短线投资者,每天在股市中杀进杀出,期望以每天的小利滚动出复利形成大财富的操作手法。他们看盘的时间远远超过了研究市场本身。事实上我见过的所有在资本市场上的成功者,他们的成功秘诀都没有特别的灵感和神秘的解盘、复盘和看盘能力,而恰恰是最终都是先得出了自己对大波动方向的结论,那就是成功和他们在股票市场上进出多少次数是无关的,而最终成功的交易与交易的频率并没有绝对的关系
  诚然,每个经验丰富的交易者都会灵敏度很快地交易和行动,但我的看法恰恰是,先得慢,而后再快,哪怕一个品种在一年内上涨14倍,他也要一天天涨上去吧?每天杀进杀出的抢帽子,既然已经非常看好它,而且走势也的确证明它就是个金蛋,那每天买进和卖出他,则正好说明了该投资者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和对财富积累需要良性时间的耐心和毅力,也就是说这样的投资者,哪怕都对了,他的心态不对,依然不可能在资本市场上成功。因为他们对自己每天的操作并没有形成和搞清楚我为什么买、买的对象是什么。它为什么有价格推升价值,而其价格又能涨到多少来体现其价值呢?
  在金融交易的行业内,我确信没有人能够一直拥有超过大多数人成功的概率和理由,如果他是每天都规定自己要买卖和交易股票;因为世界上也从来没有人拥有到有足够多的知识和运气,能够在每天的多次交易中都高明地操作,除非大盘行情走得是一个谁都看得懂的大牛市,而不是大熊市、反弹市或者牛皮市。而随时想要交易的股票操作者,他必然是股市中知道不要成为傻瓜却事实上就是个傻瓜的“专家”。
  这里展示2份我的恩师欧奈尔在1958-1961年买入布郎斯维科和1962年操作克莱斯勒当年这两只超级牛股时候的手稿,我在这里展现给大家参考和思索。这是他当年在交易的时候标注在K线图上为什么买入,什么时候买入和买入条件,以及加码或者继续持股的手记。欧奈尔的方法源自与1955年后美国最出色的第一代基金经理人杰克卓法斯,我只买最强势的股票。卓法斯基金当年以5000万美元起家,整个基金管理团队只有三个人,老卓法斯和他的两个画K线图的助手缔造了美国基金业的神话。我认为无论是李佛摩尔的要素,还是卓法斯的方法,抑或欧奈尔的精髓,都是值得我们这些后辈传承、学习和融合的。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更高。
1961年威廉欧奈尔的原稿记录:如何操作布朗斯维科

