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個並非人人都能玩的遊戲

http://www.eeo.com.cn/2012/0216/220850.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斌 在上海、北京對高房價望而興嘆的人們,到了印度的孟買、新德里,就只能望而生畏了。

孟買南部班卓爾區一棟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小樓,上世紀90年代時售價400萬美元,到了今天已經暴漲到5000萬美元。小樓旁邊一戶位於第五層 的小公寓,有四個臥室、四個衛生間和兩個廚房,面積共300平方米。聽房主講,這套房子1975年買的時候值60多萬盧比(約合人民幣10萬元),現在它 的價格已攀升至3.6億盧比(約合人民幣6000萬元)。三十多年的時間裡房價竟漲了600倍,讓人驚嘆。

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房子,十幾萬人民幣一平方米,貴得有些不可理解、不能接受。但在印度專家眼中,價格如此之高的房地產市場卻並不存在泡沫,2010年之後的房地產市場黯淡只是價格抑制了需求,老百姓對房子的渴望仍然是實實在在的。

但面對這樣一個如此巨大、利潤如此之高的市場,門檻卻不是人人能跨得過去的。

「咋舌」的高房價

孟買的房子基本都貴在地理位置上。幾年以前,孟買地價是南貴北賤,南方臨海屬於富人區,越往南走地皮價格越高,房價越貴。因為那裡是老城區,古建築多,設施完備,而且沒有土地可再開發;北邊是新開發的城區,相對便宜,再往北更遠處的郊區房價更便宜,是許多中產白領的首選。

2007年開始,孟買的房價飛漲,在南孟買素來是富商巨賈、寶萊塢明星聚居地的庫巴拉山一帶,曾經出現過9萬盧比1平方英吋的房子(即每平方米約合 人民幣1984萬元)。那是一座塔樓,外表像火柴盒一樣簡單普通,可當年一經推出,很快就被印度人搶購一空。換算一下,對比孟買當時不足3000元人民幣 的年人均收入,這個價格有點像是在開「國際玩笑」,可事實就是如此。「現在孟買的房子已經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富人聚居區了,高品質、高價格的房產散落在沿海 以及沿sealink的地區。」摩根斯坦利的一名員工這樣介紹。

Oberoi 是孟買品質最好的房地產開發公司之一,公司總經理助理Chirag Savia帶我們去看Oberoi 正在開發的位於孟買遠郊的一 處住宅,社區不是很大,只有五六幢高樓。項目已經基本完工,進入樣板間,與中國的住宅樓看起來很像,沒有太大迥異。其中一間三室兩廳兩衛的普通家庭住房, 建築面積170平方米,售價64萬美元。「如果不塞車,從這裡開車到市中心大概只要40分鐘至一個小時,所以價格便宜很多。」Chirag Savia語 氣稀鬆平常地介紹說:「如果在市中心,這樣的三居室,120平方米的大概在300萬美元。」

2010年孟買房價甚至挺進世界前十。據2010年在線房地產調查公司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進入世界最貴房價的十大城市是摩納哥、莫斯科、倫敦、東 京、香港、紐約、巴黎、新加坡、羅馬、孟買。就拿孟買與巴黎來比,巴黎在世界最貴房價排行榜上位居第7位,每平方米售價12122美元。孟買排行第10 位,平均每平方米9163美元;而2010年巴黎人均年收入為36966美元,孟買人均年收入只有900美元。

高房價背後

印度高房價背後,隱藏的是它的土地制度。印度憲法規定:一切公民均享有在印度領土內自由遷徙,在任何地方居住和定居的權利。這意味著一個印度人,無 論他走到了哪裡,他都與所在地的居民享有一樣的公民權利:求職、子女教育、醫療等方面權利均等;不需要健康證、暫住證,不會被收容;可以賣烤腸或紅薯為 生,甚至不會有城管。

同時,印度法律還規定只要連續使用一塊土地10年,就自動獲得這塊土地的所有權。其法律精神表現為:只要政府沒有規定不能住,那就可以住。

從上世紀60年代起,越來越多的印度農民進城隨意劃地而居,貧民窟隨之壯大成型。由於這種劃地而居的權利,貧民窟的居民自稱為「貧民窟主「,即貧民窟的業主,並為政府和城市原住民所認可。

印度的貧民窟舉世聞名,甚至成了一些旅遊者來印度觀景的一處「勝地」。貧民窟的規模正在無聲地蔓延,悄悄地蠶食著城市。來自《印度時報》的報導曾預測,截至2011年底,全印度城市貧民窟人口將達到9306萬。印度城市貧民窟人口十年間增加了1780萬。

雖然貧民窟以垃圾成堆、衛生條件惡劣、缺乏公共廁所、治安問題突出著稱,但當有開發商或者政府提出拆遷或購買土地,這裡的主人卻並不願意。

Chirag Savia說:「大致有兩個原因:第一,改造會砸爛這些人的現有生計,他們的手工作坊、垃圾回收站、小商舖等產業無法安置在公寓裡, 而他們一向賴此為生;其次是印度包括孟買的公共交通設施還較差,拆遷意味著他們要搬到更遠的地方去住,會使這些人遠離工作地。」

而強拆在這裡是行不通的,開發商不敢強拆貧民窟,政府同樣也不敢。在印度,遇到拆遷問題打輸官司的幾乎總是開發商和政府,這是下層百姓的福音,印度 也因此被稱為「窮人天堂」。這些貧民窟主儘管處於社會底層,但手上握著讓政客們害怕的「尚方寶劍」,那就是選票。在每一次印度大選或地方選舉中,數目巨大 的貧民窟選民都是任何一個政客不敢忽視的強大政治力量。

而且,印度實行土地私有制,政府在這個問題上並沒有太多發言權。「政府自己手裡的土地都不富餘,很多基礎設施建設不能順利進行最大的原因也是政府沒 有可用之地,也不能強行徵用。」顧問公司Citigate Dewe Rogerson的Ravi Sathe介紹說:「在印度屬於政府的土地只有30% 左右,在孟買、新德里這樣的大城市份額會更少,其餘的都為私人所有。」

所以,在印度這樣一個土地資源稀缺的國家,尤其是在城市,如何獲得土地是地產開發商的棘手問題。「我們公司開發的房產,土地基本上都是老闆私有的,有一些是前幾年購買的土地。」Chirag Savia說。

高利潤 高門檻

房地產行業在印度是一個高利潤行業。Chirag Savia給出一組數字:1980年到1990年,開發房地產的利潤僅在20%左右,2006年 到2007年是25%至35%,2008年利潤上升到50%。「50%的利潤是在自己擁有土地或者幾年前購置土地的情況下,如果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購買土 地再開發,利潤大概在30%至40%。」

印度是一個以服務業為基礎的經濟體,很多人都從事科技行業或其他出口型服務或商品行業。而從2010年《福布斯》雜誌印度版列出的百富榜可以看到, 除常見的熱門人選,讓人們感到好奇的是多數新入選者都來自房地產行業。這是一個有關磚頭與灰泥的行業,面向的是國內市場。它以龐大的規模,造就了數不清的 富豪。里昂證券(亞洲)的首席經濟學家Anirudha Dutta分析稱:「印度人有了錢首先想到的就是買房,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大型商業地產也有著 同樣的需求。當然,在幾個城市投資需求會被限制,例如孟買。如果你遇到最大的房產機構HTFC,他們會告訴你從25歲到47歲的人群中平均多少人買房 產,25%到40%的個人將資金用在房產上。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印度的房地產是沒有泡沫的。」

從增長率入手分析,Anirudha Dutta說:「2008年我們看到房產價格迅速崛起。隨著價格上升,不確定性增多,風險也在上升,我們看到 物業銷售大幅放緩。這主要發生在孟買、新德里這樣的城市,但在其他地方仍有著25%至35%的增長。因此基本上沒有看到印度住房需求的明顯放緩。」

Anirudha Dutta分析,需求下降的一個原因就是價格的上升,房價已經是一般家庭難以承受的。「利率已經上升到8%至12%,我知道以前一個人貸款買房通常做25年的抵押,現在通常一個人要負擔45年的貸款。」

