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諾獎背後】六家“屠呦呦概念股”&業界大佬怎麽看諾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3910.html

【諾獎背後】六家“屠呦呦概念股”&業界大佬怎麽看諾獎?

一財網 王悅 2015-10-07 22:24:00

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6家醫藥類股票涉及“屠呦呦“概念,分別是複星醫藥(600196.sh)、昆藥集團(600422.sh)、浙江醫藥(600216.sh)、新和成(002001.sz)、華潤雙鶴(600062.sh)、白雲山(600332.sh)。

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6家醫藥類股票涉及“屠呦呦“概念,分別是複星醫藥(600196.sh)、昆藥集團(600422.sh)、浙江醫藥(600216.sh)、新和成(002001.sz)、華潤雙鶴(600062.sh)、白雲山(600332.sh)。

【複星醫藥】控股子公司桂林南藥青蒿琥酯於2010年正式通過WHO-PQ認證,在WHO建議的5個複方中有3個包含青蒿琥酯,創新藥品Artesun(註射用青蒿琥酯)為全球首創,已經成為國際治療重癥瘧疾的金標準,WHO強烈推薦的重癥瘧疾治療首選用藥;在全球重癥瘧疾市場占有率超過90%,2014年,複星青蒿琥酯類藥物銷售額超過兩億人民幣。

【昆藥集團】昆藥為諾華蒿甲醚原料的供應商,並且擁有蒿甲醚針劑的生產批文,9月29日昆藥完成對華方科泰的收購後獲得雙氫青蒿素哌喹片等青蒿素類產品。目前昆藥蒿甲醚針劑及雙氫青蒿素哌喹片(科泰複)都正在申請WHO-PQ認證。

【浙江醫藥】諾華Coartem(蒿甲醚+本芴醇)的組分本芴醇的供應商,有蒿甲醚原料批文。

【新和成】具有青蒿琥酯制劑和原料、雙氫青蒿素制劑批文。

【華潤雙鶴】具有雙氫青蒿素制劑批文。

【白雲山】有青蒿素批文。

人福醫藥董事長王學海:

看到網上大家瞬間從不同角度的解讀和引申,特別是院士選撥制度和中藥發展的意見,我想說幾個事實:1,屠教授獲獎的成果,是四十年前,也即是中國文革期間的成果。這次的獲獎不代表中國的科研水平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目前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2,青蒿素的發現,是個政治任務,是舉國體制下集體協作的結果,屠教授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但不是她個人的自主發明,她自己也承認,這也是她最偉大之處。3,中國的院士制度是有很多問題,但屠教授這個例子不典型,據我不全面的了解,屠教授在青蒿素後的這40年里,沒看到有新的重要成果。4,青蒿素和中藥有關系,但關系不大,是植物提取物,並不是我們說的中藥。5,青蒿素雖然是中國的發明,但沒有形成中國的產業。70年代沒有申請專利,後來軍事醫學科學院的複方蒿甲醚專利,又在1994年轉讓給了瑞士諾華公司,讓它壟斷了全球市場,現在還在制約著中國的青蒿素種植和提取產業。6,我們要學習屠教授等前輩的獻身精神,自立自強,真正地提升中國的生物醫藥科技水平!

昆明制藥控股股東、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汪力成:

今天聽到這個消息,一方面我很高興,為中國人終於獲得這份遲來的肯定感到驕傲,但更多的是壓抑,一個世界公認的中國人的發明和創造成果,在原料的源頭上中國有絕對控制優勢的產業鏈,居然仍然還是市場廉價原料的供應國,至多是制劑產品市場的配角和補充,這不得不令人感到悲哀啊!這些年來如果中國政府能理直氣壯地在世衛組織中真正支持我們,能以國家行為來扶植規範青蒿素行業,能及時阻止行業中的那些攪局者、我們自己能更努力、高效地執行戰略,今天的中國在全球抗瘧藥市場應該不是這樣的地位。

上海通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軍平:

目前全球重癥瘧疾的首選治療藥物是桂林南藥劉旭發明的青蒿琥酯註射劑,該品種在2010年通過了WHO-PQ認證,目前是世衛和公立基金采購的最主要抗瘧疾藥物之一。青蒿琥酯的發明是青蒿素之後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抗瘧疾的重要貢獻之一。應該是2010年八月份前後,屠教授通過SFDA張偉司長找到複星,希望合作開發雙氫青蒿素增加適應癥。當時是複星技術中心傅院長和我一起到屠教授辦公室首談合作的。辦公室15平米左右,有點亂,感覺就像是高校教研室。屠教授人很直率,也很平和,很樸實的一個老知識分子。我離開桂林南藥時項目還在洽談,很可惜後來合作沒談成,原因不清楚。

昆明制藥總裁袁平東:

其實昆藥和軍科院一起賣給諾華的複方蒿甲謎片才是銷量冠軍。

諾華中國總裁徐海英:

希望昆藥或其它國內企業同道的制劑生產線早日成熟並通過認證,諾華一定樂見其成並大力支持!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370

中國的第一個諾貝爾科學獎:女科學家屠呦呦獲醫學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3763.html

中國的第一個諾貝爾科學獎:女科學家屠呦呦獲醫學獎!

果殼網 2015-10-05 18:44:00

在中國,公眾與科技界對諾獎的渴望是勿需掩飾的事實。順理成章地,在今年諾獎頒布前那個熱騰騰的9月,關於屠呦呦的報道,少不了這幾句點評:“離諾獎最近的中國女人”,“值得獲諾貝爾獎。”

北京時間下午17:30,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獎項被分為兩部分:

一半授予William C. Campbell和大村智為其在治療蛔蟲引起的感染方面作出的貢獻;

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對瘧疾治療所做的貢獻。

下文《發現屠呦呦》,寫於2011年屠呦呦獲得號稱“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之後,作者為科學松鼠會的小薊。

特殊時期的秘密任務

拉斯克獎獲獎者視頻訪談,屠呦呦正襟危坐,嚴肅宣布“我叫屠呦呦。”一句話說完,才像忽然想起什麽似的,嘴角上翹,勉力笑了一下。也許,她還不習慣這個獎項給平靜生活帶來的變化。

頒發於諾貝爾獎之前,拉斯克獎以獲獎者與諾貝爾獎得主的高重合率而聞名,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在中國,公眾與科技界對諾獎的渴望是勿需掩飾的事實。順理成章地,在今年諾獎頒布前那個熱騰騰的9月,關於屠呦呦的報道,少不了這幾句點評:“離諾獎最近的中國女人”,“值得獲諾貝爾獎。”

9月25日,她家鄉的一份報紙說:“區文保所致電本報,想以名人故居的形式保護好屠呦呦的故居……”

那座要求保護的居所位於寧波,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那里。她是家里5個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名字典出“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意為鹿鳴之聲。名字是父親起的,當時,並沒人預料到詩句中的那株野草會改變這個女孩的一生。

家鄉人在那份報紙的頭版上回憶,讀書時的屠呦呦“長得還蠻清秀,戴眼鏡,梳麻花辮”;讀中學時,她“成績也在中上遊,並不拔尖”,但有個特點,只要她喜歡的事情,就會努力去做。1951年,屠呦呦入北京醫學院藥學系讀書。在那個年代,身為女孩能夠接受大學教育,她說“很幸運”。

大學畢業,她被分配到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之後55年里,除參加過為期兩年半的“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她幾乎沒有長時間離開過東直門附近的那坐小樓。她最優秀的研究工作完成於1969年至1972年之間,正值“文革”時期。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接到了一個“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那是一個不小的軍事計劃的一部分,代號523,誌在幫助北越政府“打擊美帝”,方法是尋找有效的抗新藥——在1960年代的東南亞戰場上,瘧原蟲已經對奎寧類藥物產生了抗性。

從中草藥中尋找抗瘧成分並不是新鮮主意。1941年,來自上海的藥理學家張昌紹就曾嘗試利用中藥常山治療南部沿海地區流行的瘧疾,1946年和1948年,他分別在《科學》和《自然》上報道中藥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瘧作用。不幸的是,張昌紹於1967年自殺,而另一些原本致力於此的科學工作者正被關牛棚、靠邊站。

最初的523任務中,有嘗試中草藥和針灸抗瘧功效的研究小組,卻沒有中醫科學院的參與。直到1969年,為了“加強中草藥方面的研究力量”,中醫科學院應召加入,屠呦呦也隨之參與了項目。當時她38歲,職稱是助理研究員。

