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梁錦松叫執平貨郭樹清便宜莫貪 李華華

2008-09-29  AppleDaily


上 個禮拜同老婆伏明霞返四川考察嘅前財爺梁錦松,周末以黑石(Blackstone)大中華區董事長身份去咗天津,出席200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梁錦松 話,對於包括中投(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在內嘅全世界主權財富基金嚟講,o依家係百年一遇嘅投資機會,因為好多國外資產,價錢比較低,而且仲有可能繼續 跌,所以應該投資喺有戰略意義嘅資產上。

長揸投資好時機

佢話到明唔係叫大家去摸底,只係如果作為長揸嘅資產,咁o依家係一個 投資好時機,對中國嚟講亦係一個好機會。問題係,梁錦松究竟信唔信得過?事關中投投資黑石損手嗰次,梁錦松被千夫所指。問到中投投資黑石損手,佢有冇從中 吸取教訓,梁錦松話:「我不是中投的參謀,但是中投我有好多朋友。」佢仲話,中投係國家成立嘅一個對外投資公司,作為一個長期投資者,資金量好大,佢唔可 能好似散戶咁日日計算蝕咗幾多,因為你都唔可能每日喺股市買進賣出。呢一邊,梁錦松話家陣係執平貨時機,另一邊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亦呼籲國企趁經濟危 機收購歐美企業。佢喺江西江銅集團考察時話,家陣歐美經濟不景氣,加上人民幣升值,國企應大量走出去收購歐美的優秀企業。不過買嘢還買嘢,最重要係防範法 律風險,何況之前啲國企「走出去」配置全球資源,一直都面對西方跨國公司巨大壓力,仲要面對唔發達國家嘅法制唔健全同政局動盪嘅風險。

收購歐美企業涉風險

有 人伺機入市撈貨,亦有人話便宜莫貪,建行(939)董事長郭樹清就話:「(海外的)資產不知道質量如何,如果看着便宜就去買了,但買了之後還要進一步減 值,那就不便宜了。」大企業併購投資唔係講兒戲,去馬之前就梗係計清楚先啦!李華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8

女生投資周記:股票便宜但不敢買? 王雅媛

2008-11-12  OrientalDaily


近 日問了身邊很多人,關於他們現在對股票的看法,接近七成人都說現在的股票很便宜,長線投資一定贏,但又害怕現在未見底,所以不敢買。很便宜,但又不敢買, 我想這個也可能是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人之心聲。假如市場上超過七成或八成人都是這個想法的時候,一旦市場上出現了一些訊號,強烈地使大家認為恒生指數不會再 跌回11,000 點,恐慌性買入的情況便有機會出現,但究竟訊號會以甚麼方式出現呢?

全球經濟是給美國牽着鼻子走,所以美國Dow (道瓊斯)指數一定是全球的領先指數。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當Dow 指數重上10,000 點,而又可以企穩於10,000 點時,基金界便有可能出現股市已經見底的看法,屆時他們便會瘋狂地補回一些股票。因為時間是很短暫的,因此基金經理第一個反應便是買回他們之前買過的股 票,即所謂基金股。很多跌到只有兩、三倍市盈率,而之前又曾經是基金股的股票,是最有可能出現比較像樣的升幅。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如果Dow 指數根本沒有力重上10,000 點,我想大家可能仍然是「股票很便宜,但不敢買」。

合生地皮有價撈得過

朋友的私人基金上周 買入了兩隻股票,分別是合生創展(00754 )和玖龍紙業(02689 ),但決定買入之前發生了一段小插曲,便是大家對它們的持貨比率有分歧。有人認為合生創展較好,亦有人認為玖龍紙業較吸引,而我則是屬於前者。兩隻股票雖 然屬於完全不同的行業,但其實存在不少共通點,首先是兩公司的手上現金與總負債比率很相似,兩公司手上都有約18 億元現金,而它們的總負債都是150 億元;另一個共通點是它們的股票都因市場擔心其高負債而被拋售,從高位計起跌了超過九成。

為何我會比較喜歡合生創展多一點呢?因為畢竟其手 持都是值錢的地,一旦銀行真的要追數,只要它願意賤價沽地,一定有買家願意接。相反,玖龍紙業手上的都是造紙機械,一旦銀行要追數,誰會買機械呢?難道賣 給其死對頭理文造紙(02314 )?理文造紙本身負債比率更高,同樣是高危一族,再加上內房股受金融海嘯的影響,較製造消費包裝紙的玖龍紙業為低,所以我認為合生創展較玖龍紙業更吸引。

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並無持有以上股票

王雅媛(Victoria )

曾勝出大學模擬投資比賽冠軍,現任職證券行。

我的投資博客:www.sentfun.hk/wang_ya_yu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1

融资60亿港元许家印3~4港元便宜卖股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020/20091020024010531.html


      被香港投资银行称为  “内地地产界的麦当劳”的恒大地产,昨日中午举行了投资者午餐会,参会投资者中,新世界发展(00017,HK)主席 郑裕彤、华人置业(00127,HK)主席刘銮雄,各已斥资5000万美元,成为恒大地产的基础投资者。另有消息人士透露,香港富豪李嘉诚也将成为恒大的 基础投资者。

        由于恒大地产的招股价仅在3~4港元间,预期市盈率为5~6.6倍,每股资产净值折让为54.1%~39.4%,较市场此前预计的招股价便宜不少。

        不 过,恒大这次在港发行股份的数量仅15.11315亿股,仅占总股本的10%,而非市场此前传言的15%。融资额由原先预测的约合78亿港元~117亿港 元,改为约45.35亿港元~60.47亿港元。接近恒大地产的投资银行人士称,恒大现在“不差钱”,不需要发行过多的股份。在港发行新股的目的,仅仅是 为了搭建国际融资平台。

便宜卖股为股民谋利?

此前,曾有机构预测,恒大地产的招股价格最高可达每股5.6港元。但昨日公布的每股发行价格却只有3~4港元,大大低于市场预期。恒大地产招股价为何如此便宜?

        香港信诚国际执行董事涂国彬认为,恒大所以压低发行价格,是受9月招股的多家内地房地产公司“连累”。在9月初,包括华南城在内的新股纷纷以较高的招股价格在港招股。虽然上述股票发行顺利,但在上市后却频频跌破发行价,导致投资者不看好新发行股份。

        在此背景下,新上市的内地房地产企业不得不通过压低发行价格,获得较高的认购倍数,以顺利发行。此前上市的宝龙地产,由原先3.3港元~4.9港元的招股价,降低为2.75港元。

        另一方面,本周将有恒大、卓越、禹州三家内地房企在香港集中招股,造成新上市内房股的同质化。

        据接近恒大的香港投行人士透露,恒大地产所以选择以适中价格发行新股,是因为主席许家印想让更多认购恒大股票的香港股民赚到钱。

上市仅为建立融资渠道?

