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康师傅确定接班计划:董事长职位将家族继承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1021/15182473117.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9

巴菲特的衣缽繼承者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3/4MMDQxXzM5NTg4MQ.html

倣傚一個傳奇很困難。

50歲的特德•韋施勒(Ted Weschler)是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Charlottesville)的一位對沖基金經理,自認為是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忠實崇拜者,但直到去年夏天,他都從未設想過自己會為巴菲特工作。得到這樣一份工作,就意味著你將成為社會關注和評論的焦點,這樣並不 值得。

然而這個月,韋施勒將進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幫助巴菲特掌管伯克希爾公司1100億美元的股票、債券和其他投資。這讓韋施勒和另一位前對沖基金經理、40歲的托德•庫姆斯(Todd Combs)成為未來某天可能接手巴菲特空前成功地管理了超過45年的投資組合的候選人。

考慮到必然要接受的嚴格審查,因此當巴菲特2007年宣佈他正在物色有天分的投資者,接替他擔任伯克希爾公司的投資組合經理時,許多頂尖基金經理甚至都沒想到要去申請。

哥 倫比亞商學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的金融學教授布魯斯•格林沃爾德(Bruce Greenwald)稱,「任何[頂尖基金經理]都不願意冒險去接受這項工作。他們幹得好好的,何必再冒收入下降、失去自主權的風險?而且他們也不願意與 巴菲特的業績作於己不利的比較。」

「誰願意在這種環境下工作?」

韋施勒認真考慮了這個機會。當巴菲特最初開始在全球遴選基金經理和繼任者人選時,韋施勒曾考慮申請,但通過與熟悉韋施勒、巴菲特和伯克希爾公司的人的交談,他最終認為這份工作太引人注目。

但在花了500多萬美元贏得兩次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慈善活動機會後,韋施勒得到了一份他意料之外──而且也無法拒絕──的錄用函。81歲的巴菲特在9月份宣佈了僱用韋施勒的消息,韋施勒計劃本月晚些時候開始上班。

和庫姆斯一樣,他將會得到基本工資以及依據標準普爾500股票指數(S&P 500 stock index)計算投資績效的獎金。

作 為一個長期默默工作卻從不掩飾自己是巴菲特信徒的人,韋施勒在過去幾十年中管理著一家成功的對沖基金──半島資本顧問公司(Peninsula Capital Advisors)。這家公司位於夏洛茨維爾緬因街(Main Street)一幢建築的二層,樓下是一間古老的書店。夏洛茨維爾是一座風景如畫的大學城,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就坐落於此。這家基金公司管理著約20億美元的資產。

韋施勒每幾週就會與巴菲特交談或通電子郵件,他未來的老闆給了他一段時間來處理完他現在所在基金剩餘的事務。他和庫姆斯用電子郵件交流,並到奧馬哈(Omaha)去了幾次。

儘管已婚並有兩個孩子的韋施勒想繼續安家在夏洛茨維爾,但他將在奧馬哈租下一間公寓,每週有三至四天住在那裡。

韋施勒到巴菲特的家鄉走馬上任,堪稱是其投資人職業生涯的頂峰,這一生涯在他年少之時便已開端。

還 是個孩子的時候,韋施勒就會交易棒球卡和稀有硬幣。他12歲生日時,他的姨媽給他買了12股立頓工業公司(Litton Industries)的股票,這是賓夕法尼亞州伊利市(Erie)的一家造船公司,韋施勒就是在那裡長大的。從那時開始,他就迷上了股市,開始翻看金融 報導,密切關注立頓公司的動態。

韋施勒本打算上克利夫蘭(Cleveland)附近的約翰-卡羅爾大學(John Carroll University),但他的一個哥哥讓他樹立了更高的目標,最後他進入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 Wharton School),並於1983年獲得了金融學與會計學學位。為了籌集學費,韋施勒買了一台二手彈球機,向來玩的同學收費。(現在他仍留著這台彈球機。)

畢業後,韋施勒住在曼哈頓下城(lower Manhattan)的砲臺公園(Battery Park),開始為W.R. Grace & Co.工作。這是一家成立於1854年的企業集團,在全球經營化學品、餐館和醫療保健生意。

韋施勒在Grace公司工作的時間讓他接觸到了許多行業。他從最底層的財務職位幹起,最後成為了當時美國著名的實業家彼得•格雷斯(Peter Grace)的助理。

即 使在那時,韋施勒也在檢驗著自己選擇股票的才能。他剛到Grace公司,每年才掙21,000美元時,就用信用卡的全部預借現金額度購買了所有他能買到的 步伐會員倉儲銷售公司(Pace Membership Warehouse)的股票,因為根據他的估算,他所購買股票的潛在資本收益將超過信用卡的利息費用。(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韋施勒為Grace公司研究商業模式時接觸到了倉儲會員店的概念,當他開始沉迷於這個概念時,便有了這個想法。Pace公司是好市多(Costco)的早期競爭者,後來被沃爾瑪(Wal-Mart)收購。

六 年後的1989年,當韋施勒決定離開Grace公司時,格雷斯懇求他留下。這位已故首席執行長的兒子帕特里克•格雷斯(Patrick Grace)回憶道,「這是那年最令我父親失望的一件事。」但當時格雷斯臨近退休,韋施勒越來越擔心公司的前途。格雷斯於1992年讓位,於1995年去 世。在石棉官司的壓力下,Grace公司於2001年申請破產保護。

離開Grace後,韋施勒在夏洛茨維爾一家叫Quad-C Management Inc.的私募股權基金公司做了近10年合夥人。他的合夥人是特裡•丹尼爾斯(Terry Daniels),曾擔任Grace公司的副主席和董事。

他們兩人在Quad C的生意做得很成功,據這家公司的網站稱,該公司投資於價值在7500萬美元至4億美元的企業。

後來,韋施勒決定自己單干,1999年,他創立了半島公司。

在一次電話採訪中,丹尼爾斯說他為韋施勒的成功「深感自豪」。丹尼爾斯還說,「我想沃倫•巴菲特會很欣慰的。」

韋施勒創立半島公司多年後,他以投資者的身份重返Grace公司。韋施勒的基金被這家企業集團申請破產保護後豐厚的資產所吸引,並以每股約2美元的平均成本購買了超過5%的W.R. Grace的股票。現在,該股票的交易價約為45美元。

Grace的股票佔半島公司投資組合的比例最高。該公司的投資集中於十幾種資產,這讓他能夠清楚地瞭解所投資的公司。

伯克希爾價值590億美元的公開交易股票組合也是高度集中的,只投資了33家公司,其中持有金額前五位的五隻股票佔了總資產的74%。

當韋施勒關閉他的基金公司時,他正經歷著巴菲特很少遇到的情況:虧損。

在9月30日結束的第三季度中,韋施勒的公開交易股票組合價值從約20億美元縮水至12億美元。部分原因是由於他盤活了一些頭寸,但也反映出他持有的某些主要股票(包括衛星電視公司DirecTV和醫療保健公司DaVita Inc.)的虧損。

12月15日,韋施勒將半島基金持有的多數剩餘流動性資產分配給投資者。之前,他曾稱從9月30日起,他將不再收取管理費和其它費用。

即使是粗略看一下韋施勒的投資,也能看出他偶像對他的影響。

韋施勒就像巴菲特做的那樣,集中投資於少數公司。他一次持有股票數年之久。而且和巴菲特一樣,他也曾搶購整傢俬人持股公司。

11月,巴菲特在回答一位學生關於他的新僱員的問題時說,他會選擇他「確定能幹好」而且擁有「優秀品格」的投資經理。他說,他尋找的不僅是業績卓著的經理,還有「只想在伯克希爾工作而不想跳槽的人」。

