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銜命打造國泰金控證券新版圖 朱士廷:現在買台灣的券商太貴了!

2011-6-20  TWM




累積近二十年期貨業打滾的經歷,同時擁有業界與交易所經驗的朱士廷,市場傳聞銜命而來,要為國泰金控打造拼圖的重要一角——證券版圖,近期之內,有可能達陣嗎?

撰文‧林筱庭

今年五月,在市場一片驚訝聲中,前交易所副總朱士廷宣告落腳國泰金控,擔任國泰證券董事長;但驚訝聲還沒停歇,才一個月的時間,市場傳聞滿天飛:國泰金對群益證、統一證頻頻示意的消息,已讓股票先行飛奔漲停。朱士廷的董座椅還沒坐熱,已經四處物色起好標的了。

銜命衝刺

成功推動台灣權證市場

事實上,在期貨業打滾快二十年,接著轉入主管機關擔任期貨交易所、證券交易所副總的朱士廷,無論在業界或公部門,從來不改他積極做事的態度,只要事情對了,銜命努力往前衝的個性,和一般人對﹁官老爺﹂的既定形象,顯得很不一樣。

不高的體型、像小鋼炮一樣圓嘟嘟的身材,讓人見過就很難忘記。但他讓外界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體型,而是成功推動了台灣的權證和存託憑證(TDR)市場。自他 二○○七年上任證交所副總以來,上市標的權證累積發行從二七○八檔,增加到○八年的三七○○餘檔,○九年再增至六千餘檔,而去年則首度破萬檔,達一○○四 三檔,每年都以驚人幅度成長。

又例如,推動外國企業來台第二上市,即台灣存託憑證,朱士廷笑說:「TDR過去十年沒做起來,這十年只有四檔,我走的時候有二十六檔,你說是不是我做起來 的,我不敢說,只能說是天時、地利、人和。」近幾年,積極為台灣的證券市場奔走,有﹁點子王﹂稱號,但也為自己招來兩極評價,不過其實多數的業者提到他, 都是感念在心,市場都知道,沒有朱士廷,TDR可能還在原地踏步。

但這回場景轉換到國泰金控走廊上,這種「疾走」性格,要充分融入向來以保守穩健著稱的國泰金文化,會不會水土不服?「老實說,我要來之前,很多朋友已經跟 我提醒過了」,但朱士廷只說,「當時無論蔡董(國泰金董事長蔡宏圖)或李總(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找我時的談話,等我真正踏進來之後,他們還是說一樣的 話,我覺得這樣就對了,認真做事就沒有融入的問題。」

轉彎達陣

以中國市場擴大市占率

正式上任才一個多月,市場已經分別傳出國泰金對尚未加入金控的「單身券商」頻頻示好,包括群益證、統一證,同一時間,向來謹言慎行的蔡宏圖也公開表示: 「國泰證券要擴大市占率。」一席話,更讓外界相信,蔡宏圖找來朱士廷,就是衝著購併而來,要借重朱士廷的談判能力,與廣大的人脈,幫國泰金物色個漂亮的新 娘。

但一位不願具名的外資金融分析師分析,自從元大一口氣以一.七三倍的股價淨值比,買下寶來證之後,一下子就墊高了所有證券股的身價,「後面排隊出售的券 商,只會比一.七三高。」以此類推,淨值將近三百億元的群益證,﹁要價﹂至少五百億元起跳,統一證也要將近四百億元,﹁太貴了!﹂朱士廷搖搖頭說,「此時 絕對不是買貨的好時機,如果拿這些錢去開拓中國市場,可以追求自我成長,也符合蔡董所謂的『擴大市占率』啊。」國泰證在券商中排名第二十五名,經紀市占率 僅○.七%,但最大的特色,就是有個「富爸爸」國泰金。近幾年,國壽在大陸頗有斬獲,目前已有七家分公司、三十三個營銷據點,是台灣金融業在中國人脈最 廣、深耕最久的金控公司,朱士廷自然不會不懂這個道理,因此儘管在台灣排名落後,但他說,未來決戰點將會在中國。

「台灣只有三萬多平方公里,你在台灣做三千億元,在那邊可能是一個省的業務量而已,相較之下,台灣排名就一點也不重要。」朱士廷覺得,中國證券界很多業務的手法、創意,跟台灣還是有段距離,台灣的優勢就在於多元、創意,處理問題比中國靈活。

「未來如何在中國市場占有地位,回過頭來就會影響你在台灣的地位。」朱士廷說,只要大老闆蔡宏圖全力支持,加上整個國泰集團龐大的資源,要拚到一個「有意義的市占」指日可待。

轉入民間

小鋼炮能否繼續發威?

