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寶雞“創森”十年:城市綠了,房價都跟著漲

寶雞市森林覆蓋率為55.2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27平方米,均列關中五市第一位。攝影/章軻

八百里秦川最西端,南依秦嶺,北靠渭河,一抹綠色格外耀眼。

在這片1.81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道路水系林網連片,百公里川原綠蔭成帶,城鄉處處見樹見綠,森林覆蓋率高達55.26%,比陜西省森林覆蓋率(43.06%)高出12個百分點,比全國森林覆蓋率(21.66%)高出約34個百分點,也高出全球森林覆蓋率平均水平(31%)約24個百分點。

別忘了,這是在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和生態環境最脆弱地區之一的黃土高原。在這片溝壑縱橫的黃土地上,年降水量約50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1400~2000毫米。

這里便是炎帝故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典故的發生地,也是陜西省第二大城市、西部工業重鎮寶雞市。

“寶雞經過十年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城市森林系統已經初現。”8月9日,寶雞市林業局局長陳天倉對“森林城市,森林惠民”采訪團記者們說,近年來,寶雞的小氣候發生了明顯變化,市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連年保持在85%以上,在這里能看到關中“最好的天”“最藍的天”。

城市綠了,連房價都跟著漲

9日下午,69歲的寶雞市民魏瑞明在渭河畔的森林公園里散步。“從家里到公園,步行10分鐘就到了。晚上來這里的人更多。我們老年人有這麽好的休閑地方,真是幸福。”魏瑞明說,渭河畔原來是荒灘荒地,經常黃沙滿天。這幾年渭河兩岸都綠化了,空氣清新了,天也更藍了。

“連房價都跟著漲了。”魏瑞明指著身後的一排高樓說,“那里的房價每平方米超過4500元,比城中心的房價還高。”

在陳倉區虢鎮北門景觀林帶和北坡森林公園,當地林業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北坡一帶過去就是荒山禿嶺,黃土裸露。刮風天塵土飛揚,下雨天到處是泥水。而如今北坡已經成為秦嶺一帶五彩斑斕、恬靜舒適的亮麗風景線。

“從2002年起,寶雞就開始北坡綠色改造,投入8000多萬元,建設了生態防塵林帶、生態景觀林帶、生態休閑林帶、生態防護林帶等。”這位工作人員說。

寶雞市林業局副局長楊鵬輝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2012年以來,按照陜西省提出的“陜北高原大綠化、關中大地園林化、陜南山地森林化”的建設目標,寶雞市依托全省渭河綜合治理工程,硬化綠化堤頂路面65.6公里,營造綠色生態景觀長廊70公里。

“這其中包括蔡家坡渭河生態遊園和十里蘆葦蕩景觀,沿河布綠、依河造林、架橋造景,營造了水系防護景觀林帶300公里,水體岸線林木綠化率達到90.6%,自然景觀變化率達到100%。”楊鵬輝說。

楊鵬輝介紹,早在2005年,寶雞市就提出了建設國家森林城市的目標,實施城區、臺塬坡面、交通道路、水系、城鎮、旅遊景區等綠化和“三化一片林”生態家園建設等為支撐的“九大工程”,市區共新增綠地730.9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面積達到3461萬平米,其中公園綠地面積990萬平方米,累計建成綠色林帶1萬多公里,植樹2億多株,實施林業重點工程造林352.3萬畝。

數據顯示,目前寶雞市城市建成區綠地率37.62%,綠化覆蓋率40.3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27平方米。大面積植樹造林還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積7700平方公里,市區地表水Ⅳ類以上水體比率達到100%。

楊鵬輝對記者說,寶雞的造林不僅是種植生態樹和景觀樹,全市發展以蘋果、獼猴桃為主的水果經濟林180多萬畝,以花椒、核桃為主的幹雜果經濟林260多萬畝,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經營面積達到252萬畝,森林旅遊年收入上億元。

在寶雞市金臺區北坡勝利村,遊客們騎著雙人、多人自行車在寬闊的水泥路上觀光遊覽。當地景區建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葉國君介紹,村民們原來主要居住在半坡及塬邊,而當地屬於陜西省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區域。2007年,按照“搬得出,能致富”的要求,村民們搬進了統建房,原村民集中居住區則改造成具有西北民俗特色的休閑、觀光、體驗、旅遊功能的民俗村。

“目前,勝利村共有160戶村民辦起了農家樂,戶年均收入超過10萬元,最高的收入達到30萬元。”葉國君說。

工業強生態美

大面積植樹造林,錢從哪來?造林綠化只是林業部門的事?