他談到韋施勒和庫姆斯時說,「我們有兩位經理,他們既是傑出的投資者,也是傑出的人,二者貴能兼得。我不會永遠留在公司,但我會盡力。」

在上週的電話採訪中,巴菲特說,「通常,你與某人結婚一個月後,就會發現你又瞭解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但迄今為止,我瞭解到的[韋施勒和庫姆斯的]每件事都讓我比以前更放心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26

繼承格雷厄姆的精神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4uy.html

這本書是中能興業投資諮詢有限公司過去5年研究成果的一個階段性總結。說實話,我已經很久沒有見到書名如此樸實的書了。在當今這個社會,書名一個比一個花哨,內容卻多不敢恭維,而這本書是少有的例外。

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是公認的名著,由於它專業性強、內容枯燥,很少有投資者能夠把它從頭到尾讀完一遍,多數人可能更願意讀格老的另一本名著《聰明的投 資者》。我們常常見到有人根據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中介紹的選股標準按圖索驥一番,發現找不到符合標準的股票,隨即宣佈格雷厄姆Out了。孰不知,要真正理解價值投資的本質、感受格老嚴謹的分析風格,《證券分析》實則是必讀的一本書,正如中能興業的業務總監 鄭偉征先生在本書的序言中指出的那樣,「《證券分析》告訴我們,投資是一項踏踏實實的,以嚴密邏輯分析為基礎的工作。巴菲特的理念如果缺失了這樣的基礎,那就成了無本之木、空中樓閣。」

從書中的內容來看,作者對《證券分析》的瞭解之深非比尋常,且在對當前國內上市公司進行分析時能夠靈活地運用學到的分析思路和分析技巧。以利息保障倍數的 計算為例,格雷厄姆在《證券分析》中曾嚴厲批評優先扣除法——在計算低級債券的利息保障倍數時將高級債券的利息從利息總額和收益總額中同時剔除,以致於算 出的低級債券的利息保障倍數還高於高級債券。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在國內很少遇見這種事情,然而作者指出:

如果一個企業淨利潤的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投資收益(為分析方便,這裡均指聯營合營企業投資收益),由於投資收益已經是扣除了被投資企業利息支出之後的淨額,因而直接使用利息支出與息稅前利潤計算的利息保障倍數顯然就在無意中遵循了優先扣除法的邏輯。

追求專業進步的價值投資者如能和作者一樣精讀《證券分析》,定會感到受益匪淺。與此同時,我還建議大家讀一讀本書,和作者交流閱讀的心得。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書所涉及的范圍比《證券分析》要廣一些,其中對估值方法的探討對初學者非常有價值。

此外,本書的作者還極為注重對企業業務層面的分析,如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當 企業為了未來而投入大量資金時,顯然企業的損益狀況和投資金額之間就不再匹配了,此時直接由財務報表計算的回報率指標會低估企業現有業務的實際盈利水平, 從而導致對企業價值的錯誤判斷。從會計科目來說,企業對未來的投資主要表現為在建工程,即按照會計定義的正在建造的、還未達到使用狀態的工程。

通常情況下,投資者關注的財務指標多為根據年報財務數據直接算出,而作者會對數據作一些調整後再計算相關財務指標,從他們每年出版的A股上市公司數據手冊中我們可以看到具體有哪些調整以及如何調整,然而如果想知道為什麼要做調整,則還要細讀本書。我以為,對比年報指標和作者算出的指標(在數據手冊中稱為真實EPS、真實ROE等),有助於投資者更深刻地瞭解上市公司,有助於找到被低估的股票。

這本書中最令我糾結的一段話如下:

2003年中能興業公司以探尋企業內在價值為宗旨而成立時,價值投資一詞當時還很少被人提及。時過境遷,如今滿天飛的都是價值投資。為了能和這個廣泛流行但又被普遍曲解的概念有所區別,我們使用「基本面投資」一詞,即以企業基本面所彰顯的內在價值為依據的投資行為。

我希望,更多的投資者能夠通過閱讀《證券分析》和本書,領悟並繼承格雷厄姆的精神,還價值投資以本來面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95

柳傳志女兒談「繼承」:第二代企業管理者應謀變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1842.html

12月19日,在香港一家低調的會所,一群身家顯赫的青年男女聚集於此。這裡是中國正在崛起的資本力量的一角,近百位來自內地民營企業的「企業家二代」匯聚一堂,他們在這裡尋求機會、增長見識、相互訴苦,並探討關於「繼承」的話題。

他們來自內地20多個省份以及港澳台地區,此外還有人來自北美洲、歐洲、澳洲等地,年齡從20~40歲不等。他們是「接力中國青年精英協會」的會員,多數來自中國民營500強,包括三一重工、拉芳集團、湯臣集團、立白集團等。

在外界眼中,「富二代」是他們甩不掉的標籤。隨著第一代民營企業的創始人逐漸步入老齡,未來這些年輕人中將有很多成為企業的下一代接班人,他們是怎樣的一個群體?撥開外界的看法,這些年輕人正在走著怎樣的成長軌跡?《每日經濟新聞》在現場就這些問題進行了採訪。

  人脈「圈子」

凌超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創始人之子,除了在上市公司擔任要職外,他還自己創業並投資於多個領域,對環保、科技、文化等皆有涉足。

他說,外界常認為「富二代」是奢侈、腐化的代名詞,其實是因為父母總會希望兒女生活得好一些,因此會在物質上滿足他們,「但是這些人本身來講還是比較勤奮努力的,他們自己在尋求好的項目,也願意積極跟人交流」。

凌超說,這些家族企業的未來傳人多數來自傳統行業,目前這些行業發展很難,因此希望引入一些新的模式,通過在各種商業組織裡交流來不斷探索。

「很多人談到了整合資源,實際上目前各種商會、組織,都是在搭建一個信息平台,如果我的行業在江蘇省內的市場是有限的,通過認識外圍的一些朋友,就能利用他們在其他地區的市場信息、人文環境熟悉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他說。

事實上,雖然一年只見幾次面,但只要在協會裡混個臉熟,會員之間普遍願意互相幫助。因為入會有嚴格的資質審核,這確保了他們在身家、實力上有能力互利互補。

此外,這些會員的父輩偶爾也會參與這樣的活動,給他們以指導和幫助,使這個由青年組成的人脈圈子更加牢固。

據瞭解,接力中國青年精英協會成立於2008年,是一個非盈利組織,主要成員是「第二代企業家」,既包括傳承家業、將企業發揚光大的民企接班人,也包括白手起家、投身新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青年創業者。

要加入這樣的組織並不容易,據悉,入會必須有一名及以上的中國會員推薦。

目前參與該協會的企業家二代,60%~70%有海外留學背景,很多人甚至從小就在歐美國家長大,因此受到的西方文化影響非常大。

「事實上,除了擴展人脈之外,這裡也是一個同齡人交流的平台。在企業裡,員工永遠不知道老闆有什麼真正的痛苦,有時候也不方便跟別人講。但我們這些同齡人稍微一聊,心裡都明白,各種的艱辛困難在哪些地方。」凌超說。

他表示,目前企業家二代們普遍面臨的壓力是,是否真正願意繼承家族企業,以及是否有能力繼承。

 「掌門」難當

「中國的民營企業老闆多數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繼承、掌控企業,但是有些人確實不願意繼承,希望去做一些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就算是真的想繼承企業的人,也會面對很多阻力。」凌超說。

一位不願具名的企業家二代告訴記者,例如某企業家二代在其父退休後,升任某上市公司董事長,但公司的元老卻並不認可他的地位。

「這些人對他父親的話願意聽,可是如果他去講,他們會覺得聽一個小孩的話很難,他還不夠資歷去傳遞一些東西。而且,由於在行業裡面沉澱的時間還不夠多,他對於一些環節的關鍵點是什麼,也不是特別明白。」他說。

國內的民營企業雖然多是大老闆「一言堂」,但是企業成長起來卻離不開其核心團隊,如部門經理、財務總監等創業元老,這些人往往掌握著對企業至關重要的外圍資源,因此企業家二代如果不能處理好這些關係,企業的未來發展無疑存在隱患。