        虽然早有消息称,恒大本次赴港发行的股份数将占到全部总股本的15%,但最终的股份发行份数仅占总股本的10%。

        据香港媒体报道,为了降低股份发行数目,恒大地产还专门取得港交所的豁免,毋须遵守至少发售两成半股权的规定。

        上述接近恒大地产的香港投行人士说,恒大目前并不缺钱。尤其是在9月份获取理想销售业绩以后,恒大资金十分充裕,早已没有了缺钱的困扰。

        恒大地产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9月30日,恒大地产仅账面现金就达100亿元人民币,另有接近100亿元的银行借款可供使用。如果再加上本次从香港股市融取的最多60亿港元,上述资金已经完全能够应付恒大物业发展和土地购买需要。

        不 过,仅售总股本10%股份的恒大,也不是收获甚微。虽45亿~60亿港元的融资额不多,但对恒大的发展却非常重要。涂国彬预测,明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可能将 会收紧,届时企业掌握现金数量的多少,将成为左右企业发展命运的关键。而上述接近恒大地产的香港投行业人士也称,恒大地产本次在港上市之后,可以通过发行 可转债等多种方式融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73

买便宜货(股票)可以使你贫困 张化桥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ileq.html


不少人喜欢买便宜货:从旅行包到化妆品,从毛衣到皮鞋。只要有大减价,他们每场必到。他们买回一大堆东西,但不一定是真正有用的东西。看起来这些东西便 宜,但因为没有实际价值,所以成了主人的负担。主人要找地方放置它们。主人本来想节约,结果每个月的开销超出预算,甚至负债累累。时间长了,那些便宜货没 有用,主人又不忍心丢掉它们,于是搞一个大甩卖(即“garage sale”)。
 
  买股票也是如此。有些人看这个股票也便宜,那个也不错。突然,一阵大风扫过,一半的股价不见了。强忍了许久,主人才抚摸着伤口,斩 仓。而斩仓又正好错过了下一轮投机的升浪。主人悔恨,却不断地重复同样的错误。这样的人掉到了“价值陷阱”(value trap)里面。
 
  多数人认为,巴菲特是个价值投资者,可是有一本刚刚出版的新书却对这种看法提出了有力的挑战。美国Georgetown大学的教授 Prem Jain在今年刚出版的大作Buffett Beyond Value中认为,巴菲特实际上既是 “增长性的投资者” (growth investor),又是价值投资者,而且更是前者。
 
  (1)要看过去多年的销售和利润
 
  作者认为巴菲特成功的秘诀在于把重心放在公司的可持续的增长率,然后再看股票的价格是否足够便宜。作者找了很多的例子证明,对于低质 量以及增长前景一般的的公司不管多么便宜,巴菲特都是不买的。
 
  对巴菲特的两大投资原则,大家已经很熟悉了。(1)不能只看某一年的市盈率,要看过去多年的市盈率。这个原则很有意思,因为它可以帮 你避开那个可笑的,关于究竟用那年的市盈率的问题。(2)所投资的公司必须足够大,在行业内必须有领导地位,而且负债率不高。他说大家要避开“价格低,但 价值更低”的股票。当然,市盈率高的股票或者昂贵的股票不见得都是增长性的股票。
 
  直到最近可口可乐是巴菲特最大的重仓股票,占他的所有的股票资产的16%。这些股票大多数是十几年前买入的。1988 年底, 直到笁近,可口可乐的市净率高达5.32倍,而整个资本市场的市净率不到2倍。当时,可口可乐的市盈率为16.8倍,而S&P 500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2.4 倍。更重要的是,在巴菲特1988年买入可口可乐之前,可口可乐的股票已经从1978年上升了200%。所以,巴菲特不是一个捡便宜货的人。
 
  这本书中讲,要看一个公司的历史业绩,最好看十年以上。我1994年入行时,我听老行尊们说过类似的话,但我没听进去。一是中国公司 的历史短,二是情况变化快。如果你一定要坚持巴菲特的要求,你会错过很多好公司。当然,巴菲特也错过了太多好公司。但这没关系。
 
  巴菲特愿意只投资已经被证明了的好公司(把前半场的钱让别人去赚)。这样的投资方法的成功的概率高,失败的概率低。当然,它也就意味 着错过很多好机会,以及避免很多失败。在选到了好公司之后,巴菲特宁可在估值方面多一点让步。这与大家对价值投资者的看法不同。他说,“多付点钱买一个伟 大的公司,远远好过贪便宜而买个普通的公司”。(It is far better to buy a wonderful company at a fair price than a fair company at a wonderful price)。价值投资的重点是看公司的过去,增长型投资的重点是看未来。而巴菲特投资的方法是两者都看,而且特别要看未来。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坏的管理层就是坏的管理层,也许永远不能变好。很多投资者太容易原谅和饶恕他们,原因首先是自己贪心和怀有侥幸 心理。其次是一种无奈:天下乌鸦一般黑,不买这个股票买哪个呢?这是一种逼迫自己亏钱的方法。最后一点,就是懒汉习惯。大家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无所事事,也 不愿意花一点时间,扎下去挖掘好的公司。巴菲特说,“如果你在厨房里发现了一个偷油婆(即蟑螂),那你可以肯定绝不止一个”。
 
  巴菲特建议大家看公司过去五年,十年的市盈率。很多中国投资者(我以前也是)会认为这个标准过于严格。但是你认真想想就明白,这个原 则的意义很大。如果象某些中国地产公司那样,去年,今年和明年的利润分别为1亿元,8亿元,和25亿元,你认为它的市盈率应该是多少?它的市盈率应该以那 一年为基础?它的利润增长能够持续吗?
 
  (2)放弃前半场, 只赚取后半场的暴利
 
  人们把投资者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派别:价值派和增长派。这是很错误的。Jain教授认为,巴菲特既是增长派又是价值派,但首先是增长 派。他还认为,当你发现一家公司很进取,正派,前景好,公司的利润会高速增长好些年的话,你千万不要用传统的估值方法去捆住你的手脚。今天看起来很贵的股 票,过两年就显得很便宜,而且你似乎永远买不到它,因为它的股价不断创新高,似乎永远很贵。分析这种高增长的公司必须靠大智慧和高瞻远瞩,而判断大多数其 它公司(以及做纯粹价值派的投资),不需要太多的智慧,谁都能够计算市盈率,市净率,等等。巴菲特说,利润高增长是价值投资的核心因子之一。没有增长,一 个股票的价值会大打折扣。说到投资的安全性,他认为,利润高增长是最大的安全。进攻是最有效的防御。
 
  Jain教授问读者一个问题,在1980到1990年的十年,麦当劳的股票升值了6倍。你有没有胆识买入麦当劳的“昂贵的”股票,赚 取后来的7倍?巴菲特有。他看中的是高增长和管理团队。可惜,他也不是神仙。他后来承认他在1998年卖出麦当劳的股票是一个巨大错误。
 