今年才四十六歲的朱士廷,在證券業其實還屬於「年輕一輩」,但豐富完整的資歷,讓他既有老成的性格,又有年輕人的衝勁。尤其談起整整七年交易所的歷練, 「在期交所、證交所打滾七年下來,如同在少林寺磨練。」朱士廷說,當初走進交易所,渾身是勁,是個遇到困難只想拚命剷除,結果搞得自己頭破血流的「毛頭小 子」,如今性格慢慢磨圓,知道如何繞個彎,回過頭再慢慢想法子達成目標。

「我永遠記得,進期交所第一天開會就開了整整兩小時,當時我就舉手說:『報告長官,我們已經開了兩個小時了,請問你的結論到底是什麼?』」朱士廷笑著說,現在回過頭來看,自己實在莽撞,難怪當時每個人都像是看到外星人一樣看著他。

七年過去,小鋼炮也許圓融了些,但辦事衝勁依舊,也給台灣的交易所帶出不一樣的文化。但這回他衝進台灣第一大金控,要衝撞出如何不同的火花,外界都在看。

朱士廷

出生:1965年

現職:國泰綜合證券董事長經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兼發言人 期貨交易所副總經理

中信期貨董事長

學歷:台大商學院研究所EMBA

東吳大學國貿系

「點子王」名不虛傳

期交所期間:

‧推動期貨人才精英班

‧獎勵碩士、博士生撰寫期貨相關論文,分別獎勵10萬元、30萬元

證交所期間:

‧推動台灣存託憑證,從2008年只有4檔增至今年已有26檔‧上市標的權證發行從2007年僅2708檔至去年底已增至10043檔‧推動首檔ETF和香港相互掛牌,並引進4檔香港ETF於台灣掛牌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01

LED太貴沒補貼 蔡力行調侃綠能政策

2011-8-15  TWM




台積電新事業總經理蔡力行日前出席由經濟部主辦的「二○一一國際能源前瞻論壇」,與主持論壇的經濟部長施顏祥有一段幽默的對話與交鋒,讓台下觀眾都發出會心一笑。

蔡力行說,目前LED(發光二極體)價格還是很貴,一個LED燈泡要賣到六十美元,這種價位還是讓很多人買不下手。未來太陽能及LED的價格一定要大幅下降,才能讓綠能產業更普及、更蓬勃發展。

講 到這裡,施顏祥先嘉許台積電,過去台積電在半導體的技術研發及降低成本擁有優勢,讓台灣成為全球半導體重鎮,跨入綠能產業後,一定也能夠快速降低成本。接 著,施顏祥就把問題丟給蔡力行,「請問蔡總經理,您認為以台積電的優勢與能耐,何時可以讓太陽能及LED達到普及的境界?」蔡力行不示弱地笑說,「若政府 考慮進行補貼政策,速度一定會加快許多!」話一說完,台下聽眾報以熱烈掌聲,顯然是講出業界心聲,也表達對政府在太陽能及LED補助政策的不滿。

蔡力行說,台積電對薄膜太陽能的研究,到二○一五或一六年,應可降到每度電十五到十六美分,屆時將非常具競爭力,至於LED燈泡一顆應降到十美元以下,才能讓LED照明更普及,這些都需要產業界努力。

(林宏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64

亞馬遜正在丟失云計算用戶,原因是價格太貴!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232.html

在硅谷很多創業公司都會依託云計算來開展他們的服務,創業公司MemSQL也不例外,它通過租借Amazon的云來實現云計算能力。不過,公司建立兩年後,決定從Amazon云上撤下來了,因為發現物理服務器更便宜,而且是比Amazon的虛擬主機便宜很多很多!

