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天可憐見"柳傳志 吳曉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77cc60100epb7.html


 

 

說,“今天看 來,我們做了一件非常重要而又聰明的事。因爲當時大家分的是一張空餅,誰也 不會計較,如果在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張很大的餅,再來讨論方案就會困難一百倍了。”言辭之中,分明是百般的僥幸。 2000年,正是在這個方案基礎上,35%的分紅權又在柳傳志的努力下變成了股權,而當時正是全球網絡股破滅的一年也是聯想經營非常困難的一年。 而2009年的今天,聯想出讓29%的股權,又處在聯想經營非常困難的時刻,柳傳志在轉讓時機上的拿捏非常人可比拟。 再說人選。聯想在股權挂牌時提出的條件幾乎是專門爲泛海所設計的。如果從戰略投資人的角度來看的話,泛海集團對于聯想來講是四個字來形容,叫做“可有可無 ”。所謂“可有”,是因爲泛海是中國老資格的民營企業,資産規模非常大,董事長盧志強是全國工商聯的副主席,全國政協的常委,所以說是一個根正苗紅的民營 企業,所謂“可無”,泛海的産業主要是房地産業和金融業,跟聯想幾乎沒有産業銜接的可能。而從現在公布的入股協定來看,未來五年内泛海不得幹預聯想現在的 經營戰略。 所以,從時機和人選的選擇來講,這一次的轉讓是典型的柳式轉讓。在柳傳志的經營管理思想中,有一條很出名的表述是“看中目标拐大彎”。以今看來,在他拐過 的所有大彎中,産權改造無疑是最大、也是時間最長的一個。 議論至此,其實一個問題已經逼到了喉嚨口:既然柳傳志團隊對聯想的貢獻那麽大、信心那麽足,既然中科院已決意把聯想的部分股份出售,爲什麽不直接就讓柳傳 志團隊來認購呢,比如讓聯想職工持股會也參與競購,或者

上周,中國商業界最大的新聞是聯想控股的股權轉讓。據北京産權交易所透露,這家曾經在2008年進入《财富》全球500強的著名企業将29%股權挂牌出售,價格爲27.55億元人民币,最終,泛海集團成爲唯一一家符合條件的受讓方。

這是一起典型的“柳傳志式”的轉讓。

對于65歲的柳傳志來講,聯想的産權改造是他終身最大的一件事情,而且他必須在未來的五年内徹底的解決它。而聯想的産權改造會有很多的困難,第一:規模太 大,出讓價格的高低,非常容易引起大的争議,第二:進來的那個民營資本,不能夠幹擾到現在聯想業已形成的經理人治理結構,所以時機和人選的選擇變得非常的 關鍵。



先說時機。聯想自1984年成立以來,是一家百分百的國有企業,柳傳志一直在爲聯想的股份清晰做努力。1994年2月,聯想在香港聯交所挂牌上市,柳傳志 乘機提出了一個“股份制改造的方案”,按此方案的設想,聯想資産的55%歸國家所有,45%歸于員工。對于這個方案,中國科學院沒有異議,但是卻立即被财 政部和國有資産管理局打回,畢竟在當時,如此大膽的股權清晰尚無先例,誰也不敢擔當“國有資産流失”的罪名。柳傳志當即退而求其次,他提出了紅利分配的方 案:65%歸中科院,35%歸員工。在這一部分,中科院有完全的決定權,開明的院長周光召對聯想情有獨鍾,很快同意了這個方案。

在當時,聯想身陷重圍,未來混沌而黯淡,這些數字都是“紙上财富”,并無現成利益,因此,從中科院的領導到企業的員工,都沒有把它當作一回事。10年後, 柳傳志說,“今天看來,我們做了一件非常重要而又聰明的事。因爲當時大家分的是一張空餅,誰也不會計較,如果在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張很大的餅,再來讨論方 案就會困難一百倍了。”言辭之中,分明是百般的僥幸。

2000年,正是在這個方案基礎上,35%的分紅權又在柳傳志的努力下變成了股權,而當時正是全球網絡股破滅的一年也是聯想經營非常困難的一年。

說,“今天看 來,我們做了一件非常重要而又聰明的事。因爲當時大家分的是一張空餅,誰也 不會計較,如果在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張很大的餅,再來讨論方案就會困難一百倍了。”言辭之中,分明是百般的僥幸。 2000年,正是在這個方案基礎上,35%的分紅權又在柳傳志的努力下變成了股權,而當時正是全球網絡股破滅的一年也是聯想經營非常困難的一年。 而2009年的今天,聯想出讓29%的股權,又處在聯想經營非常困難的時刻,柳傳志在轉讓時機上的拿捏非常人可比拟。 再說人選。聯想在股權挂牌時提出的條件幾乎是專門爲泛海所設計的。如果從戰略投資人的角度來看的話,泛海集團對于聯想來講是四個字來形容,叫做“可有可無 ”。所謂“可有”,是因爲泛海是中國老資格的民營企業,資産規模非常大,董事長盧志強是全國工商聯的副主席,全國政協的常委,所以說是一個根正苗紅的民營 企業,所謂“可無”,泛海的産業主要是房地産業和金融業,跟聯想幾乎沒有産業銜接的可能。而從現在公布的入股協定來看,未來五年内泛海不得幹預聯想現在的 經營戰略。 所以,從時機和人選的選擇來講,這一次的轉讓是典型的柳式轉讓。在柳傳志的經營管理思想中,有一條很出名的表述是“看中目标拐大彎”。以今看來,在他拐過 的所有大彎中,産權改造無疑是最大、也是時間最長的一個。 議論至此,其實一個問題已經逼到了喉嚨口:既然柳傳志團隊對聯想的貢獻那麽大、信心那麽足,既然中科院已決意把聯想的部分股份出售,爲什麽不直接就讓柳傳 志團隊來認購呢,比如讓聯想職工持股會也參與競購,或者

而2009年的今天,聯想出讓29%的股權,又處在聯想經營非常困難的時刻,柳傳志在轉讓時機上的拿捏非常人可比拟。

再說人選。聯想在股權挂牌時提出的條件幾乎是專門爲泛海所設計的。如果從戰略投資人的角度來看的話,泛海集團對于聯想來講是四個字來形容,叫做“可有可無 ”。所謂“可有”,是因爲泛海是中國老資格的民營企業,資産規模非常大,董事長盧志強是全國工商聯的副主席,全國政協的常委,所以說是一個根正苗紅的民營 企業,所謂“可無”,泛海的産業主要是房地産業和金融業,跟聯想幾乎沒有産業銜接的可能。而從現在公布的入股協定來看,未來五年内泛海不得幹預聯想現在的經營戰略。

說,“今天看 來,我們做了一件非常重要而又聰明的事。因爲當時大家分的是一張空餅,誰也 不會計較,如果在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張很大的餅,再來讨論方案就會困難一百倍了。”言辭之中,分明是百般的僥幸。 2000年,正是在這個方案基礎上,35%的分紅權又在柳傳志的努力下變成了股權,而當時正是全球網絡股破滅的一年也是聯想經營非常困難的一年。 而2009年的今天,聯想出讓29%的股權,又處在聯想經營非常困難的時刻,柳傳志在轉讓時機上的拿捏非常人可比拟。 再說人選。聯想在股權挂牌時提出的條件幾乎是專門爲泛海所設計的。如果從戰略投資人的角度來看的話,泛海集團對于聯想來講是四個字來形容,叫做“可有可無 ”。所謂“可有”,是因爲泛海是中國老資格的民營企業,資産規模非常大,董事長盧志強是全國工商聯的副主席,全國政協的常委,所以說是一個根正苗紅的民營 企業,所謂“可無”,泛海的産業主要是房地産業和金融業,跟聯想幾乎沒有産業銜接的可能。而從現在公布的入股協定來看,未來五年内泛海不得幹預聯想現在的 經營戰略。 所以,從時機和人選的選擇來講,這一次的轉讓是典型的柳式轉讓。在柳傳志的經營管理思想中,有一條很出名的表述是“看中目标拐大彎”。以今看來,在他拐過 的所有大彎中,産權改造無疑是最大、也是時間最長的一個。 議論至此,其實一個問題已經逼到了喉嚨口:既然柳傳志團隊對聯想的貢獻那麽大、信心那麽足,既然中科院已決意把聯想的部分股份出售,爲什麽不直接就讓柳傳 志團隊來認購呢,比如讓聯想職工持股會也參與競購,或者