  巴菲特劝大家区分一次性的因素所导致的高增长与可持续的高增长。比如,石油涨价会导致石油开采和钻井设备的制造商的利润出现高增长, 政府对某项产品的退税可能刺激需求和有关公司的利润快速增长。但这并不能使它们成为高增长型的公司。在中国,“政府扶持”和集团(母)公司“注资”会给很 多上市公司带来一次性的高增长。这种高增长具有欺骗性。很多通过后门上市的公司非常令人失望。原因是,他们的业务能力(执行力)并没有跟上。
 
  (3) 销售额的增长是核心
 
  利润虽然很重要,但一家公司的销售额的增长有时候更重要。靠退税,靠政府补贴,靠减少折旧,靠削减成本,靠屠杀供应商,靠逼疯下家客 户,靠非经常性的收入,靠资产处置,靠关联交易,靠财务技巧,靠一次性的并购,靠拣了个大便宜,总是有问题的,好处总是有极限的。
 
  巴菲特和他的老师Graham都强调公司所处的行业的增长空间的重要性。我由此想到一些例子,比如,泡菜,钮扣,铅笔,报纸,系统集 成,化学品的仓储,建筑安装,以及为某一个特殊的媒体和平台提供广告或者内容,这些都是增长空间不大的例子。增长空间的大小有时与企业所处的行业有关(夕 阳还是朝阳行业),有时与商业模式有关(也就是如何赚钱的方法),有时与行业的最终大小有关。
 
  一般人认为,高成长的公司都在科技,医药和媒体行业。这不见得。巴菲特自己就承认不懂科技和医药,所以只好再传统行业里寻宝。好在传 统行业已经足够的大,机会足够的多。
 
  (4)“价值陷阱”就是“贫困陷阱”
 
  在香港,我发现最常见的两类“价值陷阱”是地产股和综合类企业。一年又一年,总有大量的投资者掉到里面不能自拔。在地产界,我常听人 说,某地产公司的土地储备很多,位置很好,资金宽裕。但是,它们的开发能力低,资金周转速度慢。总之,别的开发商可以在同样的项目上赚5亿元,而他们只能 赚1亿元,而且费时更长。也就是说,它们摧毁价值。这样的公司很多,它们的股价往往在净资产(NAV)之下一半或者更便宜。好些公司更在账面净资产之下, 甚至低于每股净现金。
 
  这种状况会改变吗?懒汉会变成勤快人吗?只要管理层不换人,或者不换思想,这种状况会持续很久。他们的土地储备或者大把现金与股民何 干?
 
  综合性的企业包括窗口公司。因为业务混杂,股民们看不到管理层的思维逻辑,更看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如果管理层愿意把各项业务拆开来 卖掉,净资产会高于他们的市值。可是股民们看不到曙光。
 
  你试想,像这样的公司,如果四,五年以后他们的利润与现在相若,那么,他们四,五年以后的市盈率应该是多少?7倍,8倍,最多9倍而 已。你算出它们四,五年以后的股价,然后用7%或者8%的贴现率折回到今天,你会大吃一惊!这个股票不值钱!它们让你贫困。
 
  它们虽然账面价值大,业务规模不小,土地储备也好,但很快就会被小小的,但很进取的民营企业超过。这些民营企业的净资产虽然只有10 亿元,但能够推动100亿元的年销售额,实现20亿元的利润。反过来,政府控制的有些企业,虽然账面净资产高达100多亿元,但只能推动40亿元的年销售 额,实现5亿元的利润。你看那种公司优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02

盧志威: 為何股票會變得便宜?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490

(原載於明報財經網)

據媒體報道,著名基金經理德拉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宣佈不再替客戶管理資產,半退休之後,會多花時陪伴家人,及成立辦公室,管理自己的資產。肯米勒的交易理念,與傳統證券分析南轅北轍:一般分析股票,大多從價值投資入手,講求以低價,買入與資產存在折讓的公司,待價格回復正常,即可獲利。

理念沒錯,但很多人亂用價值投資,落得兵敗身死的下場,到底是哪裡出錯?其實股票很少無緣無故,忽然大跌,市場上聰明人多的是,如果有人肯不問價,看似蝕章地連環狂沽,公司本身是有機會出現問題(或起碼有人覺得有問題)。

一間公司突然變得便宜,原因可以很多,生意轉差、債主臨門、行業競爭、政策打壓、胡亂炒賣金融衍生工具等,在市場上不時發生,要全部避開,確有難度,但勤做功課,應可以減少失誤,有機會較市場快半步抽身。

影響股價的因素極多,不明所以下,只用「XX資產折讓大,PE又低」、「YY內含價值高」、「ZZ已較歷史高位回落Z%」,作為進場理由,有如拿着生果刀,衝入外星挑戰一群鐵血戰士,立即遭一輪死光槍、飛刀亂轟,最後多數被人剝皮,再倒吊在樹上作戰利品。

作為買方高手,肯米勒對做研究態度實際,他的理念,是集中研究出與股價有強烈相關系數的因素,而非只死看基本因素。套用在香港,假如我們要研究港交所(388),不必請個火箭專家,做極度複雜的計量模型,或者創作無比宏偉的故事,只要緊盯大市成交金額,及新股集資額,對股價的中線趨勢,已有大致把握。雖然無可避免,仍會不時看錯市,但勝在資訊夠公開,水果刀劈水果刀,起碼有得打兩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4

中國《反壟斷法》意外讓宏碁撿到便宜? 宏碁併方正兩個「不能說的祕密」

2010-8-16 TWM




為了補上中國市場這最後一塊拼圖,又要規避中國《反壟斷法》的牽制,宏碁董事長王振堂用最聰明的方式「娶」了方正,併進宏碁最缺乏的中國PC銷售團隊。但堪稱美事一樁的「婚事」,宏碁卻不敢太過張揚,只因有兩個不能說的祕密。

撰文‧賴筱凡

兩個月前,宏碁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全球記者會,宣布與中國第二大本土電腦品牌方正簽訂了合作意向書。

沒有事先預告、更沒有半點消息透露,就連合作內容都讓在場的各國媒體摸不著頭緒,當時宏碁董事長王振堂只留下了一句,「我們希望兩邊政府對於這個合作案,能夠支持。」為今日的合作案埋下伏筆。

兩 個月後,謎底揭曉。宏碁發布新聞稿,說是要與方正科技「加強合作」,用六千九百萬美元(約新台幣二十二億元)向方正集團「租」下「Founder PC」的七年品牌使用權。沒有過多的解釋,整篇新聞稿延續北京記者會風格,一樣讓人搞不清楚宏碁的葫蘆裡在賣什麼藥。宏碁發言系統更猶如在與媒體玩躲貓 貓,沒有任何人能回答問題,甚至宏碁財務長杜哲民也上演失蹤記,使出「不在、開會、關機」三大躲媒體絕招。

宏碁與方正的合作,有什麼難言之隱,讓向來資訊透明、公開的宏碁,變得遮遮掩掩?

