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三桶油」大換班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6200&time=2011-04-08&cl=115&page=all

三大石油公司在集團公司層面分設董事長與總經理,一個職位被拆分為二,成皆大歡喜之局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趙劍飛 楊悅 見習記者 王小聰

  中石化集團總經理、黨組書記蘇樹林調任福建省的消息,宛如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在這之後,石油行業內部便普遍預測,中國三大國有石油公司中 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將因此迎來一輪人事大調整。推演各種排練組合,成為石油業內人士和媒體記者們樂此不疲的一個遊戲。最終的結果仍有出人意料之處。

  4月2日,福建省宣佈蘇樹林調任福建省委黨組副書記,之後三大有石油公司人事也塵埃落定。財新《新世紀》記者從兩家公司內部獲知,4月8日上 午,中石化集團和中海油總公司分別召開內部會議宣佈,中海油總公司黨組書記和董事長傅成玉轉任中石化集團黨組書記和董事長,中石油集團副總經理王宜林升任 中海油總公司黨組書記和董事長。

  財新《新世紀》記者另從石油業內消息人士處獲悉,中石化旗下上市公司中石化股份總裁王天普升任中石化集團總經理,同時,中海油總公司黨組成員、 副總經理楊華將升任中海油總公司總經理。此外,坊間傳聞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將出任中石油集團黨組書記和董事長,總經理蔣潔敏將赴某南方省份任職。

  對於傅成玉空降,中石化內部略有意外。

  傅成玉1951年6月出生,即將年滿60。他從1982年加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便一直紮根於此。與他同期的另兩大石油公司「一把手」均曾涉 足政界不同,傅成玉看上去更樂於做一個企業家。在過去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專訪時,他說,在處理公司收購及管理問題上,更願意從「投資回報」角度進行思 考。一位與傅成玉相熟的投行人士評價,他是「中國國企領導中少數更像企業家的一把手」。

  蘇樹林在中石化期間,表現相當沉穩。此次傅成玉到來,中石化內部在意外之餘亦不無期待,希望其多年海油背景為中石化開拓出新的機會。「每個領導 風格都不一樣,傅成玉之前一直不希望放開海上石油對外專營權,看他來了中石化後會有什麼變化吧。」中石化勘探院的一位內部人士表示。

  傅成玉與中石化並非全無淵源。前些年國內曾有重組石油系統的考慮,有建議將中海油與中石化合併,由傅成玉出任合併後公司的「一把手」,形成上游雙寡頭格局。此建議最終未被接受。

  在此次消息公佈之前,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王天普及中石油集團的一位副總經理,均曾是業內傳聞的接替蘇樹林的候選人之一。特別是劉琦,因早年 曾在中石化任職,更被視為熱門人選。最終王天普升任中石化集團總經理,而中石油總公司副總經理王宜林則轉任中海油集團黨組書記和董事長,可以視為出於穩定 中石化的考慮。

  這次大換班,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三大石油公司集團黨組書記和總經理二位一體的局面被打破了,一把手職能均一分為二,分設董事長和總經理,其中董事長兼任黨組書記。

  這種變化與國資委近幾年一直在推行的央企公司治理改革不無關係。據熟悉國資改革的人士介紹,央企分設董事長和總經理,這是近年改革的方向。此 外,國資委還在力推央企董事會試點,及在央企董事會引入專業人士擔任外部董事,並爭取讓外部董事佔多數席位。這些改革,均意在解決「國有企業一個人說了 算」及加強對國企治理監督的問題。在他看來,這次三大石油公司是在第一項改革上往前邁進了一步,但還沒有建立真正有效的董事會,因為公司董事會仍由內部高 管出任,也就是說全為內部董事。

  此前,中移動集團公司也做了相似的改革,由王建宙出任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而原來的副總經理李躍升任集團總經理。

  對這些央企而言,這意味著更複雜的權力架構,那麼誰是公司的「一把手」?前述權威人士介紹,如果董事長由內部董事出任,並兼任黨組書記,則董事 長為實職,仍是一般意義上的企業「一把手」,不過這相比於過去兩位一體的情況仍有不小的變化。如此看來,傅成玉此次獲任中石化集團董事長兼黨組書記,表明 傅並非過渡人選,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擔任中石化的「一把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23

一箭多雕!三桶油合並重組背後的四大邏輯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436

一箭多雕!三桶油合並重組背後的四大邏輯

作者:占豪

周二晚上,春節進入放假模式,突然看到有一則這樣的消息:外電報道,中國正考慮在大型國有石油企業之間進行超級合並。此合並或將發生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及其主要國內競爭對手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身上。兩大能源企業——中海油和中國化工也有可能是被合並的對象。報道稱,經濟顧問正應領導層要求,進行合並的可行性研究。


這則消息太讓人吃驚了。因為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國化工不但都是世界五百強企業,前三者排名還都非常高。2014年,中石化排名世界五百強第三,年營業額4572億美元,利潤89.3億美元;中石油世界五百強排名第四,年營業額4320億美元,利潤185億美元;中海油世界五百強79位,年營業額959.7億美元,利潤77億美元;中國化工世界五百強排名276位,營業額397億美元。如果4家公司合並為一家,將成為年營業額差不多萬億美元、利潤超過300億美元的超級巨無霸企業。到那時,這家企業無論規模還是利潤,都將是世界五百強第二名的一倍。2014年,荷蘭皇家殼牌石油排名世界五百強第二,其業營業額只比中石化多了二十多億美元而已,一旦三家中國企業合並,將會比殼牌大一倍。如果是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別合並中海油和中國化工,則二者很可能將會排在世界五百強的第一和第二位。


那麽,三桶油和中國化工的合並可能嗎?若有可能的,那中國政府到底要發什麽大招?為什麽要這麽做呢?