因為具有中西醫背景,而且勤奮,在那個資深科學家大部分已被打為右派的年代,屠呦呦很快被任命為研究組組長,帶領一個小組的成員開始查閱中醫藥典籍,走訪老中醫,埋頭於那些變黃、發脆的故紙堆中,尋找抗瘧藥物的線索。

耗時3個月,從兩千多個方藥中篩出640個,又鎖定到一百多個樣本,最終入選的胡椒“雖對瘧原蟲抑制率達84%,但對瘧原蟲抑殺作用並不理想”。青蒿是當時的191號樣本,雖然曾經有過68%的抑菌率,複篩結果卻一直不好。

很長一段時間,這種不起眼的菊科植物都不是最受關註的藥物,直到有一天,屠呦呦決定:用沸點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來提取青蒿。這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溫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關鍵。

青蒿、黃蒿、青蒿素

在各種傳說中,這個場景往往被描述為:在某一天的淩晨或者深夜,閱讀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時,屠呦呦被靈感擊中——那本古方上說:“青蒿一握 ,以水兩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然而,真實的實驗卻是繁複而冗雜的。

閱讀過屠呦呦部分實驗記錄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瘧疾研究室研究員蘇新專認為,“她的實驗設計還是非常嚴謹的。”在2009年出版的專著中,屠提到了當時的一系列實驗,“青蒿成株葉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揮發油無效。乙醇冷浸,控制溫度低於60℃,鼠瘧效價提高,溫度過高則無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瘧效價顯著增高且穩定。”

她還特別提示:分離得到的青蒿素單體,雖經加水煮沸半小時,其抗瘧藥效穩定不變,“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時,當生藥中某些物質共存時,溫度升高才會破壞青蒿素的抗瘧作用”。

在那個特殊時期,不需要個人署名的論文,新的發現迅速變成了集體的財富。1972年3月8日,在南京一次會議上,以“毛澤東思想指導發掘抗瘧中草藥”為題,屠呦呦匯報了自己在青蒿上的發現。很快,雲南和山東等數個研究小組借鑒了她的方法,對青蒿進行研究。

自己的發現公布後不久,從黑色膠狀的青蒿乙醚提取物中,屠的研究小組獲得了他們起名為“青蒿素Ⅱ”的白色的針狀結晶。這種結晶在臨床前的動物毒性實驗中表現出了對實驗動物明顯的心臟毒性。是否執行原方針,盡快拿到現場進行臨床試用觀察?屠呦呦和她的“單位”選擇了富有當時特色的解決方式——先由3位科技人員進行“探路試服”,“由屠呦呦帶頭共3人,經領導審批,住進中醫學院附屬東直門醫院……”

探路試服顯示,青蒿素Ⅱ沒有毒性,但後來在臨床上的表現卻不那麽令人滿意——“效果不好,又出現了較明顯心臟毒副作用”,原計劃的14個病人,只做了8例就中止了臨床試驗。最終,由雲南藥物研究所用汽油從當地的青蒿變種——大頭黃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在廣州中醫藥大學李國橋主持的臨床試驗中展示了極好的抗瘧療效。

之後,1976年,上海有機化學所的周維善研究小組測定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也發現了青蒿素全新的抗瘧機理:青蒿素中存在一種全新的結構過氧橋。後來,因青蒿素不溶於油和水,無法使用針劑,對已不能進食的重癥瘧疾患者,幾乎束手無策。上海藥物所合成了可以制成針劑的蒿甲醚,那是第一個由中國發現的全新化學結構的藥品。2001年,WHO將複方蒿甲醚等青蒿素類複方藥物作為一線抗瘧藥物在全球範圍內推廣。

1977年,為了趕在國外發表的前面,表明青蒿素為中國人發明,由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名義在《科學通報》上首次發表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

2011年8月中旬,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在博客中發表了關於青蒿素發現的故事,藉此提示對中藥應有的研究方式:了解中藥更明確適應癥、有更好療效,世界才能接受,真正適合的病人才能得到幫助。然而,之後拉斯克獎的頒布迅速把公眾對青蒿素的討論從傳統中藥引向了其他的方向。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交鋒

拉斯克獎引發的第一個疑問是:為什麽青蒿素沒有拿到國內的科技大獎,反而先拿到了國外的大獎?

