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友達七.五代廠登陸 李焜耀西遷 力抗郭台銘

2010-02-25  tnm





原本喜氣洋洋的大過年,面板二大龍頭卻煙硝味十足。郭台銘小年夜(十三日)在鴻海旺年會上,對本刊嗆聲李焜耀:「新奇美電三家公司融合得非常快,我給段行建(群創董事長)融合的時間,最長不能超過三個月,我的目標是要他一個半月就要融合完成。」

設新廠 力堵追兵

尤其新奇美電三合一案,在歐盟的反托拉斯審查比預期快,「如果是另外一家(意指友達)併購的話就不一定會過。」郭台銘還虧李焜耀:「德國人不會忘記那一段歷史(指明基併購西門子手機部門失敗一案)。」

「中小尺寸面板新奇美電已經很強;大尺寸電視面板,尤其是後段組裝部分,包括散熱模組、機構與LED零件等,都是鴻海強項,我相信整合後,一定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五的效果。」郭台銘信心滿滿地說,新奇美電要創下七個面板第一。

年後,當了十一年面板龍頭的李焜耀不客氣地回擊:「第一不是用喊的。」然親近李焜耀的人士透露:「雖然KY(李焜耀)表面很鎮靜,但心中急得很。」面對郭台銘的新奇美電來勢洶洶,力圖穩坐台灣面板龍頭,並急追韓國三星、LG Display的李焜耀,有著不能停的壓力。

本刊調查,農曆年前,經濟部宣布開放面板廠登陸投資,已替李焜耀另闢新路。李焜耀說:「農曆年後,友達將申請赴大陸投資七.五代廠。」而落腳地,以友達已設廠的蘇州、廈門兩地機率最高。

先綁樁 串聯海爾

依 行政院開放面板業登陸的三條件:在台新廠須量產、大陸廠要落差一個世代,並提出在台下一世代投資計畫;赴大陸設廠以新設廠為主。目前,友達在台灣已有一座 八.五代廠,第二座八.五代廠正在興建中,並有十代廠的設立規劃;奇美電僅有一座八.五代廠正在裝機,今年第二季才能量產。依登陸條件,友達可赴大陸設 七.五代廠,新奇美電僅能設六代廠。

也就是說,李焜耀比郭台銘可搶先登陸一步,而大陸落腳處,以友達LCM(後段模組)廠布局最完整的蘇州、昆山一帶為首選,其次是三年前成立的廈門廠,而友達近期設模組廠的成都地區,也可能雀屏中選。

此外,李焜耀還積極布局下游液晶電視組裝市場。上個月李焜耀出席一場公開演講,大聲呼籲台商快點進入中國,要「趕快進廚房,享受熱度,想辦法端出一盤好菜。」本刊調查,當天中午,他就飛往中國,私會中國海爾集團董事長張瑞敏。隨後,友達宣布加碼二千萬美元投資合肥景智電子,替海爾量身打造電視組裝廠。這是繼與四川長虹合資案之後,李焜耀的中國綁樁之戰,再下一城。

搶大餅 就近供貨

據iSuppli調查,二○一○年中國液晶電視銷售量將超過二千萬台,總金額高達一百二十億美元,是一塊大餅。

「今、明兩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液晶電視市場,友達為就近供貨,將赴大陸設廠,以強化市場掌握、客戶關係與物流成本。」李焜耀說。為承接液晶電視訂單而成立的景智科技,則是李焜耀手上的一著暗棋。

「去年中國家電下鄉,來台採購面板的合作模式,讓中國本土的液晶電視市占率,從一成多提高到七成以上,投資中國較早的奇美電是最大受惠者,KY必須趕緊找到家電大咖結盟,才能跟老郭抗衡。」業內人士分析。

李焜耀鴨子划水布局大陸市場,一切努力,就是為了抗衡郭台銘。此外,李焜耀還公開不看好奇美電與群創的合併案。

年前,李焜耀向本刊分析:「畢竟許文龍仍是新奇美電的第一大股東,廖錦祥(許文龍妹夫)還是新奇美電的董事長,一旦虧損,奇美還是要認虧。」表面上群創以小吃大,讓新奇美電股本瘦身,但高達二千億元的債務仍落到新奇美電身上,高負債、缺現金的問題不解決,許文龍還是要承擔風險。

此外,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之後,雙方的供應商加起來有上千家。「很多奇美電的零件供應商都跟許文龍家族有關,那些人的利益,誰能保證?」李焜耀說。

壓成本 拉高自製

叫 陣的同時,李焜耀也趁著新奇美電的磨合期,整軍抗戰。先是去年底,LED封裝廠凱鼎與磊晶廠達隆電子宣布合併;隨後今年初,佳世達出售達方持股,加碼達 隆。「從背光模組、偏光板、驅動IC、LED所有零組件,KY都想辦法拉高自製比重,像達隆與凱鼎合併,就是要強化成本優勢。」分析師說。

過去三個月來,友達各廠都被下達動員令,目標是每季降低五%成本,台灣不能做的就移往大陸。「高層訂了二年作戰計畫,未來在台灣不敷成本的東西都要西遷。」友達主管透露。

友達法說會前(一月二十日),又宣布斥資十二億日圓,收購新力旗下顯示器科技公司FET。「這一連串的整併與投資,就是要築起對抗郭台銘的馬其諾防線。」外資圈人士觀察。

駐中科 環評未過

儘管李焜耀拉長戰線,準備對抗外患新奇美電,但李焜耀仍有二大內憂,一是台灣設廠因環保抗爭受挫,二是反托拉斯調查的巨額賠償準備金。

友 達原訂在今年底蓋好第二座八.五代廠、二年內蓋好的一座十代廠,然二大計畫已面臨停擺危機。其中,位於台中后里中科三期的八.五代廠正在裝機趕工中,一月 下旬卻遭最高行政法院判決環保署環評違法敗訴定讞,環保團體進而要求停工。雖然環保署表示會重新審議,國科會也說中科三期不會停工,但環評未過關,已投下 變數。

而友達十代廠預定地∣中科四期的彰化二林基地,同樣受環保團體抗爭,光排放廢水到濁水溪的問題,地方就抗爭、討論了近一年,仍無進度。

二月四日,久未露面的李焜耀出席八八風災受創的台東嘉蘭國小校舍重建動土典禮時,對本刊說:「一切都按程序走,實際狀況還不確定,希望越快通過越好。」但回顧設廠踢到政府大鐵板的過程,他越說越激動,「如果真的不過,大不了不蓋!」

嘆政策 削弱戰力

面板業與半導體被列為「兩兆雙星」產業,為台灣民間重要投資項目,南科、中科及周邊房產業,就是靠著面板業興起,因此身為面板龍頭的友達成了彰化、雲林、嘉義爭相拉攏的重量級廠商。

李焜耀萬萬沒想到,讓十代廠進駐中科四期,反成地方選舉的祭品。「每個地方都要我們進駐、促進繁榮,卻都不希望把污染放在自己家裡。」

「你 看鄰近的韓國政府,把整片的山坡地讓三星、LG Display去開發,甚至連都市計畫、住商開發,全部都包給廠商去弄,人家才能搞出世界第一的規模。在經濟與環保之間,政府要有做決策的Guts(膽 識)。」看到韓商在政府的協助下,不斷地攻城掠地,友達只能坐著等,李焜耀感嘆地說。

除設廠受阻,上月底友達法說會,去年第四季意外大賠七十八.五億元,讓投資人傻眼。原來,其中提列了百億元的反托拉斯賠償準備金,全年更因此大虧了二百七十二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挑戰多 激發鬥志

本 刊調查,二○○四年戴爾、惠普等美國大廠,指控包括LG Display、友達、奇美電、華映等多家面板廠,涉嫌聯合控制全球面板的報價,美國司法部因此展開反托拉斯調查,前年底判決出爐,LG Display、夏普及華映先後認罪,判罰四億到六千五百萬美元不等,華映前董事長林鎮弘等也前往美國服刑六個月不等,震撼國內面板業。

業內人士說:「奇美電被判賠二.二億美元,認罪更晚的友達會更高,預估超過三億美元。」更糟的是,李焜耀手下大將,包括友達副董陳炫彬(時任友達總經理)、佳世達總經理熊暉(時任友達副總)都可能面臨牢獄之災。

反托拉斯、中科環評爭議等麻煩找上門,加上外界質疑:「許文龍說他把奇美電嫁給了郭台銘,創造了台灣第一。」不服輸的李焜耀僅冷笑說:「大家等著看吧!」

李焜耀小檔案

◎現職: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

◎生日:1952.9.10

◎學歷:台大電機系畢業、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企管碩士

◎經歷:1976年進入宏碁任職;1996年設達碁科技,跨入液晶面板製造;2001年起自立門戶,掌明基、設友達、創BenQ品牌;2007年起因明基投資西門子失利衍生的內線交易案吃上官司。

