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德國智庫:通縮只是歐洲央行救南歐的借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042

20150113ECB german

德國首屈一指的經濟智庫Ifo經濟研究所領導人、經濟學家Hans-Werner Sinn日前表示,歐洲央行的決策者將通縮的風險作為推出QE項目的借口,以此幫助歐元區弱小國家。德國可能陷入按國內憲法規定不得不脫離歐元區的境地。

歐洲央行的通脹目標是2%,2013年年初以來歐元區通脹率就從未達到這一水平。上周公布數據顯示,2014年12月歐元區CPI通脹率同比下降0.2%,五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越來越多的市場人士預計,為抵禦通縮風險,歐洲央行更有可能啟動購買包括歐洲國家主權債券在內資產的QE項目。

據彭博報道,Sinn在電話采訪中表示,一些歐洲國家央行行長認為,因為通脹率低於2%所以需要行動,這種做法違背了歐盟公約。他說:

“通縮的風險只是QE的借口,目的是出臺救助南歐的項目。”通脹下行源於原油價格下跌,“無需歐洲央行行動。”

以下可見布倫特原油價格和歐洲五年預期通脹率走勢。

歐洲央行,希臘,通縮,通脹率,QE,德國,OMT

上周華爾街見聞援引外媒消息稱,購買投資級政府債券是歐洲央行本月貨幣政策會議考慮的一種QE方式。而Sinn主張召開國際會議,討論減計希臘債務。他認為,QE“將使歐洲央行成為歐元區各成員國最後的貸款方。”

2012年7月,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承諾將竭盡所能保衛歐元,此後歐洲央行宣布推出直接貨幣交易(OMT)這一購買債券的項目。Sinn認為,OMT給歐元區的統一帶來更多風險。如果歐盟的最高法院判定,歐洲央行的OMT是合法的無限制選擇方式,歐洲將面臨“重大憲法問題”。

因認為歐洲央行按最初的規劃實施OMT可能會違反歐盟法律,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去年請求歐洲法院對OMT進行裁定。Sinn預計,德國可能最終陷入根據憲法規定不得不退出歐元區的境地。

“如果說有人必須讓步,那會是歐洲央行。它將不得不自願放棄OMT。”

Sinn這樣的德國經濟學家、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和德國聯合執政黨派的議員都曾批評歐洲央行試圖擴大權限。德國總理默克爾並未公開反對。本月7日,默克爾表示,她“始終”尋求避免歐元區分裂,只要希臘旅行緊縮財政的承諾,就支持希臘留在歐元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339

德國貿易順差料蟬聯第一,或成特朗普收汽車稅新借口

在美國特朗普政府對本國巨額貿易逆差耿耿於懷的當下,最新出爐的2018年德國貿易順差預測數據顯得有些紮眼:德國貿易順差將連續三年蟬聯全球第一。

根據德國權威經紀機構IFO經濟研究所的最新預測,今年,德國貿易順差將達到2650億歐元(約合2990億美元),其主要驅動因素是2000億歐元的貨物貿易盈余,其經常賬戶盈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7.8%,仍超過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規定的6%警戒線。

這一預測同德國聯邦統計局月中公布的上半年數據亦吻合:2018年上半年,德國全球貿易順差為1215億歐元,略高於去年同期,其中德國對美出口增長0.8%,至561億歐元。

在數據出爐後,德國經濟部發言人辯稱,高額貿易順差不是德國要刻意追求的“政治目標”,德國政府正在通過加強內需的方式降低外貿盈余,此舉無疑是為應對近年來國際上愈加嚴厲的針對德國高額貿易順差的批評之聲。

“ 匯率操縱國的標準之一是經常賬戶盈余超過GDP的3%。”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因此美國對德國一直頗有怨言。美國財政部每隔半年會針對主要貿易夥伴發布匯率報告,在最新報告中,雖然沒有被視為匯率操縱國,但德國就在觀察名單中;而為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特朗普推出的汽車稅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打擊德國以及日本。

德國:高順差是因為產品質量好

上述IFO經濟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貿易順差前三名分別為德國(2990億美元)、日本(2000億美元)、荷蘭(1100億美元),可以看到盡管排名分居前兩位,但日本同德國之間的貿易順差差距足有990億美元之多。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德國產品出口的主要推動力來自其他歐洲國家及美國的需求。不過德國在服務貿易方面出現了赤字,總量在180億歐元左右。

