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臨老被姪出賣 相簿大王東山再起

2002-6-13  NM




中國人有句老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套用在英發前主席兼大股東馮廣發身上,最貼切不過。今年七十三歲,被稱為「相簿大王」的馮廣發,白手興家,四十多年前創立全港第一間紙品廠,英發國際,而且把弟弟馮廣恩也叫來幫手,兩兄弟拍檔把英發擴展得甚具規模。十年前,馮廣發把英發上市,並逐步把生意交給子姪打理,準備退休歎世界。怎料他的惡夢亦隨即掩至。在九三年的英發股東大會上,他突然被姪兒馮建源轟出董事局。那時他已經六十四歲,而且還是被自己的親姪出賣,那打擊可想而知。然而他卻打不死,成立另一間紙品公司意志高,寓意做人要意志高昂,結果搶了不少英發舊客。反觀當年出賣他的馮建源,最近因涉嫌在英發期 間盜竊及偽造賬目,在美引渡返港候審。大清早天還黑漆漆的時候,七十三歲的馮廣發,已駕着豐田Picnic七人車,來到深水灣做早課。地獄式早課的第一 節,是慢跑一個半小時。只見他腳踏一雙殘舊的addidas波鞋,赤裸着上身,只穿短波褲,把毛巾繫在褲頭,腰間還扣着兩條皮帶。「以前這一帶有很多野 狗,我兩、三年前還差點被狗咬到,之後我就扣着皮帶,再遇到野狗就可用皮帶打牠。」他邊說邊示範,證明他雖然已一把年紀,但絕不好「蝦」。「這個時候,不 會有很多人,我喜歡用這段時間來思想一下,想什麼就沒有規定。」汗流浹背的馮廣發,一邊以濕毛巾拍打背脊,一邊說。一小時後,年輕力壯的記者已開始腳步沉 重,但馮廣發的步伐未見減慢。再半小時過去,記者雙腳已倦得不能再動,但他不用休息片刻,又立即跳下海,展開第二節早課——游水半小時。

難忘九年前「政變」馮廣發晨操的習慣,已維持了三十多年,多年來,他不斷訓諫自己的意志及毅力,這使他在九年前,即使遭逢逆境也可輕易東山再起。九三年八月十一日,是馮廣發一生難忘的日子。那天他與一對仔女,在自己一手創辦的上市公司,英發的周年股東大會上,突然被姪兒馮建源發難轟出董事局。當年一名在場的好朋友,回憶英發「政 變」仍咬牙切齒,替馮廣發不值。「當時的情況好混亂,馮建源當時突然宣佈,有超過一半的股東,反對發哥和他的兒女留任董事局。發哥好『嬲』即刻起身,與兩 名兒女一起返屋企。」而他的弟弟馮廣恩,回憶這段政變往事,仍激動地用食指在大腿上,用力地畫出問號。「我事前真是不知道這件事,當時我不停問自己:個計 時炸彈幾時爆㗎?」

消沉期險行差踏錯事後馮廣發表面沒有異樣,照樣有講有笑,但朋友怕他傻了,便去黃大仙替他求籤。「我每次回來都會說『發 哥,好籤呀,黃大仙話會沒事……』來安慰他。發哥的太太很徬徨,不停問怎麼辦,反而是發哥安慰她:『驚咩啫,你驚我哋會餓死咩?你一個月幾千蚊家用我會照 俾你。』」馮廣發的朋友說。馮廣恩在英發政變後,斥資二億五,向馮廣發買回他手上的三成六英發股 份,然後再轉賣給會德豐。雖然有錢揸手,但失去公司後,馮廣發開始瘋狂地中國遊,桂林、杭州、四川到處去,穿州過省,四圍視察,說要看看有什麼可以發展的 工地。甚至連他從不涉足的香港地產,都突然想插上一腿。那時,有經紀叫他買海富中心一層寫字樓,每呎一萬三千元,共一億六千多萬,馮廣發馬上答應:「我即 時開了一張一千萬的支票給他,但他沒入戶口。兩個星期後,他俾番張支票我,說以每呎一萬四千元賣了給別人。那張支票我仍然保留着,用來警惕自己。」馮廣發 慶幸自己好彩,因現在海富的呎價已下跌至每呎四千五百元。

一億元東山再起「那時真的很辛苦,沒有事做像個傻佬一樣,連每天早上的游水跑步都 沒有心機。」馮廣發苦笑道。消沉了八個月,又炒樓不成的馮廣發,最後想通了,意識到他只有做回老本行。九四年中,他買下尖沙咀奇盛中心九樓全層辦公室,並 租下東莞廠房,投資共一億元,另設紙品公司,東山再起,並將公司改名為「意志高」。「意思即意志高昂,用來鼓勵自己,不可以意志消沉。」馮廣發雙目炯炯有 神,肯定地說。得知他另起爐灶,許多美國及歐洲的英發舊客亦轉軚幫襯他。由於要應付接踵而來的訂單,馮廣發於九六年時再擴充大陸廠房。至今,意志高已擁有六十萬呎廠房,一千八百名工人,每年生意額有二億多元,與英發去年公佈的營業額三億元相若。馮廣發東山再起,相反,馮建源卻逐漸墮落,九八年居然將英發控制權,拱手讓予外人,而且還落得涉嫌偽造文件虧空被拘控的下場。

馮建源墮落之路馮建源在踢走大伯後,就將父親廣恩扶正做英發主席,自己則做董事總經理。掌握真正大權的他,將英發的文具品牌「易事快」肆無忌憚擴充,在大陸廣開相簿及文具專賣店外,產品數量更由二百多款增加至二千款。此外,他又不斷收購東南亞的相簿分銷業務,並用一億三買下灣仔京城大廈一至三樓和一個鋪位,結果導致英發在九八年蝕了四億八,並欠債六億元。而會德豐亦早着先鞭,在九七年尾,把這批股份賣給另一上市公司聯太工業,平手離場。馮建源被迫辭職,話事權落入第二大股東聯太工業手上。之後,聯太翻查英發賬目,發現有些支出找不到文件支持,故報警處理,唯當時馮建源已不在香港。至今年三月中,潛逃到美國的馮建源終在哈佛大學校園落網,並引渡回港受審。

