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3場2萬字《人類簡史》作者中國行演講全記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29/155488.shtml

3場2萬字《人類簡史》作者中國行演講全記錄
尤瓦爾·赫拉利 尤瓦爾·赫拉利

3場2萬字《人類簡史》作者中國行演講全記錄

本質上,認知才是最大的壁壘,不單是自己的壁壘,也是別人的壁壘,還是我們最大的武器。

篇幅1·傅盛讀《人類簡史》的心得:“認知是人類前進的唯一武器”

從傅盛的演講中,他提出:科學就是承認“知”比“行”更重要。(想看傅盛完整演講筆記,關註筆記俠公眾號後即可看到)

以前我們一直強調“知易行難”,但事實上是“知難行易”,當然“知行合一”是更難的。但是,如果你解決好了“知”,就能極大程度地解決好“行”的問題。

過去,我們強調實幹和勤奮,但今天你會發現——本質上,認知才是最大的壁壘,不單是自己的壁壘,也是別人的壁壘,還是我們最大的武器。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花了100年,可能才真正理解西方社會,或者還沒有真正理解西方社會怎麽運行、整個科技體系怎麽運行。如果你都沒有真正理解,何談借鑒和超越呢?只有真正理解,才有機會迎頭趕上。

從這個意義上講,“知”比“行”要重要得多。

419666278972158286

如果我們不去相信這一點,不去理解這一點,就會把這兩者弄顛倒。赫拉利的《人類簡史》這本書也是激發了我們對“知行”的一次思考。我們應該花更多時間去思考,真正讓自己認知到事物的本質。

再比如說,馬克思從沒接觸過一個士兵,就靠寫了一本《資本論》和《共產主義》,極大改變了全球的面貌。這就是認知的力量。

比如Uber,因為他們相信“共享”這件事,才能在沒有一輛汽車的情況下,改變了全球出租車產業。互聯網也是在沒有任何壁壘的情況下,因為認知的不同,改變了全行業。

比如獵豹國際化。不就是因為有了移動讓世界變平的認知,相信了全球化是一個巨大的浪潮,才有了今天的一點成績嗎?

549390544264453273

傅盛

傅盛曾經說,在我不是很懂英語、整個團隊沒有任何海外經歷的情況下,我們敢於開展國際化,不就是因為我在美國看到了日本汽車、韓國電視、Google Play,以及由此看到的中國公司在移動工具上的趕超機會嗎?

本質上,真的是因為你的執行力很強,你的公司沒有任何問題嗎?不是的。而是你比別人更早地想清楚了全球化這麽一件事,然後在這個方向上全力以赴。

這不是拍腦袋,而是知先於行。

篇幅2·《人類簡史》帶來的引子

赫拉利告訴我們:

我們生活在一種虛構(幻象)之中,這種虛構在智人階段就有其端倪。人類學家對於宗教的研究可謂癡迷,從最初的搖椅上的人類學家,到最近的田野踐行者,都研究宗教。宗教可能就是人類最初的虛構。鼻祖級別的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了“萬物有靈論”(animism)的主張,並將其確定為最早的宗教形態,在赫拉利的書中,提到了同樣的概念,中譯本將其翻譯為“泛神論”(其英文對應詞應是pantheism),是不恰當的。作為一種構擬,它成了智人的虛構能力的一種展示,此乃是一個象征,成為我們窺伺自我的本性的一個孔道。

智人所以能夠幸存,打敗了諸如尼安德特人這樣的同樣的人屬物種,從而成為唯一的Homo(人),就在於智人具有一種團結的願望,而發揮這種團結作用的就是一種虛構的能力。赫拉利在書中會提到講故事,而更為重要的一個步驟是:所講的故事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確信。

人類的虛構(即觀念、即幻象)決定了我們最終的去向。

所以,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改變我們現在的觀念。在本書的最後,赫拉利寫道:

創造科學怪人的弗蘭肯斯坦博士,現在就坐在吉爾伽美什的肩膀上。阻擋不了吉爾伽美什,我們也就阻擋不了弗蘭肯斯坦博士。”

傅盛和赫拉利的對話

182167141139224539

赫拉利:因為現在世界正在發生信息洪流,不斷湧來,如何從信息中找到有用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所以需要你集中註意力,尋求平衡,我會做冥想,對現實進行觀察,在觀察中,把故事、想象、商業放在一邊,只是看現在在發生什麽。

傅盛:我理解冥想,也在想能否冥想半小時左右。因為你不用智能手機,但你又說是數據主義者,你會擔心對於外在的世界知道的太少嗎?是否會擔心洞察的敏銳力?

赫拉利:我不是說讓信息自己來找我,而且有些找我的信息對我不是特別重要。我的方法是提我感興趣的問題,看問題會把我帶到哪個方向去,根據這個方向去尋找信息,雖然無法百分百保證能拿到信息,但能保證拿到信息的機率。我的家人都有智能手機,他們和我聊天的時候,每過一會就要看看手機,他們不是和我在聊天,而是要隨時看看世界是什麽,反而錯過了當下的交流。

數據是世界上的某種概念,這樣的概念我都會提問。作為歷史學家,我們從工業時代繼承下來的信息和遺產都慢慢不重要了。在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傳統宗教越來越分化了,新的經濟系統、思維系統都逐漸出來,那麽現在我們是在新的工業革命驅使當中,要知道如何從傳統制造中轉化到改變自己的身體和思維,這是完全不同的經濟。

所有的社會系統、意識系統,在工業時代和現在的狀態是不一樣的。這些信息都是我很長時間在思考的,大概在我寫完《人類簡史》這本書之後就在不斷思考,我也在觀察和研究到底發生了什麽,在相信上帝、相信人本主義之後,我們現在來到了數據時代,這絕對是21世紀最重要的概念,思考了這點之後,你就會再思考其它的。

傅盛:人工智能和AI是否會取代人類?AI和人類之間的關系會是怎樣?會不會有情感?我發現這次和你的交流,與上次在以色列和你的交流,你的一些思考有所不同,為什麽會發生這樣的改變?

赫拉利:為什麽頭腦中這麽多的神經元,分管各種感情?目前還沒有任何被列出來的算法,所以還是需要我們有主觀的情感和經歷。但從計算機時代開始,計算機的智能是不斷發展的,而且是指數級增長,不過目前沒有意識和情感,但它們有足夠的能力理解我們的意識和情感。

人文主義認為:你首先要成為有情感的人,通過同理心理解別人的情感,但是數據主義認為可以通過計算認識情感,比如亞馬遜,它不用讀這個書,它可以通過行為去分析這個人。不是說人工智能在形成自己的感情,而是能夠預測和分析人的情況。我覺得未來幾年,人工智能在很多任務上比人類做得更好,也會拿走人類更多的工作,給政治經濟帶來新的問題,是失業的人做什麽?我們現在還沒有答案。人工智能將在很多層面超越人類,但不代表可以開發出自己的情感和意識。

傅盛:我分享幾個關於數據的看法,我今天引發了很多思考,分享幾個小例子說明世界正在數據化:

這是我在矽谷看到的例子,第一個是醫療數據的實驗項目,今天矽谷有一家生物雲端平臺的公司很火,你只要輸入一段代碼的指令,實驗室就幫你把實驗做了,而且每次數據都保留下來;矽谷還有一家創業公司在做物理實驗的數據化,馬斯克的Space X就是它的客戶,通過計算機模擬,它可以把上百次實驗變成十幾次,包括現在無人汽車的虛擬化演示,因為雲端化帶來的好處,就極大減少物理測試的流程。

137584537738343194

《三體》這套書很好,獲得雨果獎,我見過它的作者,他有一個觀點:從宇宙文明角度來來,人類文明被取代,不是什麽特別了不起的事情。那麽,未來人類的存在是否更多數據化,而不再需要肉體?

赫拉利:我們今天的考慮方式是生物現實、物理現實和數據現實之間有一個障礙,但是這個障礙正在消除和模糊,不管是實體、虛擬,都是基於同樣的算法來建立的,這是有巨大影響力的。很多科學家和學者認為我們會超越有機體,然後升級到計算機,生命的基礎從碳水化合物到矽物質,這個時候人類就可以更容易地離開地球。

人們也在想意識是否可以上傳到計算中當中?人們不一定真正理解智慧和意識之間的區別,人們認為智慧等於意識,因為大家覺得生物的演化中,這兩者是並進的,看似是硬幣的兩面同時存在。但是我們現在看到意識和智慧在脫勾,比如阿爾狗有意識,但是沒有智慧,也沒有感覺,輸贏不會開心或者傷心。在地球上,細菌、植物的智慧程度非常高,但是沒有意識。

有一句話說:條條大道通羅馬,這個羅馬就是智慧。對於哺乳動物來說,意識和智慧是相輔相成的,但是也許未來,智慧和意識可以分離開的,可能有某個事物具備超強的智慧,但是沒有意識,那麽智慧和意識哪個更重要呢?哲學家討論來討論去,沒有變成一個切實的問題,但是今天已經成為我們可能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

傅盛:的確,在整個生物演化過程中,光用數據可能不足以表達。我認為未來人類和AI(人工智能)會處於共存關系,你對這樣的關系是樂觀還是悲觀?