三桶油和中國化工有沒有可能合並重組呢?在占豪(微信:zhanhao668)看來,這一消息並非空穴來風,三桶油和中國化工未來完全有可能進行合並重組。那麽,為何中國當局要進行這樣的大重組?這種合並重組的背後邏輯是什麽呢?請聽占豪慢慢道來。


大背後有四大邏輯:


一、國際商業競爭,“塊頭”越大,調動資源的能力越強,核心競爭力越強。


未來的國際商業競爭,占豪認為有三個趨勢:


一是競爭將走向區域集團化;即世界將在未來二三十年,形成3到4個大型區域國家經濟集團。國家集團之內將主要是合作,少有競爭;集團與集團之間,既有合作也有競爭,但總體競爭大過總體合作。譬如,歐盟就是一個已經成形的國家經濟集團,並正向政治集團方向進化。


二是大的商業競爭將立足於國家平臺;即哪個國家有足夠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市場等資源平臺可供企業利用,企業就能擁有在世界上更強大話語權和控制權。可以預見,未來小國將很難在重要領域贏得一席之地。


三是大的商業競爭將會是“塊頭”競爭;即,哪個企業的“塊頭”越大,誰就擁有更強大的商業競爭力,就能調動更多世界的資源為我所用。


這三大趨勢,決定了中國會加大內部企業的重組力度,從而為擁有更強大的國際競爭力而努力。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的合並邏輯也是如此。


二、國家經濟深化改革的趨勢和國家控制戰略資源的必要性使然。


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深改已經做出決定,即進行全面深化改革。這全面深化改革中很核心的一點就是“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就意味著整個經濟環境無論國企、私企、集體所有制企業、外企等所有形式的企業,在市場準入權利方面都是一致的。而且,在產權方面,無論國有、私有、集體所有還是外資所有,權益也都是一樣的。同時,政府還要退出微觀市場,要盡最大程度減少行政審批,政府將只扮演宏觀調控者和市場事中、事後監控、監督、監管者的角色。更直白點說,就是市場更加自由了,政府管得少了。


這樣一來,問題來了。如果將資源配置的決定權都交給市場,且幾乎所有行業都要交,那關系到國家戰略安全的領域和行業怎麽辦?既要更加市場化,又要保證國家戰略安全,現有體制是不行的,那這就需要進行改進。


怎麽改?譬如,移動通信領域,成立了鐵塔公司將移動通信的基礎設施資源全部納入其中獨家經營,然後將通信市場經營服務的部分放開。具體到石油行業,就是把石油的終端服務放開交給市場,對核心的石油開采、進出口經營等核心業務絕對掌控。這麽一來,將三桶油和中國化工等石油企業合並成一家或兩家企業,然後將終端銷售資產先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再完全放開市場經營,如此則國家即可掌控戰略資源,又能讓該市場化的部分全部市場化了。這樣一來,不但可以大大擴大市場經營的規模,增加社會投資,又有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總結起來說,就是將關系到國家戰略安全的資源絕對壟斷起來,將可以市場化的部分徹底市場化。這樣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場的活力促進經濟發展,又不至於影響國家戰略安全導致失控,一舉多得,一箭多雕。


三、中國資本和工業輸出戰略需要。


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開始之後,中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決定了中國必須進行大規模的工業輸出和資本輸出。工業輸出和資本輸出,越大的托拉斯成本越低、越有國際市場競爭力。


中國的國企,總體上都由中國政府這個平臺所控制,因此由幾家合並為一家或多家合並成兩家,將更有利於將國資的拳頭握起來,然後再與其它國企合起來形成更強大的對外資本和工業輸出能力。而且,這樣的大重組,也能減少在境外競爭時的內耗。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的合並,邏輯也是如此。更直白點說,就是中國將原來各自分離的幾股繩擰成了一股或兩股更粗、更有力的繩子。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需要。


自資本主義社會形成以來,世界國家與國家的競爭主要就看誰能夠掌控更多的世界資本,誰掌控的資本多誰就是贏家。荷蘭最早創立現代金融體系,荷蘭很快成為海上霸主;之後英國倫敦金融城確立了大英帝國的優勢,從而英國成了一戰前的日不落帝國;第三次工業革命使得美國成了資本的寵兒,又隨著西歐國家的爭霸,資本為避險進一步向美國大規模流動,最終這一趨勢成就了美國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相關內容具體分析請參考拙作《大博弈 中國之危與機》)。哪怕今天,華爾街依然是美國第一強國的運行核心。


當前世界,雖然事已隨時而易,但誰能吸引、掌控更多世界資本,誰就是世界王者的邏輯並未根本改變。如此一來,中國未來若想與西方、與美國並駕齊驅或超越之,就必須吸引足夠多的國際資本,掌控足夠多的國際資本。


但是,問題來了,以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前的體制,中國根本不可能吸引那麽多資本,也不可能掌控那麽多資本,如此就沒辦法真正與西方平起平坐或打破其規則邏輯超越之。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占豪(微信號:占豪)就此問題曾思考過數年。結論是中國必須進行體制改革,必須更加徹底地市場化,必須放得足夠開,才能夠讓國際資本可以並願意大規模、長期投資中國。而要這麽做,中國必須賦予國際資本、私有資本等所有的資本形式同等的市場權利。


最終,這一創造性的模式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那就是——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是中國特色的一次偉大制度性創新,一旦成功,中國將會把西方制度遠遠拋在身後。事實上,中國在改革進程上也已遠超越西方,西方不可能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這是由其整體邏輯所決定的,而中國的改革就現階段來說進行得較為順利。


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國企當然應首當其沖。所以,我們看到,石油企業的銷售資產正在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類似改革,未來必然會延伸到包括電力、鐵路、通信等領域和行業。


中國13.5億人的大市場,使得中國這些資產以現有的市場估值出售,未來也還有很大的增值空間。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大量可以投資的資產,會吸引國際資本進入中國投資實業和投資資本市場。而中國,則可借中國國家、中國企業這些平臺,利用境內外資本的融合,形成巨大的國家競爭合力,從而不斷擴大對外的工業、資本和輸出。如此,中國即可控制更多世界資源為我所用,為我國人民謀福利,為世界人民謀福利。


如此持續良性循環,人民自然能夠越來越富裕並安居樂業,國家自然能夠越來越強大。這兩者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自然就實現了。


另外,這則消息如果在春節期間獲得確認或得到默認,春節後兩桶油和石油相關的行業板塊將會迎來一輪大漲,這可能會刺激其他有重組預期的國企出現上漲。這是投資者需要註意的。


有投資者整理了可能出現的國企合並:中冶+中鋼+鞍鋼+寶鋼+武鋼。高鐵建設: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鐵二局。中船集團+中船重工。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衛星系列,北方+兵裝。 神華+中煤。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國網+南網。聯通+電信。移動+廣電網。