楊鵬輝介紹,寶雞市創建了“政府出規劃、村組出土地、企業出資金”的“企地共建”模式,該模式曾被評為“2012中國城市十大年度生活現象”在全國推廣。

楊鵬輝介紹,2012年以來,寶雞市在渭河北坡開始推廣“政府出規劃、企業出資金、村組出土地”的企地共建模式,鼓勵綠化地附近的企業增加綠化投入,配套健身、娛樂設施,建設公園遊園。

寶雞市規定,企業用於造林綠化的費用,可按稅法規定在稅前扣除。《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寶雞市的“企地共建”最早開始於當地一企業的自發行為。

寶雞橋梁廠為了改善周圍的生產生活環境,多年來自己出資,對廠子附近的常羊山進行綠化美化,使附近的村民有了休閑鍛煉的去處。後來,炎帝陵發展旅遊,常羊山開發墓地,不僅生態環境改善了,還給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

位於寶雞石油鋼管公司南側、占地600畝的九龍山公園是寶雞市“企地共建”的典範。該公園由渭濱區政府、石油鋼管公司及譚家村社區共同建設,園內共栽植雪松、檜柏、大葉女貞等各類苗木30余萬株,成為附近居民休閑健身的理想之地。

楊鵬輝對記者說,企業做綠化的積極性高,一方面是為了給本企業的職工創造一個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另一方面也是樹立企業的形象。“當年石油鋼管公司就是因為廠區周圍的綠化做得好,給印度客商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一定程度上促成了5.5億美元訂單的簽訂。”

寶雞市林業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幾年來共組織83個企事業單位,采取以資代勞、職工或聘請專業隊造林、委托基地所在村組實施“三種形式”,推進義務植樹基地化,帶動社會力量參與造林綠化,建成了九龍山、馮家塬、怡馨園等14個企地共建生態公園。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達到92%,新建義務植樹基地83個,年均社會義務植樹800多萬株。

作為我國西部工業重鎮,寶雞市工業企業數量眾多,許多是央企和部屬企業。楊鵬輝介紹,這些企業發展不忘地方,如寶雞橋梁廠出資改善周圍生產生活環境,對附近的常羊山進行綠化美化;寶雞石油鋼管公司投資200多萬元,將公司背後的九龍山建成了九龍山公園;長嶺電子科技公司投資180多萬元,在企業東側建起了長嶺怡馨園……這些公園綠地成了附近居民休閑健身的理想之地。

優美的環境,對企業經營活動也是一種激勵,也成為當地招商引資的一張名片。“正因為有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寶雞吸引了德國西門子、法國威望迪等世界500強和吉利汽車等國內著名企業來投資興業。”陳天倉說。

龍頭企業紮根了,也帶動了配套企業的大批進入。截至目前,寶雞市配套企業已達540多戶,市域配套率也由5年前的10%增長到35%,成為寶雞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引擎。

寶雞市工信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全國經濟形勢不景氣的情況下,2015年,該市九大產業集群完成工業總產值突破1700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的65%。今年上半年,寶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3.2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6%,增速分別高於全國、陜西省1.9和1.4個百分點,位居關中五市第一。

寶雞市經過十年“創森”,城鄉處處見樹見綠,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攝影/章軻

寶雞文化長廊下的綠化帶。攝影/章軻

寶雞市金臺區北坡勝利村,遊客們騎著雙人、多人自行車在寬闊的水泥路上觀光遊覽。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268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去年“創森”城市投資700億

2016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研究森林生態安全問題時強調,要著力推進國土綠化,著力提高森林質量,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著力建設國家公園。

當前,我國森林城市建設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如何實現“到2020年,基本形成符合國情、類型豐富、特色鮮明的森林城市發展格局,建成6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200個國家森林城市”的目標?日前,“森林城市,森林惠民”記者團就相關熱點話題采訪了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攝影/章軻

凝聚政府社會兩方面力量

記者:我們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鄉人居生態環境成為人們關註的熱點,天藍、地綠、水凈成為建設美麗中國和美好家園的重要標誌。森林城市應時而生,創建森林城市這項行動,正在把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態環境的期盼變為現實。我國森林城市建設和發展歷程如何?