◎家庭:妻藍瑞雲,育有2女

郭台銘小檔案

◎現職:鴻海集團董事長

◎生日:1950.10.8

◎學歷:中國海專畢業

◎經歷:1974年以30萬元資本創鴻海,原生產電視旋鈕;1981年轉做連接器,為鴻海壯大關鍵;1988年赴中國設廠,後多次併購擴張版圖;2001年起蟬連台灣首富。

◎家庭:與亡妻林淑育有1子1女,再娶曾馨瑩,育有1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19

五代傳人百年轉型郭元益 從沿街叫賣到喜餅龍頭

2011-1-17  TWM




從士林雙溪畔發跡,已走過一四四個年頭的郭元益,生命力越發蓬勃,不僅穩穩位居喜餅市場龍頭,跨領域經營的婚紗事業體也好評不斷。和諧的家族關係,放手讓專業經理人體系進入事業,成功賦予老店時代新意,締造從一根扁擔開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糕餅傳說。

撰文‧黃筱雯

一八六七年創立的郭元益,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糕餅世家,傳承五代至今一四四年,從原先的節慶糕點、伴手禮做起,到現在的精緻婚嫁喜餅,郭元益已是全台最大 的喜餅品牌,擁有全台四分之一的喜餅市場。讓人一想到郭元益,就幾乎和喜餅畫上等號;殊不知,郭元益在全台月餅市場,也是銷售冠軍。

如今,郭元益年營業額可達十五億元,且持續穩定成長,除了糕餅本業,郭元益並跨足婚紗攝影,接下來甚至要推出新娘面膜,鎖定婚慶市場,展開多角化經營,可謂台灣百年企業轉型成功的最佳寫照。

郭元益第五代傳人,身高約莫一八五公分、斯文靦腆的郭建偉,今年才三十二歲。原本攻讀建築的他,畢業後出國深造商業行銷,今年初正式回到郭元益見習集團事業,目前主要負責郭元益文化博物館及伴手禮部分。但談起家族歷史與未來展望,郭建偉也是巨細靡遺,沒有絲毫陌生。

一根扁擔開始的糕餅生意

「一般對外,我們都說郭元益成立於一八六七年,但其實早在一七○八年,郭家祖先就已從福建漳州飄洋渡海,來台生根。」郭建偉說,第一代創辦人郭樑楨,早期 來台不知可做什麼生意,最拿手的就是一身漳州傳統糕點手藝,於是郭樑楨開始以製作傳統糕點謀生;「元益」就是漳州故鄉的堂名,當時沒有店面,只是挑著一根 扁擔,沿街叫賣糕餅,「所以我們才會稱郭元益是一根扁擔開始的傳奇。」第二代郭拔秋接手經營時,正逢台灣武裝抗日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在非常時局,郭拔秋 經營困苦,卻成立郭元益第一家店面。一九二六年,第三代郭欽定正式接棒,開啟郭元益日後八十五年的黃金歲月。

一張月餅訂單打響名號

「我印象中的祖父是個很嚴肅的人。」郭建偉談起第三代當家,印象除了嚴格,還有驚人的手藝,「第三代是家族所有人中手藝最好的一位,加上他本身對糕點的強 烈熱忱,郭元益在他手中開始發光發熱。」除了郭欽定本身對糕點的熱情,郭元益能在他手中鞏固穩健基礎,另一個原因是士林地區發展。

郭元益本店位於北市士林區文林路,八十年前,這個地區商業活動日漸興盛,周邊經濟萌芽,天時地利配合得宜,使郭元益生意得以穩步成長。而郭欽定的妻子郭施阿巧,也為郭元益帶來助力。

「祖母家是當時士林的地方望族,過去糖跟麵粉是配額制,因為祖母家的關係,祖父可以拿到更多的原物料,才能製作糕點販賣。」郭建偉說,除此之外,雖然當時 經濟開始繁榮,但因為台人武裝抗日與日本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才剛結束不久,糕點在當時仍算奢侈品,負擔得起的家庭並不多,而施家族親人口眾多,也只有他 們有相當財力消費得起,郭欽定因而可將糕點成品賣回施家自用或送禮。這一來一往,施家可說是郭元益茁壯的最大推手,郭元益的糕點也在富人圈子裡打下口碑。

但真正讓郭元益聲名遠播的卻是士林紙廠的一筆中秋月餅訂單。一九五○年代,在旁人的介紹下,士林紙廠向郭元益訂購僅僅五、六十盒的月餅,但對當時的郭元益 來說卻是難得的大單。為了準時完成,郭欽定停止店面營業,專心製作。郭欽定的用心完全反映在月餅的品質上,士林紙廠這批訂單交貨後,郭元益的名聲突然大 開,因為士林紙廠將禮盒發送出去後,客戶吃到郭元益的餅驚為天人,一傳十、十傳百,一時間郭元益成為當時最熱門的糕餅店,門口經常排滿購買人潮,連前總統 蔣中正當時坐車經過,也會叫侍衛長進來買一盒。

郭欽定並沒有因此自喜而放鬆,反倒抓緊機會,在一九六一年成立「郭元益糕餅廠」,擴大生產規模,並於隔年在士林成立第二家分店;一九七六年,正式成立郭元益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郭元益的企業化與量產規模,開始有了雛形。

一個家族企業的傳承,接班人才是很大的重點,郭元益傳承到第四代,家族已開枝散葉,人丁興旺,郭欽定這脈成為下一代接班人。但四個兒子中的老大郭白吉對於 家族事業經營興趣不大,反而對於從政較有想法。因此郭元益的經營落到三個弟弟身上,而現在掛名總經理的郭榮壽則是最小的老四。

「我十分佩服我父親那一代的分工,我的兩位叔叔分別負責產品研發與市場開發,我的父親則專營工廠管理,大家各司其職,卻也關係緊密。」郭建偉說,雖然在一 九八○年代,郭元益開始引進專業經理人模式,不再由家族成員全權掌控公司,「可是如果你無法使經營團隊信服,你也坐不上管理者位置。」

放手讓專業經理人掌局

郭建偉的父親、第四代的郭榮壽,是現在的主要管理者,行事極為低調,幾乎不在媒體上曝光。他退伍後便進入郭元益,本身也有一定的糕餅手藝,「雖然手藝比不 上祖父,但我爸的舌頭非常靈敏,嘴巴很刁。」郭建偉說,父親身為工廠管理者,時常試吃出爐成品,只要嘗一口,就能知道這批糕餅是否烤過頭、裡面用的是什麼 原料,甚至還能知道是哪個爐子烤的。這個厲害的「嘴上功夫」並不是天賦異稟,而是用心鑽研的成果。

進入郭元益已十八年的營業部經理李惠熙說,「當總經理吃到兩塊餅時,他要能分析餅的作法、原料的不同;當他發現自己無法理解時,就會去請教別人,想辦法弄懂其中奧祕。」郭榮壽對自己的要求嚴格,現在甚至可以分辨糕餅中使用奶油的些許不同,辨別各式各樣的起士風味。

為了開發新品、觀測市場趨勢,低調的郭榮壽時常出沒各大百貨公司地下街,試吃各式各樣的糕餅甜點。

除了舌頭靈敏,一路從基層做起的郭榮壽對生產機器也是瞭若指掌。李惠熙談起前年中秋月餅的品管檢驗出肉眼看不見的黴菌,郭榮壽立刻告訴他們是哪裡的冷氣出 風口沒清理乾淨,「他就是這麼厲害!」一九八○年代,郭元益正式走向專業經理人體制,「因此我們不稱郭元益是『家族事業』,而是『家庭事業』,因為我們所 有的員工就像是一家人一樣。」郭建偉特別解釋,現在各部門的主管都不姓「郭」,郭家成員並沒有像外界想像那般積極參與管理決策,反而絕大部分是低調的退居 幕後,不太過問公司營運。

但是一個已有百年歷史的大家族,真的願意放手讓專業經理人進入嗎?「就像我一直強調的,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這個行業。」郭建偉說,因此不論是世代交接或是制度改變,郭元益總能和平交棒,家族之間的和諧氣氛,是郭元益得以綿延百年的一個關鍵。