  其創始人表示 「我並不相信公共云,在長期上它的優勢還不夠明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云計算還面臨著很多挑戰,比如讓你的創業公司遠離地面,活在云上或者支撐一個適度的網站。但是用戶並不關注這個,比如2012年Zynga遊戲達到史詩規模時它選擇了從Amazon云上撤下來,移到自己的數據中心,接著其它的小公司也開始跟隨。

最近創業公司Uber把它Amazon上的大量業務轉移到自己的物理服務器上來了,另一個創業公司Tradesy也是如此。

虛擬機軟件公司VMware(該軟件被許多云計算和私人數據中心應用)的一位工程師表示「對於IT部門來說, 公共云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越來越貴,特別是當你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

3年前,Frenkiel為MemSQL租用虛擬服務器比購買一個艦隊的物理服務器要划算,1萬美金對於種子投資中的佔用額度不算大。但今年早期,Amazon費用開始漲價了。

MemSQ的數據庫開始要求數十或者數百個服務器,但是需要測試的軟件越來越多。今年4月份的時候,MemSQL在Amazon虛擬服務器上花了2.7萬美元,這樣下去整個一年就會高達32.4萬美元;但只需12萬美元,公司就可以買下工作所需的物理服務器,且最少可以應付3年的服務需求。
但如果繼續呆在Amazon上,公司就得花90萬美元來應對接下來的3年,相對物理服務器最多的20萬美元,顯然願意選擇後者。

  剛剛創立的公司咋選

Amazon云的好處是你可以隨時擴大或縮小你的租用規模,只為你需要的東西付錢,這對剛剛創立的公司、流量不穩定的初創網站聽起來很好,但對MemSQ這種成了一定氣候的初創公司顯然不行。

舊金山使用Rackspace云服務(Amazon云對手)的Mixpanel表示,要跟這麼多公司在Rackspace云上分享資源, 一個設置就會導致嚴重的滯後問題,所以機器沒法獲得持續的最佳性能。Rackspace自家的首席技術官也表示贊同「有些任務最好在室內服務器上完成, 網絡服務器在公共云上,但數據庫這種東西需要很高的性能,輸入、輸出、 讀取、寫入放在裸機服務器或私人機構確實很有優勢」。

總之靈活性是云服務的一大優勢,初創公司在某些任務上使用云服務,但云服務在某些任務上很有用,有些意義不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76

跟上節能減碳趨勢 不應只憑官方開價 綠色電價太貴 消費者恐不買單

2014-02-17  TWM
 
 

 

消費者自願購買再生能源已是國際趨勢,但經濟部訂出的綠色電價竟比一般電價貴四五%,如何叫消費者產生購買動力?

撰文‧賴若函

為了讓出口導向的台灣企業跟上國際節能減碳的趨勢,經濟部將在今年九月前推出「綠色電價」(指用戶可自願購買由再生能源發電所產生的電力),於明年正式上路。不過,經濟部訂出的綠色電價每度高達四.○七元,比一般電價貴上四五%,讓各界直呼「太貴了!」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王運銘解釋,規畫中的綠色電價較現行平均電價每度多一.二七元,與澳洲綠電價格相當,採取自願性購買,收入由政府收購再生能源。由於比一般電價貴,主要需求應多來自企業,透過購買綠色電力可獲減碳證明,有利產品出口。

「根據發電成本計算,綠色電價比一般電價貴約二○%是較合理的數字。」曾研究各國綠色電力制度的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副教授陳起鳳表示,綠色電價值得鼓勵,因其收入可用來發展再生能源,但若是定價太高,恐怕會讓消費者卻步。

呼應陳起鳳的研究,台灣綜合研究院也在《主要國家綠色電價政策制度之研析》中指出,根據歐美的綠電產品發展經驗,綠色電價比一般電價高出約一○%,是消費者較易接受的價格。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用不同綠色電力的成本乘以在台灣的總發電量估算,平均下來,一度只需要一.八元,他認為能源局所訂出的每度四.○七元,太不合理。