赫拉利:我覺得這個發展不一定放在對立的環境中看待,就像婚姻一樣,大家是共存和融合的,我們今天和手機也在融合,我們的很多情緒活動都是通過手機完成,雖然手機還是身體外的東西,但是慢慢會走向的結果,可能是手機成為身體內的一個環節,比如身體植入電子,直接通過意識上網,這個融合的趨勢正在形成,這不是誰強迫我們做融合,是人們自己在每一天當中所做的決定,我們自己選擇給手機更多權威,通過手機來生活和融合。

我不會覺得人和機器要你死我活,我覺得未來不是這樣,未來的人類和機器肯定是聯姻和融合,但是正如婚姻一樣,也會有矛盾、推拉和小小的戰爭,只是我們要做一些妥協,但要知道紅線在哪,否則如果沒有這樣的設定,婚姻也不會幸福。

傅盛:我去了以色列兩次,都會特別感動和驚訝,700萬人口的以色列是全世界上市公司第二多的國家,以色列也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一次我在哭墻那邊,拉比(智者)告訴我以色列有幾個特點:對孩子的第一個問題特別重視(保持好奇心)、獨立思考等等。

赫拉利:我覺得拉比們說以色列是智慧之人,我不同意這個觀點,其實,在19世紀前,我並沒有看到以色列人對整個人類有做什麽貢獻,埃及、中國人給人類做出的貢獻遠遠超過猶太人。

《聖經》里面有很多亂七八糟的故事,《聖經》更多也是基督徒而不是以色列人傳播到世界的,猶太人只關心猶太人,也不怎麽關心其它民族。只是20世紀出現了愛因斯坦、弗洛伊德和很多創業者,因為他們更加去猶太化,更加對周圍的世界感興趣,然後開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我要強調一點,愛因斯坦的物理學啟發不是來自於《聖經》,他是一種客觀開放的態度來做研究的,這種態度不是猶太人的態度。我認為其它人可以從這些當中學到什麽呢?就是開放心態帶來的創造性。

傅盛:自我批判是一種很大的動力。猶太人19世紀之後脫離內在,更多去向外融合,最後獲得了爆發,我認為不管是人、公司,都要跟世界建立廣泛的連接,和這個世界、信息統一連接起來,就能獲得巨大的爆發點,獵豹以前就是在小池塘里面,後來往外一看,看到了一個廣闊的視野,我想這也是獵豹發展的一個重大方法,謝謝。

來看看所有演講的匯總版

認知革命1:人類的崛起與未來

我們這個物種成功的秘訣是什麽?智人成功的秘密是什麽?絕大多數人會從個人層面上來研究我們成功的秘密。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相信我一定是有特別的地方使得我是這樣的一個高級物種,比其它任何動物都高級。但真相是什麽?在個人層面上,我們跟大猩猩、猿猴或者其它動物都差不多。

867540584814360226

如果我是一個猿猴,把我放在一個孤島上,讓我自己去生存,看看我跟大猩猩誰能夠更好的生存下來?我覺得大猩猩一定比我表現的更好。因為我們成功(高級)的秘密不是看某個人單打獨鬥,而是從集體的層面上,我們比它們更高級。我們人類控制了這個星球,是因為我們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能夠靈活合作,而且大量個體來進行合作的物種。

有其他一些動物,也能夠以大量的個體來合作,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一些昆蟲,比如說螞蟻,蜜蜂等等,但是這種所謂的社會昆蟲的合作是不靈活的,是非常僵化的,它們基本上只有一種合作的方式。

比如說蜂巢,只有一種方式才能運作,蜜蜂只有一種方式才能組織它們自己。如果出現了一種境遇或者威脅的話,這些蜜蜂就不能一夜之間發明一個社會機制來更好地應對危險。有時候,這些蜜蜂不能把蜂王處決了,成立一個共和國之類的,它做不到。它們的基因密碼大大地限制了它們能進行什麽樣的合作。

還有其他的一些動物,比如所謂的社會哺乳動物,它們能夠更加靈活地進行合作,比蜜蜂和螞蟻更靈活,但是只是以小數量、小個體來合作,它們不能以大量個體來進行合作。

我們看大猩猩,大猩猩超過一百只就沒有辦法再合作了。為什麽不能呢?因為大猩猩之間的合作取決於互相之間要非常了解。如果我是大猩猩,你是大猩猩,我要跟你合作,我必須認識你這個人,我也知道你是個什麽樣的人,如果不了解你的話,無法和你合作。如果超過100只的話,就不能跟他建立親密的關系,因此成百的大猩猩就不能進行合作。

但是人類,智人為什麽這麽特別呢?是因為我們把這兩種能力合並了。就像其他的一些社會哺乳動物一樣,我們可以非常靈活地合作,同時就像社會昆蟲一樣,我們也可以以大量的數量來進行合作。我們可以跟幾千甚至幾百萬的陌生人合作,如果我們想一下,不管是建金字塔還是中國的長城,所有這些巨大的成就並不是由於某一個人特別的天才,而是合作的結果,是一起來完成的。

所以一對一的話,甚至十對十的話,智人跟其他的動物相比,沒有什麽高人一等的地方。但是你讓一千個人類和一千只大猩猩相比較的話,你就會發現有差距了,你就會發現人類可以輕易地打敗大猩猩,因為一千個大猩猩是沒辦法有效的合作的,肯定會搞得一團亂。

人類為什麽是地球上可以大規模的、有效的、合作的唯一物種呢?我覺得我可以給大家一個答案就是:想象。人類的想象就是人類合作的關鍵。

人類可以大規模的進行合作,就是因為人類可以發明出一些想象出來的故事,然後進行傳播。只要所有人都是相信同樣的一個故事,所有的人都會遵守同樣的法律法規規則。因為這個原因,陌生人才能進行有效的合作。這是人類所獨有的,其他所有的動物都不能發明出這樣一種想象出來的故事,然後去相信它。

我想強調的一點就是:這樣的一種發明和傳播是大規模合作的基礎,這個機制有一個特點,不僅僅體現在宗教的領域,還體現在其它一些人類活動的領域。

可能你在宗教的領域接受這個概念非常容易,為什麽大家會大規模的合作呢?就是因為所有的人都相信上帝、天堂、地獄。其實同樣的概念也是同樣適用於其他各類的人類合作。

比如政治領域,最重要的體制、最重要的現代政治概念可能就是國家這個概念。因為國家不是一個客觀的現實,不是一個有形的現實,它只是一個想象出來的故事,只是在我們共同分享中想象中才存在的。

一座山或者是一條河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是看得到摸得著的,甚至聞得到它的氣味,但是以色列、意大利、美國這些國家的概念並不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概念,不是有形世界當中的一部分,它只是一個故事,是我們頭腦當中想象出來的。

而且這個故事被重複了這麽多遍,大家都相信了,特別堅信這一點,甚至他們已經不再覺得這是一個想象出來的故事了,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想象出來的,而不是有形存在的。在大猩猩的世界里就沒有這樣的事情,就只在人類的頭腦當中會存在。

現在在全球經濟最重要的參與者就是公司。公司是什麽?也不是一個客觀的現實,公司不是它的工廠。如果說一場大地震,毀了公司所有工廠,這並不意味著公司就沒有了,公司還是繼續存在的。即使所有的工廠都被毀掉了,還是有錢,如果沒有錢可以去銀行貸款建新的工廠。同樣的,公司也不是職員或員工,可能所有員工都罷工被解聘了,但並不意味著公司就不存在了。

那麽公司到底是什麽呢?是創造出來的一個故事,然後讓所有人都相信這個故事。這個就是公司,有這麽多的規則要遵守。如果上百萬的人都相信的話,那就是有效的,它就成為我們經濟的一個基礎。這些公司整天都在做什麽呢?它們就在賺錢。

金錢是什麽?金錢其實又是另外一個想象出來的故事,這也是人類發明出來的、人類所獨有的,其它所有動物都沒有金錢。紙幣沒有客觀意義上的價值,但是世界最擅長說故事的大銀行家、各個國家財長,他們告訴我們一個特別有說服力的故事,這些紙幣價值十個香蕉,如果所有人都相信,這個系統就行之有效了。我們可以把本來一文不值的這些紙交換香蕉,這個特別了不起,只有人類可以做到。

也許有關錢最有趣的一點就是:錢是有史以來人類發明的最成功的故事,這是唯一的一個人人都相信的故事。

不是每個人都相信上帝,不是每個人都相信國家,不是每個人都相信人權,但每個人都相信錢,每個人相信的都是同樣類型的錢。可能我們有不同的貨幣體制,但是有關錢,非常不可思議的是即使互相痛恨的人,即使大家在什麽東西上都不能達成共識的人,仍然相信這些共同的錢。

比如拉登、基地組織、IS,他們痛恨美國的政治、文化、宗教,但是他們一點都不痛恨美元。所以“錢”是有史以來講過的最成功的故事。它建立了人類之間的信任,錢的本質就是信任。它是最好的、最高效的、人類之間互信的一個機制,而且它是建立在我們頭腦當中一個虛構的概念為基礎的。

你可能留下了這樣的一個印象,覺得講故事很容易,並且傳播故事也很容易,但實際上特別難。難的並不在於講故事,難的是說服所有人相信這個故事。

全世界不同的故事太多了,有非常多的關於不同的神、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制度的故事,怎麽樣說服別人來相信我的故事,而不是別人的故事?歷史的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圍繞這個問題來展開的。怎樣說服所有人相信同樣的故事,而且這種嘗試不是總是能成功?絕大多數人類歷史上的戰爭和革命,都是由於這種沒有能力讓所有人認同同一個故事導致的。

我們為什麽要打仗?為什麽有這麽多的革命和戰爭?

大家會想可能和其它動物打架的原因是一樣的,為了爭地盤、爭食物而打架,但不是這樣的。除了少數幾個例外,絕大多數人類的戰爭和革命都不是為了爭地盤、爭食物,都是為了一些虛擬的故事展開的。

163479506623298970

比如我自己的國家以色列,經常和巴勒斯坦沖突,這到底是為什麽,大家可能覺得是為了爭地盤,實際不是。那個地方的土地足夠多,客觀上講,土地並不短缺。同樣,客觀上也不缺食物,食物是足夠的。

那麽以色列為什麽和巴勒斯坦要打仗呢?