下一步強打伴手禮市場

而另一個關鍵就是郭元益無畏大膽改變。過去郭元益一直以中式喜餅糕點為主,「可是現在最大的市場主流是在西式喜餅,中式的市場太小,無法支撐整個郭元益, 我們必須開發一個副品牌。」李惠熙說,因此在○一年郭元益推出西式品牌「拉法頌」,華麗浪漫的形象立刻搶攻市場,開啟轉型成功的第一炮;○二年,郭元益成 立木村屋烘焙,更跳脫既有禮盒市場,往現烤麵包店發展;○六年看準婚紗與喜餅市場的緊密性,郭元益另外創立拉法頌婚紗會館。從喜餅到婚紗攝影,提供新人一 站購足的包套服務,全方位的多角化經營,讓郭元益在婚禮市場打下大片江山。

這些大膽的改變,雖是在郭榮壽的同意下進行,但實際上卻是專業經理人的創意建言。「我在郭元益這麼久,從來沒有感受過任何一絲家族壓力,總經理評估過內容後,其他一律放手讓我們去做。」李惠熙說。

郭元益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因為少子化而逐年減少的結婚人口。李惠熙解釋,一九八○年代與九○年代相比,結婚率掉了二%;而九○至二○○○年間,結婚率更是 衰退一一%,喜餅生意首當其衝。因此喜餅占八成營收的郭元益,不希望再和喜餅畫上等號,不以喜餅龍頭為滿足,下一步要主打的是歷史最悠久的伴手禮。

「大家對我們的印象一直都是喜餅,但其實我們做最久的是伴手禮系列。」郭建偉說,郭元益的冰沙餡餅是最長壽的明星商品,今年在台灣鳳梨酥大賞中,郭元益也勇奪金、銀賞。

留美又留日的郭建偉,在日本求學期間到處考察百年食品老店,他最推崇有三百年歷史的和果子店「虎屋」,成功和洋融合,在東京六本木與表參道開設高級咖啡店,現在他也想將這樣的精神運用在郭元益,最近研發的巧克力口味鳳梨酥就是一例。

「未來我希望可以帶給郭元益時尚中國風的面貌,不過我還得繼續努力。」郭建偉謙虛地笑說,身為百年企業第五代,他的語氣充滿對家族事業的認同,堅守傳統卻也願意創新的他,相信能為郭元益創造更輝煌的成績,一根扁擔的傳奇將繼續流傳下去。

郭元益 Profile

創立:1867年

創辦人:郭樑楨

負責人:郭榮壽

年營業額:15億元

郭元益百年大事紀

1706年 漳州郭家來台定居。

1867年 郭樑楨開始製作糕點販售,以漳州堂號「元益」為名,挑著扁擔,開啟郭元益糕餅傳說。

1912年 第二代郭拔秋接棒,並於士林設立第一家店面,即現在郭元益總店。

1926年 第三代郭欽定接班,並與當時地方望族施家結為親家,獲得穩定原物料來源,並透過施家而有了穩定市場銷售管道。

1950年 因士林紙廠的中秋訂單一炮而紅,聲名大譟。

1961年 為應付大量訂單,成立中央工廠。

1976年 創立「郭元益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1986年 第四代郭榮壽接班,引進專業經理人制度,淡化家族色彩。

2001年 開發西式月餅,引進法式品牌「拉法頌」成功搶占市場。

2002年 成立木村屋烘焙。

2006年 成立拉法頌婚紗會館,積極經營品牌多角化。

郭元益

長青心法

不變心法:創新

三變心法:

1.起用專業經理人,逐步從家族企業轉變家庭企業,包容更多不同意見。

2.跳脫中式糕餅框架,跨足西式糕點,成功開啟市場第二春。

3.以糕餅本業往外延伸,成立相關事業體如婚紗、西點烘焙,多角化經營,不斷為郭元益注入活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30

加盟店火併五代同糖

2013-05-23  NM
 
 

 

新派糖水店「五代同糖」是近年本地冒起得最快的甜品店。○九年開業,一○年接受《壹盤生意》訪問時,只有兩間分店,之後推出特許經營,分店數目迅速擴展至十四間。但很快,加盟店陸續「出事」。其中,大圍分店斬纜,易名為「殿糖級」,生意即谷底反彈,新老闆劉健強(Xavier)力斥「五代同糖」「幫唔到」加盟商;而上水舊墟分店,甚至要分租兼賣小食,老闆Johnny坦承「打錯算盤」。

經過一輪淘汰,「五代同糖」只剩下六間分店。本刊找來老闆之一的Antony,回應各方指責。這個故事提醒各位創業初哥,如以為加盟大品牌就可以穩賺,絕對是大錯特錯。

今年三月,位於大圍積信街的五代同糖分店,突然將招牌換成殿糖級。時間倉卒,店內裝修不變,仍是舊店的招牌紫色梳化及餐椅,就連餐牌上的甜品款式,亦大同小異,包括五代同糖最出名的雞蛋布丁。原來,姓張的舊老闆做唔住,找來擁有兩間分店的殿糖級入股,店鋪則交由新老闆劉健強(Xavier)和周健雲(Jackal)打理。訪問期間,張氏離港工作,Xavier透露易名過程:「張生曾經向五代同糖求救,對方嘅回應居然係﹕『我哋都無辦法』。張生最後終止同五代合作,走來搵我哋。」Jackal補充:「我哋接手大圍店後,頭兩星期營業額至少升咗廿五個百分點。」

大圍分店易名自救,但上水兩間加盟店的老闆Johnny,雖然「賺得少」,仍決定「死守」。原來他正職做貿易生意,糖水店只是副業。

對於一眾加盟店的情況,五代同糖負責人Antony承認部分加盟店經營不善,並逐一駁斥各方言論,指加盟店老闆亦要負上責任。

Johnny﹕上水五代同糖加盟店老闆Xavier﹕殿糖級老闆Antony﹕五代同糖老闆一﹑揀錯位 孤立無援Xavier﹕「大圍競爭好大,同區有七﹑八間糖水鋪,呢條街都有三間,而且五代同糖嘅定價太進取,未必區區適應到。位置最重要,揀鋪要睇附近有咩食肆﹑門口有無位泊車及統計人流。殿糖級旺角分店都係加盟店,仲有四間加盟店想開,但未有心水位置,唔開住。」Johnny﹕「上水中心分店一開始好好生意,一個月營業額有成三十八萬。但過咗蜜月期後,一路只係收支平衡。對於上水物價嚟講,啲嘢都係貴咗啲。至於位於上水舊墟嗰間分店,最初打算做甜品外賣生意,以為上水咁多自由行,有得做,點知打錯算盤,生意未如理想,惟有朝早租個門口俾人賣小食,幫輕吓租金。」

回應

Antony﹕「我哋唔會熟晒各區嘅行情,所以揀鋪時都偏向聽加盟店老闆嘅主意。以上水店為例,Johnny有新主意話做外賣店,佢有信心又說服到我哋,就會俾佢去試,最後效果唔好都無辦法。位置重要,但係老闆都好重要。好多時加盟店老闆都係兼職經營,以為俾嚿錢買個經營權就有錢賺。老闆唔落鋪﹑唔以身作則,服務質素唔好,生意自然差。所以老闆擺幾多時間落盤生意都係重點!」

二﹑餐牌食材受限制Xavier﹕「張生搵我哋合作嘅其中一個原因,係覺得五代同糖工場來貨嘅質素每況愈下。我哋睇過都覺得有改善空間。另外,佢哋為咗控制成本而轉咗食材供應商,張生都有啲不滿,但無辦法。」

回應

Antony﹕「係轉咗食材供應商,正常都唔會轉間貴啲嘅。我哋一路都係想搵又平又穩定嘅貨源,以呂宋芒為例,喺同一個季節,唔同品種,價格都有好大差別。着重質素同時我哋都要控制成本,所以轉換供應商唔出奇。」

三﹑宣傳無自由Johnny﹕「舊墟分店日頭分租出去賣小食,我無問過五代同糖呀。上水中心鋪下午就做緊優惠,凡叫吐司,飲品半價,呢樣就係五代同糖同意嘅。另外,主餐牌唔可以減價,咪集中推銷價錢較平嘅糖水囉。」Xavier﹕「以前明知大圍接受唔到個價位,但餐牌都要跟足總店,唔可以自己減價。我哋接手之後,部分甜品比之前平一成至一成半,客人反應好好。不過,我哋都唔接受加盟店賣其他嘢。旺角店曾提出賣咖喱魚蛋谷生意,影響品牌形象,梗係唔俾啦。谷生意仲有其他辦法,我哋睇番資料,發現旺角店嘅客人最鍾意食榴槤,於是全線推出榴槤主題甜品系列。旺角店營業額兩日內升咗十幾個百分點,仲好過你去賣咖喱魚蛋啦。」

