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札記【370】「劉元生如果賣出萬科」讀後思考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1ll.html

佐羅讀後感:拜讀花蛤兄的美文,恰巧這也是我近幾日思索的一個課題,我的思考過程如下,

    如果是幾年前我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長期持有一個優秀企業永不賣出是最好的選擇。後來對這問題我一點點剖析,客觀來看一下。

   萬科的確是一個優秀企業,這裡我暫且不用偉大一詞,但問題是如果能從看他的第一眼起就能對這個行業和這個企業有這樣的評價有多麼的的不容易和不現實。你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二十年前要知道房地產行業在中國未來發展的潛力。

2)、二十年前要知道萬科最後能拿下第一,並確保今天往後萬科還能市值成長,而不是長期萎縮。未來的二十年又如何呢??

3)、要經過歷次大熊大牛的折磨,而讓你的錢的的確確沒有用做其他方向的可能,而不是被迫持有。

4)、經過二十年,你的的確確沒有發現更好的投資標的,你沒看見白藥、格力、茅台、蘇寧、阿嬌、港口、重型裝備、黃金股、醫藥等超低估值時機、超成長機會等等的更加顯而見的數倍機會。

5)、或者你乾脆就不是個投資人,只是個隨意買股放在那裡的世外高人。

    針對以上問題我來看看我能夠做到的有哪些,以下為基本模糊概率:

1)、50%,雖然很淺薄,並不瞭解地產為何物,但如果有些靈氣的話有可能達到對半開的幾率。

2)、10%,第一個地產企業,有10%的蒙對概率。

3)、5%,大部分投資人經歷這麼長的時間,很難說那麼一筆錢對於自己生活改善無動於衷,除非是被迫持有。其實長期不能流通就是事實。最後雖然流通了,如果你已經家財萬貫了而不很年輕了,誘惑力顯然不如多年前了。

4)、1%,既然早期對地產行業的熟悉,我相信你很有眼力和魄力的,如果投資老人的話,面對地產業的未來你基本瞭如指掌,那麼關聯地產的一些消費行業呢? 不更有機會?或許你也許早期就投入地產行業了呢?二十年內顯而易見的大好機會也許你不會錯過。除非三點:第一不是專業投資人,並無法流通所持股。其二,有 其他的資金已經佈局了二十年內的最好機會。其三:我只是為了持有而持有,並不在意,放在萬科裡的錢只是毛毛雨。

5)、1%,關注市場的極大可能都是專業投資人。像劉先生一樣入股模式的非企業創建者,目前就幾乎只有風投們,他們更講究落袋,因為他們是拿別人錢做,還要分紅和必須有持續投資能力。

 

也許大家會激烈的駁斥我,但我只你能這樣認為:如果保證能做好了以上幾點,的確是股神的材料。以上的概率是相乘的關係,我計算了我能做到概率,結果是極其渺茫。

綜上所講,劉先生這種現象的結果是值得敬佩和讚歎的,但要是客觀理性地研究,努力得出客觀結論:我們幾乎沒有做到的可能!!

 

沒有做到的可能是指沒有辦法只去持有一個企業成功二十年,恰巧他還正是萬科類。這說明,劉先生的現象只是偶然,但並不是說沒有二十年裡取得近似成績的可 能,並不否認有其他切實可行的辦法。我們可以分散買入幾個,我們可以在極度高估時候減倉或輕倉,我們可以在有把握的時候進行調整和換股,只要是堅持長期價 值眼光來做長期成長的投資,就有極大成功的希望!並沒有什麼絕對的長期持有的理論才是最正確的價值投資這一說法。從長遠來看,大多數資產可以與時俱進的得以增長,長期持有總會撈到甜頭,但如何保證你所選擇就是未來幾十年的「大多數」而不是一隻可能凋零的曇花,雖說有可能這是小概率,但往往是小概率毀滅了大多數投資人,風險控制是投資課程中永不過時的主題。

 

同樣,價值投資要作為一般投資者能夠成功的榜樣,哪怕是少數人的成功,也不能以偶然之舉來談必然,價值大家庭有不少成功的投資大師,如果能長期跟蹤花蛤兄 博客的人更會瞭解不少國際上的價值投資大師言行,因此我也主張投資一定要包容,一定找適合自己的東西,融會貫通後成為自己的風格。尤其是在成長中的中國,稍稍留意就有可能抓住未來高速成長的長期牛股。買股票的確就如買企業一樣,但不是說買企業就是為了簡單持有企業而去的,關鍵的是他能否產生持續不斷的利潤,是否能給你帶來長期的複利,並且他是優秀之中的最優選擇!

 

至於我在劉先生買萬科的事件上得到了些什麼幫助或有益的思考,正如花蛤兄以下所言,朋友們可以細細體會閱讀,相信會得到一些有益幫助。以上為我淺薄認識,希望得到大家指教,並相互討論!

 

劉元生如果賣出萬科

摘自:一隻花蛤:http://blog.sina.com.cn/pubanyaobin

 

讓我們來討論一個問題,劉元生如果賣出萬科,那將如何?

劉元生如果賣出萬科,那麼現在他擁有現金在30億元以上。因為在2007年11月,萬科A最高價為40.78元,那時劉元生總共持有8251.07萬股萬 科A股票,以最高價40.78元計,市值在33.43億元。只要他選擇在37元附近全部賣出,就可以坐擁30億元左右的現金。但是劉元生並沒有這樣做,他 依然堅定地持有。到2008年9月26日,萬科A的收盤價為6.53元。雖然經過6月份的一次轉增,劉元生持有13379.12萬股萬科A股票,但市值僅 為8.68億元,減少了24.75億元,縮水70%以上。24.75億,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以此按現有價格再次買入萬科A股票,則可以買到3.7億 股。而如果以30億元再次買入萬科A股票,則可以買到4.5億股,相當於控股萬科A4%的股權。當然,這一切都是假設,但無論如何,選擇賣出確實獲利豐 厚,其財富不可想像。這樣就引出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如果劉元生賣出股票,他可以得到30億元現金;而如果他不賣,則將面對24億元的縮水,事實上他現在 正在面對著,這也是目前許多人一直高度關注的難題。