五十年紙品老行尊馮廣發能輕易東山復出,除了與他意志堅有關外,亦因為他是紙品界的元老,不熟不做。只讀過三年書的馮廣發,出身印刷學徒,五五年,他以二千元積蓄創立英發。當時英發規模很小,只在灣仔汕頭街八號,租了一個八十呎空位。有兩名員工,一個負責印刷,一個負責排版,馮廣發兩面兼顧,外加送貨、接單。翌年,他把原在漂染廠做打雜兼伙頭的細佬廣恩,也叫過來,分擔自己的工作,並負責買餸煮飯。兩兄弟一同睡在鋪頭裡。其後印刷廠不斷擴充,而英發的轉捩點在一九六七年。英發的一名日本客人,在英國設有紙品公司,日本客人原在日本入貨出口英國。但他見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貨品輸往英國的進口稅有百分之二十五折扣,即可減低成本,故找馮廣發合作。而馮廣發亦因學過裝訂印刷,懂得造簿的技術,所以在此機緣下就開始轉營造紙品。七九年,英發已可投資四千萬在大埔工業邨設廠。而且造相簿造到開巷,馮更被稱為相簿大王。至九十年代,英發又自創品牌「易事快」(EASYFIL)。這是英發最光輝的時期,然而卻發生家族內訌,馮廣發被迫下台。提起當年傷心事,馮廣發只淡淡地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後遺症疑心重經歷巨變後的馮廣發,今天已變得不易信任人,凡事親力親為。他大部分時間留在東莞廠房,只有兩天回港。除非和兒女約了週日吃飯,否則週末都留在國內。在東莞廠房,馮廣發每天和工人一樣七時半上班,工作至下午七時多。每一個生產過程,都會親自巡視。一名由英發過檔意志高的職員說:「馮先生以前不是這樣,很多實務都放手交給子姪打理,他只負責見舊客及計價錢,一個星期只會上東莞廠一、兩次。」而馮只笑笑口說:「我的朋友常笑我是傻佬,又不是為了生活,這麼拼命做什麼?但我就是閒不來。」前年英發重組,新主席簡肇昌曾游說馮廣發買回英發。「我有返去睇過,每間廠都有睇,但最後還是算了。」馮廣發不願詳細解釋原因,只是不停地重複:「過去的事,就由得它過去吧!」

老弟意志消沉馮廣發雖然年屆七十三,但聲如洪鐘,訪問期間,還會大聲罵員工:「我請你返嚟歎冷氣嗎?」相反,較馮廣發年輕五歲的馮廣恩,不但看起來老得多,馮廣恩更表示他患有肺氣腫,肺功能只剩下百分之二十五,每日須留意空氣污染指數才敢落街。英發於 前年進行債務重組,引入盛世投資成為大股東,馮廣恩的股份被攤薄至百分之四,市值四百萬。兒子馮建源上月在香港被提堂,馮廣恩沒有到場旁聽。現在回憶當 初,他不禁搖頭嘆息:「這些對我來說好像是一個惡夢,好無奈,受了這些刺激,我覺得好氣餒。」雖曾一度倒戈相向,但馮廣發、廣恩兩兄弟,現在也經常見面吃 飯,「但不提公事,不講仔女,大家只是風花雪月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92

出賣個資換1300億大餅 華一銀行捅出 國安大漏洞

2011-5-5  TNM




與潤泰集團合資組成「潤成投資控 股」、計畫入主南山人壽的寶成集團,最近不僅遭立委點名,其所投資的華一銀行,竟向中國提供台商資料,交換取得中國人民幣300億元(約1,300億元) 貸款代理特權,更被檢舉依恃兩岸高層的政商關係,替遊走於法律邊緣的台灣上市公司,規避台商赴中國投資金額上限的法令規定,而使華一銀行幕後的最大股東寶 成集團,做為潤成主要股東的適格性備受爭議。

金管會主委陳裕璋與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四月二十五日在台北101大樓,首次主持兩岸銀行監理平台會議,被外界稱為兩岸的「金銀會」。

洩露個資 換特權

但在這項被馬政府視為兩岸交流重大成就的會場外,前公平會副主委周雅淑及民進黨現任立委蘇震清,卻聯手召開記者會,抨擊金管會縱容與潤泰集團合組「潤成控 股」公司的寶成集團,旗下的華一銀行,竟以提供台商客戶名單,取得人民幣三百億元(約新台幣一千三百億元)的貸款業務,此舉已危及台商安全,更捅出台灣的 國安大漏洞。

周雅淑及蘇震清所指的「國安大漏洞」,主要是指寶成與潤泰計畫入主的南山人壽,擁有四百萬戶的保戶資料,而寶成集團投資的華一銀行為了牟利,曾不惜出賣台商客戶名單給中國,以做為爭取一千三百億元貸款市場的條件。

只是,未來潤成如標得南山人壽,是否也會將四百萬戶個資洩露給中國?讓對岸得以輕易掌握南山保戶資料,進而引發更大的國安危機,任誰也沒有把握。

台商融資 助擔保

周雅淑及蘇震清並說,寶成投資的華一銀行曾有這樣的前科紀錄,當然會讓社會大眾擔心,因為遭華一洩露的台商資料,已足以讓中國輕易掐住台灣的經濟命脈,衍生出金融安定及國家安全等危機;更遑論南山人壽的四百萬戶保戶資料若盡入中國之手,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

本刊在周雅淑召開記者會前,也曾接獲檢舉指出,寶成集團投資的華一銀行從一九九七年成立迄今,不僅曾靠著江澤民等中共高層的黨政要員人脈,維繫了獨家取得 一千三百億元貸款的代理特權,並以華一銀行法人股東、香港蓮花國際有限公司(Lotus Worldwide Limited)提供擔保的方式,放款給味全、燦坤及東森國際等台灣上市公司,使這家台資銀行,成為台商在兩岸之間迂迴融資的主要管道。

引人注目的是,根據檢舉,中國國務院科學技術部轄下「海峽兩岸科技交流中心」主辦的《海峽科技與產業》雙月刊,二○○八年第四期,有一篇以〈看好未來:台 灣銀行在大陸提前布局〉為題的文章,直接指出:「二○○五年,國台辦及國家開發銀行簽約,提供台商融資人民幣三百億元,華一銀行為爭取台商貸款市場,以提 供台商客戶名單作為交換,成為國家開發銀行徵信及撥款的代理行。」

本刊根據檢舉查證,這篇文章目前仍掛在中國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官網,以及官方出版的《海峽科技與產業》雙月刊的網頁上,文中還以「早已在大陸 『臥底』的台資銀行」作為段落標題,點出華一銀行的特殊定位,並指「華一銀行的最大優勢,是掌握了眾多台商(資金動向)的第一手情報。」

華一頭香 搶先機

根據調查,華一銀行的特殊定位與成立時的特殊背景應有一定的關聯。早在一九九二年,政府正式開放企業赴中國投資,台商聞聲蜂擁西進,但中國銀行因不瞭解台商背景,根本不敢放款給台商,致引起許多台商怨聲載道。

為了拉攏台商,中國的國台辦及財政部經過協商,決定另開一扇門,臨時在中國的金融法令《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中,增列允許台資企業成立銀行,以解決台商的融資貸款困境。

結果,當時在中國沿海地區投資鞋廠的寶成集團總裁蔡其瑞,在首任華一銀行董事長吳光叔透過江澤民的人脈關係運作下,搶得先機,與中國官方的上海浦東發展銀 行合資,成立華一銀行,註冊資本額為一億美元。其中,蔡其瑞家族透過香港蓮花國際公司,持股八○%,上海浦發銀行持股二○%;之後經過多次增資,寶成股權 降為六五%,上海浦發銀行增為三○%,香港永亨銀行占五%。