回應

Antony﹕「我知上水舊墟間鋪賣小食,唔通即刻叫佢執咩,但合約到期後唔會再合作。某啲區嘅客接受唔到五代嘅價位,我哋可以做嘅好有限,會幫佢哋宣傳派傳單,拎住傳單幫襯有九折。其實大圍店試過俾佢做特價,如逢星期一某樣產品九折,但佢哋可能覺得唔夠啦。我哋唔可能容許某一間賣平啲,咁對其他店唔公平。」

洗牌效應

近年,不少糖水店以加盟形式迅速擴張,Antony警告,行業正經歷洗牌期﹕「愈嚟愈多競爭,係時候睇吓邊個有實力留低。我哋曾經有十幾間分店,但因為租貴,依家暫時剩番六間。競爭咁大,我哋都唔知開幾多間先啱,但一定唔係之前咁多。」殿糖級的Jackal亦同意要限制加盟店規模:「我哋暫時以四至六間為目標,因為想保持水準,要花好多功夫。寧願做好呢四至六間,好過一次過開十幾間,但半年或者一年之後就唔見晒。」

記者放蛇

Antony不肯透露五代同糖的加盟費,記者於是致電該店的加盟熱線,表示想加盟開店。接聽電話的鄭小姐表示,加盟費為三十八萬,並強調:「我哋之前有十幾間分店,但有啲老闆對甜品同盤生意無咩熱誠,搞到經營不善,所以我哋依家嘅要求都會嚴格啲。」她表示,公司要求老闆親自看鋪,或安排親戚等幫忙。另外,已有五代同糖的地區不可再開店。

營業資料(04/13,同上)

營業額:$320,000租金:$80,000人工^:$65,000入貨:$130,000雜費:$10,000盈利:$35,000^4個全職、3個兼職,不包括老闆

開業資料(12/11,五代同糖上水中心店)

#連按金租金#:$300,000裝修:$600,000入貨:$150,000雜費:$50,000特許經營費:$380,000總數:$1,480,000

一點意見

司徒永富鴻福堂集團執董,兼任香港樹仁大學工商管理學系行政系主任及副教授。鴻福堂曾有近八成分店是加盟店,但因為難於管理,鴻福堂已將所有特許經營權收回。司徒永富形容特許經營是「針無兩頭利」,無論對發展品牌或創業來說,都不是好選擇,原因如下:1. 難以統一形象:「加盟店難於管理,容易出現良莠不齊。唔守規則嘅分店會損害品牌形象,其他做得好嘅分店就無辜被拖累。」2. 問責難:「母公司通常設有中央工場,但仍難避免部分食品要在分店做加工,所以食物質素存在變數。如有客人向總店投訴,母公司難以向被投訴嘅加盟店問責。」3. 缺自由度:「加盟店嘅生意未如理想,母公司可以做嘅確實有限,因為每樣新政策都要全線一齊做。九九年,鴻福堂生意好差,有加盟店自己賣燒賣腸粉,其實我哋自己都掙扎緊應唔應該賣,但為咗對其他分店公平,都唔可以俾個別店賣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98

【專欄】電影市場變天了,第五代導演開始謝幕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9/148468.html

i黑馬:整個2014年的電影市場,不是“外行”導演的成功,而是“年輕”導演的成功。不是演員轉導演或者作家轉導演,而是新導演要整體接班老導演。不是從傳統作坊式到好萊塢工業化模式的更新,而是導演年齡的更新。中國電影落後的原因不是技術的陳舊,而是思維的陳舊。

\電影市場變天了

自從《黃金時代》和《太平輪》票房失敗後,大家發現,原來名導明星大制作也不靈了。還有一部高希希導演的《露水紅顏》也強差人意。這幾部影片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導演都是超過60歲的老導演。並且很多人相信,如果陳凱歌《道士下山》沒有因故延期而是賀歲檔上映的話,也會跟《太平輪》一樣的命運,理由是你會認為90後觀眾會對民國時期的道士感興趣嗎?

今年張藝謀的《歸來》也就2億多票房,遠不上同期80後導演郭帆的《同桌的你》多。這是為什麽?只能說,市場真的變天了!

不知道這次顧長衛的《微愛》怎麽樣?這部是顧長衛導演從文藝片轉型商業片的首部大作,不知道里面的笑料是否適合當今的年輕人。怕的是兩頭不落好,畢竟年齡有代溝。

第五代導演中最商業的馮小剛也開始減產,今年幹脆缺席賀歲檔,接下來的新片計劃也沒傳出風聲。

60歲以上的老導演里唯一僅存的碩果的是徐克,徐克是一個技術迷,他近幾年的3D影片《龍門飛甲》、《狄仁傑神都龍王》和《智取威虎山》,為中國電影做出了的巨大貢獻。長期以來中國電影都是靠“故事”單條腿走路,而徐克把另一條腿“技術”給立了起來。

中國導演在更新換代,第五代導演開始謝幕

而其他沒能有突破創新的老導演們卻難逃英雄謝幕的悲歌。這次第四代導演的集體謝幕,在電影市場這麽多年的歷史上,就連好萊塢也從來都沒有像中國一樣,名導成批的來,成批的走。不過令人尊敬的他們也都辛苦了幾十年了,也該安享晚年了。否則就跟春晚一樣,二十多年來都是同一幫老人們在支撐,很辛苦也很無奈。人生就應該在最巔峰最輝煌的時候急流勇退,這樣才給後世留下念想。最悲哀的是新導演都接不上班,老導演應該學李娜,別跟劉翔一樣都跌跤了還得跑,把一世英名最後都丟了。

從之前趙薇、徐崢的年輕演員轉導演的成功,到今年韓寒《後會無期》的成功,代表著中國導演正在整體的更新換代。這是因為電影觀眾主力由60後和70後變成了80後和90後的年輕觀眾,觀眾的更新換代引發市場對新形式電影的需求,從而造成中國電影導演的這一輪更新換代。讓主流導演也由原來的50後、60後,變為80後(70末),甚至是未來的90後。以後還會出現大批的外行和新導演創造票房奇跡,一直到新老導演的更新換代全部結束。所以不是“外行”導演的成功,而是“年輕”導演的成功。不是演員轉導演或者作家轉導演,而是新導演要整體接班老導演。不是從傳統作坊式到好萊塢工業化模式的更新,而是導演年齡的更新。中國電影落後的原因不是技術的陳舊,而是思維的陳舊。

電影公司在更新換代

傳統電影公司也會更新換代變成新一代互聯網化的電影公司,都需要重革一套互聯網思維的操作系統,生產具備互聯網基因的電影了。

而不能再依賴傳統的老班底、老思路制作傳統類型的電影了。必須變導演思維為用戶思維。現在電影觀眾的平均年齡已經降到了21.4歲,你再不了解年輕人的需求,不去用心去生產他們喜歡的電影,必定會像《太平輪》一樣投資一部虧損一部。

尤其是就連姜文的《一步之遙》都令很多人失望了,盡管它仍然會取得高票房,但是總感覺在透支觀眾的信任,下一部如果再這樣恐怕就不好使了。看來粗放式的傳統大片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電影市場突然出現了拐點。所以可以預料接下來的春節檔將有多部不具備互聯網基因的大片會成為炮灰,明年上映的《鬼吹燈》和《盜墓筆記》的票房也可能大大低於片方預期。

電影觀眾在更新換代

新一代的年輕用戶都是“網生代”,他們極度自我,反傳統,不迷信權威。所以他們最不在意那些傳統導演在意的那些情懷,什麽大場面啊,什麽唯美啊,什麽國際明星大腕啊,這一點在《太平輪》上表現的淋漓盡致,所有吳宇森導演在意的,都是年輕觀眾群體不在乎的。

當看到一個68歲的患病的老人還在辛苦拍著電影,還要遭受市場的詬病,我們真的很心疼,也很難受。這應該怪誰呢?

只能說,生老病死,這是趨勢;新老更替,這也是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312

這回,第五代股民能逃過厄運嗎?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23

這回,第五代股民能逃過厄運嗎?
作者:溫天納


大約在三周前,筆者接受了內地一家媒體的訪談,節目結束前,主持人特別要求筆者對第五代股民作出建言。對海外市場而言,不少朋友也搞不清楚究竟什麽是第五代股民?