所以,從時機和人選的選擇來講,這一次的轉讓是典型的柳式轉讓。在柳傳志的經營管理思想中,有一條很出名的表述是“看中目标拐大彎”。以今看來,在他拐過的所有大彎中,産權改造無疑是最大、也是時間最長的一個。

議論至此,其實一個問題已經逼到了喉嚨口:既然柳傳志團隊對聯想的貢獻那麽大、信心那麽足,既然中科院已決意把聯想的部分股份出售,爲什麽不直接就讓柳傳 志團隊來認購呢,比如讓聯想職工持股會也參與競購,或者允許柳團隊另組投資人組合來競購呢?爲什麽需要到馬路上去拉一家不相幹的企業進來,而且還要以如何 “唯一設定”的方式售定呢?

這樣的問号,在過去十年的中國産權改革中實在是出現了無數次,健力寶的李經緯這樣問過,長虹的倪潤峰這樣問過,科龍的潘甯這樣問過,春蘭的陶建幸這樣問過,海爾的張瑞敏也這樣問過。

說,“今天看 來,我們做了一件非常重要而又聰明的事。因爲當時大家分的是一張空餅,誰也 不會計較,如果在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張很大的餅,再來讨論方案就會困難一百倍了。”言辭之中,分明是百般的僥幸。 2000年,正是在這個方案基礎上,35%的分紅權又在柳傳志的努力下變成了股權,而當時正是全球網絡股破滅的一年也是聯想經營非常困難的一年。 而2009年的今天,聯想出讓29%的股權,又處在聯想經營非常困難的時刻,柳傳志在轉讓時機上的拿捏非常人可比拟。 再說人選。聯想在股權挂牌時提出的條件幾乎是專門爲泛海所設計的。如果從戰略投資人的角度來看的話,泛海集團對于聯想來講是四個字來形容,叫做“可有可無 ”。所謂“可有”,是因爲泛海是中國老資格的民營企業,資産規模非常大,董事長盧志強是全國工商聯的副主席,全國政協的常委,所以說是一個根正苗紅的民營 企業,所謂“可無”,泛海的産業主要是房地産業和金融業,跟聯想幾乎沒有産業銜接的可能。而從現在公布的入股協定來看,未來五年内泛海不得幹預聯想現在的 經營戰略。 所以,從時機和人選的選擇來講,這一次的轉讓是典型的柳式轉讓。在柳傳志的經營管理思想中,有一條很出名的表述是“看中目标拐大彎”。以今看來,在他拐過 的所有大彎中,産權改造無疑是最大、也是時間最長的一個。 議論至此,其實一個問題已經逼到了喉嚨口:既然柳傳志團隊對聯想的貢獻那麽大、信心那麽足,既然中科院已決意把聯想的部分股份出售,爲什麽不直接就讓柳傳 志團隊來認購呢,比如讓聯想職工持股會也參與競購,或者

可惜,欄杆拍遍,竟無人應對。

柳傳志是企業界出了名的“君子”,向以儒家自許。二十多年來,爲了聯想的“産權自由”動足了腦筋,在這一過程中,他首先必須保持“回避”的姿态以自淨,同 時,他卻又必須爲這家公司的興衰賭上一生的心血和信用。而也許,正是因爲他的堅忍意識以及“拐大彎”的智慧,才讓聯想能一次次的成爲“僥幸”的特例。

中國企業家的這種生存狀态也許隻有用元曲裏的那句哀歎詞來形容――真正是允 許 柳團隊另組投資人組合來競購呢?爲什麽需要到馬路上去拉一家不相幹的企業進來,而且還要以如何“唯一設定”的方式售定呢? 這樣的問号,在過去十年的中國産權改革中實在是出現了無數次,健力寶的李經緯這樣問過,長虹的倪潤峰這樣問過,科龍的潘甯這樣問過,春蘭的陶建幸這樣問 過,海爾的張瑞敏也這樣問過。 可惜,欄杆拍遍,竟無人應對。 柳傳志是企業界出了名的“君子”,向以儒家自許。二十多年來,爲了聯想的“産權自由”動足了腦筋,在這一過程中,他首先必須保持“回避”的姿态以自淨,同 時,他卻又必須爲這家公司的興衰賭上一生的心血和信用。而也許,正是因爲他的堅忍意識以及“拐大彎”的智慧,才讓聯想能一次次的成爲“僥幸”的特例。 中國企業家的這種生存狀态也許隻有用元曲裏的那句哀歎詞來形容――真正是“天可憐見也”。 柳傳志式的“天可憐見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9

每月花大錢買保險 保障卻少得可憐 戒掉你的 呆 保單

2011-9-5  twm




保險滲透度連續四年全球第一,台 灣人最愛買保險!

台灣人的保費支出比美國人高,但美國人的保額卻比台灣人多7倍,為了追求「領回保費」、「效期無限」的保險,台灣人已經置 身「保額不足」、「險種不齊」的危機之中!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許瀞文 研究員‧林筱庭「我從沒想過父親會這麼早離開,更沒想到,爸爸十 五年來繳了六六○萬元的保費,最後卻只領回二四○萬元的理賠。」現年二十六歲、如今是保險業務員的楊智傑感嘆地說。

正好是三年前,一次健行 活動之後,楊智傑的爸媽坐上計程車返家,「媽媽親眼見到我爸猛地雙手一攤、頭一歪,毫無預兆地,心肌梗塞發作,好端端的人就這麼走了。你知道嗎?幾個月前 我爸才剛做完心臟檢查,完全沒問題!」父親走得突然,全家一陣慌亂,還好有旁人提醒「父親有沒有保險?」大家這才想到,本業是醫生的父親一向注重風險,早 就買了高額的保險。

「當時沒人知道我爸買了哪些保險,只知道年繳保費多達四十四萬元,想說理賠金隨便應該也有上千萬元吧!」後來保險業務員 到府處理,幾十張的保單攤在桌上,但仔細一看,才發現這些保單盡是保費高、保額低的儲蓄險及投資型保單,算一算,兩種類型的保險,就要年繳四十萬元保費。 而最重要的「身故理賠金額」,也就是壽險保額,其實只有二四○萬元。

此外,雖然買了許多醫療、癌症、意外險的保單,但因為父親是心肌梗塞離 世,沒有經過住院醫療,也非因為意外或癌症身故,所以統統不適用。

「當時,我一度認為保險根本就是騙人的玩意兒,」楊智傑說,他為了釐清保 險真相,決定自行研究、甚至踏入保險業,「現在,我的理解是,問題不是出在保險本身,而是市場最熱賣的商品,往往不符合民眾真實需求。」

高 保費、低保障

台灣人的保險觀念有夠呆

「爸爸的錯誤原來只是一個縮影,沒買到足夠保障、買太多『無用保單』的案 例,比比皆是。」如果翻開各項統計數據就能發現,雖然年紀輕輕、資歷尚淺,但楊智傑的觀察絕對不假。

首先,台灣是全世界最愛買保險的國家!