一旦國企重組的預期進一步確認,被重組者受益將最大,相應股票也更有上漲的動力。有這樣的大概念、大預期,中國股市豈能不走牛?(來自21世紀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701

三桶油整合大戲即將上演:整體合並難度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1196.html

三桶油整合大戲即將上演:整體合並難度大

經濟觀察報 2015-09-06 10:33:00

三大石油公司如何進一步改革,目前正在梳理階段,官方機構和民間機構都在組織人員進行研究,各種研究非常多,未來中國油氣領域格局或將面臨改變

面臨國內國企改革和國際行業洗牌的雙重格局,前段時間“三桶油”合並還是拆分的猜測四起。如今這樣的討論雖未進入官方階段,但討論在國務院研究室等為政府提供決策咨詢的研究機構中仍在持續。“三大石油公司如何進一步改革,目前正在梳理階段,官方機構和民間機構都在組織人員進行研究,各種研究非常多,未來中國油氣領域格局或將面臨改變”,一位接近國務院研究室的知情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

樹欲靜而風不止,曾風光無限的國際各大油氣巨頭紛紛陷入低油價帶來的危機中,今年4月份披露的英國天然氣公司(BG)被殼牌收購的消息如今已坐實,市值大幅跳水的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公司之一——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開放式股份公司(Gazprom)日前被傳面臨分拆的厄運。

與此同時,中國國企改革整合路徑也在探索中,南北車合並、中國核電和中電投合並已成事實,中遠和中海整合信號再起,這些都刺激著“三桶油”的神經。

管道將拆分?

去年起,拆分中石油、拆分管道以及“兩桶油”合並或者中海油與中化合並的傳出。

早在2010年,發改委就曾討論過管道拆分的問題。最近有新的消息稱,8月27日,中石油、中石化[微博]在同一天召開的年中業績發布會期間均提及油氣體制改革,中石油副總經理汪東進透露,發改委和能源局組織開展的油氣行業體制改革方案的編制工作,目前處於征求意見和修改完善階段。而且他還稱,油氣管道分離符合油氣行業體制改革的大方向,也是重點內容之一。與此同時,中石化董事長王玉普則坦言,對於管道拆分問題,公司正根據國家發改委有關規定和政策做好準備。這似乎都意味著管道拆分獨立的大方向正在成型。

“國內幾大石油公司到底是合並還是分拆,目前有贊成合並的,也有贊成分拆的,我的意見是對幾大石油公司進行專業化分拆,特別是壟斷性質強的油氣管道、天然氣業務分拆出來已經刻不容緩了。”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單聯文告訴經濟觀察報。

五年前的那次管道拆分重組計劃終因未能意見一致而作罷,隨後的幾年間,管道資產主要持有者中石油,因不堪管道建設投資規模巨大的壓力,於2012、2013年連續兩次引入社會資本建設新的油氣管道。更於混合所有制改革開啟後的2014年5月份發布公告稱,中石油擬設立東部管道公司,並通過產權交易所公開轉讓東部管道公司100%股權。

繼2010年後,受彼時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與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鶴擔綱撰寫的一個改革方案的影響,2013年底管道被拆分獨立的說法又再度盛行。這個改革方案中曾明確提出,“將石油天然氣管網業務從上中下遊一體化經營的油氣企業中分離出來,組建若幹家油氣管網公司”。

幾個月後油氣管網的油氣運輸性質再次被強化,2014年2月13日,《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辦法(試行)》下發並正式實施,強調作為油氣管網運營企業的“三桶油”,應按照一定要求無歧視對第三方開放使用其油氣管網設施輸送、儲存、氣化、液化和壓縮等相關服務。

值得關註的是,今年6月初的消息稱,中石油西氣東輸二線與中石化川氣東送實現互聯互通。在中石油與中石化各自獨立經營的背景下,兩大石油公司的管道實現互聯貫通,這在國內還是頭一次。這被認為可能佐證了管道業務將從“兩桶油”拆分出來,成立一個新管道公司獨立運營的消息。

據了解,中國目前的油氣管道總里程約12萬公里,掌控格局以“三桶油”為主,其中中石油憑借中哈原油管道、西氣東輸等特殊項目,運營著全國約70%的原油管道及約90%的天然氣管道,控制著7.7萬公里長的油氣管道。中石化緊隨其後,擁有超過3萬公里的管道。

不過在“三桶油”合並與拆分現在只是大輪廓,離具體實施起來依然有些距離。幾天前,中石油董事長王宜林在年中業績發布會期間也表示,“管道專營符合專業化管理的大方向,但是中國天然氣管網建設尚不完全配套成熟,受多種因素制約,需要在宏觀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分階段地進行實施”。

整體合並難度大

不過從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到石油企業多個層面來看,油氣管網剝離出來獨立運營的提法認同度還是較高。以國務院研究室綜合經濟司副司長範必為代表的不少專家學者都曾建議采取,將“三桶油”的天然氣骨幹管網業務合並,成立一個新的天然氣管網公司。

實際上,管網拆分的提法還曾是“拆分中石油”提法的其中一項內容,在2013年下半年,伴隨中石油反腐風暴推進,“拆分中石油”的可行性分析熱潮在媒體和產業界人士間掀起,彼時討論較多的有四個方向:單將上遊業務剝離成立專門的國家石油公司;將中石油管道拆分出來獨立成為公司;借鑒美國標準石油公司拆分經驗將中石油按照區域拆分為區域公司;將中石油按照產業鏈各環節拆分為獨立的勘探、管道、煉油和銷售等公司。

然而拆分的邏輯還未清晰,今年年初前後中石油和中石化合並、中海油和中石化合並的說法傳出,而隨後的5月4日,“三桶油”掌舵者輪流坐莊、互相對調集體換帥,油氣領域改革的猜測甚至達到高潮。

在這一輪“三桶油”掌舵者的人事大調整中,中石油董事長周吉平到齡退休,由中海油董事長王宜林接任,而中海油董事長職位由原中海油總經理楊華接任,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到齡退休,由有著多年大慶油田工作經歷的王玉普接任。

就在“三桶油”集體換帥的當口,5月4日到7日,短短四天內,共有7家央企集體換帥,除了“三桶油”外,還包括五礦、一汽集團、東方汽車、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而一汽集團與東風汽車的董事長均來自對方的管理班子。