而普通人在印度投資房產,轉手賣掉,坐地升值也沒有那麼容易。首先,不動產稅是印度一項很重要的稅收,私人擁有的土地、房屋,甚至院子裡的樹都要交 不動產稅。不動產稅的稅費很高,但裡面打折的名堂不少,對於窮人和有錢人,稅收政策有很大差別,明眼人一看便知,這種稅是偏向窮人的。

如果房價暴漲,政府會立即調整不動產稅率,越是高檔住宅稅率增長幅度越大。例如在2010年,新德里地區的房價急劇上漲,當地政府便將高檔商品房的 不動產稅率在原來1%至3%的基礎上調高至5%到20%,而普通居民的自住房還是繼續保持在0.5%左右。印度不動產稅上還依附有很多稅種,比如飲水稅、 下水道稅、衛生稅、照明稅等等,這些稅都是根據房地產稅來估價徵收的。

此外,交易稅和空置稅也抑制了人們的炒房慾望。例如你賣掉100平方米的房子,得到5000萬盧比(約合人民幣700萬元),在一年時間裡,如果你 沒有再買房或用於其他投資,就要交納全部盈利的33%。所以,摩根斯坦利的Ridham Desai也並不認為這其中存在著大的泡沫,反而看好印度房地產 市場:「如果你能找到一個好的公司做投資,我想你可以做得很好。」

雖然前景和利潤都被看好,但想進入這個行業去「撈一桶金」卻沒有想像得那麼容易。「許可證王國」時代或許已經遠離其他行業,但在印度的房地產市場卻 活生生地存在著。從購買土地到獲得建築許可,房地產業要經歷超乎尋常的磨難才能讓一個項目開工。例如孟買就擁有一套分為很多步驟的建築審批制度,項目完工 前需要拿到50多個許可證,費時從24到36個月不等。

這種繁複的手續加上不明晰的法律,使得政客或官僚能夠用上他們的「自由裁量權」——腐敗。於是制度急需修復,使之更加透明和簡單。

(實習記者劉愔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60

Draw Something:每個人都能享受繪畫的樂趣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jingdian/225258.html

最近,一定有許多人的塗鴉技巧因為一個叫「Draw Something」的小遊戲而突飛猛進,或在工作間隙也不忘給朋友們發去自己的得意畫作。它是繼憤怒的小鳥、Temple Run之後又一個風靡全球的遊戲應用,在登錄 iOS 和 Android 之後 6周內下載量便超過 3500 萬次。目前,該應用每天增加用戶 100 萬,每日產生的收入(主要依靠升級到付費應用、應用內購買和廣告)達到 6 位數。

\

在79個國家和地區的手機遊戲排行榜上,它都排名第一。「我甚至都無法完全講出是哪79個國家!」該應用設計師、手機遊戲製作商OMGPOP公司 CEO丹.波特(Dan Porter)說。據估算,每一秒鐘,全球就有約3000個玩家同時在遊戲中作畫——在你讀完這篇文章的時間裡,說不定應用產生的繪畫已經超過3萬張。

搶走Zynga「Facebook流量第一」的頭銜

Draw Something是「你畫我猜」類遊戲的一種,每個人都能成為出題者和猜題者。玩家能通過郵箱和Facebook帳號邀請好友開始遊戲——在社交網絡時 代,依附於類似Facebook的社交平台是手機遊戲引爆流行的必備要素之一。總部設在舊金山的社交遊戲公司Zynga便是靠Facebook壯大的。

而現在,Draw Something的增長態勢已然超過了這一Facebook上最大遊戲公司的任何一個產品——包括填詞類遊戲Words With Friends,也搶過了Zynga「Facebook流量第一」的頭銜。現在,Draw Something每天有 1080萬用戶通過Facebook登錄,相比之下,Words With Friends只有860萬的每日活躍用戶。

這迫使Zynga認真對待這一迅速崛起的競爭對手,並在短短幾週之內便作出了重大的決定——3月22日,Zynga正式宣佈以1.8億美元收購OMGPOP,並花費了大約3千萬美金用於支付OMGPOP員工的留任獎金,證實了之前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收購傳聞。

收購OMGPOP公司符合Zynga一貫的公司文化:追求速度,也符合創始人兼CEO馬克.平卡斯(Mark Pincus)的觀點,即移動遊戲能夠有效地與電視爭奪用戶的注意力。

「不用說Draw Something是個了不起的遊戲,我認為它是有史以來最具社交性和表現力的手機遊戲。它激發了人的創造力,一絲懷舊感和孩童般的好奇心。」Zynga 公司負責手機領域的高級副總裁Daivd Ko說。他認為,現在許多遊戲都想用創造性的方式綜合玩家生成的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Draw something便是依靠玩家生成的內容,不斷建立其獨特社會競爭力和無與倫比遊戲體驗的最好例子。「我們將會為這個OMGPOP的主打應用提供更為廣 闊的用戶群體,並期待著這支團隊的創造力。」

2010年12月,Zynga僅以5000萬美元收購了填詞遊戲Words with Friends。而Zynga對Draw Something的估值幾乎是Words with Friends的四倍。但移動分析公司Flurry的CEO西蒙.卡拉夫(Simon Khalaf)還是認為OMGPOP「賣的太早」——他猜測未來OMGPOP的價值將達到8億美元左右。

不過,OMGPOP老闆丹·波特有不同的想法,他很高興能與Zynga公司肩並肩的合作。「Zynga對OMGPOP來說毫無疑問是一個正確的合作 夥伴,他們用手機遊戲推動者社交領域的極限。」他說,「Zynga為我們提供一個專注於Draw Something的機會,並與我們一起為這個遊戲保持生命力,這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Draw Something將會一直忠於你所喜愛的東西,這是一個莊重的誓言。」

不一定要成為藝術家才能享受繪畫的樂趣

美國現在相對流行的猜詞類遊戲,除了Words With Firends,還有Scrabble,Pictionary,Mixel,Charadium等等。比起其他遊戲,draw something本身擁有許多獨特之處,或許也解釋了唯有它能迅速走紅的原因。

首先是Draw Something的社交屬性。丹.波特說,「它不是憤怒的小鳥或Temple Run那樣的遊戲。它們很棒,卻是單人遊戲,體驗是設計好的;它也不像Words With Friends,它雖然也是一個很棒的社交遊戲,但卻在一個固定的遊戲板上玩。Draw Something的關鍵是溝通。它是一個結構或一個平台,讓用戶通過畫畫和共享個人體驗來回進行溝通。」他認為,在所有應用中,Draw Something反而和Instagram最為類似——因為後者的動力來源也是創意。在採訪中,他也不忘感謝Instagram和twitter通過分 享繪畫加大了病毒式傳播的力道。

就連遊戲開發商也在簡介中就寫到,draw something的玩家不需要有高超的繪畫技巧。遊戲的樂趣(尤其是與熟人之間)更在於猜測對方的心理以及考驗彼此的默契。而作為作畫的一方,也可因人而異地發揮。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藝術家。你不一定要成為藝術家才能享受繪畫的樂趣。」丹.波特說,「目前能夠實現與他人簡單對戰或合作的應用比較少,而用戶 社交需求則日益明顯。」另外,遊戲單對單的模式導致玩家的時間可以碎片化,即突破了玩家雙方必須同時守在各自手機前作畫的限制。當你畫好後,對方的終端能 收到推送消息,並在空閒時隨時遊戲。在遊戲中,可以看作畫過程,以及看對方花了多久猜出單詞的過程也為玩家增添了樂趣。

丹.波特表示,自己從來沒有玩過Pictionary,但有點受到Charades(一種用動作等表演的猜字謎遊戲)的啟發。Draw Something是Porter設計的第一個遊戲,靈感來源於生活中一些簡單的運動,比如傳接球或者攀岩。正如他的設計理念所闡釋的那樣,「遊戲的成功 不在於競爭機制的設置,而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機制。這有點像玩撲克牌。你不光是在玩牌,還在玩對手的心理。」他在採訪中曾開玩笑說,他的設計目標有兩 個,一個是要「令人捧腹」,另一個是「能讓高中男生用它來招惹女生。」