前述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於父輩的期待非常高,因此企業家二代往往承擔著巨大的精神壓力。

「做同樣一件事情,我們要承擔更多。如果一件事失敗了,父母會想,已經給你這麼好的平台和資源了,你為什麼還是做不起來?與同齡人相比,別人承擔的是物質壓力,而我們承擔的是精神上的,為了將來給長輩接班,很多人要去企業裡鍛鍊,公司的廠區在全國分佈很廣,他們在全國各地奔波,不僅身體上勞累,而且還要與自己的家庭分離。如果是普通的打工者,可能只需做好份內的工作,但我們卻無法推掉身上的責任。」他說。

  傳承謀變

根據此前的一項調查,目前中國家族企業超過300萬家,其中經營10年以上的企業僅有10%,這些民營企業的典型特點是 「壽命短、長不大」,其中,接班人問題就是關乎企業壽命的一大因素。

在當天論壇上,一些家族企業的未來掌門人探討了關於企業傳承的問題。

立白集團董事長助理陳展生表示,「企業家二代對於父輩的傳承分為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企業家精神的傳承需要接受者在心智上做好準備,否則過大的物質傳承對接受者只會是無形的壓力。如果第二代不具備接受能力,或在心理上沒有準備好,那麼讓別人來幫助企業發展、擴張會是更好的選擇。

其後發言的柳青是高盛集團(亞洲)執行董事,其作為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女兒的身份也是眾所周知。她表示,目前國內的很多民營企業老闆都是第一代創業家,而在歐美已有很多百年家族企業為了更好地進行家族傳承,已經形成了系統機制來進行選擇投票。「在中國的很多行業,早期創業時有利潤可圖,但這種模式未來不一定能繼續傳承下去,因此早期的企業文化未必要帶到第二代、第三代去,需要管理者謀變。」

作為一名創業者,信弘天禾董事總經理張鵬表示,很多企業家二代在工作中接觸的環境,已經與其父輩完全不同,由於特殊身份的原因,很可能會受到別人的照顧,因此無法得到全面的工作經驗,「與第一代創業者所處的時代不同,現在的世界已經變了,因此管理者一定要找到創新的商業模式,如果一味的沿著老路走,很可能會事倍功半」。

凌超表示,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會放慢腳步,而人口紅利也正走向拐點,因此企業需要向更加專業化的方向發展,不僅要將主業做精,而且還需要專業化的人才管理團隊。一些嘗試多元化發展的企業,應當確定自己未來生存發展所依賴的主業,同時委託專業機構進行其他領域的投資。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921

企業家的「兒子情結」:億萬家財誰來繼承?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082.html

導讀:像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新希望集團創始人劉永好,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他們把百億身家傳給了女兒,但還有不少企業家有「兒子」情節,自己億萬家財不能流外人田。

生兒子榮,生女兒嫌

《甄嬛傳》《美人心計》等常見的宮廷爭寵戲,再得寵的妃子,沒有兒子,最後也必須是悲劇收場。在中國部分農村,農耕生產方式決定,男孩被認為可養家和傳遞香火。結果就是,一個農村孕婦,如果確認懷的是女兒,面臨的是流產或者將嬰兒拋棄。

你以為這種封建和落後的糟粕,現在已經絕跡?血淋淋的事實告訴你什麼才是真相。

I黑馬作者的閨蜜在一家專門提供pre-ipo服務的互聯網公司工作,說得一口好英語,讀得各種大財報,身材高挑各種美好,勝任各種高端大氣的洋場合。這位完美女人,唯一懼怕的就是結婚,男友是她公司的一個頭目,也算是高富帥,但是其家鄉是福建,有生兒子榮,生女兒嫌的傳統,閨蜜怕遭遇生破肚子也生不出兒子,難免被婆家趕出家門的命運。

曾經有一個靠女人養的男人,寫了一本書,叫做《女人不狠地位不穩》,但在重男輕女物種群裡,任你再狠,生不出兒子,地位永遠不穩。兒子已成為某一部分女人安身立命的硬通貨,包括企業家的夫人。

沒兒子,諾大的家產誰來繼承?

某企業趙姓老大,人稱趙董,坐擁上億產業。發家的時候,名門出身的老婆出了不少力,算是得力的糟糠之妻,可是最大的遺憾——沒兒子繼承偌大家業,唯有一個12歲的女兒,眼見到了四十不惑的年紀,能造兒子的機會也愈見減少,遂與妻子的關係日漸緊張。一次公司團建活動,與心思活絡的女下屬小A,終於擦出的了火花,滾了一夜床單。

該女下屬畢業於帝都某藝術類院校,常年致力於研究裸妝技巧和小煙熏以及勾引男人的十個小知識等冷門學科,畢業後租了個1500元/月的次臥,且是跟不愛洗澡的女同學一起合租,拿著3500元的月薪,每天逛淘寶,吃雞蛋灌餅。人生事業基本沒什麼指望。

真是春宵一刻值千金,古人誠不欺我,小A懷孕了,通過關係,B超檢查是男孩。麟兒誕下後,半年扶正,目前已經擁有自己的小公司,北京的小房產。趙董對外說,我和我的前妻仍然是最瞭解彼此的人,是好朋友,我也愛我的女兒。但他沒有把後半句說完。

這種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企業家群體裡也頗為有市場。傳言稱,某互聯網大佬,身家超百億,一直盼兒子,妻子為此連生了幾個女兒,都生怕了。最近聽聞終於喜得兒子,至於是不是正妻所生,i黑馬沒打聽出來。I黑馬還聽聞有一個別大佬為了要兒子,連試管嬰兒這樣的非常前沿的措施都採取了。

當然,國內把諾大家產傳給女兒的也不少,比如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新希望集團創始人劉永好,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他們都沒兒子,都把百億身家傳給了女兒。他們實在值得敬佩。可能他們想明白了,有兒子又怎樣,中國有句老古話叫「富不過三代」,如果家業傳給一個敗家子,敗得更快。要讓「企業」這個兒子活得長一點,有活力一點,建立一個不因創始人在或不在都能健康發展的企業制度可能更重要。

那些躺著中槍的大老闆們

以前科舉只收男子,耕田也是男人在行。現在不一樣了,女人也能上大學,遇到綜合素質超群的,打造一番自己事業的也不少,哪怕沒事業心,學小A這種攀高枝,也不失為光耀門楣的出路(註:黑馬哥不提倡這種價值觀,建議大家學黑馬哥這樣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但是當代男孩安身立命顯然要比女孩難得多,考不上大學,沒背景,沒綜合素質,就只能去搬磚了。所以重男輕女的觀點,在有些地方正在弱化,但在某些地方,幾乎是鐵板一塊,成為育齡婦女的緊箍咒。

I黑馬簡單盤點一下,哪些地方的老闆/創始人比較喜歡「生兒子」,好方便年輕女孩找創業者當潛力股或物色創業者當「鑽石王老五」的時候,避免如上文趙董前妻的遭遇,一場空。

1、廣東。之所以把這個排在第一名,是因為他們有潮汕,潮汕出大富豪路人皆知。比如李嘉誠、黃光浴、馬化騰等,10億元以下的富豪不計其數。他們同樣出名的,是深入骨髓的重男輕女觀念,去各大論壇搜一搜,你就知道。潮汕人坐沙發,貨真價實。搭訕潮汕大佬的時候,想要轉正的外圍女,務必掂量一下自己的肚皮。

2、福建。尤其是閩南,屌絲小編當年還住宿舍的時候,就聽室友講起她媽媽生了三個女兒後,為生兒子逃避計劃生育,挺著大肚一路逃竄到深圳差點偷渡去香港的故事。福建知名企業家有安踏創始人丁志忠,福耀創始人曹德旺等。請勿對號入座。

