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去年洗衣机销量增三成 国货市场份额超七成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127/2199928.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30

愛用國貨有利國人就業?

2011-12-19  TCW




Q:聽到有人建議希望政府帶頭愛 用國貨,以創造國人就業機會,這會有什麼效果?

A:假如你是個農夫,每天生產稻米,然後和鎮上的另一個裁縫交換衣服。某晚你突然靈光一閃:「肥水不落外人田,為什麼要讓那非親非故的裁縫得到好處?我要 保障我家人的就業機會,所以今後讓我弟弟來縫衣服好了。」

但是,因為你不再向裁縫買他的衣服,裁縫也沒辦法向你買米了,因此你的米不能再像以前一樣賣那麼多了,要麼你就得減產,或把多餘的米扔掉,你可能也被迫要 多休好幾天「無薪假」。雖然你弟弟有了縫衣服的就業機會,但這卻是建立在你的犧牲上面的。

這就是「愛用國貨創造國人就業機會」的結果。這些人以為,我們不進口,多多消費本國貨,那不是就讓本國人有更多的就業機會了嗎?

但是,若我們減少進口,就等於我們不再向外國買那麼多東西,外國人收入就減少了,他們能向我們買的東西也變少,我們出口也跟著下降,這就使得出口產業的就 業機會減少。因此,雖然愛用國貨讓某些國產品的就業機會增加,但這卻是建立在出口產業就業機會的減少上,正如農夫弟弟縫衣服的就業機會,其實是建立在農夫 的犧牲上面一樣。

「愛用國貨」的結果,只會讓這個國家變得更窮,因為照這種思維,我們必須把一些適合在國外生產的產品,強制移到國內來生產,以保障國人就業機會。然而在進 行這些生產時,必須把稀缺的生產資源,從原本更能滿足消費者欲望的其他部門拉過來,這就減少了其他種財貨,而這些財貨原本是更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的。

例如,原本弟弟很適合當音樂家,但因為自家製的衣服,被家裡每個人愛用「家」貨的觀念影響,因此弟弟發現在家裡當裁縫比作曲給家人聽還來得好賺,那他就改 行去當裁縫了。

如果這個家還是向外面的裁縫買衣服,他們不但有衣服可以穿,而且還有弟弟的音樂可以聽,現在因為每個家人都要愛用「家」貨,弟弟就不會再去作曲,而變成要 去當裁縫了,這個家也沒有音樂可以聽了。整體來說,這個家不會變得更富有,而是變得更窮了。

事實上,一個只買進口貨的消費者,也在創造國人的就業機會。如同農夫向裁縫進口衣服,也創造了自己和弟弟的就業機會一樣。「愛用國貨」思維的錯誤,就在於 沒有認清「沒有進口就沒有出口」這個事實。

「愛用國貨」思維推演到底,就是要每個人都自給自足,因為若要保障國人就業而愛用國貨,豈不是更該保障家人就業而愛用家貨?這樣豈不是柴米油鹽都該全交給 自己或家人生產嗎?如果我們想要退化成像原始人那樣生活,那麼「愛用國貨」就是最好的方法。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44

細數被中國人誤以為國貨的九大品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423.html

作者:張華

刷了這麼多年的牙,到今天才知道,原來中華是外國牌子,黑人才是國貨,快來看看,究竟還有哪些被中國人誤以為國貨的大品牌。

一、中華牙膏

上海白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牙膏廠的前身中國化學工業社始建於1912年。1922年這裡生產出了中國第一支牙膏──三星牙膏,為中國牙膏工業奠定了基礎。1967年,中國化學工業社改製為上海牙膏廠。1954年誕生「中華」牙膏。

60年代中期,在技術革新的推動下,」中華」在膏體、香型、包裝、品質上有了較大改進。

70年代到80年代「中華」迎來自誕生以來第一黃金時代,在質量上有了長足發展,同時推出新品,將中華推向強有力的市場地位。1994年1月,上海聯合利華牙膏有限公司成立。中華品牌經營權租賃給聯合利華公司。中華牙膏曾是上海白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商標品牌,於1994年將「中華」品牌經營權租賃給聯合利華公司。

聯合利華集團是由荷蘭Margrine Unie人造奶油公司和英國Lever Brothers香皂公司於 1929年合併而成。總部設於荷蘭鹿特丹和英國倫敦,分別負責食品及洗劑用品事業的經營。在全球75個國家設有龐大事業網絡,擁有500家子公司,員工總數近30萬人,是全球第二大消費用品製造商, 年營業額超過美金400億元,是全世界獲利最佳的公司之一。

2010年5月17日,*ST白貓發佈最新公告稱,因公司2007年、2008年、2009年連續3年虧損,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相關規定,上海證券交易所決定自2010年5月25日起暫停公司股票上市。可以肯定的是,在1994年聯合利華取得中華牙膏經營權的16年後,白貓退市的既定事實撕掉了中國牙膏市場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白貓公司無形資產評估值合計為1.39億元。白貓股份董事長馬立行事後透露,租賃給聯合利華使用的「中華」牙膏商標的無形資產價值經估算為1.33億元。截至2009年7月31日,白貓股份淨資產評估值為3.09億元。顯然,經評估,「中華」的品牌價值佔去了公司無形資產中的絕大部分,並佔到公司淨資產的四成以上。去年年報顯示,聯合利華付出的租賃費高達2607.3萬元,是*ST白貓的主要收入來源。聯合利華集團自2001年起開始投巨資建設中華牙膏品牌。近年來,中華牙膏每年為聯合利華貢獻10億元左右的銷售額,在國內市場佔有率始終在15%左右。

而與此同時,白貓股份卻要靠商標許可收入支撐其財務運作。據瞭解,國際上收購一個品牌通常的價格是其年銷售額的1-3倍。2009年,聯合利華的「中華」商標使用費為2829萬元,佔其銷售額的2.5%,由此推算,「中華」牙膏的年銷售額已超過11億元人民幣。而中華牙膏商標品牌價值則在11億至33億之間。

二、雙匯

雙彙集團是以肉類加工為主的大型食品集團,目前總資產約60多億元,員工4萬多人,在全國十多個省、市建有二十多家現代化的肉類加工基地,年屠宰生豬能力1500萬頭、年銷售冷鮮肉及肉製品200多萬噸,是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雙彙集團總部位於」中國食品名城」河南省漯河市。在2007年中國企業500強排序中列166位。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一家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廣泛的投資、諮詢和金融服務,擁有大量的多行業客戶,包括私營公司,金融企業,政府機構以及個人。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總部設在紐約,並在東京、倫敦和香港設有分部,在23個國家擁有41個辦事處。其所有運作都建立於緊密一體的全球基礎上,由優秀的專家為客戶提供服務。同時擁有豐富的地區市場知識和國際運作能力。

但不被大多人瞭解的是,目前雙匯已是高盛的資本運作了。2006年5月,高盛擊敗其他投資者,共計獲得雙匯發展 60.72%的股權(股改後稀釋為51.46%),這是高盛第一個控股併購。 08年,高盛又投資2—3億美元在湖南、福建收購了10多家養殖廠。

看著逐漸發展起來的雙匯放心肉專賣店,看著雙匯不斷攀高的市場佔有率,很明顯不是這個行業的幸事。

三、金龍魚

這個牌子幾乎出現在每個中國家庭的廚房裡,市場佔有率在50%以上,品牌的市場競爭力是第2名福臨門的8倍,但它徹頭徹尾是一家外資企業,屬於新加坡郭兄弟糧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擁有的,跟中國沒有任何關係。然而大多數國人都不知道,一直以為購買金龍魚油是在支持國貨品牌。

金龍魚」是新加坡郭兄弟糧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擁有的著名食用油品牌。郭兄弟糧油私人有限公司是隸屬郭兄弟集團下的糧油集團的旗艦公司。嘉裡糧油(深圳)有限公司是郭兄弟集團下屬的嘉裡糧油(中國)有限公司在中國的全額投資的營銷策劃及管理公司.