因為他們有非常不同的故事或者虛擬的故事存在他們的頭腦當中,他們沒法認同共同的故事。

舉一個反例:你想一想歐洲的歷史,一個世紀之前歐洲人互相屠殺,而現在歐洲可能是世界最和平的一塊土地。到底是什麽造成了這樣的一個區別?不是因為發現了更多的土地,是因為他們構建發明了一個新故事,替代了很多原來各個歐洲國家單獨的故事,現在絕大多數歐洲人很接受認可這個新故事,因此他們就不再打架了。

總結一下,智人為什麽會成功?秘密是什麽?當我們問我們自己:為什麽我們控制了這個世界?我能給你的最好的答案就是:我們人類控制這個世界,是因為我們生活在雙重現實中。

所有的地球上其他的動物生活在一個客觀的現實中。我們也生活在客觀中,但除了這個客觀的現實之外,我們人類在幾千年以來構建了另一層的現實,就是一個虛擬的、虛構的現實。

這個現實是由一些虛構的實體組成的,比如上帝、貨幣、金錢、國家、公司等等。很不可思議的是,在這麽多世紀以來,這些虛擬虛構的現實變得越來越威力強大,所以今天世界最強大的力量就是這些虛構的實體。今天大象、獅子、樹、河流、山的生存取決於人類的決策。

人被自己的欲望所驅動、控制並不斷創造出新的東西,卻發現越來越被自己所創造出的東西所制約,人類不斷在這張網里掙紮,其實人類只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好。

認知革命2:歷史的方向

歷史是不是要朝著某一個特定方向前進?還是歷史只是一些事件的隨機積累?歷史,是不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我想要探索3個不同的方向,這也是歷史有可能朝向前進的方向。

第一個選擇,歷史將會朝著權力的方向前進;就像歷史過去的進展一樣,隨著歷史的發展,人類權力會越來越大;

第二個選擇,歷史會朝著團結的方向前進,隨著歷史不斷的進展,人類將會越來越團結;

第三個選擇,就是幸福,隨著歷史不斷進步,人類會變得越來越幸福。

經過幾千年的時間,不同的地方相互的聯系是越來越強了,不管是在文化、政治、經濟,就是因為這種聯系,在21世紀的今天,歷史基本上可能到達了一個命運的關鍵點。整個星球、整個人類都連接在了一起,成為一個共同體、一個大的村莊、大的家庭。當然在每個家庭中都會有沖突,但這只是大家族內部的沖突。現在已經不是一個相互分離、沒有聯系的人類社會了,而是一個團結的人類社會。你可以看到今天世界的團結,特別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經濟的領域

這個世界不僅僅是處於一個貿易的連接體當中,比如說,中國的經濟可能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中東戰爭可能引發石油危機,這也是對全世界都會產生影響。在更深的一個層次上,今天整個世界對於經濟的看法也是一致的。在歷史上之前的這一時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對於經濟的概念和認識完全不一樣。到底什麽叫經濟?經濟體制和運作中,什麽樣的經濟政策是有效的?

大家的意見都是互相不統一的。在中世紀的歐洲、印度、中國、美國,他們對於整個經濟的概念想法是很不一樣的。但今天,不僅僅說整個世界同時處於貿易的連接體,另外整個世界對於經濟的認識基本上是一致的,當然稍微有一些差別,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經濟政策。各國財長一起開會討論經濟事務的話,他們完全能夠理解對方在說什麽,理解其他國家的經濟問題或政策。即使是他們對於什麽是最好的政策有分歧,但他們會非常理解彼此的意思,他們用的是同一套語言、概念。這個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個是政治的領域

對於經濟領域,我們已經看到了人類的團結,在政治上也是一樣,我們看到了人類團結的進程。一千年之前,全世界各地的人類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政治體系,但是在今天的世界上。雖然具體不同,但所有國家都是按照國家進行管理,進行政治統治。而且大多數國家對於政治的概念也是非常類似的。不一定所有國家都是民主政治或社會主義。很多國家都是共和的體制,都同意主權存在於人類的手中。最基本的政治概念,全世界範圍的理解相當一致。正因如此,我們在世界上第一次有了一個聯合國,有了一個國際關系。這是覆蓋全球的。

第三個是自然的領域

之後在最深一個層次上,你可以看到人類的團結還體現在我們對自然的認識上。如果一千年前到世界各個地方旅行,你會發現他們對自然的認識是完全不一樣的。今天雖然有些細微的差異,但是對最精髓的東西的理解是一致的。各國的生物學家對於生物的理解完全是一致的。

對人體、疾病成因的理解也是一致,物理上也是一致的。歷史的方向最無可避免的,就是朝著團結在走。經過幾千年的歷史進程,我們基本上已經到達了這個目的地了,我們已經和全世界組成了一個大家庭,當然這個大家庭中還是會有爭吵,但是我們已經不再是相互獨立的了。

在過去的十萬年,很明顯的一點就是人類的力量、權力越來越大了。人類也變得越來越團結了,但是有一點並不明確,就是在過去的十萬年當中,人類有沒有變得越來越幸福。

但你有沒有更加幸福?這是最難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們現在消耗了更多的能量,美國人日均消耗的能量相比於以前增加了60倍。但是幸福感會不會也增加60倍呢?答案可能並不是如此。有哪些證據呢?

人類的力量和幸福感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不是說每個人的權力明顯上升之後,人類的幸福感也會明顯上升。有些人會覺得人類權力越來越大的時候,當然就比較幸福,你可以使用那些權力去解決問題,比如說激光、疾病、戰爭。

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幾千年的歷史,你可能看不到權力和幸福之間有著很緊密的聯系,因為人類的權力通常都是用來增強集體的權力,也就是整個帝國或者國王的幸福感,而不是個人的幸福感。比較一下,農民的生活遠遠要比采集者的生活糟糕得多。

為什麽呢?

首先就是因為農民做更加賣命地工作,我們的身體和頭腦經過了幾百萬年的進化,才適應了這種采集者的生活。因為進化,我們就可以進樹林采蘑菇打獵。這是進化之後我們的身體和頭腦才會去做的。

但是18世紀的農民並不是這麽去做的,他們做的是更加複雜、更加難做的農業上的工作。比如用河水澆灌玉米、收割糧食等等。對於人體來說,是更加複雜、更加無聊的工作。即使今天幾百萬的人,全世界各地的人,工作更加努力,做的還是更無聊的工作。

但是19世紀的農民大受影響。所有的這些挑戰和困難之外,他們還會受到社會不平等和上層階級的剝削。之前采集者生活在一個非常平等的社會當中,有很多的部落,但貧富之間的差距並不是那麽明顯。

隨著歷史不斷向前推移,人類的權力越來越大,權力的分配並不是在所有人之間都是平等的,而是集中在非常少數的精英分子手中。在19世紀地農民可能會受到更多的社會不平等和剝削的影響。如果一直看幾千年的歷史一直到19世紀,我們可能得不出平常人越來越幸福的結論。

今天更多的人是因為年老死去,而不是因為傳染病,這就導致了暴力的大大減少,今天自殺的人遠遠超過人類之間暴力導致死亡的人。暴力在快速的下降,一人死於恐怖組織的同時,有一千人死於吃得過多,所以麥當勞比恐怖組織對歐洲人的安全威脅更大。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看到了人類的權力和人類的福祉是有一定的相關性的。但是同時又不意味著人類就比以前更幸福了,因為我們還有看到一些相反的、不斷在減少人類的幸福和福祉的過程。

首先,智人是一種社會動物,我們的福祉、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社會關系和家庭關系的廣度和深度。現在社會把饑荒瘟疫和戰爭減少了,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親密的社會和家庭的解體。

今天的人類不會再受到饑荒戰爭的影響,但是比以前孤獨許多,比以前更感到被隔絕、被異化。我們還在失去的一個東西就是註意力的缺失,感官的能力在缺失。

絕大多數今天的專家有一個觀點:人類的幸福真的沒有改變太多。人類的幸福和權力之間既沒有正相關的關系,也沒有負相關的關系,權力不斷地增加,但人類的幸福基本上跟以前保持一個相同的水平。

我們就像實驗室里的小白鼠,在機器上跑來跑去,沒有任何的進步。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的呢?

有一個非常深入的原因,是人類的幸福真得不取決於我們所生活的客觀條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期望。你期望什麽,得到了就滿足,如果沒得到就不滿足。所以真正想要什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真正得到。

但是人類有一個問題,隨著人類獲得的權力越來越多、生活條件不斷改進,人類的期望值就會不斷地提高,如果期望值跟我們的祖先一樣,那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會非常幸福。我們今天還是不幸福,因為我們的期望變了。期望值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這也是我們沒有那麽滿意的一個原因。

另外,我們也看到了人類對自己的身體和對美貌的關系之間也能看出來。今天的人比歷史上任何時間的人要更美麗,因為疾病沒有那麽多了,我們也更知道怎麽來治療。但是有研究發現,尤其是在最發達的國家,人們對於外貌比以往任何時刻都不滿意,如果你把發達的社會跟欠發達的社會做比較,你會發現發達社會對外貌更不滿意,為什麽呢?因為他們的期望值改變了。

以前只與周邊的有限人進行比較,而現在有電視廣告了,他們專挑世界最漂亮的人展示給我們看,所以把自己跟明星比較就越來越不滿意。這種機制實際上減少了人類的滿意或者幸福度。在更深入的一個層面上,我們可以責怪生物學、人類的氧化。

為什麽導致了人類的滿意與不滿意?

