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寫給想去創業公司的外企人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2652&PHPSESSID=08be387289b471286730fde1a10db9ac

「帶領10人團隊超額完成全年銷量的20%」 「領導a品牌高端產品上市營銷,三個月內佔據1.5%的市場份額」 「主導搭建b產品架構,領導團隊完成整個項目開發,比預定時間少20%」

 

  可以從容在簡歷上寫下這些話的外企精英,大都有名牌大學的背景,積極上進,責任心一流,願意承受工作壓力。其中不小一部分,懷著一顆創業心。

  在一家傳統行業500強工作3年之後,我選擇離開。原因很簡單——我喜歡互聯網行業,並且堅定地認為,處於創業時期的互聯網公司更加適合我。因為我善於在一堆雜亂的事情中理清頭緒,並且快速強力執行。於是,我加入了一家年輕的互聯網公司。

  嚴格意義上講,我加入公司已經不再處於創業階段。公司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盈利模式清晰,用戶群體穩定,員工人數超過500,成立四年不到已經上市。但是這家公司依然保留了創業公司很典型的特點,能夠讓我看到很多和之前想像完全不同的東西。

  你為什麼要去創業公司?

  很多朋友都和我聊起關於創業的事情。其中的一些這樣想:跨進了創業公司,就是擁有了一片可以自由發揮的天地,拿股票期權,指點江山,等著公司上市成為年輕富翁提前退休。我認為有這樣的想法很可怕。

  如果你從一家大公司跳到另一家大公司,驅動力也許是更高的薪水、更高的職位、遠離現在的上司等等;你的職業路徑在同一個方向上延續。如果你從一 家大外企跳到一家創業公司。驅動力也許是你不想再為別人打工;也許是想早日實現財務自由,也許是對這個行業特別感興趣。不管怎麼樣,當你決定加入創業公 司,一場賭博都已經開始。原先的職業發展道路(通常創業的人不用這個詞:))已經在這裡暫停。

  我想聊聊幾個常見的外企白領跳槽到創業公司的動因:

  1、我不想再為這麼愚蠢的公司/上司打工了,我要自己做,掌控一切。

  有這樣想法的員工,大體上覺得自己的同事、老闆無法領悟自己的想法,他堅信自己是正確的,但是因為別人錯誤的干擾或者拖延而無法執行。所以他認為在創業公司裡能夠說了算,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創業公司就像風雨中飄渺的小船,外部市場環境、政策、用戶喜好變化、競爭對手行動、員工的變動都對公司有很大的影響。創業團隊一個好的想法,往 往需要經過和多方的反覆溝通才得以溝通,這其中包括很多的妥協,因為客觀條件不允許必須改變一開始的想法。如果一個人覺得現在的公司愚蠢,那麼他在創業公 司也會遇到「愚蠢的「投資人、下屬、用戶、供應商。他必須說服他們,和他們合作,才能讓公司活下去。

  說個例子。通常在產品主導的互聯網公司裡,團隊員工大多是技術出身。我剛加入這個公司時,公司裡並沒有營銷這個職能。每每我和產品負責人聊起營 銷,他們或認為產品本身好已經足夠,依靠用戶口碑進行自然營銷最好;或把營銷和簡單的廣告投放混淆。我覺得不可思議,這在我之前工作的外企是不可想像的; 在那裡,市場營銷是整個公司的引擎。我根本不需要和別人解釋我們為何要進行營銷以及如何開展營銷。

  我的工作在開始半年進展很慢。雖然幾次和核心團隊提過如何開展營銷,但是因為時機不成熟,或者需求不迫切(創業公司裡人力物力緊張,無法分出更 多資源估計最重要的事情以外的事情),沒有執行。於是我的團隊一邊擔負著很多「雜活「,一邊不斷找機會給產品團隊」洗腦「。一次突發事件讓大家意識到如果 沒有營銷,那麼整個產品運營體系是不完整的。直到這時,之前做的所有準備、說服工作都沒有白費。

  2、我不想再看到那些該死的流程和規矩,我希望更加自由得做事情。

  我懂這種心情。一個方案改10遍,一份文件5個人簽字,非要使用一個系統,否則再完備的計劃都不能執行下去。好吧,為啥要浪費生命在這些事情啥?創業公司肯定沒有這些繁文縟節!

  只是,再小的公司都會有流程。流程只有繁簡之分,不會長期存在有無之分。那麼想一下,為什麼公司一大就會有流程呢?因為當你每天有100件事情 在做,而你看到彼此之間的關聯,以及優化空間後,你就會設計一些規則,讓這些事情井井有條。這樣的「條「多了之後,橫橫豎豎成了流程。

  我加入創業公司之後,對流程的看法平和了很多。大多數時候, 我都是在制定流程。記得最小的一件事情是,我們有一個設計師,各個部門有設計需求的時候都會找她。慢慢得,部門增加,業務擴張,很多同事都是直接丟下需 求,沒有說清楚deadline、也沒有設計要求。等deadline那天同事來要設計的時候,往往發現因為一開始沒有溝通好差錯很多。於是這位設計師制 定了一個流程:每個設計需求都必須填寫工作單,工作單上有設計要求、deadline、緊急程度等欄目。設計師按照項目緊急程度排序,回覆能否按時完成。

  流程的產生說明公司發展逐漸走上正軌。在創業公司,依然無法避免流程,你必須親手制定他們:)

  3、這樣打工下去,什麼時候才能財務自由?我要創業!

  我想你一定聽說過,99%的創業公司都是以失敗告終的。失敗的意思是,在經歷了1-2年的艱苦奮鬥之後,你投入這個公司的金錢和時間成為沉沒成本。當然你學到了東西,積累了經驗。但是你之後或者重新創業,或者重回大公司,又是一番從頭開始的努力。

  我所認識的絕大多數創業公司的員工,他們依然辛辛苦苦拿著薪水工作,往往薪水比外企會低上不止一個檔次。好吧,說得直白一點,如果你不是創業公 司大股東,那麼和在外企打工是沒有區別的,相反,可能在外企奮鬥到中高層離財務自由的目標更近些。有些人說創業公司可以拿期權股權,雜誌上有很多上市公司 員工一夜暴富的故事。好吧,這又是一個1%概率的事件。如果你不是成功創業公司核心的幾個員工,一夜暴富可能聽上去更像是白日夢吧。還有一點,以財務自由 做為終極目標的創業者,不太可能走得太遠。

  4、我喜歡這個新興的行業,這是我興趣所在,我要去創業!