迂迴放款 易淘空

進駐上海的台灣金融人士透露:「中國的外資銀行管理條例規定,包括台灣在內的外資銀行,主要股東必須具備經營商業銀行或保險業的資歷,但蔡其瑞投資華一銀 行前,並沒有這樣的專業背景,最後中國仍同意他投資華一銀行,自然是為了因應當時台商緊迫的貸款需求,所做出的特殊決定;後來不少台商想比照這個模式、申 請台資銀行,卻都被中國官方打了回票。」

事實上,華一銀行不僅定位特殊,放款模式也很特別。根據味全及東森國際所揭露的資訊顯示,台灣上市公司為了解決中國子公司或關係企業的資金需求,都是以開 立信用狀的方式,向香港蓮花國際公司提供擔保,再由蓮花國際代為向華一銀行擔保,由華一銀行放款給這些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或關係企業,藉此變相規避台商投資 中國時,須向經濟部投審會提出申請的規定。

知情人士說:「透過華一銀行取得貸款,不僅不必受限於台商赴中國投資金額上限的法令,這種透過台灣母公司,向沒有業務往來的香港蓮花國際提出擔保,再由香 港蓮花國際代為向華一銀行擔保貸款的模式,很容易讓開立信用狀的台商調到頭寸,進而引發淘空公司的風險。這樣的貸款模式在台灣,可能被控背信、淘空等罪 嫌,但在中國,卻成了華一銀行的獨門優勢。」

台資銀行 難登陸

業界人士表示:「蓮花國際雖是香港公司,台灣政府管不到,但它的三名董事康欽培、李義男及吳邦治中,康與吳二人都具有中華民國國籍,政府有一定的管轄權, 他們以香港開立的公司,在台灣承接專屬於銀行的金融業務,已公然違法,金管會卻視若無睹,實在令人嘖嘖稱奇。如此一來,是否等於地下錢莊也可以到國外開家 公司,就可以回來台灣從事放款?」

事實上,台灣金融業者對華一銀行的特殊貸款模式都相當吃味,一位台灣銀行上海辦事處的人員就表示:「目前包括華南、彰銀、合庫、一銀、土銀及國泰世華等六 家台資銀行,在兩岸簽定金融備忘錄(MOU)後,雖然先後在深圳等地設立分行,但都只是開業,而無法正式營業;華一銀行憑藉著中國官方所給予的特權,卻早 已在上海等地成立了十家以上分行,並承作多數台商在大陸的貸款業務,真是令同業瞠乎其後。」

尤其,最近兩岸官方首次召開的兩岸銀行監理平台會議,最後未能針對台灣金融業者期待的開放承作人民幣業務等項目有所突破,使華一銀行在兩岸台商貸款市場中的獨家地位,依然屹立不搖,這讓多數遵循政府法令的業者情何以堪。

獨占獲利 少呆帳

業者指出,華一銀行成立十四年以來,不僅在中國台商貸款業務上遙遙領先同業,寶成集團總裁蔡其瑞,還透過與潤泰集團尹衍樑的「策略聯盟」,把早年在台灣永 豐金控旗下的建華銀行(現改名為永豐銀行)的金融業務主管,大量引入華一銀行擔任要職,使華一銀行對向它貸款的台商背景、相互關聯、人事、財務甚至營業狀 況瞭若指掌,而讓這家第一個在中國設立的台資銀行很少有呆帳,獲利更是年年成長。

寶成集團內部透露,蔡其瑞為了借鏡香港蓮花國際投資華一銀行的「成功模式」,一開始配合尹衍樑計畫入主南山人壽時,把原先指派擔任華一銀行副董事長及董事 的寶成集團財務、法務二大主管吳邦治、過莉蓮,也派到潤成投資控股公司,擔任董事及監察人,後來為了避免爭議,才又把吳邦治的潤成董事一職撤掉。

搶標南山 添變數

不過,華一銀行如今已然有「樹大招風」之勢,寶成集團擔心外界質疑不斷,近來曾數度透過集團發言人強調:「華一銀行不是寶成工業或寶成工業轉投資公司所投 資的銀行。」但針對寶成集團蔡其瑞家族持有華一銀行股權一事,則稱不知情。事實上,寶成內部都知道,華一銀行是蔡其瑞以家族成員個人名義投資的「關係企 業」。

如今,被稱為中國銀行史上第一家台資銀行的華一銀行,被爆出以台商客戶名單資料,交換取得中國官方提供一千三百億元台商貸款的代理權,加上華一銀行透過香 港蓮花國際公司,迂迴代台灣上市公司提出融資擔保的特殊放款模式,所引發的適法性爭議,使得在中國擁有台商貸款業務特權的華一銀行,一時之間不僅使寶成集 團做為潤成主要股東的適格性遭質疑,也使它跟潤泰集團攜手拿下南山的前景平添變數。

華一銀行小檔案

寶成集團總裁蔡其瑞投資的華一銀行,主要承作公司戶的人民幣存放款業務,在2008年兩岸擴大交流前,一直披著神祕的面紗,業界形容:「這家銀行很低調, 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連招牌都不掛,普通人走進門,也未必知道自己來到了銀行。」但它成立迄今14年,已是中國的外資銀行中獲利名列前茅的績優生。

根據中國銀監會2008年底統計,在138家外資銀行中,華一銀行獲利排名第12名,存放款第14名,總資產第17名,即使金融海嘯來襲期間,外資銀行整 體獲利衰退25%,華一僅減10%,逾放比只有0.29%,比中資銀行平均逾放比1.86%還亮眼。近年,尹衍樑的永豐銀行班底也加入華一,進一步強化放 款業務。

潤成二大股東 藍綠紅通吃

寶成集團總裁蔡其瑞與潤泰集團尹衍樑聯手,一直被各界看好入主南山人壽,關鍵是他們都擁有綿密的兩岸政商人脈。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後,蔡其瑞與尹衍 樑都被聘為海基會董事,2009年12月底第4次江陳會,陳雲林一行人下榻寶成集團台中市裕元花園酒店,蔡親自接待。蔡另延攬了前司法院長林洋港的弟弟、 前南投縣長林源朗,擔任裕元基金會董事長,深植藍營政治人脈。

與蔡其瑞是多年好友的尹衍樑,在兩岸政商人脈上則比蔡更深更廣,在中國,他透過興辦北京光華管理學院,與中共第五代、第六代領導人交情匪淺;在台灣,他曾 與權傾一時的劉泰英過從甚密,而捲入國安密帳案,現在他的政治靠山是「恩師」立法院王金平,尹的姊姊則是第一夫人周美青的手帕交。另2009年蔡英文轉讓 家族投資的台懋生技及宇昌生技股權,也是由尹衍樑出面承接,替蔡解套。

回應 寶成:華一非旗下轉投資

寶成集團發言人、執行協理陳芳美說,寶成工業及轉投資公司都沒有投資華一銀行,至於寶成總裁蔡其瑞是否有投資華一銀行,她並不知情。但她承認,寶成集團現 任財務副總吳邦治仍兼任華一銀行副董事長,並強調他在華一銀行的職位只是法人代表。這等於間接印證蔡其瑞藉由老臣掌控華一的實際營運。