1961年威廉欧奈尔的原稿记录:如何操作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从这两页手稿上,我学到了为什么不能采用所谓的短线交易来有效管理大资金的方法,因为如果股票对、时间对、市场对、心态对和方法对,股票的价格大波动方向是完全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到底是长期持有或短炒的。而真正的大彪股必然是要持有最少1年的时间。后来我统计自1886-1996年间,美国500个在4年中上涨15倍的股票,其真正上涨的有效期平均是2.5年,也就是说真正懂得如何最有效利用资金的投资经理,是完全不需要和市场上大多数股票结婚,但必须要在正确的时间和最强势的领导股打成一片。
  至今依旧神秘非凡的Heckscher大楼位于纽约地标中的地标,而小的可怜的入口处仿佛天生将大多数人拒之千里之外。我们看到在华灯初上的夜色中,它的金顶依然放射出王者的彪悍和稳重之气,那就是李佛摩尔纵横华尔街的操盘室。85年前,该大楼的管理处是从来都不承认有李佛摩尔这个租客在其中办公的。虽然无限风光地横行华尔街35年,但李佛摩尔真正走向最后的成熟是从1916年的伯利恒钢铁股之战后。从那时起到自杀,他再也没有与任何人在公开区域谈论过股票。他对来自市场的任何质问均无动于衷地保持沉默是金口就免开尊口的规矩,任何人要进入他的办公室都难如登天。
  从1915至1935年这20年间,李佛摩尔在华尔街上叱诧风云,而同期的巴鲁其、老肯尼迪和江恩等与他的差距犹如天壤之别。李佛摩尔虽然最终因为家庭感情问题以开*自杀的结局而告终,为他带来了更多的时代悲剧色彩,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作为拥有精湛职业技能的他,以及他对金融交易的伟大战略和战术双结合的操作思想,迄今依然闪耀着承上启下辉煌的光芒,为我们这些曾经初来乍到金融市场的后进小子们提供了股海前进航道中的灯塔。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我相信作为后辈小子,只要不断萃取符合自己盈利模式的交易系统,并且尽可能避免前辈们的缺陷和具有假象的市场激进赚钱术,那我一定会比他走得更远和更好。在股市中,自我充实、肯不肯学和有没有知识在我来看是完全两码事,把经验教训和成功得失用深入简出的方法加以总结,并与同胞分享是我感到最大的乐趣所在。
  李佛摩尔无疑是过去150年间资本市场和华尔街上一位真正的勇者,他在对付华尔街上众多的专业投资机构、炒作集团和大小非庄家的利器只有三样:一台报价机、一笔本金和下单电话。他在股市中犹如面对大海的冲浪勇者,屡败屡战,屡伏屡起,一浪高过一浪地不断挑战资本金融市场的极限。曾经很多在华尔街股市中大放异彩的众家英雄好汉也只有他成为被历史永远成淀下来的旷世奇才。
  秉赋过人的李佛摩尔对生命充满了深深的敬畏,面对多次人身的大起大伏,他始终选择了客观地面对自我,勇敢而有尊严地从每一次跌到中爬起,包括最终将一颗子弹送进了自己的头颅。他最终选择的是时代背景下勇者的归宿。因为即便是今天,这种君王死社稷的勇气和尊严,也不是大多数华尔街上被称为巨人们所具备的。李佛摩尔留给了华尔街的是一种深邃的神秘、智慧和勇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723

危急存亡之冬,初創O2O如何避難逃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16/151983.shtml

000d60689b1d0c0067b760

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

莊子認為,春夏在先,秋冬在後,這是四季的序列。萬物變化而生,萌生之初便存在差異;盛與衰的次第,這是事物變化的流別。對於任何商業形態而言,興衰交替乃是常態,O2O行業也不例外。

在全球股市遭受“血洗”, 美股中概股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資本市場動蕩不安,“死亡論”的陰霾籠罩在O2O行業的上空。寒風肅殺下,拒宅網、36號教室、房屋網、程途網等各類O2O項目紮堆死亡,甚至出現一種嘶喊的聲音:這個冬天過後,O2O企業中有90%以上會在慘烈的競爭中死掉!O2O真的註定走向消亡了嗎?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

世間萬物,都是雙面性的。從另一個層面而言,資本市場的緊縮將有利於擠出O2O行業泡沫。先追溯到2012年“電商寒冬”時期吧!在那段時期電商行業迎來了一次殘酷的淘汰賽,數以千計的電商企業沈沙折戟。那正因為有了那次的集體大調整,電商行業才能得以步入正軌,醞釀出一個健康的市場。而O2O行業正經歷著異常相似的歷史。

以出行O2O為例,經歷了可怕的燒錢補貼,大黃蜂、易打車、手機召車、微打車、打的啦等40多家打車O2O企業不堪重負,全部死亡。如今打車O2O的市場現狀是:滴滴快的合並、易到與Uber整合,打車補貼逐漸消失,重點遷移到了更易賺錢的專車上。總之,打車O2O的市場逐漸步入正軌,格局穩定。而外賣O2O等品類還在燒錢淘汰賽的苦戰中,群雄紛紛融資準備打下去,直至血洗出兩到三家壟斷者。

同時,正如電商寒冬之後,阿里、京東、聚美等電商企業在2014年輪番上市,經過這次的O2O寒冬,O2O企業極有可能也會在未來2年之後,迎來新一輪上市高潮。

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

這句話告訴我們:深究事物的本原,持守事物的根本,才能忘忽天地,棄置萬物,精神世界不會再有迷茫。面對暗流湧動的死亡氣息,在求生的第一夾縫中更應該思考O2O不斷夭折的原因。在我看來,同質化、差服務、弱資金成為謀殺O2O的三大兇手。