  有這樣動因的人,至少有一腔熱情。不過,我想可能顛倒了前因後果。如果你不是適合創業的人,那麼去再新再尖端的行業,都很難創業成功;而你想去 所愛的新興行業,一定需要用創業這個辦法嗎?我的很多朋友都在新興行業的大公司打工,他們既熱愛這個行業,工作之餘也能享受生活。你考慮過這樣的機會嗎?

  說完上面這些,大概有70%的人已經開始懷疑自己創業的動機是不是站得住腳。這不是壞事:)創業是一場賭局,下賭注之前花多些時間思考沒有壞處。(來源:36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54

李善友:為什麼外企裡的人不敢創業? 金楓海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2eaj7.html

  孫陶然在《創業36條軍規》裡提到,年輕人最理想的職業道路,是本科畢業之後先去大公司做幾年,可以學到很多管理知識,境界也會提升。然後可以到創業 公司去工作,最後再自己創業。不要直接創業,也不要在大公司待太久。在大公司不要超過5年,否則基本就廢了,成為溫室裡的小白鼠,生存能力退化了,卻又自 視甚高。

  天使投資人譚智也在天使大會上講過,20年前,人們最驕傲的是進外企,創業意味著找不到工作。而現在相反,你要說自己在外企工作,會被人笑話,令人激動的事兒是去創業。

  對外企的人來說,這兩段話有點偏激有點刺耳;但縱覽當下互聯網領域的領軍人物,出自外企的比例的確不高。所以最近我在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外企高管甚 至職業經理人不太敢出來創業,或者創業的成功率不太高?按道理講,外企高管創業的成功率應該比較高啊,他們學歷高、英文好、懂管理。但是我研究之後發現, 有三大因素導致外企人不太敢創業。

  「花瓶現象」是首要因素。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當你特別努力用心地做成一件事情之後,它反而會成為你下一步發展的限制。就好像你精心塑造了一個花瓶, 這個花瓶的外表十分光鮮,附著了你的職位、金錢、家庭等。但你的內心和潛力,也同時被束縛在花瓶之內,很孤獨,沒有安全感。

  外企的人都處於一個大的系統之中,就算做得很成功,也只是整個環節的一部分,背後有品牌、後勤、產品等很多資源在做支撐。這種成就感其實是很有限度的,越到最後,越只是系統裡很小的一部分。有人做過統計,空降到民企的外企高管成功率不到10%,除了文化因素外,就是適應力問題。

  所以,外企的人看著別人去創業心裡癢癢,但是面對沒有系統、平台、品牌的支持,又比較膽怯和恐懼。在原來的地方待舒服了,就不太願意出來冒險了。我遇到很多在外企工作的朋友,往往決定是否創業就需要兩三年,等想好了,機會也沒了。他們善於理性分析,實際上,創業是一種衝動和激情,不是靠分析能得出結論的。

  第二,創業者往往是有特別大的優點,同時有很多缺點的人。創業最重要的是把你的長板發揮到極致,這個我在5月刊專欄《成功創業者的7種特質》裡講得很 清楚。但是外企培養人的方式和目標與此不太一致。每到年底,外企都做各種績效評估,「今年你有什麼成就,有什麼不足,根據你的不足,需要做哪些提升。在外 企工作的各色人等,最後都變得差不多是一個類型。讓你失敗的可能是你的短板,但是讓你成功的,一定是你的長板。

  第三,失敗是創業者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能在逆境中走出來,能夠屢敗屢戰,是創業者的基本功。比如, 史玉柱、丁磊、 江南春、張朝陽、 馬云、陳天橋等明星企業家,都在創業的過程中經歷過九死一生,而且還正在經歷著。

  但是在外企的環境裡是不允許你失敗的。通常在外企,如果兩個季度完成不了任務就得走人。包括外企在中國的最高長官,一年完不成任務都得走人。外企總部在美國,不是人在管理你,而是一套系統在管理你。系統對失敗幾乎是零容忍,你看看微軟在中國的高管,有幾個任期超過兩年的?

  久而久之,在外企工作的人都變成一種完美主義者——「對失敗的失能性恐懼」,這樣的特質,本身是不合適創業的,因為他本質上恐懼失敗。一旦遇到挫折摔個跟頭,就覺得天就塌下來了,可能就起不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67

王樹彤:外企下崗白領正成為「新4050」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13301.html
次,狼真的來了。最近一段時間,跨國企業陸續在中國實施大規模裁員計劃,外企白領下崗潮比估計的來得更早。12月1日的《21世紀經濟報導》一篇題為「寶潔的懸崖」的文章披露:今年以來,寶潔已經連續宣佈兩輪裁員,累計最高裁員14%,總數接近8000人。類似的新聞自今年上半年頻頻被媒體報導:匯豐宣佈2013年之前裁員3萬人,惠普年中宣佈將於兩年內裁員2.7萬人,7月諾基亞表示要關閉中國兩個區域銷售中心,8月摩托羅拉移動宣佈裁員,涉及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多個研發中心,不久前索尼公司也公佈了今年1萬人的裁員計劃……'

不單是媒體的報導,我從周圍也切實感受到了這股寒流正在襲來。先是驚聞多年前在外企的多位老同事在公司全球性裁員中先後失去了工作。與此同時,最近敦煌網人事部收到由獵頭推薦的外企高管及資深員工的簡歷也在明顯增多。我幾年前曾設想到的一個現象,發現已開始成為一個社會現實:如果說之前的「4050」特指二三十年前國企改制中正值中年的下崗人群,那麼眼下受到裁員風暴襲擊的高薪高齡外企白領正在成為「新4050」。