3、山西,陝西。兩處放在一起,是因為名字就很難區分。看過喬家大院的,就知道那個地方男人就是天。蔣勤勤扮演的女主,本來也是能叱咤風雲的人物,最後遇到男主陳建斌,就默默在家生娃帶孩子了。山西多出煤老闆,陝西人很有才。但都免不了渴望有個兒子的夢想。地域代表企業家有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凡客創始人陳年等。請勿對號入座。

4、山東、河北、河南。我大中原地區,基本受儒家思想浸染。廣大農村地區媳婦不上桌的陋習依然存在。所以女兒繼承家業應該也是對於其傳統觀念的考驗吧。地域代表企業家有海爾CEO張瑞敏、雙匯創始人張俊傑。請勿對號入座

5、江蘇、浙江。小編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在浙江老闆手下打工,老闆80後,畢業於人民大學,娶了一個美國留學回來的白富美,經營一家食品類B2C網站。一切正常。除了追求生兒子,所幸的是,白富美第二胎順利生了兒子,全家歡喜。地域代表企業家有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蘇寧云商創始兒女張近東。請勿對號入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37

大家族如何繼承? 鄭宏泰專訪 krislcc

http://krislcc.wordpress.com/2013/01/13/%E5%A4%A7%E5%AE%B6%E6%97%8F%E5%A6%82%E4%BD%95%E7%B9%BC%E6%89%BF%EF%BC%9F-%E9%84%AD%E5%AE%8F%E6%B3%B0%E5%B0%88%E8%A8%AA/

鄭宏泰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名譽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華人家族企業管治及傳承、香港 及澳門之社會發展史,推出過多本著作,包括《香港華人家族企業個案研究》、《香港身份證透視》、《香港米業史》、《香港股史》、《香港大老──周壽臣》、 《香港大老──何東》、《一代煙王──利希慎》等。最新著作為《香港赤子──利銘澤》。

大家族如何繼承?
鄭宏泰專訪

鄭宏泰正職是教授,近年給人的印象卻是多產的作家。他跟師傅黃紹倫每年都出版關於香港華人大家族的書 籍,雖然文筆不如小說作家生動,但資料詳盡,以學者中肯角度重塑當年歷史,為這些華人大家族的第一、二代留下綜合實在的記錄。同時他又要寫學術論文、報章 評論,穿梭古今社會。

碰巧城中大家族遇上內部繼承問題,他的研究更顯重要。今天戰後新興的家族快將步入第三代繼承期,可是 有的家族連第二代都處理不好,常有紛爭。鄭宏泰筆下的華人大家族多已繁衍百年,有着豐富的繼承經驗,究竟當中有甚麼特點值得他人借鏡?如何培育下一代?留 住子女還是分家?大家族都必須要正視。

讀: 《讀書好》
鄭: 鄭宏泰

香港留名

讀: 先恭喜你又有新作品《香港赤子──利銘澤》,是次訪問的地點中文大學利黃瑤璧樓是你工作的地方,利黃瑤璧正正是利銘澤的太太。不過身處中大的人多叫 ELB(Esther Lee Building),雖然近在眼前,卻很少理會背後的歷史。談利氏家族和其他家族,有甚麼意義呢?
鄭: 中大創立跟利氏家族很大關係,利銘澤是行政立法兩局議員,希望推動教育本地化,他是重要人物,配合家族,影響力比另一名重要人物關祖堯還要大。家族內如利 國偉和其他成員,也在校董會影響很大。當時中文教育有很大需要,他跟政府討價還價取得土地,眼光也很好。他過世後,遺下的利希慎基金,每年繼續對中大有貢 獻,又像他的弟弟利榮森對中國文化很有興趣,也有捐助。當然利氏不只中大,港大、其他院校也有捐助,跟整個家族取向有關。

香港雖然不是完全保留了這些家族的檔案,但現有文件確實有延續性,很適合做研究。這些家族在中國走進世界,或世界走進中國之間,有獨特的角色,令到香港由 小漁村變成大都會,作為溝通中外的橋樑。他們繼承中國文化,又受西方教育,掌握兩種語言,明白兩地文化,有兩端人物關係。他們若在大陸生活可能籍籍無名, 香港給了他們機會,在歷史留下不少足跡。

讀:他們是刻意留名嗎?
鄭: 有的。尤其是何東,包括爭取不同勳章、捐錢給慈善組織、參與活動、辦新聞媒體。壽臣山至於周壽臣,就更是明顯了。

讀:何東家族你寫了兩代人,周壽臣是第一代,利家也寫到第二代了,你覺得何時開始想留名呢?
鄭: 第一代已經想了。不過利希慎被暗殺,有些想做的計劃沒做就死了。他在生時已經想做慈善活動,開始建祖屋,希望世世代代也住下去。香港是商業社會,賺了錢後 最能留名的就是慈善,能提升社會地位,不像以前中國要中科舉,做商人就要利用這種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和道德資本(Moral Capital)。

讀:你說他們貫徹中西,跟全世界做生意,為甚麼他們不選擇做中國人?
鄭: 何東和周壽臣根源都在香港,我們近來也證明了利希慎在香港出生。除了何東身為混血兒,利周兩家都有祖籍。利希慎父親從新會到美國掘金,後來感到不適應,又 來了香港,這正顯示那代人已經看到香港位置的好處,英國管治的自由港相對大陸有很多優勢,一有機會社會就充滿活力。

讀:他們已經確認香港是祖家了?不會想回大陸尋根嗎?
鄭: 對,是最早以港為家。以往研究不論香港華人或是海外華人都叫「移民」,有過客心態,賺了錢就寄回鄉,早晚回大陸。我們的取態是這些大家族賺了錢就投資在香 港,建祖屋,紮根於此。上海人1949年來港不會投資地產,因為逃跑時不能帶走,連英國人後來也跑了不少,戰後發跡的地產商多是廣東人。

家族身份

讀: 有電台主持曾經開玩笑,一人自稱「利孝和」,一人自稱「夫人」,拿經常上鏡的利孝和夫人做笑點,因為觀眾很少深究利孝和夫人原名是甚麼。是否進了大家族,連身份都給了家族,不再強調個人呢?
鄭: 古代以至現在家族最着重維繫家名和家聲,宗祠、祖訓的觀念由此而來。利孝和夫人是很有趣的例子,強調了「利孝和」,他是利銘澤同父異母的弟弟,「利孝和夫 人」已經沒有提及利希慎或利銘澤。我們觀察到的是,到了利銘澤一代,兄弟之間已經獨當一面,分管不同業務,利孝和做電視,有兄弟做聯合汽水、利園酒店、利 舞台,有的做專業人士不做家族生意。利孝和早死,利孝和夫人接掌電視業務,她較為放權,因此社會對她認識不多,但她的影響力其實比邵逸夫更大。

讀: 何東家族你寫了兩代人,何東及其家族女子固然值得一寫,其子何世禮也很突出。為甚麼沒有寫第二代的其他人呢?何東自己的兄弟呢?
鄭: 他們家族各人都獨當一面,只是資料的問題。何世禮當過兵,有很多記錄。何世禮其中一位姐姐何艾齡跟林則徐玄外孫結婚,是教育心理學博士,對香港教育有很大 貢獻,但她寫過自傳,我們就不寫了。另一名姐姐有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最後選擇單身,她在抗戰時到前線救人,也很傳奇,只是資料不足成書,尤其是他們都過 世了。何東的兄弟很多是商人,找資料也不容易。

讀:第三代又如何呢?他們都到人生的晚年了。
鄭:何東有些投資是很失敗的,共產黨上台大陸的投資就沒了。投資在兒子何世禮,他又跑到台 灣跟隨國民黨,也是失敗。1997年後,他們政治立場不同,選擇了撤退,第三代多不在香港發展。何鴻燊是何東兄弟何福的後人,何東私生子何佐芝也創辦了商 業電台,即使淡出了低調了,家族還是有一定影響力,就像何東花園仍然價值不非。周壽臣家族較特別,因是官家,退隱得較快。而何氏跟利氏的共同點是,第一代 都生很多子女,第二代生得少,所以家族成員數量收縮得快,很難再有以往大家族個個獨當一面的情況。自富商綁架案起,他們也怕出名。