科學界主流的答案是:沒法確定獎項的歸屬。屠呦呦獲獎後,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在一次公開場合的發言中曾表示:“青蒿素的發明,一直是我國引以為豪的科技成果,但僅僅由於難以確定成果歸宿而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表彰和獎勵……”而饒毅認為,青蒿素的發現史,“有助於了解中國大科學計劃、大協作的優點和缺點”——兩彈一星是成功的例子,而青蒿素的經驗並不同於兩彈一星。

1978年,523項目的科研成果鑒定會最終認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國科技工作者集體的榮譽,6家發明單位各有各的發明創造……”在這個長達數頁的結論中,只字未提發現者,只是含糊地說:北京中藥所,1972年12月從北京地區青蒿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結晶物,實驗編號為“青蒿素II”,後改稱青蒿素。當然,“青蒿素”的名稱也是來自那次會議。

鮮為人知的是,青蒿素主要產自黃花蒿和大頭黃花蒿,而在植物學界中,菊科很難分類,於是,“按中藥用藥習慣”,523計劃的成果鑒定會上,“將中藥青蒿原植物只保留黃花蒿一種,而其抗瘧成分隨傳統中藥定名為青蒿素”。

大協作的抗瘧新藥研發計劃按照預定的軌道勝利謝幕。然而,很不幸,後來的一切並不像那份文件所希望的:“排名爭議達成一致。”後來的幾十年中,被認為不夠“淡泊名利”的屠呦呦成了整個團隊中讓人頭疼的因素,她個性中執拗的方面也慢慢顯現了出來。

中信的青蒿素項目經理劉天偉在博客中提到,2004年,泰國瑪希敦獎將5萬美金和一枚獎章頒發給了青蒿素研發團體,大多數青蒿素研究參與者贊成將這筆獎金捐給盛產青蒿的四川酉陽地區的中學。這時,屠呦呦提出,必須先明確她個人應該享有50%以上獎金的份額,然後,由她以個人名義捐給酉陽……523項目中蒿甲醚的發明者李英確認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這筆錢因屠呦呦的反對,至今未落實是真的。但她提出的方案,我沒有直接看到,而是間接聽到的。”

2009年,屠呦呦出版了專著《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但因為引文署名的細節,馬上有人撰文批評她: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組和自己研究小組其他成員的作用——這正是反對方的主要理由——他們認為,屠呦呦誇大了自己的研究組在523中的作用,誇大了自己在研究小組中的作用。

饒毅在文章中曾提到:“我們作為無爭議方試圖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難,不理解她把中醫研究院的原始材料至少有段時間收藏在自己家,不願給我們看。” 但查看過軍事醫學科學院一些相關的非公開資料後,他還是得出結論: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發現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因為,她的研究組第一個用乙醚提取青蒿,並證實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瘧作用。在拉斯克頒獎期間陪同過屠呦呦的蘇新專也認為,屠呦呦是那場發現中的關鍵人物——“她是把青蒿帶到了523任務中的那個人”。

9月24日晚,拉斯克獎頒獎會後,屠呦呦告訴來訪的新華社記者:“這個榮譽不僅僅屬於我個人,也屬於我們中國科學家群體。”但卻有業內人士私下指出,“她從來沒有承認過別人的工作,現在的致謝被認為是缺乏誠意的。”

之後,《科學》雜誌的網絡報道稱:“拉斯克獎重新點燃一個爭議:是否應該把研發出強有力的抗瘧藥物——這個文化大革命期間政府一個大規模項目的成果——歸功於一個人。”

李英表示,拉斯克獎評委會這次“不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把當時由全國 523 辦公室領導的數十個課題組都劃歸屠呦呦領導了”。而蘇新專則提到,從青蒿到抗瘧良藥,各種各樣人的貢獻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獎並沒有頒給整個組織,應該是因為, “作為一個鼓勵科學發現的獎項,拉斯克獎傾向於只授予最初始的發現者。”

這僅僅是一場美式個人英雄主義與中式集體主義的交鋒嗎?“文革”時期的科研工作方式就是只有集體沒有個人,論文也幾乎不標明個人作者。饒毅就曾指出:如果先發表乙醚提取的文章以後再共享,她的研究小組也應該會先發表鐘裕容純化獲得青蒿素晶體的文章,“這兩篇文章應該建立屠呦呦小組的發現優先權”,這樣,爭議會少一些。

那麽,那個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認定的最初發現者,靠“洞察力、視野和頑強信念”發現了青蒿素的中國女人,是個什麽樣的人?