祕 密一:台灣「購併」中國不能說,怕傷及民族情感其實說穿了,「這就是一樁合併案,是宏碁整併了方正科技的PC銷售部門,而且是用很聰明的方式。」摩根大通 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郭彥麟分析。而不能說的祕密,就在於宏碁是台灣公司,不能購併大陸國營企業,於是,想出了這套只併部門、不併公司的 絕佳購併計畫,而這兩個不能說的祕密背後,所欲掩蓋的事實,就是方正退出PC市場,全面結束手上的PC業務。

明明就是一樁購併案(類似二○○四年中國聯想購併IBM個人電腦部門),在宏碁新聞稿裡,卻從頭到尾未見「購併」二字,就連在宏碁與方正簽署的合約裡頭,也隻字未提「購併」。

原 因很簡單,因為方正科技是一家國營企業,是一九八六年由北京大學所投資創辦的北大方正集團旗下子公司,更是掛牌大陸A股的紅籌股,按照大陸《反壟斷法》, 外資不能購併國營企業,即使宏碁只購併了方正科技的一個部門,對外也不能說是購併,就怕傷及民族情感,這完全迥異於宏碁過去的作風。

近年來,宏碁採用多品牌行銷,○七年一舉購併Gateway、Packard Bell與e-Machine,奠定宏碁的全球品牌策略,坐上全球NB品牌的老二地位。但對岸的中國市場,宏碁卻是屢攻不下,只拿下三.二%的市占率,遠不及惠普、戴爾,還有死對頭華碩。

為了擠下惠普成為全球NB龍頭,宏碁必須把大陸最後這塊拼圖拼上,所以勢必得從本土品牌下手,而方正就成了宏碁相中的絕佳獵物。

「其實,這幾年方正集團一直在轉型,他們對PC製造已經沒有興趣。」郭彥麟觀察,每年NB出貨僅三十萬台、桌上型電腦(DT)只有三百萬台的方正,對於經營大陸PC市場,是越來越沒興趣,倒是在經營品牌與通路上,比較有心得。

於是,尋求轉型的方正,遇上在大陸尋找獵物的宏碁,兩方一拍即合,擦出了這次合作的火花。方正科技不僅將陣中最有力的大將藍燁讓給了宏碁,更把方正科技最核心的PC銷售團隊也一併賣給宏碁,幾乎等於將方正科技整個PC業務讓了出來。

祕密二:金額不能說,高買、賤賣都估不出來表面上看來,宏碁受限法令而無法吃下整個方正科技,但其實,這反而讓宏碁在這項購併案中撿到便宜,暗中竊喜。

只 購併方正單一部門的解套方法,讓宏碁繞過大陸法規,也讓宏碁只需整併進它最需要、最有價值的PC銷售部門,等於是補進宏碁在中國最缺乏的一環。方正科技總 裁藍燁,也因為這項合併案,得以從方正科技轉職到宏碁旗下,未來將擔任PC品牌事業部總經理,方正科技的PC銷售部門也因而成為宏碁旗下的「方正PC事業 群」。

其次,方正科技旗下的工廠,完全不在這次的合併案之中,這樣一來,宏碁既不用負擔方正科技的硬體資產,又可以買到宏碁最缺乏的行銷人 才。加上北大方正集團進一步授權給宏碁,在未來七年中,只有宏碁能夠使用「Founder PC」品牌,也就是說,方正科技將不再生產PC,就算生產PC,也不能用方正的品牌,或只得選擇替宏碁代工,全面結束PC業務。

意思也就是 說,未來七年裡,你在中國看到貼有「Founder PC」品牌的電腦,都將出自宏碁之手,而方正科技雖然將最核心的PC銷售團隊賣給宏碁,但方正科技在中國四至六級城市,仍握有龐大的通路資源,未來不做 PC後,將成為更單純的通路商,甚至方正科技最擅長的政府標案等市場,也依舊握在方正手中,只是方正僅為標案代理商,實際要賣掛有「Founder PC」品牌的電腦,還是得向宏碁買。

而二十二億元只是宏碁向北大方正集團租用品牌的權利金,在進一步簽約後,方正科技PC銷售部門的整併,勢必還會有另一筆花費,究竟金額多高,目前宏碁仍無法透露,只說兩邊尚未簽約前,還在估算。

在 「宏方配」發展至今,雖因大陸《反壟斷法》讓整個合作案顯得綁手綁腳,卻反而讓宏碁意外撿到寶,不僅拿到方正品牌使用權,還能補足中國PC市場的銷售人 才,且不用負擔方正的代工廠,成了最有利的購併解套方案。至於方正科技雖然等同結束PC業務,未來轉向通路服務發展,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也難怪外資聽到「宏方配」的合作方式,都說是雙贏,未來就看宏碁吃下方正這顆大補丸後,能否在中國市場再下一城,邁向全球PC霸主寶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66

地产股究竟有多么便宜? 张化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oijf.html

谢谢大家邀请我参加今天的研讨会。我只代表个人,不代表我的雇主。请先让我给出结论,再给论据: 在香港上市的42家中国的地产公司的股票大都很便宜, 但是不象有些人所说的那么便宜, 而且也有一些股票是价值陷阱(即,看起来便宜但实际上不便宜)。如果你能避开价值陷阱,分散持有多个地产股票长达4-5年,你的回报率会很不错的。

    分析地产股的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投资者要多看几个指标,多用几种方法。另外,大家不要死板和固执。除了定量的指标之外,也要看定性的指标(比如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土地储备的位置和价格,以及项目质量的好坏)。

(1)  NAV,即净资产值的估算方法。这种方法历史悠久,也最广为接受。把所有的项目按合理的销售价格,建造成本,和税收做一个估算。然后把未来的现金收入用一个贴现率折回到今天,减掉净的债务,算出来一个总数。这个数就是公司的净资产值 (NAV)。这个方法在我看来是最被滥用的一个方法。我感到多数人算出来的NAV都太高,不切实际,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他们假定的售价太高, 或者成本太低(包括利息和营销)。当然,人们低估了监管部门折腾企业的能力和花招, 以及企业攻关费用的巨大。第二, 人们一般高估企业管理层控制项目进度的能力。今年的1亿元销售收入与明年的1亿元含金量不同。这会直接影响NAV。第三, 有些地块在可预见的未来根本不能动工, 因为没有需求。

(2)市盈率。我以前一直很反对用这种方法, 但近来我开始悟出了它的道理。如果一家公司的管理层是进取的,它就应该经常有利润和现金流,如果它老是告诉股民,他有5栋非常值钱的楼,19块待开发的土 地,你想股东们会耐心地等它多久?资金周转慢是五种疾病的表现:要么管理层是懒汉,或者无能,或者没有动力,或者很优秀但是犯了一些决策错误,或者行业出 了大问题。市盈率的方法就逼着管理层不断在高速公路上加油。

(3)市帐率。股票价格除以公司的每股账面价值。问题在于,有的公司的账面价值作了很大的调整(物业重估),而有些没有,或者重估的程度不一样。有些评估 师十分慷慨,有些比较保守。有些地产公司有收租物业,评估得很频繁,有些公司反之。而土地和在建项目不能重估,这就影响了跨公司之间的比较。