參考內地報告,第五代股民主要涵蓋內地的80後、90後新股民,這群投資者的特點是他們「入市普遍操作大膽、反應迅速,借助上漲行情有的獲利80%甚至100%」,據稱也是內地這輪A股大牛市的投資主力。

筆者用括號括著相關字眼,是因為第五代股民並未見過大風浪,並未見證過內地2007年10月17日至2008年10月28日的大崩盤大熊市,他們進入投資市場的時候,適逢內地A股的谷底,故此他們見到的就是一個瘋狂的牛市。然而在未來,伴隨著狂牛的就是一系列動蕩,過去幾天的情況,或許提供了一個好排練。

瘋狂牛市難免伴隨動蕩

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上周五在《人民日報》撰寫了一篇3000字的文章,當中提醒內地投資者關於股市的風險。當時筆者身處內地,留意到內地股民依然沐浴在瘋狂牛市的氣氛中,上證綜合指數更一度升穿4300點,到了收市的時候依舊創下七年新高。

不過,收市後,中國證監會在新聞發布會中再次提及多項股市降溫措施,如對兩融業務(融資及融券)的規管通知等等,其中投資市場最為關註的,就是涉及內地券商開展場外股票配資、傘形信托業務的言論及政策,看似內地監管機構要再次壓抑股市狂牛。

結果收市後的交易大幅下挫,跌幅也頗為慘烈,估計有見及此,中國證監會在周六傍晚透過微博作出說明,澄清相關的七項政策全部屬於現有政策,並非新政,相關言論並非在於呼籲內地投資者沽空A股,也不是去打壓A股,故此,投資市場不宜過度解讀。

無論是否過度解讀或誤解,這對第五代股民來講,絕對是當頭棒喝。再退後一步看,中國的第五代股民是從何而來?既然有第五代,那麽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代股民又是什麽?

在2007年A股大牛市結束後,內地股市整整沈寂了七、八年的時間。在最近的新一輪牛市市況中,重拾人氣的A股正迎來第五輪開戶高峰潮。這些新的投資者被業內稱之為「第五代股民」,當中的80後、90後新股民最為搶眼。

第五代股民出現的時間點正處於國家經濟發展的轉型期,在結構性的改革陣痛中,中國嘗試強勢出擊,隨著國家「一帶一路」藍圖的描繪,中國正面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尤其是作為發起國設立的亞投行,嘗試改變世界金融體制一面倒傾向西方社會的現象,以增加中國的影響力為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五代股民信心十足!

與此同時,第五代股民面對的還有中國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新局面,如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推出註冊制、存款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金融自由化及存款保險制度改革、房產登記體制改革的主要背景,這些都將重新塑造內地市場的財富結構,在財富重新分配的預期下,第五代股民也要分一杯羹,自然也成為了這一輪牛市真正的投資主力軍。

以古鑒今,A股在經歷每一輪牛市後,往往都會造就一批新股民。自2014年後,A股市場見底回升,上證綜指從2000點附近一直上升至上周的4300點附近,在瘋狂的財富效應下,內地的大媽大叔、甚至是80、90後們都開始魚貫入市,全民炒股已經全面卷土重來。

市場改革吸引新一代股民

參考內地券商的觀察,近期開戶的新投資者有不少是80後、90後,據稱他們手拿手機,在這輪雞犬皆升的年代,輕易就把「牛股」買入,在他們的字典里,根本沒有「輸」這個字。在這輪瘋狂的牛市中,新股民的收益非常理想,翻一番,甚至是翻數番的為數甚多。

他們有什麽特征?參考內地文獻,第五代股民當中的90後股民,特別喜歡掌上炒股,更與以往的股民有所不同,具備這獨特的特征:

1、第五代股民甚少混跡於老股民紮堆的QQ群,除了開戶和與相熟的投資顧問或客戶經理交流,也很少到營業部去,更別說跟老股民一樣去券商的股票大廳去看市。

2、第五代股民據稱具備較高投資素質和素養,特別是對新產品和新業務有興趣的投資者正不斷入場。近年,內地不斷推出的股指期貨、融資融券、「滬港通」、個股期權等新產品和新業務,正不斷提升投資者參與股市投資的素質。故此,市場的改革也吸引了有較高學歷的年輕投資者不斷入場,尤其是對互聯網熱衷的新一代股民加入當中。

3、第五代股民,他們操作大膽、反應迅速,普遍急於入市,盲目投入的較多。在進行股市投資時,成熟客戶一般會分散風險。可是第五代股民會選擇一次性杠桿式攻入個別股份,在升市里,他們更會高追買入。

回頭看第一代至第四代股民的經歷,其實也是見證了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

第一代股民—— 在上世紀90年代初,內地股市成立後,內地券商陸續設立營業部,證券市場開始發展出第一代股民。不過,這一代的股民帶著濃厚的國企意識,是被規劃出來的第一代,他們被動地獲配股份,當時不少股民甚至不知到股票為何物?

第二代股民—— 隨著內地股市逐漸發展,市況轉佳,為增加收入,以白領、銀行職員等主體為首的投資群開始主動入市。

第三代股民——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券商業務及規模急速擴張,紛紛在全國各地落戶,全國股民數量迎來了爆炸式的增長。

第四代股民—— 2005年5月A股股權分置改革正式展開,在2005年6月6日至2007年10月16日股指從近998點上升至6124點,漲幅驚人,與此同時,內地開放式基金大量發行,人民幣持續升值,內地資金流動性過剩,資金全面進入股市,連上調印花稅都未能改變狂牛,股市到達了歷史巔峰。在全民炒股的熱潮中,第四代股民匆忙入市,隨後的結局就不用多說了。

隨著第五代股民同樣地匆匆入市,他們能逃過前幾代股民的厄運嗎?這就要看各方的智慧了。

(轉自大公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858

五代航空人的夢想 看C919震撼首飛!

2017年5月5日,在上海浦東機場附近一個大型工業基地的機庫里,一架中國制造的飛機正準備迎來首次試飛。這標誌著中國打破長期由波音、空客等少數制造商壟斷大飛機市場的局面。C919中型客機(COMACC919),是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與美法等國企業合作研制組裝的幹線民用飛機。

自主設計研制大飛機,這個夢想中國航空人追逐了半個世紀。經過五代航空人的艱辛努力,才有C919的破繭化蝶。

C919全稱是“COMAC919”。“COMAC”是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英文名稱的簡寫,“C”是COMAC的第一個字母,也是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的第一個字母。

C919,第一個“9”寓意天長地久、經久不衰,“19”代表最大載客量是190座。

飛機機身長度38.9米,機身高度11.95米,翼展35.8米,作為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短程商用幹線飛機,標準設計航程為4075公里。搭載最少158人,最多190人。

自主設計,對於一架飛機意味著什麽?

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根據市場需求,設定設計方案。第二,零部件供應需符合設計方案。C919的供應商來自全球,其中不乏同樣為空客和波音的供應商,而需要什麽樣的零部件,對其有怎樣的技術要求,這是由中國商飛決定的。第三,系統集成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架大型客機是複雜的系統集成工程,不同的系統集成在一起需要滿足哪些要求,這一控制方案掌握在設計團隊手中。

2025年,C919的國產化率將要超過90%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026

五代傳人百年轉型郭元益 從沿街叫賣到喜餅龍頭

1 : GS(14)@2011-01-23 19:06:04

[realblog]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1630[/realblo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728

【旅遊籽】木桶醬油傳承五代 歲月的味道

1 : GS(14)@2015-04-28 02:12:27

第五代傳人山本康夫從小就十分喜歡自己成長的小豆島,除了大學時候被迫離開之外,一直都在島上生活,他認為將醬油傳承下去是自己與生俱來的責任。



【旅遊籽:賞物尋源】有一些味道,不是新鮮就好。有一些味道,一定要借助時間來醞釀,比如,醬油。天然釀造的醬油,一般只需要一年就能完成。只是,在日本香川縣小豆島的山麓間,有一間醬油廠堅持讓醬油反覆發酵,每年用相同的材料加入原本的醬油之中,希望以歲月來製造更深層次的味道。所以,這用上兩倍材料、花掉四個年頭才釀製而成的醬油,打開瓶蓋一刻,就是一種深邃的香氣,溫柔而醇厚,層次豐富。這用時間換回來的味道,傳承着第五代醬油家對傳統的堅持和信念。



(左起)群馬縣的高橋、德島的原田、山本康夫、小豆島的坂下和來自愛知縣的新井,已決定每年都齊集山六,為傳承木桶製作方法而努力。


創業於一八六八年,一百五十多年過去了,位於小豆島寒霞溪的山六醬油,仍堅持只用杉木桶釀造醬油。要知道,全日本仍堅持用百分百杉木桶釀造醬油的品牌,不足1%。能夠抵禦機械化的時代,以全人手製造,更堅持每一步驟都遵從先輩的規矩,全因為第五代傳人山本康夫先生相信,「醬油不單純是醬油,它還代表了將祖先留下來的珍貴飲食文化遺產,要世世代代傳遞給未來的子孫。」時間,對於山六醬油來說,就是醬油味道分出勝負的關鍵。「從前醬油是高級調味料,現在卻便宜得連醬油的質量都不顧。」山本先生嘆息着。因此他願意花時間慢慢釀造高質量的醬油,寧願只做給對醬油有要求的知音人。人家用一年時間發酵的醬油,他最少花四年以上。「我的高祖父已堅持,我怎可以破壞傳統。」山本先生說,他們的醬油存放在木桶中發酵時,稠杰的狀態稱為もろみ(由大豆、小麥、水及鹽做成),而兩年後的盛夏,山本先生就會在氣溫高達攝氏四十度以上的環境,將居於百年木桶裏的もろみ攪勻,然後將這些醬油放在特製的醬油布上,慢慢過濾,這個安靜的過程也最少花上兩星期;之後,過濾過的醬油又再回流到木桶中,同時要重新加入相同的材料,再發酵,再待上兩年時間慢慢醞釀,再攪勻。足足四年,或更甚,醬油才能入樽、見光。只能依靠時間來調味的醬油,每一滴都是心機,這味道,怎能不好。