郭兄弟集團由郭鶴年先生於1949年在馬來西亞創立,已發展成為亞洲非常具多元化、非常富有魄力的跨國企業集團之一,集團成員包括太平洋航運有限公司、香格里拉酒店、嘉裡建設、嘉裡飲料、南華早報等等。

1974年,郭兄弟集團在香港成立了嘉裡控股有限公司,從此「嘉裡」成為郭兄弟集團在香港和中國大陸廣泛業務的標誌。嘉裡糧油(中國)有限公司是郭兄弟集團屬下的嘉裡糧油集團在中國投資糧油生產企業的專業性投資公司.

1990年,嘉裡糧油集團在中國投資的第一家油脂生產廠——南海油脂工業(赤灣)有限公司正式投產,它是中國較早大規模生產精煉油脂和小包裝油脂的企業。在隨後不到十年的時間,嘉裡糧油先後建立了深圳、上海、天津和青島四大糧油生產基地以及防城、成都、西安、營口等十幾個生產加工點,覆蓋全國市場,構成了非常龐大的糧油食品生產加工體系。

嘉裡糧油在中國生產「金龍魚」、「香滿園」、「元寶」、「胡姬花」、「鯉魚」、「巧廚」、「花旗」和「手標」等16個品牌的小包裝食用油。其中,「金龍魚」家喻戶曉,是中國食用油的知名品牌!

四、娃哈哈

宗慶後與達能打這場娃哈哈商標的爭奪戰可謂時曠日久,關於民族企業和商業信譽問題引來的討論鋪天蓋地。很多人認為支持娃哈哈商標在宗慶後手裡就是支持民族企業。然而卻不知這樣的理解將那個佔有51%股份的達能置於何地?

娃哈哈與達能之爭的根源在於,還是當年對娃哈哈商標的商標轉讓協議,達能提出將「娃哈哈」商標權轉讓給與其合資公司,因國家商標局不批准未果,雙方改簽一份商標使用合同。合同其中一款稱「中方將來可以使用(娃哈哈)商標在其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而這些產品項目已提交給娃哈哈與其合營企業的董事會進行考慮。」即「提交合資公司董事會考慮」是中方使用娃哈哈商標的前提。也正是這一條款,引發了達能的強行收購風波。

最新消息是法國達能集團和娃哈哈集團30日宣佈,雙方已達成友好和解方案,將終止其現有的合資關係,該方案目前尚須得到中國有關政府部門的批准。達能已同意將其在各家達能-娃哈哈合資公司中的51%的股權出售給中方合資夥伴。和解協議執行完畢後,雙方將終止與雙方之間糾紛有關的所有法律程序。

五、大寶

北京大寶化妝品有限公司成立於1999年,「大寶」系列化妝品1985年誕生至今,適應了不同時期、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已 陸續形成護膚、洗髮、美容修飾、香水、特殊用途共五大類100多個品種。2007年美國強生公司旗下強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宣佈,已完成收購北京大寶化妝品有限公司的交易。收購事項已獲得了所有相關政府部門的批准,大寶化妝品有限公司成為強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中國日化行業可以說是整體淪陷,大寶做為在日化品這塊領域的民族品牌堅持的比較久,但也在2007年再也堅持不下去。

六、蘇泊爾

中國•蘇泊爾集團,是一家由炊具製造開始創業的多元發展的企業集團。公司始建於1994年8月。十餘年來,產業鏈發展勢頭良好,銷售額逐年上升,2006年銷售收入達40億元,比上年增長56%。集團現有員工6600多人。企業總資產30多億元,可持續發展態勢明顯。2002年國家工商總局認定「蘇泊爾」為「中國馳名商標」。

2006年8月14日,法國SEB集團與蘇泊爾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擬以股權協議轉讓、定向增發和部分要約收購相結合的方式獲得蘇泊爾不超過61%的股權並展開戰略合作。2008年1月,英國勞埃德國際金融週刊報導:Seb SA表示,公司成功完成了對浙江蘇泊爾股份有限公司(Zhejiang Supor Co.)的要約收購,目前持有蘇泊爾52.74%的股權。

七、匯源

2008可口可樂意圖收購匯源案曾引起了強烈反響,國內一片嘩然,認為可口可樂有壟斷之嫌。後來我國商務部正式宣佈,根據中國反壟斷法禁止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據悉,這是反壟斷法自去年八月一日實施以來首個未獲通過的案例。

然而匯源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呢?

匯源品牌由匯源香港上市公司擁有,而匯源香港上市公司近60%股份由達能、境外公眾股東和一家美國的私人投資基金擁有。

也就是說匯源早已不是一家純粹的民企。

八、南孚

福建南平南孚電池有限公司系國家520戶重點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外經貿部重點扶持的出口企業,中國電池行業龍頭企業,福建省重點企業。在中國市場,南孚連續 13年創鹼錳電池「質量、銷量、經濟效益、勞動生產率」同行領先水平。 而南孚品牌對外宣傳也用的是「民族的力量」。

2003年8月,南孚突然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公司收購。這其中有什麼內幕呢?1988年,南平電池廠與福建興業銀行、中國出口商品基地建設福建分公司(簡稱「基地福建公司」)、香港華潤集團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公司的子公司)合資組建福建南平南孚電池有限公司。1999年,南孚正處在發展的黃金時期,在南平市Z F吸引外資政策的要求下,上述股東以南孚69%股份作為出資與摩根士丹利、荷蘭國家投資銀行、新加坡Z F投資公司合資組成中國電池有限公司。

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新成立的中國電池有限公司掌握了南孚的絕對控股權,也就是說外方股東只要再增加2%的股份,就可通過中國電池間接控股南孚。 丁曦明總經理回顧時說:「南孚其實並不缺乏資金,相反,我們的資金很充裕。南孚當時是被迫合資的!」談到南孚被迫引入外資,南孚的另一位高層管理人員激動地說:「摩根士丹利是一隻狼,與它合資根本就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摩根士丹利動作南孚的情況並不好,因此幾番轉手。2003年8月11曰,生產「Mach3」剃鬚刀和金霸王電池等消費產品的美國吉列公司宣佈,已經買下中國電池生產商南孚電池的多數股權──南孚成了它的子公司了。短短幾年時間,南孚由中國電池生產業的巨頭變成了其競爭對手的子公司,而且這個競爭對手曾是它的手下敗將。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十年,卻始終無法打開局面,市場份額不到南孚的1/10。

現在好了,最大的競爭對手消失了,而且還得到了一家年利潤8000萬美元,擁有300多萬個銷售點的電池生產企業,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大半個中國市場。本來南孚的優質鹼性電池已打入國際市場,此時正是向海外發展的大好時機,可是為了避免和母公司爭奪市場份額,南孚只好匆匆鳴金收兵。由於不能與金霸王正面衝突,現在南孚有一半的生產能力被閒置著。南孚正漸漸地失去活力。

九、白加黑

白加黑的廣告當年做的是人盡皆知。1996年江蘇啟東蓋天力製藥廠開發「白加黑」,銷售曇花一現。1998年銷量大幅下滑。 2000年東盛集團併購啟東蓋天力製藥廠,「白加黑」易主,當年銷售額從2000萬升至2.9億。

2005年「白加黑」銷量達到4個億,成為東盛科技的最大贏利點。2006年10月東盛科技資金危機,欲變賣「白加黑」自保,拜耳與東盛科技簽訂協議。 2008年7月3日雙方正式交割財產,包括生產線、銷售網絡及銷售隊伍全部賣給拜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47

飛躍鞋:老國貨也能賣出新思路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460.html

還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飛躍鞋麼?