   市帐率的最大缺陷是, 它只能反映静态,不能放映动态。此话怎讲? 市帐率只能反映地产公司今天的贵贱, 但不能放映它未来的贵贱。如果这家公司未来5年一直坐在那几块地上晒太阳, 那么五年以后它的股票会更加便宜。另外, 我们不要假定土地价格永远往上涨,不要认为政府不会用税收和行政的办法改变游戏规则。如果一家公司长期无所作为, 它的土地增值和物业增值跟小股东有何关系呢? 相比较, NAV和市盈率的方法就可以抓住动态。

    我们还要考虑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资金快速周转的公司永远处于战争状态, 内部系统运转有序, 员工勤奋且训练有素, 大量土地和房屋常年处于正在出售和即将出售的状态, 这样的公司在风险控制方面好过慢腾腾的公司。我们经常听到某地产公司的老板说,最近资金紧张,要借高利贷,或者要发盈利警告,或者要改变业务策略,或者要低价出售心爱的办公楼,原因是某个大项目本来准备五月份开盘销售的, 结果形势突然变了(比如, 银行加息了, 政府政策变了, 附近的楼盘打折扣, 附近修高速公路, 或者老天爷下连阴雨, 等等)。你就知道这不是一个好公司。他们今天有这个借口,明天还会有一个你完全想不到的另外的借口。我认为, 最好的防御是进攻,最好的风险防范是高速的资金周转。

    另外,我想谈谈两个有意思的观点:一是投资物业在地产公司的估值里面要大打折扣,二是所有开发型的地产公司也都应该有很大的估值折扣。

    我们经常看到某些地产公司的市值严重低于它们所拥有的几幢办公楼或者购物中心的价值。除了他们在项目层面有负债以外, 他们已经把很多营业面积用很低的租金长期租给了大客户(沃尔玛或者微软), 所以未来的租金收益率成问题。有些物业虽然没有这样的暗伤, 但是租金回报率也不高。在正常情况下, 这些物业的帐面价值(重估过的价值)只是自我安慰而已, 别人不会用那个价格购买它的(当然,除了少量不理性的国有企业以外)。你也许会说, 物业在未来可以升值啊! 但是, 它也可能贬值。而且很多物业实际上是不能出售的: 首先是要交高昂的土地增值税, 然后是营业税, 还有企业所得税。对于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来说, 分红的汇出还要再交5%的预提税。所以, 这些物业看着好, 闻着香, 但是不好吃。当然, 它们的NAV要有折扣。

    我们再看看开发型的地产公司吧, 人们计算NAV时,一般假定所有的建筑面积都会出售, 但是公用面积(会所,车库,等等)并非都可以出售, 另外,如果有20%的房子卖不掉(楼层,朝向,设计或者质量有问题或者需求不足), 而这家地产公司的净利润率也是20%(这个数字已经不低), 那么这个公司的全部利润就是无人要的存货! 也难怪他们总是缺钱。

    说完了坏话, 再说点好话。我认为, 现在多数中国地产公司的股票很便宜, 充分反映了我讲的几个风险。很多中型的地产公司的成长性也很不错。如果未来4-5年,股票市场对这个行业依然如此看淡, 也就是说,估值的折扣依然如此大, 而它们的利润(或者NAV)可能翻一番以上,那么,这样的回报是相当不错的。当然,股市气氛的好转就是你的额外利润。如何选取投资对象? 我建议大家特别关注资金周转快,销售额有成长的公司。窃以为几十个中型公司都符合这个标准。未来几年,这个板块很可能跑赢其它板块

 

地产公司成为“价值陷阱”的故事

    下面两个故事是从我的小书《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中摘录下来的, 供参考。 2001年,有一个化妆品公司在香港上市。当然,不论IPO发行定价,还是后市的表现,都取决于公司的利润(和现金流),而与公司究竟有多少固定资产或者 物业没有太大关系(当然,扣除那一点小小的租金收入)。但董事长不明白这个道理,为了让初次上市的资产价值大一些,好看一些,他就把价值十亿元的办公楼也 放在上市公司里面。显然,他的投资银行没跟他讲清这个道理,或者他拒绝弄懂。

    上市了一年以后,当他明白了股市奥妙时,他问我他可不可以把那个办公楼拿出上市公司。我告诉他,当然可以,但是相当麻烦:这是一项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必须 聘请独立的财务顾问做估值,报请小股东批准,而且他还要拿出真金白银来从上市公司买回这项资产。所以,这个办公楼在上市公司里,其实几乎是沉淀的资产,在 上市公司的整个估值中是零蛋,也就是免费的。有没有这项资产,几乎不影响股票的价格或估值。有些股民甚至基金经理会说,你看,这个股票好便宜,它的市值低 于这栋楼的价值,而它的化妆品业务是免费的。他们正好搞颠倒了:资本市场给化妆品业务有正确的估值,但那栋楼是免费的。

    还有一个故事。韩国有一个上市的百货公司有大量的超值物业(大多是30年前或者20年前用非常低的价钱购置的)。公司的股票的估值当然是有一个市盈率(大约13倍),或者企业价值除以现金流的一个倍数,enterprise value/EBITDA,大约7-9倍。虽然它的市净率很低,但大多数人不太重视这个指标,因为大家认为物业重估的水份太多,没有太多意义。另外,如果你长期持有这些物业,又不变卖,对于小股东来讲,它的实际意义就只是租金收入 。自用物业就是租给自己,也可以算出回报率。如果回报率低,如果公司总的利润近些年没有明显增长,未来的前景一般,那就很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公司的估值很可能低于物业处置的净收入。或者它的物业价值被市场完全忘掉。这好像很不公平,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小股东很自然地问,你的物业即使很值钱,跟我有何相干?最近,某基金经理谈起这家韩国公司时,抱怨股票分析员水平太差。“某某大银行负责研究这个股票的分 析员甚至不知道这家百货公司拥有大片值钱的物业,包括那些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我安慰她,“你的牢骚有一点点道理,但是,这个分析员知道不知道这家百货 公司的持有物业,对于他的分析和评估没有太多的影响。这家公司用很低的租金把物业租给自己用,这已经转化成了他自己的商场的毛利,它的物业又不想变现,和 分红,反复强调公司和家族的“五代人的眼光”,股民为什么要陪你玩呢?在我的眼里,这家韩国公司是一个典型的“价值陷阱”。

    在美国,这样的公司比较少,因为在那里,家族公司越来越少,而专业化(外人)管理的股权分散的公司一定会尽量把价值挖掘出来。如何挖?很简单:把物业快速 变现,加大分红,借债来做生意以提高净资产回报率。这已经成了标准动作,所以一旦有公司的业务往西边走(夕阳,或者现金流强壮但增长有限),市场马上就明 白管理层大概会如何做。(所有的观点只代表个人,不代表我的雇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16

長期持有股票,就是一個便宜的Call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769

巴黎:

最近看彼得林奇的書,發覺有一些見解非常有意思。
其中可能有番炒部份,不過只要有啟發,久不久溫馨提示Blog友,想你們也不責怪巴黎番炒。

彼德林奇說,如果你有十支股票,其中三支的銷貨從幾千萬降到零,有一支升到十億,你的組合的回報就已經不得了。

我們常常想當然,以自已的想法炒股,而非細味一些巨人的投資方法,只以結果看待他們投資心德,而非有邏輯、不矛盾的思考方法。比如早陣我出過一篇有關圖表派誤會歐洲股神使用圖表的用意,反映那些人因只想看自已想看的部份,往往會曲解一些原本非常有意思的說話。

有些Blog主,教人大大注買升得高的股票,以便厘補細注損失,並止蝕要快,賺要長,聽起來極有說服力,不過稍為用腦想想,這種說法,就像叫人高沽低買,只買升既股一樣,完全不可能兼無意思。

回 頭說林奇的既實際又現實的例子,不論林奇、歐洲股神、巴老,幾何肯定它們必定會有機會買錯股。林奇道出,賺錢的註碼只是平均註,但只要一支是升十倍的股 票,已足夠!因為你蝕的那幾支股,輸盡是組合的百份之三十,一支股升十倍,不是除苯有精?!這不是就像買入輪一樣,蝕有限、賺無限嗎?!不同的是,一般的 輪有時限設限,而巴黎說的長抱當輪,完全無時間,更加有可能!!

要升十倍的股票,絕不可能是一年,二年就能做到,一句絕細好句"股票會波動"可以解釋Blog友心中這支十倍股的可能波動圖是如何,當中有非常多的可能壞消息。

如果我們以一時業務下跌、或股價下跌而沽出這支股票,我們最終失望可能遠較我們自以為的大很多很多。

我告訴Blog友自已過去真正的經驗,十幾年前我極歡喜壟斷股,比如中石油、匯豐、中移動、港交所。你們或者不信,我曾在12元買中移動、9元買港交所、4.75買中人壽,賺大約10%就賣掉它們。

回 頭看,我也有曾經止蝕的一些股票,在時間上掌握很好,否則會蝕更多,不過假如這些蠢蝕本股票和上述幾支股票一起持有到今天。而所下的注碼也都是一樣,聰明 的Blog友一定懂得計結果是如何!回頭看,這種玩法,所蝕的遠較我當年以為的大,因為我當年從沒想到我買中十倍股的機會容易過我想象,我失卻很來多支數 倍或十倍股的機會,而是旦一支,我已經可以完全收複失地兼賺突!!

有天材常常怕看自已的組合有蝕本貨,只要有三幾個月點穴,就急不及待沽之,怕人家說,為何你組合還有中人壽、匯豐?怕人笑你買超大?為何美林說做數,你還買中綠?!又或那支蝕本貨?!其實每一次你平掉一些近期跑脫大市的股票,你就喪失下一個賺大錢的機會。

若 Blog友不信,有心機,可以到紅猴那個Blog番看他過去多年,如何短炒沽走那些後來賺大錢的股票。雖然他每月只公告一次買賣股票紀錄而每每能高沽低 買,令人懷疑(這是我不公告自已的買賣紀錄原因,沒有買賣理由暴露給Blog友評價的買賣,我都喜愛懷疑,而懷疑是精明投資的第一步,我並沒有說紅君做 假,請別誤會),但此處只想表達一種疏忽了的事實----—長抱很易買中十倍股發達!不用擔心長抱另一些蠢股票蝕到渣都無,你最終仍會賺大錢!

因為長期持有一支股票就等同買入了一個無時限的Call,你會真正的賺無限!*


--------------------------------------------
*買股票是一個Call option不算是新的說法,有財務學者已經用數學引證,下面回Blog友文已簡單解釋。巴黎這裡是用林奇的簡單做法,以實務的角度看待長抱股票等於無時限輪而已!


條簡單方程式是這樣:

Bonds(B) +  Shares(S) = Total Capital employed

Total capital employed = Total Assets

盈利是由Total Assets  產生,例如物業。

假如B= 50,000, S= 50,000 Total Assets = 100,000

即你賺就賺兩份,蝕就蝕一份,那麼你就等同買了一個Call
借錢越多,個Call槓杆越大。

第一年,你賺不能無限,只是兩份,
但第二年,同樣,不過今次就是第一年的四份,
第三、四年,如此類推....

即短炒,就自已把呢個Call時間設限,你長抱,就沒有時間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10

並非所有內地股都便宜 艾薩

2011-6-9  NM




下一個股海波浪出現的話,就會將 成人和細路分開。在牛/熊市的時候,個別股票都會有巨大波動。千萬不要因為大市下跌而賣出優良的公司,同樣也不要因為你信一隻股票將會反彈,而買入一家平 平無奇的公司。未到最好時機就下決定的話,你會無可避免地蝕錢,或者賺得較少。國美不俗反彈即沽太平洋恩利

國美(493)首季業績欠了最重 要的資產負債表,但管理層好像想幫股東們一把。公司營業額達$550億人民幣,顯示公司在財務上正進步。不過,就算正在進步,低邊際利潤、同業競爭、高成 本和新分店開業,仍是我們一直要關注的。因成本上漲$4.55億,令國美今年首季毛利增長只有$6.3億。市場上好像有多家公司正面對成本上升這個問題。 我等候上半年業績內的詳盡數據。過去九年,海鮮和捕魚業的市場有增無減,市場對魚類需求增長和不斷漲價,但賣魚的太平洋恩利(1174)令我相當失望。公 司控制到的,只是每股盈利每年有7%增長。財務報表內的數字每年增長,包括負債對股東權益有80%、有大量債主和債仔及經常性集資。他們上半年每股盈利下 跌33%,充斥負面因素,其中包括部分日本銷售數據會延至下半年才入賬。我對這家公司感覺並不良好,如有貨在手,最好趁反彈換馬。

零售電子成本上升

國 際泰豐(873)是間優質公司,業務主要是出售床上用品,當中一半銷量來自國內。我估計,由一○年至一三年間,內地的床上用品銷量每年會有25%複式增 長,屆時全國銷售額可達$2,500億人民幣,而國際泰豐現佔1%市場佔有率,會有能力上升,尤其是他們擁有強勁的品牌和健康的財務報表。過去兩年,棉花 價格上升3倍,而公司主力做棉紗和紡織業務,因此成本上漲是他們要認真對待的問題。不過,我認為這家公司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截至今年二月,國際泰豐去年業 績令人感到樂觀,但我會等待他們今年首季業績才作出決定。「墮落天使」德昌電機(179)的業績其實很不錯,被外評定為「好轉」,但我不喜歡這詞語。我認 為這是一間非常好的公司,但有些地方需要改善。例如他們在未來幾年需要在銷量和邊際利潤上發功,就可食正強勁盈利的波浪,一份超級優良資產負債表便可如願 以償。不要忘記,成本上升是未來幾季要面對的問題。另一家電子公司是偉易達(303),過去九年,偉易達每股盈利上升18倍,而有95%的盈利用作派息。 這是非比尋常的。他們如要擴充,可用$3.33億美元淨現金,收購資產或公司,而不用影響派息。由於控制成本得宜,截至今年三月,偉易達的毛利率下跌 3%,但沒有影響盈利太多。不過,未來電子產品訂單下跌和成本上升,或會阻礙即時復甦。如果市場狂沽他們,即管買入。他們不會破產的!祝君好運!艾薩 [email protected]