台灣目前的綠色電力產量有多少?方儉統計,最大宗的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加起來,也不過近十六億度電;但是僅電腦業,一年就需要七百億度電,即使是把國際上納入綠色電力、台灣卻未納入的水力發電一併計算,一年所生產的綠電也不過五十五億度電,對企業需求「連塞牙縫都不夠」,若價格上又欠缺吸引力,跨國企業可能轉向其海外設廠的國家購買。

「價格應該回歸市場標售,才有競爭力。」方儉說,歐美各國作法是把綠色電力當作商品,由生產者訂價,生產不同組合的電力產品,如風力、太陽能各佔部分百分比;或是一般電力中,有部分比率來自綠色電力,用戶可從中選擇想要的組合購買,有自由競爭,就有合理價格。陳起鳳指出,德國使用綠色電力比率很高,甚至出現綠電比一般電力便宜的情況。

綠色電價的推動勢在必行;但若不回歸市場機制,只憑官方開價,導致消費者缺乏購買意願,則台灣綠色電力產量大幅推進之日,恐遙遙無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82

歐美股市太貴 全球投資者湧入東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146

中國經濟穩健增長、美國勞動力市場改善加上全球主要央行維持寬松政策,全球投資者開始改變對東亞市場的態度,該地區一些國家股市的表現幾乎趕上了歐美股市。 東亞地區是全球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只要地緣政治方面不出現較大動蕩,東亞股市相較於已經很貴的歐美股市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估值空間。 中國在廣泛的結構性改革中繼續維持了較為穩定的增長勢頭,家庭消費、投資、服務在綜合需求中的比例都在提高。 同時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依然強勁,成為東亞經濟整張的關鍵動力之一。東亞出口商受惠於美國經濟擴張,在今年前5個月向美國出售了1615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較去年同期增長5.4%,同時,美國的貿易赤字中有一半是來自東亞地區。 今年5月日本通脹升至3.4,創32年新高,而去年同期這個數字還是負0.3%,顯示安倍經濟學已經明顯起效,雖然也有人擔心通脹和提高了的消費稅會損傷日本家庭的消費及商業投資,但日經225指數今年以來依然上漲超過40%。 印度尼西亞情況也不錯。雅加達的市長Joko Widodo有望在下周三的大選中成為該國新任總統,市場已經給這位改革派投出了贊成票,印尼雅加達綜指今年以來上漲超過17%。 同時韓國雖然與朝鮮日本等國摩擦不斷,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的到訪給韓國帶來的好消息,習主席受到了韓國格外熱情的接待,兩國經濟交流有望進一步加強。自2004年以來,中國就成為了韓國最主要的貿易夥伴,去年雙邊貿易總額達到2660億美元,兩國目前正著手使用本國貨幣結算以及建立自由貿易區。 在長線上看,投資者們可能寄希望於東亞國家經濟結構轉型,比如內部需求的上漲,這將顯著帶動經濟的發展,也將使這些國家對外部環境的依賴程度減小,尤其是當未來美國和歐洲開始收緊貨幣流動性的時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194

美國最大退休基金拋棄對沖基金:太貴,太複雜!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74

imNo03KJKAIw

美國最大的退休基金--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California Public Employee Retirement System, Calpers),計劃撤出在對沖基金的全部40億美元投資,稱對沖基金的成本太高且過於複雜。

Calpers的臨時首席投資官Ted Eliopoulos表示,作出撤出24只對沖基金 以及6只基金的基金(fund-of-funds)的決定與投資表現沒有關系。他說, 撤出投資需要大約一年時間,其董事會尚未決定資金撤出後投向何處。

Eliopoulos說,對沖基金對一些人來說肯定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但對Calpers來說,由於這些基金的複雜性和成本之高,該機構不希望繼續這一策略。