根 據瑞士再保公司的統計,二○一○年台灣的壽險滲透度(壽險保費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為一五.四%,「遙遙領先」世界各國,並已連續四年蟬聯全球第一;並 且,台灣人繳起保費更是毫不手軟。據瑞士再保公司公布去年數據,台灣人平均年繳保費為二七五六美元,折合台幣約八.五萬元左右;依照主計處統計,去年平均 每人國民所得約是五十二萬元,換言之,台灣人每年心甘情願地把一六%的所得繳給保險公司。

在所謂的「雙十原則」中,適當的保費支出應該是年 收入的十分之一,適當的保額則應該是年收入的十倍;台灣人的保費支出,普遍而言,顯然並不符合雙十原則的「第一個十」。

但是,愛買保險、敢 買保險的台灣人,繳出高額保費之後,換來的卻是極為廉價的保障金額。

根據保險發展中心數據顯示,去年國人的壽險新契約平均保額僅有六十四萬 元,有效契約則為七十九萬元,雖然投保率達到二一○%,意味每人平均擁有二.一張保單,但以此計算,每人保額也不到兩百萬元。

再想雙十原則 的「第二個十」──「保額是年收入的十倍」,那麼,在平均國民所得五十二萬元的台灣,不到兩百萬元的平均壽險保額,恐怕連「明顯不足」都還稱不上。

比 較其他先進國家,更能看出台灣人「高保費、低保額」的難堪。以美國為例,依據○八年的數字來看,平均保額約有新台幣五三○萬元,每人每年平均保費支出約在 新台幣五.五萬元上下,保費付的比台灣人少,保額卻比台灣多出七倍。

超高保費、超低保額,台灣人莫名其妙地花下大把銀子,卻只買到少得可憐 的保障,台灣人的「呆保險」,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

一心想「拿回保費」

誤解本質,台灣人不把保險當「消費 品」「台灣人太喜歡把保費拿回來了!」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風險管理與保險系系主任王儷玲說得直接。她認為,「拿回保費」的心態,讓多數國人在投保之前,就 先誤解了保險的本質。

保險的功能,在於「一旦發生風險,能夠有效降低傷害」,但若是把「能否拿回保費」視為挑選保單的優先考量,等於是將保 險的功能本末倒置,變成「如果沒有風險發生,就能存到錢、賺到錢」。「出發點錯誤,自然就會買到不適合的保單,愈想著要拿回保費,就愈買愈錯。」王儷玲強 調。

在宏利人壽行銷長黃振國的定義中,「保險,是一種消費品。」他強調,所謂「消費品」,就像是擔心下雨所以要花錢買雨傘、為了行車安全, 所以會花更多錢買好的輪胎一樣。在進行這些消費時,你不會奢望有朝一日能把錢拿回來,「買保險,應該也是一樣的心態。」○七年一月,金管會鑑於台灣人平均 壽險保額明顯偏低,曾經罕見地主動發布新聞稿,標題是「建議國人可適時購買定期壽險」。金管會主動推銷定期壽險,即是在於這項商品是標準的「消費品」,保 費雖然拿不回來,但也因此價錢便宜、保障較高。

「商人不是笨蛋,如果你不把保險當成『消費品』,總是想把錢拿回來,那麼,他只好先向你收一 大筆錢,並且賣給你一個不太實用的商品。」保險暢銷書作者劉鳳和說,因為「拿回保費」的偏差觀念,讓台灣的保險業者「順應市場」推出許多「華而不實」的商 品。而台灣民眾則在心態偏差與業者促銷之下,陸續犯下了四大嚴重錯誤,使得台灣成為全世界最奇特、最扭曲的保險市場。

錯誤一

把 保險當存錢工具

第一個錯誤,是因為「把保險當存錢工具」,而買了太多的儲蓄險。

在分析台灣人高保費、低保額的現象時,政大風 險管理與保險系助理教授彭金隆幾乎不假思索地說:「可想而知,民眾把多數保費都拿去買儲蓄險了。」事實上,根據《今周刊》與波仕特線上市調中心於八月間合 作進行的「台灣人保險行為」調查,結果發現,受訪者投保儲蓄險與終身壽險的比率,的確明顯高於其他類型保單。

相較於金管會強力推銷的「消費 品」──定期壽險,儲蓄險的保費會高出多少呢?以三十歲男性、身故可領回一百萬元保額的壽險商品來看,二十年定期壽險的年繳保費只要四一○○元左右,二十 年的總成本是八.二萬元;但若是投保在台灣長銷熱賣、具有儲蓄概念的「還本終身壽險」,繳費二十年若要取得百萬元保障,每年須付出四萬兩千元左右,總成本 超過八十四萬元。

「話不能這樣說,如果我長命百歲,就能從儲蓄險賺到好處。」這是多數人的想法。在台北三重經營小型代工廠的林爸爸、林媽 媽,原本也是如此盤算,但是在經歷一場重大意外之後,他們的觀念有了徹底的改變。

林爸爸、林媽媽平日工作辛勞,也很努力地省下每一分錢,就 是希望自己能有安逸的退休生活。他們把省下來的錢,一部分拿去銀行存,另外一大部分,則是從十五年前開始陸續買了許多儲蓄型保險,部分屬於期滿整筆領回, 部分屬於活越久、領越多的年金性質,加總計算,兩人每年要繳三十六萬元的保費,壽險保額則只有八十萬元。

「原本是想繳費二十年後,就能累積 一筆小錢,再加上每年大約十萬元的年金,就能退休了。」林爸爸自認身體健康,「活到八十歲應該沒問題,一定能把保險領回來。」

錯誤二

把 保險當賺錢工具

但在○一年,家裡工廠突然氣爆,兩人嚴重灼傷,燒傷面積占全身一二%至一三%,總共住院十七天,但前前後後只獲得兩萬多元保 險理賠金,這兩萬多元還是靠儲蓄險中附加住院醫療給付,每人一天六百元住院補助。

出院後,夫妻兩人仍然無法正常工作,將近半年的時間,家中 開支須靠過去銀行存款,而之前好不容易存下的銀行存款,則幾乎在這半年全數用罄。「很好笑吧!買儲蓄險是為了存錢,但反而讓我銀行存款全部用光,繳出去的 保費,還要等到八十歲以後才能領回,真是沒賺頭。」林爸爸說,還好那場大火沒把夫妻兩人燒死,「否則,只能領回八十萬元,其他什麼都沒了。」劉鳳和表示, 在各類保險之中,儲蓄險絕對是建構人生保險防護網中「最後一個選擇」,必須先將該有的保障購足,才能再考慮把收入投在保障低、保費高的儲蓄險中,「我並非 反對去買儲蓄險,而是不能把保險當儲蓄。保險的功能就是保障,而非儲蓄。」近年來,隨著台灣利率水準走低,保險公司獲利難度相對提高,保險費率也就因此逐 步升高,銷售日漸困難。於是,讓保單「增值空間」交給消費者「自行操盤負責」的投資型保單,成為業者強力推銷的商品之一,逐漸的,也讓台灣人犯下了保險規 畫的第二個錯誤──把保險當成投資工具。

「我只看過『賣』保險賺錢,還沒看過『買』保險賺錢。」宏觀財務顧問總經理邱正宏說,在業務員的錯 誤行銷之下,近幾年熱賣的投資型保單,幾乎已被消費者認為是一種「具有部分保險功能的穩健型投資工具」。