飛躍鞋誕生於1959年,它的前身是上海膠鞋一廠。而上海膠鞋一廠的前身,則是崔福莊開辦的大孚橡皮工廠,至今上海本地人仍習慣性地稱飛躍鞋為大孚橡膠廠所生產。

飛躍創辦的第一年就生產了161.6萬雙鞋,那時它們被稱做「民用解放鞋」,在八十年代初,飛躍鞋更是風靡一時。

但是自從飛躍鞋及FEIYUE品牌創立以來,其間經歷了好幾次商標所有權及商品生產經營者的變更。不同的生產商,不同的定價及銷售模式,不同的流通渠道,如今的老國貨亟需一個更統一的形象來面對電商消費者。

同時流行的多款「FEIYUE」

1993年之前,飛躍鞋的生產和管理權一直都歸屬於大孚橡膠廠。而在那之後,大孚橡膠廠將FEIYUE鞋的商標使用權授權給上海大博文鞋業有限公司,因此一直到2007年,市面上所能看到的飛躍球鞋都由大博文鞋業有限公司生產。

這是FEIYUE品牌的第一次使用權變更。但嚴格來說,大博文鞋業有限公司僅具有FEIYUE鞋的商標使用權,而FEIYUE商標的專有權仍然歸大孚橡膠廠所有。

而在2007年之前,市售的飛躍鞋只有兩種經典款式,一白一黑。直到酷愛復古中國文化的法國人尼古拉斯找到大博文鞋業有限公司,大博文將FEIYUE的商標口頭授權給了法國人。法國人由此註冊了FEIYUE的國際商標,但糾紛也由此產生。

儘管大博文鞋業有限公司和大孚橡膠廠都隸屬於當時的雙錢集團,但實際上大博文的口頭授權並不合法。雙錢集團則單方面宣佈了對FEIYUE商標使用權的回收,隨後將其授權給上海生龍鞋業有限公司。

但是由於FEIYUE的國際商標已被註冊,並且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商標爭議,這就造成了兩個FEIYUE品牌之間曖昧不清的關係:一個佔據中國市場,一個則在海外市場發展。

而國內飛躍鞋的市場也較為複雜。照理來說,雙錢集團已經停止了大博文對飛躍商標的使用權,但由於大博文本身也隸屬於雙錢集團,為了保證原有工廠一兩百號工人的飯碗,大博文仍可以生產一部分老款飛躍鞋。而生龍新工廠在生產高峰期也會分一部分工作量給大博文鞋業。

就這樣前有大博文,後有生龍,市面上的飛躍經典款就有了兩個工廠版本:一種是印有大博文鞋業logo的老款,內鞋底印著大孚橡膠廠的名字;而新款生龍鞋面上大博文公司的名字已經消失,內鞋底卻仍然留有大孚橡膠廠的字樣。

但生龍鞋業作為一家典型的貿易型公司,僅僅負責運營和管理飛躍的商標,而與其合作的四五家工廠中也只有一家負責生產經典款的飛躍鞋,另外幾家則負責新款式的製作生產。

相比之下,老款飛躍鞋的鞋面更寬更扁,新款則更修長。但它們共同的特點仍是沒有男鞋女鞋之分,只看尺碼大小。如今兩款飛躍鞋仍舊在生產,但新款式的鞋子已經完全看不出半點與生龍鞋業的關聯,而大量老款鞋仍主要由大博文鞋業生產。

而在國際市場上,法國人尼古拉斯註冊FEIYUE商標讓飛躍鞋在海外也出了名,它同時還帶來了另一個好處,即在國內掀起了國貨品牌的第二春。

2006年~2011年是飛躍鞋第二次走紅的時期,然而在2011年之後,面對眾多強勢品牌的衝擊,飛躍的銷量不可避免地再次走了下坡路。此前海外飛躍鞋的定價一直在35~150歐元之間且從不打折,如今也時常以5~7折的價格出售。

一雙飛躍鞋複雜的產與銷

作為國貨飛躍鞋,和其他國貨一樣,都會遇到贋品、假貨太多的困擾。早些年的時候,一雙飛躍鞋僅要價15元。即便是在2006年左右,由於市場上假貨太多,飛躍鞋的價格也多在12~26元之間。而真正的飛躍鞋經典款的價格,老款單價35元,新款單價50元。

八十年代時,擁有一雙飛躍鞋是有錢的象徵,而傳說中穿兩年都不會破損的傳統飛躍鞋,要先後經過上底、壓制、繃線、刷漿和機器縫合等多道製作工序。如今飛躍新老款的生產量基本是10:1,假設每年生產一千萬雙新款飛躍鞋,那麼老款的生產數量則在一百萬雙左右,產量並不高。

同樣受限的還有工藝層面。簡單來說,老款飛躍鞋的工藝關鍵在於橡膠底。橡膠底在高溫發泡時,如果密度高一點,底就會硬一些,密度低一點,就更柔軟。早年的飛躍鞋鞋底由兩部分組成,下面密上面松,所以款式都由上底決定,但是上底又不能太鬆,於是款式受限。

新飛躍的工藝做法則有所變化。雖然鞋面的材質是一樣的,但現在是一個大底加一個中底,而柔軟度由中底來調節。中底可以改材質的厚薄度、鬆緊度,所以很容易開發出新款式。

另一個不同的工藝在於,老款最後一道工序是把鞋的材料全部放進高溫爐裡進行拼合,因為是機器縫合,所以布料與橡膠的縫面處多餘的膠質去除得並不乾淨。而新款的最後一道工序是人為控制的,布料與橡膠的縫面上細節處理得更好、更精緻。

當然工藝不同,成本自然也不同。以經典款的成本為例,老款成本20元左右,新款成本25元左右。因此飛躍鞋的市場價都是可以很容易計算的。一般飛躍鞋的出廠價是成本價加5元左右,市場價則是成本價加10元左右。

除了經典款之外,飛躍鞋的銷售代理商都習慣稱其他的款式為改良版。改良版的價格區間跨度也不大,大部分是在70~98元和128元這兩檔。

生龍鞋業接手飛躍後,到現在陸陸續續已經研發了100款左右的改良版,海外飛躍則已經接近200款鞋型。現如今和生龍鞋業合作的工廠,製作傳統款的兩家工廠在上海,改良款的兩三家工廠集中在山東青島一帶。

而按照款式來說,國內飛躍和海外飛躍設計款式中的40%都是一樣的,原型都脫離不了飛躍鞋本來的外觀特質。

田波是飛躍鞋上海地區總代理,他從過去幾年飛躍鞋的銷售經驗中發現,飛躍鞋不暢銷的也就幾款,具體算來,有50多款是長年暢銷的。

「但是款式太多,備貨就成了一件比較重要的事。傳統款鞋型,無論何時何地碼數都是比較齊的,對於生產廠家來說,傳統款造價低,積壓在倉庫裡也不會有大的損失。而其他款式相應成本稍高,在備貨方面就會比較看重具體的銷售情況。」田波說。

像回力、海鷗相機、永久等等,這些都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創辦的品牌。但是多數國貨品牌如今仍舊在延續以前的銷售模式——經銷制,在各個地域由經銷代理商進行產品終端的售賣。飛躍鞋也不例外。

飛躍鞋在全國的銷售也是靠代理商來完成,以大區代理的形式呈現。北京、天津、河北一帶為一個大區,廣州、深圳為一個區,江浙滬為一個區。總的算起來,飛躍鞋在全國的代理商有20多個。

國貨電商化的銷售困境

在飛躍鞋的傳統市場格局中,由於廠商比較注重江浙滬這塊區域市場,所以田波還負責收集消費者的反饋,用來給改良版款型的設計提供參考。

可是儘管江浙滬是飛躍鞋的重鎮,但在銷量上,京津唐地區仍排第一,江浙滬只能位居第三。而這多少和他們的銷售方式不同有關。京津唐地區走的是批發路線,多數是在批發城有個大檔口,只要批量夠大,他們便會賣。江浙滬走的則是零售的路子。

田波所在的江浙滬區域,總共有20多家店,其中有11家店舖在上海,其餘分佈在南京、餘姚等地,上海地區的銷量較為穩定。

田波每天都會接到很多要求加盟的分銷商電話,但他發展分銷商很謹慎,因為多數純粹賣貨的商家,只是看中了飛躍鞋的低成本,他們不會為這個品牌單純做一個店舖,或者說主賣飛躍。他們多數是隨便在賣鞋子。

「雖然這種零售經銷的方式,銷量沒有京津唐那個區高,但長遠來看,零售的利潤反而更高。」田波說。

在上海店舖上門消費的人群中,有部分是香港、台灣的遊客,他們的數量並不是特別大,但是每次購買的鞋子會很多。田波覺得,正因為是零售,所以消費者對飛躍這個鞋子的選擇和他們對客人的選擇其實是相互的。會喜歡飛躍鞋,並且上門購買的,除了一部分港台的,從年齡上看,都是年輕人。而年紀大的,不追求時尚或者沒有懷舊情結的人,進店也多數隻是逛一圈便走。

之前說到飛躍鞋的備貨計劃。以開發新款式來說,生龍鞋業每次研發出新的鞋型,會詢問全國的分銷商有關銷售量的情況,他們會根據分銷商的銷售情況總計,再加上20%的流動余量,制定出飛躍鞋的生產計劃。