不少人一直認為價值投資並非長期持有,從邏輯的角度考慮,這是正確的。因為一個企業在發展中,必須經歷由盛而衰的過程,這也是絕大多數企業的最終命運,基 業長青的企業畢竟鳳毛麟角,因此如果準備長期持有,那將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但是有些人,比如沃倫·巴菲特,他之所以願意長期,甚至無限期地持有,其一是他 以買入企業的思考方式持有股票的,其二是因為他買入的企業能夠為他的公司提供源源不斷的現金流,最後一個是因為他自己本身既是公司的老總,又是下屬公司的 董事,參與企業的管理,很清楚自己公司及其下屬企業運營的狀況,所以即使其股票嚴重高估他也無動於衷。當年他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股票一度達到8萬美元 一股,後來遭遇嚴重的經濟危機,又跌回4萬美元一股,使得巴菲特的市值坐了一次過山車,縮水在40%以上,但是從長期持有的角度上看,這並無礙他成為世界 首富。

當然,劉元生既不是萬科老總,也沒有參與公司管理,僅僅因為王石這位朋友讓他「認購」了萬科股票,他便持有到今天。我想其中劉元生也必定忍受許多常人不可 想像的痛苦與煎熬。看起來,劉元生如果要進一步成為中國的巴菲特,他就必須繼續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特別是數額巨大的縮水。也許他從不在乎,但實際上 他已經默默「忍受」了整整18年了,如果他沒有「忍受」18年,他是不可能將400萬演繹到今天這個奇蹟的。當初他動用400萬港元認購了萬科360萬 股,1992年變成370.76萬股,以後隨著萬科送股配股,加上他通過二級市場增持,擁有的萬科A的股票逐年增加。1993年為503.29萬 股,1995年為767萬股,2004年為3767.94萬股,2006年為5827.63萬股,2007年8251.07萬股,2008年超過1.33 億股。目前,劉元生持有的股票數量,不僅遠遠超過萬科董事長王石和總經理郁亮的持有量,而且超過了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萬科企業工會委員會、基金保險等各 自的持有量,現在劉元生是萬科最大的個人股東。

劉元生有今天的成就,最大的原因就是把自己當作企業的所有者,然後長期持有,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當然,長期持有的前提必須是優秀的、可持續發展的企 業。北京天益泰德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史軍說得好:「如果每隔一段時間,比如一個季度,你對持有股票未來的可能回報進行衡量,結果是滿意的,那就繼續拿著 它;如果一直沒問題,那又何必是10年?」如果不是這樣,那麼長期持有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我想,如果劉元生賣出萬科股票,他確實可以坐擁30億,但是他的財富可能也就到此戛然而止了;而如果他繼續長期持有,雖然今天他縮水了24億,但若干年 後,誰敢說他的財富不會增值到百億呢?其實股票一時的漲跌並不代表什麼,重要的是,當我們買入一家企業的股票,就意味著買到它的資產,而有時這些資產所產 生的收益可能是不可估量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35

劉元生:我為什麼持有萬科30年 金石

http://xueqiu.com/1175857472/29811353
6月19日,萬科第一大個人股東劉元生在深圳接受了萬科TV的採訪,講述了他與王石、與萬科三十多年的緣分。穿越若干牛熊週期,1988年劉元生投資萬科的360萬元股票,今天已經變成10個億,書寫了中國股市的傳奇。

  Bene qui latuit, bene vixit.(善生活者,故隱其名。)——奧維德

  六月正午。深圳大梅沙萬科中心。濕熱明亮的空氣中,目送劉元生的車遠去,筆者腦中仍然是一堆問號——那個懸了二十多年的問題當面得到了答案,眾人心中的迷惑依然無解。

  兩個小時前在錄影棚,萬科TV攝製組的楊蓓問:二十多年來您為何一直持有萬科股票?

  劉元生答:「以我的性格來講,不喜歡搞投機的生意,我總是希望能看遠一點。」

  楊蓓又問:為何對它有信心?

  劉元生還是說:「我更喜歡看遠一點,而不是貪近利。」

  錄影棚裡有人點頭,似乎聽懂了,又似乎沒聽懂。畢竟,此刻給你360萬,你還是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做,更不要說重現劉元生從360萬到10個億的傳奇。

  經歷豐富者和年輕人的區別在於,運用同樣的語言,背後的含義可能完全不同。畢竟,同一個詞背後,支撐它的「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厚度、結構各異,人生經驗無法複製,機械照搬就是災難。二十多年前,如果你買入的是日本股票,哪怕再「看遠一點」,恐怕今天還沒法翻身。

  進一步的問題是:到底看什麼,到底看多遠。


  劉元生今年七十一歲,身材壯實,筆挺的藍襯衫,棕色褲子,淺棕皮鞋,走起路來步履輕快。來到萬科總部,見到萬科員工,主動與大家握手,筆者與他的手初一接觸,感覺寬大厚實,略一發力,自己的手像被鉗子微微夾了一下,這才想起,他練過幾十年的小提琴。

  在拍攝自我介紹時,他給自己的身份定義是:香港仁達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管絃樂團董事局主席。

  他沒有強調自己在股市上的驕人戰績,而這正是外界賦予他的巨大光環。追問之下,他只是說:「這個情況可能在中國比較罕見,但在國外還是比較普遍的。如果你30年前買了美國的IBM、可口可樂、蘋果的股票,那麼長期以來,你的回報都很好的。所以我一直鼓勵年輕人,做投資要真正作為投資,不要投機,要看遠一點。」

  「這個情況」四字背後,藏了一段持續26年的傳奇。1988年,萬科股份化改造之初,劉元生買入360萬元的萬科股票,穿越若干牛熊循環,第一大個人股東地位紋絲不動,這些股票今天的價值超過10億。20多年,1只股票,270多倍增長,超過股神巴菲特。

  上面這段敘述,這家公司的股東和員工都不陌生,新動力甚至會從老員工那裡,聽到一些「增強版」的故事,個中細節不無誇張。今天,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劉元生走到了我們的攝像機前,親自講述他與王石、他與萬科三十多年的緣分。