艾薩 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 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27

別被「便宜核電」綁架 讓低電價走向合理化 如果現在就廢核 台灣也不會立即缺電

2011-8-8  TWM




沒有核電的東京,今年夏天依然燈火通明,先進國家需不需要核能,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二三%,電價之低數一數二,當戳破電力不足和核電電價低的兩個謊言後,我們應該重新省思,台灣是否需要危險的核電。

撰文‧羅弘旭

每 次碰到停建核四的訴求,台電就會威脅大家核四停建,台灣可能大缺電,沒有了核電,電力到底夠不夠用?這個答案,今夏的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福島三一一 核災之後,東京這個擁有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在失去五分之一電力供應的條件下,在每天超過攝氏三十二度的火熱七月之後,東京不僅燈火通明,還有很多額外發 電能力。

過去在日本總供電量中,核電曾經占到近三成的比率,但這個夏天過後,日本人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不那麼依賴核電,台灣呢?台灣是否需要繼續依賴核電呢?

理由一:

用電高峰仍有近二五%發電裝置閒置在核災風險與電力需求之間,官方、民間長期爭議不休,學者、政府各有論述,其中最大爭點有二:一是台灣電力是否足夠?二是核電成本是否最低?

先看台灣電力是否足夠這問題。台電在官網上清楚揭露,台灣在二○一○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二三.四%。

備用率二三.四%這數字代表什麼意義?這意味在台灣最熱的盛夏,家家戶戶開冷氣、吹電風扇,百貨公司、大賣場冷氣開到最強,全台灣用電量最高的正午時分,台灣仍有二三.四%,也就是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發電設備處於閒置狀態,而冬天,備用率更高達三成。

用電量最大的時間,仍有四分之一設備閒置,這種備用容量率,合理嗎?

過去為了核四計畫,台電先是主張合理的備用容量率是二五%至三○%,在反核運動壓力下,下修至二五%至二○%,民進黨執政後進行「核四計畫再評估」,台電又調降至一五%至二○%。

到底要多少備用容量率才是合理?為什麼台電可以一修再修?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超歐、趕美、贏日韓」,美國是二一%,英國是一五%,亞洲的日、韓都在一○%以下,而且台灣的備用容量率近二十年來一路走高,學者專家批評台電的高備用容量率是高估台灣經濟發展所致,未考慮產業外移、經濟成長趨緩等現實因素,明顯「虛胖」。

而 且根據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多年的追蹤研究,台灣核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一八.一%,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也僅有一○.七%,他認為立即把三座核電廠 全部關閉,也還有一○%到一七%的備用容量率,「台灣並無缺電的問題」,即使台電自己內部評估,計入未來幾年除役的火力發電廠,台灣到二○一五年,也只缺 電七%。

七%的電力缺口,很驚人嗎?可以看看今年夏天的東京,經過日本居民自覺地節能省電後,東京高峰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二三%,節電,並未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目前日本股價已回升到地震前水準,而消費者對節能省電產品需求的提升,更為節能產業帶來新商機。

理由二:

低估核電成本 除役與廢料處理是天價既然如此,台灣為什麼不放棄核能,在於我們被核能成本很便宜這個謊言所綁架。

民 進黨立委田秋堇表示,台灣核一、核二、核三廠的興建成本共列一八四○億元,核廢料處理和土地恢復利用等後端營運費用約三三五三億元,電廠除役成本約六七五 億元,但以英國Doumeay電廠為例,光是除役成本就是興建成本的七五○%;核廢料和土地恢復利用費用,更高達七二五○%。

田秋堇認為台電後端營運費用明顯低估,如果比照英國標準,台電如要提撥足額的後端營運經費,每度電費至少必須再加五到七元不等,核電並不會有特別的「價格優勢」,也就是說,核電其實並不便宜。

即 使用台電對核電的計價方式,也發現折舊攤提十五年後就零建造成本,有嚴重低估之嫌,而且並未列入建造成本的高額利息支出,更何況對環境生態、古蹟文物、核 災可能的損害與犧牲、社會對立不安的代價等等,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認為,「台電有政府大量的政策補貼,明顯低估了社會成本」。

依照目 前的電力備載容量,台灣的確可以立即停止所有的核能,雖然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強調「電價一定會上來」,但台灣,長期以來就被扭曲的電價所綁架,台灣電價 之低,名列世界前茅,去年,台電每賣一度電,就虧○.一五元,今年上半年,每度電更是虧○.三五元,這種低廉到不符成本原則的電費,讓台灣人民無法正視核 電的風險。

日本的五十四座核子反應爐,迄今只剩下十六座在運轉,但日本經濟並未大幅倒退、生活沒有嚴重不便,從福島核災中,日本人民得出:「沒有核電,日本並不會缺電」這個答案,但日本是以數十兆日圓的代價換來這個答案。

而台灣呢?是要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是要等到核災真正發生,才來告訴自己:「原來,台灣也可以不需要核電。 」核電其實是很貴的!

台電根本未計算核電建造成本與除役成本,若經仔細計算,核電一度電的成本高達5元以上。

學者觀點 台電觀點

成本 5元以上 0.66元建廠 台電對核電建廠成本的計算方式至少低估了七成。龐大建廠成本的利息支出,也未計算在內。 核電廠建廠成本依「會計成本」分15年攤提,之後就不計建廠成本,使每度電的單位成本迅速下降。

除 役、拆廠 根據國外案例,除役、拆廠費用都遠高於核電廠建置成本,起碼都是建置成本的10倍以上,以核四為例,預估二兆元新台幣以上。而台電的後端營運經費不足以支 付日後除役、拆廠,致使成本被嚴重低估。 核能發電每度電提撥0.17元當作後端營運基金,目前已經有二千億元,可用作核廢料最終處置、除役拆廠、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之用。

保險 沒列入保險費用。《核子損害賠償法》修訂後,理賠金額提高到150億元,且計入天災賠償,保費會增加,電價也隨之增加。 42億元賠償金一年保費約一億元,不從核電成本中支出。但核電一年貢獻獲利800億元,計入提高後的保費,電價還是便宜。

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領先各先進國家

國家 備用容量率(%)

台 灣 23.4

美 國 20.9

英 國 15.0

日 本 7~9

韓 國 7.2

加拿大 6.4

德 國 5.0

註:備用容量率指在用電尖峰時刻沒有用到的發電裝置比率

台灣電價之低

全 球「數一數二」 ──2010年各主要國家電價比較國家 民生用電 工業用電丹 麥 0.3655 0.1106 日 本 0.2276 0.1578 英 國 0.2060 0.1350 瑞 典 0.1940 0.0827 芬 蘭 0.1737 0.9740 法 國 0.1592 0.1067 紐西蘭 0.1519 N/A 美 國 0.1155 0.0684 台 灣 0.0880 0.0745 韓 國 0.0769 0.0578 單位:一美元 / 瓩(度電)