張建龍:我國森林城市建設是從2004年起步的。開展森林城市建設,是國家林業局為了適應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推進城鄉生態建設的一種實踐創新。當時,主要“圍繞一個主題,做好兩件大事”,積極開展森林城市建設。

圍繞一個主題,就是緊緊圍繞“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這個主題,動員和凝聚政府、社會兩方面的力量,更加關註森林,更好地參與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力圖通過大力發展城市森林,修複和完善城鄉自然生態系統,為城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支撐。

做好兩件大事,就是切實做好“大地植綠”和“心中播綠”這兩方面的事情。一是通過大地植綠,有效地增加城鄉的森林綠地面積,重點是搞好城市內綠化,使城市適宜綠化的地方都綠起來;搞好城市周邊綠化,充分利用不適宜耕作的土地開展綠化造林;搞好城市群綠化,擴大城市之間的生態空間,真正打造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現代城市風貌。二是通過心中播綠,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弘揚生態道德,推動生態文明教育覆蓋到城鄉每一個角落,成為一年四季的常態工作,營造出民眾處處受教育、時時受熏陶的氛圍,真正把植綠、護綠、愛綠的意識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植根在城鄉居民的心中。

回顧13年的森林城市發展歷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4年至2007年,傳播理念、凝聚共識。當時森林城市建設剛剛起步,其內涵與外延、原則與理念、措施與做法等得到不斷探索、逐步完善。在這個階段,我們把森林城市建設定位為一項林業宣傳實踐活動,每年選擇一個城市森林面貌好、市域生態環境佳的省會城市,由全國政協、國家林業局、經濟日報社等共同舉辦“中國城市森林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和城市市長介紹情況、交流做法,以此來傳播理念、凝聚共識。

第二階段,2008年至2012年,加快推進、完善規範。隨著理念的傳播和實踐成效的顯現,森林城市建設引起了各方面的關註和重視,不少城市相繼加入到了建設的行列,森林城市建設呈現出由點到面的發展態勢。在這個階段,我們加強了理論引領和實踐指導。在中國林科院設立了森林城市研究中心,成立了由60多位專家學者組成的森林城市建設專家庫;制定了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體系,頒布了相關技術標準和管理辦法,把森林城市建設納入到了科學化軌道。

第三階段,2013年到現在,地位凸顯、蓬勃發展。隨著我們黨作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重大戰略部署後,森林城市建設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已經進入到國家發展的戰略層面。其重要標誌有三個:一是2014年開始實施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國家中長期改革實施規劃》等,都把森林城市建設作為內容予以明確。二是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正式把森林城市建設作為我國“十三五”規劃的內容給予了強調。三是2016年1月26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

實施林業發展戰略重要抓手

記者:13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森”活動和森林城市建設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在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張建龍:進入新世紀,中央確定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森林城市建設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得到了各地黨委政府的積極響應和城鄉居民的普遍歡迎,已經成為地方黨委政府關心林業、發展林業的有力抓手,成為社會各方力量支持林業、參與林業的重要平臺。截至2015年,全國有96個城市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170多個城市開展“創森”活動。“創森”活動和森林城市建設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加快了我國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步伐。森林城市建設已經成為各地增加森林面積、保護森林資源的有效手段。根據對176個“創森”城市的統計,近五年每個城市年均新增造林面積20萬畝左右,相應增加市域森林覆蓋率超過0.5個百分點,是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目前全國已有96個城市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攝影/章軻

改善了城鄉生態環境和民生福祉。“創森”是一項由政府主導、納入執政方略的重要民生工程,切實為民造福、提升市民生活福祉。在森林城市建設中,很多城市通過實施森林增長工程,比如城區的拆遷補綠、見縫插綠,郊區的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建設,水系和道路的綠化,顯著地增加了城市森林綠地面積,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使老百姓出門能見綠、遊憩在林下、休閑進森林。根據近5年對“創森”城市的問卷調查結果,市民對“創森”活動的支持率和滿意度都在98%以上。