讀:即是三代後大家族就瓦解了?
鄭: 雖然孫兒很難比爺爺有更大成就,但財富基礎還在的。但若不是實際參與政治的,自然不出名。何東的外孫羅德丞即使多優秀,也沒有何東般的魅力。只是參與政治,可以增加「是非」,增加影響力。

讀:大家族第二代很多時通婚,除了何氏利氏,還有李佩材、周永泰、羅文錦、簡東浦、傅老榕、馮平山等家族,你認為他們形成了怎樣的群體?
鄭: 早期何東家族通婚是迫不得已的。社會不接受混血兒,純種華人不願意,純種歐洲人也不願意,他們偏向與混血兒通婚。他們懂中英文,生意越做越大,非常成功。以後社會開放,反而減少了本地的通婚,多向外嫁娶,走向歐洲。

純種華人的婚姻,強調門當戶對,簡家、馮家、李家一起辦東亞銀行,小孩一齊玩,長大了自然結婚,親上加親,強化股權。也有人才互補的考慮,何東很多女兒,一個嫁醫生,一個嫁律師,一個嫁工程師,提高專業性。西方也有這種關係,增加互信。但是大家族當中也有矛盾衝突的。

讀:港英治下,這群人不完全是中國人,又不可加入英國人的俱樂部。他們會產生自己的文化嗎?
鄭: 澳門的土生葡人容許雜婚,共融性較強,連基本法都要保護。香港則沒有,排拒外來種群,他們難有自己的文化,只能靠邊站,一是走向歐洲,一是走向中國,沒有 中間地帶成自己種群。就算留在香港,其實也是選擇了中國。何世禮去台灣是獨特例子,堅持自己姓何(Ho Shai Lai),兒子何鴻毅也是。何東很多子女把何東(Hotung)作為姓氏,何世儉那邊,全部叫Hotung,選擇做歐洲人。

讀:但不是與何東自己意思有矛盾嗎?你的書中寫何東堅持自己是中國人。利家更加是選擇中國。
鄭: 利家有血脈關係就當然了。混血兒的身份是搖擺的,何東外貌是歐洲人,但衣着行禮按中國習俗,一絲不苟。可是他死時,臨終受洗,又葬在基督教香港墳場,墳上 有十字架。他爭取了華人的墳場,自己卻不用。他們行歐洲人習俗比歐洲人更歐洲人,行中國人習俗比中國人更中國人,比如他們堅持拜年不可用粉紅色利是封,很 執着,因為若做得不好就兩邊不討好。

讀:跟利益選擇有關係嗎?
鄭: 當然,選擇做華人就可以做華人領袖,做買辦跟歐洲人談判。利家的選擇截然不同,偏向中國,跟共產黨有對話,不過利孝和卻成為國民黨的駐聯合國代表。不知道 他們是刻意還是甚麼,總有政治上的分工。就像李國寶去幫唐英年,李國章就去幫梁振英,李國能成為曾蔭權委任的法官,李志喜就參與公民黨。家族人才多,就會 在社會多方面參與。

大家族成功與繼承

讀:你認為大家族的世界觀是怎樣的?
鄭: 跟一般人不同。這些家族很國際化,讀書都在不同地方,不同專科,其實並不是自由選擇的,有父母參與。生意也很國際化,比如何東一半時間在香港,一半時間在全世界生活,是特別的族群。

讀:那不是跟本地人的生活不太相干嗎?活像一群貴族。
鄭: 也是的。這代人很少有本地情懷,不及父輩祖輩,不再有打拼的想法。當然仍有慈善,但不是捐助學校、老人院,多是文化藝術,強調品味。

讀:他們成功的原因是甚麼?
鄭: 近來有大家族企業出事,就不斷有記者問我。我覺得華人社會在繼承跟歐洲和日本都不同,如日本重視家名千秋萬世,不重視血脈,華人就重視「分」的概念,百子 千孫,開枝散葉,重視血脈。你不能不分給其中一個子女,社會也會有意見,會做些動作搶回自己的資產;日本就由長子繼承,其他的請自己打拼。

這跟華人歷史有關,得罪皇帝要誅九族,散了出去,還有人繼後。所以繼承企業,若兄弟能在一起就最好,不能的,分了資產出去就算了,靠經濟動力和競爭的心 態,也許分家後,他日比本家更成功,和本身的企業也可以合作。內部衝突解決不了,應該鼓勵散出去。人說富不過三代,其實是散了開去,不再是一個大企業。

讀: 出事是積錯難返嗎?人生六十多年都在家族企業中,習慣了就走不出去。
鄭: 我們中國文化基因是要分的,若然父輩決定了,希望兄弟合作,到危機發生時,根本無法阻止。就像老婆跟奶奶無法相處,分開不就好了?感情還會更好。要分,也要公平地分。李嘉誠、鄭裕彤家族的後人也分開了。

讀: 如果有第二代家族成員想要西式的信託基金(Trust Fund),不要家族生意,只求每月「出糧」,這又如何?
鄭: 這是大趨勢。在中國,很多富二代對家族生意沒興趣,對生育沒興趣,做「二世祖」好了,公司上市後把股權賣走。尤其是有些生意與官有關,官商關係很難繼承。 但是華人家族始終有種情意結,不想父母的江山拱手讓人,很怕管理人吞掉自己的資產,就像國美電器的案例一樣。要問的是:子女要求,父母接受嗎?叔伯接受 嗎?

讀:新興華人大家族到第三代開始出問題,那為甚麼舊的大家族成功避免內部危機,例如不會見到利氏家族爭產呢?
鄭: 以前大家對分的概念很熟悉,「樹大分枝,鳥大離巢」是慣用語,家大必分。另外家產很多時在父親未過世前已經分好了,不會到死前才分,一言九鼎。還可以依靠叔公、大伯來坐鎮,可以調解。用西方的遺囑概念分得不好,隨時走後亂七八糟。

發掘歷史

讀:你的書的書腰上都有幾句簡短的說話,如何東是「聚合華洋,身份多重,遊走政商,家世顯赫」,利希慎就相對較有爭議,這是你給他們的評語嗎?
鄭: 對,是他們人生的總結。以前三聯的經理李安小姐去了日本考察,覺得日本的書籍很美,因此參考過來,第一本有書腰的是《香港股史》。後來我認為這很不錯,把書的精華濃縮了出來,吸引讀者。

讀:不怕會令讀者先入為主嗎?
鄭: 也會的。所以我寫時抓破頭皮,花了數天,修改過無數次。

讀:你研究的對象都是既定時代發跡的大家族,那時的歷史資料相當詳盡,你對他們的評價會否受到既定史觀的影響?又會否發掘了歷史沒有記錄的東西,從而推翻了既定看法?
鄭: 兩邊都有。就如何世禮,確是有既有史觀的,我們都知道他的一生大概是怎樣,但是我們找到何世禮身邊的記錄檔案,就能看得更加深入。以前我們不太明白,為甚 麼共產黨都打到廈門了,跟台灣一海之隔,就不打下去了?我們也知道,美國根本不支持台灣,對蔣介石印象很差,打算放棄台灣。讀大學的時候,我研究何世禮這 個人,發現他與此事有關。

讀:為甚麼呢?
鄭: 檔案中顯示何世禮當時住在日本,是國民黨在日本的代表團的團長。為甚麼會派他駐日本呢?因為何東家族,尤其是何甘棠,跟日本的關係很深。此外,何世禮曾在 美國的軍校受訓,精於英文,當時駐日的美軍有不少是何世禮讀軍校的同學,他在日本有一定私人關係。在那個關鍵時刻,蔣介石重視他,就讓他去日本。其實當時 國民黨人有很多曾到美國留學,但多是學習學術知識,少有軍方關係,何世禮就可以安排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Douglas McArthur)突然去訪問台灣,還要是在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已宣布放棄台灣的時刻,麥克阿瑟是公然反抗了杜魯門的政策。你可以想像,聯盟軍駐日本的首領未得到美國總統同意,私下訪問台灣一天,必有人 脈關係帶動。麥克阿瑟與杜魯門互有不滿,但麥克阿瑟已經講了「美軍第七艦隊會保護台灣」,成了既定事實,令蔣介石得了很大支持。韓戰爆發,更是確定此事。