玩家能通過對方猜對單詞的數量獲得相應金幣,但遊戲本質上沒有比分、輸贏和排行榜,而是注重合作,創意和自我表達,並把競爭最小化。他想為那些手機 上不安裝遊戲的用戶製作遊戲,因為只有那樣才能獲得大量的用戶。「很多人的手機上並沒有安裝遊戲,對於他們而言,玩遊戲很累,很緊張。Draw Something完全沒有輸贏的概念,用其團隊成員的話來說,『我只希望這是一款讓大家大笑的遊戲』。」

丹·波特的「最後一擊」

事實上,OMGPOP 在2006年便已成立,公司名叫iminlikewithyou。隨後在2009年改名為OMGPOP。成立初期,公司主要業務為網頁版的多人在線遊戲, 其官網幾乎全版都使用 Flash來開發,在官網上用戶幾乎可以通過單擊一次鼠標就能開始玩其主推的遊戲。

OMGPOP曾在 2009 年被《時代》週刊評為 50 個最佳網站之一。然而,在draw something之前,他們製作的30多款遊戲都被 Zynga打敗了。於是他們決定做些不一樣的東西。「我們的想法是,如果我們不能像Zynga那樣成功,那就做些不一樣的東西吧。如果人們不喜歡,至少我 們可以說,我們沒有在拷貝別人的遊戲,而且干的很糟糕。」

丹·波特

對年過花甲的丹.波特來說,draw something是他創業幾年來拿出的最後一擊。而這最後一擊變成了新的開始。20年前,當他剛從大學畢業時,曾在音樂產業工作。那時最流行的是美國 RCA唱片公司發行的《辣身舞》(Dirty Dancing)的電影原聲。「那時,那些吃唱片這碗飯的人只能碰運氣,就像對著牆扔一堆東西,看看哪些能粘住。如果你能知道哪些歌曲即將流行,你一定會 去選那一個。但很多時候你不知道。」他說,「現在,我們對著牆面扔了最後一樣東西,它粘住了,並且粘得牢牢的。」

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的觸屏設備已經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證屏幕繪圖的精確性。Draw something便是利用了觸屏設備精細作畫的能力達到了良好的遊戲效果。「現在許多應用都是點擊的,在手勢輸入方面仍有很多的機會可以探索。」丹.波特說。

據悉,新版的draw something馬上將會上線,產品將增加聊天、顏色、圖片保存等基本功能,還有可能通過植入更多品牌單詞獲得一部分廣告收益。丹.波特相信這些會使遊戲的效果更好。「大家畫起NIKE或者Cap' n Crunch來好像都很興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38

WJMONK論投資:我的目標是賺傻子都能賺的錢 投資博客精選

http://xueqiu.com/3191943504/21773181

★我考慮問題沒那麼複雜。 我覺得,考慮的因素越多,犯錯誤的機會就越多。
★我的目標是賺傻子都能賺的錢,心理塌實。 
★升值其實是一個名義價格的問題,關鍵是作為度量標準的貨幣本身是不穩定的。特別是貨幣與黃金脫錨後,內涵的價值更加不穩定。所以名義價格的上升與下降其實沒有意義。
★還是那句話,以資產為核心考慮問題。 當然,這就涉及到評估各類資產相對價值的問題。核心的比較還是資產長期平均收益率的對比。而這最後一點又必須考慮相關的一些問題。其實就是核心競爭力的研究。 
★宏觀問題我雖然有興趣,但確實超出能力太多,沒辦法得到自己有把握的結論,那暫時就只好不用了。還在思考的閱讀,但確實沒有想法。在和平年代,以合理的價格持有競爭優勢的公司的股份,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在動盪的時候,不動產,股份的價值將瞬間化為烏有。
★流動性是個膽小鬼,在你需要的時候就溜走了。 
★ 亂世只有黃金和珠寶是真實的資產。我們做長期投資,一個強假設就是要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否則,最後是歸零的結果。當然,這種歸零從長期來看是無法避免 的,因為那個強假設從人類歷史上看是不成立的。所以財富夠用就可以了,追尋過多的財富是沒有意義的。技能和做事的原則對一個人來說,是比黃金和珠寶更寶 貴。
★這裡提一下長江電力。我喜歡這個東西,就是因為它可以長時間的提供一次能源。成本是一次性的,收入是長期的,而且可以抵禦貨幣價格波動的風 險。記得從一本小冊子上讀過,德國鐵血首相陴斯麥,不斷的買林地。他認為股票來錢快,但不穩定。樹林包括土地和樹木,樹木有自然增長,土地可以抵禦通貨膨 脹。他認為長期看這些資產的回報率超過4%。某種程度上,他是把林地作為他的資產評估基準,而不是貨幣。我接受這種觀點,並把長江電力作為我的林地。
★公開資料更多的是提供一個公司行為的軌跡。我最喜歡的是從中找出其做事的原則。長期的財務數據的變化,和各種公告透露的信息,都非常重要。
★其實對於價值投資而言,討論牛熊意義不大。 
★研究並尋找偉大的組織,並在市場厭惡的時候買入並持有,重複這個動作就可以了。 
★投資的本質是很簡單的,不需要把它神話。但對商業模式和企業競爭力的理解是很困難的事情,很多被譽為經典的公司都在成神之後迅速垮台。這跟下圍棋一樣,原則和方法很簡單,精通很難。 
★ 作投資的好處就是它不是純粹博弈,也就是說創造在先,分配在後。既然有創造,就不是零和的。只要一個人堅持以合適的價格買入不死的公司股票,長期看就會獲 得合理的回報。如果能夠以便宜的價格買入優秀公司的股票,必然會獲得比正常高一些的回報。這其中有兩點我認為是最重要的,首先要選擇創造價值至少是能分享 價值的公司,而不是掠奪型的公司,這是價值投資的基礎。其次是不要付出過高的溢價,因為對商業模式和企業競爭力的理解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們絕大多數人都 是普通人,不要讓自己去做連巴非特也無法完成的高難度動作。 
★多觀察、多讀書、多思考,少下結論,我們終會進步。先多讀吧,不要有框框,也不要 急於求成。讀多了,過上足夠的時間,一定會有進步的。讀一年同時思考,然後去看看經典的書;然後重複。我基本就是這麼做的。好書每年都再翻翻,不可能一次 看懂的。大概過個3-5年,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對那些長壽的公司有感覺了。那時侯你就擁有屬於自己的公司,對其價格和價值有基本的判斷。這時候你用閒置資金 做投資就很難輸錢了。
★價值投資不需要高智商,但需要正確的方法,穩定的心態和持續的思考。合理的價格買長期ROA高而穩定的公司,分享它的收益,很難輸錢的。
★做永遠比說更能解釋一個組織或者個人真實的行為原則。 
★如果你發現了相當於林地的資產,請告訴我,不勝欣喜。
★大城市裡的地產是分享財富的工具。只要人類總體的經濟增長是大趨勢,只要商業社會導致的分配是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這些大城市裡黃金地段的房地產就是可以長期持有的。
★公開報表是最重要的信息來源,但那是研究的起點,而非終點。但是,投資者如果連報表都不看就評估企業價值,我覺得就像空中樓閣一樣虛幻。
★投資收益主要來源於企業自身的利潤增長帶來的資產增值,不是零合博弈,只需要企業有利潤,買的時候不要支付過高的代價就會自然賺錢。投機的收益則相當大部分來自於博弈對手的損失,類似商品期貨就更是如此。
★ 投機者需要比投資者更精明,更老練,更勤奮,更運氣。所以,做一個成功的投資者是普通人做普通事就可以達到的,不需要非凡的智慧或者鴻運當頭。但做一個成 功的投機者就像做一個成功的職業運動員一樣困難,並非普通人能做到的。但是在每時每刻,普通人總是大多數的。普通人模仿天才是要付出代價的。
★股 票投資本身的性質是長期的。股票和債券不同,是通過分紅收回成本的,本金並不償還,所以股票投資本質上是比買企業債券更長時間的投資方式。當然,交易帶來 的流動性,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本金的償付問題,但是由於股票價格的波動性,導致這個本金的回收比率是不確定的。按照歷史經驗,股票的長期價格是跟企業內在 價值有關的,短期價格只跟市場的偏好有關。所以,要收回合理的的本金,必須要做好長期持有的準備。按照一般的投資原則,長期投資一定要匹配長期資金。所 以,我個人認為,必須是長期不用的閒錢才能用來做股票投資。
★投機就有點不同。價值投資的研究著眼點是在於公司長期的贏利能力,而價格投機的著眼 點是其他投資者的行為趨勢。只要你的資金回收週期長於你預測的趨勢變化的週期就可以了。個人認為,最適合做投資的人莫過於有穩定的自由現金的年輕的專業人 士。如果想短期通過資本市場攫取高額利潤或者缺少穩定現金流的人士,長期投資恐怕是不合適的。但成功的投機需要的要素更多,把投機作為職業或半職業是要作 好充分的心理準備的。 
★2007年股票的價格已經不便宜了,後面的市場是資金轉移的市場,而不是價值實現的市場。老百姓拿進股票市場的 20000個億,相當於綿羊,將吸引無數惡狼。 全流通,定向增發,資金湧入。做局的全部條件都成熟了。草台班子會以雨後春筍的速度發展和成長。無數的故 事將飄散在風中。
★對價值投資者來說,非常簡單,一把尺子量天下,無論牛熊,堅持的標準是一致的。沒有好球就等待,有了好球就全力擊出,重複。 
★金融行業,包括銀行、券商、保險、基金,都是玩資產負債表的,收入利潤表只是一個附註而已。在考慮他們的所謂淨利潤或者淨資產的時候,一定要分析它的資產減值準備是否充分,否則單靠財務指標的對比可能會導致重大的投資失誤。 
★我只能講講我自己的經驗,說明我自己的理由。看報表,看書,看雜誌,然後實地走走。要有充分的興趣做這件事情,而不是為了賺錢的衝動。做了判斷,長期跟蹤,不斷思考,不斷修正。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我是普通人,智力水平非常一般,只有反覆思考,天天思考,帶這問題再去看書,與歷史上真正的大師做交流。再看報表,看雜誌,實地走走。
★ 不要輕易下結論,不要急功近利。就我個人而言,在判斷新上市公司的投機機會方面,還算正確率很高,但可憐的是,對判斷其之後的發展變化方面,失誤率在 80%以上。就是說當新股上市的時候我看過資料,如果很自負的做一判斷,往往在股票價格上是對的,但時間稍微一長,發現對其發展的判斷是偏離真相很多的, 甚至出現過方向性錯誤的情況。相對應的,對我觀察了5年以上的公司,看法的正確率就高很多。對我而言,其中的差異無非是看的時間長,自然會得到的有效信息 多,另外,時間是研究者的好夥伴,做永遠比說要更能體現一個組織的行為邏輯。現實生活中企業遇到的挑戰比我們腦中的情況要複雜的多,所以我們可以從它們實 際遇到的情況以及處理的方式中得到這些傢伙的真實行為邏輯。千萬不要急。
★我個人不讚成狗熊掰棒子式的研究模式。我不想研究流星,哪怕它輝煌的彷 彿是一顆太陽。我喜歡慢慢做,不走捷徑,但也不走回頭路。曾在一個汽車廠拜訪的時候,管理層講他在德國的經歷。德國人作事情,不走捷徑,在中國人看來很多 方法笨的要死,但由於按照他們的邏輯,這些路徑符合邏輯,只要一步步走,就可以達到目的,所以就慢慢做。但5年後一看,人家沒走回頭路,居然跑前面了。走 捷徑,很容易逐漸偏離最初的目標的。又能找到捷徑,又能控制自己不偏離方向,這是需要大定力和大智慧的。我是普通人,實在不想挑戰人性的弱點。
★我不想去學天才,那樣我會死的很難看的,小馬過河的故事我終身難忘。做一個普通的投資者和研究者,挺好的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23