與屠呦呦共事過四十多年的同事廖富民沈吟了一下,說:“她是個執著的人。”

 

相關閱讀:

屠呦呦多次落選院士 曾被稱為“三無”科學家

編輯:余佳瑩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379

青蒿之內還有寶藏!屠呦呦團隊透露青蒿素研究新進展

屠呦呦團隊成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員廖福龍5日透露,近期針對青蒿素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研究發現,青蒿中仍有青蒿素之外的其他抗瘧成分。

在當天於廣東省惠州市羅浮山舉行的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上,廖福龍介紹說,屠呦呦及其團隊仍在進行青蒿素的相關科學研究工作,近期成果顯示,青蒿中還存在著青蒿素之外的其他抗瘧成分,有可能為瘧疾治療提供新的方法。同時,屠呦呦團隊加強了對青蒿素藥效的研究,發現青蒿素中無抗瘧活性的天然組分能夠增強青蒿素的實驗抗瘧藥效。青蒿內源多組分可以改變青蒿素的體內過程,提高生物利用度。

同時,青蒿素的應用領域也得到了拓展,在抗瘧之外,屠呦呦團隊正在探索青蒿素類化合物對其他疾病的治療。今年,雙氫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的新藥研發已經取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臨床研究批件,將為紅斑狼瘡的治療提供新的可能性。

廖福龍表示,青蒿素的功效不僅僅是治療瘧疾,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如抗病毒、免疫抑制、抗腫瘤、抗黴菌作用等。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也時常表示,感覺自己的工作還沒有做完,還有繼續發展的可能性。目前,依然還有很多研究工作值得我們深入進行。

作為全球流行的重大傳染病之一,瘧疾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一片揮之不去的陰影。上世紀60年代,瘧原蟲產生了抗藥性,疾病治療更是陷入了困境。1969年,當時還是中醫研究院初級研究員的屠呦呦接受任務,被任命為“523項目”研究組組長,負責尋找治療瘧疾的“良方”。

屠呦呦還稱青蒿素現在還面臨著耐藥性問題。一旦青蒿素產生了耐藥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時間研究新藥。屠呦呦說:“我為這個藥的前景感到擔心。我希望關心瘧疾的各位能夠共同努力,延緩這種可能性的出現。”

在世界衛生組織的網站上可以查到查到:“惡性瘧原蟲出現對青蒿素的耐藥性,這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公共衛生問題,威脅著減少所有瘧疾流行區負擔全球工作的可持續性”。

正是基於惡性瘧原蟲出現對青蒿素的耐藥性情況,屠呦呦呼籲在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規定下使用青蒿素,盡可能延緩抗藥性的出現。有資料顯示:過去幾十年來,在發生寄生蟲耐藥性蔓延後,多種抗瘧藥不得不退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15

好消息!屠呦呦團隊青蒿素或可治糖尿病

由我國藥學家屠呦呦和她的團隊研制出的青蒿素藥物至今仍然是世界範圍內最主要的抗瘧藥物,成功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據科技日報報道,12月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Cell(《細胞》)雜誌上的一項突破性研究表明,這一藥物或許還可以拯救數億糖尿病患者。來自奧地利科學院CeMM分子醫學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利用一種特別設計的、全自動化的分析,科學家們檢測了大量已批準藥物對人工培養的α細胞的作用。結果驚喜地發現,青蒿素能夠讓產生胰高血糖素的α細胞“變身”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StefanKubicek表示,胰島素的絕對和相對缺乏以及胰高血糖素信號通路的過度活化是導致糖尿病的兩個主要原因。用能夠分泌胰島素的新細胞取代患者體內被破壞的β細胞有望成為治愈Ⅰ型糖尿病一種簡單的策略。多年來,為了實現這一點,全球各國的研究人員利用幹細胞或成熟細胞嘗試了多種方法。值得註意的是,先前有研究表明,當β細胞極度缺失時,α細胞能夠補充胰島素產生細胞。在這一轉換過程中,表觀遺傳調控分子Arx被鑒定為關鍵分子。然而,科學家們只是在活體模式生物中觀察到了這一效果,是否周圍細胞(甚至遠處器官)的其他因素也發揮了作用完全是未知的。