過去十多年間,外企員工的飯碗毋庸置疑是鍍金的。可觀的薪金、優厚的福利,加上舒適的工作環境和規範的管理制度,在外企工作成為年輕人最理想的一個職業。確實,伴隨著外企在中國的迅速發展,白領精英們獲得了相對豐厚的回報。但許多人並沒有想過鍍金飯碗也有被敲碎的一天。

不知不覺中第一代白領目前已經超過40歲甚至接近50歲,而接近40歲的70後資深白領目前也佔了職場相當大的比例。高齡、高薪特別是沒有機會升至高級管理層的老白領,在人才市場上漸漸失去優勢,他們面對的是大量精力充沛、學習能力更強、起薪低廉、而且供應無限的年輕人。外企高效的培訓體系有能力培訓出一大批合格的年輕員工替代成本高昂的老白領。因此,對於那些多年打拚好不容易升到中高級職位的老白領來說,在全球市場萎縮的今天職業前景顯得特別的脆弱。

最近我們在招聘過程中就遇到不少外企打拚多年卻遭遇裁員的資深白領,其中有一位曾在一家歐洲跨國企業做了10多年的總監級員工。外企家大業大,他出差總是出入五星級酒店甚至常常商務艙來回。一個全職太太和一個正在上著國際學校的孩子,一家人習慣了高標準的中產生活。他之前從沒想到過公司會裁員,尤其身處被公認為「很穩定」的歐洲企業。然而,正是這種安逸心態,使他在遭遇裁員時對突然發生的變故措手不及,雖然拿到了一筆可觀的賠償金,卻對接下去的生活感到迷茫。由於之前心理準備不足,像我們這樣的創業企業對他來說,確實有諸多的不適應,加上多年外企養成的工作和生活習慣,使他很難在人到中年之後再有歸零的心態,做吃苦的準備。他說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金飯碗捧在手裡太久了,重新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從頭開始創業似乎也已經太晚了。」

我們處在一個劇變的社會轉型期,社會環境的突變往往比我們想像得發生得更快更激烈,況且中國的社會保障機制並不完善,對於白領精英來說提前退休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居安思危,對每一個職場人士來說是必備的素質。要避免將來成為新一代4050,需要做好職業轉型的準備,提早佈局,這樣才不至於事到臨頭措手不及。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捨得放棄,不要過分追求虛幻的舒適和精英式的生活。這裡我再跟大家分享我身邊的朋友、一位外企資深白領的故事。同樣他也在外企打拚了十多年,不過早在2008年,他由於一方面感到外企的工作過於安逸,不再具有挑戰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出於先知先覺,主動砸掉了手中的金飯碗,開始憑著深厚的工作經驗為企業做獨立顧問,開始自己的創業生涯。他當時的這一決定令周圍的親朋好友大惑不解。因為他所在的公司不僅是很多年輕人夢想的一流外企,更因為他憑藉自己的出色表現已做到高層管理的職位。高薪、頻繁的出國培訓機會、工作環境和出差條件自不用說,連家人都可以享受每年在外資醫院免費體檢的福利。但是,他仍然放棄了這些令人羨慕的種種安逸。之後的打拚自然很辛苦,出差經常入住經濟型酒店,從表面來看,生活水平是降低了。但是,我卻看到他一直都很積極樂觀,絲毫看不到人到中年的惶惑和迷茫。如今,他的事業做得頗為有聲有色。他說正是一直都有危機感,才需要始終以強大的內心挑戰每一次面臨的困難。

而就在這兩天我又遇到幾個以前在某著名國際廣告公司工作的朋友,他們差不多都也年過40歲,開始籌劃合夥創業。他們給我分享了自己設計的時尚茶飲品,嘗試新的營銷方式和銷售渠道。他們的創業同樣非常辛苦,原先打工時只需要做做文案,如今卻需要實打實地從草根開始打拚,但是我很佩服他們的進取心和勇氣,同樣我也有外企打工的經歷,我知道這批人在外企職場培養的韌勁和專業精神還在。

郎咸平教授曾語出驚人:90%的白領將來會破產。作為創業公司的領導者,我比他樂觀,我想把以上這些故事分享給目前正在打拚的年輕白領:未雨綢繆,永遠做自己職業和生活的主人,而不要依託任何一個看似強大的機構,無論是政府機構、國營單位,還是知名外企。如果你自認為是屌絲,那麼我告訴你,哪怕是中產的高帥富,也會在社會的轉型中承受壓力、面臨困境;如果你目前自感安逸和滿足,那麼千萬不要被眼前虛幻的安全感迷濛了雙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66

商務部稱媒體曝光三星星巴克非針對外企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656

10月31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就若干經貿熱點問題接受媒體聯合採訪,會上,沈丹陽否認媒體近日批評三星、蘋果、星巴克等企業是有意針對外商投資企業。

近期,三星、蘋果、星巴克等外企分別因服務質量以及在華定價偏高等原因,遭到中國媒體的曝光和批評,有國外媒體認為,這是中方故意針對外商投資企業的舉措。

商務部稱,這類報導和批評是媒體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這類報導和批評並非僅僅針對外商投資企業。

對於媒體報導和批評的這些問題,沈丹陽說,要實事求是、客觀理性的來看待。相關企業是不是涉嫌違反中國的法律法規,相信相關執法部門會依法做出認定。

沈丹陽說,商務部從自身職責出發,將積極會同和配合有關部門依法開展工作,既要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會切實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今年10月,央視先後「點名」三星和星巴克。央視報導稱,三星手機售後服務因地而異,中國消費者面臨高昂的維修費用。對於星巴克,央視報導稱,同樣一款星巴克飲品,中國市場價格足足比美國的貴了1/3。央視採訪並對比了北京、倫敦、紐約、孟買的星巴克同款拿鐵咖啡的價格,北京最貴27元,孟買最便宜,只有人民幣14元多。