特製的醬油布是過濾醬油重要的一環。

透過一條管子將醬油抽取再壓縮、過濾,單是這過程也得花上兩星期。

一滴一滴安安靜靜的,卻是用上四年的時間作調味。



木桶蘊藏生命力

「如果醬油發酵過程中出現任何差池,別說幾年,是百幾年傳承下來的心血也就白費了。」山本先生說,要讓醬油好好地活在歲月的流逝中,一個能讓醬油安身立命的杉木桶很重要。所以,山六醬油那一百五十年的醬油工場之中,藏着六十個直徑兩米三、高兩米的杉木桶。逾百歲的木桶,除了鋪上了一層又一層的霉菌,見證歲月的流逝以外,依然,完好無缺。其實,在釀造醬油已逾四百年歷史的小豆島,島上的醬油幾乎都走向機械化,大部份均改以鋼桶釀製。只有山六醬油放棄不了杉木桶。「我沒有錢換鋼桶而已。」山本先生笑說。事實是,就算有錢,他也打死不會換掉祖先留下來的杉木桶寶貝。因為,日本飲食文化中的五種基本調味料「醬油」、「味噌」、「酢」、「味醂」和「酒」,直至江戶時代為止,一直都只用木桶來釀造。因為這些調味料都是靠微生物來發酵,而製造這些美味發酵調味料的微生物,在冷冷冰冰的鋼桶裏是幾乎不存在,只有木桶才能提供合適的環境讓寶貝似的微生物慢慢呼吸、繼續生存。所以,木桶從來是最好的釀造容器。而杉木桶,也是醬油美味的秘密。可是,在日本,木桶買少見少,還會製造釀造用木桶的職人,只餘下大阪堺市的藤井製桶所一間而已。但藤井製桶所裏三位已有五十年製木桶經驗的師傅亦事先張揚,二○二○年就會放棄製造木桶這工作。山本先生說現在使用的木桶都是戰前製造,在預見的五十年後,木桶好可能全部不能再用,因為太老了,老得想用也用不了。換言之,日本最真實的調味料味道也許隨之消失。山本先生不願意接受他兒子、甚至孫兒在他死後,不知道醬油真正的味道應該是怎樣的,所以,他決定自己學做木桶。





二次大戰後做的新桶只得十二個。

每個木桶用上百年以上的吉野杉製造,深達兩米,直徑達兩米三,走入去再爬上來也十分吃力。





竹是祖父留下來的,每條長十六米,如紮辮子似的做成圈狀。

竹圈是最快失傳的技藝,山本先生說竹圈比鋼圈好用得多,可跟隨木桶冷縮熱脹,又不會破壞木質,能用上百年。

山本康夫這麼堅持要將最傳統的醬油守下去,為的就是他的寶貝兒子,山六醬油的第六代傳人。



學習製桶技藝 讓味道傳承

「二○一二年,我和小豆島兩位男性朋友一起到藤井製桶所拜師學藝,希望學懂做木桶的所有步驟。」山本先生為了成為入室弟子,還預先向藤井訂製了三個新木桶,然後跟師傅說就用他訂製的三個來學習製作過程、工序和技術。在藤井製桶所的指導下,他們終於一起完成了首個自己訂製的木桶。兩年前,為了將做木桶的技藝傳承下去,他決定在小豆島製造新桶,由削木、組合,到以祖父留下來的小豆島的竹樹,編織箍住木桶的竹圈,都一手一腳來做,而且,他不只公開過程,甚至歡迎所有有興趣的人一起參與和學習,現在,他能保育的木桶已有六十一個,但是,對世世代代的子孫來說,六十一個實在太少,所以,他已立定決心,在堅持傳統的方式來釀造醬油之外,每年還會做三至四個杉木桶,將日本醬油的本味,一直留存下來。





以有名的鶴醬醬油,配合綴以伊丹黑豆的小豆島牛奶雪糕,出奇地合拍,醬油令牛奶雪糕添上焦糖似的味道,十分好吃。約$20。

(左)500毫升約$65、(右)145毫升約$30花了四年釀造的鶴醬,由大豆、小麥和鹽釀製,入口醇香,配刺身和豆腐等最好。

花兩年釀造的菊醬,味道較淡,用作烹調日本傳統菜式如薯仔豬肉較合適。



山六醬油  日本香川縣小豆郡小豆島町安田甲1607  
http://yama-roku.net前往小豆島方法:於香川縣高松市高松港乘船前往小豆島土庄港,約60分鐘。記者:李 莉攝影:潘志恆編輯:黃仲兒美術:房 雍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427/191242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990

搶入牛市 第五代新股民崛起

1 : GS(14)@2015-06-17 12:42:39

2015-05-23 im




自去年7月始,A股瘋牛橫行,上證指數在1年間由約2000點升至逾4400點,即使中央多次出手降溫,都不得要領,內地進入股巿大時代。按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的數據,估計A股股民佔全國人口13.68億的5.6%,即近8,000萬人,雖未至全民炒股,但買賣成交額已達千億元人民幣,絕對驚人。更甚的是自去年7月開始,每月平均有多達60萬新股民加入,相等於內地一個中型城巿的總人口,上月更新增逾1,294萬個股票戶口。

萬千新股民浩蕩操入股巿之時,一群80後、90後的新股民引來注目,他們殺入股巿勇往直前,被內地傳媒稱為「小鮮肉」。「小鮮肉」的稱呼並無貶意,用港人說法是指對方「夠嫩口」而已,他們被視為內地股巿的新力軍,屬內地「第五代股民」。

第五代股民份外觸目,還因為這群生於中國崛起之時、自小與互聯網為伴的年輕股民,有別於過去四代股民,對股票、人生有不一樣的看法,在億萬股民大軍中,其投資風格亦別樹一格。

有公司看到商機,研發針對這群年輕股民的手機軟件,本刊訪問了公司負責人,看看他們的軟件如何迎合新一代股民的特質。

年輕人炒股備受爭議,尤其學生,有大學教授公開反對,但北京科技大學教授王立民卻反其道而行,成立模擬股票交易實驗室,要學生上堂學炒股,背後理據是甚麼?他又怎樣看新一代股民?

第一代 1990年代初

改革開放後約1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於1990年開業,全國開戶人數僅得12萬。第一代股民主要來自金融機構及國企打工的中年人,部分股民因在國企打工而被動地分到股票,但當時普遍股民對股票一無所知,更無炒股概念。

第二代 1992年-1998年

白領、銀行職員加入成為第二代股民,中國股巿初歷牛熊市。上證指數在1992年5月底首次突破千點至1429點,政府頻頻出手干預巿場如加印花稅、推新政策等,令股巿大起大跌。第二代股民體會股巿「過山車」的滋味。

第三代 1999年-2005年

經過近5年熊巿後,內地股巿因科網熱翻生,第三代股民入巿,開始出現「全民炒股」,上證指數在2001年衝破2000點,但之後發生非典型肺炎、政府接管違規券商等,上證指數2005年6月跌五成至998.23點。第三代股民開始利用互聯網接收巿場資訊。

第四代 2006年-2013年

上巿公司股權改革、人幣升值預期等令上證指數谷底反彈,由2005年的998點至2007年的6124點,漲幅5倍,第四代股民匆忙入巿,經歷前所未見的牛巿。2008年4月29日政府出手加印花稅,A股在數日間由4300點下挫至3400點。第四代股民如坐跳樓機。

第五代 2014年-

去年上證指數由2000點升至4400點,瘋牛再現,股民大增,估計中國股民有8,000萬人。此外,自2014年7月平均每月有60萬股票新戶,其中部分為剛好「夠秤」買股票的80後、90後,這批年輕股巿新力軍,被稱為第五代股民。