老實說,「具有部分保險功能的穩健 型投資工具」,這句描述並沒有錯,但正是因為投資型保單必須兼顧「保險」與「投資」的雙重功能,因此,部分保費必須挪為投資之用,自然也就無法換得足夠的 保障額度。換句話說,投資型保單熱賣,也是台灣人保費高、保額低的元凶之一。

更糟的是,某位業界專家指出,由於國內業者推出投資型保單的目 的,是為了「讓保單的增值空間由消費者自行負責」,對業者相對有利,因此,為了加速推廣,業者也提供了極為可觀的抽佣額度給業務員,而佣金的來源,則是保 費。「基本上,投資型保單前兩年保費,接近、甚至超過半數以上,都是費用。」王儷玲表示,投資型保單確實有其適合的族群,但她仍建議,必須是在保障充足 後,再用投資型保單讓整個保障增值。她表示,保障的順序依序是基本的壽險、用意外險補足壽險不夠缺口,最後選擇醫療險補足健保不給付項目,「至於投資型保 單,則是行有餘力時的加值選項。」

錯誤三

投保重點本末倒置

基於「拿回保費」的心態,國人熱中於 透過保險「存錢」、「賺錢」,但除了這兩大錯誤之外,另外一種類似的偏差心態,則是希望保險的「效期無限」,這正是終身型保險商品始終熱賣的原因。但,終 身型的商品,同樣是保費高而保障低,更重要的是,你通常並不需要終身保障。

年約三十歲的高志強,是外商公司壽險業務員,由於本身從事保險 業,自然也對風險相當重視,「他曾說,年輕人的保障重點應該是在醫療部分,因此,雖然收入還不多,但一口氣就買了住院補助日額五千元的終身醫療險。」高志 強的昔日同事嘆道:「因為他刻意拉高保障額度,又是購買終身險,所以保費很高,也就無力再去投保真正重要的壽險了。」某天,身強體健的他突然心肌梗塞,到 院前就不幸身故,由於沒有住院,因此高額的終身醫療險完全派不上用場,高志強的家人,無法從保單上獲得一毛錢的理賠。

王儷玲表示,以目前利 率處於低檔的環境,確實不適合買終身型保險,相同保障可能十年前只需要花一萬元,但現在要花兩萬元去買,一旦花去過多費用,就容易排擠其他該買的險種。她 建議,現在可以先建構一些短年期的醫療險種,等到利率上升時再轉成終身型保單。劉鳳和則建議,利率至少要回到五%以上,才是考慮購買終身醫療險的時機。

除 了價格因素,另外一個思考方向,則是「需不需要終身險」?

以終身醫療險來說,根據健保局在○五年所做的統計,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在過去十年間 每年平均住院天數僅有四.六日,以台北地區醫院單人病房每日收費約三千至五千元計算,每年花費至多兩萬五千元。「花大錢投保終身醫療險,只是為了老年時每 年可省兩萬多元,值得嗎?」劉鳳和提出這樣的疑問。

他進一步再問,「如果投保終身壽險,希望留給子女更多的財富,但在自己年老之後,孩子多 半也已獨立,你的壽險理賠只有錦上添花的效果而已,需要為了錦上添花而花大錢買終身壽險嗎?」整體而言,國人偏好終身險勝於定期險,其實是本末倒置的投保 行為。

錯誤四

保費不符﹁雙十原則﹂

事實上,在前述的種種案例中,已經點出了國人 保險行為的第四個嚴重錯誤:由於追求「保費領回」、「效期無限」的保險,讓台灣人在「自以為絕不虧本」的迷思之中,投入了明顯高於雙十原則的保費支出,造 成本身財務壓力之外,也排擠了正常的投資理財空間,甚至是排擠了布建完整保障的機會。

根據本刊的「保險行為」調查結果,購買壽險的受訪者 中,除了七成以上亦有投保意外險、醫療險之外,但對於同樣屬於專家口中「必備」的癌症險、重大疾病險等,投保比率明顯降低,意味著國人不僅面對保額偏低的 威脅,也已置身「險種不齊」的危機。

邱正宏指出,在有限預算下,過度投保了高保費、低保障的險種,自然會排擠到其他該買的保障,甚至也會影 響個人資金支配,「規畫了正確的保障,將剩餘的錢拿去有效利用,或許還有機會創造更大收益。」四大錯誤,讓台灣人置身保額偏低、險種不齊的危機之中,而更 令專家憂心的,是在保險爭議不斷的情況下,會逐漸讓國人對於保險產生反感、甚至抗拒。事實上,雖然「保錯險」造成損失的案例不少,但是「缺乏保險」所造成 的悲劇,同樣隨時存在於社會角落。

「到了今天,我還是在為哥哥感到惋惜!」三十五歲的陳淑芳感嘆地說。她回憶,多年前父親因為糖尿病的併發 症而長期住院治療,由於沒有保險,財務壓力幾乎拖垮整個家庭,「雖然熬過來了,但是我和哥哥兩人的人生規畫,也都和原本想的不一樣了。﹂陳淑芳說,當時父 親住院,醫療費三個月就花了快十萬元,母親則必須辭去工作專心照顧爸爸,也就沒了工作收入。醫療費用加上房租、生活雜費等支出,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也因如 此,原本一心想當建築師的哥哥,為能提早賺錢,當兵時從義務役轉成志願役,「由於入伍的時間長達三年半,哥哥原本的夢想,好像也就這麼被磨掉了。」至於陳 淑芳自己,當年則是被迫轉讀夜間部,利用白天打工貼補家用。

「保險的真正意義,其實就是為了保護你所愛的人。」黃振國說,如果能夠深刻理解 保險的真義,就能懂得如何善用各種保險工具,既不會排斥它,更不會斤斤計較「自己能領回多少」、「會不會吃虧」。說到底,只要想到自己所愛的人,就能避免 種種的保險謬誤,也才能讓保險發揮應有的正面功能。

專家建議購買前須三思的保單

儲蓄型保單

儲蓄險的保費相對較 高,即高保費、低保障,因此除非是已有相當完整的保障配置,且財務負擔無虞,較宜考慮投保儲蓄險。此外,保單費用和利率水準呈反比,利率愈低、保費愈貴, 專家認為,在利率低於4%以下的環境中,儲蓄險所能提供的報酬率並不划算。

投資型保單

很多人買了投資型保單後 都認為自己已經開始投資,事後才知道第一年繳的金額中有六成以上被作為保險公司費用,如果在三年內解約,等於把錢送給保險公司,真正投資比重比較多要從第 五年後開始。投資型保單並非不好的保單,必須先了解整張保單費用算法、配置等,自己能接受,且有長期資金準備再來購買。

終身 醫療險

終身醫療險並非不好,只是現在保單預定利率低,相同保障卻要花比以前貴二至三倍的保費,怎樣都不划算,若還是想追求更好的醫療品質, 目前可考慮定期醫療險,等利率水準慢慢回升後,再購買終身醫療險。

台灣人買保險常犯4大錯誤

把保險當存錢工具

「活 越久領越多」是業者不敗的行銷手法,愛存錢的台灣人,買了太多保費高、保障低的儲蓄險。

把保險當賺錢工具

投資 型保單有「保障金額低、投資部位低」的雙低問題,只能為保險「加值」,不該成為保險重心。

投保重點本末倒置

你 一生會住院幾天?算一算,愛買終身險勝於定期險,其實是本末倒置的投保行為。

保費不符雙十原則

因誤解保險本 質、錯估真實需求,台灣人保費支出高,超過「年收入的1/10」。

台灣人是保險呆子!?

1. 最愛買保險!