資料來源:IEA

」綁架 讓低電價走向合理化如果現在就廢核 台灣也不會立即缺電沒有核電的東京,今年夏天依然燈火通明,先進國家需不需要核能,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二三%,電價之低數一數二,當戳破電力不足和核電電價低的兩個謊言後,我們應該重新省思,台灣是否需要危險的核電。

撰文‧羅弘旭

每 次碰到停建核四的訴求,台電就會威脅大家核四停建,台灣可能大缺電,沒有了核電,電力到底夠不夠用?這個答案,今夏的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福島三一一 核災之後,東京這個擁有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在失去五分之一電力供應的條件下,在每天超過攝氏三十二度的火熱七月之後,東京不僅燈火通明,還有很多額外發 電能力。

過去在日本總供電量中,核電曾經占到近三成的比率,但這個夏天過後,日本人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不那麼依賴核電,台灣呢?台灣是否需要繼續依賴核電呢?

理由一:

用電高峰仍有近二五%發電裝置閒置在核災風險與電力需求之間,官方、民間長期爭議不休,學者、政府各有論述,其中最大爭點有二:一是台灣電力是否足夠?二是核電成本是否最低?

先看台灣電力是否足夠這問題。台電在官網上清楚揭露,台灣在二○一○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二三.四%。

備用率二三.四%這數字代表什麼意義?這意味在台灣最熱的盛夏,家家戶戶開冷氣、吹電風扇,百貨公司、大賣場冷氣開到最強,全台灣用電量最高的正午時分,台灣仍有二三.四%,也就是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發電設備處於閒置狀態,而冬天,備用率更高達三成。

用電量最大的時間,仍有四分之一設備閒置,這種備用容量率,合理嗎?

過去為了核四計畫,台電先是主張合理的備用容量率是二五%至三○%,在反核運動壓力下,下修至二五%至二○%,民進黨執政後進行「核四計畫再評估」,台電又調降至一五%至二○%。

到底要多少備用容量率才是合理?為什麼台電可以一修再修?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超歐、趕美、贏日韓」,美國是二一%,英國是一五%,亞洲的日、韓都在一○%以下,而且台灣的備用容量率近二十年來一路走高,學者專家批評台電的高備用容量率是高估台灣經濟發展所致,未考慮產業外移、經濟成長趨緩等現實因素,明顯「虛胖」。

而 且根據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多年的追蹤研究,台灣核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一八.一%,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也僅有一○.七%,他認為立即把三座核電廠 全部關閉,也還有一○%到一七%的備用容量率,「台灣並無缺電的問題」,即使台電自己內部評估,計入未來幾年除役的火力發電廠,台灣到二○一五年,也只缺 電七%。

七%的電力缺口,很驚人嗎?可以看看今年夏天的東京,經過日本居民自覺地節能省電後,東京高峰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二三%,節電,並未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目前日本股價已回升到地震前水準,而消費者對節能省電產品需求的提升,更為節能產業帶來新商機。

理由二:

低估核電成本 除役與廢料處理是天價既然如此,台灣為什麼不放棄核能,在於我們被核能成本很便宜這個謊言所綁架。

民 進黨立委田秋堇表示,台灣核一、核二、核三廠的興建成本共列一八四○億元,核廢料處理和土地恢復利用等後端營運費用約三三五三億元,電廠除役成本約六七五 億元,但以英國Doumeay電廠為例,光是除役成本就是興建成本的七五○%;核廢料和土地恢復利用費用,更高達七二五○%。

田秋堇認為台電後端營運費用明顯低估,如果比照英國標準,台電如要提撥足額的後端營運經費,每度電費至少必須再加五到七元不等,核電並不會有特別的「價格優勢」,也就是說,核電其實並不便宜。

即 使用台電對核電的計價方式,也發現折舊攤提十五年後就零建造成本,有嚴重低估之嫌,而且並未列入建造成本的高額利息支出,更何況對環境生態、古蹟文物、核 災可能的損害與犧牲、社會對立不安的代價等等,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認為,「台電有政府大量的政策補貼,明顯低估了社會成本」。

依照目 前的電力備載容量,台灣的確可以立即停止所有的核能,雖然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強調「電價一定會上來」,但台灣,長期以來就被扭曲的電價所綁架,台灣電價 之低,名列世界前茅,去年,台電每賣一度電,就虧○.一五元,今年上半年,每度電更是虧○.三五元,這種低廉到不符成本原則的電費,讓台灣人民無法正視核 電的風險。

日本的五十四座核子反應爐,迄今只剩下十六座在運轉,但日本經濟並未大幅倒退、生活沒有嚴重不便,從福島核災中,日本人民得出:「沒有核電,日本並不會缺電」這個答案,但日本是以數十兆日圓的代價換來這個答案。

而台灣呢?是要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是要等到核災真正發生,才來告訴自己:「原來,台灣也可以不需要核電。 」核電其實是很貴的!

台電根本未計算核電建造成本與除役成本,若經仔細計算,核電一度電的成本高達5元以上。

學者觀點 台電觀點

成本 5元以上 0.66元建廠 台電對核電建廠成本的計算方式至少低估了七成。龐大建廠成本的利息支出,也未計算在內。 核電廠建廠成本依「會計成本」分15年攤提,之後就不計建廠成本,使每度電的單位成本迅速下降。

除 役、拆廠 根據國外案例,除役、拆廠費用都遠高於核電廠建置成本,起碼都是建置成本的10倍以上,以核四為例,預估二兆元新台幣以上。而台電的後端營運經費不足以支 付日後除役、拆廠,致使成本被嚴重低估。 核能發電每度電提撥0.17元當作後端營運基金,目前已經有二千億元,可用作核廢料最終處置、除役拆廠、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之用。

保險 沒列入保險費用。《核子損害賠償法》修訂後,理賠金額提高到150億元,且計入天災賠償,保費會增加,電價也隨之增加。 42億元賠償金一年保費約一億元,不從核電成本中支出。但核電一年貢獻獲利800億元,計入提高後的保費,電價還是便宜。

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領先各先進國家

國家 備用容量率(%)

台 灣 23.4

美 國 20.9

英 國 15.0

日 本 7~9

韓 國 7.2

加拿大 6.4

德 國 5.0

註:備用容量率指在用電尖峰時刻沒有用到的發電裝置比率

台灣電價之低

全 球「數一數二」 ──2010年各主要國家電價比較國家 民生用電 工業用電丹 麥 0.3655 0.1106 日 本 0.2276 0.1578 英 國 0.2060 0.1350 瑞 典 0.1940 0.0827 芬 蘭 0.1737 0.9740 法 國 0.1592 0.1067 紐西蘭 0.1519 N/A 美 國 0.1155 0.0684 台 灣 0.0880 0.0745 韓 國 0.0769 0.0578 單位:一美元 / 瓩(度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