琴師變身專業分析師 多空都能賺 兩招掌握多空轉折 蔡森一年獲利千萬元

2012-8-20  TWM




兩招掌握多空轉折 蔡森一年獲利千萬元今年五十歲的蔡森,是電視台財經節目的常客。

他從地下期貨公司起家,透過每日畫線圖,領悟出量、價結構為所有技術指標之母。

另外,在研判趨勢轉折,他認為最好用的兩招,就是「破底翻」及「假突破」。

撰文‧歐陽善玲

「我曾許願,希望能在四十五歲前退休,沒想到四十歲時就達到這個目標。」今年五十歲的蔡森(本名:蔡森益),是電視台財經節目的常客,頭髮有些灰白,但身形清瘦,精神抖擻,本人比螢光幕上更顯年輕。

價量是老大 何必去學老二、老三如何才能在險惡的金融市場上急流勇退,甚至多年來不曾嘗過慘賠的滋味,四十歲就決定退隱江湖、開始享樂生活?蔡森為自己的投資成就下了一個注解,就是膽大心細。

「我從小就笨,真正講起來,應該算是大雞晚啼型的人,一直到三十歲後才開竅。」蔡森學生時代書念不好,雖然學的是電子,但跟電子一點也不熟。而因為從小練 琴,在音樂方面有些淵源,畢業後他曾在路邊賣過音響;退伍後就到舞廳當DJ,「那時候要站一整晚,下班後回家洗澡,腳都會抽筋。」由於父親是樂隊領班,透 過這層關係,蔡森晚上有機會進駐西餐廳伴奏。「當時的正職是琴師,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個月可以入帳十萬元。但我知道自己在音樂上的資質不夠,別人練三個月 就會的譜,我要練上一年才學得會。」他回憶,「有時夜間伴奏太累了,歌手還在台上唱歌,我卻彈到打瞌睡,後來才意識到,這根本不是我的興趣,繼續苦撐也不 會有太大成就。」一九八六、八七年間,蔡森找到一家地下期貨公司,當時對金融市場一無所知的他,只想在白天多兼一份差,順便試試自己有沒有其他領域可發 揮。沒想到這一試,不但試出了興趣,還找到自己擅長的舞台。在權衡理想與現實下,蔡森斷然辭去琴師的工作,投入金融市場。

「空頭總司令」勇於停損 贏多賠少「剛開始在期貨公司,每天都要自己畫線圖,從KD(隨機指標)、RSI(相對強弱指標)到MACD(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當時還沒有電腦,KD 每天都要自己算,要是今天請假沒來,明天就得跟人家借圖來畫。那裡面的人有七、八成都很臭屁,說投資很簡單。但我知道如果真有那麼簡單,大家老早就賺翻 了,不會還在這裡。」蔡森畫了兩個月的線圖後發現,不管怎麼畫,都要以價量為依歸,也就是眾多技術指標都沒有價、量反映來得快。「線圖一畫,大概就能掌握 主力的成本價位在哪,但有時線會騙人,只有價量是最真實、反映最快的指標。」他認為,既然只有價量是老大,那又何必花時間去學老二、老三。

在地下期貨公司做了兩年後,蔡森對市場價量關係已培養出敏銳嗅覺,且漸漸熟悉金融市場規則。「我從期貨起家,知道這個市場是零和遊戲,如果做錯方向,虧損 可能是自己承擔不起的;我會怕,怕了就會設停損。」他回憶,「當時進入市場,每三個月就會戰死一批人,我還存活在這,說難聽點,就是一路踩著人家的屍體上 來。」研判趨勢轉折兩大絕招:破底翻、假突破蔡森的停損點多設在成本區附近,只要方向做錯,立刻停損。「我常看錯,有時候一整個月下來都在停損,閉著眼睛 就過去了。事實上,停損最多讓我虧一百點,但只要做對一次,就能賺到千點行情。」他坦言,能在四十歲順利退休,就是因勇於停損,贏多賠少。至於關鍵一役, 則是二○○○年科技泡沫時輪流放空個股,配合工作收入,資產一共翻了四倍。