台 灣人最愛買保險,整體保險滲透率連續四年蟬聯全球第一,壽險滲透率更是遠勝各國。

2010年各國保險滲透度排名 單位:%排名 國 家 總 計 壽險業 產險業1 台 灣 18.4 15.4 3.0 2 南 非 14.8 12.0 2.8 3 英 國 12.4 9.5 2.9 4 荷 蘭 12.4 3.2 9.2 5 香 港 11.5 10.1 1.4 6 韓 國 11.2 7.0 4.2 7 法 國 10.5 7.4 3.1 8 日 本 10.1 8.0 2.1 9 瑞 士 9.9 5.5 4.4 10 巴哈馬 9.8 2.5 7.3 資料來源:Swiss Re, Sigma No. 2/2011。

註:保險滲透度即「保費收入占國內生產毛額 (GDP)比率」,比率愈高,顯示保險對該國GDP的貢獻愈大,國際保險公司多利用這項相對指標來判斷各國保險業的發展狀況。

2. 最敢繳保費!

2010年台灣每人平均年繳保費2756.8美元,約為人均GDP的16%,明顯不符雙十原則,保費支出甚至超過美國、加拿 大、德國等先進國家。

2010年各國每人平均壽險保費支出 單位:美元排名 國 家 人均壽險保費1 瑞 士 3,666.80 2 盧森堡 3,698.30 3 日 本 3,472.80 4 英 國 3,436.30 5 丹 麥 3,429.20 6 芬 蘭 3,323.90 7 愛爾蘭 3,213.70 8 香 港 3,197.30 9 瑞 典 3,141.20 10 法 國 2,937.50 11 台 灣 2,756.80 12 比利時 2,625.70 13 挪 威 2,281.10 14 新加坡 2,101.40 15 義大利 1,978.70 16 澳 洲 1,766.30 17 美 國 1,631.80 18 加拿大 1,521.80 19 荷 蘭 1,511.80 20 德 國 1,402.20 資料來源: Swiss Re, Sigma No. 2/2011。

3. 保額少得可憐!

台灣平均保費越來越貴,保額卻反向減少,2008年台灣人均保費比美國人多,但新契約平 均保額只有美國的12%。台灣人究竟要花多少錢當冤大頭?

a.2005~08年台、美、日壽險新契約平均保額與保費支出

單 位:新台幣萬元

年度 台灣 美國 日本

新契約平均

保額 每人平均保費支出 新契約平均保額 每人平均保費支出 新契約平均

保額 每人平均保費支出

2005 70.04 4.93 456.60 5.08 91.51 8.57 2006 80.36 5.22 482.00 5.19 153.73 8.20 2007 98.97 6.28 506.55 5.57 211.41 7.49 2008 67.09 6.64 531.30 5.51 205.43 8.32 2009 67.85 6.50 n/a 4.60 n/a 9.10 2010 64.50 8.54 n/a 4.70 n/a 10.10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Swiss Re, Sigma No. 2/2011、美國人口普查局2011年統計摘要、The Life Insurance Association of Japan。

註:日本統計資料包括個人保險、個人年金保險、團體保險額度,美國、台灣 僅統計個人保險額度。

b.壽險歷年新契約平均保額逐漸降低 單位:新台幣萬元年度 生存險 生死合險 死亡險 合計 成長率(%)2006 2.46 44.96 95.76 80.36 14.73 2007 3.21 55.00 111.85 98.97 23.16 2008 2.31 49.27 83.12 67.09 -32.21 2009 1.83 61.08 77.67 67.85 1.13 2010 9.82 58.90 71.44 64.50 -4.94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

台灣人保險行為大調查

國人陷入保額 不足、險種不齊危機!

問題1:搞不清楚保障內容只在乎「保費領回」,忽略保障內容。超過六成受訪者自認不清楚保障內容。

是否 清楚自己的保障內容?

清楚39%

不是很清楚58%

完全不清楚3%

問 題2:偏好終身險雨儲蓄險近七成受訪者有購買終身壽險,近五成受訪者有購買儲蓄險,明顯超過定期壽險。

危機1:保額明顯不足!

近 六成受訪者壽險身故保額在300萬元以內,遠不及人均所得的10倍水準。

危機2:投保險種不完整!

在保費高、保額低的結構 下,台灣人無力建構完整保險,調查顯示,超過65%受訪者並未投保重大疾病險。

壽險勝敗組投保類型比較

比較 「用小錢買到高額保險」與「花大錢買低額保險」的受訪者,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後者更偏好儲蓄險及投資型保單。

說明:

敗 組定義為「年繳保費15萬元以上,但身故保額不到501萬元的受訪者」勝組定義為「年繳保費10萬元以下,但身故保額至少500萬元的受訪者」《今周刊》 為釐清台灣人保險問題的真相,於今年8月9日至15日,委託波仕特民調公司進行「台灣人保險行為大調查」,在1197份有效問卷當中,可以看到台灣人因為 錯誤的保險行為與認知,讓自己身陷保額不足、險種不全的危機之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65

可憐的佐治拉辛比

今日睇生果日報雜誌副刊,講盲俠同007,報紙有感而發。盲俠的命運其實不難想見,很多電視劇也證明了這一點,悲慘劇情收視低,振奮劇情收視高,我覺得我都幾似一個盲俠,見到人就亂劈,唔劈死他心唔息,但見到應該保護的野就保護下。但今日最最重要是呢篇文最後一段的一堆野。

「佐治拉辛比(圖)只演過一集占士邦便無影無蹤了,其實他那一集《勇破雪山堡》並不太差,甚至比有些爛的占士邦好得多。而且,是最有感情,最感人的一集,結局是十分傷感,也是它所以在票房上失敗的最大死因。誰要鐵金剛說愛情故事?加上佐治拉辛比實在也不夠型,慘敗自是在所難免。也證明了觀眾(人類)要的是甚麼東西。你還能夠說甚麼?」

我想起我自己,真是唔夠型,又是一舊無用地底泥,但是我真的好有感情,不過去左陰暗一面,有時又成日鬧人抄野,真是唔是幾好品。

原本我都覺得呢個博客幾年前轉左風格,上年最差的時候流量都跌左一半,那時覺得好快就玩完,因為無人喜歡睇唔開心的野,股票都是咁,邊個鍾意睇老千股,呃錢股呢? 個個當然都想在股票上賺錢啦,最好有貼士,但是恕我能力有限,我真是做唔到,有些讀者仲罵我退左步,唔敢寫,但試問你知道那些是騙局,點解仲要甘心叫人跳入去? 

仲有禾最衰一味就是成人抄人野,都受過唔少幾乎沒頂的教訓,都是改唔到,最後抄其他。搞搞點知現在都仲未死,真是幾好彩,不過都是多謝讀者繼續支持。

希望有心的人記得我,只要我仲有心寫,這個博客應該唔會執。不過寫左呢篇野,我覺得我好快就會執,通常我這些講這些無天收的野都會受到很大的代價,請原諒我,給我機會放過我吧,給我決心動力讓我寫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13

可憐的匯控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7751785

  曾幾何時,匯控(005)的股價偶爾會比恆生(011)為高,哪料到時移世易,今天的恆生,收市價的139.8元已經較匯控的70.8元高出了69元,幅度高達97.45%。

  想當年,匯控走出香港,面向世界,藉著外闖而賺大錢,令其聲威大振,股價曾經高見140元水平,哪料到今時今日,當年的外闖,種下了連年的禍根,以致六年前要來個28元世紀大供股,爬了這麼多年,仍然無法重越一百元,股價嚴重大落後,作為其股東,除了收息之外,一無所獲,甚至收了的股息還抵銷不了買入的成本。

  以前,財經專家經常說:「買匯控,只會買貴,不會買錯。」今天看來,原來這些年來買入匯控,可能是大錯特錯,今天的匯控,可能成為了一隻「高危」的股份,何解?