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表示,台商赴大陸投資銀行是由經濟部投審會管,至於華一銀行承作台灣上市公司貸款的問題,必須瞭解個案詳情才能判斷有無違法,如果涉及南山人壽案的審核,「我們會去瞭解,只是審核完成前,不便就個案發表意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40

出賣「位置」!三年後商機兩千億

2011-5-9  TCW




蘋果、Google手機企圖記錄消費者的使用紀錄,他們打的算盤,就跟Google、雅虎(Yahoo)、臉書(Facebook)、MSN等網路公司一樣:你所做的一切動作,正成為網路上最有價值的新金礦。

因為,你等於主動告訴他們你的興趣、愛好與購物習慣。

根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長達一年的調查顯示,有上千家公司正在蒐集有關網路用戶的高度個人化的資訊,包括他們在網路上的活動、政治觀點、健康憂慮、購物習慣、財務狀況,甚至有時候還包括他們的真實姓名。

他們的目的,是瞄準規模達二百六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七千四百億元)的美國網路廣告市場。根據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的資料顯示,去年前九個月,全球廣告行業的支出僅增長了六%左右,然而網路廣告支出成長卻高達一四%。

「資料是一種新形式的貨幣,」一家位於華盛頓的新創公司Personal Inc.,其執行長格林(Shane Green)語出驚人的說。該公司籌集了七百六十萬美元資金,主要業務是向廣告商提供個人資訊來獲利。

不過光是知道年齡、性別、喜好等基本資料,還不足以促成消費者立即的購買行為,「畢竟網路上能販售的只有『可運送的實體商品』,餐廳、健身房等很大一部分的實體商機,都得要人到了才算數,」國內最早投入開發衛星地圖服務、友邁科技(UrMap)執行長卓政宏說。

所以,當網路業者已掌握使用者基本資料與瀏覽紀錄後,下一步,你在現實生活中走過的路、去過哪裡,就成為他們亟欲知道的最後一項秘密。

行銷變革:鎖定用戶行蹤刺激消費

「這 是所有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戶關係管理)與marketing(行銷)人員都想獲得的資訊,」卓政宏指出,人們最大的消費行為絕大部分還是與「位置」有關, 只要能知道顧客現在在哪一帶活動,搭配對其年齡、性別、喜好的分析,就能針對他當下的需要給予最精準的消費訊息。

舉例來說,當一個六十歲的退休男性白天前往淡水打完高爾夫球後,他的下一個動作很可能是上北投泡溫泉或找一家按摩店鬆緩筋骨,也有可能覓間日本料理或台灣小館打打牙祭。廣告業者只要能抓住這個時間點,告訴他附近有哪些選擇,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促成一筆皆大歡喜的消費行為。

過去坐在書桌前上網的時代,這樣的訊息根本不可能被蒐集到,然而在智慧型手機所帶動的行動上網風潮下,這個市場正出現風起雲湧的變化。

根 據國際市場調查公司顧能(Gartner)的分析報告,由行動通訊科技衍生出來的相關定位服務(LBS,Location-based Service),今年的商機約二十九億美元,未來三年都會以三○%以上的速度成長,到了二○一四年,這個市場將高達八十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三百億 元)。

顧能指出,LBS最大的收益來自於使用者付費與廣告收入,前者指的是消費者主動購買,類似像TomTom或Garmin提供的衛星導航服務,後者則是透過類似像Google map等免費定位服務販賣廣告獲利。

最早看到這個商機的,是華爾街公認最有潛力成為下一個臉書、被知名科技部落客阿靈頓(Michael Arington)稱為「擁有改變世界的火焰」的定位社群網站四方廣場(Foursquare)。

進階應用:使用者可在各地「打卡」

它用遊戲的方式,鼓勵使用者將自己的所在位置登錄在網站上,每登錄一次就會獲得分數,分數可以轉換成去實體店鋪消費的優惠折扣。而店家也可以根據這些資料來提供折價券、VIP服務等促銷活動。

「我 們等於是挖掘出local(本地)小店家的市場,」與四方廣場業務模式相同、中國最大LBS公司「街旁」創辦人劉大衛解釋,不是每家店都能像麥當勞、星巴 克一樣可以砸大錢買廣告做行銷,但只要能利用定位服務,讓網友走到附近時,可以獲得其產品與服務資訊,成交的機會就大大提高。

劉大衛指出,這些店家規模雖小,但需求很大,集合起來的長尾效應非常驚人,只要累積到一定數量,就能像團購網站Groupon一樣,創造一年四億六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三十億元)的營收。

有 了四方廣場、Groupon這些新創小公司的成功,加上背後如此龐大的商機,Google、臉書、蘋果紛紛想盡辦法切入。Google原本就可以透過地圖 服務獲取資訊;臉書在去年八月仿效四方廣場增加了地標服務,讓使用者可以在各地「打卡」(check-in);專長消費性電子產品而非網路服務的蘋果,好 不容易才透過iPhone、iPad等行動上網裝置跨入這個領域。

成效關鍵:消費者願主動透露動態

然而這些科技大咖可能忽略了一件事:沒有人希望自己的隱私被曝光。

四方廣場、街旁或臉書的使用者,可以說是自願發布這些訊息的,爭議度較小。但根據《華爾街日報》的調查,蘋果的iOS系統與Google的Android手機系統,會在用戶不知情的狀況下,將其定位資訊回傳到其雲端伺服器上的一個檔案夾裡。

「要追蹤定位,蒐集資訊,這些技術都不難,」劉大衛說,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如何讓消費者主動且持續分享個人訊息。

在這場行動通訊與個人資料的肥肉爭奪戰中,究竟誰能「安全的」吃到這個龐大商機,就端看誰能發揮創意,黏住消費者,同時還能獲得消費者的信任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99

幫你出賣自己 還給你分紅

2011-6-6  TCW




今年一月,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 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上,隱私資料與個人數據的管理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不少專家與學者認為,如果將隱私視為與汽車、房子一樣的個人資產,在擁有者的同意下進入 市場自由交易、買賣,或許會比消極抵制來得更有效率。

Allow這家個人資料管理公司,就是在這個概念底下誕生的。

每賣一筆資料,顧客可抽佣七成

其商業模式與公司名字相同,就是「允許你使用我的資料」。客戶將自己的個人資訊授權給Allow,讓Allow拿著資料販售給信用卡、房地產商、零售業等公司,每賣出一筆,資料的持有者就能抽取七成的佣金。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這家公司從二○○九年十二月創立至今,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已經吸引了四千多個客戶。

Allow創辦人巴西尼(Justin Basini)原本是一家公司的品牌行銷主管,他發現一般信用卡公司,習慣用寄發郵件DM的方式做行銷,但這種亂槍打鳥的方式,成功率不到一%。

因為沒有人喜歡被行銷,更不要說主動回覆,但如果反過來,讓顧客從一開始就參與這個行銷過程呢?這個點子不斷在巴西尼腦中延燒。二○○九年,巴西尼從親戚朋友和一些投資者那裡籌得四十四萬英鎊(約合新台幣二千一百萬元),與另一位工程師好友創辦了Allow公司。

但網路上原本就流竄著各式各樣的個人資料,即使一般人願意將自己的資料授權給Allow,業者又何必花錢跟Allow購買?