根據生物學專家研究,不是外部發生的事件,不是經濟條件,不是財富值,而是我們內部自身化學體系決定的。外部沒有任何東西讓我們開心或痛苦。唯一影響我們的開心或滿意的就是內部的生物化學體系。開心是因為內部生物化學系統在生存一種愉悅的感覺。但是有一個生物學上的問題,我們的生物系統設計使得那些愉悅的感覺不會持續太久。

人類歷史上所發生的一切都沒有改變我們的生物化學體系,如果我們的幸福取決於生物化學體系,那我們的生物化學體系不改變的話,歷史就是沒有意義的,什麽都沒有改變。

因為這些生物學的專家,歷史上第一次明白了控制我們的滿意機制,關鍵的不是經濟社會政治,而是生物化學。如果你想要帶來一個人類幸福感上的巨大改變,唯一的方式就是要改變我們內部的生物化學體系。在經過了幾千年之後,我們一直嘗試改變整個世界,但並沒有更滿意更幸福。現在這些專家發現我們一直采取的是錯誤的體系,問題不是發生在外部,而是內部,所以我們就來改變一下生物化學體系吧。

那麽我們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DNA,這樣我們就可以把我們的權力轉化成幸福了。這不是我個人的觀點,而是各個專家的觀點。其實大腦對於愉悅成就的反應並不是不滿,而是想要更多,所以即使會有生物化學的藥物出來,我們可以為人類創造越來越多的滿足感,可能並不會讓人類更幸福,而是會讓人類想要的越來越多。

我們可以來看一下那些偉大的哲學和宗教的思想。我們發現了剛才的介紹並不是什麽新東西,過去的幾千年,從佛陀到蘇格拉底,到很多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在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要真正的幸福,最關鍵的一點,是不去改變外部的世界,也不是改變內心的世界,而是真正地了解你自己,了解你是誰。這才是幸福的真正關鍵。

但是這樣的道理,幾千年都不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大多數人不是追求了解自己或更加幸福,而他們想要做的是去改變世界,讓世界滿足我們的期望。但即使我們做到這一點,我們的期望還是不斷地提高,然後又不幸福了,所以人類特別擅長取得權力,但最不擅長的就是把權力變成幸福。 

數據崇拜:數據宗教的崛起

今天,在世界上普遍流行的、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是什麽樣的?

我們看下人類、蜜蜂,可以看到什麽?是兩種不同的狀態。那麽人類是什麽狀態呢?

為了更加了解這個想法,我們首先看下宗教,它並非來自於天堂,而來自於地上的人類,是為了要在地球上建立統一的權威。宗教,也可以用“意識形態”來理解,過去的人們認為權威在人類之外,在上帝那里,但是在當今社會,宗教有很多改革,轉移到了人身上,“人本主義”成為新的權威,大家認為人身上都有神奇的因素,我們是全世界權威的來源,不管個人還是集體,是我們用自己的已知幫助我們,用自己內在的聲音引導我們,這聽來很抽象,所以在我和大家解釋“數據崇拜”之前,我們來講講當下主導我們的宗教:

人本主義”。

今天主導的意識形態是人本主義,指“人類是世界的中心”。人類是所有權威和意義之來源,而之前在一些文化當中,人類相信上帝和超自然的存在,認為上帝和超自然是意義和權威之來源。現在的我們已經接受:自己的感受是意義和權威的來源。

258464193413837280

之前,一些人遇到什麽困難時,他們可能選擇尋求上帝、天使以及其它超自然的力量,來尋求答案。而現在,我們聽到的聲音都是:“你要聽從自己的感受,聽從你自己的想法,唯一能給你答案的只有你自己。”人類的意願、渴望、感受是這些答案的來源。

舉例子來看“人本主義“是什麽。在過去的年代,政治家們會去一些牧師、教士等等,因為這些人是上帝和人類之間的一個橋梁,他們會去問那些人,誰應該成為國王,他們是從上帝和神那里得來權威。而現在社會的權威,是來自於人本身,來自於人的感受和想法。

所以提出各種政治主張。

比如在民主選舉當中,“人本主義”的政治學就是:選民知道好壞,如果你想知道應該由誰來掌握這個權威,那麽就去問選民,問問應該由誰決定統治這個國家。這就是人本主義一個核心的觀點。

同樣在經濟學當中,人本主義的核心是顧客決定的,顧客是正確的。怎麽判斷產品好不好?我們就問顧客。那麽,由什麽來決定一個公司是不是成功呢?這也是一個客戶的選舉,不是一個民主的投票。

也就是說,民主的客戶來通過信用卡和錢來選舉,選出成功的產品和成功的公司。如果說一個公司取得成功,必須要滿足客戶的一些需求和感受,如果一家公司不顧客戶的選擇願望或需求,就不會成功,更不會生存下去,這就是人本主義經濟學。

經濟的最高權威是消費者,沒有人會告訴消費者:你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即便是諾貝爾學家、工程師、歌星、藝術家做出的汽車,消費者也不一定會買單,當消費者認為這不是好車,這就不是好車。

同樣在藝術界和審美上,也是一樣。過去幾千年,人類覺得藝術來自於一些超級力量的靈感,或有一些客觀的標準,來決定藝術是好、是壞,是美、是醜。

但是人本主義審美學和藝術就很不一樣。人本主義的藝術是:審美學,美是存在欣賞者的眼睛里。

什麽是藝術?

所有懂人格藝術的東西就是藝術。

什麽是美?

只要人類覺得美的東西,願意花錢去買的東西就是美的。

1917年,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他就拿一個小便器,說:“這就是一個藝術品。”他把自己的名字簽在小便器上,然後放在一個博物館里。這個叫做“一個藝術品”。

從此以後,很多人不斷地在討論,這到底是不是藝術品?如果你是人本主義者的話,有人就覺得這是藝術品,那就是藝術品,如果有人覺得這是美的,那就是美的。世界上沒有哪個權威人士告訴你說這不是藝術,所以美不是由誰來做判斷的,而是由欣賞者做出的判斷。

同樣,還有人本主義的倫理學,什麽是好的?什麽是不好的?我們應該采取什麽樣的行為?過去的幾千年,很多人都覺得我們要聽上帝的、聽神的、聽天堂的聲音。

我們怎麽知道上帝或者神對我們有怎樣的要求呢?

當時,就在《聖經》里寫著,所以我們就要去讀《聖經》或是《可蘭經》,然後就按照里面說的去做。人本主義的倫理學,這是現在的世界流行的一種觀點,想法就很不一樣了。

什麽是好事?

就是你覺得好的,就是好事,如果你感覺很好,那你就去做。如果有一件事讓你感覺很好,也沒有讓別人感覺不好,那你就去做。這可能就是同性戀背後的一個邏輯和道理。

466583768034635371

現在歐洲國家越來越接受同性戀了。之前,在歐洲,覺得這是一件特別糟糕的事情,因為那是《聖經》里說的,說同性戀不好,我們就不應該這樣做。但是現在的歐洲人想法就不一樣了,他們只是說,你聽從你自己內心的聲音,如果你自己覺得好,覺得開心,覺得兩個男人同性戀結婚,又不會傷害到別人,還會很開心,感覺好就去做。

當然了,有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沖突,如果我做的一件事情讓我自己感覺好,讓別人感覺不好,怎麽辦?

比如我偷了你的車,我自己感覺很好,但是你覺得不好,那這就會產生了沖突和爭論了。

但是,在人本主義倫理學當中,所有的爭論都是基於人的感受,也許有人會逼你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是基於別人的感覺不好,而不是上帝覺得這個事情感覺不好。

最後,是人本主義教育學,之前的幾千年,人類行為的來源是上帝、《聖經》或是過去那些神聖的智者,所以教育在世界大多數的文明當中,教給學生的、教給小孩的是過去那些智者的智慧,到學校學的是《聖經》《蘇格拉底》《孔子》等,而人本主義的教育學,在現代世界當中就會有很不一樣的觀念,他會說世界上那些權威意義的來源,不是我們之外的,不是在天堂中的,不是在聖經當中的,而是在我們自己的內心,是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選擇。這才是意義的來源。

所以,人本主義教育學一個主要目標是:教會學生怎樣獨立思考,這就是人本主義的教育學,為自己去思考!

這種世界觀,也就是把人的感受和選擇放在了核心。現在受到了新技術(生物技術、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的挑戰,因為這些技術的出現,人本主義可能會被終結,也就是原來的人本主義,人的感受和選擇放在世界中心、政治中心的觀念會被終結。非人文主義正在到來,科學說“人文主義”就是虛擬的、杜撰的,人文主義通過人的感覺來解決問題。

科學告訴我們,其實所謂的自由意識並不存在,我們從來沒有做過自由的選擇,你做的所有的選擇都是基於在身體當中的一些生物化學的過程。

根據生物學家的理念,從來沒有靈魂的概念,身體當中發生的一切,無論是政治的選擇和倫理的偏好,你想要買什麽東西,都不是由自由意誌決定的。所有的這些選擇都是由你身體里的生物和化學公式決定的。在科學界,存在兩種過程:決定性和隨機性。

沒有哪一種選擇是自由的。

有一種過程是決定性的,比如有一些事情發生了,導致了後面一些事情發生了。

還有一種過程,是隨機的,就是概率性的事件,比如量子學的事件,不是說一定會發生的,而是隨機性發生的,比如活性的原子組合在一起,它就會爆炸,這是隨機的。

這個世界上只有這兩種過程,但是沒有自由一說,現在生物學家也說了,沒有自由的概念。我們的選擇反應的也不是自由意誌,而是人體當中的那些生物化學公式。

92969633727998649

 

我們的感受,在人本主義政治倫理中那麽重要。但是根據他們的觀點,感受只是一個生物學的過程,都是由大腦的神經元、血液當中的化合物,讓你有了這樣的感受。現代科學家告訴我們,如果你涉及到足夠多的數據,然後做出正確的計算,一個外部的環境就能夠完全理解你的感受,而且還可以預測你需要做什麽樣的決策,甚至幫助你能夠做出更好的決策。

也就是說,外部了解你的程度,可能會超過你了解自己的程度,這個聽起來可能非常抽象或複雜。然而我們的感覺就是一種生物算法。

簡單舉個例子:

在非洲大草原上有只大狒狒,有一顆樹上有香蕉,它想要吃香蕉,但同是樹的不遠處有只獅子,大狒狒就要思考,要不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摘取香蕉呢?這個問題其實是計算概率的問題,也就是大狒狒不去摘香蕉的概率有多大,而另一方面,大狒狒去吃了香蕉而被獅子吃掉的概率有多大。

要計算兩邊的概率,你就會需要很多數據,比如香蕉的數據,距離大狒狒有多遠,有幾根香蕉,這個香蕉有沒有熟,同時你還要計算獅子的數據,獅子距離大狒狒有多遠,獅子大還是小,是睡覺還是怎麽樣,看起來餓還是不餓。

另外,還要看自己的數據:我能跑多快,我有多餓。要把所有的數據融合在一起,計算出概率,然後決定做什麽。

那麽這只大狒狒是如何計算這個概率呢?

