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毅行出哲學: 一個人的毅行者:HK-100 TC

1 : GS(14)@2013-01-27 15:38:1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125/18145963
我和Tony的精B隊,原班人馬連續五年參加毅行者,不知是否一項紀錄。我們經歷過「掛靴」及「復出」的掙扎,知道條條心路通毅行,所以去年底毅行者賽事之後,立刻「續約」。跟著來的四季生活安排,再度圍繞著這件四人一起做的事。
一次跑步時,我提起HK-100個人毅行者賽事,隊友同聲說,「一個人走100公里?沒有隊友支持,會辛苦及慢很多。」要知道,毅行者成績是最低公約數。四個人一起走得比個人快,是傳說中的「四人八腿一條心」境界,原來隊友都一致認同。那一刻很感動,亦好奇:獨自走100公里,是怎樣的體驗?於是,除了Tony無暇操練,精B決定參加今年的HK-100。
HK-100是正式國際超長馬拉松賽事,今年是第三屆。賽道前半程環繞西貢半島,時平坦時崎嶇;後半程接回麥理浩徑,橫跨幾個山嶺,最後才上最高點,在大帽山腳完成,是挑戰耐力和智慧的設計。我們操練了三課小半程,摸熟麥徑以外的新路。我還獨自預演一課,評估能力,訂下17至18小時的目標。
惡搞孤星淚 哼歌向前行
比賽那天,早上如常完成當天的工作。這幾年習慣了忙裡偷閒地「玩山」,穿的、吃的每次一樣,出門前才準備,遺漏了甚麼,就用隊友的。今次個人比賽,不敢怠慢,細心點算賽會規定的隨身用品,然後在腦海沿著地圖預走一次,就是比賽的熱身。出發途中,在面書留言:
「第一次個人100k。未來16至18小時,將會是自己同自己守望相助,理性和衝動的激辯,興奮和絕望的起落。這一刻我知道,只要完成就是成功,希望不會忘記。」
來到起步點北潭湧,遇到很多面善的朋友。千多位參賽者聚在一起,嘉年華氣氛和毅行者無異。
比賽開始。在爽冷的好天氣下,沒有隊友互相提點、沒有精B特色的「吹水限速」機制,前半程比預計快了半小時。在支援站見到Tony和Tommy時,跑步的體力已用完。仰望橫在眼前600多米高的馬鞍山,不敢多想,接過止痛藥,心裡哼著惡搞孤星淚的苦力之歌〝look down,look down,the road keeps going up;look down,look down,you'll never see the end.〞一步一步踏上山巔。
開始入黑,山路上選手之間距離漸遠,各自獨行。途中多次撞牆(體能衰竭),頭昏腳浮不為外人道,難忘的是揮不去的恐懼。現在已是這樣辛苦,剩下的高山怎辦?定下的目標,達不到怎辦?沒有隊友的開解,漆黑中看不到景物來分散心神,惟有提醒自已,〝Many fears are born of fatigue and loneliness〞,不要胡思亂想。
然而,Tony在這裡寫過,感覺由大腦這個中央指揮官決定,它除了不斷發出警告、痛感,以保護身體不會過勞,亦會在適當時候令人振作、興奮。不知過了多久,腳步漸覺輕柔。我知道,second wind(體力耗盡後復原)來了。經過體能和心情的大起大落後,開始心安理得,不再恐懼。
那夜還會有第三風、第四風。在山和高牆面前,只能關掉iPhone,放下計算、虛妄,記著「只要完成」,look down, look down……
終於來到大帽山最高點。環望山下景色,心想,明年再見。然後放開腳步,讓重力送我到終點。
後記:多謝KK
好友KK(毅行者先生)比賽前用按摩法助我放鬆繃緊的膝蓋,讓我下山能跑。他還再三叮囑,亂石路上一定要選平位落腳。多年前和他一起比賽時,我做不到,總是求方便踏著石面跳過。現在年紀大了,不得不老實地每步看清楚才踏下去。今次雙腳終於找到節奏,告訴我,這才算是跑山。比賽成績比預期快了一個半小時,全靠KK。
編按:今期毅行出哲學由蔡東豪好友TC執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198