1.同質化嚴重是原罪

O2O集中於生活服務類行業,創業門檻低首先導致了它的高死亡率。近2年O2O的春風吹進了外賣、家政、美甲、洗車、推拿、出行等各個領域,各類O2O項目的競爭勢態像極了當年的“千團大戰”。然而,很多O2O項目缺乏核心競爭力,極易遭到競爭對手的模仿和打壓,且抄模式的速度遠大於新模式出現的速度。很多O2O項目失敗的原因在於反複的模仿。歷史告訴我們:追隨者的下場都很慘。

2.服務難跟上為主因

很多創業型企業借了O2O的勢,但沒有抓住真正的痛點。他們往往以燒錢求規模,以策略攬融資,唯獨忽略服務質量,最後只能被用戶無情拋棄。還有一些企業在O2O服務規劃與實際操作中出現落差,如某酒類O2O成立初期主打“9分鐘送到”的服務,但隨後的配送實踐中發現根本難以實現,只能窘迫的臨時改為“19分鐘送到”。如此一來,服務鏈的斷裂及服務標準的低級,讓O2O不容樂觀。

3.  資金鏈斷裂成爆點

O2O市場暴熱以後,很多初創企業的財務不能達到平衡,基本靠VC的錢來支撐。但由於O2O創業公司普遍沒有長遠的盈利模式,也沒有行業規範來保證服務質量,因此一輪兩輪融資之後便難以為繼。數據統計,2014年拿到A輪投資的企業高達846家,而拿到B輪的企業數量驟降至225家,C輪寥寥無幾。C輪融資像一面陡峭的懸崖,很多企業面臨逃不掉的“C輪死”,資金鏈斷裂後企業只能被活活餓死。

且夫乘物以遊心,讬不得已以養中,至矣。

至於順應自然而使心誌自在遨遊,一切都寄托於無可奈何以養蓄神智,這就是最好的辦法。因此,創業者不必糾結於O2O寒冬的存在,因為這是一個產業繁榮發展的必經階段。創業者要做的就是在冬天結束之前,保證不會凍死,儲備糧草,準備過冬。那麽,O2O企業應該如何面對不期而至的嚴冬呢?

1. 消滅偽需求後的服務強化

O2O近乎瘋狂的燒錢補貼,燒出來很多不適合此種業務形態的“偽需求”,深耕於此只會越陷越深。因此,O2O項目需要選擇有真實需求的垂直領域為土壤,挖掘“真實需求”,下面需要應對的便是滿足需求時的服務提升。

因此,對於O2O創業型企業而言,跨過低門檻,排除那些“偽需求”,抓住用戶真正的痛點才是王道,能否在服務質量上有所保證甚至提升至關重要。一個不能滿足用戶本質的生活訴求、一個不能保障用戶良好的線下體驗的O2O項目,註定它的路走不遠。

企業做電商的終極法則有一條:基於用戶體驗的產品創新是終局。都說互聯網客戶是最挑剔的,正是這種挑剔,為O2O的產品研發和服務創新提供了快速叠代的機會。

2. 拒絕大海撈針式的營銷推廣

對大部分O2O企業而言,地推、補貼等營銷方式像一個無底洞,大量的資源投入卻難見用戶轉化率以及用戶粘性提升。但在大環境中,不燒錢推廣等於“等死”。 面臨大海撈針的情況,推廣很有必要,但更有必要掌握時機、地點、場景等各方面因素。

從時機來看,市場推廣掌控好節奏,過早效果不大,徒勞無功;過晚又很難突破市場瓶頸。因此在融資到位之前,建議O2O企業們采取保守推廣方式,保存實力,通過提升服務質量的方式積蓄力量。此外,C端用戶往往難以控制,因此企業不妨聯合B端渠道一起集中推廣、補貼。