它不會拿出計算器,開始計算這個概率,它整個身體大腦和神經系統,就是它的計算器。我們所說的感受和情感,其實就是計算這種概率的公式。

大狒狒經過這個運算過程之後,不會是一個數字,而是一種感受。要麽就感到勇敢,要麽就感到恐懼。所以,感受和情感不是什麽精神的現象,不是用來寫詩的,而是一種生物化學計算的過程,讓我們計算出概率,然後做一些現實的決策。

因為沒有人了解生物學,沒有人有這樣計算的能力,然而今天我們在逐漸具備這樣的能力。

因為我們之前不知道哪些生物算法成就了人類,所以我們說:要傾聽自己的感覺,通過自己的機制了解自己。雖然目前沒有這樣的技術可以了解身體內部的數據,但是,這個事情也在改變之中。

我們正處在兩大科學的交匯之中:人文和計算,馬上要出現一個海嘯了。一邊是生物學家掀起的巨浪,開始真正了解身體,一邊是計算科學掀起的巨浪,也就是達爾文遇見圖靈。

當生物學的洞察力加上電腦的洞察力,谷歌們也正在變成生物科技公司。

他們雇用了很多生物科學家,通過生物化學算法,最終來設置和融合生物電子算法。那麽會看到什麽結果呢?

就是會誕生大數據系統,權威就開始轉移到算法中,我能打保票,你未來對身體做的最重大決策,不是基於你的感覺,而是大數據。

611521822369633613

兩三年前,安吉麗娜去做了計算機的DNA測試,發現了很少見的基因突變,有87%得乳腺癌的可能。但是她感覺非常好,一切都是沒問題,然而計算機告訴她身體有一個定時炸彈,安吉麗娜很智慧地傾聽了計算機的聲音,而不是自己的聲音。這會是未來大家傾聽數據的方式。

幾千年前,當我們對自己的身體疑惑的時候,會去問上帝,後來傾聽自己的感覺,但是現在這些都過時了,你要聽谷歌的、微軟的、蘋果的,他們了解你的程度超過你自己。

以前的世界觀是有神論的世界觀,上帝是一切權威的來源。如果你有事情,要問《聖經》。現在的時代會告訴你,不要聽自己的感受,要聽數據的,要聽谷歌的要聽微軟的。

如果你是一個人本主義者,你以前買書是去書店一欄一欄地看,看看書面和內頁,最後選擇書籍;現在,數據主義者去亞馬遜看推薦書單,你剛進入到亞馬遜首頁,他會推薦給你,你喜歡什麽樣子的書,雖然這個算法還不是特別好。

312565254450390417

假如你在kindle讀書,其實也是kindle讀你,keidle知道你讀的書、你哪頁讀得快、哪頁讀得慢、讀到哪里你就不讀了,把傳感器連接起來,Kindle知道你都到什麽地方笑了,讀到什麽地方哭了,讀到什麽地方不開心了,心臟有變化。

比如說:醫藥行業,很有可能最重要的有關你身體的決策、健康的角色,不是基於你的感受自由選擇做出的,而是基於電腦算法算出的。

所以,我們看到了這個數據的轉移,轉移到了計算機的算法,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我們當下的人類生活方式已經被數據占有、被監控。比如,將來你與誰結婚,將來都有可能會通過數據分析,會給到你應該要跟誰結婚的數據。

商業的基因

技術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特別是對不同人類族群、不同國家和不同種等級的人產生的影響。

歷史的平等是不可避免的,新的概念“平等”和“不平等。”

歷史的大多數時候,其實不平等一直是人類歷史的常態。對大多數社會、文化、帝國、國家,其實它的基礎就是在於不平等,有了等級的不同。比如國王和庶民、貴族和平民百姓、富人和窮人就是一種等級的區。甚至再家庭中,父母子女也會發生不平等,所以在過去的幾千年,不平等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

236842987286857485

特別是20世紀,在人類歷史中“平等”成為了最重要的價值。不僅僅是對於某一個國家,而是全世界範圍當中成為最重要的價值。

在20世紀從很大程度上來講“克服不平等”,才是20世紀歷史的主旋律,打破了各個不同的種族、人種、國家、性別之間的不平等。

也不是完全變更了,而是相對於早期相比,20世紀末期和21世紀早期,整個人類社會,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平等的社會。

往未來看,看到21世紀,看到的歷史可能在進行一種倒敘,特別是“平等”和“不平等”的問題上,之前已經縮短了兩者之間的差距,但是21世紀的現在,又開始把差距拉大,越來越明顯,可能相比之前的任何時期相差的都要大。

之前的差距,是表現在是不同國家之間的差距,主要的原因是核心技術和經濟的創新上的差距,我們把這種技術的創新稱之為工業革命。比如19世紀人類掌握了蒸汽和石油、紡織、食品、汽車等等這些技術。人類也知道了開始運用這些技術,開始生產出更多的東西,這就是工業革命。

但是,工業革命這些新的力量,並沒有在所有人里平均的分配,很少數的國家,比如英國、法國、美國等他們優先實現了工業化,其它國家就是落後的,比如中國、印度、南美的一些國家。但是這些工業技術,用了150年時間才消除了差距。但是,還會有些國家,依然被遠遠的落在後面,沒有消除差距。

現在看今天的世界,我們處在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人類現在又掌握了新的特別了不起的力量,不再是工業革命技術的力量,而是生物技術和計算機的算法。這兩個強大的力量,是我們現正在學習的。

現在21世紀的革命,不僅僅是工業技術革命,而是人類身體、大腦和思維。21世紀經濟的產出物是身體、大腦和思維的產出。我們不僅僅是改變周圍的世界和環境,而是開始有力量改變人類中級內部的世界,我們生物化學的這套體系,也許會改變我們的大腦,我們的DNA,甚至開始創造一些人工的無機的生命,比如人工智能。

這些新的力量,也沒有得到平均的分配,只有少數的國家是遙遙領先的,他們取得的是壟斷的地位掌握了這些新興的生物技術和計算機的技術,大多數國家和人都是落在其後的。

這就會產生一種威脅,也就是之前20世紀之前縮小了的差距,如今又開始加大差距。

國家社會之間的差距,為什麽會擴大?一些國家知道怎麽生產大腦和思維,一些國家不知道怎麽生產大腦和思維。如果沒有跟上這一次技術革命浪潮,很有可能你就無法跟不上,無所縮減這個差距。不僅僅是相比20世紀的差距更大,而且是達到這個歷史上更大的水平。

但是這些在21世紀就要發生改變了,因為那些精英那些富人通過技術改變自己的身體和大腦,改變孩子的身體和大腦,這樣的話,是人類歷史上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

我們就可以看到不同的生物等級,不僅僅會有法律、社會的階級,精英階級和平民階級,不同生物的階級,比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大腦和思維的能力。

死亡也是這樣,之前的歷史當中死亡對於所有人來說是最平等,但是在將來可能並不是如此。

過去死亡讓大家都平等了,為什麽呢?因為所有的人終有一死,如果你是18世紀的中國平民,你生活在中國的清朝,你看看自己,再看看中國的皇帝他特別的富有,有很大權利,特別的強大,但是你知道,他終有一天也是要死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呢,都是會面臨死亡。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也都會一樣,如果說你有一些宗教信仰的話,你會覺得這輩子做一些善事,下輩子會過的更好。

不是因為上帝怎麽說,不是因為這是自然規律,而是命運到技術的問題。

現在已經有科學家這樣說了,現在科學的主要目標就是來克服死亡的挑戰。也有很多著名的商業人士也是非常嚴肅認真的來對待這個問題,成立了相關的項目。比如谷歌,兩年之前有一家子公司,這個公司的目的,就是來研究克服死亡的問題。

當然能夠延長人類壽命的技術,能夠讓人類長生不老的技術,從一開始會是非常昂貴的,一般人可能享受不到。可能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就是只有那些富人可以長生不老,可能會活到120歲、150歲或200歲。那些老百姓,可能還是會死亡。對於死亡,本身是平等的了,這樣會造成窮人很憤怒,之前的窮人可能會覺得生活各種的不平等,但是對於唯一平等的“死亡”,如今富人可以用科技技術來延長壽命了,造成窮人之間更不平等了。

當醫生和專家和科學家,面臨人類變成了一些不同生物學上的群體,新的生物科學給我們不同的社會階級之間分成了不同的階層。

我現在所說的一切,未來,不是我的預測,只是一個可能性。但是在我們思考未來,未來可能性。未來你要看到最危險的可能性。不是說什麽事情在20世紀發生了,不一定在21世紀就會重複。

首先醫學正在經歷一場巨大革命,到目前醫學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治療病患,現在越來越多的醫藥和醫藥公司,他們不再對治療病患感興趣,而是對健康要錦上添花。有這樣一個假設,比如有個人生命醫學的目的,是要保證他能回到正常的一個狀態。健康雖然是有一個普世的規範,但是整個目標就是要超越這些規範,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規範。

836827232734338719

無人機

再比如,21世紀最強大的軍隊,現在再也不招那麽多的人來當兵了,更依賴技術。網絡技術、無人機,都是自動駕駛的技術,當然還需要一些人類來參軍,還需要一些士兵和專家,但是你需要士兵的數量要比以前少很多,而且這些士兵必須是專家,還要知道怎麽去制造並且駕馭高科技。還有在非軍事領域在發生,比如人工智能、電腦、機器人這些會比人類越來越好,絕大多數的人類都會失業。

這個世界死於車禍的人,遠比死於戰爭、犯罪、恐怖主義加起來的人數還要多。如果不許人類開車,所有的駕車都是由人工智能來完成,無人駕駛的車來完成,

可以把所有的汽車、所有的大巴、所有的卡車聯網,形成一個單一的網絡,和交通紅綠燈聯網,再也沒有車禍,你需要的車的數量也要少很多,消耗的汽油也少很多,所以即拯救了人類的生命,而且節約錢還還沒有那麽大的汙染,但是導致的結果很多人會失去工作,還有駕校的老師和交通警察都不需要了。

同樣的道理,比如醫生。如果某人要讓醫學院,他希望自己20年後要做一個家庭醫生,現在看來是一個很不現實的希望。因為20年以後人工智能很有可能會代替家庭醫生。比如,家庭醫生要做的,診斷疾病,建議你怎麽樣治療?