  劉元生在70年代末認識王石。那個時候,他在廣州友誼劇院演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王石來聽,二人就認識了。1983年他們開始合作。當時王石經常來香港,劉元生跟王石談了很多國外的成功企業家、成功公司。王石很有興趣。

  劉元生說,當時王石給他特別深刻的一個印象就是:不像一般去香港的內地人,喜歡吃吃喝喝,喜歡玩,而是去圖書館或書局,買很多書。這一點讓劉覺得王石很特別,跟一般人不一樣。後來王石對萬科進行股份化改造,劉想鼓勵他,希望他成功。當時劉買了360萬股,在1991年正式上市之後,很快漲到七八塊,後來漲到二十多塊,很多朋友就賣掉了。不過通過IPO上市撈一把並不是劉的目的,他不是想賺快錢,不是想投機,所以基本上就沒動,「還是希望這個企業能夠長期做下去,能夠更成功。當時也沒有想到規模能夠做這麼大。」

  這再次印證了,決定一個人高度的是遠見而非權謀,但「遠見」這個詞放到歷史長河中,實在難以捉摸。偉大的人物也常低估時代的大勢。柳傳志創立聯想時,他的願景是「成為一家年產值200萬元的大公司」;佩奇創立谷歌時,他的雄心是把公司做到1億美金;而遲至2004年,萬科高層也一度認為公司規模不大可能達到千億……

  儘管受困於未知的迷霧,劉元生對王石和萬科的信任始終沒有動搖。他說,當時是投資在王石這個人身上的。因為他很欣賞王身上的一些特點:第一是肯學習,第二是肯吃苦。他還記得,與王石做生意的時候,夏天37度,他們經常自己扛貨在深圳交貨,「你們可能都想像不到。」

  以是觀之,劉元生的基本面分析獨具特色:落腳點不是「金融煉金術」,而是符合國情的「識人術」。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看人還是比較準的。」

  用人不疑、看淡世事的心態,使得劉元生面前的每一個人都毫無壓迫感。接受採訪這天,甫一落座,拿出一部黑色的iPhone 5S手機要WIFI密碼,因為公共網絡小故障,最後用筆者的iPad熱點聯網,他接回手機,樂呵呵地說,「你走了,我怎麼辦?」;錄影前,他在事先打印出的問題清單上,寫下了各個問題的回答要點,他的手書字跡很大,約是紙上印刷體四號宋體的三四倍高,筆畫之間的連屬很重,筆勢往右上傾斜著,像連筆寫英文;化妝時,特意叮囑化妝師:「眉毛不要加得太多,別最後出來(片子),不像我了。」

  樂觀隨和幫助他渡過了25年前的難關。當時有人對他說,你的投資肯定泡湯了,他採取了「順其自然」的態度,因為本來並沒有想通過這個投資獲得多少回報,「只是希望能把事情促成……在中國開新的一條路。」

  現在劉元生仍然把這些股票穩穩拿在手裡,因為他覺得,「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揮。」但是這名「超級散戶」不像其他投資者那樣整天關注行情,而是把90%的精力放在音樂、藝術和慈善方面,他說,「一個人不應該這樣活,整天盯著股價,我覺得太不開心了。」

  劉元生的股票可以連地皮一起買下整個萬科總部,但他並不是公司董事,也不干預公司日常經營,是萬科獨特治理結構中的「定海神針」之一。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可謂戰略投資者的典範。對於近年萬科的一些嘗試,他坦言,沒有資格做評論,「因為這需要做大量的調查研究。」

  回顧與萬科打交道的三十多年,劉元生認為,這幾年萬科還是保持了創業期的很多優點,但千萬不能忽略人才的問題:「一個公司要成功,人是最主要的資本,怎麼樣把人,尤其是有能力的各層次人才留下來,這是萬科現在一定要考慮的因素。我希望在這個問題上能有突破,那就能夠戰勝其他競爭者。」

  40分鐘錄影結束,工作人員紛紛上前,與這位傳奇人物合影。他走時不忘跟錄影棚所有人揮揮手:「謝謝啊,大家辛苦了!」出了總部門口,聞訊而來的其他同事,再次把他團團圍住求合影,公司Logo雕塑前,舉起一排七長八短的手機。工作人員擔心他的身體,希望盡快結束,躲開日曬,他卻說無妨,笑呵呵地一一照完。

  筆者旁觀。

  對於那些80後、90後員工來說,也許他們並不完全瞭解眼前這位老人的故事,然而因為他此刻的在場,瞬間模糊了歷史與現實的分界線,讓你不由產生憑藉觸摸、言談或電子光影融入那份歷史的激動,這種「在場感」的奇特張力,也正是誘導筆者作此文的原因。

  對於閱盡世事的劉先生來說,此刻的意味卻無比明確:1980年代,他與王石並肩扛貨的那些日子,就是這樣的深圳陽光和深圳溫度,實在是再熟悉不過了。

來源:萬科週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273

投資思考:投資要學劉元生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36643025
在中國股市怕沒有人不知道劉元生投資萬科的故事。近日,在雪球上重新讀到《萬科30年:守望者劉元生》的報導(轉載鏈接下),講述了劉元生與萬科30多年的緣份。穿越若干牛熊週期,1988年劉元生投資萬科的360萬元股票,今天已經變成10個億(這篇報導時間為2014年8月,現在市值更應大於這個數字,不過這個數字早已不重要了),書寫了中國股市的傳奇。
   重讀這篇報導(以前讀過),自己不禁要問:劉元生的投資故事在中國股市能不能複製呢?作為個人投資者在羨慕、感嘆之餘,我們是不是應該向劉元生學習點什麼呢?
   自己反覆思考的結果就是:投資要學劉元生!儘管他的投資故事有些因素注定我們不能完全複製。
    向劉元生學習什麼呢?
   1、學習他的目光長遠。
     當採訪者問:二十多年來您為何一直持有萬科股票?劉元生答:「以我的性格來講,不喜歡搞投機的生意,我總是希望能看遠一點。」又問:為何對它有信心?劉元生還是說:「我更喜歡看遠一點,而不是貪近利。
  看似很樸實的回答,可以說蘊含著深刻的投資大道:投資有時就是比誰看得遠!
   投資譬如登山,「登上玉皇頂,一覽眾山小」,如果沒有這種高遠的境界,如何能夠經受住登山過程中的曲曲折折呢?
   投資有時需要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儘管如此,或許我們的目光仍然不夠那麼久遠!正所謂決定一個人高度的是遠見而非權謀!
   或許有人會說,劉元生不過是個幸運的「大猩猩」而已,現在來看,不過是事後諸葛,如果------
   是的,股市之中充滿著種種不確定性,處處充滿著如果。
   但是,劉元生同時又說:「這個情況可能在中國比較罕見,但在國外還是比較普遍的。如果你30年前買了美國的IBM、可口可樂、蘋果的股票,那麼長期以來,你的回報都很好的。所以我一直鼓勵年輕人,做投資要真正作為投資,不要投機,要看遠一點。」
   