在那之前,一則關於“央企將在分類基礎上大規模兼並重組,未來將由112家有望縮減至40家”的媒體報道甚囂塵上,雖然國資委[微博]快速給予否認以澄清事實,但是央企合並的案例卻在傳聞、否認、成真的過程中,讓後續一些央企合並傳聞變得撲朔迷離。南北車合並、中電投與國家核電合並如今木已成舟,而早前傳聞合並的中遠系和中海系下屬5家上市公司於8月7日發布停牌公告,更有媒體披露雙方組建集團層面的“改革領導小組”已經在商討整合改革事宜,合並重組呼之欲出。

但是目前看來,幾大石油巨頭整體合並阻力較大。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戚聿東說,如果中石化和中石油合並,中海油和中化合並,則中石化與中石油合並後,很可能將會排在埃克森美孚之前,成為世界五百強的第一位。但是現在已經分別位列世界五百強第三和第四位的中石化、中石油,冒著更加壟斷和效率降低的巨大風險,只為進一兩個名次,合並的意義何在?

“原本就因壟斷而頗遭詬病,倘若中石油和中石化合並,會不會更加壟斷?回到之前石油化工工業部的時代。”中石化一位退休官員對經濟觀察報說。

不過一位老油氣專家對記者說,“兩桶油”直接合並的可能性非常小,某些板塊整合重組的可能性還是有的,比如將在勘探開采等領域的石油服務公司全部剝離出去,讓其不再依附在企業其他板塊嗜血生存,而是憑技術和服務面向社會,與社會上的其他同類公司一樣公平競爭,這樣可以激勵其不斷進行技術創新。

另外,此前有一種說法就是將油氣管網全部剝離出來,成立一個國家管網公司,上述油氣專家表示,不一定只成立一個,可以成立多個管網公司。以前三桶油各有優勢,把勘探開采、煉化銷售和海上勘探等產業鏈人為割裂,那樣拆分顯然是不完全合理的,如今需要將產業鏈延伸,或者合並同類項等,也並不能一概而論,而應該因板塊屬性而異、區別對待。

上述專家分析,對於石油、通信等涉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領域,一旦合並將更加壟斷,降低效率和競爭力,而且這些領域遭到的整合阻力也特別大,所以合並的可能性較小。

經營壓力倒逼重組

曾於1998年按照“上下遊、內外貿、產銷一體化”原則脫胎的“三桶油”,彼時曾有區域性拆分的觀點,而如今面對去年遭腰斬今年持續低迷的油價和央企改革方向,業內再次掀起“三桶油”合並與拆分的討論。

單聯文說,如今低油價帶來的業績大幅下滑,正蠶食著“三桶油”的信心,這在未來持續一定時間段後,可能會反過來倒逼它們加快重組。

8月27日前後,“三桶油”集體發布了今年中期的業績,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凈利潤依次為254.06億元、244億元、147.3億元,分別同比下降了62.7%、22.3%、56.1%。“除了煉化業務占大頭的中石化凈利潤下降兩成多,中石油和中海油都下降六成左右,這種降幅是驚人的,在油價高時,‘三桶油’的現金流都不是很充裕,現在這種情況如繼續持續下去,對現金流影響不小。”一位油氣領域專家告訴經濟觀察報。

因此為了緩解自有現金流的壓力,類似於國際石油巨頭的做法,也在“三桶油”中間迅速推進,比如降薪裁員、縮減投資、剝離資產以及資產互換和股份置換等方式。據了解,今年2月27日前後,中石化集團下發了《中石化2015(85號)關於離崗人員分流安置工作的指導意見》,通過內部競爭上崗、單位外部上崗、提前退休、內部退養、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停崗留薪等六種渠道妥善分流安置離崗人員,隨後,中石油集團傳出降薪15%消息。

經營狀況相對差的是中海油,前兩年油價高位上海外大手筆收購了尼克森油田,資本支出從2012年599億元人民幣陡增至905億元,其中尼克森能源資本支出約為165億元,資本支出占中海油的18.2%,但是利潤僅占2%。

另一方面,此時正是抄底並購的好時機,不少有實力的國際石油巨頭開始獵殺優質資產布局長期發展。以殼牌為例,此前殼牌先後宣布出售日本煉油業務、英國加油站、尼日利亞資產等,今年8月7日還在轉讓所持統一潤滑油75%的股權,但是今年上半年成功以700億美元左右、溢價50%的收購價格將英國天然氣公司(BG)收入囊中。

不過中石化也有小的抄底動作,8月份,中石化完成了約11億美元從Lukoil PJSC收購一家哈薩克斯坦石油生產商50%股權的交易。

經營壓力日益增加的情況下,中海油內部油氣改革從煉化開始。8月4日,中海油總公司董事長楊華主持召開了中海油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總公司煉化產業優化整合方案》。

單聯文說,現在大的輪廓主要有合並、區域性拆分和專業化拆分等方式,以世界上的國家石油公司為例,總市值從最高3000多億美元跌到如今的500億美元,俄羅斯天然氣公司面臨分拆的命運,這可能會給中國油氣領域重組提供一個樣本,個人認為專業化拆分將很大程度提高效率,激發活力。

不過也有一位石油企業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說,石油企業大集團化和上中下遊一體化發展是經過歷史驗證的,曾經盛極一時的美國標準石油公司便是例子,而小公司化和專業化只會加大融合成本和形成新的壟斷。

但是單聯文並認為,以後“三桶油”統一按照管道、天然氣、上遊勘探開采、煉化和銷售等進行拆分為五六個專業化公司,然後由新成立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統一持股,按照淡馬錫模式進行管理,是一條有利於中國石油天然氣領域提高效率及國際競爭力的有效改革路徑。

編輯:姚逸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918

“三桶油”中業績最佳:中石化上半年凈利193億

中石化上半年凈利潤193億元,同比下降21.3%

中石化半年報顯示,按中國企業會計準則編制的主要財務數據和指標,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額人民幣8792億元,同比下降15.6%。主要歸因於國際原油價格低位震蕩,下遊石化產品價格同比降低。

上半年歸屬於公司股東的利潤為人民幣193億元,同比下降21.3%。盡管公司上遊業務受原油、天然氣價格下降影響,虧損同比增加,但煉油和成品油銷售利潤同比增加,化工盈利表現穩定,一體化優勢顯現。