舉個例子,假設某分銷商預計一年可銷售某個款式1萬雙,那麼工廠就會生產1萬雙加20%的量,即12000雙。這其中1萬雙是用來提供給分銷商的,2000雙則用來調節庫存。

鞋子和其他產品不同,飛躍鞋屬於三季鞋,冬天不適宜穿。所以它的銷售淡季很明確,就是冬季。

田波說:「平常的備貨是冬季備貨的三到五倍。如今到了10月,臨近冬天了,平常備貨5000雙的鞋子可能就只會進1500雙左右。」而在款式方面,因為季節不同,消費者所屬地域不同,也會根據相應銷售情況進行增減。

以江浙滬為例,飛躍鞋60%的銷售靠零售,20%則是團體採購,比如武術學校、訓練學校的團體採購。還有20%則是類似各種特定主題的活動定製,比如運動會,可能就會有主辦方來定製帶有特定標誌的鞋子。

而在60%的零售當中,電子商務所佔的比例並不高。

飛躍鞋本身走的是經銷制,有兩家網絡分銷商,都在天貓開店,一家在上海,一家在天津。儘管是唯一授權的網絡商家,但他們開的並不是飛躍的旗艦店。

這就要說到,飛躍鞋和其他一些國貨一樣在電子商務業務中存在的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SKU數不足。

飛躍鞋的國內款總共有60~100款款型,只有傳統款是無論何時何地碼數都齊,倉庫存量足夠的。其他任何時刻都可能有庫存的不過50餘款。這就造成這樣的SKU不足以支持做一個只賣飛躍鞋的網絡旗艦店。

所以飛躍鞋的兩家天貓經銷商開的店舖不僅賣飛躍,還賣回力鞋,而天貓店舖中銷售的飛躍鞋也是40多元價位的較多。田波所開的集市店,70%的客戶是不詢問直接下單,他也暫時把它只當成一個網絡銷售的窗口。

鞋子本身不值錢,附加值才值錢

田波開的是一家淘寶集市店,叫做CM國貨,他的淘寶集市店主要賣飛躍,順帶還會銷售舒龍和回力等品牌的鞋子。為了區別於天貓店的產品,他的店舖所賣的鞋子均不打折,主賣定製款。

田波算過一筆賬,江浙滬這帶,銷售情況比較好的,也就是上海的這11家門店。佔據他平常銷售20%的活動採購項目,鞋子本身會以7折價格出售,而定製費多半在60元以上。

這就是田波說的,其實鞋子本身不值錢,值錢的是附加值,品牌也是其中之一。

如果區分開線上線下的銷售,田波在線下的推廣多數和公關公司相關,也就是專業的做活動策劃的公司。這類公司所做的就是在策劃整個主題活動時,包括場地、時裝、鞋等內容策劃中出現飛躍鞋的品牌。

相反,在線上的推廣就顯得既複雜又單調。複雜的是要利用各個平台,包括豆瓣、微博、博客、街旁等SNS聚集地。單調的是,他改採取的都是主題類型的小活動,比如到門店給店內的小貓拍照。

「大約是國貨熱之後,許多年輕人發現穿著國貨會顯得稍微與眾不同,尤其是很多樂隊或者民間小團體對飛躍鞋特別鍾愛。」田波說在淘寶集市店上賣得最好的,除了飛躍鞋的經典款之外,定製款也十分走俏。

每天大約3~5單的生意,多數是不詢價直接下單的情況,所以田波管理起來非常容易,只要把後台的訂單交給倉庫的人,打包發貨出去就算完成。所以如今3個鑽的店舖,他自己做也不嫌累,他說等4個鑽了,會請個專人前來管理,因為集市店的潛力很大。

飛躍鞋本身的價位是在35~128元,而田波集市店裡的定製款價格在60元左右,手繪定製費則在60~440元之間浮動。這個浮動價格是根據客人所選圖案的複雜程度來定的。假設客人選了一個180元手繪費的圖案,那麼加上鞋子本身的60元,這雙鞋子售價即為240元。

而在對整個店舖的銷售統計中可以知道,集市店的客單價最低為100元,手繪款則在120~260元之間浮動,200元左右的比較多。田波解釋說,因為在他店舖中購買的人很少會只買一雙,於是客單價這塊會稍顯高一些。

田波有一個10人左右的手繪團隊,負責承接客人的定製需求。他們使用的顏料,一種是丙烯,一種是紡織纖維染料。丙烯更硬一些,看上去會有立體感,適合簡單的標誌和字體,而紡織纖維染料則適合比較複雜的畫。

現在田波店舖的手繪樣板已經超過1000個款型,他所配備的相冊有700多個圖案供顧客挑選。網上出售時,他會提前告訴消費者,手繪款需要7~10天的時間才能到貨,這7~10天就是給手繪作者的時間。

這種每次都要手繪作者親自繪製圖案的定製過程,成本較高。田波曾經考慮過,使用印刷進行大批量同個圖案的生產,但鞋子並不是一個平面,很難進行印刷。如果先在布料上畫完,再進行裁切生產的話,這就得和工廠有牽連,而工廠必須要大批量訂單才會生產,動輒幾千雙,並不適合定製款的銷售思路。

田波介紹,每雙手繪鞋,付給手繪作者的費用在100~120元。飛躍的定製鞋價錢很透明。

幸好定製款在網上賣得非常不錯,所以田波覺得,網絡走中高端定製路線才是飛躍完成品牌附加值的最好辦法。而他的店舖走中高端路線,並且發順豐,也是為了同天貓分銷商區分開來。以江浙滬來看,每年銷售額大約在500萬元,僅上海就有400萬元。

這是田波目前能想到的「國貨新賣」僅有的商業路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095

航運業新政的潛臺詞——國貨國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811

9月3日,交通部公布了《國務院關於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意見要求各部委合力解決航運業發展的諸多問題,其中,有學者認為,意見潛藏“國貨國運”的支持措施,若政策實施,深陷泥潭中的航運企業有望迎來久違的春天。

所謂的國貨國運即是,中國貨品的進出口,一部分由中國的航運企業來承運。

意見提到,

加強海運企業與貨主的緊密合作、優勢互補,推動簽訂長期合同,有序發展以資本為紐帶的合資經營,形成風險共擔、互利共贏的穩定關系。加強部門協調配合,提高原油、鐵礦石、液化天然氣、煤炭、糧食等重點物資的承運保障能力。

《21世紀經濟報道》引述大連海事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斌的觀點認為,該意見潛藏“國貨國運”的支持措施,有望予以處於困境中的中國航運企業政策上的支持。

盡管近三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帶來了巨大的貿易量,中國的原油、鐵礦石和各種貨品的進出口量連年高速增長,中國航運企業也曾受益於劇增的貨運量得以壯大,但近幾年卻日漸顯露出受制的疲態。進出中國的貨品,中國航運企業僅承運了一部分的海運貨運量,而且這一份額還在削減。

 

歐美、日本等國都悄悄進行貨載保留,只有我們“愚蠢地”取消這一權利。縱觀世界各國的航運政策,各國無一不實施貨載保留的航運政策,但形式極其隱蔽並具有欺騙性。而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的時候,貨載保留的這一保護性措施被無情地取消了,以至於現在讓本國的航運企業陷入困境。

 

如果政府要求中石油或中石化將其每年進出口原油的運輸量的一半以上分給國內航運公司,並據此作為考核條件之一,那誰都能活得很好,也實現了戰略安全的目的。

至於這種做法是否違反WTO協議,報道提到劉斌稱,市場現在已經扭曲,歐洲、日本和美國的原油進口采用的是FOB條款,而出口則采用CIF條款,而中國的進口商和出口商則與上述國家和地區的傳統做法完全相反。

目前,我國航運業普遍經營慘淡,據統計,今年上半年10家上市航運企業合計虧損14.64億元,其中中國遠洋虧損最嚴重,該公司上半年凈利潤虧損22.8億元,虧損幅度較上年同期擴大一倍多。

中遠稱,今年以來全球航運業保持著弱勢複蘇低增長的趨勢,運力過剩的形勢基本沒有改變。

但國際航運巨頭馬士基、達飛等卻錄得超高凈利。以馬士基為例,上半年該公司實際利潤高達24億美元,同比大增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722