該基金管理著160萬在職及退休警察、消防人員及其他公共部門雇員退休金的投資及收益,是其他公共退休基金投資趨勢的領導者。由於其規模以及在投資策略上很早就將股票和債券作為替代選擇的領頭羊地位,該基金作出的任何調整都可能會影響其他基金。據其網站,截至2014年7月3日,Calpers總資產為3000億美元。

據Calpers的文件顯示,該退休基金在截止6月30日的財政年度里向對沖基金支付了1.35億美元的費用,取得的回報是7.1%,不及Calpers的7.5%目標,為該基金的總收入貢獻了0.4%個百分點。

Calpers在該財政年度共賺得18.4%的回報,主要受益於全球股市普漲。過去十年間其投資對沖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為4.8%。

與傳統的基金不同,對沖基金可以雙向押註證券的漲跌,目標是在任何市場環境中都能賺錢。對沖基金一般收取資產規模的2%作為管理費,以及收益的20%作為分紅。

今年初,Calpers已經縮減了對對沖基金的投資規模40%。就此Calpers公司代表稱,該基金將更多采取“回歸基本”的投資方法。

這意味著Och -Ziff資本管理公司,貝恩資本(Bain Capital ),Rock Creek集團和太平洋另類資產管理公司( Pacific Alternative Asset Management)等華爾街投資機構旗下管理的資產會縮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36

大佬:對沖基金名不副實,收費也太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620

掌管1130億美元資產的AQR Capital Management創始人Cliff Asness周一在接受彭博電視采訪時表示,“很多對沖基金並沒有做好對沖這一工作,這導致了基金多元化程度較低,基金收益也因此較差。而行業“潛規則”2%的管理費和20%的收益分成在我看來太貴了。”

Asness表示:

一個好的對沖基金應該做到有買有賣,而非簡單的只做多頭。但是目前市場大多數基金都只會做多,這使得它們看起來像是更貴的指數型基金。

Vanguard 基金旗下的標普500指數的基金管理費僅有0.5%,如果只追求和大市同等收益的話,我建議你考慮Jack Bogle(Vanguard 的創始人)。

投資者支付2%的管理費和20%的收益分成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收益。而如今絕大多數的基金經理配不上這樣的高收費。那些付出更多並且收益更好的經理人才理應獲得這樣的回報。(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詳細彭博視頻請點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68

倫敦房價太貴 KPMG出面幫員工談優惠房貸利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27

會計事務和咨詢服務公司畢馬威(KPMG)已通過與Clydesdale銀行和Yorkshire銀行合作,開始幫助員工在房價日益高漲的倫敦買房。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KPMG本月24日推出的這項計劃是替員工財務規劃的一環,其中包括公司替員工出面協商較優惠的抵押貸款利率。

KPMG英國董事長Simon Collins說:

“有自己的房子快成為天方夜譚了,只有最有錢的人不受影響。我們正致力於讓決策官員及客戶關註此議題,但也希望為同樣面臨這個問題的公司員工提供實質幫助。”

即使是收入頗豐的年輕專業人才也越來越難承受倫敦高企的房價,這已經成為倫敦企業關註的熱點。但當前幾乎沒有證據顯示任何大公司直面該問題。

按揭貸款經紀商表示,企業不太可能簽署諸如為將來可能離職的員工擔保的房產債務等長期協議。經紀商London & Country Mortgages主管David Hollingworth表示,如果一家企業簽署協議成為擔保人,那麽他們就對該按揭貸款負責,無論這名員工日後還在不在他們公司工作。

經紀商John Charcol主管Ray Boulger指出,企業補貼員工的房貸在利率很高的上世紀70年代較常見,利率回落後這種做法就不再受企業喜愛。目前企業較常見的做法是通過提供薪資補貼,來降低本公司員工在倫敦居住的成本。

KPMG認為,買房成本太高是年輕人不願在倫敦居住和工作的原因,這傷害企業吸引及留住人才的能力。KPMG的1.2萬名英國員工中,約有2/3在倫敦工作。

KPMG和住房慈善機構Shelter今年稍早共同發布的一篇報告稱,因為住房成本的上升,及經濟適用房的短缺,2040年前有一半的20-24歲年齡層的年輕人可能要和父母住在一起。