此前,在今年的3•15晚會中,央視也曾曝光蘋果在華涉嫌售後服務實行國內國外雙重標準。央視稱,高度一體化的蘋果手機除了少數部件外,不做維修,只整機交換。可是針對中國消費者,蘋果交換的卻並不是整機--新手機仍沿用舊後蓋。小小後蓋大有文章,國內外待遇有別,而這也是霸道的蘋果拒不執行三包規定的藉口。

對央視的報導,星巴克近日曾發聲明稱:在中國市場,星巴克的運營成本和市場動因完全不同。另外,財務報表顯示不同地區利潤率的巨大差異,主要是中國及亞太地區加盟店佔比比北美地區多很多的原因,因為加盟店都是直接將利潤體現在報表中,而直營店的財務報告是要體現各項成本以及最終的利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13

關於外企民企控股國企的謠言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i3q.html

看到北京《新京報》的那個關於外資和民企,可以控股國企的東東,覺得這幫人,真是造謠造到剎不住了。這個其實,就是前一陣子,關於國進民退的吵架的一個繼續。

國企,在兩方面,其實是被大家臭罵的。第一個,就是財務上面有問題。問題是開小金庫,這個小金庫,不光是讓自己的管理人員,和職工們,可以自己撈些好處。

而且還可以當你長安街上撞車,人家幫你撫卹家屬啥的。所以這方面的改革,就是要把國企的運作,向現代企業方向轉變。把財務和各種審計給搞起來,然後讓忙總這樣的專業人士來管理。這個方向,大家都應該看得到。當然最後結果如何,就是你中石化這種出了大事情,就趁機進來整頓。

國企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本來你在自然壟斷,或者國家戰略行業上壟斷也就夠了。你還搞啥地產公司、百貨公司,等等,就真的逼得民企的空間過小。

這個問題,是不應該否認的。那麼公知一派,比如國務院喝茶放屁研究中心啥的,出的主意,就是干掉國企,私有化。

那麼完全把國企私有化,這個主要是張維迎、胡祖六、陳志武等等這幫混混鼓吹的。

大家都知道不可能的。

結果,就變成了《新京報》這樣的流氓報紙,故意歪曲三中全會的意思,搞民企和外資企業控股。

大家知道,控制你企業,可以我51%,到我99%。那麼中國的民企老闆們,其實並沒有這麼貪心。他們想的是,你就不要玩地產啥的,讓我們有機會玩。那麼國企那邊,人家有了好處,要全部吐出來,當然也不肯。最後協調的結果,就是大家一起玩吧,所以出了一個混合企業制。

這個制度是什麼意思呢?我用中石油作為例子。比如說,中石油現在有三塊業務。第一塊,比如說,你搞石油勘探啥的。這個沒得玩,你控制得了。第二塊,比如說,你搞了一個地產公司。這個現在國家說,你得把它給賣了,退出。第三塊,比如說,你去搞新能源技術。那麼第三塊,就是放出來了,我和你民企和外企,大家搞混合企業。你可以控制大頭,我也可以控制大頭。關鍵是一起玩。

但是這一塊,你想搞融資,估計就沒有國家信用的保障。那麼《新京報》說的,就是我民企和外企,不是和你合作搞混合企業制。而是直接將中石油母公司,給控股了。這個其實就是私有化國企的步伐了。

大家理解這兩種做法之間的差異了嗎?

其實應該是把可以依賴市場來配置資源的,就放開來搞混合。而對國家戰略重要性的,自然壟斷性質,提供公共服務的,就是採取價格管制的壟斷國企。

重慶的東西,不要當真。

重慶的國企,在三少的玩法下面,全部是空殼了。現在想忽悠民企進去,補倉呢。

中石油,可以把勘探開發包給其它油氣服務公司。設備製造,讓給其它製造業的國企和民企。估計本身可以分化成幾個不同公司。估計最後就是開採、煉油和化工。你不知道,因為中石油自己製造設備,把其它設備製造國企,氣得咬牙?每次國務院開會,都是拚命吵架。