國貨精品發展的黃金期及帶來的投資機會 三朝元老

來源: http://xueqiu.com/6675763144/36492949
可能是做為60後的歷史情節,筆者多年來一直關注國貨的發展,尤其是最近一年來,更是加大了關注研究與使用國貨的力度,並在朋友圈建立了國貨精品聊天組,倡導朋友們一起關注研究使用國貨精品及其提供這些精品產品和服務的滬深港上市公司。在整個過程中,體會頗多。先給出結論,就是國貨精品的發展正進入一個全新歷史發展機遇,將迎來黃金發展時期,從現在開始,投資於真正生產出精品國貨(包括服務)的上市公司將獲得巨大的投資收益。下面本著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闡述其中的原因與邏輯。

首先從主觀方面來看,經過改革開放30年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在個別細分方面開始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如電商領域);國民從心態上來講,國家與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都發生了積極而顯著的變化;同時,隨著以華為及BAT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成為讓國民驕傲的全球領先企業,國民對中國企業及國貨的認知、認可和接受程度越來越高。可以說,國民的主流心態,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盲目崇洋媚外,到崇拜與大量採購國外名牌商品,進入到理性消費國外精品,並廣泛認可接受國貨精品的新階段。從全球來看,隨著中國國家形象的提升及國貨本身質量的提升,國外對中國商品尤其是中國優勢品牌企業的國貨精品的認可程度也在逐步提升,昨天聽到新聞講,韓國的「海淘一族」已經將中國貨(電子產品為主)做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採購市場(超越日本),這也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
當然,在客觀方面,國貨精品的質量和用戶體驗確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有些甚至進入全球精品的行列。比如,如去年幾乎與蘋果iPhone6同步推出的高端Mate7手機,推出至今一直近乎脫銷,甚至達到一機難求的地步。筆者近兩年一直在用華為手機,從D1,到Mate1,到現在的Mate7。筆者的Mate7是在官網頭幾天搶到的。我的一個好友至今在官網也沒搶到,正在託人從香港買了帶回來。我一個堂弟則是在門店以加價1000多買到的。而我在深圳某券商高管朋友則是利用華為高層的關係買到的。真可謂,為求得這一國貨精品手機各顯神通。筆者認為,CPU等核心部件均為國產的華為Mate7手機受到如此追捧與熱銷,很可能是一個國貨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事件,標誌者國貨在電子消費品領域進入全球領先行列,並將極大的推動國民對國貨的熱情和自豪感,進而對其它國貨精品的推廣都將具有積極意義。
就投資來講,滬深上市公司也有一些優秀公司也生產了不少的國貨精品,僅消費品方面就有茅台酒、青島啤酒、云南白藥牙膏、魯泰300支襯衫等等,相信隨著公司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這些領先上市公司將不斷推出越來越多的國貨精品,受到國人的青睞,並走向世界。這些公司的收入和利潤也將不斷健康、穩定增長,從而帶給投資者豐厚的回報。

另外,國家政策對國貨的支持也將對國貨的發展也將起到促進作用,尤其是關係到國家安全與重要國計民生的行業和領域。這方面的政策,對相關上市公司的市場拓展、業績提升具有積極意義,對於投資這些上市公司的投資者也將受益。但僅就民用或消費品來講,筆者認為開放、公平的全球化競爭,才是促進國貨精品發展的有利環境。
本著這個邏輯與思路,筆者在雪球組合裡創建了包含各行業20家上市公司的一個$國貨精品候選組合(ZH005905)$ ,關注、研究分析這些上市公司及其精品。自去年11月19日創建至今,打敗超過92%以上的組合,取得了近17%的收益。當然,我們關注的不是幾個月的短期收益,創建組合的目的是使投資更有邏輯、更有道理,從而更具確定性、穩定性、持續性。歡迎有興趣的朋友關注,通過一起研究、討論、分析及親身使用國貨精品,進而投資相關的上市公司或組合,獲得國貨精品發展黃金期帶來的長期、穩定、超額回報。並對於弘揚國貨,提升國貨精品水平,起到積極作用
@天天靜心課@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700

拿下天貓美妝上半年銷量冠軍 老國貨百雀羚如何用電商逆襲?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5234.html

拿下天貓美妝上半年銷量冠軍 老國貨百雀羚如何用電商逆襲?

一財網 劉瓊 2015-08-21 16:00:00

“百雀羚在電商護膚領域排名第一的局面已經持續一年多了”,日化專家馮建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一是因為進入電商領域較早,二是選用了較強的電商運營團隊,三是還針對電商渠道開發了不少產品。

本土護膚品牌正在快速發展,雖然體量還暫時不如國際日化巨頭,但一些營銷領域的銷量和份額已經超過國際日化巨頭。

維恩咨詢監測了2015年上半年天貓美妝3788家品牌旗艦店,其上半年共銷售了62.62億元,其中三個本土品牌百雀羚、韓束、阿芙等旗艦店表現最為突出,分列一至三位;而歐萊雅、美寶蓮、雅詩蘭黛分列三、八、九位。

創立於1931年的國貨老品牌百雀羚,在很多人眼里可能是一個正經的祖母級品牌,為何能在電商這樣的新渠道異軍突起,甚至超越國際品牌呢?

國產護膚品的互聯網思維

“百雀羚在電商護膚領域排名第一的局面已經持續一年多了”,日化專家馮建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一是因為進入電商領域較早,二是選用了較強的電商運營團隊,三是還針對電商渠道開發了不少產品。

據了解,雖然百雀羚這樣的老品牌在改革開放後外資日化的猛烈進軍之下的大浪淘沙中幸存下來,但經營狀況一直不佳,直到其2000年改制成民營企業並引入產業資本及專業團隊後,不斷擴充產品線,調整品牌定位,2008年全面重新塑造“百雀羚”新形象,如今在百貨、專營店、商超、電商、微商等渠道正醞釀全面複興。

“通過代運營的方式啟動電商板塊,電商渠道已成為百雀羚的主營戰略渠道之一”,日化業內人士、上海悅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白雲虎對記者表示,利用電商團隊與傳統渠道團隊的不同優勢,百雀羚的業績近幾年取得突破性進展。

相對於其他本土品牌,百雀羚較早在電商通路布局,2010年10月,“百雀羚”旗艦店在淘寶商城正式開張後,月銷售一直在3-6萬元之間徘徊。在2011年引入第三方電商專業團隊後,百雀羚網電頻繁地開始了營銷活動,在2014年 “雙十一”當日大促中,百雀羚天貓旗艦店總銷量已達到3854萬元。

在百雀羚2014年的內部發展策略中,全渠道管控被賦予了極高的位置。如何大力拓展無線端市場,並在電商渠道上進一步統一價格體系、優化購物流程、推出電商特供商品都成為了百雀羚突破的方向。

2011年以來,百雀羚連續三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5%,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尚普咨詢行業分析師指出,中國化妝品行業市場的銷售額近幾年以年平均12.9%左右的速度增長。

上海百雀羚集團總經理助理費琪文此前曾表示,現在是品牌重塑的關鍵階段,希望讓品牌回歸青春活力狀態。

轉型謀突破 今年120億零售目標

老品牌化妝品的“複興”需要下猛藥,因循守舊無法實現老品牌的轉型、突破和蛻變。

不僅是電商發力,百雀羚近來一直大動作不斷,以電視娛樂營銷為例,繼1.53億獨家特約贊助浙江衛視當紅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第三季後,公司再次斥資1.8億元獲得今年第四季獨家特約權,這也是雙方第四度的贊助聯姻;去年12月百雀羚還以1.65億元與湖南衛視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拿下其人氣金牌節目《快樂大本營》。

實際上,近年來本土日化品牌在電視娛樂營銷方面都大手筆投入,立白集團連續兩年冠名贊助湖南衛視“我是歌手”欄目,幸美股份1070萬購得“中國好聲音”總決賽黃金廣告時段,用於推廣植美村7小時不脫妝BB霜。

不僅是靠電視娛樂營銷發力,百雀羚近兩年還都在通過大事件營銷強化品牌形象。比如坦桑尼亞婦女與發展基金會期間,百雀羚被國家領導人夫人選作國禮贈予外賓,為國貨老品牌形象強化帶來了正面效果。