第一步是申張個資主權。由於英國法律規定,一般人可以要求企業或公司,將其資料從行銷資料庫中刪除,因此Allow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獲得授權顧客的資料從英國前十二大的行銷資料庫中移除,並將這些客戶列入英國謝絕接受電話促銷或郵購要約的正式名單。

接下來,Allow要求他的顧客創建一個資料夾,裡面包含他們的姓名、地址、就業狀況、子女數量、業餘愛好和購物意向,最後一項也就是他們正在考慮要購買 的東西,顧客可選擇授權哪些銀行、信用卡業者、零售商等,向他們發送商品廣告。這個資料夾,就是最值錢的隱私商品。因Allow提供篩選過的準確資料,因 此售價遠高於那些透過網路追蹤技術獲取的資料。

售價比一般行情貴五百到一千倍

一般經由灰色手段獲得的隱私資訊,價格不高,每個人的資訊售價不到一便士(約合新台幣○.四七元),但Allow每一筆資料可以販售五到十英鎊,價格是前者的五百到一千倍。並且,每賣出一筆資料,顧客抽佣七成,賣出次數越多,佣金數量也會提高。

一位倫敦地產商席魁拉(Giles Sequeira)就這樣成為Allow的首批客戶之一。「如果我不會讓人免費開我的車子或住我的房子,那為什麼我要把資料免費給人使用?」他先是同意將 自己的資料授權給Allow,獲得十英鎊(約合新台幣四百七十元)的簽約費,接著,他填寫了一張開辦新信用卡的同意書,又從該信用卡商手中得到五.五六英 鎊(約合新台幣二百六十四元)。有了這樣的服務,個人資料價值是新台幣七百三十四元。席魁拉表示,這些錢雖然不多,但總比讓別人免費獲得自己的資訊來得爽 快。

如果你對於自己的資料被別人免費拿來販售十幾次感到相當憤怒,想要重新拿回自己的主導權,這家英國公司也許就能滿足你的願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18

律師出賣工商信息何罪之有?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01/100396241.html
王湧

  美國學者沃倫和布蘭代斯1890年在《哈佛法律評論》發表論文,提出隱私權概念,開啟了法律保護隱私權的序幕。在當代,隱私主要不是傳統社會中 零零散散的流言蜚語,而是在社會管理和商業服務領域中改採集的規模化的個人信息,並以電子化的形式儲存和傳播;作為隱私的個人信息被非法獲取和濫用,其動 因,也已超越傳統社會中常見的探聽個人隱私的癖好,而主要源於強大的制度化的商業動力,具有集成性,易複製性,波及面寬,破壞力大。

  中國公民個人信息面臨的安全風險日益嚴重,洩露普遍,濫用猖獗。被形形色色的商業電話和短信騷擾,已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普遍而痛苦的經歷。但 是,中國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顯然滯後,歐盟早在1995年即發佈個人數據信息保護指令,中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早在2003年落筆起草,但由於部門 立法之侷限,分娩之日仍遙遙無期。

  目前,中國主要依賴2009年2月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七)新設的罪名——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以遏制個人信息侵犯行為。

  這個罪名已成為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主要屏障,但由於缺乏作為基本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支持,正如刑法上的「非法集資罪」缺乏廣義上的證券 法的支持一樣,可能導致該罪的解釋與適用上的重重缺漏與扭曲。最近發生的叢某案即一例。叢某以律師身份從工商部門調取企業工商檔案及法人信息,對外出售, 被北京警方刑拘。叢律師的行為是否構成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叢律師的行為有如下特徵,若定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疑竇甚多。

  第一,本案中所謂的「個人信息」是企業工商登記信息,本身是可公開的,非商業機密,更非個人隱私。《公司法》第六條規定:「公眾可以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查詢公司登記事項,公司登記機關應當提供查詢服務」。該條表明,公司登記信息可面向公眾查詢。

  第二,律師非「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法定犯罪主體,主體要件不符合該罪;至於是否構成「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律師行為不是竊取,而所謂「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也難構成,因為他是從工商登記部門查詢獲取的。

  第三,律師獲取企業登記信息的渠道具有合法性。國家工商總局《企業登記檔案資料查詢辦法》第六條規定:「各組織、個人均可向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機 關進行機讀檔案資料查詢」。關於書證式檔案資料的查詢,雖然第七條規定「律師事務所代理訴訟活動,查詢人員出示法院立案證明和律師證件,可以進行書式檔案 資料查詢」。但實踐中的普遍做法是,出具律所介紹信即可。

  再者,《企業登記檔案資料查詢辦法》頒佈於1997年,嚴重滯後,也與《公司法》《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與精神衝突。所以,叢律師的行為即使有違規之處,也不足構成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之「非法」。

  第四,出賣信息雖為盈利行為,但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律師查詢工商登記檔案本身是律師非訴業務中的一部分,叢某的行為雖然在表面上是「倒賣」工商登記信息,但本質上也可視為以律師服務盈利。

  第五,由於工商登記的信息主要功能是服務於商事交易,保障交易安全,所以,本案中其出賣信息的性質決定於其用途,若主要於商事交易,則不可能構成犯罪。

  基於以上原因,本案的裁決應慎之又慎。 尤其是,此案是在打擊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專項抓捕行動中的一案,專項抓捕行動聲勢浩大,具有強大的威懾力,其擴大化傾嚮應予以警惕,此案即有此嫌。

  此案還涉及另一重要問題,即工商登記檔案的查詢。最近各地工商部門可能受到保護公民個人信息之大勢的影響,收緊工商登記檔案查詢的條件與程序,使得權力尋租的空間擴大,而律師憑藉自己的職業便利,獲取登記信息,成為賺錢之道,也是本案背景之一。

  在中國,關於工商登記信息的概唸過於泛化,將純粹的工商登記信息與在其他工商管理中採集生成的信息均歸入工商登記信息範疇,不免涵蓋敏感信息。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工商登記檔案內容繁多而雜亂,這是中國工商登記檔案的查詢在寬鬆與嚴格之間搖擺不定的原因。

  在英美,政府部門備案的企業登記信息非常簡略,而企業的其他信息一般在公司查詢,董事有義務滿足公眾的查詢要求,如拒絕查詢,重者甚至可能承擔刑事責任。中國則沒有這樣的傳統,除在經營場所懸掛營業執照外,極少有公司向公眾公佈包括諸如股東名冊在內的企業信息。

  顯然,企業信息查詢,中國重政府,英美重企業,所以,中國的工商登記檔案查詢面臨的難題在英美並不突出。在缺乏通過企業查詢渠道的情況下,不應簡單地以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為由限制查詢,可做適當處理後公開。