促進了城市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這些年,許多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城市,如遼寧的本溪、鞍山,江西的新余,廣西的柳州,山東的棗莊等城市,都通過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建設,不僅改變了城市的基本色調,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而且培植了以森林為依托的一批綠色產業。這些城市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也隨之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促進了城市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

搭建了動員全社會參與林業和生態建設的新平臺。森林城市建設與義務植樹等社會造林綠化活動相比,在內容上,既註重植樹造林,也強調生態文明理念的宣傳教育。在組織上,既註重政府主導,也強調全民參與、共建共享。據統計,2015年正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78個城市,投入森林城市建設的資金近700億元,其中一半來自於社會。

傳播了生態觀和發展理念。“創森”活動,積極倡導和大力推廣“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廣泛踐行“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特別是堅持綠色發展、綠色惠民,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就是資源、生態就是財富等生態觀,紮實推進城市森林建設。

森林城市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

記者:我國森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註。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森林城市建設道路上,我國積累了哪些經驗?

張建龍:13年來,我們緊緊圍繞“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這一主題,不斷學習借鑒世界城市林業發展經驗,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和理性總結,形成了一些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森林城市建設理念和做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

在主要目標上,堅持大地植綠,著力打造完備的城鄉森林生態系統。通過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籌規劃、綜合治理,讓森林融入到城市的每一個組成單元,實現林居相依、林山相依、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田相依,打造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現代城市風貌。

森林城市建設打造出了“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現代城市風貌。攝影/章軻

在重點任務上,堅持心中播綠,切實增強城鄉居民的生態文明意識。通過建設多種多樣的參與式體驗式生態科普場所,推動生態文明教育進社區、進學校、進機關、進廠礦、進軍營,營造處處受教育、時時受熏陶的氛圍,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在建設範圍上,堅持城鄉統籌,大力推進城鄉生態建設一體化進程。通過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的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統一管理,大力建設森林社區、森林鄉鎮、森林村莊、森林人家,改變城鄉生態建設二元結構,消除城鄉人居環境的差距,使城鄉居民都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在建設方式上,堅持師法自然,全面提升城鄉生態系統的近自然水平。通過模擬本地頂級自然植被結構,大力推行造林樹種選擇本地化、森林綠地配置多樣化、管護措施近自然化,改變過去城市綠化中盲目引進非本地樹種,大搞奇花異草和大樹古樹進城,以及純林過多和管護過度等做法,使城鄉生態建設更加科學,更為節約,更有實效。

在結果取向上,堅持以人為本,有效提供公平普惠的生態福祉。通過建設綠道和生態標識系統、無償開放公園綠地,盡可能方便老百姓進入森林、親近森林、享受森林,改變過去那種“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綠地封閉管理模式,真正把森林城市建設成果變成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鼓勵金融和社會資本參與

記者:國家林業局提出,今後一段時間,要加快推進林業現代化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作出更大貢獻。那麽,森林城市建設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務是什麽?

張建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把“四個著力”作為林業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就是要以改善城鄉生態面貌、增進居民生態福祉為主要目標,以大地植綠、心中播綠為重點工作,加快建設森林城市和森林鄉村,努力構建完備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完善森林生態服務設施,繁榮生態文化,傳播生態文明理念。開展森林城市建設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是:

到2020年,森林城市建設全面推進,基本形成符合國情、類型豐富、特色鮮明的森林城市發展格局,初步建成6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200個國家森林城市、1000個森林村莊示範,城鄉生態面貌明顯改善,人居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居民生態文明意識明顯提升。

圍繞增加城市綠色元素,推進森林進城和森林圍城。充分利用城區有限的土地增加森林綠地面積,特別是要將城市功能騰退的土地優先用於造林綠化。保護城市周邊的森林和濕地資源,構建環城生態屏障。開展村鎮綠化美化,打造鄉風濃郁的山水田園。

圍繞增強居民對森林城市建設的獲得感,建設遍及城鄉的綠道網絡和生態服務設施。積極推進各類公園、綠地免費向公眾開放,建設遍及城鄉的綠道網絡和生態服務設施,方便公眾進入森林、享用森林。依托森林發展種植、養殖、遊憩等生態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圍繞增進公眾生態文明意識,完善生態科普設施建設。依托各類生態資源,因地制宜建立生態科普教育基地、場館和標識標牌,設立參與式、體驗式的生態課堂。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做好市樹市花評選,開展義務植樹、樹木綠地認建認養等群眾實踐活動。利用植樹節、森林日、濕地日、愛鳥日等重要生態節慶日,積極開展主題宣傳教育活動。