在廣告推動、資本關註下,百雀羚等本土護膚品牌近年正以高速發展的勢頭不斷奪取市場份額。國際咨詢公司貝恩的一份報告顯示,在過去的2014年,26個快速消費品品類中有18個品類,本土公司正從外資公司手中贏得更多市場份額。而護膚品類是本土公司搶到最多市場份額的領域,外資公司在這一領域的市場份額降低了4.8%。

在2015全國合作商會議上,百雀羚宣布今年將上市141個新品,2015年廣告投入約6.8億元,計劃實現零售120億元的目標。如果這樣的銷售目標達成,白雲虎預計,“百雀羚應該能排在本土護膚品牌第一梯隊中還不錯的位置。”

不過白雲虎認為,百雀羚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一是隨著流量紅利逐漸消失,電商的發展未來也會遇到瓶頸,由於護膚品、化妝品還是有體驗需求的品類,護膚品企業的電商銷售占比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天花板;二是怎樣從一個中低端的超市品牌升級為中高端品牌,因為中國消費者也在升級。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601

上海家化:国货龙头能否收复失地?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703/t20170307_779798.htm

在营销和销售渠道剧变的时代,消费升级和小众消费成为日化行业最重要的两个趋势,传统日化巨头面临严峻挑战。极具实力和品牌积淀的本土日化龙头上海家化,却在这个充满了变革的时代采取了一条保守的路线——集团定位从时尚下调至综合日化,将多元细分的品牌战略调整为聚焦战略。面对新兴的渠道和竞争者,上海家化的传统主力品牌老化,新品又乏善可陈,以致过去3年业绩不断下滑。在发展电商和品牌年轻化上投入重金的上海家化,未来能否在新任领导人的带领下走出困境呢?

  赵俊/文

  2017年伊始,上海家化(600315)发布公告,预计2016年实现净利润约2.26亿元,同比减少90%左右;实现营业收入约53亿元,同比减少9.34%。与此同时,其代理销售花王的业务合同期满并不再延续。花王业务对家化的营收增长有重要支撑,2016年1至9月,代理花王业务的营业收入为8.28亿元,占营收比例的19.32%,实现净利润2183万元,占同期净利润的5.04%。

  2016年底,曾任维达国际CEO的张东方履新家化,担任CEO兼总经理,她也是自2011年平安信托旗下上海平浦投资收购上海家化集团以来,任职的第三位CEO。

  在此之前的短短两个月内,这家屹立百年的民族企业已经经历了两轮打击。2016年10月26日,上海家化发布三季报,净利润大降45.17%至4.3亿元,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下降近8成至8620万元,全年利润预计将同比减少80%到90%,这也是公司自2001年上市以来最大规模的单季下滑。11月28日,退位3年的前董事长葛文耀微博检举刚卸任的CEO谢文坚,又一次将家化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股价、业绩双双下滑

  上海家化的前身是成立于1898年的香港广生行,作为中国近代有记载的第一家化妆品公司,其产品主要包括化妆品、个人护理用品和家居护理用品等。从民国时期风靡沪港的双妹粉嫩膏,到建国后的美加净、六神花露水和佰草集,上海家化几乎是化妆品国货的代言者。

  然而,过去3年,上海家化不仅遭遇了管理层动荡,股价和业绩也双双下滑。

  2013年9月,1985年开始就出任上海家化厂长的葛文耀提交了离职申请并获批,此后,其股价几乎一路走低(图1)。2014年,公司结束了利润高增长年代,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同比仅增长11.68%至8.7亿元,对比之前3年,从2011年到2013年,该项增长分别达到29.25%、61.60%和39.97%。2015年,公司扣非后净利润甚至同比下降了6.38%至8.18亿元,这是该项指标11年来的首次下滑(图2)。

  2016年,上海家化的颓势并没有得以扭转。在糟糕的三季报之前,2016年半年报显示,除家居护理用品之外,公司其他产品收入都在下滑,化妆品品类收入同比下降12.82%至9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已经由去年年底的35.92%降到了不到30%。此外,个人护理用品营收20.93亿元,同比下滑0.43%,其他业务收入1641.15万元,同比下滑59.43%。

  对比之前作为化妆品国货代表者的辉煌,上海家化整体的没落更让人唏嘘。

  受益于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2004年开始,上海家化进入了两位数的高增长年代。2004年到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了1.68倍至44.7亿元,营业利润增长了12.58倍至9.36亿元。2013年8月26日,上海家化的复权收盘股价达到了历年来的最高位53.78元/股,较2004年底的股价增长了40.69倍。家化也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可以与外资日化品牌相抗衡的本土化妆品企业。

  然而过去3年形势却急转直下,上海家化历经股价和业绩的双双下滑,而同期中国化妆品市场依然处于稳健发展的黄金时期。据欧睿国际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容量为3156.3亿元,2011-201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2%。化妆品界“一姐”欧莱雅(OR.PA),2015年在中国的销售总额同比增长4.6%至149.6亿元,连续19年实现正增长,中国区已经成为欧莱雅集团的全球第二大市场。按可比架构和不变汇率,中国区增幅高于其全球3.9%的增幅。

  这3年,国货龙头上海家化到底错过了什么?

  缺位“平价奢化”领衔的消费升级

  过去3年,消费升级俨然成为日化行业最重要的趋势。麦肯锡在《2016全球消费者信心调查》中称,以化妆品和专业护发用品等体现生活品质的高端消费品,其旺盛的发展势头已经超过了大众产品和价值型产品。360营销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Q2化妆品行业搜索研究报告》也显示,消费者对高端品牌的消费需求更加旺盛,从2015年二季度开始,高端品牌的检索量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品牌数量虽少但集中关注度高。相较于高端品牌关注度,大众品牌众多并且关注度分散。

  拥有“自然堂”等知名化妆品品牌的伽蓝集团董事长郑春影认为,中国的化妆品中,价廉质次的产品过剩了,但中高档质优精品是大量缺失的。这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国际精品品牌管理专家卢晓的观点不谋而合,后者认为,现在是消费需求已经升级了,但是产业升级没有跟上,中国需要拥有自己的精品品牌,走精品发展路线,供给侧的升级刻不容缓。

  《新财富》在2015年2月号《美丽价值》一文中也指出,不管是先行一步的资生堂,还是近两年突飞猛进的爱茉莉,都得益于化妆品领域里近年来颇为走俏的平价奢华(Masstige=Mass大众+Premium高端)概念。它让高端品牌向下、中端品牌向上拓展了消费群。

  然而,高端化妆品市场目前仍然是洋品牌的“跑马场”,国产品牌集体失声。国内购物中心一层的化妆品专柜,主要都被洋品牌占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月,我国持证的化妆品生产企业约4200家;国内化妆品中小企业数量约占60%以上,品牌以中低端市场为主。作为高端品牌中的唯一国货代表,上海家化旗下的佰草集也是百货渠道前20名品牌中唯一的本土品牌。

  在葛文耀年代,上海家化的定位就是打造属于中国的奢侈品牌。早在2007年,佰草集刚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时,他就致力于家化集团的转型——从单一日化公司变成时尚集团。2012年,家化淘汰了“可采”、“清妃”、“珂珂”和“露美”四个品牌,同时还推出了艾叶系列、佰草集太极丹、新七白新玉润精华液等新产品,并与花王开展代理合作。

  在2013年8月30日的品牌战略发布会上,上海家化更是一口气推出3个新品牌——中国第一个专业0-3岁婴幼儿个人护理品牌启初、专门针对化妆品专营店渠道销售的恒妍和针对移动互联网渠道的品牌茶颜,直指化妆品市场高成长的细分领域。此外,佰草集也同步推出了太极丹、药妆品牌玉泽推出了祛痘系列。在这场葛文耀最后一次以上市公司董事长身份出席的战略发布会上,他仍然强调,家化的目标是要做化妆品大公司,逐步收复被外资品牌占领的失地,确定渠道与品牌的关系,集中力量发展三大超级品牌(佰草集、六神和美加净)以及多个细分品牌。

  通过不断推出新品牌和新产品,上海家化可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渠道的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在本土化妆品企业中率先开创细分品牌时代,向世界级化妆品集团迈进。