為了排除這些因素,Kubicek的研究小組與諾和諾德小組合作,設計了特殊的α和β細胞系,從所處環境中分離出它們後進行分析。研究證明,Arx缺失足以賦予α細胞新“身份”,並不依賴於機體的影響。接著,科學家們開始探索青蒿素重塑α細胞這一作用背後的分子模型。結果證實,青蒿素結合了一個稱為gephyrin的蛋白。Gephyrin能夠激活細胞信號的主要開關——GABA受體。隨後,無數的生物化學反應發生變化,導致了胰島素的產生。同日,發表在Cell上的另一項研究表明,在小鼠模型中,註射GABA也能導致α細胞轉化為β細胞,表明兩種物質靶向了相同的機制。

青蒿素的長期作用需要進一步測試。StefanKubicek認為:人類α細胞的再生能力還是未知的。此外,新的β細胞必須不受免疫系統的攻擊。但我們相信,青蒿素的發現以及它們的作用模型可以為開發Ⅰ型糖尿病的全新療法奠定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169

2016國家科技獎勵大會:趙忠賢、屠呦呦獲中國科技界最高獎項

中共中央、國務院9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劉雲山、張高麗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李克強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張高麗主持大會。

上午10時,大會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開始。在熱烈的掌聲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首先向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和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頒發獎勵證書,並同他們熱情握手,表示祝賀。隨後,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向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代表頒獎。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講話中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全體獲獎人員表示熱烈祝賀,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誠摯問候,向參與和支持中國科技事業的外國專家表示衷心感謝。

李克強指出,剛剛過去的一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科技戰線大事喜事多,一批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湧現,科技創新成果加速轉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中華大地在創新中展現出勃勃生機與活力。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我國經濟結構深度調整、新舊動能接續轉換進入新階段,必須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李克強說,要全面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築牢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基石。瞄準前沿、緊扣需求、前瞻部署,推進國家科技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建立長期穩定的支持機制,鼓勵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機制,利用互聯網等新平臺新模式,集聚優化創新要素,提高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效率。

李克強指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賦予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大的科研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加大成果處置、收益分配、股權激勵等政策落實力度,使創新者得到應有榮譽和回報。著力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既支持本土人才勇攀高峰,也吸引海歸人才、外國人才來華創業創新,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更大空間。

李克強強調,要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向各行業各領域覆蓋融合,促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傳統產業煥發新的活力。要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創客合作創新,著力提升“中國制造”的品質和“中國創造”的影響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行為。(講話全文另發)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主持大會時說,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以獲獎者為榜樣,繼續發揚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優良傳統,勇擔重任,勇攀高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功立業。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會上宣讀了《國務院關於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決定全文另發)

趙忠賢代表全體獲獎人員發言。

獎勵大會開始前,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會見了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代表,並同大家合影留念。

出席大會的領導同誌還有:劉奇葆、許其亮、趙樂際、栗戰書、楊晶、陳竺、萬鋼。

中央和國家機關及軍隊有關方面負責同誌,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成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委員和首都科技界代表等共約3300人參加大會。

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授獎279個項目、7名科技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42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4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6項,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6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1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20項、二等獎149項;授予5名外籍科技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423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 趙忠賢、屠呦呦獲獎

1月9日從中國政府網獲悉,國務院日前公布關於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科技部審核,國務院批準並報請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授予趙忠賢院士、屠呦呦研究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此外,國務院還批準,授予“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蕩新模式”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亞洲季風變遷與全球氣候的聯系”等41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授予“高溫/超高溫塗層材料技術與裝備”等3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授予“良種牛羊高效克隆技術”等63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授予“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TD-LTE)關鍵技術與應用”等2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授予“嫦娥三號工程”等20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授予“多抗穩產棉花新品種中棉所49的選育技術及應用”等149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授予凱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教授等5名外國專家和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據了解,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獲獎者不超過2名,獎金金額每人500萬元人民幣,由國家主席親自頒發。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主要獎勵在當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或者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或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著名數學家吳文俊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這一獎項的首屆得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發給個人,從獎項設立至上一年度,共25位科學家獲此殊榮。