  昨天有報道,匯控因為幫助瑞士私人銀行的客戶逃稅,觸發「八國聯軍」圍剿,分別為丹麥、法國、比利時、西班牙、美國、阿根廷、瑞士、英國,未來不知道要面對多少指控,更有可能拖累高層管理人員受查,每一個消息,隨時都是一枚炸彈,將其股價炸散,情形就有如近年的渣打集團(2888),自從被指洗黑錢及其他指控之後股價就從此一蹶不振,長期向下走。

  洗黑錢、操控同業拆息、幫助客戶逃稅,一宗又一宗的指控,導致匯控成為了各國的「提款機」,任人魚肉,匯控是肉在砧板上,動彈不得。

  所以,今天持有匯控,有如抱住一個計時炸彈,不知何時爆炸。

  若是我,我不會貿貿然買入匯控,只會在炸彈爆炸而炸散其股價之時才入市撈底短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424

可憐的強積金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1275521

  昨天查看自己的強積金戶口,赫然發現少了近一萬九千元,嚇了一跳。

  理論存款應該增加,應該減少對,反而說,差不多算是了。

  原來,政府辛苦我們金,然後我們款項知道什麼投資希望投資保障退休生活。所謂專家」,昂貴管理仍然錢,我們無法抗,宰割。

  細心算,原來除了政府成功強迫我們儲蓄達至目的之外,無法投資達到增值目的,專家笨蛋蠶食我們積蓄,若是我們儲蓄,可以進行投資,頂多而已,至於」,如今」,」,怎麼辦

  雖說投資,敗,可是,要是領取表現仍然如此,怎麼辦

  政府的確壞事,實在應該補償我們,至少我們」,退休至少可以我們原有款,若是當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03

可憐的葉劉


有些人,一直可厭,忽然可愛,因為實在可憐。例如葉劉。

何謂跟錯老頂?葉劉是典型。三人之中,林鄭有城府,鬍鬚曾擅包裝,葉劉卻是直白的蠢。愚蠢的人,通常愚忠。當年她鞠躬下台,其他人卻扶搖直上。

論忠誠,她身先士卒。論民意,她好歹經過直選洗禮。如果選舉是一場考試,阿爺那個「既要對國家盡忠又要民意支持」的marking scheme,她豈能不拿滿分?,

可惜政治容不下公平。不談人性,只談黨性。別問黨能為你做甚麼,只問你能為黨做甚麼。阿爺借東風,葉劉最陰公。東風就是民主300+。

本來,三百多票,保胡之外,說不定可送葉劉一程,打亂牌局。事實上,到了最後關頭,也有泛民選委,願走這策略性的一步。

無奈,阿爺老早看穿關鍵,陰乾鬍鬚曾的建制派票源,反借民主300+東風之力,送曾入閘,連銷帶打削弱了300+的可塑性和議價能力,葉劉順道被陪葬。

葉劉千錯萬錯,錯在太天真太傻,以為當過炮灰,沒功勞都有苦勞,也以為只要勤力些、搏命些、不放棄,總有奇蹟。這種性格,在過橋抽板、兔死狗烹的既得利益圈子中,肯定無運行。

勤力硬淨,說話不饒人,但總算有義氣。如此性格,比較適合做反對派,甚至連老頂都不用跟,自己來當老頂。這樣就會有運行?不一定,但至少有個烈士光環。求仁得仁,總好過哽下一串酸葡萄。

葉劉的下場,太悲涼。難為她仍有種阿Q式的正能量。聞說阿爺以更高榮譽交換退選,她毫不考慮就拒絕。但有人建議她主持特首選舉論壇,她竟然積極考慮。

不愧為Regina baby。豈只可愛,簡直是cute。葉林胡曾四人同台,咱們齊齊拭目以待。不能投票,至少可以吃着花生喝倒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999

白紙:可憐天下偽文青 林日曦

1 : GS(14)@2012-08-15 09:22:29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sup/20120815/122644
「今天不小心把從星巴克買回來的咖啡杯打碎了,事後我用了十五分鐘去逛誠品,發現香港的誠品,竟然比起台灣那個形態更美。然後我再用了十分鐘去下載手機程式『文青相機』,再以其拍照,這短短的三十分鐘,算是今天我思緒最文藝的時間……」就此打住好了,我不是來抽文青水的。
以上一段文字,假設我就這樣登上Facebook,大概又會給別人揶揄我是偽文青。這類文字──雖然我是寫得誇張了點──經常會在別人的status上出現,通常配以加入大量效果的照片乙幀,然後總有某些看不過眼的人會將之截圖再轉發加以嘲笑一番,網友也就樂於集體揶揄。
要談偽文青,先要定義一下甚麼是文青。文青不就是文藝青年了,表面上用來形容一群關注文化藝術的青年,可這種解讀本身隨時代不斷轉變,乃至後來趨向成為一個貶義詞,多指無事也傷春悲秋,不理現實殘酷而一頭鑽進文藝世界裡的青年。後來衍生出偽文青一詞,沒有真確脈絡,我是用猜的,應該多半和消費與炫耀扯上關係。
或許偽文青也只不過在真心抒發自身情感,可是當在文字或照片上加入大量消費符號時,難免就給別人覺得那一切的文藝腔都是虛空的。可偽文青有錯嗎?當然沒有錯,錯就錯在星巴克、誠品等品牌太成功,偽文青們都被迫成長在品牌城市中,沒有花,沒有草,不拿咖啡書本出來傷春悲秋,便深怕要在A&F囝囝面前跪低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975

邵綃紅︰可憐方寸地

1 : GS(14)@2013-07-14 11:43:1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30714/18333361

                                       