我們看今天人工智能的發展,IBM 現在正在做一個醫生人工智能,他要做的是代替醫生來診斷疾病來推薦你療法。這個醫生機器人可能會對全世界的病都熟悉,每一周或每一天都會進行信息更新,比任何醫生都更加熟悉,記住所有人的醫療歷史,每個一個人類的醫生能夠做到這一點。它不需要情緒,到哪里都可以跟著我,會告訴你療法,如何治療。

當然一時間不會代替現在的醫生。但是這些技術上的難度,可能會很難。但是只需要解決一次技術上的問題,一旦解決了這些問題,我們就會得到無數的醫生可用,而且隨時可用。

人工智能,雖然研發技術需要1億美元,但這是很小的一筆錢。對比你得到的好處和價值而言,這錢真的值得付出。

33896887228709323

認知 商業本質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187

【中國行】習近平的廣東足跡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9753

2012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深圳羅湖區漁民村社區。(新華社/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10月12日《南方周末》)

“改革開放近40年,到明年我們要隆重地紀念一下……”2017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廈門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上說。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敢於嘗試,大膽創新,大力發展制造業和對外貿易,經濟社會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對於這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熱土,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寄予厚望、親切指導。

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把首次離京視察調研的地點選在廣東。習總書記說:“之所以到廣東來,就是要在我國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地方,現場回顧我國改革的歷史進程,宣示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的堅定決心。”

他在視察廣東期間說:“廣東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肩負著光榮而艱巨的使命。廣東要努力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排頭兵,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學發展的試驗區。”

2014年3月,在參加全國兩會廣東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東要繼續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勇於先行先試,大膽實踐探索,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協同推進各領域改革,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要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讓陽光的、美好的、高尚的思想和行為更好占領陣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肯定了十八大以來廣東的各項工作,希望廣東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改革開放,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支撐,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歷史迎來了新的時代,發展也到了新的階段。在習總書記的親切關懷指導下,廣東砥礪奮進,不負厚望,交出了沈甸甸的答卷:經濟總量連續28年穩居全國第一位,2014年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按照世界銀行制定的劃分標準,廣東已接近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的水平。

2012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新華社/圖)

“鼓勵廣東大膽探索、大膽實踐”

2014年1月,廣東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廣東省委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意見》,要求到2020年,廣東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完成中央提出的改革任務,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繼續走在全國的前列。

2017年9月9日,周六下午,深圳蓮花山公園剛剛經歷一場暴雨,但是在位於蓮花山頂的鄧小平塑像前,依然遊人如織,一個來自中亞地區的旅行團在銅像前拍攝集體合照,在山頂廣場上俯瞰,深圳的繁華景象盡收眼底。

2012年12月8日也是個周六,當天上午,習總書記來到蓮花山公園向鄧小平塑像敬獻花籃,隨後向鄧小平塑像三鞠躬。

習近平總書記的身邊,除了陪同考察的廣東官員外,還有4位老同誌,分別是原深圳市委書記李灝,原珠海市委書記梁廣大,原廣東省委副書記、佛山市委書記歐廣源和原廣東省委副秘書長陳開枝,都在1992年現場見證過小平南方視察談話。

在蓮花山公園見到習總書記的5天前,時年72歲的陳開枝接到廣東省委的電話,被告知有任務。退休多年的陳開枝意識到這次任務非同小可。

“總書記上任只有22天,就選擇來廣東,這是打破了慣例。”陳開枝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這實際上是給全國、全世界一個重要信號,黨中央新的領導集體一定會堅持改革開放的方向走下去。”

在蓮花山上,站在習總書記的身邊,陳開枝對他說,“總書記,我覺得當年小平同誌的幾句話很重要,就是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習總書記微笑著邊聽邊點頭。

陳開枝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在向鄧小平塑像鞠躬時,4位老同誌被安排和習總書記一起站在了第一排,其他領導在第二排。

在鄧小平塑像前,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來瞻仰鄧小平銅像,就是要表明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臨走前,習總書記在塑像後面揮鍬鏟土栽下了一棵高山榕樹。1992年鄧小平在深圳仙湖植物園也栽了一棵高山榕樹。

位於深圳河北側、與香港隔河相望的漁民村,是習總書記視察廣東第二天到訪的第一站。1984年鄧小平曾視察過的漁民村,被視為深圳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縮影。原本依靠捕魚撈蝦艱難度日的漁民村人,在改革開放後得益於特區政策和毗鄰香港的地理優勢,開辦工廠發展集體養殖,成為國內首個“萬元戶村”。在漁民村2001年開始進行的城中村改造重建中,0.25平方公里的漁村完全脫胎換骨,成為了一個高檔花園社區。

2012年12月8日上午9時,習總書記來到漁民村,漁民村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興炎全程陪同。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總書記專門看了鄧小平1984年視察時的照片,並挨個點出了照片中陪同人員的名字。在了解漁民村的發展歷史後,習總書記笑著說,感謝改革開放。

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每每提到“改革”二字,陳開枝總會習慣性地將手握成拳頭。陳開枝的理解是,習總書記的此次廣東之行,“展現了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這種決心和立場,絕不回頭。選擇廣東作為上任後地方調研的第一站,是希望廣東大膽嘗試,堅持改革路子繼續走下去。”

從廣東回到北京的20天後,2012年12月31日,新一屆中央政治局進行了第二次集體學習,改革被定為此次學習的主題。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改革開放和當代中國命運聯系起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一招。”習近平說,“現在,解決我國進一步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必須深化改革開放。”

隨後,新一輪的改革全面啟動。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大體制的改革,首次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一年後的2013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習近平擔任組長。截至2017年8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已召開38次會議,每次會議都由習總書記主持和部署。2014年,各省相繼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按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在全國各地部全面鋪開。

在2012年廣東之行結束之前,習近平總書記說,“廣東在改革開放中長期走在全國前列,黨中央在研究推進全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始終註意廣東的實踐和經驗,鼓勵廣東大膽探索、大膽實踐。”

五年來,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廣東,不負習近平總書記的重托,汲取改革的勇氣與智慧,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繼續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2014年1月11日,廣東召開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這次全會提出,廣東加快發展的歷程,就是不斷抓住改革機遇、贏得發展優勢、收獲發展碩果的進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我們又面臨一個重大的歷史機遇。能否抓住新一輪改革的機遇,對廣東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新一輪改革的機遇被廣東牢牢抓住。在全會開幕的第二天,廣東就拿出了具體行動,《中共廣東省委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意見》被審議通過,其中提出了包括10個部分的共52條具體改革任務。該文件要求,到2020年,廣東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完成中央提出的改革任務,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繼續走在全國的前列。

全面深化改革在廣東全面展開。2016年1月27日,廣州鐵路運輸第一法院首次開庭審理了“民告官”案件。從2016年起,廣州地區的行政訴訟不再由廣州的兩級法院進行審理,改由鐵路法院集中管轄,而鐵路法院由省直管,與廣州市行政區劃相分離,從而破解了地方保護主義。隨後,廣東高院在總結試點法院集中管轄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陸續在深圳、珠海、廣州等17個地市全面啟動行政訴訟改革。這項旨在維護公平正義的司法改革措施,廣東又一次走在了全國前列。

行政訴訟改革是廣東全面深化改革的縮影。在新一輪改革的主體框架在廣東搭建後,2015年廣東完成了448項改革任務,2016年又完成了368項。截至2016年底,中央在廣東部署安排的87項試點全部啟動實施,其中13項順利完成。

2014年3月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人大廣東代表團審議,並與代表們親切交談。(南方日報供圖/圖)

“根本出路就在於創新”

2014年6月,廣東省委、省政府發布了《關於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定》。這是在中央規劃全面深化改革後,全國第一個頒布實施的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綱領性文件。2017年9月,廣東省提出堅定不移推進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推動大企業廣泛設立研發機構,確保年內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

2017年8月,中國聯通宣布混改,聯通新引入的戰略投資者中有一家名為光啟互聯的公司引人註目。光啟互聯是深圳光啟集團的一家子公司。

在2012年12月7日下午,習總書記視察了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這是光啟集團全資註冊發起的一家民辦非企業新型科研機構。光啟集團總裁劉若鵬當年29歲,帶領近300位青年科學家,主攻超材料、傳感與網絡等尖端核心技術。

劉若鵬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在視察時,習總書記對新興領域非常關註,“問得非常細”。劉若鵬說,“(習總書記問)超材料到底是一種什麽樣的材料,我回答說超材料是一種材料設計的技術,是一種設計的手段和工藝,它不是某一種具體的材料,跟傳統的材料科學有非常大的差異性。”

“科技的力量在於,能讓我們不僅成為一個跟隨者,而是作為一個並行和領跑者,我們要做的是真正從底層的科學源頭促成產業鏈生產力的變革。”劉若鵬說,“我在超材料這個領域做了15年的研究,可以拍著胸口說,我們國家的超材料達到了世界的領先水平,而且是運用在了我們最有力的尖端裝備上面,已經在生產力和行業的變革上付諸了實踐。”

劉若鵬稱,習總書記在視察光啟時有兩個囑托,一個是要擇天下之英才而用之,另一個是做新時期的錢學森。這兩項被劉若鵬寫入光啟團隊的踐行理念。

從廣東回到北京的4天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創新的實質效果是優勝劣汰、破舊立新,“我們要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就在於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這是習近平就任總書記後在首次全國兩會上的重要指示。

在這之後,習近平總書記把創新發展提高到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2016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提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和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全國兩會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廣東是經濟大省,必須在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上走在前列,當好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