南方一家企業總部大樓里的員工辦公環境。攝影/章軻

圍繞推動我國城鎮化進程,創新開展森林城市群建設。加強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株潭、中原、關中—天水等6大城市群生態空間的連接,構建互聯互通的森林生態網絡體系,擴大城市群生態涵養空間。

為落實完成好上述目標和任務,國家林業局已要求各級林業部門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把森林城市建設作為推動林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抓手。依據全國森林城市發展規劃編制省級規劃,科學確定今後一個時期森林城市建設的目標任務。推動各級政府把森林城市建設納入本級公共財政預算,切實落實建設資金。建立起多元的投融資機制,鼓勵金融和社會資本參與森林城市建設。制定獎補政策,對開展森林城市建設的進行補貼,對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給予獎勵。要劃定生態紅線,確保森林城市建設用地需要、生態建設成果及自然山水格局。同時解決森林城市建設中的理論和技術問題。循序推進,反對違背自然規律的蠻幹行為,特別是運動式推進的做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46

常州“創森”只念叨一句話:城市原本自然

“出處窮達三十年,未嘗一日忘吾州。”900多年前,北宋文豪蘇東坡曾14次到訪江蘇常州,兩次上表乞求居住並終老於此,正如他自己所說:“逝將歸老,殆是前緣”。

900多年後的今天,要是蘇文豪在世的話,又何需一次次上表乞求?只要在這襟江帶湖、林水相依、長廊吐翠,頗具江南水鄉山野神韻之地,置辦上一間房子,就能“推窗見綠,開門進園”“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3年來,我們共造林15.3萬畝,平均每年新增造林面積達到市域面積的0.78%。”常州市委書記閻立介紹,目前,常州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7.2%,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08%,分別比2013年提高2.3和0.2個百分點,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85平方米,比2013年增加1平方米。

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常州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45天,比創建前增加31天。

“讓森林走進城市”增強了常州市民們的幸福感。攝影/章軻

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

但在前些年,常州的生態環境質量沒有今天這麽好。淮陰師範學院城市與環境學院蔡琦等學者曾對常州市城市化水平與生態環境壓力的關系進行過專門研究。

學者們發現,常州市生態環境壓力指數在2003-2011年間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2003年和2004年的生態環境壓力為中等,以後逐年壓力增大。但是在2012年壓力有所減小,“這是因為常州市認識到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從而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得該城市的生態環境壓力有所緩解。”

常州城市廣場中綠地占了很大的面積。攝影/章軻

常州是江蘇省轄市之一,地處長江下遊南岸、太湖流域水網平原、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素有“三吳重鎮、八邑名都”之稱,是一座有著3200多年歷史的江南文化名城,也是中國民族工商業發祥地和“蘇南模式”的發源地之一。

上世紀70年代初,常州就已形成四大名角(常柴、東印、金獅、燈芯絨)唱主戲的工業格局,成為全國中小城市工業發展的樣板。當時有一個口號叫“中小城市學常州”,足見其在江蘇乃至全國的影響和地位。當時,常州的各項經濟指標遙遙領先蘇南地區的蘇州、無錫。80年代後期,常州又率先開發出了洗衣機、電冰箱、彩電、摩托車等民用產品。

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度的提高,加上早期對森林、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缺乏認識和重視,常州生態環境的壓力也日益加大。2014年5月,環境保護部發布全國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在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前10位城市中,常州名列其中。

常州市利用高架橋下的空間進行垂直綠化。攝影/章軻

“市民們對改善空氣質量的願望強烈,他們每天最關心的是PM2.5(細顆粒物)是多少。”9月8日,常州市副市長張耀鋼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也正是在這一年,常州市決定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作為推動城市科學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改善城鄉環境,增強群眾幸福感。

“創森”也是常州經濟社會發展到目前這一階段的必然選擇。專家介紹,根據城市綠地生態學研究成果,綠色(綠地)植物具有特殊的生態環境功能。人居環境質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與城市綠地數量和質量有相當大的關系。