至於有同學擔心,國企領導人,把壞的留給國家的人,把好的留給自己。這樣的人,顯然是不將國家、人民和黨的利益放到個人和小圈子利益之上的人。

   請中紀委出來查查,呵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638

再見,外企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3/57319.html

      過去20年,他們曾給過中國員工強烈的歸屬感.  2013年年末的北京,雪遲遲未下,52歲的汪傑(化名)倍感寒冷。兩周前,他所在的這家全球知名跨國通信設備公司公布了在中國的裁員名單,市場、銷售、服務部門“優先”裁撤,汪傑榜上有名。  汪傑知道,企業的情況正變得艱難,但還是接受不了自己被裁員。1996年入職,20年了,從毛頭小夥到兩鬢斑白,汪傑做過銷售,搞過售前。過去五年,他負責某二線城市的市場工作,業績不錯,直到近三年,利潤一直在降。  之前,他的上司已經和他進行過溝通,當然,這種溝通並不容易,電話常常持續到深夜。他說,“公司有周詳的賠償金算法,只要遵照執行就可以了,唯一過不去的是自己的心。”他回憶說,“溝通進行了兩周,那是最艱難的時刻”。最後公司給了他不錯的package(指一攬子賠償方案)。  寒風蕭瑟  汪傑是中國最早一批擁有通信專業本科文憑的大學生。畢業後,他和大多數同學一樣都試圖出國。但他很快發現,正在國內大肆招人的外資企業提供的待遇非常優厚。1994年,他被一家跨國通信設備廠商錄用。第一個月的工資就接近3000元人民幣。很快,他從一個技術支持工程師,“成長”為一個售前業務部門的經理,而招聘他的這家公司,在中國的員工從十幾個增加到了近6萬人。  在過去20年,汪傑的工作具有時代象征意義――將一些中國式活力註入跨國公司,並將跨國企業的技術和嚴謹管理引入中國。但如今,將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中國員工裁掉的跨國公司並不少見。  一些公司會一下裁掉整個部門,或者每周裁掉一小批員工,以盡量減少負面的公眾影響。雖然他們中有不少是最佳雇主的典範,也曾給他們的中國員工強烈的歸屬感。  與汪傑所在企業同行業的摩托羅拉2012年在華裁員人數超過700人;諾基亞計劃在2013年年底前裁員約1萬人,重組費用約為10億歐元。之前的兩年,諾基亞裁員總數已達到4萬人,接近諾基亞員工總人數的一半。  一些IBM員工抱怨稱,工作強度增加,員工福利不像以前那麽好,800元的綜合補助沒有了。領取訂書釘和簽字筆這樣的普通文具也要經過部門領導批準。這些未經證實的消息顯示,IBM正要求他的員工過緊日子。  今年6月,IBM開始全球範圍內的裁員,數量為6000-8000人,IBM中國公司尤其硬件部門也被波及。不久前,外企的一份工作會被當作炫耀的資本,如今“巔峰已過”的無力感卻如影隨形。  一位中國惠普公司的員工在2013年11月18日被單獨約談之後,“在短短的20分鐘內,對這名在外企工作多年的員工解除勞動合同。”  根據惠普近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文件顯示,2012年,惠普共裁減1.78萬名員工,完成了該公司裁員目標的一半以上。惠普在2014年年底前共將裁減2.9萬名員工。  相比之下,汪傑還算幸運,至少他的上司尊重他,並付出巨大努力使痛苦的過程變得透明和充滿感情,但情況並不因此而好起來。  由於技術的門檻正在降低,離開跨國公司而“繼續成功”的故事並不像想象的那麽多。  以IBM一個資深銷售的離職經歷為例,過去他當銷售主管,穿著西裝,出入五星級酒店,什麽時候都從從容容,對他而言,“背後站著的是IBM,搞不定客戶,一個電話,老外服務支持專家飛過來上門跟客戶溝通。公司資源太豐富了。”離開了平臺,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要拿到客戶的單子,什麽都得自己幹,真的不像想的那麽容易。”他說。  沒有人否認,跨國公司在技術和服務領域,尤其是底層技術層面比中國企業先進至少10年,而且短期內,這種優勢沒有任何被趕超的跡象。但跨國公司留給中國員工的“靈活可控性太少”,一位在摩托羅拉裁員後,加盟到聯想BYOD解決方案部門,年薪70萬的中層管理人員,不久前剛剛被解聘。  理由是,“原來的投資和規劃,都是總部設計好的,他無法獨立完成從立項到預算、到執行的整個過程。離開了他的那些資源,他就什麽都不是。”  “在跨國公司,一個員工在自己的崗位上學會的就那麽一件事情,無法將本地員工的自我價值的實現提高到相當的水平,這或許是很多跨國公司面臨的重大風險。”一位先後從SAP和IBM離職加盟國企的技術人員表示,“外企的人很可憐,技術擴散了,沒有差異化。他們沒有和客戶討論支付模式的權利,更別提主導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了。”  事實上,跨國公司已經告別了技術革命的第一次巔峰,即便在一些技術門檻很高的行業,跨國公司也不得不放低身段,與中國公司競爭。而從目前情況看,跨國公司似乎正告別第二次人才巔峰。  開放的叢林  甲骨文的小胡每天都需要面對商務分析報表,談到公司的境況,她說,“也許總量會漲,但利潤肯定會比如今少。在如今信息對稱的情況下,外企已經到了特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761

兔死狐悲,外企在反壟斷風暴下噤若寒蟬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3266

從高通到微軟,從克萊斯勒到奔馳,越來越多世界上最具實力的公司在中國都成為了反壟斷調查的對象。其余跨國企業人人自危,擔心下一支反壟斷的槍口會否對準自己。

此次反壟斷調查由中國國家發改委領銜,重點對制藥、奶粉、技術和汽車行業等存在的反競爭行為進行了調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和商務部也已介入。《華爾街日報》援引專家稱,政府開展這些反壟斷調查意在當中資公司與外企進行交易時,增加中國公司的籌碼。

周三,國家發改委表示,將對奧迪、克萊斯勒和12家日本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的“壟斷行為”處以巨額罰款。

不僅是那些遭到了反壟斷調查的跨國公司,就連其它在華外企也變得噤若寒蟬。英國《金融時報》援引那些在中國開展了廣泛業務的跨國企業公司的高管稱,他們正試圖搞清楚這是否部分地由於中國政府出於保護主義的動機,以及這樣的反壟斷調查還會持續多久。那些尚未遭到反壟斷調查的跨國公司們希望可以躲過一劫。

反壟斷調查如火如荼:

近期,微軟中國和梅賽德斯奔馳也成為了反壟斷調查的對象。8月4日,上海市發改委、江蘇省物價局所屬的反壟斷局對奔馳公司上海辦事處進行了調查。奔馳是不是存在壟斷行為,目前正在調查取證。

7月28日,專案組對微軟公司在中國內地的四個經營場所,即微軟(中國)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廣州、成都的分公司同時進行反壟斷突擊檢查。

8月4日,專案組對微軟全球副總裁瑪麗·斯納普女士一行進行反壟斷調查詢問,並正告微軟公司要嚴格遵守中國法律,不得幹擾、阻礙案件調查,保證案件調查的客觀公正。此前,微軟公司承諾,將全面配合調查。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還介紹過,高通發改委已確定高通壟斷的事實,正在向中國公司調查高通的銷售數據。在最近更新的政府采購目錄中,包括iPad、MacBook air和MacBook Pro在內的蘋果十大產品已被剔除。8月3日,中國政府采購部門已將賽門鐵克和卡巴斯基從安全軟件供應商的名單中剔除,並首次采用清一色國產品牌的殺毒軟件,包括瑞星、金山、360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00

失落的外企歲月

來源: http://www.eeo.com.cn/2014/0906/266030.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晶 41歲被迫離開,最黃金的15年都獻給了跨國公司