或許劉元生的這段話正好為一些人談及中國股市不具備長期投資價值而提供一種佐證:似乎在國外的成熟股市可以如此這般,而在中國股市是個投機市,斷斷不可。
   果真是中國股市不適合長期投資嗎?
   在本人看來,非也。自己認為,如果誰對此還有些許懷疑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閱讀那些長期牛股圖。或者乾脆將這些長期牛股圖剪切下來,貼到牆上天天閱讀,沒準就能夠悟出一些「門道」來。
   2、學習他的遠離盤面。
   劉元生90%多的時間是用在音樂、藝術與慈善上,並且說「一個人不應該這樣活,整天盯著股價,太不開心了」。如果你是一個專業投資者,或者是個交易者,或許需要天天盯著盤面,然而,如果作為個人投資者、業餘投資者,自己認為,人生之中確實還有更多比天天在股市裡面搏擊更有意義的東西。不能否認,一個人若想在股市成功,非得需要下大力氣,那種想隨隨便便就成功的想是太幼稚可笑的。然而,這種功夫在自己看來,更多的應該是廣泛的閱讀,對企業層面的研究,而不是天天盯著股價的漲漲跌跌而心潮起伏。甚至有時聽一聽音樂,自己認為對於培養自己的持股心態都有很大幫助,也遠勝於眼睛紅腫地盯著盤面!
   適度地與股市保持距離,或者更能悟出股市之道,或許更能享受投資之樂!
   3、學習他的淡泊淡定。
   當有人對劉元生說,你的投資肯定泡湯之時,他採取的是」順其自然「的態度,因為他本來並沒有想通過這個投資獲得多少回報,只是希望把事情促成,在中國開新的一條路。」
   自己認為,這並不是劉元生的矯情,而應該是個大實話。真是無意插柳柳成蔭!
   其實人生在世,往往是有多大心就能幹多大事。
   「亂云飛渡仍從容。」在股市上,確實需要的是這麼一種淡泊與淡定。
   或許我們沒有劉元生們那麼有錢,我們股市小民來到這個股市之上更是想快點賺錢,或者實現財富自由,然而,專業的研究早已告訴我們,如果你長久能夠保持年複合增長20%,那可就是全球大師級的水平了啊呵!
   在自己看來,在股市你待得越久,你其實越知道這種複利的艱難。而最好的心態便是一旦我們將錢投入其中,便是別把錢當錢!
   當然,我們的初衷是想來賺錢的,更何況誰也不會與錢有仇。想賺錢又不能賺快錢,當如之奈何呢?
   自己的體會,投資的底線還是要建立在「三贏」基礎之上,即跑贏長期存款,跑贏長期理財產品,跑贏長期通脹。如果投資建立在這「三贏」底線之上,那麼投資的心態便會相對輕鬆起來,或許我們將來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總之,一句話:理智的韁繩一定要時時牽住自己那個慾望的野馬!
   4、學習他對企業的那種信任。
    劉元生說,他始終將信任王石與萬科,他當時投資主要是看中王石這個人,一是他愛學習,二是他肯吃苦。
   或許,這一點,作為普通的投資者我們最難學。因為,我們作為企業的外部人員,如果不是有特殊的人脈資源,是不可能接觸到所投企業的高層的。然而,在自己看來,作為個人投資者也不是沒有「補救」的辦法。
   其實,在這方面早有投資大師們告訴我們說,船比船長更重要。自己認為,如果說劉元生投資萬科有幸運成份的話,劉元生與王石相識便是。其實,再優秀的企業如果建立在一個「當家人」的基礎之上,那也將是不可持續的,更何況好的當家人也會「變壞」,這一屆當家人是英雄,下一屆當家人或許就會是甭種,關鍵還是要有「好船」,即好的商業模式、好的企業文化。所以,如果沒有辦法去瞭解一個企業的當家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尋找到「好船」。而且一旦找到這種好船,除非極端情況下,輕易不要動搖自己的」初心「。
   再進一步說,在股市待久了,自己認為如果具備一定的企業評判眼光的話,是不難找到這種」好船「的,而關鍵是通過長期的定性與定量的研究,與企業建立那麼一種」心靈相通「的信任,而這種信任有時或許是來自於自己對所持企業精神的一種難以名狀的」溝通「。說白了,就是我們真的是從心底裡把自己當成小股東(而這是最難的,或許我們多數情況下是假股東,稍有點風吹草動,就嚇得逃之夭夭了)去考慮問題,儘管人家公司並不認識我們,呵呵!
   
【萬科30年】守望者劉元生
查看原圖
▲題圖:劉元生(右二)、萬科黨委書記丁福源(右一)、原深特發副總經理張西甫(左二)、萬科顧問陳志裕(左一)

【萬周按】6月19日,萬科第一大個人股東劉元生在深圳接受了萬科TV的採訪,講述了他與王石、與萬科三十多年的緣分。穿越若干牛熊週期,1988年劉元生投資萬科的360萬元股票,今天已經變成10個億,書寫了中國股市的傳奇。本文是客串場記的萬周君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讀者留意。

Bene qui latuit, bene  vixit.(善生活者,故隱其名。)

——奧維德

六月正午。深圳大梅沙萬科中心。濕熱明亮的空氣中,目送劉元生的車遠去,筆者腦中仍然是一堆問號——那個懸了二十多年的問題當面得到了答案,眾人心中的迷惑依然無解。

兩個小時前在錄影棚,萬科TV攝製組的楊蓓問:二十多年來您為何一直持有萬科股票?