目前,德國經常賬戶盈余占GDP的7.8%,與2016年的8.3%相比有一定回落,但仍高於諸多國際組織規定的上限。

譬如,IMF首席經濟學家奧伯斯法爾德(Maurice Obstfeld)就在近期批評德國高額貿易導致了貿易的緊張局勢,並有可能使全球金融穩定性受到破壞。

奧伯斯法爾德指出,在德國這樣的貿易順差國家,IMF只看到“猶豫不決的措施”。

在另外一篇《應對全球失衡,各方需要通力合作》的論文中,奧伯斯法爾德更進一步詳細闡述了對目前經常賬戶逆差過高國家不滿的原因。

他指出,“全球金融危機後,全球經常賬戶的順差和逆差有所收窄,並在過去 5 年中保持相對不變,約為全球 GDP 的 3.25%。我們的分析表明,這些全球收支中約有 40%至 50%是過度的,並且越來越多地集中在發達經濟體。”

其中,在歐洲北部(德國、荷蘭、瑞典等)以及亞洲部分地區(中國、韓國、新加坡等),經常賬戶順差持續高於適宜的水平。低於適宜水平的收支則依然主要集中在美國和英國。奧伯斯法爾德指出,全球失衡持續存在,加之人們愈發感覺貿易環境不夠公平,這些都助長了保護主義情緒,但這些沖動是被誤導的。“保護主義政策升級主要會損害國內和全球經濟增長,但並不會對經常賬戶失衡產生多大影響。”

實際上,包括IMF等國際組織在內,一直都呼籲德國通過提高工資和投資來提振內需, 以減少全球經濟失衡的現象。

奧伯斯法爾德也在文章中要求德國增加政府支出,例如通過投資基礎設施或數字化,德國公司應該增加國內投資,而並非把錢投資到海外。

不過德國業界對於以上指責並不認同。首先,德國企業並不認為德國是在蓄意追求高順差,這只是德國產品質優的正常反映。

德國工商總會 (DIHK) 首席外貿分析師特萊爾(Volker Treier)即指出,德國的貿易成功值得慶祝,且“(貿易順差)是德國公司業績和產品吸引力的指標,而這一切都是在目前困難的國際環境下產生的”。

他並指出,那些對於德國產品正在全球泛濫的指責是膚淺的,事實上,德國公司正在全球使用其資本盈余進行投資,譬如德國公司在中國雇用100萬人,在美國雇用超過85萬人,換言之,德國企業以直接投資的形式將資本盈余用在了為全球創造就業上。

而為何能在全球投資,卻不在德國國內進行投資?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數位德國經濟學家和業界人士都指出,德國是一個健全的市場經濟國家,投資完全尊崇市場行為,如果投資海外市場,一定是因為海外市場更有利潤可圖。

資產管理公司荷寶的首席經濟學家柯耐力森(Léon Cornelissen)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則指出,無論哪個黨派當選,德國政府改變其財政政策的可能性都非常低,其原因在於對於德國的高順差問題,現在不應研究應該做什麽,而是思考德國會不會去做。但這並非黨派問題,最終還是德國在財政政策方面的文化傳統問題(註:即偏愛財政平衡和謹慎的財政政策)。

高順差容易成為美貿易保護主義目標

IFO經濟研究所的數據顯示,美國2018年將再度成為外貿逆差最大的國家,總額接近4200億美元。

奧伯斯法爾德則在前述文章中直言,高順差國家可能成為貿易夥伴采取保護主義措施的目標。

確然,時光回溯到2016年,德國貿易順差再次創下紀錄,接近2530億歐元,達到其GDP的8.7%,回歸全球第一大貿易順差經濟體,自此德國就因此備受外界批評。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上臺後,就一再指責德國操控歐元,並以此方式實現對美傾銷。

同時特朗普還不斷威脅寶馬和大眾等德國汽車制造商,稱如不在美國建廠,而將汽車賣到美國的話,要征收高額關稅。

在此言論之後,彼時掌管德國經濟部的德國副總理加布里爾回應道,如希望解決美系車與德系車銷量不對等的問題,“先把美國車造好點”。

IFO經濟研究所此前的研究數據顯示,若美國真開征汽車關稅,這將使德國產生大約60億美元的直接損失(占其GDP 0.2%)。

(本文實習記者林然亦有貢獻)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吳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