  公司登記信息的公開公示,是《公司法》的一個基本原則,目的在於保障交易安全。很多查詢,都是發生在公司交易過程中,以「法院立案」作為限制, 就將工商查詢侷限在了訴訟狀態,使得《公司法》的相關規定形同虛設。當前各地出現的工商信息查詢「緊箍咒」,實有簡單粗暴之嫌。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財新傳媒法學諮詢委員會委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01

律師出賣工商登記信息遭刑事調查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01/100396237.html

 北京警方5月23日在公佈一項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專項抓捕行動成果時透露,一名律師因出賣工商登記信息被刑事拘留。

  據警方通報,2009年10月至今,叢某在沒有正常代理業務的情況下,以律師身份和「冒領」的其所供職的律師事務所介紹信,從工商部門「非法調 取」企業工商檔案及法人信息。此外,叢某還幫助外地律師查詢工商信息,或者在網上購買相關企業的法人信息,然後以每條利潤100元至1000元不等的價格 「非法對外出售」,共獲利4萬餘元。今年4月20日,叢某被警方以涉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刑事拘留。

  警方的這一行動引起了法律界質疑。依據刑法相關規定,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是指: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 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從警方披露的案情看,叢某的身份與犯罪主體不符, 而他查詢的企業工商檔案也不屬於公民個人信息。

  北京市司法局網站顯示,叢某的律師執業資格處於暫緩登記狀態。他的一位朋友告訴財新記者:叢某已結束被羈押狀態,警方給出的理由是證據不足。不過,此消息尚未獲得警方證實。

  與此相關的是,今年以來,各地工商機關紛紛抬高企業工商登記信息查詢門檻。從5月21日開始,北京市工商行政部門執行新的規定:政法機關和本企 業工作人員持證件和介紹信可以查詢信息;律師受當事人委託,持法院立案證明原件及複印件、律所介紹信和律師執業證可查詢與代理事項有關的企業登記檔案資 料;其他企事業單位、個人因訴訟、仲裁等需要查詢檔案的,持單位介紹信、本人身份證(工作證)和法院或仲裁機構有關證明,可查閱與之相關的企業資料。

  從事非訴業務的律師,今後為盡職調查等查詢工商信息將非常麻煩。而從事訴訟業務的律師受到的影響更大。在不少案件中,律師掌握相關信息後,方能 制訂恰當的訴訟策略。而具體到辦事環節上,起訴一家公司需要向法院提供對方的工商登記資料,北京市有的法院或者有的法官,要求提供工商營業執照,以便對被 告主體和登記地點進行審核。

  有北京律師介紹,從去年開始,股東個人身份信息對外屏蔽。今年春節後,更多信息不再提供查詢,包括:個人身份信息、入資核查單、驗資報告、評估報告、審計報告、股東出資名錄、股東會決議、轉股協議、章程、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經營情況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02

一場保密的災難:誰出賣了iPhone5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20/4MNDE1XzUyNTU4Mg.html

iPhone 5,為整個iPhone家族帶來了許多全新的技術,比如更大的4英吋屏幕,更小的Lightning接口,in-cell觸屏技術等等。但所有這些改進信 息在iPhone 5發佈會之前,已經被所有人瞭解得一清二楚了,這在蘋果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蘋果的保密制度似乎遇到了重大挑戰。這是為什麼呢?

保密最差的一次發佈會

2012 年5月17日,華爾街日報最先透露,新一代iPhone將採用in-cell屏幕,將觸控屏與顯示屏集成到一起,這一信息當天得到路透社的確認,彭博在5 月18日也對其進行了報導。在三大媒體的統一口徑下,我們似乎從那時開始就對整個iPhone 5開始了越來越清晰的瞭解過程。隨後,關於新一代iPhone的屏幕分辨率、高寬比、觸屏技術細節都相繼洩露,這跟夏普CEO表示公司在新屏幕的產能問題 上存在不足有很大關係。至此,iPhone 5的屏幕基本已在我們面前一覽無餘。

接下來的幾週,iPhone 5的其他新特性,如重新設計的Lightning接口、位置發生變化的耳機接口、鋁合金後殼以及前面板信息在各大網站遭到曝光。手機套case製造商為我們大致描繪了iPhone 5的輪廓。至此,新一代iPhone已毫無保密工作可言。

蘋 果發出9月12日發佈會的邀請函時,堂而皇之地將新一代iPhone名稱昭告天下,12數字下方的陰影「5」已充分暗示了iPhone 5的名字叫法。悲劇隨之而來,12日當天,發佈會之前,蘋果的官方網站Apple.com上搜索new iPhone,甚至能夠在搜索結果裡看到iPhone 5頁面,雖然當時頁面尚無法訪問。

蒂姆庫克在這個問題上可能會覺得很傷心,雖然他保有如史蒂夫喬布斯那樣的一腔熱血,不過在對合作夥伴的掌控能力上存在比較大的問題,否則這些夥伴也不會把該說的不該說的統統說一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庫克近期才強調要在產品的保密問題上做到最好。

是誰出賣了蘋果?

蘋果的配件供應商越來越多,供應鏈呈碎片化趨勢。iPhone過去的供應商可籠統概括為內部配件主要由三星供給,屏幕 則由LG提供。今年這個格局就完全不同了,蘋果就in-cell屏幕分別與夏普、LG Display和Japan Display公司分別簽訂了合約。隨著合作夥伴的增加,產品規格洩露的風險隨之上升。對於任何一位流水線裝配工人而言,為媒體提供一點兒小道消息的意外 收入,遠比他在加工廠拚死拚活加班努力賺錢要容易得多。

所以,誰才是真正出賣蘋果的間諜?供應鏈合作夥伴才是整個洩密過程的癥結所在。這樣一來,蘋果在其發佈會上大聲宣稱iPhone 5更薄更輕,鋁合金底盤,支持LTE,Lightning接口,甚至發佈新款EarPods,都不再有人歡呼。因為在發佈會以前,大家都把這些摸得一清二 楚了,發佈會已經成為大開天幕的確認會,所有人無非想知道自己所掌握的資訊是否準確而已。

因洩露而平淡?

這一切極度弱化 了蘋果發佈會的整體效果,消費者的熱情隨著新產品信息的洩露逐步越來越少。對蘋果而言,最大的問題還在於,其競爭者正虎視眈眈觀望其一年比一年更甚的洩露 信息。令諾基亞這樣的競爭對手有機會事先得知iPhone的種種新特性,並將其融入新產品中。對於那些喜歡抄襲的人,比如國內某山寨廠商事先將 iPhone 5的外觀設計在蘋果發佈會以前就申請成專利,這實在讓人無言以對。

蘋 果的死對頭,三星此時應該正在哈哈大笑。三星Galaxy S III在發佈以前保密工作就做得比較到位。當時市面上流傳各種Galaxy S III的謠言,在發佈會之後都被證明並非真實情況,而且多多少少Galaxy S III從設計上都有讓一部分人感到驚喜。類似的保密措施還體現在兩週前於IFA2012展示的Galaxy Camera,這款產品直到正式現身都沒有什麼洩露信息出現。