劉元生答:「以我的性格來講,不喜歡搞投機的生意,我總是希望能看遠一點。」

楊蓓又問:為何對它有信心?

劉元生還是說:「我更喜歡看遠一點,而不是貪近利。」

錄影棚裡有人點頭,似乎聽懂了,又似乎沒聽懂。畢竟,此刻給你360萬,你還是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做,更不要說重現劉元生從360萬到10個億的傳奇。

經歷豐富者和年輕人的區別在於,運用同樣的語言,背後的含義可能完全不同。畢竟,同一個詞背後,支撐它的「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厚度、結構各異,人生經驗無法複製,機械照搬就是災難。二十多年前,如果你買入的是日本股票,哪怕再「看遠一點」,恐怕今天還沒法翻身。

進一步的問題是:到底看什麼,到底看多遠。

查看原圖
  劉元生今年七十一歲,身材壯實,筆挺的藍襯衫,棕色褲子,淺棕皮鞋,走起路來步履輕快。來到萬科總部,見到萬科員工,主動與大家握手,筆者與他的手初一接觸,感覺寬大厚實,略一發力,自己的手像被鉗子微微夾了一下,這才想起,他練過幾十年的小提琴。

在拍攝自我介紹時,他給自己的身份定義是:香港仁達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管絃樂團董事局主席。

他沒有強調自己在股市上的驕人戰績,而這正是外界賦予他的巨大光環。追問之下,他只是說:「這個情況可能在中國比較罕見,但在國外還是比較普遍的。如果你30年前買了美國的IBM、可口可樂、蘋果的股票,那麼長期以來,你的回報都很好的。所以我一直鼓勵年輕人,做投資要真正作為投資,不要投機,要看遠一點。」

「這個情況」四字背後,藏了一段持續26年的傳奇。1988年,萬科股份化改造之初,劉元生買入360萬元的萬科股票,穿越若干牛熊循環,第一大個人股東地位紋絲不動,這些股票今天的價值超過10億。20多年,1只股票,270多倍增長,超過股神巴菲特。

上面這段敘述,這家公司的股東和員工都不陌生,新動力甚至會從老員工那裡,聽到一些「增強版」的故事,個中細節不無誇張。今天,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劉元生走到了我們的攝像機前,親自講述他與王石、他與萬科三十多年的緣分。

劉元生在70年代末認識王石。那個時候,他在廣州友誼劇院演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王石來聽,二人就認識了。1983年他們開始合作。當時王石經常來香港,劉元生跟王石談了很多國外的成功企業家、成功公司。王石很有興趣。

劉元生說,當時王石給他特別深刻的一個印象就是:不像一般去香港的內地人,喜歡吃吃喝喝,喜歡玩,而是去圖書館或書局,買很多書。這一點讓劉覺得王石很特別,跟一般人不一樣。後來王石對萬科進行股份化改造,劉想鼓勵他,希望他成功。當時劉買了360萬股,在1991年正式上市之後,很快漲到七八塊,後來漲到二十多塊,很多朋友就賣掉了。不過通過IPO上市撈一把並不是劉的目的,他不是想賺快錢,不是想投機,所以基本上就沒動,「還是希望這個企業能夠長期做下去,能夠更成功。當時也沒有想到規模能夠做這麼大。」

這再次印證了,決定一個人高度的是遠見而非權謀,但「遠見」這個詞放到歷史長河中,實在難以捉摸。偉大的人物也常低估時代的大勢。柳傳志創立聯想時,他的願景是「成為一家年產值200萬元的大公司」;佩奇創立谷歌時,他的雄心是把公司做到1億美金;而遲至2004年,萬科高層也一度認為公司規模不大可能達到千億……

儘管受困於未知的迷霧,劉元生對王石和萬科的信任始終沒有動搖。他說,當時是投資在王石這個人身上的。因為他很欣賞王身上的一些特點:第一是肯學習,第二是肯吃苦。他還記得,與王石做生意的時候,夏天37度,他們經常自己扛貨在深圳交貨,「你們可能都想像不到。」

以是觀之,劉元生的基本面分析獨具特色:落腳點不是「金融煉金術」,而是符合國情的「識人術」。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看人還是比較準的。」

  用人不疑、看淡世事的心態,使得劉元生面前的每一個人都毫無壓迫感。接受採訪這天,甫一落座,拿出一部黑色的iPhone  5S手機要WIFI密碼,因為公共網絡小故障,最後用筆者的iPad熱點聯網,他接回手機,樂呵呵地說,「你走了,我怎麼辦?」;錄影前,他在事先打印出的問題清單上,寫下了各個問題的回答要點,他的手書字跡很大,約是紙上印刷體四號宋體的三四倍高,筆畫之間的連屬很重,筆勢往右上傾斜著,像連筆寫英文;化妝時,特意叮囑化妝師:「眉毛不要加得太多,別最後出來(片子),不像我了。」

樂觀隨和幫助他渡過了25年前的難關。當時有人對他說,你的投資肯定泡湯了,他採取了「順其自然」的態度,因為本來並沒有想通過這個投資獲得多少回報,「只是希望能把事情促成……在中國開新的一條路。」

現在劉元生仍然把這些股票穩穩拿在手裡,因為他覺得,「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揮。」但是這名「超級散戶」不像其他投資者那樣整天關注行情,而是把90%的精力放在音樂、藝術和慈善方面,他說,「一個人不應該這樣活,整天盯著股價,我覺得太不開心了。」

劉元生的股票可以連地皮一起買下整個萬科總部,但他並不是公司董事,也不干預公司日常經營,是萬科獨特治理結構中的「定海神針」之一。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可謂戰略投資者的典範。對於近年萬科的一些嘗試,他坦言,沒有資格做評論,「因為這需要做大量的調查研究。」