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是中央賦予廣東創新發展的總定位。為了當好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廣東一系列政策在全國首開先河。2014年6月,廣東省委、省政府發布了《關於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定》。這是在中央規劃全面深化改革後,全國第一個頒布實施的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綱領性文件。

“創新驅動發展”隨之上升為廣東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和“總抓手”。2014年以後的3年,廣東每年首個全省性工作會議都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題。

此後,廣東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思路逐步明晰。2015年2月,廣東在全國率先出臺《關於加快科技創新的若幹政策意見》,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等政策措施均為國內首創。同年9月,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獲得國務院批複同意,這是全國第二個以城市群為單位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10月,廣東省委和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

習總書記視察光啟後的這5年來,劉若鵬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光啟集團從不到三百人發展到超過兩千人,“從規模來講,這幾年增加了十倍”。至於超材料的技術及產品,“2012年早期產品剛剛開始出現,到了2017年,我們可以說天上最苛刻的、速度最快的、要求最高的有了,水里面有了,陸上有了,並且還成功降低了超材料的成本,應用在了高端的汽車領域里面。”

光啟所在的城市,也將迎來創新發展新的機遇期。2017年5月召開的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首次提出,廣東將要借鑒美國128號公路創新廊道的經驗,以廣深沿線為主軸整合創新資源、打造科技創新走廊,為全省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打造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是廣東推動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其立誌成為“中國矽谷”和中國創新發展的重要一極。9月27日,廣東省委省政府發布了《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勾勒出一條創新驅動發展的路線圖——以深圳、廣州、東莞為主體,架起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承載改革開放近40年最優質的創新資源,將成為廣東鏈接全球創新體系的門戶。由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延伸開去,創新要素的集聚將優化區域資源配置,加速珠江兩岸創新經濟帶的形成,牽引珠三角自主創新示範區加快發展。從珠三角向外輻射,創新資源的溢出效應將從根本上改變粵東西北發展格局,帶動廣東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全國創新發展重要一極。

在創新驅動發展的一系列政策落地後,2016年,廣東新增高新技術企業8752家,總量達19857家,總量在全國排名第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5.9萬億元,比2015年增長了12%,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7%。

9月26日下午,省委書記胡春華主持召開廣東省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暨企業研發機構工作會議,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對廣東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強調要堅定不移推進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推動大企業廣泛設立研發機構,確保年內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

創新驅動發展的鼓點,已經響徹南粵大地。

2012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新華社/圖)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

2016年,廣東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及“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份行動計劃。到2017年7月底,廣東省國有“僵屍企業”通過清算、破產、註銷,委托平臺集中處置等共實現市場出清2394戶。

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註意到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用“大勢所趨,刻不容緩”來形容當下的經濟形勢。他提出:“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攻方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彼時,習總書記已經高度關註經濟結構調整。

這種關註,在廣東工業設計城原總經理邵繼民看來,體現在視察的細微之處。邵繼民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他在介紹一些新產品的功能和高新技術發展的情況時,習總書記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對中國產品升級換代充滿期待。 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在習總書記視察過的廣東工業設計城的介紹中,有一組數據,格外醒目:截至2017年6月底,廣東工業設計城共聚集了設計師8120名。

之所以會提到這個數字。邵繼民稱,在習總書記視察行程即將結束之時,他表達了設計城800名設計師對總書記的祝福。邵繼民說,“我沒想到習總書記會回複我說,希望我下次再來的時候,你們這就有8000名設計師了。”

時隔5年,邵繼民再次回憶起這個片段。他有了新的認識,認為習總書記的這句話不僅僅是對設計師數量上的期許,背後還有更大的期望,“習總書記是想讓廣東甚至全國,完成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結構性改變。”

在201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對中國的經濟形勢做出了判斷,指出了我國面臨“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狀況。”

2014和2015年,經濟新常態成為網絡熱詞。對中國民眾而言,新常態帶來的最為直觀的變化,反映在GDP的增長率上。2015年,中國GDP增速6.9%。這是自1990年以來,最低的增長速度,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連續六年下滑。

經濟數據的背後隱藏著深刻的供需矛盾。邵繼民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過去三十年,中國通過改革開放,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但近十年以來,這種靠模仿、複制的低端生產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導致巨大的產能過剩。”

這引起很多人的擔憂,其中最大的疑問就是,新常態是不是一種壞狀態?在2016年1月份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會上,習總書記回答了這個問題:“新常態不是一個事件,不要用好或壞來判斷。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

2014年3月的全國人大會議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與廣東團的代表們一起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結構調整問題,習總書記用了“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八個字。他說,騰籠不是空籠,要先立後破,還要研究“新鳥”進籠“老鳥”去哪,要著力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充分發揮創新驅動作用,走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實現鳳凰涅槃。

今天看來,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前,中央已經至少進行了三年的調研與考察。

時間拉回到2015年11月。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召開,會上首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也是該詞首次出現在中央級別的會議上。隨後,G20峰會、APEC演講中,習總書記也提到了這個詞,同月的國務院常務工作會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樣出現。

這一新鮮的經濟術語真正引起大眾關註,則緣於它首登中央政治局會議。這被普遍認為是在給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

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官方的標準闡述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換言之,面對困局,中央改變傳統上僅以“投資、消費、出口”作為抓手的管理思路,而將眼光擴展到供給與生產端,從雙側入手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表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

回顧近兩年,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五大任務,廣東省有多份重磅文件落地,完成了從布局到落子的過程,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貢獻了經驗。

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經濟新常態下的突破口。廣東省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及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份行動計劃。

“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中,去產能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

相比於其它傳統的能源與鋼鐵省份,廣東把處置“僵屍企業”作為化解產能過剩的“牛鼻子”。這不僅旨在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高資源配置的有效性,此番探索也與未來國企改革的深入推進息息相關。

事實上,廣東的“僵屍企業”處置政策設計也不乏亮點,包括建立數據庫以精準識別“僵屍企業”;分類處置,重點對準國有“僵屍企業”;利用基金和產權交易平臺加快處置等,這些舉措為全國範圍內處置“僵屍企業”提供了經驗。

到2017年7月底,廣東省國有“僵屍企業”通過清算、破產、註銷,委托平臺集中處置等共實現市場出清2394戶。

另外,科技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另一個“亮點”。以廣州為例,截至2016年6月共有288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廣州投資近800個項目。其中120家在廣州設立了總部或地區總部。廣州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65%,先進制造業占制造業比重62%,形成了汽車制造等5個超千億級的產業。

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林平凡,長期關註廣東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廣東這兩年來,找準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新路,集中資源補齊科技創新、創新型經濟等短板,使得產品更加符合市場需求。這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另一種範式。”

最近,廣東省為進一步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降成本這一任務上尋求突破,出臺了《廣東省降低制造業企業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幹政策措施》,該政策舉措共有十條,其中有七條都是關於如何為制造業企業降低成本的。排在首位的就是長期備受詬病的企業稅費負擔。

在林平凡看來,未來的廣東,既要實實在在地推進相關政策的落地,也要做強做大廣東的優勢產業,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契機,徹底調整並優化廣東的產業結構。

2017年,被稱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經過深刻的新常態認識和充分的實踐,越來越多的市場弄潮兒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在於結構、關鍵在於企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余渺傑教授認為,“我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圍繞企業而來,通過企業創新升級,最終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提高供給水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6年9月,廣東省印發《廣東省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18年,全省大氣和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珠三角地區空氣質量全面穩定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省控江河湖庫水質達標率達到90%以上,全面達到小康社會環境類指標目標。2017年9月,廣東又明確提出打造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並以生態為優先打造濱海旅遊公路。

林誌強是廣州越秀區北京路大塘街黨建工作指導員,在大塘街工作了十幾年。2012年12月11日,他像往常一樣,去大塘街道辦下轄的社區探望老黨員。這一次他要去的地方是東濠湧所屬的北橫社區。而此時,習總書記正在東濠湧視察。

“我不知道習總書記在那里。當時站在湧邊,習總書記主動走到我身邊,伸出手來和我握手。”林誌強清楚地記得那一天的情景,“他問我感覺這里的環境如何。”

東濠湧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向南方周末記者講述了當天的一個細節:“習總書記進入博物館後,只去了第一展廳,而這個展廳正是東濠湧治水的整個過程。”

從2009年開始,歷經六年時間,東濠湧從一條公認臭氣熏天的河湧變成了一條可供遊人棲息的“綠帶”。

至今讓林誌強仍難以忘懷的是習總書記見他時說的一句話,“東濠湧以及遍布廣東各地的綠道都是美麗中國有序發展的局部細節。如果方方面面都把這些細節做好了,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就能實現。”

在習總書記看來,“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在考察雲南大理時,他說:“留得住綠水青山,記得住鄉愁。什麽是鄉愁?鄉愁就是你離開這個地方會想念的。”

早在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習總書記就明確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現代化建設全局的突出地位”。他把生態環境保護視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在參加2014年全國兩會廣東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習總書記很關心廣東的生態環境問題。“珠三角現在PM2.5是多少?”“廣州市對機動車限行限購嗎?”“東江的水質怎麽樣?”他一邊聽代表發言,一邊詢問。

“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付出的代價會更大。”2012年在廣東視察時,習總書記曾如此評價解決環境問題的緊迫性。

一組數字將環境的痛赤裸裸地展示出來:2013年全國74個監測城市中,空氣達標比例僅為4.1%,全國1.5億畝耕地受汙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近三分之一。

“十八大”後,環保被提上越來越重要議事日程。環境保護議題被列入了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中。2015年1月1日起,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正式實行。中央環保督察組所到之處,更是猶如環保旋風。從2015年起,4輪督察立案處罰19770件,問責13003人。

隨著大力整治,環境開始趨向好轉。根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4年按新的空氣質量標準監測的74個城市中,達標比例為10.8%,2015年這一數字增加到14.9%。珠三角地區則於2016年在全國三個大氣汙染重點防控區中率先整體達標,創建了國家重點城市群空氣質量達標改善的成功模式。其中惠州、深圳、珠海位列空氣質量前10位城市。