What we are reading: 為地球,何不食肉? TC

1 : GS(14)@2013-10-25 12:24:0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25/18479027






無肉不歡是人的天性。德國綠黨最近倡議每周一日無肉,支持度即時下降近半。巴西傳媒報道奥巴馬到訪時要求提供素食,第一夫人急忙澄清;疑是純素食者的米雪要公開表演食漢堡飽,她的學校午餐健康計劃更絕不可提減肉。
茹素廿年,我承認仍然懷念叉燒飯。最近聞Google老闆資助的種肉研究已有成果,甚為關注,可惜「假真肉」仍在實驗階段,望梅不能止渴。反而蓋茨熱心推廣的仿肉食材及食譜,早已是不戒欲素食者的「維持生命系統」。
兩位科技巨擘押上名譽,目的當然不止於「造假」。
「全球肉食量過去廿年已倍增,2050年前將再加倍。」蓋茨在他資助的The Future of Food網站序言,寄望「完美的仿肉」解決人性愛肉和地球不能滿足肉食需求的兩難。
不過,蓋茨的學術偶像施米路(Vaclav Smil),對兩位巨富的素食小玩意會一笑置之:教授在新書《我們應否食肉(Should We Eat Meat?)》結論,人類要在地球好好活下去,需要的是「合理食肉」。





素食主義杯水車薪

施米路幾乎可算是素食者,但表明不受意識形態左右,只想知道「應否食肉」。全書引用大量科研證據,包括600多篇文獻,綜觀肉食在演化史及現代社會中和人類的關係,同時粉碎很多素食和環保的迷思,素食讀者或會失望。
這位曾對日本人戰後飲食巨變深入研究的學者,首先肯定動物蛋白質的優質、人體構造適宜雜食,及肉食在人類演化的重要角色:「肉類蛋白質讓人腦增大,獵食大型動物推動智慧的演化,特別是語言、計劃、合作、社交等能力。」
教授深明素食夠營養,更健康;若全人類食素,地球可養百億人以上。但一如他在《能源神話與現實》的立場,面對逼切的環境巨變,不能將地球的安危押在沒有證據可行或趕及崩壞前實現的科技及方案。據聯合國2006年發表的報告The Long Shadow of Livestock,為了生產全球肉食所需,四分之一無冰雪地用來放牧,三分之一可耕地種植飼料;連帶巨大的水和碳等環境足迹,地球已不勝負荷。施米路看到,素食運動推行了數十年,歐美素食者數目停滯在數個百分點,對舒緩世紀末前倍增的肉食需求帶來的環境壓力,是杯水車薪。而且,草原及貧瘠地帶生長的植物、榖物及食用油等的生產癈料,不用於畜牧是極大浪費。
全書以最大篇幅剖析主要肉類的生產環境及過程。檢視過浩瀚的跨學科文獻資料和數據,教授疏理出「合理食肉(rational meat-earing)」的進路:
(一)合理生產:幫助落後地區達到產能上限,提高環境資源使用效率,減少浪費;不再破壞森林及牧場環境,不佔用人類食物的耕地。全面運用合理的生產模式,即使不繼續提高不人道、不環保的密集生產效率,全球肉產仍能達到目前的三分之二。
(二)合理組合:以奶、蛋、及養魚取代環境成本昂貴的牛肉等等,等於滿足肉類蛋白質需求的15%至20%
兩者加起來的「合理食肉」模式,能滿足目前肉類蛋白質需求的九成。
只要多走一步,使用閒置耕地,及以反映真實成本的價格將人均年用量減至比現時日本人及大部份法國人還多的40kg,可合理生產300萬公噸的肉,養活未來80億人口。
施米路認為,這個保守的「合理食肉」模式,能舒緩食肉對環境的重壓而毋須作出重大生活模式改變。筆者以環保和動物權益為理由食素,讀畢全書,得到這個答案,無話可說。





T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