回顧與萬科打交道的三十多年,劉元生認為,這幾年萬科還是保持了創業期的很多優點,但千萬不能忽略人才的問題:「一個公司要成功,人是最主要的資本,怎麼樣把人,尤其是有能力的各層次人才留下來,這是萬科現在一定要考慮的因素。我希望在這個問題上能有突破,那就能夠戰勝其他競爭者。」

40分鐘錄影結束,工作人員紛紛上前,與這位傳奇人物合影。他走時不忘跟錄影棚所有人揮揮手:「謝謝啊,大家辛苦了!」出了總部門口,聞訊而來的其他同事,再次把他團團圍住求合影,公司Logo雕塑前,舉起一排七長八短的手機。工作人員擔心他的身體,希望盡快結束,躲開日曬,他卻說無妨,笑呵呵地一一照完。

筆者旁觀。

對於那些80後、90後員工來說,也許他們並不完全瞭解眼前這位老人的故事,然而因為他此刻的在場,瞬間模糊了歷史與現實的分界線,讓你不由產生憑藉觸摸、言談或電子光影融入那份歷史的激動,這種「在場感」的奇特張力,也正是誘導筆者作此文的原因。

對於閱盡世事的劉先生來說,此刻的意味卻無比明確:1980年代,他與王石並肩扛貨的那些日子,就是這樣的深圳陽光和深圳溫度,實在是再熟悉不過了。

 來源於雪球萬科週刊
http://xueqiu.com/5235937171/307014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293

劉元生回應華潤律師聲明:所有質疑均有公開佐證

針對7月14日華潤方面的律師聲明,萬科股東劉元生針鋒相對。有網易房產獨家獲悉,劉元生在與律師團隊溝通後,同樣發出一份律師聲明。

聲明稱,此前舉報信中的質疑,比如“華潤置地前海項目交易涉嫌利益輸送”等,均有公開或可信的信息來源佐證,沒有任何虛構或臆造。

劉元生稱,華潤依法有義務向監管部門和公眾如實正面回複質疑,而不是恐嚇《投訴信》的作者和發布媒體。

劉元生還在律師聲明中呼籲監管部門及時介入,盡早調查。

(圖為劉元生聲明)

此前地產壹線獲悉,劉元生向監管層拋出五點疑問,矛頭直指華潤、寶能。

以下為劉元生的舉報信:

致中國證監會、中國銀監會、中國保監會、國務院國資委、深圳證券交易所、香港聯交所、深圳證監局 :

自華潤寶能一致聲明反對重組預案,寶能提議罷免全部董事監事後,萬科 H 股股價連續下跌,創一年以來新低,因此作為中小股東極為擔心萬科 A 股複牌的走勢,以及萬科的長期發展。我們非常欣慰地看到, 6 月 27 日深交所致華潤、寶能的關註函,但據傳,這兩家公司均已回複深交所不存在一致行動人關系,沒有違法違規行為。我們認為事情不能到此為止。為幫助監管部門督促華潤、寶能披露真相,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我們在此提出以下幾個亟待澄清和調查處理的重大問題:

1 、寶能系與華潤到底有多少合作項目?雙方到底有多少重大利益關聯? 雙方在哪些事項上達成了一致行動的交易?

從公開信息看,寶能和華潤過去和現在均有很多項目存在重大利益關聯。正在建設的華潤置地前海項目由華潤置地於2013年公開競標以 109 億獲取土地,之後分宗三塊土地,並由華潤吳向東引入寶能合作開發。具體為,2015年7月,華潤置地將其中二塊土地權益(合計15萬平米建築面積)全部轉讓予寶能系,另一塊商住用地(合計3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則由寶能系與華潤共同開發。寶能系合計出資59億,占有了華潤置地前海項目約60%權益。股權出讓後 3 個月,華潤信托提供 36 億資金用於寶能地產的增資和房地產項目開發。如此優質的項目,央企華潤居然出讓一半股權給民企寶能,甚至讓寶能系人員擔任華潤置地前海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和法定代表。更據香港資本市場的消息稱,連這 59 億都不是姚老板自掏腰包,均由華潤提供融資。請問以上情況否屬實?

2014年底開始,深圳的房地產價格不斷攀升,同一地段卓越前海項目賣出10萬每平米高價的情況下,華潤僅是在該塊土地取得成本基礎上略微溢價後,就將60%多的土地權益轉讓予寶能系,華潤的這等種法是否涉及國有資產流失,以及向民企輸送利益?2015年7月24日寶能系增持萬科股份至5%以上,2015年7月28日華潤置地將華潤置地前海項目合資公司50%的權益轉讓予寶能系(合計3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15年9月30日,華潤置地前海項目合資公司的董事長變更為寶能系張保文,2015年10月起,寶能系開始第二波瘋狂增持萬科的舉動。以上時點高度重合。特別要提醒註意的是,在寶能系正瘋狂增持股票,向華潤作為第一大股東做出重大挑戰的情況下,華潤與寶能系就華潤置地前海這一重大項目進行如此緊密的合作,請華潤和寶能解釋動機?華潤和寶能有沒有秘密協商,一致行動?

另外,請寶能系和華潤說明,華潤今年 4-5 月增持東阿阿膠4.66% ,但華潤增持之前,前海人壽也從一季度開始買入東阿阿膠 2.44% 。為何前海人壽如此巧合在央企增持前出手,雙方是否存在內幕交易和一致行動? 雙方究竟是哪一年就開始合作的?除了以上合作事項外,是否存在其他合作項目?具體的合作條件、合作形式、合作金額和總規模?

在3月17日的股東大會上,華潤對引入深圳地鐵、推進重組、繼續停牌投贊成票,舉牌企圖控股萬科的寶能的態度竟然也來個180度的大轉彎,與華潤協調一致投贊成票,在6 月 23 日深夜,寶能、華潤雙方先後發表相差約 10 分鐘書面聲明,一致反對 6 月 17 日董事會通過的重組預案, 時間間隔如此之短、內容連內部控制人的指控用詞都高度一致,雙方是否事先協調過立場? 6 月 27 日萬科年度股東大會上,華潤與寶能協調一致,共同投票反對萬科董事會、監事會報告,其中華潤甚至為此做出前後矛盾的投票,雙方還都聲明將在未來的股東大會對重組預案聯手投反對票。寶能要罷免萬科全部董事,華潤方面長時間不吭一聲,是否是雙方已有默契和協調?現在被迫發聲表示意見與寶能並不完全一致是否因華生教授指出雙方涉嫌一致行動人關系不敢再明言支持?雙方還有哪些協調一致的行動或計劃?