                一九四二年,洵美生了那場怪病,面部癱瘓雖然好轉,但體質大大受損。佩玉悉心照料,他逐漸康復。大病初癒,翻看兒子的郵票本解悶,陪兒子去郵票公司買郵票,結識了國粹郵票公司的陳志川。他也是《國粹郵刊》的主編。二人談得投契。洵美從花花綠綠的小紙片裏發現:其中有故事,有歷史,有政治,有人文,有藝術,有科學……有無窮的趣味,真是方寸之地大有文章。望着郵票市場,一個個捧着郵票冊,旁邊人頭簇擁。他不禁感嘆:「小小方寸地,多少世人迷!」他看到中外郵票品種繁多,琳琅滿目,實在數不勝數。他想,若具雄心欲囊括世間所有郵票,縱有再多的精力財力,也是徒然。他悟出,與其在世界各國郵票的大海裏漫遊,不如關注中國郵票。新的容易得到發行訊息,能及時購到;舊的也有機會覓得。各家都有來往書信,信封一角的郵票大都不在意隨手扔棄。看過人家郵票集子,有心去翻翻自己的抽屜、箱篋、字紙簍,向親友討些舊信封,說不定也能覓得瑰寶。
洵美是個喜歡結交朋友的人,通過陳志川,短時間內,他和許多集郵界人士來往,包括外國的集郵專家。他興趣盎然地翻看他們的集藏,虛心誠懇地向他們討教切磋。他一向對有興趣的事就會十分專注,他不但收集郵品,還收集資料。凡是買得到借得到的有關華郵的中外書刊,他都細心研讀。他發現其中多有缺漏,而且是過時的文字,急需補正重寫。於是他發願做一件有裨郵學的「工程」:釐清中國郵票沿革,寫一部完整的中國郵票專著。為此,他認真復習中國歷史、閱讀中國郵政史。自從結束《自由譚》和《直言評論》,數年來他不曾動筆。他不能在敵偽的刺刀下寫政論文,但辱國媚日的文章他堅決不寫。為集郵,邵洵美再度拿起筆桿。一九四三年三月一日到四月三十日每日發表一篇,一連六十篇《中國郵票講話》,以筆名「初盦」,刊在上海的《新申報》。文章自滿清發行的第一張郵票,一直講到戰前發行的最後一張。文學家寫集郵,妙筆生花,郵學加史學,讀者得益。開始,讀者沒有注意,後來越讀越有滋味,紛紛到報社要求補「第一講」。報社沒有多餘,無法應對,只好把「第一講」貼在金門郵票社,供大家抄錄傳看。讀者時常來信,請作者答疑,洵美有問必答。有一次編輯竟轉來三十多封,洵美實在招架不住。一則抽不出那麼多時間寫回信;再者紙價高漲,要買那麼多信紙信封,偌大的一筆開支,他無法承受,只好請讀者附信紙信封和回信郵票,逐一答復。在他的文章裏可以看到,他對初學集郵者的誠心誠意諄諄指導,從如何使用集郵工具,到指點他們要端正集郵心態;提醒初集者易發生的誤區和謹防上當等等。他寫這個專欄,並非全部成文方才發表,而是一天天趕寫的。催稿急,他手書潦草;編排人員又不專業,時不時印錯字句,或者圖片混淆。加之,有時資料來不及查閱,憑記憶成文,也會出錯。他每每發現錯誤,就急急更正。在《講話》中傳播集郵知識的同時,他結合歷史事件查考一張張郵票,也結合集郵前輩的珍藏講述趣事,引起讀者莫大的興味。他是出版行家,着重對各種郵票的版本進行研究。他探討郵學疑題,敢於挑戰過去已作的定論。他自己也沒想到大病之後,居然有此毅力,執着地寫完《中國郵票講話》整整六十篇。他說自己是一個極其沒有長性的人。以前曾寫過三個長篇小說,也已經在刊物上陸續發表了,可是到後來全沒有完工。(註:可能是指: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三年連載於《時代畫報》的小說《貴族區》;一九三五年為徐志摩在《新月月刊》刊的《璫女士》續寫,連載於《人言周刊》;以及一九三七年在《辛報》連載的半自傳性小說《儒林新史》。)這一次寫「郵話」,居然「圓滿功德」。
他還想寫一本《集郵小手冊》,「略談國郵簡史,並述國郵中的珍品與貴票」。他真的着手寫了,七月,以「龍頭樓主」筆名發表後面這一專題文章,刊在《人生》雜誌。可惜,只寫了兩節!
在此期間,他挖掘了好幾張變體郵票。辦印刷廠的經驗,對印刷技術的鑽研,助他從雕模、排版、色彩、油墨、印製的角度去識別。他自幼學書法,又曾習得繪畫基礎。美學的素養,助他從設計、構圖、筆觸的細微變化去辨認。他也喜歡收集一些特殊郵票的故事,追溯其出版緣由,設計,發行,以及流傳的經過。如:那張孫中山親自設計的「飛船圖樣票」,他根據好幾篇文章,貫穿成一篇。從孫中山在日記本上寫設計意見,試製成樣票,到後來為甚麼棄而不用。他對這張珍郵非常感興趣,終於以重金購得珍藏。好幾篇專識性的文章他發表在《國粹郵刊》。他是集郵新手,從開始發生集郵興趣到做出成績,僅僅一年半的時間;從無心到有心,鑽進郵學,「行家裏手」一般的作中國郵票古今談。人們沒料到,詩人邵洵美躋身集郵家之列。
那時候,為買郵票他花費很多錢。在家裏捉襟見肘的艱難時際,佩玉也難以阻擋他的熱情。洵美對她說:「東西在,等於錢在」。可他想不到,「流動資金」沒有了啊!跟他講也沒用,佩玉只好無奈地對他笑笑完事。生活開支短缺,她惟有去翻騰自己那隻小小的「金箱子」。
這個愛好一直延續到勝利後,閒暇裏洵美還是沉迷在方寸之中。這時,《國粹郵刊》的編輯陳志川主持新光郵票會,主編《新光郵票雜志》。洵美參加新光郵票會,作為顧問之一,集郵界的朋友更加多了。洵美那時交往的郵友有鍾笑爐、馬任全、周今覺、郭植芳、張賡伯等人。
洵美在上海淪陷期間獲得一枚變體郵票──紅印花小字兩分綠色油墨加蓋「暫作洋銀兩分」。(一般郵票上加蓋的字都是黑的)。這張郵票有個雅號:「綠衣紅娘」。它的舊主宋醉陶曾經打趣地撰文〈似曾相識燕歸來〉,用文言撰寫,擬人手筆,描述此票歷經眾郵友之手到達他的集藏。他以「紅娘」稱之;以「天生尤物」、「嬌艶奪魂」、「藏春幽閣」等形容之;以「仰慕」、「定情」、「來歸」訴說他對之的感情。邵洵美當時就為之「傾倒」,但失之交臂。洵美再三與宋醉陶糾纏,宋醉陶被其「癡情」所動,成人之美,忍痛割愛。後來宋醉陶又寫了篇〈無可奈何花落去〉,表述自己失去「紅娘」的心情。郵友張包子俊的〈紅印花綠加蓋〉一文,寫道「……今為文學家邵洵美君量珠聘去,……名士美人藏嬌金屋……」。一九四八年五月十九日交通部郵政總局主辦新光郵票會協辦郵票展覽會,洵美愛如珍寶的「綠衣紅娘」由兩張小一元的紅印花珍票相伴展出,轟動一時。
在展覽會上有郵友請他題詞,他寫道:「可憐方寸地,多少世人迷」──多年集郵的經歷,他深有感慨。「可憐」的,其實不是指郵票,而是指癡迷這小小方寸地的集郵迷。他們一個個盯着放大鏡,甚至顯微鏡下的小紙片,企圖發現變體的蛛絲馬迹,興趣盎然地給它拍照放大,為之大做文章。他們挖空心思心心念念把別人的寶貝移進自己的郵冊。他們陶醉於一張稀票,引經據典寫詩作文。還有的,為了一張心儀的郵票,情願掏空自己的口袋,不顧柴米油鹽──這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寫照!他感慨集郵界也有人情世故,也有「職業道德」問題。集郵者為了郵票,結為好友,其樂無窮。然而也有人,為了郵票自傲於人,目空一切,對人家的郵集不屑一顧;或是為了郵票滋生妒忌,吹毛求疵,批評得人家一錢不值。在收藏界,不論他們集的是郵票,是金石,或是名瓷古畫,這些不良習氣都應引以為戒。
集郵界對「綠衣紅娘」至今還有印象,一九九九年出籠一部電視劇,竟然劇名也是《綠衣紅娘》。那是為了獻給第二十二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的。主演有趙文瑄、周迅和連凱,故事講清朝一位郵政官員把稀世珍郵「直雙聯綠色加蓋的紅印花」傳給女兒做嫁妝。衍生出一女兩男的複雜劇情。有趣的是洵美這張「綠衣紅娘」也有故事。一九五一年小紅因病休學在家,看爸爸精心裁剪玻璃紙,為他的「綠衣紅娘」做護封。那麼認真,那麼投入,小心翼翼地用鑷子輕輕夾着郵票,放在放大鏡下,正反兩面細看,像是在鑑賞一顆鑽石似的。洵美得意地左看右看,一面說:「你知道嗎?它是張紅印花,我給她取了個名字叫『綠衣紅姑娘』,因為別的紅印花加蓋都是黑色的,她是綠色的加蓋。多麼美啊!……嗯,她也應當有個英文名字,……好吧?……Scarlett。這個英文字很俏皮,少一個『t』,scarlet,就是鮮紅,緋紅。……很好,就叫她Scarlett in green!……怎麼樣?真是個有詩意的名字!……對了,你的名字『小紅』,你的英文名字也改成Scarlett吧。」他仰頭想了想,一笑,說「小紅,……將來,這張綠衣紅姑娘就給你做嫁妝……」他是姑且說說,小紅也姑且聽聽。後來,這張「綠衣紅娘」下落不明。哥哥小美聽爸爸說過,小叔叔病重在香港,趁祖母去看望,他委她把這張郵票帶了去,不知輾轉到了何人之手?而電視劇劇情裏呈現的那張直雙聯,現今網上可見,價值八百萬。
可惜他餘下的那些珍藏也未能陪伴他終生。一九五八年他蒙冤入獄三年多,回家家已拆散。佩玉攜幼子小羅避居南京,由女兒小紅贍養。喜聞洵美歸來,她趕到上海,相見不相識。身患嚴重肺心病的洵美,形銷骨立,上下腿一般粗,呼吸困難,難以平卧。洵美身心的痛苦佩玉感同身受,特地從南京帶回他心愛之物,包括他的郵票本和他收藏的集郵資料剪報。讓他從往昔樂事的回憶中獲取些許快活,藉以平息他日夜不停的咳喘。洵美住在長子家,身無長物,度日維艱,遑論醫藥。見四弟的兒子邵林來,洵美拿出僅存的幾張珍郵,命邵林尋訪郵界老友變賣,包括那張他一直捨不得脫手的「飛船樣票」。不料邵林沒有找到買主。邵林那時正在集郵,對這幾張珍郵很感興趣,問大伯借去品賞,一併借走了所有集郵資料。洵美囑其候機會代他出讓,以解三餐難繼燃眉之急。熟知這一珍稀之,全世界唯一一張由總統設計的樣票,就此落在了邵林的集藏之中。他如今是國內集郵界知名人士之一。那幾年牢獄之災令洵美痼疾纏身。家徒四壁,沒有財力和心力集郵。顫抖的手將貼在信封上的一枚「杜甫草堂」紀念票小心取下,貼在硬紙片上做成書籤。
在那失去理性和人道的文化大革命時期,上海譯文出版社的造反派掐斷了洵美菲薄的收入,子女和摯友的接濟不足供他苟延殘喘;加之,相繼傳來一一好友遇難或自尋的噩耗,他徹底絕望,一九六八年五月六日含冤辭別這無情的人間。
他再也料不到,在他離開人間四十四年之後,他的子女竭盡全力搜尋他散失的作品,先後已出版了九卷。幼子小羅秉承乃父追求完美的脾性,埋頭於父親的集郵文章,一字一句認真核對,一張張圖片仔細辨別,重新拍攝,編輯成冊。翻開這本《談集郵》,便能看到扉頁上邵小羅刻的兩枚閒章。小羅學篆刻,是父親親自施教。從指導臨摹碑帖學習書法,到手把手教刻章,並找出名人印迹供他體會。那時父親重病在身,他氣喘吁吁,刻刀難以持穩,一次次示範。滬寧兩地相隔,父親還在一封封信裏指點獎評。父親說:「你要多看多練」。這兩枚閒章,「小小方寸地」和「多少世人迷」,是紀念父親對郵學的貢獻,也是懷念父親。邵洵美曾說:「集郵,是不論貧富都能享受的娛樂,是寂寞時的好侶伴,煩悶時的好安慰。高尚的娛樂需要高尚的人格去享受」。集郵人須注意:集郵重品相,做人重品德。                                                                                          