  不过,转型时尚集团、打造中国的奢侈品牌是一项投入巨大的长期工程。本想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市场化的方式发展民族品牌的葛文耀,在公司改制后却跟大股东产生了摩擦分歧。事后,葛文耀总结说,“28年下来,我太自信了,我没有提防他们,没有和资本搞好关系”。

  葛文耀离职后,发展时尚集团的战略被搁置,上海家化回归了最保守稳妥的发展路线——综合日化。2014年7月,大股东平安信托推选的海归职业经理人谢文坚带领公司部门总监以上干部40余人赴平安集团参观交流,平安表示将全力支持家化实现“建设国际一流综合性日化企业”的战略目标。

  2014年6月,上海家化提出了新的品牌战略,放弃了葛文耀时代的多元化细分品牌路线,将之前的“三大超级品牌(六神、佰草集和美加净)、七大细分品牌”的品牌金字塔战略缩减为“5+1(两大超级品牌六神、佰草集;两个主力品牌美加净、高夫;一个新品牌启初,一个差异化探索品牌家安)”,将精力集中在五大主力品牌上,但品牌间的定位差距却并不明显。

  不仅如此,2013年之后,上海家化新品推出乏力,仅于2014年推出了一个新品牌——“一花一木”。该品牌传承佰草集的中草药文化,以佰草集作为经销主体推出,在品牌推广上拥有独立团队,但与佰草集共享后台运营团队,专供屈臣氏渠道,瞄准90后消费群体,但目前的市场影响力十分有限(表1)。

  与此同时,定位高端的佰草集却出现了品牌老化的迹象。中怡康市场研究公司数据显示,2015年佰草集在百货渠道的市场份额为2.8%,同比下降0.2%。同年,主要负责佰草集销售的上海佰草集化妆品公司亏损持续扩大,从2014年的亏损2692万元扩大至亏损4012万元。

  市场份额下降的同时,上海家化的毛利率也呈现下滑态势。公司在2015年年报中坦言,总体毛利率下降是由于销售产品的结构改变所影响,低毛利产品销售占比加大。家化毛利率最高的化妆品业务,2015年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较上年减少2.3个百分点至35.9%,毛利率最低的个人护理用品占总营收的比重则从2014年的59%上升到2015年的61.8%。

  2015年,上海家化的化妆品、个人护理用品和家居护理用品毛利率纷纷下滑,其中化妆品产品毛利率跌幅最大,较上年减少2.04个百分点至83.67%。中投顾问化工行业研究员常轶智指出,上海家化作为日化行业的中高端消费品提供者,毛利率不仅表现企业的盈利能力,还反映出企业品牌价值。对于高端品牌而言,其产品附加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牌价值的高低。毛利率下降对公司是一个预警,未来的经营发展需着重于提高品牌竞争力。

  不止是上海家化在这波消费升级中表现乏力,可以说,整个国产化妆品军团都集体缺位了这一波以“平价奢华”为特征的消费升级浪潮。放眼中国,为多数消费者熟悉的本土日化品牌屈指可数且基本都定位在中低端市场。曾经的小有名气者多被欧美集团买走了,强生收购了大宝,欧莱雅收购了羽西、小护士和美即面膜,科蒂集团收购了丁家宜。

  研发削减,营销激进

  随着由“时尚集团”向“日化企业”的战略定位调整,上海家化的研发投入力度明显下降,直接削弱了其在化妆品市场的影响力。2014年7月,被葛文耀称为家化之“宝”的研发灵魂人物——科研部副总监、佰草集中草药研究所所长李慧良就正式离职。2015年年底,在上海家化任职超过10年的公司董事、首席技术官曲建宁离职。媒体报道指出,公司研发部门一部分人员跳槽到了竞品方。研发骨干的离职,无疑对上海家化又是一击重创。

  与此同时,上海家化研发投入的增速也开始放缓,2015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2012年到2014年,上海家化的研发开支处于持续增长阶段,2013年增长幅度最大,同比增长45.9%至1.33亿元。2013年之后研发投入增长趋势逐渐减缓,2014年的研发开支仅仅同比增加4.7%至1.4亿元。2015年,研发开支甚至减少6.5%至1.3亿元(图3)。以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看,2013年达到2.99%的峰值后,近两年也是持续回落,2014年和2015年的比例分别为2.62%和2.23%。

  研发高管出走与研发开支的降低直接导致了公司新品发布会频次的下降。2015年之前,上海家化一年有两次新品发布会,而到了2016年,春季新品发布会就被取消。没有源源不断的新品支撑,光靠经典产品,化妆品公司难以做到长盛不衰。

  由于整体规模上的差距,上海家化的研发投入对国际化妆品巨头宝洁、欧莱雅和花王来说,还不到它们的零头。欧莱雅一年的研发开支,与家化的年收入持平,宝洁的研发开支甚至达到家化年收入的2.2倍。

  但是,就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看,上海家化2.23%的比例并不算低,在国际化妆品公司中属于中等水平。花王和欧莱雅在研发投入上最下功夫,研发开支占销售收入比重分别达到3.53%和3.1%。宝洁、拜尔斯道夫和汉高的研发比重均高于家化。

  而且,与国内同行比,虽然上海家化的研发开支这两年有所降低,但不管是1.3亿元的绝对数值还是2.23%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都在本土公司中一马当先,大幅领先于目前已递交招股书的丸美和珀莱雅(图4)。

 

  业内人士指出,国产化妆品缺少核心竞争力,如抗衰老等科技创新,是其难以进入高端市场的一个主要原因,本土化妆品企业研发投入少,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而外资品牌的研发力量和研发投入比国产品牌大,使用的原料也比较好。上海家化近两年在研发开支的降低几乎等同于战略上放弃了在高端化妆品市场的竞争。

  研发开支削减的同时,上海家化的营销费用突飞猛进。2015年5月,上海家化与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签订十年战略合作协议,成为2015-2024年上海国际马拉松的长期赞助商。公司将携旗下所有品牌共同亮相“上马”赛事,同时希望借机传播更多的健康及公益理念。

  此外,在今年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的形势下,继2015年特约赞助天猫“双11”晚会之后,上海家化再次砸下上亿元真金白银拿下该晚会独家冠名权,一时间成为坊间热议的焦点。而2016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只有3.72亿元。

  营销冠名上的大笔投入带来了营销费用的迅速上涨。2014年之前,家化的营销费用变动均是个位数,2013年甚至出现了营销费用同比下降4.29%的情况。2014年之后,公司加大了营销投入,营销费用以两位数的速度开始迅猛增长,2016年上半年的营销开支同比增幅甚至超过了两成;而营销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自2014年开始也稳步攀升(表2)。

  发力电商 品牌年轻化在路上

  营销费用水涨船高的背后,是上海家化发力电商渠道、促进品牌年轻化的决心。电商取得的成绩是上海家化近年来业绩上难得的亮点。2014年公司成立电商公司但运作失败,之后将电商业务并入公司内部运作,给予了极大的资源倾斜,确立了电商不仅是销售渠道,更是品牌的传播和建设平台。公司开设了负责电商渠道管理的数字化营销事业部,通过大数据研究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与消费习惯。2015年12月,公司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协议,从产品研发、大数据CRM、精准营销和数字化传播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加强与消费者沟通,提升消费体验同时反哺线下。

  此外,上海家化还通过直播、IP合作和娱乐营销来贴近年轻顾客。2016年5月,佰草集联手影视明星柳岩,在聚划算App开启直播秀,刷新聚划算直播巅峰纪录;6月,高夫携手黄征亮相聚美直播,销售额创之前品牌团的近5倍。佰草集与“功夫熊猫3” IP合作大白泥、赞助腾讯视频和东方卫视共同打造网络综艺IP《我们15个》、携手韩寒和“一个”App推出“告别复杂、高夫就够”活动,及至大手笔地成为首个独家拿下天猫双十一晚会冠名权的企业,均凸显了上海家化坚定拥抱电商、打造圈层文化、贴近年轻消费者的决心。

  采取与时代相契合的社交化营销手段,上海家化的电商渠道销售业绩连续飙涨。2014年之前,电商渠道收入尚未被列入年报。2014年到2016年上半年,电商渠道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从7.7%逐渐上涨至11.09%(图5)。2016年前三季度,公司电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68亿元,同比增长50.25%,占销售额的13.2%。据公司内部未经审计的数据显示,上海家化2016年双十一全网各渠道销售总额超过2亿元。这是否能成为未来推动上海家化公司业绩的主要动力?