2、寶能與華潤是何時在萬科第一大股東地位問題上開始談判交易?先後達成過哪些默契與協議?

根據萬科獨立董事華生教授的文章,寶能舉牌萬科後,萬科多次向華潤請求增持,華潤均推諉或否決,待寶能坐穩第一大股東寶座之後,華潤開始勸萬科管理層接受現實。

華潤是什麽時候決定放棄第一大股東地位的?華潤要求萬科接受寶能作為大股東的初衷是什麽?另請寶能和華潤分別說明,在寶能舉牌前,雙方有沒有就此進行過接觸和共同策劃?雙方有那麽多項目合作,在寶能舉牌之前和舉牌之後雙方能沒有接觸和談判乃至交易嗎?寶能現在對華潤亦步亦趨,當初沒有華潤默許或承諾敢舉牌搶奪控股權嗎?請和寶能合作密切的華潤置地吳向東說明,其是否就寶能舉牌萬科計劃和姚振華接觸並共同策劃過?是否計劃被寶能推舉為萬科董事長?

再據華生教授文章披露,在6月17日 董事會上,華潤代表發言表示“華潤已經與寶能接觸,寶能不反對華潤成為第一大股東”。請問,寶能又是什麽時候以何種形式和華潤達成默契或協議,同意把第一大股東地位讓回給華潤的? 華潤的董事、監事事先同意了萬科年度董事會、監事會報告,卻在 6 月 28 日萬科年度股東大會上與寶能一道否決了相關議案, 事先是否協商過 ? 據傳, 在6月18日董事會召開之前,寶能和華潤已簽署了正式秘密協議。請華潤和寶能分別說明,是否簽署了秘密協議,是否未來有股權轉讓計劃?

3、雙方對深鐵重組聯手出爾反爾,背後有何陰謀?

華潤和寶能在3月17日的股東大會上,共同贊成推進與深圳地鐵的重大重組事宜,主張股票繼續停牌。而當又停牌3個多月後,又雙雙反對深圳地鐵重組預案。這被華生教授批評為出爾反爾後,又辯解說他們當初同意的是與深圳地鐵合作這個方向,現在反對的是對深圳地鐵發行股份的預案,因為這會攤薄傷害現有股東利益。這我們就不明白了,如果不給深圳地鐵發新股,按華潤的方案只是花錢買土地,這根本不是什麽重大重組,也根本不必停牌,自己花錢買了就是了。華潤涉事人和寶能都是資本市場上的老手,連這點常識也沒有嗎?如果你們一開始就反對向深圳地鐵發新股,那贊成停牌推進重組、讓股票無故多停牌3個多月不是坑人嗎?到底是什麽使你們從開始一起贊成到後來聯手反對?這背後有什麽陰謀和交易?這與你們之間關於萬科第一大股東位置的交易是否有關?

4、隱瞞雙方達成第一大股東易主的秘密協議,是否已明白無誤涉嫌內幕信息、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

華潤方面在6月18日董事會上公開承認寶能已同意華潤當第一大股東,外面傳言華潤方面敢說這個話因是雙方已有書面協議或承諾函。在這種情況下,華潤方面如果在6月18日成功否決重組預案,股票因重組失敗必須在周一即6月21日複牌。這樣就會完全如華生教授分析的那樣,我們這些中小股東一定以為王石的股權保衛戰已宣告失敗,寶能系可以無阻礙的增持上位全面控盤,故而肯定持股待漲。市場上也會有一大批投資者沖進來以待寶能進一步增持舉牌獲利。這時去年追隨寶能系殺入萬科的各路資金的內幕知情者,必然高位出貨。等到真相大白,寶能讓華潤重做第一大股東的消息傳出,市場勢必狂跌,從而坑死我們這些等著寶能增持而持股不賣的老股東和高位新殺進來的市場投資者。按華潤方面在董事會上的提議,在股價落定後,再對華潤定向增發。

更新的市場傳聞是,這些內幕操刀者更陰險的計劃是,若此時市場跌得太狠,華潤的股票沒問題,但寶能手上股票已被鎖定還有半年期,為防止自己的股票爆倉,寶能已籌集大量資金,準備在底部建倉(有消息說,3月份時由於深圳地鐵的消息出來得太突然,寶能沒資金準備怕爆倉,故與華潤方面的內部人商定要先支持重組,再停牌幾個月。這恐怕是他們當初在股東大會上支持重組停牌的真正原因)。寶能建好倉然後舉牌,推漲股價,給市場以寶能可能還想控股萬科的幻想。這樣在二級市場上反複賺足了之後,待今年年底寶能所持股票解除鎖定,寶能再按秘密協議將自己的股票轉一部分給華潤,恢複華潤的第一大股東地位。因此,華潤的涉事內部人與寶能秘而不宣的達成轉讓股權協議或承諾,已構成內幕交易。其目的是利用內幕信息操縱市場,謀取非法巨額暴利。華潤主刀此事的當事人與寶能已明顯涉嫌內幕信息、內幕交易和意圖操縱市場罪。這即便從已經公開的信息看,也已經鐵證如山,建議監管部門立即立案調查,嚴肅查處這批證券市場上的害群之馬和國企內部的蛀蟲,也挽回華潤這家有著光榮歷史的央企的市場信譽,以避免給黨和國家造成進一步更大的負面影響。

5、多個跡象表明寶能用於收購的資金來自不合規的銀行資金,用於收購的主體故意規避法律法規的明確要求,請問寶能是不是利用違法資金和不合規主體收購並控制上市公司?

據報道,寶能系用 26 倍杠桿,引入浙商銀行等資金購買萬科股票。請寶能系說明是否在用銀行理財資金購買股票?是否符合銀監會的規定?是否符合證監會關於場外融資、去杠桿的政策規定? 這些銀行資管計劃的投資人,是否知道自己的資金正在暴露於巨大的風險之下?