常州城市園林中的綠道。攝影/章軻

當一個城市或地區的森林覆蓋率達到35%或更高時,森林生態系統就能有效地發揮減少噪音、減汙殺菌、降溫增濕、涵養水源和固碳釋氧的功能,改善城市小氣候環境。

以二氧化碳為例,當綠化覆蓋率小於10%時,二氧化碳濃度日均含量大於480ppm,且變化幅度大;當綠化覆蓋率大於30%時,二氧化碳濃度呈直線下降趨勢;當綠化覆蓋率達到40%時,二氧化碳濃度則保持正常320ppm。而國家森林城市創建規定的硬性標準是城區綠化覆蓋率要達到40%以上。

綠色為本、師法自然

9月8日下午,《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來到常州市基本建成的新龍生態林。該生態林東西長10公里,南北寬1公里,是常州市區最大的“綠肺公園”。記者看到,在已開放的4000畝秀水山林區,保留濕地河塘原貌,淺水駁岸、白鷺成群。

常州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陳誌良介紹,常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有自己的特色,“不搞大樹移植和‘一夜成林’的運動式工程。”他說,常州從一開始就確立了詩意棲居、綠色共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取向,形成了“林水相依森林常州,長廊吐翠宜居毗陵”的創建特色。

“綠色為本、師法自然,利用綠廊、綠楔、綠道等,將城市的公園、綠地、農田、道路、水系、山地等各類森林板塊串聯起來,組成一個動態綠色網絡體系。”陳誌良介紹,常州本著遵循自然、適地適樹的總體原則,從樹種選擇、樹種搭配、空間配置以及經營管護等方面以地帶性植被為模板,構建多樹種多層次健康的森林生態系統,展示更多的真山、真水、真綠。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根據人多地少、水網密布的特點,常州市提出,實行綠地、林地、濕地“三地同建”,經濟、生態、景觀“三效兼顧”,自然、鄉土、本色“三質同歸”。

3年來,常州沿長江、太湖、滆湖、長蕩湖、錢資湖周邊,建起了100米寬的生態防護景觀林;溧陽南山北山、金壇茅山及太湖岸線保護區內,形成穩定的森林群落,天然次生林郁郁蔥蔥;茅東林場、龍潭林場、瓦屋山林場、小黃山等地,撫育改造了20余萬畝次生林,有效維護了森林健康;高鐵高速、環城高架和城市主要道路兩側,提升建設為生態景觀廊道;曹山慢城、西太湖等地,則不斷提升綠量。

對於記者關心的造林投融資問題,張耀鋼表示,“政府的投資還是占了大頭。”同時,常州市也構建起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渠道籌資機制,建立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和生態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市級公益林生態補償標準為25元/畝,還設立了創森專項資金,撬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森林城市建設。

陳誌良舉例說,規劃面積達萬畝的新龍市級森林公園,由常州龍城生態建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丁塘河濕地公園通過融資方式,投資3.6億元用於濕地建設。“通過市場的參與,既減少了政府的建設投入和管護成本,也為市場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平臺,實現了政府、市場的雙贏。”創森以來,常州市累計投入資金近70億元。

常州打造了“水城、古城、森林城”風貌合一的美麗城市。攝影/章軻

陳誌良介紹,良好的生態環境、較高的宜居指數,對人才、資金、項目形成強烈的集聚效應,截至2015年,常州市累計引進落戶領軍人才創新創業項目1543個,比創建前增加2.2倍。

而生態環境的優化也帶動了景區旅遊、鄉村旅遊、休閑農遊、森林旅遊的發展。2015年,全市旅遊接待總人數545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731億元,分別比創森前增長23%和28%。

市民們在城市廣場上遊玩。攝影/章軻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常州創森也延伸了當地綠色產業鏈。2015年,常州全市林業總產值達到387億元,比2013年增長12%。常州現有花卉苗木總面積近40萬畝,擁有花木專業村50余個。早在2007年武進區就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花木之鄉”,2013年夏溪花木市場成為全國首家“百億級”花木交易市場,2015年實現交易額170億元,位居全國同類市場第一。

張耀鋼告訴記者,2015年,常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273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66億元,人均GDP超過11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3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