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蘇寧云商開銀行?電商金融化的叉路口 拯迪

http://xueqiu.com/1864004004/24922928
   往右走,是電商自辦銀行;往左走,是以阿里金融為代表的平台金融
      

      昨天(8月21日),市場爆出一則重大新聞:蘇寧正式向媒體確認,該公司正在向有關部門申請設立「蘇寧銀行」的消息。據悉,蘇寧目前已經註冊了「suningbank.com」域名。在電商金融攻城掠池的硝煙下,作為國內排行第三的B2C電商平台,蘇寧此時申請銀行牌照意欲何為?電商平台衍生出的金融屬性是否找到了新的發展路徑?阿里金融為何無意辦銀行?

     電商平台以做網購起家,電商金融化則是平台數據積累和信用記錄運用的必然發展趨勢。商業信用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和銀行信用有效對接。目前,銀行和電商平台是兩個信用積累比較詳實,具備信用數據運用潛能的絕佳數據池。

     在表現上,銀行數據積累時間長,結構化特徵不明顯,且大多數缺乏敏銳的數據意識;電商平台作為信用領域的後起之秀,本身就是天天和流量、數據打交道,靠網上的交易信息流獲得商品銷售,並聚集黏性,因此層次化、結構化更加完整,對數據流的反應也比較敏捷。

     電商(上溯到零售業)做到一定程度,衍生出金融屬性也就不足為奇了。沃爾瑪曾一度想設立銀行,但美國監管層不放行,理由是破壞銀行生態,容易對美國社區銀行、中小銀行造成致命威脅。從本質上分析,電商金融化看似「跨業」,其實是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合二為一。銀行和電商其實代表了兩種流量,一個是資金流,一個是商品交易的信息流。隨著電子化程度的提高,直接擁有商品交易平台的電商開始後發制人,因為消費者直接通過電商這個前端來實現貨物的購銷和消費能力的表達,而不需要手握大量現金去菜市場做直接交易。所以,通過第三方支付,電商實現了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對接,完成了傳統意義上只有銀行才具有的支付和信用功能。

     蘇寧云商此時提出申請,開辦蘇寧銀行,是蓄謀已久還是剛好借了監管層「允許設立風險自擔的民營銀行」之東風呢?先讓我們回顧一下電商金融化的開始:電商與銀行之間的金融合作。

     電商金融化最開始的表現是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寶,其功能是網購支付、水電煤氣等生活支付以及轉賬、還款。到了第二個階段,電商數據、信用積累羽翼豐滿,開始謀求和銀行合作開發信貸業務,這是商業信用對接銀行信用的良好體現。如阿里巴巴早在2007年就和建行、工行建立了合作關係,開發網絡信貸,業務覆蓋浙江、上海、福建等地。但由於信貸審核、風控觀念以及利益分配存在根本衝突,最後還是分道揚鑣。這也充分說明,電商生態的信用和銀行生態的信用對接需要一個轉換機制,而這個機制需要在互聯網金融發展到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才能順利產生。目前京東與中行合作的供應鏈金融,B2B平台慧聰網、敦煌網等採用的仍是電商+銀行的模式,只不過銀行在電商面前做了更大的讓步。短期來看,雙方各取所需,電商獲得了銀行的資金流,而銀行獲得了商品信息和交易流,避免了被「後台化」。但久而往之,合作難免不生縫隙。

    可見,在線上,電商和銀行之間的利益存在著較大衝突。在電商金融化的初始階段,電商普遍嘗試了和銀行信用的對接,但結果並不盡如人意。阿里金融之所以始終不觸碰銀行牌照這個敏感的神經,想必原因也正在此。

    那麼電商金融化的道路到底該怎麼走?

    眼下正走到了一個分叉口,往左走,是以阿里金融為代表的平台金融,曲線迂迴地實現資金流的供給,並不是非要辦銀行(比如通過小貸資產證券化,尋找信託、私募對接資產,解決資金來源);往右走,就像蘇寧一般,既然電商和銀行合作難免不生變數,各有考慮,索性不如趁著眼前監管口子的放開,自食其力成立銀行,然後把資金流和信息流都收歸自有?或者和眾多的電商平台一樣,在磨練好內功之前,老老實實嫁接銀行的資金渠道,分得一杯羹也好,哪怕少點,以不變應萬變?

    在這個路口,面臨抉擇的不只是電商,銀行其實也一樣,換位思考,銀行恐怕也不會袖手旁觀,坐視龐大的商品信息流為電商平台所獨佔,或者僅作為資金流支持方與電商合作。要知道,這樣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銀行後台化,變成了電商金融的附庸。何況銀行當前可謂四面楚歌: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電商金融化、民營資本虎視眈眈。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建行、民生銀行都在試水電商業務。套用一句時髦的話:恐怕銀行和電商一樣,都在以時間換取空間!

     電商金融化,選擇往左邊走還是右邊走,本質上都需要達到同樣的目的:在自身掌握商品交易信息流的前提下,用最低成本、最高效的方式獲得資金流,從而打通自身生態圈——在電商圈內,用戶可以直接獲取資金,購買商品,獲得信用,開展授信,如此循環,不需要邁出生態圈,而外部的競爭對手也進不來,這才是最終目的。

     阿里金融用了好幾次巧勁,避開了銀行的阻擾,甚至連帶有儲蓄性質的餘額寶都出來了。另外,阿里的信貸業務是以阿里小貸為實體支撐的,本質上來說,資金來源已經繞開了銀行,雖沒有破舊,但是已經立新了,這也是阿里一貫低調,不願提及銀行的聰明所在。最重要的是,阿里習慣於打造自身的生態圈,在平台、數據、金融的阿里帝國構想下,不想引入一個銀行實體來引入太多的監管。學阿里,往左走的話,就要多練內功,低調,多做事,學會迂迴盤桓。

    當然,這並不是否定或者偏頗往右走的可能。如果監管層支持,蘇寧能夠走銀行的差異化競爭,加上電商平台的低成本運營,至少在小微信貸領域,蘇寧銀行的市場還是很大的。再者說了,中國銀行業的詬病就是同質化,電商也需要更多的差異化經營,如果都學阿里了,估計再怎麼迂迴的方法也會昭然若揭,面臨輿論壓力。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基於電商的銀行實體在成本競爭上存在一定優勢,如果能夠線上線下相結合,那麼未必不是一個良好的選擇。往右走的話,就要在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之間做好嫁接,多練外功,達到銀行監管要求,一路直走到底。


    作者微信公號:samchenka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