前海人壽最終股東是寶能系和四位自然人。四位自然人的股權都是從寶能系購買。請前海人壽說明該四名自然人與寶能有沒有關聯和一致行動關系?符不符合保監會的規定?四個自然人出額 40 億元,資金來源是否合法?是不是代持?

我們看到基金業協會法律部主任公開質疑了萬能險投資的股票投票權問題,而保監會表示保險資金入市不違規。但是,請保監會明確:用保險資金投入不同股票以實現保值增值是合法的,但利用巨額保險資金為其實際控制人的公司去擡轎子、擔風險,圖謀控股與自己有利益沖突的實體公司,這也合法合規嗎?

鑒於萬科A股複牌在即,強烈建議相關監管部門包括相關紀監委部門,立即行動,保證市場的公開透明公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627

王石劉元生共赴音樂會:是否聽出了“弦外之音”?

8月28日晚上,深圳市中心夏天的夜晚,市民活動依然活躍,而這一天正是深圳交響樂團2016年-2017年樂季的開幕式,深圳音樂廳散發著金碧輝煌的氣色,當晚演出的重頭戲是兩首俄羅斯作品,包括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所寫的《天方夜譚》。

晚上8點,身穿一身深藍色修身西裝的王石出現在深圳音樂廳D區的第二排,陪同他的正是多年一直支持王石的萬科第一大個人股東劉元生,而劉元生身穿一深黃色外套;兩人分別坐在D區2排的6、7號位置,D區也是公認整個音樂廳視聽效果最佳的位置。

王石與劉元生現身深圳音樂廳

身處風口浪尖的王石,此時此刻現身音樂廳,著實令很多人都意外。而三天前的8月25日,王石現身西安亞布力企業家論壇主會場。不知從哪個時間點開始,“寶萬之爭”的觀眾們對於王石的“缺席”已經司空見慣;8月22日,萬科召開中期業績發布會,作為萬科董事會主席的王石缺席。

兩人神情平靜

王石所在的是音樂廳正中心的位置,他習慣的動作是雙腿自然彎曲,雙手十指相互交叉握著放在大腿上,而節目單有時候則放在靠近膝蓋的位置,王石不時拿起節目單翻看,有時候也會戴起眼鏡,不過大部分時間都把目光放在交響樂團。劉元生的習慣動作則是蹺起右腿,右手放在大腿上,左手則搭在右手上,有時候左右會交換。

兩人在演出開始前有零星的交談,但神情都比較平靜,但似乎都依然不輕松,整個演出過程也沒有什麽笑容。

演出開始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一度試圖進入深圳音樂廳D區,不過可惜的是持有的門票並非此區域,工作人員並沒有讓進入;而上半場演出結束後,王石和劉元生一同從四號門離開,下半場開始前幾分鐘才重新進入。

當天晚上演出上半場似乎不夠精彩,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結束後,劉元生和觀眾同步鼓掌,而王石遲疑了兩秒鐘才加入鼓掌行列。

重頭戲是下半場的《天方夜譚》,也叫“舍赫拉查德”,由俄羅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所寫,作曲家稱,“包括了《一千零一夜》的一些單獨的、互不聯系的情景和場面,我把它們分散到我那組曲的所有四個樂章中:大海與辛巴達的船、卡倫達王子的奇妙敘述、王子和公主、巴格達節日”,最後的樂章描述的場景是“巴格達的節慶,海洋,辛巴達的船裝上立有銅像的峭壁”。

“辛巴達的船撞上立有銅像的峭壁”進入管弦樂隊最高潮的時候,王石情不自禁舉起手機,似乎要拍下這一段驚心動魄的管弦樂齊奏;樂隊發出一聲巨響後,暗示著辛巴達的船撞到了巖石上,沈沒在茫茫大海中。

最後大海回歸平靜,由小提琴獨奏的舍赫拉查德主題出現,喻意故事講完了,全曲在獨奏小提琴緩慢的余音和木管樂器微弱的和弦中結束。王石對此也似乎比上半場興奮得多,鼓掌也更積極。這次鼓掌慢了兩秒的則是劉元生,整個《天方夜譚》演出過程中,劉元生都交叉雙手放在胸前。

並非首次共赴音樂會

8月28日晚上演出,擔任指揮的是深圳交響樂團新上任的音樂總監林大葉,也是他就職的首場音樂會。

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記憶中,王石出席華南地區重要的音樂演出並非首次,上一次有幸見到是2009年2月的香港藝術節,芝加哥交響樂團訪問香港的時候,王石也在香港文化中心現場,但之後在華南音樂界的多次重要演出,記者再沒有看到王石出席,直到今年8月28日晚上的深圳音樂廳。

公開信息顯示,與萬科淵源頗深的劉元生,是香港仁達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管弦樂團董事局主席。作為小提琴家的劉元生,過去多年主導了香港管弦樂團的各種重大決策。在每次香港管弦樂團重要的演出,劉元生總是坐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的第四排正中間位置,而演出結束後,他都帶頭起立鼓掌。

王石2009年觀看芝加哥交響樂團演出,指揮是小提琴家出身的荷蘭指揮家海丁克;而劉元生親自主導,邀請同樣是小提琴家出身的荷蘭指揮家梵誌登,在2012年開始出任香港管弦樂團音樂總監,兩人對荷蘭小提琴和指揮家似乎有著特殊的偏愛。

公開資料顯示,1988年,劉元生投入360萬元購買了萬科原始股。之後劉元生一直是王石的“堅強後盾”,近30年的持股,也讓劉元生也獲得了長期投資幾百倍的豐厚回報,被傳為一段佳話。

6月27日萬科股東大會期間,有媒體報道稱,一向很少在股東大會露面的劉元生也罕見出席。而到了7月4日,萬科管理層股東之爭進入高潮的時候,劉元生公開表示,“為幫助監管部門督促華潤、寶能披露真相,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我們在此提出以下幾個亟待澄清和調查處理的重大問題”,劉元生質疑華潤和寶能之間的潛在關聯關系,以及寶能利用高杠桿收購萬科的合法性,並呼籲監管部門深入介入調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3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