這就是做歷史研究時,我們可以理解到為甚麼該倒下的台灣沒有倒下,關鍵時刻還給何世禮扭轉了。我覺得何世禮應記一功。

歷史研究的寫作

讀:你是讀社會學出身的,學術界常說歷史與社會學的觀點是不同的,歷史是看一件件不同的獨立事件,如何接駁起來,社會學則是想找出社會的底層規律,能套用於所有社會。你這些著作都可說是歷史作品,當中有多少社會學的痕跡呢?
鄭: 過往我們研究當代社會學(Contemporary Sociology),我們覺得當代社會轉變得很快,不同時間的社會有很多經驗我們是不知道的,值得研究。而社會學在西方興起,時間不算長,研究當代就更 少,尤其是家庭這方面。家庭在社會學中是一個重要的範圍,無論是制度甚至是社會結構,都是受歷史、文化、價值影響,生多少子女,世代間的權力間距 (Power Distance),夫婦父子間的關係,把這些社會學的概念放在歷史中研究,就會清晰得多。同樣,政治的發展也需要社會學的概念,才會明白香港這個社會為 甚麼演變得這麼快,為甚麼會這麼國際化,為甚麼香港五、六十年代有暴動,不同暴動又有甚麼政治角力。這樣,前因後果才會顯出來,看問題更深入。我讀社會學 時人們常說移民心態,這個概念於我很薄弱,做了研究才更濃厚,明白認祖歸宗,鄉土是最重要的核心,出外的男人總要回鄉,連屍首都要回去,是延續了社會學家 楊慶堃的研究。做研究就好像讀書,越寫越學得多。讀社會學也要讀歷史,相輔相成,像呂大樂也是讀歷史學出身的,我的師傅黃紹倫也看很多歷史。讀過社會學, 就會更能從社會角度學歷史,我中學時不明白典章制度,讀過社會學就明白制度的重要,崩潰了會怎樣。

讀:你最初出版的是《香港華人家族企業個案研究》,其後出版了《香港身份證透視》、《香港米業史》、《香港股史》,才回到華人家族的研究上,為甚麼中途會夾雜了幾本不同方面的歷史著作呢?
鄭: 這個有點插曲。當時我在寫博士論文,找了很多資料,如發覺原來米業也曾經爆發暴動,結果很多都放不進去。另一個層面是,當時我在中大做社會指標研究,訪問 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看了資料後我總是無法認同如吳俊雄等學者的解釋,他的看法是港人身份認同基於香港獨特的文化,又富裕,但是有特色就能成為身份嗎?不 能。我唯一的問題是,難道美國富裕,我們就認同美國了?我看香港歷史,發現原來1949年後香港才發身份證。香港是移民社會,為甚麼要發身份證?後來研究 1972年才正式有永久居民身份,沒有永久居民身份,就沒有香港人,不會享受這身份的優越。文化研究沒有紮實的基礎解釋身份,不論是北京或是廣州,有七成 是外地人,他們怎會認同當地文化?有身份的利益,才會認同。後來有空了,就可以把資料寫成書,而且用中文寫作也更快。然後才再繼續寫華人家族。

讀:你的寫作速度很快,每半年至一年就有新作品。歷史學家可能要花上幾十年研究一個人,如Ezra Vogel寫鄧小平寫到去年才出版,為甚麼你們卻有這樣的速度?
鄭: 我是專職研究的,醉心這題材,也有助手幫忙找資料。當然我算是寫得快的,寫報章評論文章坐下去一兩小時就好了。更重要的是,基於我博士論文的經驗,有很好的背景,基礎研究造就了基本功。很多資料早已準備好了,只是我們沒有去看。

讀:談及香港家族傳承,有一本很著名的Asian Godfathers,你認為你跟該書作者寫作手法有甚麼差異?
鄭: 那是記者的寫法,我未必認同。他有比較多個人主觀評論,我們基於實際資料,而且研究對象的家族多有社會影響力,尤其是利希慎家族早年的鴉片買賣,要相當小心。婦女遺囑一書也是全基於手上的大量資料,他的多是個人分析。

讀:你說過盡可能不和研究的人接觸,也不用他們後代的說法,但是利銘澤一書你就大量使用了他的女兒的說話,為甚麼呢?
鄭: 我沒有接觸她,我們是借她的口述歷史跟檔案參照,因為我們認為她的說法有些是有問題的,我們必須澄清,符合現實的討論。

為家族尋根

讀:你的研究主要是百多年前的人,現今新興的家族還未到第三代,你認為你的研究對這些家族以至社會有甚麼啟示?
鄭: 其實不只是香港,中國大陸很關心這個議題,每年有兩至三次請我北上去講解,有時太多了我也不能去。大陸八十年代開放改革至今,已經進入繼承的高峰期,想取 香港的經,如何鼓勵子女繼承,如何繼承得好一點,我一直跟不同媒體談這些事。我覺得我的研究是對大陸有一定貢獻的,我想說繼承有三種資本,一種是經濟資本 (Economic Capital),一種是人才資本(Human Capital),一種是社會及政治資本(Social and Political Capital)。

第一種是絕對不難的,把錢轉移就好了。第二種的人才資本在華人社會是很重視的,比如教育。另一面向是領導能力的訓練,個別家族會培訓,但領導能力需要經困 難、危機磨練出來,過往在香港社會很普遍,父輩會要令子女由低做起,雖然時間不會長,然後讓他做經理,十多二十年後才做總經理,再做主席。鄭家純就是如 此。領導接班時間很長。

第三種是指人脈網絡,跟股東、社會、政治領袖的關係,這些需要父親在世時就帶子女進入圈子,參與東華三院及保良局等慈善組織,對生意有幫助。我們發現,香 港及中國都重視第一種及第二種,但是第三種很需要強化,所以我去演講時都鼓勵他們的子女多點見世面,熟悉社會,結識決策時需要的人脈關係。

另一個觀察是,透過這些傳記式作品,大家族的後代就能了解家族的情況,對家族的和諧,尋根的意味,維持家族的延續性很有幫助。現時大家族的第三、四代都對 第一代不太認識,當初有多困難毫不了解,看完書後可以加強家族的向心力。因此透過傳記尋祖,是應該鼓勵的,可以鞏固他們的身份認同。

讀:好像為這些大家族做了善事一樣。
鄭: 對,這些大家族其實很少談及過往的事,關係疏遠,有這些書就可以加強溝通。新興的家族可能就要十多二十年後,到他們的第三代希望了解第一代的故事時,才再寫了。美國有些投資銀行為大家族寫歷史,找到祖父的出世紙或是發跡的債券,希望感動他們投資,也許是有關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068

中國式繼承:子女如何分家? 張永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dq6.html

40後、50後富人往往擁有多名子女,如何傳承是個難題。有富人將股權集中傳予一個後代,更多人則選擇傳統模式,由子女平分股權。由此帶來的問題是股權分散,可能導致未來的控制權爭奪戰。富人分家,究竟怎麼分?是讓第二代分家單干,還是試行家族信託?