「二○○○年那波空頭,我是先看壞政黨輪替,阿扁新上任沒有經驗,還沒做好執政的準備;再從量價結構來看,市場對民進黨第一次上台還在觀察,心裡會有疑 慮。因此,業內一定是偏空操作。不過當時市場也沒有直接下殺,而是震了一下後才殺。」看清方向後,蔡森先將老家高雄的房貸還清,剩下來的資金全部押注,不 到一年,就賺到可供他未來三、四十年享用不盡的財富。

「當時在節目上喊空,每天都有人打電話來罵,還被恐嚇,威脅要到家裡放炸彈。」蔡森說,自己「空頭總司令」的封號就是這樣來的。「放空個股到後面,我很喜 歡挑那種七、八元的股票;因為只要經濟環境一弱,這些沒有競爭力的公司容易產生虧損,股價很快就會看到三、四元,所以一定要踹軟的,跌得才快。」「膽 大」,是看準方向後勇敢投入,資金傾巢而出;但「心細」才是蔡森能立足市場,並在不到十年的投資生涯裡,就賺進千萬財富的最終關鍵。「我是做波段的,所以 要能準確判斷多空轉折。有時圖會騙人,像主力做量突破,應要繼續上攻但後面卻下來,這就是假的;有時主力要出貨,遇到國際利多還不會立刻跌,甚至還創新高 後才下來。」從過去歷史走勢及後續發展,仔細摸索,細心解讀價量變化,是他最重要的成功心法。他常說:「學習投資的過程一定要看歷史,試著自己看圖說故 事,看歷史資料如何演進。畫K線,其實就是在畫大盤歷史,花心思看懂了才能進場。」而研判趨勢轉折,他認為最好用的兩招,就是「破底翻」及「假突破」。

所謂「破底翻」是指在空頭市場下,價格跌破新低後迅速翻揚,是空轉多的起始點;而「假突破」則是在市場走多過程中,價格突破阻力後卻動能不足,無法持續向 上推升,而開始下跌。「若以時間波段來看,價格走勢都有一定的對稱關係。當指數站上頸線,一般拉回整理就不能再跌破頸線支撐,否則仍是空頭架構,頸線又變 成壓力區。」以今年三月二十六日翻空為例,蔡森先從期指五分鐘線看到指數帶量下殺,再從小時趨勢線看出這是一根長黑。「價量會告訴你指數何時反轉,當主力 全退的時候就要看空。因此,我在指數七九四九點放空,假設指數反彈到八○九六點即停損出場,這樣看空的風險只有一五○點。但這次做對了,大盤跌到六八五七 點,等於又賺了一千點,這就是大賺小賠的要訣。」他解釋,如果做空,長黑棒的高點是不能過的,如果衝過高點,就表示看法錯誤;反之若做多,則長紅棒的低點 也不能跌破,要是跌破,就要參考消息面,適時修正自己的觀點,但多半時候看法不會有太大改變。

只做波段,不做短線 靠嚴謹紀律留後路蔡森透過期指五分鐘線,及大盤六十分鐘線抓出趨勢轉折點,再利用日線、周線做確認。面對目前盤勢,他認為,台股量能大退潮,所以突然量縮 代表空頭延續,除非能持續看到一千億元以上的成交量,多頭才有機會扭轉頹勢。否則以時間修正角度,至少到九月前大盤仍以偏空看待,且就空間修正幅度來看, 不排除跌破今年低點。

「根據歷史經驗,台股每三年左右可看到指數五字頭,月線量都在六、七千億元以下或一兆元以內,就會看到底部。當月線量出來後,再來判斷是不是底部都還來得 及。目前看這個低迷量可能會持續很久,除非這波指數能進一步突破七七○○點,偏空看法才會開始轉多。」蔡森只做波段,不做短線。若指數沒有站上反壓區,他 就順勢一路做空;靠著嚴謹的紀律,並為自己留好後路,利用投資市場最基本的量價結構,他已為自己畫出愜意的投資人生。

蔡森

現職:投資部落客, 專業投資人

市場資歷:約20年

投資心法

1. 在成本區附近設立停損點,並嚴格執行。

2. 看準方向後,勇敢投入資金。

3. 利用「假突破」與「破底翻」辨別多空轉折。

4. 勤畫歷史K線、專注價量變化,有助研判大盤走勢。

盤勢看法:

成交量持續站穩1000億元以上,且指數有效突破7700點,則多頭方向可確立,否則量能低迷,大盤仍以偏空看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98

法人股大王劉益謙:全世界股票都能買 就中國不能買

http://xueqiu.com/7466783427/22311244
「除了故宮、上博和遼博外,我的古代書畫其他博物館沒法比」  作為中國股市造富的神話,劉益謙曾被媒體冠以「中國的巴菲特」、「法人股大王」、「增發王」的稱號。

但2012年10月他向理財週報首度披露,所有的定增已經賣得一股不剩。

他耗資6億興建的兩個美術館正在如火如荼地進展中。

「我看到有媒體說2010年到2011年中國的富豪資產普遍縮水三分之一,我當時就想到自己,我做得還不錯,基本沒有縮水。」

「現在誰還在買股票?除非是基金套死在裡面的。全世界的股票都能買,就是中國的股票不能買。」在金茂大廈的五樓,身穿寬大的藍色襯衣和黑色牛仔的劉益謙斜臥在沙發上,抽著中華煙,頗有怨氣地向理財週報記者說道,一頭黑白相間的頭髮似乎透露出他對中國股市的焦慮。

作為中國股市造富的神話,被媒體冠以「中國的巴菲特」、「法人股大王」、「增發王」等稱號的劉益謙,嘗盡股市甜頭,並以150億元的財富位居2012《新財富》中國富豪榜的30位。

而現在的他卻很清閒,每天看看大盤、看看股指漲跌,不過,這一切已經與他無關了。

2011年,劉益謙預見股市大勢已去,就攜著自己的幾十億資金逃離股市。他告訴理財週報記者,「我現在連看股票的慾望都沒有了,在股市裡也一分不剩。」

低迷的投資市場,劉益謙在做什麼?「現在除了股票以外,其他以前做的都還在做。」劉益謙強調。這裡的「其他的」是指劉益謙作為董事長、擁有91.80%股份的新理益投資集團,他還通過集團控股了目前市值高達38.72億元的天茂實業以及兩家保險公司,投資範圍涉及醫藥化工、金融、藝術、房地產等。劉益謙至今擁有天茂23.78%的股份,這可能是他苦撐天茂的動力。

從初中畢業綴學做皮包生意起步,與妻子王薇住在12平米的閣樓上到登上中國富豪排行榜,從「中國的巴菲特」躋身到行業雜誌Art&Auction公佈的2012全球藝術界最有權勢的百人榜單,49歲的劉益謙不斷蛻變,演繹的絕對是一朵投資界的奇葩。

褪去了資本市場的舊光環,他披上的是收藏家的金縷衣,2011年,他以一幅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淨賺3.5億元,再一次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絕不放過任何一次暴富的機會」的豪言。

「前兩天,我看到有媒體說2010年到2011年中國的富豪資產普遍縮水三分之一,我當時就想到自己,我做得還不錯,基本沒有縮水。」劉益謙笑著告訴理財週報記者。

盛市能抓住機會,頹市能躲過風險,劉益謙將其歸功於「智慧」,而非「聰明」,即對趨勢的精準判斷。

而逃離了股市的劉益謙,依然風生水起,因為天注定,他是一個為投資而生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02

連電玩、KTV 都能賺3.6兆銀髮財

2013-11-11  TCW
 
 

 

你知道嗎?在日本,成人紙尿布銷售額已經超越嬰兒尿布;電玩中心正積極招攬銀髮族顧客;KTV也推出銀髮會員制,讓長輩在白天結伴歡唱。

手機廠針對高齡者,推出大字體與獨特觸控面板的智慧型手機;玩具廠設計高齡樣貌的玩偶,讓長輩陪金孫玩時有角色可扮演;交友中心則喊出「六字頭的我們,邂逅就從現在開始」的口號,提供高齡擇偶服務。