  在12月12日的股东大会上,上海家化新任CEO张东方指出,过去佰草集等品牌主要依靠百货店进行销售,如今渠道发生了变化,电商以及CS渠道(化妆品专营店)在销售上逐渐增加分量,这两块也是上海家化未来需要突破的重点。

  不仅如此,她对上海家化的发展方向也有了大致的轮廓,概括为16个字:研发先行、品牌驱动、渠道创新、供应保障。未来,上海家化将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力争线上线下同步增长。公司还将对内部架构进行调整,营销体系将由渠道驱动变为品牌驱动,确定品牌是公司发展核心,品牌独立于渠道,承担更多的市场策略和资源分配的决策权。

  来自大股东的力挺也给家化派了一粒定心丸。12月12日的股东大会上,平安信托副董事长宋成立也被提名为上海家化董事。曾任上海家化代理董事长的平安信托副总经理刘东则指出,平安长期看好上海家化,并会长期持有,期望获得长期的稳定回报,已经投资的5年时间,才是“刚刚开始”。

  国泰君安在研报中表示,此次高层人事变动,显示公司在经营变革和提振经营能力上的决心,张东方在2010-2015年出任维达国际CEO期间,在国际化战略和品牌年轻化等方面有出色表现,成功实现销售额从36亿港元上升至97亿港元,后续将助力家化重新出发。

  换帅后的上海家化,能否成功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喜好,让老牌国货重新焕发光彩?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扫描版权页二维码,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

  时尚集团VS综合日化

  上海家化定位转型的同时适逢日化市场跌宕剧变。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销售渠道的细分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电视几乎是全国人民接触产品信息的最大信息源,而线下商超则是获取产品的最主要渠道。大众日化品可以用“大生产+大零售+大渠道+大品牌+大物流”的套路横扫市场,只需要垄断电视广告和线下商超渠道,几乎就可以在中国创造一个又一个销售奇迹。

  网络时代的来临为小众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最佳土壤,产品信息获取方式和产品销售渠道有了重大变革。随着越来越多的小众品牌开始蚕食市场,营销和销售渠道控制力下降的上海家化和宝洁等大众日化公司的产品再也无法像之前一样垄断市场,整个市场也由大众消费向个性化和长尾化的小众消费转型。据欧睿国际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化妆品市场销售排名前十的企业基本为欧美及日韩等跨国企业,国内企业仅有上海家化和伽蓝集团在列,同时前十大企业市占率尚不足50%。

  伴随小众消费一起到来的是传统渠道的衰落。随着80后和9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百货渠道的销售额不仅整体没有增长并且人流下滑。根据中怡康、尼尔森、情报通等第三方研究公司提供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百货(护肤+彩妆)增速为-3.5%;化妆品专营店(护理类)增速为6.3%;淘系大盘(含天猫旗舰店、天猫专营/专卖店、天猫超市、天猫国际、全球购及淘宝集市等)的美妆、母婴、个护、家居清洁市场整体增速为26%。这对于以走百货和商超等传统渠道为主的传统日化公司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事实上,在新的形势下,面临困境的并不仅仅是上海家化。

  自从2008年以来,全球最大的日化集团宝洁的销售收入维持在800亿美元上下浮动,增长几乎停滞。2016财年公司营业收入甚至同比下滑7.7%至653亿美元,这个成绩还不如10年前,公司2006财年的水平——682亿美元。2010财年以来,宝洁的扣非后净利润7年中有4年出现下滑,其中2015财年更是大幅下跌22.15%至90.6亿美元。

  与上海家化“收缩战线”类似,宝洁也通过裁撤品牌来“精兵简政”。过去的2015年是宝洁重大改革之年,这艘已经187岁的“航空母舰”通过出售、停产及自然淘汰等形式,放弃了旗下约90 到100个规模较小的品牌,它们的年销售额基本都在1亿美元以下。公司希望专注于包括汰渍洗衣液和帮宝适纸尿裤在内的70到80个消费品牌,这些品牌合计为公司带来90%左右的销售额,贡献约95%的利润。

  但宝洁与上海家化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一方面,细分品牌不足,无法有效提高市场占有率,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需求,降低单一产品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现有品牌老化,难以追赶消费升级浪潮。宝洁公司CEO大卫·泰勒(David Taylor)表示,宝洁目前正面临许多不容易解决的问题,除了美国业务持续多年增长疲软,在中国宝洁也未能利用好中国消费者收入不断提高的机遇。

  2012年开始,宝洁中国占宝洁集团的收入比例一直维持在 8%。但宝洁中国的总收入每年都在下滑,2015年营收较2013年下滑7.6%至61亿美元。根据2016年4月份电话会议记录,在第一季度,整个新兴经济市场(含中国)出货量下滑5%。至于中国市场的具体情况,除了神仙水SK-II之外,管理层拒绝透露任何数据。反观欧莱雅,通过在全球各地频繁的收购和勤劳的本地化,集团实现了从奢侈到大众消费品的通吃,搭建了一个“品牌金字塔”。按照价格不同,欧莱雅旗下产品在中国从塔底到塔尖都有相对应的品牌:在塔底的大众消费领域,集团拥有巴黎欧莱雅、美宝莲、卡尼尔和小护士;在中部,集团推出了薇姿、理肤泉等药妆品牌;在塔尖的高端市场,兰蔻、碧欧泉、羽西、科颜氏、植村秀和郝莲娜占据了一席之地;此外,在专业美发市场,卡诗、欧莱雅专业美发和美奇丝也为大众熟识。在运营上,欧莱雅非常重视各个品牌的相对独立性,每个品牌都有各自的广告、渠道、促销和定价策略。这样做的好处是,一般的消费者根本不会把商场专柜里流光溢彩的高端品牌跟超市里打着“欧莱雅”旗号的洗发水和染发剂联系在一起,欧莱雅集团也成功地通过“平价奢华”的多品牌战略实现了业绩的稳定增长。通过这一系统分层定位的品牌迎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与同为日化巨头的宝洁(PG.NYSE)相比,近年来欧莱雅平滑经济周期的能力明显更强。2010年以来欧莱雅的营业收入基本都处于上升态势,一半的年份收入增长比率甚至达到了两位数,只有2014年同比微降1.94%至225.3亿欧元。净利润也均处于增长状态,2014年净利润甚至同比飙升65.53%至49亿欧元(附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886

1988年10月28日: 裕華國貨結束德福店的原因

原來是港鐵(66)加租三倍又洽談不成,前景又欠明朗有關。另外,員工將轉回集團內工作,資產由母公司原價轉回。其後又購入佐敦總店對面華豐大廈商場收租,作為結束分店後後公司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459

盲搶日貨做羊牯原來全部係國貨

1 : GS(14)@2015-03-03 01:51:49





日前,日本最大農產品批發商農業合作社協會全國聯合會的數據報道,繼搶購日本電飯煲和廁板後,中國遊客掀起搶購日本大米熱潮。有傳有內地人擔心內地大米質素,不惜花上接近1,500元(人民幣‧下同),來買5公斤的日本大米。今天,有遼寧盤錦網友發帖,中國遊客天價購買日本大米「一目惚」,與當地盤錦出口的「一目惚」非常相似。在盤錦市幾個大超市,這種名為「一目惚」的大米售價為每斤6元到15元左右。盤錦市農場經濟委員會種植科科長透露,在盤錦地區確實有一種叫「一目惚」的日本大米品種,以訂單方式銷往日本。有內地記者向日本朋友求證時,他們均表示自己從來沒有聽過有這麼貴的大米。有指,日本一般大米,5公斤售價約2,000日元(約130港元),1,500元人民幣差不多接近3萬日元(約1,950港元)。日本農林水產省職員透露,根據對日本全國大米銷售商的統計,2014年5公斤一袋的日本大米均價為1,883日元(約122港元)。最貴的日本大米「越光牌大米」價格為2054日元(約133港元)。沒有聽說有3萬日元5公斤一袋的大米在市場上銷售。《遼瀋晚報》/《光明報》/《成都商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302/190605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1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