目前,三星仍是iPhone、iPad以及iPod Touch處理器的代工廠商,是蘋果的重要合作夥伴。這次為iPhone 5生產的A6芯片,三星一直將保密動作做得很好,未向外界透露任何關於A6芯片的隻字片語。但就這一點來看,蘋果的保密工作也已經在三星面前徹底輸了。

可 能蘋果這次確實被那些合作夥伴甩了一道,但其產品根基並未就此動搖,他們仍抱以嚴謹努力的態度製造整部iPhone。蘋果所具有的其他魅力:完美的工業設 計理念、超然物外的理想化前CEO、雄厚的資金實力,都在訴說蘋果的未來仍不容小覷。可能iPhone 5有些令你失望,不管是蘋果保密措施做得不夠,還是iPhone 5本身的特性就不算亮眼,我們希望未來的蘋果繼續大鳴大放。但在這之前,可能蒂姆庫克要先兌現自己的承諾:把保密工作做得更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41

惦惦「出賣」用戶 臉書重返上市價

2013-08-19  TCW
 
 

 

過去四百四十四天,是臉書(Facebook)臥薪嘗膽的苦日子,身為坐擁全球十一億五千萬用戶的社群網站龍頭,股價卻在上市後狂瀉,它飽嘗華爾街尖酸刻薄的唱衰,「噩夢」、「災難」等,都是套在它身上的形容詞。

不過,這都過去了。今年第二季財報不僅讓它收復去年五月十八日的上市價三十八‧二三美元,目前正在朝「超越自我」的目標前進。

重返榮耀,臉書如何辦到?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看看這份讓華爾街驚豔的財報。首先,今年第二季營收十八億一千三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五百 四十二億五千萬元),比起去年同期增加了五三%;淨利三億三千三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十九億六千四百七十萬元),去年同期是虧損一億五千七百萬美元。

走過低潮,臉書終於把人氣變現金,換算下來,全球用戶平均每人營收貢獻了一‧六美元給它。

另一個讓華爾街埋單的數字,是十八億一千三百萬美元的營收中,有六億五千六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九十六億三千萬元)來自「行動」廣告,而這個項目,去年同期是「零」。

講白話一點,「賺錢了」,是華爾街分析師願意重新給予臉書評價、調整其財務模型的原因,否則,一切免談。這道出這家號稱全球第三大「國家」的網路巨擘現實面:網路流量是虛幻,能轉換成現金流才是真實。

賣廣告,像朋友貼文置入動態文中減低反感

從虛變成實,是臉書重返榮耀的主因,而「出賣」用戶,則是它這一年發揮到淋漓盡致之處,全球每六人,就有一人被臉書出賣了。

「出賣用戶,是所有網路公司的獲利之道,Google和雅虎(Yahoo)都是。」一位行動世代的創業者指出,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但難在你必須讓用戶「無感」、廣告客戶「有感」。

十一億五千萬人的喜好、上網行為,臉書都知道,它甚至比你還了解,誰是你在臉書上最好的朋友。過去,臉書沒有把這個寶庫挖深,但現在,它改變了。

「廣告直銷化」,是臉書讓一般用戶掉進「無感」的秘密。MyDress女裝購物網站在兩年前從網路起家,年銷售量有九成來自臉書上的廣告宣傳。創辦人、絕色時尚總經理林宗昱指出,現在的用戶對廣告都很敏感,廣告不能一眼就讓人看出是推銷,而是要像直銷一樣,朋友推薦比較容易成交。

把網頁側邊欄的廣告文案改得像是朋友貼文,並且巧妙的置入你的中間動態文中,且不管放在哪裡,都會顯示你有哪些朋友「按讚」。「這是一種感覺,臉書讓你看廣告就像看朋友的推薦資訊,降低反感,」林宗昱把一年的廣告預算七成集中在臉書,其他三成分散在Google和雅虎。

「不貪心」,也是臉書讓用戶看廣告於無感之中的另一秘密武器。

賣廣告,不統包推銷產品只留最好的那一個

臉書台灣廣告總代理cacaFly執行長邱繼弘說,臉書允許用戶在朋友按讚的廣告推文右上角,可以點選「我不想看到這個」,除了讓用戶感覺受尊重,不是被強迫推銷,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臉書可以蒐集更多用戶的偏好,下一次投放你會想看的廣告給你。

先照顧廣大用戶的感受,接下來,是要讓出錢的廣告主「有感」。怎麼做?「簡單化」(ads simplification),臉書北亞區總監梁幼莓說,臉書內部有一個專案正是以此命名。八月七日,她在密訪台灣客戶期間,從午餐時間抽空接受本刊專訪,這是她二○一一年從Google跳槽後,首次接受台灣媒體採訪暢談臉書的廣告策略。

「粉絲團、優惠券、把流量導到外站(外部網站)……現在已經刪減剩下二十七個產品。」梁幼莓說,過去臉書的產品組合很多,但這一年來,為了整合PC和手機上的介面與內容,臉書重整產品線,「如果客戶的目標只有一個,卻有好幾個產品可以達到,那就留下最好的那一個!」

經過一年驗證,臉書歸納廣告客戶為四大類:大型品牌業者、電子商務、中小企業,以及App開發者。賓士汽車(Mercedes-Benz)利用臉書廣告,成功在葡萄牙為Class A車款吸引一百五十萬的目標客群。在香港,索尼(Sony)選擇臉書為Xperia系列手機唯一的廣告曝光平台,連電視廣告都不打了。

事實上,為了賺錢,臉書創辦人馬克‧佐伯格(Mark Zuckerberg)已不是九年前那個發跡於哈佛大學,只想蒐集正妹資料的宅男工程師,而是變身成一位野心勃勃的商業人士,他要對付的不再是頻寬和速度,而是華爾街那些虎視眈眈的投資人與分析師。

也因此,臉書不再那麼酷,它甚至學起即時通訊軟體Line推出貼圖,不再以抄襲為恥,只要左手能討用戶歡心,右手能從廣告主口袋掏錢,何樂不為呢?

資本市場就是這樣,只有財報上的獲利是最實際的,夢想、創意,以及改變世界等口號,都是虛幻,這樣的箇中滋味,臉書在上市這段日子,想必已經深刻體會。

【延伸閱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51

非主流書評(37):《被新聞出賣的世界》一個媒體操縱者的告白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p=26247

《主場新聞》結業,據稱在香港是他們「發現」社交媒體的威力。可是多年前在美國已經有人憑網媒致富,甚至將操縱媒體作為產業那樣經營。

這是一本很應境的書,網上有大量的書評,因為這是一本網上媒體的操縱手冊。

作者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據稱已從良上岸,無需要再靠在網上操縱輿論維生,甚至成為大牌子的顧問,出策獻策。

 

Ryan Holiday

 

本書是以無數實例,揭示美國各種網上媒體的操控例子,其中不少例子是來自像《赫芬頓郵報》的部落格(blogger)網站,以至操作像youtube等多媒體的技巧等。

作者分享了操控部落格的多種策略:

  1. 窮小子部落客需要你買單
  2. 說他們想聽的話
  3. 能夠廣為流傳的才算是好文章
  4. 幫助他們欺騙讀者
  5. 給他們能賺錢的東西
  6. 標題至上
  7. 瀏覽人次是你最佳誘餌
  8.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9. 編故事就對了

在美國,部落格已經變成一個巨大的產業, 相對而言香港則顯得滯後。香港有網站言必赫芬頓,究竟又學到美國同業多少技巧呢?