上半年,公司原油加工量1.16億噸,成品油產量7,326萬噸,其中汽油產量同比增長3.74%,煤油產量同比增長3.36%。上半年,成品油總經銷量9717萬噸,同比增長4.5%,其中境內成品油 總經銷量8,651萬噸,同比增長3.1%。通過“互聯網+”等營銷手段,推動非油品業務持續快速發展。非油品交易額達185億元,同比增長43%。

上半年,公司原油加工量1.16億噸,成品油產量7,326萬噸,其中汽油產量同比增長3.74%,煤油產量同比增長3.36%。上半年,成品油總經銷量9717萬噸,同比增長4.5%,其中境內成品油 總經銷量8,651萬噸,同比增長3.1%。通過“互聯網+”等營銷手段,推動非油品業務持續快速發展。非油品交易額達185億元,同比增長43%。

股東與高管變動:證金繼續增持 李春光辭去總裁職務

報告期內,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對中國石化繼續增持,增持數目達316萬股。

另外,中國石化關於選舉副董事長、總裁變更及董事辭職的公告:李春光因年齡原因辭去中國石化執行董事、總裁職務以及董事會戰略委員會委員、薪酬與考核委員會委員、社會責任管理委員會委員職務。

戴厚良先生被選舉為董事會副董事長並被聘任為本公司總裁, 總裁任期自 201 6 年 8 月 26 日起至 2018 年 5 月 27 日 止。

業績強於另外兩桶油 半年報擬10派0.79元

受原油價格下降影響,“三桶油”上半年業績慘淡。中石油交出最差半年業績,僅賺5億元同比降98%;中海油更是巨虧77億元。

相比於另外“兩桶油”,中國石化上半年業績降幅尚在合理範圍內。

另外,中國石化今日在半年報中公布了半年度利潤分派方案: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國石化股東總數為68.35萬戶,其中境內A股67.73萬戶,境外H股6273戶。另外,經公司第六屆董事會第八次會議批 準,截至2016年6月30日公司半年度的股利分派方案為:按2016年9月20日(登記日)總股數計算,每股派息人民幣0.079元(含稅),進行現金股利分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255

“三桶油”年報齊亮相:僅中石化實現凈利增長

3月30日,中國石油發布年報顯示,2016年中國石油凈利潤78.6億元,同比降77.9%;營收1.62萬億元,同比下降6.3%。2016年度末期股息每股0.01801元人民幣,增派末期特別股息0.02元。

至此,“三桶油”年報齊亮相,僅中石化唯一實現凈利潤增長。中國石化年報顯示,2016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93萬億元,同比下滑4.4%;實現凈利潤464億元,同比增長43.8%。董事會建議派發末期股息每股0.17元,加上中期已派發股息每股0.079元,全年每股0.249元,派息率達到64.6%。

而中海油2016年實現凈利潤6.37億元,同比下降97%,每股基本盈利為0.01元。公司董事會已建議派發每股0.23港元的末期股息(含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630

“三桶油”2016年報出爐 僅中石化利潤正增長

截至3月下旬,中海油、中石化及中石油2016年年報陸續發布,“三桶油”營業收入均出現下滑,利潤方面表現各異——中石油和中海油利潤出現暴跌,僅中石化利潤實現正增長。

3月30日,中石油成為“三桶油”中最後一個公布年報的企業。

中石油年報顯示,因油氣產品價格下降和銷售量變化綜合影響,去年中石油實現營收1.61萬億元,同比下滑6.3%;凈利潤79億元,同比下滑77.8%;基本每股收益0.04元,其董事會擬每股派發0.03801元現金紅利。

此前公布的中海油和中石化年報顯示,中海油凈利潤6.37億元,同比暴跌96.9%;中石化凈利潤464億元,同比增長43.8%。

2016 年,世界經濟複蘇乏力,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 增長6.7%。國際油價低位震蕩攀升,國內成品油市場資源供應充裕、競爭激烈,化工品需求穩定增長。

卓創資訊石油分析師胡慧春告訴第一財經,造成“三桶油”凈利潤出現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中石油和中海油上遊業務占比較大,而中石化上遊業務占比相對較小。在2016年原油同比下降的背景下,上遊業務出現大幅虧損進而拖累整體業績。

在高油價時代,中石油上遊勘探開采業務的高比例為其帶來巨大收益。不過,在低油價時代,這樣的優勢成為了拖累其業績的主要原因。

年報顯示,2016年,中石油勘探與生產板塊實現經營利潤31.48億元,比2015年的339.61億元下降90.7%。這也讓中石油的業績也與中石化形成對比。

除了勘探與生產業務,中石油其他3個業務板塊也面臨縮水情況。煉油與化工板塊實現營業額5825.1億元,同比下降14.8%;銷售板塊實現營業額1.3萬億,同比下降5.9%;天然氣與管道板塊實現營業額2474.77億元,同比下滑12.2%。

中石化四大板塊中,營業收入呈現“兩升兩降”。

其中,營銷及分銷板塊收益人民幣322億元,同比增長11.4%;經營收入為人民幣3351 億元,同比上升1.9%;勘探及開發板塊經營收入為1159 億元,同比降低16.4%,主要歸因於原油、天然氣價格同比下降以及原油銷量減少;煉油板塊收入為人民幣8558億元,同比下降7.6%,主要歸因於產品價格下降。

展望2017年,中石油年報顯示,預計煉油與化工板塊的資本性支出為136.00億元,主要用於雲南石化1300萬噸煉油、遼陽石化俄油加工優化增效改造、華北煉油質量升級與安全環保技術改造工程等大型煉油化工項目以及油品質量升級項目建設。天然氣與管道板快的資本性支出為222.00億元,主要用於陜京四線、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俄原油二線原油管道等重要的油氣骨幹輸送通道項目,以及天然氣支線和銷售終端等項目建設。

中石化年報顯示,2017年計劃生產原油29400萬桶,其中境外4600萬桶,計劃生產天然氣8799億立方英尺;保障京VI標準成品油和國V標準普柴質量升級和供應,全年計劃加工原油2.4億噸,生產成品油1.5億噸;計劃境內成品油經銷量1.75億噸;計劃生產乙烯1166萬噸。