8月28日7點半,北京的清晨飄過蒙蒙細雨,像過去6年中的每天那樣,方飛(化名)依然準時出現在北四環輔路上等待諾基亞班車的到來,這趟班車環繞半個北京城後駛向位於南五環外的亦莊開發區。班車上的人已日漸稀少,7月18日,諾基亞中國區員工得知公司將大幅裁員的消息,8月中旬,2400名員工開始陸續接到正式裁員通知。幾天前,方飛剛剛簽署了補償協議,協議規定最後簽署期限是8月29日,如果員工不簽約並協商未果,諾基亞將按照中國的法律法規規定支付經濟補償金。

雖然已被裁員,方飛依然習慣每天去諾基亞辦公大樓里呆上幾個小時,大多數工位都是空的,很安靜。9月30日,將是方飛的離職日期。“還有一些同事選擇堅守,拒絕簽署賠償協議。”方飛說,“剛開始的時候,我是盼著被裁員,真的接到了裁員通知,內心的滋味很難形容。”在他的描述中,諾基亞依然是一家值得尊敬、人性化的偉大的公司。

最近一個月,諸如阿里巴巴、華為、騰訊、亞馬遜這樣的科技巨頭已將招聘會開到了諾基亞中國亦莊辦公室的門口,方華和其他一些做研發的同事很快就找到了工作,10月初即將去新公司上班。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麽幸運,除了研發同事之外,其他部門的員工在這輪外企裁員潮中將要面對的是巨大的擇業壓力,即漫長的失業期。

8月下旬,離開思科的立迪 (化名)將簡歷放到招聘網站,隨後他陸續接到了一些獵頭電話,這些獵頭還順便要走了其他被裁員的同事電話。

27歲投身外企,41歲被迫離開。立迪將人生中最黃金的15年都獻給了跨國公司。在摩托羅拉呆過6年,在思科幹了4年,再加上前後在兩家中型外企工作了5年。如今,已過不惑之年,卻面臨重新擇業的中年危機。事實上,這是中國80年代改革開放後誕生的一個新群體的現狀,這個體面的特殊階層是精英的一代,他們多數出身名校,有著鍍金的簡歷,但是人到中年,卻發現自己正站在尷尬的十字路口。

此刻,與立迪有著共同命運的人滿大街都是。從今年開始,跨國外企普遍掀起一浪高過一浪的裁員潮。就在幾天前,在一個本土IT公司的招聘會上,立迪碰見了他的前摩托羅拉的同事,他們在2007年同期離開摩托羅拉,分別去了不同的外企,而如今又尷尬地相遇在同一個招聘會上,兩人遠遠地打了一個招呼。

光環褪去

曾經的外企,對於在90年代畢業的中國大學生來說,充滿了光環。90年代末,去北京東三環大北窯上班是一代中國年輕人的夢想,那里曾是惠普、摩托羅拉這些全球最負盛名的IT巨頭的中國區總部。穿著體面,舉著笨拙的大哥大喋喋不休的“超級大SALES”穿梭於摩天大樓、五星級賓館,享受著高薪、充足的假期、不菲的報銷補助,偶爾還去歐美總部開會、培訓,雖然外企的辦公室政治與職場生活有時也如過山車,但是這些在1990年代開始外企職業生涯的“黃金一代們”對這種生活樂此不疲。

1996年,立迪大學畢業, 先去了一家國企。用他的話說,當時就想攢點經驗去外企闖蕩,那時幾乎所有的IT工程師都憋著股勁兒想往外企鉆。為此,立迪先辭職去了一家小公司,為的是工作清閑,可以準備思科工程師認證考試,這是外企敲門磚。1年後,立迪終於如願去了摩托羅拉,這是2000年,摩托羅拉正值鼎盛時期,立迪的工資比以往翻了三倍。

“那時,在外企白領眼中,一些本土民營企業還處於土得掉渣的階段,他們銷售做的英文PPT根本沒法看。”在外企工作多年的銷售魯平方(化名)這樣回憶道。2000年代,外企白領正是最風光時期。應該說,時至今日,他們依然保持著某種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就像那些出身名校的學習尖子,即使出了校門混得並不如意,在同學聚會上依然還保持著心理優勢一樣,他們認為自己骨子里很優雅。但是現實已變得如此殘酷。“太舒服的日子有時也容易讓人變傻,說好聽一點是單純。”魯平方自言自語道。

2007年底,立迪主動離開了日漸衰落中的摩托羅拉。與他同期離開的同事不少,他們中有的首先去了民營IT企業,但是呆了不到一個月就離開。“在外企呆久的人,與本土民營企業的文化其實格格不入。”魯平方也這樣認為,“雙方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上下級關系都不同,外企的文化相對溫和,似乎不那麽激情澎湃,但是氣氛比較寬松。”

2009年,立迪去了一家美國中型IT企業,原因是他得知這家公司即將被思科收購。2010年,立迪所在公司被思科收購,這是他盼望中的事情。但是2012年7月,立迪接到了公司的裁員通知,被告知“所在崗位不存在”,這讓他感到無法接受,並拒絕簽字。

事實上,並購後的裁員已成了商業世界中司空見慣的事情,並購後的消化率不高往往是大企業的通病。

失落的歲月

在IBM 幹了N年的肖則(化名),原本想在IBM幹一輩子。用他的話講,自己非常熱愛這家公司,年少時, 經常聽老板說起“藍色巨人”的偉大,諸如IBM每年投入到研發的資金規模相當於一個小國一年的GDP等等這樣的故事,IBM的每個人在潛意識中都會認為自己的公司改變了整個世界,我為此而自豪。“憑心而論,IBM的薪酬在業內並不算吸引人,但是IBM的員工往往都像打了雞血一樣工作,這就是公司的文化。”肖則認為,“自己在IBM確實學到了很多東西,即使最終被裁員,也並不後悔。”

2014年1月,肖則所在的部門被一家中國著名的IT公司收購。此前,這個消息在業內傳了很久。1月底,IBM開始啟動裁員計劃,內部稱之為“阿波羅計劃”。據IBM離職員工透露,IBM將在全球範圍內“至少裁員1.3萬人”,並給出N+3的補償方案。肖則在這一輪裁員中選擇離開。