而被稱為國家科技獎“三大獎”的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則授予公民,科技進步獎主要授予公民和組織。其中,自然科學獎側重於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例如數理化、天文、地質、生物等學科;技術發明獎主要獎勵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幾方面做出重大技術發明的我國公民;科學技術進步獎則涵蓋了包括技術開發、社會公益、國家安全和重大工程等領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則是授予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外國人或外國組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430

首位中國女性得主 與愛爾蘭日本科學家分享殊榮研瘧疾特效藥 屠呦呦奪醫學獎

1 : GS(14)@2015-10-07 01:22:53

■屠呦呦畢生研究以現代科技發掘中藥的活性成份,在瘧疾特效藥的突破為她贏得諾貝爾醫學獎。



【諾貝爾獎】本年度首個諾貝爾獎項得主揭盅,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屠呦呦(粵音:優),憑着從中醫古籍尋找線索,發現瘧疾特效藥青蒿素,一年至少救了十萬人命,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分享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是首位醫學獎華人得主,也是首位中國本土科學家奪得諾貝爾的科學獎項、首位華人女性得諾貝爾獎。


今年醫學獎的主題,是治療寄生蟲病。屠呦呦獨得半份獎項,即800萬瑞典克朗(744萬港元)的一半獎金;旅美愛爾蘭裔科學家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因發現治療線蟲感染的藥物阿維菌素(Avermectin),平分另一半。



從中醫古籍中草藥發現青蒿素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昨天宣佈結果時,指三名得主助全球受嚴重寄生蟲疾病威脅的34億人抗病,尤其是非洲、東南亞和中南美洲的人,「對人類健康和減少受苦的後果,難以測量」,其中由蚊傳染單細胞寄生蟲所致的瘧疾,可引起發燒、腦損害以至死亡,全球一年約2億人受感染,每年造成45萬人死;由線蟲引起的淋巴絲蟲病,全球感染逾1億人,可導致腳腫如象腿,又稱象皮病,另一種常見線蟲感染病河盲症可致盲。治療瘧疾傳統是用氯奎寧(Chloroquine)或奎寧(Quinine),但成功率日漸下降,到1960年代末消除瘧疾的努力失敗,病例上升。屠呦呦當時領導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小組,從傳統中草藥尋找瘧疾新療法,收集整體歷代醫籍和民間治療人類和動物患「熱病」的方藥,得出2,000多種方藥,對其中200多種開展實驗研究,經歷380多次失敗,1971年終從中草藥青蒿的提取物,發現抑制瘧疾原蟲有高效率的成份,名為青蒿素,並證實對動物和人類瘧疾都有效。在此突破之前,她用水煎提煉青蒿藥效不佳,失敗了190多次,後想起東晉葛洪著醫書《肘後備急方》提到將青蒿浸水榨汁,醒起是高溫破壞藥效,於是棄水煎。



■中草藥青蒿

■屠呦呦從晉朝古籍《肘後備急方》找到提煉青蒿素方法。

■青蒿素



大村智 坎貝爾提煉治線蟲藥


青蒿素成當時一種全新的抗瘧疾劑,能在發病早期迅速殺死瘧疾原蟲,治嚴重瘧疾效力特別大。卡羅琳醫學院聲明指將青蒿素結合其他藥物治療瘧疾,整體死亡率低20%,兒童死亡率更低30%,單在非洲就意味一年救了逾10萬人性命。大村智則從泥土尋找有抗微生物功能的鏈絲菌(streptomyces),成功在實驗室培植數千品種,從中挑選約50種較有希望的品種進一步分析。坎貝爾發現其中一個品種的成份可有效對抗人畜感染寄生蟲,提煉成阿維菌素,再在化學上修改成更有效的伊維菌素(Ivermectin),帶來新品種治寄生蟲病特效藥,全球廣為使用。如計1989年得和平獎的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在內,屠呦呦是歷來第13位得諾貝爾獎的華人,其中6人得物理學獎,得化學獎、和平獎和文學獎各兩人,她是首位醫學獎得主兼女性得主。如不計達賴,首名得獎中國公民是2010年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第二位是2012年文學獎得主莫言,屠呦呦是第三位。路透社/諾貝爾獎網站



各諾貝爾獎公佈時間表

6/10(今日) 物理學獎7/10(明日) 化學獎8/10(後日) 文學獎9/10(周五) 和平獎12/10(下周一) 經濟學獎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1006/193223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7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