銀色海嘯,有人視為空前危機,有人卻看到閃亮亮的商機。

處處有人等著花錢!老人+子女,銀髮市場逾九百萬人

五年後,台灣將成為「老人國」,如同日本,各式機會正潛藏其中。

二○一八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口達一四%,符合聯合國「高齡社會」定義。一四%,代表三百二十萬人。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認為,銀髮族的消費決策會參考子女的意見,甚至由子女埋單,因此,兩代人口加總,到二○一八年,銀髮市場應該是四○%人口關注的市場,高達九百二十萬人。

四○%的銀髮商機有多大?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二○○四年推估,二○二五年達新台幣三兆六千億元。

三兆六千億是IEK以日本產經省根據全球GDP、老齡人口成長率,推算全球高齡產業,在二○二五年將達三十七兆三千八百億美元,依此模型,推估台灣在二○二五年可達一千零八十九億美元,也就相當於新台幣三兆六千億元。

IEK生活與生醫組副組長張慈映指出,此金額是從銀髮產業的「潛在需求」推估,但產業投入後,生產商品不只銷售國內,也會拓展海外市場,尤其,台灣醫療保健產業在全球有一定口碑,預估國內、外產值會遠大於三兆六千億,可能是兩倍、近七兆元的規模。

三大領域都有淘金路!小到幫老人換燈泡,大到蓋老人住宅

銀髮產業分為三大領域:一、健康與醫療;二、照護器材;三、生活支援服務。第一類以保健食品需求最大,台灣保健食品市場去年突破千億元,工研院預估二○一五年,將達一千二百五十億元,其中老年人是消費主力;統一超商因應銀髮族需求,全台門市也引進生機、堅果、少糖少鹽的健康食品、保健飲料等;醫療方面,像自費健檢、醫美微整形、植牙等領域也成長中。

第二類照護器材以輔具為主,像血壓、血糖計、代步車、輪椅等,上市公司必翔的銀髮代步車,在鄉下賣得不錯;另外,服務連結器(SCD)系統平台需求很大,拿到政府銀髮科技專案的華賀堂科技,最近取得丹麥、日本社區共計數億元SCD訂單,該公司董事長劉序邦說,這系統讓老人在家裡就可和醫院、藥局等單位聯絡,長輩不必出門就可提出醫療需求。

第三類生活支援,是發展最快的領域,指提供食衣住行育樂等的老人生活支援服務,如餐飲、家事、交通接送、陪伴服務等,產值從二○一○年的十億元,成長到今年的十五億元。例如,中化生醫培訓服務員,從事陪伴服務、家事打掃、做手工藝;特力則發展宅修服務,可幫助老人家換燈泡等。

養老院、老人住宅等長期照顧產業,也屬第三類。台灣養老院共有一千零三十三家,卻僅有十四家、一‧三%被評定為優等,顯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看好政府開放長期照護保險,包括國泰、新光、遠雄等,都有投資老人住宅的計畫。其中,新光金控董事長吳東進打算花一百億元,在台中投資長照示範區,遠雄集團準備在苗栗蓋健康生活園區。

已投入老人住宅的企業集團包括台塑、潤泰、奇美。潤泰十七年前在淡水設立老人住宅,三百戶入住率九五%;台塑八年前在林口成立養生村,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老人住宅;奇美成立悠然山莊則是南台灣指標。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則看好台灣高齡服務經驗輸出,尤其是比台灣晚十年老化、且老化程度快速的中國,銀色產業才剛起步,台灣若能將醫療、科技、服務等經驗輸出,將可在中國創造龐大商機。

不過,雖然四○%的市場看來潛力無窮,若不了解高齡者身心狀況,也是看得到吃不到,否則台灣不會出現三成的養老院空床。想把海嘯變機會,率先要做的,就如雙連與和民這兩家養老院般,深刻了解客戶需求,才能獲得青睞。

【延伸閱讀】哪些企業,已經布局熟齡商機?

健康與醫療保健食品、自費健檢、老人醫美(微整形)、植牙投入企業佳醫集團、國維

生活支援老人住宅、安養中心、家事服務員、陪伴服務員投入企業中化生醫、特力、台塑、潤泰、國泰、新光、遠雄、奇美

照護器材代步車、輪椅、助聽器、血壓計、血糖計投入企業必翔、雃博、五鼎、泰博、百略、美吾華、祺驊、岱宇

資料來源: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整理:賴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719

沒錯!高薪交易員和銀行家現在都能被替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075

金融危機過去5年後,對華爾街高薪文化的監管似乎變得更像是一個諷刺,而不是實際行動。 盡管面對巨大的公眾批判輿論壓力,投行家仍然在享受巨額的薪酬回報。盡管現金報酬縮水,但是他們的總獎金並沒有減少多少。 但華爾街的薪酬文化是否一成不變呢? 一個值得關註的變化時,高盛上周財報公布的薪酬收入比為37%。通過下圖你會發現高盛薪酬占收入比10多年來呈下降趨勢。2001年高盛52%的收入用以支付獎金,自此之後比率穩步下跌,2008年是一個例外,但當時危機讓高盛收入下滑超過一半。 高盛去年的員工薪酬出現了下滑,其人均年薪為38.3萬美元(約232萬元),低於2012年的近40萬美元,但是如果計算入股權分配,高盛去年薪酬實際可能在上漲。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高盛的薪酬收入比下跌呢?彭博認為這並不是因為外界的批判所致。圖表顯示薪酬比下滑在金融危機之前就已經開始。過去投行把45-50%的收入拿出來發獎金。但是現在幾乎沒有投行的薪酬收入比超出50%,投行員工薪酬要價能力在下降。 事實上華爾街員工談判能力的下降與其他行業正在的大趨勢一致。銀行家和交易員過去認為他們拿高薪理所當然,因為他們的天賦和能力無法替代,但是隨著金融行業技術變得越來越透明,以及華爾街走向國際化,現在沒有什麽人是替代不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80

企業篇》拓展海外市場 宏全推動「全英語」工作環境 國際化 從業務到技術員都能撂英文

2014-02-10  TWM  
 

 

台灣企業的國際化是必然之路,而宏全正是努力走出去的傳統企業之一。

到世界各地征戰,拓展事業版圖,人才是非常重要的資產,如何找到合適的國際化人才,「英語力」成為關鍵。

撰文‧許瓊文

身為台灣最大的飲料包材公司,宏全公司秉持隨著食品大廠的步伐,走向國際市場的策略。但一家經營四十五年的優良企業在海外設點時,面臨找不到國外派駐人員的窘境;個人意願是其一,但最重要的是,許多人懼於自身語言能力不足,無法適應海外生活。

「一開始,我們真的找不到適當的人選,讓我們驚覺,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曾經在美國求學的宏全董事長戴宏全發現,公司有很好的專業技術,讓客戶主動找上門,但是卻沒有足夠的人才,作為聯繫客戶的窗口。因為會說流利英語的員工有限,往往連董事長都必須去接待客戶。

於是,三年前戴宏全在公司內部成立了「宏全學院」(Hon Chuan Academy),建立公司的人才培育計畫,尤其是能夠拓展海外市場,兼具外語與專業能力的優秀人才。

宏全人力資源部課長施建仲表示,在公司內部設立英語課程,提供員工自我進修,特別是負責國際業務的同仁。公司制定多益英語成績的標準,招募門檻必須達到七百分以上,同時陞遷時,除了績效評估考核外,也會將英語多益成績列入參考。

無英語人才 寸步難行

宏全原本聘請專業外籍老師教學,但因大家工作時間及程度不一,課程難以延續,目前採由公司補助學費的方式,吸引員工自我提升。

另一方面,並透過人資相關的網絡平台,找到專為培養國際貿易人才的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國際企業人才培訓中心(International Trade Institute,ITI,簡稱「外貿協會培訓中心」)。培訓中心提供在職人士的進修,全部由外籍老師以純英語的教學。ITI的學員要經過一至兩年的嚴格訓練,幾乎一結業各企業界就搶著要。