10月1日,是肖則原部門並進新公司的第一天, 他的前同事們將去新公司上班。他們中也有一部分選擇離開。據肖則透露,IBM給出了三種方案,A.選擇留下,該員工在IBM的工齡並入新公司體系內;B. IBM一次性買斷工齡,員工到新公司後重新開始工齡計算;C. 選擇離開,公司給出“N”的補償方案。“接下來,我還會首選在外企工作,尤其是美國公司。”肖則認為,自己已適應了這種文化與環境,溝通相對簡單,一個人在一個地方呆慣了,很難改變。”不過,他也承認,“接下來,在大外企工作的機會將會變得很少,大家都在裁員。而且,現在大學生擇業的首選是公務員、國企、民企,其次才是外企。”

難以割舍的圈子

從2012年起,彌漫在外企的裁員潮開始逐漸升級。此時,外企已不再是大學生就業的首選。2012年7月,諾基亞表示要關閉中國兩個區域銷售中心;接著,惠普宣布將於兩年內全球裁員2.7萬人;8月,摩托羅拉宣布裁減4000名員工。

魯平方認為,“大企業病是讓外企增長放緩的普遍原因。表現之一是流程過於繁瑣。很多部門會參與其中,有個笑話是這麽講的,平時你看不到領導,但是他們在流程審批的時候一下子都會冒出來。”

其次,近年來,外企人員流動頻繁,開始留不住人才。在外企的職場生存法則中,國籍決定了你所能上到的最高位置。一個流傳已久的經典說法是如果外企是五層樓的建築的話,每層樓的人依次是:五樓是本國人;四樓是其他國家的外國人;三樓是東南亞華人;二樓是有總部工作經驗的海歸或者有政府關系及客戶背景的中國人,所謂外企的中國高管;一樓則是一般中國本地雇員。

正因為如此,在外企中,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升遷的天花板,而且大家都習慣了從外企A跳到外企B,或者再跳到外企C這樣的路徑。就像美國影星喬治·克魯尼在影片《在雲端》中塑造的那位拿著白金卡整天飛來飛去的裁員專家一樣,David從大學畢業開始進入外企,他已經在這個圈子20年了,20年外企生涯,他跳槽不計其數。

“一旦進了外企這個圈子,一般很難離開。”立迪說,“他的相當一部分同事在被裁員後選擇了在小外企工作,日子也算滋潤,但這是不得已的選擇。因為,大外企已經沒有位置。”

事實上,經過歲月的沈浮,對於大多數一線的員工來說,他們開始意識到外企的體面生活也不過是空中樓閣,離開了這個平臺,一切煙消雲散,你將無法再透過CBD摩天大樓的落地窗,喝著咖啡俯身觀賞城市的車水馬龍,也無法免費享受五星級酒店的豐盛早餐。這是習慣帶來人性的折磨,當你一旦習慣一種舒服的生活,然後命運再讓你去過艱苦日子的時候,你會變得無所適從。“一旦你去了一家知名外企,然後你就會想著去更牛的大公司,小公司根本不想去。”魯平方感慨,“人總是這樣,從低處往高處走容易,但是從高處往低處走,自己在心里都會過不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954

反壟斷大棒之後 李克強安撫外企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065

u=422964147,1682229431&fm=11&gp=0

本周三的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稱,中國仍然歡迎國際投資者,他還提到最近一系列的反壟斷調查與處罰並非針對外企。

李克強說,

我想在這里強調,所有企業都會受到平等對待,中國仍然歡迎外商投資,大門會進一步打開。

在9月9日會見企業家代表時,他也提及,反壟斷調查所涉及到的企業,外國企業只占到10%,這說明並不是針對某個方面企業的。

我們推進的包括反壟斷調查在內的事中事後監管是依法、透明、公正進行的。不僅如此,它也是有利於中國擴大開放,就是要讓更多的外資、外國產品願意和敢於進入中國,因為有公平的競爭環境。

我們不僅僅有反壟斷調查,我們還加大打擊竊取商業秘密、侵犯知識產權、搞坑蒙拐騙、假冒偽劣等行為的力度。這些措施絕不是針對某類企業,或者說是有選擇性的。

近來監管部門的反壟斷調查令人應接不暇,涉及汽車、通信、科技、奶粉等多個行業。據中新網統計,自去年初以來,我國開出了6張上億元的反壟斷罰單,罰金總計將近30億元。

有分析認為,執法部門在這個過程中的不透明和獨斷可能會令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擡頭。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報道美國商會發布的報告,在對華投資問題上,美國企業比以前更加謹慎。三分之一左右的美國商會會員表示,2014年計劃將投資規模擴大至多10%。而多達27%的受訪企業稱,他們完全沒有擴充投資計劃。

而與此同時,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規模在不斷攀升。商務部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創下1078.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連續兩年位列全球三大對外投資國。這也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首次突破千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54

IBM否認裁員11萬名員工,但怎麽否認外企的衰老?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26/148994.html

“壞消息”敲門,主角是IBM。1月25日,矽谷資深記者Robert X. Cringely表示IBM預計下月實施大規模重組。此次重組中,11.8萬名員工將被裁員,幅度達26%。今日,IBM回複稱“這完全是無稽之談”。
 
早在2014年聖誕節之前,業內就流傳著一個代號為“Project Chrome”的項目。據稱該項目是IBM史上最大規模的重組,將影響IBM多個全球服務運營,美國將成為裁員重災區,其它市場也會受到影響。如今,Project Chrome項目即將實施,直接導火索是IBM發布的第四季財報,這是連續第11個營收下滑的季度。
 
雖然IBM否認了這一消息,但遭遇IBM這樣經歷的IT外企不在少數。惠普第四季度收益下降,低於預期,SAP也下調了其最新的盈利預期。2014年中期,曾有媒體做過統計,截至8月份,IT外企公布的確切裁員人數已經超過7萬人。
 