2017年,中石化計劃資本支出人民幣1102億元。其中,勘探及開發板塊資本支出人民幣505億元,重點安排涪陵頁巖氣二期產能建設,推進天津LNG項目和儲氣庫建設以及境外油氣項目建設等;煉油板塊資本支出人民幣228億元,重點安排煉油產業基地建設,煉油結構調整及挖潛增效改造,推進國VI油質量量升級;營銷及分銷板塊資本支出人民幣180億元,重點安排加油(氣)站挖潛改造、成品油管網、油庫設施建設,以及安全隱患等專項治理;化工板塊資本支出人民幣151億元,重點安排中科煉化一體化、古雷一體化、海南高效環保芳烴等項目建設;總部及其他資本支出人民幣38億元,重點安排科研裝置及信息化項目建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831

用氣高峰將至,“三桶油”聯手備戰

驅車行至位於天津南港工業區三期規劃區的中石化天津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需要通過漫長的市政配套道路,毗鄰防波堤,沿途可見一輛輛LNG槽車,前往接收站等待充裝。

自2018年2月14日首車外運、3月12日外輸系統投用,截至8月14日,天津LNG接收站已接卸LNG船舶16艘,外輸天然氣8.96億方,裝車輛23.34萬噸。

8月16日,隨著滿載7萬噸LNG的“中能福石”號停泊在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碼頭,接卸完成後,投產僅半年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接卸量突破100萬噸。

同樣快馬加鞭忙碌接卸的還有中石化北海LNG接收站和青島LNG接收站。

第一財經記者在北海LNG接收站了解到,北海液化公司目前正開展接收站高壓外輸投產最後準備工作,以在9月30日前實現9.5兆帕的外輸壓力,從而完成國家天然氣應急保供重點工程要求。

去年冬天,天然氣供應一度緊缺,“氣荒”席卷華北、華中多地,LNG作為重要的供給補充,在一定程度上解了燃眉之急,LNG接收站在這個過程中也起到了很好的調峰作用。

為避免重蹈覆轍,“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正積極備戰,從氣源供應、儲運設施建設,到加速形成互聯互通機制等方面著手,保障冬供。

天然氣進口價量齊升

新能源結構調整背景下,中國天然氣進入高速發展期,國內天然氣需求的大幅增長也拉動了全球天然氣的消費量。

《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8版(下稱《年鑒》)指出,2017年是天然氣的“豐收年”,全球天然氣消費增加960億立方米,同比提升3%,產量增加了4.0%,即1310億立方米,達到了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增速。

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主導了天然氣消費增量,2017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增加了310億立方米,增幅逾15%,創2011年以來的最高值,約占全球天然氣消費增量的三分之一。

中國對天然氣需求的激增主要緣於政策引導。

早在2013年,國務院印發《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確定了未來五年空氣質量改善的目標。隨著期限臨近,去年春天,政府針對北京、天津和周邊26個城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針對除電力部門以外的煤炭用量,力度空前。

受“煤改氣”及“煤改電”政策影響,工業用戶和居民用戶提升了天然氣用量,加之采暖旺季的季節性波動影響,天然氣的需求在去年冬季達到頂峰。

在管道氣供應乏力的情況下,通過航運和槽車陸運以及管道運輸的LNG在時間提前量非常短的情況下補充了供給,短暫緩解了天然氣供應緊張的局面。

LNG是通過低溫處理將氣態天然氣制備成液態的能源產品,體積只有氣態的六百分之一,更易儲存和運輸;LNG再氣化後,能夠迅速補充管網內的天然氣,彌補冬季用氣高峰時產生的巨大缺口,因此,修建LNG接收站則是增加調峰能力最為高效和便捷的方式。

“國內的LNG供應有兩個來源,國內LNG工廠自產和國外LNG進口,其中國內LNG自產的氣源主要是管道氣,LNG進口主要通過LNG船運輸至接收站接卸,其中有八成會通過再氣化,通過管道外輸,剩余兩成則會通過LNG槽車運輸。”卓創資訊分析師國建對第一財經表示。

近年來,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去年為38.8%,即將撞破40%,LNG市場也隨之逐步擴容。

根據《年鑒》統計,2017年國內進口LNG量約550億立方米(3940萬噸),占進口氣的57%,市場份額七年來首次超過進口管道氣,約為全球LNG增量的一半,中國由此超越韓國,成為僅次於日本的全球第二大LNG進口國。

LNG的持續擴張也成為去年支撐全球天然氣市場強勢增長的另一個核心的因素,同時也是天然氣市場供應的重要補充。

在去年冬季,國內LNG現貨經歷了一輪過山車式的行情,LNG價格一度突破萬元每噸,創下了年內最高值,後又迅速回落,但漲勢得以延續。今年前7月,LNG價格同比上漲近四成,上半年進口LNG總量同比增長超過五成。

根據大宗商品資訊機構安迅思數據平臺LNGedge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口LNG總量為2366.3萬噸,同比增長超過五成。

另據生意社數據,截至7月31日,LNG均價已上升到4178.75元/噸,相比月初3435元/噸的均價,上浮了21.65%,較去年同期上漲39.36%。

今年前7月,中國共進口天然氣4942.7萬噸,同比增長34.3%;累計進口金額195.3億美元,同比增長63.1%;進口均價為每噸395.1美元,同比上漲21.4%。

並且從長期看,天然氣進口的“價量齊升”也將繼續保持上揚態勢。

國際能源署(IEA)在《天然氣市場報告2018》報告中預計,截至2019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到2023年天然氣進口量可能達到1710億立方米,其中一半以上為LNG。

“LNG相對於具有輸銷靈活、多點供應的優勢,對輸氣設施投資總額要求相對較低。定價方面則是高度市場化定價原則,價格漲跌完全由市場需求確定,預防LNG價格大幅度變化可以從增加資源供應量、理順銷售監管機制、做好市場有序開發等方面做工作。”一位行業分析人員對第一財經表示。

上述人士還表示:“目前,華南、華北市場天然氣消費需求旺盛,冬季供需矛盾突出,夏季依然處於‘供需緊張’局面,預判今年天然氣銷售會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尤其冬季供需矛盾依然會比較突出。”