  由於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生於上世紀60年代之後的企業家在傳承中一般不需要面對選擇題,但對於年齡更大的富人,如何向多個子女分配家產,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

 

  山西首富的傳承隱患 

  在2013「新財富500富人榜」中以82億元家產排名第111位的山西首富姚巨貨家族,第三代已經上位。

  在姚巨貨長子姚俊良的帶領下,其家族企業美錦能源集團已成中國最大的商品焦炭生產企業,並於2004年收購天宇電氣(000723),2007年完成借殼上市。姚俊良之子、1974年出生的姚錦龍,本科畢業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之後在任斯里爾理工大學獲得金融學碩士,回國後進入家族企業鍛鍊,目前已擔任美錦能源(000723)董事長、總經理,成為家族第三代掌門人。此前,其兄長姚錦城也曾擔任過美錦能源總經理一職。

中国式继承:子女如何分家?

  不過,姚錦龍雖獲得上市公司管理權,但仍未持有上市公司或者控股集團任何股份,只是每年從公司獲得90萬元的報酬。美錦能源集團由姚巨貨及其6名子女姚俊良、姚俊傑、姚俊花、姚三俊、姚四俊、姚俊卿控股。姚俊良為集團董事長,佔股比例最大,但也僅持有美錦能源集團25%的股份,另外6人各自握有集團12.5%的股份(附圖)。雖然姚氏家族的傳承正朝著理想的方向發展,但家族成員所持股權平均且分散仍為一大隱患。

  中國式繼承:子女平分股權

 

  其實,姚氏家族提供了中國式家族企業股權傳承的一個典型模式,即家族成員平均分享公司股權,某一位貢獻較大者或許持股比例更高,但總體特徵是「平均」和「分散」。這與中國歷代傳承中嫡長子繼承世襲爵位、宗室身份,而財產則由諸子均分,乃至私生子也能分得半份財產的傳統一脈相承,因此成為諸多富人的選擇(附表)。森馬集團的邱光和,由於育有一對雙胞胎子女邱堅強和邱豔芳,便是如此。歐洲慣行的長子繼承製,則與此迥然不同。

  當然,富人中也有例外,有人選擇傳長、傳賢,而非均分家業。碧桂園(02007.HK)的楊國強因長女患病,暫時將家族股權集中於二女楊惠妍一身,除此之外,大中華地產控股(00021.HK)的主要持股人既非其創始人黃世再,也非其子黃大衛,而是其女黃文稀,她的持股比例超過40%。

  平均分配家產帶來的問題就是家族企業股權分散,由此會為家族企業的後續治理留下歷史問題。在家長權威猶存、家族成員利益一致感情好的時候,這種分散的股權結構不會顯示出弊端,一旦家族成員經營理念發生分歧,或是感情失和,就很可能出現兄弟姐妹爭奪控制權的情況,嚴重者甚至會阻滯公司發展。發生在香港新鴻基地產郭炳湘兄弟、韓國三星集團李健熙兄弟之間的爭產案,都是隨時間而發酵的產物。

  那麼,富人分家,怎麼分?

 

  分家單干:一山不容數虎的解決方案

  要擺平傳承中家族成員各有其志乃至爭產內鬥的問題,徹底分家是一種慣用的解決方式。在德國,阿迪達斯(Adidas)、彪馬(Puma)以及泳裝品牌阿瑞娜(Arena)即由達斯勒家族在第二代因衝突分家後衍生。在印度,信實工業集團的第二代穆克什·安巴尼、安尼爾·安巴尼兄弟,同樣在分家後各自拓展了自己的商業王國。

  在中國,由於傳承剛剛開始,我們還難以在家族企業第二代中觀察到這樣的故事,不過,許多聯手創業的第一代兄弟富人為我們提供了類似的案例:黃俊欽、黃光裕兄弟分別發展新恆基集團、國美電器(00493.HK);張桂平、張近東兄弟各自組建蘇寧環球(000718)、蘇寧云商(002024);黃世再、黃茂如兄弟分頭執掌大中華國際、茂業百貨(00848.HK)等,都是在挖掘第一桶金後就分了家。

  劉永言、劉永行、陳育新(劉永美)和劉永好四兄弟創建的新希望集團,從單一的飼料產業逐步向上下游延伸,並橫跨重化工、地產和金融等行業,也與兄弟間的兩次分家密不可分。

  新希望發展之初,秉持共同管理的原則,老大劉永言任董事局主席,老二劉永行擔任董事長,老三陳育新任總經理,老四劉永好任總裁,大家都是一把手。1992年,由於在發展方向上誰也說服不了誰,劉家四兄弟決定以行業為界限分開發展:作為「電子迷」的劉永言向高科技領域進軍;認為應該穩固現有飼料業務的陳育新則管理現有資產;持有同樣理念,均認為應該去各地發展分公司的劉永好和劉永行則到各地建飼料廠。希望集團的冠名權和商標作為無形資產,仍為大家共有。創業時期的老家底新津飼料廠和科研所則由陳育新掌管,四兄弟產權均分,各佔25%股份。

  1995年,在全國市場打拚的劉永行認為,自己與四弟劉永好重複操作的工作很多,發展思路也不盡相同,與其浪費頭腦,不如各人一塊地,分頭布點,搶奪發展機會。於是,二人又以地域為維度進行了第二次分家。根據「資產基本平分」的原則,二人將各地的26家分公司以長江為界限一分為二,劉永行得到了東北區域,劉永好則將西南區域收入囊中。

  通過兩次分家,劉氏兄弟解決了家族企業內部權責不清晰的問題,不僅讓各自的才幹和創造力、積極性得以解放,帶領企業進入了快車道,在分家中也實現了「好聚好散」,沒有影響兄弟感情。

 

  家族信託:綁定利益,但內鬥難免

 

  眾多案例顯示,當一山不容二虎乃至數虎時,讓他們各自另立山頭是最好的辦法。不過,分家單干適用於業務多元化的家族企業,尤其子女都是比較能幹的「虎子」時,這種方式可以讓他們劃分勢力範圍各自打拚。而當家族產業比較單一時,分家勢必導致企業實力下滑,很多創始人也不願意看到自己一力打下的江山因被拆分而削弱。此時,為避免單純股權分割可能導致的控制權爭奪,保證家族成員利益均衡,且家族長久持有企業控制權,家族信託被看作一種可行的方式。一方面它可以保障後代的生活,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集中股權,將家族利益統一起來,避免繼承人因財產分割問題引起紛爭,並維護家族企業的政商關係等特殊資產。

中国式继承:子女如何分家?

  不過,家族信託及類似方式在傳承中並非萬全之策。香港的新鴻基地產(00016.HK)創始人郭得勝生前就選擇了這種方式。他成立了一隻信託基金,持有家族擁有的股份,且規定股份不能拆散分家,各家族成員只能作為信託的受益人。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綁定三子利益,確保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不過,這未能阻止兄弟爭端。媒體報導指出,由於任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的郭炳湘扶持紅顏知己唐錦馨擴張勢力,甚至排斥元老,遭到兩個弟弟郭炳聯、郭炳江的詬病,也逐漸失去其母鄺肖卿的支持;同時,郭炳湘提出加強在內地的投資,未能得到兄弟支持。由於信託條款限制,三兄弟難以通過股權轉讓、分家解決紛爭,最終為了爭奪控制權而鬧上法庭,新鴻基股價也大幅下挫,最後郭母出面制止爭端,暫停了郭炳湘在公司的職務,事件才暫告停歇。

  無獨有偶,另一香江巨富霍英東家族也出現了相似的情形。

  在內地,也有不少富豪選擇以家族信託來鎖定家族成員的股權收益。通過家族信託來控股主要集團的有中國動向(03818.HK)陳義紅、金鷹商貿(03308.HK)王恆、正通汽車(01728.HK)王木清、波司登(03998.HK)高德康、雅居樂地產(03383.HK)陳卓林兄弟等。

  雅居樂集團原本由陳氏兄弟分別持股,老三陳卓林和老五陳卓賢為集團主席及副主席;老大陳卓雄、老二陳卓喜和老四陳卓南三人為執行董事和高級副總裁;陳卓林夫人陸倩芳為聯席總裁。為完成2005年12月赴香港上市的目標,陳氏家族將集團業務進行了重組,並將分散的家族股權集中後注入TopCoast InvestmentLimited,以其作為陳氏家族信託的受託人,陳氏兄弟及陸倩芳為其受益人。根據雅居樂地產(03383.HK)2012年年報,TopCoast作為其控股股東,仍擁有63.21%的股權,能直接參與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的決策。

  2012年,陳卓林因非禮年輕女秘書一案被起訴,雖然其2013年3月被控方撤銷非禮控罪,改為簽保2000元、守行為一年,但雅居樂地產品牌已受影響。未來,在向第二代的傳承中,維繫陳氏家族利益的家族信託機制會否如新鴻基地產一樣失靈?