宏全國際業務三部的專案經理黃冠仁表示,「ITI培訓的員工,我們視為儲備幹部,給予三個月的訓練後,再派往各地的據點,或是留在總公司負責不同區域的客戶開發。」目前負責宏全澳洲事業的業務代表,三十二歲的郭美芳就是從ITI出來的。銘傳觀光系畢業的她,原本英語程度就不差,大學畢業後曾經在科技公司擔任業務工作。看好國際貿易的發展,她決定投資自己,「ITI一年密集課程的學費二十五萬元,含吃、住,其實很划算,可以學國際貿易專業,也同時強化英文。」郭美芳說。

目前在宏全,像郭美芳這樣來自ITI的國際貿易人才大約有十多位,幾乎是宏全國際化的主力人才。面對不同地區市場,其實語言上的需求各有不同。

黃冠仁舉例,以郭美芳負責的紐澳地區,英語聽、說、讀、寫都需要非常流利,因此,擁有九百多分多益成績的郭美芳,自然就因為英語成績脫穎而出,負責該地區的業務。

僑生成招募重點

為了提供客戶更好、更快速的服務,宏全發展出一套國際化的策略模式,擁有快速的調配能力,讓國際食品大廠有「just in time」的即時服務。

不僅只是要求國際業務單位的人,必須具備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戴宏全未來的目標,希望帶領公司成為國際化的企業。舉例來說,也許業務單位的人需要用全英文與客戶溝通,但是技術人員也必須要有基本的英文能力,才能即時回覆生產狀況。

在對外招募上,宏全的人資部門在招募的關卡,就會先做第一步的篩選,「如果具備多益成績,業務單位七百分以上,一般行政六百分以上,且履歷具有英語自傳的,我們自然會優先選擇。」施建仲說。

而對內雖然公司還不能立即實現「全英語」的溝通環境,但是這是戴宏全希望有朝一日能做到的。

在未來二到三年內,公司預計推動「職位英語」的設定,也就是未來個人的英語能力將影響陞遷的評估。「除非不在乎陞遷,且完全只在台灣工廠工作,否則,英語能力將成為陞遷的基本條件,」施建仲說。

此外,宏全也很願意招募台灣各大專院校的東南亞僑生,因為經過幾個月的訓練,這些僑生都可以回到自己家鄉的宏全企業上班,正是在專業、語文能力以及個人意願上的最佳人選。

要成功地將企業帶往國際市場打勝仗,還要靠更多的企業管理與經營的眉角;但是可以確定,「英語力」是企業國際化的基本門檻,如果連基本英文都說不好的,就更別談「國際化」;要成為一流的國際企業?先提升員工的英語力就對了。

宏全國際

成立:1969年7月

集團總裁:曹世忠

董事長:戴宏全

資本額:25億9847萬元主要業務:PET塑膠瓶、飲料充填代工、電池罐體電子零組件、鋁蓋類、塑蓋類、爪蓋類、收縮薄膜、標籤類等生產製造主要客戶:統一、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台灣菸酒、黑松、愛之味近三年獲利:2012年 12億元

2011年 13億元

2010年 14億元

看好非洲市場 加強投資宏全國際是台灣最大的飲料包材生產公司,消費者喝到的飲料,即使品牌不同,但是瓶身及瓶蓋半數以上是「宏全製造」。台灣各食品大廠包括統一、愛之味、可口可樂、台灣菸酒、黑松等,都是宏全的客戶。除了遍及亞洲及非洲8個生產據點,宏全的客戶更是遍及世界,知名的可口可樂就是宏全長期的合作夥伴。

現在宏全看好非洲有10億人口的龐大市場,決定在東南非濱海國家莫三比克投資設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89

從喝酒、賞櫻到洗澡都能賺氣象財

2014-03-03  TCW
 
 

 

英國:

穿搭雨衣~保暖內裡+花紋,變時尚大衣

暴雨頻率益發頻繁,保暖型雨衣的需求突然大增。英國有些服飾業者跳脫制式的單色尼龍布製雨衣,推出以穿搭目的為主,內裡加厚的雨衣,諸如:細格狀、橫條紋、雪花紋及糖果色等。還有,也有傳統雨具業者為必須每天穿西裝上班的男士設計專用雨靴。

中國:

賞月險~中秋節看不到圓月就賠償

去年,中國保險公司推出賞月險,中秋節當晚若因天候不佳,投保人無法欣賞圓月,便可獲償;一張人民幣九十九元(約合新台幣五百元),共賣出五千多份。今年春節,同一家保險公司如法炮製,再推春節險,買家若赴三亞或哈爾濱旅遊,連續三天遭遇降雨或降雪便可獲償。

數據資料庫~算出消費傾向,供業者行銷

北京與上海這幾年出現一種新職業——氣候資料挖掘商,他們蒐集全國氣象預報數據,比對不同時期、不同年齡層的消費者、各地購買習慣等,然後製定各種季節的消費預測資訊。

例如,冬季是傳統銷售旺季,成衣業者都很重視羽絨衣關注強度指數,所以資料商固定五天就發送漲跌幅給業者,讓業者據此提前一個月備料、提前五天制定行銷計畫等。

以年度對比,去年北京的羽絨衣關注度下降三七%,購買力也明顯減弱三成以上;但去年底至今的氣溫變化較大,關注度曾在五天的週期內漲達二○%,反映至購買力也相對上漲一成以上。

美國:

實境秀~救生員、防空隊為你報氣象

美國氣象產業民營化發展得早,相對也較多元。民營的氣象頻道(Weather Channel)近來在網頁應用、原音廣播與推文等各種形態的天氣預報服務之外,針對有教育、旅遊目標的觀眾試推收費的實境秀節目,像〈救生員〉、〈夏威夷航空防衛隊〉等,頗受歡迎。光是去年就製播二十個系列節目,前一年則為八個。

線上保單~預報度假地天氣,不準就理賠

使用者完全在App上操作,基本原理是,預先選定一個度假目的地,然後輸入不想遇到以及希望遇到的天氣指數。系統會提供該區的天氣預報、氣象局近三十年的分析資料;隨後便精算出一份保險價格表,費用從一美元到百萬美元都有,完全無須承保、審批程序,氣象數據決定輸贏,如果使用者想對賭,就可以確認購買。

日本:

防霧眼鏡~洗澡專用,不怕濕氣遮視線

氣溫濕度越來越高,日本熱帶化的情況越來越顯著,眼鏡族備受困擾。一家科技公司發售「For You」防霧眼鏡,即使碰上蒸氣,眼鏡也不會霧茫茫;利用耐熱的硬質塑膠製成,就算踩一腳也不會壞;加上完全不含金屬,也不用擔心生鏽。防霧眼鏡目前只有洗澡專用,未來也計畫開發雨天專用。

櫻花險~預測花期,賞花不掃興

最早期的產品是櫻花險,源於每年四月底的黃金週,數十萬名遊客都會趕赴櫻花祭。以本州青森市的計程車司機收入為例,光是賞花期收入就佔全年三分之一。所以有人為了預防天氣異常,破壞賞花行程,會向保險公司買櫻花險。

基本原理是,保險公司提供花期預測,旅行社、遊客、周邊商家等據此安排行程,並預先購買花期內的保險產品,萬一事實與預測有所出入,保險公司支付賠償金。類似產品還有酷暑險、觀光天氣險、世界盃天氣險、旅館天氣險等。這類衍生性產品規模超過七百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二百一十億元)。

德國:

啤酒指數~提醒業者,天熱該備料了

德國經濟議題觀察家施瓦茨(Friedhelm Schwarz)舉例,當地氣象機構開發出「啤酒指數」,提供啤酒業者備料參考。

基本原理是,當氣溫接近攝氏二十二度,業者就要開始準備提高原料庫存,因為每上升一度,大瓶裝啤酒每天多銷二百三十萬瓶;到了三十度,全國杯裝啤酒還會再多賣一百萬杯。隨著數據資料越來越開放,降雨、年齡與性別等變數都會加入計算,讓啤酒業者可以研擬促銷專案。

其他還有空調指數、冰淇淋指數、泳裝指數等,都是業者調整庫存的參考依據。

氣候票~讓「空中飛人」贊助環保

德國出現自發性組織Atmosfair,專門賣一種「氣候票」,原因是,運輸產業貢獻全球碳排放量近四分之一,許多不得不坐飛機或是想安心坐飛機的乘客,願意額外捐錢給這個組織,一方面減輕心中的罪惡感,一方面還可以為環保產業盡一點心力。