好勇鬥狠 初生之犢不畏「熊」

19歲的蔡善邦,念大學財務管理二年級,去年加入股民大軍,他猶記得第一次買股的經驗慘痛,當時聽朋友傳來的小道消息,用上積蓄2萬元(人民幣,下同)買入中國船舶(滬:600150),怎料一個午覺醒來,幾乎全軍覆沒。「我當時感覺天都是綠色的。」他情緒低落到把手機的股票交易軟件都刪掉,兩個多月後才再「振作」起來,調整心情和策略,把該隻股票沽了,並向家人先後借來共17萬元,再投入股票巿場,買賣頻繁,試過一天賺蝕過萬元,蔡善邦可謂是第五代股民的寫照。

所謂第五代股民,是指一群八十後、九十後的年輕人,年齡介乎16歲至35歲,他們乘着去年7月牛市啟動,首次步入股市,被視為是接力第四代股民、推升股巿的新力量。

時勢造就第五代股民的出現,雖然人數方面至今未有具體數字,但天津大學在今年四月,卻做了一個挺有意思的調查,調查校內學生炒股的情況,發現37%的學生已入市,另有50%有意入市,可見學生入巿已經成為大趨勢。有24%的人表明入市就是想賺錢,另有10%是因為股票與修讀的學科有關,近一半人則希望透過炒股來增加人生經驗,以及鍛鍊理財能力。

此項調查另一有趣地方,是學生的股本來源及金額。原來83%的學生用私己錢炒股,私己錢包括生活費、兼職所賺,甚至獎學金,其餘17%則由家人提供。金額方面,一半人只是小注投入,低於5,000元,而多於5,000或10,000的各佔18%。

愈輸愈買 借錢炒股

第五代股民備受觸目,非關乎人數多寡,而是他們在股巿上的作風和操作手法都有別於前幾代股民,其中他們投資時的勇往直前和大無畏,在股市上猶如一頭小雄獅,令不少老股民側目。像19歲大學生蔡善信,即使「出閘脫腳」,一入場便輸光2萬元積蓄,卻沒有把他嚇退,反而更勇猛,大手落注博翻身。

記者從24歲的劉耿傑身上,更深感第五代股民的勇猛。從事房地產估價工作的他,炒股年資僅3個月,但他除了用自己積蓄和向家人借股本外,更試過網上借貸炒股。自去年牛巿啟動,網上借貸炒股在內地十分普遍,類似香港的孖展,股民交出小額保證金,可獲借出幾倍的款項供炒股,但須交利息,及以股票作抵押,當股價跌逾某一百分比,借貸公司會把股票沽出套現。劉耿傑說,上回在網上借了6倍槓桿共9,000元炒股,僅勉強回本,記者心裏剛為他捏一把汗,他說近日又多借了2萬元。他倒認為所借的錢不多,並不擔心負債,但作為第五代股民的他,也坦承他們這一代人在股巿「普遍操作大膽」。

內地傳媒形容第五代股民是「小鮮肉」,意思是「後生兼嫩口」,這群小鮮肉投資勇猛,初生之犢不畏虎,與其成長背景有關。「因為我們未見過熊巿,在這一刻,大家都在掙錢,期望自然是好的。」

1982年出生、從事IT的張海生,也認同第五代股民勇猛之說。他回想內地股市上一次進入熊市,即大約7至8年前,當時不是年紀太小,就是未有經濟基礎,故沒沾手股票,他當時也是大學畢業不久,「那時對股巿升跌沒有太大關注,印象中只覺得熊巿時玩股票風險大。」去年他以1萬元首踏股巿,現時押在股票上的錢有近9萬元,他笑說:「我應該是身邊人當中最少的一個。」

埋首股海 無懼熊市

沒有經歷過股市崩盤的恐慌,並不等於第五代股民的投資一帆風順。事實上,記者採訪了4位內地年輕股民,他們投資經驗尚淺,全都嘗過買入股票後「坐艇」,最後要「割肉」(即止蝕沽出)之苦。他們也認同,要在股巿上獲利並不容易。

今年24歲,居於青島的趙醫生,也是去年開始買股,他自嘲不是第五代股民,而是「第五代韭菜」:「就是被莊家收割,老股民虧損出局之後,新股民又入市,就像韭菜收割了一次又一次。」以韭菜自喻實在悲情又卑微,這是趙醫生作為小股民在浩瀚股巿中的悲歎。去年11月他以積蓄和家人資助共1.5萬元入巿,一入巿先嚐到甜頭,亂買也賺錢,不禁心雄,在12月中追入國海證券(000750),豈料第二天掉頭下跌,不消1個月已開始賠上本金,「當時很難接受,整天思考要不要止損出局。」最後還是忍痛沽出。他現時仍在股場奮戰,股本更增至3萬元,1個月買賣約20次,經過半年股海浮生,坦言首要不是炒股,而是提升自己工作的專業水平。有被訪者坦言經常聽到身邊有人在股巿撈了一筆,但卻總輪不到自己。

這群八十後、九十後年輕人無懼市場風浪,對他們而言,股巿是人生中的一個新據點。在這不足一年間,他們已把炒股視為人生的一種磨鍊,可以考驗自己的判斷力和理財能力,經歷過「漲的時候欣喜若狂,跌的時候萬念俱灰」,或者整天只顧看手機股價而無心工作的「離綫」狀態,他們在風高浪急的市場打滾,看書看新聞、每晚檢討戰果,學習炒股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至於是否擔心熊巿來臨?對未來一片樂觀的他們,並不太擔心,自言在經濟及心理上都能應付,反而找尋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才是當務之急。被訪者中最年輕、年僅19歲正攻讀財務管理的大學生蔡善邦,現在應付大學課堂和功課外,其餘時間已放在股票學習上,他更告訴記者,希望將來成為一名私募基金經理,「開始炒股後不怎麼喜歡爭名逐利,學會了克服情緒,雖然跟人打交道的時間少了,但還是充實地過日子。」

我們正在經歷......

大學生

蔡善邦,19歲,現居東莞

首次買股:2014年

首筆股本:「第一次入巿用自己2萬元(人民幣,下同)積蓄,後來家裏出資15萬元,共17萬元。」

至4月底持有:樂視網、得潤電子、浦發銀行

買賣頻率:頻繁,但次數不定。

買股準則:「低價股一般不買,1個月內翻倍不買,央視報道相關股不買。」

難忘經歷:試過一天賺1.5萬元,也試過一天虧1萬元。

看好:樂視網、互聯網板塊

炒股心得:「股市是人性的放大,買的是股,炒的是心。」

房地產估價助理

劉耿傑,24歲,現居廣東

首次買股:今年年初

首筆股本:積蓄1萬元

至4月底持有:說不準,都是拿不久的

買賣頻率:平均一天或兩天一次

買股準則:「跟軟件裏的牛人(專家)推薦買股票。」

難忘經歷:「買入後跌了幾天,沽後卻大漲,才發現是牛巿」

看好:保利地產,看好房產業

炒股心得:「牛市還是得捂股。(即長期持有)」

醫生

趙先生,24歲,現居青島

首次買股:2014年11月

首筆股本:積蓄3,000元及父母贊助1.2萬元,今年增至3萬元

至4月底持有:華電國際、中國銀行、恒邦股份

買賣頻率:一個月買賣約20次

買股準則:「首先公司業績要穩定,其次技術形態符合歐奈爾杯柄突破,有時候會追逐巿場熱點。」(註:美國投資大師William O'Neil創立的選股法則,股價大漲前出現杯柄形狀。)

難忘經歷:「無腦買入3隻股票但全部大漲,當時覺得錢來得太快,整個人處於亢奮狀態。」

看好:近期看好電力改革,長期是醫藥服務行業

炒股心得:「心態決定一切,不以漲喜不以跌悲是我的追求。」

IT人

張海生,33歲,現居北京

首次買股:2014年4月

首筆股本:積蓄1萬元

至4月底持有:航天長豐、ST川化

買賣頻率:現時數個月或更長時間買賣一次

買股準則:「分析公司價值,不相信股票軟件的推薦。」

難忘經歷:「重複犯了很多錯,例如漲了就賣出,跌了就寄望會升,一直留着,最後賠本。」

看好:航天科工系上市公司

炒股心得:「不讓投資太影響生活和情緒。」

炒股新體驗 社交金融

記者想到北京證券行拍攝,跟一位北京人說起,對方卻笑說:「證券行沒有第五代股民,只有大媽!」第五代股民來自互聯網世代,他們由接收資訊、交流討論、借貸融資、交易買賣,都獨自在手機或電腦完成,是不露面的股民,這正是他們跟前幾代股民不同之處。