  受到傳統文化影響的中國富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們可以同心協力,共同將家族企業發揚光大,可是,結局往往事與願違。眾多事實證明,兄弟齊心並不是保證家族事業長青的萬靈丹,當子女個個是虎子鳳雛時,分家是更好的解決方式,可以為他們各圈一地,放虎歸山。但當家族產業單一時,分家可能削弱實力,此時,可以引入家族信託,將子女共同列為受益人,分享各自的利益,又維持家族控制權,但必須界定清晰的權責範圍,以減少糾紛,讓兄弟感情和公司利益得以維護。不過,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股權傳承模式,一時的安排並不能確保後世永無內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68

品火鳯(46):徐州繼承/操盤百姓(第12冊第97回)

來源: http://notcomment.com/wp/?p=28461

「一場對徐州的爭奪戰,早就暗地裏展開」,怎樣早法?就是陶謙死前四個月。

話說陳宮投靠呂布之前,去找曹豹商議:

 

第十二冊,第九十七回 粗中帶細

繼承者00

繼承者01

 

漢獻帝尚在,名義上州牧只是地方官員,可是當時的漢朝已名存實亡,諸候早將州牧當作私產。
只有私產,才說得上轉讓和繼承,陶謙的管理權雖然名義上是朝廷任命,但實際上已與私產無異。
東漢之前,劉秀爭天下也是如此,秦亡時六國復國亦是如此,就算是後世的軍閥割據都是。

 

繼承者02

 

陳宮的想法是,如果陶謙一死,曹操就可以吞併徐州,不如讓予呂布,等曹呂二人相爭。
後來曹豹之女嫁予呂布,說穿了是聯親攀附,就正如後來糜竺之妹,嫁予劉備作糜夫人。
算盤人人都打得,其他人都有自己的算盤:

 

繼承者03

繼承者04

 

如果真心為徐州百姓著想,徐州交予誰都無所謂,甚至後來交給曹操又如何?
百姓,只不過是被人操盤,和平時抽重稅,動亂時就性命不保。
香港人,也是被人操盤,當然,爭奪者是不會承認的!

 

作者網誌:http://blog.tokuhon.org

573 total views, 9 views toda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863

沃爾瑪繼承人——全球最強白富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30

CHRISTY-RUTH-WALTON-SON-702x336

隨著沃爾瑪股價創下歷史新高,世界女首富Christy Walton的財富突破400億美元大關,這讓她成為世界上第九大富翁,身價408億美元。

2005年,Walton丈夫John的私人飛機不幸墜毀,65歲的Walton繼承了大量沃爾瑪股票。(John Walton的父親Sam Walton為沃爾瑪創始人)

據彭博新聞社的數據,她是目前世界上第九大富翁,身價408億美元。

高凈值客戶理財公司myCFO LLC的董事總經理Kristi Hanson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這是一個巨大的數額。她是Walton王朝的一部分。

Walton的家庭還包括其丈夫的兄弟姐妹Rob、Jim和Alice Walton。Walton家族的財富高達1500億美元。周四,沃爾瑪財報好於分析師預期,沃爾瑪股價上漲4.72%,當天收盤於82.94。

Walton的財富包括2500萬股First Solar Inc的股票。First Solar Inc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太陽能面板制造商。今年以來,First Solar的股價下跌了13%。

下圖為Walton位於美國懷俄明州的住所。

QQ圖片20141114194254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13

韓國擬立法懲罰行為不當的“繼承者們”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6713.html

韓國擬立法懲罰行為不當的“繼承者們”

一財網 盛媛 2015-02-16 13:03:00

“堅果門”在韓國引發的眾怒令韓國議員建議立法懲罰那些行為不當的“繼承者們”。

“堅果門”在韓國引發的眾怒令韓國議員建議立法懲罰那些行為不當的“繼承者們”。

本月提交給韓國國民議會的一份議案正式被定名為“大企業倫理管理特別法”,但也被稱為“趙顯娥法”。該法案建議,韓國財閥家庭成員一旦被判刑,至少5年內禁止該成員繼續在自家公司工作。

趙顯娥,大韓航空董事長趙亮鎬長女 圖片來自網絡

嚴格

趙顯娥是近來被韓國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堅果門”事件女主角,現年40歲,是大韓航空董事長趙亮鎬的長女。

去年12月5日,身為大韓航空分管客艙服務副總裁的趙顯娥搭乘自家公司的客機頭等艙,從美國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飛往韓國,在飛機離開登機門滑行途中,一名乘務員為趙顯娥遞上了整袋堅果。這惹怒了趙顯娥,因為按照頭等艙服務規定,堅果應該放在盤子中。趙顯娥態度囂張,甚至命令飛機返回登機口,勒令乘務長樸昌鎮離機,致使航班延誤。

“堅果門”令韓國民眾震驚,掀起巨大的譴責浪潮,尤其是對“繼承者們”的指責一浪高過一浪。

趙顯娥受到了包括非法變更客機航路、暴力威脅航空安全、恐嚇以及妨礙公務等多項指控,12月被判處一年監禁。有法律專家認為這是很重的判決。

在早先的有些案件中,韓國一些財閥家庭成員在觸犯法律後被高調赦免,免於牢獄之災,然而最近被定罪的財閥高管越來越難以避免被判刑並監禁。

去年2月,韓國最高法院對涉嫌挪用數百億韓元公款的SK集團會長崔泰源維持二審判決,判其4年有期徒刑。他涉嫌將SK集團子公司出資的465億韓元騙到國外用於投資期權,在一審被判處4年有期徒刑,被當庭羈押,二審維持原判。其弟SK副會長崔再源則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6個月。

而在2007年,韓國現代汽車集團掌門人鄭夢九因挪用公款等罪名被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判處有期徒刑3年,不過首爾高等法院在重申判決中判處其有期徒刑3年,緩刑5年,並進行300小時社會服務,得以了結。

憤怒

“我希望最近趙顯娥的案子創造了正確的環境,達成共識。”前述法案發起者、韓國執政黨新國家黨議員金永南說,有人呼籲采取系統工具監督財閥家庭成員的不當行為,阻止他們僅因為親屬的身份就能參與企業管理。目前尚不清楚該提案能否在議會通過,當前韓國國民議會由親商的新國家黨控制。

韓國財閥遊說集團韓國實業公司聯盟負責人申素勛認為提高企業透明度和道德標準是積極的,但議案似乎是將企業作為了公眾利益團體。“似乎就像通過讓公眾參與來監督企業。”他說,“這看似過分了。”

據韓國新聞基金會最近的一項調查,有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認為那些地位特殊的人行為不當在韓國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而頂級財閥家族最可能要對此負責。在“堅果門”發生前,韓國電視劇中就常出現辦公室中上級對員工頤指氣使、缺乏尊重的劇情,而韓國觀眾對此也已經習以為常。

有韓國公民組織稱,收入不平衡逐漸加劇了這種情況,近年來政府政策旨持續幫助財閥集團加強經濟地位。“不一致的政策在令財閥受益的同時,普通人失去了工作。”該組織稱,“人們越來越憤怒。”根據韓國企業經營評估機構ceoscore去年9月的數據,韓國10大財閥資產5年增長超過50%,達到約1240萬億韓元。而“堅果門”女主角趙氏家族資產達36.8萬億韓元。

編輯:仇芳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4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