南方周末記者發現,2015年底到2016年初,各省陸續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案。其中,廣東省主要從“生態補償”和“環境保護考核”兩點出發,針對大氣、水、土壤的防治工作,推動改革。

2016年9月,廣東省印發《廣東省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18年,全省大氣和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珠三角地區空氣質量全面穩定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省控江河湖庫水質達標率達到90%以上,全面達到小康社會環境類指標目標。2017年9月,廣東又根據粵北發展實際提出打造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保護好南嶺自然生態,增強提供生態產品的功能。另根據省交通運輸廳的初步方案,廣東還將建設濱海旅遊公路,串聯沿海14個市的濱海景區景點、特色小鎮、漁村鄉村,全長1500多公里,打造全國最長最美的濱海旅遊長廊。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

2013年至2015年,廣東省共投入各類幫扶資金202.95億元。2016年中央和省、市、縣各級財政用於廣東省扶貧開發的投入總計143.18億元。官方數據顯示,2016年廣東省57.36萬人實現穩定脫貧。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民眾的關註點是全方位的,衣食住行樣樣都涉及民眾利益。民生問題千頭萬緒,總得找個“線頭”。習總書記把目光投向了脫貧,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堅定信心、勇於擔當,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

據陳開枝回憶,在五年前那次交談中,習總書記勉勵他們四位老人退下來後還要繼續發揮余熱,還專門對他說:“聽說您現在搞扶貧工作,也是卓有成效。”陳開枝對此很欣慰。在他看來,扶貧一直是習總書記十分關心的內容。

實際上,從深圳到順德,習總書記廣東之行的一路上,只要有機會就會和民眾親切交流,關心他們的生活。在深圳的鄧國華一家,習總書記仔細詢問了他們的收入,在順德北滘鎮黃龍村,他又去了當地貧困戶張錫堯一家。

2012年,習總書記在黃龍村看望張錫堯夫婦時,他們還居住在簡陋的平房內,只有兩個房間。現在,張錫堯一家已經搬到了黃龍村三豐河畔的一幢兩層半的樓房。據黃龍村原村書記介紹,這座房子是政府用“異地置換”的方式,並發動社會籌集資金,給張錫堯一家建的新房。

“張錫堯現在的身體比總書記來時有所好轉,常做些打工的活。”村上一位姓陳的村民說,“他女兒張儉娜已經大學畢業,在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當老師。”

和張錫堯一家一起變化的,還有他們所在的黃龍村。

在村民的記憶中,5年前的黃龍村村道泥濘、社區活動中心前的富臨公園也破破舊舊,被順德區認定為20個“經濟發展較慢村之一”。如今,這里道路整潔,公共活動場所多處可見。黃龍村黨委書記仇培東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3000元,而在五年之前這一數據還只是在13000元左右。”

黃龍村的變化與位於村口的黃湧工業園區的發展密切相關。目前整個園區約203家企業,為本地村民的就業提供了方便。同時,眾多異地務工人員紛紛將住所選在了黃龍村,如今,黃龍村的外來人口數量,已從2012年時的6200多人猛增至11000多人,而房屋租金成為村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習總書記來的時候,村民股份社每股分紅只有4000元左右,到了2017年已經突破6000元。黃龍村的經濟情況已經排在北滘的中上水平。

黃龍村不過是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的一個縮影。2015年11月,廣東省委十一屆五次會議在廣州召開,省委書記胡春華提出,廣東要在“十三五”期間實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補齊扶貧開發工作短板,是其中一塊重要內容。

為此,廣東省委出臺了一攬子計劃。2016年6月,省級層面的關於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三年攻堅的實施意見正式出臺,認定廣東省農村70.8萬戶176.5萬人為相對貧困人口,2277個村為相對貧困村。11月30日,"1+N"脫貧攻堅政策體系所涉及的26個部門配套方案全部出臺。

據統計,2013年至2015年,廣東省共投入各類幫扶資金202.95億元。2016年中央和省、市、縣各級財政用於廣東省扶貧開發的投入總計143.18億元。官方數據顯示,2016年廣東省57.36萬人實現穩定脫貧。

2017年8月,廣東召開全省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工作會議,決定將2277個省定貧困村納入新農村建設範圍,按示範村標準推進,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根本改變廣東農村落後面貌。

對立誌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的中國來說,民生改善絕不僅是收入增加。教育、醫療、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等問題,同樣不容忽視。

邵繼民回憶,在參觀廣東工業設計城的20分鐘里,有15分鐘都停留在“幸福生活館”,習總書記最感興趣的一些產品,往往和老年人、殘疾人有關。

五年來,廣東省把財政支出向底層群體傾斜。2013年底,省政府印發了《關於提高我省底線民生保障水平的實施方案》,明確2014年至2017年全省底線民生保障資金總支出超過820億元,惠及5400多萬人次。城鄉低保、農村五保、殘疾人保障、孤兒保障等底線民生保障水平進入全國前列。

如今,中國老年人口數量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老齡化任務繁重,是不爭的事實。廣東省為此出臺《關於促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實施意見》,制定了《關於發展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實施方案》,目前,廣東省醫養結合試點已經啟動,廣州、深圳、東莞、江門列入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地區。

2012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羅湖區漁民村社區了解基層黨建和社區工作情況。(新華社/圖)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

2017年7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香港出席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儀式。粵港澳三地行政首長和國家發改委領導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2017年2月27日,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省長馬興瑞赴廣州南沙調研,提出要把自貿區打造成為廣東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在廣東省各項改革里,自貿區建設被稱為“最大的改革”。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習近平總書記曾以一段比喻指出開放的重要性:“當年,中國對經濟全球化也有過疑慮,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有過忐忑”,但是“如果永遠不敢到大海中去經風雨、見世面,總有一天會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國勇敢邁向了世界市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嗆過水,遇到過漩渦,遇到過風浪,但我們在遊泳中學會了遊泳”。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這是習總書記在廣東向全國乃至世界釋放出的信號。回望五年前習總書記的5日廣東之行,作為十八大後的首次地方視察,習總書記沿著鄧小平南方談話的路線,宣示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的堅定決心。

2012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剛到廣東,就來到了位於珠江入海口東岸的前海。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被視為“十二五”時期廣東深化粵港澳合作、加快轉型升級的重要平臺。

在前海管理局一位官員看來,習總書記的來訪賦予了前海更高的戰略意義,“總書記首次地方調研首選廣東,廣東首選了深圳,深圳最先來的是前海。”

2010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複了《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來自前海管理局的相關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當時習近平兼任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該規劃就是在他支持下通過的。

習總書記視察前海時提出,前海的發展,要準確把握中央給予的定位,“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在前海管理局的理解中,習總書記這里所指的依托,“一方面是依靠,一方面是托舉”,依靠香港的資本、科技和人才發展經濟,同時為香港服務業擴大空間、推動香港的產業結構優化。

上述官員介紹,深圳在近年來發展到了一定高度,而香港卻因產業結構不完善遭遇發展瓶頸,前海合作區能夠在推動香港結構優化方面發揮杠桿作用,而深圳則可以在深港合作中學習到香港先進的國際化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經驗。前海成立的廉政監督局,就是借鑒香港廉政公署的經驗,合並了紀委、監察、檢察、公安、審計等多部門的監督職能。

一位見證了前海發展的官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習總書記視察時,前海剛剛完成填海任務,當時仍是一片灘塗。這5年來,前海飛速發展,前海管理局的相關文件中,用“滄海桑田,換了人間”來形容前海的變化。

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在前海合作區內,路牌字體多是在香港常用的繁體字。在前海管理局的“e站通”服務中心內,來這里註冊企業的人擠滿了整個大廳。前海管理局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港資企業在一天內就能辦全企業註冊手續。

在深港合作層面,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前海明確將三分之一的空間面向港企出讓,在合作區成立以來,累計面向港企出讓土地14宗,面積33.5公頃,占比47.1%,建築面積約248.2萬平方米,占比50%。

據前海管理局介紹,2017年來,片區內新增註冊港企571家,註冊資本376億元,截至7月末,累計註冊港資企業4654家,註冊資本4209.8億元。在2017年上半年,片區內港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6.75億元,占總量的35.4%,實際利用港資18.93億美元,占總量的96.9%。前海管理局方面稱,港企作為片區經濟支柱的作用日益顯現。

習總書記在前海視察時說:仿佛讓人看到了深圳初創的景象。一張白紙,從零開始,可以畫最美的圖畫。這里將來又是一番滄桑變化,令人期待。

“最美的圖畫”正在創作的過程中,不僅在前海,珠海橫琴新區和廣州南沙新區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為粵港澳合作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探索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說,希望廣東積極發揮經濟特區的帶動作用,落實好粵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聯手港澳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世界級城市群呼之欲出。2017年,由廣東九市和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被首次寫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7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香港出席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儀式。粵港澳三地行政首長和國家發改委領導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這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經上升到了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層面,粵港澳區域的發展與整合也正式邁入灣區經濟的新階段。

港澳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粵港澳合作深入的背後,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堅持。2017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要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在貿易保護主義與“逆全球化”思潮擡頭的背景下,習總書記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思想,為中國開啟了新一輪全方位開放的大門。

2017年2月27日,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省長馬興瑞赴廣州南沙調研,提出要把自貿區打造成為廣東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支撐和引領全省新一輪對外開放。在廣東省各項改革里,自貿區的建設被稱為“最大的改革”。

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4月,廣東自貿試驗區累計新批設立港資直接投資項目5547個,累計吸收港資企業實際外資72.4億美元。

廣東省長馬興瑞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長期以來,廣東通過與港澳合作,引進了大量資金、技術,接入了國際市場。特別是近兩年來,廣東在吸引港資參與廣東自貿試驗區建設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服務業已經占據香港在粵投資總額的半壁江山。”

銘記習總書記的囑托,廣東正在繼續奮力走在前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0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