聯手保供,互聯互通

我國天然氣產業的中遊份額主要集中在“三桶油”。

華創證券研報指出,隨著近年非常規天然氣的迅猛發展,“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指導為上遊煤層氣、頁巖氣開采、LNG的進口等環節創造了機遇。

根據不完全梳理,國內目前已投入運行的LNG接收站有18座,現有接收能力超過6000萬噸/年,在建的接收站預計可在2022年之前全部投產,屆時總接收能力將超過1億噸/年。

中石油旗下的昆侖能源現有已投入運行的LNG接收站3座,具備接收LNG功能的儲備庫1座,在建項目3個,分別為深圳LNG、唐山LNG三期擴建、江蘇LNG三期擴建,計劃在2022年之前建成投產。

目前中石化已在青島、北海和天津三地建成LNG接收站,還將推進青島LNG接收站、天津LNG接收站二期擴建和浙江溫州、江蘇南通等地LNG接收站建設。

中海油旗下的氣電集團已建成LNG接收站9座,LNG年接收能力達到3380萬噸,占目前國內LNG接收能力的56%,2017年氣電集團的LNG進口量為2046萬噸,約占去年全國進口量的52%。

隨著冬季采暖期的臨近,為了規避“氣荒”局面的出現,保障今年冬天的天然氣供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聯手保障供應,並逐步建立互聯互通機制。

中國石油相繼投資超258億元,實施2018年至2019年33項互聯互通重點工程。據悉,這些重點工程建成後,將打通管輸和調運瓶頸,優化全國及區域幹線管網系統,季節調峰、應急保障能力將明顯提升。

“以與中石油的互聯互通工程為例,為更好地實現南氣北輸,保證在華北地區的冬季資源供應量,9月份中石化北海LNG接收站高壓外輸及廣西管道將按計劃投產,並通過欽州、來賓向中石油中緬線供氣,通過資源串換,中石油將在華北地區向中石化方面提供資源。”中石化廣西天然氣管道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屆時將同時具備每天800萬立方米的雙向供氣能力。”

在供需矛盾相對明顯的華北地區,記者了解到,目前中石化華北管網已在榆濟線榆林站、安濟線安平站與中石油實現互聯互通,互供能力分別為400萬立方米/日和300萬立方米/日,與中海油則是通過煙臺中世管網實現互聯互通。

“華北區域管道氣用戶中雙氣源用戶占比超過60%,”中國石化天然氣分公司華北天然氣銷售中心工作人員表示,“按照發改委部署,預計今年11月前將在天津LNG外輸幹線南港閥室與中石油港滄線實現互聯互通,明年濟青線膠州站將與中石油青威管線實現互聯互通,未來中石化華北管網將與川氣東送管網,與中石油中俄東線、陜京線實現互聯互通。”

在儲氣設施方面,11月之前,還將對華北沿線管網整體升壓,預計增加可支配管存氣量超過1000萬立方米:10月上旬預計完成對文96儲氣庫的註氣工作。

一般而言,在購買LNG協議方面,有長期協議、中期協議和短期協議多種方式,買方可以根據具體的需求進行選擇。如果需求穩定可預期,通過建立長期協議在保障天然氣的供應的同時,也可更為透明地了解到價格狀況。不過,盡管LNG長期協議供應量在2014~2017年間翻倍,但冬季仍需以現貨滿足強勁的季節性需求。

殼牌能源執行總裁SteveHill曾對第一財經表示:“對於中國而言,正確的做法是長期協議和短期協議相結合,通過一部分的長協能保證可預測的長期天然氣的供給,而一部分現貨的補充用以彌補一些短期的供給的不平衡。”

在今年保供過程中,“三桶油”即采用了上述方式,中國石化天然氣分公司華南天然氣銷售中心加大現貨采購力度,做好今冬明春季節性調峰的準備工作,冬季保供車輛將增加一倍,達到約200輛/日。據中國石化天然氣分公司華南天然氣銷售中心負責人介紹:“去年運往華北地區的槽車為100輛/日,最遠運至山東,運輸半徑達到2500千米。”

在國內天然氣生產方面,中國石化鄂爾多斯大牛地氣田在今年冬季將全面釋放產能,預計可增供氣量50萬立方米/日;勝利油田和中原油田伴生氣井冬季也將進行常態化生產,預計可增供氣量100萬立方米/日;煤層氣生產預計可供氣量50萬立方米/日。

中海油則在2017年年度報告中表示,提前為冬季保供采購了上百萬噸的LNG現貨資源,並協調上遊資源方,優化船期,累計籌備逾200億立方米天然氣。此外,租賃一艘FSRU靠泊天津LNG,為京津冀地區額外增加1400萬立方米/日的供應能力,租賃兩艘LNG運輸船在近海海域漂泊待命,提升區域應急儲備和供應能力。

天然氣市場瓶頸仍存

天然氣供應地域性、季節性不平衡的背後,反映出我國在天然氣定價機制以及儲備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

能源戰略學者馮國寶撰文指出:“天然氣價格在天然氣供應各環節上的不均衡對天然氣市場的發展形成了制約。消費者最終消費的天然氣至少需要經過生產或進口、主幹管道輸送和城市管網配送三個環節,並相應形成了天然氣出廠(進口)價格、管輸價格、門站價格和城市管網配送價格、最終消費價格。在整個天然氣價格體系中,對天然氣供應能力產生重大影響的是天然氣出廠價格或進口價格。而只有理順天然氣供應各環節之間的比價關系,才能促進整個體系的高效運轉和資本投資的合理分配。”

“天然氣屬性決定了它不同於其他普通的商品,它本身就有壟斷性質,有上、中、下三個環節,每個環節都影響最終的定價,每個環節之間的關系、每個環節的定價模式都規範之後,天然氣定價改革才能完成。”國建對第一財經稱。

除了價格機制問題,儲備能力也尚有不足。

“我國目前天然氣儲備能力不到全國消費量的6%,而國際平均水平在15%以上,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出現的供應緊張局面,暴露出了儲備能力不足的短板。”國建表示。

殼牌中國區天然氣副總裁沈柏霖也曾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天然氣存儲設施的建立還沒有經濟上的激勵,存儲目前是天然氣經銷商的義務,他們把存儲設施的建設看作是成本,因此投資有限。如果從經濟激勵的角度進行調整,可以使得人們發現投資存儲設施是有經濟利益的,從而刺激相關設施的投資。