據房地產中介Savills本周初公布的報告,因租金上漲及英鎊走強,倫敦已經超越香港,成為全球生活和工作成本最昂貴的城市。倫敦平均房價已經超過50萬英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336

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美股太貴 投資歐洲正當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91

927493-131015-robert-shiller

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羅伯特·席勒本周稱,美國股市估值過高, 他正考慮清空美國股票,增加在歐洲的投資。席勒曾預言美國科技泡沫和房地產泡沫的破裂。2013年憑借“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席勒稱,他提出的周期調整市盈率(cyclical adjusted P/E ratio)公式顯示,美國股市目前的整體估值已經和歷史頂峰2007年相當。歐洲股市估值只有美國的一半。

“我打算賣掉所有的美國股票,歐洲現在要便宜的多。” 席勒在接受CNBC采訪的時候表示。席勒稱,美國利率過低導致股市估值過高。

席勒稱,巴克萊的研究數據顯示,世界股市估值最低的國家是希臘。 周期調整市盈率僅為3.7%。而美國則達到27.6。希臘、俄羅斯、葡萄牙、匈牙利是全球股市估值最低的四個國家。

不過,席勒表示對投資希臘和俄羅斯並無太多信心。但他稱西班牙和意大利估值也很低,他已買入兩國的股指期貨。

歐洲股市今年以來表現強勁。由歐盟十二個國50只藍籌組成的STOXX Europe 50指數今年以來已上漲11.2%。西班牙股指IBEX 上漲5%,意大利FTSE指數則上漲12%。相比之下,美國標普500指數上漲不到2%。

stoxx

上圖為STOXX50指數截至2015年2月20日一年的走勢

2014年11月,席勒在接受CNBC采訪時稱,美國股市估值過高,不過他仍持有美股。在最新一次接受CNBC采訪時,席勒表示,他的資產組合中,有50%的錢在股票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現在主要的資產價格都過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919

美股太貴 美國基金經理轉投海外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561

2014-09-19T211340Z_1_LYNXMPEA8I146_RTROPTP_3_USA_original

金融危機以來,美國股市經歷了長達6年的牛市,而美股目前過高的估值讓不少基金經理將資金轉移至美國以外的市場,以尋求更合理的估值。

高盛首席美股策略師David Kostin在2月20日發布的報告中指出,在目前的股價被“拉升”的市場內,估值吸引人的股票很少。“過去40年來,只有1997年-2000年科技股泡沫時美股的估值比現在高。”

高盛預計,美聯儲將在今年9月首次加息,而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將因此下降。標普500指數今年年底將處於2100點左右,接近於目前的水平。

高盛指出:“聰明的資金正在出售,而非買入。”Kostin的團隊建議投資者將目光轉向美國以外的市場,而不少投資者已經開始這麽做了。

今年,管理著2350億美元資產的奧本海默基金的首席投資官Krishna開始將資金轉向歐洲、日本和中印等發展中國家的股市。

資產管理公司TIAA-CREF Asset Management首席投資策略師Dan Morris也已經逐步將資金轉移至海外。該公司管理著6110億美元的資產。

歐洲經濟近期的小幅改善讓不少基金經理認為,歐元區經濟衰退的可能有所下降。因為歐洲股市目前的估值較低,許多基金經理希望歐洲股市能在未來帶來高於美股的回報。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羅伯特·席勒稱,美國股市估值過高, 他正考慮清空美國股票,增加在歐洲的投資。席勒曾預言美國科技泡沫和房地產泡沫的破裂。2013年憑借“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席勒稱,他提出的周期調整市盈率(Cyclical adjusted P/E ratio)公式顯示,美國股市目前的整體估值已經和歷史頂峰2007年相當。歐洲股市估值只有美國的一半。

“我打算賣掉所有的美國股票,歐洲現在要便宜的多。” 席勒在接受CNBC采訪的時候表示。席勒稱,美國利率過低導致股市估值過高。

美國銀行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55%的受訪者表示,相對於基準,他們超配歐洲股市。這一比例創下2007年5月來新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1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