本書很值得希望以部落格或網媒為事業一讀,至於那些認為網上有金礦的人士,也值得細閱反思,網上社群又是不是像他們所講的那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17

登上時尚聖經 連Google總部也指名愛喝 兩個老外 熱血「出賣」台灣小茶農

2015-03-30  TWM
 
 

 

全球知名雜誌《Monocle》曾以「液體財富」為標題,報導台灣茶品牌Eco Cha。躍上報導的主角,是來自北美的兩位老外。他們獨鍾台灣茶,愛到人生就此轉彎,要讓台灣小農的好茶飄香全世界。

撰文‧黃玉景

來自美國的金安迪(Andy Kincart)點了泡茶組,熟練地將熱水倒入茶壺,靜置幾分鐘,優雅地將杯組推到來客面前,聞香杯盛著黃金色的茶液,他閉上雙眼享受茶香,畫面還真有種說不出的違和感。

金安迪來台灣近二十五年,在台結識了加拿大籍的法瑟吉(Nicholas Fothergill),兩人都是為了學習中文來台,儘管工作領域不同,卻有共同嗜好——鍾情於台灣茶。

「台灣的茶不必加奶或糖,就能在口中幻化出不同層次的味道,這是在國外未曾接觸到的,英文的字典裡甚至沒有一個單字能說明『回甘』。」金安迪說著一口流利中文。

法瑟吉補充:「在國外吃港式飲茶的時候知道要配茶,除此之外,只有連鎖茶店的手搖茶,直到來台灣才了解,『泡茶』與『品茶』原來這麼美。」然而,這美麗的文化資產,台灣人好像習以為常,自己並不在意。金安迪指出,台灣明明是產茶大國,但隨處只能喝到產地不明的廉價茶,很多人即使走進茶行,也不知道如何買到真正的好茶,在網路上也查不到完整的英文介紹。他們了解葡萄酒文化行銷全球的珍貴,認為台灣茶的價值其實一點也不輸給葡萄酒。

終於,金安迪透過在地朋友認識了他的人生導師——南投縣鹿谷鄉農會推廣股長林獻堂。「我在鹿谷農會服務三十五年,從沒見過有人對茶抱有如此深厚的熱情,甚至還是外國人,真的很感動。」林獻堂說。

老外愛上台茶

騎機車訪小農 打底二十年二十年來,金安迪每個禮拜都花上兩小時,騎機車從台中到南投鹿谷找林獻堂拜師學藝,起初連中文的「茶杯、茶壺」都傻傻分不清的他,如今可以用純正國語說明:「你看,被小綠葉蟬蟲咬過的葉子,比一般蟲咬的葉子更萎黃,東方美人茶的味道就是要篩選這種茶葉。」二十年的底子,打得扎實。

「現在茶農傾向工廠化製造以衝高銷售量,可是茶葉是很脆弱的,隨著天氣與各種生長條件的因素會改變味道,SOP(標準化流程)的工廠怎麼可能產出好茶?」金安迪質疑,台灣僅存的手工製茶在哪裡呢?

金安迪再度跨上他的機車,開啟台灣優質茶農尋覓之旅。鹿谷茶農林清但回憶,當時在茶園遇到金安迪,明明就是外國人面孔,卻操著一口中文,還說想學製茶,感到意外;後來看他很上進、不怕生,也就把他當兒子一樣地照顧了。

「曾經,我找到一位在合歡山鳳凰村的茶農,他高齡六十多歲了,還是堅持以自然農法栽種,一片片手摘出來的茶,產量只有別人的二○%,但他說窮盡一生就是保護這片土壤,將製茶技術傳承下去。」金安迪說,「我深深被打動了,對我而言,這不只是茶,而是打造極品的藝術。」接著,他談起創業念頭,「我打從心底想支持這些小農,將他們美麗的信念傳達出去,告訴人們台灣的茶有多美好,我明白這不會是個Big Business(大生意),但即使再小眾,我都要做。」相較於南投中型茶廠每季可出產五噸的茶葉,他們選擇與小型茶廠合作,即使平均季產量僅兩百五十公斤。

專做作台灣傳統凍頂烏龍茶的茶農劉博嘉說,在台灣種了一輩子的茶,還真沒想過可以讓全世界的人喝到,「好的台灣茶光是內銷都不夠了,外國人怎麼喝得到好茶?」如今,外國人真的賺到了,因為金安迪品茶、選茶的功力實在沒話講。

部落格「傳教」

經營外文窗口 茶香飄歐美就這樣,這位在台灣沒有投票權、工作visa還有限期的美國人,開啟了他的台灣茶事業。他為此到靜宜大學修習MBA,找來曾經是軟體開發公司CEO的法瑟吉,以及設計師好友林德(Steve Lindell),在一三年十一月成立Eco Cha(一口茶)品牌。

Eco Cha強調直接購自台灣手工製茶的有機茶農,並附上每一款茶背後的茶農故事、產季與氣候變化可能造就的獨特口感、正確泡茶的方法,盡可能將金安迪二十年的知識化成部落格,教育那些「以為台灣茶就是烏龍茶」的外國人。

此外,Eco Cha透過網路論壇、社交媒體、影片與部落格等,讓茶香遍及美國、加拿大、英國、挪威、瑞典等地。今年二月,Google美國總部的咖啡廳飄出茶香,正是來自台灣的Eco Cha。

法瑟吉從部落格觀察到,外國人對於披著東方神祕面紗的台灣「茶文化」極有興趣,諸如春茶採收、手摘茶葉技術、南投千人茶會等。當然,不論網友喜好如何,他們還是一點一滴記錄與茶相關的新聞,「最終極的目標,是希望Eco Cha能成為外國人認識台灣茶的正確外文窗口。」金安迪說。

在這兩位老外眼中,這是一門永續的生意,「誠實,是我們的優勢。小農如何誠實地製茶,我們就如何誠實地賣茶。」金安迪不假思索地說,「台灣茶是世界上無人能敵的味道。」法瑟吉(Nicholas Fothergill)

出生:1977年

現職:Eco Cha執行總監學歷: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金安迪(Andy Kincart)

出生:1964年

現職:Eco Cha產品總監

學歷:靜宜大學MBA

讓老外秒懂台茶,

也把小農推向海外

1.秒懂辨茶

光是烏龍茶就有十幾種,聽得外國人都昏了。Eco Cha將台灣茶分為三種:綠茶、烏龍、紅茶,再延伸品項就簡單明瞭。

2.社群操作

針對外國熱門社群,如RateTea.com、Steepster、群募平台Indiegogo等,打出品牌知名度。

3.故事行銷

經營影片頻道或部落格,道出在地小農的故事,讓產品更有溫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