做好O2O,各類企業必須針對細分行業具體分析,根據不同人群、場景做針對性的推廣,講究方式方法,並且掌握好渠道,做好品牌塑造,才是正確的營銷手段。

3. 選擇有運營壁壘的重度垂直賽道

輕度模式的O2O以平臺化為基本綱要,且集中於按摩、美甲等上門服務領域,創業賽道已經人滿為患,很難突圍;對於傳統企業而言,不如瞄準一個細分垂直領域,在線下構築重度運營體系,在線上運用IT系統形成O2O閉環。

至於IT系統的運用,純互聯網企業或許自有錦囊妙計,但很多傳統企業因無法承擔前期高額的技術成本而無可奈何。此時,我更建議他們借助於第三方平臺的力量。通過如千米網、商派、金蝶等電商服務商的力量來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協作,自建團隊做轉型和與第三方服務商合作轉型兩種方式各有所長,但與第三方合作的方式相對來說更輕、更快,先期投入更少。

重度模式的O2O需要創業公司深入滲透線下產業,競爭敵手很難輕易抄襲。如各類後市場服務,即便是是BAT巨頭也無法簡單搶食,總之符合“重度垂直”特征的商業模式才不會被顛覆。

結語: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O2O寒冬之後,雖然凍死骨多、幸存者少,但是對全新商業模式和的探索實踐,卻為未來醞釀出更大的市場機會,這或許才是O2O泡沫更應被看到的一面。先烈們為後來者完成了市場及用戶的初期教育,讓新進者的成本反而會降低。再者說,線上線下未來將融於一體,甚至不會再有傳統企業及互聯網企業的概念區分,既然產業和消費升級趨勢已定,O2O行業的創業機遇自然會有。

此時,如果有人還來問我,O2O冬天來了,還適合創業嗎?我依舊會清晰的回答:當然!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溫二爺,科技自媒體。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583

兵者存亡之道也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015年10月24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MT:US)破52週新高,收219.32美元。筆者自2013年開始的「洛克希德.馬丁系列」已經開始跟進這一家米帝 龍頭軍工股,而筆者在數月前有幸在『灼見名家』網站刋文,其中一篇拙文「軍事競賽的投資機會」亦替LMT表演作一覆檢。拙文指出「…由1977年1月3日至2015年9月4日,獨霸美國及其盟國主力戰機製造和銷售市場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MT:US)股價年複合増長17.91%,同期標普500複合増長僅7.97%。殺人放火金腰帶,美國軍工股的確值得投資者認真看待!…」
根據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SIPRI),米帝和NATO軍事開支視乎西方盟國有否大規模戰爭活動而變化,如韓戰、越戰和反恐戰。以軍事開支佔GDP比率計,基本上是逐年下降,可見米帝開片對對象每次都會下降一級。由和共匪在朝鮮的直接衝突,到共匪和米帝的南北越代理人戰爭,和一場外星人侵略地星但打到破產的反恐戰。 
縱然如此,以未扣除通脹開支計,米帝軍事開支由1949年的美金135.03億元上升至2011年的美金7,113.38億元後回落至2014年的美金6,099.14億元,年複合増長也有6.04%!
平心而論,米帝奧巴馬任內力求停止反恐戰而專注內政,算是一位愛民而偉大的和平總統。不過米帝傳媒近年不斷評撃奧巴馬外政懦弱無能,似為一下屆總統大灑金錢打杖買軍備做勢。回顧二十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大英帝國雖然戰勝宿戰德意志,卻落得帝國沒落兼把領導歐洲的地位拱手相讓矛被打敗的對手德國。戰爭的勝負,又豈如表面所見之簡單?!

I have bullish positions in the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LMT:US) linked derivatives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I wrote this article myself, and it expresses my own opinions. I am not receiving compensation for it. I have no business relationship with any company which stock is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Investors are always reminded that before making any investment you should do your own proper due diligence on any nam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Investors should consider seeking advice from a broker or financial adviser before making any investment decisions. Any material in this article should be considered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not considered on as a formal 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5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