基本原理是,Atmosfair依據飛航班機的載客量、碳排放量、天候狀況、城市起落密集度等各種標準訂定費率,向自願付錢買安心的乘客收費。據估,每年「氣候票」收入約兩百萬歐元(約合新台幣八千三百萬元),扣除成本後全數用於資助綠能專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78

一個天使的自白:中國互聯網創業,做什麼都能成功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723
最近跟一個曾經的社交領域狂人,互聯網超資深玩家,天使投資人聊天,此人大情大性。他最近又做出了一個壯舉,一個月時間內把半年要投出去的錢都投出去了。從他每次深刻看到互聯網起勢的眼光之中,他說出了這一段時間以來對中國幾十個創業者的感悟,雖然可能選取的標本不算多,但是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他的最震撼的一句:中國互聯網創業,做什麼都能成功。


「中國互聯網創業,做什麼都能成功。」—堅持很困難

也許很多人看到這裡覺得這是一篇成功學,或者是一篇心靈雞湯。很遺憾的告訴你,不是,在他說完這句話以後。為這一切做出了更加準確的詮釋。

「主要是要看團隊的信念,這一群人要有共同的信念,能夠堅持下來,而不是讓別人輕而易舉的就挖走,離開。」
相信大家在很多互聯網大佬的採訪中都聽到過,堅持。這兩個字看起來確實很平平無奇,對於非創業者看起來,好像這是很容易做到的一點。相對於他們認為的,資金,人才,大環境來說簡單的多。但作為一個幾家創業公司的親歷者的筆者來說,堅持,真的很困難。困難的程度是毫無疑問的第一。

如果說對於堅持這個概念大家還沒有直接的瞭解的話,直接給大家舉個例子:在一家穩定的大公司,BAT.這類型的,如果有一天你的領導跟你說,小陳,這個月公司有困難,這個月你就不拿工資了吧。你會答應麼?相信任何在大公司工作過的人都不會答應,更有甚者,公司每月10日發工資的,晚了個兩三天,就快要跟財務切磋一番的態勢。這就是打工精神,拿多少錢,干多少事,而且只可同甘,不曾共苦。

而創業公司則是非常的簡單粗暴,創業公司CEO(整個公司就10個人)跟你說,小陳,這個月不太行,頂一頂,下個月一起發行不。小陳,「沒問題,我懂得。」一句我懂得,就是這個堅持最直接的解釋,創業公司的領導和員工組成一個強大的利益共同體,而不是各懷異心,為了達成這個想得很美的目標,一個月不拿工資,兩個月,三個月,半年。為了一份沒有上市,沒有盈利等同於一紙空文的股權而努力,這就是創業者的精神,這份堅持,才是「中國互聯網創業,做什麼都能成功。」的精神所在,建立在這上面,佈滿了很多艱辛,痛苦,難以言表。

「所謂的藍海市場,根本不存在,更多的是做而不專的市場。」—做巨頭不屑的事
在中國的互聯網,是不存在藍海的,在我們看到的情況下,大公司的佈局是數的清的。但是在我們看不到的情況下,大公司的項目可能有幾十個,甚至是幾百個。裡面覆蓋了市面上個林林總總,甚至可以說,幾乎一切項目在大公司內部都有雛形,只不過這個領域是不是能達到他們公司內部的認可,能否成為戰略點,這很困難。

更多時候創業者面對的是大公司做而不專的市場,大公司可以做,也想過做,但是不會投入大精力,甚至可以說對這個市場不屑。最鮮明的例子,58同城,地推團隊幾千人,每天接觸成千上萬的小商家,這種體力活,可能對於大公司來說就是不太重要的一環。再者,幾家婚戀公司,百合網,珍愛網,世紀佳緣,對於婚戀的剛需,大公司也不是不知,但是在這個業務上投入的產出比不能達到一個強大的增速,市場不夠大,投入過後可能需要快速的降低成本規模,這一點,大公司也做不到。

做而不專的市場有很多很多,這也是和上文那句,做什麼都能成功相呼應,很多「准創業者」總是想像喬布斯一樣,想出一個能夠足以改變世界的idea,在准創業的過程中,甚至耗費了很多金錢,時間在探索這個無懈可擊的idea上面,但是他依然沒有踏出這一步。當有一天他真的想到了自己心目中的那個idea的時候,已經遲了人家一大步。創業需要的更多是落地,而不是空想。各位准創業者,不要再想什麼藍海市場了,沉下心來先干吧。


「成功的創業者,都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在創業過程中的不斷試錯,實踐。」
—中國太多的准創業者

現在中國互聯網創業浪潮中,更多的是「准創業者」而不是創業者。「准創業者」的特徵是,害怕失敗;理想豐滿;知行不合一;道聽途說;每天都有一個新想法;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沒有冒險精神。如果你有其中一項特徵,很抱歉的告訴你,其實你不太適合成為一名真正的創業者。

你可能永遠都只是一名「准創業者」,一直想著把創業作為一個兼職,而遲遲不肯下決心把自己現有的生活給顛覆掉,把自己從一個每天按點上下班,領工資的打工認識,變成一個三餐不定,上下班時間不定,收入支出不知的創業者。試問連自己的生活都不敢去顛覆,談什麼顛覆互聯網,顛覆傳統行業,顛覆整個世界呢?

成功的創業者更多的是,當他心裡有一個小想法的時候,他已經開始做了,無論是在線旅遊,車聯網,手游或者是做軟件外包,設計外包,甚至是修理手機。這都能成為他們創業的一個點,而不是動輒嚷嚷自己是微信第二,淘寶第二,京東第二,小米第二這種不靠譜的空喊,在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的節奏上,以最初的目標作為切入點,創業過程中不斷的試錯—實踐—修正—試錯—實踐—修正。做一個良性的循環,而這一切在互聯網創業家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奇虎的周鴻禕從雅虎出來,還是想做一個搜索社區,還包括像現在百度百科一樣的問答式搜索,但是在創業探索過程中,以一個查殺流氓軟件插件作為切入點,改變路徑,以免費殺毒直接顛覆了這個幾十億價值的「收費殺毒」市場,也成為了BAT之外最具影響力的互聯網企業之一。
久邦數碼的張向東,從3G門戶(WAP網站),到「手機心臟」(塞班系統的手機軟件)再到「GO桌面」(安卓端的APP),當年筆者學生時期,3G門戶觀看火箭圖文比賽的百萬用戶在線,但也未能給久邦數碼帶來太大的利益,直到GO桌面,在試錯,走過彎路之後,以一款應用從海外開始,終於成功上市。
博雅互動的張偉,死磕騰訊堅持做了聊天室7年,最終轉身投向棋牌遊戲的懷抱,堅持七年的東西,誰又能輕易做到放棄,但是團隊還在,大家信念一致,再次轉換戰場,從facebook的第一轉回到國內移動端棋牌遊戲的老大,最終實現香港上市。

說這三個例子並不是告訴大家,創業最終上市了才是成功,而是這幾個例子在試錯—實踐—修正—試錯—實踐—修正這個路徑中更具有代表性,我想和那位天使朋友共同表達一點,創業的成功,是否上市從來不是標準。成功有大成,也有小成,當一家創業公司每月的淨利潤達到200萬的時候,在我的理解裡,他們10幾個人團隊,已經獲得非常滋潤,養活自己,並有多餘的資金,能做一些更加不同的創新,這也是創業公司成功的一種。任何成功的創業公司,都在改變中成功,你不變,在這個訊息萬變的互聯網,已經落後了許多。

結語:在我解讀完天使的這幾番話以後,相信很多准創業者需要好好的想想的自己的出路了,你們真的不適合創業,即使「流血創業」也不會成功。相反,那些滿足以上嚴苛條件的創業者,如果現在一時的困難,請堅持下去,你們會是未來互聯網的中堅勢力。
在文章最後的最後,給我的天使投資好朋友打個廣告,如果有好的項目,歡迎砸過來。加我微信公眾號聯繫即可:huangjianming0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1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