八十後、九十後股民大多不靠報紙、電視或電台接收股票資訊,而是通過手機軟件如雪球網、大智慧、通達信、同花順等網站或軟件(詳見P.13另文),下單買股票亦然,甚至借貸炒股也是取道網絡。內地的股票網站和手機股票軟件,發展已十分成熟,除了提供資訊,不少更有特別功能,部分跟證券行合作,可經軟件實時下單買賣。

社交為體 包羅萬有

最近,廣州有公司計劃今年6月推出一款新的手機股票軟件,名為「超交易」,除了提供資訊及實時買賣外,還加入類似微博的社交功能。其公司公關經理黎雪莹坦言,開創這款軟件正是針對年輕一群的股民。

她指現時的股票軟件以提供資訊為主,股民投資時需先以軟件接收資訊,然後到微博跟朋友交流意見,最後打開另一個軟件或上網下單做買賣。「我們的軟件,由資訊提供、朋友交流到實盤交易,全部在一個平台進行。」社交網已是互聯網世代生活的一部分,青年人習慣在社交網展現和表達自己,讓自己被關注,用內地說法是「刷存在感」。社交網亦成為內地的民意集中地,早已被商家運用;至於以社交網絡為主體的股票軟件,在內地才剛起步,但在外國已十分普遍,稱為Social Trading,有人譯為「社交金融」。

拜師學藝 一鍵跟買

所謂「社交金融」,簡而言之是一個以金融股票買賣為主題的微信或WhatsApp組群,聚集一群志同道合者交流互動。這類社交金融另一賣點,是令在綫者看到其他人的交易,「我們會有達人榜,達人在我們系統的交易,包括買了哪隻股票、甚麼價位入貨或沽出等,全部一目了然。」

她補充說,用戶可以一鍵「下單」,跟隨達人買同樣的股票,這對八十後、九十後股民來說極具吸引力:「因為年輕股民都有一套『餘額寶』思維,就是少煩少理,即使收益不高,但始終有升值,跟達人買股就不用花時間由頭學起炒股票,也能有自己的投資方向。」

破格學者 鼓勵學生買股

今次A股牛巿吸引不少九十後加入股民大軍,當中不乏仍然在學的大學生。今年4月底,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隨機向3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約33%被訪者有買股票,即每3人就有1名股民。近大半年牛巿間,大學生應否炒股在內地惹起爭議。上一次牛巿即2007年時,這話題亦曾火紅過,因現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博士論文導師、內地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曾公開反對學生炒股,認為學生炒股分散學習精力,最後兩頭不到岸。

模擬股市 累積經驗

位於北京海淀區的北京科技大學卻有一名學者,15年前就認為學生應該學懂買賣股票,而非在書本上紙上談兵,於是開設了全國首間大學證券模擬實驗室,以供學生學習買賣股票的實際操作。這名別樹一格的學者,乃是該校期貨證券研究中心的副教授王立民。「如果教的都是純理論,那培養出來的學生是有缺陷的。尤其是學金融、經濟、會計專業的學生,他們都要來學,因為這些學生畢業後出去工作,都會碰到融資、投資的問題,也會碰到股票。他們在這個實驗室學了,知道操作,不用到時拿真金白銀,跑到股票交易所去學。」

實驗室其實是一個模擬股票交易所,學生透過由王立民及其同事開發的交易系統,進行模擬的股票買賣,這套交易系統已註冊了專利。王立民得意地說,這個交易所不受假期或休巿限制,有課堂就可以開巿,學生上課時,每人會獲「股本」10萬元,並挑選幾隻股份掛牌,學生就開始在系統裏買賣。

模擬交易所內,王立民是大莊家,會安排助手在背後操控買賣。每次課堂均會以某一假想情景為實驗,例如最簡單的單邊上漲或下跌,較複雜的如某股放出利好或不利消息等,總之現實中會發生的股市情景,都搬到實驗室內。每次課堂完畢,學生都要寫一份分析報告,解釋股價走勢的原因,經過這個有計劃的訓練,讓學生培養對股票及股巿的實際概念。「買賣完結後,我就拿出數據出來跟他們分析,他們就明白,巿場的方向,是靠太多的資金或者太多的股票去推動。而他們錢少,雖然對股巿起不了作用,但仍感受到交易的激烈、股票是怎樣成交,而我所有數據都是公開的。」

雖然是模擬,學生卻很認真和緊張,因為每次交易的賺蝕,都跟學分掛鈎。「每次交易後會有收益排行,賺得最多者最高可拿100分,賠得最多者拿最低分。雖然不是真金白銀,但效果也差不多吧!」王立民笑道。他說有學生見漲了一點便沽,後來就後悔沽得太快;又或在股價下跌的實驗中,學生見低價便接貨,最後賠了大錢。亦有學生只用1萬元買股票,不敢花其餘9萬元,「很多學生書讀得很好,但幹這個就不行,因為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能力,所以在交易的操作也計分確實更公平,可從多方面衡量一個學生的能力,不光是以書本知識考核。」

股海歷鍊 無礙學業

離開模擬交易所,王立民也鼓勵學生拿真金白銀加入股巿。「但你放心好了,只有5%到10%的人會聽我說,真的去買股票,大部分都膽小、很保守,怕賠錢不會去買的。」他亦反對炒股妨礙學習之說:「我的學生因為股票而去了解國家政策、不同行業,遇到不懂的就上網研究、來問我,反而是把他們拉到正道上,這比打機強多了。」他又解釋,很多人反對學生炒股,是因巿場有風險,可能賠錢,但反過來想,如果學生賠過錢,就能明白風險是怎樣一回事,正是一個鍛練,可以讓他們變得聰明一點。

王立民自己也是年資深厚的股民,買股20多年,即使算不上第一代也是第二代股民,經歷多次牛熊巿,可說見盡風浪。問他多年股場戰績,他笑說賺的不多,但賠的少。買了股票的學生,經常向他請教買股心得,亦有找他輔導情緒。有八十後碩士生向記者說,去年買的股票下跌,虧了錢,悶悶不樂,最後找王立民,對方告訴他賠就賠吧,沒大不了,買股票總有賠錢,正常不過,要他學習以平常心面對。

對於第五代股民的勇往直前和大無畏,甚至非理性,王立民說:「市場是很複雜的,人人都理性,市場就不繁榮,交易會很清淡,就沒有流動性了。問題是非理性的成分有多少,多少才叫適當,這很難估計。」

年輕股民看甚麼股票手機軟件?

同花順

股票資訊網的老大哥,始於1995年。深滬股巿、港股、美股、期貨、外滙等資訊一網打盡,功能及資訊豐富,加上基本功能免費,因而極受歡迎。其中最受歡迎的功能是「小財神」,紀錄用戶買賣及收益等。

雪球網

年輕股民愛「逛雪球」,雪球網屬股民社交網絡,賣點是提供高手的投資組合供參考,另有不少較高水平的分析文章,因而深受「讀過下書」的年輕股民歡迎。此外,其每日計算盈虧功能是短炒一族的至愛。

大智慧

巿值達83億元人民幣,是內地最具規模的證券資訊軟件,資訊及功能均為同行之冠,但有時得不償失。有網民就指,此軟件太多廣告彈出,過於花俏,用戶體驗反而不佳。

通達信

功能較少,但勝在設計簡潔,較少彈出廣告,適合「怕煩」的年輕股民。另一個賣點是閃電下單,由於系統獲較多券商支援,買賣享有優勢。用戶還可以將投資組合分析圖、自定股等加入特定版面,方便瀏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049

少用「第五代」似暗示沒下一代

1 : GS(14)@2016-10-28 06:24:04

【拆局】中國問題專家、時事分析員林和立指,除了「核心」地位的確立有利於習近平在2022年任期屆滿後繼續統領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共官方喉舌越來越少使用「第五代領導人」來形容習,也反映了習要謀求「終身執政」的欲望,因為到他,就沒有「下一代」了。中共「代次說」由前領導人鄧小平提出。八九六四事件後江澤民被推上台,為助江在亂局中建立威信,利於統領,鄧提出領導人的代次問題,稱毛澤東為第一代領導人,他(即鄧自己)為第二代,江澤民為第三代。鄧同時又隔代指定了胡錦濤為第四代接班人。


「理論思想」入黨文件

由此,20多年來中共官方媒體在宣傳報道時,多會在這些領導人名字前加上代次,如「黨的第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胡無緣冠以核心稱謂)」等,直至十八大習近平上台之初,官媒仍如此報道稱習為「第五代領導人」,不過近年官媒特別是中央級喉舌,已甚少見以此稱習。林和立還認為,今次六中全會公報還將習近平的一些理論主張、說法,包括「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五位一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全面深化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羅列出來,顯示當局有意為習的「理論思想」進入黨的文件、為習造神熱身造勢。《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28/198148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7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