無疑,IT外企風光的時代已成過去,越來越多的人把焦點轉移到本土的阿里、騰訊、小米等互聯網公司。可以佐證的是,20年前媒體開大會,上臺發言的人是來自外企的職業經理人,10年前這些人變成了本土傳統行業巨頭的CEO,而如今,最受歡迎的是本土互聯網公司的馬雲、馬化騰、李彥宏、雷軍等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外企的紅毯時代逐漸落幕。
 
\裁員事件
 
事實上,IBM裁員事件最早的動作是在兩年前。作為全球重組計劃的一部分,IBM宣布了費用為10億美元的全球裁員計劃。
 
2013年,IBM自2005年以來首次出現盈利低於預期的情況。那次裁員計劃包括各個種類的職位,從普通員工到公司高管均被覆蓋。甲骨文投資研究分析師勞倫斯·巴爾特基於數據分析預計裁員人數為6000至8000名。一年後,IBM正式啟動內部代號為“阿波羅計劃”的裁員計劃,裁員人數達1.3萬人。

有媒體提到IBM前員工表示,這幾年其實IBM一直在裁員,只不過中國作為業績增長最好的市場,躲過了之前的裁員。但是他沒想過的是這樣的裁員只是前奏,IBM在印度班加羅爾等地的分支機構隨後也同樣受到波及。

2014年,IBM中國區的裁員就發生在聯想對IBM X86 PC服務器業務的收購之際。

當時,IBM深圳工廠X86生產線的1000名工人不滿被轉移到聯想舉行了一次長達2周的罷工,更多的員工或主動或被動地離開了IBM,包括一些在IBM工作超過10年甚至15年的老員工。

事實上,早在2013年第三季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中,IBM前CFO Mark Loughridge表示,有2/3的硬件業務下滑是由於在發展中國市場表現不佳,而其中1/2又主要受中國市場業務下滑影響。

為此,IBM不僅把X86 PC服務器業務賣給了聯想,還在中國各個部門(包括3個在華研發機構)制定了不同程度的裁員計劃,甚至個別地區的銷售團隊集體會被裁員。

如今,IBM承認將花費6億美元進行結構調整,並強調裁員數字僅涉及到不足1萬人。2015年,中國區裁員又被IBM放到一個怎麽樣的位置?

業績之痛
 
裁員的背後是業績的下滑。2015年1月21日,IBM發布了2014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報告顯示,第四季度IBM凈利潤為55億美元,同比下滑11%,這也是IBM季度利潤連續第11個財季下滑。
 
矽谷資深記者Robert X. Cringely認為,主機和儲存服務市場將逐漸縮小,但IBM卻依然愚蠢地推出Z13大型服務器,並賣掉了存儲,以為可以帶動銷售。與此相反,數據存儲在大數據時代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IBM被視為剝離硬件業務的成功轉型者。創始人沃森家族曾經主導了數次轉型,打造IBM成為引領IT發展的藍色巨人形象。時任CEO郭士納更是促使IBM成為商學院經典轉型案例。1992年,IBM經歷50年來第一次大裁員,第二年,郭士納在IBM經歷首度虧損時正式上任。
 
那時候,郭士納決定放棄IBM賴以生存的大型機業務,轉向前景並不明朗的PC業務,同時大規模精簡管理架構,重塑了IBM註重客戶導向的價值觀。郭士納的繼任者彭明盛任職10年,推動IBM從硬件向軟件服務業繼續轉型。
 
不過,IBM剝離硬件的速度還是有些緩慢。2004年,IBM將高端筆記本品牌ThinkPad出售給聯想,11年後,低端硬件服務器X86才又被聯想收購。
 
Gartner預計到2015年,雲計算市場規模可達2500億美元。早在2007年,時任CEO彭明盛和谷歌創始人之一埃里克·施密特創建了一個學術雲,開創了雲計算的先河。之後,IBM在雲計算的軟件、服務和基礎設施等方面都進行了收購,2013年更是斥資近20億美元收購的公有雲服務提供商SoftLayer。
 
只是IBM的步伐還是落後於亞馬遜、微軟。市場調研公司Synergy Research Group提供的數據顯示,AWS目前占據了全球雲計算市場27%的份額,微軟以約10%的份額緊隨其後。
 
根據2015年的IBM戰略路線,雲計算、分析和智慧地球解決方案將是主要關註領域。這個曾經的藍色巨人,能否跟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腳步?
 
黃昏時刻?
 
事實上,IBM裁員計劃僅是冰山一角。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里,IT外企們都紛紛陷入裁員風波。英特爾減員5%的計劃、戴爾裁員1.5萬人、減員15%的計劃等。
 
2014年7月,微軟宣布裁減1.8萬人的計劃,被裁名單包含在同年初剛剛收購的諾基亞手機部門大約1.25萬名員工。裁員後期爆出的“員工抗議”、“最先離職送諾基亞手機”等事件也成了熱議的話題。
 
而在裁員重災區中,惠普無疑是榜首。在第二季財報發布後,本計劃在2014年裁員3.4萬人的惠普又宣布2015年將繼續裁員9000人。
 
在裁員的背後,轉型是另一條隱線。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一切都在發生變化,對於傳統企業來說,轉型無疑不可避免。正如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所說的,互聯網給世界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零距離”,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變成了平臺經濟 ,信息不對稱變成信息對稱,原來信息的主動權掌握在企業手里,現在到了用戶手里,交互變得很重要。
 
這就意味著對IT外企來說,轉型的阻力和陣痛不可避免。他們曾引以為豪的管理文化可能恰恰就成為其轉型最大、最難克服的阻力。而且,隨著“棱鏡門”等信息安全事件頻發,“數據主權”越來越受到各國重視,對涉及信息安全的重要領域,要優先采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這對於他們來說,開拓更大的國際市場就意味著要受到一定的政策限制,轉型步伐將會邁得緩慢。如果未能跟上移動互聯網腳步,那麽就可能迎來他們的黃昏時刻。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1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