為解決上述問題,2018年4月26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儲氣設施建設和完善儲氣調峰輔助服務市場機制的意見》(下稱《意見》),加快儲氣設施建設,構建完善儲氣調峰輔助服務市場機制,保障天然氣穩定供應和產業可持續發展。

《意見》指出,供氣企業到2020年擁有不低於其年合同銷售量10%的儲氣能力,城鎮燃氣企業到2020年形成不低於其年用氣量5%的儲氣能力,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健全燃氣應急儲備制度,到2020年至少形成不低於保障本行政區域日均3天需求量的儲氣能力,並且以上各方儲氣指標不得重複計算。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彭海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601

「三桶油」董事長退任

1 : GS(14)@2015-05-05 12:54:09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505/news/ec_ech1.htm

【明報專訊】國企高層近日「大執位」,三大油企中石油(0857)、中石化(0386)及中海油(0883)昨日正式公布董事長換人信息,「執位潮」更擴大至內銀,外電報道指現任中保監副主席王祖繼,將接替張建國出任建行(0939)行長,最快今日宣布。有分析認為,今次國企換人主要是因為高層年長而退休才有變動,與國企改革及肅貪無關,因此相信消息對三家油企影響不大。

  據三家石油企業官方網站公告,與日前《彭博社》消息一致,由現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玉普接替傅成玉出任中石化董事長,現任中海油董事長王宜林接替周吉平出任中石油董事長,至於現任中海油總經理楊華則擢升至董事長一職,接替王宜林。

消息在早一日已經傳出,昨日「石油三雄」股價亦一致上升,其中中石油升0.8%至10.04元,中石化升1.4%至7.36元,中海油則微升0.3%至13.18元。

指已屆退休年齡 非關改革肅貪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表示,傅成玉年屆63歲,周吉平亦是62歲,到達中共退休年齡限制60至63歲,相信今次兩位退休與國企改革或肅貪無關,尤其傅成玉任內積極改革,只是功成身退。韓曉平認為, 傅成玉本身有經驗,亦有勇氣改革,是難得人才,國企此等幹部不多,退休甚為可惜,至於往後中石化如何落實改革亦是挑戰。

他又稱,王玉普雖是管理人才,亦有若干年資,惟中石化規模龐大,又要承擔供油安全之壓力,認為王玉普要在中石化獨當一面是項挑戰;至於楊華則為傅成玉所器重,有心改革之外,亦有市場觀念,因此韓曉平亦頗為看好。

花旗:管理層變動添不明朗因素

花旗發表報告指出,傅成玉退休或對該股有負面影響,因傅成玉一直被視為強勢領袖,意改變中石化企業文化,並積極控制成本,加上中石化本身計劃出售旗下公司集資1050億元人民幣,如今管理層變動則可能增加不明朗因素,預期市場短期內會擔心中石化盈利及表現將因而受影響。花旗維持中石化「沽售」級別,目標價4.81元,離現價有逾三成跌幅。

早前《彭博社》已傳出張建國即將退休,昨日再指是由王祖繼接任,實際張建國亦已屆60歲,接近退休年齡。至於王祖繼則於1997至2005年間在國開行任職,2012年起出任中保監副主席。建行則回應指,正式公告發布前不予置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157

穆迪列三桶油負面觀察

1 : GS(14)@2016-02-18 22:30:03

【明報專訊】評級機構穆迪昨發表報告表示,正考慮下調中國多家國有石油公司評級,當中包括AA3評級的「三桶油」,即中石化(0386)、中石油(0857)及中海油(0883),並將其列入負面觀察名單。穆迪表示,油價復蘇或會較多家公司預期更為緩慢,甚至存在進一步下跌的危機;即使最近油價有溫和復蘇?[象,但仍預計中國國有石油公司的財政狀?會受到現金流疲弱的問題而惡化。



現金流疲弱 財政狀?將惡化

自伊朗解除國際制裁,重返原油市場後,原油供應過剩問題加劇,令油價持續受壓。報告表示,現時原油的名義價格已經創下10年來低位,面對原油供應增加而需求平穩,穆迪已經大幅下調對油價的預測。油價低企亦會進一步打擊「三桶油」的現金流,影響其主要財政比例。昨日石油股股價亦見下跌(見表),三桶油股價均跌逾3%。

另外,據《彭博》引述中石化勝利油田旗下的《勝利日報》報道,中石化油田將關閉小營、義和莊、套爾河、喬莊4個油田,屬50年來首次,但就未有透露確實時間。報道指,勝利油田現時營運的70個油田中,以上4個油田的收益排行榜尾,若關閉4個油田,料每年可節省1.3億元(人民幣.下同),並將公司每年虧損收窄至2億元。自勝利油田去年首次陷入盈虧後,全年虧蝕逾92億元,今年僅1月份的虧損已高達29億元。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218/news/eb_ebc1.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161

受惠油價漲 三桶油拋離恒指

1 : GS(14)@2017-01-02 00:02:25

【明報專訊】憑藉油價上升,油股在2016年「鹹魚翻生」,中海油(0883)躋身全年表現最佳藍籌之一,油服股亦由低位強勢反彈。分析人士認為,憧憬2017年全球經濟復蘇,油價或持續強勢,油股仍有上升空間。

中海油全年升兩成

中海油、中石化(0386)和中石油(0857)2016年表現標青,全年累升20%、17.5%和13.8%(見表),均跑贏恒指。而油服股漲勢更加凌厲,海隆控股(1623)和宏華集團(0196)全年分別累升66.7%和58%,安東油服(3337)亦升45%。

野村國際油氣研究主管關榮樂表示,2017年油價仍有相當大的上行空間,加上期待中國推出更多油氣行業的改革,讓更多民間資本參與,提高行業資本配置,非核心資產的剝離亦會優化現金流,相信油氣行業的估值在新一年有機會培增。

富昌﹕油價上半年或見60美元

富昌金融集團研究部總監譚朗蔚表示,油組減產有利油價再上,市場憧憬全球經濟活動增加,不排除2017年上半年達到每桶60美元的水平,鑑於中海油在減產協議後反而升勢放緩,可以關注中石油和中石化,另外油服股仍有上升空間,仍可留意入場。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990&issue=201701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8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