              

                 邵綃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310

雄性北極熊獵殺BB可憐媽媽無奈敗走

1 : GS(14)@2016-03-01 18:55:33

氣候變暖令北極熊食物短缺,雄性北極熊轉而獵食小北極熊,科學家知道這個情況,但鮮少親眼目睹。《國家地理》雜誌的研究人員最近就目擊小熊被殺死吞食的殘忍畫面。片段見到雖然熊媽媽極力保護,小熊仍然被雄性北極熊擒獲,牠撲向小熊,剎那間已把小熊撕開殺死然後叼走食用,傷心的熊媽媽為了保命只好敗走。這段令人心碎的片段,是去年夏季攝於加拿大巴芬島(Baffin Island)。北極熊一般會在夏末和秋天獵食小熊,因為這段時間「主要糧食」海豹已游出海,在食物不足下,北極熊會轉而吃同類。生物學家斯特林(Ian Stirling)說︰「餘下可以吃到的就是不同年紀的小熊,拍到影片相當罕見,但這種事情卻不時發生。」雌熊跑得相當快,雄熊要捉牠們不容易,但若要照顧小熊就會拖慢雌熊的腳步,讓雄熊有機會得手。目擊小熊被獵殺的博物學家金斯利(Jennifer Kingsley)說︰「這事令人移不開目光,當然,你明白這就是北極的常態,我們也知道這就是北極熊的生態,但親眼目睹真的很戲劇性。」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01/195116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448

【動畫】獵人先餌誘再用矛刺 可憐黑熊等死20小時

1 : GS(14)@2016-08-17 08:01:22

打獵一直是極具爭議的話題。美國有打獵愛好者,將用長矛獵殺黑熊的片段上載網上與人分享,並為個人「壯舉」而興奮慶祝。然而片段惹來包括獵人們的炮轟,斥他行為卑劣,黑熊可能捱上長達20小時的苦才慢慢死去,極不人道。美國26歲健身教練鮑馬爾(Josh Bowmar),5月在加拿大艾伯塔省(Alberta)以收費可達5,000鎊(約5萬港元)的價錢,聘請嚮導以陷阱引誘黑熊出現再獵殺。結果成功引來估計體長7呎1吋、重近178公斤的黑熊。鮑馬爾趁機用加裝了攝錄機的7呎長矛,將牠刺至重傷,黑熊負傷在森林逃命,直至翌日才找回牠的屍首。鮑馬爾將獵殺過程製作成13分鐘短片上載YouTube,當中有長矛刺入黑熊體內兩呎深、以及死時腸臟外露等片段,亦有鮑馬爾手舞足蹈的慶祝片。國際人道協會(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狠批鮑馬爾,形容他用矛刺中熊的重要器官,令對方可能等足20小時才死是「卑劣行為」及「令人作嘔」。協會又指:「顯然在尋找食物的黑熊,被載滿誘餌的垃圾桶引誘到空地,結果卻成為被無情屠殺的取樂對象。這是一場單純出於自私的嗜血殺戮,為追求快感及戰利品而用上無辜生命作代價。」即使是其他獵人也不幫鮑馬爾,有人寫道:「我已打獵56年,這是我見過最噁心的影片。這是無腦蠢人在表演無恥的『絕技』,意圖為獵人帶來榮耀。然而他這樣不尊重獵物,只是讓反獵人士有更好理由去厭惡我們。」他續道:「如果你想人道殺死獵物,你應該用步槍射牠。」其實在鮑馬爾殺死黑熊前一天,其太太亦用弓箭射殺另一隻熊,同樣在社交網分享獵物死亡影片。不過鮑馬爾辯稱是以人道方式獵熊:「首先而且最重要的,用矛打獵其實讓動物有最佳的逃脫機會,因我們獵殺範圍只有10碼(約9米)。我刺中的熊逃走了60碼(約55米)就直接死亡,這絕對人道及道德。」他甚至稱:「相信我,沒人會像我們這些獵人般關注動物,尤其是我。」英國《每日鏡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17/197398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2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